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诗

2024-04-29

学诗(精选6篇)

篇1:学诗

20、香菱学诗

山西省大同市灵丘豪洋中学 谢永延

教学目标:

1.走进《红楼梦》,推荐介绍小说经典片段; 2.体会文章有关香菱学诗的细节描写的传神之效 ;

3.细品黛玉指点香菱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和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从中得到阅读和写作的启发;

4.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悲剧气韵。教学重点:

1.品味学诗方法,把握写作要点; 2.体会细节描写的传神之效。教学方法:

1.反复品读课文,至少精读三到四遍,以写作角度为突破口,把握全篇;

2.利用多媒体,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时间:6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大多数初读者都会被它的博大精深、纷繁复杂、深奥难懂所吓倒,常常是肃然起敬,望而生畏。没有进人红楼,就永远不知它的真正伟大。我们今天就走进红楼,去体味作品的伟大。

二、放投影,初步了解《红楼梦》的来由。红楼梦.doc

三、提问:今天我们接触了几个人物?说出来。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甄士隐其人。

二、放投影,读相关链接的片段,初步了解《红楼梦》的甄士隐。

甄士隐.doc

三、布置作业:简单概括关于甄士隐其人的经历遭遇。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再了解一下贾雨村与甄士隐及香菱的联系。

二、放投影,初步了解《红楼梦》中的雨村。

雨村.doc

三、布置作业:简述贾雨村这个人物在你心中的印象。

第四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今天来了解一下薛蟠和香菱。

二、放投影,初步了解《红楼梦》。薛蟠.doc

英莲.doc

第五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前几天我们用了四节课的时间接触了一下《红楼梦》及作者曹雪芹(出示相关资料),还了解了对香菱命运有较大影响的人,并对香菱的人生经历有了一个粗线条的印象。香菱是一个从官宦小姐沦为奴婢的悲剧人物。她有着不幸的命运:从小遭受灾难,先是被拐,后又被卖,被呆霸王薛蟠生拖死拽弄到家里,终于沦为侍妾,薛蟠遭打外出后,香菱住进了大观园,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这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特别是像林黛玉这样的才女,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本文就是从香菱刻苦学诗写起的。今天我们正式走近主人公——香菱,去了解一下香菱学诗的经过。

二、请同学们读课文,探究以下问题: ①本文出自《红楼梦》第几回?

明确:第四十八回 滥情人情误思游艺 慕雅女雅集苦吟诗 ②香菱是一下子心血来潮想学诗的吗? 明确:不是,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自己弄本旧诗,偷空看两首。进人大观园后,深藏在内心的精神饥渴一下子勃发起来,进园的当晚就来找黛玉,希望向黛玉学诗。

③结合作品内容讨论:香菱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找出文中有关香菱学诗的细节描写,加以分析。

(提示:以这样的句式来回答:香菱是一个 的人,“当 ”时(后„„),香菱“ ”)明确:精华灵秀,悟性极强。学诗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已到了“呆”“疯”“魔”的程度。原来香菱是一个极富文学气质的人,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自己弄本旧诗,偷空看两首。进人大观园后,深藏在内心的精神饥渴一下子勃发起来,进园的当晚就来找黛玉,希望向黛玉学诗。黛玉热情指导,列举名作让香菱阅读。香菱拿了诗回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在黛玉的诱导下,香菱的视野不断扩大,当她进人创作冲动状态时,形象光彩夺目:“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甚至梦中喊出:“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对这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作者准确地描绘出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精神食粮的大量摄人,使香菱的内心充实丰富起来,她悟出了一些道理。香菱的艺术感受力很高,她一读诗,眼前就能出现诗歌中那动人的形象。

4通过塑造香菱这一形象,作者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在本文中,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墨,讴歌了香菱这个为精华灵秀所钟爱的薄命女子。香菱这样的人竟然和薛蟠这样只会胡扯“女儿愁,洞房里撺出了大马猴”之类,是极端粗陋鄙俗之人生活在一起!而且受他的凌辱作践。香菱的境遇是值得同情和惋惜的。封建社会男女是如此的不平等!

5小结:《红楼梦》把女子提高到比男子更高的地位。推崇女子,○鄙弃男子,这就把几千年来“男尊女卑” 的地位颠倒过来,这样的思想认识对封建统治阶级宣扬的“男尊女卑”“夫为妻纲” 的伦理纲常是一个猛烈的冲击,充分体现出曹雪芹反对封建礼教的超人勇气和远见卓识。

第六课时

一、要求学生默读课文一至两遍,整体感知课文。香菱求教 黛玉教读 香菱谈诗 欣赏指导 香菱做诗 扶持创作

二、要求学生耐心再读课文一至两遍,归纳作品的主要内容。1.在文中画出黛玉精要概括律诗要点的句子——讲究基本格律、词句新奇为上、立意要紧:意趣要真、新、深。

2.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完成填空: 是形式,是表象,只有 才是精髓。(格律、词句、立意)

