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济普救寺

2024-04-15

永济普救寺(共7篇)

篇1:永济普救寺

永济普救寺导游词

山西普救寺之所以名扬天下,主要是元代戏剧大师王甫实的杂剧《西厢记》写得生动深刻,流传广泛,影响深远。

山西普救寺导游词一:

普救寺,位于山西省西南永济市蒲州古城东3公里的峨嵋塬头上。

这里塬高29米~31米,南、北、西三面临壑,惟东北向依塬平展。原有范围,东西宽200米,南北长350米,总面积约7万平方米;

这里地势高敞,视野宽阔,寺院坐北朝南,居高临下,依塬而建。这是一座千年古刹,我国古典戏剧名著《西厢记》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从1986年以来,新修复的普救寺,寺院建筑布局为上中下三层台,东中西三轴线(西轴为唐代,中轴为宋金两代,东轴为明清形制),规模恢宏,别具一格。从塬上到塬下,殿宇楼阁,廊榭佛塔,依塬托势,逐级升高,给人以雄浑庄严,挺拔俊逸之感。加之和《西厢记》故事密切关联的建筑:张生借宿的“西轩”,崔莺莺一家寄居的“梨花深院”,白马解围之后张生移居的“书斋院”穿插其间。寺后是一地势高低起伏,形成活泼的园林花园。园内叠石假山悬险如削,莺语双亭飞檐翘角。荷花池塘上横架曲径鹊桥,亭桥相接、湖山相衔。莺莺的“拜月台”掩映在青松翠柏、千竿修竹之中。

屹立在寺中的莺莺塔,不仅形制古朴、蔚为壮观,而且以奇特的结构,明显的回音效应著称于世。游人在塔侧以石扣击,塔上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咯哇——”“咯哇——”的蛤蟆叫声,令游人连连称奇。据方志中称之“普救蟾声”,为古时永济八景之一。

山西普救寺

由于《西厢记》的问世,使得这个“普天下佛寺无过”的普救寺名声大噪,寺内的舍利塔也被更名为“莺莺塔”而闻名遐迩。而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一直撼动着人们的心灵,使它成为蜚声著誉的游览胜地。

普救寺是《西厢记》故事的发祥地。唐元稹传奇小说《莺莺传》、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元王实甫杂剧《西厢记》,皆以普救寺为背景,进行艺术创造的。由于《西厢记》故事的广泛流传,普救寺也随之名扬天下。因此,剧以寺而生,寺以剧而名。

普救寺之所以名扬天下,主要是元代戏剧大师王甫实的杂剧《西厢记》写得生动深刻,流传广泛,影响深远。《西厢记》共五本二十折,其故事梗概是:唐贞元年间,前朝崔相国病逝,夫人郑氏带女儿莺莺、侍女红娘和小童欢郎一行30余人回河北博陵安葬,中途道路有阻,在河中府普救寺暂住。此时,河南洛阳书生张生(名珙,字君瑞)赴长安赶考,路过河中府看望同窗好友白马将军,顺便游览普救寺时与莺莺相遇,产生了爱慕之情。张生为了追求莺莺,遂不往京师,就在寺中借厢住下。

张生的住所与莺莺所住的西厢只一墙之隔。一天晚上,莺莺同红娘在花园烧香祷告,张生隔墙高声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荫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立即和诗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经过诗歌唱和,彼此更增添了好感。

在为崔相国做超生道场时,张生、莺莺再次相遇,两人默默地相爱了。就在这时,守桥叛将孙飞虎带兵围住寺院,要抢莺莺为妻。崔夫人四处求救无援,许愿说:“谁有退兵计策,就把莺莺嫁给谁。”张生挺身而出,写信给白马将军杜确。杜确救兵赶到,孙飞虎兵败被擒。不料崔夫人言而无信,不肯把女儿嫁给张生,要二人兄妹相称。张生因此致病。红娘为张生出谋,让他月下弹琴,莺莺听后十分感动,便叫红娘前去安慰。张生叫红娘给莺莺带去一信,莺莺回信以“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约张生相会。当晚,张生赴约,由于红娘在场,莺莺只好假装生气,训斥张生不礼貌,张生从此一病不起。红娘前来探望张生,暗示当夜莺莺一定前来相会,张生病即痊愈。深夜,莺莺来到张生书斋,与张生订了终身。这件事被崔夫人觉察,她怒气冲天,拷问红娘,红娘拒理相争,巧妙地说服了崔夫人,使她只好答应将莺莺许配给张生,但她又逼迫张生立即上京考试,如考不中,仍不把女儿嫁给他。

张生与莺莺惜别,上京应试,中了头名状元。然而崔夫人侄儿郑恒造谣说,张生已作了卫尚书女婿,逼崔夫人把莺莺嫁给他。就在这时,张生回到普救寺,在白马将军的帮助下,揭穿了郑恒的阴谋,与莺莺结为连理。

