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河道沟渠环境治理的工作总结

2024-05-10

乡镇河道沟渠环境治理的工作总结(共6篇)

篇1:乡镇河道沟渠环境治理的工作总结

1、加强宣传报道、营造良好氛围。

在河道、沟渠环境专项治理工作期间,结合我镇砂石开采整顿工作,利用宣传栏,发放传单,广播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在沿河各村组张贴河道、沟渠环境专项治理和砂石开采专项整治宣传标语,印发宣传资料1900份,为专项治理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按照省、市关于开展河道、沟渠环境治理工作的有关安排部署要求,我镇认真落实专项治理活动各项工作任务,对我镇范围内的河道、沟渠、水库、沿河排污口等进行了集中整治,我镇水环境状况有了明显好转。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2、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按照开展河道、沟渠环境专项治理活动的工作要求,成立了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蔡展为组长、镇党委委员廖正华为副组长,镇水利办负责人及各村(社区)主任为成员的水环境专项治理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绵远镇河道、沟渠环境专项治理活动工作方案,落实了任务,明确了责任。

3、着力治理河道、沟渠六乱。

为了解决渠道普遍淤塞严重,水环境持续恶化等问题,我镇将支、斗、农毛渠及河道水环境整 治任务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下达到各村、社区,各村组按照一事一议原则筹集资金治理水环境,对全市所有支、斗、农毛渠进行清污水、清污泥、清垃圾、清障碍的修淘工作,清除河道垃圾。经过整治,全镇河道、沟渠畅通,行洪能力显著增强。

4、集中力量整治黄家堰环境。

在宿迁援建指挥部的大力援建下,我镇采取有效措施,对黄家堰进行了环境整治,对行洪障碍物进行了清除,对沿堰堤防及后坡垃圾进行清扫;搞好周边绿化工作,坚持种植和管护相结合,彻底改变了黄家堰脏、乱、差的面貌。

5、加强督促检查、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联合市水务局,对河道水环境整治进行督察,建立长效机制,安排专人分段负责,认真做好护河通道保洁、河堤及栏杆保洁、河道水面保洁、绿化带管养等工作。

6、强化责任,健全长效管理机制。

进一步落实河道、沟渠环境环境整治工作责任,我镇将河道、沟渠环境环境整治工作,纳入主要工作目标,制定考核办法,加强监督检查和考核,确保该项工作落到实处。

我镇将进一步加大整治力度,争取全镇达到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的标准,使全镇人居环境和容貌进一步改善,使我镇水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九象整理

篇2:乡镇河道沟渠环境治理的工作总结

撰写人:___________

期:___________

2021年乡镇河道沟渠环境治理的工作总结

1、加强宣传报道、营造良好氛围。

在河道、沟渠环境专项治理工作期间,结合我镇砂石开采整顿工作,利用宣传栏,发放传单,广播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在沿河各村组张贴河道、沟渠环境专项治理和砂石开采专项整治宣传标语,印发宣传资料___份,为专项治理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按照省、市___开展河道、沟渠环境治理工作的有关安排部署要求,我镇认真落实专项治理活动各项工作任务,对我镇范围内的河道、沟渠、水库、沿河排污口等进行了集中整治,我镇水环境状况有了明显好转。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2、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按照开展河道、沟渠环境专项治理活动的工作要求,成立了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蔡展为组长、镇党委委员廖正华为副组长,镇水利办负责人及各村(社区)主任为成员的水环境专项治理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绵远镇河道、沟渠环境专项治理活动工作方案,落实了任务,明确了责任。

3、着力治理河道、沟渠六乱。

为了解决渠道普遍淤塞严重,水环境持续恶化等问题,我镇将支、斗、农毛渠及河道水环境整治任务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下达到各村、社区,各村组按照一事一议原则筹集资金治理水环境,对全市所有支、斗、农毛渠进行清污水、清污泥、清垃圾、清障碍的修淘工作,清除河道垃圾。经过整治,全镇河道、沟渠畅通,行洪能力显著增强。

4、集中力量整治黄家堰环境。

在宿迁援建指挥部的大力援建下,我镇采取有效措施,对黄家堰进行了环境整治,对行洪障碍物进行了清除,对沿堰堤防及后坡垃圾进行清扫;搞好周边绿化工作,坚持种植和管护相结合,彻底改变了黄家堰脏、乱、差的面貌。

