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品读红色家书有感

2024-04-11

读品读红色家书有感(精选12篇)

篇1:读品读红色家书有感

品读红色家书 感悟崇高精神

——读《红色家书》有感

<引言> 在全市党校系统“传颂红色家书,传承红色经典”主题读书月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之际,我校常务副校长陶东阳读《红色家书》体会文章在《南昌党建》发表,从学习革命先烈的坚定信念、家国情怀、英雄气概等三个方面,抒发了对革命烈士崇高精神的敬仰之情,表达了传承红色基因、做新时代奋斗者的坚定决心。

家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鱼传尺素、鸿雁传书,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沟通亲情、表露心绪、寄寓乡愁的一种常用形式。特别是在战乱频仍的年代,家书尤显珍贵,故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一名句流传千年。近日,细细品读省委书记、省长刘奇同志推荐的《红色家书》,不由得心潮澎湃,潸然泪下,仿佛斗转星移,时光回溯,自己也置身于炮火纷飞的革命年代,与革命先烈们面对面交流,体会他们对家人的真挚情感,感受他们对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执着信念。他们的感情,质朴而深沉;他们的信念,炽热而坚定;他们的精神,虽经岁月流逝,依然熠熠生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砥砺前行。

品读红色家书,当学革命先烈“为求主义实现而奋斗,为谋民众利益而牺牲”的坚定信念。方志敏在狱中写道: “你法西斯匪徒们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丝毫动摇我们的信仰!我们的信仰是铁一般的坚硬的”;刘愿庵面对劝降者干脆地回答:“共产党人是最服从真理的,我除了服从真理之外,决不会服从于其他”;夏明翰在给大姐的信中写道:“我一生无憾,认定了共产主义这个为人类翻身解放造幸福的真理,就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甘愿抛头颅,洒热血。”革命先烈的话语虽朴实无华,却铿锵有力,充分体现了战争年代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和价值立场。中国共产党正是靠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凝聚起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磅礴力量,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百折不挠、艰苦奋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总书记多次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作为新时代共产党员,必须以革命先烈为楷模,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始终保持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事业的政治品格。

品读红色家书,当学革命先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陈觉在就义前给妻子的遗书中写道:“谁无父母,谁无儿女,谁无情人,我们正是为了救助全中国人民的父母和妻儿,所以牺牲了自己的一切”;王孝锡在诀别诗中写道:“我非木石人,能无手足情?死则为正义,生则为人人”;刘伯坚在给兄嫂的遗书中写道:“弟准备牺牲,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一切听之而已。”落红岂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革命先烈抛家舍业参加革命,非是无情,而恰恰是因为他们最懂真爱、最讲真情,所以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了千千万万个家庭的自由和幸福,用热血和生命奏响了精忠报国的时代强音。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大爱,与我国自古以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一脉相承,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中华历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基因。“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总书记曾在给父亲的祝寿信中写道:“这也激励着我将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到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事业中,报效养育我的锦绣中华和父老乡亲。”当前,我们党正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砥砺奋进。作为新时代共产党员,必须继承和弘扬革命先烈的家国情怀,谋大局,讲奉献,敢担当,始终紧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棒”,跑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接力赛”.品读红色家书,当学革命先烈“饮弹从容向天啸,长流浩气在人间”的英雄气概。翻开《红色家书》,一个个英雄人物跃然纸上。陈觉和他的战友们在被押上囚车去往刑场的路上,高歌道:“我们的革命有钢骨的意志,英雄的气魄。我们要斩断道路上的荆棘,冲破黎明前的黑暗”;王孝锡被捕后作诗道:“慷慨歌太平,从容作楚囚。暴刀逞一快,何惜少年头”;杨匏安在狱中写下《示难友》:“慷慨登车去,临难节独全。残生无可恋,大敌正当前。知止穷张俭,迟行笑褚渊。从兹分手别,对视莫潸然”.面对严刑拷打,面对流血牺牲,革命先烈早已将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他们心中所念的,唯有革命事业的成功。()毛泽建在就义前的遗书中写道:“人民总归要做主人,共产主义事业终究要胜利,只要革命成功了,就是万死也无恨,到那天,我们会在九泉下开欢庆会的。”革命烈士慷慨赴义,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革命英雄气概,令敌人胆寒。总书记曾引用屈原《九歌》中的慷慨激扬诗句赞颂英雄:“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英雄。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更需要英雄精神的导航。作为新时代共产党员,应继承革命先烈的英雄气概,将他们的大无畏精神融入我们的血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今天,这些革命先烈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标签和价值标杆,是指引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进的永恒灯塔。作为教育培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党校理应在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上走前列、做表率。为此,南昌市委党校与南昌市委组织部共同组织开展了“传颂红色家书,传承红色经典”主题读书月活动,通过举办读书会等“八个一”学习活动,在全市干部教育培训中营造阅读《红色家书》的浓厚氛围,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沿着革命先烈用生命照亮的道路继续坚定前行。

(常务副校长 陶东阳)

篇2:读品读红色家书有感

近来,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诵读学习了《红色家书》,重温了中国革命先烈的光辉历史,感到深深的震撼,倍感今日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汲取了奋发前行的力量,对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充满信心。我认真参与党支部组织的读红色家书活动,学习了《红色家书》中的篇目,读后感受很深、触动很大。