3.归纳概括黛玉指导香菱从事学诗实践活动的要点。多读,“读诗百遍,其义自见”;读名家,精读诗佛、诗圣、诗仙的作品,打好“底子”;要大胆创作,要敢于想像。从以上归纳中,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和独特体验。

三、从文章中,我们不仅可以得到诗歌欣赏和创作的相关知识,还可以拓展到语文学习的其他领域,说说你得到哪些启示。

四、由语文学习领域拓展到一切领域,你还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和收获?以“香菱学诗的启示” 为副标题,写一篇随笔。如“超级老师林黛玉”“做有心人”“转益多师,不耻下问”“持之以恒,积微执著” 等可作为参考题目。

篇2:学诗

曹雪芹

黛玉笑道:“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

篇3:不学诗,无以言

古代中国堪称诗的国度,诗的气息连绵不绝,滋养着一代代中华儿女。深厚的文明积淀,多元的文化交融,将诗意、诗情、诗魂深深融入中国人的生活与生命,形成无所不在的文化景观与人文情怀。即使穷乡僻壤,纵然目不识丁,一张口便若诗经楚辞敕勒歌。最早一首记录下的上古歌谣,正是一位老农悠然自得的《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南朝武将曹景宗,朝堂侍宴,酒酣耳热时,随口吟出,令人惊叹:“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唐代民间流行的《哥舒歌》:“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诗情画意丝毫不让大历十才子卢纶的《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汉语尤其富于诗的韵律、节奏、隐喻(如山头、山腰、山脚)。且不说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诗史———诗经、楚辞、乐府、古诗十九首、魏晋风骨、齐梁侧艳、唐诗、宋词、元曲,以及代为不绝的山歌、民谣、春联、俗语等,就拿日常生活中的无数成语来说,听起来都像一个个对仗工整、声律和谐的诗句:气吞万里,一泻汪洋,长驱直入,势不可挡……无怪乎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呢。唐诗宋词更将美丽中文演绎得淋漓尽致,就像杜甫的律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放声读读这样的诗句,即使不完全懂其深意,也能体味一种音韵铿锵、虎啸龙翔,如同聆听贝多芬《英雄交响曲》的第一乐章。而一千多年前,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写诗填词之辈遍布三教九流,岂止成千上万,从宫省到乡野,从百姓到百官,都像徜徉在诗的花海中呼吸着诗的芬芳。倘若没有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无数诗家,没有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的诗坛盛况,没有浩浩莽莽的诗的“青藏高原”,那么唐宋时代怎么可能兀然崛起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柳永辛弃疾似的“珠穆朗玛峰”。

唐诗宋词不仅是诗的国度的高原与高峰,而且也集中展现了中华文明的两种风流高格调。一者矫若游龙,一者翩若惊鸿;一是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一是杨柳岸晓风残月;一为边疆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为内陆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诗人毛泽东自称对诗的态度也正概括了这两面:偏于豪放,不废婉约。在道可道非常道的阴阳八卦图上,在外圆内方、柔中有刚、绵里藏针、剑胆琴心等一系列习语中,在剑拔弩张的《孙子兵法》与善之善也的“不战而屈人之兵”间,这一豪放与婉约之势无所不在地体现出来。于是,中国人心目中的英雄既有李广李陵,“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又有周瑜孔明,“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高适名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依施蛰存之见,非谓将帅不恤士卒,醉生梦死,而在表现以柔克刚、从容不迫的大将风度。东晋淝水之战,前线鏖战,军情如火,主帅谢安却捻着棋子与人对弈呢。这位谢丞相的一段雅趣也恰好提示了两种风流高格调:

谢公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公曰:“訏谟定命,远猷辰告。”谓此句偏有雅人深致。(《世说新语·文学》)

如果说唐诗是《国殇》的慷慨回声,“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带秦剑兮携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那么宋词则绵延着《国风》的万般心曲,荡漾着“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的幽远遗响,乃至当今的新边塞诗也形成豪放、婉约两路。

也许是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的早年生长背景,总体上,我更喜欢唐诗,当然也倾心于宋词。大学时,系主任请来导演谢晋作报告,他用岑参的《白雪歌》说明镜头语言,让我印象深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还有一次,慕名去听史学名家秦佩珩先生的课,他声如洪钟,旁征博引,而至今令我难忘的是两句遒劲板书———不记得为什么说到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他顺手写下“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于是,拿到《唐诗百话》与《唐宋词举要》自然要先睹为快。

2002年,刘效礼在《中华读书报》上推荐:“《唐诗百话》在选诗、解题和理论基础等方面,匠心独运,极具巧思,从不因袭前人或时贤,因而如清水芙蓉般傲然挺立于众多同类平庸著作之上。全书一百篇,每篇均运用严谨的考证和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将历代至今诸多众说纷纭的唐诗难题,条分缕析、清澈通达、举重若轻地揭示在读者面前,从而使读者充满了阅读的愉悦和惊喜。”由于施蛰存既是作家又是学者,文学的灵感与学问的渊博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故使《唐诗百话》“在欣赏与研究之间找到了一种绝佳的平衡”。

