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皮纸的记忆的心情日记

2024-04-17

牛皮纸的记忆的心情日记(精选15篇)

篇1:牛皮纸的记忆的心情日记

哈哈!老师牛皮吹破了日记

今天早上,尹老师带着同学们到健身房上公开课。同学们一进健身房便看风了两面三刀旁来自各地的专家老师。我们坐到了座位上,向两面三刀旁望了望,那场面黑压压的一片,使我心中一下子绷紧了。

开始上课了,据了解柴老师是杭州某所小学的校长。我心里又紧张又兴奋。这时柴老师忽然说了一句:“我来给同学们表演魔术怎么样?”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大声欢呼根本忘了这是在上课,个个高兴得手足舞蹈。而我却感受到非常奇怪:“什么!老师会变魔术,要知道她可是语文老师,难道教语文也能学会魔术!”我脑子里一连串问题,我还故意把语文两个字说得特别重。魔术的`道具是,五个纸杯,一个小夹子。柴老师说:“我会请个同学上来当我的小助手,我转过身子随便你们怎样换我也会把小夹子找出来。”“啊”同学们感到很奇怪。“现在我需要一个小助手。”

大家一致推荐了我。老师转过身去,我手开始了“工作”。我把小夹子放进其中一个杯里,再把这个标子和其它杯子交换位置。同学们在下面指手划脚说:“这样换、”“那样换。”我确保没有问题后。同学们一起大喊:“三――-二――一。”老师大模大样地转过身来,好像胜利已经到手了。同学们生怕老师猜中。老师毫不犹豫地翻开一个杯子,里面空空如也。她做梦也想不到她居然失败了,张大嘴巴目瞪口呆。“哈哈!”同学们哈哈大笑。有的同学在下面轻轻地说:“老师的牛皮吹破了!”老师直到第四次翻才猜中。老师不甘心,又请了何佳树,可又翻了两次才猜中。失败又成了她的伙伴。

百猜百中?老师牛皮吹破了。

篇2:牛皮纸的记忆的心情日记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在桂林呆了三年。由于以前长期居住在气候较热地区的缘故,在这三年的时间里,桂林冬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特别是在广西其他地方少见的银杏树,在冬天的季节里,在榕湖边、在下乡的路上,金黄色的银杏树总会及时地报告我们冬天真正到来的消息。

每当桂林秋天的标志———微风中满街满树摇曳的桂花幽幽地散发出来的`扑鼻馨香渐渐淡去,北风越来越强劲起来,一次次的冷空气像一支大笔不断地一次次在原来是绿油油的银杏树叶上涂抹着。古东的枫叶都被冷空气涂抹得殷红了,榕湖边上的银杏树依然是不紧不慢地接受着初冬的气候的浸染。在不经意间不断地增添着嫩嫩的鹅黄。渐渐的叶儿变得鲜亮、轻盈起来,整个树冠像是有无数的漂亮蝴蝶在风中飞舞。或许是贪恋初冬的阳光,这些个“叶蝶儿”还不愿意离开高高的树枝,这一刻,却成就了银杏树最惊艳的美丽!这一刻我们似乎忘却了银杏树生产白果的功能,就像一些美丽的女子具有的不与生育有关的性感与娇艳。

也许是由于初发生于南方的那一次百年不遇的冰冻灾害的洗礼,银杏树也越发显得格外的枝叶繁茂。平日里工作的繁杂,使得我虽然每年秋冬都有机会路过桂林灵川县的潮田、海洋乡一带,也与友人专门不辞辛劳到过小平乐,在那里却没有看到过榕湖边上如此可爱的银杏树,我甚至在想,那里错落生长在地头、田间,村边、塘前的银杏树林冬天是否也这般出奇地引人爱怜,不忍而又期待着看见随后的一地飘落的金黄。

也是由于工作的缘故,我在银杏树最让人留下深刻记忆的时候离开了桂林。不过,桂林的银杏树就像三年来在桂林结交的朋友一样,留在了我生命的记忆之中。好在我工作的城市离桂林的朋友及银杏树并不遥远,只要思念,就可以过来看看。有时候距离反而平添了些许美好的感觉。

银杏树,再见;桂林,再见;桂林的朋友,再见。

篇3: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

(一)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中的薄弱环节与主要问题按决定因素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外部因素决定, 具体表现为企业融资结构不合理、资金匮乏;另一类是由内部因素决定, 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缺乏健全的财务制度, 企业会计核算工作没有设置系统、适用的制度进行规范, 原始凭证的记录管理、定额管理、计量验收管理无明确制度可言, 财会人员岗位责任制度、内部牵制制度、稽核制度混乱无序;投资能力差, 风险偏好大, 追求短期目标, 业务成长性目标、投入产出目标、资产安全性目标不能实现或远低于预期;企业资产管理方式粗放、无序。不编制现金计划, 经常出现现金不足或闲置现象, 应收账款周转缓慢, 存货控制薄弱, 资金呆滞现象泛滥, 固定资产原始记录不清、账实不符, 忽视商标权、商誉等无形资产对企业现金流的影响;成本费用管理水平低、收益分配不合理。企业在成本费用控制上处于事后算账阶段, 定额标准、信息反馈、责任制度等都不健全, 事前和事中控制能力差。企业本身利润质量较差, 主要依赖主营业务收入, 利润波动幅度大, 在收益分配上又不注重利润积累, 造成未分配利润等自有资金缺乏, 发展后劲不足。

(二)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原因

一是企业经营者财务管理观念淡薄。在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 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中, 资本、风险、决策管理权“高度集中”;管理者对财务管理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 知识结构、认知观念陈旧, 或迫于企业生存压力, 单纯以提高销量、促进业务发展为经营导向, 忽视了财务管理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指导作用。二是现有财务人员遭遇能力“瓶颈”。大企业的财务部门分工细化, 通常由专人负责固定资产管理、税务会计、报表会计等工作。而中小企业规模有限, 资金底子薄, 基于成本效益原则, 更愿意选择传统管理方法, 现有的财务人员知识面窄, 能力有限, 他们通常连会计核算等基本的财务会计工作都无法胜任, 更不可能从事财务信息加工处理、分析论证等管理会计工作。三是先天不足, 信贷资本筹集受阻。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初期, 由于忽视了信用问题对整个经济发展全局的重要性, 我国至今没有形成一种完善的信用制度, 导致我国中小企业的信用问题比较严重;多数城镇国有中小企业和集体中小企业在建立初期并没有确立明确的产权关系, 存在产权障碍。四是政府政策扶持力度有限、政策不配套。财政支持政策分散、政策之间缺乏衔接、未成体系, 甚至相互冲突, 针对中小企业的专门性财政政策较少, 有也主要针对高技术、高风险中小企业;政府贷款援助片面强调“抓大”, 中小企业难以或根本得不到政策上的扶持。信用担保体系也不完善, 担保机构缺乏必要的法律支持, 在风险防范和服务中小企业之间很难平衡, 造成开展业务过于谨慎, 审批条件过于苛刻, 审批过程长等问题, 要使其能真正满足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 还须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二、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对策建议

