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道魂社团文化节活动策划书

2024-04-26

师道魂社团文化节活动策划书(通用4篇)

篇1:师道魂社团文化节活动策划书

道魂跆拳道拉练策划书

一. 活动主题:春季野外拉练

二. 活动背景:又是一年阳春三月,阳光明媚,风和日丽。借春天万物复苏

之际,让道魂跆拳道的成员们聚在一起,彼此多一点沟通,多一点接触,加深相互认识了解,培养成员之间互亲互爱,增进感情,提高跆拳道实力,加强基础,在亲近大自然的同时加强社团团队凝聚力。

三. 活动时间:四月二十四号

四. 活动地点:八分山

五. 活动人员:全体跆拳道成员

六. 活动目的:锻炼体能,培养团队协作意识

七. 前期准备:1.由社团秘书部负责参与活动成员组织工作 2.宣传部负责本

次活动的宣传及摄影工作3.外联部负责本次活动的赞助工作4.财务部做好出行预算5.后勤部负责出行安全

八. 活动流程

1.各成员于早上8:00准备好物品在国旗杆下集合2.会长在清点人员之后传达注意事项和活动目的,完毕后分若干小组。各组配1-2名干部负责,一名组长,一名通信员。

3.开始出发,队伍徒步行进。队伍行进过程中必须整齐,不可太嘈杂,干部和小组长注意观察队员的情况,确定适当的休息时间。

4.到达山脚时建议有十几分钟的休息时间。

5.爬山。爬山过程中建议各队分开行动,各队之间评比爬山快慢最快的一

组有优先向社旗上写名的权利,最慢的一组要有体罚。过程中有精彩的部分,做好拍照工作。要有一定秩序,注意安全。

6.在山上由教练带领训练跆拳道基本动作。

7.午餐。计划用时五十分钟。

8.在教练带领下练习跆拳道太极一章,二章,三章,四章,实战比赛,教练高段品势表演,踢脚靶练习。跆拳道礼仪教学,冥想修炼。体能训练,平衡感练习,韧带强化。

9.自由活动。休息。

10.全体拍照留念

11.社团统一组织下山,有序进行,注意安全

九.活动安排:

1、分组行动。可以延续培训时的队伍或者以各部为队伍,有队长安排调度。队中也可以男生帮扶女生以收到“男女搭配爬山不累”的效果。

2、队伍在行进和爬山过程中务必统一行动,队伍要整齐,队长要负好责任。

3、建议多准备一面社旗,再爬到山顶时用于社员签名,并作为活动见证存

放于社团之中,同时也是各成员心中永久的记忆

十.注意事项:

1、一切听从领导,遵守活动纪律,以安全为主,为安全起见,一切成员不准擅自离开队伍,如有特殊向干部报告。单独行动,至少三人或三人以上活动。

2、为应对各种突发时间影响,各成员必须带好各种紧急药品,以防不测,或有专门同学负责

3、各员注意团队精神,主动关心帮助周边同学。

4、各成员切记保护环境,午餐后下山前将垃圾收集起来,统一处理,不得乱扔。

5,干部或组长维持各组的秩序和纪律。

十一、活动声明:

1、本活动由社团人员自愿参加。

2、凡是参加者可以允许有请假者的存在,但请假者必须服从上级的安排。

3、由于不服从管理而引发的意外伤害个人承担。

十二,准备物品:

1、合身的服装(校服.道服)

2、药品。如创可贴、药棉等。

3、相机,口哨。

十三,经费预算:

1.每人15元(午餐)2.医药品80元 3.旗子100元 4.桌布20元 5.饮用水50

十四,活动总结

通过成功的进行本次登山拉练活动,使我们社团的内部合作更加默契,各部门对于各自职责更加明确.也在活动中发现了社团内工作分配的成功与不足,对我们社团未来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十五,主要负责人及联系方式

