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义壶山小学设计说明

2024-04-15

武义壶山小学设计说明(精选2篇)

篇1:武义壶山小学设计说明

壶山小学拆建规划设计说明

总设计说明

一、设计依据

1、甲方提供的地块地形图及对设计的要求。

2、规划部门提供的规划设计条件和规划要求。

3、现行国家及地方相关建筑设计法律、法规、规范。《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市建设部分》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QJ37-87)《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GBJ599-86)《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67-89)《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二、工程概况:

壶山小学前身为乾隆三年(1738)武义知县张人嵩创办的“近思堂”,后易名壶山书院。光绪二十八年(1902),邑人王式桢秉承明招文化精神,引进近代先进教育思想,在原壶山书院的基础上创办了壶山小学堂及至今天的壶山小学。

武义县壶山小学是金华市范围内最早的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曾有“开八婺风气之先”的说法。在一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经历了抗日流亡办学等种种历史考验,在一代又一代“壶山人”的辛勤耕耘下,顽强地生存下来并不断发展壮大,从这里走出了著名篆刻家叶一苇、经济学家千 家驹、画家畔景友、国民党高级将领汤恩伯、加拿大华侨建筑工程专家王昌真等万余名学子。

学校现坐落于县城中心区壶山上街以南,城脚路以北,南门街以西,占地20多亩。现有53个班级,师生2500多人。学校是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配置有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电脑室、总控室、档案室、校史陈列室、体育器材室、多媒体教室、音乐教室、舞蹈房等各种专用教室,以及音频广播系统、双向调控电视闭路系统、校园网等现代化教学设施。

随着武义县经济及城市建设的发展,社会对学校办学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而现学校建筑多为建于上世纪中期的老建筑,伴着风雨飘摇了半个世纪日显破败的老房子与学校发展及提高教学条件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现随着武义县对壶山上街历史保护街区综合整治的展开,拟在现学校原址重先规划建设新校区。新校区建设地块拟总用地面积15946平方米,东西长约155米,南北长约140米,地势平坦,由老建筑原地基分为两个高差一米左右的台地。学校计划48个班,校舍总建筑面积约17350平方米,拟建校舍包括各教学楼,行政图书教研综合楼,食堂,学生活动场等主体工程,并配套建设水、电、通讯等公用及辅助设施。

三、设计指导思想和属性目标。

1.分区明确,把校园分成教学区,办公教研区,活动区,后勤区,各区之间既相互独立又联系方便。2.设计紧紧抓住以下几个关键:建筑布局、交通流线、建筑造型、外部环境。3.追求景观的整体和谐美,力求让校园景观以对城市景观有所贡献。本方案的规划设计力图实现以下属性目标:

识别性——具有个性特征、易识别、有较强的社会影响。讯达性——便利、亲和、即可望又可及。

愉悦性——有趣味、富有人性味、自然、优美、卫生、和谐、有序。多样性——功能与形式灵活多样、丰富、充实。文化性——具有尊贵与典雅的氛围和浓郁的文化气息。生态性——尊重自然、尊重历史、保护生态。

总平面说明

一、总平面规划设计构思及布局特点

武义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蕴,并以她的严谨治学而在省内以及全国有一定的知名度,而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基础教育既有授业解惑的功能,又得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创造性得到发挥。因此在相应的校园形象设计上,总平面布局力求体现一种既严谨又自由的格局,即规整中有变化,空间序列的有收有放。而在这种自由而严谨中,教学、生活、运动这些功能区又能独立成区,且相互间发挥作用。

整个校园以一组包含多种功能的建筑综合体,为校园的核心。建筑综合体内分成相对独立的几个功能区:普通教室区A、专门教室区B、普通教室区C、办公教研区、食堂及多功能厅。综合体采用走廊,院落相结合的设计手法,使之成为完整统一的学习教学生活环境。运动场南北布置,位于基地靠交通较繁忙的南门街城脚路口侧,有效地阻挡了城市噪声对校园的干扰。食堂布置在北侧,方便生活,又处于主导风向下风向,与西侧的后勤入口毗连,为食堂的物流进出,固体废物的排放提供便捷,为洁净校园创造良好的条件。

