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外借证明

2024-04-24

身份证外借证明(通用14篇)

篇1:身份证外借证明

证 明

由于公司办理__________________,需要身份证原件。由经办人 将-________身份证借去办理相关事宜。借出日期: 年 月 日 时。归还日期为: 年 月 日 时。在此期间由于身份证外借造成的一切违法后果,借出人不与承担。

证 明

由于公司办理__________________,需要身份证原件。由经办人 将-________身份证借去办理相关事宜。借出日期: 年 月 日 时。归还日期为: 年 月 日 时。在此期间由于身份证外借造成的一切违法后果,借出人不与承担。

证 明

由于公司办理__________________,需要身份证原件。由经办人 将-________身份证借去办理相关事宜。借出日期: 年 月 日 时。归还日期为: 年 月 日 时。在此期间由于身份证外借造成的一切违法后果,借出人不与承担。

证 明

由于公司办理__________________,需要身份证原件。由经办人 将-________身份证借去办理相关事宜。借出日期: 年 月 日 时。归还日期为: 年 月 日 时。在此期间由于身份证外借造成的一切违法后果,借出人不与承担。

证 明

由于公司办理__________________,需要身份证原件。由经办人 将-________身份证借去办理相关事宜。借出日期: 年 月 日 时。归还日期为: 年 月 日 时。在此期间由于身份证外借造成的一切违法后果,借出人不与承担。

篇2:身份证外借证明

由于公司办理资质证明,需要身份证原件。由经办人 将:、、、身份证借去办理资质。身份证借出后给我单位 打了收条。借出日期: 年 月 日。归还日期为: 年 月证外借造成的一切法律后果,以上借出人不与承担。现由借出人签字证明。

借出人签字:

证明人签字:

日期:

篇3:身份证外借证明

一﹑我国身份证立法的权利基础

(一) 公民平等权

平等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为我国《宪法》第33条所确认, 如我国身份证法通过扩大申领身份证的主体范围体现对公民平等权的尊重。具体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取消了领证的年龄限制, 如身份证法第2条将申领居民身份证的主体由以前的年满十六周岁的中国公民扩大到包括未满十六周岁的中国公民;二是该法第2条还规定了现役军人、武装警察享有申领居民身份证的权利;三是该法第9条确认了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及外国人、无国籍人等特殊群体申领居民身份证的权利和义务。

(二) 公民迁徙自由权

自由与平等都是人类的自然权利。霍布斯认为, 在自然状态下人们平等地享有自然权即天赋自由[1]。而作为最重要的自然权, 自由迁徙权在我国身份证法第1条得到明确的体现。自由迁徙权不仅确保了内地与沿海公民之间就业的平等权, 保证了农村与城市居民小孩的受教育权, 而且也保障了归国华侨和在我国境内居住的无国籍人享有与我国公民同等的权利。

(三) 公民信息隐私权

信息隐私权常被解释为“不受侵扰的权利”, 它是指任何人对自己情报的控制权, 禁止他人未经许可获取自己情报的权利。”[2]我国身份证法第17条加强了对公民信息隐私权的保护。因为, 尽管第二代身份证中的视读和机读的信息在某种范围内属于已经公开的个人信息, 但是如果行政机关在不经信息权人的同意, 利用自己工作的便利, 私自将证件持有人的以上信息泄露或转卖仍然可能会导致信息权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潜在的侵犯。

(四) 公民救济权

我国身份证法对公民救济权的体现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公民拒绝权。我国身份证法第14条规定了公民拒绝人民警察合法查验居民身份证所应承担法律责任, 这也间接表明, 如果是违法查验, 公民有权拒绝。二是请求换证权。身份证法第11条规定了居民身份证登记项目出现错误的, 公安机关应当及时更正, 换发新证。换言之, 居民如果发现身份证登记事项出现错误的, 同样有权请求公安机关及时更正, 并换发新证。

二、我国身份证立法中的制度缺失

(一) 身份证的权威性不显著

尽管身份证法第13条明确规定:“公民从事有关活动, 需要证明身份的, 有权使用居民身份证证明身份, 有关单位和人员不得拒绝。”但整个法律条文中并未对身份证的效力作出任何规定, 因此, 在身份证与其他证件的证明效力上, 身份证作为身份证明的权威性并不显著。

1.身份证与户口簿。我国身份证法规定公民身份证号码是每个公民唯一的、终身不变的身份代码, 由公安机关按照公民身份号码国家标准编制。但公民身份证上的信息只能证明公民的出生地, 而无法及时反映公民变换的个人的信息和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属关系。同时, 身份证法规定申请领取居民身份证, 应当填写《居民身份证申领登记表》, 交验居民户口簿。而且与公民密切相关的就业、升学和社保、购房等方面也多需要交验或抵押户口簿, 因此, 在日常生活中真正证明公民身份的不是居民身份证而是居民户口簿。

2.身份证与其他身份证明证件。近年来各大城市相继推出了与身份证制度并存的“暂住证”、“居住证”制度, 这些制度作为一种政策不仅损害了身份证立法中所推行的平等权利基础, 而且使身份证作为身份证明的的权威性再次受到挑战。如广州孙正刚由于没有暂住证被收谴站打伤致死的事件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假设广州没有推行“暂住证”制度或者我国身份证法明确规定身份证的证明效力高于其他身份证明文件, 那么这样的惨剧是可以避免的。

