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的诗歌——《岁暮到家》

2024-04-30

感恩的诗歌——《岁暮到家》(精选7篇)

篇1:感恩的诗歌——《岁暮到家》

试题:

(1) 诗人着重刻画了慈母的.形象,具体表现在怜、 、 等几个动词上。(2分)

(2)从尾联中看出诗人怎样的心情?(3分)

答案:

(1)呼 问 (2分)

(2)看到母亲是那么心疼儿子因在外劳累而“清瘦”了不少,自己又怎么忍心把在外面奔波劳累的情况告诉母亲而使她更增担忧的复杂心情。(3分)

岁暮到家创作背景:

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蒋士铨于年终前夕赶到家中,深感母亲对自己的关怀之情,故有此诗。一二句从母亲的角度落笔,写其日夜思念自己的儿子,看到儿子在年底前回到家中,喜悦之情难以掩饰。三四句以寒衣在身和家信墨新,分写母子深情。以下四句叙述到家时的情形,疼儿之语声声在耳,让人心碎,怎忍在母亲面前为旅途劳顿而发怨言。可谓情真意切,语浅情浓。

篇2:感恩的诗歌——《岁暮到家》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注释】

①岁暮:年终。

②及辰:及时,指在年底前赶到家。

③寒衣:御寒之衣。此句用唐代诗人孟郊《游子吟》诗意。其诗云:“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④低回:徘徊(huái)。

【译文】

母亲爱子女的心是无穷无尽的,我在过年的时候到家,母亲多高兴啊!她正在为我缝棉衣,针针线线缝得密,我寄的家书刚收到,墨迹还新。一见面母亲便怜爱地说我瘦了,连声问我在外苦不苦?我惭愧地低下头,不敢对她说我在外漂泊的境况。

【赏析】

这首诗用朴素的语言,细腻地刻画了久别回家后母子相见时真挚而复杂的感情。神情话语,如见如闻,游子归家,为母的定然高兴,“爱子心无尽”,此句虽然直白,却意蕴深重。“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体现母亲对自己的十分关切、爱护。“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二句,把母亲对爱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写得多么真实、生动,情深意重,让所有游子读后热泪盈眶。最后二句“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是写作者自己心态的。“低回”,迂回曲折的意思。这里写出了自己出外谋生,没有成就,惭愧没有尽到儿子照应母亲和安慰母亲的责任。不敢直率诉说在外风尘之苦,而是婉转回答母亲的`问话,以免老人家听了难受。

全诗质朴无华,没有一点矫饰,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回味。

阅读思考及答案

1.三四两句的诗眼各是哪个字?请写出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第三句的诗眼是“密” ,细密之意,母亲把御寒的冬衣缝得针脚细密,一个“密”字,道出了母亲对儿子的怜爱。第四句的诗眼是“新”,崭新之意,嘘寒问暖的家信还带着崭新的墨痕。一个“新”字,道出了母亲心中对儿子的不尽思念和关怀。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简要赏析。

篇3:感恩的诗歌——《岁暮到家》

来宾市往北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构筑城市新中心的发展规划中, 城北商贸组团是发展的重要区域, 目前来宾市北部发展正处于战略调整阶段, 城北商贸组团的城市发展定位在整体发展中举足轻重。本文对目前来宾城市功能格局和未来城市发展方向进行了调研、分析, 结合CBD的概念初步探索城北商贸组团的定位和发展策略, 为来宾市主城区城北商贸组团规划发展提出参考意见。

1 来宾市经济及城市发展分析

1.1 来宾市的区位环境

来宾市居于广西中部, 东南西北与广西14个地级市中的8个相毗邻, 素有“桂中”之称, 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 是桂北与桂南、桂西与桂东的连接部, 系大西南出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柳南、柳梧高速铁路, 湘桂铁路, 泉南、柳梧高速公路及多条国道省道贯穿境内;柳州至武宣、来宾至马山高速公路正在建设;来宾至周边 (南宁、柳州、桂林) 机场, 车程最短为40分钟, 最长为2小时;航运条件得天独厚, 珠江水系重要支系红水河、柳江在此交汇, 红水河、柳江河、黔江是西江流域的航运水道, 1000到2000吨船舶可直通广州、香港、澳门, 内河通航里程341公里, 港口年吞吐能力近516万吨。因此, 来宾经济、交通地位十分重要, 地缘优势明显, 水陆空交通便捷, 北可通北京, 南可达北钦防出海口及越南等东盟国家, 西可通云贵, 东可达粤港澳, 是连接华南地区、西南地区、华中地区的交通枢纽, 也是大西南的出海通道要冲。

自2002年成为广西地级市以来, 来宾三大产业快速发展, 来宾主城区作为来宾政治、经济、金融、文化和信息中心, 在东盟经济圈发挥着枢纽城市的连接作用。

1.2 国民经济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2014年全市经济实现了快速、协调发展, 全年实现生产总值551.24亿元, 比上年增长6.1%。与“十一五”之初的2005年比, 经济总量增加286.20亿元, 八年间年均增长14.6%。其中, 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99.8亿元, 增长6.1%;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83.65亿元, 增长9.5%;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89.59亿元, 增长9.3%。在第二产业中, 完成工业增加值150.81亿元, 增长23.1%。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7%、62.6%和30.7%, 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2、11.3和5.5个百分点。其中, 工业的贡献率达到49.4%, 拉动经济增长8.9个百分点, 是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

1.3 城市发展现状

(1) 财政收入:2014年全年全市财政收入58.11亿元, 比上年增长3.5%, 增幅创“十二五”以来的新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达11.2%, 与上年基本持平。规模以上工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22.33亿元, 与2005年相比, 年均增长14.4%。

(2) 人口情况:2014年主城区人口35.3万, 建成区面积34平方公里, 来宾全市常住人口 (指常住来宾半年及以上的人口) 229.12万人, 主城区人口35.3万, 城镇人口比重为34.9%。年末总人口 (包括户口在来宾, 离开来宾半年及以上的人口) 255.74万人, 其中非农业人口38.03万。有壮、汉、瑶等10多个民族, 主要以壮族人口为主, 少数民族人口占74.6%, 农业人口占85.9%。全市设30个镇、45个乡, 768个村 (居) 委会, 面积13449平方千米。

