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个人的发展规划

2024-04-16

毕业生个人的发展规划(精选8篇)

篇1:毕业生个人的发展规划

更多职业发展规划可以参照:

毕业生个人职业发展规划

一、关于自身方面

我的职业价值观

认为工作应该不断推陈出新,有所冒险以获得更大的收益,工作的内容、场所、方式等应该经常变换,使工作和生活显得丰富多彩,不单调枯燥。而且工作应以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和大多数同事和领导在工作中有融洽的人际关系,相处在一起能感到愉快、自然。希望通过工作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帮助他人或贡献社会,直接为别人的幸福和利益尽一份力,为社会做出一份贡献。

(1)喜欢与人交往,愿意积极的建立广泛的社会关系网。善于交际,易感应,善劝服。精力旺盛,热情洋溢,能很快理解他人情感上需要,动机和所忧虑的事情,能做到与他人高度协调。

(2)急于英迎接新的挑战,有时会做出错误的假设或过于草率的决定。但喜欢直接与客户打交道,发现和创造新的市场机会。

(3)喜欢那些经常有外出机会,果断和行动导向的企业。性格平和,心胸宽阔,且圆滑,很会促进周边关系的和睦,对于批评和紧张特比敏感。

(4)工作中有较强的变化性,挑战性,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计划。

(5)非常理想化,经常忽略理想中所需要的现实和细节问题。但能承担责任,可以充分发挥组织和决策能力。

(6)对于批评非常脆弱,容易忧虑,感到内疚,失去自信。当压力过大时,会变得暴躁,慌乱,吹毛求疵。但工作中可以突破旧观念,探究新方法,尤其那些可以帮助他人改善的方法。

二、关于求职职业方面:我的职业目标是报关员或酒店公关

三,职业首选职业目标:报关员

我的优势:

能够通过运用嘉许和赞扬,而不是争吵和威胁,赢得了他人的合作;在对于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有计划而且果断坚定;在行动之前通常会仔细地考虑;每次全神贯注于一件事情,造成一段时期的专心致志,达成目标;有稳定平和的心境。对自己所信仰的事业尽职尽责。

我的弱势:

在没有收集足够证据前,易于仓促决定,容易轻率犯错误;易于满足小范围的管理,决不放弃控制权;斗志不足,容易松懈,通常不愿付出过多的努力;在压力和挫折面前不够坚持。

我的机会:

将来工作的地区靠近港口,报关人员供不应求,就业前景可观;专科学校比本学校提早一年的实习,为我们赢得先发优势。

我面临的挑战:

经济危机导致货物进出口贸易减少,影响企业对报关员的需求;大学生数量日渐增加,每人都争取自我增值,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数量也越来越多,所以就业形势严峻;由于报关员专业性比较强,而且关系到税收等国家利益,于是进入门槛很高,考试难度逐年增加,考试通过率低。

(2)决策分析:

通过在校的时间,努力进修,争取考到报关员从业资格证;根据自己所学习的专业,最大程度地吸收经济贸易的有关知识;大二的暑假,积极联系有关单位进行实习,吸取经验;由于该职业的特殊性,可以创建更大的人际关系网,有助于发展事业。

2.备选职业目标:酒店公关

我的优势:

有条理,有组织能力,有较强的建立合作关系的能力,能够促进和谐,尊重不同

能统观全局,洞悉行为与意识之间的联系。

善于与别人感情交融,能预见别人的需要,真诚地关怀别人。

有领导才能及凝聚力,鞭策自己做出成绩,达到目的。

我的弱势:

不愿意干与自己价值观相冲突的事情。

不愿与别人产生分歧或冲突,容易把人际关系理想化。

很难在竞争强,气氛紧张的环境下工作,逃避矛盾冲突,疏忽不愉快的事情。

对那些没有效率或死脑筋的人没有耐心。

我的机会:

身处地区酒店业属于刚起步阶段,对各类酒店人才的需求大。

专科学校比本科学校提早一年的实习,为我们赢得先发优势。

有强大的人际关系网。

我面临的挑战:

由于所读专业并非对口专业,与酒管类专业学生相比,缺乏竞争力。

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就业机会减少。

(2)决策分析:

由于个人的兴趣,所以能够积极的进修公共关系的有关知识,自我增值。

在校期间会做一些酒店的兼职,了解酒店的运作,观摩酒店经理处理事情的态度

会为将来的发展积累一定的人脉。

4.行动计划

(1)大学期间的行动计划:

英语四六级证书,报关员资格从业证,学习德语基本知识

(2)职场适应计划:

课余时间多做兼职,积累经验和人脉。

通过上网,看书等方式,多了解职业的需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

在学校部门里,多参与活动,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实践能力等。

(3)长期发展计划:

报关员(积累人脉,工作经验和创业资金)——酒店公关(拓展更大的人际关系网,锻炼自己处理应急事情的能力,磨练自我性格)

四、自我监控

1、评估的时间

用10年的时间进行评估

2、评估的内容

实施策略评估

在校期间的自我增值需要极大的耐心和魄力:在兼职期间,需要牺牲时间,在学习和工作的两者间要做到统筹兼顾,两方面共同发展。

篇2:毕业生个人的发展规划

步骤一:职业生涯诊断

正确的职业理想要建立在社会理解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对自己、对社会的正确认识之上,建立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之上,并始终植根于社会需要的土壤之中,将自己的知识、能力、素质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否则,就很难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一)自我分析

个人因素:我从小数学就好,一直就很喜欢数学,在小时候就喜欢存钱,管理财务,得知有会计专业后,使我有了当会计的愿望。初中毕业后,我报了职校中心的会计电算化专业,现在学习很充实,也很踏实。

(二)环境分析:

1、本地区条件:在省内外的企事业单位中,会计这个行业是必不可少的,江苏省是长江下游地区的一个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省份,江苏有独特的经济发展优势,而会计这个行业正是供不应求,无疑为职高生发挥优势提供了有利条件。

2、社会条件: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贯彻落实;人才,劳动力市场的逐步完善;先培训,后就业制度的落实;劳动预备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逐步建立,以及用人单位“重视能力,重视用人效益”观念的增强,职业学校毕业生将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欢迎