(一) 深化企业管理观念

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3~5年, 出于对企业生存与长远发展的考虑, 观念革命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中小企业管理者首先要提高财务管理的自觉性, 敢于接受先进、科学的管理理念, 注重对综合素质能力强的财务人员的引进、选择和对现有财务人员的继续培养、再选择。加大人才投入, 吸引人才, 留住人才, 强化现有财务人员的工作能力。同时, 企业领导者可以通过参加短期培训班或自学等方式, 有意识地提高自已的财务素质, 严格内部控制, 通过建立决策型董事会、强化管理会计作用等方式优化财务决策机制。还应对各类融资方式增进了解、熟悉各种融资方式, 在内部融资方面, 除了要注重企业自身积累, 也可利用折旧准备等暂时闲置可用来周转的资金。外部融资方面, 则可通过合资方式进行股权融资, 通过项目融资方式或寻求担保争取银行贷款。融资租赁、商业信用、票据贴现、买方贷款、出口创汇贷款、联合协作贷款等都为中小企业提供了融资可能。

(二) 加强财会专业人才培养

中小企业占我国企业总量的99%以上, 中小企业是高校财会人才的主要服务对象。但目前我国高校财会专业学科结构单一, 人才知识面狭窄, 与中小企业的实际需求不对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须充分考虑专业知识结构和中小企业需求结构的一致性, 面向中小企业, 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一方面, 要拓宽专业口径, 突出市场需求, 增加会计实务, 加强管理会计和会计信息管理利用方面的实训, 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职业判断能力, 为广大中小企业培养和输送一用对路的复合型职业人才;另一方面, 教学团队中可尝试聘请适应教学的中小企业经理、财会人员进入课堂进行现身说法和言传身教, 通过中小企业的案例和样本进行现场教学和指导, 尤其是把会计核算、外部会计事项、财务管理中的难点和重点作为案例直接引入课堂, 让学生面对、体会、讨论和尝试解决。

(三) 强化地方税务局外部监管

税收构成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中小企业已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基础。从实现创收, 有效防止税收流失、偷税、漏税及有效管理跨度的角度看, 地方政府最具备对中小企业纳税依据提供监管的动力和能力。地方政府可通过强化省级地方税务局对中小企业的监管, 再间接强化省及以下地方税务局对中小企业的监管。有针对性地定期或不定期对部分中小企业, 尤其是有发展前景、有利于技术进步和扩大就业的中小企业审账调账, 规范其科目设置、核算归属、对账, 辅导其建立有效的财务控制措施, 完善财务控制制度, 从资金、存货、信息、账务四个方面保障企业内部安全, 合理控制和分散风险。

(四) 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制定相关扶持法规

我国2003年实施了《中小企业促进法》, 在资金支持、税收优惠、信用担保服务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规定, 但内容上相当原则, 缺乏具体的优惠政策、措施, 最终导致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很多没有落到实处。然而, 基本法是否足够具体、详实不应是问题的焦点, 地方政府因地制宜, 加强相应实施细则的出台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这也体现了我国立法体系的特征。面对中小企业需求的缺口, 地方政府应根据基本法的精神, 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 加强引导、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地方规章的出台。以地方立法、财政援助为主要手段的突破性政策, 值得借鉴和强调。

(五) 加快建立与完善地方信用担保体系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基本模式主要有三种:信用担保机构、互助担保机构和商业担保机构。信用担保机构的资金来源有政府预算拨付、民间投资、会员风险保证金等;互助担保机构的资金来源有会员入股、其它民间投资等资本金以及会员保证金;商业担保机构的资金来源有民间投资等资本金及被担保企业缴纳的风险保证金等。政府应着力推进三类担保机构建设的广度和深度, 加快建立和完善地方信用担保体系。第一类担保机构的发展有赖于政府加大财政投入, 对于后两类担保机构, 则可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加快其建立与推广的步伐, 鼓励中小企业抱团克艰和行业间、产业链上大中小企业互相支持。对有发展前景, 有利于技术进步与创新的技术密集型和扩大城乡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融资提供重点担保, 优化经济结构, 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与此同时, 应注重对信用征信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在信用评级的建立上突出中小企业的成长性、效益性特点, 制定符合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特点和要求的信用等级新标准。

参考文献

[1]王化成:《高级财务管理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1]王化成:《高级财务管理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聂正安等:《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的多维视角》,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版。[2]聂正安等:《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的多维视角》,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版。

[3]高鸿业等:《西方经济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3]高鸿业等:《西方经济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汤谷良:《高级财务管理》, 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4]汤谷良:《高级财务管理》, 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

篇4:牛皮纸的记忆的心情日记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6岁的厄普代克已经懵懂地开始记事。1945年,战争结束时,厄普代克也刚好结束了自己的童年,离开了先令屯镇。虽然直到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国才正式加入战争(1941年12月7日),但随后的几年中,战争几乎影响到美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厄普代克这个普通的家庭。6至13岁期间的厄普代克也许无法理解家庭、美国和世界的危机,但毫无疑问,童年时代关于家庭的模糊记忆,对厄普代克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父亲、母亲和自身的疾病尤为值得一提。

首先是父亲的形象让厄普代克终生难忘。美国和世界的变故对厄普代克的影响是间接的,但却直接改变了厄普代克的父亲威斯利·拉塞尔·厄普代克的生活。老厄普代克出生于1900年,逝世于1972年。当他年轻力壮的时候,却因为经历萧条和战争的破坏而找不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他曾经做过电报员,但不久后就下岗了。根据厄普代克后来的说法,在童年时代,工作对他的家庭来说是奇缺的。历经周折后,威斯利才于1934年在先令屯镇高中谋得一份职位,教授中学数学,年薪1749美元。这不是他梦想中的工作,但还算稳定,基本可以维持家庭的运转。父亲对贫困的恐惧、无奈和坚韧态度;对家庭的平凡而持久的爱护;对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的高度责任感(老厄普代克一直坚守讲台30年)深深影响了厄普代克。在第三部长篇小说《马人》(1963)中,厄普代克所塑造的那个散发着基督光辉的父亲卡尔德威,便是以他的父亲老厄普代克为原型的。

其次是母亲对厄普代克走上文学道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厄普代克的母亲琳达·格雷丝·霍耶尔是一位执著的文学发烧友。她生于1904年,1989年离开人世。如果说父亲的命运告诉厄普代克,什么是真实的生活,如何坚强面对它,那么母亲的独特爱好却启示厄普代克,什么是艺术的生活,如何超越现实世界。琳达年轻时在康奈尔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嫁给威斯利·厄普代克后,成了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不过她始终用一种超脱的方式坦然面对现实的困扰,那就是对文学的热爱。于是,在厄普代克的记忆中,留下了关于母亲的这样一段影像:“我最早的记忆是看她坐在写字台旁。我羡慕她的写作文具,打字机橡皮,一盒一盒的清洁打字纸。我记得装了原稿的黄牛皮纸大信封,原封寄了出去,又原封退了回来。”

在母亲的潜移默化影响之下,年幼的厄普代克对神秘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遭受无数次的退稿之后,1960年,琳达终于在《纽约人》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作品《译文》。而她后来的大多数短篇小说都发表在这本杂志上。在很长时间里,厄普代克一直把《纽约人》当成心目中的文坛圣地,并以能加入其中为荣,可能同母亲的影响有关。就算后来离开了《纽约人》,他依然把这本杂志当成表达思想的阵地和大本营。

琳达主要写小说,不过直到1971年才出版了第一部小说集《迷魅》。此后她再接再厉,笔耕不辍,直到临终前才出版了第二部小说集《掠夺者》,而这部作品集也引起了文坛的一些注意。可惜她来不及享受这份喜悦就散手人寰。在整理母亲的遗物时,厄普代克无意中发现自己初中二年级时所写的一个剧本。厄普代克饱含深情地说:“我发现她已很小心地把它用打字机打出来。她实在是任何作家所必需的好母亲。”

