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可爱的瓢虫中班教案

2024-05-23

科学活动可爱的瓢虫中班教案(精选18篇)

篇1:科学活动可爱的瓢虫中班教案

《中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可爱的瓢虫》含反思》这是优秀的中班科学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活动目标:

1、了解瓢虫的外形特征,初步了解瓢虫的命名方式。

2、学习用目测撕的方法撕出瓢虫的外形特征,锻炼手部动作的灵活性。

活动准备:

各色手工纸,糨糊,抹布,瓢虫图片若干。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学习制作瓢虫。

活动难点:瓢虫的命名方式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

出示图片

1、提问:你们看,今天老师请来了谁(瓢虫,先出示7星,介绍完之后再引出它还有很多朋友,我们来看看它们长的什么样?)

2、你们仔细看看,他们长得哪些地方是一样的,哪些地方是不一样的?(形状一样,背上的花纹不一样)

3、小结:瓢虫是一类非常漂亮的甲虫,圆圆的身体,鞘翅光滑或有绒毛,通常黑色的鞘翅上有红色或黄色的斑纹,或红色、黄色的鞘翅上有黑色的斑纹,但有些瓢虫,鞘翅黄色、红色或棕色,没有斑点;体长通常在1-15毫米之间。

4、逐一介绍瓢虫:这只背上的花纹是怎么样的----它叫XX瓢虫(7星是益虫,其它都是害虫)。

5、教师小结:我们见到或捉到瓢虫时,往往会数一数鞘翅上的斑点数,随后会说几星瓢虫,有时这种方法真的管用。因为瓢虫的种类很多,不易记住名字。一般只要数一数鞘翅上的斑点或条纹,说几星或几条瓢虫就可以对69.2%。不管怎么样,我们看到瓢虫时,还是要数一数它的星点数。

(二)制作瓢虫

1、讲解方法:

(1)教师出示范例作品:

――“看看这只是什么瓢虫?”

“这张作品看上去和平时的剪纸作品有什么不一样?”

(2)幼儿议论,教师告诉答案是用目测徒手撕的作品,所以瓢虫的边线不像用剪刀剪出那样光滑。

2、尝试新方法:

(1)教师讲解目测徒手撕瓢虫的方法:

可以将纸对折撕出完整瓢虫身体。

可以将瓢虫的身体分开表示在飞。

撕贴完成后,添上瓢虫的花纹、眼睛、触角。

(在粘贴瓢虫时,要呈现瓢虫的不同方向,使画面生动。屈,老师.教案.网出处。为表示瓢虫在飞时,可以粘住瓢虫一半的翅膀,另一半翅膀向外翻折。)

(2)幼儿操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展示欣赏

幼儿介绍自己作品,欣赏同伴作品。

(这只是谁做的,这叫什么瓢虫,哪里最可爱,我们给他取个好听的名字)

教学反思:

这个活动的开展让孩子不仅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同时也让孩子学习到了知识还增加了见闻。在活动中幼儿不光积极思考和还踊跃回答老师的问题,充分达到了教学的效果,这是一门很有创意的课。在教学类容来看我也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来安排的。在上课过程中更是充分抓住了幼儿的好奇心来进行教学让幼儿在一种愉快的氛围汇总进行学习。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学习到了知识。相信这样的教学方法对幼儿的学习很有帮助。

中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可爱的瓢虫》含反思这篇文章共3006字。

篇2:科学活动可爱的瓢虫中班教案

活动名称:集体活动―可爱的瓢虫

设计思路:

孩子们非常喜欢瓢虫、蚂蚁等昆虫,也喜欢观察它们,但他们对这些昆虫还不够了解,特别是一些平时不太接触的昆虫,如七星瓢虫等。因此,此次活动围绕“秋虫”这一话题,通过观察比较,了解七星瓢虫的外形特征,知道瓢虫是益虫,并能通过绘画形式表达表现。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七星瓢虫的外形特征,通过绘画形式表达表现。

2、乐意大胆添画背景,使画面更加丰富。

活动准备:

1、瓢虫图片

2、纸、画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感受瓢虫的外形特征。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谜语,请你们猜猜看是什么?

谜面:圆圆的身体像面包,头上一对小触角,身上还有七颗星,会飞会爬真灵巧。(是七星瓢虫)

2、帮助幼儿梳理谜面。

小结:小朋友真聪明,可以从七星瓢虫的形状和花纹猜出来。

二、瓢虫作品欣赏――初步了解七星瓢虫的特点。

1、七星瓢虫长得怎么样的?

小结:七星瓢虫有一个圆圆的身体,头上有一对触角,背上有7个圆圆的斑点,还有六条腿。

2、那瓢虫是益虫还是害虫呢?为什么?

小结:瓢虫专门吃蚜虫保护庄稼,所以是益虫。

三、幼儿学画――用绘画形式表现瓢虫的外形特征

1、七星瓢虫一家要去旅行,我们先来画画瓢虫爸爸,自己来画画家里的妈妈和孩子。

七星瓢虫是什么样的?

2、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绘画七星瓢虫。

添画:他们到哪里去旅行(草堆里、花园里、大树上)

3、幼儿集体绘画。

要求:把七星瓢虫的外形特征画出来。

观察要点:能否星瓢虫的外形特征画出来。

是否能添画背景。

4、分享交流。

小结:七星瓢虫的一家可真可爱,你们都画对了它们的背上有7个小圆点,头上的一对触角,六条腿是对称的,画好左边画右边。

四、活动延伸――知道哪些虫是害虫。

你们还知道哪些虫是益虫呢?

★ 科学活动可爱的瓢虫中班教案

★ 小班数学公开课瓢虫找家教案及反思

★ 《可爱的小动物》小班教案

★ 小班美术《可爱的中国娃》教案

★ 可爱的蓝色巴士小班教案

★ 小班下学期体育《可爱的小鸡》教案

★ 小班美术公开课教案《可爱的蓝色巴士》

★ 小班教案

★ 小班教案

篇3:中班科学活动:勺子里的哈哈镜

1.感知不锈钢勺子凹凸面成像的不同及有趣, 初步了解哈哈镜影像变化的原因及其在生活中的运用。

2.尝试用集体记录、个体表述等方式交流操作的过程及结果, 体验动手探究的乐趣。

活动准备

人手一个不锈钢的勺子;师幼玩过“照镜子”的游戏 (师:镜子、镜子在哪里?幼:镜子、镜子在这里。) ;PPT课件 (汉字凹和凸、集体记录表、交通安全转角镜等图片) 。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 回忆已有经验

1. 师幼玩“照镜子”的游戏

师:我们来玩照镜子的游戏, 我来照镜子, 你们就是我的小镜子。 (教师做出各种简单肢体动作, 幼儿镜面模仿。)

2. 启发幼儿思考, 表述已有经验

师:你们玩得很好, 照镜子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那你平时照镜子的时候有什么发现吗?

3. 根据幼儿回答, 及时启发和小结

师:镜子里也有个你, 你们俩哪里一样?哪里不一样?照镜子的时候, 离镜子远一些、近一些, 照出的人像一样吗?

