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桃花源小学生作文

2024-04-12

我心中的桃花源小学生作文(共20篇)

篇1:我心中的桃花源小学生作文

千百年前,受尽官场世俗之气的陶渊明离开了,写下了不朽的桃花源记,给后人留下了一个美丽的空间,多少人追寻,幻想有朝一日能拥有这样的生活,在我看来,桃花源安逸舒适的背后,是一群人脆弱的精神世界,是一种病态的逃避,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他们的生活没有忧愁,但也没有快乐。

他们满足的仅仅是物质上的安逸,他们的精神世界一定是极端空虚的,面对战乱,他们选择逃避,为了物质生活的安逸。

逃避就意味着堕落,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秦王的暴政,只有逃避才是最好的方法,存在,代表一切,于是,他们带妻子邑人来到人迹罕至的地方,他们还算幸运,可以安然度过几百年。

混乱的社会,桃花源无疑是人们心中的天堂,这种生活的方式在现在看来也是美好的,近似于美好,细想,对于桃花源的人们,他们既然来了,就一定会忍受寂寞,寂寞有的时候也会产生许多伟大的东西,比如,桃花源。

桃花源的失踪,这是一种必然,既为桃花源,就注定与世隔绝,一旦被发现,这种生存模式随即也被打破,桃花源记中描述桃花源的失踪,我肯定,这不是指地点的迷失,而是精神的失踪,既然有人发现,安静,和谐将不复存在。人们发现这个地方,会争先住进来,这是,桃花源已完全消失,桃花源是与世隔绝的,她不欢迎任何一个闯入的人。

桃花源中的人们,看着这一切,一定会悄然退去,去开辟另一个属于他们的世界。

我心中的桃花源,是一个无法进入的世界,只有想象,不属于桃花源的人,慎重的停下脚步吧,既然没有桃花源,就请不要破坏另一个自给自足而又脆弱无比的世界……

篇2:我心中的桃花源小学生作文

我随着轻柔的风走向桃花源入口。那是一个用玉石和琉璃垒成的拱形大门,上面镶满了珍奇异宝,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衬托着用金粉描在门中间的三个大字:桃花源。显得格外耀眼夺目,使人不禁产生疑惑:这个富丽堂皇的大门后面,还有多少让人惊叹的玩意儿!

我随着轻柔的风走进桃花源。映入眼帘的,首先是大片清新淡雅的粉红色,风儿一吹,花瓣零零洒洒的飘落,像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空气中还弥漫着使人陶醉的桃花香,轻轻一闻,就让人感到飘飘欲仙。撒落到地上的花瓣,与鲜嫩的小草一同装点着大地,使大地不再是单一的绿色。小草很高,有半个我那么高。上面稀稀疏疏的银粉让桃花和草地在阳光下耀眼夺目,芳草的清香,桃花的迷人,阳光的照耀,使这一切都那么美好!有时,还会飞来几只嬉戏的小鸟的蜜蜂,在茂密的林中捉迷藏,他们很快乐……

我随着轻柔的风走进桃花源深处。哇!原来桃花林的后面,有一块广阔的草原,草原一望无际,美景不亚于桃花林。远处山坡上吃草的小羊,排着整齐的队伍,尽情的享用着美食。像天空的一朵朵云彩在漂浮。草原上驰骋的骏马飞快的奔跑着,享受着人间仙境的一切。草原,像一幅没有用墨线够了的中国画,自然,美丽……

篇3:我心中的荆轲

战国,那是个充满死亡和黑暗斗争的时代,当所向披靡的秦国大军,濒临易水之时,荆轲的出现无疑绐整个燕国带来希望。而此时,燕国的灭亡已经注定。燕太子丹的优柔寡断和秦武阳的外强中干,荆轲比谁都清楚,所以刺杀计划的失败,也就早已注定。失败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死。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转身,是诸士动人的悲曲和一脸憔悴,哀伤的面容。心中杀气升腾,嬴政、嬴政、死啊!跃上马车,驶向强秦,终已不顾。秦王殿上冲天而起的血光。

在中国古代,有无数英雄侠士,有季布有张良甚至是诸葛亮和曹操,他们所达到的高度和取得的成就是荆轲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但在我心中一直有这样一种假想,就是把他们放到荆轲的位置,他们是否也能像荆轲那样死得义无反顾。

篇4:我心中的桃花源

桃花源,一个好陌生的地方,更是一个渴望不可及的地方,在当今社会中,竞争如此激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真的会有这样一个地方吗?

当然有,那就是我可爱可敬的班级。

我的班级就像一条喧嚣的小河,有很多的鱼儿在里面游动,岸边的树木生长茂盛,树上的鸟儿也是引吭高歌,一切都是一片轻松安逸,都是一片生机勃勃。在我们班中,每个同学都很要好,同学和同学之间关系密切。

“预备,跑!”发令枪响起,全场气氛随着发令枪升腾起的烟雾爆发到了最高潮,呐喊助威声此起彼伏,啦啦队员们火一般的热情顿时点燃了全场欢快的气氛,运动员之间交替传递着“冷静!好好跑!”等话语,看着接力棒一棒又一棒稳稳当当地传到对面的同学手中,大家都不由得为自己班级尖叫,举着班旗的同学奋力摇动着旗帜,连老师都被这气氛所感染,把手掌做成喇叭形,用自己略带沙哑的声音投入了啦啦队当中,很多同学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这一刻,大家似乎都变成了一把火炬,正在不停地燃烧着,为自己的班级而喝彩,大家拧成了一股绳,奋勇向前。

但是,这份宁静也不是永远的,天总有阴下来的时候,歌声没了,河水的清澈没了,只剩下了暴风雨前的紧张气息。

班级中难免会有小摩擦,但是在这个年龄的我们总是会在一时失去自己的理智,甚至大打出手,但是善良的同学们总会在适当的时候介入,劝解两位火冒三丈的同学,没有几分钟两人就握手言和,和好如初。班上的同学们都认为世上最好的美德便是宽恕,对待某些同学的不雅举止、不好的习惯都会被善意地提醒,在友好的氛围中改正自己的不足,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人。在班委竞选中也不会有人因为别人的输赢而抱怨自己的无能,而会在自己成功时鼓励他人,在自己失败时得到别人的帮助,大家都会为对方着想,就算自己的对手赢了,也会为他送上真心的祝福,这就是我们班的同学——能够坦然面对成百的同学。在我们的班级里,每一个人都如天使一般纯洁,没有社会上的勾心斗角,更没有世俗间的冷嘲热讽,只有挚友的安慰、真挚的鼓励以及善意的劝解。大家都有良好的集体责任感,这难道不是我们所盼望的么?