(三)关键成就因素分析

1、人脉:做会计的大姑父,做会计的姐姐;许多成绩优异的同学,经常与他们沟通,交流,并在他们面前表现自我

2、金脉:靠工作后的薪水,父亲、姐姐和朋友的支持,做有价证券的投资,我平时喜欢储蓄

3、知脉:取得多种技能证书,(如:珠算证、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会计电算化证);参加企业管理证、出纳能力培训;考大专文凭、做好业余时间的安排

(四)关键问题分析

目前虽然我如愿以偿地担任了班干部和语文课代表,而且由于自己的努力,成绩一直在班级中排列第一,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一致肯定,但成绩和工作毕竟是两码事,两者需要的才能不能相提并论,需要我在今后根据自己的计划不断加以培养

步骤二:确定职业目标

每个人的一生都将经历几个阶段,我现在就读的是中等职业学校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会计专业是一个基础性行业,所需要的人才较多是一些具有中等学历的人。为此我将我的职业生涯人为三个阶段。下面是我制作了的份分阶段图长远目标

长远目标

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第四阶段

现实基础高中目标工作5年目标创业目标

步骤三:规划发展阶段

简单的说,我的职业生涯可以分以下三步走。

1、高中阶段:

(1)本阶段主要是学习专业基本理论和技能、具备宽厚的人文素质和良好心理素质、具有较强的普通话交际沟通能力,使自己成为符合职业的要求,适应社会经济事业发展需要,胜任大中小型企事业单位的出纳员和财务会计人员。

(2)通过暑期实践、积累一定的实践知识。

(3)在本阶段中我还将完成会计专业的专科学历的进修,

2、毕业后工作的5年:本阶段主要是积累经验资本,掌握一些实际的管理经验、工作方式。其次是抓紧空余时间进修、充实自己。

3、创业:先在中小型企业担任出纳员,再以此为跳板,到大型企业去当会计,然后兼管多项政务,成为领导、在此期间,与商业界人建立友好关系,寻找投资者,合作者共同创业,边一家中小型企业

步骤四:制定实现措施

(一)高中阶段的规划 共2页,当前第1页12

在校期间,认真了解并熟悉自己所学的专业,努力培养自己的专业兴趣,建立稳定的专业思想,做到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不仅如此,还要认真学习好自己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各项专业技能,因为这是进行职业选择和顺利就业的基本条件。

规划一:

一年级:珠算初级证书,担任班干部和语文课代表,完成学校的课程及自考课程。参加学校组织的珠算培训,认真听好课堂45分,合理安排课余时间。

二年级:等级考试,会计电算化证书,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锻炼自己,电算化培训

三年级:有一定的财务管理知识和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善于处理利益各方的关系,有广泛的人际关系,多参加社会实践,体验生活

规划二:高中三年中自学考课程安排

第一年:1、珠算,2、管理会计

第二年:3、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4、会计电算化

第三年:5、法律法规,6、毕业实习报告,7、基础会计

从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来看,会计既是经济管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同时它本身又是经济管理的组成部分。因此,任何社会的经济管理活动,都离不开会计,经济越发展,它的理越要加强,会计越重要,会计是一门经济管理科学,它的理论与方法体系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和创新。

实践计划如下:

1、从出纳最基本的工作做起,掌握一些基本操作,用暑假45天,掌握会计的一些技术性的工作,初步学习做会计。

2、在实业公司学习时,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工作精神,在一年后当上会计,同时积极做好应聘工作,争取能进入上市公司工作,争取在3年后成为公司的领导人

(二)创业的规划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创业之路贵在起步,要把创业的理想变成创业的实践,,直至获得创业的成功,这是一条艰苦的、并不平坦的创业之路。我们必须要有吃大苦,耐大劳、迎难而上、千方百计克服困难的思想准备,以勇往直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创造美好的明天,塑造闪光的青春、证明自我的潜能、自我价值。现实生活中许多创业者都有这样的体会:世俗偏见有时简直是一张无形的网,裹得你苦恼不堪,然而如果你硬着头皮闯过去,便可能烟消云散,迎来一个晴朗的天空。

俗话说:“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人才间的知识、能力较量的不断升级,职业生涯的规划、人生奋斗目标的确立对我们来讲显得更为重要。纵观许多成功的职校生,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在校求学时就定下了自己的目标,并且坚持不懈地为之奋斗,终于到达理想的彼岸。我结合自身条件、客观环境为自己设计了一份“职业生涯规划”,希望能够指导我按部就班的为之奋斗,圆我的理想之梦。

操作步骤之一:职业生涯诊断

篇3:一个人的毕业照

因为一张“专业只有一人”的毕业“合影”, 这位北京大学2014届古生物专业毕业生, 连同她的专业一起走红网络。

照片里, 薛逸凡面无表情, 一副醒目的黑框眼镜架在鼻梁上, 眼镜框上边儿和眼睛重合成一条线, 像极了漫画里痴迷于恐龙研究的女科学家。这也是陌生人对她常有的第一印象:严肃, 冷漠。

但就像外界对她所在专业的种种猜测那样, “是否一个人上课”“永远的专业第一名也是最后一名”“奖学金全拿”“十几个老师围着一个学生转”“教育资源浪费”, 对于这个在熟人面前也能表现得就像“刚从精神病院里放出来”的女孩, 人们也知之甚少。

在6月18日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 薛逸凡说自己对星座很感兴趣, 不论是高二就已认定大学报考古生物学专业, 还是早在大二就已下定出国的决心, 她身上的那股冲劲儿都合乎自己对白羊座的理解:勇敢, 以及“大胆地跟着自己的喜好走”。

小时候, 出于对自然界的好奇心, 她常装作大人的模样去和别的同学解释这个是怎么回事, 那个是怎么回事, 即使有时说得不对。她还记得有一种花, 味道闻上去很糟, 她告诉别人“这样的花会吃人”。久而久之, 她发现自己的“理论”说服不了别人, 甚至连自己也说服不了, 于是开始寻找答案。

而那些最初的答案都是从纪录片甚至是动画片里看来的。至今, 她都记得自己曾迷恋的那些动画节目的名字, 《猫和老鼠》《黑猫警长》《西游记》等, 伴随着她六七岁童年的电视节目还有《探索》《荒野周末》这样的纪录片。

