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60周年

2024-05-21

建国60周年(精选8篇)

篇1:建国60周年

建国60周年作文:建国60周年感想

建国60周年作文:建国60周年感想

我们国家又要度过60岁的生日,这对于我们这一带少年来说,生活在和平和谐的社会里,享受着祖**亲带给我们的快乐和安宁,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从书中我了解了,从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庄严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从此我们过上了推翻三座大山,让全国人民逐步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听父亲讲,自从邓小平爷爷南巡后,中国的经济发展的更加快速,我们从身边的变化就能感觉到我们国家的发展。就从我们汉沽的发展说吧,前几年在25栋楼那里还是汉沽区的边缘,土地都是没有土地面,下雨了积水很深。现在,马路修宽了,路灯照亮了,行人多了,人们心里乐了。

现在,我们吃的视频越来越多,在我们上一代人那个时候,听老爷爷们说过,在他们那个时代,能够吃上一顿玉米面的窝头就是过年了,所以他们总是盼着过年,可以有好吃的,买一件新衣服,或者能穿着哥哥姐姐们剩下的打着补丁的衣服好好地玩上几天。他们的玩具是滚着铁圈,弹着泥球来玩的,我们是伴随着奥特曼,跑跑卡丁车,大型游戏,网络玩的。变化是在太大了。我们祖国走过的这60年的风雨历程,使我们这一代新时期的少年感觉自己肩上的责任很大,未来在我们手中掌握,虽然现在父母疼爱我们,溺爱我们,但是,一个懂得责任的少年就应该深深懂得,自己生活在中国这篇土地上,将来长大了就要为国家的事业,我们现在正式学习时期,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好好学习。

通过这些变化啊,我感到自己生在中国这个新的社会时期是在是太幸运了。一定要抓紧学习,好好地把学习成绩长上去,为祖国改变的更好发挥自己的力量。

篇2:建国60周年

这天下午放学,天空的云网中,突然跑出密如枣核般的雨点,打在黑石坦的坡上,雨点将坡上的碎石粒击得跳起来,像人样躲躲闪闪,接着是山上冒出黄色的流

水,奔跑着从黑石坦跑下山。我躲在浓密的樟树下,极力保持身上的衣裤不被雨打湿,离家还有几百米,要是雨停了,我就能干净的跑回家。

黑石坦上独住着一家人,远看那屋场像一处道家的庵所。他们为何要远离村庄独居,我问父亲。父亲告诉我:姑婆是我们村上的人,她嫁出去后,男人在解放那年跑远到了台湾。她住的那个村子容不下她,于是她带着孩子回到了村子来,那屋是村里上山放牛的牛栏,她其实与我们张姓村人都是五服亲。

姑婆是双小脚,做不得什么事,但她也不属于五保户一类的人,他那儿子杨姓,有些腿脚不方便,我不知他是不是被人打断过,确实月明星稀的某一个夏夜,她们有被人揪斗,我看到同族大叔用鞋子抽她的时候,我小小的心也颤抖。

因为离村子远一些,还因为黑石坦的背面就是张家的祖山,因而我对姑婆一家一直心生一道隔阂,还认为这一家神秘莫测。

樟树下的沟里涨水了,我突然看到泄水沟口有一只扑鱼竹器,里面像是有大鱼跳跃,没错,是有大鱼跳动,我用书包罩着头,俯身一看,果然有二条大鲤鱼,我再左右看看,无人,马上从竹器尾部将鱼抓出,放进了书包。接着,不顾那些大雨砸着书包的告诫声,一溜烟跑回了家里,心还频频急跳。

这一晚,我狠狠的吃着鱼肉,喝着鱼汤,美美的早睡了。醒来后,我才慢慢心里发虚,我是做了一回小偷呀。

哪里来的鱼?我记得还给母亲编了一个故事,当然是谎言咯。

我一直将儿时偷鱼的事当做最隐秘的内疚,埋藏在心灵的暗处。

当时其实是有双眼睛看到了的,只不过很多年以后才给我解密。

父亲去世后,沉寂地躺在家乡的黑石坦,坟头对着山那边翠江奔腾不息的流水,象祖祖辈辈勤苦的张氏先人一样,灵魂归到了故土。

多少年来的三月,无论天晴还是暴雨,我都从城里放弃所有的缠身事务,来到父亲长眠的土丘,幎界与人间于是只是咫尺之距。

有一回上完坟,杨叔非要留我喝碗水再走,杨叔这些年来,在家乡的建设中,是出过大钱的,黑石坦退耕还林已变成一座青葱的山。

于是我就坐下来。我十一岁进城后,杨叔结了婚,现在孩子都像我这样,读书后到了外地工作。

说着说着,杨叔开玩笑说,你这调皮鬼,小时候还偷过我的鱼哦,害的你姑婆只吃了一碗猫肉就走了哦。

我突然记起,在我偷吃了鱼之后,姑婆过二天就去世了,那时据说是吃了猫肉后去的。杨叔说,吃了猫肉去世没有道理,但一个久病之人最后要走时,想吃点肉是真的,那时没别的办法,就只有一只家猫了。