3.身份证与公民档案。在职工档案与身份证对真实年龄的证明效力上, 我国有关政策法规明确规定“当本人身份证与档案的出生时间不一致时, 以本人档案最先记载的出生时间为准。” (1) 实质上这一政策性规定再次削弱了身份证证明身份的最高权威性。

(二) 身份证的使用安全无保障

在日常交易中身份证作为身份证明的作用十分重要, 尤其是在电子商务中, 往往需要输入身份证号来确认身份。于是, 与身份证有关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概括起来, 我国身份证法在保障身份证的使用安全方面仍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实践中第二代身份证从技术层面上加强了防伪功能, 但因身份证上承载信息简短, 极易被仿造, 且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存取款及挂失等业务中对身份证只予以形式审查, 不负有鉴别真伪之责任。二是在立法上, 尽管我国身份证法第17、19条规定了对身份证侵权主体规定了行政、刑事责任, 但是并未规定民事损害赔偿责任;尽管该法第19条第5款规定了人民警察并未对其他行政主体泄露公民个人信息而侵害公民合法权益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三是我国其他法律中也并没有对“隐私”作出明确的界定, 也没有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条例。

(三) 身份证侵权救济不完善

1.对公民拒绝权规定只是一种义务性规范。如我国身份证法第15条规定了公民不得行使拒绝权的具体情形, 但这并非保障公民的拒绝权, 而是限制公民拒绝权。我们认为, 虽然对于公民来说, “法不禁止即可为”, 然而根据我国行政法规定, 行政行为生效后, 对有关各方主体所产生的法律约束力, 非法定主体不可随意变更和撤销[3]。可见, 行政行为一旦作出, 除特殊例外情况外, 一般都不予停止执行。因此, 义务性规范所体现的公民拒绝权不利于公民进行权利救济。

2.身份证侵权的责任制度不完善。一是责任承担主体不适格。尽管我国身份证法第19条规定了人民警察因违法行政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但并未对其所属行政主体是否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予以规定。然而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 行政诉讼只能以行政机关为被告, 由行政机关对行政相对人承担法律责任。因此, 在我国身份证法中仅将公务员作为责任的承担主体, 不仅有悖行政立法精神, 而且不利于公务人员积极行政。二是归责主观要件不明确。该法第19条规定人民警察存在法律规定的五种违法行为应当受到行政处分或刑事制裁, 其中, 该条文一到四款中明确规定人民警察泄露居民身份证信息的主观要件必须是故意, 而第5款中对于是否包括故意和过失却规定得不明确。三是归责的客观要件不明确。根据身份证法第19条规定, 责任主体应当对其违法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但同时该法第11条规定居民身份证登记项目出现错误的, 公安机关也应当承担责任, 即及时更正, 换发新证。那么归责的客观要件是行政主体的违法行为, 还是居民权益受到损害的事实, 还是两者必须兼备。四是缺乏民事赔偿责任的规定。

3.救济制度不具体。“无救济即无权利”。尽管在受到行政权力侵犯时, 居民可以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但是对于公民进行救济的程序、期限等事项, 是否可以适用我国其他行政立法的相关规定, 我国身份证立法并未做出规定。

三、我国身份证制度立法的完善

为实现身份证“一证走遍天下”的管理模式, 当务之急是增加身份证的技术含量。如可以借鉴香港实行的智能式身份证的成功经验, 在我国的芯片身份证中增加指纹等生物认证技术, 但更重要的是完善新身份证法和与身份证相关的制度。

(一) 完善民法典及人格权制度

由于身份权是最重要的人格权, 身份证的侵权涉及到一个人的人身规划等, 建议借鉴国外的相关制度增加我国自然人所享有的人格权类型, 即人身计划权[4]。通过权利的确定, 从而可以弥补身份证立法的救济制度之缺失。

(二) 扩大行政诉讼法的受案范围

建议通过司法解释将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侵犯居民的身份证信息隐私权和人身计划权 (2) 纳入到我国行政诉讼法的受案范围, 使由于国家机关信息采集或登记错误导致居民的人生计划受到影响的公民通过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等方式获得国家赔偿, 从而保障我国居民的合法权益, 加强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自觉性。

(三) 完善我国身份证法

1.界定居民身份证的性质。建议在身份证的芯片中增加公民个人身份电子信息, 在身份证法中赋予身份证作为证明公民身份的权威性和唯一性, 户口簿单纯承担人口信息统计和社会管理职能[5]。

2.保障公民查询权和信息修改权。建议在立法中明确规定, 只有法律、法规规定, 或公民直接授权,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才能查验居民身份证信息, 从而防止行政机关权力的滥用。同时, 立法中公民个人有法律规定的情形也可申请提出查询或修改本人身份证信息的条款。如对由于居民的过错导致年龄登记错误, 又可能导致身份证持有人的人身计划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居民应当有权要求公安机关更正, 换发新证, 从而保障公民身份信息的正确性和及时性。

3.完善法律责任和救济制度。在身份证立法中应当增加行政机关工作人员错误登记身份证信息的民事赔偿责任和行政机关的法律责任, 对于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承担责任的主观要件应当从故意扩大到过错责任;同时还应当增加救济制度条款或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以便居民按照法定程序及时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

参考文献

[1]霍布斯.利维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美]玛格丽特·安·艾尔文.信息隐私权的法律保护[A].陈雪娇, 王继远译.梁慧星.民商法论丛.V O L·23[C].香港:金桥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2002.

