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云廊导游词专题

2024-04-22

翠云廊导游词专题(精选3篇)

篇1:翠云廊导游词专题

世界陆路交通的活化石翠云廊

各位游客:大家好!现在我们来到了剑门古蜀道重要路段“翠云廊”景区。“古蜀道”是指由京都长安入蜀的道路,由于自京都入蜀必须先到汉中,因此凡由京都到汉中的道路皆称蜀道。蜀道位于汉中以北称北栈,以南称南栈。蜀道北栈有褒斜道、陈仓道、傥骆道、子午道四条;蜀道南栈有金牛道、阴平道、米仓道三条。下面我先对古蜀道作个简单解释。

(1)北栈道:

[褒斜道]为蜀道北栈之主干道,其道“北口曰斜,南口曰褒,长四百七十里。”斜谷在眉阝县西南三十里,秦惠文王取蜀之道;褒谷在褒城之西端,距汉中市25公里。《史记·范睢·蔡泽列传》有“栈道千里,通于蜀汉”的记载,即指褒斜栈道,行程千余里,直通成都。汉明帝永平六年(公元63年)汉中太守畜阝君奉明帝之诏书,在褒斜道南端的七盘山开通隧道,是为褒斜道石门,这是世界交通史上“最早的人工隧道”。隧道的开通使路程缩短了50公里。诸葛亮第五次伐魏,即经此栈道。北魏正始元年(公元504年)宣武帝元恪改修褒斜道,名为“连云栈道”。

[陈仓道]由于该道北端出口在宝鸡市,宝鸡古称陈仓县,因此得名陈仓道,这是古代汉中至宝鸡的重要通道,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汉大将军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即指此道。由于该道沿嘉陵江东源故道河谷而行,陈仓附近有一座重要关隘——散关,雄居秦岭之脊,中段又经过险峻泥泞的青泥岭,所以也被称作“故道”、“散关道”和“青泥道”。李白《蜀道难》中“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即指此处。

[傥骆道]在陕西周至县西南10公里,南口在洋县北,称傥;北口称骆,长210公里,人们视其为褒斜道的支线或间道。

[子午道]是古代关中至汉中翻越秦岭的重要通道。古人以秦岭分界南北,北方为子,南方为午,故称子午道,唐天宝中,四川涪洲(今涪陵合江县)给杨贵妃进贡新鲜荔枝即从此道直趋长安,唐杜牧诗云:“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2)南栈道:

[金牛道]又称“石牛道”,是古代由秦入蜀的最佳通道。此道历史悠久、文物荟萃、食宿方便,古人称其为“入蜀之正道”。此道开通于战国后期,史载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欲伐蜀,因高山险阻,运兵困难,乃作五石牛,言能屙金,以赠蜀王,蜀王开明氏令五丁力士率沿途百姓拼力开凿了这条蜀道。李白《蜀道难》载:“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开凿工程应该是相当艰难的。我们游览的翠云廊景区就属于金牛道的重要路段。

[阴平道]北起甘肃文县,南至四川平武、江油,全长420公里,是蜀道中的又一重要通道。文县汉代置阴平县,故名阴平道,也称“阴平小道”。公元263年魏大将军邓艾、钟会伐蜀,强攻剑门关不下,邓艾铤而走险,偷渡此道成功,绕过姜维大军,直接突入绵阳、成都,导致刘后主投降,蜀国灭亡。

[米仓道]北起陕西南郑(今汉中),南至四川巴中,途经南郑西南20公里的米仓山,故名米仓道,属金牛道之间道。

古蜀道的线路走向,一般沿山脊开道,依山取势而行,既可减少土石方开挖量,减轻徭役,节省粮饷,又可居高临下,便于战时行军了望,所以蜀道重要关口,如五丁关、牢固关、七盘关、朝天关、飞仙关都在山顶或临近山顶的垭口,而不在山麓。

(3)翠云廊七次植树

翠云廊是以剑阁古城为中心,北至古葭萌(今昭化)天雄关,南至古巴西郡(今阆中),西至梓潼,全长三百余里的古蜀道重要路段,由万余株古柏构成,是金牛蜀道中最壮丽的一段。