我知道,二条鱼已经被我消解得不知经过了多少次的大自然生物循环,沉淀下来的是挥之不去的无限的愧疚了。

在杨叔面前,我唯有坦白,才能换来心灵的宽慰,我平生唯一做贼的经历,我愿意被杨叔书写记录和审判,但杨叔从一开初就宽容了我,这就是故乡,不论是若干年前小的我,或是若干年后大的我。

篇3:建国60周年农电发展征稿启事

早在20世纪30年代, 我国个别大城市的近郊农村就有了照明电。1949年, 全国解放时农村总用电能量只有2 000万kW·h。1963年, 我国制定了“以商品粮棉基地为重点, 以排灌用电为中心, 以电网供电为主, 电网和小型农村电站并举”的农电建设方针, 为以后的农村电力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20世纪70~80年代, 全国广大农村普遍开展农田基本建设, 大力发展了井灌和高原地区提灌站, 全国形成了大办农电的热潮, 农村电网得到了快速发展。90年代后, 通过开展行业化管理, 电力为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三为”服务, 乡镇电管站示范窗口建设, “电力扶贫共富工程”等活动, 使农电企业的服务水平、服务范围和企业的管理水平都上了一个新台阶。特别是1998年以后, 全国实施了“两改一同价”工作, 为解决农电发展面临的深层次问题, 促进农电事业快速发展, 开辟了良好的前景, 使我国农村电力事业进入了历史性、崭新的发展阶段。经过几十年的积极努力, 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 农村电力事业的发展取得了非常瞩目的成就, 农电服务水平、农村安全用电水平和用电质量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农电管理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2009年是我国建国60周年, 为了全面总结建国60周年农电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进一步增强做好农电工作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本刊决定今年下半年起以“建国60周年农电发展”为主题, 开展专题宣传活动。希望广大农电工作者积极参与, 踊跃赐稿, 为农村电力事业的发展建言献策。文章着重从农网建设、农电安全、农电管理、优质服务等方面, 反映建国以来农村电力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以及农电发展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民生产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的推动作用。

篇4:建国60周年

韦亚玲

穿过贵定县盘江镇有“金海雪山”美称的音寨,车子终于驶入我们此行的目的地——三五三五厂第二分厂,去拜访102岁的百岁老人龙素珍。

厂区坐落在两座郁郁葱葱的山脉间的谷地中,转过一个似乎已废弃的仓库,一座门前盛开着石榴花和栀子花的小院落,给寂寞的厂区增添了些许活力。一进门,老人就用一口浓重的四川口音招呼我们落座,并热情地和我们摆谈起来。

平凡母亲不平凡的爱

龙素珍1907年出生于今天的四川省射洪县农村,18岁时在父母的安排之下,嫁到“门当户对”的人家当了媳妇。因为从小就接受母亲和祖母灌输的思想,龙素珍小心翼翼,恪守妇道,但嫁入夫家多年,未能添个一男半女,慢慢遭到公婆的冷遇。幸而丈夫并没有因此嫌弃她。

后来,夫妇俩渐渐步入中年,龙素珍知道丈夫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还是为日后担忧。

可能是他们求子的诚意感动了上天。1945年的一个早晨,龙素珍夫妇像往常一样下地干活,远远就看到自家田边有一个小包裹,隐约还有微弱的哭声从包裹里传出。夫妻二人赶紧跑上去打开粗布包,他们惊喜地发现,里面裹着一个女婴。二人把孩子抱回家认真的清洗、喂食,从此,龙素珍夫妇把孩子精心养护起来。他们计划等孩子长大,就送去上学,不再像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终日辛苦劳作。

1952年,孩子到了上学年龄,不幸却再次降临在龙素珍身上,丈夫罹患重症不治而亡。她一个人顶着巨大的悲伤料理完丈夫后事,却没忘记和丈夫一起为孩子规划的未来。她坚持把女儿送到学校读书,日子再艰苦,都不曾想过放弃。女儿也很争气,学习成绩很好,但是,“文革”开始后,女儿没能继续学习,后来通过政策照顾进入工厂成为一名工人。

尽管如此,龙素珍还是觉得安心了,这也算对死去的丈夫有了交代。

从好母亲到好外婆

1970年,龙素珍女儿女婿所在的工厂整体从四川搬迁到贵定县盘江镇,老人跟着他们来到这里。还在四川老家时,老人常去田间干活,总劝不住。搬迁后,他们希望借此让老人好好安享晚年。