琳达尝试过写长篇小说,但没有成功。她的短篇小说发表的也不多。虽然没有成名,但厄普代克丝毫没有怀疑母亲对自己后来走上文学道路的深刻影响,他说:“她的努力、她的灵感却传授给了我”。后来厄普代克确实成为了文坛的常青树,20世纪一位罕见的勤奋又高产的作家,以至于评论家的脚步永远跟不上他发表作品的速度。

1945年,13岁的厄普代克离开了先令屯镇。对于童年的结束,厄普代克不无伤感地写到:“那个夏天,战争结束了;那个秋季,我家突然活动起来,从那间大白屋子里搬了出去。我们是在万圣节前夕搬走的。”厄普代克就这样离开了先令屯镇,这块既让他自豪又让他忧伤的土地。后来,厄普代克以先令屯为原型,虚构了一个叫奥林格的小镇,并以它作为自己很多作品的故事背景,从而传达出作家一种独特的怀旧情绪,即对平淡简朴的小城镇生活的眷念。

最后,童年时代的疾病成为厄普代克一生的隐痛。厄普代克走上作家之路是相当坚定的,也是异乎寻常顺利的。1954年,厄普代克以优异成绩从哈佛毕业。按照厄普代克自己的话说,“哈佛的岁月就像田园牧歌一样,是非常成功的”。同年厄普代克接受诺克斯奖学金的部分资助,和妻子在牛津的普斯金绘画和美术学校学习一年。在牛津期间,著名的编辑和作家E.B.怀特拜访了他,并诚邀他担任《纽约人》专职作家的职位。这是厄普代克期待已久的事情,他自然欣然接受。

1955年,厄普代克回到美国,他把自己的小家庭安置在一个河畔公寓里。他把一切杂事抛之脑后,开始专心为《纽约人》的“话说小镇”栏目写稿。虽然只有23岁,但厄普代克已经开始向世人展示自己优雅、老练和睿智的风格。由于经常在《纽约人》上发表作品,并受该杂志风格的深刻影响,厄普代克和塞林格(1919—)、约翰·契弗(1912—1982)等人一起,被称为“纽约人派”作家。

“纽约人派”因塞林格、厄普代克等作家的短篇小说首先在《纽约人》上发表,然后才结集出版而得名。该派作家具有一些共通的风格:在内容上,他们偏重写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家庭纷争和夫妻关系,所以他们的作品被称之为“社会风俗小说”;在艺术手法上,他们坚持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注重讲述故事和塑造人物,相信事实和生活;在艺术策略上,他们不注重社会全貌的刻画,而是善于通过小人物和小事情来“以小见大”,折射社会风尚和精神的变迁;当然,在20世纪的氛围中,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也借鉴融合了现代、后现代主义的艺术精神。

正当声名鹊起之时,厄普代克却突然离开了《纽约人》杂志:1957年5月,厄普代克迁居到马萨诸塞的小镇伊普斯威奇。伊普斯威奇靠近海岸,离波士顿北部有一个小时的车程,厄普代克对这个地方显然很满意,他在此居住了17年,直到1974年离开。人们纷纷猜测厄普代克隐居乡镇的真实原因。解铃还须系铃人。厄普代克从《纽约人》辞职,最公开的原因就是他试图突破自我,寻求新的创作素材和思想。他的选择表明,他遵从了福楼拜对作家们的建议:要成为一个大作家就必须像中产阶级那样生活。在伊普斯威奇,厄普代克的工作习惯高度有序。他在小镇中心租了一个办公室,规定自己每天的目标是写三页。早晨写短篇小说、中午写诗歌、评论和处理出版事务。这次迁居割断了厄普代克和纽约文坛的直接联系。作为一个文坛新人,显然是一次冒险活动。因为稍不留神,他或许将就此从文坛销声匿迹。但不久后,厄普代克的冒险得到了回报。自1959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贫民院集市》之后,厄普代克不仅继续在文学的“短跑”项目,如诗歌、散文、短篇小说上凯歌高奏,他还一跃成为美国文坛第一流的“中长跑”选手,尤其是他的长篇小说,数次将国家图书奖等重量级的文学大奖收归囊中。更重要的是,他用几十年的心血、22部长篇小说,精心构筑起了一部波澜壮阔的“中产阶级史诗”。相比于《荷马史诗》开创的“英雄”史诗传统,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为主导的“反英雄”史诗传统(资产阶级史诗),厄普代克的长篇小说无疑是典型的“非英雄”史诗,最日常化的史诗,但也是最难书写,最容易引起共鸣的史诗。

厄普代克迁居伊普特维奇这个偏远郊区,远离纽约繁华喧闹的花花世界,其实还有一个更隐秘的动机。1985年,厄普代克在《纽约人》上发表了一篇自传性文章,承认自己一直患有严重的牛皮癣。这种遗传的疾病导致皮肤生长过快过多,遮住了原先的皮肤。近些年,只有通过晒太阳才逐渐减轻了痛苦。在英国的一年期间,由于缺乏阳光,医生把他的病症归入到4-F级。厄普代克不仅将疾病带来的痛苦写进了长篇小说《马人》,他还在1989年出版的自传《自我意识》中专辟一章,回忆自己这么多年来在肉体和心灵上同牛皮癣的战斗历程。在回忆中,厄普代克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这种6岁就患上的疾病不仅是他逃避纽约的重要动因,也是他逃避公众生活,选择作家道路的主要理由。

比厄普代克年轻一岁的苏珊·桑塔格,对“疾病”所带来的比肉体更可怕的精神压力可谓有切肤之痛。她将这种精神上的压力称之为“疾病的隐喻”。在44岁时,桑塔格患上了乳腺癌,比身体的痛苦更痛苦的是另一种更可怕的痛苦,那就是来自社会的偏见和歧视。因此她在著作中写道:“疾病(曾经是肺结核,现在是癌症)本身唤起的是一种全然古老的恐惧,任何一种被作为神秘之物加以对待并确实令人大感恐怖的疾病,即使事实上不具备传染性,也会被感到在道德上具有传染性”。虽然牛皮癣在严重程度上不能和癌症相提并论,但它给厄普代克带来的恐惧感、自卑感和绝望感,以及对社会的重新认识程度绝不亚于乳腺癌带给苏珊·桑塔格的。

厄普代克袒露到,他一直因为自己的皮肤而羞愧,所以从小他就打定主意,长大后要避免从事受到公众广泛注意的职业。父亲的教师职业显然不适合自己,因为在温暖的季节,自己的皮肤很容易暴露。而母亲室内创作的影像刚好深深印在他的记忆之中,于是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只需在封闭环境中工作,别人看不见工作内容的,只需用作品和外界打交道的作家行业。厄普代克还认为自己早期的婚姻是皮肤所造就的,因为当他发现有一个可以原谅他皮肤的女人时,他便害怕失去她而找不到第二个。他后来之所以迁居伊普斯威奇,答案也随之明了,因为那里靠近海岸,可以经常晒日光浴,治疗自己的皮肤。