(3) 城镇居民收入水平:2014年主城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401元, 比上年和2005年分别增加1925元和13168元, 分别增长7.8%和1.4倍, “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6.2%。农民人均纯收入7751元, 比上年和2005年分别增加585元和3074元, 分别增长9.4%和95.3%, “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4.3%。城乡居民收入比例由上年的3.8∶1下降为3.7∶1, 下降了0.1倍。

(4) 社会消费:2014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4.2亿元, 分别比上年和2005年增长19.2%和1.4倍, 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实现零售额19.46亿元, 增长41.0%;限额以下企业及个体实现零售额114.74亿元, 增长18.5%。“十二五”期间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17.38亿元, 年均增长19.4%。

(5) 旅游业:2014全年累计接待游客725.68万人次, 比上年增长53.7%, 其中, 接待入境旅游者9631人次, 增长17.6%;接待国内游客685.52万人次, 增长51.3%。实现旅游总收入76亿元, 同比增长37%。

1.4 政府有关举措与城市远景规划

2009年4月20日, 《来宾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8—2025) 》获自治区批准, 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桂中水城水系总体规划也已完成。

来宾市城市发展定位:广西新兴现代化工业城市、区域性商贸物流基地、西江黄金水道上的内河枢纽港、富有浓郁地方文化和民族特色的山水园林宜居城市。将来宾市城市已有的、潜在的资源优势与城市文化、发展战略紧扣一起, 形成主题鲜明, 目标明确、精准的城市发展战略, 将更快、更明确地推动来宾市的城市与经济发展。在此宏观的城市发展指引下, 一切经济行为将围绕此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进行, 打造新“天下来宾”宏伟蓝图。

2 来宾市区各城区概况

2.1 城东区

城东区——来宾市的老城区, 有着五十多年的发展历史, 城市人口密集, 商业集中。该城区特点: (1) 生活配套较为完善; (2) 兴宾区的行政部门较多都集中在该区域办公; (3) 该城区发展时间较长, 地块开发已经饱和, 现在进行的地产开发多是在旧城改造的基础上开展, 开发成本高, 开发周期长。

2.2 来华投资区

来宾市来华投资区位于南柳高速公路以西。该区域土地多数为原来宾市华侨农场, 地面平整、自然景观较好。

该区域规划为三大片区:来华教育园区、来华 (金龟岛) 旅游片区、来华工业园区。

(1) 来华教育园区:来华投资区有10000亩土地规划建设以发展高等教育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园区, 计划引进3到5所区内外高校到园区内办学, 达到园区内在校生6万人的规模。

(2) 来华旅游片区:占地约5300亩的来宾市桂中水城金龟岛片区规划设计有民族竞技场、步行漫道、自行车赛道、水上乐园、水陆两用观光游览、园林水景公园、五星级酒店、壮园、瑶园以及养生园等多个公共休闲娱乐项目。

(3) 来华工业园区:工业园以高新产业园区、汽车电子、汽车零部件等工业发展为主。

2.3 河南工业园区

河南工业园区位于来宾市红水河以南, 由原河西综合组团、新开发的城南综合组团和城南工业组团三部分组成。

(1) 河西综合组团为原来宾市河西老城区, 由河西居民区和来宾市冶炼厂两大部分构成, 是来宾原有的城市结构。

(2) 城南综合组团以来宾市火电厂、来宾市锰业厂、新建河南综合组团组成。

(3) 城南工业组团为全新规划的新片区。

2.4 城北区

城北区是来宾市建设开发的新城区, 该区域由行政办公、文化中心中高档住宅及相关商业配套、城市景观等组成。行政、文化中心位于城北区的北面;办公楼分布在行政中心周边;城市景观以盘古文化广场、桂中水城水系及周边景观为主;高档住宅呈“U”字形环绕在行政、文化中心, 而配套的商业均为住宅底商。

2.5 城北商贸区——城北商贸组团

城北商贸区——城北商贸组团位于城北新区以北, 现在还是原有的乡村, 尚在规划中。

3 来宾城市分析

3.1 来宾市城市发展目标

来宾市总体发展目标:围绕建设成为新兴现代化工业城市的定位, 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 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 努力建设以铝业、制糖、蚕茧丝加工、电力和冶炼为特色的区域性工业基地, 建设适应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的区域性商贸物流基地, 建设西江黄金水道上的内河枢纽港, 建设富有浓郁地方文化和民族特色的山水园林宜居城市, 把来宾市最终建设成为产业发达、社会和谐、生态友好、环境宜居、文化先进的现代化都市。

3.2 来宾市城市发展策略

来宾市坚持“环境立市、工业强市、城建塑市、农业稳市、商贸旺市”的发展战略, 围绕“大兴产业、完善提升、聚集人气、控制规模”和“调整型、追赶型、特色型、绿色型”的发展思路, 为打造广西“双核驱动”战略重要节点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努力。按照“水路和陆路、码头建设和园区建设、工业发展和商贸物流发展、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四个“相结合”原则, 结合来宾市的实际, 从城市建设和发展出发, 重点突出区域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文化发展、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

3.3 来宾市城市规划布局

来宾市城市规划布局可见图1。

3.4 来宾主城区各区分析

对来宾主城区各区的分析可见表1。

3.5 来宾市未来的城市规划及开发

(1) 城市规划:从来宾市各城区介绍中可得知, 除城北商贸区外, 其他各区的规划已基本完成并进入开发阶段。现阶段是进行城北商贸区的具体规划和可行性方案的较佳时机。

(2) 城市开发:除城北商贸区外, 现来宾市各城区的开发建设都在进行中。根据《来宾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8—2025) 》的要求及城市发展需要, 城北商贸区将是现在至2025年来宾城市开发建设的新增长点。

