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存者的记忆的阅读题以及答案

2024-04-30

幸存者的记忆的阅读题以及答案(精选13篇)

篇1:幸存者的记忆的阅读题以及答案

幸存者的记忆的阅读题以及答案

“大舜”号在渤海湾中,再现了“泰坦尼克”号的悲壮。302人只有22人生还,其中居然有一位女性。

她叫董颖,今年 26岁,是个美女子,在青岛帮人卖服装,她是只身去大连玩的。当警铃第一次拉响时,头一次坐船,而且又是在茫茫无边、浪高五六米的大海上,董颖吓坏了。她不知救生衣如何穿,泪水止不住地流在美丽的脸庞上。这时有两位还没穿上救生衣的大哥走了过来 ,帮她穿上了救生衣。

董颖看到装船的通道上乱作一团,想到了最坏处。她手足无措地向着惊慌失措的人群跑去,发现那里的男人们都主动让出一条道,让妇女、儿童和老人先上甲板。

经过数小时垂死挣扎后,“大舜”号倾倒在大海中,船舱一下被水淹没了。同舱的几名男子用各种器物,还使用了头颅和拳头,终于击碎了钢化玻璃窗,第一个逃出这个船舱的是董颖――男人们再次把生的希望 留给了她。不过,她也只是在大海中任凭风浪摆布。突然她看到一条橡皮救生筏,那上面已有一位老人,老人向她伸出援助之手,她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能爬上去。这时大浪将一个男子送到了她和救生筏的旁边,那位男子毫不犹豫地倾全身之力,把董颖顶上了救生筏。当董颖再来向他伸手时,两只手就差那么小小的一点距离,一个巨浪将那位大哥卷人海底,再也没有起来……

董颖懵了,她的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真的,她不知 道该怎么向这位大哥的爱妻和孩子交待了……

筏子依然在死亡之海上荡着秋千,董颖放声大哭。那个老人便安慰她:“不管结局如何,我 都会尽全力帮助你,因为你还年轻,而我已经活了大半辈子了。”

这样说着,董颖止住了哭声,她也看到了海上亮色。可一个大浪将筏子掀翻,董颖死死缠住了筏绳,而那个给她力量的老人,转眼就消失在大海中……

董颖根本不会游泳,她只是在踏上“大舜”号之前,看过溺水自救的电视片。她将两个指头伸进鼻子里,拼命地用嘴呼吸,不让水灌进鼻子将自己呛死。过了很久很久,董颖发现自己随筏子到了岸边, 有人拉她,可没拉住,又漂远了一点,岸边也是惊涛拍岸,她随时可能被反弹到海里。董颖好聪明,她忙将筏绳解开,又是一个浪将她送到了岸上。这时一个渔民用羽绒服包住了她,她活了下来。

真可谓生死之劫啊!惊魂未定的董颖说,帮了她的男人们,其中哪一个不到位,哪怕是相差一秒,她都可能葬身大海。为她而去的男人们,伟大、无私,将会 在大海中永生。她要将这个故事告诉世世代代的人们。

这些天,大海中漂泊着一束束百合花,这里面也有董颖的一份心思。董颖那双忧伤而妩媚的大眼睛,盈满泪水。

记忆是残酷的,也许永远都抹不去。年轻的董颖将会永远活在一种感动和万般怀念中,生命里将没 有任何私心杂念,圣洁而美丽。

【本文第一则阅读】:

16、第一段中的“居然”是什么意思?用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第二段为什么要特别提到董颖是“只身”去大连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中多次写到董颖被吓坏了,这样写的作用是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筏子依然在死亡之海上荡着秋千”一句用了 的修辞手法, 写出了当时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况。

20、本文共有11小节,用“||”在小节号后划分层次。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⑾

21、本文的结构是( )

A、总―一分 B、分一―总 C、总―一分―一总

22、文章结尾说“记忆是残酷的”,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6、“居然”表示出乎意料。说明董颖一个弱女子能逃生令人惊奇,引出下文。

17、“只身”说明董颖没有同伴,所以救她的那些人都是陌生人,更突出了救人者的高尚。

18、 说明董颖如果没有人帮助肯定难逃一死,突出了男人们的帮助对她的重要。

19、比喻;非常危险,随时都可能葬身大海。

20、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

21、C

点拨: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文章开头和结尾思考作答。

22、因为记忆中有那么多人都死去了。

【本文第二则阅读】

1. 依据你对本文的理解填空。

(1)本文讲述了一个十分________的故事。

(2)本文讲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概括文章内容)

2. 本文采用了怎样的记叙顺序?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段加粗词“只身”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特别提到董颖是“只身”去大连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③段中“男人们都主动让出一条道,让妇女、儿童和老人先上甲板”,除了有交代情节的作用外,还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结尾中说“记忆是残酷的”,为什么?读了本文,在你的记忆中除了留下“残酷”之外,还留下了什么?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二】

1.(1)感人(悲壮、动人等)(2)“大舜”号在渤海湾中沉没,董颖在众人的舍生相助下生还。

2.倒叙;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开头点出302人中只有22人生还,其中有一位女性,使读者产生疑问,生发了阅读兴趣)。

3.“只身”是独自一人的意思;“只身”说明董颖没有同伴,所以救她的那些人都和她素不

相识,更突出了救人者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4.表明当时舍己助人的不是几个人,而是许多人。本文描写救助董颖的几个典型人物是对“点”的描写,这是对“面”的描写,点面结合使文章的中心得以深化。

5.因为那么多人失去了生命;感动、怀念等,说明略。

篇2:幸存者的记忆的阅读题以及答案

幸存者

梁小萍

①这是一场残觭的战斗.