二、动手操作, 探究哈哈镜的秘密

1. 幼儿初次探究, 感受勺子哈哈镜的有趣

师:今天老师没有准备镜子, 而是准备了不锈钢勺子。它们能当镜子照吗?请你们试一试, 用这些勺子玩玩、照照, 看看能发现什么。

2. 集体交流操作中的发现, 鼓励幼儿清楚、大胆地表达

师:你发现了什么?请你用尽可能清楚的话说给大家听。

3. 结合PPT, 介绍凹凸面的名称

师:勺子的两面一样吗?你们觉得它们分别叫什么名字呢?老师这里有两个汉字朋友, 看看它们能不能帮助我们。

师:这两个字长得什么样?这个字 (凹) 读“āo”, 它可以用来形容勺子的哪一面?这个字 (凸) 读“tū”, 它可以用来形容勺子的哪一面? (教师手指勺子的两个面, 幼儿说出名称。)

4. 集体猜想并记录

师:知道了凸面和凹面, 你们介绍自己的发现就能说得更清楚。凹面和凸面照出的人像一样吗?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 在集体记录表中贴上相应形态的人像 (正立、变长等) 。

5. 幼儿再次操作探究, 感知凹凸面成像的不同

师:凹面和凸面照出的人像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再去试一试, 这次要仔细观察, 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6. 集体交流操作结果, 教师随机记录

师:你又发现了什么?凹凸面照出的人像一样吗?有不同的意见吗?

7. 启发幼儿进一步思考

师:勺子凹面照出的人像是倒立的, 凸面照出的人像是正立的, 凹凸两面照出的人像都有些变形。为什么平时我们照普通的镜子时, 没有这样的现象呢?

师:普通的镜子表面是平的, 镜子里的你没有变样子, 可勺子的表面有凹有凸, 照出的你就发生了有趣的变形。人们还特意制作了表面凹凸不平的镜子, 我们把它们叫做哈哈镜。

三、观察图片, 了解凹凸镜在生活中的运用

1.出示道路安全转角镜, 讨论其用处。师:生活中, 你见过这样凸出来或者凹进去的镜子吗?在哪里见过?

师:老师有一双爱发现的眼睛, 看看我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人们要在地下车库、马路拐角、小区门口放上这个镜子呢?看看它是什么样的?猜猜有什么用?

2.小结。师:今天我们发现了勺子里藏着的哈哈镜, 还认识了道路安全转角镜。其实, 生活中还有很多有用的凸面镜、凹面镜, 你想知道它们藏在哪儿, 有什么用吗?老师相信你们和我一样, 也有一双爱观察、爱发现的眼睛, 所以, 我把这个任务交给你们, 相信你们很快就能找到答案。

活动点评

方景融老师每一次展示的活动都会给我惊喜, 这一次也不例外, 整个教学给我的感觉是“轻松”和“高效”。

一、“轻松”——以幼儿为主体的理念得到了充分体现

1.生活化。利用幼儿平时生活中已有的照镜子经验, 让幼儿对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勺子进行观察探究, 发现哈哈镜的秘密, 由此切身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2.活动性。教学中所揭示的勺子凹凸面显像的变形特点, 都是通过幼儿自己的操作观察发现的。同时, 幼儿通过对记录表中猜想与动手结果的比较, 自己不断获得科学的结论。

3.游戏性。教师引导幼儿用“玩”的心态对待科学学习, 如“我们来玩一个照镜子游戏”, “玩玩勺子, 你们会有什么发现”, 始终引导幼儿以积极的心态进行观察、发现。

二、“高效”——以教师为主导的精神得到了恰当落实

1.提升性。本次教学在层层递进的基础上, 不断挑战幼儿的思维高度, 如每个环节都设置了高出幼儿原有发展水平的提问;教师介绍“道路安全转角镜”, 让幼儿了解还未接触的知识;引导幼儿感受“凹凸”, 给幼儿更加确切的概念支撑后面的探究表达等。这样的教学能真正帮助幼儿提升认知经验。

2.拓展性。当幼儿发现勺子里的本人变形后, 教师有意识地用“如果你把勺子放得远一些和近一些, 又会有什么发现呢?”以此引导幼儿通过主动变化探究条件, 发现不同的变形特点, 拓展幼儿原本不会关注到的认知经验。

篇4:中班健康活动:可爱的毛毛虫

1、学习半蹲走,发展下肢力量和动作的协调性、平衡性。

2、培养协作意识,增强注意力和模仿能力。

活动重点

练习半蹲走。

活动难点

与同伴配合协调一致地走。

活动准备

与幼儿人数相等的毛毛虫头饰和纱巾。

活动过程

一、准备活动:听音乐模仿小动物走,充分活动身体

1、(幼儿进入场地,围成圈站好,并在原地贴标记。)师:小朋友平时最喜欢小动物了,小动物也很喜欢你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模仿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走路。

2、幼儿在原地模仿各种小动物走路。

二、模仿毛毛虫走路,练习半蹲走

1、师:看到你们模仿这么多的小动物走路,有一个小动物不高兴了:怎么没有小朋友喜欢我,模仿我走路的样子呢?“(出示毛毛虫头饰)你们喜欢毛毛虫吗?它是怎么走路的?”请一个小朋友尝试学毛毛虫走路。

2、教师示范毛毛虫走路的样子,重点提醒幼儿一定要双膝弯曲半蹲走。

3、幼儿戴上毛毛虫头饰,听音乐在场地中央自由练习毛毛虫走路,教师观察,个别指导,音乐停止时幼儿回到教师身边。

4、尝试两人配合走,教师重点强调步伐要尽量一致,跟着儿歌(附后)节奏走。

5、解决难点。

(1)师:“小朋友来看一下,毛毛虫是什么样的呢?”(一节一节的)我们能不能试试变成一条六节的毛毛虫走路呢?小朋友一定要注意安全,而且要像刚才那样步伐一致地走。

(2)幼儿自由组合成六节长的毛毛虫练习协调一致地走,音乐停止时,回到教师身边。

6、毛毛虫比赛走路,看哪条配合得最好,走得最快。

三、游戏“纱巾不见了”

教师交代游戏规则:刚才,我们的毛毛虫配合得真好,现在老师要奖励你们玩“纱巾不见了”的游戏。每人拿一条纱巾,迅速藏到自己身体的任何部位,尽量不被老师找到。(幼儿藏好后,教师寻找,让幼儿得到适当的休息。)

四、游戏“毛毛虫与纱巾”

1、师:纱巾还可以怎么玩呢?谁来试试?

2、选出一些好的玩法,大家一起玩,如毛毛虫一节一节接起来,顶着纱巾走路;全部毛毛虫围成圈,右手拿纱巾走路。

五、共享游戏“快乐的蝴蝶”

1、师:谁知道毛毛虫长大后是什么样子的呢?

2、幼儿将纱巾当作翅膀,学蝴蝶飞来飞去,最后飞回活动室。

附儿歌:毛毛虫,真有趣。我们学你做游戏。排成一队蹲着走,动作协调又整齐。走呀走呀走呀走,大家一起蹲着走。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以游戏和音乐贯穿始终,引导—模仿—示范—体验—合作—分享,层层递进,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了半蹲走的技巧。

篇5:科学活动可爱的瓢虫中班教案

活动目标:

1、巩固对10以内数的点数。

2、能做到数物的对应。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带有秋天背景的七星瓢虫图片,课件《可爱的小瓢虫》、数字卡片、数字胸卡。

材料配套:幼儿活动操作手册《主题活动·可爱的小瓢虫》。

活动过程:

1、观看七星瓢虫图片,进入课题。

小结:七星瓢虫身上有七个点,所以我们叫它七星瓢虫。

2、观看课件,加深认识。

小结:小瓢虫身上有几个点,我们就叫它几星瓢虫,如二星瓢虫,四星瓢虫,七星瓢虫,十星瓢虫等。

3、游戏“我是小瓢虫”。

规则:幼儿喜欢几星瓢虫,就去找相应的数字胸卡,取下来挂在脖子上,教师依次出示不同的数字,请相同点数的“瓢虫宝宝”飞到教师这儿来。

4、完成操作材料,锻炼数物对应的能力。

教学反思:

幼儿对图片以及瓢虫这种生活中常见的小昆虫都非常感兴趣,因此在讲述过程中几乎没有人下座位或到处讲话,也能比较积极地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老师的引导提示来做出猜想,大部分幼儿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虽然表达欠缺完整性,但还是很值得鼓励和高兴的。

篇6:科学活动可爱的瓢虫中班教案

活动目标

1、认识七星瓢虫,简单了解它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惯。

2、知道七星瓢虫是益虫,是庄稼的好朋友。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各种瓢虫图片。

2、有关瓢虫的动画片。

活动过程

1、猜谜。

-教师:“身体长成半圆形,背缀七颗黑星星,大家叫它花大姐,棉花地里吃蚜虫。小朋友们猜猜这是什么昆虫?”-幼儿猜测。

2、认识七星瓢虫。

-出示图片,幼儿仔细观察。说说七星瓢虫的特征。

小结:七星瓢虫的身体为卵圆形,背面呈半球状隆起。头部黑色。触角短,为褐色。肚子和足黑色。由一对翅膀,翅膀是红色或橙黄色,上面有七个黑斑,因此叫七星瓢虫。

3、播放准备的动画片,了解七星瓢虫和人们的关系。

-幼儿讨论:七星瓢虫生活在什么地方?有哪些本领?它能为人们做哪些事情?

