岁寒三友创作背景

2024-04-22

岁寒三友创作背景(通用10篇)

篇1:岁寒三友创作背景

关公文化诗书画三友创作交流笔会活动召集(初稿)

关庙曾镌有这样一副楹联:“先武穆而神,大宋千古,大汉千古;后宣尼而圣,山东一人,山西一人。”关羽先岳飞而成神,后孔子而为圣。国人心目中的关公,既是真实的又是艺术的还是神化了的一尊复合型的道德雕塑。关公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深厚积淀,早已凝结在华夏历史与文明的骨髓中,流淌在炎黄子孙的血脉里。

自古以来国人心目中的圣人应立身、立业、立德、立言。“四立”关公兼具之,关夫子《风竹图》曰:“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雨竹图》云:“大业修不然,鼎足势如许。英雄泪难禁,点点枝头雨。”关夫子的风雨竹以“竹叶组字成诗”。不仅可使武圣的所画之竹标新立异,亦让关夫子跻身诗家行列,并成为了中华文化发展史上一道靓丽而又不可或缺的风景。关夫子的风雨竹真正意义上的体现了传统文化中书画同源,诗画相通的浓厚意蕴。所谓“诗是无声画,画是不语诗”。诗、书、画三者珠脉相通,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关公文化“诗书画三友”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博大精深。

且不说诗眼和笔墨的异曲同工,也不必详言诗歌和绘画共通的起承转合,仅从诗歌和书画的整体气息上去感受,也能感受到诗、书、画三者间的微妙关系。雄浑大气的画作之中,配以洒脱遒劲的书法,题以情景相应的诗词,将诗、书、画三者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深化作品的主题、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这就是关公文化诗书画三友创作交流笔会召集的本意。

一、活动宗旨:

研究关公文化、弘扬关公精神、升华关公形象、进行关公文化交流,以关公文化的忠、义、仁、勇为楷模,广泛交谊,沟通四海,推行学术活动、文化交流,倡导诚信经营、发展社会经济,构建和谐社会。

活动主题词:

以画会友,增进技艺,以书会友,增进情谊,以诗会友,见善思齐。三友齐聚,何愁天下无知己?

二、活动内容:

1、活动时间:8月28日下午14:00-18:00.2、活动场地:北京市朝阳区建国路58号北京晋商博物馆1号楼(地铁1号线四惠站下)。

3、诗人、书法家、画家自愿报名,报名截止时间:8月25日晚22:00.4、报名方式:彭允好手机:***.唐振伟手机:***.5、活动人数:60人。

6、活动性质:本次活动纯属文化交流活动,免费参加,自愿报名。坦诚交流,平等互动。

三、流程安排1、13:30-14:00:与会人员签到。就座。

2、14:00-14:10: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公布活动细则,宣读诗人、书法家、画家各方阵创作者名单。

3、14:10-14:30:创作者自我介绍,内容包括艺术风格、活动拟定主题及创作模

1式,便于组合搭配。

4、14:30-16:30:诗书画创作活动开始,创作者可自由选择搭配方,也可选择独立完成。

5、16:30-17:00:创作完成作品展示,由所有参会者举手评选最优秀创作奖。6、17:00-17:30:举行所有到场嘉宾抽奖活动。设置3个奖项。奖品为书法家或画家的当场创作。大会组织方颁奖。

6、17:30-18:00:收藏爱好者或书画爱好者与主创者自由商谈收藏细节。7、18:00:活动结束。

四、主办方:

世界弘扬关公文化大会组委会(筹)

承办方:

北京晋商博物馆关公文化项目组

北京易道天晟公关顾问有限公司

北京华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多业联盟关公文化事业推广部

协办方:(待添加)

中华总裁协会

法国中国协会

学术支持:

北京晋商文化科学研究院

支持媒体:(待添加)

五、邀请嘉宾:(待定)

六、注意事项:

1、诗人方阵即可当场赋诗作词,也可携旧作参会。书法家、画家方阵需现场创作。

2、诗书画三方既可独立创作完成,也可自由组合搭配,合力完成。

3、创作方可自拟主题,题材不限。

4、本次活动纯属文人雅聚,免费报名、参会,活动原则上18:00结束,若意犹未尽,可安排晚宴,晚宴费用及其他消费实行AA制。

5、为满足收藏者及书画爱好者收藏意愿,特增设洽商收藏环节。所产生收益归创作者所有,主办方不参与任何分配。

6、所有签到者都自动享有免费抽奖权利,叫号三次无人应答者视为主动放弃。

7、活动奖项设置为3名,由在场书法家、画家现场创作,无高下之分。如主动放弃,该奖项依然存在,顺延由下一位抽奖幸运者获得。

8、活动解释权归活动召集人、策划人彭允好先生所有。

9、若有异议,可电话或QQ咨询:彭允好。手机:***。QQ:251512001.

篇2:岁寒三友创作背景

这首歌的曲名——曲蔓地,本是人名,这里是指一种花的名字

这首歌歌词分为二段,前一段通过对曲蔓地花的赞美,引伸到对人的赞美。第二段通过对爱情的向往过渡到对劳动生活的热爱,表达了劳动者渴望通过辛勤的劳不动,创造真、善、美的理想和对安居乐业、享受爱情之乐的美好愿望。这是一首新疆民歌。歌曲为多句体乐段结构。歌曲开始的节奏悠长,使音乐显得悠扬,似吟似唱。第五、六小节的节奏短促,特别是强拍内的切分节奏,使音乐显得活泼而热情,典型地表现了新疆维吾尔族民歌的风格,这个典型动机多次间插出现,在歌曲中形成不同的对比句交替进行,形成悠扬与活泼的一张一弛的情绪对比而独具特色

《送上我心头的思念》为纪念周总理逝世两周年而创作的。1978年初钢琴家刘诗昆将柯岩创作的诗词《请允许》委托给包括施万春在内的八位作曲家进行创作。施万春看到这首诗后被深深打动,在完成这首艺术歌曲创作过程中,他觉得需要对这首诗的结构进行一些调整,于是同其好友钟夏边改词边创作,经过四天的奋战终于完成。由于原诗中段“请允许”字样改编后被删去了,所以这首歌曲也改名为《送上我心头的思念》。当年3月4日《人民日报》第四版首次发表了这一作品。