然而,龙素珍老人并没照他们安排的那样去安享晚年。为了让他们安心工作,老人又承担起照顾外孙的责任。她在家属区房前屋后开地种上蔬菜瓜果,养些鸡鸭,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那些蔬菜瓜果和家禽成为孩子们所需营养的主要来源。如今,三个外孙都已成家立业,对老人也很孝敬。

和他们一起搬迁过来的还有女婿的父母和兄妹。一大家20多口人,每个人的生日她都记得。哪个人的生日要到了,她会提前几天告诉家人。采访过程中,老人乐呵呵地指着身旁的女婿和女婿的五弟以及孙女,分别说出了他们的生日。我们开玩笑地问老人:“婆婆,您都记得大家的生日,那您自己的生日是哪天呢?”老人很快告诉我们:“阴历9月11日。”

孝道回报无私母爱

老人的女儿告诉我们,母亲是一个地道的农村妇女,但如果没有母亲,也许她也不会有今天这个幸福美满的大家庭。工厂几年前陆续搬迁到贵阳,他们夫妇也应到省城居住。但省城的房子在三楼,老人几年前摔断了尾椎骨,行动不太方便,考虑到老人喜欢到户外活动,为方便老人,也已年近古稀的夫妻二人便轮流在贵定和贵阳之间来回奔走。

龙素珍的女儿很感谢老天给予母亲长寿,让她有更多的时间回报为子孙辛劳了一生的母亲,他们希望四世同堂的母亲健康快乐!

莫敬山:背井离乡躲抓丁

韦亚玲

迎着初夏的雨走进贵定县沿山镇香山村,莫敬山老人的家就在村口不远处。我们还没有走进院内,老人66岁的幺儿便迎了上来,歉意地告诉我们他父亲捡拾柴火刚回家,让我们稍稍等候。不多时,脚穿胶靴、衣服上还沾着泥浆的老人从里屋走了出来,喝了满满一大杯凉水,让儿子给他点上一支烟后,开始和我们说起他的故事。

背井离乡当长工

1903年6月,莫敬山出生在贵定县盘江镇一户普通农家,上有兄长下有若干弟妹。自幼他便与兄长一起上山下地,照顾弟妹,成为父母最得力的帮手,兄弟二人的感情也颇为深厚。后来,兄长被国民党抓壮丁带离家乡,从此与家人失去联系。失去手足兄弟,莫敬山心中除了难以抑制的悲痛外,还对当时的国民党多了一层深深的仇恨。

不久,国民党再次来到他们村子抓兵,莫敬山沿着山路逃到深山里的一个村子,又累又饿的他找到地主家请求收留他做工。地主看他人比较结实,就同意他留下来试试,并安排他做守磨房碾米的活。

秋收時节,每天收割的稻谷源源不断地送到磨房,他也就不分白天黑夜的碾米。刚开始,地主怕他偷米,故意试探他,在磨房的角落里藏了一块大洋,看他拾到大洋后的反应。莫敬山并不知道这一切,但他拾到大洋后,没把这当做意外之财,而是把大洋还给了地主。他的诚实,使得地主留下他长干。

当时他就想,在离家不太远的这些村里做工,多攒些钱,等世道太平些,就可以回家孝敬父母。一次,新到一个地主家吃饭时,他发现有一个老妈子专门给他们添饭,不免让他受宠若惊。一个知底的长工告诉他: “那个老妈子是在数你吃几碗饭。你吃得多,明天就不能在这里干活了。”为保住这份工,他没敢吃饱。莫敬山就这样在各村庄辗转做工,农忙的时候下地干活,农闲的时候帮地主跑马帮贩盐等。

解放后,莫敬山在沿山镇香山村分到田土,与妻子过起男耕女织的日子,抚养9个孩子,日子虽然贫苦,却让他找到了做主人的感觉。

舍小家顾大家

1953年,村里成立农会,莫敬山被乡亲们推选为主席。

自从当上农会主席后,他处处为乡亲着想,事事以乡亲们的利益为先。在遭受自然灾害的那几年,他带领乡亲们进行自救,想尽一切办法让大家填饱肚子。村里有位妇女,丈夫患重病,有5个尚未成年的孩子。一次路过她家,看到几个孩子因为饥饿而奄奄一息,莫敬山赶紧跑回家中,把仅有的一点粮食送到那位妇女家里。而那几年,他却有两个孩子因为饥饿和重病死去。已是知天命之年的他,面对家中的妻儿,虽然充满愧疚,但他知道是共产党让他不用再受地主的盘剥,不用再过着四处漂泊的日子。莫敬山只能用这样的方式回报党,回报乡亲们对自己的信任。

一直到农会被撤消,他这个农会主席才完成了他的使命。他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乡亲们的认可和拥戴。虽然又做回普通农民,但是当地百姓心里记住了这个舍小家顾大家的农会主席。

盼当铁路“保洁员”

刚刚开工的贵广高速铁路一段正好从香山村村头修过。说到这条铁路,老人说他自己除了年轻时驮马帮到过省城外,没有到过大城市,希望这条铁路修好后,他可以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他说还要帮着打扫

铁路周边的卫生,让坐火车经过这里的人看到他们的村庄美丽又干净!