-幼儿回忆原有经验加刚观看的动画片,自由交流。

小结:七星瓢虫生活在农田、森林、果园、园林等环境中。它栖息于植物的枝、茎,叶上,是捕食蚜虫的能手,对保护庄稼起了很好的作用。它是庄稼的好帮手。

4、扩展经验。

-出示准备的其他瓢虫的图片,说说这些瓢虫和七星瓢虫有哪些不一样?

-思考:这些瓢虫是庄稼的好朋友吗?

-小结:瓢虫有很多种,它们的名字是由背上的点数而得。瓢虫里有益虫也有害虫。其中大多数瓢虫是靠捕食蚜虫和介壳虫为食的。十一瓢虫和二十八瓢虫是靠吃庄稼的叶子为生的,所以是害虫。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篇7:科学活动可爱的瓢虫中班教案

活动名称:

寻找七星瓢虫

内容与要求:

1、尝试运用“先目测一部分,再接着数完全部”的数数方法,进行7以内的数数。

2、知道瓢虫有益虫和害虫的区别。

3、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4、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环境与材料:

《寻找七星瓢虫》课件、自制瓢虫

活动过程:

一、引出七星瓢虫师:哎呀,大树妈妈怎么了哭了呀?

幼:她身上有好多小虫子……师:大树妈妈身上的小虫子咬的她好疼呀,我们快点请小瓢虫来给大树妈妈治病吧!

幼:好的师:不过呀,不是所有的瓢虫都是治病高手(益虫),只有身上有7个点点的七星瓢虫才是益虫哦。请你们看看,它们都是七星瓢虫吗?

幼:身上的点点数不同。

二、寻找七星瓢虫师:

请你们找一找,哪个才是七星瓢虫呢?你是怎么知道?(出示PPT图片)PPT上出示三只瓢虫,第一只五星瓢虫,第二只六星瓢虫,第三只七星瓢虫。

幼:XXX师:能告诉我你是用什么方法数的吗?

幼:一个一个数师:你的方法真不错……幼:用眼睛看……师:你用眼睛看,放在心里数。你用了默数的方法,你的本领真大……幼……师:你们用到了许多不同的数数方法,而且都正确找到了七星瓢虫。真为你们感到高兴。我也想来数一数,看看,我用的方法跟你们一样吗?

(老师看着屏幕,边指边说:我一下子就看到了这边的4个点点,把4记在心里,接着数剩下的点点,5、6、7,总共有7个点点,我找到了七星瓢虫)师:我用的方法叫目测数群,又快又简单,你们愿意试试用我的方法再找找七星瓢虫吗?

(再出示一张PPT,共3只瓢虫,中间一只为七星瓢虫,请幼儿尝试)

三、游戏:帮助大树妈妈找到七星瓢虫师:哎呀,大树妈妈实在疼的难受,让我们快点帮她寻找一些七星瓢虫,请小朋友们用接力赛的方式找出七星瓢虫,每个人找一只七星瓢虫,找到后放到大树妈妈身上,回去后拍一下下一位小朋友,下一位小朋友再上来找,比比哪队找得最快最准确。别忘了,只有七星瓢虫才是益虫才能治病,别的可都是害虫哦。

观察要点:

1、观察幼儿在游戏中是否能够运用目测数群的方法进行数数。

2、观察幼儿是否有一定的合作意识。

师:我们两组用了非常快的速度找出了七星瓢虫,都对了吗?看看,七星瓢虫是不是把大树妈妈的病治好了(出示一张大树妈妈在笑的图片)师:大树妈妈笑了,她非常感谢我们中2班的小朋友帮助她治病,现在,快让我们把数数的新方法教给其他小朋友吧。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篇8:科学活动可爱的瓢虫中班教案

一、选择合适的内容

兴趣是幼儿认识世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内部动力。幼儿天性好奇, 好奇心驱使幼儿对周围事物产生兴趣, 表现出强烈求知欲。在感知方面, 幼儿往往是注意最突出或最生动的部分, 对事物的明显特征感兴趣。因此, 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合适的观察内容是关键。

(一) 走向自然

陈鹤琴认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他主张让孩子“多到大自然中直接学习, 获取直接的经验”。大自然生机勃勃, 变化万千, 它为幼儿科学教育提供了最充分、最直观、最生动的材料。如带幼儿看看美丽的花朵、摸摸大树, 观察园内的花草树木的四季变化, 激发探索的兴趣, 感受大自然和我们生活的息息相关;观察各种有趣的水的现象如水会结冰、热水有蒸气、倒在杯子中会有许多小水珠;观察温顺的小鸡、兔、金鱼等小动物。幼儿自己的眼睛发现了这么有趣的现象, 是多么的喜悦, 从而有了发现现象并进行探索的科学兴趣。

(二) 留心生活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里, 幼儿的生活中随处可见高科技的产品, 如现代交通工具、现代通信工具等, 他们对“电话为什么能传来远处的声音”、空调会变热变冷、“玩具为什么会走”等等问题都有着浓厚兴趣。生活中也处处有科学, 科学对于现在的幼儿来说并不神秘, 我便利用这样的机会加以适当的引导。

二、创设观察的氛围

幼儿对科学观察活动有了一定的兴趣和欲望, 教师就应根据幼儿的需要, 有计划地创设便于幼儿观察、探索的的氛围, 从而促进他们更好的发展。

(一) 丰富环境布置

中班幼儿无论从生理方面还是心理方面都处在迅速发展的时期, 他们对什么东西都想看看、摸摸,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 是通过他们自身的感知活动形成的。在角区活动中, 幼儿可以自由选择, 不受他人干扰, 尽情探索、讨论, 这正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角区活动为幼儿的感知、探索、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也有利于幼儿获取最直接的科学经验。在自然角中, 我和幼儿一块儿种上菜籽、种子、等幼儿熟悉、生长较快的农作物, 让幼儿能看到自己种植的植物, 当他们看到自己种的种子发芽, 然后慢慢长大, 越长越高, 还能开出一朵朵黄色、白色的小花, 观察的更仔细了, 当他们看到花落了, 长出菜籽由绿变黄成熟了, 看着自己的收获, 甭提多高兴了。在生物角, 我放置了乌龟、蚕卵、蝌蚪等, 幼儿一有时间就去看, 他们自由地观察这些物体, 时间长了, 他们自然把这些物体看成自己的小伙伴。当他们发现蚕卵变成小蚕、蝌蚪长尾巴了, 他们的观察探究兴趣更浓了。

角区活动中, 幼儿学得特别轻松, 他们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 只要他们感兴趣的, 他们就会运用自己的感官, 运用自己的方法, 尽可能地感知来自自然、社会的直接经验、感知、发现有趣的自然现象。