十四岁的我们毕竟还年轻,心灵都是那么纯洁,那么没有瑕疵,也许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珍惜童年里美好的时光,珍惜每一个美好的瞬间,我心中的桃花源,我的班级。

江苏省南京外国语学校初二(2)班

指导教师:陈 燕

篇5:初二《我心中的桃花源》学生作文

曾经有这样的一个人: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他是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田园生活是他的主要写作题材。

当时社会很黑暗,但也无法改变,他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美好的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的情趣。

其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自己喜欢的东西,而我心中有一个与陶渊明相似的世外桃源。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也就是我心中的世外桃源,它“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简直就是人间仙境;它还“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样的桃源反衬出了外界战乱,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这样的地方每一个人应该都很想去吧!当然,如果不用写作业,那就可真成仙境了,但是这毕竟是虚构的,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陶渊明不想生活在黑暗的世界,我们每一个人也都渴望来到美丽的世外桃源,陶渊明笔下的桃源是虚构的.,不存在的,我们也要在追求美好的同时珍惜现在的生活。

初二《我心中的桃花源》学生作文4

白云苍狗,斗转星移,时光的河流涤荡了多少岁月的烟尘,冲刷了多少过往的流沙,一粒一粒轻轻拍打在我的脸庞。蓦然回首,已想不起来今年是音乐陪伴我的第几个年头了。

纷纷扰扰的尘世喧嚣让本就无比充实的我更加疲惫,是音乐,给了我只属于我的小世界。结束了一天的学习,夜幕悄悄降临,可谈话声和鸣笛声还回响在我的耳畔。我戴上耳机,黑白琴键敲出来的一个又一个音符如涓涓细流,缓缓流往身体的每一个地方,有时许多音符成团似的朝我涌来,仿佛大浪一下又一下重重拍在心上,好似海上刮起了龙卷风。闭上眼睛,仿佛这世界只有我自己,倘佯在音乐的海洋。

字字句句的冷漠言语让本就倍受打击的我更加失落,是音乐,帮我重拾了自信,“你看看别人都做得到,你怎么做不到……”话音未落,我已重重地把房门关上,靠着墙角坐下来,把头埋进臂弯里。窗外的风野兽似地咆哮着,震得玻璃咣当咣当地响。

戴上耳机,如怪物一般吼着的风也停了下来,和着大提琴一下又一下的重音,踏着整齐的步伐,大步流星地朝前走去。我抬起头,泪痕不知不觉被风吹干了,泪水不再模糊我的双眼,眸中闪烁的只有可以燎原的星火。我仿佛看到了我身披红色战衣胜利归来的场景。我立即翻开书开始学习,希望在中考这个比赛中我可以摘得桂冠。

篇6:我心中的桃花源作文

题记

春天过去,夏天激进。留在半山的回望与那时时光,在夏的弥漫生长中,不哀戚,不踱步。一半山满是绿色,一半山花香杂陈。

儿时,与爷爷一起生活。爬树,玩泥,斗蛐蛐儿而令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夏日里那片插满秧苗的稻田。

走在乡间小道上,闻着满地泥土的芳香,映入眼帘的便是连绵起伏的群山和一望无际的稻田。爷爷,我来给你送水啦!话音刚落,爷爷便放下手中的秧苗,朝我身旁走来。

我呆坐在旁,望着那一片片的水田和鲜绿的秧苗,绿意满地,泥土飘香,好似一幅泼墨山水画。一阵阵微醺的暖风吹来,惊起一阵阵绿波,那些秧苗好似在跟我招手,在悄无声息间便把我想尝试的念头勾起了。

你想去尝试插秧吗?爷爷慈祥地说道。我好奇地点了点头。便学着爷爷的样子,挽起裤脚向稻田里踩去。我目光紧紧地盯着爷爷,生怕遗漏了哪个动作。该你了。我一边回想刚才一边拿着小秧苗,小心翼翼地插种在稻田里。回过头便看见爷爷肯定的目光,顿时充满了干劲

日落西山,不知不觉间,我们爷孙俩已经干了一下午了。我们坐在田头歇了歇脚。望向田间,那秧苗一大片一大片的,在和风的吹拂下,好似一幅毛茸茸的地毯,真想在上面打个滚。

爷爷,为什么我们不去买粮食,要这么辛苦的来栽种呢?我不解地问道。爷爷笑了笑,说道:只有辛勤劳作后,方知水之甘甜;只有大汗淋漓后,方得心中欢乐;只有经历一番彻骨寒,方可闻见梅花香啊!我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水波在荡漾,江畔的垂柳在轻柔的挥着手,夕阳恋恋不舍地挨近了西面的大山,余辉落在被晚风吹皱的水面上,碎成了一片片清晰的银箔,轻盈地在水面上漂游着。

那就是我的故乡

故乡是什么?是屈原的秭归,那里是楚国宗祖,洞庭波兮木叶下;故乡是卡夫卡的布拉格,虚幻又现实,欲说还休;故乡是木心的乌镇,五十年未闻乡音,听起来麻痒痒的亲切感。当我不知疲倦,山一程,水一程,渐行渐远才发现:那片山,那片一望无际的稻田,便是我心中最美的桃花源。

冬天渐渐离去,春天已然到来,各种各样的鲜花将即将盛开,而我唯一喜欢的就是桃花。

曾经有这样的一个人: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他是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田园生活是他的主要写作题材。

当时社会很黑暗,但也无法改变,他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美好的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的情趣。

其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自己喜欢的东西,而我心中有一个与陶渊明相似的世外桃源。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也就是我心中的世外桃源,它“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简直就是人间仙境;它还“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样的桃源反衬出了外界战乱,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这样的地方每一个人应该都很想去吧!当然,如果不用写作业,那就可真成仙境了,但是这毕竟是虚构的,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篇7:我心中的桃花源作文

远离喧嚣的城市,就来到了一个属于我自己的桃花源。

春天,我在草地上打滚、玩耍,无论是站着、躺着,还是坐着,心情都格外舒畅。温暖和煦的阳光轻轻的抚摸着我,它也催促着草儿们快快长大。春是一个阴雨连绵的季节,我独自站在空旷的草地上,没有树,也没有伞。我喜欢雨落在身上那种凉凉的、痒痒的、舒服的感觉。

夏天,我躺在一个可以遮挡烈日的地方,听着知了不停的叫唤着,安然入睡。醒来时我可以在小河中钓钓鱼,因为这样可以为今天的晚饭加菜。我还可以在小河中游泳,享受着那哗啦啦的流水声。清凉干净的河水和小鱼亲着我的手指头。有时我在小河中玩耍还会惊起一滩鸥鹭。

秋,一个丰收的季节。我收获到了自己的劳动成果,这不仅甜在我的嘴里,还甜在我的心里。我漫步在田野上,聆听着一颗颗果实破壳而出的声音,听它们对生命的表白。我漫步在树丛中,落叶像是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我用手想捉住它,但它从我手指缝中溜走,我又从地上拾起它,一片被风吹得通红的枫叶。我把它放在我的口袋里,为自己留下一片成熟的秋天。

冬天到了,白雪纷飞,一片片白雪为大地披上了一件白色的大棉袄。雪下了一夜,树上、地上、屋顶上全都是一望无际的白色,粉妆玉砌,像一座白色的宫殿。我走出屋子,雪已经堆了尺高了。我深一脚浅一脚的在雪中漫步,虽然有些困难,但我没有走回头路。小河已被冻住了,我可以穿上溜冰鞋,从小河上游一直滑到下游。风像是一把把飞刀,把我的脚刺得通红。