《乡音乡情》曲式严谨,情感内涵深刻真挚,字里行间透露出其创作歌曲的典型手法——质朴纯美。歌曲对演唱者声音的行腔及内在情感的处理要求很高。因此,多样的音色、清晰的吐字等成为了演唱者艺术表现和演唱水准的重要标尺。《乡音乡情》作者与背景介绍由晓光作词、徐沛东作曲、余卓群配伴奏的《乡音乡情》,作曲家徐沛东先生创造了丰富的音乐美,这些音乐美,不是艳美、华美,而大多是一种质朴的美,纯净的美。

篇3:岁寒三友创作背景

关键词:莫扎特,歌剧创作,艺术特征,创作背景

莫扎特音乐流传于欧洲的不同地区,感动着无数的知识分子,并且对欧洲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时的歌剧代表了贵族的文化艺术修养,在欧洲很受欢迎,甚至很多个国家的舞台都被意大利歌剧狂热者垄断了。对这样的现象,莫扎特从未迎合甚至鄙弃。“因为你谨慎的作风,你和你自己设想的德国人越来越接近了。”这是出自1785年3月21日诗曼海姆教授给莫扎特的来电中所说。后期,莫扎特屡屡出现幻影,尤其是在他疲惫不堪之时,他总能听到内心有个声音鼓励他“我听从主的召唤来到人间。“怀着对主的感激之情,他一次次地从抑郁的心情中走出来。莫扎特对民族歌剧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所以被光荣地称为德国国家歌剧院的创始人之一。

莫扎特是音乐界的奇才,当他十二岁的时候就以法国作家卢梭的作品“乡村仆人”为蓝本,创作了小歌剧《巴斯汀与巴斯汀娜》,这部歌剧也是他用德文创作完成的。紧随其后的便是他那惊世骇俗的又一部歌剧《后宫诱逃》,这部歌剧让人们难以想象在那个年纪的莫扎特对歌剧便有着与众不同的理解和表现手法。莫扎特的歌剧中是由和美乐符,动听的节奏与各种声音巧妙结合贯穿的,这一点是体现他的歌剧中的德式风情韵律,这就足以证明其对德国风土民情中体现律动音符的了解。他非常擅长使用大调或分段曲式形式,并且惯用分解和弦、四个八度音阶起拍。尤其是令莫扎特特别满意的《魔笛》中从始至终都是运用德语进行的演唱,充分体现了它是以德国的文艺礼学为基础的。《魔笛》中有两个曲目均采用了极具德奥民风的帕帕基诺咏叹调。正因为如此,这样一部彰显民族风韵和气息的经典之作不仅是对莫扎特最为特别的作品,也同样是他作品中最为特别的一部。莫扎特对《费加罗的婚礼》或《唐璜》里的意式风格采取了变更,并采用了与巴赫受难曲中极尽相同的那种感情浓烈的德式宣叙调。使得这不用意大利文编写的充分体现出了德文化。从戏剧整体而言,除了部分曲调借用了西班牙风格以外,几乎其他音乐都是跟德国民歌密切有关的,甚至有的直接采取了德国的民歌,如《费加罗的婚礼》第一幕里的第二场和第八场中的费加罗谣唱曲和咏叹调,全是采用民歌调式的独唱曲。因此,毫不夸张地说,莫扎特是开创德奥民族风气创作的先河之人。

莫扎特很重视每个作品中的角色定位及角色的音乐风格,重视音乐中对人物形象特性的描写及人物心理活动的塑造。当表达一个作品时,他为了使他创作出来的作品有着美好、与众不同的感觉,便常给不同的人物设定不同的音乐风格以此来授予任务独树一帜的性格特色。莫扎特以前经常阐明自己对音乐对歌剧的影响以及意味着什么这一话题的见解。如“在歌剧中,诗歌必须服从音乐”,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莫扎特非常重视在作品中进行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角情感的刻画。

而在音乐会上,通过莫扎特对歌剧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曲子中经常出现速度类的术语,例如allegro(快板)、allegretto(小快板)//vivace(很快活泼的快板)和presto(急板的快板)等。因为莫扎特在创作过程中非常重视在旋律上寻觅一种自由自在,如云流水般的格调,所以经常给人们展现出一条纤巧的、温柔的、纯真的轻音乐轮廓。此外,由于他十分注重创作律动的欢快性,也因此,完全展示了音乐优雅的特点,也将音色中的晶莹、清脆、优雅展现得淋漓尽致。例如:在《唐璜》中的咏叹调“请你来我的窗口”,这首歌有着节奏的灵活,歌曲基本均采用轻快的6/8拍的特点。无论是旋律的美妙程度还是速度上的欢快程度,将唐璜急切期盼采列娜来到他身边的情绪描述得极致,栩栩如生般;还有,在《魔笛》中的夜后咏叹调《复仇的火焰在燃烧》,他完全展示了女主人对女儿的喜欢、痛恨、哀伤、气愤以及惆怅的复杂感情。这是一个具有演唱高难度的花腔女高音咏叹调,尤其是在F3音是带给人们听觉上的震撼,那宛如在高空中来回盘旋的声音,余音绕梁般,很长时间都没能消散,而且深深印刻在人们的心中。如此动听的声音与乐器相互配合,便创造出了一段美丽、典雅和轻快的音乐,从而达到了让人难以忘怀的境界。

