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原文及艺术赏析

2024-04-18

《雨巷》原文及艺术赏析(共15篇)

篇1:《雨巷》原文及艺术赏析

《雨巷》原文及艺术赏析

雨巷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雨巷赏析

一首《雨巷》几乎使戴望舒成了现代诗美的化身,戴望舒也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丁香空结雨中愁”,有多少名家读者对它读了又品,品了又评,因为此诗的意象的模糊性与多义性,到目前为止,解读的角度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解读是理想失败说,前苏联文艺理论批评家根据当时社会的政治局势,结合五四革命失败的社会斗争的背景,提出全诗是写革命失败后,那种革命失败者迷茫失望,理想幻灭的时代精神的写照。①这种解读有着强烈的社会政治倾向。第二种解读是郑禾、刘雨先生从索隐求证的角度出发提出的爱情说,他们认为作者曾经对施哲存的妹妹施降年有过痛苦的单恋,所以此诗是作者对自己向往的爱情无限美好又虚无缥缈的难以把握的一种书写。 ②第三种解读是朱栋霖先生提出的人生希望说,他透过雨巷这个核心意象,从生命个体遭遇的感悟,从人性情感的角度,从雨巷具有的寂寞空虚惆怅的情感特征出发,解读出了在作者在雨巷一般的人生道路上,那种寂寥惆怅彷徨的心绪,在这样的背景意象上,作者把“丁香一样的姑娘”理解为诗人对人生的希望,丁香姑娘是人生希望的寄托点。③第四种解读是蓝棣之先生提出的回忆与欲望参合说,蓝棣之先生联系戴望舒的家世,推测到:雨巷中的那位姑娘,可能是清朝宰相的后代,诗人从上中学起就曾在雨巷与这位少女相遇,他担心在大革命失败时她遭到了遭遇,因而在回忆与想念的欲望下,作者想象了这首诗。④第五中解读是杨晓林博士提出的从原型批评角度提出的境像说,提出了“美人幻梦”的文学原型。⑤

应该说这些解读都有存在的合理性,自己也曾一度被这首诗歌袭击灵魂的力量所触动,但每次赏读这首现代诗歌史上不可多得的杰作,总感觉意犹未尽,其实面对经典的诗歌,我们既可以从诗人本身创作的意图出发,也可以从我们自己的审美体验出发,我认为经典诗歌之所以存在经典,还在于诗歌本身触动了我们自己情感的一部分,总是怕自己拙劣的笔触践踏了彷徨在江南悠长雨巷的诗人,但当我接触了马的哲学著作《圆点哲学》后,我觉得这首诗歌其实还存在着圆点式的审美。

篇2:《雨巷》原文及艺术赏析

雨巷

作者: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寒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赏析

《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人称为“雨巷诗人”。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这里,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的ㄔ亍着的彷徨者。“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在艺术上,本诗也鲜明地体现了戴望舒早期诗歌的创作特色。它既采用了象征派重暗示、重象征的手法,又有格律派对于音乐美的追求。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全诗还回荡着一种流畅的节奏和旋律。旋律感主要来自诗韵,除每节大体在第3、6行押韵外,每节的诗行中选用了许多与韵脚呼应的音组。诗中重叠反复手法的运用也强化了音乐效果。正如叶圣陶所说,《雨巷》是“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汇总,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汇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虽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璟更是把丁香结和雨中愁怅朕在一起了。他有一首《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在谁是主?思悠悠闲!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这首诗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结做为人们愁心象征的,很显然,戴望舒从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这种吸收和借鉴是很明显的,但是能不能说《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旧诗名居“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和稀释呢?我认为不能这样看。在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时,诗人既吸取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创造。第一,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瞬忽即失的形象,与古典诗词中套用陈词旧典不同,也与诗人早期写的其他充满旧诗词调子的作品迥异,表现了更多的新时代气息。“丁香空结雨中愁”没有“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在表现时代忧愁的领域里,这个形象是一个难得的创造。第二,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结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的。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创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

扩展资料: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之作,发表于1928年8月号《小说月报》上。据戴望舒的友人杜衡在《望舒草》的序言中说,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有信来,称许他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圣陶先生的推荐使望舒得到了“雨巷诗人”的称号。

《雨巷》这首诗,写一位沉醉于感情追求的青年,常常独自彷徨在悠长的雨巷,等待一位姣好的姑娘,因为姑娘的家就在雨巷的尽头,除了春雨打在油纸伞上的声音,雨巷是寂寥的。

抒情主人公希望逢着的这位姑娘,她结着愁怨,她家的篱墙颓圮了,她显然受到命运的打击,她惆怅、凄清、太息、迷茫,但她没有颓唐,没有乞求,她是冷漠和高傲的,她仍然是那么妩媚动人,她在沉重的悲哀下没有低下人的尊贵的头,像一面旗子一样地忍受着落到头上的磨难。

诗人在这里坚持了人的尊严和顽强生命力的思想。但诗人对于姑娘是感伤的,他拿丁香来比喻姑娘。中国古诗里有好些吟咏丁香的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垫”,“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

篇3:论述《雨巷》中的意象及艺术特点

关键词:《雨巷》;意象;艺术特点

一、意象

油纸伞,本来是人们用来挡雨的一件工具,在此诗中,作者没有或许对其进行描写。这样写法的优点在于,一是不会使重要部分没有被突出来,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描写出一幅雨打在油纸伞上的美妙意境。油纸伞给人的感觉是复古、怀旧的,而且不失神秘,将其放在雨巷之中,并且时间处于暮春,在寂寥的雨中,创造出一种冷漠、凄清的环境,在雨中撑一把伞的销魂形象。将油纸伞放在特别的环境中,就可以产生特别的意象。

诗中的雨巷,具体指的是作者小时候住的一个巷子。诗人小时候走在这雨巷中的青石板路上,创造了优美的意境。诗人心情的寂寥,正好用小巷的悠长、沧桑、冷清寄寓。南方的小巷中,飘着雨,行人更加稀少,所以更加表现缠绵和伤情,还有那不断飘下的细雨,则更加体现出了朦胧之美。

“丁香”在诗中出现了很多次,在子级意象中,属于核心意象。南方和北方都有丁香花,它的颜色有好几种。但是不管是紫色、白色、淡红色的丁香,都给人素雅淡净之感。有风吹,则摇曳,有雨打,则惊艳,那令人怜爱的娇弱模样,谁看了都会产生一种疼惜之感。看到丁香,再看到如此景象,难免不会产生心伤,引起那愁绪和伤感。古人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丁香上寄托自己的离愁别绪,淡淡愁思用白色花,浓浓愁绪用紫色花,而情愁则淡红色花。

在诗中,有个非常重要的意象,就是“丁香一样的姑娘”,上文说的油纸伞,雨巷,丁香都是为了能够表现出姑娘的形象。本诗的难点就在于理解“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诗文中的“我”“彷徨”在寂寞的雨巷中,希望遇到一位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芬芳的姑娘,但是这个姑娘还要有着淡淡的忧愁,就像作者说的一样,“丁香一样的忧愁”,姑娘的心情和“我”的心境有共同之处,就像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姑娘可以寻得出路,并且希望自己和姑娘一样找到出路,然而,就连这最后的小小愿望也不能实现了。“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她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但是“我”还在雨巷中仿徨,仍然想遇到一个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雨巷”歌唱了作者的痛苦心境,作者用丁香般的姑娘来代表美好的生活。尽管诗人见到了她,但是无法与她靠近,就像梦一场。