篇8:我心中的歌

关于“红歌”这一概念, 在我的内心定位系统中一直是既熟悉又陌生, 原因究竟出自哪里?一时还真说不清楚。直到今年“六·一”儿童节期间的一个晚上, 我在陪女儿伴着收音机播放的《小喇叭》节目入睡前, 突然被里面传出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和《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所吸引。这两首歌曲是寄明先生近半个世纪以来专为全国小朋友先后量身打造的艺术精品, 令我心仪已久。歌声渐渐冲淡了我的睡意, 引发了我许许多多童年的记忆。我下意识的看了一眼已熟睡的女儿, 她的嘴角似乎挂着一丝微微的笑意。我索性坐起身来, 走下床去, 打开窗子, 凝视着深邃的夜空, 许久才打开了我多年的尘封记忆。鉴于我对寄明老师的了解与景仰, 脑海中却不知为何总是把她老师的作品与“红歌”紧紧地交织混想在一起。我尽力让心绪保持平稳, 让自主的思维定式慢慢从我心中穿过。突然, 灵感般的动机使我的思想深深的意识到:如果说的不错, 如今称谓的“红歌”就应该是指那些动人心弦的革命之歌吧。

抗日战争时期的红歌, 是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战斗歌。解放战争时期的红歌, 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歌。祖国和平建设时期的红歌, 是全国56个民族共同欢庆的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红歌, 更是全国各族人民发自内心的幸福歌。

对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这些红歌, 我的想法是:要坚决留住对它们的历史记忆, 保护它们的革命根脉。唯有如此, 世人才能用真心去呵护, 才可能会用行动去传承。

如今, 在祖国各项事业的飞速发展中, 由于较充裕的生活条件, 人们逐渐失去了往日对革命歌曲的那份眷恋。不妨试想, 如果没有那些勇于为中国革命胜利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 就绝不会有今天的和平、美满和幸福。寄明和瞿维老师不正是用自己的毕生精力为人们创造出一首首革命红歌的杰出代表吗!

寄明曾是上海国立音专钢琴教师查哈罗夫教授的得意门生, 1939年左右, 她与瞿维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不顾枪林弹雨, 义无反顾的奔赴延安, 她在延安期间被誉为“中国第一位女钢琴演奏家”的称号。两位优秀的革命音乐家那种胜似“和声的五度与对位中的卡农”至今仍被业界传为佳话。寄明原名吴亚贞, 瞿维原名为瞿世雄。两位前辈革命艺术家有着多个共同之处, 首先是他们对于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与理想极为相同;其次是他们同年生于浙江, 出生时间仅相差一个月。他们夫妇共同为众多的革命将士演奏了许许多多革命的红歌, 正是这些革命的歌才激起将士们最大的战斗豪情, 勇敢的冲锋陷阵在中国革命战斗的最前沿。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 这对相濡以沫的夫妻随“鲁艺”转赴东北, 瞿维任哈尔滨东北音工团副团长和沈阳鲁艺音乐系主任。1955年赴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进行学习, 回国后, 一直工作在上海交响乐团, 最后离休在中国音协常务理事与上海音协副主席的位置上。寄明到东北后, 任东北音乐专科学校 (现在的沈阳音乐学院) 副校长兼教务长, 后被组织调任到上海电影制片厂。她那首著名的电影插曲《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被国家正式认定为《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并荣获国家少年儿童作品一等奖。特别是她为电影创作的歌曲《小八路》, 还曾是我儿时独唱的保留曲目, 这支歌一直伴随我走过了幸福的童年。

红米饭、南瓜汤和红色的革命歌曲印证了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 确立了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创造性地把从思想上建党, 确定为党组织建设的发展原则。与此同时, 红色的革命歌曲也紧密的相伴着中国革命从井冈山到延安, 再经西柏坡, 最后到达北京, 一路征程洒满了革命将士的鲜血, 也留下了无数革命胜利的赞歌。这些红色歌曲留住了中国革命的记忆, 保住了中国革命的根脉, 凝聚着无数先烈的鲜血, 浸透着中国革命的坚苦卓绝。它连接着我们党的光辉历史, 催生了革命的最后胜利, 记录着中国革命的光荣与理想, 见证了我们党的历史功绩, 它承载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 它必将是亿万共和国人民心中永远的歌。

庄严的1949年10月1日, 革命红歌顺应时代的要求, 迅速作出华丽的转身, 成为人们心中革命胜利的欢庆歌。它遵从着革命的价值, 见证了祖国革命战争的风风雨雨。它屡经革命战争的硝烟战火, 重新焕发出更为内在的律动与生机无限的活力。在祖国首都也是世界最大的天安门广场上, 鲜花似海, 红旗飘扬。成千上万的祖国各族人民身穿节日盛装, 载歌载舞, 尽情的欢呼着, 跳跃着, 整个广场变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人们越发清楚的感受到, 祖国已进入到和平建设时期, 我们要更加团结一致, 努力奋斗, 这样国家才能更加繁荣富强。当时年仅30岁的革命音乐家王莘先生被祖国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深深感动着, 他心潮澎湃, 热血沸腾, 用最饱满的革命热情于次年9月谱写出至今仍享誉海内外的革命颂歌《歌唱祖国》。王莘系江苏无锡人, 与阿炳同乡。20岁前在上海积极参加抗日救亡的歌咏运动, 他深知中国革命的胜利是来之不易的。为实现学习革命音乐的远大理想, 血气方刚的他克服重重困难, 赶赴延安鲁艺求学。毕业后, 组织上把他分配在河北联合大学的文艺部音乐系工作。王莘的《歌唱祖国》凝聚着一位革命艺术家寄希望于祖国更加强大的良苦用心与深厚的艺术功底, 作品气势豪迈, 激情四溢, 以高度的艺术性准确的刻画出共和国朝气蓬勃, 蒸蒸日上的大好景象。作曲家大胆的采用了主副歌两部分长度相等的结构形式, 创造性的表现出新国家新时代的崭新精神风貌。曲调热情奔放, 准确的塑造了伟大祖国东方巨人的艺术形象, 颇具深刻的思想性与高度的艺术性, 堪称是一首标准的祖国颂歌。上世纪的1980年5月, 《歌唱祖国》被正式认定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联播》的开始曲, 直至今日, 还在向全世界同时播放。

共和国的建立, 在应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同时, 对于我国国民音乐与专业音乐教育也给予了更高的关注, 迅速将以往的大专学科提高到本科, 并将戏剧、舞蹈等艺术的中专系列也晋升为本科或专科, 特别是自上世纪70年代末又陆续开始了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学历培养以致新世纪初的艺术硕士教育。这些现象足以证明:党和政府对广大人民群众美育教育的重视和努力提高全民素质的坚定决心, 逐步使我国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确立为:坚持对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方向, 以科教兴国为基本国策, 努力培养打造全面发展的人, 以更好更快的适应祖国建设的需要。

转瞬间, 历史的时钟已准确定格在1978年的9月, 这是自中国革命胜利到和平建设时期的一次最为重要的关键结点。此时的革命红歌已从本质上产生了新的飞跃, 成为亿万国人内心深处实实在在的幸福歌。这争相绽放的幸福歌正是源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方针, 这无疑为全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做出了更新的理论解读, 特别是其中的制度建设与机制创新更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勇于把科学社会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特色的理论实践过程。同时也深刻的表明, 我们党的一、二、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同红歌一样是一脉相承的。值得提及的是, 我们党的思想建设一直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武装, 并紧密的与我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使之成为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法宝。在正确思想的指引下, 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均不断出现喜人的巨大进步, 赢得了世界范围的决定性话语权。在此基础上, 中国人民的红色幸福歌也越发显得绚丽多姿, 更多的音乐杰出人才不断站在世界最高的领奖台, 这是祖国的骄傲和民族的自豪。同时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国人心目中的幸福歌也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如:瞿希贤的《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刘虹的《妈妈教我一支歌》、徐东蔚的《请到天涯海角来》、郑秋枫的《我爱你, 中国》、谷建芬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施光南的《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和《打起手鼓唱起歌》、陆在易的《祖国, 慈祥的母亲》和《我爱这土地》等。这些祖国发展现阶段的幸福歌, 不啻山间的一泓春水, 是那样的清新迷人。在我们为我国特有的红歌击节赞叹之余, 我想唯一感谢的还应是党的好领导。

红歌——你是我心中永远的最爱!