和当时的同龄孩子一样, 薛逸凡也喜欢在吃饭的时候看这些节目。但有所不同的是, 她的父母从不规定“只能从几点看到几点”, 有时她甚至可以抱着作业本盯着电视看。

尽管她把眼睛看成了高度近视, 还看坏了家里的两台录像机、两台V C D机和一台D V D机, 父母还是依然一如既往地买光盘。

在薛逸凡的描述中, 父母从未要求她“该去干什么”或“不要去干什么”。快3岁时, 她喜欢上了画画, 父母便支持她去学画画。那时的她说自己想当画家, 父母只是点点头说, 你喜欢就好。

“就像小孩子, 你的手脚想要伸到哪里的时候, 父母没有拿襁褓给你包住, 这样你就伸了。因为他们知道这个东西没有坏处, 他们不会过多的干涉, 如此便给了我很多空间去探索。”薛逸凡说。

再到后来, 已经踏入高中大门的她, 再次被B B C纪录片里有关恐龙和水里游动的巨大生物震撼, 她的兴趣“指南针”开始跳动:还是读古生物学吧。

但决定并未因此而做。在高二的一次全国生物竞赛期间, 薛逸凡听说了有关生物专业的一个细节:学生物的一定要上生物实验课, 解剖动物, 听后她就傻了, 如果是蚯蚓等无脊椎动物尚能应付, 但面对小白鼠、小兔子这些脊椎动物, “真是下不了手”。这个因素曾一度让她“拒绝”古生物学。

然而, 回过头来看, 谁都无法预料当初的决定是对还是错。即便是到了大二, 薛逸凡也有过一次“强烈”的换专业念头。正如她后来在回中学母校———北京十一学校时所说的, “整个专业只有我一个人, 有着极大的课业压力和孤独感”。

那天, 薛逸凡拿着已经填好的转专业单子, 在北大元培学院的楼外来回踱步。她甚至已经想好了:“如果换了专业, 自己要恶补哪些课。”

同学提醒她:“在大学能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还能学自己喜欢的东西不多, 你干嘛不坚持下去?”

最终, 她还是回到了教室。

一个人的专业照片走红后, 不少外界的猜想和质疑很快传到薛逸凡的耳朵里。这其中也不乏一些带有思考性的问题, 比如中学与大学的过渡和衔接, 同样是在中国高考制度下成长起来的孩子, 薛逸凡为何能够在高中就能发现自己的兴趣, 在大学依然持续?

她不否认知识大爆炸的今天, 电视和书本让她越来越早地从信息的海洋中去找寻自己的兴趣点, 而即便是到了大学, TED这样的网络公开课依然可以为她所用。

但是, 真正让她跨过中学和大学鸿沟的远非“兴趣”这么简单。

薛逸凡总结过很多次, 为什么自己可以从大二时的“孤独感”和“巨大的压力”下走出来:一个是兴趣, 另一个也是她更为看重的在于“独立性和自主能力”, 这是她从高中就培养起来的。

中学时期, 她并非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尖子生:初中时她一度排在班级中下游, “50个同学能排到25名就是好成绩”;到了高中, 这种情况变了。

照片里, 薛逸凡面无表情, 一副醒目的黑框眼镜架在鼻梁上, 眼镜框上边儿和眼睛重合成一条线, 像极了漫画里痴迷于恐龙研究的女科学家。这也是陌生人对她常有的第一印象:严肃, 冷漠。

薛逸凡还记得, 那个下午的自习课上, 整个班级里没有一个老师, 课表上也没安排任何课, 但身边的同学或在奋笔疾书, 或是看书。课前, 薛逸凡和同学领到了自习任务, 而自习的成果将在后续的课程进行测验。

刚开始, 薛逸凡也觉得老师真是既懒又狠:不教她们, 还考她们。但久而久之, 她发现所谓独立思考的习惯已经养成。“没有人对你负责, 什么问题不会了, 老师都在办公室里等着, 自己去找他们。”

如今, 舆论关注到她在大学期间的教育资源浪费问题, 比如所谓的十几个导师围着她一个学生转, 但她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 现实的情况是她自己主动一个人“围着”十几个老师转, 只是保持着以往问问题的习惯, 有任何想问的问题都能找到合适的老师去解答, 而这些所谓的十几个导师其实也只是一个科研工作室的老师。

中学的挫折也让薛逸凡提前体会到了“落差”。北京大学每年都会给优秀的新生颁发奖学金, 尽管高考时薛逸凡考了664高分, 但在海淀区只排在100多名, 更不用说整个北京市的排名。到了颁发新生奖学金的日子, 寝室里其他几个同学的床铺都是空的, 而隔壁几个元培学院的同学也都不在。她这才意识到, 原来这些人都去领奖了。

这让她再次想起从小学刚升初中后的那段日子, “就像一下子遇到了全北京的学生尖子”“全是精英”“怎么办?”

一年之后, 薛逸凡以学院第11名的成绩, 赢得了其在大学的第一份奖学金。

“我身边很多人都在谈迷茫, 不知道要做什么。可能因为我一直都不是成绩非常好的学生, 我知道落后或是暂时的挫折没有关系, 才会一直努力。”薛逸凡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

在薛逸凡成为人们关注焦点后, 有一种声音对此持怀疑态度:大多数孩子都在高考这条独木桥上挤破脑袋寻求命运的改变时, 像薛逸凡这样在本科阶段就读着像古生物这样对科研资质要求很高的专业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 这正常吗?

薛逸凡以自己所熟悉的生物学里进化论的概念为例说, 我们经历了或者还在经历着一种为了社会需求、他人的眼光去选专业、学习的工业化高等教育阶段, 但我们何时才能进化到为兴趣而学的小时代。

“我生来可能不想去北大当科学家, 只是想做一名军人, 想去做高级技工, 但只有当这些发自内心的想法, 真正可以大声地喊出来, 又能被社会所接受和欢迎的时候, 才不会再有那么多的人都去大学挤破头。”薛逸凡说。

如今, 薛逸凡毕业了, 她的选择是, 继续攻读和本科专业相近的计算生物硕士, 录取她的学校是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

篇4:一个人的毕业照

安永睿,从小就喜欢地理、化石方面的知识,孜孜不倦地探寻这方面的知识,别人觉得深奥枯燥,他却乐此不疲。在高中时,他被英国BBC纪录片里面的恐龙、猛犸等古生物所震撼,从而成为一个十足的古生物迷,这也让他抱定了学习古生物学的志愿。