还有其他的一些意象,除了上文说的,其他的大多是表达情绪、动作、物态的,所有的意象一起构成了全诗朦胧超然的意境。

二、艺术特色

文法结构变幻,并且作者的巧妙组合,使得散文转换成诗歌。《雨巷》实在令人佩服,作者在巧妙将散文式长句切割的同时,又将其浑然天成地组成现代诗歌,正可谓神形兼备。比如在第一节中,作者写到“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样一来,就成了散文,诗人写诗是将散文的文法结构打破,可以自由地切割诗歌,组合较为完整的语意,将某种诗艺标准作为原则。而作者所遵原则是语音,将其中的节奏和音调突出来,长短停顿的节奏,而诗歌更加看中语音结构。

音节特色,《雨巷》中最成功的地方就在于它能将音韵、节奏所起的作用发挥到极致。这首诗整体的节奏是舒缓而悠扬的。第一,诗行的顿数大多为三顿,再结合诗歌的语言音质,所以读起来有着舒缓而悠扬的感觉;第二,单字顿一般设置在诗行行首,在《雨巷》,一开始就将这个字的韵尾拉长,达到了强调、舒缓的作用;第三,能够妙用复沓句式。比如在第三节中,“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第四节中,“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这些句式的使用,巧妙地拉长了诗歌的内在,从而使诗歌有中回环叠唱的感觉。在戴舒望的诗集《舒草》中,《寻梦者》是代表作品,“梦会开出花来的”,“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你去航九年的瀚海吧”。这种复沓式在《雨巷》的首尾两节也有所体现,使诗歌让人读起来更加上口,节奏整齐和谐;第四,巧妙将词重叠运用。比如在同一行诗里,“悠长,悠长”,有的时候在诗隔开的地方,比如,“哀怨,哀怨又彷徨”,还有的时候在诗节分开的地方,比如,“彷徨”的使用。运用重叠词语复沓化了时值相同的顿,从而达到了舒缓而又悠扬的效果。《雨巷》在运用音节方面,不仅灵动,而且富于变化,具有生命力。

结语:综上所述,《雨巷》除了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外,也是他前期的代表作品,他因此获得“雨巷诗人”称号。他写这首诗时,国家处于“白色恐怖”之中,作者因参加过一些活动而在松江友人家中避难,所以这首诗就表达了他当时大革命失败后的痛苦心情,心中充满了愁思,和朦胧的希望。在诗中交织着他希望和失望,追求和幻灭的情调。

参考文献

[1]《雨巷》[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2(04)

[2] 胡楠.“深沉的哀愁”与“执著的追求”——从情感角度看《雨巷》之美[J].长城,2011(12) [3] 黄弈嘉.愁怨情结的多重象征——解读《雨巷》意象的映衬性[J].剑南文学(下半月),2016(08)

篇4:雨巷原文和赏析

首先从诗作的表层语义上来看,这是一首爱情诗。它描写了一个一见钟情且失之交臂的爱情故事。有人将这样的爱情进一步坐实,他结合诗人1928年前后的爱情经历而把它看作是诗人与女友曹某的一段爱情的写照和记录。其次,这首诗也可以看作是一首与信仰的失落与追求有关的诗作。中国传统诗学有以香草美人喻政治境遇的传统,如屈原的《离骚》。作品中的“我”寻找的姑娘可以被看作是某种信仰,它本来存在,但是后来失落,但是“我”仍然执著地寻找。有人同样进行了进一步的坐实。结合1927年后中国社会形势以及作家自己的精神,他认为这样的诗作就是写诗人大革命失败后的心态的。作者早年曾经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大革命失败后,信仰失落,对国家的.前途,个人的前途都充满了失望和迷惘。因此,在这首诗里诗人在低沉的调子里,抒发了自己沉重而又不乏坚韧的情绪。再次,这首诗同样也可以看作是作者自我失落情绪的写照。作品中的“我”是忧愁和迷惘的,而所要寻找的“姑娘”也同样是忧愁和迷惘的。姑娘的情绪和形象正是诗人自我形象的写照,或者说就是诗人的“镜相”。在连绵细雨中,他怀着痛苦而朦胧的“希望”,“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里。诗人的自我形象是孤独伤感的,是自恋的。但在那寂寥的雨巷里,却也寄寓着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失望和痛苦的情绪。

这首诗是戴望舒现代派诗歌创作的代表作。具体表现为:

(1)运用象征进行抒情。雨巷中的许多意象诸如“雨巷”“姑娘”“颓墙”等都富于象征意味。就是其中的情节——在雨天里遇到一个姑娘,并和她失之交臂的过程,也都具有象征意蕴。诗的意象既具有古典情调又具有现代性。

(2)这首诗具有音乐美。作品音节优美,韵脚铿锵,每节压韵两到三次。运用复沓和重复的手法来强化全诗的音乐性。这首诗是戴望舒早期代表作,体现了戴望舒早期的艺术追求和所受到的新月派诗歌理论的影响。叶圣陶曾说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篇5:雨巷原文及作者介绍

戴望舒一生与三位女性有不解之缘,他的初恋是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而他的第一任妻子是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第二任夫人是杨静,然而三位女性却并没有哪一位能与他相持一生,最后只留下令诗人的一生难以释怀的爱情悲剧。

1927年,大革命失败,戴望舒、杜衡到松江县施蛰存家避难。这个时期,戴望舒爱上了施蛰存的大妹妹施绛年。施绛年虽然比他年幼5岁,却因受到良好的教育,懂得感情,开朗、活泼、富有个性,不像戴望舒那样既冲动又忧郁内向。两人性格上的差异造成彼此感情上的不平衡,再加上戴望舒童年一场天花后脸上留下的瘢痕,也使施绛年不悦,这给他们的爱情蒙上了阴影。1928年,戴望舒以跳楼相逼,施绛年无奈只得接受戴望舒。1931年,两人订婚,施绛年此时实已爱上他人,便以希望戴完成学业以保证以后经济无碍催促他出国读书。第二年,戴守约前往法国留学。在法国没过多久便传来施绛年移情别恋的消息,戴望舒伤心不已,无心学习。1935年5月,戴望舒回到上海,证实施绛年已移情别恋,他便当众打了施绛年一记耳光,然后登报解除婚约,结束了这段长达8年的`苦恋。

沉浸在失恋伤痛中的戴望舒,当时住在刘呐鸥的江湾公园的公寓,与穆时英一家挨得很近,为了抚慰戴望舒爱情的伤口,穆时英将自己的妹妹穆丽娟介绍给戴望舒。小他12岁的穆丽娟的清纯、秀丽一下就迷住了戴望舒,使他很快从感情的困厄中挣脱出来。1936年,两人在上海举行了盛大的婚礼。穆丽娟是仰慕他的才华与他走到一起的,两个人本应该有很好的婚后生活。不幸的是,戴望舒根本不懂得怎样去爱一个女人,在家只顾自己读书写字,很少与妻子交流,直把一颗爱着他的心,降到冰点,离开他时,他才后悔,再次以死相逼,然而这回也没能把妻子逼回来1940年冬,戴望舒无奈离婚协议上签字。戴望舒无奈的再次陷入爱情的悲剧之中。

