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节的来历

2024-05-03

关于春节的来历(共13篇)

篇1:关于春节的来历

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是关于春节的来历故事,欢迎阅读。

很久以前,有一个很凶的怪物。它一挥手,不得了,一栋房子就被打破了;它一跺脚,就能跺出一个大火坑来;它吼叫一声,呀,不行了,整座山都要动起来了。大家都管它叫年兽。

年兽平时住在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看到什么吃什么。人们都很怕它,每到除夕这天,就会跑到山上藏起来。

这年除夕,人们又开始收拾行李到山上去避难了。这时,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他手上拄着拐杖,肩上背着个布袋,慢悠悠地走着。人们都在赶紧收拾行李,谁也没空去理这个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的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吃的东西,还说:“年兽要来啦,快跟着我们去山上避难吧!”

老人摸了摸胡子,笑着说:“要是让我在你家住一晚,我一定把年兽赶走。”老婆婆摇摇头,好心地劝他:“它既凶猛又残暴,你是打不过它的。你还是跟我们上山吧。”

老人只是笑了笑,并没有说话。老婆婆看怎么劝都劝不动他,就只好收拾好东西离开了。

半夜,年兽果然来了。当它走到村东头的老婆婆家时,发现大门上贴着一张大红纸,屋内的灯还亮着。年兽怪叫了一声,朝老婆婆家扑去。快到门口时,院内传来“噼噼啪啪”的爆炸声,年兽吓得浑身发抖,再也不敢往前走了。

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爆炸声。这时,老婆婆家的门开了,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地走了出来。年兽一看,吓得马上转头跑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人们回来后,惊奇地发现:村子里好平静啊,而且还没有什么变化。以前他们回来,村子里可都是乱七八糟的呀。

“啊,是他!”这时,老婆婆想起了那个老人,于是向乡亲们说了乞讨老人的事。乡亲们赶紧来到老婆婆家,只见老婆婆家门上贴着一张大红纸,院里还有一堆没有烧完的竹子“啪啪”地响着,屋内几根红蜡烛还闪着亮光......乡亲们开心极了,纷纷换上新衣服,戴上新帽子,到亲友家相互恭喜问好。

这件事很快在周围的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以后每到除夕这天,家家户户都在门上贴红纸、对联,点起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

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的习俗。现在,人们又把过年叫作春节,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篇2:关于春节的来历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一度最重要的节日,春节的来历和传说非常多,最有名的还是熬夜守岁的神话传说。关于新年的习俗有非常多,各地都有不同的形式,除旧迎新是春节的主题。春节的来历和传说更多的是,人们对未来一年的美好祝愿。

一、春节的来历

?关于春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有说法诸多,其中有几种较具代表性的说法,春节源于腊祭、源于巫术仪式说、源于鬼节说等。其中最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继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二、春节的习俗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春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扫尘、守岁、拜年、贴春联、窗花与“福”字、贴年画、燃爆竹、办年货等等。

三、春节的传说

1、熬年守岁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

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

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2、桃符传说

关于桃符有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东海度朔山风景秀丽,山上有一片桃林,其中有一株桃树巨大无比,枝繁叶茂,曲蟠三千里,结的桃子又大又甜,人吃了这树上的桃子能变成神仙。一个漆黑的夜晚,有青面獠牙、红发绿眼的鬼怪想偷吃仙桃。

?桃林主人神荼、郁垒二兄弟用桃枝打败鬼怪,并用草绳捆着喂了看山的老虎。从此,两兄弟的大名令鬼怪为之惧怕,他们死后变为专门惩治恶鬼的神仙。后世人们用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桃木板画上神荼、郁垒两神仙像挂在自家门两侧,以驱鬼祛邪,这种桃木板被称作“桃符”。

3、万年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

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春节的传说——年兽

关于春节的来历有很多传说,流传最广的是下面的故事: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灯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篇3:关于春节的来历

一、该政策实施效果不佳的原因

(一) 春节期间人口流动较为频繁

春节在我国具有与众不同的意义, 在外生活的人们都要返乡与家人团聚, 走亲访友。而且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春节外出旅游。因此春节期间人口流量十分频繁。且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私家车作为自己的代步工具。因此该政策的实施吸引了大量私家车主选择高速公路。

(二) 部分车主法制意识薄弱, 素质不高

春节期间高速对小型客车免费通行的政策促使更多的私家车主选择驾车上高速, 期望能为自己带来便捷。但是部分车主的法制意识不强, 素质不高, 不遵守交通法规, 在高速公路上随意抢道、变道。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了安全隐患。

(三) 国内交通运输体系并不健全

虽然我国的高速公路网位列全球第二, 但是国内交通运输体系并不完善。但我国交通运输发展还很不平衡, 总体运输能力仍然不足, 交通网络的覆盖广度与通达深度还很不够.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不够高效。