家书是家庭的情感纽带,是家教的重要载体,也是家风的一面镜子。这些家书,承载着人格和亲情,蕴藏着智慧和力量,是我们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的高尚品格和道德风范,在人生道路上如何做人、做事的生动教材。《红色家书》通过一封封直指心灵的家书,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一张张昂扬向上的老照片,重现了历史。每封家书都充满了感情色彩,我深深感触到了家书的作者们对于父母、子女、爱人、亲人的醇厚亲情、面对各种复杂环境时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一幕幕都是鲜活生动、实实在在、触手可及的。这些家书的作者们,深爱着自己年迈的父母、幼小的孩子、相知的伴侣,但他们更加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他们有着无比坚定的革命信仰。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党的一大共有13位代表,最后走上天安门城楼、见证新中国成立的,只有毛泽东和董必武。其中陈公博、周佛海、张国焘背信弃义叛党投敌。这些人之所以中途变节,就在于没有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红色家书的主人公们,都具有坚定崇高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认定马克思主义是真理,认定只有共产主义才是人类的出路,认定中国共产党定能成功,使得他们毅然决然地告别白发爹娘、告别娇妻幼子,他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但是血脉亲情是永远无法舍弃的,共产党员也是有着铁骨柔情的血肉之躯,在他们满腔的革命豪情背后也有着割舍不断的儿女情长。于是,我们就从这些家书的字里行间读到了一个个血泪交织的感人故事。

为了新中国的建立,许多共产党员奋不顾身,捐躯赴国难,视死如归、用血、用汗、用宝贵的生命铸就了中华民族,换得大地阳光灿烂,让我们现在过上了幸福生活。幸福的日子容易使人忘记了什么叫英勇、坚贞。安逸的生活,美好的享受,使人淡忘了血与火的历史,也使人麻痹了精神。我要感谢《红色家书》,读到他们的事迹,为我树立了榜样,它使我对人生价值有了崭新的理解。

篇3:品读城市——读《三城记》有感

当我们行走于生活的这座城市, 有没有想过停下我们的脚步, 细细地去品味和欣赏自己所处的这个空间?当我们埋头于自己的工作生活之时, 有没有想过“后退一步”来审视“城市”这座承载我们的生活方式、文化背景的大舞台?也许现代人的脚步过于匆忙, 现代人也变得太善于追求与争取, 而往往忘记了静下心来思索和玩味。于是像《三城记》这类品读城市的图书开始出现在书店中, 提醒人们停下繁忙的脚步, 来看看周围的建筑, 品味我们生活的空间。

《三城记》记录的是作者梁雪行走于美国三座主要城市的过程中, 对于城市建筑的品读和理解。在他看来, 城市是离我们每个人很近又很遥远的一个实体, 我们生活于其中, 而又常常对城市的细节特征视而不见。然而, 城市是不可以被忽略的, 因为我们塑造的城市也在无时无刻地塑造着我们。易中天曾经把城市比喻为供人品读的书本, 开卷有益, 阅读“城市”这本书, 更会让我们获得对于生活的丰富感悟。其实, 美国的城市对我来说是遥远而陌生的, 当我最初翻开这本书, 跟随作者去品读美国的城市建筑时, 感觉正像观看正大综艺的“世界真奇妙”, 娱乐与新奇大于思索和回味。然而慢慢地, 我开始发现《三城记》这本小书中其实潜藏着“城市”这本引人入胜的大书。作者的叙说配上书中的实景照片插图让一座座有血有肉的城市跃然纸上, 而城市的这些真实面貌和照片所诉说的一段段历史怎能让人不动情呢?当我随着作者的脚步漫步于美国的三大城市时, 心中浮现的是自己如今生活的这座古都。当作者饶有兴趣地讲起每一个美国建筑背后的轶事, 我也忍不住回忆起那些属于北京的故事。当然, 中西文化是有很大差异的, 中美两国的国情也有天壤之别, 因此我也无意在阅读之中单纯地将两地的建筑拿来对比, 只是静静听梁雪讲完了属于他的三城记, 我心中那些中国城市的轮廓也变得比以前更加清晰。

作为建筑学者, 梁雪在《三城记》刻意回避了许多专业理论, 而选择随着读者的眼睛去行走、记录, 这样的确大大增加了这本书的可读性。但我还是“贪心”地期望作者能够对美国的城市和建筑有一些理性的批判, 毕竟太过赞许他们的建筑与文化也不是一件好事, 学者的责任不光是去赞许借鉴, 也着实应该有自己的真知灼见。

篇4:读《重读抗战家书》有感

中央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同志曾说:“袁国平同志是一位我所尊敬的在党史、军史上有重要影响的英雄人物,牺牲时只有35岁,生命短暂却又波澜壮阔……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末,风起云涌的大革命史和土地革命史中许多重大事件,特别是我军艰难创建发展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都留下了他坚定而光辉的足迹。”

我1939年出生在皖南那红旗飘扬的地方,年仅8个月我就被送回老家湖南邵东由祖母抚养。父亲袁国平1941年1月15日在皖南事变中牺牲,所以我的出生之日实际上就是我们父子生离死别之时,父亲没有在我脑海里留下任何印象。父亲的封封家书让我认识到他是怎样的人,他怎样走过短暂而又艰难的人生之路。

在北伐战争后期,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开始了反革命政变。大屠杀开始前,父亲在整装待发之际,曾寄给我奶奶刘冬秀一张照片。照片背面,写了这样一段话:“1927年顷,反动派谋袭武汉,形势岌岌,革命之士莫不愤恨填膺,舍身赴敌。斯时,余在第十一军政治部服务,亦奉命出发鄂西,抗御强寇。此行也,愿拼热血头颅,战死沙场,以搏一快。他日,儿若成仁取义,以此为死别纪念;万一凯旋生还,异日与阿母重逢,再睹此像,再谈此语,其快乐更当何如耶!”