1942年,戴望舒与同在大同图书印务局的抄写员杨静相识,并很快进入热恋。尽管杨静的父母竭力反对,但杨静是个充满个性的女孩,她冲破种种阻力,毅然与大她21岁的戴望舒结了婚。杨静从小长在香港,娇小美丽,活泼好动,结婚时才16岁,由于彼此性格和年龄的差异,加之婚前缺乏深入了解,婚后不久便出现了感情上的裂痕,常常因生活上的琐事吵架。1948年末,杨静爱上了一位姓蔡的青年,并向戴望舒提出离婚,戴望舒做出了种种努力希望挽回,然而杨静心意已决无法挽回,戴望舒只得一直不在离婚协议上签字。杨静无奈之下与姓蔡的青年相偕出走。

嗜书如命

喜欢看书和买书是文人的共同爱好,戴望舒嗜书如命。喜欢书的文化人,即使因为囊中羞涩,买不起书,光是看一看,摸一摸,也会感到其乐无穷。戴望舒最喜欢逛塞纳河左岸的书摊,他说:“就是摩挲观赏一回空手而返,私心也是很满足的,况且薄暮的塞纳河又是这样的窈窕多姿!”戴望舒留学法国期间,虽然衣食无着,人在异乡,但只要手上有钱,总会量力而行,日积月累,竟然买了不少书。好友施蛰存对此艳羡不已,写信给戴望舒时说:“听说你有许多书运来,甚想早日看见。”施蛰存也经常委托他帮忙买书,两位好朋友在面对好书时,总是不可遏止地想着要去拥有它。施蛰存讲到戴望舒在信中所讲的巴黎书业的盛况时,总是会发出可怜兮兮的叹息:“我只恨无钱,不然当寄你三四百元给买大批新书来看看也。珍秘书之嗜好至今未除,希望继续物色,虽无书寄来,目录也好。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篇6:《雨巷》说课稿及赏析习题

一、教材分析

说教材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二篇课文,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为中国新诗领域树立了一座丰碑。它的音韵,它的意境、它的情愫、它的内涵,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尝。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以新诗为第一单元来组织文本,显然突出了它的审美性。我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中心,在音乐般的节奏中,在优美徜徉的语言中,在回环往复的结构中,在朦胧如雨的诗意中,引导学生去欣赏美,探索美。

说教学目标

根据三维目标要求,我把教学目标定为如下三点: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有感情朗诵诗歌,掌握象征,反复,排比等手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声情并茂,准确传达情感的朗读能力。 把握意象,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勇气。

说教学重难点: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是本首诗在特定的背景之下主要意象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在诵读和对意象的把握中体味出诗歌内涵的多义性并力求个性化理解就成为重难点。所以我把重难点定为:

重点:把握诗歌整体内容,体味丁香姑娘,雨巷、油纸伞的.象征意义

难点:揣摩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

二、学情分析

面对的对象正是16、7岁花季年龄的高一学生,他们此时正是充满想象与诗意的年龄。

三、教法学法分析

说教法

1、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2、问答欣赏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对《雨巷》赏析和意象进行解读,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从而体会诗歌内涵。

3、探究式学习法。本诗教学以体验性学习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教师只作必要的引导提示,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与感悟,并力求激发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说学法

1、诵读法 加强诵读,这是阅读诗词的一般方法。2、体悟法 通过意象把握情感,主要是让学生设身处地的走进雨巷去感悟。

四、教学过程分析

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为了学生,服务于学生”的指导思想,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步骤来达到教学目的:

导入

我的导入是这样设计的:听惯了北方胡同里粗犷的叫卖,看惯了北国风光的千里雪飘,却不曾体会,那细雨如丝的江南空气中氤氲的朦胧与凄婉。一条幽深寂寞的小巷里,一把孤寂的油纸伞,一抹丁香般的身影,一丝太息般的惆怅,似有若无的飘进那杏花春雨,消融在青石路巷。是什么样的意境如此当人心肠,让我们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欣赏那别样的美。

新知探究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想象画面美

在整体感知了诗歌的意蕴和情感后,让学生再次诵读,根情感据刚才分析的情感勾勒出你相像中的雨巷之景,并且画在纸上,并口口头描述,有何物,何人。何景,合情?朦胧,悠长,寂寥的雨巷是怎样的?结着仇怨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又是怎样的?这样做旨在培养学生的感知力和想象力,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独立品位。归纳学生发言,总结形象,引入意向概念,加之以介绍和拓展,诗歌意象是解读诗人情感的客观物像。 如雨巷是悠长古老,灰暗迷茫,迷离她蕴含诗人彷徨,忧愁,失望等情绪、、二读诗歌,寻找意象

学生细细品读,找出典型意象,如雨巷,丁香姑娘,油纸伞,并在老师引导下初步感知意象的象征意义。

三读诗歌,品味情感,揣摩诗人内心世界

是什么原因让诗人徘徊惆怅,是什么原因让诗人倾注如此仇怨诸多的意象,诗人为什么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这个姑娘是谁?

学生分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理念,给学生足够的思想空间。 学生讨论后,老师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学生再次讨论,这样,学生对这首诗有了前后不同的感受,体验多重审美。最后,将多家之言展示出来,加以总结。

四读诗歌,品味语言

我不准备一开始按部就班的介绍作者和背景,因为我想努力创造一种美的境界,不想因为作者,背景而去牵引学生走进自己的框架中,失去想象力。

配乐朗诵,诗歌与音乐结合的很完美,学生进入诗境

思考:诗人的音乐美是如何造成的?(学生独立思考,说出自己的想法)

明确:重叠和反复手法(回环往复,强化节奏,增强诗歌抒情色彩)排比

教师总结:这些手法的使用,谱写了一种悠长舒缓,低沉徘徊的旋律,营造了一种凄婉迷茫的意境。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雨巷》教案设计

2.《雨巷》讲课稿 (2课时)

3.《雨巷》阅读练习题及英文版

4.《雨巷》导学案及赏析

5.现代诗《雨巷》教案

6.现代诗《雨巷》教学反思

7.戴望舒《雨巷》改编范例

8.戴望舒《雨巷》意象赏析

9.戴望舒《雨巷》诗意鉴赏

篇7:赏析《雨巷》的朦胧美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早期的代表作,它使之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叶圣陶曾给予这首诗高度的评价,称赞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其中,朦胧美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朦胧美,指的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不是率直明快地抒发、宣示出来,而是通过创造出具有象征色彩与迷离惝恍的气氛的抒情意境来表达,因而既使诗人的主观情意表达得含蓄蕴藉、隐约微妙;又使读者在进行艺术欣赏时产生一种既确定又飘忽、似明朗又迷离、可意会而难言传的感受,获得一种特殊的艺术快感。”

《雨巷》的朦胧美究竟是怎样形成的,诗人在创作中通过哪些艺术手段营造出那种如梦如幻的朦胧氛围。

一、意境的虚实相生之美。

“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诗歌中的虚包括三类,其中之一为“设想的未来之境”,“即还没有发生或不知其实际情况如何,是诗人自己设想出来的情景”。

《雨巷》中,一个踽踽独行的年轻人,彷徨在江南的悠长的雨巷,希望逢着一位姑娘,然而这姑娘又终于从身边飘然而过,“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这是作者设想之境,是为虚。作者为了说明这种情景,又通过具体可感的意象来表达,“因为要唤起这种境界的艺术美,必须俟诸读者的审美想象,而审美想象又是通过意象运动来达成的。”戴望舒正是通过以下几个具体的意象来表现自己所想之景:

1.油纸伞。诗中“唯一真实具体的东西”。翻阅古诗词,油纸伞总是给人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感觉,置于暮春之季,雨巷之中,自然营造出一种冷漠、凄清的氛围,塑造出撑一伞于风雨中独立黯然销魂的形象。

2.雨巷。江南的长长的青石板路,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更是充满了朦胧美。总之,这一形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天地。我们可以认为雨巷是实指,也可以把它虚化,这是一条怎样的路呢,是追求之路吗?前面是什么地方?它通向康庄大道还是通向死胡同?人生之路不也这样吗?