②埃布尔躺在横七竖八的尸体堆里,他还有一丝微弱的喘息,也有知觉,但他动不了。他没有睁开眼睛,他在努力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神经来感知环境。确认周围没有异常动静,他睁开了眼睛,天空灰蒙蒙的,看不出是什么时辰,空气中夹杂着浓烈的血腥和火药的味道。

③埃布尔不知道战斗是什么时候结束的,他只记得他们部队坚守阵地三天三夜,一个团的兵力最后只剩下一个排。而且从对方部队的火力可以判断出对方的兵力也很薄弱了,对方的援军还没到来的黎明时分,是他们最后也是唯一的突围机会。就在突围时,一个炮弹在埃布尔身边不远处爆炸,他失去了知觉。

④这会儿他醒了,先看看身边的尸体,没有看到自己熟悉的战友,他想也许战友都顺利突围了。他也没有看到对方部队的活人,也许对方还没来得及打扫战场,或者说已经打扫过战场了,而他漏网了。埃布尔心里突然有点儿庆幸,在确定暂时安全后,他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他发现自己没有致命伤,只是伤到皮肉,也许是炮弹强大的爆破力震晕了他,突围时没人注意到他其实只是受伤晕了,并没有死。他坚信如果战友知道他还活着,一定不会抛弃他。

⑤埃布尔挪动一下四肢,似乎还可以动,于是他准备挪到一个相对安全一点儿的地方。这时突然传来了说话声,他赶紧闭上眼睛一动不动,大脑仔细辨认着声音和方位,原来是对方部队的士兵在打扫战场。他顿时又是一阵绝望,双手下意识地在身边摸索,还好,还有一个手榴弹。他想就算死也要多拉几个垫背的。埃布尔没有选择,因为他是一位有信仰的军人,他从没想过当俘虏。

⑥一个士兵晃悠悠地端着枪朝埃布尔这个方向走来,边走边用刺刀拨弄地上的尸体。埃布尔眯着眼睛,用眼角的余光观察:这是一个年轻的士兵,估计和自己差不多大。他不禁有点儿惋惜,两个年轻的生命即将消失。这一线惋惜只是一个闪念,在埃布尔的脑子里一晃而过,他的手还是逐渐握紧了手榴弹,小拇指慢慢伸进了手榴弹尾部的拉环。士兵走到埃布尔的身边,用刺刀拨拉着他的身体,刀尖划过他的面颊,突然停留在他的胸口,埃布尔睁开眼睛,紧握手榴弹的那只手微颤而坚定地举过身体。他双目怒瞪着士兵,士兵显然也被这一突发状况吓着了。他们彼此对视着,埃布尔的`心脏感觉到刺刀刀尖的锋利,他的小拇指仍旧紧勾手榴弹的拉环。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个声音:“还有活的吗?”士兵看着埃布尔,略一停顿,面无表情地说:“没有。”远处的声音发出一声号令:“撤!”士兵回话时一直看着埃布尔,然后把刺刀缓缓从他的胸口拿开,转身走了。埃布尔的手紧紧握着手榴弹,小拇指绷紧了手榴弹的拉环,直到阵地上又是空无人声。

⑦战争结束了。对方部队宣称,这场战斗取得了重大胜利,全歼敌军一个团。这一个团说的就是埃布尔所在的部队。可是埃布尔还活着。当然这个消息也是埃布尔很久以后才听说的,不过没多久埃布尔就知道自己的战友在那场战斗中全部阵亡,他是唯一的幸存者。可是他却没有向组织说过他生还的这一段经历,一辈子也没说。

⑧后来,埃布尔渐渐淡忘了这件事。再后来,埃布尔又常常想起这件事,而且越来越清晰。战争是残酷的,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能活着就是奇迹。埃布尔当时没有想到活。他是军人,一个刚强的军人,他只有一个选择,就是与敌人同归于尽。可是当他听到敌军打扫战场的士兵,面对活着的他却说没有人活着时,他犹豫了。

⑨埃布尔不知道那个士兵会不会像他一样活到老,可以安逸地坐在家乡的老榕树下,喝着自己酿造的红葡萄酒,慢慢欣赏夕阳的落幕,但是他真心希望那个士兵还活着。

7.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②段的环境描写有效补充了故事情节,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说明战斗的惨烈,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和现场感,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为下面故事的发展作铺垫。

B. 打扫战场的士兵发现了埃布尔,先是一怔,被怒目圆瞪的埃布尔吓到,接着看到埃布尔钩着手榴弹,意识到情势于他们双方都不利,因而选择了明哲保身。

C. 面对生死抉择,埃布尔没有选择马上拉响手榴弹,他的犹豫给了自己一个生存机会,也给了对方一个生存机会,他们都是战争的“幸存者”。

D. 本文虽属于战争题材小说,但作家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而是另辟蹊径,把笔触固定在激战之后清理战场的截面,用典型环境塑造典型人物,构思巧妙。

8.试简要分析埃布尔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9.文章到第⑦自然段即可自然结尾,作家又补充了后两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

7.B

8.①勇敢、刚强。他和战友们一直坚守阵地三天三夜,奋力突围;发现敌军清扫战场时想要与敌人同归于尽。②机警、临危不乱。他被炮弹震昏后醒来做的第一件事是观察环境,寻找逃生的机会;被清扫战场的敌人发现后,他没有慌乱,而是镇定地做出抉择。③有信仰、懂感恩。他在战场上从没想过做俘虏,被发现后也做好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准备;战争结束后,晚年的埃布尔真心祝福敌军那个打扫战场的士兵,希望他也活着到老。