然而,厄普代克不是塞林格那样的隐士。在他的一生中,除了青年时代的英国漫游,此后还有三次重要的出国经历。第一次是1964至1965年,作为美俄文化交流团的一员,厄普代克前往前苏联和东欧的罗马利亚、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访问。回国后,厄普代克将这次国外访问经历,连同他的作家生涯共同转化为中篇小说《贝赫:一部书》(1970)。第二次是1973年,受福布赖特法案基金赞助,厄普代克作为林肯讲师团成员寻访非洲,并在加纳、尼日利亚、坦桑尼亚、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等国家发表演讲。回国后不久,非洲的所见、所闻和所感被写进了《贝赫回来》,尤其是《政变》之中。1992年3月份,厄普代克得以第三次出国,前往巴西进行一个星期的考察学习。回国两年后,他便出版了长篇小说《巴西》(1994),纪念这段宝贵的旅程。

篇5:寻找,丢失的记忆心情日记

丢失的,再也找不回来。

记忆沿着海岸线跌宕起伏,

缠绵悱恻的,

孤单惆怅的,

我努力地珍惜,

我努力地记住每一个人,

最后,

我忘记了我自己。

繁华落尽后的沧桑,

只有“愁云惨淡万里凝”才能诠释。

残垣废墟守候着沧海桑田的变幻。

苍老的岁月所赋予我们的,

只是这些残缺的,泛着微黄的记忆。

回首往事,我又一次茫然了。

沐浴着春风,送别了冬天。

雾霭笼罩的城市,

在回忆中若隐若现。

雨。

延绵不断的雨。

此时有一种微妙的.感觉,

拉开厚重的窗帘,

须臾之间,

阳光放肆地照射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我向往充满阳光清香的童话世界,

记忆乘着风儿从水彩,蜡笔和万花筒中走出。

没有悲伤,没有忧郁。

梦醒了。

幸福还是离我远去了。

徘徊在那条没有尽头的林间小路上,

粉红色的花瓣飘落着,

随着风,

和记忆一起散落在天涯。

隔着时光的重影,

篇6:号码布的记忆心情日记

方文山先生曾在他的文章中表示,喜欢收藏古旧的门牌或者广告牌,那些金属的材质、生锈斑驳的质感很吸引他。他觉得这一块块古老久远的门牌或广告牌中都有一段故事,只有这斑驳的锈迹在静静述说着那些早已尘埃落定的历史。他将这些称为——“有故事的收藏品”。

一直以来自己也有这种收藏习惯,在我众多收藏品中,最让我珍视的是每次比赛留下来的.号码布,它承载的不光是球队与我的光彩,更多的是关于人的记忆。多年以来,那么多次比赛,那么多交过手的朋友,“号码布”这安静的家伙,会让我缅怀起曾经拼搏的经历和那浓重的情谊。

有两块号码布上签满了密密麻麻的名字,其中一块是在全国乒乓球比赛(南方赛区)上所得。那次比赛我们获得了团体亚军。我记得,在比赛结束前的那天,我揣着自己的号码布,握着圆珠笔穿梭于赛场,像小粉丝一样跟对方的球员说:“帮我签个名吧。”他们都诧异地看着我,然后微笑着拿起笔,深深浅浅地写下自己的名字。而我,却时常在想,当时那一笔一画是如何写的,他们如今还好么?我捧着手中的名字,就像捧着宝贝一般,小心翼翼叠好,放进球拍套中将他们带走。

我将它们都收集起来,装进记忆中。如今偶尔在天空晴朗的天气里拿出这些记忆,放在温暖的太阳光下晒晒,还可以闻到那年夏天硝烟弥漫的激烈。

篇7:散落的记忆日记

记忆,真实而又清晰,是为了那逝去的人和物重新倒带的词;是为了已经过的那些人那些事惟独能在记忆里找得到一个重要的途径;是为了自己更清醒的记住已经过去的那人那事那物……

下班后去超市买些水果,走到食品区看了许多的中秋月饼,卖场在做许多促销,走到跟前问了问价格,对热的东西我一般只看不买的,只是好奇,肠胃的问题及容易上火总是对这些热的食品敬而远之。中秋马上就要到了,看着这一堆堆的礼盒和包装好的月饼让我情不自禁的想起了我记忆中的中秋节,我想家了,真的想家了,那是多么温暖多么舒适的家啊,儿时的中秋节我们一家5口从未团聚过,缺席的人总有无奈的现实理由和事实情况,为了生活总会遗忘或者不重视这样的节日,在我的记忆中,一年里所有的节日都没有理由团聚的,中秋总是我与母亲在平凡的交谈度过,也许每天的日子都是一样的,没有节日的区分,如果有是多了代表节日的物品,而春节总会少了父亲,很少能感受到一家人在一起的幸福,或者幸福总是会有缺陷的,爱情也是如此。在当时脱离不了贫困谈何重视和团聚。在印象中都是在母亲的带领下带上微光的手电筒翻过山头到村里感受节日的气氛,我们并不会用太多的心情去赏月亮,却会因为月亮的圆与亮可以让我们节省电池的消耗而感到喜悦和舒畅,很多微小的细节就让我们无形中学会节约,这便是多年以后一直庆幸生活在农忙里的一小原因。中秋之夜我们并没有特意的准备和安排,更没有丰盛的晚餐,因为这确实是一个平凡的夜,只是月亮圆了点亮了点,其他没有天壤之别,当然我们会在去亲戚家拉拉家长和玩玩牌,时间就这样从牌中流过,回家的时候便从小商店带上月饼,碗一样的大,一个一块,带回家以后总是舍不得吃,到家了就上床睡觉了,却在睡梦里念到那可香可圆的饼了,当第二天没来得及刷牙就去看看饼是否还在,在是在却被蚂蚁捷足先登了,伤心的哭喊着还要买一块。在小时候的记忆里从没有奢侈这个词,很少会有满足到剩余,不管是多大的节日。常常听大人们说管你们吃饱,其他就不能要求了,这里说的饱是米饭。是啊,在那时候我们总是很期待着长大了自己挣钱吃个饱,正因为我们有那种期待和天真才会对生活有所追求有所期盼,更多的是因为我们对事物本来就眷顾和珍惜。只是珍惜的方式不一样罢了,好比现在的感情一样,我们珍惜了,却不一定能得到幸福,那话说的好,感情不是真心就可以的。

篇8:工程造价咨询业现状及发展研究

一、造价咨询行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1. 造价咨询企业生存困难, 人才流失

一方面, 行业竞争日益加剧, 部分企业业务量急剧下降;另一方面, 造价咨询企业收费偏低, 有时甚至无法保证收费, 企业生存困难。企业经济不景气, 从业人员的收入也就无法得到保证, 自然留不住高素质的人才, 过度的人才流失使造价咨询行业元气大伤。

2. 业务范围较狭窄

虽然目前造价咨询企业的咨询业务不再局限于预结算工作, 但相对全方位的造价咨询工作来说还是较为狭窄, 没能系统性地开展项目全过程的造价咨询服务。造价咨询企业较少参与施工合同履行过程中的造价控制, 对于项目经济评价、可行性研究、项目后评价和项目设计方案优化等更是少有涉足。

3. 体制缺陷、责任界线不明

业主方主要是想通过工程造价跟踪咨询, 正确确定工程造价, 节省成本, 防止“跑、冒、滴、漏”, 堵塞漏洞。因此, 从工程放线定位开挖地槽到项目竣工, 业主方均要求工程造价咨询人员在施工现场跟踪。如开挖放线定位、地槽丈量、隐蔽工程量, 参与考察签证工程材料价格, 出具工程进度款拨付报告, 编制各个标段的大中型工程项目造价, 参与工程施工中各个标段的招标, 工程质量验收等, 都要求工程造价咨询人员签证, 工程监理成了签字监理, 未能发挥工程监理的职能作用, 造成职能重叠、人力资源浪费。