帅先荣:地主儿媳获新生

韦亚玲

拜访帅先荣老人并不费周折,来到贵定县老城区中山东路一排临街老房子,老人就住在这里。门口摆放着几盆精心侍弄的花草,房门敞开着,我们走进去时,老人正在用电磁炉煎炸粽子,很难相信眼前这位麻利操持家务的老人已是103岁高龄。

嫁入豪门苦难言

帅先荣1906年3月出生在贵定县城关镇普通农民家庭,5岁时母亲去世,家中兄弟姊妹众多,日子过得十分贫寒。祖母是一个很传统的家庭妇女,希望把她们调教得柔顺乖巧,日后嫁入夫家能得到赏识而过上有地位的日子。

也许在别人看来,嫁入“豪门”的帅先荣是幸运的。她18岁时,当地一大户人家遣媒人到家中说亲,父亲和祖母觉得能攀上这样的大户人家是他们三世修来的福。于是毫不犹豫的应承了这门婚事。她也希望如父亲和祖母期望的那样:嫁入豪门衣食无忧,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家人也从此沾上她的光。

然而,真正做起少爷太太后的她才知道,生活完全不像媒人所说的那样。丈夫是一个吸食鸦片多年的“老烟鬼”,整日在床榻上吸食鸦片。每天天微亮就被叫起来,由管家安排她每天要干的活计。大户人家的规矩繁多,家务沉重。吃饭的时候,她这个出身卑微的媳妇自然是不能上桌的,公公婆婆、丈夫和叔伯们吃饱,她收拾好碗筷后,才能到厨房吃些剩饭剩菜。这时的她只能一个人偷偷的流泪,却不能与家人诉说。

孩子们相继出生,让她没有太多时间去为自己的命运感伤。既要操持家务,又要照顾孩子,加上生产期没有得到很好照顾留下许多病痛,每天忙活完,躺在床上的她已累得浑身酸痛,而那个名存实亡的丈夫是不会懂得体衄她的。

全国解放获新生

解放后,这个在当地极有势力的封建地主家庭彻底地瓦解了。虽然财产被没收,做了近20年地主家儿媳妇的帅先荣却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她积极配合政府工作人员做好问题交代工作。她的命运得到工作人员深深的同情,没有把她与这个家庭同罪共处。考虑到她的情况特殊,负责妇女工作的同志推薦她到工厂、药店去做工,还帮助她丈夫戒除毒瘾,让他到建筑社学习一技之长。但丈夫因长期吸食毒品导致身体孱弱,家庭的重担还是落到了她的身上。为补贴家用她还上山挖过草药,下洞挖过煤,饿着肚子干活是常有的事。

“文革”期间,他们一家被下放到农村劳动改造,当地工作人员了解到她因为过去的生活落下许多病根,没让她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给她安排了一些轻松的活儿。这些贴心照顾,让她深深的感受到是这个新政府给予她新生,使她摆脱过去那种因地位悬殊饱受凌辱的地主家儿媳妇的生活。另外,通过改造,她丈夫的思想和行为也有了一些改变,她对今后的生活有了新期待。

学会淡忘和享受

帅先荣老人现在还能自己做饭、洗衣。她说只要自己能做,绝不会给儿女增加负担。聊起过去的生活,老人脸上已看不出一点伤感和哀怨。老人说,过去她已经咬着牙挺过来了,现在生活这么好,老天爷让她比同时代的人多享受了很多,现在她会使用洗衣机、电磁炉,子孙都不在身边时候还有电视陪伴她……老人说她很满意现在的生活,不仅子孙孝顺,政府对她的生活也十分关照。采访中,老人乐呵呵地反复说到: “现在的社会好啊,真好啊!”

