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祥宇《感恩母亲》

2024-04-19

赵祥宇《感恩母亲》(共4篇)

篇1:赵祥宇《感恩母亲》

感恩母亲

岔路口中心小学 作者:赵祥宇

指导教师:王岩

“妈妈”是一个无比亲切的称呼。母爱,一个蕴含了无限感动的词汇。在这个世上,唯有母亲对孩子的爱是最真挚、最无私的,母亲无私的爱着我们,我们也应该有一颗感恩的心。

我的妈妈,没有孟母无私,为了儿子三次迁家;没有马敬斋的母亲那样伟大,为了让儿子抗日,绝食而死。但是,她在横风斜雨的人生道路上,给了我前进的力量;她在我遭遇挫折时,给了我自信;他在我骄傲自满时,教会了我谦虚。我从心底感激她。岁月虽然磨去了她青春美貌,但在我心中她永远是最美丽的。是母亲用自己付出的行动告诉了我一个最平凡的道理:爱是无私的奉献。

记得那个夏天的早晨,雨下的很大。我说:“妈妈,雨下的这么大,别去上学了。”妈妈一边拿伞,一边说:“这么点雨,就把你吓倒了,快,上来吧!”妈妈说着蹲下身子,等着背我。我迟疑地说:“妈妈,别背了!”因为我知道这两天妈妈得了感冒。妈妈笑着说:“你怕妈妈背不动你吗?”我笑了,顺从的趴在她的背上,雨水砸在地上,溅起无数的水泡,我举着伞,紧紧地伏在妈妈的背上,妈妈在风雨中深一脚、浅一脚的往前走。她还说:“把伞往后打,要不然淋湿了你的背。”我哭了’我无法用语言形容当时的心情。第二天,妈妈的病情加重了,可她却高兴地说:“幸好你没感冒!”

妈妈我知道,我的欢乐是你脸上的微笑;我的痛苦是你眼中深深的忧郁。孩子如今长大了,我愿化作一杯浓茶,在您口渴时,给你奉上;我愿化作一阵清风,吹干您脸上辛勤的汗水。现在的我已经懂得感恩,感恩是心与心的相撞,我愿天下所有的儿女都有一颗感恩的心!

篇2:《回忆我的母亲》与感恩教育

这篇课文, 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作者的感恩方式。一般人谈起感受母恩, 感谢母恩, 报答母恩, 无外乎是现在好好学习, 长大成人后尽最大可能让母亲吃好、穿好、住好, 让母亲幸福。我想, 作为教师, 尽可能利用教这篇课文的大好时机, 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首先, 报答母恩。要教育学生报答母恩, 那就要让学生体会到母爱的伟大, 要让学生知道母爱的伟大不仅仅是因为母亲用乳汁抚育了我们, 而是母爱中体现出自我牺牲的精神, 母爱是最无私的。

其次, 把爱母亲与爱祖国联系起来。教这篇课文的时候, 我一方面启发学生体会朱德的报答母恩的方式, 感悟朱德以尽忠于民族和人民, 尽忠于党来报答母恩的崇高感情;一方面把前苏联的一位教育家的一句名言告之于学生, 即“爱祖国, 就先爱你的母亲吧”, 启发学生体会这句话的含义, 让学生明白, 一个人假如连母亲都不爱, 又怎么能指望他爱祖国呢?爱母亲, 就要为母亲争光, 上好学, 干好工作, 做好人, 这些又都是爱祖国的具体体现。

再次, 将感恩教育进行扩展。由报答母恩扩展到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扩展时, 我联系动物的报恩, 即“羊有跪乳之恩, 乌有反哺之孝”, 让学生从一般动物的行为上, 体会报恩的必要性。不少学生都深有感触地说:“朱总司令的报恩方式对我们教育很深, 而一般动物的感恩方式对我们也很有启发。朱总司令报答母恩的方式, 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而一般动物都晓得报恩, 何况我们新时代的少年学生呢?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 发奋努力, 不辜负父母、师长的希望。”

篇3:赵祥宇 哥本哈根的中国青年声音

从哥本哈根回国将近两周了,他的日程安排依旧十分紧张,和记者的谈话结束后,他还要马上赶去会见另外一个朋友。

作为“中国青年COP15代表团”的发起人和组织者,赵祥宇参加了刚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结束的世界气候大会,并在大会上与来自世界各国的青年代表进行交流,发出了中国青年在应对世界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第一声。