二、促进该政策完善的措施

(一) 扩大该政策的适用范围

春节期间的高速公路免费时段是自2月9日0时至2月15日24时。免费车辆为7座及以下载客车辆。在该政策的刺激下, 大量的人员放弃大客车, 火车等交通工具转向选择小客车和私家车。以至于该时间段的车流量激增, 增加了高速交通管理的压力。如果该政策的执行时间延长、扩大该政策的执行范围, 必然能使日车流量大大降低, 减轻交通压力。

(二) 严格执法, 提高车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识

交管部门一方面应该加大处罚力度, 充分打消营运车辆去冒险尝试超速、超载、违章所带来的眼前“利益”念头。另一方面, 联手客货营运部门、单位规范营运车辆的行车安全, 从根本上说交管部门和客货营运部门、单位在安全行车这一根本目的是一致的, 发生交通事故所造成的人员损失、所造成的交通堵塞都是大家不想发生的, 这样让客货营运部门、单位主动规范驾驶员的安全行车。[1]

(三) 完善高速公路的管理体系

1、智能交通指挥, 力争处置及时

交警部门在春节期间成立道路交通应急管理工作指挥部, 充分利用智能交通管理指挥中心和各交警大队分控中心的系统联动机制, 充分发挥智能交通管理指挥系统功能, 对发现的交通秩序混乱情况和交通拥堵的迹象, 立即发出指令, 调配警力及时处置, 对连接高速公路出入口道路 (尤其是城市主干道、国道、省道) 的车流进行定点、定时、定责管控, 一旦出现高速公路堵塞而影响到连接道路的交通时, 将立即采取措施提前引导车辆分流绕道行驶。

2、加强高速公路大货车在节假日期间的管理

大货车所需的服务时间和造成延误远远大于小客车.大货车通过收费站所需的时间通常为小客车的2.0~3.0倍:收费站是高速公路拥堵的结点之一, 大货车的存在加剧了这一状况。节假日期间由于大城的车辆停靠和进出服务区导致了服务区内停车空间的拥挤.以至于连接服务区的进出口匝道也排队, 从而也影响了主线的正常通行。节假日期间高速公路的大货车管理策略有助于增加高速公路的日适应交通量, 发挥路网的整体效益, 有益于实现车主和高速公路管理单位的双赢。[2]

(四) 完善交通运输体系

“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要构建网络设施配套衔接、技术装备先进适用、运输服务、全高效的综和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充分发挥交通运输综合功能的有效途径, 也是解决道路拥挤、春节期间买票难现象的根本途径。努力做好各个陈旧高速公路, 铁路航道的升级改造工程, 积极配合做好各项改良更新活动的筹备运行;深化完善综合交通枢纽、内河港口发展、重点区域交通规划;密集完善交通体系。只有这样, 才能使人民的外出行得到根本性的改善。[3]

三、小结

春节期间高速公路对小型客车免费通行的政策既节省过路费, 也缓解了春运期间火车票“一票难求”的近况, 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但是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问题, 如高速公路的压力空前增大, 拥挤的路况延长了路途时间等。这就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不断探索, 逐步完善交通运输体系, 造福社会。

参考文献

[1]于志刚, 邵毅明, 廖水容, 赵唯.重庆高速公路安全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7.4

[2]钟连德, 李爱民, 曾洪岸, 李文贵.节假日高速公路大货车管理策略研究[J].公路.2011.3

篇4:春节的来历

中华民族传统历法岁首正月初一,现今无论中国还是海外华人都统一称为“春节”,但在中国历史上却称之为“元旦”。宋人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称为新年。”据《史记》载,夏代元旦为正月初一;殷商定在十二月初一;周代提前至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再提前至十月初一为元旦,直至西汉初期。到汉武帝时颁行《太初历》,才恢复夏代的以正月初一为元旦。以后历代相沿未改,所以这个历法又叫“夏历”,今俗称为“农历”。中国历史上早有“春节”,不过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这在《后汉书•杨震传》中有载:“春节未雨,百僚焦心,而缮修不止,诚致旱之征也。”到南北朝时,“春节”是泛指整个春季。而把正月初一定为“春节”,是辛亥革命以后的事。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在南京宣布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随即宣布中国废除旧历采用阳历(即公历),用民国纪年。这样做带有改朝换代重新确立“皇历”的传统,同时也蕴含着与封建王朝彻底决裂的含义。不料,孙中山的这个建议,民间一时没有接受,于是民间同时流行了两种历法,阴历和阳历。当年2月18日(壬子年正月初一)民间仍然过了传统新年,其他传统节日也照旧。

1913年(民国二年)7月,当时北京(民国)政府任内务总长的朱启钤向大总统袁世凯呈上一份“四时节假”的报告称:我国旧俗,每年四时令节,即应明文规定,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假一日。

但袁世凯只批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因当时是“五族共和”,端午等汉族节日列为全国节日不妥),同意春节例行放假,次年(1914年)起开始实行。自此,夏历岁首就由以往的“元旦”改成了“春节”。

