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梯山导游词

2024-04-27

天梯山导游词(共8篇)

篇1:天梯山导游词

天梯山游览区位于邢台市西东牛庄,距市中心22公里,面积18平方公里。这里山势突兀,雄浑险峻,千余级石阶直上云霄;山腰有远古洞群,洞连洞、洞套洞,曲折回环,幽深莫测;洞中遍布石花石瀑石钟乳,肖人肖兽,千奇百怪,目不暇接;山脚有暗河金水洞,泛舟洞中,灯影浆声,如入仙境。

游人登临绝顶长寿峰,但见群山环拱,村庄历历,田畴锦绣,川口湖烟波浩淼,令人心旷神怡。景区西部,冷风洞天下绝伦,宝剑峡壁如刀削,黑龙潭清冷沉绿,另有一番野趣。

·张家口旅游导游词 ·山海关导游词 ·秦皇岛祖山导游词 ·北戴河导游词 ·角山导游词

特别难得的是,这里是抗金名将牛皋的家乡。牛大将军曾在这里依山凭险,率众抗金。至今山腰间遗迹尚存。另外还有众多美丽动人的民间故事世代流传。

这里的54景景景美,36洞洞洞奇。在这里可登山、可戏水、可垂钓、可泛舟、可考古、可科研,是邢台不可多得的一处西郊公园。

篇2:天梯山导游词

天梯山宁静地矗立在峰峦起伏的群山之中,一条孤独的小河悠然地环绕着山脚。悄然无声地流淌着。秋后大片收割过的青纱帐裸露出它们最真实最原始甚至有些丑陋的模样来,期间仍有一些比较坚强的叫不上名来的小野花们在冷风中挣扎着开放,彰显着微小生命不屈不挠的精神。不远处错落有致的村落里,童叟在秋阳里嬉戏、炊烟袅袅。鸡犬相闻,再现出一幅亘古不变的山水田园图画。

天梯山虽算不上巍峨雄伟,但登临其上,越见其奇、秀、险、俊,尤其在这毫无绿色掩映到处是一片苍黄的秋冬之际。但见一条石阶攀沿而上,陡且窄,直达山顶,不见尽头。倒像是自天上垂挂而下,谓之天梯,果真名不虚传。

篇3:天梯山导游词

一、天梯山石窟的历史地位

天梯山石窟创建于北凉沮渠蒙逊时期, 距今约1600年, 东晋元熙八年 (412) 10月, 蒙逊由张掖迁都姑臧, 称河西王, 设置官署, 修缮宫殿, 同时召集凉州高僧昙曜及能工巧匠劈山开路, 大造佛像, 开凿了天梯山石窟。人们往往从年代上确定石窟艺术在佛教史和美术史上的地位。这当然有一定的道理, 但更重要的是看其在石窟中的影响。据史载, 凉州天梯山石窟开凿于北凉时期 (412~439) , 而新疆的部分石窟寺开凿于东汉时期 (25~220) , 敦煌莫高窟的开凿始于366年。从开凿时间上看, 天梯山石窟是我国石窟鼻祖的说法显然欠妥, 但武威天梯山石窟作为中国美术史上著名的“凉州模式”, 已为专家所认同, 并载入有关文献和文史著述。一提石窟, 必称莫高窟和云冈、龙门。但北魏时期的莫高窟并不有名, 也没有对云冈、龙门产生直接影响, 反而是凉州僧人及其天梯山石窟, 声名显著, 对莫高窟和敦煌佛教的发展产生过一定影响。目前, 专家们一致的看法是, 莫高窟虽为中国内地最早的石窟艺术开创地, 但它正式开窟建寺的时间要从420年北凉灭西凉之时算起。莫高窟历史上出现的开凿盛期是北魏孝明帝时 (516~528年) 。这时随着洛阳的一批官宦、僧侣和工匠的进入, 中原汉风在这里开始流行。而这已经是天梯山石窟开凿100年以后的事。著名学者陈寅恪认为, 北魏徙凉州之民于平城, 建筑雕刻艺术受其影响, 如云冈石窟即其例证, 连首都平城的规划及其建筑风格也受到凉州都会姑臧宫城的影响, 甚至影响到北魏洛阳新都和东魏邺都;其他文化典章制度也深受其影响。从以上的简单叙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中国石窟的影响过程应当是:天梯山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石窟。这里并非有意贬低莫高窟而提高天梯山, 而是从影响和源流关系上探索出中国石窟的一种发展脉络, 用事实说明, 真正影响中原石窟风格的非天梯山石窟莫属。尽管天梯山石窟是云冈、龙门石窟的源头, 云冈、龙门石窟是其继续, 考古界和史学家已有定论, 但其现有的规模已无法唤起人们的神往, 他只能瑟缩于祁连山一脉, 就连央视大型纪录片中, 也没有它应有的名分, 在描述云冈、龙门石窟时, 我们从主持人那里没有听到对天梯山石窟的片言只语, 只听到他在一直强调云冈石窟是印度僧人修建的等等。历史的误会和文化的误会造成了媒体的误会, 这是天梯山石窟浓重的悲哀。但是天梯山石窟作为早期石窟艺术的代表, 对凉州佛教的传播起过重要作用, 同时在我国石窟发展乃至整个佛教发展史中, 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丝绸之路开通后, 尤其在十六国时期, 曾一度作为一个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和军事重镇的凉州, 加之民族复杂, 石窟艺术呈现出多元样貌, 而且不乏中西结合的精品之作, 为佛教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增添了浓彩一笔。

二、天梯山石窟的艺术价值

天梯山石窟开凿在地势犹如一只出水大龟的山体上, 窟群南北长130米, 高30-60米, 据明代《重修凉州广善寺铭》载:明正统十三年尚有洞窟26窟, 现存洞窟18个, 保存有北凉、北魏、北周、隋唐、西夏、元、明、清等历代塑像60余尊, 壁画百余平方米。其中一、四、十八窟为北凉洞窟, 其它洞窟为北魏至唐代开凿。现在除唐第13号洞窟经修复后对外开放, 其他17个洞窟内的所有塑像、壁画已在上世纪50年代因兴修黄羊河水库搬迁至甘肃省博物馆保存, 2006年1月, 将原搬迁的大部分文物运回武威市。

第一窟, 洞窟形制为中心塔婆 (中心柱) 窟, 平面方形, 前室崩塌至中心柱, 作覆斗顶, 中间为直通窟顶斗心的中心塔柱, 中心塔柱基本保存完整, 窟壁无龛, 中心柱分三层凿龛造像, 龛内尚存石胎泥塑佛像, 但仅存石胎。中心塔柱分塔身和基坛二部分, 塔身每面作三层, 均为上大下小收缩式, 层与层之间形成瓜棱式分界, 此种样式与敦煌千佛洞有所不同。残存壁画多达四层, 中央方塔的基部表层也显出有壁画遗迹。窟左壁中部和中央方塔上各面的龛处壁间残存有粘贴的贤劫千佛, 这种壁画很有特色, 仅天梯山石窟有之。窟内壁画人物形象、衣冠服饰等都带有明显的陀罗风格或称西域风格, 色彩以土红色着底, 色调温暖厚重, 有时以“凹凸法“来表现立体感, 中心柱东侧第二层龛右胁侍菩萨的绘制既体现出中国女性典雅含蓄风韵, 又体现出古印度和西域妇女的开朗奔放性格, 显示出青春活力, 虽经千余年的漫长岁月, 仍不失其艺术魅力。中心柱西侧第一层龛上部供养菩萨, 那丰圆面相的细眉大眼和隆鼻厚唇, 丰腴健美的身躯, 流露出虔诚豁达的神情, 以及处处表现出生机勃勃的动势美, 亦体现出古印度和我国北方民族的特色。

第四窟, 洞窟形制为中心塔柱窟, 平面方形, 作覆斗顶, 在中心柱第二层龛座边沿上, 彩绘纹饰中有二方连续的忍冬边饰, 是罕见的早期作品, 这是在天梯山石窟剥离出来的两块最大、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北凉壁画。窟内的北凉飞天, 弯眉大眼, 胆鼻小口, 肌肤丰腴, 服饰华丽, 其最大特点是尽管腰部略带弯意, 却毫无飞翔飘动之感, 如果将其直立观看则完全象一侧身而卧的菩萨像, 这种造型的飞天, 对研究我国飞天造型发展与演变, 具有相当高的价值。

著名学者宿白先生所提出的“凉州模式”, 就是综合了天梯山一四两窟, 酒泉敦煌吐鲁蕃所出的石塔和肃南金塔寺, 酒泉文殊山前山这三座石窟的资料, 初步把我国新疆以东现存最早的佛教石窟模式称为“凉州模式”。

第十八窟, 顶部已塌毁, 中心柱四面基本完整, 其中下面一龛中露出早期壁画, 色彩鲜艳, 从现存遗迹看, 平面为“凸”字形, 是我国早期石窟形制中较为特殊的石窟之一。

第六、七、八窟为北魏洞窟, 北魏灭北凉后, 河西佛教更趋兴盛, 天梯山大量石窟为北魏开凿, 其中第八窟正壁佛龛前设一低坛, 建方形座, 上塑释迦如来坐像, 坛前左右胁侍菩萨立像, 这三尊造像是宋代补塑的作品, 风格特征和麦积山石窟宋塑属同一类型。第六窟和第七窟中主要剥出的一些千佛, 其特点是较多用“渲染法”, 在脸面、手臂等肌体部位, 除在周边作出较多晕染外, 并在眉骨、鼻梁、眼等高光处, 特加白色点染, 形成鲜明的白色上字脸, 突出壁画内容的立体感。

北魏壁画千佛、说法图、无量寿佛、男女供养人、飞天等多体现面目清瘦, 眉目开朗, 神情潇洒, 衣饰多为“褒衣博带”的特征。但值得一提的是第八窟剥出的10身供养人像, 几乎都只用墨线勾画, 略加淡色涂抹, 素净淡雅, 颇似用毛笔所作的素描, 只是在佛和菩萨身上, 除墨线勾勒处, 又加一道黄色线, 这在其它石窟中是罕见的。而且供养人像男列左侧, 女列右侧, 每身像旁均有榜题书写姓名, 有的还署职官衔籍贯, 由于供养人画像直接描绘了当时现实人物, 其人物形象衣饰及题记, 具有较高的考古研究价值。