(二) 保持愉悦情绪

研究表明, 良好的心理环境是幼儿学习的重要心理前提, 幼儿的观察力需要教师的支持和培养, 因此, 教师的行为对幼儿学习的心理环境起着主导作用。中班幼儿由于年龄特征的关系, 对许多东西或现象都易产生兴趣, 但往往持续时间不长, 经常“喜新厌旧”, 对刚培养起来的兴趣, 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加以巩固。教师要注意捕捉幼儿的观察成果和点滴的成功, 及时给予鼓励, 使其获得成功的愉快体验与满足感。幼儿之间存在个体差异, 每个幼儿在观察过程中发现的速度有快有慢, 但只要幼儿是主动参与, 认真观察, 不管怎样, 教师都应给予表扬与鼓励, 并给予不同的指导和帮助。

对于能力弱的幼儿, 教师要给予及时帮助, 及时进行启发和点拨, 引导其继续观察的自信心。如观察比较小鸡和小鸭有什么不同时, 一个幼儿就说:“我不知道。”我便引导他看一看小鸡的嘴巴是什么样的。小鸭的嘴巴是什么样的。每当他回答一个问题, 笔者都及时给予肯定, 继续引导他观察。就这样, 教师和孩子一起观察, 一起交流, 共享成功的快乐。

三、提高观察的效果

(一) 调动多种感官

人的大脑信息百分之八十来源于视觉, “看”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在科学观察活动中, 看是极其重要的, 通过观察物象,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如在认识哈密瓜时, 我让幼儿讲讲自己的发现和感觉。先让幼儿详细看看哈密瓜的形状、颜色等, 再让幼儿去摸一摸, 哈密瓜有什么感觉, 刺激他们的触觉;推一推, 发现哈密瓜会滚;敲一敲、听一听, 哈密瓜成熟了会发出什么声音。再切开瓜, 看看瓜里面是什么样, 然后再闻一闻、尝一尝吃起来味道感觉这样。通过提问、点拨, 让幼儿逐步学会围绕主题、运用抓重点、按方位和多种感官共同运用的观察方法, 让他们在活动中, 不但提高了观察事物的能力, 也初步懂得了圆的东西会滚等生活常识。

(二) 采用现代化手段

多媒体教学是幼儿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 它能使某些不能直接触摸、不易见到的自然现象、物品和科技产品, 化远为近、化小为大、化听不到为听得见、化静态为动态, 是平面图形立体化, 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幼儿眼前、耳边, 帮助幼儿观察、理解事物。幼儿集中注意去观察、去聆听, 在浓厚的兴趣、唱唱、跳跳、说说中, 不知不觉地进行活动。如在认识小鸡时, 小鸡是怎么从蛋里出来的呢?幼儿很好奇, 可我们又不能提供真实的小鸡出壳的过程给他们看, 就借助动画, 让幼儿观察小鸡出壳的过程, 幼儿很感兴趣, 特别是听到蛋壳“咔嚓、咔嚓”声, 小鸡随着蛋壳的裂开慢慢地探出头来时, 他们都高兴地叫起来, “真好玩、真好玩, 小鸡出来了”。由于幼儿喜欢这种教学形式, 他们观察的积极性有了, 使他们在欢乐的情绪中, 对科学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

四、利用辅助手段巩固幼儿的观察结果

幼儿在观察过后, 需要用一些方法来将看到的结果记录下来, 这样便于幼儿记忆。记录的方法可以是表格式的, 也可以是绘画式的。表格式的显得更规范, 记录的更准确。

观察只是科学活动中的一个部分, 但它却是贯穿整个活动中的灵魂。所以让幼儿在动手操作的同时, 注意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总之, 通过科学观察活动, 不仅创造了幼儿与周围世界之间接触的机会, 使他们获得最直接的科学经验, 还可以学会科学的观察方法和技能, 促进其智力的发展, 把他们带入学科学之门, 进行科学启蒙教育。

摘要:科学观察活动是一种以提供实物实景, 让幼儿在直接感知中学习, 获得最直接的科学知识和经验的一种科学活动形式, 中班幼儿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 在中班最适宜科学观察活动。如何开展中班科学观察活动呢?

篇9:有趣的静电(中班科学活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老师要“和幼儿一起发现并分享周围新奇、有趣的事物或现象,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静电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遇到的现象,他们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我设计了“有趣的静电”这个科学活动。

活动目标

一、使幼儿通过实验操作探索出静电是物体之间摩擦产生的,并发现带静电的物体能吸附轻物的特性。

二、了解静电的用途和去除静电的方法。

三、体验科学实践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一、塑料泥工板、旧袜子。

二、自制纸蝴蝶、纱巾、塑料棒,每个幼儿一份;米粒、沙子、纸屑、泡沫、羽毛,每组一份。

三、相关图片和视频。

活动过程

一、通过图片和魔术感受静电

老师:“请小朋友们看一看,这张照片(如图1)有趣在哪儿?”在幼儿发现了照片的有趣之处后,老师问:“你们猜一猜,她的头发为什么会飞起来?”在幼儿进行了各种猜测后,老师说:“其实我知道她的头发会飞的秘密,我也可以让头发飞起来。不信我请一个小朋友上来试试看。”

老师请一位小朋友上来,然后把在衣物上反复摩擦过的塑料泥工板放在他的头发上方。老师说:“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你们看他的头发也飞起来了。你们发现头发飞起来的秘密了吗?”请幼儿自由想象。(如图2)

在幼儿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老师揭示:“秘密就在于塑料泥工板和我的衣服反复摩擦的时候产生了一种神奇的力量,也就是今天我们要认识的静电。”接着,老师带领幼儿重点练习摩擦起电的动作。

二、探索有趣的静电

1.“怎样让纸蝴蝶飞起来?”

老师给幼儿发放事先准备好的材料,有自制纸蝴蝶、塑料棒、纱巾等,请幼儿尝试让纸蝴蝶随着小棒飞起来的方法:“刚刚,我们的头发被静电吸了起来,你可以用同样的办法让纸蝴蝶飞起来吗?我的要求是不能用嘴巴吹,也不能用手触碰纸蝴蝶。”

在老师的指导下,幼儿通过尝试探索出了用塑料棒和纱巾摩擦产生静电吸住纸蝴蝶,使它们飞起来的方法。老师总结:“原来是小棒在纱巾上来回摩擦产生了静电,所以纸蝴蝶飞了起来。”(如图3)

2.“谁能被吸起来?”

老师提示:“我们用带静电的塑料棒吸起了纸蝴蝶,它还可以吸起哪些东西呢?老师为你们准备了米粒、沙子、羽毛、纸屑、泡沫。请你们用刚才的方法再试一试,这些材料中哪些可以被吸起来,哪些东西不可以,并把你们的发现用打勾和打叉的方式记录在表格中。”

幼儿利用这些材料再次进行探索,记录游戏的结果。老师在将所有幼儿的记录表汇总后,与幼儿一起讨论,并总结:“原来塑料棒通过摩擦产生静电后,只能吸起很轻的东西。”

三、讨论怎样利用、去除静电

1.利用静电的小发明

老师:“聪明的人会利用静电制作一些简单、实用的工具,我可以现场做一个静电拖把呢。”老师一边用旧袜子现场做拖把,一边介绍:“我这个静电拖把很厉害,丝袜和地板摩擦产生静电,拖把可以把地上的头发丝和灰尘吸起来,使我们的地面变得很干净。”老师做好后现场示范,并邀请一个小朋友上前来试试。(如图4)

老师说:“除了利用静电的原理做出静电拖把外,还有很多利用静电原理制作的东西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老师展示静电手套、静电打印机、静电球等的图片。

2.去除静电的小妙招

老师:“静电虽然能给我们生活带来很多的方便,同时它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烦恼,比如在握手、开门时我们会碰到忽然产生的静电,手会麻麻的。你们遇到过类似现象吗?”