总平面功能分区布局要点归纳如下:

功能分区明确,路线简捷,动、静、内、外处理的合理。

创造具有标志性和凝聚力的校园中心区,自由活泼的格局。格局中又严谨。空间序列收、放、开、合有序。运动区相对独立,为学生活动游戏提供便利。

二、交通组织 本方案根据建设要求及周边道路情况,主入口设置在地块南边,通过底层架空通道正对原址保留下来的风景优美充满历史感的校园景点半月池,形成集校园主入口,门前广场、停车于一体的大门区概念,从而达到了出入方便,停车有序,环境优美,形式开放。整个校园交通流线清晰、流畅、便捷。

道路:

同一性原则:组织交通,合理分区,创造景观三统一。安全性原则:以人、车分流,限制车行区域,减少交叉。

便捷性原则:以人流为主的道路,顺达取直,以车流为主的道路环绕校园,就近停靠以保证环境的完整性。主入口侧边设置临时停车位,方便接送学生家长汽车就近停放。

三、绿化生态环境设计

在当今城市与建筑设计领域,结合生态的环境设计成为共识,绿色环境成为当今人工空间的发展趋势,在本方案的规划设计中,如何把握和运用自然生态的特色和规律,创造一个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整体完善的生态环境系统,成为创造的又一主要课题。

现址学校由于用地紧张,除了半月池区域有较好的绿化景观基础外,其他地方显得比较生硬乏人亲近,必须系统的考虑人工生态环境的再创造,使其有机完善,积极地调节并改善校区小气候,同时美化环境。为此,我们采取的策略使将各个功能分区内的建筑尽量集中布置,节约出大片完整的用地,在各功能区域之间的过渡带形成集中的公共绿地,并向各个区域渗透。这样的绿化布置,具有整体性,连贯有效,为校区提供了真正的氧气库,并在空间和景观上起到了连接过渡的作用。

建筑设计

一建筑单体设计。

1.设计原则:

校园的单体建筑使总体环境中构成和组成部分,从属环境,单体建筑在与整体环境相协调的基础上,设计总体思想是符合城市整体规划及呼应配合上街历史保护街区的要求,以精致、素雅、大方为追求。建筑形式的设计首先服从功能需要,以完整的体快进行组织,并在既定的平面构成方向上,以连接、穿插、切割、镂刻等造型手法,塑造出既统一又丰富多变的建筑形体和建筑空间。建筑色彩以青灰色外墙为基调,局部用白色来勾勒、提神,并与周围的绿树相的益彰。

朝向和间距——建筑物以南北朝向布置为主,按照国家教委颁布的《城市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满足建筑日照,采光,通风要求。消防要求——建筑高度控制在20m以内,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进行消防设计。尤其注意楼梯、走道宽度、栏杆高度等细部设计,满足规范、消防、疏散、安全要求。

卫生设施——卫生间按国家教委颁发的《城市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为起点配置各类卫生设施,适度超前。2.建筑各功能体部分

(1)教学楼

分成A,B,C三个部分,建筑面积 11786平方米。教学楼A五层框架结构,1至4层有36个普通教室,5层8个专门教室。教学楼B四层框架结构,有15个专门教室。教学楼C四层框架结构(局部五层),有12个普通教室。共48个普通教室,23个专门教室,每层都有教师办公室及各辅助用房。立面主要采用青灰色系,与现代玻璃及白色构架和色带相对比,富有文化内涵,具有亲和性和人文气息。教学楼间距满足日照间距及国家规范的求。

(2)行政办公楼

位于校园中心,南对半月池,东望运动场,建筑面积2016平方米,为四层框架结构,包含学生及教师阅览室和行政,教师办公室。建筑造型 为整组建筑群的点睛之笔,型制上较组群的其余部分更为隆重庄严,隐含传承历史的责任与希冀,但又与整体建筑相协调呼应。