《西厢记》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古典戏剧名著,它叙述了书生张君瑞和相国小姐崔莺莺在浦东普救寺内邂逅相遇、一见钟情,经红娘的帮助,为争取婚姻自主,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而私下结合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反抗,以及对美好爱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几百年来,它曾深深地激励过无数青年男女的心,使他们为其所赞叹,所感动。即使在今天,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艺术形象,仍然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封建礼教罪恶本质的认识。《西厢记》的问世,特别是自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问世以来,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崔张故事,源远流长。最早见于唐德宗贞元末年(802年~804年),和白居易同时代的著名诗人元稹(778年~813年)所写的传奇小说《会真记》(又名《莺莺传》)。据北宋末年的学者王性之的考证,《莺莺传》写得是元稹自己婚前的恋爱生活,结果是张生遗弃了莺莺,是个悲剧的结局。这篇小说不过数千字,却情节曲折,叙述婉转,文辞华艳,是唐代传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它写出了封建时代少女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也反映了爱情理想被社会无情摧残的人生悲剧,宣传了男尊女卑的封建糟粕。此后,故事广泛流传,产生了不少歌咏其事的诗词。到了宋代,一些文人直接以《莺莺传》为题材进行再创作,现在能看到的有秦观、毛滂的《调笑转踏》和赵令畦的《商调蝶恋花》鼓子词。这些诗词,对莺莺的命运给予了同情,对张生始乱终弃的薄情行为进行了批评,但故事情节并没有新的发展。当《莺莺传》故事流传了400年左右的时候,正是金代章宗时期,董解元(约1160~1220年)的《弦索西厢》(称《西厢记掐弹词》)、《西厢记诸宫调》问世了。这就是后来称之为“北曲之祖”的“董西厢”。“董西厢”是在《莺莺传》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第三人叙事的说唱文学。无论是思想性或艺术性,都远远超过前人,对《莺莺传》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都做出了根本性的改造,矛盾冲突的性质衍变成了争取恋爱自由婚姻的青年男女同封建家长之间的斗争;张生成了多情才子,莺莺富有反抗性;故事以莺莺偕张生私奔作结,使旧故事开了新生面。“董西厢”在艺术上尚嫌粗糙,对爱情的描写也尚欠纯至,还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到了元代,随着都市经济的繁荣,戏剧更加发达起来。大戏剧家王实甫 在“董西厢”的基础上把崔张故事改为杂剧。这就是被誉为“中国古典文艺中的双璧”之一的《西厢记》,亦称“王西厢”。

《西厢记》约完成于元成宗大德三年至十一年(1299年~1307年)间,其生命力不仅在于它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反抗,而且从正面提出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作为我国古典戏剧中的一部典范性作品,其规模之宏伟、结构之严密、情节之曲折、点缀之富有情趣、刻画人物之生动细腻等,可以说是前无古人,超过了元代的其他剧作家,称得上是“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王实甫《西厢记》杂剧流传广泛,刻本最多。仅明代刊本就有60余种,有徐文长、徐士范、王伯良、凌蒙初、闵遇

五、金圣叹、毛西河诸家为它校注过,又有李日华,陆天池的“南西厢记”,以及其他文人歌颂西厢故事的作品。明清时期还出现过很多《西厢记》的“翻”“续”之作的,但其社会意义不大,艺术成就不高。新中国成立后,《西厢记》的研究更是呈现蓬勃的新气象,新的校注本和各种研究论著不断涌现,并出现了一批卓有成就的研究专家。在我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之中,《西厢记》已成为独立的一门学问。

《西厢记》不仅是中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也是世界文艺中的瑰宝,在中国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它的问世,比世界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不朽名著《罗密欧与朱丽叶》早三个世纪。因此,即使把《西厢记》置于世界文学发展史来考察,它的出现也完全称得上是一个“奇迹”。18世纪末,《西厢记》和《水浒》、《红楼梦》、《儒林外史》等伟大作品一起,被提到和封建正统文学尖锐对立的地位上而得到新的评价。新中国成立后,它不仅在国内广泛流传,在现代各主要剧种中,几乎都有有关《西厢记》的剧目,而且在国外出版和上演,赢得了国际友人的热烈欢迎和赞誉。

一千多年来,〈西厢记〉所选用崔莺莺与张生恋爱的故事题材,曾以小说、诗歌、说唱、戏剧等多种文学形式在各个历史时期一再出现,几乎是不间断地流传着,直到今天依然为人们所熟知,影响到今天各种地方戏曲、小说、说唱等,甚至影响到外国文学。

山西普救寺简介:

位于永济市蒲州镇西厢村的塬上。普救寺始建于唐武则天时期,原名永清院,是一座佛教十方院。元代王实甫《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中说的“红娘月下牵红线,张生巧会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普救寺内。

从1986年以来,新修复的普救寺,寺院建筑布局为上中下三层台,东中西三轴线(西轴为唐代,中轴为宋金两代,东轴为明清形制),规模恢宏,别具一格。从塬上到塬下,殿宇楼阁,廊榭佛塔,依塬托势,逐级升高,给人以雄浑庄严,挺拔俊逸之感。加之和《西厢记》故事密切关联的建筑:张生借宿的“西轩”,崔莺莺一家寄居的“梨花深院”,白马解围之后张生移居的“书斋院”穿插其间。寺后是一地势高低起伏,形成活泼的园林花园。园内叠石假山悬险如削,莺语双亭飞檐翘角。荷花池塘上横架曲径鹊桥,亭桥相接、湖山相衔。莺莺的“拜月台”掩映在青松翠柏、千竿修竹之中。屹立在寺中的莺莺塔,不仅形制古朴、蔚为壮观,而且以奇特的结构,明显的回音效应著称于世。游人在塔侧以石扣击,塔上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咯哇--”“咯哇--”的蛤蟆叫声,令游人连连称奇。据方志中称之“普救蟾声”,为古时永济八景之一。由于《西厢记》的问世,使得这个“普天下佛寺无过”的普救寺名声大噪,寺内的舍利塔也被更名为“莺莺塔”而闻名遐迩。而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一直撼动着人们的心灵,使它成为蜚声著誉的游览胜地。

它是中国历史名剧《西厢记》故事的发生地。寺内有座方形砖塔,原名舍利塔,俗称莺莺塔。这座塔同北京天坛的回音壁、河南宝轮寺塔、四川潼南县大佛寺内的“石琴”,并称为中国现存的四大回音建筑;和缅甸掸邦的摇头塔、匈牙利索尔诺克的音乐塔、摩洛哥马拉克斯的香塔、法国巴黎的钟塔、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并称为世界六大奇塔。

折叠传说五代时,河东节度使作乱,后汉朝刘知远派郭威去讨伐,围蒲州年余,百姓苦甚。郭威召寺僧问策,僧曰:“将军发善心,城即克矣!”。郭威当即折箭为誓,翌日破城,满城百姓得救,从此更名普救寺。