第二、三窟为初唐开凿的覆斗顶窟, 窟内的5尊佛像和11尊菩萨是盛唐时期的佳作, 虽经明代重妆, 当仍不失唐代风貌。尤其是第三窟左壁龛内初唐原塑胁侍菩萨, 1996年经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组定为国宝级文物。菩萨身材适中, 肌体微丰, 衣褶贴体而流畅, 身体稍倾向左腿, 给人以静中有动之意, 特别是那柔和贤淑的气质, 反映出东方世俗化的审美倾向, 堪称东方“维纳斯”。其它塑像造型写实逼真, 线条古拙流畅, 技法严谨纯熟, 形象冼练概括。不难看出唐代雕塑雍容华贵、丰满圆润、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的艺术特色, 特别是两尊跪在高茎莲花中的小菩萨, 作游戏状, 神情自若, 姿态优美动人, 完全像一对天真无邪, 活泼可爱的孩童, 堪称唐代雕塑艺术杰作, 同时也表现了唐代在纺织和服装设计方面的伟大成就。

从唐代的壁画题材中看, 壁画中的男女供养人、伎乐天、菩萨等形象, 世俗色彩日趋浓厚, 经变画好似王宫贵族式的极乐世界歌舞喧闹, 文豪荟萃。如第三窟中的壁画菩萨头像十分优美, 俨然唐代贵夫人肖像, 即便是与全国各大石窟现存最美的唐代人物相比, 亦毫无逊色, 为唐代壁画的代表作。

第十三窟是菩提叶形大佛窟, 作穹窿顶, 开凿于唐代, 窟高30米, 主尊释迦佛高28米, 两侧有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均高21米, 这在全国来说也是巨型大窟之一。且像这样的巨型彩塑造像在一个窟内有7尊, 分布合理、均匀, 各塑像惟妙惟肖, 在全国其它洞窟中罕见。主尊释迦佛右手指向磨脐山, 雍容典雅, 庄严肃穆, 有气吞烟霞, 挥斥乾坤之势。天梯山石窟巨型窟的出现, 反映出唐代的凉州经济文化空前繁荣, 其佛教艺术也达到一个新的高潮, 也充分体现出唐人气派和远大理想。

宋元时期的天梯山石窟, 其内容和艺术表现出多元化的风貌, 西夏统治者尊崇佛学, 凉州佛事不逊历朝, 特别是西夏与土

艺术与经济的交汇——“雅”“俗”共赏

李羚 (江苏省南京艺术学院研究生210000)

摘要:艺术与经济共同的追求就是人的终极幸福, 文化艺术和经济的联姻是历史的必然, 从古至今都在密切的合作着。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的“经济基础”决定了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具有反作用, 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在各个经济领域和生活领域, 不断的影响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关键词:艺术;经济;雅;俗;文化产业

我们知道, 人类的经济活动是为满足于人类物质需要的“物质生产”活动。而人类的艺术活动则是为满足于人类精神需要进行的“精神生产”活动。两者好像不搭杠子。因此, 人们在谈到艺术所想到的词大多是“风雅”, 而谈到经济人们的话中大多说到的一个字就是“俗”, 这两种截然不同甚至相反的词到底有没有交集呢?事实上, 恩格斯早就指出:“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 但是, 他们又都互相影响并对经济基础产生影响。” (1) 对此, 笔者就两者关系围绕恩格斯的思想谈一些个人看法。

一、文化艺术和经济的联姻是历史的必然

研究艺术的起源, 就不难发现艺术与经济的关联。艺术起源于实用艺术与装饰艺术, 而装饰艺术就是起源于生产的剩余产品。例如一些贝壳或骨头的项链。再研究艺术的创作, 从先秦到北宋, 大多是由皇家赞助, 创作者的创作范围非常局限, 他们的创作通常反映了皇家的思想。而从南宋到清早期大多是由私家赞助, 这是由富有的人提供财力赞助, 甚至有的是创作者的朋友, 这时的创作有了选择, 有了作者的感情, 有了比较宽松创作空间, 但是仍然摆脱不了寄人篱下的地位。到了清中期一直延续至今, 开始出现了艺术市场化, 艺术产品的交换使金钱关系占据了主导艺术审美及市场选择与淘汰的主要因素, 逐渐演化为市场需要什么艺术就得创作什么, “市场化”和“商品化”逐渐渗透到了文化艺术的各个领域。这些都说明了艺术与经济一直都有紧密的联系。

艺术与经济从古至今都在密切的合作着, 在欧洲音乐史上非常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威尼斯歌剧院“圣卡西亚诺”, 这是欧洲第一座公开的歌剧院, 也是盈利性质的歌剧院, 演员也是职业性质的, 歌剧院成了一个自负盈亏的企业。每到狂欢节演出季, 人们从欧洲各地来到威尼斯观看歌剧, 这样也刺激了当地经济, 演出季一结束, 演员们就把歌剧带到其它城市或国家演出, 这不仅利于歌剧的传播, 也有利于当地经济增长。自此歌剧走出了贵族沙龙和王侯宫廷, 成为面向市民的艺术。当时, 剧院为了吸引观众, 提高经济效益, 还委托久负盛名的作曲家——年界70岁高龄的蒙特威尔第为其提供新作, 从1639年起, 蒙特威尔第每年都有一部作品诞生, 由此看出经济也能刺激艺术的创作, “雅”与“俗”两者共同都在发展。

二、“雅”“俗”的矛盾与统一

马克思理论对此的指导思想是, 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的“经济基础”决定了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具有反作用, 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在各个经济领域和生活领域, 不断的影响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雅”是从古至今文化艺术审美所崇尚的最高境界, 在古代“雅”也是文化“贵族化”的身份标志, 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 现代的艺术家虽然不再有等级观, 但他们追求的艺术是超前的, 有时搞高雅艺术的艺术家看不起大众艺术文化的“俗”, 他们更不屑包装自己, 所以他们的艺术也不被大众所知, 类似这种矛盾的例子比比皆是。再如一部电影, 艺术创作、导演和投资人、制片人之间也经常有所矛盾, 他们的追求不同, 前者追求的是感性的虚无飘渺的艺术, 后者追求的是理性的经济利益, 这些都是艺术与经济矛盾的地方。那么, 怎样在不损害艺术本体的情况下和商业更好的结合呢, 或者是怎样平衡的结合高雅和大众文化呢, 可以通过谋和, 采取市

蕃的交好日深, 藏传佛教深入河西, 壁画受藏传佛教影响。元时西藏佛教领袖萨班亲抵凉州宣扬佛法, 使天梯山石窟中壁画等反映出藏密和汉密结合的风格。如元代壁画4窟中心柱背面中层龛外右侧的这身菩萨, 是元代重修中心柱时所绘, 菩萨双手合十, 侧身而立, 眉目细长, 鼻直口方, 身材健硕, 披巾搭绕手臂直飘脚下, 画面动静有致, 造型凝练, 色调和谐, 线描流畅洒脱, 在同时期菩萨作品中的表现手法上颇有独到之处。

明代天梯山石窟由于重修, 壁画占有相当数量, 大多数壁画题材已演变为中国化、格式化、图案化的佛教诸神群像, 塑像大多是在唐代塑胎基础上重妆。风格多沿袭前代, 虽然呈现出衰落场、赞助等方式来解决, 如《云南映象》, 这是一台将云南原创乡土歌舞与民族舞重新整合的充满古朴与新意的大型歌舞集锦, 演员70%来自云南各村寨的少数民族, 演出服装也全部是少数民族生活着装的原型。舞蹈家杨丽萍出任总编导及艺术总监, 并领衔主演, 她将传统歌舞和新锐舞蹈、现代舞美完美融合, 在现实的基础上再创了神话般浓郁的云南民族风情, 最终形成了大多数人都能接受的作品, 形成了“雅”“俗”共赏的统一。

三、文化产业

现代社会, 由于科技的发达, 文化逐渐成为一种产业, “成为一种与其它影响产业发展的因素如营业额、利润等紧密相连的东西, 它服从于市场化的商品营销策略和完全物质化的生活方式的变化。” (2) 文化产业是产业的体系, 产业之间相互影响, 这不是一个单一的产品。文化产业的特征就是批量复制, 文化生产方式成为工业化, 借助现代科技力量, 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 以盈利为目的的文化产业, 其实是由资本操纵着的。面对大众文化的需求, 只有大众化才能提供批量化。怎样才能满足大众需求呢, 首先要有娱乐性和创意, 太过严肃或是一味的模仿已经流行的东西, 大众都不会接受;其次要通过市场这种交换方式, 没有市场, 大众也不会了解, 同时还要符合市场的经济规律, 要分清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不同;再次还要注意的是不能生搬硬套, 要因地制宜。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 属于艺术范畴, 如今的流行音乐作为现代文明的文化标志, 是商业化的文化, 它采用大工业生产方式, 注重市场行情和经济效益, 追求利润最大化, 它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大众化, 因为它取之于民并用之于民, 它的体裁大多来自于大众, 而它的生产者和接受者大多也是大众。流行音乐作为文化产业, 在大众文化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现今社会上出现的各式各样的演出公司、演艺集团, 这些也是文化产业的一个方面。这些演艺集团的前身都是些歌舞团、话剧团、曲艺团等等艺术团体, 在以前他们都代表着“雅”, 虽然艺术水平很高, 但是每年演出不过几十场, 与市场脱节, 经济效益很低。在市场的推动下, 这些集团纷纷改制成了演出公司、演艺集团, 它们在转企改制后面向市场, 面向观众, 整合资源, 提高艺术生产力, 每年至少演出上千场, 让群众享受了更多文化艺术产品, 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完成了“雅”与“俗”的结合。

总之, 经济对艺术发展的因素是积极的, 艺术对经济也具有反作用, 两者矛盾统一。对此, 我们必须充分把握其规律。

注释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人民出版社1972年, 第506页

(2) 夏建中.当代流行文化研究:概念、历史与理论[J].中国社会科学

参考文献:

1. 沈旋等.西方音乐史简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9, 5

2. 茅原.未完成音乐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9

3. 陈尚荣.市场经济对当代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5, 3

4. 朱益姝.意大利音乐产业文化[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7, 2

5. 庞彦强.艺术商品论[J]河北学刊2003, 2

6. 李晓峰.探析艺术与经济的一致性[J]大艺术2004 (1)

7. 孙仪先.论艺术与经济[J]东南大学学报, 2003 (2)

8. 温琴佐·桑福.艺术与经济[J]美术, 2003 (11)

篇4:武威天梯山石窟文物的搬迁

关键词:天梯山石窟;文物;搬迁;修复

中图分类号:K879.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106(2009]01-0033-05