5、加强督促检查、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联合市水务局,对河道水环境整治进行督察,建立长效机制,安排专人分段负责,认真做好护河通道保洁、河堤及栏杆保洁、河道水面保洁、绿化带管养等工作。

6、强化责任,健全长效管理机制。

进一步落实河道、沟渠环境环境整治工作责任,我镇将河道、沟渠环境环境整治工作,纳入主要工作目标,制定考核办法,加强监督检查和考核,确保该项工作落到实处。

我镇将进一步加大整治力度,争取全镇达到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的标准,使全镇人居环境和容貌进一步改善,使我镇水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范文仅供参考

篇3:乡镇河道沟渠环境治理的工作总结

1调节农田水分平衡和改变流域水文情势

排水沟渠起到的主要作用, 就是将农田之中过多的水分完全排出到农田之中, 进而完善农田作物的生长环境。由于农田排水沟是直接网络形式存在, 那么便可以极为迅速的将农田积水排走。而在这一过程中, 农田排水沟和灌渠之间相结构, 便共同形成了农田种植的调水器、河流连通器。

但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 一些以大型河流作为水资源主导的沟渠系统, 如果说发生了洪灾现象, 那么网络沟渠本身也就必然会出现水毁现象;但是网络沟渠系统, 则可以利用分存贮雨水的形式, 来最大限度的避免洪灾出现。此外, 沟渠内部所存在的植物也同样对于水文相应有着直接影响。

2影响农田物质循环过程

作为农田之中所存在的廊道景观, 农田排水沟渠实际上对于农田生态系统中所表现出的多方面物质循环过程有着直接影响。近几年来, 在农业生产发展的过程中, 使用了大量的磷素、氮素等化肥物质, 导致直接导致农业排水富营养现象越发的突出。国内在农业体系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也开始对于排水沟渠所带来的污染物转移影响加以研究。当发生降雨现象之后, 农田墒沟以及农田排水沟渠系统的汇集方式, 来使得水体能够排出农田生态系统之外。在这一过程中, 农田排水沟渠所渠道所起到的效果, 便是传输廊道作用。大量的富营养物质直接在农田沟渠中被淤泥、植物、微生物所吸附, 进而使得农田所排出的水, 能够避免对周围流域造成影响。

3增加农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

农田本身的排水沟渠实际上有着一定的深度和宽度, 进而直接使得生物、土壤、水等几个部分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整体, 而具备了自身独特结构的沟渠, 也被称之为沟渠湿地生态系统。农田沟渠的生态系统, 实际上是存在于农田边缘的半自然生态系统, 这一部分实际上对于周边的生态系统有着直接影响。例如农田耕作、施肥、喷药等方面的生产活动。农田沟渠和森林旁边沟渠实际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森林排水沟渠中的植物更加多样化, 甚至有两栖动物、哺乳动物等等。而农田沟渠作为边缘环节, 其中所存在的农药含量、土壤养分等都较高, 这也就直接导致了生境条件的等得以提高, 造就了大量的高养分土壤, 并且植物也有了极强的农药抗性。

4管理措施对农田排水沟渠的影响

农田排水沟渠本身的管理工作, 实际上主要涉及到清淤、植物、水位控制等几个环节。直接利用适当的管理措施, 还使得排水沟渠表现出的水利功能得以提升, 并且强化沟渠所表现出的生态功能。对排水沟渠清淤后, 沟渠的排水能力进一步提高, 沟渠底部累积的养分和污染物通过清淤移出沟渠, 可以改善沟渠内地表水水质。然而, 也有研究者认为, 清淤不一定能改善水体水质, 在短期内甚至可能恶化水质。研究结果显示, 尽管清淤前底质M-3磷素含量高于清淤后底质, 清淤前底质磷素吸附解平衡浓度 (EPC0) 低于清淤后底质, 清淤前的底质却能比清淤后的底质能较快地将上覆水中的磷素吸附去除。在磷素释放试验中, 清淤前的底质向上覆水释放磷素的速率要比清淤后的底质慢。这样, 底质清淤后水质不但有可能得不到立即改观, 反而有可能有所恶化, 这可能与清淤后较短时间内沟渠内水-土界面磷素平衡被打破, 新的平衡尚未建立有关。但从长期来看, 清淤仍然是改善水质的重要举措。