韦陈氏:“女婿能顶半个儿”

佟文玲赵明

“现在的日子和以前比,那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啊!”家住平塘县白龙乡的百岁老人韦陈氏,笑呵呵地讲述着新中国成立以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她的言谈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世纪老人的淡定和睿智。

没有儿子的痛苦

韦陈氏1909年出生在平塘县的打赖村,老人对那个年代的记忆似乎只停留在一个“穷”字上。她说,基本上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日子很苦。

结婚后,韦陈氏随丈夫来到摆克村,此后,就一直居住在这里。日子虽然苦,但是勤劳的夫妻俩,凭借双手和智慧,还是把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

但是,韦陈氏的心里始终有个解不开的“疙瘩”。原来,老人曾生有三个儿子,可是都不幸夭折了,在那个“重男轻女”思想极其严重的年代,她既要承受丧子的悲痛,又要忍受来自外界的“冷嘲热讽”。“出门就像做了错事,抬不起头来。”老人笑着说。

好在丈夫和公婆很是通情达理,不仅没有抱怨,给她增加任何压力,反而劝她想开点,丈夫安慰她说: “没有儿子是你的命,把5个女儿养大,也是一样的。”

家人的理解,使老人的心逐渐平静下来,她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对女儿的抚养和对公婆的孝顺上。但内心深处,没有儿子的痛苦一直是老人忌讳的话题。

“女婿能顶半个儿”

上世纪40年代,韦陈氏的二女儿到了出嫁的年龄,考虑再三,老人招家境同样贫穷的韦平高为上门女婿。对于做上门女婿,今年已经80多岁的韦平高很坦然,“家里弟兄多,吃不饱,没有别的办法了。”

对于这个热情、能干又很老实的女婿,韦陈氏自然很是喜欢。她经常对女儿说,虽然他是我们家的上门女婿,但也不要欺负人家,不管怎样,我们一家人要和和气气的过日子。

老人说,女婿既要养家,又要照顾自己,还要有一些人情往来,很不容易。“我的衣服、鞋子,还有棉裤,都是他给我买的,比以前公社发的都好,穿着舒服。”只要是老人想做的事情,韦平高都会尽量满足,他说,让老人开开心心的度过每一天,是晚辈孝顺老人的最好方式。

几十年来,韦平高悉心照料老人的生活起居,即使在妻子去世后,他仍然和韦陈氏住在一起。如今,韦平高年事已高,他的儿子又接过了他手中的“接力棒”,继续照顾老人的生活。

韦陈氏有些感慨地说: “我这个女婿好啊,能顶半个儿子,我这辈子没有什么遗憾了。”

“男孩女孩都一样”

韦陈氏现在五代同堂,不管是男孩女孩,她都很喜欢。她说,现在生活好了,不应该有重男轻女的思想了,男孩女孩都一样。

老人常常告诫子孙,应该多做好事。即使晚辈们犯了错误,她也只是说服教育,从来不大声呵斥和动手打人。据老人的侄孙韦福忠回忆,他小时候不懂事,去别人家的果园偷桃,被老人知道后,心里很害怕,但老人只是轻轻地告诉他:拿人家的东西要征得同意才可以。这句话给韦福忠的影响很大,他至今仍然记忆犹新,“以后,我再也没有拿过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虽然可以颐养天年,但老人还是闲不住。衣服破了,她就自己缝上;子孙的衣服脏了,她就会拿过来洗;没事的时候,还端着菜篮去河边洗菜。更让人惊叹的是,她还能背着重孙在寨子里走动,一两个小时也丝毫不觉得累。

对此,韦陈氏说:“人得多走动、

多活动,身体才能好,才能活得长。”这时,有人在旁边插话: “就是生命在于运动吧?”老人没有搭腔,但是笑着点了点头,脸上尽显一个世纪老人的睿智。

杨冉妹:带领妇女改观念

佟文玲赵明

解放初期,杨冉妹被群众选为生产队的妇女主任,在这个官不大、事情却很繁杂的岗位上,一干就是5年。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回想起当初热火朝天地和大家一起工作、劳动的情景,杨冉妹的记忆还是那样清晰,仿佛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

把妇女从灶台旁解放出来

杨冉妹的丈夫当时在罗甸县城靠给别人打零工维持生计。一次,他回家看望妻子孩子,正赶上村里如火如茶的进行土地改革。当时的土改委员会叫他担任生产队的队长,带领乡亲们投身到社会主义的建设热潮中。与此同时,没有读过一天书的杨冉妹,因为大家的信任,也当选为妇女主任。

杨冉妹说,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妇女的地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可以像男人一样参加生产劳动。杨冉妹白天带领大家造田改地,参加生产劳动,晚上召开妇女群众会,进行思想教育。

但是,流传了几千年的封建思想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破除的。老人说: “有的妇女认为出去干活是男人的事,要么就有着严重的享受主义思想,劳动不参加,开会也不去。”

面对这种情况,杨冉妹和几位妇女干部挨家挨户的做工作,动员妇女要自食其力,宣传劳动光荣、不劳动可耻。同时,她还要求妇女的工分和男劳动力的保持一致,这样才能调动妇女劳动的积极性。