一天梯山石窟在我国石窟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

天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城南约50公里的天梯山上。这里峰峦耸峙,山路崎岖,登临艰难,犹如上天梯,故名“天梯山”。石窟分布在西南峭崖绝壁间,四周环山,林木葱郁,川流纵横,景色宜人。天梯山石窟开凿于北凉沮渠蒙逊时。《北凉录》载:“先是蒙逊有凉土,专弘事佛,于凉土南百里崖中大造形像,千变万化,惊心眩目。有土圣僧,可如人等,常自经行,无时暂舍,遥见则行,人至变止,观其面貌,状如其中泥塑形象,人咸异之,乃罗土于地,后往看之,足迹隐隐,今见如此。”可见当时石窟规模之大及造型艺术之高超。北朝、隋唐、西夏到明清相继创修。据明代《重修凉州广善寺铭》记载,当时有26窟,在前古刹遗址有“构材聚工,凿山架楹,筑宫于其间,凡八层,高十有六丈,有钟鼓二楼、两庑、山门”,还在“寺东高阜处,建塔一座,高二丈三尺,壮观宏大”。经历代地震破坏,到解放初期,洞窟仅存16窟,大体为上、中、下三层,最高层距地表约60米,是较早的一期洞窟,开凿于北朝,第1、4、17、18窟开凿于北凉时期,其余都是隋唐规制而经后世重修的。洞窟内保存造像一百多尊、壁画数百平方米以及魏、隋、唐汉藏文写经和初唐绢画等珍贵文物。

天梯山石窟又称凉州石窟,它是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代表。据《法苑珠林》记载:“凉州石崖瑞像者,昔沮渠蒙逊以晋安帝隆安元年(397)据有凉土三十余载,陇西五凉,斯最久盛。专崇福业,以国城寺塔非久固,古来帝宫,终逢煨烬,若依立之,效犹斯及,又用金宝,终被毁盗,乃顾眄山宇可以终天,于州南百里,连崖绵亘,东西不测,就而斵窟,安设尊仪,或石或塑,千变万化。有礼敬者惊眩心目,中有土圣僧,可如人等,常自经行,初无宁舍,遥见便行,近瞩便止,视其颜面,如行之状。或有罗土坌地,观其行迹,人才远之,即便踏地,足迹纳纳来往不住,如此现相,经今百余年,彼人说之如此。”蒙逊所斵窟,可能是以佛像为主的佛殿窟。6世纪慧皎《高僧传》卷2《昙无谶传》记蒙逊为母造丈六石像云:“伪承玄二年(429),蒙逊济河,伐乞伏暮末于袍罕,以世子兴国为前驱,为末军所败,兴国擒焉。后乞状失守,暮末与兴国俱获于赫连勃勃,后为吐谷浑所破,兴国遂为乱兵所杀。逊大怒,谓事佛无应。即欲遣斥沙门,五十以下皆令罢道。蒙逊为母造丈六石像,像遂泣涕流泪,(昙无)谶又格言致柬,逊乃改正而悔焉。”此事在道世《法苑珠林。敬佛篇,观佛部感应缘》中亦有详细记载,

大佛窟规模宏大,气势宏伟。正面中央尊释迦如来造像,安然端坐,气度非凡,高达三十多米;左右两侧分别立迦叶、阿难、普贤、文殊、广目、多闻六尊造像,或威武,或慈善,或智慧,或忠诚,各具神态,精妙逼真。这些造像,虽经西夏重修,但创建时代不下于晚唐。窟内南北两壁绘有龙、虎、鹿、象、树木、花卉等,画面线条流畅。

十六国时期,凉州一度成为佛教文化的中心,许多著名高僧在这里开坛讲经,翻译著述。昙无谶在北凉都城姑臧(今武威市)所译的轰动佛教界的《大般涅槃经》,在我国佛教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北魏灭北凉,“徙凉州三万余家于京师(平城)”。其中包括数千僧侣和能工巧匠,为北魏开凿云冈和龙门石窟提供了技术力量。魏文帝时,相继任僧统的师贤、昙曜皆为凉州高僧,现存云冈石窟最早的一批石窟就是由昙曜主持修造的,在此之后,仿照云冈石窟开凿的龙门石窟,也脱不出凉州石窟的模式。因此,这一时期中原佛教石窟艺术的成就,闪烁着凉州石窟的光彩。

二天梯山石窟文物的搬迁

1石窟瑰宝藏深山

自唐代以后,凉州石窟由于不见史册记载,许多佛教史学家和美术专家在谈到东晋十六国的佛教和佛教艺术时,总要根据早期史书记载,谈到凉州石窟,但对凉州石窟以后的情况一直没人做过肯定而详细的记述。20世纪40年代初期,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向达先生到西北考察,路过武威时,曾怀疑距武威县东南40公里的天梯山大佛寺即沮渠蒙逊所开的凉州石窟,但终因时间仓促、交通不便,而未能前往。1952年,甘肃省人民政府邓宝珊主席到武威,也曾向唐榴亭(唐发科)副县长问及凉州石窟遗址,唐副县长根据自己的推测,认为天梯山大佛寺便是,但仍未肯定。此后,甘肃著名学者冯国瑞先生到天梯山下做过一次短暂的访问和了解。原天梯山小学杨子元先生在大佛窟木建椽空里发现了一批西夏文佛经,在第7洞发现一件藏文文书(现藏甘肃省博物馆)。同年5月14日,在《甘肃日报》上发表过一篇题为《记武威境北凉创始石窟及西夏文草书墨迹与各种刻本》的报道,提出武威天梯山石窟即历史上著名的凉州石窟,直到1954年7月,我国著名美术史学家史岩先生,在敦煌考察完毕回杭州的途中来到武威。在唐发科副县长多方协助和各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他冒着生命危险,经过整整6天对天梯山石窟残存的工3个洞窟逐个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勘察,并抢救了一批珍贵的文字、测绘、摄影资料,在《文物参考资料11955年第2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凉州天梯山石窟现状及保存问题》的简要勘察报告,正式揭开了凉州石窟之谜。1956年天梯山石窟就被甘肃省人民委员会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石窟文物搬迁的原因

天梯山石窟位于武威市城南的祁连山麓,东面为小坡山,西南面有观音山,南面为磨脐山,北面为水峡口,即今黄羊河水库大坝所在地。周围山峦起伏,中间为狭长的张义堡盆地,由河漫滩和河谷陡地组成,黄羊河穿流其间,并从石窟前流过,再从狭窄的水峡口流出,灌溉着下游黄羊镇一带几十万亩耕地,是整个武威盆地石羊河流域最主要的天然支流,为解决黄羊河流域灌溉问题,1958年决定在黄羊河上修建水库,石窟所在地,成为唯一最理想的库址。据水库工程处当时的计算,水库蓄水后,窟群下部的第1、2层计10个洞窟将全部被淹没在水中,特别是由于开凿石窟的岩层均为浅红色的砂砾崖,经长期浸泡,将会有坍塌的危险,为了挽救这一珍贵的艺术宝库,决定对石窟进行搬迁保护。

3石窟文物的勘察、清理、搬迁

1958年开始在天梯山石窟所在地兴建黄羊河水库,甘肃省政府首先责令甘肃省文化局在1959年7月中旬,让甘肃省博物馆派专人去调查

将淹没石窟的具体情况。10月21日还派专人协助县上,会同黄羊河水库工程处,于10月26日提出了两个保护方案;一是在窟区的前面筑一堵弧形混凝土长堤将水拦住,另一个是将所有石窟进行彻底勘察清理后迁移保护。与此同时,当时的文化部文物局办公室主任王毅先生也专程来到兰州,和文化局社会文化科科长廖有仁、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常书鸿先生等专业人员研究讨论了石窟的保护问题,决定由常书鸿、吴怡如担任正副队长,并立即从敦煌文物研究所和甘肃省博物馆抽调二十多名专业技术人员赶赴现场进行详细的勘察清理工作,也提出了筑堤防护、清理勘察搬迁及详细勘察记录后放弃的三个方案。直到12月3日,经甘肃省委宣传部部长阮迪民同常书鸿先生来到天梯山石窟及黄羊河水库工程处勘察以后,才正式报请文化部文物局,决定详细勘察清理后进行搬迁保护,并在黄羊镇建立博物馆,后因正值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建馆被迫停止,而将文物运至甘肃省博物馆保存。

根据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和甘肃省文化局的决定对天梯山石窟进行搬迁,成立天梯山石窟文物搬迁工作队。队长常书鸿,副队长吴恰如,由敦煌文物研究所和甘肃省博物馆抽调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整个工作从1959年11月18日正式开始,根据工作需要和个人专长,分临摹、摄影、测量、清理、发掘和搬塑像剥壁画五个小组。临摹工作由李承仙任组长,摄影工作由李贞伯任组长,测量工作由孙儒僩任组长,发掘工作由倪思贤任组长,搬塑像剥壁画工作由张学荣任组长。由于常、吴二位队长都不能长期在现场参加具体工作,整个现场工作,由李承仙具体负责,李承仙于1960年工月工日回所后,由张学荣负责。文字记录工作,先由张学荣负责作初步记录,以后又专门抽调李承仙、段文杰、万庚育三位进一步复审详记。在整个工作中,既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又采取随时统一调配的方式,使整个勘察搬迁工作进行得比较顺利。

工作队克服重重困难,攀上悬崖,清理出了魏、隋、唐代的汉藏文写经和初唐绢画、文书、契约、佛经、壁画、塑像等珍贵文物。其中发掘出的我国唯一的北凉时期的壁画、保存完整的一组彩绘泥塑像(一佛二菩萨),后被定为国宝,另外多尊唐代泥塑像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这里,难以抹去的一个情节是:1959年12月9日下午,大家正集中清理1927年大地震震毁的石窟时,突然上面的一块危石跌落下来,我省最优秀的考古工作人员倪思贤为了救护工人,自己不幸从30多米高的崖面上摔下去,当即牺牲。

经时半年多,除大佛窟外,工作队对距地面几十米高的小洞窟进行了清理,对壁画进行剥离保护,对塑像进行搬取加固,石窟内43尊造像、近300平方米壁画、清理的文物及25箱残片,于1960年4月24—26日运回甘肃省博物馆保存;文字、图片资料由敦煌文物研究所保存,然而大佛窟及其他洞窟的依山造像、部分壁画和整个石窟遗址仍在原地保存,这些石窟后来遭到严重破坏,由于水库水位最高可达13米之多,大佛窟内塑像腹部以下浸于水中,彩绘及泥塑脱落,仅存石胎。其他洞窟距水面较高,窟内文物搬迁后,还有部分壁画、石雕造像、中心柱及大小佛龛等,由于管理不善,也不同程度地遭到自然和人为的破坏。