篇3:幸存者的记忆的阅读题以及答案

……现在国防厂普遍困难,大都发不了工资,兴安化工厂还可以凑合的,还能发了工资。万媛的厂比较困难,过节时才发了七月份的工资。你退休了,不断写稿子这很好。我在庆祝抗战胜利50周年,让我写回忆录和自传,我懒于动手没有写,只写了个短篇文章登在厂报上。关于您写的敌人用木头子弹打人的事,可能是我当时讲错了,也可能是记错了,因为其意完全与当时情况不同。现把当时的情况与我的简历叙述如下:

我是在事变后半年即1937年后半年入党的,1938年参加工作,简历是任过党支部书记,任过数任区委书记,后任过县公安局长、市公安局长、市公安局党组成员兼经保处长,大型厂矿保卫厂长,最后任党委书记,受过中共地委党校学习和中央党校学习。其中工作最困难最危险的经历有三次,第一次沁县五区任区委书记兼区政委时,第二次当中共代表与敌人停战谈判时,第三次是任兴安化工作保卫工厂和任厂党委书记时。

先讲1943年任沁县五区区委书记时。五区在当时是沁县最危险的一个地区,它是接敌区也叫游击区,敌强我弱,是一个出生入死的地方,当时的干部认为是一个畏途,谁也不愿到该地区工作。当时的县委书记林纪青他动员时对我说:毛主席说过,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这才是好同志。当时党是秘密的,我任五区区委书记时公开身份是区政委,一来区委书记是秘密的,二来当时还驻有一个部队的加强连,是营级编制、我兼这个连的政委,所以叫区委书记兼政委。这个区的环境十分恶劣,东西南北四面就有三面是敌人,东南面是沁县城敌人驻着,东面是固亦村有敌人据点,北面是漳元镇是敌人的区指挥所,南面是二沁大道是敌人的封锁线,只有西面是伏牛山,是我们赖以存在和敌人作斗争的地方。

从五区到县委开会,还得过二沁大道敌人的封锁线,还得部队或民兵护送。我记得在1943年的秋天,我从沁南县委开会回区时,路过二沁大道敌人封锁线,护送我的部队已经返回去了,路过开村时,发现开村后面的紫山上哨树还立着(哨树是防避敌人侵扰出发的一种信号,是用民兵看守,如没有敌情时哨树就立着;如发现敌人出发侵扰时就放倒,群众就躲避T)我以为没有敌情,就从紫山下走过,到临近紫山时发现山中间有人影走动,当时敌人穿的衣服是土色的,如不注意很难发现,实际情况是敌人已经把看树的哨兵已捆缚起来,已经有敌情,但敌人还把哨树树立着来欺骗群众。

我发现山腰有人影走动,就赶快到石岩下隐蔽,但石岩下已有好多群众在隐蔽着,因之,我把随身携带的文件和手枪埋在沙里。不多时,敌人已来抓人了,我和群众一起逃跑,敌人开枪打人是用木头子弹。他为什么用木头子弹打人呢?不是因为他没有真子弹,而是因为要抓民夫,准备第二天出发扫荡。敌人的规律是每次扫荡前都要抓氏夫,他们用民夫给他们抢的东西来拿用。我混在群众中一齐跑掉,没有被抓住,敌人一方面用木头子弹打人,同时还骑马追捕群众。

我为什么能混在群众里跑掉呢?因为当时在游击区工作的同志强调群众化、穿的衣服完全和群众一样,戴的手巾是布的,穿的鞋袜也是布的,不刷牙不洗脸,要洗脸也是一个月只洗一两次,不能戴毛巾,不能穿线袜子。当时群众对付敌人的经验有三条,即叫做“吃的好些,穿得烂些,见了太君(指日本人)走的慢些!”我们在五区(即游击区)的生活是:吞糠咽菜,风餐露宿,牺牲流血,倾家荡产。当时革命干部的待遇每天只有斤四两(当时一斤为16两)小米,到了1942年最苦难的时期一天减为14两,其余靠生产自救。

风餐露宿,是整年不能在家睡觉,热天睡旷野,冬天睡土岗子。逢年过节,刮风下雨,更加不能在家睡觉,因为敌人就是趁机来家捕捉干部的。我们有个区委副书记刚从县季调来不到三个月就牺牲了,就是因为在老百姓家吃了夜饭走的迟了,就被敌人抓走了,后来跳井牺牲了!

所谓流血牺牲,就是全区主要干部大邵牺牲了。区长牺牲了,区委书记牺牲了,区委副书记牺牲了,农会主席牺牲了,武委会主任牺牲了,公安助理员牺牲了等等,就是我是个幸存者。

所谓倾家荡产,就是因为我当干部,敌人把家烧了,但左邻右舍都没有烧。我和您婶母可以说是患难夫妻,因为我革命,敌人用刺刀放在您婶母的肚子上问你男人是不是八路,你婶母说不是,是个放羊的,问到哪里去了,说是到我娘家拿衣服去了,才免于难。

那个时候工作艰苦,每天是昼伏夜出,每天工作要下山上山,走了多里路,死的死了,活的人也准备天天牺牲,时时牺牲,真乃是视死如归,前仆后继,为的不当亡国奴,为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消灭战争,消灭帝国主义。我们和群众关系真乃是鱼水关系,一家人关系,对老者敬如父母,对同年的男女如同兄弟姐妹。在群众家里给担水扫院,春天一块到地播种,夏秋一块到地里收割,群众对我们无话不说,我们对群众也不时交心。在游击区工作,如果没有群众支持,一天也待不下c我记得有一次全区在开会,半夜被敌包围,我们还没起床敌人就把炮弹、子弹打到院里,后来起床不能开灯,走时裤子和鞋都没有身上,走到路上遇上敌人就跳到数丈的坑里。第二天吐了血,就患了便秘病,在京透视时发现一根肠子被蹲坏了。自1938年武汉失守后敌人对国民党实行诱降政策,对敌后华北实行三光政策,对游击区实行蚕食政策,到处捕杀干部,就是蚕食政策的体现……