5研究展望

5.1在多个时间和空间尺度下, 研究水文情势和营养物质迁移受农田排水沟渠的组成、结构、形态和密度等的影响机制, 探讨水文情势改变对于营养物质迁移过程的作用机理。排水沟渠截留营养物质的“汇”功能要求增加营养物质在沟渠内水力停留时间和沟渠内植物密度, 但是从农田排水的角度看, 过长的水力停留时间和过密的植物都不利于农田排水。因此, 需要从流域或区域整体利益角度出发, 找到既能够发挥排水沟渠的水利功能, 又能够利用排水沟渠生态功能的“平衡点”, 合理安排农田排水沟渠的整体布局和最佳管理模式。

5.2研究农田排水沟渠营养元素“源-汇”功能的转变过程和实现条件。可以通过调控“源-汇”角色转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最大限度地发挥农田沟渠截留养分的功能, 避免和减少农田养分通过沟渠流失到河流水库等敏感水体。例如, 可以通过调节沟渠内水位、增加沟渠内植被覆盖度、使用高效吸附磷素材料, 创造有利于土壤反硝化脱氮作用和磷素去除的环境, 将沟渠变成广泛分布的“脱氮除磷生物反应器”, 有效降低农田排水中的氮素和磷素含量。此项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价值。

5.3研究农田排水沟渠维持农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保障流域生态环境安全的生态功能。农田是农业流域中分布面积最大, 受人类活动干扰最多的景观类型之一, 农田排水沟渠作为分布其中的特殊景观类型在维持农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国外已经开始相关的研究工作, 国内鲜有相关研究报道。

5.4研发农田生态排水沟渠的构建和恢复技术, 探讨农田生态排水沟渠的维护管理模式。长期以来, 农田排水沟渠都是按照如何排水、发挥水利功能进行建设和管理的。目前还没有较为成熟的生态排水沟渠构建和恢复技术, 迫切需要研发相关的成套技术, 如生态排水沟渠的结构、形态, 边坡植被品种的选择、搭配等。

6结论

综上所述, 农田基础水利设施之中所存在的一个核心就是排水沟渠, 排水沟渠不仅能够保证农业生产, 还能够针对流域之中的水生态、水环境加以影响。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 应当要对于多学科合作进行强化, 提升农田排水沟渠与流域水文情势、生态环境效应等几个方面作用机制加以完善, 这对于我国农业生产发展来说, 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摘要:农田所涉及到的排水沟渠本身, 实际上是作为农田景观之中的一个核心存在, 能够有效的对于农田生态系统表现出的水平进行平衡, 完善流域之中的水文状况。农田之中存在的养分虽然也会随着排水流失, 但是可以通过吸附机制, 来使得农田生态系统得以完善。本篇文章主要针对农田排水沟渠环境效应以及生态功能进行了全面详细的探讨, 以期为我姑农业沟渠建设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农田排水沟渠,环境效应,生态功能,综述

参考文献

[1]郗敏, 吕宪国, 刘红玉.人工沟渠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综述[J].生态学杂志, 2012, 24 (12) :1471-1476.

[2]陆琦, 马克明, 倪红伟.湿地农田渠系的生态环境影响研究综述[J].生态学报, 2011 (5) :2118-2125.

篇4:河道治理的重要性分析

【关键词】河道治理;治理原则;存在问题;治理对策

0.前言

提高河道治理工程施工质量,可以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河道两岸人民生产、生活提供有利的保障。作为河道管理部门,应采用什么方法来提高河道治理工程的施工质量,已成为当前很多水利部门所关注的问题。

1.河道治理的必要性

河道水网为经济社会的繁荣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础和条件,推动着社会文明发展。河道整治是集水利、农业、航运及环保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社会公益项目,事关可持续发展的大局,要充分认识开展河道整治的必要性、长期性和重要性。