会长 赵磊 ***总教练 芦华伟***

策划人 黎元2012年3月25日

篇2:师道魂社团文化节活动策划书

一、在参与中找到归属———万紫千红总是春

1. 加强学生社团制度建设。

我校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在社团建设中, 综合考虑了学校场地设备情况、专业特长老师数量等实际情况, 经过深思熟虑后, 成立了由校长、副校长和中层领导及骨干教师组成的领导小组。学校统一制定了社团课程表, 对于时间、地点、负责人都进行了相应安排, 要求教师做到“四定”“五有”。“四定”即定活动时间、定活动地点、定负责领导、定活动指导教师;“五有”即要求每学期有详细的活动计划, 有活动总结, 有每次活动的详细备课, 有次活动的记录, 学期末学校有检查考核。教导处每周进行跟踪检查, 对活动实施过程进行严格管理。

2. 狠抓常规管理, 增强研究效果。

为保障全校社团活动的正常有序开展, 学校制定了《三堡寄宿制小学社团管理制度》, 并加强了社团活动管理力度。在每周一次的社团活动中, 学校领导对不同的社团进行常规巡视, 了解各社团活动情况, 并及时反馈。学校课题组每月组织社团教师开展课题研讨活动, 制定各社团每月重点推进的研究项目, 并对课堂操作进行指导。通过课题研究培训, 提高了社团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促进了项目式研究性学习在社团活动中的有效开展。

3. 收集有效反馈, 改进研究方法。

为了进一步规范学校社团活动, 学校每学年对全校教师、学生、家长进行意见征集, 了解师生对社团建设的看法。针对教师、学生提出的意见, 不断调整课题实施要求, 使社团活动更好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适宜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指导。

4. 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

学校充分发挥全校教师的优质资源, 由教师根据自己的技能特长申报社团项目的领头人,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选社团, 然后教导处进行统筹安排。在学生自主自愿的基础上, 先后成立了星星合唱团、指尖布艺社团、心随舞动社团、琴之韵社团、春蕾社团、多彩绘画社团、个性创意剪纸社团、智弈养德社团、丝竹声韵葫芦丝社团、金话筒社团、心灵手巧制作社团、国学社团、竖笛班、口风琴班等多个学生社团组织[1]。

5. 以活动为载体, 实现社团的教育价值。

我校以艺术特色教育为基础, 在各种社团活动中, 我们时刻注意发现和培养学生的个性、爱好和特长, 全方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让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把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始终贯穿于成功教育的实施过程中, 以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在社团活动的同时, 进行感恩教育、诚信教育、礼仪教育和体验教育。注重学生情感体验,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形成优良的校风。通过社团活动的开展, 我们帮助学生建立了一个积极的自我, 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不断成长, 同时教师及家长的积极期望, 给学生提供了成功的机会。

6. 开发校本课程, 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

通过社团活动, 我们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学校的传统与优势等因素, 巩固和创新学校个性化的社团活动, 并通过第二课堂、大课间活动的探索和实践, 学校进行了校本课程《布艺制作》《剪纸》《素描》的开发及教材的编写使用, 通过教师示范传授、学生模仿并积极参与等手段进行双向互动的学习模式[2]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感受成功的学习中主动参与各项活动的氛围, 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 促进学生发展, 同时促进教师的学习探究, 提高教师研究能力。

7. 实施合理评价, 激发研究热情。

在教学管理过程中, 对教师的正确评价是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激励教师改进教学的重要手段。因此, 学校每学期会从以下三方面对社团教师予以评价:第一, 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学校采用随堂听课的形式, 对社团活动教学进行随机抽查, 检查社团活动的实施情况。结合行政日常巡视的打分, 最终形成对教师社团活动课堂教学的总体评价。第二, 对课题研究情况进行分析。课题组在每月的研讨活动中, 听取教师对课题实施的思考, 结合对教师相关论文的分析, 形成对社团教师课题研究情况的评价。第三, 对社团活动成果进行评定。每学期学校会组织一次社团汇报活动, 社团教师根据各社团的特点, 自主设计展示方式, 对全体学生和家长进行社团活动汇报展示, 学校根据展示情况, 对教师的社团活动指导能力进行评定。综合以上三方面的评价结果, 每学期学校会评出优秀社团指导教师, 并给予相应奖励, 以此激发教师的研究热情。