然而,这种创作特点在莫扎特之前的意大利歌剧重唱中是从来没有的,主要是因为当时歌手还停留在喜欢炫耀自己的歌唱技巧和技能上面,而忽视了作曲家在创作上面的音乐热情。然而莫扎特却完全运用重唱这种方式,将内容和歌曲作为创作的主要载体,例如《费加罗的婚礼》里那场苏珊娜和玛赛琳娜情敌之间彼此谩骂的戏码。他利用二重唱,在开始的时候,两人之间都展现得十分客气,举案齐眉,谈吐之间也全然高贵优雅。但没多久时间,俩人便逐渐显露自己真正的模样,扬声恶骂起来。这段二重唱虽用两人之间的交流为首要表达方式,但灵活地将两人之间迥然不同的内心状态表达出来。另外,从音乐创作手法上看,不断变化旋律速度,也将两个人的心理变化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听众面前。

莫扎特的又一种独具匠心的创作手法则主要表现在三重唱的使用和创作之上。例如《唐璜》中唐璜将指挥官弄伤倒地后的场景,莫扎特同样利用三重唱的方式,将指挥官心里的悲痛以及唐璜犯罪心理在18小节的乐曲中描摹了出来,同样使得舞台上的表演氛围瞬间产生了转变。莫扎特在创作中特意让音乐在凶手行凶的关键时刻多停留一段时间,这一个巧妙的音乐刻画,将剧中人物复杂而又矛盾的心理状态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了观众眼前。

莫扎特最好的四部歌剧是《后宫》、《费加罗的婚姻》、《唐璜》和《魔笛》,在当时引起了很大轰动,并顺利成为世界歌剧舞台上的经典剧目。对于音乐和戏剧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的相辅相依,以及歌词和脚本对当时的教化作用这些都是莫扎特尤其在意和认真的事情。而这些与那时着重于单独演奏,忽视在演奏时不同乐器的影响,过度炫耀技巧却忽视合作和谐平衡这一特点的意大利歌剧恰恰相反。

莫扎特一生所创造出的歌剧种类繁多,但却将重点放在了戏剧之上,特别是1781年以后,涌现出了大量作品,其中共有九部歌剧、六部戏,另有两部是含有丰富诙谐内容的喜剧歌剧。在这之后,喜剧也变成了他艺术风格和创造的主要载体。无论是歌剧还是喜剧歌剧这些无疑都是他用心创作的,从中可以体会到他对歌剧无限的热爱。莫扎特的创作动力可以从他曾说过的话中看出“音乐可以给我们带来不同的生活,同样也可以使人物个性有着或多或少的改变。并且音乐作为一个载体永久的存在”。

目前,在欧洲的歌剧舞台上又开始重新上演莫扎特的《魔笛》,而且引起音乐界的一片热议。《魔笛》的主要内容是一位王子接受请求去借助夜后的女儿,他带着魔笛和一位捕鸟人到神庙,带给人光明的祭司帮助王子了解了夜后的真面目,并且让王子和少女度过了重重关卡最终不仅获得了爱情,同时赶跑了幽暗和凶险势力的夜后和摩卡人。故事内容更多的是嘲讽欧洲上流社会人们生活的过度欲望以及趋炎附势的心理。这本歌剧创作于1791年,因此从它的创作背景便可以明确理解为什么它在如今的时代仍然有着教化作用。在这部歌剧中,你可以轻易看出莫扎特所独有的音乐风格,拥有着强烈的德国民族色彩,并又有着浅显和淳厚的语言风格。这其中不仅是在民歌中简单的曲目或者复杂的合唱或者赋格;又或者曲调语言与和声语言;还是对戏剧的表达或者对人物的描述中均能体现出来。在德文歌剧《魔笛》中,最为斑斓的合唱曲目仍然保留了男声合唱这一经典惯例。所以,这部作品不仅完美地表现出德国音乐创作手法的严谨风格,也反映出作者的创作思想,并且严格遵循了爱情和正义永远是音乐家创作的主旋律和动力这一思想原则。

参考文献

[1]单宏健:《歌剧〈魔笛〉的思想艺术性及其表现》,《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2]莫扎特、顾平:《我失去一切幸福——歌剧《魔笛》选曲》,《歌剧》2012年第6期。

篇4:浅谈《岁寒三友》壶的创作手法

关键词:紫砂;《岁寒三友》壶;造型

1 引言

在悠久的中华文化历史上,“竹、梅、松”历来被称作“岁寒三友”,以“风雪知筋骨”之意来颂扬它们的高风亮节。而在紫砂艺术造型艺术中,“岁寒三友”造型或分或合亦被广泛运用。

2 《岁寒三友》壶的创作手法

紫砂艺术“岁寒三友”造型中的竹型茗壶,可以说是最为普遍广泛的。竹型茗壶发展至今,已经成为紫砂花器体系中的一棵奇葩。竹节、竹段、捆竹等竹型茗壶造型,无一不恰如其分地表现出翠竹那种清秀挺拔、潇洒飘逸的风采。古人有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由此,中国文化的特色仿佛就决定了竹型茗壶的被喜爱度,再加上竹型题材的茗壶款式丰富而广泛,自然形态的竹型茗壶历来为广大人群所喜爱。竹型茗壶隶属于紫砂花器的范畴,它的造型艺术表现手法,通常可以分为写实和在几何壶体上装饰二种。但以竹入题的茗壶,一般它的作者都是“寄于形”而“神于意”,所以艺术的表达除了劲竹的形象外,更是竹中君子的精神。因此,有人说好的竹型茗壶,贵在意韵,难在寓意,妙在通灵,而达到“壶、竹、人”三者合一就是它最完美的境界。而要成功创作设计一把紫砂竹型茗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其一要在立意上下功夫,就是作者需要通过它所表现的艺术思想,也就是所谓的茗壶的神与魂;其二要在制作上下功夫,艺术之所以谓之艺术,掌握成熟的艺术技艺是最基本的条件。具体地说,在材质上选配合成要贴题贴意,在造型上展示风采要切题切意。