(3)多功能楼

位于校园的西南侧,为二层钢筋混凝土框架大跨度钢屋顶结构。建筑面积 727平方米。内部设施齐全,又邻近道路,方便人流集散。(4)食堂

位于校园北侧,建筑面积 2824平方米,为三层框架结构。局部四层。

技术经济指标

用地面积:15946m2 总建筑面积:17353m2

其中:

行政楼:2016m2 教学楼:11786m2 多功能楼:727m2 食堂:2824m2 建筑密度:31.1% 占地面积:4960m2 容积率:1.09 绿化率:25% 机动车位: 6个

篇2:武义壶山小学设计说明

印象:一眼看上去, 体育教师出身的李建生校长文质彬彬, 已不复当年做体育教师时的风采, 但在儒雅的外表下, 李建生校长不失英气, 举手投足间隐隐可见一名体育人的精气神, 那种孜孜追求、永不服输的精神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办学中, 李建生校长充分认识到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重要性。他认为, 校园体育文化就是以体育教学或活动中体育项目的学习、体育知识的渗透、体育精神的感染为依托, 发展学生基本运动能力、增强学生体质, 丰富体育知识, 提高道德水平, 培育健全人格, 形成体育文化制度, 积淀特定体育文化精神, 从而引领学校全面发展的一种文化建设。这种特定的文化建设与学校的培养目标、校风校纪、生活方式等内容相联系, 不仅作用于人的身体, 使人身体健康, 而且具有丰富的育人价值。“体育不仅能给人带来快乐享受, 而且可以强体魄、增智力、固心理, 是人们健康工作、幸福生活的基石。只有从小抓起, 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 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行为, 才能使数以亿计的青少年健康成长。”

中国学校体育:作为一所百年老校, 在场地小人数多的情况下, 你们学校是如何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

李建生:我校现有56个班级, 2500多名学生, 学校体育场地不足1600平方米, 最多时操场上有7个班, 大约315人同时上课。我校对在这样狭小的场地中保证每个学生的锻炼时间, 激发体育兴趣, 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 保证有效的体育教学进行了大胆的实践与探索。我校紧紧围绕“人人参与、人人健康、人人发展”这一基本理念, 精心设计、安排活动, 营造了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 使体育文化成为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方式, 促进了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开创了“小场地有大作为”的新局面。

中国学校体育:你们是如何精心编排活动课程, 做到以“小见大”?

李建生:保证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是阳光体育运动的主要内容, 从表面和时间安排上看, 每所小学都达到了这一要求。学生每天有5个10分钟的课间休息, 再加上长达40分钟的午休时间以及20分钟的早操和每周三四节的体育课, 学生每天的锻炼时间已远远超过了一小时。但实际上, 由于场地狭小, 器材匮乏, 楼层较高, 加上语数作业无法及时完成等众多因素的影响, 大部分学生在课间都没有参加体育运动, 有的甚至已经养成了不上厕所不出教室门的习惯, 学生每周有效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最多只有220分钟 (三节体育课与每天20分钟的早操) , 再加上部分学科的“巧取豪夺”, 学生每天的锻炼时间远远达不到要求。

如何才能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的锻炼时间呢, 我们的做法是:

开设阳光体育课程, 小时间出大效果:

由于小场地的制约, 统一同时安排活动显然行不通。为此, 今年开学初, 我就要求学校教务处做了精心的安排, 在每周三节和四节体育课的基础上, 适当减少地方课程, 增设了一节阳光体育课, 并且打破了以前上午只上语数、科学等室内课, 下午体育等室外课的常规。在安排日课程中除了上午第一节不安排体育课外, 其他节次的课程都穿插了体育课, 而且高、中、低段适当搭配, 充分考虑学生因年龄差异而产生的活动区域差异, 使得各年龄段的学生都能在“小”场地上进行快乐的体育活动。