历经岁月沧桑,寺内殿阁僧舍均已毁坍湮没,唯有13层、高37米的舍利砖塔(俗称莺莺塔)依然屹立于土岗之上。20世纪80年代中期,依据唐代佛教寺院的布局和西厢记故事的格局修复了普救寺。如今巍峨高大的主殿、小巧玲珑的西厢书斋、方整宽敞的塔院、崔相国夫人和莺莺小姐所在的佛居别墅等建筑都已落成,它们依山而筑,错落有致。

篇2:永济普救寺

未曾迈入普救寺,就领略了它的精妙。

普救寺坐北朝南,居高临下,寺院依山而筑,错落有致。南、北、西三面临壑,东北方向依塬平展。远望巍峨建筑的室顶屋檐在枝繁叶茂的翠绿树枝中隐现,有飘逸的感觉。青瓦红门时时露出,点缀得恰到极致。细眼可以辨别出曲折的台阶,左左右右地穿插与厢房之间。耸立的莺莺塔端坐中央,直插云霄,很是壮观。

进得门里,撇过绿枝查看,殿宇楼阁俊逸挺拔,飞檐翘角巧妙玲珑,青松翠柏如翡似玉,花木草卉遇风轻点,观及池塘边木微伏,鹊桥曲径横架,亭榭互联相通,假山如削蹲卧,心中慨叹园林气息浓矣。

步随导游进入梨花深院,游人如织,人声鼎沸。一座三合小院站满身着各色衣物的游客,进门出门里外瞧个透遍。请宴、赖婚、愈垣、拷红一个个故事的述说引起大家连连惊叹。东屋南墙的一丛翠竹犹在,偶尔看到几株细笋怒出地表,很强劲。绿茵茵的杏树爬俯在不高的墙头摇曳,直勾勾的绿枝伸引到院内端望,张生落地的喘息声似乎可闻,气吁吁般的很急切。出神的时候突然莞尔:张生跳墙的时候如果一脚踩到冒起的竹笋会不会被扎得生疼?继而大呼小叫?“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这一剂勾魂失魄的灵丹妙药应该会让张生忘记了所有的.疼痛的吧?

看罢深院,转身出门,不远便看到张生借宿的西轩。探头观看房间不是很宽敞,里面有主仆二人,书童躬身研墨铺纸,张生提笔沉思作书,是否笔下有情诗缠绵而出?无从知晓。走出西轩屋门,灰云如铅色遮天,阴沉如残月照夜。“月色溶夜,花荫寂寂春”的感觉有了,“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的感觉也有了。莺莺长吟走来,张生吐诗作答,王夫人恼怒登场,红娘巧妙遮掩,一场心有灵犀、缠缠绵绵的好戏就此上演了......

七拐八拐,击蛙台便至眼前。击蛙台的普救蟾声与莺莺塔不可或缺,听人讲得莺莺塔有四百三十年的历史,放眼打量共有十三层,四面锥体,形制古朴,蔚为壮观。数十步开外路中有一碌碡状灰白色圆石,用石块重击则塔身回应“咯哇、咯哇”的声音,与蟾叫一般无二,后人研究其原因在于独特的地形地貌、建筑结构、建筑材料综合而成,同天坛类似。古代的能工巧匠集聪明智慧刻意为之,实在让人击掌称奇,连连赞许。

移步台阶下,钟楼至矣。气势宏伟的大钟悬空而吊,伸手触摸感觉冰凉,左看右思不知其分量几何。忽发奇想听到悠扬的钟声,可惜没有寻见钟槌,不能击打闻声,心中遗憾。钟楼两边楹联为卫俊秀先生挥毫书就。上联“高标跨穹窿,百尺危楼独雄秀”,下联“钟声震寰宇,万念俱空悟世人”,苍劲而又古朴,韵味十足,与景极为贴切。相传此地为“白马解围”的观阵佳地,思想当年白马将军率兵于楼下与孙飞虎鏖战,千军万马鼓噪楼下,长枪短刀来回厮杀,旌旗飘飘,鼓声震天,那是何当的壮观气势!游人多有按耐不住,先是手舞足蹈,须臾扼腕长叹。

不知不觉间,几个小时过去了。走出普救寺的一刹那,感觉有些劳累。大家提议于寺前的一块巨石上稍作休息片刻,几个随行的孩子蹦蹦跳跳,显然一付不知疲倦的样子。

普救寺的舍利塔因王实甫《西厢记》而被轻易地更换为莺莺塔,这个令大家多少略微惊讶,这个也从侧面说明了《西厢记》的魅力。佛门净土居然成了爱情的圣地,这样的结局大出来访者的预料,不知道当初设计建筑普救寺的大师们和长住寺里的和尚作何感想?

从喋喋不休的导游嘴里,我们一开始就了解了莺莺的沉鱼落雁美貌,连主持都无法把持,居然将前面的小和尚头颅当做木鱼来敲,你想张生和孙飞虎会不动心吗?真正能够做到心无旁骛的,不是柳下惠便是太监了。

只怪孙飞虎的运气不济,碰到了张生和白马将军的联手抗敌,“半万贼兵,卷浮云片刻扫净”了,使得孙飞虎的金屋藏娇化作泡影。可惜一条汉子竟然为了一个女人而丢掉卿卿性命,让人贻笑大方了。

诚然,张生得到莺莺的认可是因为自身的才学和满腹经纶。然而,张生的先下手为强已经深获莺莺的心仪,孙飞虎的插队自然不能得到莺莺的认同。红娘的巧针引线为这个风花雪月的故事添颜加色,爱情发展的天平已经向张生的天平倾斜,孙飞虎的失败倒是在预料之中了。

其实,我们忘记了一个很主要的人物,这个就是王夫人。如果没有王夫人这个重要的剧情人物,这个剧本只能是波澜不惊,毫无起色。尽管我们看到了王夫人的朝令夕改,出尔反尔。作为一个相国夫人,自然是阅人无数,一个小小的赶考书生动兀上来就凭几句歪诗便从人家手里抢走心肝宝贝,肯定会引起王夫人的反感和排斥。没有王夫人的睥睨、嗔怒、反悔、激励,张生若是轻飘飘的从人家手心里夺走莺莺,从而美满和睦度过余生,我想怕是不易吧?