(1)全面实施河道整治是实现由小康向现代化的历史性跨越,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需要。通过河道整治,达到洪时能蓄能排、旱时能补能灌,有利于全面提高现代化建设水平、改善水生态环境、提升水利发展水平,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变河道的现状,创造良好的水环境。

(2)全面实施河道整治是打造“生态”的需要。对河道进行整治,能解决河道淤积问题,改善水环境,河岸的硬化、绿化能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推动工程水利向环境水利、城市水利转变,使广大人民真正享有“水清、地绿、天蓝、宁静”的生态环境。

(3)全面实施河道整治是充分发挥河道综合功能的需要。河道整治是集“引、排、蓄、供”及航运、生态、景观功能于一体的公益性基础工程,有利于恢复和提高河道的蓄水、行洪、航运、净化、景观等综合功能,充分发挥河道对经济的综合促进作用,全面提升区域竞争力。

(4)全面实施河道整治是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需要。河道整治是以清淤、绿化、砌筑护岸为重点的综合性工程,通过整治,将达到“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治理目标,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2.河道治理修复的原则

2.1整体性原则

河道治理修复工作要从河道整体的情况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来制定整治的计划,改善生态环境。科学完善的河道整治计划中应该包含水资源的治污措施、景观的设计、河道的管理、维护以及河道生物的保护等等,只有对河道进行综合处理,才能真正发挥治理的作用。

2.2生态原则

河道治理工作要将生态作为第一要素,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来解决水资源的污染问题、景观的设计问题以及生态环境的恢复问题等等,通过保护河道生态系统生物的多样性,来提高自净能力。河道的景观设计也要符合生态学的要求,尽量选择习性相同的植物,不仅能够提高河道的功能,还能改善周围的环境。

2.3经济性原则

河道治理在改善河道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也应该注意工程的实用性和经济性。通过了解河道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恰当的治理方案,生态河道的治理更是要注重技术的作用,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充分发挥先进技术的优势,提高治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重视资源的有效利用。

2.4特色性原则

河道治理计划要与当地的自然条件相符,在开始施工前,工作人员要对当地的自然环境有清晰的认识,河道治理不仅要提高河道的功能,还要尽可能体现当地的特色。治理的过程中要减少对河道结构的破坏,将河道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结合在一起,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处理好人与自然的矛盾,才能为当地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3.当前河道治理存在的问题

3.1防洪能力不足,河道淤积严重

一些有通航功能的河道,由于行船和风浪常年累月的冲刷,使河堤遭受程度不同的破坏,甚至出现坍塌。此外,河岸植被的缺失,往往造成河岸边坡和堤坝顶面水土流失,流失的泥沙在河床内淤积,致使河床抬高甚至发生河道被填埋的现象。这些也都严重影响了河流的泄洪功能。

3.2护岸结构单一

河道的护岸结构主要采用现浇混凝土护岸、预制混凝土块体护岸、浆砌或干砌块石护岸、土工模袋混凝土护岸等结构。这些护岸隔绝了河道的内外环境,阻断了河道内外物质、能量及信息的交换,使水生植物、微生物、鱼类的生长环境恶化。

3.3任意改变河道形态

目前,河道的治理工程片面地强调防洪功能,大量建设钢筋混凝土、块石堆砌等直立式护岸,形成人工化和渠道化的河道,破坏了河流原有的形态,从而破坏了河流的生态平衡。

3.4河流污染问题严重

虽然河道治理包括对水质污染的处理,但是河道治理也没有办法短期完全将污染水质进行恢复。而且水污染并不完全是由河道建设所引起的,其大部分原因还是居民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污染。水资源的污染,不但造成人民生活质量下降,还会造成生活用水资源的短缺和工商农业发展的阻碍,给国家带来经济损失。

4.提高河道治理的对策

4.1加强河势查勘,搞好河道整治

进一步搞好河道整治,提高各河段对河势的控导能力,对避免发生滚河和横河、斜河等大的河势变化。特别是游荡型河段和过渡型河段,有的河段工程控制还不够严密。有的河段控导工程虽已修建了不少,但有的工程布局不够合理,起不到河势控导作用。这样的河段,一旦发生大的洪水,仍有发生河势变化,影响防洪安全的可能。对这样的河段,一定要加强河势观测,尽快加以研究治理。