应对气候变化要有中国青年的声音

2009年12月7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简称“COP15”)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来自全球192个国家的谈判代表召开会议,共同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即2012年至2020年的全球减排协议。

参加此次会议的,不仅有来自世界上各个国家的政府代表团,还有来自全球各地的社会组织和民间团体的代表。其中,来自中国的。中国青年COP15代表团是历史上第一支由中国青年人自发组织的非官方团队。

“我们这个团队一共有40多人,其中有来自清华,北大等国内著名高校的学生,也有来自牛津杜克等世界名校的中国留学生。”谈起自己所在的中国青年COP15代表团,赵祥宇如数家珍。

这个汇聚了当代中国青年环保,节能等领域中最优秀分子的精英团队参加这次大会的主要目的只有一个,让世界听到中国青年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声音。

“以前,中国青年很少在国际场合上亮相,在与环保,减排相关的国际场合更是很难见到中国青年的身影。”赵祥宇说,“很多外国人都对中国青年很好奇,他们不知道中国青年在想什么,又在做什么。”

在这次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赵祥宇和他的伙伴们主动出击,发挥各自所长,力图在这个被称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国际会议上发出中国青年的声音。

12月7日峰会开始当天,全团42名团员便分成政策组,活动组和媒体组三个小组开展活动。政策组负责追踪会场谈判并及时整理信息,通过博客及邮件等形式与网友分享。活动组根据政策组提供的每日“情报”设计形式多样的创意活动,用富有中国特色的方式让世界听到中国青年应对气候变化的诉求。媒体组则负责对外发布,更新中国青年代表团的消息,在场内联系官员,名人以及世界各地的青年与中国青年代表团互动交流。

峰会的第三天,代表团又以“中医诊断,为地球开出药方”为主题举办活动,结合中国传统的中医药文化,来宣传环保,减排。

“我们穿上传统的中医服饰,搭建中医诊台。邀请参加峰会的各界代表前来参与。每一个挂号的人都会为应对气候变化,降低全球气温做出承诺,随后‘中医’会为求诊者开出应对气候变化的个性化行动‘药方’。中医展台旁边有一个特制温度计,一些团员则扮演动物角色。温度计指示的气温每上升一定幅度,就有一种动物‘灭亡’。当挂号的人达到一定数量时,全球气温就下降1摄氏度,那些濒临‘灭亡’的动物就可以得救。赵祥宇说。

赵祥宇他们的举动引起了其他代表团的注意,许多国家的参会代表纷纷驻足观看并积极参与中国青年举办的活动。来自BBC的消息称,每天都有成千上万人穿梭的贝拉中心(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会场),这群身穿红色T恤的年轻人向我们展示了中国青年的力量。

12月11日,美国商务部长骆家辉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匆匆露面,在短暂的停留期间,他特地会见了中国青年代表团。

“此外,我们还参加了多场边会,与参会的各国青年进行交流,让世界听到了我们的声音。”赵祥宇说,“可以说,中国青年代表团的这次哥本哈根之行基本上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启动“中国绿色脉搏”

2009年12月30日,距离这次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结束已经过去了将近两周的时间,坐在北京东方广场内宽大的沙发座椅上,回忆起参会前后的种种,赵祥宇仍然感慨万千:“能够组织起这么大的团队去参会确实不易,但这样的努力非常值得,以后如果有机会,我还会参与。”

赵祥宇是黑龙江人,“80后”,父亲是一名商人,母亲在一家医院做会计,2008年高中毕业后赴美留学。

对世界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是从2007年开始的。那时候,他正在学习外语,准备出国。机缘巧合,就认识了来自美国的一位富布赖特学者,

这位学者当时正在中国做生物质柴油的开发,对于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很有研究。一次聊天时;这位学者向赵祥宇提议:“我们能不能一起做一个关于中国环保方面的双语视频网站,让外国人也能看到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所做的努力了”“行!”赵祥宇不假思索就答应了。