我们回头来看看张生,虽然资料显示最后是高中榜首,但是不能一口咬定此君不是一个好色之徒。从见面的第一眼起,张生便被莺莺的美色勾引得目不转睛。尾随借宿,只不过是一个以此接近的借口罢了。你想那张生借宿西轩可有读书之意?遮人的伎俩已是昭然若揭,难逃众人的法眼。既入佛门境地,当潜修苦学,吟诗作赋,奇花异树、钟悠蟾远等景色甚美,为何不见笔端?继至红娘前来送信,却是色心尽露,一览无遗。剧本详细描述了张生的猴急模样:月光里看错了人,嘴里叫着“小姐,你来也!”上去就搂住了红娘,被红娘训斥道“是我,你看的好仔细”!心怀不端,蓄谋已久矣!

待到确认莺莺书信邀其见面与西厢房,色胆包天。踩得杏枝,怕上墙头,一跃而入。为色迷而失礼仪,全然不顾后果。倘若此时有人喊将捉贼,怕是百口莫辩、有苦难言矣!

好歹莺莺倾心;好歹王夫人应允;好歹白马解围;好歹孙飞虎兵败;好歹金榜题名;好歹花好月圆。若有一步老天不予衔接完美,悲剧即将上演,岂不玩完哉?

篇3:永济市芦笋产业危机应对及发展

一、永济芦笋产业发展状况

1. 龙头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带动了永济经济总量的增长。

目前, 永济市拥有芦笋加工企业12家。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有中粮大宝食品有限公司、国贸宝达食品有限公司和永西食品有限公司等。这些加工企业年加工量均在5000吨以上, 中粮大宝、国贸宝达更是接近万吨, 12家芦笋加工企业设备加工能力6万吨以上, 形成4大类 (保鲜、速冻、罐头、反季芦笋) 35个型号百余个品种, 出口成品罐头和速冻产品接近40万吨, 总产值35亿元。产品畅销欧美、日本等43个国家和地区, 创汇4亿美元, 企业利税4.5亿元, 社会收益达3亿元。

2. 种植基地加快建设, 有效推动了芦笋产业规模化发展。

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对永济芦笋产业的导向集聚功能, 历经十余年的探索与发展, 已形成了兼具品质优势、管理科学、集约生产、绿色环保、高产高效的11.2万亩优质芦笋种植基地, 涉及1.5万余农户, 从业人员达10万人, 芦笋原料在规范种植技术标准的同时, 也基本实现了绿色、无公害认证的要求和订单农业的要求。

3. 强化利益联结机制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

芦笋加工龙头企业通过不断创新和强化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 从“公司+农户”的简单联结, 逐渐转变为“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等利益联结较为紧密的形式。通过订单农业、保护价收购、股份合作、二次分配、直补等多种联结方式, 与笋农建立分工协作、利益共享的合作关系, 保障了农民利益, 增加了农民收入实现了农户和龙头企业的双赢。同时龙头企业发挥了其农产品加工业劳动密集的优势。

二、永济芦笋产业发展面临的危机与存在的问题

1. 市场急剧萎缩, 销售价格大幅下跌。

从2008年11月份起芦笋价格出现明显下降。到2009年2月中旬, 加工企业还有三分之一产品没有出口, 滞产滞销的现象十分严重, 众多加工厂出现了严重的亏损。因此, 2009年生产订单减少、出口价格低、开产企业少, 仅有少数加工厂拿到订单。

2. 企业加工规模缩减, 加工利润大幅减少。

2008年共12家芦笋加工企业, 2009年拟投产10家, 实际生产有9家, 其中中远食品有限公司已招工600多人, 3条生产线启动了一条。2009年永济市企业加工量预计为1.4万吨, 占2008年总量的50%。与此同时, 中粮大宝食品有限公司平常年份最多时吸收农民工4000多人, 实行三班倒。而2009年则只保留了一个班800多工人。各企业招工人数锐减半数以上。往年各公司按月或计件发放工资, 2009年普通工人工资按天计算, 每天25元。往年工人月工资平均在1000元左右, 2009年则为600元左右。

3. 基地种植面积锐减, 笋农信心严重挫伤。

2009年永济市有1.8万户笋农, 11.2万亩芦笋, 实际采笋面积5-6万亩。种植400亩以上的大户, 截止2009年4月底大多放弃了采摘, 雇佣劳动力采摘已赔了1万元, 连同承包土地租金共赔4万余元。放弃采笋的农户较多, 个别笋农甚至毁了芦笋地。由于芦笋的特殊种植要求, 从栽培到生产期跨度长, 要想恢复需两到三年时间。另外, 一旦毁笋之后, 若想在原地重新种植, 就会出现连续死苗减少现象, 直到全部死光。

4. 市场结构单一。

永济芦笋畅销欧美、日本, 占全国出口量的60%, 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3。然而华丽的数字背后也显示了永济芦笋产业目前存在的一个重要软肋, 那就是国内市场。目前国内市场迟迟未能打开, 当地芦笋加工企业也尝试向国内市场拓展, 当地政府也做了不少工作, 但是效果有限。原因有很多, 受企业实力、资金、技术等原因, 单个企业往往未能有效打开国内市场;政府运用行政力量在短期内能够缓解企业压力, 但是未能够形成长效机制;受到饮食习惯影响, 作为国外引进蔬菜, 国内民众大多没有吃过芦笋;芦笋作为蔬菜, 价格比日常蔬菜要高, 价格因素也是芦笋产业打开国内市场的羁绊之一。