然而,当他决定报考北京大学古生物学专业时,就像引爆了一枚炸弹。“古生物是做什么的,有什么用?”“这么冷门的专业,就业前景肯定不怎么样,要慎重选择啊!”“你这样一个高材生选择这么冷门的专业,太浪费人才了!”亲朋好友、老师同学都对他的决定感到不解,纷纷劝他三思而行。安永睿总是一脸平和,很认真地对他们说:“我从小就对古生物感兴趣,这是为了圆我小时候的梦想。”尽管有很多人不理解,但是父母始终理解并支持他的决定。

就这样,安永睿顺利考取了北京大学古生物学专业,成为该专业唯一的学生。虽然该专业只有安永睿一个人,但不存在一个学生上课的情况。古生物学专业整合了生物学和地质学的课程资源,建立了独立的课程体系。修读古生物学,意味着既要研修地质学的专业课,又要研修生物学的专业课,所以元培学院本身并不开课,学生要到各个学院的课堂学习。如植物生物学要和生命科学学院的同学一起上课,沉积岩石学要和地质系的同学一起上课等。然后,在导师指导下进行专业的科研考察。

最初的新鲜劲头过后,安永睿开始体验到这个专业的压力和挑战。由于只有一个人,没有协作互助、共同思考的队友,考察、课业常常要独立承担,安永睿压力非常大。比如,他暑期常常需要顶着高温去野外采集化石,不仅非常累,而且很多时候都是劳而无功。此外,在只有一个人的专业里,交友、活动等机会都比较少,很容易觉得闭塞无聊,慢慢地就会产生孤独感。有时候,安永睿也反思自己当初的决定到底是对还是错,甚至还有过换专业的念头,但是他最终还是克服种种困难坚持下来。正如导师开导他时说的:“选择这个专业不能单靠兴趣,还要对自己的选择有信心,信心才是继续走下去的动力。”

大多数时候,安永睿感受到的是一人一专业的幸福。由于专业人数少,所以跟专业负责老师的联系较多。如果有问题上报,老师们也比较重视;如果有好的科研项目,学校在经费、指导上支持力度很大。另外,古生物学专业弹性灵活的课程安排、自由探索的无限乐趣,令安永睿感到非常欣喜,他可以在课程选择和研究方向上灵活调整。此外,古生物学在科研方向上的空间较大,这正是热衷科研的安永睿所期待的。

2016年,照完一个人的毕业照后,安永睿以出色的表现和优异的成绩成功留校,成为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的博士生,继续他的科研探索。

篇5:应届毕业生个人职业规划

1、今年努力考取专业英语四级,并进一步向专业八级的要求靠近,寻找英语家教的机会,获得一些教育的体验,至少对中小学生的情况有些了解。

2、开始留心教育行业的招聘广告,注意看招聘教师时的要求,自己向这一要求的方向努力。

3、关注教育行业的其他职位,发现其中适合自己的。

4、不要被外贸、电子商务的相关职位转移了注意力,虽然在自己的学校,这类的机会看起来更多一些。

5、留意省师范大学教育专业研究生招生计划,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及导师,找机会旁听他们的课程。

六、求职实践总结

开始按计划行动之后,万绮雯发现教育行业的教师职位门槛相对于她来说,确实比较高,她根本没有机会,但教育行业中其他的行政后勤岗位中还是有适合自己的。

她找到了当家教的机会,帮助一个小学生补习英语,她认真地对待这份兼职,与她的学生交朋友,尝试了解学生的心理。经过半年的努力与准备,她终于被一家职业高中看中,录取为学校机房的网管,主要的职责是:维护学校机房的设备,在上课时间,为相关教师准备机器,协助管理学生上机,在非上课的自习时间,为来机房上机的学生服务。这个工作自主性较强,平时的时间比较自由,“没人管”,万绮雯可以复习为教研做准备,而上机时间,为学生服务也适合她的乐于并善于与人交往的个性特点,她干起来即高兴又称职,受到学生欢迎和学校领导的认可。

篇6:师范毕业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

题记: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并且我们的都无法抓住过去,也无法把握未来,我们能掌握的只有现在。但是,我们却可以对未来做出正确的规划。人的生命并不太长,我们所经历的每一件事都是现场直播,没有后悔的余地,而大学时代又是黄金时代,是我们人生的转折点,是我们步入社会前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平台。因此,在大学时在心中有明确的目标,趁早正确合理的规划好个人的职业生涯,是无比重要的,对未来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职业定位

在高考完之后,填报志愿时,我对许多专业都不是非常了解。在高三的时我幻想着以后的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每天穿着漂亮的职业套装,成为一个穿行在各个办公室之间的白领一族。所以,当时我就想填报工商管理、金融管理之类的专业,可是后来通过与同学父母的交流,我选择的专业便倾向于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临床医学之类。其实我对这些专业的了解也不是很深入,但是我想,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总会更加了解的。基于这些心理准备,被吉首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录取也在我的意料之中。小学教育专业,是在培养小学教师五十多年的经验基础上,于2001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新增设本科专业,培养对象主要是具有中等师范学历及一定教育教学经验的在职小学老师,培养目标是达到高等师范专科小学教育专业学历,提高素质水平。作为小学老师,面对的是一群小孩子,而自己有可能使他们的启蒙老师,所以小学老师的言行举止对小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老师,必须尽到应尽的职责,起到该有的表率作用。所以,我的职位定位为小学教师,而大学四年里,我要做的就是努力是自己在未来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老师。

二.环境分析

1、家庭环境:我是来自一个一般的三口之家,家里谈不上富裕,但也不算困难,从初中开始,爸爸妈妈就忙于工作,所以我经常一个人在家,在生活上及思想上都非常独立,在做选择的时候也是非常的自主。爸爸常对我说:“你自己也有这么大了,有些事情你得学会自己做主。”所以他们对于我所全责的专业是非常支持的,良好的家庭环境使我在学习方面非常有信心。

2、社会环境:当今社会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非常大,想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是非常难的,大学本科生就业率整体比较低,这使在校大学生面临着非常大的压力。