3.6 目前来宾市规划缺失与未来机会

根据《来宾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8—2025) 》“环境立市、工业强市、城建塑市、农业稳市、商贸旺市”的发展战略, 来宾市政府围绕“大兴产业、完善提升、聚集人气、控制规模”和“调整型、追赶型、特色型、绿色型”的发展思路, 大力引导和支持来宾商贸、物流的发展。

来宾市现有的商务贸易活动较为分散, 办公点多设置在居民区以及旧城区居民的天地楼中。以滨江园为例, 小区内的大小公司办公室超过百个。商贸以城东区为主要区域, 但规模较小, 档次较低, 与来宾作为桂中重要枢纽城市的地位不符, 从来宾市的长远发展出发, 规划一个商务贸易集中区势在必行。

来宾市区域性物流中心的发展目标将会随着高铁的通车和高铁来宾站的建成而逐步实现, 随之带来的商务、旅游、文化交流、产业一体化等经济增长点对来宾未来规划集中商贸区顺应其发展更为重要。

3.7 城北商贸区的发展前景

(1) 地理优势:区域南面紧临行政文化中心;西面紧邻教育园区;东南面有老城区成熟的发展作为依托;桂中水城流经水系区域, 是旅游产业的辐射区。

(2) 高铁经济圈优势:高铁站点就在区域内, 高铁是城市化的动力, 庞大的交通网络缩短城市间交通时间, 改变城市群结构并刷新来宾经济发展方式, 对重组来宾经济格局影响重大。

(3) 产业联动优势:来宾市其他各区产业已开始发展并将逐渐进入成熟期, 为城北商贸区发展带来动力。

(4) 开发优势:该区域为城乡接合部, 开发难度较小, 适合规模性调整建设。

因此, 综合以上优势, 可将城北商贸区规划成为一个依托来宾经济发展成果并以高铁经济为发展起点的商务贸易办公集中区, 即来宾CBD, 它将与城北行政文化中心共同组成来宾城市新核心。

4 c BD的概念和特征

4.1 c BD的概念

中央商务区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简称CBD) 是指集中大量金融、商业、贸易、信息及中介服务机构, 拥有大量商务办公、酒店、公寓、会展、文化娱乐等配套设施, 具备完善的市政交通与通讯条件, 便于现代商务活动的场所。最初是在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城市地理学家伯吉斯 (E.W.Burgess) 提出来的, 当时定义为“商业会聚之处”, 随后CBD的内容不断发展丰富, 成为一个城市、区域乃至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枢。一般而言, CBD是一个城市现代化的象征与标志, 是城市的功能核心, 是城市经济、科技、文化的密集区。一般位于城市的黄金地带, 集中了大量的金融、商贸、文化、服务以及大量的商务办公和酒店、公寓等设施, 具有最完善的交通、通信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环境, 有大量的公司、金融机构、企业财团在这里开展各种商务活动。CBD大多设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主要核心地区, 区内有各种一流的建筑和完善的公共设施, 如甲级商业大厦、大型购物中心、政府及公共机构、康乐文娱设施等。此外, 区内的交通可达度极高, 公路干线、铁路、港口、机场均设于区域周边的便利位置, 市民在各区间往来极为方便。

4.2 c BD的特征

(1) 地理特征:CBD在一定意义上已经成为一个城市的代名词, 它代表着整个城市最精华、超景观的区域, 一般都处于城市核心位置, 有很高的交通可达性。

(2) 地价特征:CBD位于黄金地段, 它的地价和楼价在这个城市内部或者一个区域内都是最高的。

(3) 建筑特征:CBD往往是高楼林立, 具有能够代表整个城市的地标性建筑。

(4) 产业特征:CBD以代表了当今时代最先进、最发达的第三产业为主导, 如金融、保险、证券、中介、会计等。

(5) 功能性特征:CBD实际上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一个经济的枢纽机构, 具有经济控制的功能。

(6) 时代性特征:CBD作为一个地区, 应高度聚集经营管理 (总部) 、金融、专业服务、展览及会议、酒店和配套公寓、娱乐及高档零售业等体现现代化的产业群。

5 c BD建设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5.1 c BD与城市发展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 CBD已成为一个城市经济开放程度和经济实力的象征, 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中心和动力, 是所在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集聚地。CBD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可以理解为:CBD是一个城市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聚集了城市高端功能, 成为城市经济空间中至关重要的枢纽控制点, 具有区域中最高的中心性、最高的人际和信息交流量、最集中和最高档的零售业等。由此可见, CBD的建设对于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形态塑造、布局优化、提高核心竞争力和综合服务功能, 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2 c BD建设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1) 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CBD作为一个区域性商务品牌, 规划品位高, 需要完备、先进的基础设施以及良好的文化氛围, 拥有便捷的交通、舒适的工作和娱乐环境。这将有利于吸引资本、技术和人才, 特别是吸引国际国内的大公司资本、技术和高层管理人员, 对发展商贸、促进城市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推动性作用。同时, 通过CBD品牌的营造, 既可以使城市形成具有长远意义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又可以提升现代化城市的开放程度。

(2) 有利于带动周边房地产市场的发展。CBD的建设对周边的房地产市场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它在增加人员流入CBD的同时, 也给CBD周边及交通线的房地产市场带来了极大的发展机遇, 刺激房地产经济的发展。

(3) CBD建设是提高城市品牌的重要手段。CBD是一个城市现代化的象征与标志, 是一个城市经济、科技、文化的密集区, 是城市的功能核心, 是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代表了城市品牌的最高品位。

(4) CBD是展示城市形象的平台。CBD能塑造鲜明的城市形象, 发展城市文化, 形成活色生香的商务功能和城市历史文化环境融为一体的空间布局, 构成城市独特的魅力, 能很好地展示一个城市经济、文化、旅游的风貌。

6 关于建设来宾c BD的思考

6.1 国内外著名c BD发展得失对来宾的启示

(1) 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CBD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又系统的建设和发展过程, 要充分认识其长期性和艰巨性, 首先就要制订科学、超前、综合性的发展规划, 规划设计确定下来以后要严格按规划建设。