阳光体育课程的开设, 使阳光体育运动从时间上得到了保障, 但课的效果如何, 关键在于课程的实施者——教师。为了使这小小的40分钟发挥最大的效益, 我们加强了对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培训, 聘请了山东省队专业教练、浙师大体育系学生、围棋教练等多名素质高、专业强的教师, 充实教师队伍。此外, 针对专业体育教师匮乏, 相当一部分阳光体育课程是班主任兼职的现状, 我们也加强了兼职教师的培训, 通过听课、讲座等形式, 使他们认识到了体育课程的重要性, 从思想上彻底改变了语数是大科, 体育是小科, 可有可无的错误认识。为了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水平, 我们还开展了师师结对活动, 通过专业教师的引领, 使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 业务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从而保证了“阳光体育”的课堂教学时间和质量。

充分利用课余时间, 积小成多:

俗话说“积少成多”, 同样, 积小也可以成多。每天的课间休息与午休时间如果能加在一起有效利用的话, 将大大增加学生的锻炼时间。关键在于如何才能激发学生运动的兴趣, 使他们自觉地参加锻炼。为此, 我鼓励学校音乐组与体育组开展了学科渗透大讨论, 针对学校场地小的特点,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开发了集体舞“感恩的心”、“少儿武术”、“健身操”三个课间集体锻炼项目, 每天从第二个课间休息开始, 利用校园闭路广播系统轮流播放音乐, 由于音乐的感召力强, 所需的场地又不大, 可以在教室进行, 再加上学生对武术、健身操、集体舞的兴趣浓厚,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锻炼的积极性, 校园里也形成了只要有音乐就有人运动的良好运动氛围。

中国学校体育:你们是如何开发地方特色体育, 使体育活动做到“小中见趣”的?

李建生:阳光体育课程的开展, 虽然从时间上保障了学生每天一小时的锻炼, 但由于体育课程的增加, 使每节课上课班级数从原来的7个升为了8个。而小班化是在小场地上好体育课的先决条件和必要因素。狭小的运动场地, 庞大的学生队伍, 在这样的条件下要上好体育课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如果按照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 将8个班同时集中到操场上课, 那么这样的课势必徒有其名而无其实了。为了使增设的阳光体育课突破小场地的制约, 发挥应有的作用, 达到学生得到锻炼、学会锻炼的目的, 我们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开设了许多适合学校特点的特色体育项目, 并且以课的形式加以统一安排。

如:一、二年级开设了围棋, 三、四年级开设了中国象棋, 五、六年级开设了国际象棋等室内课程。此外, 学校一、三、五年级还开设了轮滑, 二、四、六年级开设了跆拳道、武术等室外课 (以上室外课可以利用学校两幢教学楼间的空地进行, 场地要求较低, 还可以多年级多班级组合同时教学, 克服了师资匮乏的困难) 。由于特色课程的开发做到了室内室外的合理安排, 实现了学生的分流, 有效地缓解了场地小学生多的现状。现在, 虽然每周的体育课时数增加了, 但每节课操场上的班级数反而减少了, 运动器械基本能够满足各班的要求, 如篮球、排球、垫子等;操场也能够保证每人 (组) 都有固定的练习空间, 不再需要经常地分组轮换了, 在单位时间内增加了每个学生的练习次数, 从而提高了练习的效果。

特色体育的开发, 做到了动静结合, 既激发了学生参与锻炼的兴趣, 又保障了学生每天运动的强度, 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中国学校体育:在合理安排校园场地方面, 你们是怎样实现“积小成大”的?

李建生:应当承认, 小场地确实有着许多弊端, 但小场地并不等于无法上体育, 无法上好体育课, 只要加以开发, 进行合理规划, 同样能成为学生快乐运动、积极锻炼的乐园。

开发边角, 积小成大:小场地学校大部分年代比较久远, 布局规划不合理, 校园内往往都有许多闲置的不规则小空地, 而这些空地只要稍加改造就可以成为学生课间运动的理想场所。如在校园教学楼间的空地上, 画上几个孩子们喜爱的跳房子的格子, 标上一些立定跳远的刻度, 就可以吸引许多孩子, 使他们走到这里就忍不住要跳一跳;我们在台边长达20余米多达8级的台阶上写上“好功夫, 从跳台阶起步”几个大字, 就吸引了许多武术迷们自觉参与锻炼;在大树上挂几条绳梯, 就成了学生喜爱的攀岩场。通过对这些不起眼的小场地的开发, 使它们成为了有趣的运动场所, 丰富了学生的锻炼项目, 使学生自觉地走出教室走向操场,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锻炼的热情。