“翠云廊”这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名字是清康熙年间剑州知州乔钵作创。他说:“自剑阁南至阆州,西至梓潼,三百余里。明正德时知州李壁以石砌路,两旁植柏数十万,今皆合抱,如苍龙蜿蜒,夏不见日,钵因题曰翠云廊”。其实在此之前,这条道还有个气派的名字叫“皇柏大道”,那是因为秦朝统一中国后,下令以咸阳为中心,修筑通达全国的驰道,在道两旁

[1]种上成排的松柏,“道宽五十步、三丈而树”。人们把秦朝所植的树称为“皇柏”,所以这

条道又名“皇柏大道”。据林业专家考证,现翠云廊沿线胸径2米以上、树龄两千多年的古柏,应为秦朝所植,这是迄今所知这一路段最早的植树记录。

第二次对翠云廊大规模植树的是张飞。传说当年张飞任巴西郡太守,军政书信来往频繁,而剑阁又是巴西、蜀都至中原的必经要地,剑门山脉古称“梁山”,因荒凉险绝,极易迷路。为适应政治、军事上的需要,张飞令士兵、百姓沿驿道植树,以树为路标,加快了文书传送。现在古道上胸径1.8m以上的古柏应该就是张飞所植柏了。

第三次是东晋时期。因道教兴起,人们重视风水之术,而剑阁又是道教的发源地,于是大量栽植“风脉”树。当时尚书郎郭璞写有《种松碑记》:“县路翠、武功贵,县路青、武功荣”,并刻石勒碑,以崇教化。此碑到了宋代已风化剥蚀,当地人曾请大文豪苏轼重书碑文,该碑现存武连觉苑寺内。

第四次是北周时期,时人为计里程,曾在道旁每一里垒一土堆作标记,但这种方法易被风雨冲毁,后来改为每一里种树一株,以一里一树计算里程。《日知录·道路·官树》引《后周书》说:北周文帝在全国推行韦孝宽“改土堠为道里植树,既免修复劳苦,行旅又得庇荫”的办法,命令全国各州“植树表道,理夹沟以通水潦,一里一树”。但当时以什么树计里,史无记载。

第五次是唐朝天宝年间,因杨贵妃喜吃荔枝,而距长安最近的荔枝产地只有四川合江,为了保证荔枝鲜味,唐玄宗下令地方官员大规模整治道路,同时在道路两旁大量补植柏树,人称“荔枝柏”。诗人杜牧有诗云:“回望长安绣成堆,千顶山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第六次是宋朝,据《宋会要辑稿·方域·道路》记载,宋仁宗天圣三年(公元1025年)诏令:“自凤州至利州,剑门关直入益州道路,沿官道两旁,每年栽种地土所宜林木”。

第七次是明朝正德年间。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广西人李璧任剑州知州,对剑阁驿道南至阆中、西至梓潼的官道进行了大规模整治并补植柏树,因此清同治《剑州志》有“古柏数十万株,为璧所植”的记载。

其实,以上所讲七次植树只是历史上规模较大、影响深远的植树活动而已,剑门蜀道上差不多每个朝代均有植树,只是缺乏记载罢了。古人为什么要植这么多古柏呢?它有什么作用呢?

首先是植树表道,起路标作用;二是以树计里,有里程碑的作用;三是保护道路,防止雨水冲刷路基;四是便於修栈道就近伐木取材;五是为行人提供行路方便、遮阴避暑。据统计,剑门蜀道有古柏12351株,有规律地分布在344里的驿道两旁,其中剑阁境内7886株,梓潼496株,昭化144株,阆中17株,南江3808株。主体还是在我们剑阁县境内。

(4)翠云廊概况

古蜀道是连接中原和四川的一条主要驿道,绵延千里,秦朝称驰道,元朝称驿道。蜀道主要用青石板铺成路面,宽2—3米,路面平整,沟渠畅通;险峻路段立石墙于道边,防止马匹冲出道路跌下悬崖;同时在路旁设有饮马槽——在石上凿一坑,内盛清水以解马匹长途奔驰之渴。古蜀道路面很少垮塌,主要原因是采用了石灰、糯米、桐油制成的粘合剂,十分牢固。