(2) 政府的鼎力支持。CBD作为城市功能发展的必然, 没有政府的强力支持是不可能的, 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由政府牵头或主导开展CBD的规划设计, 单纯的市场力量是无法完成这一任务的;二是政府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CBD基础设施建设和引进政府项目入驻;三是政府要给予CBD特殊的扶持和鼓励政策。

(3) 强有力的地方经济支撑。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程度、产业结构和生产要素聚集以及市场化程度直接决定了CBD发展的成败。政府可以花巨资建设一个CBD, 但这只是一个有形的外壳, 它更需要一个与该CBD定位相当的经济基础和市场规模, 这是CBD的内核, 也是成败的关键。没有强有力的地方经济支撑, 要打造一个CBD是不可能的。

(4) 谨慎做好功能区分。根据城市自身的经济容量来综合运用土地和科学划分CBD的功能区域是CBD建设的一大重要因素。

(5) 建立高效的交通网络。大规模的CBD开发, 尤其是CBD新区开发建设, 往往需要以大规模的交通系统建设为先导, 一个成功的CBD必须在其发展的初始阶段就做好交通网络的规划设计。国内外的发展经验表明, CBD的道路系统应该密集且不宜过宽, 规划时应充分考虑不同道路系统连接, 如公路和地铁的换乘等。

(6) 打造一流的商务环境。要充分发挥CBD的功能, 关键在于打造一流的商务环境。在政策软环境上, 完善服务业以及财税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在商务硬环境上, 通过提高产业集聚和信息化水平, 把它建成来宾现代服务业的聚集地。

(7) 创造活力的商业空间。国内外的发展经验表明, 成功的CBD应该是集办公、商业及娱乐功能于一体的城中之城。

(8) 合理开发居住社区。国内外的发展经验表明, CBD的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其周边的大型居住社区的形成, 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CBD的同时也要有步骤、合理地开发建设住宅小区。

(9) 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公共设施是CBD成功与否的至关重要元素。包括交通、休闲场所、学校、医院、城市监管系统等在内的公共设施的建设和投入运营, 既可以吸纳就业、增加消费, 又可以为各种消费提供良好的环境。

(10) 营造和谐的人文氛围。从关注硬件建设到重视软件建设, 追求物质与精神的结合、经济与社会的和谐, 已成为国内外CBD建设的主流和新趋势。

6.2 建设来宾c BD的重要意义

CBD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和经济实力的象征, 建设CBD, 对于强化来宾作为西南交通枢纽城市和广西“双核驱动”战略重要节点城市的地位, 以及推进来宾城市功能建设,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建设CBD能提高来宾主城区的经济辐射力, 推动来宾主城区的经济发展, 有利于来宾市的对外开放, 提升来宾泛城北区的综合功能, 整合来宾泛城北区的空间布局, 改善来宾市的人居环境, 促进来宾市的文明建设。

CBD是来宾城市发展的需要:

(1) 内部驱动因素:来宾缺少高端商贸中心以及专业、集中的办公场所, CBD的高端商务是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内生需求, 商务办公、商贸交流、形象展示、金融服务平台、金融资本聚集、产业升级的动力将成为来宾CBD发展的重要引擎。

(2) 外部驱动因素:作为广西心脏地带的优越地理区位优势, 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使来宾的城市发展面临重要的时代契机, 周边城市之间相互竞争的发展模式, 使来宾发展需要更加明显的综合实力, 带动全市发展经济综合发展。

6.3 国内外著名c BD建设对来宾c BD建设的借鉴

国内外著名CBD建设对来宾CBD建设有如下借鉴: (1) 政府机构、行政中心的进驻, 促进各行业涌入CBD; (2) 政府主导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 (3) 建设先进的交通设施与交通组织, CBD借势高铁商圈的发展; (4) 会展、商业、写字楼、住宅有序建设, 使CBD有机发展, 提升新区价值。

6.4 来宾c BD发展战略和功能定位

来宾CBD发展战略和功能定位:打造成来宾市级强核心, 展现来宾市现代城市形象, 促进来宾市产业转型和升级。

通过对国内外著名城市CBD的研究, 以及依托来宾市城市发展现状和远景规划, 建议将来宾市城北商贸区规划成为一个依托来宾经济发展成果, 并以高铁经济为发展起点的商务、贸易、办公、会展、住宅集中区, 即来宾CBD。

6.5 来宾c BD发展目标

紧紧围绕功能区定位, 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构造良好生态环境为载体, 以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强城市建设管理、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为基本举措, 着力发展以行政、贸易、会展、金融、文化、现代商务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 强化产业集聚辐射能力, 力争到2018年把CBD功能区初步建设成为产业优势突出、经济繁荣活跃、社会安定和谐、区域环境优美的桂中首个现代商务中心区, 以带动来宾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做到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经济运行质量提高;区域交通环境改善, 道路通行能力增强;功能分区明确, 空间布局合理;公共服务完善, 城市品质提升;管理机制创新, 发展软环境优化。

6.6 来宾泛城北区概念规划

笔者首次提出来宾市泛城北区的概念规划, 大胆设想了来宾市城市总体格局重新洗牌, 所指泛北区包括现阶段发展的城北区以及最北端的城北商贸组团。 (见图2)

6.7 泛城北区功能板块结构建议

泛城北区功能板块结构应包含环形高端住宅圈, 高端金融、商业配套区, 行政文化中心区, CBD商务区, 高铁商圈, 会展商圈等。对泛城北区功能板块结构的建议可见图3。

6.8 c BD核心区域功能规划建议

对CBD核心区域的功能规划建议可见图4。

6.9 来宾c BD开发策略

现阶段来宾市城北区行政文化中心已初具规模, 高端住宅配套也已显山露水, 呈高速发展趋势。

会展资源仍呈空白状态, 按目前来宾市人口及经济发展现状, 则未达到开发的条件。

来宾高铁站已建成, 必将对来宾市商圈格局和经济发展增添不可或缺的催化剂。

由此可见, 来宾市若要启动核心CBD, 必须先行开发启动高铁商圈——城北商贸区, 从而层层引爆CBD发展战略。 (见图5)

参考文献

[1]李沛.当代CBD及其在我国的发展[J].城市规划, 1997 (4) :40-43.