在紫砂艺术造型中,梅型茗壶的运用也很普遍,为大多精于花器的紫砂工艺师所采用。论其因由,大概可以归为中华文化中“梅”之造型代表着傲立风雪的高节。在紫砂艺术造型历史上,梅型茗壶中的“梅桩”等特色造型可谓开辟了紫砂花器的一种新的境界,深深影响了紫砂艺术的发展趋势。曾有诗云“独立江山暮,能开天地春”,历代文人雅士对“梅”的喜爱可见一斑。由此,从另一层面上促进了文人文化与紫砂艺术的联系,反过来也因为文人文化的加入,使得梅型茗壶的造型层出不穷,更加丰富而富有文化气息内涵。可以说梅型茗壶所具有的特立风骨间接对紫砂文化形成融诸般文化长处于一身的特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俗语云“梅花香自苦寒来”,历代而来“梅”不仅仅是文人雅士的至爱,也为寻常百姓所喜爱。而这从另一个侧面带动了紫砂艺术的传播与影响力。

“悬崖常青不老松”,既是人们对松的赞誉,又恰好吻合了紫砂艺术造型中松型茗壶的发展情形。松型茗壶一直以来是紫砂花器造型中的一个大类,许多工艺师以他们各自不同的艺术见解去诠释它的形与它的神。对于紫砂松型茗壶,它与竹型茗壶、梅型茗壶有着太多的相似,从它的艺术表现手法到它在紫砂发展历史上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3 结语

篇5:《劝学》创作背景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在宇宙观方面,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认识客观事物,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有朴素的唯物思想。在政治上,他针对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的口号,主张应该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去施政,要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他的许多思想为法家所汲取。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他主张“明礼义而化之”。他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有积极意义。

荀子既是思想家,又兼长于文学,在战国诸子中,他与孟子、庄子对后世影响最深。

《荀子》为文的特点,在于“雄浑”。其学问渊博精深,所以行文气魄宏大雄浑,有包容诸家的气概。比如《劝学》总结了治学经验,为后世传诵宗法。在《富国》《王霸》篇中,纵横于古今,引述历代兴亡鉴辙。而《天论》篇,则探微扶隐,极宇宙之玄奥,昌言“天道有常”之旨。文章气势雄浑,为诸子所不及。后人称其文“学分之足,了数大儒”(《艺概?文概》)可谓中的之论。

孟子与荀子思想观点的区别

战国晚期,儒家学派内部分化,荀卿的儒与孟轲的儒在思想上有许多显着的不同。在人性善恶上,荀子与孟子刚好相反。孟子说,人都可以成为尧舜,荀子也同意人都能够成为圣人。但孟子所说的仁、义、礼、智的“四端”是天生的,只要充分发展这“四端”,人就能成为圣人;而按照荀子所说,人不仅生来毫无善端,相反的,倒是有实际的恶端,人生来就有求利求乐的欲望,只不过人除了有恶端以外,还有“智”,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是因为人本来是智的。“人之所以为人者何已也?曰:以其有辨也。”(《非相》)他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主张“明礼义而化之。”

篇6: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著名词作家高枫先生的夫人谈起《校园的早晨》这首歌,并非产自台湾,而是由高枫作词、谷建芬作曲的地地道道的大陆作品;此歌的创作灵感是源于辽宁大学校园——高枫先生晨起到辽大散步,看到校园内的晨读景象,便触发了他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校园歌曲。

关于演唱者王洁实、谢莉斯是我国著名歌唱家,中国电影乐团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专家待遇,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特邀专家评委,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王洁实、谢莉斯合作于1978年,通过刻苦钻研后,努力创新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风格,他们用校园歌曲的方式首先向中国歌坛介绍并展示了“通俗”唱法,并演唱了许多优秀的创作歌曲,电影歌曲,中国民歌,他们的演唱配合默契,台风端庄大方,风格亲切自然,能准确把握歌曲的特色和内涵,并注入鲜明的个性,艺术上独树一帜,二人的合唱部分尤其和谐、动听、更具魅力成为八十年代以来二人组合的黄金搭档,实属难得,他们演唱过的歌曲像《校园的早晨》、《笑比哭好》、《外婆的澎湖湾》、《乡间的小路》、《九九艳阳天》、《龙船调》、《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歌曲至今还在广为流传,深深影响了三代人,他们把人类对明天美好的期盼和憧憬,用歌声传颂世人。

关于中国校园歌曲 王洁实、谢丽丝再次唱起《校园的早晨》说到校园歌曲,首先要提到的还是王洁实、谢丽丝,这对当年最受欢迎的组合,家喻户晓,他们翻唱的很多台湾校园民谣,直接带动了台湾校园歌曲的大规模登陆内地,也是第一次使得台湾优秀的流行歌曲,在官方的首肯下由地下传播状态浮出水面,并广泛流行开来,印证了文艺界在百花齐放方针指引下取得的成果。谷建芬的几首早期优秀作品《校园的早晨》,《笑比哭好》、《脚印》初露头角,极为出色,风头丝毫未被专辑中的台湾校园作品压住。

词曲作者 曲作者谷建芬,作曲家谷建芬,著名作曲家,中国当代歌曲创作的旗帜人物之

一。主要代表作有:《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校园的早晨》、《绿叶对根的情意》、《思念》、《烛光里的妈妈》、《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歌声与微笑》、《清晨,我们踏上小道》、《妈妈的吻》、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主题歌等;同时,她还培养了包括那英、毛阿敏、孙楠、解晓东等一大批知名歌手。近年来,谷老师全身心投入到《新学堂歌》的创作中。

词作者高枫,原名曾焰赤,高枫1968年出生于武汉,著名原创音乐人,代表作有《九月九的酒》、《春水流》、《让往事飞》、《校园的早晨》等几十首歌曲。

篇7:光辉岁月创作背景

请大家欣赏每周一歌BEYOND乐队的<光辉岁月》。

这首创作于1988年的《光辉岁月》歌颂了南非黑人领袖曼德拉伟大而辉煌的一生。曼德拉为了反对种族歧视被关押长达15年之久,经过艰苦的斗争在1988年出狱。出狱后,曼德拉继续领导南非的反种族歧视运动,终于于1990年成为南非第一任黑人总统。

篇8:论肖邦作品的创作背景与风格

注释: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列部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P3.

2. 阿瑟.罗斯坦.纪实摄影[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P89.