这也便有了后来在环保领域小有名气的网站——“中国绿色脉搏”。

当时的赵祥宇,“对网站建设窍不遣”,但对环保和新能源开发问题的热情很高。他到各地进行考察,用自己的小型摄像机,数码相机拍下国内各地的环保图片,然后上传到网上,再加上双语注释,供世界各地的网民浏览。

“国外媒体对中国环境问题的报道往往存在偏差,而事实上中国是做了很多努力的。我们就是要以这种方式,让全世界看到中国所做出的努力。”赵祥宇说。

到美国留学后,赵祥宇也没有停止对环保和气候变化的关注。2008年夏,他加入了国内著名的环保组织——“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CYCAN),并成为该组织的国际事务总监。

此后,赵祥宇先后参加了不少关于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的国际会议,他惊讶地发现:在这些国际会议上,来自中国的声音很少。而一般情况下,在参会的几百名青年代表中,只有一两名代表来自中国。

“这与气候大会上一些国家的代表动辄拿中国说事儿的情况反差太大了!”他感叹道。“一个占世界人口总数四分之一的国家,青年人却没有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发言权,这正常吗?”

2009年暑假,赵祥宇回到国内,在英国新能源财经的北京办公室做实习生。这份工作使他能够更多地了解到中国在新能源利用和节能减排方面所做的工作。赵祥宇发现,国内一些地方的工作很踏实,却没有很好地把这些成效宣传出去。

2009年7月,他联合“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清华绿协”,“北大CDM”等三个组织一起在清华大学举办了“国际青年气候与能源峰会”,这是中国青年第一次自己组织的,没有任何政府或机构牵头的关于环境问题的大会。随后,赵祥宇又发起组织了一个“中国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日”的活动,宣传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召开前两个多月,赵祥宇就开始为出席大会做准备工作了:从招聘志愿者到拉赞助、做策划,他都亲自参与,经常忙得一天只能睡3-

4个小时。

著名的“金桥慈善机构”的创始人,美籍华人张虹琳是他三四年的好朋友,听说他要组织一个青年代表团去哥本哈根,很是感动,同意让“金桥慈善机构”作为青年团队的合作组织方,并帮助整个团队在进行筹款和团队建设。

最后,到代表团出发之前,他们一共筹集到了80多万元的参会经费。赞助单位包括世界自然基金会,哥本哈根气候委员会,耐克,台湾宏达电脑公司等许多国际著名的机构和企业。

冀望民间的声音越来越强

记者(以下简称“记”):这次去哥本哈根参加气候大会,你抱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赵祥宇(以下简称“赵”):不同的人在参会的时候肯定都有着不同的利益牵扯和预期。在去哥本哈根之前,国外的一些智库和国内的专家就认为这次大会不可能达成什么实质的成果,但是我们还是抱着一丝希望去的,希望各国之间能够达成某种协议,毕竟这对大家来说是一件好事。

记:作为历史上第一支参与国际气候大会的中国青年代表团的组织者,你参加这次大会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吗?

赵:这次大会一波三折,吵吵闹闹地开了两个多星期,也让我对国际政治间的博弈有了一个更深的理解。以前以为气候问题大家坐下来聊一聊、谈一谈很容易,其实这些问题实际操作起来说要比你想象的复杂得多。

记:国内的一些企业家、明星,以及一些民间组织也派员参加了这次大会,对此你有些什么看法?

赵:对,我知道像阿拉善自然生态协会和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两个本土的环保NGO)企业家代表团都参加了这次大会。另外,像王石、李冰冰等一些企业家,明星也去了。这是一件好事。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基础四国”(包括:中国,印度、巴西、南非)之一,在这次气候大会上,中国的地位绝对是举足轻重的,但民间社会的声音还是比较弱。这次大会,虽然我们去了很多的环保组织,NGO,还有媒体,声势也很大,但是与欧美那些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有相当的差距。随着我们国家的发展和人们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相信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出现在气候大会的会场上。

记:最后大会仍没有达成什么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成果,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赵:我觉得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与会各国的立场不同,思维模式也不相同,要达成一个各方都认可的,具有约束力的协议绝非易事。在哥本哈根的气候谈判中,整个会场气氛随着谈判的进程变化得很快,最后虽然没能达成一个有法律约束性的协议,但还是签署了一个各国自愿性的协议,把谈判的任务留到明年的下次会议上去解决。

记:明年的会议你还会继续参加吗?