[1] 唐代诗人杜牧在其《阿房宫赋》中有“蜀山兀,阿房出”的描述,于是又有人怀疑秦始皇修阿房宫伐光了蜀中的大树,为了平息民愤而下令植树。

从成都出发有“三关六镇二十四铺上广元”的说法。以清代为例,每10里设一铺,40里设一驿。每铺设有司兵2—5人,驿马12—16匹,马夫2—6人,扛夫10—20名,同时设有管理、文书、兽医、公馆、厨师等职员,既护树护路,又解决来往差人吃、住、行的问题。史载当时翠云廊古道上天天有驿马奔驰,十分繁忙。

翠云廊分为南段、西段、北段三段。南段通往巴西郡(今阆中市),西段至梓潼、成都,北段通往汉中。现在我们看到的大柏树湾,就是北段重要的路段,有古柏二百四十余株,是最密的一段。其石板路面长约二里,是90年代重新铺就的。

现在我们将漫步于大柏湾段,近距离地接触古柏,感受古蜀道深厚的文化积淀。首先告诉大家,我们每株古树上均有蓝底白字的编号牌,这就象每个人的身份证一样,是挂牌保护的凭证;有些树上还挂有椭圆形的铁牌,它是认养牌,是对捐资保护古柏的爱心人士的一种感念。

[鸳鸯柏]这株柏树一根发二枝,连理生长,正是白居易《长恨歌》中“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具体体现,人称“鸳鸯柏”。柏旁有香港慈善人士捐资刻碑:“白头偕老,恩爱万年”。

[天桥柏]此树侧身伸臂,斜指蓝天,相传是古时神仙上天的通道。

[松柏长青树]又名剑阁柏木、张飞柏。该树编号1027,树高27米,树龄2300年,树干挺拔,枝叶远看似松,近看是柏;其果实呈椭圆形,比松果小、比柏果大,状如松果,裂纹又是柏果。当地老百姓因其如松似柏,称之为松柏长青树。经四川省林科所分类学专家鉴定,它是154种柏树之外的一个新品种,取名“剑阁柏木”。

1963年朱德委员长来到树下,听完介绍后嘱咐当地领导一定要好好保护这株松柏长青树。此树现为四川省人民政府“三级保护树种”、“天府十大树王”之一。很遗憾的是,无论专家如何培育,此树果实所生的小树与普通柏树并无二致。

此树当地老百姓又称为“张飞柏”。据传大将军张飞带领士兵和百姓在蜀道大量植树时,曾梦见自己到了天庭,被玉皇大帝接见,并对他讲:“张将军为百姓操劳,植树有功,朕赏你宝树二棵”。张飞一觉醒来,见营帐外果有两株树苗。张飞大喜,趁着黎明,带领士兵,骑马来到大柏树湾栽种。士兵无意中将两株小树蹭破了皮,树粘在了一起。士兵不敢声张,便将两株树苗栽在了一块。树苗落地便长,瞬间变成了一株似松似柏的奇树,所以民间叫它“张飞柏”,并有“上午栽树下午乘凉”之说。

[凤凰柏]2000年香港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吴晓莉在“千禧之旅”活动时,亲手栽种了一棵小树,并命名为“凤凰柏”。然后又出资认养了一株“晓莉柏”。

[阿斗柏]公元264年3月,被迫降魏的蜀汉后主阿斗和后宫嫔妃一行被押往洛阳途中经过剑门,突然下起了沥沥淅淅的雨,阿斗就躲在这棵树下避雨。他走后,当地父老因其是帝王,希望他能象父亲刘备一样重振蜀汉江山,于是在其避雨树下搭起一供台。谁知阿斗到洛阳后却传出“此间乐,不思蜀”的丑闻。家乡父老非常气愤,叹其为庸材、扶不起的阿斗,一把火烧掉供台,树也被烧焦了;有的人还不解恨,又用刀砍斧削,使这株柏树一起遭灾,至今树干仍稀疏不正。

[帅大树]1963年朱德委员长来剑门关视察,在观看“松柏长青树”时,一位林业工作人员用四川话告诉朱总:“前边还有帅大一棵树”。朱总身边的工作人员听不懂四川话,就问朱总什么叫帅大一棵树,朱总非常幽默风趣的说:“帅大就是象元帅那么大一棵树,表示很大很大的意思”。于是这棵树就被命名为“帅大树”。该树胸径2.42米,树龄近三千年,属先秦古柏。