渐渐地,在杨冉妹的带领下,参加生产劳动的妇女越来越多,最后没有一个偷懒,都争着去干活。老人笑着说,她做的事情就是要把妇女从灶台旁、孩子的包围中解放出来。

风风火火的人生

29岁时,杨冉妹的第一任丈夫去世了。丈夫的嫂子想把她赶出家门,便放火烧了她的房子。杨冉妹回到娘家找来木头,请人帮忙,用双手一点一点的把房子重新造好。公公婆婆去世时,虽然她已经再嫁,但还是没有一句怨言地安葬了他们。她说,这是做人的本分。

大跃进时,杨冉妹的家和大多数家庭一样,饱受着饥饿的威胁。老人的儿子杨培兴至今还记得父亲去世时的情景, “浑身浮肿,活活饿死的。”

杨冉妹坚强的个性,让她不肯向现实低头。她起早贪黑的带着两个儿子干活,争取多挣点工分,即使这样,依然是饥一顿饱一顿。“早晨睡醒,发现没有吃的,就向邻居借,等到秋收时再还。”杨培兴说。

尤其是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稻子成熟了,自家根本看不到影。每当这时,杨冉妹总是对儿子说:“算了,都是被饿怕的,不计较了。”

每一次遇到人生中的困境,杨冉妹都是默默无语,用行动去改变。

不服老的个性

1999年,93岁的杨冉妹从外面回家,发现钥匙落在屋子里了。她既没等儿子回来,也没叫邻居帮忙,而是一个人爬到楼上,试图取出钥匙。

谈起此事,老人显得有些不好意思:“没成功,摔了下来,把手摔断了。”

或许是经历得太多,养成了杨冉妹火爆的性格。老人的大儿子杨培福介绍说,母亲年轻的时候对他们很严厉,要说就说,要打就打。对待他人,都是直言快语,想什么就说什么,也从来不计仇。

老人的性格有点急,她经常对儿子说,干活就得抓紧,要不就会被别人赶上。

老人患有风湿,双脚没有力气,行动不便。她说,多亏小儿子这么多年的照料,经常买鸡蛋和肉给她吃,喂她吃饭,背她走路,生病了就去镇上请大夫到家里给她诊治。老人觉得,“这样的生活,我已经很知足了。”

曾常英:相执百年幸福长

梁健赵明

她一生辗转南北,四个子女分别在四个省出生,她就是百岁老人曾常英……

辗转南北

1909年7月4日,曾常英出生于湖南省新化县一个贫苦家庭,由于旧社会重男轻女,家里就没有让她上学。

1929年,曾常英嫁给本省隆回县的青年陈炳烨。结婚时,家里非常拮据。她嫁过来之后,丈夫便到外面务工养家糊口,常年奔波在外。她在家一边抚养孩子,一边操持家务。

抗战时,曾常英的丈夫考取驾驶兵,应征入伍参加抗日战争,退伍后返家跑运输。那时工作不好找,丈夫断断续续的工作,经常面临失业的危险。

曾常英随丈夫辗转于重庆、成都、广西等地,甚至到东北、西北等地区找工作,“哪里要驾驶员就往哪儿跑。”

解放前夕,曾常英的丈夫在柳州电厂当司机,负责货运,她随丈夫来到柳州。1949年,丈夫有一次给客户拉货,拉的是烟和糖,不小心翻车了,货主向他索赔200块大洋。她丈夫因拿不出这么多钱,被辞退了。

解放后,丈夫来到贵州省建二公司做建筑活,曾常英就带着子女到贵阳与丈夫一起生活。后来,贵阳市运输公司招人,她的丈夫被聘为公司司机。曾常英来到贵阳后,做过很多种工作,先是在一些小的合作社里帮忙,做过马肩垫。后来她加入由省二建公司职工家属组成的装卸社,做装卸工。

她要经常提着铲、扛着锹,从家里步行到花溪、二戈寨等远郊卸煤。“经常晚上半夜三更才从外面赶回家来。”老人说。贵阳市白云区修铝厂时,她去卸沙石,经常露宿于工地上。因为早出晚归,有时也会遇到危险。一次,她给一辆车卸完煤后,不小心从车上跌落下来,造成手臂关节脱臼错位。

“吃得亏,打得堆”

曾常英喜欢争强好胜,但从来不占别人的便宜,都是自己干得多。老人说:“我情愿自己吃亏,不会让人家吃亏。”“吃得亏,打得堆。”“只要自己能够做得到的,就尽量为他人提供一点方便。”

老人非常客气,就是现在,家里有好吃的,都是对子女说“你吃,你吃”。“按理说应该是我们让她吃。就是母亲为人本分,诚实,待人热情大方,心态好,不计较自己的得失,这可能是母亲长寿的一个原因。”老人的女儿告诉记者。

