庸人自扰翻译

2024-04-28

庸人自扰翻译(精选7篇)

篇1:庸人自扰翻译

庸人自扰出自《新唐书·陆象先传》,比喻常常有人跟自己过不去,遇事生非,疑神疑鬼的自找麻烦。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庸人自扰文言文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庸人自扰文言文

《新唐书·陆象先传》(陆象先)罢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剑南按察使,为政尚仁恕。司马韦抱真谏曰:“公当峻扑罚以x威,不然,民慢且无畏。”答曰:“政在治之而已,必刑法以树威乎?”卒不从,而蜀化。累徙蒲州刺史,兼河东按察使。小吏有罪,诫遣之,大吏白争,以为可杖,象先曰:“人情大抵不相远,谓彼不晓吾言邪?必责者,当以汝为始。”大吏惭而退。尝曰:“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为烦耳。第澄其源,何忧不简邪?”故所至民吏怀之。

译文:

司马韦抱贞劝谏说:“你应当严刑拷打惩罚来显x威严,不这样,百姓就会轻忽并且没有畏惧。”陆象先回答说:“政事在于治理罢了,一定要用严刑峻法来树立威严吗?”最终没有听取(韦抱贞的意见),但蜀地百姓得到了教化。陆象先屡次升迁,做到蒲州刺史兼任河东按察史。小吏犯了错误,陆象先训诫他打发他回去。大吏向陆象先陈述、争辩,认为(小吏)应该受杖打。陆象先说:“人情大概相差不多,(你)说他不明白我的话吗?一定要责罚的话,应当从你开始。”大吏惭愧地退了下去。陆象先曾经说:“天下本来没有什么事端,(只是)庸人扰乱它,制造麻烦罢了。只要澄清源头,何愁不简明呢?”所以陆象先到的地方,那个地方的百姓和官吏都怀念他。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庸人自扰文言文翻译推荐,“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而烦耳。”意思谁都明白。做起来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篇2:庸人自扰翻译

20xx年x月x日,星期五,阴。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也”。

过去对这句话没什么感触,今天忽然就懂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了。真可谓是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也。

再翻开字典来看看,发现“庸人”虽指平常的人,但也指见识浅陋、没有作为的人。这可把我给吓着了,我不介意自己读的书不多,但一想到“见识浅陋”和“没有作为”,我很自觉的就想要把“庸人自扰”这个毛病给克服了。

的确,从我今天的思想和行为来看,我是显得见识过于浅陋了,闲得没事儿自找麻烦。本来跟同学好好的,别人一个不小心犯下的错,我非得想成是别人对我的恶意,还蓄意很久的恶意,这一乱想就把自己给想难受了。你说你要是外向一些,或许你还会找别人打一架,但至少打一架,别人是知道你心里有事儿的啊!你自己在那里胡思乱想,用莫须有的.剑,把自己狠狠地捅上一遍,别人根本都没有察觉,你自己就已经要阵亡了。现在想想,我还真是搞笑啊!

从今天起,我要改掉自己的坏毛病。不能凡事儿都往坏处想,要时时刻刻往好处想,用积极健康的心理去想世界想别人想自己。心是很好骗的,你用听了使人安心的话去骗骗自己的心,它就会安安心心的让你过开心的好日子,反之,你用谁听了都难受的话去吓唬自己的心,它就会寝食难安的不知如何是好,成天忐忑着,惴惴不安的,你又怎么可能过开心舒服的日子呢?