三天梯山石窟文物的回归

1诚心铺就回归路

天梯山石窟的部分文物被搬迁后,第13窟7身依山造像因体量太大,石胎泥塑造像和壁画无法搬迁,水库蓄水时,腹部以下淹没在水中,其余洞窟距水面较高,窟内搬迁后还有部分壁画、依山石胎泥塑造像、中心柱以及其他附属文物、石窟遗址仍在原地保存,由于管理不善,不同程度地遭到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几十年来,武威人民一直关注着天梯山石窟的命运。

为了使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不再遭受损失,使沉睡了30多年的凉州石窟再现于世,武威地、市政府决定对石窟进行抢救性维修。20世纪90年代,天梯山石窟及其文物保护工作终于迎来了春天,由于石窟艺术研究和开发利用的需要,全省上下文博界人士要求恢复天梯山石窟的呼声越来越高。

武威市政府及相关水利专家多次对黄羊河水库进行测量,发现当初设计的黄羊河水库过高估计了水库的水位,而30多年的实践与测量证明,水库修好后,水位最高时距最底层的小洞窟还有5米,距最高层的小洞窟有20多米,水库对小洞窟并没有造成威胁。

1992年甘肃省博物馆和兰州市政府向省政府申请报告,准备在兰州市北山上建立一个天梯山石窟文物保护机构,陈列复原天梯山石窟文物。对天梯山石窟文物一直牵挂于心的武威市政府及当地群众听到这个消息后心急如焚,强烈要求将天梯山石窟文物在原地复原。

武威地、市政府把抢救保护和恢复天梯山石窟正式列入议事日程,在原址开始了石窟区的围堰保护工作,1991年我国北方遭遇60年不遇的严重干旱,黄羊河水库水位明显下降,这对农业生产极为不利,却对修复石窟带来了良好的机遇。武威地、市政府和群众抓住了这一有利时机,在大佛窟外围筑起了18米高的钢筋混凝土围堰大坝,把原来3。多年浸泡于水中的7尊佛像与水彻底隔绝开来,避免了水对石窟文物的侵害。武威方面又请了相关专家对大佛窟岩体加固,修复了大佛窟的塑像。主持修复塑像的敦煌研究院专家李云鹤,正是1959年参与石窟文物搬迁的工作队人员之一。李云鹤主持修葺复原的大佛窟塑像,遵循了文物“修旧如旧”的原则,古朴典雅,惟妙惟肖,通过省文物局组织的专家组验收,符合被破坏前的原样。原武威市政府筹措资金600多万元,其中国家、省上支持100多万元,修建了通往窟区的道路、大佛窟的窟基护坡,架设了输电线路,为天梯山石窟文物的回归和整体复原、维修石窟奠定了基础。

2专家论证定留归

正当武威方面在积极筹措资金、整体复原维修天梯山石窟、要求石窟文物回归之时,保存了天梯山石窟文物30多年的甘肃省博物馆,从文物保护的角度,也据理力争想在兰州北山修复。

1992年11月27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专家组会议,针对甘肃省省内出现的两个天梯山石窟维修方案,由专家组进行技术论证会。时任武威地市的主管领导及专家五人赴北京。专家组从石窟的历史价值、选址和历史文化名城武威的地位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证。

时任全国政协委员、建设部总工程师郑孝燮说:“天梯山石窟早于云冈、龙门石窟,先有天梯山石窟而后才有云冈、龙门石窟。云冈、龙门石窟是凉州人开凿的,天梯山石窟的历史价值比较突出,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国文物研究所石窟部副主任、高级工程师姜怀英说:“凉州石窟应在原地修复,兰州气候不比武威好,北山南边是黄河,黄河水比一个小型水库的水大得多,建议壁画在兰州修复后,再搬到天梯山,物归原主,放在原地。”中国文物研究所单士元说:“天梯山石窟是石

窟之祖,我完全同意物归原主,不然天梯山石窟的名字还存在不存在了?”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黄景略说:“文物拿回去,天梯山就完整了,埃及的大佛下巴几十年放在英国,现在不是又拿回去了吗?何况放在兰州的东西为什么就拿不到武威?修在兰州,历史价值、意义就不同了,北山又是个园林风景区,修到那里又是个什么文物单位,叫什么,怎么叫,叫个什么石窟?”中国文物研究所余鸣谦说:“首先解决文物的保护、加固问题,放在博物馆,也不能再修新山,天梯山姓天,天梯山的文物也姓天,为什么要修在兰州?天梯山修好了,国家又多了一个国宝。”

最后,出席会议的专家一致认为,文物迁回天梯山,对文物的保护、文物的研究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好处。国家文物局根据专家组会议意见,以(92)文物第1191号文件正式批复甘肃省文化厅:“我局专家组会议认为,既然天梯山石窟的修复现在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大好机遇,那么,就只能在原址、原位进行修复,我局同意此意见。请你厅按此意见,组织天梯山石窟修复总体规划制定和技术方案的设计,经省级论证后报我局。”根据国家文物局的意见,1993年省政府办公厅就天梯山石窟修复问题作出批复,同意在原址、原位进行修复。

武威方面赴京汇报的一行同志又来到北京协和医院,向正在住院的时任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文物局顾问、当年搬迁天梯山石窟文物的队长常书鸿汇报了这一情况。88岁的常老十分激动,病床上的他硬是坐起来说:“天梯山石窟,我是魂牵梦萦,当年搬迁是对文物的破坏,现在要好好保护它。”武威市聘请常老为天梯山石窟文物修复的顾问,常老愉快地答应了。只可惜,时隔两年,常老与世长辞。

原武威市相关领导为了天梯山石窟文物的回归,上北京,跑兰州,咨询专家,请示上级,不辞辛苦,多方奔走,使天梯山石窟文物的修复取得了重大进展。武威当地广大群众心系文物,每年的省人代会、政协会上,武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代表广大群众的呼声,专门提交天梯山石窟文物回归的议案,为天梯山石窟文物的回归创造条件。

3文物回归

1994年,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中国著名石窟研究专家宿白先生,不顾70多岁的高龄,亲临天梯山石窟实地考察,经研究考证,认为中国石窟起源于凉州石窟,通过考察天梯山石窟,创立了“凉州模式”的学术观点。

近年来,在国家文物局“原址原位修复精神”的指导下,武威地方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学者、专家和石窟工作人员,为天梯山石窟文物的回归做了不懈的努力,并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及武威市委、市政府,凉州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省政府对天梯山石窟文物移交召开了专题会议,研究形成了纪要,并拨30万元文物搬迁经费。为了认真贯彻落实《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天梯山石窟文物移交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精神,确保文物安全运回武威,天梯山石窟文物包装运输方案经专家的多次修改完善,报请省文物局,省文物局以文件形式做了批复。

2005年2月21日,省文物局副局长张正兴、安全处处长贺养洲,省博物馆馆长俄军、历史部主任贾建威等一行专程赴武威与市、区领导和文物专家召开了天梯山石窟文物交接工作座谈会,商议文物移交的具体事项。2005年4月14日副市长赵永红主持召开会议,研究天梯山石窟文物交接工作的有关具体问题。会议决定成立天梯山石窟文物交接工作协调小组,市政府副市长赵永红任组长,凉州区副区长张祥生任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协调领导小组下设交接工作办公室,组成人员有文物专家、副研究馆员党寿山、黎大祥,市考古所副所长张振华,区文化体育局副局长刘万虎,石窟管理处主任王奎,石窟工作人员卢秀善,参加文物交接的具体工作。

在省文物局的积极协调和省博物馆的密切配合下,交接小组于2005年4月24日至5月20日,对省博物馆所藏天梯山石窟文物进行了清点、登记、查阅和核对。2005年7月29日在省文物局召开会议,会议由省文物局苏国庆局长主持,省博物馆的主要领导和武威协调小组领导参加;10月12日在省博物馆又召开会议,会议由张振正副局长主持,确定文物交接具体数量和内容,最终决定省博物馆留存9尊塑像、3个佛头、壁画工5平方米左右,于2005年11月20日至2006年1月8日,对省博物馆所藏天梯山石窟文物进行包装、移交。2005年12月24日在兰州举行隆重的天梯山石窟文物移交签字仪式,由省文化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苏国庆主持。苏国庆局长说:“旷日持久的天梯山石窟文物移交工作终于划上了一个句号,这是一批不可移动的文物。由于历史的原因,让它们移动了,并在省博物馆睡了近半个世纪的大觉。而今又得移动到天梯山,在技术上有难度,但一定要按照国家文物局的批示,做好文物原址、原位的恢复。”移交壁画、塑像有579个序号,内容为北魏、隋、唐、元、明时代的多层壁画120多平方米,塑像22尊,佛头9个,塑像、壁画残件25箱。严格按照包装运输方案进行包装,在包装期间得到了省博物馆领导、专家的大力支持,接交文物工作人员克服重重困难、齐心协力提前了20多天完成了包装任务。2006年1月9日正值寒冬腊月,凌晨5时许,武威市、凉州区和文物、公安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在省博物馆相关人员的配合下装运文物,护送着4辆满载文物的大卡车,由警车开道缓缓驶离兰州,驶向武威。在多方奔走与努力下,这批文物终于回到故里,安全运回武威。

篇5:甘肃天梯山石窟导游词

北魏、隋、唐、西夏期间均有扩建,至明、清时期已成为喇嘛教寺院。由于天梯山石窟地质结构松软,在历次地震中有不同程度的损坏,仅1927年凉州大地震,就震毁洞窟10余处。1959年9月,因修建黄羊水库,窟址处水库淹没区,部分造像、壁画搬迁至甘肃省博物馆,北魏、隋唐时期的藏文经卷、绢画等由敦煌文物研究所保存。

现在天梯山石窟仅存3层,大小洞窟17处。最大的洞窟残高30米,宽19米,深6米。窟内有释迦牟尼造像1尊,高15米,宽10米,大佛左右两旁有文殊、普贤菩萨,广目、多闻天王和迦叶、阿难等6尊造像,造形生动,神态威严,形象各异。

窟内南北两壁上绘有大幅壁画。南壁为云纹青龙,中部为大象梅花鹿,大象背部驮有熠熠发光的经卷,下部是猛虎和树木花卉。北壁上部绘有青龙,中部绘有白马、墨虎、菩提树,马背上经卷闪闪发光,下部绘有牡丹花卉。整个壁画笔触清新,色泽艳丽,气势磅礴,形象逼真。

篇6:天梯山作文

坐上五路公共汽车,我们有说有笑,不知不觉,就来到天梯山门口。

一进大门口,我便看到一潭碧水。我正在欣赏水面上美丽的白天鹅,这是有一只小船从洞里慢慢划出来。导游带领我们登上小船,向洞里划去。洞中非常凉爽,洞顶非常潮湿,还不停的向下滴水。导游向我们介绍:这条溶洞长一千二百米,其中水路八百米,旱路四百米,水深一至二米。