“战死沙场,以搏一快”;“万一凯旋生还,……其快乐更当何如耶!”死也是“快”,活也是“快”,这就是父亲那一代共产党人为理想、信念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境界。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父亲正在陇东高原,担任中共陇东特委书记兼八路军驻陇东办事处主任。在民族危亡之际,他炯炯的目光早已投向驰骋杀敌的抗日疆场。在给亲人的信中,父亲表达了渴望着到抗日前线去歼灭敌寇的强烈愿望。在给哥哥醉如的信中,他写道:“国事如此,愿以最后一滴血贡献于国家民族”;在给侄儿振鹏的信中说:“我过惯了战壕生活,正请求党中央派我到抗日前线去工作,愿为我中华民族之生存、解放和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而英勇战斗。纵然捐躯疆场,死而无憾。”

到达皖南,就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后,父亲为新四军的发展壮大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呕心沥血。他针对统一战线条件下的特殊情况,围绕“协同抗日”的中心任务,开拓了新四军的政治工作。他紧抓政治工作这个人民军队的生命线,同新四军其他领导一起,按照中央的方针,经过艰苦的努力,使来自各个山头、各自为政、游击习气严重的游击队,创建成一支纪律严明、思想统一、有战斗力的鐵军。

父亲与万千抗战英烈一样,“是以殉道者的精神为革命、为国家民族服务的”。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他贡献了自己的一切,这其中,也包括我们一家。我出生后被送回老家,在日军占领邵东时,我们与组织上失去了联系,我一度牵着双目失明的奶奶讨饭度日,曾因病重险些丧命;此前我的二姐已经死于因病无医,我的大姐因外公外婆在逃难中相继身亡而给人做了童养媳。在1941年1月的皖南事变中,父亲身中四弹,重伤难行。为了不影响部队行动,不连累战友,他为部下、为战士英勇自尽,实践了他“如果我们有100发子弹,要用99发射向敌人,最后一发留给自己,决不当俘虏”的阵前誓言。

父亲在皖南给家人的信中说:“我置身革命是以牺牲一切为代价的,无法帮助家里,望能原谅我。”我清楚地知道,我父亲是著名文学大师田汉的得意门生,才华横溢,在文学艺术上有很高的造诣。有人曾说如果当年他选择的是另一条道路,很有可能成为中国文坛上的一颗璀璨明星。然而,他选择的是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奋斗的事业。正是无数像他这样的革命先烈的奉献和牺牲,才有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我们幸福的今天。

值此皖南事变75周年到来之际,谨以此文献给我的父亲袁国平和所有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革命英烈!

(责任编辑 党亚惠)

篇5:读《红色家书》有感

通过阅读《红色家书》。我看到每封家书都充满了感情,我深深感触到了家书的作者们对于父母、子女、爱人、亲人的醇厚亲情、面对各种复杂环境时内心的矛盾和挣扎,都是鲜活生动、实实在在、触手可及的。

在这些家书中,最令人感动的就是革命战争年代留下的家书。它们涵盖了党成立初期、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这些家书有的写于走向战场之前,有的写于硝烟弥漫的战斗间隙,有的写于慷慨就义的前夕,有的写于白色恐怖的日子。

这些家书的作者们,深爱着自己年迈的父母、幼小的孩子、相知的伴侣,但他们更加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他们有着无比坚定的革命信仰。为了自己的信仰,他们毅然决然地告别白发爹娘,告别娇妻幼子,他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但是血脉亲情是永远无法舍弃的,共产党员也是有着铁骨柔情的血肉之躯,在他们满腔的革命豪情背后也有着割舍不断的儿女情长,于是,我们就从这些家书的字里行间读到了一个个血泪交织的感人故事。

其中最直击我心灵深处的是方志敏同志英勇就义前狱中所写《我们临时以前的话》。方志敏是江西省弋阳县人,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殉道者”。方志敏历经百战,打出了红红火火的赣东北革命根据地。他在1934年11月率红军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时,遭国民党阻击被捕。在狱中,他坚贞不屈地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等现在倍受欢迎的著作,次年,年仅36岁的他在南昌英勇就义。方志敏被捕后,蒋介石下达命令,不管用什么方法,尽量得让方志敏归顺国民党,敌军法处副处长钱协民提审方志敏时说“方先生,告诉你一个特大喜讯,上面有指示,你依然做你的方主席,不过……不过你得在报纸上登上你脱离共产党的消息!”方志敏听后,怒火万丈,大声地说:“哼,想让我投降于国民党,做梦、做梦!你只能砍掉我的头,绝不能丝毫动摇我对共产党的信仰。”他对共产党的信仰永远是铁一般坚定的。其中有一段是话催人奋进,为之动容,填写了他用热血和忠诚走向了立志报国、革命救国、以身殉国三部曲,始终保持坚定的革命信仰是贯穿其整个生命乐章不变的主旋律。

“在法西斯匪徒们拿枪向我们的头颅胸膛发射,或持刀向我们头上砍下之前,即在我们流血之前,我们将用最大的阶级愤怒,高呼下列口号: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到卖国的国民党!红军最后胜利万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万岁!中华民族解放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共产国际万岁!苏联万岁!