二、在展示中体验成功———映日荷花别样红

抓好学校的社团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内涵的体现, 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在工作实际中, 我们时常告诉学生“成功别怕困难, 老师在你身边”。我们让学生通过感受“成功教育”以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形成学生自立、自强、自尊、自信的良好品质, 激发学生奋发向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精神, 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

1.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推进素质教育。

我校始终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高尚的艺术修养和品德情操的重要载体, 为此, 心灵手巧剪纸班的组建, 成为学校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 很多学生都非常喜欢, 他们通过刻苦地训练和坚持不懈地努力, 不仅掌握了艺术技能, 而且吸取了民族文化的乳汁, 在德艺双馨上取得了明显成效, 并通过相互的学习, 让学生感受到“从成功中收获友情”, 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能力。

2. 个性特长得以展示, 感受成功快乐。

为了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 让孩子们在紧张忙碌的学习生活中感受成功的快乐, 学校将每周三确定为社团活动日。利用周三下午开展社团活动, 展示各社团成果, 既宣传了我们的社团, 让更多学生参与进来, 又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舒缓了学生紧张的学习情绪。

利用重大节庆, “六一”节、国庆节、庆“元旦”等节庆活动, 为同学们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一台台由学生自编自演的文艺演出在学校的大舞台隆重举行, 每台文艺演出的节目都是由各班级排演、选送的, 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或歌或舞, 笑容和喜悦留在了孩子们的脸上, 让他们都能拥有愉快难忘的童年, 也集中展现了我校近几年开展素质教育和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成果。

3. 创设良好教育环境, 提升学校文化品位。

学校的布艺制作班留下了同学们聚精会神的神态, 雏鹰体育班留下了同学们鼓掌呐喊的笑声, 培养了兴趣, 陶冶了情操。丰富多彩的课外文体活动, 让孩子体验到胜利的喜悦, 合作的必须, 坚持的重要。他们在活动中丰富了阅历, 增长了见识, 树立了自信。

4. 扎实开展“第二课堂”, 促进社团建设。

“第二课堂活动”是我校文体活动的一个重要阵地, 也是学校社团建设的重要途径。它既能充分展示教师风采、丰富校园文化、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又能为打造学校形象奠定坚实基础。学校雏鹰体育班成员在全县中小学球类运动会上表现突出, 成绩优越。学校在学生的活动参与面上、活动质量上, 进一步朝着“项目广、人数多、质量高”的方向发展, 从而使这一活动更加贴近学生实际, 使学生真正“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三、创新特色活动模式———枝红杏出墙来

学校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使各个社团各具特色, 每个社团都能结合本社团的活动特点, 进行灵活多样的活动, 同时学校积极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爱好与技能的舞台, 各社团间交流学习, 团结合作, 营造了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学校及时抓住活动过程中的优秀典型, 注意平时积累, 把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作品、活动照片等以文字、图片形式及时在社团阵地中展示出来, 并通过展示, 激发各社团学生的活动积极性, 相互交流成功的经验, 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3]。

通过我们不断努力和探索, 逐渐形成了学校个性文化的特色。学生通过参与多种活动, 使心理素质训练得到培养;通过多种课外活动, 以积极主动的学习和体验, 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从而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比较好的发展, 并在多种活动中体现知识素质、能力素质、方法素质和心理素质各方面的提高。激发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 培养他们的成功心理和塑造完美人格, 最大限度地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提升我们的办学品位, 打造学校的品牌, 为我校开拓具有特色的新的教育模式奠定基础, 有力地推动学校整体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路漫漫其修远兮, 我们将在学生社团工作的道路上不断探索, 努力打造具有民乐特色的充满魅力的学生社团。

参考文献

[1]马千里.以社团活动促进学校内涵发展[J].浙江教育科学, 2010 (6) :51-54.

[2]王生.加强学生社团建设, 促进学校内涵发展[J].江苏教育:教育管理, 2012 (12) :15-16.