叔父润身

一九九五年九同二十日于太原

家书故事

吴念孩

在纪念全民抗战爆发70周年的时候,我找出叔父在生前给我写的7页长信,重温他老人家讲的亲身经历的抗日故事,希冀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战斗争史能为我们每一个人所铭记。

叔父写信时已84岁,正值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时。老人家当时兴致很高,在长达7页的家书中阱了7个抗日故事,这些故事既有叔父机智躲过鬼子追捕的惊心动魄,又有他和战友们当年睡旷野、饥寒交迫却时时准备牺牲的艰辛,更有记忆中叔父觉得温暖的鱼水军民情……

叔父的长信说明,他以三次实际行动,实践了毛泽东同志“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这才是好同志”的教导。他从县委机关去抗日最困难的游击区任区委书记,正说明了这一点。

为了保卫人民群众,叔父与战友一次又一次冒着生命危险开展对敌斗争,浴血奋战,出生入死。在叔父写给我的其他信中,还有很多感人至深的小细节。比如,一次叔父带着两名战士,在寒冬十月涉冰水过漳河,冻得腿脚比针刺还痛,他们咬着牙,把疼痛化为仇恨,破坏了敌人的交通线,使鬼子的火车半个月动弹不得,通迅设备成为聋子、瞎子。为了分化瓦解敌人,叔父与战友经常开展政治攻势,把抗口标语写到敌人的据点和碉堡墙上。

篇4:圆的阅读题以及答案

[美]爱默生

眼睛是第一个圆,眼睛所见的地平线是第二个圆,圆这一基本图形在自然界无处不在,不胜枚举。圆最能象征世界所蕴含的密码。圣奥古斯丁曾将上帝的本质描绘为一个圆,圆心无处不在,而圆周无处可觅。我们穷尽一生之力领会作为图形本原的圆的丰富含义。人们的任何行为都可以被超越。我们的一生都在探寻真理,围绕每一个圆都可以绘出另一个圆;自然界没有终极,每一个终点都是一个起点;每一处底部下面都另有一个更深的底部。

世上任何事物都不会是永恒不变的。宇宙是运动变化的。“永恒”只是一个表示不同程度的概念。我们的文化也不过是一种占支配地位的理念。只要我们的理念转变了,它们就会随之消亡。古希腊雕刻早已不复存在,像冰雕一样消融殆尽,只剩下一些零星孤独的断片,好似六七月间阴谷的石缝中零零散散的残雪。开辟新事物的天才又创造了别的东西。希腊字母流传得更久远一些,但也同样避免不了要遭受厄运,最终掉进新思想为所有的旧思想设置的不可逆转的深渊里。新大陆在这个古老的星球废墟上建立;新的物种在前代腐化的尸体上孕育;新艺术占据旧艺术的地位,铁路的发明让公路和运河相形见绌;蒸汽机取代了船帆,随即电动机又应运而生。

开启每个人心灵的钥匙是他的思想。尽管看似桀骜不驯,他仍然有他遵循的舵轮。只有向他展示一个支配他原有观念的新观念,才能使他脱胎换骨。人生是一个自我进化的圆,从一个微乎其微的小圆永无止境地向四周扩展成新的更大的圆。.这种圆的一轮接一轮的生成幅度取决于个人心灵的力量。因为每种思想在形成之后,这种思想的惰性力量使其自身停滞在圆脊上,不断凝固僵化、自我禁闭。但是,如果心灵反应敏捷,力量强大,它将冲破这一阈限,向四周蔓延,在更深处扩展形成另一个轨道。

人人都是下一个时代的预言者。每一个成果都遭到紧随其后的成果的挑战和审视。新的观念总是遭到旧观念的忌恨。但是人的目光很快就能适应新观念,因为人的目光和新观念是同一原因的不同结果。在这之后,新观念的有益无害渐渐被人认识。不用对新的归纳概括心怀畏惧。不要抵制它,因为它将完善、提升你的`物质理论,正如它将完善、提升你的精神理论一样。

没有激情,便不会成就惊天动地的宏图伟业。生活是精彩纷呈的,精彩源自放纵激情。历史上的辉煌时刻都是凭借思想的力量游刃有余地完成事业,如天才的杰作和宗教的传播。我们永不满足、不懈追求的是忘却自我、感受震惊、丧失对永恒的记忆,不知所以地去开展事业;简而言之,去勾画出一个新的圆。

篇5:黄岩蜜橘的阅读题以及答案

蜜橘是黄岩地区的一大特产,在国内外颇负盛名。黄岩蜜橘品种繁多,现有一百多种。最常见的有早橘、乳橘、无核橘、本地早、朱红等。

黄岩蜜橘不仅品种繁多,颜色也非常好看。它未成熟时,皮是绿色的,一般到十月就变成黄色,也就成熟了。成熟的橘子挂在枝头,黄橘点缀在绿叶中,绿叶衬托着黄橘。远远望去,这番景象就像图画一样美妙!

黄岩蜜橘的果肉甜美多汁,营养丰富,是人们喜爱的水果之一。

黄橘的皮含有大量的油,当你剥开橘子时,一股清香迎面扑来,这就是橘皮油的香味。黄岩橘皮油提炼成的香精,是做食品香料的最好原料。橘皮内壁上一丝丝的白色网状纤维叫做橘络,它可以做中药,能止吐、消渴。因此黄岩蜜橘的经济价值很高。

好词:点缀衬托

佳句:成熟的橘子挂在枝头,黄橘点缀在绿叶中,绿叶衬托着黄橘。远远望去,这番景象就像图画一样美妙!