全世界无产阶级最伟大的领袖——斯大林同志万岁!共产主义在全世界胜利万岁!”

篇6:读《红色家书》有感

直到前些年我再从长辈手中瞧见它,我开始有些明白,那不仅仅是留下一些名字,苍淼的笔触下,记载的是一段岁月,可凝望的是一人一生的精神。

文字本身是不具备力量基础的,它并不似灵动的生物,可以宣泄活跃之美,也不像山川树木,体现静默的伟岸,但它,作为传承,交流的载体,随着历史的推移,一次又一次地记录了那些力量爆炸,思想喷发的阶段。

前些日子,借由五・四之际,和伙伴一同参与了上级组织的红色家书诵读活动。初来或觉仅是场单纯的朗诵活动罢了,可随着对家书的行行解读,句句揣摩,字字诠释,越发觉得,这完完全全的是一场精神洗礼,沐浴在这种纯洁的感情里面,似乎是自己的感情也会得到升华。

篇篇家书,大凡在百八字,多则上千。文虽短,情确长。

牢锁、深墙。

我仿佛能够看见,漆黑的夜晚,寂静阴森的地牢,风阴冷地嚎叫着,树叶的沙沙声像是死神逼近的脚步。午夜时分,执笔从容,外面寂静的可怕,仿佛黑暗要吞噬一切,可期待黎明到来的炙热却始终盘旋、闪耀、跳跃在他们的双眸!

刚骨、柔情。

他们绝不知道,此刻,他们为后世镌刻出多少贯穿时空的力量。对党的无限忠诚,对革命胜利的无比坚定,对父母爱人的万千不舍。

王孝锡“自古英雄多患难,岂徒我今然!”,吉鸿昌“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史砚芬“我的死是为着社会,国家和人类,是光荣的,是必要的。”…

满腔热血,浩然正气,慷慨赴死,气节永存。

翻看家书,一纸空白入帘,先是一楞,随即倒是不觉泪目了。陈毅安,一封无字信,一生未了情。

“我怕听流水澎湃的怒潮声,也怕看船头晶晶似的明月,更怕听旅客中谈论青春年少的乐趣,生别离的悲哀。”

放在如今,这或许便是一位感春伤怀的“诗人”生出的哀愁。可这条从上世纪传递过来的情愫,却承载着战火的记忆,也饱含着理性的纯情。身处那样的年度,为了革命事业的胜利,为了极好时代到来,他放下了。谁人无父母,谁人无爱慕,此刻便犹显心酸痛楚,却更令人心生敬畏。

一个人的家书,承载着写信人的真情实感;一群人的家书,则承载着一个时代厚重的历史和文化信息。生逢盛世,我们更要缅怀先烈,居安思危。

篇7:读《红色家书》有感800字

当我第一次拿到这本书时,便被它大红色的封面所吸引。红色,一个多么美好又多么引人深思的颜色啊!为了它有多少人甘愿付出汗水,青春乃至生命!为了它有多少事令人感叹至极,铭记于今!为了它又有多少时间在长河中划下一道深深地记号!但当它在空中缓缓升起,最后飘扬飞舞时,它被世人所知晓,被世人所铭记,被世人所敬仰。这大红色啊!跟血一样的红啊!在历史和如今的链接中,它到底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而答案就在我眼前的这本书中。我慎重地将他翻开,生怕损坏了一样,瞪大眼睛仔细地阅读那一行行感情真挚的铅字,直到读完一刻也不敢放松。读完后,许久,我默不作息。

我轻轻地闭上眼睛,脑海里闪过一封封书信的画面,书信的主人各不相同,主人的相貌也各式各样,但他们的眼神却是一样的。他们从长度大小厚薄各不相同的眼睛里折射出相同的光,那光好像是一把火,在眼睛里熊熊燃烧,在黑暗中跳着赤色的舞蹈。亲情、爱情、友情这些人之常情在一封封家书中发光、放大,而这些光似乎交织在了一起,变得极其闪耀,射穿人心,这就是家国之情。这种伟大的情感在这些伟大的革命烈士中体现地淋漓尽致。乡书中的革命烈士夏明翰,他为中国革命事业牺牲了青春、牺牲了爱情甚至牺牲了生命!他在给同为革命战士的妻子郑家钧的家书中写道:“坚持革命继吾志,誓将真理传人寰。”这是怎样的凌云壮志?又是怎样的赤胆忠心?面对他的志向我们敬佩不已;听说他的命运,我们又不禁潸然泪下。

“自古忠孝难两全”,不又正好是为这些烈士们唱出的壮词吗?多么令人痛心和惋惜啊!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一位位青年才俊为祖国奉献青春,一位位丈夫、妻子、儿女、父母为祖国燃烧生命。他们的鲜血化为国旗上的一缕红在东方初升的太阳下闪闪发光。同时,我又为他们感到高兴。毕竟,他们所奉献的事业终是扬起了!他们所一生至死、无比殷切的中国终是立足世界之林了!他们的名字也将载入史册,流传千古。作为新青年的我们应该承红色精神,不断学习、进步,长大后回馈社会,报效祖国。

