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俊的词语解释及造句

2024-04-30

英俊的词语解释及造句(共10篇)

篇1:英俊的词语解释及造句

英俊

拼音:yīng jùn

是指容貌俊秀又有风度的;才智出众的人。

英俊的引证解释

才智卓越;俊逸超群。

①唐·杜甫 《陈拾遗故宅》诗:“同游英俊人,多秉辅佐权。”

②唐·杜甫 《最能行》:“若道土无英俊才,何得山有屈原宅?”

③太平天囯·石达开 《白龙洞题壁诗》序:“旋见粉墙刘云青句,寓意高超,出词英俊。”

才智出众的人。

①汉·贾谊 《新书·道术》:“英俊在位则主尊,羽翼胜任则民显。”

②唐·杜甫 《送重表侄王砅使南海》诗:“上云天下乱,宜与英俊厚。”

③《三国演义》第四三回:“来日聚文武於帐下,先教见我江东英俊。”

④鲁迅 《书信集·致章廷谦》:“但愿有英俊出于中国 之心,终于未死,所以此次又应青年之请,除自由同盟外,又加入左翼作家连盟。”

容貌俊秀而精神。

①《世说新语·雅量》“ 王夷甫 尝属族人事……族人大怒,举樏掷其面, 夷甫 都无言”

②南朝·梁·刘孝标 注:“ 王夷甫 自谓风神英俊,不至与人校。”

③宋·柳永 《洞仙歌》词:“奈傅粉英俊,梦兰品雅。”

④《老残游记》第十回:“却看那 扈姑 ,丰颊长眉,眼如银杏……於艳丽之中,有股英俊之气。”

⑤周而复 《白求恩大夫》二:“ 古部长 带了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走了过来,瘦瘦的,高高的,容貌英俊、果敢。”

英俊造句

1、你可以说她的男朋友是英俊的。

2、这是一位英俊的王子,只是全身都湿漉漉的,因为他的身体太重了,压垮了荷叶,掉到了池塘的水中。

3、从1979年到1985年,我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北京度过的,一直待到一个高大英俊的得克萨斯人赢得了我的心,我便回美国和他结婚成家了。

4、当我差不多六岁时,我母亲告诉我,当她第一次在美术馆看到我父亲时,他是如此英俊,尽管他湿透了、发着抖。

5、他既英俊又有钱而且还是单身,你应该赶快找他出去约会。

6、“科布肖像中的莎士比亚是英俊和富有魅力的,这将怎样改变我们对他的看法呢”,讲义说。

7、她丈夫是一个非常英俊的年轻人。

8、然而在现实中,我们似乎一直在期待的那位“英俊的王子”和圣诞老人、复活节小兔子是一类人——没有哪一个是真实存在的。

9、我是爱上了一个可以与之分享我所爱书籍的英俊男人,并且我希望把这看作是我们的独特经历。

10、哦,他是如此英俊,看起来像演员肖恩·康纳利一样。

11、那个英俊的绑匪,厄尔·盖洛,提出带上她跟他一起去放眼世界。

12、他是一位英俊的工程师,1939级的。

13、在看着相框,这是一位英俊的男子出现在我眼前。他一头美丽的头发,不像我的卷发。

14、这个人说:“在我小时候看的那些西部电影里,所有的英雄人物都有一个亲密的朋友。而这个朋友总是没有那个英雄那么聪明、英俊和勇敢,但是每当发生危险的时候,他总是在那里全力相助。”

15、非常英俊的男人真的更可能是同性恋吗?