5. 产品结构单一。

永济的芦笋精加工和深加工的开展程度不够, 芦笋新产品的开发滞后。目前永济市的芦笋加工, 仅仅是按照国外市场的要求进行简单的罐装和清洗速冻, 是最低级的粗加工或者包装。大部分企业生产的产品都是国际市场上价位低的罐头产品, 而国际市场需求量大的速冻、保鲜产品并未开发面市。市场需求量大的绿笋加工只占9.5%, 每年大量的绿笋货源被省外企业拉走加工成速冻保鲜产品出口。此外, 深加工产品芦笋粉、芦笋醋及其他制品仅占很小的比例, 反映永济芦笋产品的深加工程度还很低。即使有一些其他产品类型, 也没有形成规模, 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并没有针对国内广阔的市场、不同的顾客口味, 开发出更多不同类型的产品。

6. 营销手段单一。

面对差异化的客户, 目标市场策略模糊, 没有明确的市场定位;产品策略缺失, 不能有效的利用产品和产品组合策略满足客户多层次多种类的需求;渠道策略不足, 没有和广大经销商做好长期的合作关系, 产品供应链也不太稳定;此外, 促销策略效果简单、低效, 宣传面不广。

三、危机应对及发展策略

1. 进行市场细分, 明确目标市场。

通过消费者访谈和调研, 应以中高收入的家庭特别是女性为主要消费群, 因为芦笋作为世界“十大名菜”之首, 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蔬菜之王”的美称, 其风味鲜美、芳香可口, 且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医疗保健功效, 这类人群一般是此类消费品的主力, 她们喜欢接受和尝试新鲜事物, 如果通过宣教和促销等措施使她们接受芦笋, 就会培养一大批忠实的消费者。

2. 明确永济芦笋产品的卖点和品牌个性。

通过为永济芦笋品牌立法和卖点规划积极科学、系统的品牌管理, 打造一个芦笋品牌的品牌原型和概念平台, 为永济芦笋品牌注入长期发展的活力和生命力;不但突出永济芦笋高档感和珍稀价值, 还通过对产品物理属性和情感属性的双重定位和演绎, 打动和俘获消费者的心。介于目前永济芦笋在国内基本没有有价值的品牌, 永济市也缺乏有实力的企业能够独立开展品牌推广, 因此, 应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 企业联合成风险利益共同体, 先推广“永济芦笋”这一概念和产品, 在此基础上再做好企业自有品牌的跟进。

3. 进行产品细分, 做好产品线的梳理和规划。

经过对蔬菜市场和竞争品的分析, 通过芦笋的分级和多品牌策略, 完成永济芦笋产品中占利产品、占量产品、占位产品的产品线规划, 打造一个多档次、多风格、多价格层次的芦笋产品线。各芦笋企业应做好协调机制, 避免恶性的内部竞争, 尤其在开拓市场初期, 需要企业形成合力, 共同开创。为永济芦笋打造一个鲜明的富有个性的传播形象, 克服永济芦笋目前“一流产品三流包装”的缺点, 使它从低档、粗糙的当地蔬菜产品中脱颖而出, 不但体现永济芦笋的品牌形象和档次, 还使消费者在终端指名购买永济芦笋。

4. 进行渠道细分, 充分利用整合营销传播的策略。

永济芦笋应该充分做好三大类渠道管理, 一类是机场、车站、旅游景点等特殊区域, 一类是大小型商超、特色经营店等, 还有一类就是食品批发市场。对于不同的渠道指定不同的策略, 开展营养宣传、新闻营销、广告、促销、人员推广、终端包装、横幅加旗帜等手段融为一体, 形成立体的攻势。做好沟通协调机制, 与广大经销商结成利益共同体, 通过细致的永济芦笋整合传播方案, 制定完善的经销商政策, 合理的渠道规划, 规范的货物和价格管理, 统一的物流配送, 系统合理地确定分销渠道中各个环节之间的利益关系, 从而达到分销运作的协调统一, 在全国各地进行人力和终端支持, 形成一个通畅的、高效的销售网络, 全面启动全国市场。

5. 针对终端开展强有力的教育和促销。

从三个方面开展, 一是在消费点针对消费者的直接促销和宣传, 二是针对经销商和终端促销员的培训, 三是针对媒体的软性营销, 为永济芦笋的销售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所有的广告、宣传的文案应以城市可信的语言风格介绍永济芦笋的营养价值以及时尚、向上的品牌形象, 通过体验营销和深度沟通, 增加消费者的信任度。

6. 加强产品研发, 提高企业应对危机的能力。

按照多元化战略, 加强研发芦笋系列产品, 充分利用永济芦笋口感好、品质佳、鲜食适口性强的优势, 开发国内外市场, 大力宣传芦笋药用保健理念, 宣传倡导国人改善膳食结构, 打出芦笋营养、药用保健“金字”招牌, 开发具有市场潜力的芦笋茶、芦笋饮品、医药保健品等产品或衍生品, 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循环利用能力, 促进产业深层增值来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 利用国内外消费带动芦笋产业的发展, 提高加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应对危机的能力。

7. 创建高标准生产基地, 促进芦笋产业发展。

篇4:追寻普救寺

读中学时,课文里有《西厢记》的选段,“碧云天,黄花地”,至今还记得。那时候,我就对张生和莺莺定情的普救寺产生了兴趣。

普救寺至今尚存否?我先是从“纸上得来”。1961年11月,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先生考察文化到山西蒲州。他在《大地新游》(作家出版社1962年10月版)一书中写了他所见到的普救寺:“寺原在小山坡上,现在只剩下一座塔、三间窑洞。绕行登山,到处可以看见残破烂瓦,山头的土坡削面,可以看到厚厚的砖瓦屋。这种情况说明当初是一片很大的庙宇,由于嘉靖乙卯(1555)一次大地震全部倒塌了。现在的塔,老乡们还叫作‘莺莺塔’,是这次大地震过了八年,蒲州知州张佳胤重修的。”“塔的下面东边有窑洞三间,里面还有些塑像。当初一座大寺院,现在只剩下这些东西了。”这是“文革”前的普救寺面貌。此后,历史的狂飚把塔下的三间窑洞也横扫了。著名古建筑、古文物专家罗哲文先生在《中国古塔》(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年6月版)中的“永济普救寺莺莺塔”一节中写道:“普救寺的寺院建筑现已断壁残垣,仅存遗址了。但尚有高塔屹立于寺址中,远远就可看见。此塔本是佛寺中的瞻礼建筑,不知何时把它取名为莺莺塔,想是受《西厢记》影响所致。”这座莺莺塔颇为神奇,是古代“河东八景”之一的“普救蟾声”:用石块撞击塔,可以依稀听见蛙鸣声。故老传言,这是崔老夫人受鞭打时的忏悔声,因为她干涉了张生和莺莺的恋爱自由。