[2]杨莲芬.中心城市CBD系统及其发展对策研究[J].江苏商论, 2008 (3) :25-27.

[3]康旺泉, 段丽丽.区域性中心城市CBD建设的动因及发展策略[J].山西建筑, 2010, 36 (30) :9-10.

[4]范炳泽.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 (CBD) 发展战略及实施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 2008.

[5]广西来宾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8—2025) [Z].

篇4:感恩的诗歌——《岁暮到家》

原文

岁暮到家 蒋士铨(quán)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注】①岁暮:年终。②及辰:及时,指在年底前赶到家。③寒衣:御寒之衣。此句用唐代诗人孟郊《游子吟》诗意。其诗云:“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④低回:徘徊(huái)。

1.三四两句的诗眼各是哪个字?请写出并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第三句的诗眼是“密” ,细密之意,母亲把御寒的冬衣缝得针脚细密,一个“密”字,道出了母亲对儿子的怜爱。第四句的`诗眼是“新”,崭新之意,嘘寒问暖的家信还带着崭新的墨痕。一个“新”字,道出了母亲心中对儿子的不尽思念和关怀。

2.这是一首表现骨肉亲情的诗作,描绘了一幅久别回家的游子与母亲相见时的感人情景。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没有对母亲尽到孝敬之责的惭愧心情和不敢诉说自己远行艰辛劳顿,让母亲更加担忧心疼的复杂心情。

参考译文

篇5:岁暮迟诗歌

坐在冬天深处

盘算春天。我们去看湖水

出了门就会想着那个

再见了的人

落叶在街上飞

不是悲歌。是秋日昆虫卸下的翅膀

傍晚的长巷

走来几个迟到的客人

让万物各归其位

我们正在途中

死神是个睡眼惺忪的检票员

让山上的归山上

城里的归城里

想到早晨镜子里

两鬓的白发

这是我。不是别的人

这不是一个削瘦的头颅

而是墓碑上的`薄霜

镜子一角,是小县城的山

无人砍伐是幸

抑或不幸?

想到那些女萝和松柏

我想我应该埋在

那里。当我踩着自行车

努力经过山脚

隆起的坡地

冷风吹着后背的微汗

想到,如果我们一生还有

想见却见不着的人

黑暗中的小山

篇6:高二散文诗歌:春到家乡

走上山坡,微风吹拂,如同妈妈的手,轻轻抚摸着我的脸。带着新翻的泥土气息,混着青草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中酝酿。再往前走,就是花的世界。有些树枝上开满了花朵,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轻轻嗅闻,仿佛在于花的海洋中徜徉。女孩儿爱美,摘下几朵来别在衣服上,头夹上,仿佛星星点缀,如花仙子般陶醉。

走进小河,河面上的冰霜已逐渐消融。人不能再踩上去了,它轻轻一碰,就碎成了好多的小冰渣。再仔细看,清澈的河水中,几条小鱼儿摆动着尾巴,像是在舒展筋骨。当你刚要伸手抓它们,它们便“倏”地不见了。水依旧冰冷,但已经开始了流动。开始像一个顽皮的孩子,快步向前跑去,发出“哗哗哗”的声音。待你走远后看它,又像是一条流动的蓝色水晶带,缓缓的.向前飘去。

篇7:中国企业发展管理模式新探

一、研究背景

自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至20世纪初, 随着以资本积累为人类社会财富主要表征的凸现, 企业在强烈的扩张期望驱使下, 其规模也同样在不断的扩张之中。各类大型产业组织对高效管理的追寻, 有力地推动了现代管理学的早期发展。企业在这一历史时期对效率和利润的提升欲望, 为现代管理学奠定了社会基础。1911年泰勒《科学管理原理》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的出版宣告了管理学正式独立于学科之林, 并创立了管理学中最重要的派别——科学管理学派。但泰勒的科学管理仅重视技术性的因素, 忽视了人群的社会因素, 为求取效率而逐渐迷失了人性追求的思想和主张。随着心理学和经济学的发展, 人性的研究不断进步, 管理学也随着人性的不断发现而升级换代, 无外乎都是围绕如何有效激励而展开各种研究, 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奥德佛的成长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论、弗鲁姆提出的期望理论等[1]。科学性是管理的第一特性。科学性即是工具理性的表现, 管理学之所以可以跨越文化、地域、种族、肤色而具有普世价值, 就在于管理的工具理性, 因为它可以不断重复, 不断复制, 不断验证而不发生变化。这也是西方管理能在中国传播、推广、推崇、普及的重要因素。

西方的管理理论一般都考虑到市场、政府条例、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现状、人际关系的变迁与观念的转变等诸多要素, 是针对实际问题提出来的, 具有明显的实用性与针对性。这种工具理性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实践检验看似已接近绝对真理。但是世界经济危机频发的客观事实, 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西方的管理理论。

首先, 现在管理学提出管理的目的是使利益最大化, 致使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的管理者只看重显性的价值, 即生产率、管理效率、市场占有率等可具体量化的目标, 却忽视了隐形的价值, 即组织发展的动力和组织文化观念的软性价值目标。管理价值实现是系统性价值目标的有机统一体, 个人实现、组织实现和社会价值实现的统一体。如果忽视了后一点, 企业就会为了利润不惜铤而走险触犯法律, 损害公众利益。

其次, 西方管理学的成立是建立在经济学基础之上的, 经济学的成立是建立在人性假设基础之上的, 而古典经济学的成立条件基于两个假设:资源有限的假设和经济人的假设。其中, 人性的假设中表示人和机器是一样的, 都是创造财富的工具。无论人性的假设是X人还是Y人 (社会人) , 它总是把“人”建立在一个工具化的基础之上。这种人性的假设为西方人掠夺世界财富提供哲学基础和伦理动员, 使他们可以明目张胆地进行侵略。这种假设实际上违背了一个组织或一个企业发展的终极目标——为人而发展, 不是让人成为被利用的工具。