校园边角场地的开发, 不仅为学生的课余锻炼提供了丰富的运动场所, 同样也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便利, 减少了同一时间操场内上课班级数, 达到了分流学生, 又保证质量的效果。如学校半月池曲径通幽, 有桥有台阶, 场地较大, 是组织学生进行耐久跑、障碍跑的理想场所。又如, 利用校园内的两个圆形大花坛, 可以组织开展圆形接力跑、轮滑教学等内容, 校园围墙则是组织开展靠墙倒立、对墙投掷等项目的好地方。

校园边角场地的开发使学生的锻炼因地制宜, 顺其自然, 更能让学生的情绪高昂, 运动量也易于掌握和调整, 组织队形不易混乱, 活泼自然, 灵活而不忙乱。对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起到了很好的点拨作用, 使他们明白锻炼身体不一定要400米的跑道, 不一定要一副完整的球桌, 只要想锻炼随时随地都可以, 这也是阳光体育运动所要求的。

科学规划, 合理利用:上好体育课, 可以从时间和质量上为阳光体育运动提供有效保障, 而充足的运动时间、适当的运动空间则是上好体育课的基本条件。要在小场地上好体育课, 就要求教师要仔细研究操场的规划, 相互协商, 统筹安排, 对场地精打细算, 使之得到合理利用, 发挥最大的功效。为了保障“阳光体育运动”课程的质量, 我同体育组教师们一起, 对场地进行了研究, 结合体育教学授课内容, 根据操场的特点, 对场地进行了重新划分:环行跑道外侧为投掷区, 环行跑道内圈为耐力跑、中长跑区, 外圈直道则为速度跑区, 跑道内侧2个完整篮球场则是迎面接力、跳跃训练、腿步力量训练区, 另外四个小半场则是游戏区、集体舞蹈区。

通过对场地的规划, 做到了运动定点、学生定位, 改变了原有体育课人数多、场面乱的局面, 既保障了安全, 又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练习时间。此外, 由于对运动场地进行了定点规划, 还方便了教师对其他班级体育活动情况的了解, 尽量使跑、跳、掷练习相互协调。以便适机调换场地。通过对小场地的规划, 使操场的每块角落都被充分利用了, 学生锻炼的有效空间也增加了, 从而增强了学生练习的强度, 对于提高练习效果也具有一定作用的。

中国学校体育:在科学统筹教学内容方面你们都做了哪些工作, 达到了“以小避乱”的效果?

李建生:“使85%以上的学生掌握2项以上的运动技能”, 是阳光体育运动提出的目标之一, 而学生体育技能的掌握有赖于有效的体育课堂教学。

为了使多班级、多学生在狭小的一块场地内上体育课不出现教师教学组织以及学生体育活动过程中的“撞车”现象, 我们在体育教师间开展了集体备课, 统一调度活动, 从教学内容、组织形式等细节入手, 适当开展合作教学探索。要求体育教师在每月前制定好本月教学计划, 计划中详细写明自己在各课时中的教学活动组织形式、活动场地的安排以及使用教学器材的数量。体育组组长则根据各位教师的计划, 对学校的场地、器材等教学资源作合理、统一安排后再反馈给每一个体育教师,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避免各班级在体育课中的“撞车”现象, 还为教师组织体育教学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同时也促使体育教师们养成上课不随意、认真准备、及时反思的良好习惯。这对体育教师的业务素质提高和体育教学的质量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此外, 针对我校学生多、场地小, 在做准备活动时, 存在多班学生混在一起跑步、做操、做游戏, 次序乱, 相互干扰, 效果很差, 且很不安全这一现状, 我们进行了教学整合, 即准备活动一体化, 多班集中跑步、集中做操, 在进行游戏活动时采用多班合作, 以大带小激发学生练习兴趣。由于采用合作教学, 教师统一管理, 通力合作, 排除了不必要的干扰, 方便了教师的教, 促进了学生的学,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中国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缺乏是许多学校的“通病”, 你们在“小”器材上有什么“大”创新?