阅读题和答案

1.“远远望去,这番景象就像图画一样美妙!”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夸张

B.拟人

C.比喻

D.对比

正确答案:C

2.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A.橘皮内壁上一丝丝的白色网状纤维叫做橘络,它可以做中药,能止吐、消渴。

B.黄岩橘皮油提炼成的香精,是做食品香料的最好原料。

C.黄橘的皮含有大量的`油,当你剥开橘子时,一股清香迎面扑来,这就是橘皮油的香味。

D.因此黄岩蜜橘的经济价值很高。

正确答案:D

3.理解文章,完成选择。

“黄岩蜜橘不仅品种繁多,颜色也非常好看。”这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A.承上启下

B.总起全文

正确答案:A

4.理解文章,完成选择。

第二自然段写了蜜橘的什么特点?( )

A.外形漂亮

B.颜色变化

C.颜色好看

D.景象美妙

正确答案:C

5.理解文章,完成选择。

第一自然段写了蜜橘的什么特点?( )

A.黄岩特产

B.品种繁多

C.品质优良

D.颇负盛名

正确答案:B

6.为短文选择恰当的题目。

A.黄岩蜜橘

B.我爱吃蜜橘

C.黄橘皮的妙用

D.漂亮的蜜橘

正确答案:A

7.给画横线的“负”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蜜橘在国内外颇负盛名。

A.小于零的

B.欠(钱)

C.具有

D.遭受

E.倚靠

F.背

G.败,跟“胜”相反

H.违背

正确答案:C

8.给画横线的“负”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申花足球队以五胜一负的成绩昂首进入决赛圈。

A.违背

B.败,跟“胜”相反

C.小于零的

D.欠(钱)

E.具有

F.遭受

G.倚靠

H.背

正确答案:B

9.给画横线的“负”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英勇的战士在激战中不幸负伤了。

A.违背

B.败,跟“胜”相反

C.小于零的

D.欠(钱)

E.具有

F.遭受

G.倚靠

H.背

篇6:生存的地方的阅读题以及答案

生存的地方

有两个人在大海上漂泊,想找一块生存的地方。他们找到了一座无人的荒岛,岛上虫蛇遍地,处处潜伏着危机,条件十分恶劣。

其中一个人说:“我就在这里了。这地方现在虽然差一点,但将来会是个好地方。”而另一个人不满意,于是他继续漂泊。他终于找到了一座鲜花烂漫的小岛,岛上已有人家,他们是18世纪海盗的后裔,几代人努力把小岛建成了一座花园。他便留在这里做小工,很快就富裕起来,过得很惬意。

过了很多很多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财大气粗的他经过那座他曾经放弃的.荒岛,他决定去拜访老友。岛上的一切使他怀疑走错了地方:高大的屋舍整齐的田畴,健壮的青年,活泼的孩子……

老友因劳累而过早衰老,但精神仍然很好。尤其当说起变荒岛为乐园的经历时,更是神采奕奕。最后老友指着整个岛说:“这一切都是我双手干出来的,这是我的小岛。”那个曾错过这个地方的人,什么话也说不出。

是的,生活就是这样:有些人再辛苦、再困顿,但他奋斗了,他是生活的主人;有些人再舒适、再富足,但他缺少艰难的创造和奋力的拼搏,他始终自豪不起来。

阅读题

1.第二段的“他们”指哪些人?“把小岛建成了一座花园”中“花园”是什么意思?

2.第三段“岛上的一切使他怀疑走错了地方”一句承上启下,照应了上文什么语句?引出下文什么内容?

3.老友说“这是我的小岛”。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4.来访者过得很惬意,为什么听了老友的经历什么话也说不出?下文为什么又说他始终自豪不起来?。

5.走人生的路就像在大海上漂泊。结合文中两个人的生活道路简要谈谈你打算如何寻找自己人生的立足点,开创全新的人生。

答案

1.指18世纪海盗的后裔。 意思是像花园一样美好的地方

2.照应了“无人的荒岛”,引出了“高大的房屋……活泼的孩子”

3.虽然这岛是无人荒岛,但我亲手把他建成乐园,我骄傲自豪啊

4.与老友亲手创造美好生活的经历相比,他深感惭愧,因而说不出话来。他虽然富裕,却只是别人的雇佣,在小岛的主人老友面前,他当然自豪不起来

篇7:出师表的阅读题以及答案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阅读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遂许先帝以驱驰( )

(2)邹忌修八尺有余( )

(3)池非不深也( )

(4)便要还家( )

2.下列语句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B.愿陛下亲之/信之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皆若空游无所/依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先帝不以臣卑鄙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选文中找出表明作者淡泊名利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诸葛亮出师北伐的战略目标是什么(用原文回答)?你心目中的`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答应;(2)长,这里指身高;(3)护城河;(4)通邀,邀请。

2.A

3.(1)亲近贤臣,远避(疏远)小人,这是汉朝前期所以能够兴盛的原因。

(2)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意思接近即可,如关键词语漏掉或错译,酌情扣分)

4.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5.(1)目标: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答出两点即可)

篇8:雪晴晚望的阅读题以及答案

雪晴晚望【注】

贾 岛

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

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

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注】贾岛长安应举落第,与从弟释无可寄居长安西南圭峰草堂寺。这首诗大约写于此时。

阅读题

8、题目为“雪晴晚望”,诗人具体“望”到了哪些景色?请简要叙述。

答:

9、末尾两句写的是什么内容?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答:

答案解析

8、在夕阳斜照下,溪水上空升腾起鱼鳞般的云朵,几乎多至“万重”;在遍山皑皑白雪中,采樵人缓缓下山,回到被白雪覆盖的茅舍;远处山冈上,野草正在燃烧,劲松郁郁苍苍,日暮的烟霭似断断续续生于石松之间。(意思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古诗形象的鉴赏能力。本诗描写景色的.部分为前三联,答案从前三联中筛选整合即可。因为题干中有“简要叙述”的要求;所以只答意象不叙述不能得满分。

9、诗人在回山寺的路上,听到了山寺里传来的钟声,平添了浓厚的诗意,也吐露出诗人心灵深处的隐情。这两句起着点活全诗的作用,点明了归隐的主旨。前六句写了所望之景,这一声清亮的暮钟,由视觉转到了听觉。这钟声不仅惊醒了默默赏景的诗人,而且钟鸣谷应,使前六句所有的景色都随之飞动起来,整个诗境有声有色、活泼动人。(意思对即可)

篇9:爆竹的记忆阅读题答案

长声短声地叹气,形容心情沮丧。

2、攒钱买炮、新年放炮和门前寻炮。

3、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新年的喜庆气氛,表达作者的喜悦心情。

4、终于买上了鞭炮,所以幸福,但还得藏起来,并且每天都要去看看,这是很让人揪心的。

5、不能,“收获”指孩子们希望有大的回报,但往往连小的“发现”也寻找不到,更能突出鞭炮难寻。(意对即可)

篇10:幸存者的记忆的阅读题以及答案

一个国王有一个独生子,国王爱他就像爱自己眼睛一样。可这个王子总是不快乐,整天整天地站在阳台上,看着远处。

“你还缺什么吗?”国王问他,“你到底怎么了?”

“我也说不清,爸爸,我自己也不清楚。”

“你恋爱了?如果你想要哪个姑娘,告诉我,我会安排你们结婚的,不论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王的女儿,还是最穷困的农家女子,我都可以给你解决!”

“不是,爸爸,我没爱上什么人。”

国王想方设法为儿子开心解闷。戏剧、舞会、音乐、歌曲,但毫无效果,而且王子脸上的红润一天一天消退。

国王只好发出命令,从世界各地来了许多最有学问的人:哲学家、博士、教授。他让大家见了王子,然后征求大家的意见。这些人退出去想了想后,又来见国王,说:“陛下,我们想过了,并研究了星相,必须这样做:找到一个感到满足的人,这个人对所有东西都感到满足,并且因为一切而感到满足,然后把他的衬衫跟你的儿子的交换一下就行了。”

当天,国王就派出使者到世界各地寻找这个感到满足的人。

一个神父被带了回来,国王问他:“你满足吗?”

“很满足,陛下。”

“那好。你愿意成为我的主教吗?”

“噢,那可太好了,陛下!”

“出去!快滚出去!我找的是一个满足于自身状况的幸福的人,而不是一个想要比现有状况更好的人。”

国王又开始等待下一个满足的人。人们告诉他,他的邻居,另一个国王,那真是又幸福又满足。他有一个善良美丽的妻子,子女成群,曾在战争中打败了所有的敌人,国家和平安宁。满怀希望的国王当即派出使者去向他求讨衬衫。

邻居国王接待了使者,说:“对,对,我什么东西也不缺,可悲的是一个人拥有了一切,却还得离开这个世界,抛弃这一切!每次这样一想,我就深感痛苦,夜里不能睡觉!”使者一听,觉得还是回去吧。

国王一筹莫展,只好去打猎散心。他射中一只野兔,以为可以抓到它了,可没想到,野兔一瘸一拐地逃走了。国王便在后面追了过来,把随从都甩在后边老远。追到一处野地,国王听见有人在哼着乡村小调。国王停下来,想:这么唱歌的人只能是个满足的人!就寻着歌声钻进了一座葡萄园,在葡萄藤下他看到一个小伙子边摘葡萄边唱着歌。

“您好,陛下,”小伙子说,“您这么早就到乡下来了?”

“好小伙子,你愿意让我把你带到京城吗?你可以做我的朋友。”

“啊,啊,陛下,不愿意,我一点也不想去,谢谢您。就是让我做教皇我也不愿意。”

“那是为什么,像你这样一个棒小伙子……”

“不,不,跟您说实话吧,我觉得这样很满足,这就够了。”

国王想:我总算找到了一个幸福的人啦!“年轻人,你帮我一个忙吧。”

“陛下,只要我能做到,我会全力以赴的。”

“你先等等。”国王欣喜若狂,跑着去叫那些随从,“快过来!快过来!我的儿子有救了!我的儿子有救了!”然后他把随从们都带到了小伙子这里,说:“好小伙子,你想要什么我都会给你!但你给我,给我……”

“什么东西,陛下?”

“我的儿子就要死了,只有你能救他。来,你过来!”国王抓住他,开始解开他外衣的扣子。突然,国王僵住了,手耷拉了下来。

篇11:幸存者的记忆的阅读题以及答案

所谓阅读经典的意义,就是使我们能够携古人之手,与古人偕行,经由经典阅读而与经典作者相对话。经典中的思想世界,就好像是图书馆,我们可以走进去,在古人的思想世界里面和他辩驳、冲撞,带着我们的问题、我们的苦闷,来向他求取答案。

当前人文教育,包括海峡两岸在内,有些什么样的问题呢?我觉得第一个问题,是以教科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所呈现的问题。教科书就好像一种“套装知识”,这种“套装知识”的好处是,呈现了当前学术界已经取得高度共识的知识。它的优点就是很容易传播给下一代。“套装知识”的坏处是,很容易被商品化,有一种被出卖的潜在危险性。还有,教科书的基本性质是记忆导向的,尤其是记忆导向的教学方法。中国有着长达一千二百多年的科举考试传统,因此考试引导着教学。记忆性的教学方法弥漫于海峡两岸的各级学校,批判性思考极端贫乏。