(5)翠云廊的保护

也许大家很奇怪,这么多古柏,历经千年自然与人类的灾害,为什么依然能傲立在古道之侧?其实,翠云廊古柏能保存至今,与当地人重视道教,而道教崇尚松鹤有关;也与当地

人崇敬古树,认为“树大必有神”有关;当然还与历代严格的保护密不可分。史载明朝正德年间,剑州州官在交接任时,相互要清点行道树,把植树护路的情况作为一项政绩来考核,作为升迁的重要标准之一;1935年修建川陕公路,古柏损坏严重,当地乡绅联名上书委员长蒋介石。蒋介石下令在古柏上悬挂木牌,发出了“砍伐皇柏者枪毙”的禁令。

建国后,政府颁布了古柏管理条例;先后三次清理登记、挂牌编号;对枯黄频危古柏进行了抢救;每年都开展常规性防病、治虫、补植幼柏等工作。这此保护措施的施行使翠云廊古柏得以延年益寿,再现生机。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了翠云廊的南向门口,这里立着两块石碑,分别是1983年原国防部长、儒将张爱萍将军题写的“翠云廊”和1984年中国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题写的“翠云廊”碑刻。大家可以在此摄影留念。

我们顺着小路向山梁上行,首先看到的是一尊石像,旁有一碑刻,记载为张飞次子张绍,其官至尚书,因植树护路有功,被后人刻像纪念;山顶上有李璧祠和翠云楼,大家可在此观望剑门七十二峰,俯视翠云廊古柏全景,它同时还是剑门林场观测火险的瞭望点。各位游客,翠云廊讲解到此结束,下面请大家自由观赏,1小时后我们在停车场再见。

篇2:翠云廊导游词专题

你们看,翠云长廊不是建筑;而是在300多里长的剑门古道两旁,生长着几十万棵柏树,柏树枝叶茂密,就像天上簇拥在一起的翠绿云彩。

游客们,你们知道吗?翠云长廊还是世上少有的“森林博物馆”呢。古老的.柏树从绵阳向广元延伸,绵延300多里,真是一幅美丽而神奇的图画。

游客们,我们现在的位置,在梓潼城北5公里处的七曲山,七曲山是翠云长廊的起点。你们看,那满山遍野翠绿的柏树,被风掀起了绿色的“波浪”;你们听,还传来一阵阵“浪花飞溅”的声音呢。再听,林涛和鸟儿的鸣叫声混合在一起,多么悦耳,多么动听。

大家继续看,在翠云长廊里,没有其他杂树,全是清一色的柏树,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有的笔直挺立,有的弯曲盘旋,有的舒展开朗,有的小巧玲珑。有的像雄伟挺拔的泰山,叫“泰山柏”;有的像舞姿优美的仙女,叫“仙女柏”;有的像腾空的巨龙,叫“飞龙柏”……

游客们,大庙旁这株古老的柏树叫“晋柏”,它是翠云廊里数以万计的古柏里最珍贵的古柏了。这株晋柏已有1600多岁,它树干无皮,无枝,无叶,是多么的奇特呀!

我还要告诉游客们关于翠云廊的几个传说:一是说,这些树是三国时期的猛将张飞所植,叫“张飞柏”;二是说,为明朝地方官员绿化道路,形成的一条风景优美的绿色长廊;三是说,清代一个回乡的官员,带领儿孙经几代努力形成的。

但,我认为是不同时代的劳动人民共同辛劳努力的成果。

篇3:蜀道明珠翠云廊

在这剑门蜀道中,有一个“举世无双的奇观”——翠云廊。

三百里程十万树

“翠云廊”这个诗情画意的名字,取自清康熙三年(1664年)剑州(今剑阁县)知州乔钵写下的一首诗:“剑门路,崎岖凹凸石头路。两行古柏植何人?三百里程十万树。翠云廊,苍烟护,苔花荫雨湿衣裳,回柯垂叶凉风度。无石不可眠,处处堪留句。龙蛇蜿蜒山缠互,传是昔年李白夫,奇人怪事教人妒。休称蜀道难,莫错剑门路。”

此诗写的是,在剑门这条崎岖凹凸的古蜀道上,路两旁种满了高大的古柏。300里长的驿路上足有10万棵之多。远远望去,树木像是翠绿的云彩组成的长廊,莽莽苍苍……这首诗写尽了“剑州古柏”的奇、险、美,从此,它就改名叫“翠云廊”了。