范敬宜上大学时读的是中文系,而喜欢选修新闻系课程。我上大学时读的是新闻专业,而修了不少中文课程,仅中国文学史就读了两年,考试也有两次,第一次有道题让评析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任课的俞绍初老师给了我全年级最高分,让我受宠若惊。作为公认的七绝圣手,王昌龄除了神品《出塞》,还有《闺怨》等若干上品。施蛰存将他的四首七绝放在一起讨论,讲了创作与赏析的章法,使人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其中,《芙蓉楼送辛渐》的名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一般都理解为作者清高,不肯随波逐流,就像陶渊明“归去来兮”,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而施蛰存则以令人信服的旁证说明,“冰心玉壶”乃指为官廉洁清正,犹如冰壶之清白皎然:“请辛渐告诉洛阳亲友,说自己做官,一定守冰壶之戒。”[1]如此说来,为官者包括学界为官者倒是不妨将此句置于座右,时刻提醒自己做个冰清玉洁的好官。

说到洛阳,不由得想到唐宋之世,由于天时、地利、人和,河南诗人仿佛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张说(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刘方平(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王湾(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宋之问(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沈佺期、杜审言、杜甫、岑参(闻一多考证为荆州江陵人)、刘禹锡、崔颢、韩愈、王建、元稹、祖咏、李商隐、李贺、元结……天宝三载(744年),李白、杜甫、高适三位大诗人聚会汴梁,吟诗作画,开封名胜古吹台还有“三贤祠”,与王昌龄、高适、王之涣旗亭画壁一样传为美谈。汴州(开封)诗人崔颢的《黄鹤楼》,使李白叹惜“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更是广为人知的诗坛佳话了。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2014年秋的一天下午,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朋友带我去黄河边放风筝。站在黄河大堤上,望着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苍茫雄浑景象,我们不约而同地背诵起“李白最自然流畅的作品”(施蛰存):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不过,施蛰存解读此作而对李白及其作品的一番评述,也让人有了更深一层体味:

李白的诗,以饮酒、游仙、美女为题材的最多,后代的文学批评家常以此为李白的缺点。例如王安石就说:“李白诗词,迅快无疏脱处,然其识污下,十句九言妇人与酒耳。”所谓其识污下,就是世界观庸俗。这种批评,虽则也有人为李白辩护,但在李白的诗歌里,高尚、深刻的世界观确是没有表现。他只是一个才气过人的诗人,能摆脱传统创作流利奔放的诗篇。至于对人生的态度,他和当时一般文人并没有多大不同。早期的生活,就是饮酒作诗,到处旅游。……此后,他又恢复了饮酒浪漫的生活,把自己装成一个飘飘然有仙风道骨的高人逸士,不时在诗里讽刺一下政治,好像朝廷不重用他,就失去了天下大治的机会。《盐铁论》里有一段大夫讥笑文学的话:“文学裒衣博带,窃周公之服;鞠躬踧踖,窃仲尼之容;议论传诵,窃商赐之辞;刺讥言治,过管晏之才;心卑卿相,志小万乘。及授之政,昏乱不治。”这些话都切中文人之弊。他们平时高谈阔论,目空一切,“心卑卿相”,人人自以为是伊、吕、管、晏。及至给他一个官做,也未见得能尽其职守。……这种孤芳自赏的高傲情绪,从屈原以来,早就在我国文学中形成一个传统,而李白的表现,特别发扬了这个传统。[2]

相比李白,杜甫显然更富于忧国忧民的意味,闪烁现实主义的光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所谓“诗史”,名不虚传。同时,杜甫在近体诗的格律、声韵上,也做出了彪炳千秋的贡献,晚年律诗如《秋兴八首》,更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按照通常理解,律诗是律诗(五律、七律、排律),绝句是绝句(五绝、七绝)。而施蛰存反复申说,实际上不管五言还是七言,也不管二韵、四韵或多韵,都叫律诗。所谓律诗,就是讲究声律的近体诗,与之相对的是唐宋之前的古体诗。清季大儒沈德潜编了一部有名的《唐诗别裁》,又编了一部更有名的《古诗源》,将古诗作为唐诗之源:“诗至有唐为极盛,然诗之盛,非诗之源也。……唐诗者,宋、元之上流,而古诗又唐人之发源也。”(《古诗源》序)另外,通行的“格律诗”说法,在施蛰存看来也不尽准确:

用“格律诗”这个名词来表示唐代兴起的律诗,这恐怕是现代人开始的错误概念。在唐代人的观念里,格是“格诗”,即讲究风格的诗,也就是古诗;律是“律诗”,即讲究声律的诗,也就是近体诗。高仲武在他编的《中兴间气集》的序文中说明他选诗的标准是“朝野通取,格律兼收”,这是说:不论作者有无官职,不论诗体是古体还是近体,凡是好诗都要选入。……