3.丁香。整首诗最扑朔迷离,最能形成朦胧之美意境的都来自于“丁香”这个意象,来自于“丁香”的象征意义。“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在李璟和李商隐的诗词中都有丁香这种意象,李璟词“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乌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李商隐诗中也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句子,而在《雨巷》中,“诗人既吸取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创造。第一,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雨中丁香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的。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创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

4.姑娘。对于这一意象,诗人并没有浓墨重彩详细描绘她的形象。正如托尔斯泰所说:“用不着去描写她的眼睛、嘴巴、头发等,每个人都会用自己的方式去想象”。“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而尤在无穷之意。推广地说,美术作品之所以美,不是只美在已表现的一小部分,尤其是美在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一大部分,这就是本文所谓无言之美。”(朱光潜)

二、主题的多义性。

《雨巷》的主题,关键在于“丁香姑娘”的象征义。劳·彼林说:“象征如同一块三棱石,从不同的角度投射,可以反映出不同的光彩。”那么,丁香姑娘究竟象征着什么呢?答案历来莫衷一是,主要的观点如下:

1.爱情诗。

一个冷漠,凄清又多情的少年,期待在一个特定的时刻,特定的地点,邂逅一位美丽的少女,这少女是那样地孤傲、高洁而却又有着丁香一般的哀怨。她令少年怦然心动,念念不忘,“辗转反侧,寤寐思服”,然而渴望而终未得,于是诗情喷发,有了诗中这样莫名的忧愁与惆怅。丁香姑娘是诗人追求美好爱情的象征。

2.哲理诗。

一个人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憧憬什么,追求什么,有时说不清楚,道不明白。但最终是欲求而不可得,可望而不可及,心理上陷入一种苦闷彷徨、孤独无助的境地,这是正常的心理现象。这首诗也许就是诗人在这种特定的心理状态下发出的感叹,留下的思想印痕,丁香姑娘象征一切美好的事物,朦胧的理想和追求。

3.政治诗。

有些读者会联系特定的政治背景,认为《雨巷》寄寓着诗人对现实不满、失望和痛苦的情绪。这首诗创作于1927年夏天,当时中国的大革命失败,政治形势非常黑暗,戴望舒作为一位曾经追随过革命而世界观又尚未根本转变的五四热血青年,内心难免痛苦失望有幻灭感,思想上苦闷困惑,行动上犹豫彷徨。《雨巷》应时而生。从这个意义上看,《雨巷》反映了那个时期知识分子的思想与情绪,丁香姑娘又成为了革命理想的象征。

篇8:《雨巷》原文欣赏

雨巷(戴望舒诗作)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篇9:国殇原文及赏析

原文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译文

手执吴戈锐呵身披犀甲坚,在车毂交错中与敌人开战。

旌旗蔽日呵敌寇蜂拥如云,箭雨纷坠呵将士奋勇向前。

敌寇凌犯我军阵呵践踏队列,左骖倒毙呵右骖伤于刀剑。

埋定车轮呵拉住战马,拿过玉槌呵擂动鼓点。

战气萧杀呵苍天含怒,被残杀的将士呵散弃荒原。

既已出征呵就没想过要回返,家山邈远呵去路漫漫。

带上长剑呵操起秦弓,即使尸首分离也不悔恨。

真是英勇无畏呵武艺超凡,你永远刚强呵不可凌犯。

既已身死呵将成神显灵,你是鬼中的英雄呵魂魄毅然。

手拿干戈啊身穿犀皮甲,战车交错啊刀剑相砍杀。

旗帜蔽日啊敌人如乌云,飞箭交坠啊士卒勇争先。

犯我阵地啊践踏我队伍,左骖死去啊右骖被刀伤。

埋住两轮啊绊住四匹马,手拿玉槌啊敲打响战鼓。

天昏地暗啊威严神灵怒,残酷杀尽啊尸首弃原野。

出征不回啊往前不复返,平原迷漫啊路途很遥远。

佩带长剑啊挟着强弓弩,首身分离啊壮心不改变。

实在勇敢啊富有战斗力,始终刚强啊没人能侵犯。

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为鬼中英雄!

注释

⑴国殇:是追悼阵亡将士的祭歌。死于国事叫做国殇。殇:原指未成年而死,后泛指死难的人。戴震《屈原赋注》:“殇之义二:男女未冠(男二十岁)笄(女十五岁)而死者,谓之殇;在外而死者,谓之殇。殇之言伤也。国殇,死国事,则所以别于二者之殇也。”

⑵操吴戈兮被(pī)犀甲:手里拿着吴国的戈,身上披着犀牛皮制作的甲。吴戈:吴国制造的戈,当时吴国的冶铁技术较先进,吴戈因锋利而闻名。被,通“披”,穿着。犀甲:犀牛皮制作的铠甲,特别坚硬。

⑶车错毂(gǔ)兮短兵接:敌我双方战车交错,彼此短兵相接。毂:车轮的中心部分,有圆孔,可以插轴,这里泛指战车的轮轴。错:交错。短兵:指刀剑一类的短兵器。

⑷旌蔽日兮敌若云:旌旗遮蔽的日光,敌兵像云一样涌上来。极言敌军之多。

⑸矢交坠:两军相射的箭纷纷坠落在阵地上。

⑹凌:侵犯。躐(liè):践踏。行:行列。

⑺左骖(cān)殪(yì)兮右刃伤:左边的`骖马倒地而死,右边的骖马被兵刃所伤。殪:死。

⑻霾(mái)两轮兮絷(zhí)四马:战车的两个车轮陷进泥土被埋住,四匹马也被绊住了。霾:通“埋”。古代作战,在激战将败时,埋轮缚马,表示坚守不退。

⑼援玉枹(fú)兮击鸣鼓:手持镶嵌着玉的鼓槌,击打着声音响亮的战鼓。先秦作战,主将击鼓督战,以旗鼓指挥进退。枹:鼓槌。鸣鼓:很响亮的鼓。

⑽天时怼(duì)兮威灵怒:天地一片昏暗,连威严的神灵都发起怒来。天怨神怒。天时:上天际会,这里指上天。天时怼:指上天都怨恨。怼:怨恨。威灵:威严的神灵。

⑾严杀尽兮弃原野:在严酷的厮杀中战士们全都死去,他们的尸骨都丢弃在旷野上。严杀:严酷的厮杀。一说“残杀”,士兵被杀。一说严壮,指士兵。尽:皆,全都。野:古读“暑”,和“怒”字押韵。

⑿出不入兮往不反:出征以后就不打算生还。反:通“返”。

⒀忽:渺茫,不分明。超远:遥远无尽头。

⒁秦弓:指良弓。战国时,秦地木材质地坚实,制造的弓射程远。

⒂首身离:身首异处。心不惩:壮心不改,勇气不减。惩:悔恨。

⒃诚:诚然,确实。以:且,连词。武:威武。

⒄终:始终。凌:侵犯。

⒅神以灵:指死而有知,英灵不泯。神:指精神。

⒆鬼雄:战死了,魂魄不死,即使做了死鬼,也要成为鬼中的豪杰。

赏析

篇10:《新春》原文及赏析

酒压浊清鸣社瓮,菜分红绿簇春盘。

良辰节物元如昨,病客情怀自鲜欢。

却羡村邻机上女,隔篱相唤祭蚕官。

陆游《新春》的注释:

①社瓮,社祭之酒瓮.