4.2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审查

科学的规划、设计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基础。在河道治理工程的规划、设计中应遵循的原则为保持河道平顺和河势稳定。本着上下游、左右岸统筹的原则,治导线的规划以河道现状为基础,根据本河段的河床演变特点,除因势利导、根据弯道外,还必须尽量保持一个平顺宽阔的河道以利于行洪畅通和主要河势的相对稳定。

4.3污染治理

4.3.1分类制定措施,整治污染源头

首先对污染企业进行摸排、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淘汰和关闭一批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企业;企业污水一定要经过污水处理环节,水质达标才可排放,实现污水零排放;加强农村的污染治理,积极推进家庭生态建设,帮助农民建设沼气池,集中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严禁在河道内进行养殖生产活动;生活垃圾要做无害化处理,焚烧或填埋,杜绝其直接倒入河中。

4.3.2依法治理污染,加大处罚力度

建国以来,国家出台了多部关于环境污染治理的法律法规,治理河道污染要依法治理,发现一处,查处一处,处罚金额要大于企业的违法排污成本。

4.3.3强化监测手段,控制污水排放

利用高技术和现代通信手段,通过远程排污口自动水质监测,远程视频监测,对重点污染河段做到重点监测。通过供水和排水数据的合理推算,防止污水私排。

4.3.4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大众环保责任意识

河道是民众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现污水排放,要积极举报,全社会行动起来,污染行为就会得到有效遏制。

5.结束语

篇5:乡镇河道沟渠环境治理的工作总结

1调节农田水分平衡和改变流域水文情势

农田排水沟渠是农业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研究的深入,农田排水沟渠的生态环境效应逐渐得到大家的关注。为了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需要将农田中的多余水分排出,在此过程中应用的主要渠道就是排水沟。在实际的灌溉和排水的过程中,排水沟渠能够直接连接灌溉河流以及农田,形成网状的分布状态。完善农业的灌溉。一般情况下,如果出现了洪涝的现象,水利工程本身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水毁的现象时有发生。但是通过对农田排水沟渠的使用就可以避免这类问题。在旱季,沟渠可以对雨水进行储存,在洪灾发生的时候,可以及时保证水体的排出。另外,排水沟渠的内部会存在者一定的植物,这些植物能够直接影响水文效应。

2农田物质循环过程

所谓的物质循环过程就是在实际的排水中,农田中的富营养物质会随着沟渠流入到下游,在此过程中,沟渠中的植物以及其他的微生物等会对这些富营养物质进行吸收。减少了农田水体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这种现象在降雨量较多的环境中体现的较为明显。

3增加农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

农田排水沟渠的生物群落包括植物、鱼、无脊椎动物、两栖动物、哺乳动物及鸟类等。国内外研究发现,农田排水沟渠系统作为水生动植物的重要栖息地,可为景观物种提供避难场所,是许多农业景观中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的残存源,同时增加了人的视觉效果和农业景观的可视性。

农田沟渠的规模较大,其深度和宽度都达到了相应的标准,在水体流动的过程中,土壤、微生物以及沟渠中的植物等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可以被看成是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对于农田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由于农田和排水沟渠之间是相互连通的,当农田耕作或者是施肥的过程中,就增强了排水沟渠中生物的多样性。除了植物之外,还有两栖动物以及哺乳动物之类。植物长期在农药的作用下就会产生严重的农药抗性。

4管理措施对农田排水沟渠的影响

从农田的管理工作上来看,管理环节主要包括清淤,植物的清除以及控制水位等等方面。如果管理得当就可以提升水利工程的基本功能,对于农田沟渠的生态功能也有所提升。沟渠内的淤泥得到了及时清理,不仅可以保证水体的流通,同时还能够改善水质,降低污染,实现生态功能。

研究结果显示,尽管清淤前底质M-3磷素含量高于清淤后底质,清淤前底质磷素吸附解平衡浓度低于清淤后底质,清理淤前的底质却能比清淤后的底质能较快地将上覆水中的磷素吸附去除。在磷素释放试验中,清淤前的底质向上覆水释放磷素的速率要比清淤后的底质慢。这样,底质清淤后水质不但有可能得不到立即改观,反而有可能有所恶化,这可能与清淤后较短时间内沟渠内水-土界面磷素平衡被打破,新的平衡尚未建立有关。