但是,通过查找资料,我总结出了21世纪我国的热门专业,分别是:①软件开发、硬件维护、网络集成等高层次计算机科技类职业;②通信工程、无线电技术等电子工程类职业;③农业类职业;④政治类职业;⑤金融、房地、信息咨询业;⑥师范医科类职业;⑦环境类职业;⑧院外医疗业;⑨美容职业;⑩国际商务策划师。另据国家人事部对各类全国专业协会的有关资料统计后作出预测,我国急需以下人才:税务会计师、电脑分析专家、家庭护理专业人员、心理学专家、环境分析师。而我所学的教师专业也包含在其中,这就适度的减轻了我们师范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同时,随着国家教育的改革,国家对于小学教育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教师的整体待遇有所提高,所颁布的教师优惠政策也越来越多,这为我们以后的教育工作提供了更多的条件。

在就业空间进一步加大的同时,教育也面临素质大挑战。作为未来教育者的我们,正是要在这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情况下,努力前进。

3、教师分析: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好的开拓创新精神及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具体的有职业道德素质: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广博的文化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全面的教育科学知识。教学能力素质:加工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研究能力,交往能力。心理素质:积极乐观的情绪,豁达开朗的心胸,坚忍不拔的毅力。创新素质:创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能力,创新的人格特征。

如果能做到这些,也就具备了作为一个好老师的标准。

三.自我分析

1.优势分析

性格优势:为人随和,待人友好,活泼开朗,喜欢帮助别人,能与他人很好地协作;意志坚定,坚忍不拔,自己认准的事能持之以恒;积极乐观,对生活充满希望,相信自己一定拥有美好的明天,并且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这些都是教师必不可少的性格特点,对于以后工作非常有利。

气质优势:善于克制忍让,心胸开阔,能忍受委屈,做事稳重,有条不紊。其他优势:

(1)学习能力强,乐于学习,能够从学习中获得乐趣,而不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并且有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并且由于来自北方,所以普通话标准。

(2)对教育充满了兴趣,并且喜欢孩子,而且自己现在也是学这一专业的,这为今后成功打下了坚实基础。

2.劣势分析及相应对策

不太善于与陌生人打交道,并且与老师交流比较少,交友面比较窄,以后应该多与他人交流,主动与更多的人建立融洽友好的关系,扩大自己的交友圈。

心理素质劣势:个人有时候很难承受打击,承受压力的能力不够强。遇到事情如果需要自己一个人承担的时候会有一点害怕,但其实也能靠自己的努力完成。以后要多尝试新事物,增强对失败的承受力,并在挫折与风险中磨炼出坚忍的意志。

3.其他方面劣势:

(l)虽然学的是教育学专业,但自己专业学科知识比较缺乏,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论断,只会重复他人的观点。并且现在科研能力比较弱,其他学科方面的知识涉及比较少,以后还要不断地学习各方面的知识。

四.职业准备期规划

对于刚刚跨进高等学校大门的莘莘学子来说,大学无疑是人生旅途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加油站。大学阶段是提高职业技能、完善职业素质的基础阶段,是为未来的职业成功积累资本的重要阶段。我觉得积累知识、发展智力、锻炼能力是大学生求学阶段的中心任务。基于此,我对我的大学学习与生活做了以下规划:

1.大学一年级:

(1)尽快熟悉大学,充分利用大学教育阶段活动,了解学校发展的历史。学科特色,了解自己所在院系发展状况及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及要求。

(2)尽快熟悉大学生活特点,适应大学学习环境、掌握大学学习方法及基本规律,为学业进一步深化打下基础。准备英语,通过普通话一乙。

(3)积极参加院系和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参加学生会竞争,同时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应变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大学二年级:

(1)重点培养自己英语与计算机方面的能力,取得计算机二级证书及英语四级证书。

(2)积极参加各类学术讲座,拓宽知识结构,开阔视野。

(4)暑期通过社会实践和做家教等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3.大学三年级:

(1)完成课题。

(2)考取心理咨询师证书。

(3)取得英语六级证书。

(4)为未来成为小学老师做准备。

4、大学四年级:

(1)完成毕业论文。

(2)在实习上取得优异成绩。

五.职业发展期规划

经过大学阶段的学习,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都达到一定水平的我,凭自己的实力到一所小学任教,我会认认真真对待我的教学与科研,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断奋斗。

但我相信我能够兼顾教学与科研。教学是责任,也是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与学生在一起会让人觉得永远年轻,给需要帮助关怀的学生以帮助,尽自己所能教育他们,与他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成为他们的朋友。

能够得到学生的肯定就是我在教学上的目标。搞科研同样也是责任,用自己所学,尽自己的力量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指导,解决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是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尽自己的努力,解决实际问题。

六.成功标准

教育事业是我热爱的事业,既然选择了教育,就已经注定了远离名利。我成功的标准很简单,就是马斯洛需求理论中最高层——实现自我。首先,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出一些成绩,教学得到学生的认可,确确实实是学生心中的好老师;能够用自己的努力解决实际问题。其次,让自己的工作充满乐趣,向他人谈到自己的工作时能够感到愉快。最后,希望家庭生活幸福美满,有能力让父母安享晚年。这样,我就觉得很满足了,就觉得到人间这一趟没有白走。

活到老,学到老,目前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自己的不断努力。我的生涯目标已经确定,关键是要看行动。我相信态度决定高度,只要我有好的学习工作态度,就一定能在我的人生中达到另一个高度。

篇7:中专毕业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

1.个人爱好及习惯

我喜欢看书(如:散文、诗歌、情感小说、成功学等)、上网、交友,中专毕业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

2.健康状况

本人身体状况良好,无疾病等.3.教育情况

中专学历

1992年至1998年在九龙小学读书

1999年读中学一年级

2000年至2001在四川省绵阳市成人中等技术学校就读电子专业.4.专长

本人对工作认真负责,尽职尽责,把每件事都当作责任来做,关注细节,积极的进取精神及良好的学习能力.性格乐观开朗,待人热忱,能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做事细心,擅常整理,能合理的安排工作时间,工作有条理.能力乃工作之源,认真乃职业品质.5.个人工作体会

有一定的组织指挥能力及协调沟通能力.上进心强,将每项工作当成责任来做且愿意花时间投入希望更好多的工作岗位来历练自己为公司创利.6.工作经历

2001年2月—2002年8月期间在富金精密(深圳)有限公司任职物料员:主要负责物料的搬运及入库等作业.2002年8月—2003年9月期间在富金精密(深圳)有限公司任职仓库线长主要负责生产线物流作业及仓库的管理工作的展开.2003年9月—2004年10月期间在富金精密(深圳)有限公司任职仓库组长主要负责仓储管理的规划与展开,配合经管及时准确的完成大小盘点,做到帐物一致配合产线做到jit目的.本文来自3come文档频道