篇8:读品读红色家书有感

书店购《曾国藩家书》, 读之, 感触颇深, 再读, 受益匪浅。一部家书, 330多封, 编校整理成了七个部分, 分别是“修身篇, 劝学篇, 治家篇, 理财篇, 交友篇, 为政篇, 用人篇”。劝学篇的“恒心”之说, 对自己的道德修养, 教育教学工作都有很大启发。

读书要有恒心, 要有“旧雨三年精化碧, 孤灯五夜眼常青”的精神。在他的劝学家书里, 曾国藩以自己读书的心得告诉各位兄弟, 也告诉我们, 做学问的方法有很多, 但集中起来却离不开“有恒”二字。“予思朱子言, 为学譬如熬肉, 必须用猛火煮, 然后用漫火温;予生平功夫全未用猛火煮过, 虽有见识, 乃是从悟境得来, 偶用功, 亦不过优游玩索已耳。如未沸之汤, 遽用猛火温之, 将愈煮愈不熟矣。”只要有恒心, 上等才思之人可以成才, 中等才思之人亦可以成才。

曾国藩在“致诸弟·读书宜立志有恒”里说:“我之大不教也!惟愿诸弟发奋立志, 念念有恒;以补我不孝不罪, 幸甚幸甚!”他把兄弟们的发奋立志, 持之以恒, 上升到了自己的“孝道”上, 他给儿子的信中说道:“人生惟有恒心为第一美德。”由此可见, 他对“恒心”重视到了极点。在他看来, 恒心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品德, 而对我们来说, 也当如此。古今中外的名人之所以能取得成功, 都是与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分不开的, 竺可桢、童第周、鲁迅、张海迪、奥斯特洛夫斯基、爱迪生、贝多芬等等他们都是因为有一颗恒心, 才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不凡的成绩。

一个人在确定了奋斗目标以后, 若能持之以恒, 始终如一地为实现目标而奋斗, 目标就可以达到。“曾以为学四事勉儿辈:一曰看生书宜求速, 不多读则太陋。一曰温旧书宜求熟, 不背诵则易忘。一曰习字宜有恒, 不善写则如身之无衣, 山之无木。一曰作文宜苦思, 不善作则如人之哑不能言, 马之肢不能行。四者缺一不可, 盖阅历一生深知之, 深悔之者, 今亦望家中诸侄力行之。” (致四弟九弟·述为不学有四要事) 。滴水穿石, 非力使然, 恒也, 书法写字如此, 工作学习更是这样, 只要持之以恒, 就能有所作为。

“盖世人读书, 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断不甘为下流, 有识则知学问无尽, 不敢以一得自足, 如河伯之观海, 如井蛙之窥天, 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致诸弟·勉励自立课程) 曾国藩告诉我们, 读书, 第一要有志气;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气就决不甘居下游;有见识就明白学无止境, 不敢以一得自满自足, 如河伯观海、井蛙窥天, 都是无知;求知的过程也是不断完善自己品德修养的过程, 以达到学以修身、学以养德、学以成仁的目的。学习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具有勤奋的态度, 坚韧的毅力。惟有持之以恒, 才是学习、读书最好的方法。做任何事情, 都需要恒心和毅力, 在任何困难中, 在任何情况下, 有恒心就绝没有不成功的事。

“凡人作一事, 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 不可见异思迁, 做这样想那样, 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 终身一无所成” (致九弟·做人须要有恒心) 。曾国藩告诉我们恒心要有正确的方向, 要抵御物质的诱惑和功利的驱使, 才能有所成就。

“虽极忙, 亦须了本日功课, 不以昨日耽搁, 而今日补做, 不以明日有事, 而今日预做。”恒心靠的是一点一滴的积累, 靠的是对自己惰性的克制, 我们做什么事, 都应当如此, 学习, 工作, 都应该如此。

篇9:读品读红色家书有感

两园·一剧,尽享红色耄耋

“两园·一剧”是目前全国最大的体验式红色旅游主题公园。两园,即八路军文化园、游击战体验园;一剧,即《太行山》实景剧。据“两园·一剧”市场部负责人张慧经理介绍:“‘两园·一剧’集八路军文化、机械娱乐、参与体验、精品演艺、住宿餐饮、会议接待、教育培训于一体,是全国大型的八路军文化体验式教育基地和全国最大的体验式红色旅游主题公园。浓郁热烈的军旅风情,缤纷动感的体验参与,使其成为游客首选的红色旅游景区。”

八路军文化园位于武乡县城太行西街,八路村——真实还原抗战时期八路军生活、生产、工作、娱乐的历史场景;军艺社——结合高科技的数字技术,展现八路军“亦文亦武”的抗战风貌;三大演出——情景剧《反扫荡》、影视蒙太奇体验剧《太行游击队》、《欢庆胜利》大巡游,通过声、光、电等现代高科技手段生动再现了八路军发展壮大的过程,以及八路军将士与当地老百姓军民同心、共同抗击日寇的艰苦历程。采访中,张经理满怀激情地谈到:“在八路军文化园参观游览的同时,游客还可以参与到‘当一天八路军’的活动中,穿军装、照军相、扛步枪、吃小米饭、住老区炕、唱抗战歌曲、看抗战戏剧,穿越历史时空,深度体验八路军文化。一件件熟悉的物件,一张张生动的画面、一幕幕动人的演出,都深刻地触动着每一位爱国者的心灵。”