最后, 西方管理的终极目标发生了严重偏差。由于管理过多地向追求物质财富的方向倾斜, 使得社会成为一种被物质主宰的世界, 从而造成社会功利化危机及其产生的一系列社会危机。一个企业的发展应该是正和博弈, 应该通过企业的发展使其他的组织和个人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管理的终极目标应当是要为提升人类生活品质, 创造和谐社会, 促进人类社会共同发展进步。

中国的管理学源自西方。中国的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管理体系几乎全盘西化。而西方管理学产生的经济基础是工业大生产, 思想基础是古典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 文化基础是西方哲学与基督教文明。西方管理的政治背景为民主宪政, 讲求自由、平等;而中国则是中央集权, 讲求一统、权威。西方管理的经济基础是一元市场经济, 推行的是“新自由主义政策”而中国的经济是城乡二元经济, 推行的是政府主导下经济特色模式。西方管理的文化基础是基督教文化, 信奉上帝万能, 而中国的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的糅合文化, 不信上帝存在, 信奉权力、权威。作为实践的社会科学必须建立在社会的基础上, 社会核心元素就是政治、经济、文化。西方的管理自然不可能在中国长久成功。因此, 我们试图从中国的土壤里提炼出一种适合国情的中国管理模式。

二、管理模型的理论基础

我们认为管理并非单一线性的、持久不变的控制机能, 而是包罗万象, 不断更新的有机系统。它必须配合外在环境, 在组织内部不断求变创新, 唯有认识其不同机理, 总结出管理真髓与症结, 加以连贯、整合, 才能产生总体效能。同时就中国管理学的重新塑造而言, 我们可以对东西方管理思想取舍、整合、融通、锻造, 籍东方天地人和为基点, 取百家精华为统筹, 融科学、哲学为一体。因此, 本人所研究的新的管理模式, 其核心理论基础为成中英先生的C理论[2]。

C理论围绕“C”有内在和外在两层意义:外在意义中它代表中国 (China) 、文化 (Culture) 、《易经》 (Change) 与儒家 (Confucianism) 等;其内在意义则为决策 (Centrality) 、领导 (Control) 、应变 (Creativity) 、及统合人才 (Coordination) 等五项, 这些也就是管理最重要的五个环节, 是C理论的基本架构 (见图1) 。

决策:所谓管理即决策, 决策为一切的中心。决策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 决策的基本条件是有清晰明确的目标, 把握环境因素, 结合知识、技术, 建立一套发展实施计划。

领导:决策的执行, 有赖于强而有力的领导。除了建立于学识素养、风度气质、意志、胸襟、睿智、亲和力等特质之上外, 领导者本身亦须有坚定的信念, 如此才能带领下属达到目标。

权变:权变与决策有密切关系, 愈能掌握变化, 决策就愈能成功, 从而实现目标。所以成功的领导者虽然应坚持原则, 但也必须能权衡利弊, 及时变通。

创新:创新与随机应变之别, 在于前者是以实务及目标为基础, 整体地思考出来的成果, 而后者则是未经整体思考反映出来的行为。所以创新的观念或计划, 应是根据钻研环境的种种变化与内部发展目标而产生的。

统合人才:强调识人、用人能力的培养, 许多管理者不是没有人才, 而是没有充分开发其人力, 没有让人才与目标更密切地配合, 这无疑是一种浪费。

C理论是从中国传统的文化: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墨家, 这五家主流文化中提炼出的管理思想, 同时融合《易经》和《禅宗》文化, 形成了C理论基本的理论框架。但其本身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如图2所示, C5为儒家文化, 而C1则是道家文化。道家文化特别适合做统筹和决策, 它与五行中的土相结合, 但由于其抽象性导致了应用上的难度。这种国学管理思想, 更多的是管理的意境而非操作方法, 不可量化。从泰勒制到文化管理, 管理学就在这种理性管理中不断震荡发展, 其深层内因反映了经济学线性和社会学非线性两种观念的对立。中国非理性文化强调“天人合一”, 重视自我修养和内心世界的平衡, 强调人与人之间关系融洽和社会稳定, 强调情感, 潜意识和感觉, 追求人人为集体贡献的价值关系与行为准则。然而, 管理学从本质上说是显学, 是实践的学科, 所有的理论与创新必须经企业管理实践证明是有效的才能被承认和接受。西方管理的分析工具极大的推动了管理实践的发展, 尽管在新经济时代其种种弊病突显出来, 但其实践价值却仍不容忽视。要实现管理导向, 达成管理实效, 管理的文化性和工具性缺一不可。以“企业社会互利”为管理核心的新型价值观应借鉴、拿来西方理性的管理工具, 为我所用。因此我们在C理论的基础之上, 还充分融入西方工具理性的优势。同时, 在建模的过程中, 本人还参考利用一些与企业发展相关的经济学理论, 包括价值链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社会网络理论、资源理论等。

三、C模式管理模型的内涵[3]

C模式是基于C理论的管理的实践。 (如图3) C模式由两大系统组成:一个是C理论, 一个是A体系。C理论即为成中英先生的管理理论, A体系则是西方管理的工具体系。通过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圆融互化, 通过价值、环境、行业相互推动与分析, 找准企业立足点, 形成战略定位, 利用文化生生不息的力量推进螺旋式上升。这个管理系统既是一个哲学系统, 又是一个应用系统。整个C理论最核心的价值基础即《易经》所述的“生生不息”, 这也正是我们这个系统的最大特点。

C理论认为《易经》通过“易、不易、简易、互易、合易”, 实现了物质不灭, 动力不息。我们的传统文化尤为重视天地人和, 实质上是将宇宙中生生不息的力量与中国的人文相结合。“一阴一阳谓之道”中的“道”即表示不断变化冲击所形成万物的一种原动力。“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即表示在宇宙苍穹中有一种生生不息的力量, 作为君子的个体, 应该与这种力量进行心灵的呼应与沟通。“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中的“德”就是按照宇宙规律办事。此后, 儒墨道法兵各家的发展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对这种生生不息的力量进行阐发[4]。儒家的“仁”即是产生这种生生不息力量的源泉, “仁者爱人”, “仁”是人与天地、人与人彼此之间进行心灵沟通的先决条件。而在佛家而言“空”是一切事物的本真。《心经》的开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5]。色表示存在的万物, 而色相的组成与变化则是空, 也就是说万事万物不独立存在, 组成不同的色相是因为“缘”, “众缘和合”形成大千世界。这样我们的文化越来越趋向抽象, 愈发形而上。