[3]方世荣.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4]苏林, 左鹏.关于当前户籍制度改革的思考[J].北京观察.2001, (3) .

篇4:独一无二的身份证明

这张“基因型身份证”与普通身份证有什么不同呢?又是如何提供独一无二身份证明的呢?

记者来到坐落于武汉市东湖之滨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在该院的基因诊断中心,见到了中心主任周新教授。经过一段不算很长时间的采访,对“基因型身份证”有了较完整的了解。

独一无二特征的基因

周新教授对记者的采访似乎早有准备,寒暄几句后,就切入正题。一堂有趣的“基因课”开始了。

周教授介绍说,人体的任何组织细胞中都有基因,“基因型身份证”就是根据各人基因的差异而制成。由于采用国际规定的18个基因位点来分型(除了同卵双生子,在100亿人口中没有两个人的这18个位点的分型结果相同),所以利用它来进行个体识别的准确率可达99.9%以上。

周教授接着说,目前全世界有60亿人,同时出生或姓名相同、长相酷似、声音相仿者都可能存在,传统的身份证在某些时候较难区分个体间的细微差异。基因又是代表个人遗传特性,具有独一无二、永不改变的特征,因此基因可以成为个人的“独一无二身份证明”。

记者的问题随之而来:这些基因一旦暴露个人存在某些健康隐私问题,比如将来会罹患某种疾病,是否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周教授笑着说,这些担心都大可不必。

原来,人类的基因包括内含子和外显子:内含子主要作为遗传标记,即证明与上一代的关系;外显子用于编码蛋白质的DNA序列,其决定人的容貌、是否会患某种疾病等。制作“基因型身份证”的18个基因位点都是内含子,这与经常提及的“人类基因工程”并不是一回事。前者的只具有个体识别的功能,不能用于疾病诊断。所以,“基因型身份证”不会暴露自己的健康“隐私”。

当记者将此“基因型身份证”称作“中国第一”时,周教授马上纠正说,其实我国第一张“基因型身份证”早些时候已经在成都出现,但它只有9个位点,从理论上讲,只适用于10亿人群。而目前的“基因型身份证”的适用范围已扩大许多。

庐山真面目

关于“基因型身份证”的报道看了不少,但它的模样却始终未曾见到。此时,周教授拿出了一张“基因型身份证”,也就是鲁景轩所持有的我国第一张18个位点的“基因型身份证”。

该证正面印有鲁景轩的相片、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民族、其父母的姓名,18个位点的基因分型(包括性别基因)和血型,反面印有“基因型身份证”字样以及鉴定单位、证件发放单位的名称和印章。周教授解释说,这是婴幼儿型的“基因型身份证”,此外还有成人型。成人型与婴幼儿型的惟一区别是少了父母的姓名。

当记者问起“基因型身份证”在用途上与普通身份证的区别时,周教授如数家珍地讲了以下的作用:①用于鉴定试管婴儿是否为其父母所生;②避免新生儿在住院期间错抱,万一发生,可以此作为依据进行确认,减少不必要的纠纷;③精子库和卵子库的建立尚存不规范之处,那些依靠他人生殖细胞诞生的孩子,在长大后可能相识相恋,如果能够及时了解彼此的基因分型,可避免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男女婚配,减少由此产生的疾病;④有助于离散亲人相认。比如,当被拐儿童获救后,可以通过其基因分型很快找到父母,避免因年久失散、容貌改变等原因造成的错认。

持证说明

如何才能拥有一张属于自己的“基因型身份证”呢?

周教授介绍说,需要办理“基因型身份证”者,必须提供检材,如血液(一滴)、毛发(带毛球)、骨骼、牙齿、皮肤等,较常用的是血液。不能亲自前往提供检材者,可以在干净的纱布上留一滴血,寄往该中心。周教授特别提醒,如在纱布上留血样者,应有足够的量,有些提供者血液留得很少,大多为组织液,这样较难进行有效的检测。

记者问到“基因型身份证”的安全性问题,周教授回答道,除了用数字和字母标出的18个基因位点的分型,还通过激光技术编号写成条形码,只有研制单位才能识别,也无法破译和造假,并有存档,若有遗失,补办方便。

篇5:身份证遗失证明

兹有柳鹏,男性,汉族,身份证号码:***519,系四川公路桥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公路三分公司职工,现任职于成自泸高速公路C合同段C4分部,现住自贡市大安区三多寨镇。因身份证不慎遗失,敬请贵处给予办理证件领取等事宜为谢。

特此证明!