篇3:解读契诃夫笔下的庸人幸福观

关键词:契诃夫,庸人,幸福观,心灵空间

一、引言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 (1860—1904) 是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最后一位杰出代表, 是世界闻名的短篇小说家和戏剧革新家, 他的小说精致完美, 故事简单却又包罗万象, 他一生共创作了470多篇小说, 根据他作品的主题, 我们可以把他的短篇小说大致归纳为三、四方面的类型, 其中主要的一类就是批判庸俗的市侩, 否定庸俗的人生哲学, 以《文学教师》 (1894) 、《姚内奇》 (1898) 、和《醋栗》 (1898) 最为著名。《文学教师》对小市民生活作了淋漓尽致的暴露。一个地方中学的语文教师尼基丁爱上了富翁的女儿, 他经常出入于这个富翁之家, 这里几乎每天都是宾朋满座, 吃饭、喝酒、品茶、跳舞、打牌、无谓的争论, 甚至宾主结队骑马郊游。尼基丁终于结婚了, 他觉得他的生活像盛开的鲜花充满诗意。他本来是一个穷学生, 现在他是一个有牢靠收入的教师, 有如花似玉的娇妻, 有作为嫁妆的两万卢布和一幢两层楼的房子, 真可谓是称心如意了。而《姚内奇》和《醋栗》则对人变成庸人的过程做了深刻的艺术展现。《姚内奇》中的主人公姚内奇是一个朝气蓬勃的、热心工作的青年医生, 他来到某个小城, 这里的生活是那样的寂寞单调、枯燥乏味, 令人难以忍受, 就连被认为是最有教养、最有才情的图尔金一家也是俗不可耐。但姚内奇经受不住诱惑和腐蚀, 在小市民生活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他原有的一点思想和热情逐渐消失殆尽。四年过去了, 他变成了一个肥头大耳、头脑空虚、满身铜臭气的守财奴, 他最大的乐趣就是每天晚上从一个个衣服口袋里往外掏钱, 望着那花花绿绿、带着各种气味的钞票, 他眉开眼笑, 乐不可支。《醋栗》中的主人公小公务员尼古拉·伊万内奇一生的最高理想就是购买一个带有醋栗的庄园, 为了实现这一梦想, 他想方设法拼命攒钱, 甚至娶了一个又老又丑的寡妇, 因为他看中了人家的钱。他节衣缩食, 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 以至于不到三年妻子就被他折磨死了, 最后总算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当了庄园主以后, 他一边津津有味地吃着醋栗, 一边啧啧称道:“多么好吃呀!”其实, 醋栗还酸得很。尼古拉·伊万内奇一生所追求的, 不过是一种苦涩不堪的庸俗生活。

二、庸人幸福观

“幸福问题是契诃夫的基本主题之一。”[1]上述描写庸人生活的三个名篇, 体现了契诃夫对庸俗的人生哲学的批判, 或者更确切地说, 是对庸人幸福观的批判。《文学教师》尼基丁婚后对妻子说:“我跟你在一起真是无限的幸福。”[2]这种“无限的幸福”体现在:尼基丁上完课仿佛有整整一年没有回家了, 他气喘吁吁地跑上楼去, 寻找妻子, 拥抱她, 吻她, 说些海誓山盟之类的话, 诸如他爱她啦, 没有她就活不成啦, 着实十分惦记她啦, 还担心地问她身体是否健康, 为什么脸上这么不快活。他认为“人是自己幸福的创造者, 我现在获得的正是我自己创造的东西, 是的, 我没有装腔作势, 这一幸福是我自己创造的, 我有权享有这个幸福。”[3]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尼基丁对幸福的体认就是男欢女爱以及狭隘的、物质充裕的家庭生活, 在《姚内奇》中, 我们看到了一位被铜臭腐蚀了灵魂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原来生气勃勃的青年医生蜕变成了异教神似的姚内奇, 他满身脂肪, 呼吸困难, 也许是由于喉咙里长了一层肥油, 他的噪音变了, 变得又尖又细, 他孑然一身身, 过着枯燥的生活, 对什么也不感兴趣, 像戏剧和音乐会这一类的娱乐他从不参加, 他只有一个嗜好, 就是凑满几百卢布时, 他就拿到信用公司去存活期储蓄。姚内奇所谓的幸福就是拥有金钱, 对金钱的热爱浇灭了他心中的对其他事物的热情之火。《醋栗》中, 那个一夜间多次下床啃啮酸涩的醋栗而又赞不绝口地说“多么好吃”的地主尼古拉·伊万内奇活像一头猪:“他在床上坐着, 膝上盖着被子。他变老了, 显胖了, 皮肉松驰, 他的脸颊、鼻子和嘴唇, 全都向前伸展着, 看上去, 就像猪一样哼哼着躺在被子里。”[4]他家眷养的那条红毛狗也肥得像一头猪, 它都懒得吠叫一声, 他家的厨娘是一个光脚的胖女人, 她的样子也像一头猪。这就是实现了个人梦想的小公务员形象, 他自己认为是幸福而满足的人, 实际上他像猪一样生活在猪一样的个人天地里。