我们的文化不断上行趋向心灵时, 西方文化则不断向下发展, 并下行到了生活。文艺复兴之前, 西方世界是以“神本”为核心, 认为“上帝是万物的主宰”, 也就是说人类都是神的羔羊, 只能听任摆布。直至中世纪这种神学思想对人权、心灵、尊严造成无以复加的践踏与束缚无法适应自由经济发展时, 人们开始反思, 并认识到我们是上帝造创的, 上帝是让我们进行自我管理, 于是就有了“人本”的萌芽。文艺复兴的本质是使“神本”走向“人本”, 进入生活层面。世界由原来的上帝管理变成了人按照自我意识进行管理, 并且认为人的自我发展水平越高就越是接近上帝, 甚至超越上帝。西方自此从精神世界走向了技术世界, 人类要管理, 自己必须要创造, 创造得越好就越接近于上帝的本质。这种近代西方文明体系的转变给西方世界带来了强大的经济动力。

东西方不同的思考方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近代以来的世界格局。我们愈发形而上走的文化在西方的坚船利炮面前不堪一击。这也充分显示出A体系的功用来。当A体系发展至今, 其价值理性不足的一面也充分显露出来, 那么, 现在的中国模式就必须兼顾, C理论与A体系的有机结合就是“C模式”。

“C模式”并不是简单的C+A, 因为每个企业都是由环境所包围, 任何一个企业都不能离开它所生存的环境而孤立存在。企业作为一个社会组织, 本身就是环境的产物。具体而言, 企业是大环境、中环境和小环境交织的产物。宏观环境包括:环球经济冷热、政治起伏态势、文化冲突与融合、社会稳定与动荡、科技发展与瓶颈、国际贸易倾销与保护、战争与和平等。中观环境不仅包括国内政策动向、经济增长速度、文化导向作用、社会文明状况、技术进步幅度、消费意识变化、物价指数等, 也包含企业在行业的生命周期, 任何一个行业, 都存在培育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亡期。小环境即指企业自身, 包括:企业发展优势、人力资源状况、资本充足程度、设备配置档次、市场占有分布等。任何一个企业都需要战略, 与之相匹配的是战略资源。如果企业资源与战略不匹配, 就会形成战略缺口, 缺口越大企业就越危险。针对不同的环境, 企业要想生存, 一定要迎合、满足、甚至引领时代需要。这就意味着企业实际上是满足社会需求的生产机器, 而不只是赚钱的机器。企业赚取利润的同时, 它也一定给社会提供了相当的价值。企业满足社会的需求, 满足复合需求, 是企业的宗旨。如此将外在的环境进行消化吸收之后, 经过C理论系统的加工组合, 企业的使命便跃然纸上。

将社会需求和社会环境代入到C模式, 经过C理论和A体系“冲击补充”, 交易和易, 实现阴阳初分, 这也就是我们的愿景和战略。愿景和战略经过A体系的实现, 形成了一个推陈出新的系统价值, 这就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C理论不仅包含有管理, 还有预测的功能。预测有三大定律:预测永远不是准确的, 预测符合大数原理, 接近原则。经过环境的分析, 企业的发展和事物的发展总是有规律的。C模式规律的研究, 具有预测功能, 预测的功能可以为我们的决策提供参考。

对于管理模式而言, 其核心的任务就是加工处理原材料。C模式将人类发展走向、社会愿景、发展趋势、资源状况、技术能力等一系列原则形成交集, 由最终每一原则共有交集的子集, 生成管理文化、战略, 进而形成组织保障, 同时采用技术工具确保战略实施, 愿景和使命得以完成实现。这就是C模式创建的逻辑点, 并形成了输入与输出的管理过程。

在C模式中, 将环境要素、企业资源输入C理论系统, 通过C理论一些管理原则、思想过滤、分析、求解, 最后得出企业未来发展远景, 确立企业使命及发展思想, 这就是企业文化的生成, 并依照其文化, 结合当下环境和未来趋势制定企业战略, 为确保战略实现, 首先要建立组织保障, 有了健全的组织, 和合理的资源配置, 战略执行就可以同管理技术和管理工具得以实施[6]。

从C模式模型中我们可知, A体系有系统工具作支撑进行分析, 如做宏观环境的分析时, 有PEST分析、SWOT分析;做中观环境分析时, 有SPACE分析;做行业分析时, 用五力模型。我们只需要把现实中的宏观的、中观的、微观的资讯套入模型中, 经过分析系统分析, 就可以让C理论模型化。

四、C模式的实践运用——以战略管理为例

战略由四部分组成, 即环境的分析、战略的制定、战略的实施、战略的修正。战略按层次可分为:总体战略、事业部战略和职能战略。不论是哪个层次的战略, 或者是在战略的哪个阶段, C模式都是一个战略管理的重要航标和应用工具。C模式融合了现有的传统文化的精髓, 这个精髓是一个原则, 这个原则总结起来就是“生生之德”。我们需要把这种动力、文化的元素转化为企业的动力。

C模式是基于我们自身本土的文化基础应运而生的模式。在儒家文化中, 如何适用儒家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在道家文化中,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近于道”, “上善若水”在道家来看是“以静制动”;在墨家文化中,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都是中国文化的精髓。这些文化为中国人所接受, 并潜移默化地践行。有了这样的文化做引导, 管理工具的使用自然也会得心应手。西方管理工具有这样的文化做基础, 也就规避了其与生俱来的狭隘性和功利偏执。