翠云廊古柏始植于秦朝。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下令以咸阳为中心,修筑通达全国的驰道,并在道路两旁种上成排的柏树以显示天子的威仪。史书有“道宽五十步,三丈而树”的记载。还有一种说法是,秦始皇为修筑阿房宫,在蜀中大量伐木,致使“蜀山兀,阿房出”,蜀地百姓怨声载道。为平民愤,秦始皇下令在驿道旁广植柏树。后人把秦朝所植的树称为“皇柏”,并将这条路称作“皇柏大道”。据林业专家考证,现翠云廊胸径2米以上、树龄2000多年的古柏都应为秦人所植。

第二次在翠云廊大规模植柏的是三国时蜀汉大将张飞。他曾在离剑州不远的巴西(今阆中县)任太守。当时,军政往来频繁,剑州又是蜀都至中原的必经要地,为了不误羽书传递,张飞命令沿途植柏为记。士兵和百姓同心协力,在驿道旁种上了大量柏树。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张飞当年“上午栽树,下午乘凉”的故事。后人将蜀汉所植柏树称为“张飞柏”。据考,翠云廊胸径1.8米以上的古柏当为“张飞柏”。

蜀汉以后,东晋、北周、唐、宋、明,又有5次大规模的植柏活动。

东晋时期道教兴起,民间颇重风水,剑阁又是道教的发源地。松柏号称“风脉”树,遂被大量种植。北周时,为计里程,人们曾在道旁垒土堆以作为标记,但土堆容易被风雨冲毁,后来改为每一里种树一株,以计算里程。唐代天宝年间,因贵妃杨玉环喜食川南荔枝,玄宗皇帝命人每日快马运送荔枝到长安。为保持荔枝新鲜,官府令百姓沿驿道种植柏树。此时的翠云廊又被称为“爱情大道”。经过这一时期的栽补,翠云廊初具规模。北宋时,宋仁宗诏令:“自凤州(今陕西宝鸡、凤县)至利州(今广元),剑门关直入益州(成都)道路,沿官道两旁,每年栽种土地所宜林木。”这次大规模植树使翠云廊延伸到了整个蜀道。到了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广西人李璧任剑州知州,对南至阆中、西至梓潼、北至昭化的官道进行整治,并沿路大量补植柏树。正如清人乔钵在《翠云廊》诗序中所说:“明正德时知州李璧,以石砌路,两旁植柏数十万,今昔合抱,如苍龙蜿蜒,夏不见日。”

爱树护树古到今

经过2000多年官民的不断种植修护,翠云廊形成了规模宏伟的数百里林荫大道。《嘉陵江志》记载:“自剑州以南,尽梓潼县界,古柏千树,皆大数十围,形状诡异。”

古人为什么要沿道植柏呢?首先,是植树表道,起路标作用;其次,以树计里,有里程碑的作用;三是保护道路,防止雨水冲刷路基;四是便于修栈道时就近伐木取材;五是为行人遮阴避暑。

翠云廊古柏能保存至今,要归功于当地老百姓的爱树传统及历代统治者的严令保护。

此地山区人民历来把修路植树看成是造福后人的一种美德,有爱路护树的良好习惯。因此,驿道和行道树得到老百姓的悉心照顾,这种优良传统一直沿袭到今。

值得一提的是,历代统治者也很重视对驿道树的保护。自秦汉至唐代都设专人管理驿道树,北宋还颁布了管理行道树的条例。据《宋史》记载,南宋时曾发布“禁四川采伐边境林木”的诏令。明代时有“官民相禁剪伐”的政令。史载明正德年间,剑州州官换任时,要相互清点行道树,把植树护路的情况当作一项政绩考核,作为升迁的重要标准之一。清代官府还常派差役沿路巡察护树情况。

在这样的保护力度下才留下了那些树龄一两千年的参天古柏。这,大约也是沾了它是皇家驿道道边树的光吧。

到了近代,1935年,由于修筑川陕公路,古柏损失惨重,民众极为痛愤。蒋介石知道后,下令在古柏上悬挂木牌,颁布“砍伐皇柏者枪毙”的禁令。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也十分重视对翠云廊古柏的保护,颁布了古柏管理条例,禁止任何人砍伐,还先后3次清理登记、挂牌编号;对病萎的古柏进行加固维护;每年都要进行群众性防病治虫、补植幼柏等工作。