②鲜,少。

③机,织机。

篇11:论戴望舒《雨巷》的艺术特征

一、《雨巷》介绍

《雨巷》写于一九二七年,当时的中国正处于一个极其黑暗的年代。当时,蒋介石及其中国国民党政府正在制造震惊中外的白色恐怖,并发动了“四一二”政变,他们当时在全国各地大肆屠杀共产党。这使得当时原本拥护革命的热情有志青年的理想破灭了,他们对革命的前途开始感到迷茫,在痛苦和失望中他们开始渴求新的希望。而戴望舒就是这些有志青年其中的一员,当时的他正因曾参加了进步活动而被国民党追杀,因此不得不寄居在施蛰存的家中。这使得原本心情就哀怨、忧伤、苦闷的戴望舒更加感到孤独和失望,于是心情更加地彷徨与无奈。《雨巷》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诞生了,因此其诗也近乎带着“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雨巷》全诗共七节,按脉络可分为三部分。开头第一节为第一部分,诗人通过雨中彷徨忧郁的抒情主人公“我”的希望,来写明自己渴望逢着一个丁香般的姑娘。因此,开头阴冷的色调使诗中的人物笼罩着一种悲凉的色彩。第二节至第六节为诗歌的第二部分,通过对丁香般的姑娘的描述,写出了姑娘的幽怨特点和淡淡的忧伤。最后一节为第三部分,诗人再次抒写了“我”的希望,即希望再一次逢上一个丁香般的姑娘,同时首尾呼应结束全诗。

二、《雨巷》的艺术特征

(一)《雨巷》的象征美

19世纪法国象征派的创作理念对戴望舒早期的诗歌创作有着巨大的影响,尤其是诗人魏尔伦对他的影响可谓是深刻的。《雨巷》这首诗就是他运用西方象征主义手法来创作汉语白话新诗的一个成功范例。

象征主义手法强调用暗示隐喻等手段来揭示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正是受这种象征主义艺术流派的影响,戴望舒早期的创作也明显地开始注意挖掘诗歌暗示隐喻的能力,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雨巷》就体现了这种艺术上的特点,因此诗歌呈现出一种象征美。

《雨巷》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富有浓重的象征色彩的意境。如诗中寂寞又悠长的雨巷就象征着当时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在这条雨巷中既没有声音, 也没有阳光, 更没有欢乐可言。抒情主人公在这样一个寂寥的雨巷中行走,他心怀一个最美好的希望,即希望自己逢着一个有“丁香一样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好姑娘,这个丁香般的姑娘正是诗人最美好理想的化身。同时,诗人自己也明白这个美好的理想是很难实现的,因此这个姑娘最终像梦一样地从他身边飘过,显得可望而不可及的。在戴望舒的诗歌里,这些意象都极富象征美,同时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不仅表现了诗人的心态和情绪,还蕴含着他的一种独特的人生感悟,甚至折射了当时某种社会意义。正是因为这些象征手法的运用,才使得他的诗歌具有耐人品味的魅力。

(二)《雨巷》的意象美

在《雨巷》中,全诗出现了多个意象,但主要以“雨巷”、“丁香姑娘”和“我”这三个意象最为突出。

1.雨巷

《雨巷》中的“雨巷”意象,是诗歌中的中心意象,其看似写实,其实隐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蕴。在全诗中,“雨巷”一共出现四次,这里的雨巷是江南的小巷,悠长悠长,弯弯窄窄是它的特点。

诗人对“雨巷”这一意象可以说是情有独钟的,这与诗人童年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诗人自小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的童年时代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因此这种经历也影响到他的创作。小巷本是幽深寂静的,尤其是江南的雨巷总给人一种意境美,如果其置身雨中,就会更增一种朦胧美。因此,戴望舒笔下的雨巷,既可实指雨巷,即江南阴沉的梅雨季节里湿漉漉的小巷子,也可虚指当时作者所处的一种阴暗的社会环境。

《雨巷》一开篇就展现了一幅梅雨季节时分的江南小巷的图景:白墙黑瓦的建筑物之间,小巷曲折而悠长;天下着雨,因此显得阴沉沉的,这时的小巷里空荡荡的,只有诗人“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这里的雨巷让诗人的步伐显得彷徨不定,同时也表明了他内心的苦闷和忧郁。联系当时诗人的写作背景以及社会生活环境,我们就会发现诗人笔下的“雨巷”正是代表着诗人当下所处的时代背景的缩影——黑暗、令人窒息。“雨巷”的泥泞阴暗,潮湿狭窄,悠长寂寥,正是当时令人窒息的黑暗现实的写照,同时也寓意着诗人理想失落的忧伤。因此,诗人借用“雨巷”这一中心意象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自己孤独忧郁的心理感受。

2.丁香姑娘

丁香姑娘可以说是《雨巷》中的核心意象。“丁香一样的姑娘”不仅是作者理想中的恋人,情人;也是作者一种美好希望和寄托,又是作者对美好未来的理想想象。

戴望舒用“丁香一样”来比喻“姑娘”,这里的“丁香”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一个意象,有比较固定的寓意。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象征人们的愁心。丁香开花时呈白色或紫色,色香而不轻佻,但易凋谢,既突出表现追寻目标美丽、高洁的本质也显现了其脆弱、难把握的结果。因此诗人用丁香来比喻姑娘,是有着深刻寓意的。

诗人希望自己在下着雨的雨巷能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秋怨的姑娘”,并且希望“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的特点。在这里,“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是诗人美好理想的化身。诗人还想象她和自己一样充满了愁苦和惆怅,但是最终丁香姑娘在诗人的笔下却转瞬即逝、如梦如幻,因此这个意象显得神秘莫测,从而给人带来无限的遐想。可以说,丁香姑娘身上的这些特点与诗人在当时的社会中的理想和追求是吻合的。这个丁香姑娘不仅富有典雅高洁的品质和迷人的本性,她还和诗人一样厌世嫉俗,同悲共愁,并不畏艰辛地寻找着人生出路,这正是诗人理想人格的化身。尽管最终她走向残垣,“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叹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她的消失正含蓄地表现了诗人爱情的失意与政治的挫折双重打击下的深沉的忧郁。在这里,丁香姑娘这一美得如梦般的意象正体现了戴望舒对美的事物的一种珍视和追求。

(三)《雨巷》的音乐美

朱湘曾赞美《雨巷》“兼采有西诗行断意不断的长处,在音节上比起唐人的长短句来,实在毫不逊色”,可以说,《雨巷》是戴望舒追求新诗音乐性的高峰。在这首诗里,诗人将难以把握又抽象的情感拟人具体化,他借助日常生活的物象,并将其赋予丰富的象征内涵,从而使诗歌呈现出象征美、意象美。尤其是其语言尽管纯朴简练、清新隽永,但是读来极富音乐美。

《雨巷》的音乐美首先主要是由词句的复沓构成的。如该诗的最后一节与第一节中的词句几乎都是一样的,只是将“逢着”一词改为了“飘过”,因此在首尾呼应的同时,也使基本相同的一段语音流在诗中重复出现,从而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感。