篇3:师道魂社团文化节活动策划书

中学教学中开展课程实践活动,对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中学生的个性特点是思维活跃,喜欢参加各种课外活动,运用形象思维思考问题。在中学课堂教学中,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会由于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而无法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将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融合起来,可以提高实践课程教学水平。

中学生社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情况调查

本论文的研究,针对10所中学的社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运行情况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可以明确,10所中学中,只有一所中学开设了社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其它的9所中学都是以课堂教学模式为主。中学开设了社团综合实践活动,不同的活动项目所存在的差距是非常明显的。其中的6所中学已经着手社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准备工作,但是并没有对课程内容以及所要达到的目的以明确定位,其中一所学校对社团综合实践活动采用了3学时,另一所学校对社团综合实践活动采用了2学时。所有接受调查的学校都会对课堂教学计划进行完善,但是并不意味着都会采用实践活动的模式展开。这些中学校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社团实践活动课程都存在着争议。开设社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校中,大约一半的学生对社团实践活动课程并没有深入了解,而仅仅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活动[1]。其它没有开设社团实践活动课程的学校的学生甚至对这门课程没有听说过,从而可以看出,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

开设社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能够将学校特色文化突显出来

将中学生的生活内容融入到社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综合实践活动是中学社团组织的,旨在配合课堂教学以提高课程教学效率。社团综合实践活动这种活动中对知识的渗入,属于是经验性课程。虽然在实践活动课程中会融合学生的生活内容,但是还要涉及到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各种社会生活内容[2]。通过对中学的社团综合实践活动展开调查,能够明确,学校资源是基础,对学生的兴趣以及生活内容予以关注,并在活动中将体现出课堂文化知识。接受调查的学校参与社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生大约为600名,这些学生的生活环境各有不同,文化背景以及生活习惯也都各异。如果学校开展传统的集中教育模式,很难让所有的学生都获得同等的学习效果[3]。该学校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除了课堂教育资源之外,还有课外教学资源。学校就建立了“融和教育”模式,即将各种教学资源都根据课程教学需要而进行了融合,对学生的文化背景以及家庭背景进行充分挖掘,形成校本课程而以实践活动的形式而展开。

比如,该学校开设了“我爱我家”的社团综合实践活动,其中的活动内容并不拘泥于教材内容,而是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想法上报给社团组织,社团从中选择对学习有帮助且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主题,让该名学生将实践活动计划制定出来,就可以看到,所选个的主题包括“我出生的家”“我成长的家”等等,学生在思考和制作实践活动计划看到过程中,就会将自己对家的情怀展示出来,以对学生进行爱家教育,引导学生对家乡充满热爱、对学校产生热爱之情。在实践活动实施的过程中,要将课程内容与实践活动充分融合,将课程教学落实到活动中。由于这些主题都源自于学生,符合学生的性格、兴趣,也能够满足学生的要求,因此,学生很容易地就会融入到实践活动中。最为有趣的是关于学生“出生的家”的课题,由于学生的老家来自于许多的地方,他们来到这里读书,聚在一起参加实践活动,当提起自己的家乡的时候,就会文思如泉涌,讲起来会滔滔不绝。在这些讲述自己的家乡的时候,就会思维活跃起来,相互之间进行交流、讨论,有助于增加学生之间的情谊。学校组织开展社团综合实践活动的时候,可以将学生的家乡文化活动作为实践活动内容,包括民间舞蹈、民间体育以及民间游戏等等。由于这些家乡活动是基于当地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的,就必然使得学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会感受到其中所含有的真、善、美的文化内容。社团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要多种多样,所有参与的学生要参与专业训练,也可以通过欣赏的形式接受这些传统文化,让校园文化的韵味更为浓厚。

针对校本课程开展社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近年来,社团综合实践活动已经进入到研究层面。一些中学的领导对该实践活动教学给予高度重视的同时,已经将综合实践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实现了理论教学由于实践教学的结合,但是,并没有将两者充分地融合起来,导致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隔离开来[4]。要实现教育多元化,就要做到校内外沟通,将各种媒体充分利用起来加大宣传力度,并借由各种节日组织学生家长前来参加,比如,开展教师节庆祝大会等等。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可以张扬个性,同时还能够使得学习能力有所提高。针对校本课程开展社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可以完善课程内容,还可以从中发现问题,针对校本课程进行调整并加以补充和完善。