在小朋友讨论了自己生活中遇到的静电现象后,老师说:“看来静电有时候的确挺麻烦的,我们应该怎样去除它们呢?”播放视频,请幼儿了解通过握手或开门前先摸墙或金属物件、梳头前将梳子弄湿、靠着墙脱衣服、多喝水、在室内使用加湿器等方式,可以有效地去除静电。

四、总结

老师:“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神奇的静电,知道了两个干燥物体之间摩擦后会产生静电。还认识了一些生活中利用静电原理制作的小发明,了解了去除静电的小妙招。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秘密等着小朋友去发现、去探索呢。”

反思

反思

在活动中,我遵循《指南》的建议,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给他们提供各种观察、操作、实验的机会,支持、鼓励幼儿多发现、多质疑,为幼儿进行独立科学探究打下基础。

在每个环节的设计上是层层深入,前面一个环节为后面一个环节埋下伏笔,从感受静电现象到掌握静电产生的方法,再到探索静电可以吸起东西的特性,最后顺势引入静电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这样层层深入地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索逐步了解了静电常识。

(本栏责编 叮 咛)

篇10:中班数学《可爱的小瓢虫》

活动背景:

这个活动的设计来源于正在进行的主题活动——《奇妙的动物》。亲近动物,喜欢有生命的小精灵,是我们对幼儿进行热爱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我们通过观察、饲养、收集各种动物的资料、交流等形式,让幼儿了解各种小动物,并且乐意去探索动物的各种秘密,激发幼儿热爱动物的情感。伴随着主题的开展,我们进行到了昆虫的小主题,“瓢虫”也成为了幼儿口中经常讨论的话题,我们根据瓢虫身上的特征,结合中班下学期科学领域的相应目标。因此,我设计了这一活动。活动目标:

1.尝试按物体的不同特征进行分类。

2.尝试不受物体排列方式的影响,正确点数8以内的数。3.激发幼儿参与数学游戏的兴趣。活动准备:

可以套在手臂上画有“6、7、8”个点的纸制瓢虫若干(其颜色为红、黄、蓝;大小不同);大树叶两片(一片相对大,一片相对小);同样大小的小树叶6片;贴有分界线KT板一块;地面铺设太阳伞。数字“6、7、8”卡片;红、黄、蓝小圆点;纸制瓢虫妈妈一个。活动指导:

一、引入

师:这有一只瓢虫妈妈,小朋友看它长的什么样?(出示瓢虫妈妈)师总结:椭圆的身体、黑黑的脑袋、穿着一件带斑点的衣服。

二、分类

1.出示挂满瓢虫的KT板(无规则挂),引导幼儿观察比较瓢虫的不同之处。师:这些都是瓢虫妈妈的宝宝,它们哪里不一样?(幼儿回答)2.引导幼儿给瓢虫宝宝进行大小分类。(将大树叶分别贴在KT板上)师:请大瓢虫飞到大树叶上,小瓢虫飞到小树叶上。3.引导幼儿在大小相同的基础上,进行第二次分类。师出示三片小树叶,依次贴在大树叶旁边。引导幼儿在大小分类的基础上,按照颜色或斑点数量进行分类。

师:小朋友把大瓢虫放在了一起,小瓢虫放在了一起,我们来看看这些大瓢虫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三、尝试不受物体排列方式的影响,正确点数8以内的数。1.引导幼儿数数瓢虫身上有几点。

2.幼儿人手一个瓢虫,点数瓢虫宝宝身上的斑点。教师整合点数经验,帮助幼儿理解有序的点数。

四、尝试按物体的不同特征分类。

请幼儿把瓢虫宝宝戴在手臂上,结合太阳伞,参与“瓢虫飞飞“的游戏。1.让幼儿围在太阳伞的四周,介绍游戏方法:幼儿跟着教师围着太阳伞慢跑,听“瓢虫妈妈”(教师)的口令:“请大瓢虫宝宝进来!”带有大瓢虫的幼儿迅速跑到太阳伞里面,其他幼儿不动。2.进行二维分类。

师:“红色的6个点的小瓢虫请进去。”带有红色的6个点的小瓢虫的幼儿迅速跑到太阳伞里面,其他幼儿不动。

五、结束

师:天黑了,瓢虫宝宝跟瓢虫妈妈回家了。

篇11:科学活动可爱的瓢虫中班教案

活动目标:

1.能用“先目测一部分,再接着数完全部”的数数方法,进行7以内的数数;

2.尝试进行竞赛性游戏活动,提高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发展目测数群的能力;

3.发展幼儿的竞争意识、合作意思。

4.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5.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活动准备:

1、3块黑板,中间一块大黑板上有绿色的叶子和很多瓢虫

2.大量的塑封好的瓢虫。瓢虫身上的点子在1——7之间。七星瓢虫占少数,其余瓢虫的总数比幼儿人数多。

活动过程

一.播放PPT,出示图片说说春天的昆虫

(1)你知道哪些虫虫,认识瓢虫。

师:小朋友们,现在什么季节到了?

师:对呀,春天到了。有许多的花儿开了,谁会飞过来呢?还有什么虫子会飞过来呢?(引导说完整的话)师:哎呀,天上飞的东西好多好多,今天我们来说一说昆虫飞来了,刚才你们说,蝴蝶飞来了,蜜蜂飞来了……那老师也来介绍个昆虫。

师:我说瓢虫飞来喽。瓢虫认识吗?

(2)区分害虫与益虫师:我给你们看看什么是瓢虫哦。身上有许多点子的。给你看看好不好?这是什么?

师:七星瓢虫,你怎么知道?点子数出来的。

师:(介绍心里数的方法,重新出示瓢虫)

师:现在小树林里飞来了许多的瓢虫呢!五星瓢虫、六星瓢虫、七星瓢虫都飞来了。可是呀,照看小树林的老爷爷说,难道所有的瓢虫都是我们的好朋友吗?

活动过程

师:那老师告诉你们,所有的瓢虫里面,有的是我们的朋友,有的不是我们的朋友,今天我带来了一本书——《十万个为什么》里面是这样告诉我们的:说起瓢虫大家都要夸大拇指表扬它。可是有许多瓢虫不是我们的朋友,因为呀,有的瓢虫专吃我们农作物好的菜,把我们农民伯伯种下去的菜都咬掉了。所以这些瓢虫是我们的——坏虫、(害虫)、敌人,我们叫它害虫。那谁是我们的朋友呢,朋友是什么虫?好的虫,书上有个名字,叫益虫。

师:那益虫是几颗星的呢?这本书又告诉我们了,身上是7个点子的是益虫,是我们的朋友。明白吗?别的书上写身上是2个点子的也是我们的朋友,除此之外,身上其他点子的都是我们的敌人,是害虫。

师:那老师问你了,七星瓢虫是益虫还是害虫?那六星瓢虫呢?

二、竞赛性游戏:

找七星瓢虫师:小树林里瓢虫越来越多了,老爷爷着急了,他说这里面有益虫,还有害虫啊。他要喷药水,把害虫杀死掉,消灭掉。那我来帮忙喷了啊,就这样都喷上去行吗?这里面有我们的朋友哦,也有敌人哦。

师:那怎么办呢?把益虫救出来!让益虫去安全的地方,然后把害虫放一起喷药水消灭掉,好啊?

师:这样我们来个比赛,这边是红对,这边是黄队(设小队长)。请你们轮流上来每人救一只益虫。小队长先上来,救到益虫送回各自的家,红队送到红队的家,黄队送到黄队的家。然后回去排拍第二个小朋友的手,让第二个小朋友上来救一只益虫,明白没有?