由于这个“春节”是袁世凯批准的,许多倒袁人士都拒绝过这个春节。孙中山在1924年还提出过废除这个节日。但没有引起多大的反响。清朝的遗老遗少们不同意,对孙中山不满的人也不同意。

1930年,南京政府为了适应当时世界上风行的改历潮流,一些改历人士重新提出,先过“元旦”新年,后过“春节”旧年,新年在前,旧年在后,十分荒唐。南京政府颁行政令,宣布废除旧历和“禁过旧年”。这个政令一颁布,立刻引起很多人的反对,掀起了新一轮的反对国民党的热潮。结果,国民政府不但没有把旧历新年禁下来,而且还招来了国内许多反对的声音。

“春节”从“过年而不过节”,经袁世凯批准后,莫名其妙地变成了一个“盛大的传统节日”。90多年来,中国人都重视民族传统的新年,把春节当做真正的“年”来过。人们接受“春节”称谓,是因为它既区别了公历新年元旦,又因其在“立春”前后,“春节”表示春天的到来或开始,与岁首之意相合。

篇5:关于春节的来历和习俗

在老家过年,是我感到最好玩的时候了。看着大家团聚在一起,就觉得很开心,大家在烟雾环绕的庙堂里,听着长辈们祈求平安的声音,看着庙堂的昏暗光线,有种让人昏昏欲睡的感觉。上完香后,准备放鞭炮的时候,我赶紧捂上耳朵,跟一群小孩跑出庙堂,准备看放鞭炮。大人们把鞭炮铺好后,大伯拿起火机,往点火线上一点,不一会,漫天都是一片红红的颜色,鞭炮噼里啪啦的声音在耳边响起。

鞭炮放完后,一些胆大的孩子,回家拿了香,等鞭炮上的烟散了,就在其中寻觅没有点完的鞭炮,拿着香触碰了引线,也来不及看到底有没有点着就跳开背过去,听着后面一声爆响,真是惊心动魄啊。

过年时去别人家串门总是很让人高兴的,叔公叔婆……一个个叫着,红包那个多呀,收的我那个心花怒放啊。

过年的放烟花也总是让人兴奋的,放一种叫冲天炮的烟花时只有我一个人把它们插在沙堆上玩,我一个人点火速度不够快跑去找哥哥姐姐他们一起点,但是他们都不敢,玩完烟花后他们还一个劲地夸我胆子大。

过年的饭菜丰盛得能让人口水流成河,桌上可谓是山珍海味样样俱全呢,五彩缤纷,色香味俱全,在这里呆上几天,吃上几天就胖了好几圈。

关于客家过年的习俗其实还有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提出了,如果想了解,就自己去亲身体验一下吧。

篇6:关于春节的来历

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具有代表性的说法是春节源于腊祭、春节源于巫术仪式、春节源于鬼节等,其中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即公元前多年的某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

这就是农历新年——春节的由来,因此中华民族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春节,就是农历的岁首,是中华民族最为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古代过“年”不是从除夕(腊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开始,而是在“腊祭”,即后来的“腊八节”开始。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小年节(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开始,一般到元宵节(正月十五上元节)结束,也有到燕九节(正月十九)结束的。

农历的岁首,我国历史上叫元旦,近代改用公元纪年法后,称公历(阳历)第一天为“元旦”。这样农历的第一天(岁首)就不能叫元旦了,只能改称“春节”,这是因为农历的岁首,出现在“立春”节气的前或后。在现代,人们把农历正月初一称作春节,一般要到元宵节(正月十五上元节)年才算过

春节的传说

关于春节在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口口相传的故事,其中流传最广泛的是: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们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

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晚,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春节的传说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春节的传说

篇7:《春节序曲》的来历

《春节序曲》是一首明快、粗犷而热烈的乐曲,开始时的引子由乐队全奏的宏大音响揭开了民间节日歌舞的序幕,第一段是淳朴、优美的舞蹈性的音乐。中间部分是一个抒情性的对比段落,音乐素材来自陕北秧歌。第三段是第一段音乐的紧缩再现,音乐更为紧凑和热烈,并在万民欢腾的气氛中有力地结束。

《春节组曲》是李焕之的代表作品。乐曲以陕北民间秧歌的音调和节奏为素材,旋律明快,生动地表现了我国人民在传统节日里热闹欢腾、喜气洋溢、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的场面。