沟渠中的植物如果长期得不到清理,就会在沟渠底部扎根,降低排水能力。从长期的农田排水工程来看,进行沟渠的疏通还是一项较为重要的节水措施。

5研究展望

5.1农田的排水沟渠对于灌溉的水文形势和营养物质迁移的影响是较为直接的,其中包括沟渠的组成、形态以及密度等等。水文情势能够对沟渠中的营养物质产生一定的作用机理,水体中的富营养成分在沟渠中停留的时间以及农田的排水密度等方面都需要加强重视,根据沟渠的生态功能以及环境效益的共同作用,找到最佳的沟渠管理模式。

5.2研究农田排水沟渠营养元素“源-汇”功能的转变过程和实现条件。可以通过调控“源-汇”角色转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农田沟渠截留养分的功能,避免和减少农田养分通过沟渠流失到河流水库等敏感水体。

农田排水沟渠中的营养成分会随着水体的排放流入到下游的河流中,减少了农田的营养。为了改善这一现象,技术人员需要对沟渠中的水位进行严格地控制,如果可能的话要加强沟渠中的植物覆盖程度,尽量多使用可吸附碳素材料的物质,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如果条件允许,需要定期对农田沟渠中的氮元素和磷元素进行测定。可见,对农田沟渠进行管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5.3另外,对农田的沟渠进行管理也能够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农田周围的生态环境等进行改善。农田是农业流域中分布面积最大,受人类活动干扰最多的景观类型之一,农田排水沟渠作为分布其中的特殊景观类型在维持农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国外已经开始相关的研究工作,国内鲜有相关研究报道。

5.4加强沟渠湿地生态水文过程和机理的研究

目前,沟渠湿地生态水文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调节径流、去除污染物、维护生物多样性方面,但对于整体上水文生态过程及其内部机理的研究还比较少。因此,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应该将整个沟渠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与其他各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对大气-植物-土壤各个界面的水文生态过程进行模拟从而进一步揭示沟渠整体性效应发挥的作用机制。

5.5研发农田生态排水沟渠的构建和恢复技术,探讨农田生态排水沟渠的维护管理模式。长期以来,农田排水沟渠都是按照如何排水、发挥水利功能进行建设和管理的。目前还没有较为成熟的生态排水沟渠构建和恢复技术,迫切需要研发相关的成套技术,如生态排水沟渠的结构、形态,边坡植被品种的选择、搭配等。

6结论

综上所述,农田基础水利设施之中所存在的一个核心就是排水沟渠,排水沟渠不仅能够保证农业生产,还能够针对流域之中的水生态、水环境加以影响。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应当要对于多学科合作进行强化,提升农田排水沟渠与流域水文情势、生态环境效应等几个方面作用机制加以完善,这对于我国农业生产发展来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摘要:所谓的农田排水沟渠就是在地表可见的,主要用来进行排水灌溉的水沟。从其本身来说,可以作为农田景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另外排水沟渠还是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可以根据沟渠的水文状况来调整农时,合理地应用水资源来对农田进行灌溉。因此,本文主要对农田排水沟渠的环境效益以及生态功能等方面进行深入介绍和分析,希望能够给相关的水利技术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田排水沟渠,环境效应,生态功能

参考文献

[1]郗敏,吕宪国,刘红玉.人工沟渠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综述[J].生态学杂志,2012,24(12):1471-1476.

[2]陆琦,马克明,倪红伟.湿地农田渠系的生态环境影响研究综述[J].生态学报,2011(5):2118-2125.