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列部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

用的大三段体的原则。与这首乐曲形成鲜明对比的事OP40之二, 这是一首悲剧性的, 感情压抑的作品, 肖邦在这首波洛涅兹中表达了他对的祖国沦陷所怀的悲痛情感, 主题的音调极为严峻, 它脱胎于波兰作曲家库尔平斯基的波洛涅兹的主题。其中渗透着刚毅的精神。肖邦一生共创作了21首夜曲, 其中有十首左右是在华沙时期写的。较成熟的是《#F大调夜曲》, 这部作品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钢琴织体的格调, 和声语言等方面都具有最典型的肖邦风格特征。感情表达非常细致, 富于微妙的变化。这个时期的夜曲, 也有的具有明显的变体型。1848年出版的《C小调夜曲》, 标志着在这类体裁创作中新的倾向的出现。这部作品已经超出一般的抒情小品的范围, 而具有比较强烈的戏剧性和更为深刻的内容。乐曲中对比鲜明, 旋律的发展宽广, 严谨, 充满动力性, 内容方面有一种以往的夜曲中所从未出现过的悲愤的情感。肖邦的最后两首作品中没有像在《C小调夜曲》中所表现出的那种激动人心的, 强烈的情感体验。肖邦的练习曲共分三部分:1828年到1833年创作的十二首 (OP10) :1833年到1837年创作的十二首 (OP.25) ;及1840年写的f小调, b D大调, b A大调三首。肖邦的这些练习曲与车尔尼, 克雷门第, 等创作者所写的钢琴练习曲不同, 它们已经不再是单作为手指技巧训练的范本, 而是真正的艺术品。这些练习曲都从不同层面反映出作曲家的思想情感, 且含有深刻内容。在1833年之间所写的练习曲中, 比较有价值的是作品第十号第三首、第九首、第十二首等。在上述作品中, 肖邦抒发了自己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祖国沦陷的悲痛。此时肖邦的叙事曲深受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 他第一次创造性的将这种体裁运用到器乐当中, 突破了声乐体裁的范围, 使此时的作品产生了质变。使其成为了一种具有史诗性质的, 冲突鲜明的一种大型的乐曲, 内容结构复杂多变, 有宽阔的展开。从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这十年间, 肖邦创作了四首叙事曲。第一首, 《g小调叙事曲》写于华沙起义失败不久。音乐中充满悲愤之情和激烈的悲剧性冲突。这首叙事曲在结构上虽然接近于奏鸣曲式的原则, 但是肖邦从内容出发处理的很自由, 事实上它无法纳入哪一种固定的曲式。肖邦的后两首叙事曲中, 《b A大调》和最后一首《f小调叙事曲》情绪上的对比不明显, 戏剧性较少, 结构上较之前更为复杂;奏鸣曲, 变奏曲, 回旋曲的因素交织在一起, 相互补充。肖邦的作品被称为“花丛中的一尊大炮”, 因为他的作品饱含了爱国主义的激昂情怀。演奏肖邦的作品, 只有真正了解了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内心的思想感情。才能更好的诠释作曲家的伟大作品。肖邦的音乐美学观点在他所处的时代中具有某种较为保守和严谨的色彩, 他对浪漫主义的狂热是格格不入的, 在祖国沦陷的背景下, 他的作品更倾向于发泄心中的愤怒与感伤。所以说肖邦是一位对音乐及音乐领域所有人和事影响很深远的伟大音乐家。

版社, 2008.P4.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列部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2]阿瑟.罗斯坦.纪实摄影[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篇9: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从目前高考题的情况来看,“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这一考点往往不单独设题,而是隐含在各类文学类文本的阅读题中。

【例】2008年江苏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侯银匠》(汪曾祺)

15.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解析】本题为探究题,从传统的考查角度看,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从新考纲的阅读要求来看实际上它也是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这道探究题有一定难度,光停留于一些文句和字词,是做不好的,必须要把握准小说的主旨和以及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小说开头几段和最后几段,都从侯银匠的角度来叙事的。第一段写“侯银匠出租花轿,不知是什么道理”,下文虽未直接回答是“什么道理”,但仔细玩味,应该是指他作为手艺人,勤劳且灵巧。有其父必有其女,正是因为侯银匠勤劳、精细、能干,才有中间大部分文字中女儿的勤劳、精细、能干。也许是作者考虑到小说的着眼点在于侯银匠,所以倒数第三段又回到了侯银匠的身上,写他无妻而女儿又不在身边,于是对女儿十分思念;最后一段写侯银匠喝酒,写他想起两句唐诗,进一步写他对女儿的深深思念。这把侯银匠这一形象塑造得富有人情美、人性美。如果题目换成“侯银匠的女儿”,恐怕开头几段和最后几段的叙事角度是要变一变的,但这显然不符合作者的本意。作家汪曾祺师承他的老师沈从文,对人物所处的更为本质的文化背景和环境是非常重视的,而女儿侯菊这枝叶正是侯银匠这棵大树生长出来的,她的勤劳、精细、能干正是源于她父亲同样的品质。

【参考答案】①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②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③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

二、方法指津

由于“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这一考点是新增加的,所以考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具体来说要处理好探究性试题的“开放性”与“限制性”的关系。

(1)开放性。从本质上说,探究性试题是具有开放性的,它鼓励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因而,其答案是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只要符合试题要求,言之成理,就应该得到肯定。

①见解力求独到。例如:联系本文,并结合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对苏东坡的认识和评价。100字左右。(2006年高考山东卷第19题)

【参考答案】苏东坡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在文学上,他开创了豪放词派,成为豪放词派的代表性人物,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许多著名诗篇,给后人提供了永远的精神食粮。在政治上,他屡遭打击,但始终不改其志,也留下了许多佳话。

②观点力求深刻。探究性试题要求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如果没有深刻的思维是不可能做到的。在具体答题过程中,要力避求同思维,多用求异思维;不要面面俱到,但求一点深入。如:巴金“家”里的“翠凤”快乐地嫁人了,巴金《家》中的“鸣凤”却凄惨地投湖了。对作家这样的艺术处理,有的人认为很好,有的人认为不好,你的看法怎样呢?请结合小说《家》或《家》的选文进行分析。