②组:将幼儿分成红黄两队以接力的形式,用最快的速度找出七星瓢虫。

②两组同时开始游戏,每次派一个人上来找一张七星瓢虫卡片送回自己家。

③自己检查、纠正——集体检查。

④将黑板上剩下的七星瓢虫找回家吧。

⑤讨论为什么有的人找得快?

⑥总结:用心里数的办法救益虫(七星瓢虫)。

三、活动延伸:

除害虫幼儿快速目测瓢虫身的点子,嘴里发“气气”声消灭害虫。

师:看呀,小树林里害虫都被我们消灭掉了,开心嘛?那我们一起去做游戏吧!

活动评析:

总体来说这节课孩子表现不错,如果在竞赛游戏时,应通过播放音乐的形式来告诉孩子竞赛的一个时间及赛后两组评比的一个观念,就更不错了。

教学反思:

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幼儿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教育活动的内容选择应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篇12:中班科学教案可爱的兔子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认识兔子的基本特征,学习用彩纸、纸杯拼贴可爱兔子。

2.激发幼儿保护小动物、爱护环境的意识。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观察兔子

1.师:今天老师给宝宝们带来了一位小客人。

2.出示“兔子”,鼓励幼儿大胆介绍自己所观察到的兔子。

3.鼓励幼儿大胆介绍自己所认识的兔子的一些基本特点。

二、教师示范制作

1.师:原来小小的一次性杯子和彩纸就能变成一只漂亮的兔子!到底怎么做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教师示范制作的.过程,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怎样制作兔子,介绍要使用的工具。

提问:老师是怎么做的?幼儿根据观察,讲述教师制作的过程。

3.操作:首先要准备一个一次性杯子,然后在准备一些彩纸,用剪刀把彩纸剪成兔子耳朵、眼睛以及嘴巴的形状,最后将其贴在纸杯上。

三、幼儿分发工具材料,幼儿操作

1.教师引导幼儿自己操作,制作可爱的兔子。

2.教师帮助有困难的幼儿进行个别的指导和帮助。

四、评价活动

1.教师请个别幼儿进行介绍,请小朋友介绍自己制作的兔子。

篇13:科学活动可爱的瓢虫中班教案

一选择教学素材点, 形成活动方案构想, 进行一课

选材分析:陶行知先生认为:“创造性地建设生活、学习和工作环境, 是学校对师生进行创造教育的最生动、最直接的教材。这种创造性建设环境, 就是使学校的校容整齐清洁、井然有序, 使形式与内容统一起来。”

我园地处农村, 园内不仅开辟了公共种植区, 每个班级也有自己的种植区。种植看似一件不起眼的小事, 但是里面的学问却不少, 怎样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如何设计合理的活动?于是我们通过研讨形成了中班科学活动“豆豆的生长”活动方案。

活动名称:豆豆的生长。

活动目标: (1) 了解豆豆的生长过程, 能正确排列相关的图片。 (2) 能大胆表达探究结果, 并乐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经验。

活动准备: (1) 豆豆生长PPT。 (2) 幼儿操作图片 (每个幼儿一份) 。 (3) 前期经验准备:自己种过豆豆。活动过程:首先, 自身经验讨论。“你认识什么豆呢?”“你种过豆吗?种豆子我们需要做什么呢?”“谁知道豆豆的成长需要什么?” (水、泥土……) 根据幼儿的讲述出示水、泥土、阳光等图片。其次, 排列图片了解豆豆的生长过程。 (1) 幼儿尝试排列豆豆生长过程图片。 (2) 个别幼儿讲述自己排序的结果。 (3) 教师展示豆豆生长过程的PPT。 (4) 幼儿纠正排序图片。 (5) 豆豆的生长过程。最后, 观看动画, 延伸了解豌豆的生长过程。

总结 (教师播放动画) :豆豆的长大不仅需要我们的细心照顾, 还需要粉蝶来传播花粉, 这样才能长出新的豆豆给我们吃。

观摩记录:邀请同事们观摩此活动, 大家记录了活动各环节中教师、幼儿的互动情况, 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情况, 目标达成情况等。如:在活动中老师跟孩子们互动之处较多, 大部分是言语上的奖励。如果在眼神、情感中多些互动效果会更好。如:把赞赏的眼光送给孩子;孩子回答问题后及时鼓励、引导;可以用肢体语言奖励孩子, 跟他们互动等。

个人反思:材料互动和准备方面有很多不足之处, 需要改进。目标达成度较高, 图片排列对孩子来说没有难度, 但缺少发展的空间。

二一研:“豆豆的成长”

幼儿自身经验讨论环节符合陶行知先生创造的儿童教育观点, “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 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 以培养加强发挥创造力, 使他长得更有力量, 以贡献民族与人类。”

本次活动从学习形式、教师与幼儿的互动情况、环境创设等方面展开了充分讨论, 形成以下观点: (1) 目标的定位。活动的目标是定位科学还是数学, 并不明显。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的特点本次活动目标缺少发展的空间。 (2) 互动情况。教师能够跟幼儿及时互动, 但幼儿间的互动较少。 (3) 幼儿座位安排。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座位安排较散, 导致幼儿活动中注意力不集中。 (4) 操作材料。教师示范是6幅, 幼儿操作却是5幅, 需要形成一致。

三二研“豆豆的生长”

修改目标: (1) 在交流与观察中了解豆豆的生长过程与生长条件。 (2) 乐意在同伴面前表述自己对豆豆已知的经验。分别从认知学习和情感出发, 促进幼儿对豆豆生长有更深地认识。

修改准备:将一研中豆豆生长的PPT改成豆豆生长过程图片及生长条件图片、关于豆生长的视频课件。跟活动内容相关的图片可以使幼儿在活动中灵活操作, 而且便于改错。视频课件更生动, 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和兴趣。

修改过程:陶行知指出:“学贵知疑, 大疑则大进, 小疑则小进, 不疑则不进”, 并明确地说, “这个疑字我当重用它。”活动过程中重点通过教师提问引导幼儿在交流与观察中了解豆豆的生长过程与生长条件。如:“你知道豆豆是怎么长大的呢?”“豆豆的生长需要什么呢?”通过请孩子们观看视频, 从而更多地了解豆豆的生长过程。

观摩记录:同事们观摩了第二次活动, 并有目的地记录各活动环节中教师、幼儿的互动情况、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情况、目标达成情况等。如:在活动中老师不断提出问题, 孩子们围绕问题进行回答, 互动较多。老师跟孩子间眼神的交流也增多了。

个人反思:材料互动方面有很大的进步, 特别是关于豆豆生长的视频课件, 制作细致、精美。目标制定较合理, 活动过程紧紧围绕目标开展。

集体研讨:视频的运用。活动中教师设计的关于豆豆生长的视频课件很美, 能够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活动细节:受特级教师的启发, 能够运用她的模式梳理活动内容, 但是在细节上需要注意: (1) 图片的出示要小一点, 只是为了给幼儿提示。 (2) 图片排列时要有条理, 不能误导幼儿。 (3) 教师的反应。作为青年教师, 在组织活动中反应还欠缺, 需要及时处理幼儿突发性的问题并有效把握活动的重、难点。

再经过反思、研讨和修改, 进行三研:“豆豆的生长”……

四“一课三研”的启示

“豆豆的生长”正是有了一研的思、二研的创、三研的新, 才让我在反思、创新、再反思中慢慢成长起来。本次教研活动给了我一些启示:

第一, 教材的把握。通过此次“一课三研”活动的尝试, 我们教研组的教师们积累了开展种植类集体活动的经验, 提高了能力。更进一步感悟到幼儿园集体活动价值的体现、有效性的提高需要我们教师从幼儿的年龄特点与能力及当前需要出发, 选择合适的素材、精心设计活动方案、创设活动情境、提供适合的操作材料、灵活演示, 进而引导和调控幼儿活动。