篇4:师道魂社团文化节活动策划书

一、 借机造势,历史学科社团从杂乱到有序

随着江苏省“五严规定”和苏州市“三项规定”的相继出台和实施,带给苏州市普通高中教学工作一个新的发展契机,我校也相继成立了众多的新社团,笔者有幸成为“盛湖历史学通社”的指导老师。初创该社,笔者没有明确指导思想,但考虑到该社是由集邮社和电影社合并而成,因此,创社初期,笔者主要通过集邮和电影的方式来让学生体会历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感到有趣则来,无味则回,兴趣小组自然要有趣味才有生命力和活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局限于初期的校园内看电影和集邮的方式,已经不能再满足学生们对历史知识的渴求。为了保持组员的稳定性和社团的活力,达到活动预期目标,笔者就不断调整社团的活动内容,制订充实而有效的活动内容,并保证良好的活动效果。其间,笔者考虑到高中学生年龄的特点和地区教学优势,努力使社团活动形式多种多样,让其逐渐地从杂乱走到有序。

二、 历史学科社团活动的管理策略举要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因此,基于“乡土文化”历史社团的活动,必须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悟学习历史文化的愉悦,认识、理解学习乡土历史的意义与价值,为学生服务,为学生将来融入社会奠基,这是历史新课程的要求之一。[1]因此,历史社团活动不同于常规教学,要充分利用本地文化资源,走出课堂,在本土文化环境中学习和探索。

(一) 组织外出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盛泽镇,是我国著名的湖丝产区,以发达的丝绸业而著称于世,被称为华夏第一镇,早从明代中叶开始,受邻近传统丝织城市苏州、湖州、杭州的影响,民间手工丝织业逐渐形成,并成为中国四大绸都;改革开放后,盛泽纺织行业迅速发展,现在的盛泽镇纺织业年产值850亿元,对吴江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对于人文历史资源相当丰富的江南小镇,高中学生虽不可能达到宋朝学者刘彝所言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充分利用盛泽镇这一有利条件,组织历史社团外出活动,是完全可行的。

因此,我们的社团以乡土资源为核心,让学生进入社会进行活动。在活动中,我们利用本镇和学校的图书馆、科技馆,翻阅了大量史料和书籍,如《醒世恒言》《盛湖志》《吴江县志》《盛泽镇志》等;考察了盛泽镇众多的历史文物和古迹,如济东会馆、先蚕祠、红坊汇等;了解本地民风习俗,如小满戏、吃蟠龙糕等;走访了当地民企,如盛虹集团、中国东方丝绸市场等。

这些活动让学生亲身了解盛泽镇众多的历史文物和古迹、悠久灿烂的“丝绸文化”。深入工厂、市场调查、咨询,让学生亲自感受到改革开放给盛泽镇带来的巨大变化,并认识到社会稳定对国家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了为振兴家乡经济而发奋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培养了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2]

(二) 编辑历史小报,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通过讲座、参观、阅读、调查等形式的活动,学生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资料,这就可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把感性认知提高到理性认识,得出自己的结论,并把它编辑成小报。

为了能够有效地做好历史小报,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编辑历史小报之前,笔者做了如下的指导工作。

①将学生分成5小组,每组6人,确定组长,由组长组织和分配。

②给学生几份优秀小报的样稿,要求学生自己确定好一个小报的主题,围绕主题有目标地去制作小报。

③每组发下1份制作小报的流程资料、1份制作小报的图文资料,准备若干固体胶、剪刀、水彩笔。

④对小报制作的评价标准:完成每个栏目文字的准确填写(5分);根据需要选取并裁剪图片和文字资料(2分);排版和粘贴各栏目内容(1分);配色和绘图修饰(1分);组内合理分工与讲究效率(1分)。