在19世纪的90年代, 由于资本主义在俄国的迅速发展, 金钱的罪恶势力越来越深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 小市民习气无情地腐蚀着人们的心灵, 既便是知识分子也有为数不少的沉湎于唯利是图、庸俗无聊的生活中, “契诃夫一直是庸俗习气的严峻审判者, ”[5]高尔基称他是“庸俗的仇敌”, 契诃夫以犀利的笔触暴露庸俗, 鞭挞庸人的幸福观。庸人幸福观的本质在于他们的肉体在劳动, 而精神却在睡觉, 契诃夫认为:“信仰是精神上的能力;动物是没有信仰的, 野蛮人和没有开化的人有的只是恐怖和疑惑。只有高度发达的生物才能有信仰。”[6]而庸人却失去了信仰这种精神上的能力, 不论是《文学教师》中的尼基丁还是《醋栗》中的尼古拉·伊万内奇还是《姚内奇》中的姚内奇, 他们全都没有信仰, 或者说他们只信仰物质, 这样就把自己降落在与动物一样的层次上;行尸走肉一般地生活。契诃夫认为:“没有懒惰就没有幸福, 只有废物才会得到满足。”[7]契诃夫笔下的庸人沉睡着, 酒足饭饱之后, 拉上百叶窗, 紧闭门户, 密不透风, 灵魂空洞。我们知道, 任何人除了生存空间之外, 都有自己隐秘的心灵空间。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是文明社会的人类区分于野蛮物种的最重要特征, 而契诃夫笔下的庸人虽然衣冠楚楚, 可就是缺乏隐秘的心灵空间。这种庸人幸福观把人变成了动物, 这就是因为什么在《醋栗》中, “猪”的意象频频出现, 而这在以含蓄和文雅著称的契诃夫来说实属罕见, 可见他对庸人、庸人幸福观的深恶痛绝。

三、摒弃庸俗, 追求最高的幸福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或者说契诃夫推崇的是什么样的幸福?他认为:“对于生活的自由而深入的思索, 和对于人间无谓纷扰的蔑视——这是两种幸福, 人类最高的幸福。”[8]在《醋栗》中, 契诃夫通过兽医伊万·伊万内奇发出这样的言论:“实际上有多少满足而幸福的人啊!这是一种多么令人沮丧的努力啊!你们就看看这种生活吧!强者骄横而不干事, 弱者则无知而且像牲口一样生活, 四处都已穷得不能再穷了, 挤拥、退化、酗酒、伪善、撒谎……然而在所有的房子里也好, 街上也好到处是平平静静, 心平气和, 城里的五万居民中, 竟没有一个人叫喊一声, 大声地发泄一下愤懑……幸福的人之所以会自我感觉良好, 显然只是因为那些不幸的人沉默地背着他们的重负, 如果没有这种沉默, 他们的幸福就是不可能的。这是普遍的麻木不仁, 需要在每一个幸福而满足的人的房门背后站一个拿锤子的人, 用锤子经常敲敲门提醒他:世上还有不幸的人, 不论他怎么幸福, 生活迟早还会向他露爪子, 灾难迟早会降临:疾病、贫穷、损失。到那时谁也不会看见他, 听见他, 就像他现在看不见、听不到别人一样。可是, 并没有拿锤子的人, 幸福的人照样自由自在地生活着。”[9]另外, 契诃夫并没有把他笔下的庸人一棍子打死, 也写出了他们的觉醒。实际上, 《文学教师》这一短篇小说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 讲尼基丁醉心于庸俗的“幸福”生活, 最早发表于1889年, 题名为《市侩们》;讲尼基丁觉醒的第二部分单独发表于1894年, 题名为《文学教师》, 同年, 两个本来独立的短篇合并为《文学教师》, 尼基丁在小说的结尾处领悟到, 一种新的、心神不定的、有意识的生活开始了, 这种生活与平静的心态以及原先的所谓的个人幸福是不能共存的。他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我的上帝啊, 我这是在哪儿呀?!我被庸俗, 庸俗包围了。无聊而渺小的人们, 一坛坛的牛奶, 一缸缸的酸奶油、蟑螂、愚蠢的女人……再没有比庸俗更可怕、更令人感到屈辱、更使人苦恼的了。得从这里逃出去, 今天就逃, 否则我就要疯了!”[10]而姚内奇对自己当下的生活也有片刻的反思:“您在问我过得怎么样, 我们在这里过的是什么生活啊?简直没法说。我们老了, 发胖了, 不中用了。一天一夜, 一昼夜算完了, 生活悄悄地过去, 没有生气, 没有印象, 没有思想……白天赚钱, 晚上去俱乐部, 那里全是牌迷、酒鬼、噪音沙哑的人。我现在简直受不了这些人。”[11]怎样才能打破这种可怕的庸俗呢?契诃夫借《醋栗》中的兽医伊万·伊万奇之口说道:“俗话说, 一个人只需要三俄尺土地。但是须知, 三俄尺土地是埋尺体的地方, 而不是活人所需要的……离开城市, 离开斗争, 离开生活的喧嚣, 逃出来, 躲进自己的庄园里——这不是生活。这是利已主义, 偷懒, 这是一种僧侣主义, 而且, 是毫无建树的僧侣主义。一个人需要的不是三俄尺土地, 也不是一个庄园, 而是整个地球, 整个大自然。在那广阔的天地中, 人能够发挥他自由精神的所有品质和特点。”[12]还有, 就是“不要感到满足, 不要让自己昏睡!趁您现在年轻、力壮、精神饱满, 要不倦地做好事!幸福是没有的, 也不应该有。如果生活意义有目标的话, 那么这意义和目标绝不是我们的幸福, 而是比这更伟大更有理智的东西。做好事吧!”[13]