有一年,我有事去山西,特地绕道永济市,去“躬行”一下普救寺。遗址叫“崔氏别院”,规制为三合小院。导游说,三处共三间房,北厢房为老夫人居室,西厢房为莺莺、红娘所居,东厢房是张生借居;又说,《西厢记》中“惊艳”、“赖婚”、“拷红”都发生在这院落中。而且,导游还说,院落是修复,不是重建;修复时,还出土了金代王仲通其人的诗碣《普救寺莺莺故居》:“东风门巷日悠哉,翌袂云裾换不回。无据寒鸿沉信息,为谁江燕自归来。花飞小院愁红叶,春老西厢镇绿苔。我恐返魂窥宋玉,墙头乱眼窃怜才。”导游还解释了“普救蟾声”的奥秘:经专家研究,莺莺塔之所以被石块撞击时发生怪异声音,是因特殊的地形地貌、特殊的建筑材料和特殊的建筑构造,使得受撞时产生出九种声学效应所致。

窥见了《蒲州府志》卷三《古迹志》:“普救寺,在郡城东六里,唐时名西永清院,五代时汉遣郭威讨李守贞于河中,周岁城未下。威召院僧问之,对曰:将军发善心,城即克矣。威折箭为誓。翌日,果破,乃不戮一人。因改院为普救。明初,并广化、旌勋、藏海、乾明四寺入焉。”大意说,此寺唐朝叫西永清院,五代时,因僧人进言,郭威破城后不杀人,因而改名普救寺。乾隆之前的地方史乘已有这种记载。如清初诗人周灿(顺治十六年进士)有《蒲州普救寺》诗,自注云:“按《志》,寺为旧西永清院……遂改名为普救。”说明乾隆《蒲州府志》是沿袭旧志的说法。那么,问题来了,唐贞元二十年(804)九月,元稹写《会真记》:“张生游于蒲。蒲之东十余里,有僧舍曰普救寺,张生寓焉。”而《旧五代史》之《周太祖(郭威)本纪》记郭威攻蒲州是乾祐二年(949)五月十七日。如普救寺之名果系五代郭威时改,那几近一个半世纪前,元稹怎么会写下这个寺名呢?清人姚元之《竹叶亭杂记》卷三中提出了怀疑:“《西厢记》作于金章宗时董解元,故称普救。何以元稹《会真记》已有普救之名?”我综合了一下有关记载,写成小文《普救寺之谜》,刊于《羊城晚报》1997年11月17日《晚会》,以为是五代以后读书人传抄《会真记》时妄改。

前些日子,读南京师大老教授孙望先生所著《蜗叟杂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月版),这才知道,隋唐时该寺即名普救,我自己浅尝辄止(在这问题上,嘉庆进士姚元之也是如此),沾沾自喜于一孔之见,率尔操觚,实属可笑。

孙望先生引录了大量史籍,从新、旧《五代史》的《周太祖本纪》、《李守贞列传》,《宋史》的《吴虔裕传》、《王继勋传》以及《资治通鉴·后汉纪》中所有关于郭威攻蒲州的战斗记载中查找,均无僧人献言、郭威折箭而誓之事。孙先生又引佛学典籍证明隋朝时寺已名普救;隋末唐初僧人道宣撰《续高僧传》,其中《唐蒲州普救寺释道积传》,有“沙门宝澄,隋初于普救寺创营大像百丈”,且“修建十年”之记载。元稹所处的时代,仍然叫普救寺。孙先生引《山西通志》中《山右金石记》,举广德二年(764)刻有《唐普救寺碑》;而且,《全唐诗》有杨巨源的《同赵校书题普救寺》诗作。杨巨源是蒲州人,还是元稹的好朋友,他们在诗、文中均称为普救寺。对僧人献言、郭威折箭发誓的故事,孙先生很委婉,只说“是颇成问题的”。至于西永清院之名,由于无确凿记载,孙先生推测道:“或许是其中一部分地方与建筑的名称。如《白香山集》卷五九《海州刺史裴君夫人李氏墓志铭》:‘终于圣善寺华严院’,张读《宣室志》:‘长安兴佛寺有十光佛院’。”也就是说,西永清院可能只是普救寺内的一部分。至此,“半亩方塘一鉴开”,普救寺之谜算是冰释了。

古人云,生有涯,知无涯。信然。

篇5:普救寺游记

六十三中 九年级 李硕丹

天地悠悠,一座古朴庄严的高塔立于其间,抬眼望去,庙宇殿堂掩映于绿影中,生出几分神秘。这座寺庙,名曰“普救寺”.

跨进寺庙大门,入眼处是无尽的石阶,延伸向更高处。石阶饱经风雨,早已留下岁月的沉淀。旁边是雕刻精致的护栏,缠绕着褐色铁链,铁链间挂着一把把形状各异的铁锁,它们寄托着游人虔诚的愿望。踏上石阶,缓缓而行,用心感受这份扑面而来的历史气息。这样一阶一阶的靠近这座幽静的世界,仿佛内心的浮躁也渐渐消弭,只留下前所未有的宁静平和。

心怀崇敬,我站定,仰望这座十三层的四方形的古塔――“莺莺塔”.每一层的檐角处,一个铃铛在风中徐徐舞动,清脆的铃声仿佛飘荡在耳边。这座莺莺塔似乎是脱离了时间之外的事物,任时光匆匆流去,它依旧典雅,平静,如不食人间香火的贤者。就这样静静的驻足于塔前,我的心灵得到了一次升华。