(一) C模式是管理哲学的起点和终点

C模式中隐含的“易、不易、简易、和易、互易”五易及其相互关系, 即为战略制定确定了一个科学的逻辑起点。“不变”和“变易”之间是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 由不变所产生变, 由变才会看到不变, 甚至于变的不变也就是不断地变。而这种变易是我们观察到的一种现象, 它是阴阳交互、更替、影响的一种关系。所谓阴阳代表的是一种相对关系, 彼此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简易”是在变化当中阴阳的一种相互冲击, 然后相互融合。它所表达的方式, 是在所有的可能性里面寻求一个最直接的表达, 这是我们可以观察到的现象。那种现象当中反映出最自然的形式, 最自然的能够说明表现变化的形式, 那种所谓现象的模式, 就是“简易”。也就是说, “简易”是“变易”在“交易”过程中走向更好的形式。正是这种简易的力量使现象走向新的形式。这种新的形式, 相对于人来说, 我们尽量使新的形式符合人的要求。不从人的观点来看, 则是自然发展的形式;从人的观点来看, 是对人的一种目标实现的形式。现在文化也是追求这样的形式, 创造发明能够没有阻碍的、更和谐的实现我们的目标。“简易”实际上隐含了一种合的目标, 把很多复杂的因素融合成一个更融合的、更少矛盾的, 更能够实现它内在潜力的模式。有“变易”就会看出来“不易”, 因为有“不易”和“变易”的对照, 我们更好的看出来“交易”的一种现象。“交易”是以“不易”的整体为基础, 在这样的基础上, 产生一种目标感, 目标感就是“简易”的过程。如果“简易”的过程达到提升, 使“变易”这种阴阳互动达到更高的、更深的目标, 就是“和易”。这样就形成一种非常完整的体系。

立足C模式, 通过环境的分析、行业的分析, 我们发现企业生产了价值, 这个价值是从环境起点到价值起点, 最终价值回馈环境的过程。正是因为很多企业在创造经济价值时附加创造社会价值, 价值的积累叠加从而改变行业规则, 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 企业就是在主观为自己、客观为社会价值的创造过程中走向进步。

(二) 管理思想生成与践行[7]

任何一个企业必须立足于自身的基础, 来制定适合自身的发展战略。所谓自动生成是说它经过环境的分析, 经过儒家、道家、墨家的文化, 形成企业发展的核心文化, 包括企业的愿景、使命、战略, 甚至还有企业的行为规则。

战略管理对于C模式来说是自动生成的, 通过系统生成一个战略, 光生成是不够的, 还需要践行, 最重要的是将战略实施下去。战略的实施不是靠梦想, 关键是必须有实行的团队和手段。在C模式里, A体系是实现的路径、方法和手段, 是西方管理的工具和模式。不管在各个管理模块它都有最好的管理工具来支撑, 所以C模式是东方管理思想下的西方管理的工具应用。

如果没有西方的管理工具, C模式只是一个空中楼阁, 如果没有东方的管理思想作指导, 特别是中国的文化做指导, 那么A管理体系西方的管理模式必然因急功近利而失败。东方的思想, 西方的技术;东方的人本, 西方的工具。工具一定是为人本服务的, 如果工具不为人本服务, 一定成为资本家剥夺工人的工具, 这就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

(三) C模式是战略管理的分析系统

战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公司战略;第二层是经验 (事业部) 战略;第三层是职能战略。C模式是战略管理系统的集成。在战略分析里, C模式是很重要的分析工具。从环境里提炼所需要的产品, 这个产品与中国文化结合, 解决了产品的定位问题, 也就解决了企业的战略。

C模式本身是管理的工具, 它包括理论体系、分析系统、应用系统, 在这几个系统支撑之下, 把环境的参数带进去, 把企业、行业的参数带进去, 得出企业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企业有多少资源可以支配, 对于这样一个认知是由A体系和C理论共同完成的。用A体系来进行分析, C理论进行指导, 这样就避免了A体系分析出之后还是不能用或者用错地方。因此, 有了A体系的分析再加上C理论的指导, 这个产品才可以用的恰如其分, 造福社会、造福人类、造福客户, 增加客户的总价值。

我们在战略管理各个环节使用不同的分析工具。主要包含:在战略分析阶段, 使用PEST分析和SWOT分析进行宏观环境分析;使用行业分析、行业生命周期、波士顿矩阵进行中观环境分析;使用五力模型、价值链分析、战略集团分析对企业微观环境进行分析。在战略选择阶段, 则使用新7S竞争战略模型、蓝海战略、股东价值分析。在战略实施阶段, 使用平衡计分卡作为战略实施工具。在战略评价和调整阶段, 使用雷达图、因果分析法、战略地图战略评价检测工具以保证战略的有效性。

五、结语

中国传统管理长期以来被人所忽视的原因就是不能被接触者所掌握, 也就是量化与实用问题。中国传统文化更多的是先验主义的哲学思辨, 更多的靠个人领悟与感知。C模式立足于中国管理哲学, 从浑然一体的宏观角度和相生相克的微观视角对管理进行了多方位的分析与论证, 对于管理实践的指导意义在于管理哲学融合了五家文化与禅、易两家指引, 并且创造性的将管理的文化性和工具性圆融无碍的结合起来。通过文化管理与C理论的融合, C模式有效的克服了西方管理工具化的弊病, 将管理工具回归其工具本位。我们使用C模式下的传统文化元素对管理工具进行再造, 运用文化管理指导、统帅管理工具, 触及战略、运营、治理等多个方面, 试图突破中国管理理论缺乏应用模式的瓶颈, 解决中国传统文化量化与实用问题, 使得中国管理学不再是理论的说教, 而成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应用性学科。

参考文献

[1]方振邦.管理思想百年脉络[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2]成中英.中国管理哲学C理论 (修订版) [M].北京:东方出版社, 2011:29-43, 72-74.

[3]阎雨.中国管理C模式[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10:130-137.

[4]东方美.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M].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9.

[5]陈秋平, 尚荣译注.心经[M].北京:中华书局, 2007.

[6]阎雨.思想的碎片——文化与经济论衡[M].北京:研究出版社, 2010.

上一篇:传智播客 韩顺平 php从入门到精通 61-78讲面向对象课堂笔记下一篇:连心工程活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