篇9:心中的桃花源

我究竟身在何处?环顾四周,依然是那山那水那座城,这不就是我朝夕相伴的一切吗?但此刻,我的心中充满了久违的归属感,仿佛冥冥间有一股巨大的吸引力,我开始信步向前。沿着空旷的码头,寂寞的街道,三三两两的行道树,开始一场灵性之至的旅行。

背对着耻辱柱,面对着肃穆的圣母院,我心中积蓄一冬的冰雪在无声消融:当“丑”的化身卡西莫多被绑在烈日下受鞭打示众时,他渴求围观的人群给他一点水喝,却无人理睬。这时,正是天使一样的爱斯美拉达,在众目睽睽之下勇敢地把水递到他的唇边。她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卡西莫多,使他从此坠入爱河。外形丑陋但天性善良的卡西莫多与仪表堂堂却虚伪地标榜自己“清心寡欲”的副主教克洛德截然不同:同样深爱着爱斯美拉达,一个是不计回报地奉献,另一个则是不择手段地占有;前者的结果是毁灭自己,以死亡的方式跨越横亘在相爱的两人之间的鸿沟,后者的结局也是毁灭,却充斥着“不能占有她,就毁掉她”的邪念。卡西莫多的高尚与克洛德的丑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填补了我对美的认识的空白。丑陋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善良的心灵;美丽的外貌和华丽的衣着,往往掩饰不住内心的罪恶。只有心中充满了爱,才能洗尽世俗不堪的铅华,最终迎来春暖花开的季节,绽放所有的美丽。巴黎圣母院高耸而威严,加之路易王朝暴动流血的背景,那相貌畸形的敲钟人和美丽善良的波西米亚女郎卑微而凄惨的爱情显得格外令人动容。圣洁的教堂掩饰不住龌龊的乞丐街,丑就在美的身边。圣母院的钟声交织着爱与恨,碰撞着善良与丑恶。

背对着坟墓,面对着古老的角斗场,我感到灵魂在激荡。我眼睁睁地看着哈姆雷特完成了复仇的使命,却也让他自己的人生之戏早早收场。这是一场纯粹的悲剧,但有价值的事物并没有毁灭,反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一个人背负着两个人的债,被寄予的究竟是信任,还是其他?老国王当初怎么会料到,复仇的结局竟然是玉石俱焚。我在刹那间泪流满面,但哈姆雷特却宽慰地说,我终究战胜了那个恶魔。可是没有人看见,在哈姆雷特倒下的瞬间,他的眼角还挂着一滴英雄泪。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但我永远记得一场正义同邪恶的悲壮决斗。

背对着阳光,面对着生机盎然的向日葵,我感到灵魂被震撼。我看见凡·高用他金黄的油彩肆意地渲染着光明,自己却在黑暗的阴影中不断颤动,然后消失——他把他的苦,他的悲,他一切的一切,全都融入油彩,然后凝成一个不朽的永恒。这个遍体鳞伤的躯壳怎么会拥有一个如此倔强的灵魂?被世人冷嘲热讽的孤独,难以想象的困顿生活,难道都没有给他蒙上一丝阴影吗?我追问他,为何灵魂不甘堕落?他轻轻一笑,总有一天世人会理解我。他的手遥指一方,我依稀地看到很多人在赞美他的笔触火焰般奔放,他的线条叛逆地狂舞,很多人感慨他刻画的深度,棱角的分明——凡·高愤怒的宣泄终于得到认同,他旷世的孤独终于在百年之后有了巨大的回音。可他活着的时候,怎么就不被人理解呢?因为在任何时代,标新立异都难免会遭到抨击。当时有谁能料到,凡·高生平唯一卖出的一幅画,会在他死后一夜间价值连城?然而,世俗的喧嚣并没有阻挡住向日葵耀眼的万丈光芒。凡·高一直坚持不懈地攀登艺术与人性的巅峰,他甚至不惜用自己的生命为画笔润色。向日葵永远向着太阳,就像凡·高永远向着艺术。我的指间开出一片灿烂的花,我终于明白了永远有多远,我的泪眼看不见。但至少这种信念会把他推向至远——凡·高拍了拍我的肩,告诉我,要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朦胧中,我听见海浪哗哗的巨响,伴随着的是老人顶天立地的箴言:“一个人可以被打倒,但决不可以被打败!”隐约间,我看见弱小的简·爱勇敢地追求人格的平等,毅然离开罗切斯特……

篇10:我心中的桃花源作文

一条小溪流向在画面的右下角。小溪的水很清,可以看见河床上的石子。溪水两岸会有桃林。桃花开着,在茂密的林中玩捉迷藏。有些花瓣玩的开心了落了下来,在地上铺成了垫子,盖在了青草上。几小鹿踩在垫子上,小心翼翼地走到河边,俯下身,喝着甘甜的泉水。

山峰会蜿蜒的向前跑,直到跑到画面中央,在身后留下了一个个小山岳。在这里,水与山峰交界,露出了一个豁口。小口前有一条小路,顺着小路一直走,视野豁然开朗。这就到了桃花源了。

桃花源的左上角是一片屋舍,规规矩矩的排列着。屋舍间离的都不远,站在屋门口便可互相问候。顺着小路,又经过几间小屋,便来到了屋舍的中央。这是一个广场,平坦的地面上铺着白砖。白砖的层头有一口井。井不深,水却不断冒出,充满了环绕在周的池子,几个小孩在池边玩耍,溅起的水花变出一道道彩虹。

屋舍的右边有一片树林。几棵竹子夹杂在其中,显的更加翠绿。老人们坐在树阴下,望着远处的群山和近处的彩虹,开心的笑起来。

画面的右上角是一片田地。土地是深褐色的,显得刚出芽的油菜分外嫩绿。几个人站在其中,正开垦着新的土地。一阵风吹过,吹走了他们心中的炎热,也吹活了整个画面。

“呀!”一个老人叫道,跑过去,欣喜的望着土地上涌出的泉水。

人们坐屋中出来,相互问候着,走向广场。

一个小孩跑的太快了,扑通一声掉进了水池。他把头从水中抬出,露出了牙齿,笑了。

篇11:我心中的桃花源作文

初次见它,约是一年前吧!这里没有交错相通的小路,没有遍地的鲜花,没有热情的人民—甚至都没有人,没有良田美景桑竹,但,这里绿草如茵,四季如一。整齐排布的草绿、墨绿,白得透亮的门柱,完美分割的白线。记得那天,我正享受着周日午后的阳光,眺望窗外,虽不算晴朗,但仍属于北京春天里的好天气了。忽然,一片单调的砖瓦色中,一抹淡淡的新绿映入眼帘,定睛一看,一个北京城中不多的小足球场!就像那废墟中的一株嫩芽,充满抵抗外力的生机。