走完水路就来到了旱路。再往前走一段就可以看见各种各样的石笋,其中有一个石笋和上面的石钟相连成了一个石柱,真是太奇妙了。导游向我们介绍:这个石柱已经有两千万年的历史了。走着走着,忽然一只石猴挡住了我的`去路,它就像孙悟空小时侯的样子。导游说摸摸它的脑袋就会有好运。我们就纷纷摸了摸它的脑袋。在不知不觉中,我们走出了溶洞。

出了溶洞,我们沿着崎岖的山路继续前进,一路上看到了:仙人洞、宋代石刻、吊桥。我们过吊桥的时候,吊桥几乎在山的最高点,而且摇摇晃晃,所以许多人都大呼小叫的很害怕。

篇7:元阳梯田导游词:哈尼人的天梯

元阳梯田位于云南省元阳县的哀牢山南部,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留下的杰作。元阳哈尼族开垦的梯田随山势地形变化,因地制宜,坡缓地大则开垦大田,坡陡 地小则 开垦小田,甚至沟边坎下石隙也开田,因而梯田大者有数亩,小者仅有簸箕大,往往一坡就有成千上万亩。元阳梯田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的红 河、元阳、绿春及金平等县,仅元阳县境内就有17万亩梯田,是红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区。2013年(癸巳年)6月22日在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哈尼梯田被 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5处世界遗产,使中国超越西班牙成第二大世界遗产国,仅次于意大利。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位于哀牢山南部红河哈尼 族彝族自治州,被誉为“哈尼人的天梯”的元阳梯田。每年晚冬是这里农民最忙的季节,因蓄水养田所呈现的光影色彩,也成为了看梯田最美的季节。元阳县以梯田 稻作为主,被明代农学家徐光启列为中国农耕史上的七大田制之一。早在1300年前的唐朝, 哈尼族就来到了哀牢山南部沟壑纵横、“地无三分平”的山区定居,凭着坚忍不拔的毅力,利用这里垂直气候明显、雨量充沛、适合稻种的特点,经过53代人的辛 勤劳作,在山间开垦出了梯田并沿用至今。元阳梯田有四绝:一是形式多,每片山坡上都布满了形状各异的梯田,大的可达10多亩,小者仅有簸箕大。二是地势陡,我们知道,大于25度的耕地一般都要求 退耕还林,但在这里,从15度的缓坡到75度的峭壁上都能看见梯田,可谓巧夺天工。三是级数多,一面坡上竟能开垦3000多级阶梯,极大地提高了耕地质量 和数量。四是海拔高, 山区地形呈“V”形分布,海拔高度2795米,达到水稻种植的最高点。这里的水稻品种上佳、不施农肥,为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云南连 续3年大旱,这里的山里看不到任何水源地,而梯田中的水是从何而来呢?哈尼人民说“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在低纬度河谷常年高温使江河的水大量蒸 发,到了高空受到冷气团的冷却,形成云雾终年缠绕于山间,云雾钻入全县6万多公顷的森林中,形成水滴汇成小溪,形成骨干沟渠4653条,提供了全县所有梯 田和人畜用水。这一结构被生态学家盛赞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构的良性农业生态循环系统。

导游词开场白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位于哀牢山南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被誉为“哈尼人的天梯”的元阳梯田。每年晚冬是这里农民最忙的季节,因蓄水养田所呈现的光影色彩,也成为了看梯田最美的季节。元阳县以梯田稻作为主,被明代农学家徐光启列为中国农耕史上的七大田制之一。早在1300年前的唐朝, 哈尼族就来到了哀牢山南部沟壑纵横、“地无三分平”的山区定居,凭着坚忍不拔的毅力,利用这里垂直气候明显、雨量充沛、适合稻种的特点,经过53代人的辛 勤劳作,在山间开垦出了梯田并沿用至今。元阳梯田有四绝:一是形式多,每片山坡上都布满了形状各异的梯田,大的可达10多亩,小者仅有簸箕大。二是地势陡,我们知道,大于25度的耕地一般都要求 退耕还林,但在这里,从15度的缓坡到75度的峭壁上都能看见梯田,可谓巧夺天工。三是级数多,一面坡上竟能开垦3000多级阶梯,极大地提高了耕地质量 和数量。四是海拔高, 山区地形呈“V”形分布,海拔高度2795米,达到水稻种植的最高点。这里的水稻品种上佳、不施农肥,为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云南连 续3年大旱,这里的山里看不到任何水源地,而梯田中的水是从何而来呢?哈尼人民说“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在低纬度河谷常年高温使江河的水大量蒸 发,到了高空受到冷气团的冷却,形成云雾终年缠绕于山间,云雾钻入全县6万多公顷的森林中,形成水滴汇成小溪,形成骨干沟渠4653条,提供了全县所有梯 田和人畜用水。这一结构被生态学家盛赞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构的良性农业生态循环系统。

在这直上云天的梯田里,哈尼族广种稻谷及各类杂粮瓜果。哈尼长街宴吃的东西全部都是来自梯田中的产品。每年10月10日左右的昂玛突节是哈尼族人民 祭护寨 神、拜龙求雨的节日,妇女们准备近40种风味的菜肴,各家男主人将鱼雀、竹笋、木耳、蘑菇等梯田中的特产和高粱焖锅酒端到指定的街心,一家摆一至二桌,家 家户户桌连桌沿街摆,百来张桌子排在一起,恰似一条长龙,每年慕名而来看梯田美,吃哈尼菜的人络绎不绝。不论谁,只要您愿意都可以融入这浩浩龙宴之中,体 验哈尼风情。哈尼族祖先把伟大力量和崇高人格镌刻于大山,哈尼子孙让幸福的长街宴、和睦亲善的民族品格飘香四方。元阳梯田和哈尼长街宴是哈尼农耕文化和民 俗文化的缩影,是当地民族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家园。听小伙们沿街吹起了牛角号,姑娘们跳起了欢快的舞蹈,长街宴开始了,咱们 看看去!

END

导游小帖士

随着暑期旅游旺季的到来,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市旅游局关于提升服务质量,构建和谐健康、诚信的旅游市场,强化质量意识,提升服务品质,树立旅游行业的良好形象,协会提示各位导游朋友务必做好以下工作:

一、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认真执行《云南省导游服务质量》标准和行业相关要求。

二、接团时仪表整齐,按规定佩戴导游证,携带《旅游团队运行计划表》(电子行程单)上岗。

三、热情服务,不因消费问题区别对待游客,杜绝出现刁难游客或对游客有侮辱等不文明言行。

四、按时到岗,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漏接 游客。

五、严格遵守团队计划,不擅自增减旅游项目或终止导游活动。

六、不强行推荐自费项目或欺骗、胁迫游客消费。

七、不可抗力需更改行程时,征求所有游客 意见并报告旅行社。

八、我省正值雨季,道路交通情况复杂,带团时务必注意安全,提醒司机谨慎驾驶,勿超速行驶。

元阳梯田位于云南省元阳县的哀牢山南部,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留下的杰作。元阳哈尼族开垦的梯田随山势地形变化,因地制宜,坡缓地大则开垦大田,坡陡地小则 开垦小田,甚至沟边坎下石隙也开田,因而梯田大者有数亩,小者仅有簸箕大,往往一坡就有成千上万亩。元阳梯田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的红 河、元阳、绿春及金平等县,仅元阳县境内就有17万亩梯田,是红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区。2013年(癸巳年)6月22日在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哈尼梯田被 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5处世界遗产,使中国超越西班牙成第二大世界遗产国,仅次于意大利。

END

导游地理讲解

元阳县境内全是崇山峻岭,所有的梯田都修筑在山坡上,梯田坡度在15度至75度之间。以一座山坡而论,梯田最高级数达3000级,这在中外梯田景观中是罕 见的。元阳哈尼梯田主要有3大景区:坝达景区包括箐口、全福庄、麻栗寨、主鲁等连片14000多亩的梯田,老虎嘴景区包括勐品、硐浦、阿勐控、保山寨等近6000亩梯田,多依树景区包括多依树、爱春、大瓦遮等连片上万亩梯田。如此众多的梯田,在茫茫森林的掩映中,在漫漫云海的覆盖下,构成了神奇壮丽的景 观。

元阳梯田分布较广,除了上述三大景区以外,还有大坪乡小坪子梯田,逢春岭乡尼枯浦梯田、老曹寨梯田、大鱼塘梯田,小新街乡石碑寨梯田、大拉卡 梯田,嘎娘乡大伍寨梯田、苦鲁寨梯田,上新城乡下新城梯田、瓦灰城梯田,沙拉托乡坡头梯田,马街乡瑶寨梯田,等等,都是几千近万亩的梯田,形状各异,各具 特色,但因路远、交通不便而很少有旅游者涉足(来源:非常搜索旅游网-元阳梯田站)。历史渊源元阳梯田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元阳哈尼族梯田的知名度日渐提高,从封闭的哀牢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游客纷至沓来。在1993年的第一次国际哈尼族文化研讨会 期间,中国、荷兰、日本、美国、英国、泰国等10多个国家的100多名代表参观过胜村乡全福庄哈尼梯田,深为其景观的壮丽与文化的丰富所折服。1995 年,法国人类学家欧也纳博士也来元阳观览老虎嘴梯田,面对脚下万亩梯田,欧也纳博士激动不已,久久不肯离去,他称赞:“哈尼族的梯田是真正的大地艺术,是 真正的大地雕塑,而哈尼族就是真正的大地艺术家!”无论登上元阳随便哪一座山顶,都能看到充满在大地之间的,那如山如海汹涌而来的都是梯田(来源:非常搜索旅游网-元阳梯田站)。

一座 座的“田山”,仿佛就是一部非文字的巨型史书,直观地展示了哈尼先民在自然与社会双重压力下、顽强抗争、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哈尼族古老的《天.地.人的 传说》中说:大鱼创造了宇宙天地和第一对人,男人叫直塔,女人叫塔婆;塔婆生下二十二个娃,其中老三是龙,龙长大以后到海里当了龙王,为感激塔婆的养育之 恩,向塔婆敬献了三竹筒东西,其中一筒里盛有稻谷种。也就是说,哈尼人认为,自开天辟地以来便有了稻子。说明哈尼人是最早驯化野生稻的民族之一,水稻种植 是哈尼人古老的生产内容。千百年来,哈尼族将哀牢山区三江流域的野生稻驯化为陆稻,又将陆稻改良为水稻,在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中,使三江流域成为人类早期 驯化栽培稻谷的地区之一(来源:非常搜索旅游网-元阳梯田站)。END