(2)限制性。尽管探究性试题注重开放性,但高考毕竟要体现其选拔功能,如果开放之中没有限制,那就不能有效地选拔人才,因而,探究性试题答案的多元化并不意味着考生可以随心所欲,想怎样回答就怎样回答。因此,在回答探究性试题时,既要充分利用开放性,又要注意限制性,做到开放性和限制性的完美统一。

①关注显性信息。这里所说的显性信息,主要是指题干中明确规定了的答题要求,如答题方向、字数限制等。例: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欢哪一段?请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说明理由。(2006年高考江苏卷《一幅烟雨牛鹭图》第14题)这道题目中的限制信息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答题区域:开头景物描写的两个段落;②答题内容:修辞手法;③答题方法:要用比较法(从“更”字可看出);④答题指向:说出哪一段更精彩。

②挖掘隐性信息。隐性信息是指隐藏于题干中需要考生挖掘的有关答题要求的信息。如果对这些隐性信息视而不见,也会偏离命题指向,导致失分。

例如:“联系本文,并结合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对苏东坡的认识和评价”。其中“联系本文”四个字就非常重要,它告诉考生,对苏东坡进行评价时要以“本文”作者对苏东坡的评价为辐射源。

探究性试题要求我们回答问题的时候要注意:

(1)有明确的观点。(2)分点列出事实依据。(3)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4)语言通顺流畅,规范表述,书写工整。

篇10:岁寒三友创作背景

主备人:王行泉 刘小娟

2013-3-3

尊重文本,立足自我

——发掘作品的意义,提出自己见解

考点二: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目标】

1.了解这一考点的考纲要求、题型特点。

2.掌握“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方法,规范答题。【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教学时数】2课时

自主学习

【考点解读】

这要求考生在把握文学作品深刻内涵的前提下,探求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达到知人论世的目的。其中“创作背景”应包括社会时代等大背景,还包括个人遭际等小背景,两者结合则可归纳出文本创作的特定背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联系作者的思想主张,揣摩其创作意图。【设问方式】(见教师用书P261)【技巧点拨】

(1)依本探源。就是依据文本中或显或隐的有效信息,如主旨句、过渡句、点睛句,含有作者情感倾向、暗示作者生平经历、暗示社会环境的词句等,解读作品的主题,从而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2)内引外联。就是利用命题人在题干中提供的作者与相关背景资料等信息,筛选辨析,联系旧知,调动知识储备,探寻创作背景,解读创作意图。

(3)扩大储备。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命题人肯定不会让考生漫无边际地瞎猜,对考生不熟悉的作者与相关背景资料,一般会在题千中或通过注释等形式予以交代,这就要求考生不放过命题人给出的每一个信息;对考生应该熟悉的作者与相关背景资料,出题人则不会在题面上再去多费笔墨,这就要求考生复习备考时应该具有足够的知识储备。

课堂导学

要点:掌握“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义”的方法。

一、导入复习

二、讲析典题,探讨方法 【典题呈现】

(一)、(2009·广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耕作的诗人 张 炜

俄国画家列宾给托尔斯泰画了一幅耕作图。它长久地吸引了我,让我想象那个杰出的老人,想象他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也许这是一个伟大诗人与庸常写作者的最本质、最重要的区别。

睢宁高级中学北校2012-2013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语文教案

主备人:王行泉 刘小娟

2013-3-3 在房间里专注于自己的所谓艺术和思想的人,可能不太理解一个耕作的诗人。对于他,稿纸和土地一样,笔和犁一样。于是他的稿纸就相当于一片田园,可以种植,可以催发鲜花、浇灌出果实。在这不息的劳作之中,他寻求着最大的真实,焕发出一个人的全部激情。离开了这些,一切都无从谈起。

在诗人的最重要的几部文学著作之间的长长间隔里,我们都不难发现他怎样匍匐到土地上,与庄园里的农民,特别是孩子和农妇们打成一片,割草、缝鞋子、编识字课本、收割、种植„„他做他们所做的一切,身心与土地紧密结合。这对于他,并非完全是刻意如此,而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他只能如此。他就是这样的一个生命。他在它们中间。他可以融化在它们之中,融化在泥土之中。

我们现在可以看到诗人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树林中那个简朴的坟墓。那是他最后的归宿。安静的树林、坟墓,都在默默昭示着什么,复述一个朴实而伟大的故事。这个故事不可能属于别人,因为这个世界上仅有一个角落,埋葬着一个耕作的诗人。

托尔斯泰的故事差不多等于大地的故事。他是一个贵族,后来却越来越离不开土地。于是,他的情感就更为朴实和扎实,精神与身体一样健康。这就启示我们:仅仅是为了保持这种健康,一个写作者也必须投身于平凡琐碎的日常劳动,这是不可偏废的重要工作。而当时另一些写作者所犯的一个致命错误,就是将这种日常的劳作与写作决然分开。偶有一点劳作,也像贵族对待乡下的粗粮一样,带出一份好奇和喜悦。今天,也恰是这种可恶的姿态阻止我们走向深刻,走向更深广和更辉煌的艺术世界。我们只能在一些纤弱和虚假的制作中越滑越远,最后不可救药。

一个人只有被淳朴的劳动完全遮盖,完全溶解的时候;只有在劳作的间隙,在喘息的时刻,仰望外部世界,那极大的陌生和惊讶阵阵袭来的时刻,才有可能捕捉到什么,才有深深的感悟,才有非凡的发现。这种状态能够支持和滋养他饱满的诗情,给予他真正的创造力和判断力。舍此,便没有任何大激动,人的激动。