《春节组曲》由四个乐章组成,第一乐章“春节序曲”,描写的是过春节人们扭秧歌的情景,乐曲里加入了闹秧歌的锣鼓节奏,主题由两首陕北民间唢呐曲组成,乐曲欢快热烈。中间部分是一首悠扬的陕北民歌,其主题先由双簧管演奏,再由大提琴重复,最后由小号独奏把音乐推到高潮结束。 “春节序曲”,是按照“秧歌”的结构写成的管弦乐曲。“秧歌”是我国北方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舞者通常扮成各种人物,手里拿着扇子、手帕、彩绸等道具起舞。表演形式分过街、大场和小场三部分。过街是秧歌队在街上行进时,按音乐节奏表演的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大场是热烈火红的大型集体舞,常常走出各种复杂的队形来。小场是两三人表演的带有简单情节的小型舞蹈或歌舞小戏。“秧歌”的开始和结束是大场,中间穿插着小场。《春节序曲》的引子相当于过街部分。第一部分是热烈的快板,描写大场的歌舞场面。中间部分是抒情的中板,描写小场的舞蹈表演。接着回到第一部分的音乐,描写秧歌以大场收束。最后的尾声重复了引子的后半部分。

篇8:大牌标识里马的来历

法拉利、保时捷、福特,谁与争锋

提到汽车,法拉利自是首当其冲,它的“跃马”标志让人印象深刻。

标志背后,却有着一段壮烈而哀伤的故事:创始人恩佐·法拉利的哥哥有个战友——意大利皇家骑兵少尉法兰斯科·巴拉卡,在一战初期,曾因一人击落奥地利的5 架战机而成为英雄,巴拉卡机身中部的“跃马”便成为胜利的标志。后来,他升任为91 中队指挥官,“跃马”自然成了队徽。然而,恩佐的哥哥和巴拉卡随后在执行任务中双双牺牲。

若干年后,在恩佐与巴拉卡母亲的牵头下,“跃马”图案成了法拉利汽车的司标车徽,以告慰两位英年早逝的国家英雄。对图案重新设计后,有了现在的雏形高昂的马首微张着嘴,其后足单腿立地,而马尾上扬。

保时捷的商标,采用公司所在地斯图加特市的盾形市徽。主体是一匹骏马,代表该地盛产的一种名贵种马;鹿角表示该地适合狩猎;黄色条纹是成熟麦子的颜色,寓意五谷丰登;黑色代表肥沃土地;红色象征人们的智慧和对大自然的钟爱,由此组成一幅精湛意深、秀气美丽的田园风景图。

1962 年,福特公司开始研发了野马系列第一辆概念车野马型车。它是一部发动机中置的两座跑车,为纪念在二战中富有传奇色彩的北美P57型野马战斗机,这辆跑车被命名为“野马”。Mustang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墨西哥出产的一种名贵的野马,以它作为车标,象征着青春洋溢、无拘无束,以及无人能敌的速度。

爱马仕、博柏利、蔻驰,争奇斗艳

说起时尚类品牌,首先让人想到的就是爱马仕了。这个来自法国的品牌从制作马具起家,并在汽车出现后成功转型,开发手提包、表带、运动服装等多品类产品,以上乘的材料和精巧的工艺赢得口碑。标志的设计灵感源自第三代传人埃米尔·爱马仕收藏的一幅由阿尔弗雷得·多尔所画的作品《四轮马车与马童》。

1880 年,托马斯·博柏利发明了密织防水斜纹布料华达呢,因结实耐用,受到英国军方和皇室的欢迎。

曾有长达40年的时间,博柏利使用的是骑在马上、身穿斗篷的军人画像,并注记“Gabardine”的标志,后因重复而被迫放弃使用。1909 年,在公司律师罗勒的提议下,选择了源自1904 年Eallance Collection的骑马武士的商标。1955 年,商标还获英女皇颁授皇家认证。

武士手持的盾牌象征保护,与博柏利服饰防御各种气候的特性相合。锦旗上的“Prorsum”是拉丁语,意指前进。多年来,这个品牌就像这个武士一样,挥舞着旗子,带领着大不列颠的服装文化不断向前。

拉夫·劳伦则是有着浓浓美国气息的高品位时装,以POLO衫闻名于世,款式高度风格化是其主要特点。马球标志是拉夫·劳伦最著名的标志,通过以贵族的马球运动为品牌LOGO,拉夫·劳伦勾勒出了一个美国梦:漫漫草坪、晶莹古董、名马宝驹。

同样来自美国,蔻驰的商标可谓“标如其名”,Coach一词本意就是四轮大马车,而作为贵族的座驾,也自然寓意着高贵、典雅和奢侈。2013 年,蔻驰完成了一轮新的品牌重塑,包括字体、LOGO以及品牌气质均有所微调,更显干净利落。商标字样一则延续传统衬线体,一则选择了厚重的黑色肌理,更显严谨。马夫的帽饰和鞭子变化显著,增强了可辨识度、礼仪感和历史感,更弥补了原有鞭头散漫的不足。

人头马、铁马酒庄、野马酒庄,三大酒庄,悠久醇香

人们熟识的人头马商标,出自第三代继承人保罗·埃米尔之手。1874年,大胆求变的他将人马星座作为公司标志。

人马星座,一个充满感性与激情、具有智慧与脚踏实地的半人半马形象,也是酒神巴科克斯的陪星。人马星座所引的弓箭,永远都指着一个方向,凸显了矢志不移的精神。而人头马也用几百年来对传统的遵循和对品质的追求,完美诠释了这个来自古希腊神话的标志。