导游对梯田成因讲解

生态特色元阳哈尼族梯田生态系统呈现着以下特点:每一个村寨的上方,必然矗立着茂密的森林,提供着水、用材、薪炭之源,其中以神圣不可侵犯的寨神林为特征;村寨下方是层层相叠的千百级梯田,那里提供着哈尼人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粮食;中间的村寨由座座古意盎然的 蘑菇房组合而成,形成人们安度人生的居所。这一结构被文化生态学家盛赞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构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 循环的生态系统,这就是千百年来哈尼人民生息繁衍的美丽家园。元阳的梯田景观是有最佳观赏拍摄时间的。一年中最好的季节是11月至次年4月间,这时候田中 无稻谷,水平梯田层层透亮,光影效果极佳,其中春节前后更是经常可见云海,元宵前后,野樱花、野木棉花、野桃花和棠梨花开得满山的红、白色,极为壮观。早 晨最佳拍摄点是多依树景区。当太阳呈逆光角度驱散晨雾,层层梯田便渐渐染上金光,坐落其间的哈尼族彝族山寨,被云雾掩映得扑朔迷离,如诗如画,如梦如幻。坝达和勐品的老虎嘴景区,则是观日落的必到之处。在斜阳和彩霞的映照下,连片的梯田就像是浩瀚的大海,雄伟壮丽,各种有节奏的层次和美妙曲线,五彩斑斓的 颜色搭配,常让人目瞪口呆,不知身在何处。老虎嘴离视线最远处的左上角,细看还可看到一匹正扬蹄奋疾的骏马!其他如箐口、龙树坝、攀枝花的螺丝田等,也是 各具特色,绝不容错过(来源:非常搜索旅游网-元阳梯田站)。

元阳梯田四绝(来源:非常搜索旅游网-元阳梯田站)

一绝:面积大,形状各异的梯田连绵成片,每片面积多达上千亩;二绝:地势陡,从 15度的缓坡到75度的峭壁上,都能看见梯田;三绝:级数多,最多的时候能在一面坡上开出3000多级阶梯;四绝:海拔高,梯田由河谷一直延伸到海拔 2000多米的山上,可以到达水稻生长的最高极限。有人说:再华丽的词藻,用来形容元阳的那片土地,都显得苍白无力,再伟大的摄影师,置身于这片大地,思 维都会犯困。“如果你是一个驴友,你不到元阳,元阳会替你感到难过;如果你是一个拍友,你不到元阳,上帝也会替你感到难过!”元 阳梯田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留下的杰作。大者有数亩、小者仅有簸箕大,元阳梯田有多依树、坝达、猛品、金竹寨龙树坝等六七个景点,各有特色,离县城最远的有 24公里。当太阳升起,红霞满天,云雾滚滚,阳光投射到水汪汪的梯田时,金波闪闪,十分壮美。下午又到第二个景点观赏梯田日落的景色。在元阳新县城住上三 四天,遇上好天气,有云雾、阳光、彩霞,令你的摄影创作满载而归。

自然因素元阳地处亚热带和温带,是哀牢山夹缝中的一座县城。元阳哈尼族梯田之所以如此壮丽和独特。首先是大自 然特殊地理结构所造成的。元阳位于云南省南部,而云南省地形分布的特点是西北高、南部低,从滇西北的中甸、丽江经大理、楚雄到到滇南的思茅、版纳、红河、文山,海拔渐渐下降,形成了滇西北高海拔地区常年无夏的寒温带、寒带气候类型和滇南低海拔地区全年无冬的亚热带、热带气候类型。从滇西北到滇南,随着海拔 下降,立体气候越来越显著,降雨量也越来越大。全省降雨量最大的就是红河南岸哈尼族聚居地区,降雨量竟达到年均1397.6mm,相应的稻作农耕越来越密 集,旱地耕作越来越减少。这就使从滇西北的怒江、澜沧江、长江水系到滇南江河水系流域,梯田稻作文化越来越发达,并最终在红河南岸哀牢山南段哈尼族地区形 成全省、全国最集中、最发达的梯田稻作区的地理构成环境。其次,哀牢山特定的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也决定了元阳哈尼梯田必然形成为最壮丽、独特的 奇观。元阳的地貌特征是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多为切割中山地类型,即县内众山在亿万年中被红河、藤条江水系深度切割,中部突起,两侧低下,鸟瞰全境,山地 连绵,层峦叠嶂,地形呈“V”形发育,高下之间,壮观异常。境内最低海拔为144米,最高海拔为2939.6米,海拔高差2795.6米。县内气候多属亚 热带季风类型,但因地形复杂差悬殊,立体气候突出。河坝区年均温度25度,最高气温42度,高山区年均温度11.6度,两区温差达13.4度。在由河坝经 下半山、上半山到高山区的行程中,要经历热带、温带、寒带的变化,正所谓“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河坝峡谷因其酷热干旱素称“干热河谷区”,高山区因 低温降雨量大称为“阴湿高寒区”。河坝区蒸发量大,高山区云雾密度大、降雨丰富。境内以红河、藤条江两大干流为主的水系共有支流29条,总长700余公 里,水资源总量为26.9亿立方米,地表为20.81亿立方米,地下水6.09亿立方米,可利用1.47亿立方米,这些江河就是元阳所有水源的总源头。低 纬度干热河谷区常年出现的高温使江河之水大量蒸发(如南沙地区最大蒸发量1995年竟达2306.5mm)。巨量水蒸汽随着热气团层层上升,在高山“阴湿 高寒区”受到冷气团的冷却和压迫,形成元阳年均雾期180天和年均降雨量1397.6mm的状况,这也是为什么元阳上半山地区终年大雾笼罩,降雨极其丰 富,云海格外神奇壮丽的原因(来源:非常搜索旅游网-元阳梯田站)。

人文因素全县有63958.4公顷森林,其中东西观音山有18167.6公顷原始森林,分布各山各岭的原始和 次生林森林尚有45790.8公顷,这些森林构成了巨大的天然绿色水库,它们涵养的巨量水份在高山上形成了无数条小溪、清泉、瀑布和龙潭,提供了全县所有 梯田、旱地用水和全部人畜用水。正所谓“山有多高,水有多高”(来源:非常搜索旅游网-元阳梯田站)。元阳县共居一山的七个民族大致说来是按海拔高低分层而居的,海拔144米到600 米的河坝区,多为傣族居住;600米到1000米的峡谷区,多为壮族居住;1000米到1400米的下半山区,多为彝族居住;1400米到2000米的上 半山,多为哈尼族居住;2000米以上的高山区,多为苗、瑶族居住;汉族多居住在城镇和公路沿线。哈尼族居住的上半山,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均 气温在15度左右,全年日照1670小时,非常适宜水稻生长,故哈尼族先民自隋唐之际进入此地区就已开垦梯田种植水稻,在此1200多年间,哈尼族倾注了 数十代人的心力,发挥了惊人的智慧和勇毅垦殖梯田。同时,哈尼族等民族还发挥了巨大的天才和创造力,在大山上挖筑了成百上千条水沟干渠,已建成骨干沟渠 4653条,其中,灌溉面积达50亩以上的有662条。条条沟渠如银色的腰带,将座座大山紧紧缠绕,大大小小沟箐中流下的山水被悉数截入沟内,这样就解决 了梯田稻作的命脉——水利问题。哈尼族以数十代人毕生心力,垦殖了成千上万梯田,将沟水分渠引入田中进行灌溉,因山水四季长流,梯田中可长年饱 水,保证了稻谷的发育生长和丰收。哈尼族垦殖梯田的想象力令人惊绝,其随山势地形变化,因地制宜,坡缓地大则开垦大田,坡陡地小则开垦小田,甚至沟边坎下 石隙之中,无不奋力开田,因而梯田大者有数亩、小者仅有簸箕大,往往一坡就有成千上万亩。这一景观构成了千奇百态变幻莫测的天地艺术大交响乐,成为举世瞩 目的梯田奇观。END

元阳景点讲解

当然是梯田为主,实际上这里到处都是梯田,出门随便往哪边走都能看到壮观的梯田景色。拍摄梯田日出最佳的地点:多依树景区,包括多依树、爱春、大瓦遮等连 片近万亩梯田。这里三面临山,一面坠入山谷,犹如一个大海湾。梯田上部比较平缓,下部则地势陡峭,从上俯瞰,犹如巨瀑倾泻,无比壮观。多依树常年云雾缭 绕,云海奇景也颇有可观。多依树是拍摄梯田日出的热门地点,要想拍摄奇观,还得赶早。拍摄梯田日落最佳的地点:老虎嘴片区;包括勐品、硐浦、阿勐控、保山 寨等6000多亩的梯田,勐品梯田位居中央,犹如盛开的白色巨花,从山顶俯视,颇有航拍的感觉。西侧阿勐控梯田分布在三座山梁上,忽高忽低,忽曲忽直,极 具韵律感。这里的夕阳景观堪称一绝。东侧是弯月形的保山寨梯田,形体优美,立体感很强。在老虎嘴视线最远处的左上角,还能隐约看到一匹疾驰的骏马,这正是 元阳梯田的标志性景点,曾经出现在《中国国家地理》的封面上(来源:非常搜索旅游网-元阳梯田站:http:///trip/tese/yytt/)。哈尼民俗村箐口哈尼民俗村位于元阳梯田 国家湿地公园及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核心区,距老县城(新街镇)8千米。这里保持了“森林、水系、山寨、梯田”四素同构完整的生态系统,哈尼族的民风民俗,民 族文化特色鲜明,生产生活方式独特,梯田云海与古老的“蘑菇房”融为一体,是一个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进行农耕开发的典范。

老虎嘴梯田老虎嘴梯田景区位于元阳梯田国家湿地公园及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核心区,距老县城(新街镇)20千米,这里有850多公顷壮丽梯田,千姿百态,气势磅礴,当冬春两季的晴朗时光,梯田会呈现出两匹奔腾骏马与藏龙卧虎的图案。又似一只千年古龟静卧谷底,仿佛告 诉人们哈尼先民开垦梯田的历史沧桑。这里是元阳山势最险峻、气势最恢宏壮观的梯田,堪称“大地雕塑”的最高典范。这一奇特景观被法国报刊列为1993年新 发现的世界七大人文景观之一而闻名于世,法国******电影制片商杨?拉马携未婚妻亲临其景,举行婚礼,并拍摄了风光片《大地的雕塑》发行海内外。老虎 嘴梯田主要景点:老虎嘴梯田,阿勐控梯田,保山寨梯田,勐弄土司遗址。