第二, 教研的方法。“一课三研”的实践研究活动帮助教师树立了新的教育理念, 积累了新的教育经验, 掌握了新的教育技能。在研讨——展示——评价——反思的循环过程中, 教师得到的是具体可操作的建议, 发现自己平时不易察觉的问题, 找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 学会提问、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学会评价等等。

第三, 教师的收获。“一课三研”为我们搭建了互动、展示的平台, 为教师之间的互动、伙伴式的合作、切磋教学技能等提供了环境。教师们在相互交流、思维碰撞中获得实践智慧的发展。通过层层深入反思, 教师们不断解读自己与他人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理念, 分享有效的教育策略, 老师们也会有更多的收获, 更快地成长。

篇14:中班科学活动:好玩的传声筒

1探索传声简的传声现象,知道空心的管子传出的声音清楚。

2积极主动参与探索活动,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

3增强与同伴的合作意识,体验合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空心、实心的管子(在管子里塞上可以抽出的布条)若干,听诊器一副。

2动画故事《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粗细、长短不同的竹管、铁管、塑料管若干。

活动过程

1游戏“悄悄话”,导入活动

师:小青蛙在说悄悄话,我们也来找个朋友说说悄悄话吧。

师:你和朋友说了什么?

幼1:我爸爸今天出差了。

幼2:我明天过生日,我请好朋友吃蛋糕。

师:你怎么和朋友说悄悄话的?

幼1:我说的声音很轻。

幼2:我用嘴巴靠近朋友的耳朵。

师:为了不让别人听到你们的悄悄话,说的时候嘴巴贴近朋友的耳朵。现在,范老师不用嘴巴贴近朋友的耳朵,也能说悄悄话,你们看,我用什么了?(老师出示空心纸管和个别幼儿说悄悄话,激发其他幼儿说悄悄话的欲望。)

师:你们想玩吗?

幼齐:想。

师:请两人做好朋友,合玩一根管子。

2玩传声简,比较空心的与实心的不同之处。

幼儿自由结伴。用管子说“悄悄话”,老师观察。

师:你听到好朋友的话了吗?

幼1:听到了。

幼2:听不清楚。

师:为什么有的听得很清楚,有的听不清楚呢?(组织幼儿讨论、观察两种传声筒的不同。)

幼1:是说活的声音太低了。

帅:是吗?你们再来试一次,这次声音大点一(幼儿尝试,说说自己的发现。)

幼1:有点清楚,有点不清楚。

师:那是怎么回事呢?提醒幼儿观察管子

幼2:老师,我知道了,我的管子里面有东西。(师和幼儿一起比较两种管子,一种空的,一种里面塞了布条。)

师:那我们把里面的东西抽出来,再试试。(幼儿尝试比较)

幼1:听清楚了。

师:原来这些管子不一样,一种是空心的,一种是实心的,空心的传出的声音清楚。这些管子真神奇,能够传出声音,我们给它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传声简。

3出示竹管、塑料管、铁管等长短、粗细不同的管子让幼儿探索,知道它们传出的声音都很清楚。

师:刚才玩的传声筒都是什么东西做的?

幼齐:纸做的。

师:今天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其他的管子,你们看看都是什么管子?(幼儿观察讨论)

幼1:这是竹子的。

幼2:这是自来水管,是铁的。

幼3:这是洗衣机上的管子,是塑料的。

幼4:这管子长长的,是砌楼房要用的管子。

师:这些管子都不同,但是它们传出的声音怎么样呢?你们去试一试吧,试完一种再试另外一种。把这几种都试到,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幼儿探索不同材料的管子传出的声音)

师:你发现什么了?

幼1:声音清楚。

幼2:长管子传的声音我电能听到。

师小结:所有的空心管子传出的声音都是清楚的。

4游戏“长长的传声筒”,体验与同伴一起合作玩的乐趣。

师:现在范老师坐在前面不走,要和离我很远的小朋友说悄悄话,有办法吗?

幼1:用长长的管子。

师:可以,但是现在没有长管子,只有我们刚才玩的纸管,怎么办?

幼2:把它们接起来。

师:这个办法真好,我们可以把管子一根根接起来,变成长长的传声筒。接的时候注意:两根管子接头的地方要对齐接好,别让它们断开,接完了就轮流说说听听。(幼儿合作将纸管接龙,玩“长长的传声筒”游戏,体验合作的乐趣。)

4欣赏故事《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知道传声筒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师:其实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就发现了传声筒的秘密,利用它发明了许多有用的东西。

师出示听诊器问:“这是什么?”“你见过吗?”“它是谁发明的?怎么发明的?”请你听故事《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

篇15:中班科学教案:可爱的蚕宝宝

1.了解蚕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以及用途。

2.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进一步了解蚕的生长、变化过程。

3.愿意养蚕和关心蚕宝宝,萌发对小动物的爱。

【活动准备】

各个生长阶段的蚕宝宝图;蚕生长过程图片;班里饲养的蚕宝宝以及其照片;人手一片桑叶。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主题

最近我们班的自然角来了一些小客人,他们在我们的照顾下慢慢长大了,你们知道是谁吗?(蚕宝宝)

蚕宝宝是什么样子的?蚕宝宝爱吃什么?

二、通过讨论、观察,了解蚕的生长变化过程

1.提问并出示相应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讨论。

(1)蚕宝宝是由什么变成的?(蚕卵)蚕卵是什么样子的?(幼儿先说一说,再出示图片)

(2)蚕卵怎么样能孵出蚕宝宝来?蚕卵孵出来的幼蚕像什么?叫什么?

师小结:春天来了,天气暖和了,我们可以用棉花把蚕卵包起来晒晒太阳就能孵出蚕宝宝来了。(迁移小蝌蚪的成长)幼蚕很小,像蚂蚁一样,它有一个有趣的名字叫蚁蚕。

(3)蚕宝宝吃了很多桑叶,一天天地长大,它又有哪些变化?又变成什么样子?(依次出示图片让幼儿了解蚕宝宝在各个阶段的特征)

2.幼儿分批观察班里的蚕宝宝,等待的幼儿和小伙伴说一说蚕宝宝是怎么样慢慢变化的。

3.出示蚕宝宝的一生循环图,帮助幼儿理顺蚕宝宝的生长过程。

师小结:蚕的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刚孵出来的幼蚕,身体黑色很小,像蚂蚁,叫蚁蚕。蚁蚕吃了很多桑叶,慢慢地长大,经过四次蜕皮,身体一次比一次变白、变大。最后,蚕开始吐丝作茧,在茧里,蚕再蜕一次皮,变成蛹,由蛹变成蛾,然后咬破茧爬出来,蚕蛾灰白色,有翅膀,雌蛾产卵后不久就死去。

三、了解桑叶以及蚕的用途

1.蚕宝宝喜欢吃什么?(桑叶)桑叶是什么样子的?(桑叶人手一片观察)

2.饲养蚕有什么用?

蚕屎可做枕芯,有药用价值;蚕茧能抽丝纺织成丝绸,可做面料和服装。

3.师:蚕对我们的用处很大,我们在饲养时,应注意些什么?