16、明,长长的睫毛,淡褐色的眼睛,几颗雀斑和一张英俊的白种人的脸,像螃蟹一样四肢爬行,那可能是患小儿麻痹症的结果。

17、噢,詹姆斯,我喜欢你的胡子,但我更喜欢看到你英俊的面孔。

18、显然,英俊的人比丑陋的人有更多的做爱机会。

19、白雪公主陷入了昏迷,直到一个英俊的王子救了他,两个人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20、但我们不可能人人都生而富有、英俊和幸运。

21、在所有关于他的记述中,他是个高大、英俊、逞强好胜的男人。

22、我应声望去,看见一个英俊的男人正在给他的朋友讲一个引人人胜的故事。

23、这位王子与癞蛤蟆的儿子和那只穿大黑天鹅绒袍子的鼹鼠完全不同!因此她就对这位英俊的王子说:“我愿意。”

24、另一个关于外貌的常见刻板印象是说太英俊的男人很可能是同性恋。

25、由于父母通常会将决定相貌的基因遗传给孩子,这可能会造成英俊的男人数量越来越稀少。

26、狐狸也变形为英俊的男子或者是漂亮的女人,以求向异性人类追逐性关系。

27、即使你是最英俊潇洒的帅哥,或者是光鲜亮丽的美女,如果你想随时都有约会那也是不可能的。

28、在森林里,他遇到了一位可爱的老鼠女士,女士觉得他特别英俊,尤其是那条漂亮的毛茸茸的尾巴。

篇2:英俊的词语解释及造句

英俊词语的近义词

潇洒 [ xiāo sǎ ]

俊俏 [ jùn qiào ]

篇3:解释词语的几种方法

一、同义互释的方法:

有些词语有同义词, 如果学生已经理解其中的一个, 就可以用这个词语去解释另一个。有几种情况:有以今释古的, 如:汝——你;孰——谁;有以普通话解释方言土语的, 如:不赖——不坏;有以俗名解释学名的, 如:玉米——包谷;有以现名解释原名的, 如:琼崖——海南岛;有以意译解释音译的, 如:沙龙——客厅;有以一般说法解释特殊说法的, 如:老了——死了;有以本名解释别名的, 如:《石头记》——《红楼梦》, 等等。采用这种方法讲解词语, 必须注意两点:一是互释的词语, 意义必须相同;二是用来解释的词语, 必须是学生所理解的。

二、反义否定法。

即用反义词加“不”或“没有”的否定形式来解释词义。课文《永远的白衣战士》“娴熟”——不生疏;“冷落”, 反义词是热闹, 词义是不够热闹。“镇定”是不慌乱。“漫长”就是不是短暂的, “清醒”就是没有昏睡, “干燥”就是不潮湿。

三、联系语境法。

指联系上下文, 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来解释词义。文章中还有些词语, 它们在特定的评议环境中有特殊的解释, 这是字词典书中无法查找的, 必须细究上下文, 领会其确切的含义。如《故乡》中“我的母亲早已迎出来了, 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这里用“飞”, 就得从修辞的角度去理解, 即采用比喻、夸张的手法, 以表明宏儿奔出来时速度之快, 反映出宏儿迎接亲人的急切、喜悦的心情。

四、扩充的方法:

有些词语可以拆开加以扩充, 使其意义更为明显。例如:披坚执锐——披着坚固的甲, 执着锐利的武器。有些被压缩的名词术语, 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使其还原。例如:政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采用这种方法, 要防止望文生义, 比如“一穷二白”。“穷”是贫穷的意思, 但“白”并不是黑白之“白”。象这样的词语, 就不要用这种方法。

五、分析综合的方法:

有些词语由于它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素构成的, 或为联合, 或为偏正, 或为主谓、动宾等结构, 在讲解中, 如能对其结构进行分析, 也有助于理解词语的意义。也可以把构成词语的关键字或词拆开, 分别注解, 然后再综合起来确定整个词语的意义。课文《燕子》“生趣”——生活的情趣、乐趣;“愧疚”——愧, 惭愧;疚, 对自己的错误感到内心痛苦。合起来就是“惭愧不安”。酷爱——酷, 极, 程度深;爱, 爱好。合起来是非常爱好。

六、追本溯源的方法:

这有几种情况:有字词的追本溯源, 例如:“纪律涣散”、“精神焕发”, “涣散”的“涣”从水, 形容水流漫衍, 所以说“纪律涣散”, 就是纪律松弛的意思;“焕发”的“焕”从火, 形容光辉灿烂, 所以“精神焕发”, 就是精神振作的意思。另外, 有些词语是有典故有出处的, 说明了典故、出处, 学生就容易理解了, 并且印象深刻。第三种情况, 有些引用文字有时也有必要说明其出处和意义。采用这种方法, 要注意防止广征博引, 借题发挥。