带着好奇,我在树影斑驳中来到莺莺塔下的击蛙台。据说,在击蛙台上以石相击,塔上就会传回“咯哇!咯哇!”的回声,让众多来者惊叹。我紧紧握着手中的石头,用尽力气向击蛙台击去,一声清脆的“啪”,紧接着是上方传来的.一声更为空灵的“咯哇!”在空中回荡,果真似青蛙的叫声。我眼前一亮,不顾手掌被震得发痛,又连着敲了许多下,只见蛙声一片,互相重叠,互相交错,让我叹为观止,不禁感叹先人的博大智慧。

从莺莺塔漫步,只见一座朱墙大院映入眼帘。走近,古朴玲珑的垂花门上,“梨花深院”匾额引人注目。门两侧的诗联“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更是道出了这份独有的淡然宁静。这就是当年崔莺莺一家住过的院落。走在墙边,我看到月色静谧,琴声婉转,张生听得如痴如醉,踩着墙边的杏树,翻墙而入以见佳人。他们谈天交心,品析诗词,在这一方小小的院子里,与对方吟唱了多少美丽的诗篇,诉说了多少心中的密语。一段姻缘由此而生。尽管一波三折,但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

在虫鸟争鸣中,我离开了这片乐土。层层长阶,悠悠古塔,朦胧深院,成为我心底的美好。

篇6:普救寺导游词介绍

普救寺建于隋,盛于唐代武则天时期,位于山西永济城西北12公里的一处高台上。南与蒲州古城为邻,东与西厢村相接。它曾经是武则天的香火院,很是繁盛过一段时间。如今保留下来的建筑多为后来重建。

普救寺依地势而建,山门前是个不小的广场。进了山门便要爬陡峻的石阶。上到最高处地形平坦开阔。寺内主要建筑有大钟楼、塔院回廊、莺莺塔、大雄宝殿,天王殿、菩萨洞、弥陀殿、罗汉堂、十王堂、藏经阁等。在大雄宝殿供奉着三座石佛立像。中间的释迦牟尼佛像高3.9米,是寺内出土的南北朝时期的造像,展现了佛祖洞悉人间疾苦大慈大悲的风采。

院内最有名的还要数那座奇特的古塔。塔高近50米。原名叫做舍利塔,后来被称之为莺莺塔。塔的造型古朴美观,为寺院增色不少。当地有首民谣是这样形容的:普救寺的莺莺塔,离天只有丈七八。站在塔顶举目看,能见玉帝金銮殿。

说它奇特,是因为这是中国四大回音建筑之一。民间传说建塔时,塔里放置了两只金蛤蟆,只要有人用石头敲击地面,便能听到两声蛙鸣。可是后来被盗贼偷走了其中一只,此后再敲击地面时只能听到一声蛙鸣了。也许我的耳朵不灵,也许人声嘈杂,我拿着石头敲了好几下也没听到青蛙的叫声。就象当年在天坛回音壁那次一样失望。

我和大家最关心的还是张生与崔莺莺如何在这里私会。在崔莺莺一家寄居过的“梨花深院”墙外,有一棵树,传说张生当年就是爬上这棵树向院内张望,只为一见心上人的芳容。于是好多小伙子都上树体验了一下。

据说张生是一个准备去长安赶考的洛阳书生,游览普救寺时巧遇借住此间的前朝相国之女崔莺莺,遂一见钟情,为了追到这个女孩子便也在寺内住下。有一天,张生感觉心上人在墙外拜佛,便趁机卖弄了一下诗才,他大声吟道:月色溶溶夜,花荫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

那莺莺小姐出自豪门,琴棋书画样样都行,听了年轻书生的诗,也无心拜佛了,就回应了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一来二去,俩人彼此有了接触,互相仰慕,擦出了爱情的火花。

才女谁不喜欢,这不,连叛将孙飞虎也看上了莺莺,他带兵围住寺院,要强抢莺莺做押寨夫人。崔夫人孤儿寡母的,四处求人未果,危机之下许下诺言:谁能退兵,就把莺莺嫁给谁。张生为了救情人,冒着生命危险,托人给铁哥们白马将军杜确打了个招呼,很快就摆平了叛军。

可是崔夫人不喜欢张生,嫌他出身微贱,没有功名,是个癞蛤蟆。看在救人于水火的份上,只许二人以兄妹相称。

张生很郁闷,一病不起。好心的红娘从中牵线,演绎了月下弹琴、丫鬟传书、私定终身、夫人拷红、赶考夺魁等一系列故事。好事多磨,中了状元喜滋滋踌躇满志的`张生却又一次面临美梦难成:崔夫人的侄儿郑恒也垂涎于莺莺的美貌,便从中作梗,编造谎言,说张生已经成了卫尚书的女婿,要逼迫崔夫人把莺莺嫁给他。

大团圆的结局皆大欢喜。张生及时赶回普救寺,再一次在白马将军的成全下,和莺莺终成伉俪。

山门前现在有一座雕塑,作为对二人爱情的纪念。

篇7:介绍山西普救寺导游词

普救寺是《西厢记》故事的发祥地。唐元稹传奇小说《莺莺传》、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元王实甫杂剧《西厢记》,皆以普救寺为背景,进行艺术创造的。由于《西厢记》故事的广泛流传,普救寺也随之名扬天下。因此,剧以寺而生,寺以剧而名。

普救寺之所以名扬天下,主要是元代戏剧大师王甫实的杂剧《西厢记》写得生动深刻,流传广泛,影响深远。《西厢记》共五本二十折,其故事梗概是:唐贞元年间,前朝崔相国病逝,夫人郑氏带女儿莺莺、侍女红娘和小童欢郎一行30余人回河北博陵安葬,中途道路有阻,在河中府普救寺暂住。此时,河南洛阳书生张生(名珙,字君瑞)赴长安赶考,路过河中府看望同窗好友白马将军,顺便游览普救寺时与莺莺相遇,产生了爱慕之情。张生为了追求莺莺,遂不往京师,就在寺中借厢住下。