还有两个红酒品牌,也用风格迥异的骏马来诠释品牌内涵。

铁马酒庄是美国加利福尼亚索诺玛县的著名酒庄之一,其酒标为一匹引颈长啸、足不践土、脚不落地、可以腾空而飞的骏马。

去年6月,习近平偕夫人访美,白宫的招待用酒就有铁马酒庄中国蛇年珍藏起泡酒。早在1997 年,江泽民主席出访美国时,铁马酒庄葡萄酒也是当时的国宴用酒。

野马酒庄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中央海岸的名庄,名称因创始人纪念曾经在葡萄园驰骋的一群野马而来。

野马酒庄的酒标是一匹风驰电掣、驰骋千里、无拘无束的野马。这一精神也运用于酒庄的酿酒理念中:酒庄奉行“细心的疏忽”,即在葡萄酒酿造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人为干预,让葡萄酒自然地反映出当地气候、土壤和葡萄品种的个性特征。

富国银行(行情专区)、劳埃德银行,黑马赢家

说了那么多时尚品牌,最后就来说一说最“高大上”的金融行业。

在金融史上,富国银行的马车标志深入人心。6 匹健硕的骏马搭载着大量乘客和行李,一路奔驰,与银行以客户为导向、全能型服务、不断追求与客户共同成长的理念不谋而合。而热情跳跃的主色调红色,则与一般银行采用蓝、绿色体现求稳风格不同,彰显了主动、求变的精神,副色调黄色则代表客户的生活幸福、繁荣,充满财富。

与张扬大胆的美国Style相比,英国劳埃德银行在用色上却是中规中矩,以绿色为主题色,象征安全稳健。劳埃德银行成立于1765年,是英国四大银行之一,也是英国历史最悠久的银行之一。

这一“黑马”标志同样历史悠久。据记载,它首次出现是在1677 年,悬挂在伦敦一家金店的上方。1884 年,劳埃德银行接管了这家金店,“黑马”和劳埃德原有的“蜂巢”标志被共同使用。20 世纪以后,更加独特、便于记忆的“黑马”倍受青睐,逐渐成为集团总标志。

篇9:关于“硅”和“矽”来历的补充

贵刊2008年第1期上有邵靖宇先生的《硅字的来历和变迁》一文。此文有两个问题值得商榷:

一、该文说:“汉字中的‘硅’是民国早年创造的新字。”(见第46页左栏)

其实“硅”字早在20世纪初就有了,如:

1903年汪荣宝、叶澜《新尔雅•释动物》:“其骨格为石灰质或硅酸质,其体为粘液,其外有突出之虚足,其收缩力能移动而采取食物也。”

1906年顾琅、周树人《中国矿产志•导言》:“以水成者,有砂硅粘板石灰等。”

二、该文说:“大约1935年前后,中国化学会……因此又马上造了个新字‘矽’(xi)。”(见第47页右栏)

这话的意思是说,“矽”字的产生是在1935年前后。其实“矽”字的出现,要比“硅”字早得多,早在19世纪70年代就有了,如:

1871年傅兰雅口译,徐寿笔述《化学鉴原》卷一:“Silicon,矽。”

1875年林乐知译、郑昌棪述《格致启蒙》卷一:“非金类:一养气,一轻气,一淡气,一炭,一绿气,一硫黄,一燐,一矽……”

1879年杨少坪《增广英字指南》卷四:“矽,silicon。”

读者 黄河清

2008年3月24日

《中国科技术语》编辑部:

贵刊2008年第1期刊登的《硅字的来历和变迁》一文,读后得益匪浅。

但该文认为“硅”是“民国早年创造的新字”的说法,则值得商榷。实际上,在古代汉字中是有“硅”这个字的。如宋代的《广韵》、辽代的《龙龛手鉴》、明代的《字汇》和《正字通》、清代的《康熙字典》,这些有名的古代字书均收有“硅”字,不过读音不是xī罢了。

据此,对“硅”的引入,似可表述为:“在给Si定译名时,前辈们(他们的文学根底厚实,认识的汉字也多)考虑到古代汉字中有一个讹字‘硅’,从字形上来看,比较符合对元素Si译成中文名的原则,便借用来作为该元素的译名。根据读音的要求,还赋予硅一个新的音xī。”

读者 侯迁

2008年6月9日

邵靖宇先生的回复:

贵刊两位读者的意见,我都看了,感到很有得益。我的修改稿完全可以按侯迁先生的建议表述。实际上“硅”字早就有了,不过不念guī而念作huò,是个很偏的字,偶尔用于人名,没有作为Si这一元素的意思。当时Si中文名读音为xī,那是当年中国化学会作出的规定,而后又被改读为guī则是解放后1953年的事。1938年我在江津中渡口章尧谟先生瓷厂办公室看见《硅酸盐工业》的书而见到“硅”字,那是我亲眼所见,表明“硅”字在那之前曾用于表示元素Si。