七、依形索义方法:

根据词语的书写形式——字形, 探索词语的意义, 即依形索义。例如, “朦胧”形旁为“月”, 它的意思是“月光不明的样子”。这个词的意思是“月光不明的样子”, 也泛指“模糊不清”。

八、直观的方法:

利用直观教具或借教师的表情、动作的配合以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如《核舟记》中描写:“苏、黄同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 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 右手指卷, 如有所语。”如能在讲解的同时, 辅之以表情动作, 学生就容易理解些。用这种方法讲词效果好, 但要防止实物的滥用和表情动作的戏剧化。

九、就地取材法。

用文中句子解释词语。课文中的词语, 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往往可以借助前后联系的方法, 给予解释。课文《穿山甲问路》中“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像翡翠雕成的世界”。“翡翠雕成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呢?就是课文中描写的“蝴蝶是绿的, 蜥蜴是绿的, 就连筛下树丛的阳光也像绿宝石一样明丽。”

篇4:不朽的词语解释及造句

不朽拼音

【注音】: bu xiu

不朽解释

【意思】:永不磨灭(多用于抽象事物):人民英雄永垂~。

不朽造句

1、她使不朽的精神更具体化了。

2、所以你会是不朽的,但不是从那种违背你意愿的不朽的意义上说。

3、你是不朽的。

4、但在精神上,不朽,将会成为人类的终结。

5、所以我们最终得出灵魂不朽的结论。

6、让我们将这种不朽的智慧应用到今天的工作中,在百家争鸣的思想中,找到行动上的统一性。

7、我第一次有这个想法是在我探讨我的新书《天堂:我们来世不朽的魅力》的时候。

8、我们的选择是限于作用域和不朽内存的某种组合。

9、同时,他还欢迎世界各地的朋友来长城亲自感受它的“不朽与伟大”。

10、你们将回顾,祭司的对于神的概念,是一个不朽且无性的存在。

11、在9.11被谋杀的人们将被永远铭记。他们的逝去如同声名狼藉的那天里天空的色彩一般,不朽而变幻着。

12、现在,是时候忘记所有这一切,向这位神奇的男孩致敬,他会和狄厄尼索斯一样,通过死而大获成功,通过他的艺术而不朽。

13、在明快的.灯光下,他的脸庞无疑是一张老人的脸,但有某种坚定不移的、甚至是不朽的神情。

14、灵魂是不朽的吗?

15、因为他和不朽的金刚相似,马奇认为它将会引起巨大的反响。

16、由于这些复杂性,建议只对那些不能够忍受GC暂停的组件使用不朽和作用域内存。

17、古代埃及人相信死亡只是通往另一个永?生命的一道门,这种对不朽的渴望在其宗教仪式中极致显现。

18、毕竟如果这个论证真正的,解释了灵魂的不朽,他为何还要提出进一步的论证呢?

19、但是,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战略:不朽的路径就是找到增加概率的方法。

20、在人类的知识宝库中,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写下了不朽的著作。

21、这意味着它们特别容易受到气候变化带来的伤害,终究无法享受不朽的快乐。

22、但是科技,也许才是不朽。

23、塞里诺说:“我认为,他意识到了,以家庭成员的名字命名某种恐龙所带来的那种不朽的感觉。”

24、书籍具有不朽的本质,是为人类努力创造的最为持久的成果。

25、为确保堆和不朽内存区域的完整性,RTSJ定义了使用作用域内存的规则。

26、总有那么一些人会相信科学完全可以解释任何事情,包括我们在天堂中不朽的信仰。

27、由于忽略了堆和作用域,我们剩下的只有不朽内存。

篇5:本领的词语解释及造句

舞蹈者…只使出了他一小部分本领、本事、技巧

本领的引证详解

1、技能,本事。

①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琵琶》:“ 段 奏曰:‘且请 昆仑 弹一调。’及弹,师曰:‘本领何杂,兼带邪声。’”