2004年10月—2006年5月期间在富钰精密(昆山)有限公司任职生管主要负责内部的产能规划及生产排配以及生产异常处理等.7.思考能力

篇8:毕业生个人的发展规划

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 促进就业的一个重要环节——就业指导越来受到教育部门和专家学者的注意。如何通过就业指导促进高校毕业生与组织、社会的匹配, 进而达到提高就业率、提升就业质量的目的, 成为了就业指导工作的核心问题。然而, 现有就业指导课程的设计、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研究等多将“个人—组织匹配”这一核心问题融汇于的各个具体环节, 相关的研究也很少有将“个人-组织匹配”直接提出并作出系统性的论述。鉴于此, 本文将个人-组织匹配理论引入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的研究, 并以此为视角进行了教学体系的设计, 希望可以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个人——组织匹配的内涵

根据现有研究, 个人-组织匹配主要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个人的知识、技术及能力 (KSAs) 与组织的岗位要求相匹配, 另一方面是个人的性格、价值观与组织相匹配。

在早期的研究中, 人-岗匹配基本上是各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遵循的主要原则, 即当挑选、培训员工时, 知识、技术及能力等岗位要求是管理者关注的重点, 员工被视作机器上的零件, 简单并且机械式地维持着组织的正常运作。Edwards (1991) 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这种解释, 一方面强调员工知识、技术和能力等个人素质与工作或岗位的需求相一致, 另一方面指组织对员工的需求、期望或者偏好的满足。【1】这类人岗匹配的思路至今仍为大多数组织所秉持, 往往是选拔人员和培训时最基本与最核心的要求。

随着组织文化研究的深入, 人们逐渐注意到组织的价值观、信仰等文化因素会影响组织的有效性, 个人与组织在价值观上的匹配成为了个人-组织匹配理论的重要研究方向。Bretz和Judge (1994) 指出了匹配的四种不同定义, 其中一种就是个体价值观与组织文化、价值观的匹配。【2】Chatman (1991) 等认为匹配的本质就是个人与组织在价值观上的一致程度。【3】这种从价值观的角度来定义个人与组织的匹配, 伴随着组织文化研究的盛行, 逐渐成为了个人-组织匹配的代名词。

二、个人组织匹配的双向影响

(一) 个人——组织匹配对用人单位的意义

用人单位包含各种类型的组织, 这些组织在招聘员工时, 会如何看待他们与组织间的匹配问题?大多数组织在招聘时, 尤其是招聘高校毕业生时, 往往希望他们的基本能力符合组织的要求 (人-岗匹配) , 并同时希望他们接受组织的文化与核心价值观 (个人-组织价值观匹配) , 其原因在于个人-组织匹配是一个可以直接影响员工的态度和绩效的重要因素。Verquer, Beehr和Wagner (2003) 的分析表明个人-组织在价值观上的匹配与工作态度如离职意愿、组织承诺显著相关。【4】Hoffman和Woehr (2006) 同样通过元分析表明个人-组织在价值观上的匹配与结果变量如工作绩效、组织公民行为、实际离职率显著相关。【5】个人与组织匹配程度较高时, 对组织的积极意义已为很多实证研究所验证, 即个人-组织匹配越高, 个体的绩效就越高、态度也会越好。Chatman (1991) 的早期研究一直被认为是这一领域的经典, 该研究验证了招聘的选择性、社会化过程对个人-组织匹配的影响, 以及个人-组织匹配与工作满意度、留职意向的关系。【3】Mark van Vuuren等 (2007) 从电信行业搜集了456份有效样本, 验证了个人-组织匹配和组织效能感对于沟通满意度和组织承诺的部分中介效应。【6】魏钧、张德 (2006) 运用自主开发的量表, 采取绝对值差和作为匹配程度的衡量指标, 研究表明个人-组织匹配与组织承诺、工作满意度、组织公民行为正相关, 与离职意愿负相关。【7】

诸多实证研究的结论都表明个人-组织匹配可以使得个体的绩效提高、工作态度变好, 所以, 在用人单位招聘高校毕业生时, 个人-组织匹配便成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招聘原则。

(二) 个人——组织匹配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教学的影响

1. 决定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的目的

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的目的主要有两个, 一是提升就业率, 二是提高就业质量。首先, 就业率作为高校绩效评估的一个重要指标, 不少高校都已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并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将与就业相关的知识系统教授给学生, 其根本目的就在于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建设提升就业率, 其次, 高就业质量表明高校毕业生找到了“合适”的, 或“匹配”的工作, 学生能够发挥自己能力、乐于对其投入与奉献, 如果就业质量降低, 就意味着尽管找到了工作, 也会因各种不匹配和不适应而产生无法激发工作热情、工作积极性降低等一系列负面的状况。可见, 就业质量的提升由于直接关系到高校毕业生的切身利益, 便具有了更强的现实意义, 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不仅仅是为了服务于就业率的提高, 更多地应从个人组织匹配的角度, 促进就业质量的提升。

2. 区分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

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不仅是指导学生找到工作, 还需要指导他们找到“匹配”的工作。因此, 教学内容应有两个模块, 一块是共性的知识, 主要服务于“找到工作”, 这一部分的知识包含大多数组织对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共同的要求, 是一种普遍意义上的匹配, 具体内容包含对就业形势进行整体分析、演示如何搜寻就业信息、教授简历制作的技巧以及面试中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等;另一块是个性化知识, 主要服务于“找到与自己匹配的工作”, 这一部分知识主要是引导学生思考自己适合哪些组织, 以及哪些组织可能会需要自己, 具体包括对自我性格的认知、对不同类型组织的特征与文化的讲解、我国各地区大致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 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能够与拟供职的组织达成较高的契合, 提升其就业质量。