第二个问题是,人文教育基本上沦落为一种“概念游戏”。比如说,哲学只是一些概念的推衍,哲学与生命没有关系;而史学呢,多半是因果关系之建立;伦理学则常流于说教。为什么需要哲学、伦理学、历史学、文学?不是为了丰富生命,提升生命的精神气质吗?但是,今天我们大学里面的人文教育,已经逐渐脱离“人”本身,“教育”与“实践”出现了分离。

当前人文教育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之间,有一个窘困。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最后一条———“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到底怎么改变世界?我想为马克思再加一句话:世界的改变从自我的改变开始,而自我的改变,从内心的觉醒与改变开始。我认为这一点,特别重要,特别值得深思。

在二十一世纪中国崛起的新时代,我觉得大中华圈的知识分子要回归儒家的“实学”传统。我所谓儒家的“实学”传统,其实就是十二世纪以前中国读书人的传统———东林书院(明代)的精神: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们需要“魂兮归来”,重温中华经典。

在儒家传统里,经典的“经典性”至少有三个面向:第一个是社会政治性,第二个是形而上学的内涵,第三个是回归人的心性的本质的思想内涵。

首先,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在于有它很强的社会政治关怀。意思是说,它是在日常生活之中来体悟超越和永恒的价值与理念。日本十七世纪儒学大师伊藤仁斋(1627-1705),毕生推崇《论语》。他说《论语》是“最上至极宇宙第一书”。他说孔子是“最上至极宇宙第一人”。《论语》对海峡两岸社会的影响,远低于对日本社会的影响。日本一直到今天都还非常推崇《论语》。伊藤仁斋也曾说,“人外无道,道外无人。”他写书来分析《论语》的日常性的特点。这一点非常正确。中国文化的伟大,就在于不讲康德式“批判”,不讲柏拉图式的抽象理念,不讲亚里士多德式的三段论证,而是讲从日常生活中体悟永恒而抽象的伟大道理。更重要的是,这种道理是人人都能够做、人人都能够学的。

经典的第二个特质是,通常要有很强的`形而上学的内涵。这种经典能够为人的生命赋予超越的形而上的意义。这方面讲得最好的,我觉得是南宋大儒朱子———朱熹(1130-1200)。他讲道,“经, 纶,皆治丝之事。经者,理其绪而分之;纶者,比其类而合之也。经,常也。大经者,五品之人伦。大本者,所性之全体也。”“其于天地之化育,则亦其极诚无妄者有默契焉,非但闻见之知而已。”也就是说,在天地的形成、发展的过程里面,这些经典能够带领我们以最真诚的方式,默默地体会宇宙形成的道理,而不止于一种“闻见之知”。经典是能够赋予我们的生命以丰厚高明的面向。

经典的第三个特质就是,它能够赋予我们心性的意义,也就是心灵的觉醒。王yang明一生写过很多好文章,其中一篇叫做《尊经阁记》。用白话文翻译,他说:所谓诗、书、礼、易、乐、春秋这六经,并不是什么特别的东西,它只不过是传递我们内在的心灵里面那种永恒的道理而已。他说:所谓的《易经》就是讲我们心灵里面的“阴阳消息”;所谓的《书经》,就是记我们心里的“纪纲政事”;所谓的《诗经》,只不过是为了表达我们人的歌咏性情而已。的确,凡是伟大的经典,都能够唤起我们心灵的觉醒,使我们能够心体力至,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总结我刚才所讲的,那就是任何一部经典,都能够把抽象的“道”,跟经典,以及经典中的“圣人”三者合而为一,成为经典。换言之,经典因为它具有这三大特质,因此,它是一种“具有全球性意义的地域性知识”。比如说,儒家思想是两千多年前起于山东半岛的地方性 知识,但是,它今天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具有普世性价值的学问了。所谓阅读经典的意义,就是使我们能够携古人之手,与古人偕行,经由经典阅读而与经典作者相对话。经典中的世界,不是埃及金字塔里的木乃伊。经典中的思想世界,就好像是图书馆,我们可以走进去,在古人的思想世界里面和他辩驳、冲撞,带着我们的问题、我们的苦闷,来向他求取答案。

阅读题

23.作者认为当前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造成了怎样的后果?(2分)

24.从社会政治关怀的角度来看,《论语》的突出特点是什么?(2分)

25.“这种经典能够为人的生命赋予超越的形而上的意义”对其中所说的“超越”你是如何理解的?(2分)

26.经典“能够赋予我们心性的意义”,其核心的价值在哪里?(2分)

27.作者关于经典的“经典性”至少有三个面向的论述,和开始所谈的当前人文教育

存在的问题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试从文章结构和事理逻辑的角度加以阐述。

(4分)

28.文章第四段所引对联的作者是谁?作者所推崇的东林书院(明代)的精神对我们当前学校的人文教育有什么启示?(4分)

答案

23.批判性思考极端贫乏,教育与实践出现了分离。(2分)

24.道理是人人都能够做、人人都能够学的。(2分)

25.能突破囿于个体经验的“闻见之知”,而认识自然和社会的普遍法则和真理。(2分)

26.心灵觉醒,身体力至。(2分)

27.从文章结构上说,作者关于当前人文教育存在问题的论述,属于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部分,关于“经典性”至少有三个面向的论述,属于解决问题的部分。从逻辑上说,问题的症结在批判性思考极端贫乏,“教育”与“实践”出现了分离;世界的改变从自我的改变开始,而自我的改变,从内心的觉醒与改变开始;而经典的三个特质恰恰有利于内心的觉醒与改变。(4分,结构和逻辑各2分)