老人从来不占便宜。一有客人来了,她就到处找东西招待客人。若是有朋友买鸡蛋、小点心、水果来看望她,她会把身上所有的钱都掏出来,一一打发给客人。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家庭经济不是很宽裕的境况下,曾常英每月都要给自己母亲和丈夫的母亲分别寄去10多元钱。

老人说,她的这个习惯是受到父亲的影响。虽然曾常英没有文化,但是父亲把他做人处事的思想言传身教给了她。所以,曾常英诚实、热情的性格至今未改。

相执百年幸福

老人一生艰辛,连四个子女都分别在湖南、四川、廣西、贵州出生。

老人退休后,一直未闲着,六七十岁时,还推磨做起了小生意,做卷粉、米皮去买,挣点小钱。直到她88岁,一次背水不小心滑倒把脚跌伤了,忙碌一生的她才歇下来。

篇5:建国60周年

建国60周年作文:庆建国六十周年

2009年10月,又是一个金色的秋天,又是一个丰收的秋天,还是建国六十周年的秋天。

1949年这个秋天,一代领袖毛主席,站在天安门上宣布: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历经六十年的风风雨雨,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她六十岁的生日。六十年,一个甲子的轮回,六十年,光辉岁月弹指一挥间,六十年,中华沧桑岁月的巨变。

回首六十年,我们经历了太多太多„„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风雨三十年,中国的经济更快发展,科教更进步,社会更繁荣,人民生活更殷实,中国,一个多么俊秀的名字!也是一个神奇的神州大地,在这片神舟的地上生活着十三亿中国人,他们勤奋,他们坚强,他们有着坚韧不拔的精神。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中,您敢为人先,捍卫世界和平;1964年,中国成功引爆第一颗原子弹;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1998年,战胜历史罕见的大洪水;2001年,申奥成功,实现了华夏儿女百年奥运梦想,以及同年加入世贸,让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赢得一席之地;2003年,神五升天,成功战胜令人闻风丧胆的“非典”;2007年,成功发射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

2008年是中国面临严峻考验的一年,是中国发展史上不寻常的一年。一月,雨雪冰冻灾害席卷南方地区;五月,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此时的汶川,天空不再蔚蓝„当建筑一栋栋坍塌,当生命一个个倒下,当眼泪一滴滴掉落,当前途一点点迷茫,是我们的同胞把希望和温暖洒下。八月,祖国成功举办奥运会,并一次又一次的地摘金夺银,取得奖牌榜首位。神舟七号问天,实现了中国人首次漫步太空的梦想!

篇6:建国60周年

建国60周年作文:学校国庆60周年晚会主持词

男: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老师、同学,大家合:晚上好!我是今晚的主持人**,我是主持人**

男:金秋十月女:秋风送爽男:今晚我们欢聚希望,共庆祖**亲的生日女:今晚我们载歌载舞,共迎学者们的到来

男:让我们唱起美妙的歌曲,跳起欢快的舞蹈,一起融合进这欢乐的海洋中;

女:让我们歌唱伟大的祖国,歌唱美丽的希望,歌唱我们共同拥有的岁月男:走进十月,我们用一样的眼神凝望金秋

女:凝望金秋,我们用一样的心情渴望收获

男:欢度国庆,我们用嘹亮的声音歌唱祖国

女:歌唱祖国,我们用深情的语言诠释情怀

男:在这欢乐的日子里,我们向学者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女:**学校庆国庆晚会合:现在开始!

结束语:男:今夜星光灿烂;

女:今夜月色柔美;

男:欢乐的时刻总是那么短暂;

女:欢声笑语留在你我的心中;

男:青春的自由,青春的动感,女:青春的世界充满梦想和希望。

男:有爱的地方就有梦想,女:有梦想的地方就有希望,男:知识改变命运女:希望成就未来

男:愿我们的学员在结业后硕果累累女:愿我们的祖国永远的伟大富强男:感谢广大学者的支持

女:感谢各位嘉宾的到来

篇7:建国60周年征文

60年历程,60年巨变

光阴如水,岁月如梭。六十年,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然而 六十年历程,六十年风雨,有多少悲壮,有多少感动,有多少梦想,有多少光荣,铭记在中国人民的心里,写进了共和国的历史画卷。这60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60年的沧 桑巨变,60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从1949年到2009年, 我们走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整整60年。中国社会取得的翻天覆地的 变化和崛起的速度让整个世界为之震撼。中国在人类历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在 “中国人真的站起来了”的惊呼声中,我们迎来了中国改革开放60岁韶华!1949年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世界人民宣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 府,已于今日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那句话还在耳边飘荡,转眼 间我们就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周年纪念。弹指挥间、沧桑巨变。60 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共和国开国大典的 隆隆礼炮声到改革开放,从香港回归到澳门回归再到两岸关系拨云见日,从宇宙 飞船遨游太空到北京奥运会成功举行··· ···在这六十年里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 覆地的变化。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驶进,我们告别了昨天,告别了民生凋敝、经 济落后旧中国,饱经战争沧桑与落后苦难的中国人民终于重新站起来了,经历六 十年的风雨历程后,中国像一只巨龙一样,以一个大国的身份重新屹立于世界东 方。建国初期,那时的中国,民生凋敝,经济严重落后,国家事业百废待兴,政府和人民面对一个满目疮痍的中国面孔,并没有畏缩,勇往直前,经过三年的 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国 那时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许多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为 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开始编制发展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第 一个五年计划的执行,它成为我国工业化的起点。