②《朱子全书》卷十二:“问 管仲 小器。曰:只为他本领浅,只做得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之功。”

③《红楼梦》第二回:“ 雨村 最赞这 冷子兴 是个有作为大本领的人。”

④《儿女英雄传》第十四回:“第一据他的本领,本是个英雄,就赞扬他两句,也不是虚话。”

⑤沙汀 《在其香居茶馆里》:“他是主任的重要助手,虽然并无多少才干,惟一的本领就是毫无顾忌。”

2.主旨,要领。

①《朱子语类》卷十二:“人之为学,千头万绪,岂可无本领。”

②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若泥文逐句,不识本领,即支离决裂,工夫都无下落。”

3.指主要的,要紧的。

《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功名二字,是俺本领前程,不索贤卿忧虑。”

4.本源,根本。

①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楚汉魏六朝下》:“《雪浪斋日记》云:‘昔人有言:《文选》烂,秀才半。正为《文选》中事多,可作本领尔。’”

②《朱子全书》卷十二:“本领若是,事事发出来皆是;本领若不是,事事皆不是也。”

③元 刘壎 《隐居通议·诗歌一》:“读书万卷,下笔有神,此作诗之本领也。”

本领造句

1、曾有人说著名男高音恩里科?卡洛斯有此本领,但是在他死后,他的妻子却否决了这些传闻。

2、我们快节奏工作、娱乐的本领赋予我们力量。

3、第二,对他来说,动物比人要更好交流。他说,与动物交流是所有口吃的人都具备的本领。

4、他逐一到孩子们在快速学习新语言方面有着令人惊异的本领。

5、现在,我真的看到了学会那些本领的意义所在。

6、学校能做到的最有用的就是教给孩子们学习的本领,培养他们热爱学习的兴趣,为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不断学习做好准备。

7、在一组同学中大家知道或听过谁是谁,对大家的本领互相估计,然后玩那成绩排列的竞争游戏。

8、要获得这项本领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对于那些不敢说“不”的人们,我在这里可以给你们支上几招,值得一试。

9、学会了这个本领,钱也就再也不是问题了。

10、这家公司举世无双的本领——即其竞争优势——是有能力在大规模的数据堆中发现意义。

11、斯基纳是对你的一种考验,考验你的韧性和耐心,考验你沉得住气的本领,直到美丽的风景出现。

12、我祝愿你们都可以在新的一年里拥有寻找安宁的本领,希望部分过程将学会宽恕。

13、随着中国经济和军事实力的不断增强,北京也有了去“蜇咬”别人的本领。近几个月来中方的这种倾向或许还会持续甚或加强吧。

14、一个好的听众要有让人感觉舒服的本领,好的听众在参加派对时与一个优秀的说话者同等重要。

15、尽管其孤绝恶劣的程度各有千秋,但这些人的共性是都能让我们暴怒发飙,凶相毕露的本领,让我试述之。

16、现在,我真的看到了学会那些本领的意义所在。我可以自己煮饭、搞卫生——这有什么不好呢?

17、你在努力把你的本领在工作中展现出来吗,或者只是做最基本的?

18、一名参与者展示他骑马剑士的本领。

19、“聪明能干”是美国人常说的,指的是基于常识和智慧的本领。

篇6:用途词语的解释及造句

用途词语的近义词

用处 [ yòng chu ]

篇7:英俊的词语解释及造句

关键词:农村住宅,原型,个性,谢英俊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 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将目光投向了乡村这片广袤土地。然而民居的传统营造体系却是没有建筑师参与的自助系统, 当村民住进套用住房样式标准图集的住宅时, 难免会由于建筑与自身生产、生活习惯相悖而难以认可新居。因此, 笔者以河北定州翟城村为研究对象, 结合谢英俊建筑师在该地建造的生态示范农宅现状, 尝试从空间、建构、参与者三方面分析乡村居所的原型与个性, 并以此探讨村居营造活动中建筑师的介入方法。