二、原因分析

1. 过于激烈的行业竞争引发了畸形竞争

由于造价行业准入门槛低、初期投资小, 各地近几年涌现出了大批小型造价咨询企业, 整个市场供过于求。企业为了在惨烈的同行竞争中求得生存, 或竞相压价, 以超低价承接业务;或托关系、走后门, 搞关系竞争。企业业务量的多少不再取决于服务水平的高低, 而在于企业所采取的公关手段。对于这些服务质量低下、靠不正当竞争取胜的企业, 市场本身又无法将其淘汰, 这种畸形竞争的结果导致企业重视“公关”、忽视了本身服务水平的提升, 工作重心发生了严重偏移。

2. 造价咨询业务承揽对业主存在着过度的依赖性

造价咨询业务承揽属“买方市场”, 业主掌控着咨询企业的命脉。造价咨询业务来源对业主的过度依赖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咨询服务工作的独立性、公正性。在造价咨询服务工作中, 企业为了获得持续的业务来源, 往往将业主意向凌驾于法律法规、职业道德之上。很多时候, 造价咨询企业及其从业人员明知业主的要求有失公允, 或与相关政策法规抵触, 仍曲意逢迎;更有甚者, 部分业主充分利用自己的特权, 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造价咨询企业, 以达到其不正当的目的。这种不正常现象的存在, 使得造价咨询工作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行业发展偏离了正常轨道。同时, 这种过度的依赖性又为工程腐败的滋生提供了温床。

3. 造价咨询企业经营者对人力资源管理重视度不够

工程造价咨询属于智力密集型行业, 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非常高, 服务质量与个人的专业素质和执业水平密不可分。因此, 人才是整个造价咨询行业发展的最为关键的资本, 加快培养和吸引懂技术、懂经济、懂管理和懂法律的复合型咨询专业人才是工程造价咨询企业营造良好经营发展的必由之路。但事实上, 造价咨询企业在人力资源上的投入远远不够。究其原因, 主要有两点:其一, 行业竞争过于剧烈, 企业经济不景气, 加上在公关上浪费了大量财力, 无法保证人力资源方面的投入;其二, “关系竞争”甚于“实力竞争”, 人才对企业的重要性得不到充分体现, 企业经营者目光短浅, 不重视在人才储备及知识更新方面的投入。

造价咨询企业在人力资源上的不正确策略导致企业人才严重流失、从业人员知识结构老化、执业能力不强, 不能为业主提供足以支撑决策的咨询成果, 服务质量难以达到委托人的预期。同时, 人力资源的缺乏又使企业造价咨询业务的开展仅能在原地踏步, 难以拓宽业务范围。

4. 委托方对造价咨询服务工作的认同度需要提高

长期以来, 由于造价咨询服务工作的独立性得不到保证, 从业人员执业水平低下、咨询成果质量不高, 致使委托方对造价咨询业并不十分认同。这种认同度又反过来制约了造价咨询业务的开展, 陷入恶性循环。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 委托方普遍认为造价咨询工作技术含量不高, 在技术问题上不敢轻易相信咨询单位, 事事亲力亲为, 造价咨询工作的独立性得不到保证;第二, 造价咨询企业的劳动得不到应有的认可, 部分委托方甚至拖欠造价咨询费;第三, 许多造价咨询工作如施工合同履行过程中的造价控制、项目经济评价、可行性研究、项目后评价和项目设计方案优化中难觅造价咨询企业的身影, 表明委托方根本不认为造价咨询业有能力承担这些工作。不彻底转变这些观念, 切实提高造价咨询业的行业认同度, 就难以拓宽造价咨询行业的业务范围, 打破行业发展瓶颈。

5. 行业自律制度未能真正发挥作用

《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管理办法》第七条规定, 工程造价咨询行业组织应当加强行业自律管理。行业自律是指工程造价咨询企业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行业的行为准则和执业规范、行业自律公约等, 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规范, 从而促成整个行业诚信经营、健康发展。按照这一思路, 许多造价协会也组织制定了“行业自律公约”, 希望咨询企业能在造价咨询的费用、质量、时间及其他服务方面遵守行业公约, 避免恶性竞争, 引导行业良性发展, 但收效甚微。原因在于:

(1) 行业自律公约制定上存在缺陷, 可操作性不强。部分地方的行业公约制定过程中没有经过充分的专家论证, 在公约条文上就存在缺陷, 缺乏行业自律的执行条款, 或其执行难度较大, “行业自律公约”适用性不强;

(2) 部分企业经营者对行业自律的认识有待提高。行业自律的基础在于整个造价咨询业诚信经营, 共同维护行业信誉, 从而树立造价咨询业的良好社会形象, 促进行业共同繁荣。但是, 部分造价咨询企业或从业人员并没有意识到这点, 对行业自律公约阳奉阴违;

(3) 由于行业自律公约缺乏相对独立的执行机构, 配套措施也并不完善, 致使违反行业自律公约的查处率极低。同时, 违约成本几乎为零也是使行业自律成为一纸空文的重要因素。

6. 咨询审核业务没有严格意义的界定

由于对工程造价跟踪咨询审核业务没有严格意义的界定, 使工程造价跟踪咨询审核业务的范围、职责不清。国家建设工程投资体制还存在国家订计划、计委批项目、财政分投资, 投资单位不承担投资和使用的责任。对建设资金使用缺乏有效的监督, 建设资金被截留、挪用浪费现象十分严重。

四、发展对策

1. 加强政策引导, 提高行业认同度

为纠正委托方对造价咨询业的狭隘偏见, 行业主管部门应加强政策引导, 一方面, 督促造价咨询企业大力提高服务水平, 能真正拿出让人令人满意的咨询成果, 并坚持诚信经营;同时, 需要引导委托方 (尤其是政府业主) 给予造价咨询企业更多的信任, 使其有充分的发挥空间, 独立地出具咨询成果。只有委托方认可造价咨询服务业的工作, 改变狭隘偏见, 逐步树立起造价咨询行业的独立性、公正性和权威性。在开展工程造价跟踪咨询活动中, 工程造价咨询人员独立地开展审核活动, 有利于正确确定工程造价成本, 业主方不应过多干预。公正、客观、实事求是是工程造价跟踪咨询的灵魂, 是开展工程造价跟踪咨询活动的原则、出发点和立足点。

2. 引入造价咨询业务招标机制及政府集中选择机制

为解决造价咨询业务承揽中对业主的过度依赖性问题, 可尝试建立造价咨询业务招标机制和政府集中选择机制。

政府集中选择机制, 是将各级财政、事业单位出资工程的造价咨询企业的选择权从具体项目组织中分离出来, 由政府统一行使造价咨询企业选择权, 支付咨询费用。政府集中选择机制可在很大程度上减轻造价咨询企业对委托方的依赖程度, 提高咨询服务工作的独立性。

3. 在咨询企业内部建立“利益共享”机制

(1) 为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 避免过度的人才流失, 造价咨询企业可尝试建立“利益共享”制度, 即企业所有人与职工“共同占有、权利共使、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在企业内部实行利益共享、股权激励等制度, 营造和谐的内部环境, 增强执业者的归属感和成就感, 提高执业质量, 实现企业与职工的“双赢”, 促进工程造价咨询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2) 助推社会中介机构做大做强。工程造价跟踪咨询点多面广, 造价人员需求量大;同时, 工程造价跟踪咨询审核业务是一项系统工程, 工程跟踪咨询的目的不仅仅是造价控制, 更重要的是通过跟踪咨询发现造价管理上存在的薄弱环节, 促使工程造价管理的不断完善, 进一步推进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4. 完善行业自律的配套措施