⑤对优秀作品,我们进行了集中展览,并挂到了社团博客中。

编辑历史小报是我们根据社团活动,并结合学生实际所做的一种动手动脑活动,学生通过自己独立地编辑历史小报,体验社会劳动的乐趣,从而培养健康的生活和学习态度;通过搜集历史资料,掌握学习历史的正确途径和方法,训练语言和文字的表达能力,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和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三) 利用社团博客,促进学生德性的成长

在社团多次活动的基础之上,依托QQ平台,笔者开通了社团博客,主要刊载历次社团的主要活动和学生的作品。如一次我们参观完残存于盛泽的炮楼遗址后,带回了大量的现场照片,之后笔者翻阅了相关资料,在一篇《苏嘉铁路兴衰史》基础之上,将苏嘉铁路的来龙去脉整理后贴到了博客之中,并附上图片和介绍。原来位于盛泽镇的苏嘉铁路75号炮楼(右图),经过修复,成了吴江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成了苏嘉铁路线上的唯一遗址。这座建于1938年的炮楼,以及盘附在其边上的百米铁路线,是日军的侵华罪行在吴江的铁证。

在博客中,笔者穿插这则历史史实后,很多学生留下了自己对日本侵华的看法,其中不乏他们独到的见解,大到增强祖国的综合实力,小到努力建设家乡、为家乡作贡献。在博客中穿插一些有集体精神或爱国精神的故事和音乐,往往能培养起学生的凝聚力。利用博客教育有益于未成年人开阔视野,培养其爱国、爱家乡的精神,促进学生德性的成长。

(四) 编演历史短剧,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

有科技素养的人,必然是富有创新精神、充满好奇心的人。伊曼努尔曾说:“教育一方面是把某些东西教给人,另一方面,还要使某些东西靠其自身发展出来。”[3]这样的教育就是创新教育,而历史社团课外活动的魅力就在于鼓励学生参与和体验创新素质的养成,让学生永远做学习的主动者,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历史短剧具有广泛的开放性,因此这是一个催生创新素质的媒介,依靠这个媒介,创新思维就能由浅入深,走向明晰、走向深刻、走向有效。

盛泽是中国四大绸都之一,有着浓厚的丝绸文化底蕴,早在明朝嘉靖年间盛泽的丝织业就闻名全国了。因此,在社团活动中笔者也围绕盛泽的丝绸文化为中心,依托明代小说家冯梦龙《醒世恒言》中“明嘉靖年间,这盛泽镇上有一人,姓施名复,浑家喻氏,夫妻两口。家中开张绸机,每年养几筐蚕儿,妻络夫织,甚好过活……不到十年,就长有数千金家事。又买了左近一所大房居住,开起三四十张绸机。又讨几房家人小厮,把个家业收拾得十分完美”[4]的故事情节,由学生去组织和编排历史短剧。

以“盛泽乡土文化”为中心,通过短剧表演的方式,把盛泽的乡土历史搬上舞台,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口头表达能力、收集和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想象和创作能力等都有很好的效果。[5]而历史短剧表演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它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全社学生的学习热情,满足其表演欲望,充分调动学生动脑、动手、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各抒己见、积极思考、大胆探索,以激发学生求异创新的思维,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素养。

三、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通过组织外出活动、编辑历史小报、建立社团博客和编演历史短剧等方式把知识传播、智能培养、思想教育、美育和文化娱乐融为一体,使学生既丰富了历史知识,又提高了科技素质,还培养了科技能力。实践证明,在基于乡土文化的历史课外活动中渗透科技素养的教育,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弘扬学生的个性,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林川. 基于“行动研究”的历史校本教材编纂实践和反思——以《福州乡土历史》的编纂为例[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9(1).

[2] 刘海燕. 历史遗存: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载体之一[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9(1).

[3] 伊曼努尔·康德.论教育学[M]. 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5.

[4] 冯梦龙. 醒世恒言[M].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285~295.

上一篇:【事迹材料】扶贫先进事迹材料下一篇: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