“格律”是两回事,不能把唐代律诗称为“格律诗”。我们如果要一个双音词来称呼唐代的律诗(包括绝句),应该名之为“声律诗”。[3]

在现代文坛上,施蛰存向以先锋派著称,所谓“中国现代派鼻祖”。评论家朱大可认为,“他的都市心理小说,与沈从文的乡情小说,是中国文坛对称的两大支柱,共同完成了现代短篇小说的话语建构”。然而,读其《唐诗百话》,却常常能领略一种现实主义的美学气息,人民、劳动、国家多难、民生多艰等不时闪现,兴观群怨、文以载道、家国情怀也是他评价诗人及其作品的主要标尺。整整30年前的1985年,他在百篇诗话结束之际,长篇大论谈的最后一首唐诗是堪比杜甫《北征》的韦庄的《秦妇吟》,其中写道:“从个人的成败来看,黄巢是个失败的农民革命领袖,如果从他所领导的革命的效果来看,这一场革命毕竟加速了李唐政权的崩溃。从这一意义来认识《秦妇吟》,它是反映唐代政治现实的最后一首史诗,正如杜甫的《北征》是盛唐最后一首史诗。”[4]这路现实主义文脉是“五四”以来,特别是延安以来一代爱国知识分子的共同底色。有名著《宋词赏析》传世的沈祖棻也曾写道:“许多优秀的和伟大的诗人,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和要求;和内容相适应,他们并不断地向人民学习,创造了多种多样的形式。”[5]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不待多言,三十年来现实主义一步步从中心退居边缘,而五光十色的现代主义现代派一个个渐成新宠。当此时,看到一代大家朴素而雄廓的情怀,不禁想起并慨叹秦韬玉《贫女》一诗的名句: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此句意思纷说不一,问题主要在于“共怜时世俭梳妆”。按照施蛰存的分析,“俭妆”其实不是俭朴的装束,恰恰相反,乃指流行的、人人趋之若鹜的时尚装束,因为晚唐曾经一度流行这种“俭妆”:

这里一个“共”字,一个“俭”字,大家都讲错了,因此没有掌握到作者的原意。“共”字应讲作“许多人”“众人”。“俭梳妆”本该是“俭妆”,因为要凑足七字,而加入一个“梳”字。整句的意思应当讲作:“大家都喜欢时行的俭妆。”[6]

如此说来,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的寓意是,当今之世,还有几人追慕诗经大雅似的境界,又有几人不追攀此起彼伏的流俗潮流呢。

虽说《唐诗百话》主要讲唐诗,但对中国诗歌的渊源流变,包括唐诗宋词的嬗替也多有论述,令人开眼界,长见识,受启发。比如,白居易的《花非花》是首摇曳生姿的小诗,也选入《唐诗百话》,可怎样理解,又仿佛雾里看花:“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施蛰存一语破的,使人恍然而悟:

是为妓女而作。“花非花”两句比喻她的行踪似真似幻,似虚似实。唐宋时代旅客招妓女伴宿,都是夜半才来,黎明即去。元稹有一首诗,题为《梦昔时》,记他在梦中重会一个女子,有句云:“夜半初得处,天明临去时。”也是描写这一情况。因此,她来的时间不多,旅客宛如做了一个春梦。她去了之后,就像清晨的云,消散得无影无踪。[7]

白居易最有现实主义意味的作品是“新乐府”“讽喻诗”,《卖炭翁》《新丰折臂翁》惊心动魄,而他最多也最为人知的却是“感伤诗”与“闲适诗”,《琵琶行》《长恨歌》《霓裳羽衣歌》以及“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等绝唱。与之相似,作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晚唐大诗人,韦庄为人熟知的不是长叹息以掩涕的《秦妇吟》,而是宋词一般的清词丽句: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他的《思帝乡》更典型,不妨视为唐诗宋词的分水岭:“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词学大家叶嘉莹2015年立春时节,在《人民日报》上撰文《终古挚情能似此———品读韦庄〈思帝乡〉》:

“人世间之所谓爱,虽然有多种之不同,然而无论其为君臣、父子、夫妇、朋友间的伦理之爱,或者是对学说、宗教、理想、信仰等的精神之爱,其对象与关系虽有种种之不同,可是当我们欲将之表现于诗歌,而想在其中寻求一种最热情、最深挚、最具体而且最容易使人接受和感动的‘爱’之意象,则当然莫过于男女之间的爱情”。这正是写男女欢爱的小词,有时偏偏能唤起读者幽微丰美的感发和联想的主要缘故。

如果说,唐诗如同高适的黄钟大吕《燕歌行》,那么,宋词则是莺歌燕舞的流行曲,宛若苏轼的《蝶恋花》。元代诗人元好问有三十首《论诗绝句》,其中也以韩愈名篇《山石》和秦观名句“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为例,对比了唐之豪放与宋之婉约。