赵:我会继续关注这个问题,也可能会继续参会啊,我也希望下次会议上中国能有更多的青年参与进来。大会程序很复杂,如何能够更有效地参与到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当中,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我们已经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如果明年有精力我会再组织大家去,我也愿意把这些经验传授给其他去参会的朋友们。

记:你曾说过,中国青年COP15代表团这次去哥本哈根主要的使命就是向世界发出中国青年的声音,从会后的结果来看,这个使命完成了吗?

赵:我觉得应该是完成了。在大会上,我们举行了一系列的活动,从现场的反馈来看,效果都不错。许多国际知名的媒体,像BBC,《纽约时报》等都对我们的活动做了采访报道。这起码让世界知道中国青年也在关心世界的气候变化问题,正在为应对这个问题做出自己的努力。之前在类似的场合,一提到青年都是欧洲的、美国的,现在开始有中国青年了,我们也开始慢慢地进入到这个角色当中了。

篇4:赵祥宇《感恩母亲》

感恩母亲, 珍惜亲情。

【活动设计背景】

第六单元口语交际“学会申诉”, 笔者本想走个过场, 没想到学生犹如打开话匣子, 滔滔不绝。仔细倾听, 多是我们所谓的鸡毛蒜皮, 可是学生却怨气冲天, 尤其对于母亲, 颇多微词。他们在父母的百般呵护中长大, 却很少体谅父母的艰辛, 反而认为父母太罗嗦。特开展《感恩母亲, 珍惜亲情》主题队会, 让学生能理解父母, 感恩父母。

【活动设计理念】

本次会切实立足于队员们的生活实际, 回顾父母养育儿女的艰辛过程, 激起队员们的感恩之心, 感恩父母给予我们生命, 感恩父母养育了我们;从母子间的细小冲突着手, 引导队员反思生活中不体贴父母的错误行为, 学会体谅父母, 学会与父母正确的沟通方法;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 激发队员的内心感受, 增强他们的个性体验, 感悟人生要及时回报父母, 懂得珍惜这份浓浓的亲情, 从而促进他们的心灵成长和道德完善。

【遇到困难及解决方案】

对于队会活动, 辅导员老师主要任务是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 活动的设计者与组织者都应该是队员自身。六年级的学生了, 一切班级管理都已自主化, 按照惯例, 中队长调动了全班同学积极参与, 很快拿出了一个活动设计初稿, 轰轰烈烈地排起了节目。笔者也欲先睹为快, 拿到活动设计却发现了问题:学生表演了许多节目, 连弹带唱, 外加小品快板, 令人眼花缭乱, 热闹非凡。可是仔细思来, 活跃有余, 学生内心的触动却不够深刻。

于是, 引导中队委们静下心来思考:我们的中队主题是什么?围绕本主题, 怎样的方式才能触动同学们的心灵?我们可以选择保留哪些项目, 又必须摒弃哪些节目?……中队委们展开了讨论, 选定了几个保留项目:回忆父母之恩、解决学生与父母的冲突、表达感恩。我指导中队委们加入了招聘启事、互动小游戏、播放幻灯片, 理清了这样四个活动环节:爱的回放、爱的天平、爱的冲突、爱的升华。经过大家的潜心揣摩, 最终定稿。

【活动设计亮点】

1. 整体流程设计跌宕起伏, 扣人心弦。

这次活动不是单一的歌颂母恩, 而是从回忆成长往事、欣赏汶川妈妈故事中感受母亲的无私付出, 从小品、亲情互动小游戏中感受亲情天平的严重不平衡, 从感人肺腑的系列幻灯片中思索孩子对父母的一味索取, 立志报恩, 在学生的倾诉之中敞开心扉, 亲情飞扬激荡。这个流程一气呵成, 感人至深。

2.注重队员的内心体验, 激发情感。本次活动并不同于往常, 不流于表面的节目串演, 而是在环环相扣的活动中引导学生静下心来细细回顾父母的辛劳, 反思自身的蛮横无理, 思量与父母的正确沟通。如此, 加强学生的内心体验, 深深地打动他们的心扉。

3.调动队员们全面参与, 以生为主。整个活动设计都是在辅导员的指导下, 学生积极主动完成;活动的过程也是全体参与, 不仅中队会的流程, 所有的节目都是学生完成。辅导员只是提出可供参考的意见, 最后活动总结发言。40分钟的队会, 39分钟学生在台上, 一分钟辅导员讲话宣誓。

【活动过程简录】

1. 第一章节———爱的回放。

(1) 招聘启事导入:“征求一位女性:能煮、能缝纫、会护理、会补习功课, 早起晚睡, 每日至少工作18小时, 必要时24小时不眠不休, 每周工作七日, 无娱乐。不得辞职, 必要时牺牲自己的生命……”———妈妈!