1. 背景概况

1.1河北省定州市翟城村

翟城村位于河北定州市向西约15公里处, 是中国创办最早的农村合作社——“因利协社”所在地, 也是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发源地, 被称为中国近代村民民主自治第一村[1]。目前绝大多数村民以务农为业, 民居皆为北屋南院的平房, 代表了华北平原的数万村庄的普遍特征。笔者通过问卷、访谈的方式对翟城村23户村民的生活概况、住宅建设现状及对合作住宅的态度等进行了抽样调研, 并对部分住宅进行了测绘考察, 作为探讨乡村住宅原型与个性的基础素材。

由调研结果可知, 目前翟城村的人口构成以中老年、老年人为主 (图1-1) , 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 (图1-2) , 并且村民与城市的交流相对较少 (图1-3) , 村内的经济、社会、文化状况自成体系, 选择该村作为农村建房的调研对象亦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1.2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及谢英俊的协力造屋

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由著名教育家晏阳初先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创立, 后几经停办, 2003年由温铁军等人倡议恢复。学院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农民树立合作社的意识, 并提供具体的帮助。遗憾的是, 学院于2008年再度关停[2]。

台湾建筑师谢英俊以“永续建筑, 协力造屋”为建筑理念, 一直致力于对家屋营造体系进行社会性介入, 通过村民协力互助的方式建设结构合理、造价便宜、生态环保的住宅。谢英俊把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作为在大陆最初的实验基地, 他设计的“地球屋001”、“地球屋002”等建筑均位于晏阳初学院内, 作为农村合作住宅的“示范屋”。两栋建筑于2005年建造完工, 先由梁柱斜撑等构件相互咬合成框架, 再填充墙体, 与北方农村盖房子的方式完全不同。[3]

建筑完工近十年过后, 笔者对几栋示范住宅的现状和当地村民对示范住宅的接受度进行调研, 探讨村民对住宅的认知与评价标准, 进而对建筑师的有效介入方法进行反思。

2. 翟城村民居的原型特征与个性要素

2.1空间层面

2.1.1空间原型:空间演化中的传承要素

翟城村现有的住宅布局模式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棋盘村规划, 最初每户划分四分地 (266.68㎡) , 但经过村民间的自主协调和近30年的演化, 现已经发展为每户三分地 (200㎡) 到六分地 (600㎡) 不等 (图2-1) , 户内人口以2-4人居多 (图2-2) 。尽管目前住户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贫富差距, 但住宅在平面布局、空间形态和空间使用方式上仍保持着高度一致 (图2-3, 图2-4) :

翟城村的民居皆为北房南院布局的平屋顶单层住宅:北侧为客厅 (小户型不设客厅) 、卧室和厨房, 作为生活单元;东侧设配房, 作为储藏单元, 占住宅总建筑面积的23% 以上, 可见乡村住宅对室内储藏面积的要求较高。

空间使用方面, 大门到影壁的入户空间作为农具堆放使用 (图2-5-1, 图2-5-4) ;庭院空间占用了住宅面积的一半以上, 一般用来作为家禽养殖、杂物堆放和三轮车等大型器械停靠的场所 (图2-5-2) 。由于河北是产粮大省, 且气候较干燥, 故当地住宅皆为平顶, 屋顶之上是村民晒粮食的场所, 登高用的梯子基本都停靠于每户庭院的西北角 (图2-5-3, 图2-5-6) 。

2.1.2按需划分扩建的弹性及多元的功能需求

翟城村村民建房、居住时对北侧正房的衡量单位不是米或丈, 而是“间”, 这在村民自行绘制的住宅平面图中得到了生动体现 (图2-7) :不同村民所绘制的平面图, 虽然朝向不一, 比例不准, 形态各异, 但对“间”均有着肯定而准确的表达。