张生的住所与莺莺所住的西厢只一墙之隔。一天晚上,莺莺同红娘在花园烧香祷告,张生隔墙高声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荫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立即和诗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经过诗歌唱和,彼此更增添了好感。

在为崔相国做超生道场时,张生、莺莺再次相遇,两人默默地相爱了。就在这时,守桥叛将孙飞虎带兵围住寺院,要抢莺莺为妻。崔夫人四处求救无援,许愿说:“谁有退兵计策,就把莺莺嫁给谁。”张生挺身而出,写信给白马将军杜确。杜确救兵赶到,孙飞虎兵败被擒。不料崔夫人言而无信,不肯把女儿嫁给张生,要二人兄妹相称。张生因此致病。红娘为张生出谋,让他月下弹琴,莺莺听后十分感动,便叫红娘前去安慰。张生叫红娘给莺莺带去一信,莺莺回信以“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约张生相会。当晚,张生赴约,由于红娘在场,莺莺只好假装生气,训斥张生不礼貌,张生从此一病不起。红娘前来探望张生,暗示当夜莺莺一定前来相会,张生病即痊愈。深夜,莺莺来到张生书斋,与张生订了终身。这件事被崔夫人觉察,她怒气冲天,拷问红娘,红娘拒理相争,巧妙地说服了崔夫人,使她只好答应将莺莺许配给张生,但她又逼迫张生立即上京考试,如考不中,仍不把女儿嫁给他。

张生与莺莺惜别,上京应试,中了头名状元。然而崔夫人侄儿郑恒造谣说,张生已作了卫尚书女婿,逼崔夫人把莺莺嫁给他。就在这时,张生回到普救寺,在白马将军的帮助下,揭穿了郑恒的阴谋,与莺莺结为连理。

《西厢记》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古典戏剧名著,它叙述了书生张君瑞和相国小姐崔莺莺在浦东普救寺内邂逅相遇、一见钟情,经红娘的帮助,为争取婚姻自主,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而私下结合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反抗,以及对美好爱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几百年来,它曾深深地激励过无数青年男女的心,使他们为其所赞叹,所感动。即使在今天,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艺术形象,仍然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封建礼教罪恶本质的认识。《西厢记》的问世,特别是自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问世以来,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崔张故事,源远流长。最早见于唐德宗贞元末年(8~8),和白居易同时代的著名诗人元稹(778年~8)所写的传奇小说《会真记》(又名《莺莺传》)。据北宋末年的学者王性之的考证,《莺莺传》写得是元稹自己婚前的恋爱生活,结果是张生遗弃了莺莺,是个悲剧的结局。这篇小说不过数千字,却情节曲折,叙述婉转,文辞华艳,是唐代传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它写出了封建时代少女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也反映了爱情理想被社会无情摧残的人生悲剧,宣传了男尊女卑的封建糟粕。

此后,故事广泛流传,产生了不少歌咏其事的诗词。到了宋代,一些文人直接以《莺莺传》为题材进行再创作,现在能看到的有秦观、毛滂的《调笑转踏》和赵令畦的《商调蝶恋花》鼓子词。这些诗词,对莺莺的命运给予了同情,对张生始乱终弃的薄情行为进行了批评,但故事情节并没有新的发展。当《莺莺传》故事流传了4左右的时候,正是金代章宗时期,董解元(约1160~12)的《弦索西厢》(称《西厢记掐弹词》)、《西厢记诸宫调》问世了。

这就是后来称之为“北曲之祖”的“董西厢”。“董西厢”是在《莺莺传》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第三人叙事的说唱文学。无论是思想性或艺术性,都远远超过前人,对《莺莺传》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都做出了根本性的改造,矛盾冲突的性质衍变成了争取恋爱自由婚姻的青年男女同封建家长之间的斗争;张生成了多情才子,莺莺富有反抗性;故事以莺莺偕张生私奔作结,使旧故事开了新生面。“董西厢”在艺术上尚嫌粗糙,对爱情的描写也尚欠纯至,还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到了元代,随着都市经济的繁荣,戏剧更加发达起来。大戏剧家王实甫 在“董西厢”的基础上把崔张故事改为杂剧。这就是被誉为“中国古典文艺中的双璧”之一的《西厢记》,亦称“王西厢”。

《西厢记》约完成于元成宗大德三年至十一年(12~13)间,其生命力不仅在于它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反抗,而且从正面提出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作为我国古典戏剧中的一部典范性作品,其规模之宏伟、结构之严密、情节之曲折、点缀之富有情趣、刻画人物之生动细腻等,可以说是前无古人,超过了元代的其他剧作家,称得上是“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王实甫《西厢记》杂剧流传广泛,刻本最多。

仅明代刊本就有60余种,有徐文长、徐士范、王伯良、凌蒙初、闵遇五、金圣叹、毛西河诸家为它校注过,又有李日华,陆天池的“南西厢记”,以及其他文人歌颂西厢故事的作品。明清时期还出现过很多《西厢记》的“翻”“续”之作的,但其社会意义不大,艺术成就不高。新中国成立后,《西厢记》的研究更是呈现蓬勃的新气象,新的校注本和各种研究论著不断涌现,并出现了一批卓有成就的研究专家。在我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之中,《西厢记》已成为独立的一门学问。

《西厢记》不仅是中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也是世界文艺中的瑰宝,在中国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它的问世,比世界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不朽名著《罗密欧与朱丽叶》早三个世纪。因此,即使把《西厢记》置于世界文学发展史来考察,它的出现也完全称得上是一个“奇迹”。18世纪末,《西厢记》和《水浒》、《红楼梦》、《儒林外史》等伟大作品一起,被提到和封建正统文学尖锐对立的地位上而得到新的评价。新中国成立后,它不仅在国内广泛流传,在现代各主要剧种中,几乎都有有关《西厢记》的剧目,而且在国外出版和上演,赢得了国际友人的热烈欢迎和赞誉。

上一篇:新闻学与传播学文献下一篇:圆满的作文600字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