我飞奔下楼,冲向那桃花源,卸下被打开的锁,推开虚掩的门,真是个世外桃源。设备齐全,草地平坦,没有踏足过的痕迹,但谁在乎呢?我度过了最愉快的120分钟,直到妈妈在窗边的呼唤声响起,我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第二天,我早早写完作业,只为与它会面,飞奔到门前,我呆住了:另一行人正焦急地通着电话,神情有些愤怒、无措、紧张。我忙上前询问,却得知:昨日打开的锁,是他们砸开的,今天便换上了更加牢固的锁,根本打不开。他们指了指门上的牌子,上面印着管理员的电话,却怎么也打不通,牌子上的四个大字“免费开放”更加使人疑惑,无奈大家败兴而归。

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随着上千次的通话失败,我失去了耐心。某天,终于有一次,电话竟然接通了,我详细地说明了情况,并真诚希望得到帮助,心中燃起了一颗火苗。对方却将我打断,一句“这不归我管”完全刺透了我的心,像一桶冰水灌入心脏,火苗灭的很彻底,连灰烬都没有留下。忽然感到自己很可笑,满腔怒火涌上心头,一脚将球踢得老高,没有原因,没有目的,它像只自由飞翔的鸟,在天空中尽情享受着周身金灿灿的阳光,叼下一片片白云,眺望这夕阳美景。却发现有一条钢索绕在足上,被无情地拽到地面上。球落到地上,落在了桃花源里,也把我的记忆留在了那里……

“免费开放“这四个字对我来说是无价的,但也是没有票价的,这一张无法回到桃花源的票啊!

四季交替,杂草丛生,已经没了通向桃花源的路,但武陵人还在寻找着,因为他们相信去过的桃花源一直在那里,他要回到桃花源找回自己的记忆,找回那段时光,找回那无法找回、存在于那里的桃花源。

我不会再回去,我会学会忘记,

忘记……

篇12:我心中的桃花源作文

走到那一片与世隔绝的桃林,第一的感受就是优美平静。路两旁的桃树都开满了花,真期待秋天时结的一个个毛茸茸,淡淡粉红,香甜可口的桃子。放眼望去,一片片郁郁葱葱的绿色,鸟儿成群飞过,唱着优美的歌调,一路上散发出花与草淡淡的清香。恍然间,我感到自己成为了这个绿色世界中的一员,是多么闲适,怡然自在啊!

继续往前走,还走不到桃林的尽头,我有些疲倦,但又不舍离去,于是我坚持要走到桃林的尽头。走了很长时间,身边的动物多了起来,也时常能听到鸟鸣。一会儿,我看见了一条玉带似的小溪,溪上有一木桥,走过去,就能看到数十户人家。家家户户都保持着勤俭节约的良好作风,与动物和平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这里没有名利的争夺和竞争的压力,有的只是勤朴爱劳的作风和安宁优美清静的自然环境。我多么想留在这个美丽的地方啊!可惜,这只是幻想罢了。

篇13:我心中的《甘肃教育》

作为作者, 我认真。1982年1月, 我从西北师大毕业, 被分配到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工作。当年夏天, 单位组织各学科教研员到河西调研, 所长段华同志说都要写出调研报告, 并将选登在《甘肃教育》上。我的《中学政治课教学开始上了正轨———酒泉、张掖地区政治课的调查》是第一个交卷的, 刊登在1982年《甘肃教育》第10期上, 这使我非常高兴。年底, 单位领导把一项采访任务交给了我, 让我去现在的白银区水川镇采访当地教育发展情况。回来后, 我完成了《为了造福于子孙后代———皋兰县水川公社见闻》一文, 这可以说是一篇饱含深情的通讯, 刊登在1983年《甘肃教育》第2期和《人民教育》第3期上。此后我还为《甘肃教育》写过几篇评论、通讯和教研文章。1984年8月起, 我到省教育厅工作, 20多年没有以个人名义给《甘肃教育》投过稿, 当然有的文章也有我参与的成分。2006年2月第2 (A) 期刊登的《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那是我对分管工作的一点思考。回顾自己以往写的稿件, 现在翻出那些文章仍感到欣慰。

作为编者, 我快乐。我在省教科所 (当时《甘肃教育》编辑部为省教科所) 工作时, 先是搞教研, 后兼《甘肃教育》编辑。做编辑工作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先睹为快, 乐在其中。经常读到一些领导、教授等名人的文章, 从中能知道好多事情、经验、政策和理论。但从刊物的角度看, 有的篇幅应当压缩, 有的个别文字需要斟酌。主编岳正宗同志对我说, 有把握的你就改吧, 我确实大胆又慎重地一一作了处理。责任使然, 每拿上一篇稿子总要翻来覆去琢磨, 自己能改的就仔细地把它改好;有一定基础、需要作较大补充修改的, 便与作者联系, 进行商讨。

记得文县二中的一篇报道反复修改了两次, 兰州一中一位老师的文章是我上门一起研究重新确定的结构。领导要求多渠道组织稿件, 不能坐在办公室等稿子。我了解到临夏州教育的几件新鲜事情, 就搭长途汽车去采访。不虚此行, 1983年《甘肃教育》第11期刊登了临夏州教育的一组5篇稿子, 从中可以看到民族教育发展的新气象。编辑就是服务, 为他人做漂亮的嫁衣, 自己还是有一种成就感。

作为读者, 我受益。《甘肃教育》已经办了400多期, 每一期我都翻过, 新刊一到先浏览一下目录, 然后或浏览或研读喜欢的文章, 有时查找资料还要翻阅若干年前的刊物。从2006年开始《甘肃教育》改为半月刊, 内容与教育改革和发展贴得更近了, 并荣获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甘肃社科一级期刊等称号。我读《甘肃教育》, 比较关注教育栏目的有关文章和熟人的文章。我知道许多人写文章是很不容易的, 每一篇文章都是心血的结晶, 从中可以品出甘苦, 听到跋涉前行的脚步声。近几年《甘肃教育》开设的“卷首语”, 每一篇文章都是娓娓道来, 给人以点拨、警示和积极的导向。文雨同志的《实现教育公平的基本保证》之恳切、透彻, 《一字之差导致“被满意”》之严谨, 等等, 对教育工作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大有裨益的。

从当初作为《甘肃教育》的一名编辑, 到如今成为她的一名忠实读者, 每当翻开每一期带着墨香的杂志, 那些过去在《甘肃教育》工作时的往事就会涌上心头, 看着《甘肃教育》的每一点进步, 就像看到旧时的朋友取得了大的成就, 我禁不住欣喜万分, 就如同多年来一个总想圆的梦在不经意间给圆了一样, 我怎么能不欢喜呢!往事和喜悦如一杯放了百年的老酒, 让人一饮泪双流。