我对黄河清先生提供的资料很感兴趣,按资料,“矽”用于表示元素Si的用法很早就有,“硅”字也很早就被使用。原文可改为:“中国化学会只是在1932年商定用‘硅(读作xī)’来代表Si,然而多数人将其读成guī,于是中国化学会在大约1935年前后的第二次会上根据中文元素名与拉丁名谐音的原则又启用‘矽’,以图纠正大众的错误读法。”

但当时的中国化学会作出了权威性的规定而使以前混杂的多种名称趋于统一,规范化为后来的化学名词,因此应该说是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的。

邵靖宇

篇10:春节的来历

年作为时序循环的一个周期,在新的周期开始之际,人们祭祀善神,祈求风调雨顺,驱避恶神,预防灾害发生,这是人的生存本能的自然要求,并不需要什么特殊背景的触发才会形成过新年的习俗。公历的元旦在世界各国都被定为节日,它的根据仅仅就是新的一年的开始而已。21世纪即将到来,世界各国都在积极筹划着世纪庆典,何以故?无他,新的世纪开始而已。春节的出现与此同理。

春节的来历—春节始节年的概念时代

那么春节是何时出现的呢?由于文献不足,很难得出一个确切的结论。不过作一些推论也未尝不可。春节既然是年节,它的出现不能早于人们有“年”的时间概念。年的时间周期比较长,人们要掌握它的循环规律不像“日”“月”那么容易。《尔雅·释天》中说:“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唐虞”即尧舜。照此说来,早在夏代之前我国就已有了年的时间概念了。《尚书·尧典》中说,尧命羲氏与和氏观测天象,“敬受民时”。羲氏与和氏将一年测定为“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这大约是后世的传说之辞,尧舜时代恐怕历法还做不到这么精确,但说尧舜之时已有年的时间概念则是无可置疑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我国的农业起源很早,考古资料表明,早在七八千年前我国先民已有比较发达的农业生产。距今七干多年的河北武安县磁山遗址曾发现80个有粮食堆积的窖穴,堆积的厚度有的竟达2米以上,充分说明当时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生产与季节密不可分,播种过早或过晚都会造成歉收甚至绝收,直接威胁着人们的生存,所以先民们不得不想方设法确定季节的变化。人类最早用来确定季节的标志应该是易于察觉的物候,“载”就是由物候而来的年名。“载”的本义《说文)释为“乘也”,即乘载之义,与年岁义无关。“载”用作年岁义当是“兹”的假借。“兹”的本义(说文》训为“草木多益”,确切地说是指草木开始滋生。<素问·五藏生成篇):“此五味之合也,五藏之气也,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唐王冰注:“兹,滋也,言如草初生之青色也。”草木一岁一枯荣,草木开始滋生意味着新的一年的开始,所以“兹”引申而指年岁。<孟子·滕文公下):“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吕氏春秋·任地):“今兹美禾,来兹美麦。”高诱注:“兹,年也。”“载”与“兹”上古都是精母之部字,古音相同,故“兹”也写作“载”。

“年”是根据农业生产周期确立的岁名。年的本义<说文)释为“谷熟”,远古时期复种率很低,一般一年就种一茬庄稼,谷物成熟一次就是一年,故引申指年岁。殷墟卜辞中就有“年”用于年岁义的例证。如(续》1·44·5:“自今十年有五。”<前)4·7·8:“年十月,用。”①殷人使用的历法已经是阴阳合历,他们所说的“年”是历法年,与一个回归年的误差不超过一天,早已摆脱了对植物征候的依赖,所以“年”的年岁义的出现应该早在殷代之前。但跟“载”相比,“年”作为岁名的时间可能要略晚一些,因为人们对自生草木变化的认识要早于对庄稼生长周期的认识。

篇11:春节的来历

春节50字【一】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50字【二】

年”起初是一种怪兽的名字,每年一到这个时间就出来出来伤害百姓,一开始年以来大家都躲在家里,后来人们渐渐发现年害怕红色、对联(桃符)和炮竹,所以当年出来时大家就开始放炮竹、穿红色的衣服、贴桃符。现在过年的时候大家都放鞭炮来驱邪避凶。

人们为了纪念把年赶跑,人们可以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就把那一天定为节日,后来就成了中国的“年”。

春节50字【三】

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亲朋好友拜年等典礼;节后半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

春节50字【四】

以前有个叫“年”的怪物,头长尖角、凶猛异常,生活在海里。在除夕夜会爬上岸,吐食牲畜伤害己命。因此一到除夕夜,大家都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这一年,从村中来了一个银须飘逸、目若朗星的老己。半夜“年”闯进村,正准备逞凶时,突然传来“噼噼啪啪”的炸响声,那位老己披上红袍呈现在“年”的面前,“年”浑身战栗,逃回了海里,再夜不敢进村了。这就是过年的.传说和爆竹的来历,后来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过年的习俗悦来越丰厚了。