宋词难脱美酒加咖啡的音乐情调,满目春草绿色、春水绿波的幽情与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的相思,声声慢仿佛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点点愁总是遥岑远目,美人迟暮。但同时看似不可思议的是,如此莺莺燕燕、袅袅婷婷、花花柳柳、风风韵韵的形式,却偏又翻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铿铿锵锵,激起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浩浩荡荡。

宋词豪放之作,我尤爱刘克庄《沁园春·梦孚若》,而通行版本同当年背诵版本的下阕文字不尽相同,只觉得背诵版更有慷慨豪气:“酒酣鼻息如雷,谁信被晨鸡呼唤回。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披衣起,但凄凉四顾,慷慨生哀。”与之相埒还有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与苏东坡同为豪放词翘楚,但似乎形似而神不似。苏东坡富于浪漫,耽于神游,犹如李白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有仙气,有灵气,更有一介书生的个人意气。而辛弃疾则身当乱世,又文武全才,上马擒贼寇,下马草军书,既充满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又有壮志难酬、英雄末路的一腔激愤,就如这首千古绝唱:“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唐宋词举要》对此的解析入情入理,洞悉幽微:“这首诗共十句,第一句醉着,中间八句梦着,只有煞末一句醒着。然而醉着的豪情、梦着的壮志都在醒着的白发中飘逝了。”[8]

香港回归的那年春天,我第一次赴港访学。当时,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孙旭培教授也恰在那里,我们同在一校,同住一处,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一天晚上,我们登上位于太平山上的楼顶平台,望着万家灯火与起伏山峦,孙老师思乡情浓,脱口吟出辛弃疾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末尾恰是“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那一幕令人感慨,我突然意识到这些诗语不仅是美的艺术,而且也深深地融入中国人的生命世界与精神血脉。想想看,日常生活中,有多少耳熟的诗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不到长城非好汉,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一江春水向东流;春来江水绿如蓝;池塘生春草,澄江静如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春江水暖鸭先知;为有源头活水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每逢佳节倍思亲;人间正道是沧桑……

不学诗,无以言。对于以笔墨为生的新闻记者来说,学诗的意义更是不待多言了。且不说知人论世,也不说腹有诗书,仅以范敬宜与梁衡为例就可想而知。他们既是中国第一大报的名记者,又是享誉天下的文化人。由于早年在无锡国专打下的古典根基,诗词歌赋在范敬宜身上已成为一种融入血脉的文化基因,以至于后来在新闻工作中也将这种文化基因自然流露笔端。他的代表作之一,那条有名的“睡出来的新闻”《夜无电话声早无堵门人》,就以一首绝句“月光如水照新村”收尾,既升华了报道主题,又独树一帜,别开生面。他认为,从事新闻工作应该像龚自珍作诗一般:“欲为平易近人诗,下笔情深不自持。”于是,他的文字既平易近人,又饱蘸对国家、对人民的一往深情,而他的新闻观、人生观也凝聚在一句如同穆青“勿忘人民”的词句中:“念白云深处千万家,情难抑。”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毕业的梁衡,同样酷爱古典诗词,并自觉地以此锤炼自己的文字。他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讲座中曾经谈道,当年下乡采访之际,还带着诗词读本,乘着早上一点悠闲时光读上几段,背诵几篇。他的文字含英咀华,同这种修养修炼自然密不可分。可惜,记者在新媒体、大数据、云计算的大环境下采访写作,不知还有几人有如此雅人深致,晨迎朝阳诵佳句,夜对明月吟新篇。至少一天到晚低着头,刷着屏,恐怕很难体味艾青伫立大地对泥土的眼含泪水,更难共鸣屈原怅望长空对生民的太息掩涕吧。

参考文献

[1]施蛰存.唐诗百话(最新修订版)[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上册):177.

[2]施蛰存.唐诗百话(最新修订版)[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上册):231-232.

[3]施蛰存.唐诗百话(最新修订版)[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上册):188-189.

[4]施蛰存.唐诗百话(最新修订版)[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上册):129.

[5]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8:“前言”.

[6]施蛰存.唐诗百话(最新修订版)[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下册):101.

[7]施蛰存.唐诗百话(最新修订版)[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中册):208.

篇4:不学诗,无以言

一、了解背景,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

学习诗歌绝不能脱离作者与时代去凭空解读作品本身,否则很有可能对诗歌原意的理解造成误差。上课时,教师可采用学生汇报信息、教师补充资料的方式来“知人论世”,即了解作品作者的背景,包括作者的情感、身世、写作风格等;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包括时代特征、风俗环境、政治因素等。

二、通读全诗,培养学生感受能力

通读时,第一步是解决诗歌中的生字词。教师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采用以学生意见为主的解构、形象化等方式。第二步是朗读全诗。教师激励学生采用赛读、组读、群读等多种形式,做到不漏字、不错字;第三步是教师适当地传授一些基本的吟诵方法。并根据诗歌的平仄规律节奏来协调语音的长短、轻重,注意诗歌的韵脚,注意融合表情和动作。