大安区公安分局三多寨派出所

篇6:身份证遗失证明

兹由XX街道XX村第 组

因旧身份证遗失,要求补办身份证,特此证明。

XX街道XX村委

****年**月**日

身份证遗失证明

兹由XX街道XX村第 组

因旧身份证遗失,要求补办身份证,特此证明。

XX街道XX村委

篇7:身份证补办证明

兹证明我单位职工***(身份证号:***)因身份证遗失,需前往***出所办理身份证遗失补办手续。特此证明。

******公司

篇8:身份证外借证明

零知识证明的基本思想是:证明者Peggy拥有某些知识 (如某些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问题的解决方法) , 在不将该知识的内容泄露给验证者Victor的前提下, Peggy可以向Victor证明自己拥有该知识。零知识证明协议至少应该包括两方, 一方称为证明者P (Prover) , 另一方称为验证V (Verifier) 。P向V证明某个断言为真, 但又不让V知道他证明这个断言所用的关键信息。也就是说, P可使V相信某个断言为真, 但不将证明的方法告诉V (由于V缺乏一些信息而无法证明该断言) 。或者说P知道某个秘密, 但又不向V泄漏秘密内容。当然V可验证P是否真的掌握这个秘密。这样的证明被称之为零知识证明, 其证明规则就称为零知识证明协议。

这里的知识在密码学中通常指的是某种形式的密钥。零知识证明可以是交互的, 也可以是非交互的。交互式的零知识证明方式需要P和V双方共同参与证明的过程, 而非交互式的证明方式是单向的, 证明者和验证者之间不需要任何交互。也就是说, P公布一些不含有她的秘密信息, 却能让任何人相信这个秘密存在。特别是在执行大量密码协议的大型网络中, 非交互式零知识证明可以大大节省信息交互所花费的时间, 从而使得非交互式零知识证明有更广的适用范围。

2 M-H背包公钥密码体制

2.1 背包问题的一般性问题描述

设有n个物品, 其重量各不相同, 问能否将这n个物品中的若干个放入一个背包中, 使其重量等于一个给定的重量。其公式化描述如下:

背包问题 (0-1Knapsack) :给定n个正整数w1, w2, ..., wn (可以有相同的) 及一个正整数w, 是否存在一个n元0-1向量 (b1, b2, ..., bn) , 使

b1w1+b2w2+...+bnwn=w

求解背包问题的困难性可以作以下理解:已知n个整数的集合A={a1, a2, …, an}和整数s, 要找出A的一个子集, 使得该子集中元素的和等于s是困难的。背包问题又称子集和问题, 其时间复杂度为O (2n) , 是一个NPC问题, 因此可以将背包问题用于密码学中用于加密和解密消息。

2.2 M-H背包公钥密码系统

在M-H背包公钥密码系统中使用了超递增序列背包。对于超递增序列的定义是:一个正整数序列{a1, a2, ..., an}为超递增序列, 当且仅当对任意的j>1, 有。即该序列的任意一项都大于它之前的所有项之和。超递增序列背包问题可用穷搜索法在时间O (n) 内解决 (即线性时间) 。

假定在该系统中, Alice是明文的发送方, Bob是密文的接收方。则算法主要包含了以下3个步骤:

2.2.1 参数选定

(1) Alice秘密选定一个超递增序列A={a1, a2, ..., an}, 并选定整数M与W满足及gcd (W, M) =1; (2) 选择{1, 2, ..., n}上的一个置换П, 并计算bi=WaП (i) modM; (3) B= (b1, b2, ..., bn) 是Alice的公开钥, 而 (A, П, W, M) 是她的私钥。

2.2.2 加密运算

设Alice有信息明文m=m1m2...mn (m的二进制表示) 要秘密发送给Bob, Alice利用公钥B计算出密文v发送给Bob:

v=b1m1+b2m2+...+bnmn

2.2.3 脱密运算

Bob收到密文c后计算

S=vw-1modM

对超递增序列A= (a1, a2, ..., an) 及整数S利用超递增序列背包问题求解算法, 求得r1, r2, ..., rn。对i=1, 2, ..., n, 令mi=rП (i) , 则恢复出明文m=m1m2...mn

2.2.4 以下步骤证明该协议的正确性

说明脱密运算中求得的rπ (1) , rπ (2) , ..., rπ (n) , 确为m1, m2, ..., mn, 即准确地恢复出明文rπ (1) rπ (2) ...rπ (n) =m1m2...mn=m。

2.3 身份识别的过程实现

身份识别的过程主要在以上第2步加密运算中进行。假设Bob要想确认该密文确实是由Alice发出的, 就需要通过一个协议来确认Alice的身份。在该协议中, Alice通常又称之为证明者, Bob称之为验证者。

Alice与Bob之间通过如下步骤进行交互, 从而实现Bob对Alice身份的识别和认证, 参考图1。认证过程如下: (1) Alice随机选取矢量r= (r1, r2, ..., rn) , 计算x=Σbiri; (2) Alice将x作为证据 (亦称之为承诺, Commit) 发送给Bob; (3) Bob发送挑战c (Challenge) 给Alice。c的值为0或1; (4) Alice计算y=ri+cmi; (5) Alice将y作为应答 (亦称之为响应, Response) 发送给Bob; (6) Bob验证x+cv与Σbiyi是否相等。若相等, 则重复上面的步骤 (1) - (6) 若干次;若不相等, 则Bob拒绝接收Alice的身份, 协议停止执行。

其中, 验证函数v=Σbimi, bi (i=1, 2, ..., n) 为Alice与第三方之间共享的公钥, mi (i=1, 2, ..., n) 作为Alice的私钥, ri (i=1, 2, ..., n) 是Alice选取的随机数序列。这些数据引用与前面M-H加解密过程中的数据是一致的。

等式的证明过程如下:

因为x+cv=Σbiri+cΣbimi, 而Σbiyi=Σbi (ri+cmi) =Σbiri+cΣbimi, 所以x+cv=Σbiyi成立。

以上身份识别的步骤中, Alice如果猜测c=0, 那么可以将y=ri交给Bob来验证, 这是不需要知道私钥mi的;如果猜测c=1, 那么必须将y=ri+cmi交给Bob来验证, 而这是需要知道私钥mi的值的。因为c的值是随机的, 因此Alice在没有掌握私钥的情况下, 每次能够做出正确预测并通过验证的概率是1/2。

此协议重复执行t圈, 若全部通过验证, 则Alice欺骗的概率是1/2t。当t很大时, 概率近似为零。也就是说, Alice在不掌握密钥的情况下, t次都能够做出正确判断并通过验证的几率是很小的。

由此可见, 该交互式证明过程满足了以下3个方面的特征:

(1) 完备性。如果P证明S为真, 那么V拒绝接受S的概率非常小。在该身份识别的过程中, 若Alice真正掌握了密钥, 就能够对Bob发起的每一个挑战做出正确的应答, 从而让Bob相信自己确实拥有密钥。

(2) 合理性。如果P有欺骗行为, 则V接受S的概率非常小。在该身份识别中, 若Alice没有掌握密钥, 那么对于Bob发出的每次挑战只能猜测, 只要有一次没有通过验证, Bob就可以确信Alice的身份是不可靠的, 协议自动终止, 不再对Alice进行验证。

(3) 零知识性。V除了相信S外不能获得额外信息。Bob可以对Alice验证, 但在验证的过程中无法获取和Alice私钥相关的任何知识。

这些特征满足了S.Goldwasser、S.Micali及C.Rackoff于1985年提出的零知识交互式证明系统模型3要素, 因此该协议的执行过程是零知识的。在实际的M-H背包公钥密码体系中, 可以将该思想用于加解密过程中的身份认证。

3 结束语

M-H背包公钥密码系统证明了如何将NP完全问题用于公开密钥密码学, 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创造性地将M-H背包算法和零知识证明问题结合起来, 实现了在加解密过程中的身份识别和认证, 使得加密过程更加可信。算法的安全性基于背包问题 (又称子集和问题) 的难解性, 已被证明是不安全的。在实际使用时, 为节约运行时间, 可选M为素数, 置换π为单位置换, 在使用时要尽量选用很多项数的背包以增强安全性。此外, 在身份识别过程中, 为了能够充分验证证明者的身份, 协议应该重复执行很多次, 这可能会导致验证的时间过长, 效率低下。

参考文献

[1]徐茂智, 游林.信息安全与密码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郭宝安, 卢开澄.基于背包问题的身份认证方案[J].计算机科学, 1995 (6) .

[3]佘堃,沈仟,周明天.背包问题在硬币抛掷协议上的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3 (4) .

[4]周先存, 侯整风.一种基于ElGamal签名和零知识证明的身份认证方案[J].微计算机信息, 2005 (5) .

[5][美]BEHROUZ A.FOROUZAN.密码学与网络安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6][美]BRUCE SCHNEIER.应用密码学—协议、算法与C源程序[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篇9:顺发,给猪安上身份证明

一块普通的猪肉究竟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食品追溯系统可以轻松展现这个过程,给客户一个安心的理由。

在顺发的屠宰车间,每一头猪都配有一张卡片。这其实是RFID技术的应用,每头猪是哪个客户交过来的,什么时间进场、上线、下线、入库到销售出库,发给哪个市场,哪个客户购买等各个环节,都可以被完整地记录下来,而这都是追溯系统的一部分。

临沂顺发食品有限公司创立于1993年,在北京、河北、山东三地的工业项目年屠宰生猪1000万头。这3家分公司都是当地规模大、标准高、设备和工艺流程一流的现代化大型肉食品加工基地。

按照米、面、油、肉、奶等重点食品加贴电子标签,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追溯链条和食品安全数据库的要求,顺发食品有限公司建立了全国首个猪肉追溯体系。

按照食品安全可追溯的要求,开展产品可追溯性管理。该系统从生猪的育种、养殖、运输、分割、肉制品加工、仓储配送等方面实现全流程跟踪。一旦发现问题猪肉,立即可以通过贴在每块猪肉上的条形码查明原因。

举个例子来说,消费者在超市购买顺发的猪肉,经过查询就可以追溯到生产厂家,再通过生产厂家的生产记录和检验报告,可以掌握猪肉生产过程中的信息,再通过生猪来源查询系统,可以追溯到生猪的来源,在养殖场可以通过猪的耳缺号,了解生猪在饲养过程中的信息。

篇10:无身份证证明

本人姓名:XXX,身份证号XXXXXXXXXXX,因本人刚刚成为XXXX集团有限公司正式员工,身份证正在办理社保事宜,因此不能再考试期间提供身份证原件,望校谅解。特此证明

签章:

篇11:身份证丢失证明

今有我校xxxx级xxxxxxx系xxxx班学生xxxx,电话xxxxxxxxxx。因不慎将二代身份证遗失,(遗失地点xxxxx,遗失时间xxxxx身份证号为xxxxxxxxxx,敬请贵所给予补办,特此证明。

注:常住人口登记卡必须尽快归还户籍室xxxxxxxxxxxxxxxxx

保卫处

篇12:身份证变更证明

本辖区公民 (曾用名 ),住址:

原使用的公民身份号码为:

系(重/错)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的有关规定及公民身份号码的编制原则,为确保公民身份号码的`准确性和唯一性,自年 月 日起将原号码更正为:

特此证明。

(县级公安机关名称并盖户口专用章)

年 月 日

注:请为申请人 办理公民身份号码变更的相关事宜。此件为原件,如需要请留存复印件。

发函单位联系电话:

篇13:高校图书馆期刊外借浅析

关键词:期刊外借,图书馆,期刊利用率

期刊, 也称杂志, 是指有固定名称、每期版式基本相同、定期或不定期的连续出版物。它的内容一般是围绕某一主题、某一学科或某一研究对象, 由多位作者的多篇文章编辑而成, 用卷、期或年、月顺序编号出版。从世界上第一份真正的期刊、法国的《学者杂志》1665年创刊开始, 已经走过了几百年的历史。期刊的发展对人类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期刊内容广泛, 报道及时, 连续完整, 能全面地反映国内外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期刊还是世界上传递科学知识、先进技术和科技动态的主要载体, 能揭示当今国内外科技现状与发展趋势, 能有效地提供各个学科领域的最新知识和学术动态, 是高校教学与科研工作中必备的文献资源。期刊外借是指允许读者把期刊杂志借出图书馆的一种服务方式。

一、谈期刊管理现状, 及读者需求

从大多数图书馆约定俗成的情况来看, 期刊一般都不外借, 其理由无非是期刊复本量低或没有复本, 为了保障其他用户的使用只能提供复印服务, 概不外借。那么, 期刊到底能否外借, 应不应该外借?以“黄河科技学院第二阅览室”为例, 我们对本校职工采取期刊外借, 本校教职工因科研需要可凭借书证或者其他证件到借书登记处登记就可以把需要的期刊借走, 一般一周内归还。也有因科研需要而没有规定一定的归还时间。对在校学生只允许在阅览室阅读, 第二阅览室共有期刊杂志1 500多种, 并有可同时容纳800多读者的座位。现在实行的开馆时间是早8点~12点, 14∶30到晚上22∶00。每天开馆时间长达11个半小时。阅览室白天有两名工作人员值班, 下午五点半后留一名工作人员值班。职工的工作量非常大。为方便职工管理和防止期刊丢失, 阅览室里的期刊全部加有磁条, 阅览室出入口设有门禁。阅览室现在采取的是开放式阅读, 读者可以带包进入, 这样方便了读者, 平时阅览室800多个座位基本上都是满员。有时还出现很多学生因没有座位而站着翻阅杂志的现象。和以往不能带包相比、学生的大量增加导致阅览室座位不足, 并且出现严重占位现象。与此同时, 阅览环境、卫生方面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特别是卫生方面给工作人员增加了很多管理压力。过大的工作量和人流量很容易使工作人员产生烦躁情绪。第二阅览室每天开馆时间虽然长达11个半小时, 但还是和很多同学的阅读时间有冲突, 有的同学正在阅读兴头上我们的闭馆时间却到了, 导致同学们仍意犹未尽。但是, 期刊外借却可以适当地缓和这些压力并能为图书馆营造一个和谐的阅览氛围。现在都讲“以人为本”, 我们实施期刊外借也正好迎合了广大学生阅览者的心声。

二、图书馆的职能以及其与期刊的关系

图书馆作为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社会情报等职能为一体的大的系统。其职能是“藏”和“用”, “藏”书是为了“用”书, 为了使图书馆的书“藏”有所“用”, 我们应加大图书馆“藏书”的流通量。现今,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人们对精神需求的不断增加和进一步的重视。图书馆所提供的服务, 满足了我们对文化精神方面层次的需求、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在精神文明建设当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期刊属于图书馆藏书的一大部分, 在图书馆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很多期刊都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收藏价值。期刊的存在为图书馆的本身职能更增添光彩。期刊和图书馆也成为相互提升和依赖的忠实好友。

三、期刊外借的可行性

期刊作为十大信息源之首, 是高校进行教学和科研的主要情报源, 是高校图书馆文献的主角之一。可惜的是, 现在全国大部分的图书馆对期刊都采取的是静态管理, 不允许期刊外借, 只能在图书馆阅览室阅览。这种管理模式造成了巨大的期刊资源浪费, 使得图书馆的期刊工作更加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期刊外借”让期刊像图书一样流通, 是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发展的必然。但是, 至今仍有很多图书馆尚未实施。以“黄河科技学院图书馆”为例, 图书馆期刊部的刊物平时针对职工和教学及各个部门处室是可以外借的。既然图书馆期刊杂志和报刊可以外借给本校的职工, 那么部分读者也可以压证件把需要的期刊带走复印, 那么办证借阅也具备一定的可行性了。

四、期刊外借的好处

1.便于利用率的统计, 为今后征订期刊做依据。从读者的阅览记录里边可以看出读者的阅览习惯、阅读喜好、关注的方向, 这些可以作为下一年期刊征订工作的重要依据。流通量大的可以多订:流通量小的可以少订:没人看的可以考虑不订。真正做到“人人有其书, 书书有其人”。既节约了资金、资源, 也真正做到想读者之所想, 急读者之所急。