为避免行业自律成为一句空话, 需要完善系列配套措施:

(1) 行业协会应建立、健全行业自律公约。前文已经提到, 由于不少造价咨询企业及从业人员并没有意识到行业自律对咨询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潜意识里对行业公约仍存在抵触情绪, 对建立行业自律公约一事并不热心。因此, 协会必须积极引导相关人士转变观念, 并督促造价咨询企业共同制定、共同遵守行业公约。同时, 为避免条文缺陷, 协会应组织经济、法律方面的专家参与制定工作。

(2) 建立与“政府集中选择服务机构”相联系的造价咨询企业评价制度。要使行业自律公约充分发挥作用, 必须建立强有力的执行机制, 如“造价咨询企业评价制度”。它是指由独立的执行机构对造价咨询企业的经营行为进行跟踪, 并据此做出公正的评价, 评价结果作为“政府集中选择服务机构”的依据或重要参考。它包括造价咨询合同、履约情况备案制度、从业人员扣分制度和造价咨询企业年度评审制度等。在执行该系列制度时, 必须注意几点:一是信息采集充分, 应建立专门的收集机构, 可由协会办公室负责, 采集渠道应多样化;二是评审工作的严谨性, 为保证评审工作的公平、公正, 可借鉴专家评标的方式;三是评审结果的公示, 可通过造价网、建设网将评审结果向社会公示, 通过公示制度督促企业认真严谨地完成造价咨询工作;四是将评审结果应用于“政府集中选择服务机构”, 对于评审结果优良的企业, 在政府业主选择造价咨询企业时给予优先, 对于评价不合格的企业禁止承接政府工程。

篇9:《海街日记》:家的记忆

“日常之中”的风景

《海街日记》这部电影改编自吉田秋生于2006年的同名漫画。描述十五年前镰仓的香田家三姐妹的父亲,因外遇而抛弃妻女前往山形,母亲亦离开镰仓远赴北海道。十五年后三姐妹再度见到父亲,却是在父亲的丧礼,随之而来的还有父亲与第三者所生的同父异母的小妹。成熟的小妹让三位姐姐萌生一起住在镰仓老家的念头,于是展开了一段相互扶持、了解并放下怨恨的疗愈之旅。

是枝裕和,从早期娴熟建构故事于虚幻与真实当中的风格,到近期逐渐转为写实刻画亲情与日常。导演细细地拍光,拍被风吹动的树梢,拍主角散步的背影或不需要言语多说的相视而笑,这些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日常之中”的风景,被他拍得那么美好动人,所以我们可以一直看他的片子,每回看的都不只是剧情,而是突然涌上心头的回忆。

“家”让我们感受到美好

《海街日记》通过四个姊妹的关系来说一个家族的故事,比起《步履不停》来得轻盈,却也像是某种对照。同样都是家庭意外瓦解了一个家本来的幸福模样,但也在这样的意外中改变了家庭成员们的关系与心态,瓦解了原本的归属,建立了另类默契,再从那种默契中无形培养出一种归属感。

“家”不仅仅指片中四姐妹的栖身之所,更多的是指与“家”有关的责任、爱和归属认同感。与家有关的“责任”,主要体现在长姐香田幸对“家”的坚守。三姐妹对“家”也各有追寻,大姐香田幸爱上了有妻室的儿科医师,除了等待,看不到未来;二姐佳乃的男友则是个债务缠身、只能辜负别人的小男生;三妹千佳则爱上了顶着一顶爆炸头,因为登山失去脚趾的体育用品店的老板。

参加父亲的丧礼,三姐妹才知道父亲与那个女人又生下一个女儿浅野铃,父亲却又与第三个女人再结了一次婚,小妹与继母不亲,素不相识的三位姐姐竟然成了她最亲密的血缘依靠,这是造化,亦是奇迹。《海街日记》用工笔钩描的亲情,委婉又纤细。

带着父亲的记忆回家

父亲离开后,小妹浅野铃与父亲相处的那十四年时光,正是三姐妹对于父亲记忆的空白,而这位小妹的出现,断断续续补齐了生命的缺页,让斑驳的记忆碎片得以完整。纵然血缘有隔,毕竟还是同父,大姐主动邀请小妹搬来同住,让远去的父亲能以另一种姿态,另一种方式“回家”,在一定程度反映着她们对父亲的原谅。

是枝裕和在拍摄《空气人偶》时曾引述过一首诗:“生命里包含着欠缺,期待他者来填补。”小妹就是那个“他者”,她带来的不只是父亲的记忆,同时也包含着她们的思念与怨念。上一代的混乱扰攘,凌乱了子女的脚步,但是她们调整呼吸,用自己的节奏继续未来的人生,《海街日记》就随着小妹的来到,让记忆伴随着四姐妹的情感翻开新章节。

在夏日来临之际,采摘家中梅树所结成的梅果酿酒,团聚在缘廊之下谈笑,妹妹铃因酒香的微醺让姐姐们惊觉未来的日子不能再被守旧的记忆桎梏,新酿无酒精的梅汁更隐含着与过去和解和接纳包容的意蕴。

四季更替,且行且珍惜

长高是一回事,长大是另一回事。家族成员们在身份定位与自我立场中徘徊拉扯,为了家人与家庭妥协。家让我们学会与人相处,家也让我们学会为自己而活。电影里那些日光,被注视的烟火、被赋予的梅树、被传承的梅酒、被忆起的料理,时间彷佛相安无事地流逝,它带走生命也带来重生,日以继夜地逐渐让我们学会了物与己、家与人之间的关联。而在我们终于懂得的同时,我们也逐渐老去。

电影中大姐和久未谋面的母亲,一同在雨中前往外婆墓地祭拜的画面,让人想起《横山家之味》里,树木希林与阿部宽并肩从家族墓地返家的背影,我们看到一个又一个生者的故事,留下来的人继续生活于四季交替之中,踏过纷飞的银杏,搭上熟悉的电车,平常地煮出料理,再一口口吃掉。而我们也终将跳脱观者的角度,融入电影中,成为那些被遗留下来的人,努力写着接下去的故事,领悟到日常不该有恃无恐,且行且珍惜。

宛如走路的速度

是枝裕和也在他自己所写的《宛如走路的速度》一书中提过,拍电影是想给长大后的女儿看。不难理解他一路走来,在电影作品中追寻着“父亲”的背影,用生死契约的别离来展现思念,也用坦然面对的态度迎接新生,是身为父亲所能拍出的温柔凝视,也是身为人子思念双亲的执念。与其说是枝裕和总是用死者让留下来的人团聚,不如说活下来的人才是继续写下生命篇章的主角。

胡兰成在《今生今世》中强调,即使“春事烂漫到难收难管,亦依然简静”,是枝裕和选择用“简静”响应“烂漫”,因此凝聚深情,因此多了余韵。

推荐是枝裕和的一本书与三部电影:

2016年 《有如走路的速度》

这是枝裕和的第一本随笔,漫步日常风景,观察、思索。擅长以朴实平淡的影像,叙说日常情感的是枝裕和,首次透过文字,深入而多样地畅谈对创作、对日常、对影像,甚至是对现代日本社会的敏锐观察与批评。以有如走路的速度,细腻呈现他深层的思索与追问,某种童年的气味、某个平凡的场景,都是创作的哲思与灵感。