托尔斯泰的鼻孔嗅满了青草和泥土的气息,两耳惯于倾听鸟雀以及树木的喧哗,马的喷嚏,还有其他四蹄动物在草丛里奔走的声音。黎明的空气中隐隐传来了田野的声息,空中连夜赶路的鸟儿发出悄然叹息,还有远方的歌手、农妇的呼唤、打鱼人令人费解的长叫„„他眯着眼睛望向遥远的田野,苍茫中费力地辨识着农庄里走来的那个黑黢黢的高大汉子,还有他身旁的人:那个孩子、那个妇人。晨雾中,淡淡的光影里闪出了一头牛、一只狗、一群欢跳的麻雀。有人担来了马奶,原来是头上包着白巾的老妇人用木勺敲响了酸奶桶,她小心的充满溺爱的咕哝声引起了他的注意。他转过身,脚下那双粗大的皮靴踩在地上,踩出深深的凹痕„„

他的去世也令人难忘。那也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故事。

深夜,老人乘一辆马车,抛却了自己的庄园,要奔到更遥远更苍茫的那片土地上去,与贫穷的人生活在一起。他仅仅走到了一个乡间小站就躺倒了。寒冷的车站上,一个伟大的生命临近了最后一刻。

这一刻向我们诠释了诗人的一生。

(选自《张炜散文精选集》,有删节)从全文看,作者把托尔斯泰描绘成“耕作的诗人”的意图是什么?(5分)【参考答案】

⑴俄国画家列宾给托尔斯泰画的耕作图长久地吸引了作者,他认为托尔斯泰与土地须叟不可分离的关系是一个伟大诗人与庸常写作者的最本质、最重要的区别。

⑵揭示文学创作与体验生活的关系,批判当下纤弱、虚假、远离生活的创作风气。⑶耕作能给予我们真正的创造力和判断力。

⑷高度礼赞了托尔斯泰生命不止、追求不息的创造精神。对他的写作态度和方式表示赞美。

睢宁高级中学北校2012-2013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语文教案

主备人:王行泉 刘小娟

2013-3-3 【考点】本题考查从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入手探究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前提是读懂文章内容。

【解析】本文始终围绕“耕作”二字描写托尔斯泰的,这两个字既表现了托尔斯泰的精神,也体现了作者对托尔斯泰的高度评价,应结合原文内容,从这两个方面作答。

方法点拨:从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尤其是文章主题)入手探究作者创作意图是非常重要的探究方法

(二)、(2008年江苏卷)《侯银匠》(原文见学生用书P175教师用书P226)备讲例题: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1、命题分析、思维导学(参考教师用书P258)

2、方法点拨:从作品的艺术特色入手探究作者创作意图

(三)读下面一篇小说,回答后面问题

抉 择 郭泉

再次踏上家乡的热土,高振田的心情万分愉悦。这次有机会回老家完全是因公出差,公司准备在A城筹建分公司。高振田理所当然地被委以重任,公司希望他考察一下A城这个市场,掌握并反馈第一手资料。对于公司的委派高振田欣然接受,毕竟他也想为家乡做出点贡献。

高振田伸手叫了辆出租车,地点是提前预订好房间的A城宾馆。路上,出租司机问是不是来A城旅游观光的,高振田随口应了句是,眼睛却透过车窗张望着街上的风景。

车子突然停了下来,司机摇下玻璃探出头去问拦车的人到哪里,说的是普通话,拉车的人说到A城火车站,说的是A城方言,司机说正好顺道,上车吧,那人问多少钱,司机说十块,那人还道:“八块钱,去不去?”

司机抓抓后脑勺说:“上车吧。”

他们说的都是A城方言。高振田听着打心里觉得舒坦。回家好啊!回家就是好![来源:高[考∴试﹤题∴库] A城宾馆到了,司机赶忙下了车帮高振田把行李搬出来,高振田问:“多少钱,师傅?”司机说四十。

高振田有点诧异,问:“请问是怎么算的?”司机指了指车里的里程表,说是按里程走的。

“噢,行,给。”高振田掏了四十块钱出来,“谢谢啊,师傅。”

出租车绝尘而去,高振田早已计算了一遍,按照这个价位,刚才那位拦车的人至少应该付二十块钱方能到火车站,怎么八快钱就搞定了?是计价方式不一样,还是这只是个巧合而已?迈着稍微沉重的步伐,高振田慢慢地走向A城宾馆。

晚上,远在公司所在地的家人打来电话,告诫他回到家乡应该说家乡话,以免上当吃亏。高振田似乎有点明白自己为什么需要付四十块钱的出租车费了,但他还是希望这只是个巧合而已,毕竟每一个城市都有它风景的败笔,高振田这样安慰自己。

第二天高振田按计划考察分公司的几个选址。忙忙活活就到了傍晚时分,他想吃原汁原味的水煮鱼头,于是就近找了一家大排档,点上一盘,畅快淋漓地吃了一回。结帐时,打量着衣着光鲜、西装笔挺的高振田,老板问:“先生是外地人吧?”高振田说是来A城旅游的,昨天刚到。老板点了点头说:“祝您玩得开心。”

高振田说:“谢谢,多少钱?”老板坚定地说:“三十。”高振田心里颤抖了一下,指着桌上的菜单说:“上面不是标价十八吗?”

“噢,那是以前的价格,现在鱼涨价了,很贵的。我现在正准备改一下菜单呢。”老板忙解释道。

高振田走出大排档,就近用A城方言问了一个家乡人,回答:是十八块钱一盘。高振田心里失落落的,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到宾馆的。

第三天,高振田在考察关于这一个行业的相关供应商时,偶然看到一大群人正围在马路中间。他走了上去,明白是一场交通事故。肇事车辆及车主呆呆地被围在那里,等候处理。从车牌和车身能看出是外地的私家车。它撞着了一位中年男子。交警正颐指气使地维持着交 睢宁高级中学北校2012-2013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语文教案

主备人:王行泉 刘小娟

2013-3-3 通秩序。中年男子双手摸着腰部作痛苦状,正在跟其中一个交警用A城方言叙述着事发经过并要求肇事车主赔偿医疗费,交警也用方言不停地重复说:“你放心啦,本地人啦,还能吃亏?”