2.期刊外借增加了期刊流通渠道, 提高了期刊利用效率。图书馆每年花巨资购买了大量的期刊, 但是真正被人们好好利用的却是少数。由于, 阅览室的条条框框的限制条例, 影响了广大阅读者的阅览积极性, 使得一些人舍弃了利用图书馆期刊。尤其是一些学术性比较强的期刊, 短时间内很难消化, 读者只能走马观花, 不能真正领会到精髓。一些期刊, 如外文期刊, 不借助工具书则很难吸收里面的知识。这也是为什么学术类期刊的借阅量小, 外文期刊的借阅量更小的原因。期刊外借能大大激发更多读者潜在的借阅欲望, 更能调动读者, 吸引读者。读者则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工具书, 也有充裕的时间慢慢消化期刊里面的内容。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期刊的利用率。

3.以“黄河科技学院”为例:学校的办学愿景就是“办一所对学生最负责任的大学”, 学校图书馆的宗旨就是“读者第一, 服务至上”, 坚持以读者为本就是确立读者的主体地位, 将“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一切, 为了一切学生”, 如果图书馆期刊实现了外借流通就打破了读者只在阅览室阅读的局限性, 可以为更多因为时间限制的学生提供方便。虽然各图书馆尽量延长期刊阅览的时间。即使是这样, 依然经常不能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期刊工作人员也是人, 不可能全时间段守在图书馆。那么在这闭馆的时间里, 很多人想借阅期刊却看不到, 这样会压制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一旦期刊实行“外借”服务, 就能打破这个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广大师生就能够一年四季、时时刻刻想看就能看到自己想要的期刊。

4.开办期刊外借, 也可改善图书馆的阅览环境、扩大读者群体, 期刊一经借出, 读者可以充分仔细阅读, 同宿舍、同班级或者好友及家庭成员都有可能读到。使馆藏期刊也实现了大众化阅读, 同时, 也扩大了期刊工作的影响。其是图书馆最大限度利用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源为读者服务的一项极有意义的工作, 应该大力提倡。因为期刊具有信息量大、内容新颖和传递迅速等特点。“外借”更有实施的必要性。

五、期刊外借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经费问题。图书馆是个耗资部门, 而民办院校经费都是自负盈亏自收自支, 各项经费都非常有限, 现在物价上涨书刊价格也不断上涨。因为杂志的成本高图书馆的杂志基本上都是单本,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适当地增加副本量, 对那些实用性强的杂志适当地增加副本量来缓解外借的压力。那么根据不同的状况我们可以有选择性地制订不同的的借阅规定。比如, “中刊外借, 外刊不外借”、“有文献保障的外借, 无文献保障的不外借”、“学术类期刊外借, 休闲类期刊不外借”、“节假日外借, 工作日不外借”等借阅管理办法, 利用其不同特征制订不同的借阅方式, 不仅可以更好地保护期刊又能有效地节约图书损坏所带来的经济负担。

2.加重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影响阅览统计效率。针对此点, 有待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高校图书馆应首先加强对负责图书馆外借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 使其从思想上、观念上充分认识到图书外借对图书馆发展的重要意义, 培养其高度的工作责任心, 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此外, 需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的培训。图书外借与馆内阅读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因此, 外借工作人员必须提高业务水平, 通过学习各种新知识、新技能, 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 以此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为读者办理借还手续时, 应查看借书证与本人是否相符, 查看图书系统显示的信息是否与实际的读者借还情况相符。在办理时, 态度要认真, 动作要熟练, 要在办理过程中树立高校图书馆的良好形象。实行“外借”服务, 一方面读者利用期刊和接触期刊的工作人员机会增多, 有利于消除对工作人员的误会和不理解。另一方面, 期刊工作人员也能更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工作服务方向, 提升服务水平, 提高服务质量。与此同时, 在这个高科技时代很多的工作并不需要人来完成, 比如借助自动的借还书机, 可以把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从繁重的图书整理中解放出来。

3.个别学生不注意保护书籍, 从而造成图书损坏且影响杂志下架装订。读者损书是一个常见的现象, 如果处理不当也容易引起矛盾。为维护学校的利益又不伤害到读者, 就要求工作人员必须掌握库存图书的破损状况, 以便分清还书时图书的损坏是自然磨损还是人为, 工作人员则可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另一方面, 应在读者出入必经的地方张贴有关的外借制度及处理方式的宣传标语等对广大师生进行积极的宣传。此外更应加强读者对图书爱护方面的宣传教育, 使其在潜意识中不自觉地保护图书不受损坏, 保持其完整性, 确保图书馆图书的正常循环运行。

六、期刊外借服务的管理办法

高校图书馆期刊外借和学校内涵建设和品牌建设紧密相连的, 也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

1.图书馆的管理人员要从思想上彻底改变“图书流通, 期刊不外借”的观念。

2.要设立专门的期刊借阅程序, 制定合理的图书馆借阅章程。即师生每次凭证可借多少册, 及借阅的期限和逾期不归还、缺页、遗失杂志等一系列问题的处理方法。

3.对于期刊杂志的归位可以作为勤工俭学的工作, 留给需要的学子。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总之, 图书的外借服务直接面向读者, 读者是最大的受益者也是图书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符合了图书馆“读者第一”的服务宗旨, 同时对提高期刊管理水平,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搞好图书馆建设实现图书馆的价值也至关重要。期刊外借也是传承文化, 继承经典的重要一步。它是适应时代潮流的, 也是满足时代发展需求的, 是需要实施的。

参考文献

[1]冯博, 杨娜.关于高校图书馆期刊外借的探讨[J].才智, 2011, (3) .