四、结语

契诃夫开始创作时, 写了大量的幽默小品, 大多内容空洞, 社会意义不大, 后出版文集时, 他毫不留情的将这些作品全部舍弃, 他说:“契洪节 (契诃夫的笔名) 写了许多契诃夫不能承认的东西。”可以说, 契诃夫并不是从正面的大门进入文学殿堂的, 因此, 他最初的作品不可能像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穷人》或者托尔斯泰的《童年》那样引起轰动, 的确, 契诃夫走向艺术成熟是漫长而有耐心的, 但他最终却成了具有高度文化修养和内心尊严的知识分子。实际上, 契诃夫从1886年开始就有了一个明确的写作目标:“忠实地描绘人生, 同时表现实际生活与理想生活差得多远。”[14]作为弃医从文的作家, 他对生活的观察, 犹如临床诊断的准确分析, 还有他以及记载人类弱点种种病征的方式, 都表示他是个目光尖锐的诊断专家, 他在描写实际的人生时, 另外透示出人生应该不是这样的, 他深信人生能够而且应该过得更好, 他曾经这样写道:“我只想诚实地告诉人们:‘看一看你们自己吧, 你们生活得多么糟糕和无聊!’最主要的就是人们懂得这一点;而一旦他们懂得了这一点, 他们就一定会给自己创造另一种美好的生活。”[15]他的小说鲜活真切, 带有生活中的神秘颤动, 并且努力把许多人类体验包含在短短几页纸的篇幅中, 普普通通, 没有特例, 而读者也正是在这些平凡庸碌的生活、单调平淡的日子中看到了他自己, 他认出了自己, 找到了自己, 契诃夫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启发具有可塑性的民众、读者, 让他们知道应该如何生活、如何思索、如何看待幸福。

参考文献

[1]郑体武.俄罗斯文学简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9:141.

[2][3][10]契诃夫.文学教师.契诃夫短篇小说选[M].李辉凡译,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1:157, 157, 161.

[4][9][12][13]契诃夫.醋栗.契诃夫短篇小说选[M].李辉凡译, 北京:北京编译出版社, 2011:218, 220, 217, 221.

[5]朱逸森.契诃夫[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135.

[6][7]安东·契诃夫.契诃夫手记[M].贾植芳译,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9:31, 12.

[8]转引自童道明.我爱这片天空——契诃夫评传[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4:封底.

[11]契诃夫.姚内奇.契诃夫短篇小说选[M].李辉凡译,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1:237.

[14]转引自马克·斯洛宁.现代俄国文学史[M].汤新楣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73.

篇4:给《大卫》打码 庸人自扰 ?

支持

可以理解大卫被打上

“马赛克”

可以理解大卫被打上“马赛克”

央视的这场马赛克风波,其实很有典型意义,它可以给我们一种参照,就是,某些裸体艺术品进入大众传播时,如何掌控尺度。三小时前的马赛克与三小时后的去除,说明了哪怕作为标杆的央视,对这样的尺度掌控都是“无标准可依”的,于是,“长官意志”加网友口水,便决定了大卫那敏感部位的露与不露,随意而又无奈。