篇12:记忆深处的冰棍阅读题答案

1)大快朵颐:

(2)付之一炬:

2.读第③段加横线的“热辣辣的嗓子吆喝着冰凉的字眼”一句觉得很有意味,说说你的理解。(2分)

3.一根只有五分钱、含有色素的冰棍自然远比不上麦当劳、肯德基的食品,但作者为什么吃得那样贪婪,认为能吃上冰棍就是他“最惬意的避暑方式”?(3分)

4.作者回忆小时侯吃冰棍的经历,为什么要插上对自己辍学同学卖冰棍的描写?这样描写的作用是什么?(3分)

5.看到同学卖冰棍,年纪还小的作者认为很好,“既有冰棍吃,又能赚钱”。那么,到底辍学卖冰棍好不好?结合第⑥段的描写说说你的理解。(3分)

6.文章的记叙顺序是 ____,详细描写的 ____ ,重点描写的是

篇13:魔鬼谷斗巨鼠的阅读题以及答案

8只巨鼠把号称科摩多龙的巨蜥团团包围住,巨蜥几次突围没有成功,巨鼠们一哄而上,活活地咬死了巨蜥。8只巨鼠静静地趴着,津津有味地吸血,然后吃肉。

紧张和激动,使得本森满头大汗,他知道这些在野外环境里拍到的鼠蜥搏斗厮杀的镜头将会激动多少观众。大概是科摩多龙的血腥味太浓了,一下子招来了三四十只巨鼠,不料,那些巨鼠竟冲向敞篷汽车。本森大喊一声“不好”,立即放下录像机,抄起汤姆式冲锋枪,“嗒嗒嗒”射出一梭子弹,3只巨鼠倒了下去。但是嗜血成性的巨鼠纷纷扑上来,一位助手被两只巨鼠从车上拖了下来,七八只巨鼠围着,又撕又咬,那个助手被撕碎了,仅仅几分钟,他的身上已白骨四露。本森命令司机开车逃跑,但是魔鬼谷中间的山道路面狭窄不平,后退不得。司机通过无线电报话器,向科学考察船上的奥比教授发出呼救警报。

奥比教授从无线电里听到这个不幸消息,立即亲自驾驶直升机飞到魔鬼谷上空,但见七八只野猪般大的巨鼠在车斗里跳,还有十多只巨鼠挤在汽车驾驶室外,正拼命地啃着咬着驾驶室的门,情况万分危急。

奥比教授命人放下绳梯,又通过对讲机告诉司机不要动。然后,丢下一颗催泪瓦斯弹。“咚”一声爆炸,漫起一股淡蓝色的烟雾。巨鼠们从来没有闻过这种味道,它们“咔咔”地咳嗽、蹦跳、打滚,最后逃得无影无踪。催泪瓦斯的蓝色烟雾渐渐散去,司机打开门,收拾好录像器材,从绳梯上爬上直升机,汽车也不要了。

直升机绕着魔鬼谷转了三个圈子,算是向死者志哀。奥比教授眼含泪水说:“科学是一种献身的事业,这次我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是我们掌握了巨鼠的窝巢,为下一次考察提供了安全保障的根据。”

阅读题

1.注意词语中带点字的关系,写几个结构相似的词语。

①窝巢 烟雾

②无影无踪 搏斗厮杀

2.下面加点的词意思完全一样的一组是 ( )

A.紧张和激动,使得本森满头大汗。

搏斗厮杀的镜头将会激动多少观众。

B.情况万分危急。

情况危急万分。

C.八只巨鼠把号称科摩多龙的巨蜥团团围住。

八只巨鼠把称号为科摩多龙的巨蜥团团同住。

D.我们掌握了巨鼠的窝巢,为下一次考察提供了安全保障的根据.

我们掌握厂巨鼠的窝巢,为下一次考察保障安全提供了根据。

3.修改下面的病句。

①印度洋上有个荒无人烟的,无人居住的科降龙岛。

②本森命令司机开车进攻,但因道路狭窄,无路可退了。

4.缩写下面的句子、

这些在野外环境里拍到的鼠蜥搏斗厮杀的镜头将全激动多少充满好奇心的观众。

5.根据题目的.提示,写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6.划出文章的中心句,根据中心句写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7.根据文章的内容,在下面图表的空白处填词语。

8.文章最后引用奥比教授的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A.为科学事业,每个研究者肯定要牺牲生命的。

B.科学研究是要付出大代价的,科学研究者要为科学献身。

C.科学研究需要科学工作者具有献身精神。科学的发展是科学工作者付出大代价换得的.

D.没有人牺牲,不能掌握巨鼠的窝巢,下次考察就不安全。

答案

1.略

2.B

3.①“荒无人烟”与“无人居住”重复删去一个 ②“进攻”改为“逃跑”

4.镜头激动观众

5.一天,本森和两个助手在科摩龙岛拍摄精彩的巨鼠围攻巨蜥的精彩镜头,结果祸及自身,付出一巨大,好不容易脱身。

6.“科学是一种献身的事业,这次我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是……”告诉人们科学研究需要科学工作者具有献身精神。科学的发展是科学工作者付出的巨大代价换得的。

7.鼠蜥搏斗,人鼠搏斗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幸存者的记忆的阅读题以及答案】相关文章:

泰坦尼克上的中国幸存者观影报告05-08

幸存的温暖初二作文04-10

幸存者探索全流程攻略03-22

写抗战胜利日作文:幸存的孩子04-13

上一篇:心 中 有 人下一篇:9第二章第二节教案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