篇6:城市河道的生态与景观治理

关键词: 城市河道;生态;景观;治理

中图分类号:TV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020(2014)05-0059-03

河道,是城市重要的生态环境类型,不仅具有防洪泄洪、水利航运的作用,还能改善城市生态与小气候,给人们提供游憩之地。日本在1997年颁布《建设省河川砂防技术标准及解说》,在河道护岸工程设计中提出“护岸往往设置在重要的河边,周围有生态和自然景观等环境,因此护岸应采用与周围自然景观协调的结构形式”。

我国在河流保护与河道生态工程技术领域起步较晚,尚处于初始发展阶段。在各地实践中,有些城市采用生态技术手段如生物氧化塘、湿地净化等改善河流湖泊的水质,有些城市运用生态景观廊道治理理念,实现了集水利、生态、休闲、商业等功能为一体的开放型城市滨水空间,如成都府南河、南京秦淮河的生态治理。总体来说,我国城市河道治理取得一定发展,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与国外先进的河道治理理念及技术措施间存在较大差距。

1 当前城市河道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河道护岸结构单一

长期以来,在“治水第一”的政策指导下,城市河道下垫面被采取硬化处理,平面上进行裁弯取直,为的是加快过水速度,使得城市河道逐步渠道化。水生植物在硬质河道难以生存,微生物、鱼虾的生存环境被破坏,河流的生态功能、景观功能被大大削弱。为保护城市安全,人们将河堤逐年加高,并建设大量钢筋混凝土、块石堆砌的垂直护岸,破坏了原有的河流形态[1]。

1.2 河道景观遭到破坏,降低了亲水性和通达性

完全人工砌筑的河道与堤岸,改变了在多重自然力作用下形成的河床、河岸的自然特征和重要功能,同时,忽视了河道与城市的横向联系,石砌的护岸垂直陡峭,使得人们走在河边,有一种落差感,不能获得良好的亲水性和通达性。河流两岸原本可供人与自然亲近的天然场所被闲置了。

1.3 河道自然生态遭到破坏,降低了生物多样性

渠道化的硬质河道,破坏了两岸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河中水草绝迹,两栖类动物的生态廊道被切断,水生昆虫不能正常羽化,生物多样性大大降低[2]。

1.4 水质污染严重

随着城市的发展,河流两岸的土地被大量开发利用,附近产生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河中,造成河水水质恶化,加速了水生动植物的灭绝。

2 城市河道治理的基本原则

2.1 多目标兼顾原则

城市河道治理不仅是解决防洪问题,还应包括改善流域生态环境、改进河道通达性、增加休闲亲水场所等方面。如果仅仅从某一个角度出发,轻则造成资源浪费,重则对城市河道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影响,因此必须统筹兼顾。

2.2 自然生态保护原则

依据生态学原理,模拟自然河道,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强景观异质性,促进生态系统的自然循环,沟通城市河道生态系统的生境走廊,构建城市河湖“斑块—基质—廊道”的有机整体。

2.3 自然美学原则

河道景观设计尽量采用自然线型,强调植物造景,运用天然材料,创造“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城市滨水景观。

2.4 公共性、共享性、开放性原则

城市河道不应该是被闲置的一角。在设计中,重视公共空间的通达性,重视提供亲近自然的交往空间,强调公共空间的开放性、共享性,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来到河岸边驻足、观赏,实现人与自然的亲近。

3 河道的生态修复

3.1 生态河道建设

首先,去除河底平坦的硬质衬底,改为缓坡。其次,按照宜宽则宽的原则进行修复。一方面是通过对河道清淤,加大河道蓄水量,强化河道自净能力,另一方面是在河道两岸保留一定的浅滩宽度和植被空间,为生物的生存发展提供栖息地。沿河设置一些蓄水湖池,或是布置河心小岛,使河流产生分合变化,有聚有散。河道拐弯冲刷严重的地方,可将凸段后移。

3.2 生态型护岸

在生态环保理念的影响下,一些城市在对河道进行改造的时候不再采用整板式混凝土硬化,而是改用可镶嵌植被的植草砖、植草格栅等材料,不仅能稳定边坡,又能起到绿化的效果。更加生态的护岸可采用干垒毛石加铅丝网固定,底层覆以回填土,用生物方式紧实后再覆以种植土,种植水生植物。这种护岸形式中硬质材料减少,植被占到了更大的比重,为恢复和重建退化的生物群落提供了更好的生存条件。

3.3 恢复退化的河岸植被

首先,搞好植物群落的历史与现状调查,设定科学的目标。其次,植被恢复要符合群落结构的要求,在适应当地条件的基础上选择群落生态习性有所差异的树种,如阳性树种、耐阴树种和阴性树种,大乔木、小乔木、灌木和藤本树种,都要合理的搭配。群落的稳定性包括现状的稳定、时间过程的稳定、抗变动能力和变动后恢复原状的能力。一般认为物种多样性是群落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尺度[3],因此,河岸植被还应选择尽可能丰富的物种,且每个种的个体数比例相对均匀地分布。