[2]刘双燕.“期刊外借”是图书馆期刊工作发展的必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1, (21) .

篇14:北京大街小巷的身份证明

其实胡同、夹道、巷、街,他们全都是胡同这个大家族的成员,只不过因为出生年代的先后,长相的高矮胖瘦,为了方便区分,给它们划分出来的种类。这可不是瞎分的,而是有明文规定的。

第一胡同冠名权——砖塔胡同

众所周知,“胡同”这个词是元朝人的首创,但是有位名人说得好,“饭得一口一口的吃,胡同得一条一条的命名。”要说北京第一条得到胡同冠名权的地方,还得找到西城区西四南大街附近的砖塔胡同,这条胡同是因为里边的这座砖石墓塔而得名的。那为什么胡同的第一个使用权给了它呢?其实还是因为这座墓塔。这座墓塔全名叫元万松老人塔,墓主人万松行秀禅师在生前宣扬安定团结的理念,要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元朝的高层官员在工作实践当中,深入贯彻了万松行秀禅师的思想方针,带着元朝人民,向着国泰民安的终极目标大踏步前进。就这样,万松老爷子赢得了类似于现在终身成就奖、感动元朝十大人物、献计献策先进人物之类的荣誉称号,而安葬万松老人的砖塔胡同,也因此沾了光,得到了第一个“胡同”冠名权。话说到这,为什么元朝人能够创造出“胡同”这个词呢?这里有两种说法:其一,说胡同是蒙古语“火通”的谐音,相当于金中都的火巷,是元大都效仿金中都设计的防火通道;而第二种说法,说是元朝定都北京之后,为了解决百姓的吃水问题,就在居民区比较集中的地方挖井取水,慢慢的“井”就成了居民区的代称,而蒙语“井”的发音是“忽洞”,再后来,就被汉人借话搭音的把蒙语的“忽洞”,音译成了今天的“胡同”了。

居民区里的防火墙——火巷

现存实例:北柳巷,南柳巷。

北京盛传一句大俗话叫:“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一说到胡同这个词,大家都知道这是元朝的产物。但您注意过吗,其实北京城里还有好多带“巷”的地名呢。其实这个巷,早在元朝以前的辽金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在宣武区西琉璃厂西口的所在地,这个地方叫北柳巷,沿着它往南瞅,还有一条南柳巷,掰着手指头算一算,这条巷少说也得有800多岁了。这种巷就是金中都时期北京最盛行的道路,学名叫“火巷”,为什么起这么一个名字呢?看一下金中都城的复原图就知道了,当时的城市格局都是按照“坊”的形式来划分的。所谓“坊”,说白了就是封闭式的小区,跟北京现在的方庄、天通苑、回龙观差不多。当年的金中都一共有63座坊,每个坊里都要修建几条这样的火巷。火巷有什么用处呢?不光是为了老百姓平时遛弯、散步方便,其实这是为了着火的关键时候,给消防队员当应急通道用的,一来方便疏散老百姓,二来能够及时救火,三来可以防止火势蔓延。要是没有这道防火墙,很有可能西边的居民区着火,连带着把东边的居民也给烧了,这不就成火烧连营了。正是因为火巷的重要作用,所以对于火巷的高矮胖瘦也是有明文规定的,要求这巷子,宽不能少于12步,古代人是左脚右脚各迈一下是一步,这一步大约就是1.54米,所以12步算下来大概相当于现在的18.6米。可是眼前的南北柳巷明显苗条了许多,原因很简单,毕竟人家是800多年前的火巷了,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给它挤缩水了呗。

胡同里的潜规则——大街

现存实例:一尺大街。

古代对于大街的宽度也有明文的规定:不能少于24步。按照现在的计量单位,也就是不能少于37.2米。那为什么宣武区的大栅栏附近还有一个叫“一尺大街”的地方呢?早在清朝乾隆十五年当时的北京城地图,这一段路就是一尺大街,几年前它并入了东边的杨梅竹斜街,现如今名字虽然没有了,但是地方还能找到。顺着杨梅竹斜街往西走,紧西头这一骨节就是。听住在这里的居民说,一尺大街不过是对这个地方的一种夸张说法。论起来它的身材算是保持的不错的,好几十年了,一直都是20来米长,7米多宽。可话说到这里,问题又出现了——7米多宽,怎么就敢叫大街了呢?这条大街的宽度根国家当时标准要求的37.2米差远了。原来之所以叫大街,这里边还有条“潜规则”,在查阅《北京的胡同》这本书时,我找到了答案:大概意思是说,无论是街还是巷,凡是在道路两旁已买卖商家为主的,不论宽窄,都管它叫“大”。根据这条原则,一尺大街想当年路北有三家刻字店,路南有一家酒馆、一家铁匠铺和一家理发店,总共20多米长,7米来宽的一条道上,愣是挤下了6家店铺做买卖,整天人来人往的,虽然不能跟现在的王府井大街、前门大街相提并论,也算得上是当年北京城的热闹繁华之地了,要不怎么都说逛街逛街呢。

闲人止步——夹道

现存实例:同福夹道,白塔寺东夹道。

上一篇:属性库管理下一篇:减肥早餐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