并且,该诗的每一节都有词句的复沓,如:首尾两节的形容雨巷的“悠长、悠长”;第二节中的“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以及“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等。正是这些词句的复沓在诗中的反复运用和前后呼应,使这首诗具有相当强烈的音乐性。

同时,《雨巷》的音乐美与其韵脚的有规律反复运用是分不开的。如每节中的押韵都是二字音组,每节大体在一定的间隔反复一定的韵,这使全诗产生出具有旋律美的诗歌音乐,从而加重了诗的抒情色彩。

结论

戴望舒是二十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蜚声文坛的杰出的天才诗人,他的诗歌内涵含蓄而丰富,穿越时空仍能激发读者共鸣,反复咀嚼却愈久犹新,尤其是他早期创作的代表作《雨巷》更是这样一首意蕴深刻、耐人寻味的好诗。它不仅具有象征美,而且诗人选取的意象也很美,同时其诗歌音韵和谐,极富音乐美。因此戴望舒的诗歌艺术成就是极高的,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孔波.《雨巷》艺术手法探寻[J].中学语文,2012(10).

[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3]苏小董.《雨巷》的象征意蕴[J].教育论文,2012(1).

篇12:社日原文及赏析

社日

王驾〔唐代〕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译文

鹅湖山下稻梁肥硕,丰收在望。牲畜圈里猪肥鸡壮,门扇半开半掩。西斜的太阳将桑柘树林拉出长长影子,春社结束,家家搀扶着醉倒之人归去。

注释

社日: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分为春社和秋社。在社日到来时,民众集会竞技,进行各种类型的作社表演,并集体欢宴,不但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祝愿,同时也借以开展娱乐。鹅湖:在江西省铅山县,一年两稻,故方仲春社日,稻梁已肥。稻梁肥:田里庄稼长得很好,丰收在望。粱:古代对粟的优良品种的通称。“豚栅”句:猪归圈,鸡归巢,家家户户的门还关着,村民们祭社聚宴还没回来。豚栅(tún zhà),小猪猪圈。鸡栖(qī),鸡舍。对,相对。扉,门。桑柘(zhè):桑树和柘树,这两种树的叶子均可用来养蚕。影斜:树影倾斜,太阳偏西。春社散:春设的聚宴已经散了。醉人:喝醉酒的人。

赏析

古时的春秋季节有出次例行的祭祀土神的下子,分别叫作春方和秋方。此诗写了鹅湖山下的一个村庄方下里的欢乐景象,描绘出一幅富庶、兴旺的江南农村风俗画。全诗虽没有一字正面描写方下的情景,却写达出了方下的热闹欢快,角度巧妙,匠心独运。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诗的一开始不写“方下”的题面,却从村居风光写起。鹅湖山这地名本身很诱人,湖的名字使人想到鹅鸭成群,鱼虾满塘,一派山明水秀的南方农村风光。春方时属仲春,田里庄稼丰收在望,村外风光如此迷人,而村内到处是一片富裕的景象,猪满圈,鸡栖埘,联系第一句描写,描绘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景象。只字未提作方的事,先就写出了节下的喜庆气氛。

这出句也没有写到村居的人,“半掩扉”三字暗示村民都不在家,门儿都半掩着。古人常用“夜不闭户”写示环境的太平安宁,“半掩”而不上锁,可见民风淳厚,丰年富足,这个细节描写是极有写现力的。同时,它又暗示出村民家家参加方下,巧妙地将诗意向后联过渡。

后出句写“方下”正题。诗人没有就作方写演热闹场面着笔,却写方散后的景象。“桑柘影斜”,夕阳西下,树影在地越来越长,说明天色将晚。古代习惯,祭方之处必植树。的谓“故园乔木”,即指方树,它象征乡里,故受人崇拜。其中桑、梓二木即古人常用为方树的树种。此诗的“桑柘”紧扣方下,即此之谓,可见笔无旁鹜。同时,村里植有“桑柘”,说明养蚕也搞得不错。遣词用语体现出诗人的艺术匠心。

春方散后,人声渐少,到处都可以看到喝得醉醺醺的村民,被家人邻里搀扶着回家。“家家”是夸张说法,说明醉倒情形之普遍。诗未写方下的热闹与欢乐场面,却选取高潮之后渐归宁静的这样一个尾声来写现它,是颇为别致的。它的暗示性很强,读者通过这个尾声,会自然联想到作方、观方的全过程。“醉人”这个细节可以使人联想到村民观方的兴高采烈,畅怀大饮,而这种欣喜之情又是与丰收分不开的。

篇13:秋兴原文及赏析

原文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墙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译文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夔州的高城上又迎来了落日。每当晚上北斗星出现的时候,我就按照它的方向来寻找长安的所在。听到巫峡的猿啼,我真的流下泪来。我也希望乘着浮槎回到自己的故乡,但这愿望终究还是落空了。我还记得我从前春宿左省值夜的时候,晚上熬夜写些明朝的封事,点燃书案上的香。可现在我早已不在那里就职。滞留此地,傍晚时分听到城楼上吹起悲笳,心中升起一股隐然的悲痛。你看,山石上爬满了藤萝。月亮刚刚升起来的`时候,月光是照在藤萝上的,而现在它已经照到河洲前面的芦荻花上面去了。我一夜无眠,一直在怀念长安。

白帝城里千家万户静静地沐浴在秋日的朝晖中,我天天去江边的楼上,坐着看对面青翠的山峰。连续两夜在船上过夜的渔人,仍泛着小舟在江中漂流。虽已是清秋季节,燕子仍然展翅飞来飞去。汉朝的匡衡向皇帝直谏,他把功名看得很淡薄;诗题之“秋”字,兼伤年华老大。

注释

几回:言立朝时间之短,只不过几回而已。青琐:汉未央宫门名,门饰以青色,镂以连环花纹。后亦借指宫门。点朝班:指上朝时,殿上依班次点名传呼百官朝见天子。此二句慨叹自己晚年远离朝廷,卧病夔州,虚有朝官(检校工部员外郎)之名,却久未参加朝列。

瞿塘峡:峡名,三峡之一,在夔州东。曲江:在长安之南,名胜之地。

万里风烟:指夔州与长安相隔万里之遥。素秋:秋尚白,故称素秋。

花萼:即花萼相辉楼,在长安南内兴庆宫西南隅。夹城:据《长安志》记载,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从大明宫依城修筑复道,经通化门,达南内兴庆宫,直至曲江芙蓉园。通御气:此复道因系方便天子游赏而修,故曰“通御气”。

芙蓉小苑:即芙蓉园,也称南苑,在曲江西南。入边愁:传来边地战乱的消息。唐玄宗常住兴庆宫,常和妃子们一起游览芙蓉园。史载,安禄山叛乱的消息传到长安,唐玄宗在逃往四川之前,曾登兴庆宫花萼楼饮酒,四顾凄怆。

珠帘绣柱:形容曲江行宫别院的楼亭建筑极其富丽华美。黄鹄:鸟名,即天鹅。《汉书·昭帝纪》:“始元元年春,黄鹄下建章宫太液池中。”此句是说因曲江宫殿林立,池苑有黄鹄之类的珍禽。