3. 引导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教学的形式

周园 (2012)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总结, 划分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的三种形式, 一是教师讲授、学生聆听的传统教学模式, 由于其知识传播的单向性, 所以这是一种一维的教学模式;二是基于案例讨论、课堂互动的教学模式, 强调教师和学生双向的沟通, 是一种二维的教学模式;三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入除教师与学生的第三方, 如用人单位、专业培训师、历届校友等, 以更加开放的形式进行讨论、沟通, 这种“教师-学生-专家”的多主体教学模式被称为三维教学模式。【8】一个人与组织匹配的要求, 一方面对课程的互动性有极高的要求, 如需要通过模拟面试对肢体语言的合适表达进行训练, 另一方面要求逼近现实, 如需要已经就业的历届学生、用人单位等参与课堂教学, 对现实的就业情况、简历筛选、面试技巧等进行深入剖析。所以, 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形式应当是开放的、互动的、紧密贴合社会现状的, 只有这样, 才能起到提升高校毕业生与组织匹配, 进而促进就业的目的。

三、基于个人组织匹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教学体系构建

(一) 匹配理念的引入——反思性的课程导入设计

现有多数课程的导入大多以案例、故事等浅显易懂的内容, 循序渐进地引入课程教学内容。然而, 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 因其会直接影响到学习对象的第一份工作选择与日后的职业定位, 所以, 在课程导入时, 除了要引发学生的兴趣之外, 还需要能够开放性地激发学生的思维, 使其在对社会现实进行反思性的观察基础上, 对匹配与就业进行深度的思考, 自发性地对日后人生的成长进行展望与规划。

1. 引导对不匹配现象的开放性地反思

开场时长篇累牍的自我介绍与课程内容体系说明就会显得比较呆板, 难以提高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心理预期, 比较浅显却难以回答的问题, 往往能够很快地激发听众的兴趣。因此, 开场时, 不妨直接问学生这一根本性的问题——你们为什么坐在这里。教师应当先让学生自由回答, 再以转折的方式, 婉转地否定“为了找到好工作”、“修学分”等常识性的解释, 进而从学生现在的状态剖析来让他们体会到自己对其他人、对组织、对社会甚至对自己的看法都难以有确定的答案, 而他们对为何坐在这里的回答, 也同样是值得商榷的。接下来, 可以从思想、现实、身体等不同的角度, 形象地解释各类不匹配的广泛存在。比如思想的世界里, 在鼓励人们“哪里跌倒哪里爬起来”时, 也有“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告诫;在眼睛所看见的世界里, 可以通过对比性的特色图片展示, 让学生看到很多不合理但的确存在的现象;在自己可以掌控的世界里, 可以通过左右脑分工不同的各种小实验, 让学生现实性地体会到自己的身体有时也不是自己可以完全掌控的。这些看似有悖逻辑和常规性的教学内容, 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反思:是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像他们期望的那样?一个显而易见的答案是我们知道的永远比我们不知道的少, 我们与这个世界在各个层面广泛存在着不匹配, 而克服就业过程中将会出现的各种不匹配则会成为成功就业的重要手段。

2. 引发与就业相匹配的学习模式的思考

学习是一个逐渐追求事件以及世界的本源, 进而寻求创造的过程。王国维对人生三重境界的论述已被人们广泛用于解释学习、科研的过程。对就业知识的学习很难沿循固有的方式, 以应试为主的学习方式并不能满足就业知识的获取与能力的培养。因此, 应在这门课程开始时让学生对学习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比如学什么、为什么学习、如何学习、学完后又能如何。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开放性解释, 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方式与学习技巧, 让其了解与就业为目的的学习, 其本质是一种思维的锻炼和能力的培养。这门课程的学习, 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学会不断思考“毕业后收入如何”、“工作单位和岗位是什么”、“个人能为供职的组织做哪些贡献”、“工作后的人际关系如何”、“工作后的知识结构如何”、“未来工作与家庭的关系会呈现何种状态”等问题。这些问题并没有简单的答案, 本门课程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这些问题, 学会通过观察世界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就业知识的方式, 并能够通过不断回答这些问题, 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二) 匹配知识的教授——共性与个性的课程内容安排

个人组织匹配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大多数组织对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共同的要求, 这是一种普遍意义上的匹配, 如学历、综合素质、在校表现等;二是与具体的对象相匹配的具体的组织, 这是一种个性化的匹配, 如价值观、性格等。

1. 共性化匹配的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从组织的视角来解释包括两个问题, 一是组织为什么需要招聘, 二是组织如何招聘, 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组织如何获得人力资源补充, 以及就业过程中所需经历的基本程序, 这些内容对于所有高校毕业生都是相似的, 并没有因为个人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首先是深入分析组织为什么需要招聘。当组织认为可以通过加班、更新设备等其他途径来克服企业困难的时候, 往往并不会招聘。然而, 在很多情况下, 组织都需要招聘新员工来维持组织运作、谋求发展。那么, 紧接而来的问题就是需要什么样的员工以及多少员工。工作分析与岗位说明手册详细地探讨了这一问题, 组织会通过对岗位特征的描述, 确定所需员工的标准, 然后通过人力资源供需预测来确定需要招聘的数量。需要让学生清楚认识的是, 组织的招聘多为两种类型, 一是一般性人员补充, 这些新员工并无特别之处, 二是特殊人才吸纳, 即新招的员工对组织有特殊价值, 那么, 对于作为何种人员被招聘以及工作后的状态, 学生应提前有一个明确的预期。

其次是全面展示组织如何招聘。这是一个系统的流程, 包括招聘信息搜寻、招聘渠道选择、简历制作、面试准备等。招聘信息来源于搜索引擎、校内网、报纸新闻等, 需要展示如何搜索以及筛选这些信息, 避免无的放矢;招聘渠道包括招聘会、校园招聘、网络招聘、猎头公司等, 需要分析这些招聘渠道的不同之处以让学生做好应聘渠道选择的准备;招聘的具体程序包括简历制作与面试等, 需要教授文本制作技巧, 进行面试技能培训。

2. 个性化匹配的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教授学生从个体的视角来观察自己和组织, 从个人角度来深度剖析自我性格以及不同组织的特征, 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回答自己能够适应哪些组织, 以及为什么会选择某些特定类型的组织。