更多春节相关文章共享阅读:

1.春节晚会节目单一览表

2.快乐的春节300字作文精选

3.过年的习俗50字

4.我们的节日春节作文

5.羊年春节对联带横批

6.股市春节休市安排通知

篇12:春节的来历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好处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向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资料。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学习总结(2)】

篇13:关于春节的来历

关键词:网络新闻报道,框架分析,新浪网,雾霾

2013年“雾霾”一词成为中国网络年度关键词。时至2014年春节期间, 雾霾现象非但没有减弱的迹象, 反而有越演越烈之势。因此, 如何在春节这一特殊的时段中报道人们广泛专注的雾霾问题, 成为新闻读者和新闻工作者共同关心的问题。

一、理论概念

框架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西方兴起的传播理论, 其概念最早可追溯至人类学家贝特森。1974年戈夫曼 (Goffman) 在其《框架分析》中将框架概念引入文化社会学, 逐渐引起社会学、传播学、语言学等其他学科的注意。

随着框架分析理论进入新闻学领域, 人们开始利用框架分析来分析大众媒体是如何生产出有特点的媒体框架。在网络时代盛行的今天, 通过对媒体报道的框架分析, 可以更好地洞察媒体报道方式、手段以及特点, 探寻大众媒体对社会事件的解释、反思以及引导。

目前, 由戈夫曼发展而来的框架分析理论同时出现在三个传播学研究领域:从新闻生产的角度来研究媒体框架如何被建构;从内容研究的角度来考察媒体框架是什么;从效果研究的角度来分析受众如何接收和处理媒介信息, 即受众框架。本文将从第二个领域, 即从内容研究的角度探索对春节期间有关雾霾新闻报道的框架与特点。

二、研究设计

传播学意义上的内容分析, 特别是实证传统的定量内容分析大致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的战时情报分析。作为传播学的一种主要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无论是在历史、属性、理论基础还是研究实践上都带有鲜明的传播学特征。本文采取内容分析法对所选样本进行分析研究。

(一) 研究对象

作为知名的门户网站, 新浪网24小时滚动报道国内、国际及社会新闻, 每日编发新闻数以万计, 拥有大量的用户群体, 具有一定的网络影响力和代表性。

根据调查数据 (http://alexa.chinaz.com/Alexa_More.asp?domain=sina.com.cn) , 新浪新闻中心 (news.sina.com.cn) 的浏览量位列中国地区的第四名, 日均IP访问量约44, 220, 000个。因此, 本文采用新浪网新闻中心的新闻内容作为研究对象。

(二) 样本采集

本文借助第三方新闻搜集工具, 以“雾霾”为标题关键词, 新浪网新闻中心为新闻源, 搜索发布时间于2013年1月30日 (农历大年三十) 至2014年2月6日 (农历大年初七) 共8天的新闻报道, 以时间为排序标准, 剔除重复的新闻, 将剩下的新闻报道作为本文的研究样本。

(三) 类目建构

本文将从报道数量、报道主题、报道角度、报道关键词等几个方面入手建立相应框架, 探索对春节期间有关雾霾新闻报道的框架与特点。

三、研究内容

(一) 报道数量

通过搜索工具的搜索, 共收集到108篇新闻报道, 除去重复报道, 共71篇新闻报道成为有效样本。从农历大年三十至农历正月初七的8天时间里, 新浪网中标题为雾霾的新闻报道量分别为:1月30日, 11篇;1月31日, 16篇;2月1日, 16篇;2月2日, 9篇;2月3日, 11篇;2月4日, 5篇;2月5日, 2篇;2月6日, 1篇, 报道量为8.875篇/天。与雾霾相关的新闻主要集中在传统春节假期的前五天, 除夕至初四的报道量占到了总报道量的88.7%。

(二) 报道角度

经过事先研究, 本文将报道角度分为建议意见、事实呈现、预报预测、答疑解惑等四个方面。建议意见角度是指, 新闻报道中为春节期间雾霾情况和人们如何应对雾霾天气提出意见和建议;事实呈现角度是指, 新闻报道中呈现出在春节雾霾情况下事件或人物;预测预报角度是指, 对春节期间雾霾天气情况的预测和预报;答疑解惑角度是指, 回答雾霾成因等问题的新闻报道。

对文本进行研究后发现, 从建议意见角度报道的新闻为15篇;从事实呈现角度报道的新闻为24篇;从预测预报角度报道的新闻为28篇;从答疑解惑角度报道的新闻4篇。其中, 由预测预报角度出发报道的新闻数量最多, 占总报道凉的39.44%, 由事实呈现角度报道的新闻比例为33.8%, 建议意见角度和答疑解惑角度报道比例分别为21.12%和5.63%。