锦缆牙樯:指曲江中装饰华美的游船。锦缆,彩丝做的船索。牙樯,用象牙装饰的桅杆。此句说曲江上舟楫往来不息,水鸟时被惊飞。

歌舞地:指曲江池苑。此句是说昔日繁华的歌舞之地曲江,如今屡遭兵灾,荒凉寂寞,令人不堪回首。

秦中:此处借指长安。帝王州:帝王建都之地。

昆明池:遗址在今西安市西南斗门镇一带,汉武帝所建。《汉书·武帝纪》载元狩三年(前120)在长安仿昆明滇池而凿昆明池,以习水战。

武帝:汉武帝,亦代指唐玄宗。唐玄宗为攻打南诏,曾在昆明池演习水兵。旌旗:指楼船上的军旗。《汉书·食货志(下)》:“乃大修昆明池,列馆环之,治楼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

织女:指汉代昆明池西岸的织女石像,俗称石婆。《三辅黄图》卷四引《关辅古语》曰:“昆明池中有二石人,立牵牛、织女于池之东西,以象天河。”在今斗门镇东南的北常家庄附近有一小庙,俗称石婆庙。中有石雕像一尊,高约190厘米,即汉代的昆明池的织女像。机丝:织机及机上之丝。虚夜月:空对着一天明月。

石鲸:指昆明池中的石刻鲸鱼。《三辅黄图》卷四引《三辅故事》曰:“池中有豫章台及石鲸,刻石为鲸鱼,长三丈,每至雷雨。常鸣吼。鬣尾皆动。”汉代石鲸今尚在,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菰(gū):即茭白,一种草本植物,生浅水中,叶似芦苇,根茎可食。秋天结实,皮黑褐色,状如米,故称菰米,又名雕胡米。此句是说菰米漂浮在昆明池面,菰影倒映在水中,望过去黑压压一片,像乌云一样浓密。

莲房:即莲蓬。坠粉红:指秋季莲蓬成熟,花瓣片片坠落。中二联刻画昆明池晚秋荒凉萧瑟之景。

关塞:此指夔州山川。极天:指极高。唯鸟道:形容道路高峻险要,只有飞鸟可通。此句指从夔州北望长安,所见惟有崇山峻岭,恨身无双翼,不能飞越。

江湖满地:指漂泊江湖,苦无归宿。渔翁:杜甫自比。

昆吾:汉武帝上林苑地名,在今陕西蓝田县西。《汉书·扬雄传》:“武帝广开上林,东南至宜春、鼎湖、昆吾。”御宿:即御宿川,又称樊川,在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杜曲至韦曲一带。《三辅黄图》卷四:“御宿苑,在长安城南御宿川中。汉武帝为离宫别院,禁御人不得入。往来游观,止宿其中,故曰御宿。”逶迤:道路曲折的样子。

紫阁峰:终南山峰名,在今陕西户县东南。阴:山之北、水之南,称阴。渼(měi)陂(bēi):水名,在今陕西户县西,唐时风景名胜之地。陂,池塘湖泊。紫阁峰在渼陂之南,陂中可以看到紫阁峰秀美的倒影。

香稻啄馀鹦鹉粒:即使是剩下的香稻粒,也是鹦鹉吃剩下的。此句为倒装语序。

碧梧:即使碧梧枝老,也是凤凰所栖。同上句一样,是倒装语序。此二句写渼陂物产之美,其中满是珍禽异树。

拾翠:拾取翠鸟的羽毛。相问:赠送礼物,以示情意。《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

仙侣:指春游之伴侣,“仙”字形容其美好。晚更移:指天色已晚,尚要移船他处,以尽游赏之兴。

彩笔:五彩之笔,喻指华美艳丽的文笔。《南史·江淹传》:“又尝宿于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干气象:喻指自己曾于天宝十载上《三大礼》赋,得唐玄宗赞赏。

白头:指年老。望:望京华。

赏析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曰“秋兴”。杜甫自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弃官,至当时已历七载,战乱频仍,国无宁日,人无定所,当此秋风萧飒之时,不免触景生情。因写下这组诗。

篇14:牡丹原文及赏析

原文:

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

垂手乱翻雕玉佩,招腰争舞郁金裙。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译文:

织锦的帘帷刚刚卷起,是美艳的卫夫人;丝绣的褥被还堆拥着,是俊秀的越鄂君。

既像在垂手而舞,雕玉佩饰正零乱翻动;又像在弯腰而舞,郁金裙子正争相回旋。

它像石崇家的蜡烛,哪须常把烛芯剪去?它像荀令君的体肤,岂用香炉细细染熏?

我是诗人江淹,在梦中得到了那支彩笔,想把清丽的词句,题在花叶上寄给朝云。

注释:

锦帏(wéi):锦帐。南朝梁简文帝《书案铭》:“厕质锦帷,承芳绮缛。”卫夫人:春秋时卫灵公的夫人南子,以美艳著称。《典略》载,孔子回到卫国,受到南子接见。南子在锦帷中,孔子北面稽首,南子在帷中回拜,环佩之声璆然。此句原注:《典略》云:“夫子见南子在锦帏之中。”

“绣被”句:用鄂君举绣被拥越人的典故。据《说苑·善说篇》记载,鄂君子皙泛舟河中,划桨的越人唱歌表示对鄂君的爱戴,鄂君为歌所动,扬起长袖,举绣被覆之。此将牡丹喻为绣被拥裹的越人。或谓越鄂君系兼取美妇人美男子为比,见钱钟书《谈艺录补订》。

“垂手”句:《乐府解题》:大垂手言舞而垂其手,又有小垂手及独垂手。《乐府杂录》谓大垂手、小垂手的舞姿或如惊鸿,或如飞燕。故舞时玉佩乱翻。

折:一作“招”。折腰争舞:一作“细腰频换。”《西京杂记》:戚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郁金裙:用郁金草染色的裙。

“石家”句:状牡丹之色如燃烧的大片烛焰。《世说新语·汰侈》载,石崇豪侈,“用蜡烛作炊”。蜡烛当柴烧,无须剪芯,故说“何曾剪”。

“荀令”句:谓牡丹之香自然生成,不须熏得。荀令即荀彧,字文若,为侍中,曾守尚书令。曹操所有军政之事均与他协商,呼之荀令君。

“我是”句:自诩有才。《南史·江淹传》载,江淹尝宿于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

叶:一作“片”。朝云:指巫山神女。战国时楚怀王游高唐,昼梦幸巫山之女。后好事者为立庙,号曰“朝云”。唐元稹《白衣裳》诗:“闲倚屏风笑周昉,枉抛心力画朝云。”

赏析:

这首题名《牡丹》的七律诗是咏怀诗,借咏牡丹抒发诗人对意中人的爱慕、相思之情。借绝色艳姝来比拟,以花写人,并暗示意念中的情人如花似玉。

首联是单株牡丹的特写图。卫夫人指春秋时卫灵公的夫人南子,以美艳著称。据《典略》载:孔子回到卫国,受到南子接见。南子在锦帷中,孔子北面稽首,南子在帷中回拜,环珮之声璆然。这里借用故典,以锦帷乍卷、容颜初露的卫夫人形容牡丹初放时的艳丽夺目含羞娇艳。据《说苑·善说篇》记载,鄂君子皙泛舟河中,划桨的越人唱歌表示对鄂君的爱戴,鄂君为歌所动,扬起长袖,举绣被覆之。诗人将牡丹的绿叶想象成鄂君的绣被,将牡丹花想象成绣被覆盖的越人,传神地描绘初开的牡丹花在绿叶的簇拥中鲜艳的风采。“犹堆”二字刻画花苞初盛时绿叶紧包的形状,与“初卷”相呼应。