游击战体验园位于八路军总部旧址、百团大战指挥部——蟠龙镇砖壁村。依据朱德总司令提出的“八路军十大游击战法”,在三面悬崖的险要地势设地雷战、地道战、追击战和围困战等军事体验区。游客可以亲自参与到“打一场游击战”的角色扮演活动中,手握机枪、高举手雷、隐埋地雷,真正打一场游击战,来一场真人CS对抗赛,当一回真正的抗日英雄,体验烽火年代那硝烟弥漫的战争场景。

《太行山》实景剧由著名导演李前宽执导,以抗日战争为背景,以太行山水为依托,利用现代化的声、光、电相结合的方法真实再现八年抗战中八路军将士与太行山人民浴血奋战,共同抗击日寇的感人史实。演出主题内容包括:《序幕》、第一章《太行血》、第二章《太行魂》、第三章《太行情》、第四章《太行泪》、第五章《太行剑》六部分,该剧将真实革命情景与乡土风情演艺相结合,融体验、观赏、教育于一体,其规模之大、样式之新,足以令此演出在众多的红色旅游模式中独树一帜,成为太行山参观、学习、接受教育的一个红色旅游新亮点。

集中优势,凸显红色旅游亮点

武乡县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是“八路军的故乡、子弟兵的摇篮”,是太行精神的重要孕育地之一,是一座没有围墙的革命历史博物馆。“两园·一剧”正是在这种独特的红色文化氛围之下应运而生,将八路军文化与现代科技相融合,并将老区人民伟大的爱国情怀贯穿于各个表演之中,以一种感人至深的体验式旅游赢得众多游客的青睐。

主题景观:八字双枪大门、八路村、军艺社、胜利坛、九曲桥等多处含义独特的景观让游客在闲暇之余,不仅可以观赏到美丽的风景,更可品味建筑艺术的魅力与背后的灵魂。

精彩演艺:《欢庆胜利》大巡游、情景枪战剧《反扫荡》、影视蒙太奇体验剧《太行游击队》、民间杂耍、戏剧鼓书等二十几种表演以其最热烈的民间艺术形式、极具鲜明的舞蹈、杂技、武术表现特征,为游客展示了八年抗战的艰辛与抗日胜利后普天同庆的欢快场面。

激情体验:地道战、地雷战、追击战、围困战等游击战法以及真人CS枪战,以先进的射击游戏设备,让游客进行对抗性、竞争性的团队实战模拟演练,亲身体验抗日战争辉煌的战斗场面。

拓展训练:水面、陆地、高空多种拓展项目,可供参与“当一天八路军”活动的企事业单位团体、学生团队进行军事训练,激发自身潜能,提升团队协作凝聚力。

实景演出:将真实革命情景与乡土风情演艺相结合,融体验、观赏、教育于一体,其规模之大、样式之新,足以令此演出在众多的红色旅游模式中独树一帜,成为太行山参观、学习、接受教育的一个红色旅游新创新。

红色旅游新突破 注重体验式旅游

“两园·一剧”坚持以体验式营销为基础,并重点抓住了的几大主要原则:主题原则,传承太行精神;体验参与原则,把产品宣传好,让游客零距离接触、享受精神食粮;两抓原则,抓软件和硬件,用一流的讲解、服务和态度对待未来发展;和谐原则,以合作互赢的方式与旅游业的同行共同服务消费者。

很多人习惯上认为红色旅游会比较沉闷,而“两园·一剧”的“独特”就在于有所改变、有所创新。“两园·一剧”改变以往红色旅游景区单一式的观光旅游模式,将红色、古色、绿色搭配,参观游览与游客互动参与体验融为一体。“我们采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还原历史旧貌,再现历史史实,集历史教育与现代娱乐为一体,让游客零距离接触,使红色旅游体验没有距离感,让游客在放松身心的同时,能够学到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张经理如是说。

如今,随着旅游消费需求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游客倾向于选择可以互动参与、能够充分融入的体验式旅游景区作为旅游目的地。在这一点上,“两园·一剧”景区能够极大地满足游客的体验需求。如:情景剧《反扫荡》、影视蒙太奇体验剧《太行游击队》、《欢庆胜利》大巡游等精彩演绎都设计了互动参与环节,游客可以亲自上阵,与演员共同表演,圆一回自己演员的梦。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体验项目,如:地雷战、地道战、追击战、围困战几大游击战法,CS实战体验、拓展项目等,都可以让游客穿上军装,扛起步枪去真正当一回八路军,这样的体验项目不仅能满足游客的游玩需求,更能为游客提供一种精神享受。

十月,武乡县推出“武乡月、中国情、红色喜”为主题的活动,将把两园一剧红色旅游产品优势推广出去,吸引更多的游客走进武乡,体验红色激情,同时武乡红色旅游也将走出去。在中国刮起一股红色旅游“飓风”。

篇10:读品读红色家书有感

中国共产党青云谱区委书记孙毅

翻开《红色家书》,就是翻开我们共产党人那部波澜壮阔、悲壮激昂、感人至深的往事。97年前,南陈北李相约建党;97年后,我们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时刻。在这97年里,无数共产党人为了理念信仰付出了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时光荏苒,我们已经见不到先烈们的鲜活身影,听不到他们的呐喊呼声,但透过这一封封浸透着历史沧桑的家书,我仍能感受到他们不停跳动着的心脏,触摸到他们高尚纯净的灵魂,领悟到他们矢志不渝的初心。