尽管如此,翠云廊毕竟年代太久远了。如今要看“三百里程十万树”已不可能。据统计,剑门蜀道留存下来的古柏有1.2万多株,大部分在剑阁县境内,其中最精华的部分在北距剑门关7000米的大柏树湾。近年,当地在剑门蜀道国家森林公园内开发了自张飞广场开端的300米翠云廊景区,最大、最有名气的几棵古柏都在这里。

郁郁葱葱故事路

走进翠云廊,看那一株株铁干虬枝、“霜皮黛色高参天”的古柏,的确是挺拔伟岸,情态殊异,气象万千,有的如千手观音,有的如层层宝塔,有的枝垂如拱,有的盘桓似巨龙;有的像恩爱夫妻枝结连理,人称“夫妻柏”“鸳鸯柏”;有的树干弯曲扁平,外侧如刀,人称“关刀柏”;有以年久苍劲命名的“古柏王”“寿星树”;以粗壮命名的“状元柏”“帅大柏”;巨型枝桠腾空横伸的,叫“天桥柏”;匍匐于大地的,叫“卧龙柏”;有以年代命名的“秦柏”“晋柏”;也有以人物命名的“先主(刘备)柏”“庞统柏”“阿斗柏”……

说起“阿斗柏”,还有一个故事——

传说三国蜀汉后主刘禅(乳名阿斗)降魏后,被押解洛阳路过这里时,遇倾盆大雨,就在这棵树下避雨。阿斗到洛阳后,不思亡国之耻、乐不思蜀,蜀国百姓听到消息后十分生气,就拿这棵树泄愤,刀砍火烧,天长日久,南侧的半边树干全部干枯了。民间以此树比喻不思进取、难以成才之人,称之为“阿斗柏”,也叫“歪脖子树”。

讲了怂小子的故事,再讲个英雄的故事——

翠云廊的柏树林中,有一口水井叫张飞井。相传蜀汉时,大将军张飞奉命北伐,走到此地。烈日当空,兵士饥渴难忍,战马口吐白沫。张飞命士兵四处找水,找来找去,始终找不到水源。张飞心情烦躁,举拳大喝一声:“渴煞我也!”只见拳头砸地处,一股清泉从拳印中涌冒出来,使官兵缓解了饥渴。接着,张飞又命士兵将拳头砸出的圆坑凿成一口深井,供当地乡民饮用。百姓为感谢张飞,就将这口井称为“张飞井”。

从植物学上看,翠云廊最有价值的树还要属“松柏长青树”。这棵树高27米,胸径1.16米,材积10.9立方米。据专家考证,此树大约植于秦惠王时期,树龄已有2300多年。它不仅年代久远,而且形态也很奇特:树干似松,枝叶似柏,果实比柏果大,比松果小,既像松又似柏。1963年3月21日,朱德视察翠云廊时看到此树,指示说:“要好好保护这棵松柏长青树。”从此,它就有了“松柏长青”这个名字。1987年,经中国林业科学研究所植物分类专家鉴定,这是一株濒临灭绝的古老树种,全世界仅此一棵,我国遂将其命名为“剑阁柏”,并列为一级保护树种。

其实,翠云廊不仅仅是被精心保护的那300多米长的景区。在这一带山中,沿着大柏树的踪迹细心寻找,有心人会找到被杂草掩埋的古蜀道遗迹,它蜿蜒曲折地隐藏在茂密的丛林之中。在这样“野”的古道古柏旁,更容易使人发思古之幽情。

徜徉在这忽隐忽现的翠云廊古道,只见古柏参天,逶迤苍莽,云蒸霞蔚,天幕迷濛,真像是走进一条绿色的历史长廊。历代文人学士骚人墨客对古柏的描述,汩汩然盘桓在耳畔——李白有“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杜甫有“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前蜀王衍有“乔岩簇冷烟,幽径上寒天”“回看城阙路,云叠树层层”;还有清代张邦伸的《剑州路柏》:“或如龙爪拿云出,或如山鬼摩空拳。或如青牛森五祚,铁杆不受枯藤缠。虬枝四茁盘云颠,千株万株环道左,夏日清凉冬亦颇。”

可以说,这是一条苍柏之路,也是一条故事之路、美诗文之路。翠云廊,不愧为古蜀道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上一篇:布告的写作格式与技巧下一篇:茅以升北京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