三、深入分析,培养学生理解能力

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时,注重采用“连词成句,串句成诗”的方式。教师要注意在学生自发查找的基础上作进一步讲解,可采用组词、对比等方法强化理解。再引导学生把已经理解的字词组合成通顺、明白的句意,可让学生在互相表达或者小组讨论等形式中得到深入。其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阐述,来发表独立的见解。

四、细致品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诗歌正是非常好的美育教材——中国诗学从来强调:“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情见于言外”。因此,教师在给予学生充分自主的体验空间的同时,要引导学生调动他们已有的各种知识和已有的生活体验,对作者的感受过程进行还原,进入作者情景中。

五、启迪智慧,培养综合能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鼓励。”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领悟和把握自己前面发生过审美过程,通过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作者新颖的立意;让学生透过表层的字词领悟诗歌中含有的哲理等;帮助学生将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思考,从而对诗歌的遣词造句、思想结构、情调境界等方面做出判断、进行评价——只要言之有理,教师都可给予适当的肯定。

篇5:香菱学诗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理解本课生字词;

(2)分析把握主人公香菱的性格特点,复习、巩固人物的描写方法。;(3)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4)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红楼梦》艺术成就的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5)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从而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2.过程与方法:

(1)课前熟读,收集资料,做好上课准备;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采用小说五步阅读法:泛读,整体感知;精读,理解文章内容;赏读,学习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思读课文,质疑问难,互动探究;延读,拓展延伸,开阔视野,提高比较阅读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在文章中寄予的感情,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增强学生对现在生活的珍惜。

二、教学重点:

1.从香菱学诗的经历中,联系实际获得深切的启示。2.人物的描写方法,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三、教学难点:

1.分析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并能自主分析林黛玉的性格特征。2.能运用所学的人物描写方法到写作实践中。

四、教学准备:阅读《红楼梦》中的相关内容。

五、课时:1课时

六、教学设计:

(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播放《红楼梦》主题曲:枉凝眉。

提问:耳边响起的曲子熟悉吗?(曹雪芹的《红楼梦》)。你对它有多少了解呢?看屏幕(屏幕展示:《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的广阔的社会现实。作者曹雪芹,清代小说家。《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曹雪芹完成前八十回,在穷困潦倒、唯一的爱子病死的那年除夕病逝,后四十回由高鹗完成。)至今为止,众人都给予很高的评价。名家对《红楼梦》的评价:

毛泽东称: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著名红学家吴世昌:红楼一世界,世界一红楼。著名的作家王蒙:《红楼梦》帮助你体验人生。读一部《红楼梦》,等于活了一次,至少是活了二十年。

鲁迅认为它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提问:你知道书中哪些人物呢?(生回答)师:很好,《红楼梦》中很多人物栩栩如生,更妙的是,曹雪芹在书中第五回里对许多人物的命运给予了暗示。请看(屏幕显示:叹香菱诗句: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这是《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副册时,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写的内容。你知道这是写谁的吗?她是《红楼梦》中一个次要人物,又是《红楼梦》中最早出现的一个悲剧人物形象。她天资聪明,命运坎坷,却又出污泥而不染,真是一朵芳香四溢的荷花。她就是香菱(展示照片)。今天我们共同赏析《红楼梦》第四十八回的节选《香菱学诗》,感受一个平凡却又令人敬佩的女子形象。(出示课题)

(二)感知课文,整体把握

1.课前咱们同学按习惯都进行了预习工作,我要检查一下。希望同学们尊重自己的劳动成果,积极展示。香菱的身世你了解多少?(生回答,之后屏幕展示香菱身世。香菱是个苦命女子,原籍姑苏,出身乡宦家庭。她三岁被拐,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买去做妾,受尽凌辱、折磨。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府的梨香院。平日她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一次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了大观园给自己做伴,这使得香菱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后来正妻金桂一来,她的命运更为不堪,很快便被折磨死了。)

2.大家预习的不错,这篇小说是用明清时的白话文书写的,在阅读上可能还有些障碍,在字词方面已经借助工具书解决问题了吗?检查一下重点字词:

仄(zâ)声

应玚(yáng)

庾(yú)信

蘅(hãng)芜苑

暧暧(ài)

请柬(jiăn)

胡诌(zhōu)

颦(pín)

嘟哝(nong)

画缯(zēng)

鳏鳏(guān))

3.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今天我们暂且不论环境,先来看情节,课题《香菱学诗》,那香菱学诗的过程是怎样的呢?(屏幕展示:请概括香菱学诗的过程。)(学生思考回答后,屏幕总结出示:拜黛玉为师品味王诗、边读杜诗边写诗、经历两次失败最终成功)(香菱学诗的过程可以有多种表达,有四分法:读诗、悟诗、谈诗、作诗;有三分法:拜黛玉为师品味王诗、边读杜诗边写诗、经历两次失败最终成功;有二分法:黛玉指导读诗、香菱练习写诗。学生答对即可,不必局限于一个答案,多给予鼓励)

(三)探究赏析,品读交流

1.知道了小说的情节,我们看人物。人物是小说的重点,是作者传达心声的必需,关注人物,你就会与作者贴得更近。赶紧看书,你能在文章的结尾找出两个词,对香菱学诗行为给予评价吗?(苦志学诗,精血诚聚)

2.很好,那请你们细细看文章,文中哪些地方可以具体看出她的“苦志”“精血”呢?在文中画下来。(与学生一起品读对香菱学诗的刻画,也一同分析香菱的性格。)一路读来,现在你感受到香菱是怎样的一个女子呢?