改革开放,使中国这个拥有 13 亿人口的文明古国成为了一个和谐的大家庭。中国的航天事业迅速发展,中国在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神舟五号神舟七号 发射成功,“嫦娥一号”飞上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改革开放,使中国建设新农村的脚步越走越快,农村展现出了勃勃的生机,让人们的生活过 得更加幸福。改革开放,使中国一步步走向繁荣昌盛,华夏儿女们安居乐业。青 藏铁路的建设,奥运场馆的建设和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让举国上下一片欢呼雀 跃……中国正

在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完成着一个又一个壮举!2008 年,年初南方风雪冰冻,汶川抗震救灾,北京奥运,神七飞天··· 不 ···平凡的 2008 年使我们民族变得更加团结更加坚强,历经了大灾大难大悲大喜而

屹立于世界之林的中华民族,更令世界刮目相看。在全球经济还未从金融风暴的阵痛中醒来的寒冬中,迎来了 2009 年。2009 年将是充满挑战的一年,全球风雨飘摇,中国也不平静,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严重 困难,同时也蕴涵着重大机遇。2009 年又是一个极不寻常的一年,是一个变革 与重构交织、海水与火焰交融的一年,是我们有着许多期待的一年,也是世界期 待中国再创经济新奇迹的一年。在前进的路上会有风险,会有困难,而我们绝不 向困难考验屈服,在挑战和考验中清醒捕捉发展机遇。60 年风雨,60 年历程。我们伟大的祖国历经历史的考验,走过了多少风风 雨雨,我们不断地从我们的经验中汲取教训,在实践中创新,六十年的变化足迹 遍布中华大地,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天空中自豪的飘扬。中华民族这条巨龙已经苏 醒,让全世界看到我们的精彩表现吧!人民共和国走过了 60 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亿万人民艰苦创业,努 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实现着强国富民、民族复兴的百年梦想。当今之中国,到处充满勃勃生机。六十年光辉岁月弹指挥 间,中华大地却是沧桑巨变。今天是昨天的延续,明天是今天的继续。沿着昨天 的足迹,我们坚信炎黄子孙一定能走出新的天地。


篇8:建国60周年农电发展征稿启事

早在20世纪30年代, 我国个别大城市的近郊农村就有了照明电。1949年, 全国解放时农村总用电能量只有2 000万k W·h。1963年, 我国制定了“以商品粮棉基地为重点, 以排灌用电为中心, 以电网供电为主, 电网和小型农村电站并举”的农电建设方针, 为以后的农村电力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20世纪70~80年代, 全国广大农村普遍开展农田基本建设, 大力发展了井灌和高原地区提灌站, 全国形成了大办农电的热潮, 农村电网得到了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 通过开展行业化管理, 电力为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三为”服务, 乡镇电管站示范窗口建设, “电力扶贫共富工程”等活动, 使农电企业的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都上了一个新台阶。特别是1998年以后, 全国实施了“两改一同价”工作, 为解决农电发展面临的深层次问题, 促进农村电力事业快速发展, 开辟了良好的前景, 使我国农村电力事业进入了历史性、崭新的发展阶段。经过几十年的积极努力, 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 农村电力事业的发展取得了非常瞩目的成就, 农电服务水平、农村安全用电水平和用电质量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农电管理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2009年是我国建国60周年, 为了全面总结建国60周年农电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进一步增强做好农电工作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本刊决定今年下半年起以“建国60周年农电发展”为主题, 开展专题宣传活动。希望广大农电工作者积极参与, 踊跃赐稿, 为农村电力事业的发展建言献策。文章着重从农网建设、农电安全、农电管理、优质服务等方面, 反映建国以来农村电力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以及农电发展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民生产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的推动作用。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建国60周年】相关文章:

建国60周年诗歌05-25

建国60周年作文05-24

建国60周年诗歌06-20

建国60周年作文06-21

建国60周年成就06-21

纪念建国60周年06-21

建国60周年征文06-21

庆祝建国60周年06-21

建国60周年征文05-17

庆祝建国60周年05-28

上一篇:秋季保健常识下一篇:加盟经营合同最新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