篇14:心中的桃花源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令人向往魅力绝伦的好地方。当我学习了《桃花源记》这篇文言文之后,这片美丽而神秘的地方就深深地吸引了早已厌倦了激烈社会竞争的我。不知不觉,窗外明亮祥和的月亮陪伴我进入了梦中的桃花源……

出现在我眼里的是一片景色异美的“山水画”。雄伟陡峭的山峰环绕着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山脚下流着清澈明亮的泉水,几只小鹿围着山泉畅饮着,从它们安静祥和的表情中不难看出山泉的清凉可口。我也忍不住用手捧起泉水喝了个痛快。比想象的味道还要甘甜。仔细看四周的大山,一个个雄伟壮观,它们穿着绿色的衣裙,更是别具风情。山脚下的不远处是一片茂密的桃林,一棵棵桃树连成一片,使人根本无法看到桃林的尽头。我情不自禁地走了过去,闻着越来越浓的花香行至桃林深处。一朵朵粉红娇艳的花朵饱满地怒放着,不时地吸引着勤劳的蜜蜂和楚楚动人的蝴蝶在花间翩翩起舞。

也不知走了多久,终于走到了桃林的尽头,出现在我眼前的是一条由多股泉水混合而成的小溪。水质清澈见底,不时有欢快的鱼儿游过。小溪上有座独木桥,我小心翼翼地走过了独木桥,到达小溪的对岸。抬头一看天,不知不觉,太阳的半边“笑脸”藏在了大山的后面。望着黄昏的晚霞给天边镀上了并不耀眼的金边,天色已晚。就在这时我才发现一片树林背后恍恍惚惚有村庄时隐时现,并且还有炊烟袅袅升起。我想:这定是陶渊明笔下的村庄了,我兴奋地朝着那个方向一路狂奔我睁开眼,天早已亮了!刚刚出现的场景却是那般真真切切,但是……我不禁失望起来,但转念又一想:或许,“桃花源”还

篇15:我心中的桃花源作文

那里不会有空气污染,因为没有工厂排放污染物,没有火车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排放尾气。人们都是骑着自行车,偶尔会有大巴车经过。空气每时每刻都是清新的,十分舒服。就算阴天雾天,也不会有在棉花堆里憋着的感觉。感觉整个城市披了层纱,有一种朦朦胧胧的梦幻的美。

那里的食物是新鲜的,每块地都种着不同的食物,都有专门的人打理。有时候我会忍不住的去看他们是如何种植,或者自己也来“大干一场”。果园也是我经常去的地方,走进去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排郁郁葱葱的大树,像守门员一样守卫着果园,再往前走就能看见果园了。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有不一样的景象。我最喜欢秋天,一派丰收的景象:一颗颗石榴咧开了小嘴,露出晶莹剔透的籽儿;柿子变软了,仿佛一个小灯笼挂在树枝上;金灿灿的大鸭梨也挂满枝头,就像金色的宝葫芦;最引人注目的还要属苹果,别看它红着脸像小姑娘,它才是果园的小霸主,善良朴实,自由自在。

那里的居民更热情好客,每当我去串门的时候,他们总是拿出各种好吃的食物招待我,弄得我都不好意思了。有时候,大人们不在家,我就把小伙伴们都叫出来一起在山上玩捉迷藏,在草地上玩木头人,在河边捉小鱼儿,在屋里开故事大会。家长也不会说我们,因为这里不会有危险,更不会有坏人。

篇16:我心中的桃花源高考作文

也许你会问,为什么不锁门?因为在那个村子里,没有人愿意去当一个不道德的小偷。

小时候,我总是很笨,竟然在外婆居住的村子里迷路了。那里有好多条相似的胡同。胡同里的人都认得我母亲,也认得我。但我不认识他们。

走过一个又一个胡同,我开始发急了;看到一个又一个陌生的脸庞,我终究还是难以掩盖内心的恐惧,哭了。

边哭边找。村子里的人看到我,赶忙跑来问我怎么了。有一位大娘说:“她不是那谁家的姑娘吗?”我没有听懂。然后我哭着告诉他们我的母亲是谁。他们都笑了。之后我就安全到家。看见家人,心中的激动全以眼泪的形式表达出来了。

从那以后,只要我独自出去玩,他们都会叮嘱我说,咱们家是路口的第一户,你记好了。

一个冬天,天黑的早,放学回家,我和好友走在漆黑的路上。讲数学题,又去书店买海报。耽搁到七点。我们有说有笑的走在黑暗中。这欢快的话语,引起了某人的注意。他回头看了我们一眼。正抬头,与他对视。直觉告诉我,可能会有危险。我听见他故意放慢骑车的速度划到我们身旁,问:“你们要不要吃饭?我请客。”

语毕,挡在我俩面前。“你叫什么名字?”他的目光转向同伴。“你叫什么名字?”他又问我。我害怕极了,没有告诉他。僵持了很久,他放弃了。

我和好友飞一样地跑回家,握着不锈钢水杯。里面有水,沉甸甸的。这是发生在我身上的,让我觉得,危机四伏。我心中的桃花源,不让它多美多美,没有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没关系。只希望人们不要去相互伤害,能够和平安定。

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是饱受战乱的人们所羡慕的。但安宁惯了,有人待腻了。为了自己的利益,去破坏他人的安宁生活。这种行为是无耻的。我心中的桃花源,生活着热爱和平、热爱生活的人们。

篇17:我心中的桃花源初中作文

时光匆匆,流年似水,冬去春来,花谢花开。转眼之间,一年就过去了,真是一路走来一路歌,缤彩纷呈于网络。步入空间以来,有许多的感慨,有许多的心得。在空间里漫步,有如品一杯香茗,体味着生活中的另一种乐趣。在空间里漫步,有如游乐于百花盛开的公园,深深的呼吸,就会感到清新的空气中,有着一股芬芳的清香在弥漫。在空间里可以尽情阅读,尽情享受。闲暇时光,在屏前端坐,静心观花赏月,细数春雨绵绵和那雪花飘飘零的样子。仿佛走进了另一片新的天地,仿佛走进了心中向往已久的桃花源,有一种的感觉,原来千寻万找的桃花源,近在咫尺,就在身边,恍然大悟由此而生。

回头望望,仔细想想,自从多年前踏入网络空间以来,我的日常生活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再沉湎于古装片,不再沉湎于宫廷戏,不再沉湎于和朋友吃吃喝喝,在他们的眼里,我已不见了踪影。更多的时间则是侧重于建设自己的空间,打理自己的空间,关注的是好友们新作品的发表,好一睹为快,更惦记的是好友们的动态和点点滴滴。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给予了我极大的动力,让我在空间里留连忘返,乐此不疲。空间,在我看来,就是一座百花园,就是一个万花筒,更像是一部百科全书,让人百看不厌,心生感慨。

当初选择走进网络,是因为好奇。一年前的一天,偶然走进了一个网友的空间,原来空间如此美丽,如此丰富多彩。初来乍到,有如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不知东南西北。正是由于在空间里结识了许多好友,每天一打开空间,就会收到不少的好友给我留言和祝福,就像有一股雨后清新的空气迎面而来,滋润着心田,仿佛眼前就是一派春光明媚的景象,有种“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呼”的感慨,就像节日里家中来客一样。现实中,好友们天各一方,但在空间里,却是咫尺天涯。每到此时此刻,生活中的那点琐事,就会暂时被抛掷到九霄云外。