(2) 妈妈为了我们, 日夜操劳, 含辛茹苦, 必要时义无反顾地牺牲自己的生命。大灾大难面前, 母爱, 更是孕育了一个个看似不可能的奇迹。欣赏朗诵表演故事《汶川妈妈》 (配乐《天空之城》小娟吟唱版)

(3) 谈谈“护蛋行动”感想:为了保护我们脆弱的生命, 母亲是那样坚强;为了孕育我们的生命, 母亲又是那样无微不至。大家都参加了“护蛋行动”, 你有什么感想呢? (学生畅谈感受)

(4) 欣赏歌曲:本班两名单亲学生演唱的《妈妈》 (来自九拍小子乐队)

2. 第二章节———爱的天平。

(1) 家长与学生互动小游戏: (伴乐《雨的印记》) 父母总是牢牢牵挂我们的生活, 可我们又对父母了解多少呢?请几位家长和孩子共同做个小游戏:拿出题板, 写出孩子与妈妈的生日、爱吃的食物等。

(2) 爸爸妈妈为我们付出了这么多, 可是我们对他们却知之甚少。此时此刻, 你想对妈妈说些什么?你们上前紧紧地拥抱妈妈, 对妈妈说一句心里话。

(3) 欣赏诗歌朗诵《让我怎样感谢你啊, 我的父母》。

把父母为你做的事和你为父母做的事列举出来, 作为砝码放在天平的两端, 看看你的天平是否倾斜得太厉害?如果是, 请你加重砝码。

3. 第三章节———爱的冲突。

(1) 欣赏小品《如此儿子》。

(2) 讨论:为什么在父母与孩子之间会出现这种冲突?如果你与父母发生了冲突, 你会如何解决的?交流母子沟通绝招。

4. 第四章节———爱的升华。

(1) 欣赏幻灯片:我们慢慢地长大了, 母亲有了皱纹, 父亲有了白发, 这是父母操劳的见证, 这是爱的涓涓印痕, 这是亲情的无偿演绎。请欣赏《当他们有天变老时》ppt:我们已经渐渐长大, 应该怎样回报父母呢?想一想 (沉默几秒, 留下思考余地) 。

(2) 欣赏歌舞表演:《感恩的心》让我们学会感恩父母, 感恩身边所有的亲人, 用一颗感恩的心, 用一颗真诚的心!

5. 辅导员感言:

今天观看了你们组织的中队活动, 我深受感动。唐代诗人孟郊说过:“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是啊, 这份沉甸甸的爱, 又有谁能真正偿还呢?孩子们, 让我们对父母多一份关心, 多一份沟通, 让感恩之心永驻心田, 让我们尽情地拥抱亲情!

【活动效果】

这次中队观摩活动, 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令笔者吃惊, 整个队会环环相扣, 松弛有度, 而且学生颇有创新之处, 随机应变能力极强。学校临时决定, 家长没有参加本次活动, 主持人马上把互动游戏改成题板答题, 处理得不露痕迹。全体队员参加活动深受感动, 最后观看幻灯片时个个泪盈于眶, 几个女孩直言不讳:“苏老师, 看完幻灯片, 我的眼泪实在止不住了。我今晚回去就要抱抱我妈妈……”笔者想, 这次活动深深地触及了他们的心灵深处。

【活动反思】

活动之余, 笔者反思有两处可以更好地调整:

1.在“爱的冲突”之后, 可以让学生阅读父母写给自己的信。笔者曾把学生写的作文发给家长看, 家长也纷纷表达了他们的心里话。如果提前做好这项工作, 直接把父母的回信与学生交流, 学生的心理感触一定会更深。

上一篇:寒衣节文案下一篇:双十一电商销售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