师:香菱聪明、悟性好,好学,刻苦钻研,锲而不舍,善良,可爱等等(此处把学生说的板书于黑板上,说得合理即鼓励)

3.师:同学们回答的真精彩,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想一下香菱学诗的经历,她说的话、她的动作、她的神态,你看见一个勤奋、刻苦、废寝忘食地学诗的香菱了吗?历历在目,栩栩如生。睁开你们的眼睛,开启你们的大脑:如果删去文中诸多描写,只告诉你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你会感受到一个仿佛立于眼前的香菱吗?(做《评价手册》第5题)请你总结一下:这些正、侧面描写对人物刻画有何作用?(互相交流1分钟)

(生动、细致地刻画出香菱这一女子形象,表现出香菱学诗时的认真、刻苦、废寝忘食的精神,让人物形象更丰满,具体可感、仿佛立于眼前。)

4.大家发挥一下合作精神吧:请小组讨论,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呢?(个人的刻苦,黛玉的教导,大观园的环境)

(四)积累迁移,拓展提升

1.同学们,今天表现真不错,可以和可敬的香菱相媲了。香菱真不错,苦志学诗,精血诚聚,终于作出佳作。(屏幕出示香菱第三首诗。如有时间,可让学生赏析一下。精华所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这首诗是成功的,除首联外,句句都似非写月,但句句与月相关。用词典雅含蓄,设意新奇别致。尤其是颔联,对仗工稳,言浅意深,堪称精妙。该诗最大的优点,是切合香菱自己的身世,借咏月而怀人,流露了真情实感,这样,诗就不是空洞的而是有内容的了。)知道下文吗?(屏幕出示:众人看了,笑道:“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可知俗语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社里一定请你了。”)天道酬勤!学到这,老师有一问了:从香菱的学诗经历中,你有何所获?你觉得该怎样对待语文学习呢?

(小组讨论,然后各抒己见,意对即可)第一,学语文要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香菱虽不幸沦为下贱,但禀性高洁,向往吟咏诗歌这类雅事,时时留心,苦志研习,终有所获。第二,学语文要专注执着。香菱在不长的时间里有如许长进,与她学习时的痴迷忘我状态有关,宝钗称之为“疯子”“诗魔”。第三,要有尽可能质高量大的阅读。语言学习,继承借鉴多于创造,故应像黛玉要求香菱的那样,多读别人的作品“作底子”,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同时,还要取法乎上,尽可能阅读高雅精美的阅读材料,而不能沉溺在浅近通俗的“文化快餐”之中,“一入了这个格局,是再学不出来的”,自然,更不能接触那些歌德称之为“马桶文学”的有害读物。第四,要读写结合。阅读为写作准备语言形式,写作反过来促进阅读的理解和深入。第五,写作上既要有格调规矩,又要不受格调规矩的拘束,而以立意为主,讲究意趣真实。第六,要老老实实向老师学习。黛玉那些高屋建瓴的诗论,是经过多少阅读和写作实践才总结出来的,初学者如香菱是无法获得的,因此,从师学习可以避免盲目实践,少走乃至不走弯路,甚至在前人的基础上达到新的高度。

2.同学们说得很好,希望通过这节课,也通过香菱,让大家在学习中,特别是语文学习中获益匪浅。从现在起也能领悟近代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他的著作《人间词话》中对古今成就大事业者所必须经历的三种境界的概括:第一境——悬想“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苦索“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第三境——顿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五)课堂小结,设置作业

篇6:香菱学诗

主备人:金鑫

审阅人:沈建忠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述香菱学诗状态,感知香菱人物形象。2.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她刻苦学习的精神。3.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从而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有一个人,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而铸就成一部“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文学巨著,这部巨著就是:《红楼梦》,它的作者是:曹雪芹。《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宝玉、黛玉、宝钗„„《红楼梦》里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特别是美丽的青年女子形象。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位女子,就是香菱,她只是书中一个次要人物,但作者也把她塑造得光彩照人。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红楼梦》,走进《香菱学诗》,走进香菱的内心世界。

二、整体感知

1、随宝钗进入大观园的香菱是怎样学会写诗的? 明确:拜师----读诗——论诗——写诗

2、课题是一个简单的主谓短语。如果将其扩充,成为“ 香菱____ 学诗 ”,你能在横线上填写什么?请同学们各自认真轻声朗读全文后,完成填空。

三、研读赏析

一、品香菱

1、作品中哪里写到香菱学诗的“苦”?分角色朗读。(香菱、宝钗、宝玉、探春、黛玉、李纨)明确: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曹雪芹认为:苦志学诗,精血诚聚。真正是“慕雅女雅集苦吟诗”啊。

2、我们觉得香菱苦,香菱自己觉得“苦”吗?