篇18:我心中的有效课堂

一.从心理接受并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

几年前, 我以及很多的政治老师不愿让人知道自己是教政治的。因为, 政治学科老师在台上讲, 学生在台下记的教学模式使政治课堂成了枯躁无味的代名词。当我对自己所教的学科不感兴趣时, 我在台上说的内容也是不自信的, 缺乏激情的, 教学的效果也不是很尽人意。在课改后, 我学习了课改知识, 接受课改理念。拿到新的教材, 尝试着用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时。才发现政治对学生来说是如此重要, 我作为一名政治老师是多么重要。在政治课上, 我们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和判断正误, 帮助学生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分析事物的本质。思想发生很大的改变, 因此在上课时, 我开始对自己充满了自信。现在接手每一届新的学生时, 我总告诉学生, 一个人智育不好, 充其量是社会的次品, 体能不好, 不过是废品, 而思想品德不合格的人则是社会的危险品。这种爱着自己所教学科的情感激励了自己, 也感染了我的学生们。在期末的试卷上, 我们欣喜地看到有学生写上了最喜欢的老师是政治老师, 最喜欢地学科是思想品德。自己和学生地变化更让我认识到一个教师热爱自己的所教的学科对我们的教学来说是多么重要。

二、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机智

在课堂教学中, 不能说哪种教学方法是最好的, 也不是只采用哪一种教学手段就能获得成功的。应该说, 学生的心是年轻的, 他们喜欢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1、精彩的课堂导入, 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序幕。

我们通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课堂导入, 应该是自然的、能迅速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就政治学科而言, 导课往往具有情感铺垫、调动积极性的作用。因此, 我平时在上课时, 就特别注意导课。如在上“人生道路我选择’这一内容的公开课时, 我考虑到, 有其他老师在后面听课, 学生的积极参与的主动性肯定会受影响。所以, 在导课环节, 我设计了让学生做心理小游戏的活动。即事业、金钱、父母、健康中, 如果不能同时拥有, 你首先会选择放弃什么?学生看到这个活动题目, 立即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 学生们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思考着, 讨论着, 争辩着。整堂课在轻松、愉快中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

2、在教学过程中, 老师处理一些突发事件的教学机智也是获得良好课堂效果的重要一环。

由于我们的对象是一群有思想、有活力的中学生, 在上课过程中, 经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和情景, 这时候, 老师的应变能力和教学机智就显得尤其重要, 处理得当, 它会成为课堂的驱动器, 倘若处理不当, 则会使课堂效果大打折扣, 甚至影响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在上课过程中, 有学生打岔的情况我们肯定都遇到过。在前几天的复习课上, 我问学生:我国的第二步战略目标是什么?正当学生们在思索考虑时, 一个男同学冒出了:我们的目标是没有蛀牙。全班同学哈哈大笑, 安静的课堂环境被破坏了。这个同学平时总是不认真听课, 经常搞这样的恶作剧。我正想生气, 但是我发现他紧张地望着我, 全班同学也都在静观老师的处理, 我随即回答说:没有蛀牙, 这种低层次的需要早就应该胜利实现了, 现在, 老师想让同学们想一想我国地第二步战略目标是什么?同学们在这种自然的引导下很快转于正常的听课, 而让我高兴的是这个男同学发现老师没有大发雷霆, 而是宽容地对待他的恶作剧, 在这一节课中他表现出了少有的认真。

3、精心设计课堂的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取得高效的关键。

例如“孝敬父母”这种亲情教育对初中学生来说, 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那如何在判逆心理日益加强的初中学生身上, 既能落实亲情教育, 又争取有所突破, 使之得到升华呢?为了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精心制作了课件, 并准备了很多材料, 下载了歌曲《天亮了》, 这是著名歌手韩红听到当时贵州麻岭缆车事件后创作的。讲的是一位夫妇在缆车出事落地的一刹那, 用自己的双手托起自己的孩子, 结果孩子奇迹般地活下来, 那他们却永远地离开人世。当时我根据主题内容设计了三个环节, 即体验亲情——深化亲情——实践亲情。在体验亲情这一部分, 我采用了让学生讲古今中外名人孝敬父母的故事, 以及自己身边同学孝敬父母的故事。在这一环节,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回答很踊跃, 效果也很好。在”深化亲情”这一环节中, 我采用听配乐录音《孩子, 我该拿什么来爱你》, 学生都在静静地听着录音, 沉浸在故事的感动中, 有了这种情感的铺垫, 我随即播放《天亮了》这首歌, 随着屏幕的闪动, 我发现很多同学眼圈都红了。“深化亲情”的环节为“实践亲情”奠定了情感基础, 所以, 我很自然地过渡到“实践亲情”这一环节中。在这一环节中, 我让学生给父母写一封信, 并折成心形放入事先画好心字型的盒子里;回去后把这封信交给父母。在小结中, 我看到了一颗颗真挚的童心在激动中感慨着、思索着、畅想着……

4、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课堂有效地保证。

没有和谐的师生关系, 就失去了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成功的土壤。学生的学科情感常取决于对任课老师的喜好, “亲其师, 才能信其道”。在课堂, 用真诚的微笑、热情的目光、积极的情绪对待我们的学生。学生会用更大的热情回报教师。老师爱学生, 学生也会爱老师, “爱屋及乌”, 并对这门学科产生更大的兴趣, 因此在每堂课上, 我都觉得与他们的沟通是顺畅的、交流是有效的、心情是愉快的。所以, 考试时, 他们的成绩也都要好于其他班。

5、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设备, 提高课堂效率。

中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仍然较差, 更擅长形象思维。对于一些抽象的知识, 我们应充分利用我们学校的多媒体, 多媒体技术生动活泼的动态形式表现出来, 给人以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留下深刻印象。使原本枯燥无味的讲解变成互动的双向信息交流。它极大地改变了学生获取信息的传统方法, 符合中学生的获取知识的规律, 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效率。

篇19:心中的桃花源(节选)

一般人都将《桃花源记》看作是一篇美文小品。它确实美,朴实无华,清秀似水,而又神韵无穷。但正是因为这美害了它,让人望美驻足,而忽略了它更深一层的含义。就如一个美女英雄或美女学者,人们总是惊叹她的容貌,而少谈她的成绩。《桃花源记》也是吃了这个亏,顶了“美文”的名,始终在文人圈子和文章堆里打转转,殊不知它的第一含义在政治。

陶渊明所处的晋代自秦统一天下已600余年。在陶之前不是没有过政治家。你看,贾谊是政治家,他的《过秦论》剖析暴秦之灭亡何等精辟,但汉武帝召见他时“不问苍生问鬼神”,仍旧穷兵黩武;诸葛亮是政治家,是智者的化身,但他用尽脑汁,也不过是为了帮刘备恢复汉家天下;曹操是政治家,雄才大略,横槊赋诗何其风光,但刚为曹家挣到一点江山底子,转瞬间就让司马氏篡权。陶渊明也不是没有参与过政治,读书人谁不想建功立业?况且他的曾祖陶侃(就是成语“陶侃惜分阴”的那个陶侃)就是一个为晋王朝立有大功的政治家、军事家。