一封封红色家书,迸发出“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定信仰。裘古怀烈士在就义前给妻子桂芬的遗书上写道:“共产党人是杀不完的。”临刑前,他神态自若,高喊“中国共产党万岁!”杨匏安烈士面对威逼利诱毫不动摇,甚至连蒋介石亲笔写的两封劝降信都被严词拒绝,他说:“死可以,变节是不能的。”邹子侃的父亲花钱帮其保释出狱,但要求写一张“悔过书”,邹子侃闻后怒斥典狱长,并写信给父亲:“宁死也不求虚伪、卑污、罪恶的自由”,毅然回到了牢房。他们用自由和生命诠释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一封封红色家书,挥洒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李鸣珂烈士在狱中向同志们发出了“切莫为我空悲痛,愿对准我们的敌人猛攻!猛攻!”的呼声,在赴刑场的路上,他沿途大喊“共产党万岁!”,毫无惧色,如登讲演之台。贺锦斋烈士在深陷重围、敌我力量悬殊之时,抱着战死沙场的决心,立下了“我决心向培养者教育者贡献全部力量,虽赴汤蹈火而不辞!”的誓言,与敌人拼死一搏。英雄,就是即使身处绝境,仍能发出令敌人胆寒的怒吼,让对手也不得不敬佩他们的英勇豪情。

一封封红色家书,彰显着“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的格局胸襟。党的创始人李大钊被捕入狱后,思索的也不是个人安危,而是“谋中华民族之解放”.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方志敏在狱中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写下了《可爱的中国》。爱国将领吉鸿昌在就义前给妻子的遗书中写道,“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他在将死之时并没有埋怨当局或感慨个人境遇,而是站在时代的高度从容地看待自己的牺牲,这是何等胸襟。可以说,他们的心中始终装着国家和民族,他们用热血和忠诚奏响了励志报国、革命救国、以身殉国的交响曲。

一封封红色家书,散发着“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必胜信念。毛主席的堂妹毛泽建烈士,留下的遗书中写道“只要革命成功了,就是万死也无恨,到那天,我们会在九泉下开欢庆会的。”卓恺泽烈士在给父母的绝笔信上写道,“你们乐安天命的等著光明的来到吧!”他们的字里行间中,没有对死亡的恐惧,反而散发着一种洒脱和信任,他们坚信革命事业必将取得胜利,坚信中国必将走出危难,坚信中华民族必将迎来伟大的复兴。

如果把历史比作浩瀚星河,那么革命英烈就是其中的璀璨繁星,它们照亮了革命的道路,也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抚今追昔,继往开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厦需要四梁八柱来支撑,党是贯穿其中的总的骨架,党中央是顶梁柱。因此,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我们必须以更强的信念、更硬的作风、更实的担当,在继承发扬中强基固本培元,当好时代的脊梁。

1要传承红色基因,在坚定信仰中“壮骨”.总书记指出:“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对共产党人来说,初心就是理想信念。正是坚强的理想信念,支撑着共产党人面对艰难险阻,舍生取义、前仆后继、一往无前,最终走向胜利。因此,我们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来,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忠贞不二的忠心、众矢不渝的初心、坚定不移的信心走好从政道路上的每一步。

2要发扬优良作风,在修身律己中“健体”.红色家书里,既可以看到坚定虔诚的理想信仰和忠肝义胆的铁血豪情,也可以看到严于律已的过硬作风和忠厚继世的优良家风。当前,我们身处的环境比革命年代好了许多,但一些干部却在太平盛世中受了“糖衣炮弹”的侵蚀,做了金钱美色的俘虏。因此,在新时期我们更加需要学习和传承革命先烈们的优良作风,把好权力关、金钱关、美色关,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官。特别是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在管好自己的同时,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

篇11:读品读红色家书有感

——读《红色家书》有感

李毓涛

“我的主义,驱使我不能一刻停留。我的责任策励我不能一刻安寝。一腔热血要浇遍地球西东。”“平生从不受人怜,岂肯低头狱吏前!饮弹从容向天啸,长留浩气在人间!”“你的前途应当是干!你的责任应当是干!干啊!只要干才是你的出路—人类的出路!”几日来革命英烈们的泣血誓词在脑海中不停回响,这是一个时代的急切呼唤。我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情颂读完《红色家书》,内心的震撼与揪心难以言表。虽隔着纸张,却依然能穿越时空,与英烈们来一次心灵共振,强烈感受革命英烈们在临危之际,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与执着,对生死考验的无畏与从容,对家人亲情的愧疚与眷恋。合上书内心非常沉重,久久不能平静,唯有仰天致敬英烈们,发出声声感叹…

感叹坚不可摧的信仰力量。《红色家书》中记录了31位革命英烈的书信和简介,他们有三个共同点:第一都是热血青年,平均牺牲年龄在28岁左右,最大40岁,最小仅21岁,如此年龄竟有如此觉悟和勇气,实是现在青年所不具备的;第二都接受了新思想新知识教育,他们中大多是知识青年,且接受了进步思想教育,许多人还被送往苏联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国际思想教育,具有先进的思想和灵魂;第三都是执念信仰、宁死不屈之士,他们都对共产主义信仰坚定不移,相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相信共产主义一定能实现,为了这个伟大的梦想,他们坚定信仰、前赴后继、至死不渝。书中,王孝锡写道:“任何力量,不能移我的心。任何力量,不堪动我的情”,王器民在知道自己即将牺牲,在给自己妻子家信中还不忘反复写道“继我志呵!继我志呵!”要求妻子继承他的革命遗志,这是一种怎样的执念啊?毛泽东的堂妹毛泽建在狱中写道:“只要革命成功了,就是万死也无恨,到那天,我们会在九泉下开欢庆会的。”我一直在想是什么力量支撑他们饱受酷刑牢狱之苦,甚至牺牲生命也依然铁骨铮铮?答案是“信仰的力量”.正是因为有了信仰,才让共产党人走过了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等到了革命胜利的一天。今天虽然我们及其幸运地生在了和平年代,但信仰依然固不可丢,一个有信仰的民族才会有希望,一个有信仰的人才会有灵魂,只有为着信仰去拼搏去努力,才能不偏不倚、激发能量,才能舍小为大、为国发力!