高振田心情沉重地离开了事故现场。

两天后,公司方面打来电话询问A城是否适合开公司。高振田手握着话筒,哼哼叽叽了半天,硬是吐不出一个字。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06年12期)

三、巩固训练

(2010年高考福建卷)《春风》(教师用书P218)

四、总结归纳

五、课外作业 1、2012年江苏卷《邮差先生》第4题(教师用书P224)

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江南好 周海亮

江南好。江南有桑。

桑有纤弱的身子,纤长的颈,纤秀的臂,纤美的足。桑住在小镇,小镇依河而建,小河匍匐逶迤。黄昏时桑提着白裙,踏过长长的石阶。黄昏的河水是粉色的,河面上似乎洒了少女的胭脂。桑慵倦的倒影在河水里轻轻飘摇,桑顾影怀思。

桑躲进闺房写字。连毛笔都是纤细的。桑写,江南好,风景旧曾谙„„两只鸟歇落树上,悠然地梳理羽毛。桑扔掉笔,趴到窗口,就不动了。桑常常独自发呆,然后,红了唇,红了脸,红了眼圈,红了窗外风景。

桑在一个清晨离开小镇,离开温润的江南水乡。一列小船推开薄雾,飘向河的下游。那天桑披着盖头,穿着大红的衣裙。唢呐呜哇呜哇扯开嗓子,两岸挤满着看热闹的人群。人群兴奋并且失落——那么婉约多情的桑,竟然嫁到了北方。

桑跳下船,掀掉盖头。桑上火车,泪眼婆娑。桑坐上汽车,表情渐渐平静。桑走下汽车,睢宁高级中学北校2012-2013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语文教案

主备人:王行泉 刘小娟

2013-3-3 盖头重新披上。唢呐再一次呜哇呜哇地响起,这是北方的唢呐。花轿颤起来了,桑的心一点一点地下沉。

从此桑没有再回江南。却不断有银钱、粮食、药材和绸缎从北方运来。那本是江南的绸缎。江南的绸缎绕一个圈子,终又重回江南。

桑离开江南一个月,有男人来到小镇。他跳下船,提了衫角,拾级而上。他有俊朗的面孔和隼般的眼神,他有修长的身材和儒雅的微笑。他坐在小院,与桑的父母小声说话。片刻后他抱抱拳,微笑着告辞。他跳上船,船轻轻地晃。他盯着胭脂般的河水,目光被河水击碎。他叹一口气,到船头默默坐下。他静止成一尊木雕,夕阳落上长衫,每一根纤维却又闪烁出迷人的红。

桑住着北方的宅院,神情落寞。当然也笑,笑纹一闪而过,像夜的惊鸟。有时喝下一点点酒,红酒或者花雕,眼神就有了迷离缤纷的色彩。然后,桑将自己关进房间,开始写字。她写,江南好。纸揉成团,又取另一张纸。再写,江南好。再揉成团,再取另一张纸。突然她推开窗户,看午栖的鸟。她开始长久地发呆,红了唇,红了脸,红了眼圈,红了宅内风景。

老爷说,想家的话,回去看看吧。桑说,不用了。老爷说,总写这三个字,料你是想家了。桑浅笑不语。笔蘸着浓墨,手腕轻转。三个字跌落纸上,桑只看一眼,便揉成团。旁边堆起纸山,老爷摇摇头,满脸无奈。

男人在某个深夜潜入大宅。仍然身材修长,仍然一袭长衫。他提一把匣子枪,从墙头轻轻跃下。他悄悄绕过一棵槐树,就发现自己中了埋伏。他甩手两枪,两个黑衣人应声倒下。他闪转腾挪,似一只凶猛矫健的豹子。后来他打光了子弹,再后来他中了一枪。子弹从下巴钻进去,从后颈穿出来。子弹拖着血丝,镶进宅院的土墙。男人轻呼一声,缓缓倒下。月似银盘,男人俊朗的面孔在月光中微笑。

桑倚窗而立。从第一声枪响,桑就倚窗而立。她只看到了墙角的毛竹,她只听到了密集的枪声。枪声戛然而止,她就知道,一切都结束了。她趿了鞋,推开门,走进宅院的深处。她看一眼男人,闭了眼;再看一眼男人,再闭了眼。她的手轻轻滑过男人的后颈,男人的微笑在她的眸子里凝固成永恒。她站起来,往回走。她走得很慢,脚步声充满悲伤。

第二天桑死去了。她的身上没有任何伤痕,她的饮食和以往完全一样。一切都是那般蹊跷,诡秘万分。老爷请来大夫,两天后大夫得出结论。他说她想死,于是就死了。一个人悲伤到极致,一个人想死到极致,就会死去。这没什么奇怪,所有人都是这样。

桑留了遗书。一张宣纸,三个字:江南好。

人们就说,桑是太想家了。

只有死去的男人,明晓桑的意思。

因为他的名字,叫做江南。

1.文中对桑的肖像和行为的描写,反映了桑怎样的形象特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静止成一尊木雕,夕阳落上长衫,每一根纤维都闪烁出迷人的红”,试分析这句话的内涵及在文中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结尾处大夫关于桑的死因的结论,概括本文的主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表达方式上看,这篇小说并未注重对故事的叙述,而是注重对与人物相关的几个场景的 睢宁高级中学北校2012-2013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语文教案

主备人:王行泉 刘小娟

2013-3-3 描写,请探究这样写的好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外在:纤弱、秀美(2)内在:痴情、内敛(软弱)(每点1分)2.(1)内涵:(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传递出了“他”情感的细腻和热烈(2分)。(2)作用:为下文男人在北方大院的血战埋下伏笔(1分),同时与故事结局悲壮之美相照应(1分)。

3.(1)爱,是信心,是希望,是活着的全部理由和支柱。(2)没有爱的活,是比死更难受的折磨。

(3)一个为爱所生的女子因爱死去,这种死是对真挚爱情的捍卫。(4)抨击封建家长制。(答出两点即可,每点3分)

上一篇:2023年上学期怡海幼儿园太阳2班教学计划下一篇:合疗办述职报告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