2008年《步履不停》

是枝裕和的电影从不掩饰失去,更可说他的作品大多从“失去”这两个字开始说起。在《步履不停》中有一句台词说,“因为大哥意外身亡,从此我们家族就多了一个团聚的日子。”对一个家族来说,失去其实是再平凡不过的一件事,然而要学会接受这样的“平凡”却一点都不容易。

2011年 《奇迹》

这部电影是为了纪念九州新干线开通的专题电影,制作人只有一个要求,就是希望影片尽可能地把镜头对准列车。当然电影不可能只针对列车拍摄,是枝裕和提出了以孩子为主题的想法。故事一开始主要描写一个生活在都会的男孩想乘坐新的九州新干线前往鹿儿岛去探望母亲,一个生活在福冈的女孩为了乘坐第一班从福冈开往鹿儿岛的九州新干线同样踏上了旅程的故事。

2004年《无人知晓》

《无人知晓》是日本导演是枝裕和根据真实案例改编的一部电影。主要内容是讲一个叫福岛惠子的单身母亲,生养了四个小孩,孩子们的父亲全部身份不明。母亲将孩子们藏匿在房间里,不允许他们外出和上学,向所有人隐瞒这一切。她两次离家出走,第一次走了一个月左右,第二次再也没有回来,摄影机停留在这个狭窄的房间里,纪录这四个孩子的生活和他们的命运。

篇10:写在深夜琐碎的记忆_心情日记

小儿的房间也终于安静下来,刚刚他一直有些咳嗽,应该是这个该死的气候以及弥漫的雾霾是造成这拨很多孩子都在闹毛病。哎!

我是个不知所措的家长,看看我都干了什么。晚上九点半匆匆回到家,钻进厨房找红糖,小儿大约是听到我开门进家却不见人影,寻着稀里哗啦的翻找声探头问我干什么呢?我举着多半包红糖又去找姜,对他说:“宝宝,给你煮姜糖水。”

待锅里咕嘟咕嘟翻腾的时候,我给娃准备好泡脚热水。于是,一边泡一边捂上大棉袄一边慢慢喝姜糖水,这就是***我仅会的土法子了。

只消一小会儿,小儿就大汗滋滋冒了。但是,娃咳嗽似乎更严重了,我也跟着更手足无措了。帮着他一一撤掉我准备的这些乱七八糟的捂汗道具,又翻找出两样备用药,小儿还用他手机上网搜索了一番,终因怎么看都似乎不对症而放弃了。最后,只剩下多灌白开水这一个法子了。

待小儿睡下,我擦了一遍地板,没有浮尘的家居,是不是也利于娃的恢复呢?我实在没招了。

依靠在床头,帮小儿缝补着衣裳,回忆着他的成长。

感谢他能够成为我的儿子,一个长得帅帅的,高高的少年。希望明儿一早起床,他就全好啦。

不是成年人生下孩子,而是孩子让成年人学着成为家长!

篇11:牛皮纸的记忆的心情日记

毕业的雨季,在等待中如期而至,夏雨在微风中弹奏着忧伤的旋律,一遍遍演译着离别的惆怅。离别的忧伤曲调,在烟雨中编织出依依不舍的音符,吟唱出别离的笙歌,带着我的思绪,去追寻散落在时光里的记忆,去回望记录在青春里的往事。

“让我们回去吧,回到初发生的地方……”动听的音乐透出丝丝缕缕忧伤的思恋与向往。亲爱的人儿,经年后的我,是否还在你们的记忆中存在?时过境迁后,你是否还会记起那些被时光定格在青春里的过往?

踏着来时的足迹,寻着彼此留下的脚印,我触到了被时间拉开的距离,在距离的那端,那些被时间沉淀的记忆,沉甸甸的在继续被拉大了距离,渐渐变得可望而不可即!

无论时光怎样老去,岁月怎样流逝!请不要将遗望丢在时间里,让忘却带走那些快乐的回忆!远行的人,希望不要忘记那些年的`一起和那些往事。

那些年,三三两两的伴,被窝里的切切私语,寝室里欢乐的打闹,走廊里荡起的笑声,教室里安静的忙录……

那些年的记忆,被落在了拥挤的街角,被刻在了通向上帝山的石梯上,被风吹散在草海湖畔,被小舟荡进湖波,被阳光随着静谧的时光撒遍了阳光小城……

那些年的情愫,系在了烧烤蓬里,系在了小粑粑的油香中,系在了荞酥的麦香里,从盛着羊肉粉的瓷碗中飘起……

那些年的那些事儿,是我们一起在草海码头唱《同桌的你》,是KTV里我们变调的歌声,是餐管里我们催促着的等待……

毕业季,散落在时光里的记忆,被时间渐渐沉淀在岁月深处,变成了那些年。

亲爱的你们,感谢时间让我在最美的年华里遇见最美的你们,也感谢你们,在这段青春里给了我美好的回忆。我相信生命中的每一场相逢与离散,都是缘分的安排。

篇12:记忆的日记200字

我想,也许记忆,是一种考证。重逢,让我们的微笑,变成了深谷中,那朵迟迟盛开的百合。终于,散发出了甜蜜的芬芳。名师点评:文章很短,但是文笔很优美,清新自然的叙述中,真情涌动。作者很擅长于挖掘文字背后的神韵。“我想,也许记忆是一种考证。”作者如此写道。但记忆是对什么的考证呢?作者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继续写道:“重逢,让我们的微笑,变成了深谷中那朵迟迟盛开的百合。

终于,散发出了甜蜜的芬芳。”这种跳跃的思维中暗含着无穷的意蕴,我们可以猜想记忆是对友情的考证,因为记忆的美好,重逢变得更加漫长,并且更加令人期待。此外,小作者还将“重逢的美好”比作“深谷中迟迟盛开的百合”,将抽象的感觉具象化了,令读者更进一步地明白了重逢的甜蜜。这种写法也值得借鉴。唯一不足的是,文章的篇幅太过短小。希望小作者下次能够以如此优美的文笔和细腻的笔触写出更长的文章。

篇13:《林区教学》简介

为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 扩大期刊及作者知识信息交流渠道, 《林区教学》已成为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 (遴选) 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来源期刊, 维普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

为加强学术诚信建设, 避免学术不端行为, 《林区教学》采用了《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 (AMLC) 对来稿进彳3检测。

篇14:一本青涩的日记一场青涩的记忆

她不是去杭州旅游的,而是赶赴一场盛会—当天下午,第二届浙江青年电影节在杭州开幕,16部来自国内的最新青年电影、2部波兰影片和无数电影专家、爱好者汇聚到这座城市。

张涵告诉我,她的同学参加了本次展映电影《换爱7日》的摄制团队,因此来这里“凑个热闹”,但专程赶来的目的:“又不仅仅是凑个热闹,这是属于青年自己的电影节,我是学这个专业的,来接受一些新的想法、新的思路,认识一些新的朋友,或许会给自己以后的道路做更多铺垫。”

张涵的故事很能代表来参加这次青年电影节的许多年轻人。正是他们青涩而懵懂的气质,勾画出电影节的特色所在。

《青涩日记》:年轻人的青涩尝试

本次青年电影节,在长达一周、10家影院120场次的集中展映里,如果要挑出一部最有代表性的影片,无疑,《青涩日记》应该拔得头筹。

究其原因,不仅因为这部电影被作为开幕影片展映,也不仅因为它赢得了无数出席嘉宾的称赞,更重要的是,它的主题—关注“问题少年”最符合电影节的题材定位,而年仅24岁的导演谢悠,更是参展电影人的最佳代表。