感叹舍身忘我的大爱之情。王孝锡《永别》诗中前两句“我非木石人,能无手足情?死则为正义,生则为人人。”“惟愿你能够践言,把儿女子态的死别的痛苦丢开,把全部的精神,全部爱我的精神,灌注在我们的事业上,不要一刻的懈怠、消极。”刘愿庵临终对妻子说。贺锦斋题诗“忠孝本来事两行,孝亲事望弟承当。眼前大敌狰狞甚,誓为人民灭虎狼。”从他们的书信中我们能够体会到,革命先烈们不是没有亲情,不是没有眷念,不是不想存活,只是为了革命事业为了国家命运选择了牺牲自我,对亲人就只剩下愧对了。他们的这种大爱之情,磅礴胸怀,敢于担当的精神令我们感到汗颜,虽生于和平盛世却不懂珍惜,如今很多人丢失了革命传统的优良品质和精神气节,以私利为重、以享乐为主、以钻营为业。省委书记、省长刘奇同志指出的怕、慢、假、庸、散五种现象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诵读《红色家书》正逢其时,是我们的指明灯,为我们树立了精神榜样,给出了我们为什么奋斗的答案,赋予了我们砥砺前行的精神力量。

感叹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从日侵到内战,14年的抗战岁月,是几万万人用头颅和鲜血换来的,胜利来之不易,和平来之不易,我们要清醒认识到,倍加珍惜。有句话说得非常准确“我们不是生活在和平年代,而是生活在了和平国家。”纵观世界格局,目前处于战乱的国家还有很多,如伊拉克、叙利亚、阿富汗等,还有很多国家处于对峙状态,一触即发。我国虽然相对稳定,但来自周边国家的干扰和西方国家的虎视眈眈一日未消,使得我们必须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加强国防、加快发展是必由之路。老一辈革命家用鲜血换来的和平,我们有责任且必须守护好、发展好,和平来之不易,守住和平同样不易,和平发展是我们每个人的心愿和使命,我们要做和平发展的坚定守护者和捍卫者。

感叹幸福生活需砥砺奋进。站在新的起点,我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经历了跨越式发展阶段,迈入新时代赋予我们新使命新征程,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两个百年目标,催人奋进,令人向往,美好幸福生活指日可待,但习总书记同样说了“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革命成功是干出来,幸福生活同样靠干。共产党是个善于创造奇迹的党,共产党员也是敢闯敢干的。新时代,如何把自己的个人理想与国家的发展目标相统一,如何使自己的个人事业融入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当中?我想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的,只有国家命运和民族兴旺与个人的理想追求高度融合之时,我们国家才能聚起磅礴力量,才能实现我们向往的幸福生活和强国目标。

篇12:读品读红色家书有感

“诗圣”杜甫的《春望》一诗写到: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封家书,是真情实感的流露,因为它承载了文字所蕴含的巨大能量。看完红色家书,被先烈们50余封家书所传达的爱党、爱国、爱家的深情所打动,也对“修身”、“齐家” 方能“平天下”深有感悟。

《红色家书》共分为反哺义、雎鸠缘、手足亲、舐犊情四部分,几乎每一封家书都包涵修身、齐家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许多家书更是通篇闪烁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光辉。其中一个革命者的家书最让我印象深刻。恽代英,原籍江苏省武进县,生于武昌。“五四运动”时,他就深入湖北黄冈农村,宣传发动农民,还是学生运动的领导者之一。1915年参加新文化运动,在《东方杂志》、《新青年》上撰文,提倡科学与民主,批判封建文化。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随即加入共产党。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后,他和毛泽东、邓中夏、向警予等参加了国民党上海执行部的领导工作,编辑《新建设》月刊,宣传我党原则立场,批驳国民党右派的种种谬论。在 1927年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中央委员。同年先后参加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1931年4月29日中午在南京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时年36岁。他在写给弟媳的家书中说:

“然吾妹实不仅我的弟妇,一方实系我的朋友,我们仍愿在品行学业上,互相切磋敦励。我望吾妹无论何时,均不因我为夫兄而有许多委曲隐讳。吾妹为吾挚爱之强弟的爱人,在吾心胸中比之视吾康妹(在南高附小的)还十分亲切。所以我很不愿无论何时,吾弟或吾妹有因家庭而忍受委曲隐讳的痛苦的地方。果有此等地方,我必尽力为之救〔纠〕正。此皆出于至诚,强弟必深信我,而预料吾妹亦必深信我也。”一个人应该先对自身进行修养,然后才能建立家庭,家庭和睦以后才能治理国家,最后才能统一天下。

上一篇:重来初中作文下一篇:回良玉:深刻认识全面取消农业税重大历史意义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