多依树梯田多依树梯田景区位于元阳梯田国家湿地公园及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核心区,距老县城(新街镇)23千米,地处海拔1900米,有650公顷梯田分布在多依树、爱春、大瓦遮等状如海湾的25°至50°山坡,是观赏、拍摄云海梯田、日出及山寨的最佳景区。著名风 光片《云南故事》就是以这片梯田、村寨为主要场景拍摄而成。主要景点:黄草岭梯田景点,普高老寨梯田景点,多依树梯田、宗瓦土司掌寨衙门。

坝达梯田坝达梯田景区位于元阳梯田国家湿地公园及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核心区,距老县城(新街镇)14千米,这里有950多公顷壮丽梯田。坝 达梯田壮观、线条美、立体感强。从海拔800米的麻栗寨河起,连绵不断的成千上万层梯田,一直伸延至海拔2000米的高山之巅,把麻栗寨、坝达、上马点、全福庄等哈尼村寨高高托入云海中。3700多级梯田宛似天梯,直达云霄。梯田在日落时金光灿烂,银光闪闪,美不胜收,是观赏、拍摄云海梯田、日落及山寨的 最佳景区。主要景点:全福庄梯田、麻栗寨梯田、坝达梯田、上马点梯田。

新街景区新街景区位于县城南部30公里,距省城昆明303公里。主要景点:云雾山城,箐口民俗村,龙树坝日落梯田景,土锅寨日出梯田景,金竹寨田园风光 景,芭蕉岭山土司万氏嫫工事,东瓜林烈士陵园。景区主要内容和特色:以观赏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主,哈尼、彝、汉、傣族交融,各具特色的多元文化具体体现 地区。观赏云海、梯田,研究各族民俗的集散地。新 街原为元阳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91年县城搬迁后为新街镇所辖。海拔1539至1650米之间,城区人口7045人,居住着哈尼、彝、汉等民族,日最高气温32度,最低气温-2.6度,每年有二至三次寒潮入浸,全年相对湿度85%,雾期长达174至180天,全年日照数1770小时,降雨量为 1398毫米,年霜期1.5天,年雹日2.7天。时值冬春二季,居新街瞭望四野,一片白茫茫云海展现。唯见波涛滚滚,不闻浪有声,海中点缀着大小 几个青翠山头,欲沉似浮,红日东升,五彩缤纷,海天地辉映,壮观难书,美景难言。登泰山观日出--无海,海上观日出--无山。这里山、海、梯田、山寨、凤 尾竹俱全,与阳光共辉。是观赏、拍摄日出日落云海、梯田、山城的地方。

麻栗寨景区麻栗寨景区位于县城南部43公里,新街东部15公里。主要景点:全福庄梯田、坝达梯田、麻栗寨梯田、上马点梯田、村落。景区主要内容和特色:以 哈尼族风情、人文、自然景观为主。全景区共有17个自然村,1910户,10244人,8737亩梯田全为哈尼族。是观赏哈尼族梯田、云海、哈尼族建筑等 风光的地方,也是了解、研究、体验哈尼族文化的中心地带。麻 栗寨景区梯田面积大、壮观、线条美、立体感强。从海拔1100米的麻栗寨河起,连绵不断的成千上万层梯田,直伸延至海拔2000米的高山之巅,把麻栗寨、坝达、上马点、全福庄等哈尼村寨高高托入云海中。站在麻栗寨茶厂观梯田,近万亩的梯田宛如一片坡海,泛着粼粼波光,奔来眼底,景色十分壮观,每当下午四时 后,白茫茫的坡海随着夕阳西下,逐渐变成粉红色、红色。再转变成粉红色、白色。是观赏和拍摄梯田随时光变化而变化的地方。哈尼族村落风光奇丽,民风敦厚,村民待客十分热情。

多依树景区多依树景区位于县城东部55公里,新街东部25公里。主要景点:黄草岭观日出梯田景,普高老寨梯田景,多依树梯田、民居景,宗瓦土司掌寨衙门,省级自然保护区。景区主要特色和内容:景区以五个哈尼族村寨,四个彝族村寨为主,包含爱村、大瓦遮等连片的六千多亩梯田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展示云海、梯 田、山寨的奇丽风光,哈尼、彝族的多元文化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一万六千多公顷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和国家一、二级保护动植物。景 区梯田三面临大山,一面坠入山谷,状如一个大海湾。布满在临山三面的无数村落,一座座蘑菇房如整装待发的帆船;6000亩梯田均由东至西横向。站在高高的 黄草岭村后山观赏,如万马奔腾,似长蛇舞阵。整块梯田上半部分稍缓,如万蛇蠕动,下半部分较陡直入深渊,如将倾的大厦,令人提心吊胆。六千亩梯田水源充 足,白花花的大海湾如一个巨大的瀑布从南向北倾泻,壮观无比。这里一年有两百天云海缠绕,云海停留在海湾里不肯离去,忽东忽西,忽上忽下,一会儿无影无 踪,一会儿又弥天大雾,忽而往下蹿,淹没一层层梯田、村寨;时而往上蹿,露出一层层梯田、村寨,一天如此反复,每次各异。是观赏、拍摄云海、梯田、山寨的 景区。省 级自然保护区占地一万六千公顷,均由原始森林组成,雨量充沛,水源丰富,从保护区向四周流淌下千万条山泉,浇灌着十多万亩堪称世界一绝的梯田。区内生息着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蜂猴、黑熊,一级保护植物长蕊木兰、桫椤等。区内五指山峰是奇景之一,五个身高三至四百米,直径五十至一百米的如手指的巨石峰,顺山拔地 而起,直指苍穹,站在最高峰极目远眺,十多万亩参差错落在千壑万岭的梯田,尽收眼底。

猛品景区猛品景区位于县城南部50公里,新街南部20公里。主要景点:老虎嘴猛品梯田,阿猛控梯田,保山寨梯田,猛品瀑布,猛弄土司遗址,猛品古彝文。景区主要内容和特色:以彝族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主,是研究和了解彝文化、封建领土经济、风土人情的地方站 在高高的老虎嘴上俯视,猛品梯田状如一朵盛开的白色巨花,3000多亩梯田形状各异,如万蛇般静卧的花蕊,阳光照射下似天落碧波,浪花泛起,万蛇蠕动,如 湖似海,近百个田棚点缀其间,似航行的小舟,令人惊叹不绝。被摄影家们称为世界上最壮丽的田园风光;被法国报刊列为1993新发现的七大人文景观之 一。往西遥望,2000多亩阿猛控梯田嵌刻在由南向北从渊谷直伸高山的三座脊梁山,忽高忽低、忽大忽小、忽曲忽直,三座三梁披挂着层层梯田如三条巨龙,尽情挥舞,在夕阳余辉下,红白黑相映,光彩夺目。往 东远眺,又是2000多亩保山寨梯田全攀附在7座半圆型山梁上,全成弯月型天梯,直指苍穹。7座半圆型山梁上的梯田又相连,阳光倾泻,波光粼粼,成立体海 洋。7座半圆形山梁中间,又有无数个圆形小山包,每个小山包又被层层圆型梯田绕到顶,山顶部是田棚,青翠竹木果林,似仙境如梦幻。保山寨梯田是元阳梯田中 线条好,形体美,立体感强的梯田之一。

红河谷景区主要景点:南沙热带城市,三河并流,悬空倒虹吸,那里制陶,哈尼古墓群,镇江王庙,热带水果基地。景区主要内容和特色:以傣族风情,人文景观为 主,展示景区古遗址,现代不夜城,热带风光,热带果林,热带植物园,傣族土掌房,傣族歌舞等景观。当你乘车穿越红河谷来到南沙大桥时,眼前豁然开朗,展现 在眼前的是笔直的槟榔树,火红的攀枝花,黛绿的荔枝林,高大的芒果树,雍容的酸角林等热带树木和一片片绿茵茵的蕉林簇拥下的现代化城市,这就是元阳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美丽的热带风光城市--南沙。南沙,原名南赛,傣语,意为水边沙滩也。1956年因书写不便而称南沙。海拔240米,最高气温43度,最低气温7度,年平均气温20度,年均降雨量800毫米。红河、排沙河、麻栗寨河在此汇合东流,县城人口8000余人,主居傣、彝、汉、哈尼等族。南沙热 带城市始建于1991年,时因老县城新街1989年发生滑坡。元阳县委、政府从发展元阳经济、长远发展城市出发,决定把县城搬至南沙重建。南沙县城建在排 沙河南岸沙滩上,原先并没有任何建筑物,设计上带来很大的便利,均按现代化城市布局、规划和建设,因此,整个县城布局合理,建设规范。南沙一年只分春夏,她不仅是理想的热带风光旅游城市,而且是理想的冬季避寒旅游城市。元阳县人民政府正式搬迁南沙后,决定把南沙建成热带风光旅游城市,冬季避寒旅游城市,云 海、梯田、民俗旅游城市和热带水果生产基地,按三城一地格局规划和建设。当前,三城一地建设初具规模,成为南疆旅游业的一颗明珠。

哈播景区哈播景区位于县城南部115公里,新街南部85公里。主要景点:哈播梯田,哈尼建筑,哈尼歌舞,哈播长龙宴。景区主要内容和特色:以哈尼族 民俗、音乐、舞蹈与稻作文化的完美融合。是研究哈尼族节日、民俗、歌舞的地方。哈播村处于龙浦喝多大山和来孩该马大山狭击,楚脚河和哈埂河托起的一个山包 上,地势非常独特。哈播建筑依山顺地而建。哈尼族各支系不同建筑风格汇集于此,有罗碧支系正方形四房一天井式,罗缅支系正方形配木搭阳台式,敦宏支系长方 形配长方形平房式,村里现代建筑也明显有蘑菇房雏形。哈播梯田将哈播村包抄成圆形。站在村东头远眺,东面坡度为45度的几十座半圆形山梁上,弯月型的数百 级梯田从河谷级级攀登,红日初照,几十座山梁上的梯田成红色,黑红分明,壮观无比。哈播梯田是元阳梯田中坡度最陡,立体感最强,观赏日出梯田最好的地方。哈播民俗保存完整,丰富多彩,每年农历腊月属牛日,是哈播“昂玛突”节,届时一家一桌的260多张宴席,一张接一张沿街摆设,形成世界上最长的长龙宴,隆 重无比,以歌舞相伴欢庆,客人至此,备受欢迎。哈 播村历来有歌舞之乡的美称,村里男女老幼,能歌善舞,有传统的歌舞,也有不断创新的现代歌舞。每当有重要节日或喜事活动,男女老幼,特别是中老年妇女,整 日以歌舞来相庆,著名的誉满省、州舞台的哈尼族木鼓舞、棕扇舞、碗舞,木雀舞等均源于哈播村。其他景区 元阳有梯田19万亩,分布在全县228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景区最多、最壮观的,是要数分布在牛角寨、良心寨、新安所、果期的梯田。四个连片的的梯田共有 34379亩,以牛角寨河为界,分东部和西部梯田,站在东部观日落梯田景,站在西部观日出梯田景。主要特点是:面积大、壮观。当前因交通不便,很少有旅游 者涉足。其次,大坪乡小坪子梯田、逢春岭乡尼枯浦梯田、老曹寨梯田、大鱼塘梯田、小新街乡石碑寨梯田、大拉卡梯田、嘎娘乡大伍寨梯田、苦鲁寨梯 田、上新城乡下新城梯田、瓦灰城梯田、沙拉托乡坡头梯田、马街乡瑶寨梯田等都是几千近万亩的梯田,形状各异,各具特色,但因路远、交通不便而很少有旅游者 涉足。END