4 河道的景观治理

4.1 河岸线的设计

河道平面形态设计应该以自然河道长期发展形成的河道形态为依据,保留和设计一些河流自然形成的蜿蜒曲折和网络结构,包括湿地、河湾、急流和浅滩等。但是由于城市河道周围大量的建筑物,空间狭小,不可能完全像自然河道那样有大的弯曲和水系的分合,而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内尽量满足景观上的要求。通过两边河岸线的随弯就势、收放分合,水域的形态、面积不同,河床高程的变化形成近似自然河道的效果。

4.2 河道断面设计

目前较为改良的方案是采用多层台阶断面结构,能在满足防洪要求的同时,为鱼类和水生植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但由于自然河流在断面上显示多样性变化,进行断面设计的时候也应该尽量做到河床的非平坦化,利用天然材料构筑自然起伏的断面形态,尽量接近河流基底的原始状态,不仅能够改善生态环境、丰富景观,也大大减少了建设和维护成本。

4.3 护岸设计

河岸地带的主要功能在于保持水土、遮蔽岸线,同时发挥景观、休闲等功能。为了达到这种要求,就需要在河岸的设计上摈弃传统的工程技术方法,考虑采用生态河堤,仿效自然河岸的形态特征。同时,在护岸的设计中还要注重亲水性,只有这样才能把河道的护岸处理和滨水区的景观设计相协调,发挥河道的社会效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例如可设计亲水驳岸接人行木栈道,外侧再用野花、树丛将行人与机动车道完全隔离。另外,增强城市河流与周围大环境绿地的横向联系,通过打通绿色廊道、联结绿地斑块来进一步构建可持续的城市生态圈,也应是护岸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4.4 植物配置

河岸绿化的植物选择首先要遵从“适地适树”的原则,优先选用当地的乡土树种作为建群种或每层的优势种。乔木应注意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搭配,也可使用一些开花色叶树种,营造丰富的季相变化,如水杉、银杏、栾树、火棘、红枫、樱花、梅花、木槿、山茶等。春天樱花如云似霞、栾树梢头层层黄花,盛夏木槿繁花似锦,秋天水杉、银杏、栾树叶子金黄,火棘红果累累,冬天山茶开花浓墨重彩,一年之中美景各异,带给人们美的享受。

水生植物的配置要考虑常水位深浅,既能满足河道在丰水期的行洪要求,又能满足枯水期的景观效果,保证四时有景,河岸边坡不至于裸露。沿岸宜栽植千屈菜、再力花、黄菖蒲、芦苇、慈菇、水葱、花叶芦竹、美人蕉、鸢尾等,这些草花形态各异,极易造景,并且不需要特殊的维护。

草坪宜选择马尼拉、狗牙根等根系发达、适应性强、便于管理的草种。亲水平台可栽植垂柳、云南黄馨等摇曳多姿的树种,河心岛则可采用疏林、草花的自然组合。

5 结论

保护和整治河道环境,提供亲近自然、开放共享的城市滨水空间,关系到每一个城市居民的福祉。在满足城市防洪、泄洪要求的前提下,我们应摈弃将河道渠道化的单一做法,重建自然的、会呼吸的生态河道。首先是解决城市污水排放及治理问题,切断河流污染的源头,只有这样植被和微生物才能生长,河流才能重现生机。其次以景观学原则为指导,设计近自然的河道线型和断面,采用生态环保的建筑材料,合理配置植物种类。同时,加强河岸带景观维护和植被养护,积极宣传与引导,提高城市居民的河流保护意识。只有让河流活起来,城市才能富有生命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是看得见的未来。

参 考 文 献

[1]赵全儒.城镇河道生态治理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0):9558-9560.

[2]朱国平,徐伟,齐实 等.山东省招远市城东河河道近自然治理设计初探[J].水土保持研究,2004,11(1):160-162,181.

[3]冷平生.园林生态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上一篇:油田技术服务公司科技与市场工作总结及2009年安排下一篇:应用电化学答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