颔联展示牡丹随风摇曳时的绰约丰姿。垂手、折腰都是舞名,亦指舞姿。王佩指舞女身上佩戴的玉制饰物;郁金裙指郁金草染色的裙。这两句以舞者翩翩起舞时垂手折腰,佩饰翻动,长裙飘扬的轻盈姿态来作比喻,牡丹花叶在迎风起舞时起伏翻卷,摇曳多姿的形象。

前两联重在描绘牡丹静中的形态,颈联具体地描写了牡丹的色香。“石家蜡烛何曾剪”形容牡丹的颜色像燃烧着的大片烛火,却无须修剪烛芯。“何曾剪”西晋石崇豪奢至极,用蜡烛当柴,烛芯自不必剪。“荀令香炉可待熏”是说牡丹的芳香本自天生,岂待香炉熏烘。荀令即荀,曾守尚书令。曹操所有军政之事均与他协商,呼之荀令君。据说他到人家,坐处三日香。旧时衣香皆由香炉熏成,荀令自然身香,所以说“可待熏”。

诗人陶醉于国色天香。他恍惚梦见了巫山神女,盼望她传授一支生花彩笔,将思慕之情题写在这花叶上,寄给巫山神女。梦中传彩笔,见《南史·江淹传》:“(俺)尝宿于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这里反其意而用之,表明诗人心摇神荡的兴奋激动之情。

篇15:《雨巷》原文及艺术赏析

一、从结构上看,诗歌的第一小节和最后一个小节大致相同,只有第一小节的第四句“我希望逢着”变成了末诗节同一位置的“我希望飘过”。回环手法的运用使诗歌有了整体性,显得自足而圆满。这种结构在《再别康桥》中也是如此。这和古代的律诗、绝句讲究引议联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此外,新诗一般分为若干个行数大致相当的诗节,而诗节的个数则视情感抒发的需要而定,这就扩展了诗的表达空间。

二、从句式上看,每一个诗行从意思上看并不是完整的。诗行字数的多少取决于新诗内在的节奏。《雨巷》往往整个诗节才表达出完整的一句话的含义。这样,每一个诗行的后面的词语就会得到一种强调和凸显。比如“撑着油纸伞,独自”中的“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中的“悠长”,“独自”一词能尽显抒情主人公的孤独愁苦之状,“悠长”一词则更著幽深不尽之貌。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诗行安排的秘密其实就是节奏的秘密。

三、从用字上看,新诗像古典诗歌一样,也很讲究炼字。《雨巷》一诗中炼字最为精妙之处当在于“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和“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两句,一个“近”,一个“尽”,细细品味,慢慢感受,渐觉情思悠悠,意味深长。她来得无声,走得无息,由“近”到“尽”,穷尽视线的无限拉长和一种渐渐模糊的消逝感,就像电影中有意慢放的特写镜头,让人心酸,令人感叹。

四、从意象上看,新诗的意象与古典意象之间有一定的血脉联系,但已明显有着自己的艺术旨趣。《雨巷》中的意象有油纸伞、姑娘、丁香、雨巷等,这四个意象之间构成一种凝聚式意象关系,一层一层,逐渐收拢。古人有诗“强登曹亭要远望,纸伞挚手不可操”,油纸伞的意象是早已有之的,有伞必因有雨,但《雨巷》的雨必不能太大,否则诗的整个凄迷、朦胧的意境定会遭到破坏。油纸伞的轻盈、秀美在娉娉婷婷的姑娘手上才能更美,“姑娘”是虚化的意象,是美的实体化,“丁香”是姑娘的特征,是愁怨的化身,“雨巷”则是“姑娘”所在的一种情境,是诗人感知的整体象征。对新诗意象的解读,不仅要注重其个体性,还要注重意象与意象之间的关联性和整体性。

五、从情感表达上看,侧重于情绪的一种即时性和暗示性。《雨巷》第一诗节“我希望逢着”到最后一诗节的“我希望飘过”中都有“希望”一词,可见诗中表达的只是一种想象中的场景,虽美但并不落在实处。其实,《雨巷》全诗表达的只是一种诗人希望与失望相交织的即时性的情绪,不甘心如此却又不知如何摆脱。但这种情绪的表达不是直接的倾吐,而是深藏在意象的精心选择之下。施蛰存曾说现代诗“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的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的诗形”。戴望舒的这首《雨巷》正是现代诗定义的一个绝好注脚。

以上五点是对《雨巷》形式和内容上呈现的艺术特征做出的初步整理,只有我们明白了新诗是什么,具有什么特征,才能在新诗教学中不出现问题,才能在根本上避免“教教材”“教教参”情况的出现,我们也才能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之下,更有效地完成新诗的教学任务。

我们再来看一下,关于新诗我们到底需要完成什么任务。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只有“对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有浓厚的兴趣,乐于拓宽文学欣赏的眼界,丰富自己的内心感情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和“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等等寥寥数语,与散文并提且主要针对中国古典诗歌。新诗没有被单列出来。课程标准缺少对新诗教学的原则性指导和要求,加之不是高考考查的内容,新诗的教学渐渐走向了随意、散乱甚至缺失。

既然缺少大方向的指导,我们无妨借助一下新诗的单元教学目标。在必修一第一单元的单元目标中有这样的表述,“读诗可以陶冶性情,可以学习用精炼的语言和新颖的意象来表达情意。鉴赏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简单地说,学习新诗,一要反复朗读感受诗歌,二要分析意象,品味语言,发挥想象以理解诗歌。学习层级都属于基础性层级,只要我们对新诗有了整体的理解和感悟,教学的设计和实施就容易落实,教学就能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思。

回到教材实例,《雨巷》的教学设计就不妨以“意象”为主问题点,串连起整个教学过程。先让学生诵读,整体感知并从中找到全诗所使用的重要意象,然后再分析意象所具有的独特含义,接着探讨各个意象之间的关联,最后再由意象自然地归纳出诗歌所表达出的情感,整个过程就会重心得以突出,脉络显得清晰,单元教学目标得到认真地落实。

教学设计当以教学目标为旨归,设计的路径会有多条,《雨巷》《再别康桥》和《大堰河,我的保姆》设计路径当有所区别,但要殊途同归。比如《雨巷》以意象为抓手,《再别康桥》当以表达的情感为抓手,《大堰河,我的保姆》当以“诗歌的语势与情感的力量”为抓手,着手点虽各不相同,但都能更好地理解新诗中情感的表达。方法为异,终点为同,只有更好地理解了新诗要教些什么,才能选择最为适合的方法,当然,教师本身对新诗的准确把握和深层体悟更是一切教学的前提。所以,新诗教学的路途该是这样的:新诗有什么(把握艺术特征)——新诗教什么(明确教学任务)——新诗怎么教(寻找一个抓手)。三者之间,环环相扣,只有明确了此间的层递关系,新诗的教学才能回归到理性,才能真正地让学生感受到新诗的美,触碰到新诗的魂。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雨巷》原文及艺术赏析】相关文章:

戴望舒雨巷原文及赏析11-05

雨巷原文范文05-18

月出原文及赏析04-13

远游原文及赏析04-13

岐阳原文及赏析04-15

日射原文及赏析04-17

绿衣原文及赏析04-22

竹原文及赏析04-22

酌原文及赏析04-24

著原文及赏析04-24

上一篇:六城同创活动方案下一篇:34广告口号翻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