对于自我性格剖析的研究由来已久, 无论心理学与管理学领域, 都有大量的理论, 整体而言, 对自我性格的剖析存在三个主要理论。一是自我同一性理论, 强调个体对自我的认识是个体自我概念的个体心理图式和知识结构;【9】二是社会认同理论, 该理论认为社会认同是一个人把自己定义为某种社会类型, 并把这种类型的典型特征归于他们自己的自我心理表现和过程;【10】三是符号互动理论, 这一理论主要考察了自我概念在社会互动中是怎样构建的, 以及在与其他人的关系和比较中是如何维持的。【11】依循这些理论, 可以通过达菲测试等经典的心理学测试问卷, 随堂让学生对自我性格进行测试。同时, 还需要通过对社会现状、就业政策、个体技能分析、个体沟通能力等多方面的剖析来让学生从不同侧面了解自我的性格以及需求。

对组织特征的剖析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毕业后会身处各类不同的组织之间有哪些区别, 并结合学生对自我性格的分析, 寻找与自己相匹配的组织类型。组织特征的介绍主要需说明当前我国不同的组织类型, 详细阐明外资公司、合资企业、私人企业、国有企业、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分别包含哪些特点, 以及这些组织的整体文化氛围、薪资待遇等基本情况。此外, 还需从宏观上介绍当前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生活概况, 让学生对将要供职的地区、组织有一个初步的展望, 在参加工作前就对这些信息有着整体的把握, 进而选择能够准确选择与个人相匹配的组织, 避免盲目或随意地寻找第一份工作。

(三) 匹配技能的训练——现实性的模拟

匹配理念的引入与匹配知识的教授, 都是一种单向的知识传递, 对于在就业过程中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仍需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加入用人单位、已就业的历届学生等第三方力量, 以互动的方式进行系统训练。

1. 基于SWOT分析的就业选择展示

首先要让学生假设即将毕业, 已经要开始找工作, 并且已经完成了基础性的准备 (如相应的技能、证书等) , 然后让学生对行业选择、就业期望进行思考, 并将自身与环境的SWOT分析制作成幻灯片, 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SWOT分析包含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能力因素的全面分析。对于个人而言, 优势包括学历、上进心、学习能力等;劣势包括社会经验欠缺、责任心不够等;机会包括市场对本科及以上学历的需求逐渐提高、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机遇等;威胁包括职位与薪水偏低、竞争激烈等。对于学生基于SWOT分析的自我展示, 教师应进行合理的评价, 帮助学生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

2. 针对性的简历制作与面试

在学生自我展示之后, 应当让学生就拟应聘的组织进行简历制作。对于简历制作, 一直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一种是做一份简历, 可以适应所有拟应聘的组织, 即通用型简历;另一是对每一家感兴趣的组织做出个性化的简历。从个人组织匹配的视角, 我们应当鼓励学生制作个性化的简历, 因为人具有多面性,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展示, 个性化的简历有助于学生寻找到与自己相匹配的组织。对于面试, 可以通过选择班级学生扮演评委、邀请企事业组织从事人事工作的人员参与、邀请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人员参加等多种方式, 以模拟现实招聘的方式, 让学生充分进行自我展示, 并详细指出其需要改进的地方, 避免一些常识性与低级的错误。

3. 就业前的社会化过程预期

由于员工个人特质的巨大差异、社会称许现象造成的自我信息掩盖等原因, 使组织往往花费大量的成本、采取各种措施, 却仍然无法获得“和组织匹配”的人, 对新员工进行社会化成为了大多数企业普遍坚持的原则。Filstad (2004) 综合了大多数研究者的观点, 认为组织社会化就是个体为了适应组织角色而学习社会知识和技能, 从外部人变成内部人, 学习组织文化, 学会审视价值观、能力、组织期望的行为、社会知识的过程。【12】组织在社会化过程中一些去个性化、制度化的措施往往会让刚踏入社会的高校毕业生产生种种不适应, 一方面是因为代际特征的差异使高校毕业生不能很快适应学生到社会人的身份转变, 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在就业前并不清楚即将面临短期的社会化过程, 以迅速形成与组织、社会在各个层面上的匹配。对于本课程而言, 需要结合具体案例, 着重讲述关于不同组织采取社会化措施的重要性与必然性, 让学生对即将面临的环境转变和自我认知的冲击有一个提前预期。

在经济转型与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 就业岗位的数量与性质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与此同时, 伴随着“90后”正式步入职场, 代际特征差异所造成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也处在变化中。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 寻找“合适”的或“匹配”的工作成为了当今高校毕业生就业诉求的一个重要特征, 希望本文在个人组织匹配视角下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能够对促进就业率的提升与就业质量的提高产生一定的指导价值。

摘要:当前的就业压力不仅体现为就业岗位缺少, 更多的是就业质量低下, 如何通过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教学来促进他们与组织之间的匹配, 达到促进就业与稳定就业的目的成为了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问题。通过对个人-组织匹配的内涵进行阐述, 然后分析个人组织匹配对用人单位的意义与对就业指导课程的影响, 最后从反思性的课程导入设计、共性与个性的课程内容安排、现实性的模拟三个方面构建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关键词:个人-组织匹配,就业指导,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Edwards J.R.Person-Job Fit:A conceptual Integration, literature review, and methodological critiqu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1991 (6) :283-357.

[2]Bretz R.D.Judge, T.A.Person-organization fit and the theory of work adjustment:Implications for satisfaction, tenure and career success[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994 (1) :43-54.

[3]Chatman J.A.Matching people and organizations:Selection and socialization in public accounting firm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1 (3) :459-484.

[4]Verquer M.L., Beehr T.A., Wagner S.H.A meta-analysis of relations between person-organization fit and work attitudes[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03 (3) :473-489.

[5]Hoffman B.J., Woehr D.J.A quantitative review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organization fit and behavioral outcomes[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06 (3) :389-399.

[6]Mark van Vuuren, Jong M.D.T., and Erwin R.S.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 of supervisor communication on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J].Corporate Communications: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07 (12) :116-128.

[7]魏钧, 张德.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个人与组织契合度研究[J].科研管理, 2006 (6) :87-95.

[8]周园, 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研究概述[J],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2 (14) :52-56.

[9]郭金山.西方心理学自我同一性概念的解析[J].心理科学进展, 2003 (2) :227-234.

[10]王彦斌.管理中的组织认同[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17-21.

[11]Hatch M.J., Schultz M.The dynamics of organizational identity[J].Human Relations, 2002 (8) :989-1018.

上一篇:最新民主生活会发言下一篇:初读水浒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