李建生:据有关资料统计, 大部分场地小的学校, 体育器材也较匮乏, 无法满足学生锻炼的需求。体育课堂教学内容除了跑、跳等别无内容, 十分枯燥乏味, 致使许多学生产生了爱体育但不爱上体育课, 想锻炼又没东西锻炼的情绪。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小器材自己造、小器材大创新的活动, 师生一起自制了一部分体育器材, 既克服了学校器材匮乏的困难, 又节省了练习场地。如利用废弃自行车内胎制成的多用器材——橡皮带, 可以作绳操, 可以进行上肢力量练习, 可以作投掷牵引练习, 还可辅助单、双脚跳及跳远、跳高的练习。又如学生自主开发的纸垒球, 材料简单实惠, 只要在破手套或袜子里填进纸团, 然后用针线缝好做成球即可, 不仅重量轻不易扔远, 保障了安全, 又可充分发挥学生臂力, 使学生掌握技术要领。学生人人都会做, 随时可练习。除此之外, 我们用跳背来代替山羊分腿腾越的练习, 用橡皮筋来代替练习跨越式跳高的过杆技术, 在增加练习次数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运动技能。

通过对器材的创新, 既丰富了学生体育锻炼的内容, 增强了学生参与练习的强度, 促进了学生运动技能的形成, 又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 使学生形成了任何物体都可以成为锻炼工具的意识。

中国学校体育: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是阳光体育运动的普遍做法, 你们是在如何优化教学评价方式, 做到“以小激大”的?

李建生:教育部提出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最终目的是提高青少年的体质, 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而终身锻炼意识的形成并不是教师所能教会的, 关键要看学生是否对体育有兴趣, 因为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 它可以成为一个人一生追求的动力。基于以上认识, 我们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 在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开发了地方课程, 改造了运动场地的同时, 改革了评价机制, 以赏识教育的理念为引领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教学。

如今, “赏识学生, 服务学习”这一办学理念已深入我校每个教师的心中, 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都能以欣赏的眼光发现学生的点滴优点和微小进步, 教学过程中多采用了激励式、肯定式、赞扬式评价, 并且努力为学生创造了许多体验成功的机会, 使体育课堂成了学生体验成功、快乐锻炼的大舞台,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此外, 针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存在不均衡性, 如有些学生擅长跑步, 有些学生跳跃能力较强, 有些学生耐力足但速度不快等特点, 我们还改革了学生体育达标评价方式。在开学初就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身心特点, 制定了跳远、4×10米往返跑、跳绳、篮球技能、轮滑、武术、投掷等多种考核项目, 由学生根据自身的爱好进行选择考核内容, 由于这些项目是学生自己选择的, 因此学生自主参与锻炼的积极性很高, 而且自主选择还可以使学生能够扬长避短, 充分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均衡发展, 我们还鼓励学生选择一门自己相对薄弱的科目, 在开学初帮助学生记录下初始成绩, 期末进行测试, 只要发现学生进步了, 我们就给予表扬和鼓励。通过这一改革, 变“要我考”为“我要考”, 既使学生看到了成功的喜悦,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又保障了学生技能的掌握, 促使很多学生都形成了“锻炼不是为了争第一, 而是为了使自己今天比昨天更高、更快、更强”的良好意识。

同时, 由于学生对锻炼兴趣浓厚, 也拓宽了学生的锻炼空间。很多学生在放学后, 为了证明自己能比昨天更高、更快、更强, 纷纷走进社区运动场开展锻炼活动, 而一些没有社区体育设施的孩子, 则开始在家中利用各种物品开展锻炼。在孩子们的影响下, 大人的锻炼热情也迅速高涨, 每个社区、每个家庭都形成了良好的锻炼氛围, 达到了全民健身的目的, 这也正是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所希望的。

上一篇:外嫁女回娘家活动致辞下一篇:《动物世界》观后感600字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