电影描述了一名12岁的少年,他身处濒临破碎的家庭:父亲跟情人生了孩子,母亲整天沉迷于麻将。敏感的少年于是变得冷漠和怪异,没人理解他,直到一位少女的出现改变了他,于是12岁开始了初恋。

影片反映了当下社会中广泛存在的青少年家庭问题,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和社会意义。导演谢悠说:“之所以起名《青涩日记》,因为它反映了主人公的青涩情感,也反映了我们这个年轻团队的青涩尝试。”

今年24岁的谢悠毕业于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是非电影专业的“外行人”,《青涩日记》是他编剧、执导的处女作。当有人问他“第一次当导演最难的是什么?”时,谢悠表示:“因为电影是一个集体的艺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我的年轻是一种障碍,会让整个团队在潜意识里对我缺乏信心。他们会不自觉给我更多的意见和要求,希望能使这个电影更完善。”

“因为我们组建的是一个很专业的团队,我资历最浅,却是这个团队的核心,这就意味着,我必须要展示出作为导演的能力以增添大家的信心。”一个年轻人的努力、天赋与决心,感动了周围很多人。

教育部艺术司副司长万丽君评论说:“《青涩日记》传递正能量、色调温暖。现阶段2.7亿青少年身体成长跟不上心理成长,于是失衡。以前很多电影只是去表现真实,却很少从心理的角度去关注这个庞大的群体。”

事实上,谢悠和《青涩日记》并非本次电影节的个例,在电影节开幕式上,当16位导演齐刷刷地亮相舞台时,有一种特别的青春逼人。“参加电影节的导演有一个年龄门槛,必须是在45岁以下的青年导演,之前没有公开发行放映过作品。”组委会工作人员表示。

《少年师爷》:动漫片的青涩跨界

事实上,年轻人并不是本届电影节唯一的主题词,另一个吸引人的亮点是“动漫”。

作为第二届浙江青年电影节的活动之一,“聚焦浙江动画电影”主题论坛在开幕式的后一天举行。

论坛上,浙江特立宙动画总经理丁立清说,他们根据“绍兴师爷”这一家乡独特文化制作的动画电视片《少年师爷》惹人注目。除了情节幽默寓教于乐之外,这部动画电视片明年就将推出电影版。这让无数正在致力于动漫电影的年轻人精神振奋。

据悉,从2007年5月至2014年9月,浙产动画电影一共生产了16部。虽然数量不多,但票房涨幅惊人,一开始票房只有20万甚至更低,但今年《秦时明月之龙腾万里》的票房超过了5000万。浙产动画电影每一步都走得稳扎稳打,而且越来越多的影视企业加入到动画电影的大军中来。

来自浙江大学影视与动漫游戏研究中心的盘剑教授认为,“(浙产动画)未来也许会形成以杭州为主,宁波、绍兴、海宁、横店为辅的这么一个‘四星拱月’的现象。”美国国际动漫产业协会执行长戴维·伍迪也出现在了现场,他大胆提议:“像冯小刚、张艺谋这样的中国大导演,能尽量多尝试在他们的电影中使用动漫技术,这样慢慢的,动画电影就不再只是‘卡通片’,而是能够与大制作电影具有同等地位的电影工业产物了。”

论坛的最后,还播放了即将于明年和后年上映的《摩登恐龙》《梦幻列车》《地心游记》《天眼前传:三星王国》等浙产动画电影的片花。精良的制作让台下动漫专业的学生不禁怀疑:“这真的是国产动画片吗?”对于浙产动画电影的未来,大家满怀期待。

《请不要离开》:国际范的青涩课堂

虽然青年电影节立足浙江,但活动中,不乏优秀的国内其他地区的作品参展。更难能可贵的是,主办方还特邀两部优秀的波兰电影《请不要离开》和《妇女节》参展。这让本就正能量满满的电影节,成了国际范的课堂。

11月8日下午,“电影名家进校园”活动在浙江传媒学院举行。两部波兰电影的主创团队—波兰电影协会主席Jacek、《请不要离开》的制片人Eric和《妇女节》的女主角Katarzyna,在《请不要离开》放映结束后,与大学生进行了长达两个小时的交流。

Jacek告诉同学们,全世界所有的导演里,他最喜欢的是张艺谋:“尤其是张艺谋的《千里走单骑》,故事虽然简单,但真实反映了生活,拍得意味深长。”此话一出,博得大学生们的满场掌声。

一位编导系的女生对波兰电影人说,早几个月前她就看过《请不要离开》,被波兰电影的人文情怀深深打动。听说制作团队来学校了,她是专程冒雨来参加的。Jacek听后感动地给了女生一个熊抱。他对这些怀揣导演梦的大学生说,一定要吃得了苦,事事劳心,这样才能保证电影最终的质量。

Jacek说的其实并不夸张,电影对于年轻人来说,也许是一条崎岖的道路。根据2014电影理论品论年会发布的《2014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披露的数据,尽管2013年中国电影票房总额打破200亿大关,电影产量有638部,但能在院线上映的只有约250部。也就是说,有约380部电影拍完后处于内部消化或者是自生自灭的尴尬境地。从一本电影变成一本“院线”电影,对于大牌导演来说或许很简单,但对于青年导演而言,实在是一道很难逾越的门槛。

但好在本届浙江青年电影节已经展现出提拔新秀的能力。活动会刊上,主办方说:“浙江青年电影节在这个电影最好的时候出生。”与第一届相比,今年的青年电影节又往上走了一个台阶。本届电影节设立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男演员和最佳女演员五个奖项,并增设了电影节评奖单元和颁奖仪式。

而且,为了突出本届电影节的“浙江概念”,除了特邀浙江籍演员周迅担任评委会主席外,还筛选了两部品质优良的浙江制造影片《我的老公是卧底》《花咒》参加展映,以此展现浙江青年电影创作团队的水平。□

篇15:记忆的日记200字

记忆的日记200字

我想,也许记忆,是一种考证。重逢,让我们的微笑,变成了深谷中,那朵迟迟盛开的百合。终于,散发出了甜蜜的芬芳。名师点评:文章很短,但是文笔很优美,清新自然的叙述中,真情涌动。作者很擅长于挖掘文字背后的神韵。“我想,也许记忆是一种考证。”作者如此写道。但记忆是对什么的考证呢?作者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继续写道:“重逢,让我们的微笑,变成了深谷中那朵迟迟盛开的百合。

终于,散发出了甜蜜的.芬芳。”这种跳跃的思维中暗含着无穷的意蕴,我们可以猜想记忆是对友情的考证,因为记忆的美好,重逢变得更加漫长,并且更加令人期待。此外,小作者还将“重逢的美好”比作“深谷中迟迟盛开的百合”,将抽象的感觉具象化了,令读者更进一步地明白了重逢的甜蜜。这种写法也值得借鉴。唯一不足的是,文章的篇幅太过短小。希望小作者下次能够以如此优美的文笔和细腻的笔触写出更长的文章。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牛皮纸的记忆的心情日记】相关文章:

牛皮纸印刷注意事项05-02

牛皮癣方案05-03

牛皮癣整治记录表04-17

志愿者清除城市牛皮癣05-05

上一篇:葱的作文下一篇:晚步舍北归,晚步舍北归陆游,晚步舍北归的意思,晚步舍北归赏析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