我理解央视的马赛克操作,请正人君子们不要对我说裸体艺术的这门那门魅力,我们有我们的国情,而且很多时候,裸体不能登堂入室,得控制传播范围,是我们熟知的常识。包括某些学者称之为伟大的现实主义写实小说《金瓶梅》,大众也只能购到删节版,包括人体艺术画作与展览,从艺术角度与法律规范来讲,画家画裸模与画成后拿来展览,都是被允许的,但是,你能想像一个或多个裸体女人置身解放碑,由一大帮艺术家摄影家围着画呀照呀,并且任凭公众围观……如果导致某些丑态百出,甚至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算谁的?到那个时候,你能否再来说公众不懂欣赏艺术吗?裸体艺术源自希腊,并且最初的古典奥运会,都是裸体进行,我们承认裸体的美,但也得看到,现在的体育赛事,都是穿衣的。

开放,要照顾人们的感受,要缓着陆,从20世纪30年代,著名画家刘海粟使用人体模特被骂得狗血淋头算来,国人接受这裸体成为艺术,没有多少年头,少见则多怪,它需要必要的文明启蒙,正如上世纪80年代,首都机场的壁画《泼水节———生命的赞歌》因含有傣族妇女裸体沐浴的部分,曾一度被覆盖。甚至本世纪初,连美国洛杉矶国际机场曾想摆放由洛杉矶城市雕塑艺术家苏珊·纳杜里设计的一系列裸体男性雕塑,也因担心保守的美国人不舒服,而用包装纸将雕塑裹了起来。西人尚如此,何况国人?

反对

打码冲动

源自淫者见淫

心中无码,大卫就是件艺术品;心中有码,看到大卫就想到色情。

《大卫》被认为是西方美术史上最值得夸耀的男性人体雕像之一,展现了男性的健康、力与美,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主义思潮,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不朽杰作。央视的编导在大卫·阿波罗生殖器部位打上马赛克,对书算命,推断其认为在电视画面上出现雕像的生殖器,会对观众产生负面情绪影响,是有伤风化的事情,是违背主流媒体传播先进文化的神圣使命的。说得简单点,也就是新闻的制作者从大卫·阿波罗的裸体尤其是生殖器上看到了“色情”的因素,因此要给他打上马赛克。

这就很让人感到不解和困惑了。大卫·阿波罗雕像是件著名的艺术品,难道真是“水土不服”,到了中国,在央视的眼里,就有了“色情”的味道,要用打上马赛克来去除不良影响?这真是印证了鲁迅先生关于中国人想象力的伟大论断:一见到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膀,立刻想到全裸体,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杂交,立刻想到私生子。如果是我们这些引车卖浆者流,没文化没品位,粗俗鄙陋,看到大卫·阿波罗的裸体,就想到色情与性欲,倒也罢了,堂堂央视的新闻制作者,竟也这般想象力丰富,真是让人大跌眼镜。

反对

没有对艺术的尊重,

就不会有文化的繁荣

对于《大卫》打码的争论,也有人提出了国情论,中西方文化艺术在观念和表现手法上有不同之处,去往别国展览时应该考虑该民族的风俗和文化。

首先,这种论调太低估中国公众的接受能力。中国公众不再是两眼一抹黑,不知今夕何夕的状态。他们不仅接受过不错的教育,同时对艺术品也有一定的鉴赏能力,现在还以小学生的标准来对待之,显然是不合适的。其次,这也太轻视《大卫》作为世界一流艺术的价值。以裸露来评价一个艺术品,这显然不是一个正常的社会应该做的事情,当全世界都在《大卫》身上看到了“健美”,而只有你看到了“色情”,这究竟是谁的问题?最核心的问题是,把《大卫》和色情挂钩,实际上是一种畸形的艺术观。这种艺术观不去评价艺术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反而主观地用“高雅”、“低俗”这样的标签对艺术品进行评价,这不仅是对艺术品本身的亵渎,更是文化贫瘠与不自信的表现。

文化繁荣发展的前提是包容,即使这种包容并非是无底线的,但也绝不是今天给《大卫》打码,明天给《维纳斯》穿衣,这恰恰更是一种对文化的亵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命题,而现在对待艺术的态度恰好与之背道而驰。对于一个民族的生命力而言,文化的传承至关重要,尤其是现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正是孕育文化创造的绝好时机。但这种文化不只是“为政治的文化”和“为金钱的文化”,而是“为人生的文化”,那将是一种排除权钱干预与诱惑的文化,是一种完全自由的、崇高的文化。

篇5:庸人自扰造句

(2)我也有悲痛过,然而一想起你的事情,我就觉得我的那些所谓“痛苦”,其实是庸人自扰。

(3)他们不会发生什么事的,你何必庸人自扰,坐立难安呢?