(三) 报道主题

根据对文本的分析, 报道主题可分为:A (防) 治霾措施、B气象信息、C雾霾影响、D雾霾成因以及其他等五个类别。而在对文本进行仔细分析之后发现, 部分新闻的报道主题并不仅仅只有一个, 存在两种主题并存的形式。为此, 本文将春节期间雾霾天气新闻报道的主题分为两类, 即单一类主题和复合类主题两大类型。其中单一类报道主题可分为: (1) (防) 治霾措施; (2) 气象信息; (3) 雾霾影响; (4) 雾霾成因; (5) 其他。复合类报道主题分为: (1) (防) 治霾措施+雾霾成因; (2) 气象信息+雾霾影响; (3) (防) 治霾措施+雾霾影响; (4) (防) 治霾措施+气象信息; (5) 气象信息+雾霾成因。单一类和复合类共11个报道主题, 具体报道数量详见表中数据。

(四) 报道次关键词

本文的研究文本是以雾霾为关键词对新闻标题进行搜索后得出的, 在研究过程中, 将所有新闻标题中的次关键词进行了搜集整理, 对文本标题文字进行低层研究。研究后发现, 由于每天新闻用词各有差异, 但意思大体类似, 为此本文将意思大体类似的词汇分为一类后, 发现两类词汇的出现频次最高。第一是以放炮、鞭炮、爆竹、烟花、限鞭等词汇为一类的烟花爆竹类, 第二是以驾车、堵、高速、出行、封道、关闭等词汇为一类的交通出行类。这两类词汇分别占到新闻总数的21.12%和12.68%。

四、结果分析

通过以上对新浪网春节期间关于雾霾的新闻报道框架结构分析, 可以看出新浪网在这一特定期间报道的基本特点和手段。

(一) 新闻报道数量不多, 报道内容相对温和呼应节日氛围

2014年以来雾霾天气仍在持续, 大气污染情况仍不容乐观。资料显示, 2014年1月30日 (农历除夕) 全国68个城市发生了重度及以上空气污染, 但在春节期间有段雾霾天气的报道却不算太多。以同样的搜索条件, 2014年1月1日至31日共有样本6620篇, 日均213.54篇远高于春节期间8.875篇/天的报道量。其次, 报道内容主要以气象预测、防霾措施等使用信息为主, 这类新闻占到研究样本总数的53.52%, 报道内容相对温和, 与春节期间合家欢乐的气氛相呼应。

(二) 突破气象问题局限, 全方位进行报道

雾霾虽是一种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天气现象, 但新浪网并未将雾霾新闻当做单一的气象新闻进行报道, 没有仅仅停留在气象预测的报道角度。本次研究中发现, 单纯的以气象新闻为主题进行报道的新闻仅为报道总量的36.61%, 超过6成的新闻在保留雾霾现象对大气或是气候影响报道的同时, 不再局限于解释雾霾的气象效果和成因解释, 而是结合现实生活中不同地区的种种事件展现春节期间“雾霾”的出现对人们现实生活的真实影像, 以具体新闻人物的实例来呈现人们对于春节期间“雾霾”的态度和看法。将对防治雾霾的方法及措施结合春节的实际状况进行思考, 同时结合雾霾对大家的影响立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三) 直面问题, 理性引导

春节期间, 燃放烟花、爆竹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习俗, 而面对当今日益严峻的大气环境, 传统习俗是去是留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在对文本的次关键词进行研究后发现, “烟花爆竹”等词语频繁出现, 频率为总新闻量的21.12%。新浪网通过不同角度的报道, 包括《往年放三回今年放一次》、《山东:众商铺“破五”开张呼吁少放鞭炮减雾霾》、《中学生街头倡议:减少雾霾, 拒绝烟花爆竹》、《外媒:雾霾PK放炮传统中国安静了许多》等多篇文章将燃放“烟花爆竹”的利和弊以及当前环境的恶劣情况都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对读者进行理性的引导, 使读者收到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新浪网这一方法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 行使了有责任媒体的义务。

五、结语

研究春节期间雾霾网络新闻的报道是想了解在特定时间段, 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呈现新闻事件的手段和特点。新浪网在报道的过程中, 在不多的新闻报道中保留了其商业门户网站的多元性, 新闻形式多样;结合多种角度, 不拘泥于新闻原有范围, 易于吸引读者的浏览;面对出现的争议话题, 直面问题, 理性引导, 体现了媒体的责任感;但这一时间段内新闻报道数量不多, 且重复新闻较多, 新闻报道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

参考文献

[1]王培培.近年新闻传播领域框架理论研究综述[J].青年记者, 2009 (7) .

[2]陈阳.框架分析, 一个亟待澄清的理论概念[J].国际新闻界, 2007 (4) .

上一篇:第一二单元学案下一篇:《庖丁解牛》练习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