陶渊明曾多次出入权贵的幕府,但是他所处的政治环境实在是太黑暗了。东晋王朝气数将尽,争权夺利,贪污腐败,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以东晋的重臣刘裕为例,未发迹时是一无赖,好赌,借大族刁氏钱不还,刁氏将其绑在树上用皮鞭抽。有一个叫王谧的富人可怜他,便代为还钱。刘发迹,就扶王为相,而将刁家数百人满门抄斩,后来干脆篡位,灭晋建宋。陶渊明曾四隐四出,因家里实在太穷,无力养活六个孩子,公元405年时他已42岁,不得已便第五次出山,当了彭泽县令。这更让他近距离看透了政治。东晋从377年起实行“口税法”,即按人口收税,每人每年缴米三石。但有权有势的大户人家纷纷隐瞒人口,国家收不到税,就抬高收税标准,每人五石。恶性循环的结果是小民的负担更重,纷纷逃亡藏匿,国库更空。陶一上任,就在自己从政的小舞台上大刀阔斧地搞改革,他从清查户籍入手,先拿本县一户何姓大地主开刀。何家有成年男丁200人,却每年只缴20人的税。何家有人在郡里当官,历任县令都不敢动他一根毫毛。

陶是个知识分子,骨子里是心忧国家,要踏破不平救黎民,治天下,年轻时他就曾一人仗剑游四方。你看他的诗“刑天舞干戚,猛志固长在”,“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他绝不只是一个东篱采菊人。所以鲁迅说陶渊明除了“静穆”之外,还有“金刚怒目”的一面。一时彭泽县里削富济贫、充实国库的政改实验搞得轰轰烈烈。正是:

莫谓我隐伴菊眠,半醉半醒酒半酣。

翻身一怒虎啸川,秀才出手乾坤转!

但是上层整整的一个利益集团已经形成,哪能容得他这个书生“刑天舞干戚”来撼动呢?邪恶对付光明自然有一套潜规则。当年,干部考察时何家买通“督邮”(监察和考核官员政绩的官员)来找麻烦。部下告诉陶,按惯例这时都要行贿,给点好处。陶渊明大怒:安能为五斗米折腰!连夜罢官而去。

回家之后便写了那篇著名的《归去来兮辞》:回去吧,故乡的田园就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快回呢?让我的心灵受这样的折磨,实在不行。这个世道与我不合,还出去干什么呢?(“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这次出去为官对他刺激太大了,他对官府,对这个制度已经绝望。他向往尧舜时那种人与人之间平等、和谐的生活;向往《山海经》里的神仙世界;向往古代隐士的超尘绝世。此后,他就这样一直在乡下读书、思考、种地。

终于在他弃彭泽令回家16年之后,在他57岁时写成了这篇320字的《桃花源记》。作者纵有万般忧怨压于心底,却化作千树桃花昭示未来,虽是政治文字却不焦不躁,不偏不激,于淡淡的写景叙事中,铺排出热烈的治国理想,这种用文学翻译政治的功夫真令人叫绝。但这时离他去世只剩下6年了,这篇政治美文可以说是他一生观察、思考的结晶,是他思想和艺术的顶峰。历史竟是这样的相似,陶渊明五仕五隐,范仲淹四起四落。范仲淹那篇著名的政治美文《岳阳楼记》是在58岁那年写成,离去世也只剩6年。这两篇政治美文都是作者在生命的末期总其一生之跌宕,积其一生之情思,发出的灿烂之光。不过范文是正统的儒家治国之道,提出了一个政治家的个人行为准则;陶文却本老子的无为而治,给出了一幅幸福社会的蓝图。

陶渊明是用文学来翻译政治的。在《桃花源记》中他塑造了这样一个理想的社会: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地,往来耕作,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这是一个自自在在的社会,一种轻轻松松的生活,人人干着自己喜欢的工作。在这里没有阶级,没有欺诈,没有剥削,没有烦恼。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这是什么?这简直就是共产主义。陶渊明是在晋太元年间(公元376-396)说这个话的,比《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858年)还早1400多年呢。只是有那么一点点影子,我们就称它为“桃源主义”吧。但他确实是开了政治幻想的先河。

当政治家们为怎样治国争论不休时,作为文学家的陶渊明却轻轻叹了一声:“不如不治。”然后就提笔濡墨,描绘了一幅桃花源图。这正如五祖门下的几个佛家大弟子为怎样克服人生烦恼争论不休时,当时还是个打杂小和尚的六祖却在一旁叹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人性本自由,劳动最可爱,本来无阶级,平等最应该。不是政治家的陶渊明走的就是这种釜底抽薪的路子。

篇20:走进我心中的桃花源作文

感受着阳光的温暖,感受着水声的节奏,感受着一切带给我的安静,仿佛我已踏入一个桃花源,时间全可以在这闭眼之中无声流转与变迁。

这是山中的舅公家,无论是白天或是夜晚,这里都不会有太多的热闹与喧嚣。或许是因为交通的不便,或许是因为人家的稀疏,又或许,是周围起伏无尽的山水足够融化世俗的尘嚣。

曾去过山中的一个寺院,那里的每一次打板,每一次撞钟,都让我看到了内心的宁静,看到了生活的质朴。在夜晚看漫天繁星闪耀,在清晨看弥漫在天空的彩霞。第一缕阳光将对面的山顶照得金黄,光影一寸一寸下降。听那里每一首同情与境暗合的歌,遇见一个又一个美丽的故事。在那里,我看见了简单的生活,简单的生命真谛——怀着一颗宁静与质朴的心,去对待人世万物,予以包容,这正是自然给我的启迪。

我想起了陶渊明,这位隐者绘出了一个让人无尽向往的桃花源,那片隐藏在山水之中的神秘之地,寄托着世世代代人们内心深处的安宁。他曾三度入仕,又三度归隐,最终终于选择在田园山水间度过人生。他用他的一生来寻找属于自己的桃花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知道,他最终找到了自己的桃花源。这句诗,绝不仅来源于南山的匆匆一瞥,而是沉淀于那无数个日夜,山水与他生命的相融。

我看着眼前的山水,只感觉到心变得祥和宁静。在城市迅速崛起的年代里,忙碌与紧张司空见惯,人们已无暇顾及内心的疲倦,而在那耀眼与繁华中匆匆度过自己的生命。当霓虹灯的光芒掩盖了月色,当汽车鸣笛声遮掩了水声,人们已离山水越来越远。山水是自然,也是人们生命的归依之处,这种宁静与祥和,是整个大地赐予人们的生命,是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血液。

而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寻找心中的桃花源。纪录片《园林》中曾有这样的一句话:“与自然越来越远,我们回归的愿望就越强烈。”所有的生命都有疲倦,所有的人生都有一片无法用物质填补的空旷之地,那对精神家园的渴望,便是我们对桃花源的追求向往。

我明白,我也寻找着自己的桃花源。这不仅是生活的诗情画意,更是对生命对精神的思索与领悟,在宁静之中,清明地看待生活,而不是将生命赋予繁华与忙碌。在宁静之中放下追逐的功利,成就对苦难的释然。在这条路上行走,我也终将找到自己的桃花源,并将生命与之相融。

上一篇:看元宵灯景日记下一篇:历史社会实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