(4)记住,许多庸人自扰的问题,都是来自我们过去所吸收的烂知识中,因发酵而生的。

(5)该操心的事你不操心,倒是每天庸人自扰地担心世界末日即将来临。

(6)人生在世坎坷多,莫将烦恼心头藏。万事看开心情爽,何必庸人自扰把身体伤。癌症杀手也能防,不良习惯全抛光。健康生活快乐长,病魔自然离身旁。世界癌症日,远离癌症,幸福健康!

(7)快乐其实不少,需要你去寻找;烦恼其实不多,何必庸人自扰;生活即使不易,也要保持微笑!困难常来骚扰,四个字送你:把它撂倒!

(8)她的身体好好的,却又疑神疑鬼,整天往医院里跑,弄得一家人都不得安生,这才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呢!

(9)做人须简约,不庸人自扰,不杞人忧天,于简单中快乐,于明了中怡情;待人须真诚,以律人之心律已,以宽已之心宽人,于付出中坦然,于慷慨中超脱;做事须务实,不沉溺幻想,不一曝十寒,于微笑中面对,于勤勉中坚持;处世须自然,不圆滑世故,不唯利图谋,于谨慎中看胸怀,于细节中求成败。

(10)MM问闺蜜:男友和前女友一起买的戒指,项链一类的东西,我该留着还是扔掉?扔了觉得可惜,不扔看着闹心!闺蜜:庸人自扰!她的前男友你不也在用吗?

(11)幸福往温柔里靠,表情在快乐里笑,烦恼是庸人自扰,累了就要休息好,锻炼就要蹦蹦跳,卖萌就去撒撒娇,对朋友要最厚道,我说了你要遵照,祝一切都好!

(12)太阳当空照,花儿对你笑,小鸟说早早早,儿童节祝你快乐好,你说生活怎么那么多烦恼,其实是你庸人自扰。儿童节送你一份逍遥,愿你开心多快乐,美丽又幸福!

(13)不用了,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你秦汉仁就是沉不住气,你能够查出什么?考虑负面影响了没有?

(14)他应该是个理智的男人,可惜感情这东西从来不由己,他既然想不清楚那就干脆不要庸人自扰,他来接她出来,她要做什么,他都在。

(15)忘恩负义乃是人的天性,如果你非要期望别人感恩,那多半是庸人自扰。

(16)学会超脱,别庸人自扰,一切皆是空。

(17)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一夜平安无事,东方破晓,众人才稍缓紧张之心,吃了早饭,依旧结队而行。

(18)但很多人实在是介于温饱之间与智慧能量方面的不满,或许也就大多与“天才”的皇冠擦肩而过,所以也来了庸人自扰之说。

(19)任何的精明世故原来都是庸人自扰,所谓的磊落豁达无非还是矫柔造作。

(20)即使老师当时发了脾气,动了怒,过了火,也是一时的,不可能记在心上,没事找事给我小鞋穿,我简直有点庸人自扰。

(21)丁雳的这个夜长梦多自然是怕,有人捷足先得接去了任务,完成了任务,那张扬和丁雳这么长的考虑那真是庸人自扰。

(22)如此解读,可谓有百害而无一利,海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23)杜明强的短信发出去,收到的回复越来越少,他也被手机幻听折磨得像神经质一样,终于忍不住摔掉了手机——其实过后想想,手机本无罪,庸人自扰之罢了。

(24)杨振觉得他实在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25)也可意想广阔天空、人间万象、山水园林、乡村野趣,心往神驰,人身犹如沧海一栗,何必患得患失,庸人自扰?达次境界,就会精神振奋,如释重负。

篇6:庸人自扰成语故事

[成语拼音] yōng rén zì rǎo

[成语解释] 自扰:自找麻烦。指本来没事,自己找麻烦。

[典故出处] 《新唐书·陆象先传》:“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而烦耳。”

篇7:余情未了难免庸人自扰

只有真正爱你的朋友才会告诉你一些真相,就算是你不喜爱听的。

每个人来到世上,都是匆匆过客,有些人与之邂逅,转身忘记;有些人与之擦肩,必然回首。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庸人自扰翻译】相关文章:

庸人自扰文言文翻译09-05

庸人自扰优美散文04-12

庸人自扰的烦恼杂文随笔04-30

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高二作文05-26

上一篇:蔬果大考验作文400字下一篇:方宇公司三季度纪监工作总结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