勤换桑叶,让蚕宝宝吃饱;帮蚕宝宝清理便便,注意卫生;蚕结茧时,不要移动等。

四、联系生活,情感迁移

1.出示我们班养的蚕宝宝照片,激发幼儿去关爱蚕宝宝的意识。

篇16: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可爱的小脸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可爱的小脸

活动准备:

1、小圆镜若干

2、室内设置4个游戏区:“吹球”、“套圈”、“闻气味”、“听声音”,相应的游戏材料若干。

活动目标:

1、进一步识五官,知道五官的正确位置,学会比较自己与同伴脸部的异同。

2、尝试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感知五官的用途。

3、能迁移已有经验,进行简单的音乐仿编活动,进一步提高探索五官的兴趣。活动过程

1、游戏活动指五官

采用教师发指令,幼儿指五官的方式,加强幼儿对五官位置认识,训练幼儿反应的灵敏性。

2、幼儿认识自己脸部的器官,比较自己与同伴的异同。

(1)每人拿小圆镜照自己的脸(眼睛、鼻子、耳朵和嘴巴),说说脸上有哪些器官。

(2)相互观看对方的脸,找找什么地方是一样的,什么地方是不同的,逐渐引导幼儿发现细微或内在的不同点(如大眼睛、小眼睛、胖、瘦、眉毛粗细、长头发、短头发等)。

3、通过操作活动进一步感知五官的作用。(1)设置4个游戏区,幼儿自主选择活动。

吹 球:只能60秒小说txt下载60m.net 用口,将乒乓球由起点沿路轨吹动至终点。

套 圈:用眼睛瞄准套圈。

闻气味:嗅装有不同气味的小瓶,如醋、香水、酒、水等。

听声音:听录有不同声音的录音带,辨别自然界中不同的声音,如同声、雨声、流水声、动物的叫声等。

(2)共同交流游戏经验,知道五官的重要作用。

4、师生共同讨论:怎样保护好自己的五官。

5、音乐仿编活动《眼睛、鼻子、耳朵、嘴》。

音乐起,师生一起随着音乐表演唱《头发、肩膀、膝盖、脚》,引导幼儿根据歌曲原有的曲调,我们一起来指一指,唱一唱:《眼睛、耳朵、鼻子、嘴》好吗?启发幼儿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表演唱歌曲。

活动建议:

1、在美工区放置镜子,让幼儿面对镜子尝试做出不同的表情,观察五官的变化,将自己最喜爱的表情画下来,将幼儿画的脸谱贴在墙上,布置专栏“可爱的我”。

2、进行拼小脸的桌面游戏。

篇17:科学活动可爱的瓢虫中班教案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感知气球的特点,和它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2、探索各种不让气球飞起来的方法,体验胜利的快乐。

3、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学说普通话。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活动准备:

1、普通气球(人手一只)氦气球(人手一只)

2、活动课件

3、打气筒

4、辅助资料箱:长棍、双面胶、透明胶、尖刀、扭扭棒、废旧盒子、罐子、吸管、废旧光碟、废旧用纸、卷筒纸芯、海洋球、乒乓球等

活动过程:

一、PPT引入:

--(出示PPT聊聊气球)你们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气球?

(幼儿泛讲)

二、第一次玩气球(普通气球)

--瞧,我这里有这么多的气球,想不想玩啊?等会你们在玩的时候动动脑筋,找一找,这气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幼儿教师一起游戏)

--来,让我们的气球休息一下吧,我们也来休息一下。

--诶?你找到什么特别的地方了呀?你是怎么发现的?

--那气球里面到底有没有东西呀?

小结:原来气球里面是有气的。

三、第二次玩气球(氦气球)

--我看你们都这么喜欢玩气球,来我再多给你们一些玩玩吧!

(幼儿教师一起游戏)

--你发现我们现在玩的气球和刚才玩的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了?

小结:原来这两种气球里面装的气是不一样的。

四、提出挑战

--这气球很调皮,你手一松,它就飞起来了,越飞越高。;本文.来源:屈,老,师.教案网;那有什么好方法可以让这气球留在你的身边,飞不起来?

除了我们提到的资料箱里的资料以外,只要你需要的话,我们教室里所有东西,你都可以请它来帮帮助!

(幼儿操作,教师指导、记录)

五、活动延伸

--你们的方法都胜利了,可是我遇到问题了,瞧!我的气球上也绑了东西,可是怎么一放手,它还是会飞起来呢?

(幼儿泛讲)

--有兴趣的小朋友可以一起来研究一下!

教学反思

通过本活动使幼儿对颜色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加深。气球是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也是幼儿非常喜爱的东西,幼儿乐于玩弄气球也喜欢吹,在吹的过程中幼儿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可有些小朋友胆小自卑、缺乏自信心,表现出不敢吹或生怕会吹爆,经过老师的鼓励并指导帮助,使幼儿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了信心。可是好多小朋友在吹足气后不知怎样处理,就放开气球,气球在空中乱飞,小朋友乐的合不上嘴。孩子们非常的开心。

在吹好气球后幼儿无法一个人绑气球口,这时就需要同伴的帮助,采用什么方法系气球口是我们关注的,通过活动让幼儿感受到只有与同伴合作才能完成任务,也给了幼儿学习如何与同伴接触交往的机会。

在踩气球时幼儿更是高兴的不得了,一个劲的踩别的小朋友的气球,生怕别人会踩到自己的气球,培养了幼儿如何保护自己的意识和能力,感受到了游戏的快乐。同时使幼儿的体脑共同参与了活动,既使幼儿体验到了轻松,愉快的感受也有利于其身心健康和智力的发展。

篇18:中班科学活动:捉迷藏的昆虫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实际生活中,孩子们经常被路边草丛中的小蚂蚱、小蝴蝶所吸引,流连忘返。中班幼儿对昆虫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根据其年龄特点及生活经验水平,我引导幼儿以了解昆虫的保护色为切入点,在游戏中观察了解、大胆体验,激发他们探索发现动物世界无穷奥秘的兴趣。

活动目标:

1.了解螳螂、枯叶蝶等昆虫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本领。

2.产生探究动物自我保护本领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请家长、幼儿一起收集关于动物自我保护的资料。

2.昆虫图、背景图。昆虫保护色课件。幼儿装扮材料(和活动室内物品颜色相似的各色塑料袋、包装袋)。

活动过程:

一、模仿昆虫自然进入活动室

引导幼儿随儿歌模仿小昆虫,引起活动兴趣。

小螳螂,穿绿袄,

举着两把大镰刀,

苍蝇蚊子跑不了。

小蚂蚱,学跳高,

腿一弹,脚一翘,

一跳跳上狗尾草。

小蝴蝶,穿花衣,

飞到东来飞到西,

快快乐乐采花蜜。

二、了解昆虫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本领

(一)引导幼儿把几种小昆虫放到相应背景图中

1.教师提问:“爱吃虫子的小鸟快来了,我们来帮这些小昆虫藏起来吧。到绿绿的草丛里?黄黄的草丛里?还是树上呢?它们藏哪儿不会让小鸟发现呢。你能想出好办法吗?”

2.幼儿操作。

(二)了解昆虫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本领

1.利用课件,了解昆虫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本领。

2.通过观察辨认图片中的昆虫,使幼儿进一步加深对“保护色”的认识。

3.教师小结。

哦,原来这些小昆虫是利用保护色的方法,让自己的身体颜色和周围环境的颜色相同,自己的身体绿绿的,就藏到绿绿的环境里,自己的身体黄黄的,就藏到黄黄的环境里。

(三)利用了解到的“保护色”知识点,积极思考,重新验证刚才帮助小昆虫的行为是否正确

1.教师:“你们刚刚是利用了它们保护色的本领吗?如果不是,请你快帮它更换地方。”

2.让幼儿“思考—学习—验证—思考”,在操作过程中获得相关知识。

三、游戏:保护色真好玩

游戏玩法:幼儿模仿昆虫,选择一种包装袋颜色披在身上。教师扮“小鸟”,谁能让自身颜色与所处环境颜色相匹配,“小鸟”就不会找到它。

游戏规则:没有找到合适颜色的“昆虫”会被“小鸟”捉住。

四、初步了解动物其他自我保护的本领。

结合课件,引导幼儿说说所观察到其他动物的自我保护本领。

五、游戏:自我保护本领大

上一篇:复兴道路交通简报下一篇:2024年中国石油天然气行业全景调研及战略咨询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