元阳美食讲解

喝一口闷锅酒,尝一口梯田里生长的鲤鱼,吃一口山地里生长的野菜、野花、虫类、蛹类,那是一种享受,一种感觉,一种难忘的记忆。田螺元阳梯田水流动、清澈,田中泥软而深,是田螺生长的地方,在这样的条件下生长的田螺肉质香甜,味美无比,其含钙质较高,又有较好的药用价值。炸竹虫竹 虫,又名竹蜂、竹蛆。寄生在竹筒内,以食嫩竹为主,从竹尖逐节往下吃,最后藏于根部筒内,到11月份体肥停食,宜捕,过时则变蛹。竹虫不仅哈尼族喜食,壮 族、布依族亦喜食善捕。布依族居住的河谷地带,楠竹茂密,视其竹尖发黄,即可剖开竹茎采取。竹虫经炸后色泽金黄而油亮,酥脆芳香,蛋白质含量高,是佐酒佳 肴。

牛干巴牛干巴制作选用毛色光滑,肥瘦匀称的菜牛宰杀后,取较好的精肉切成条状肉块,抹上盐巴、辣 椒、花椒、八角、草果面和酒腌上一至两天后,穿上竹条或细箭竹上,挂在灶房或火塘上方让火烟熏干备存。食用时用木甑蒸熟或用芭蕉叶包严实后在火塘中的子母 灰中捂熟,配以生姜片、蒜、青辣椒在木臼内舂成细肉末食用,吃起来满口异香,味道独特。大开胃口;也可切成薄片油炸食用。

长街宴梯田红米长街宴梯田红米来自著名的元阳哈尼梯田,耕种面积和产量并不大,是元阳哈尼族种植了1300年历史的优良品种。元阳哈尼梯田海拔在1800 多米,在北回归线上,太空的中子照射强烈,泉水泡田,长街宴梯田红米矿物质丰富,富含抗癌的红色素。长期食用可以健康长寿。

食蛹类采集野生可食幼虫加工而食,有大黑蜂蛹、大黄蜂蛹、马蜂蛹、草蜂蛹、白脚蜂蛹、葫芦蜂蛹、土蜂蛹、蜜蜂蛹、树蛹、竹蛹、虾巴蛹等,采集时间为8至11月,采集后水煮食为甜,油炸食为香,以大黑蜂蛹、竹蛹为最佳。味美无比,是宴席上的上等佳肴。END

注意事项

篇8:天梯山导游词

提起石窟,大多数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大概是如雷贯耳的敦煌莫高窟。殊不知,莫高窟乃是被北魏所灭的北凉的僧人们集体西迁后创造出来的艺术成果,其佛像与天梯山石窟极为相似,可谓是对天梯山石窟开凿技术和艺术风格的继承。而且,据专家考察,声名赫赫的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也都是源于古老的天梯山石窟。由此可见,天梯山石窟当之无愧被认为是我国早期石窟文化的代表。

天梯山石窟也称大佛寺,位于甘肃省武威城南五十公里处,地处中路乡灯山村,创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距今约有1600年历史。

据史书记载,天梯山石窟为姑臧僧人昊曜主持开凿,为体量巨大、气势雄浑的三层洞窟建筑,窟内所雕凿的壁画笔调清新明丽而形象逼真,佛像大气生动又细致精美,具有很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早在2001年即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后又被国家文物局指定为壁画、塑像修复培训基地。而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如此久负盛名的“石窟鼻祖”却几经搬迁,命途多舛,损毁严重。

五十年代初,因当地修建黄羊河水库,为保护该石窟文物,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由敦煌研究院和甘肃省博物馆对天梯山石窟18个洞窟中40余尊塑像和约200平方米的526块壁画实施异地搬迁,运至甘肃省博物馆保存,而另有13窟七身石胎泥塑造像因体量太大无法搬迁而被就地保存。由于当时运输条件所限,这些搬迁的文物一经迁移就受到了破坏,而且在甘肃省博物馆保存的40多年中,因为博物馆改建扩建,这些天梯山文物又经几次搬运,部分塑像和壁画已经变得面目全非。2006年,在省政府的支持和省文物局的协调下,这批被异地保存了近半个世纪的文物终于被送回了石窟母体的怀抱。

文物回归后亟待解决的就是修复的问题,而对这个问题的处理过程又几经曲折。武威市石窟管理处的计划是,首先对因搬迁而破损的壁画和塑像进行修复,而石窟内原有的塑像也因年代久远损坏严重,需要进行修补。但是每年10万元的保护经费对于大量亟需修复的石窟文物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因此,维修工作进行得艰难而缓慢。

经过周详的计划之后,武威市向国家文物局提交《天梯山石窟文物保护规划》,值得庆幸的是,有关部门在对天梯山石窟进行认真考察研究后,认识到天梯山石窟不仅文物多而且珍贵,并为研究我国古代洞窟、雕塑、绘画艺术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故批复了武威市的规划。这一结果可谓众望所归。按照批复文件,国家将投入资金一亿多元人民币,计划分近中远三期共计21年完成,重点对天梯山石窟文物本体采取一系列保护措施。按理说,文物修复应尽量避免对文物造成伤害,保持文物原来所固有的形制、风格,所以对佛龛、壁画采取了简单而传统的修补方法。但是石窟塑像情况比较特殊,大部分塑像随着时代与年代不同,制作形制和颜料也有所不同;加之由于保存环境受大气中有害气体等恶劣因子的长期侵袭,文物本体泥层结构已经老化,表面结构酥松,掉粉情况严重;另外,由于长期受沙尘、粉尘侵蚀,加重了彩塑和壁画表面颜料褪色、掉色,其中一部分已濒临消失的边缘。

不过从残损的塑像中我们仍可以清楚地辨认出塑像丰润的唇、笔挺的鼻梁和细长如柳叶的眉眼,端庄大气,散发出佛性的光辉。不难想象古代工匠们是如何以纯熟的技巧、高度的概括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把泥塑和彩绘巧妙地结合起来的。为了最大限度地还原祖先们劳动与智慧的结晶,经过多方商议,修复工程项目组对塑像的修复提出了许多新的改进和尝试方法,以免修复工作落入保守的窠臼。

修复工作的第一步便是彻底清理塑像。然而,开门便遇上了“拦路虎”。清理掉塑像表面的尘土和灰尘后,工匠们发现,一些附着并沉积在塑像头部和面部的粘土颗粒已经钙化并在塑像的螺髻与面额表面形成了一层薄而致密的硬质层。如此一来,塑像头部与面部漫漶不清,面目全非。为了防止再次损毁,工匠们不得不一寸寸地敲打,并用软质羊毛刷轻轻刷走钙化物;对于顽固的硬质层,为了避免小螺髻及表面矿物颜料的脱落,他们就在其表面涂少许缓湿剂,待表面润湿后,用竹签将泥质层慢慢剔除,极尽小心谨慎。

清理工作告一段落之后,接下来便是将塑像断裂部位脱离及相互错位的部位复位,然后才对其重新加固修复。经过错综复杂的准备工作之后,工作人员又发现,由于断裂缝隙中存有少量的粘土硬质颗粒,它们顽固地支撑起断裂部位以上的塑身,使断裂难以复位。为解决这个难题,工匠们使出了“皮老虎”,先将缝隙处粘土粉末清除,然后采用“注水法”使其自然复位。据技术人员介绍:注水法可以避免外力对文物产生直接伤害,使断裂缝隙在重力作用下自然粘合。注水前先将缝隙处表面用脱脂棉进行封护处理,以免注射时形成流痕导致颜料脱落;然后顺着断裂处的缝隙,由外向内向缝隙内注射5%的聚醋酸乙烯乳液;待缝隙处粘土颗粒被水分润湿后,用手轻轻地托住塑像断裂处并左右轻微晃动,对断裂缝隙进行对接、磨合、合接,如此反复,直至断裂处缝隙合接。但聚醋酸乙烯乳液浓度不能高,否则有可能腐蚀塑身。了解到如此复杂而又精细的流程,我由此想到,在塑像的早期制作过程中,古代匠人们为了增加泥层黏性,通常在塑泥中加入糯米汁,其原理是利用了糯米中胶原蛋白质的粘结性。彼时的工业技术尚未起步,而祖先们运用生活中的小智慧创作出了如此伟大的艺术品,着实令人钦佩!

复位之后还要进行灌浆粘结,这样才能使断裂的塑身浑然一体。为了看起来更加美观,工匠们选择从缝隙背部进行。他们先用填充泥层将所灌浆处缝隙周围封护,再将封护填充泥层填充挤压入断裂缝隙中。由于填充泥层中添加有粘结剂,考虑到泥层本身的收缩率,他们采用厚薄适宜的泥层进行分层填充,并对其表面采取保湿封护,让其在自然状况下慢慢阴干,直至阴干后的泥层表面没有收缩裂纹为止。如此,塑像的基本面貌才显现出来。

最后的一步工作是修补。工匠们在塑身的不同部位采取了不同的修复措施。对于破损程度相对较小的,如眼珠凹缺、鼻子与披肩残缺等,他们根据塑像文物本体,选取相似的参照物来对残损处实施复原性的修补;而对严重残损、脱落的部位,如手、莲花底座,既无参照选取又无相关的资料可查,经技术人员共同讨论后决定暂时不对其实施复原性修复,而只对其进行了加固及封护处理。“将来如果有合适的时机,我们再对这些塑像作进一步还原”,技术人员如是说。看来,文物修复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任重道远。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天梯山导游词】相关文章:

神农山导游词05-24

灵通山导游词04-20

天子山导游词04-22

敬亭山导游词04-23

福寿山导游词04-24

黛眉山导游词04-30

角山导游词05-03

绵山导游词导游词05-02

绵山导游词范文05-20

天门山导游词范文06-01

上一篇:偏城中学党建工作总结下一篇:小学三年级作文昆虫迷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