我们有同学发现香菱脸上挂着一个字“笑”,文中香菱“笑”了十五次。人的表情往往和内心连在一起,我们来看香菱的几次“笑”,读一读,你能看出香菱的什么心情或性格?

A、香菱笑道:“既这样,好姑娘,你就把这书给我拿出来,我带回去夜里念几首也是好的。” B、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

C、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指导学生读,尤其是第三次梦中“笑”的惊喜和自信)明确:这样乐此不疲的状态,真正做到了“痴迷”的状态了。我们不妨把原题目改为“慕雅女雅集痴吟诗”吧

总结:乐学、苦学让香菱初学诗就写作成功。都说“诗言志”,咏月

(三)中 香菱的诗有自己的影子吗?诗中表达了香菱怎样的希望?补充香菱的身世(香菱本名甄英连,三岁那年被人贩子拐走,后卖给薛蟠为妾。可薛蟠对她只有虐待与凌辱,她内心很是孤独苦闷。)香菱写诗是她一个美丽的梦,她想通过写诗倾诉自己的心声。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明确:看曹雪芹给香菱写的判词,首句暗含名字“香菱”,第二句写她的身世,第三、四句写被夏金桂折磨致死。曹雪芹对香菱的感情是同情,怜悯的,从她的姓名里可以看出,曹雪芹用了谐音“甄英连——真应怜”。

4、小结:又岂止香菱是一个值得怜惜的人呢?还有,风流灵巧,口齿伶俐,针线活尤好,病中被王夫人赶出大观园,悲惨死去的宝玉的丫环晴雯;聪明机灵美丽大方的贾母的丫头鸳鸯,能博得复杂的贾府上下的称赞,最后在贾母死后选择自杀;还有贾家的四个孙女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取的名字的谐音其实就是“原应叹息”。

二、品黛玉

1、结合作品内容,讨论:课文中的林黛玉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如何理解?

明确:在《红楼梦》这部作品中,多愁善感、羸弱多病、孤傲尖刻是林黛玉主要的性格,但在本文中我们却看到了一位诗人气质的林姑娘,她热情指导香菱,不厌其烦,不顾劳累。联想个人的身世,林黛玉对香菱这无父无母的孤儿富有同情,也很有好感。所以当香菱求教于她时,她饶有兴致地承担起老师的责任。她明确地提出了作诗的要领,使香菱打消了不少顾虑,很快缩短了教与学之间的距离。

三、说感悟

1、香菱学诗的过程,可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古今成就大事业者所必须经历的三种境界来概括: 第一境“悬想”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苦索”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顿悟”阶段“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在灯火阑珊处。” 通过以上香菱写的三首诗比较鉴赏,你有什么收获?特别是对你的写作有何帮助? 让学生自己感悟出,写作的第一要义在于感情,而非辞藻的华丽。

2、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认为这是由于她“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意思是她把全副精力都用在写诗上,执着地追求实现自己的目标。这是她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但除此而外,也还有一些不可忽视的因素。

其一,香菱有良好的资质,入园前尽管家务繁忙,却能忙中“偷空儿”读几首诗,这证明她决非一个“俗人”;入园后听黛玉讲诗,她的反应极快,例如黛玉谈到“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她立即悟出“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这又证明她的感悟能力非同寻常。其二,有好的引路人,无论黛玉还是宝钗,对香菱的指导都用点拨的方式,三言两语点出要害,使香菱知所取舍,逐步领悟诗中三昧。

其三,大观园是个美好的地方,跟园外黑暗、污浊的环境形成强烈的对比,香菱来到这里,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特别是宝玉、探春等人对她的关爱和赞扬,更使她感到人间的温暖。她得到了精神上的解放,她的聪明才智显露了出来。正如宝玉所说,“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明确:成功三个方面:(1)自身因素(内因)(2)老师因素(外因)(3)环境因素(外因)

3、通过林黛玉指导香菱学诗,体现了曹雪芹怎样的诗歌创作思想?这对我们学习语文有何作用?

提示:林黛玉收香菱作学生,提出做诗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要多读。黛玉让香菱诵读王维的五言律诗一百首,杜甫的七言律诗一二百首,李白的七言绝句一二百首。“读诗百遍,其义自见”,诵读这种方法对于我们学写诗也是非常正确而必要的。随着诵读篇目数量的增加,你对诗歌的语言感知能力就会越来越强,诗歌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

2、黛玉认为,要学诗就要学一流的。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王维人称“诗佛”。要学就学一流的,学不到一流还可以成为二流,要是一开始就学二流的,那只能学成三四流了。我们在阅读时,也要挑选文质兼美的作品,这对于陶冶情操,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是非常有益的。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学诗】相关文章:

上一篇:大班健康:牙齿上的洞洞下一篇:医药行业招商方案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