以“间”为单位, 并不只是缺乏准确计数的权宜之计, 而是将住宅视为生活单位、方便建房与分家的具体考量:首先, “间”与家庭人口密切相关, 住户以家庭成员每人占据的“间”数进行空间划分, 决定卧室位置, 进而灵活调整辅助房间 (如储藏间、客厅、厨房等) 的位置和面积, 既方便了子女长大成人后的产权划分, 也体现了相同原型下乡村住宅体系的适应性;其次, “间”与“间”的关系由住户自行控制, 盖新房时内墙都会留下门洞, 由居民自行决定是否封堵, 在儿女分家时方便将房屋隔开 (图2-6-3) ;此外, “间”体现了功能的开放性, 每一间房以适应卧室功能需求为目的形成基本原型, 房间尺寸基本一致, 开窗形式相同, 不同功能间可灵活转换, 满足不同时期的生活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更多的房间功能被引入农宅, 新功能与传统“间”的原型已经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矛盾。例如在布置卫生间时, 住户或选择将厨房隔出一部分作卫生间和浴室 (图2-6-6) , 或在院内角落单独加设卫生间, 甚至有在庭院西南角将卫生间建成公厕的样式 (图2-4, 图2-5-5) 。

2.2建构层面

2.2.1从建构语汇到原型构建

德国建筑师戈特弗里德·森佩尔 (Gottfried Semper, 1803 ~ 1879) 曾在《建筑四要素》、《技术与建构艺术中的风格》等著作中深入阐释了建筑四要素及其意义延伸[4]:

借鉴这一思路, 对于乡村住宅建构要素的探讨亦可分为屋顶、土炕、基础、墙体等部分。以翟城村为例:屋顶为木梁上架设水泥板平顶 (图2-8) , 分别起框架和遮蔽作用;基础为开挖较浅的砖砌基础, 楼板略高于室外地平, 其上铺设水泥抹面或砌砖, 在竖直方向限定生活领域。

土炕 (图2-9) 是北方农村必不可少的卧具, 也是家庭成员汇聚的核心, 其作用可以与欧美住宅中的火炉相类比。传统的土炕是北方人用土坯或砖砌成的睡觉用的长方台, 上面铺席, 下面有孔道, 跟烟囱相通, 可以烧火取暖。当地村民 (特别是中老年人) 对土炕抱有深刻的感情, 土炕不只是冬暖夏凉的家具, 还是承载生活的见证:冬日大雪纷飞的时节, 结束农忙的人们偎在土炕上, 或小憩, 或饮酒, 或闲谈, 体味着沁人骨肉的平缓与温暖, 融化着五味杂陈的情感与生活。值得一提的是, 谢英俊建筑师在设计地球屋001时便深谙此道, 该建筑卧室中的双层节能炕便是由土炕改进而来的。

墙体为砖砌, 除厨房设北侧高窗、院落东南侧开设门洞外, 居所外向墙体不再开设其他门窗洞口。实墙四面围合, 从而界定了“新的空间性”, 它以土炕为社交和精神核心, 形成了脱离于外部空间并受到保护的内部空间。

2.2.2建构个性:节点、材料的可选择性与改建弹性

在核心结构部件用料基本一致的情况下, 居民有通过不同个性元素展示自身生活水平和审美取向的要求, 通过节点、材料的差异化选择形成住宅个性, 进而形成了目前肌理多样、组织有机的村落形态。翟城村住宅建构的个性元素显著地体现在大门、屋檐、饰面装修等方面:

大门是乡村居所展示个性的“名片” (图2-10) 。生产厂家提供了不同规格、种类的大门供村民选择, 不同住宅入户门的门洞形式以及横批、门钹、雨棚等做法也各不相同。村民对大门的自主选取, 正是乡村住宅体系中菜单式选择的开放性表现。

平屋顶的 屋檐处理 方式也不 尽相同 ( 图2-11) , 有的檐口采用砖斜砌的方式, 有的砖平砌后外包水泥砂浆, 还有的加入了坡屋顶符号……村民对檐口砌筑方式的选择并非单纯出自个人的审美情趣, 而是受“时代潮流”所驱使。“当时流行什么, 我们就怎么盖”, 村民无意间的选择却为乡村住宅留下了时间的印记。

饰面是当地居民衡量住宅“档次”的重要指标, 也是在相同原型下体现住宅个性的直观范畴 (图2-12) 。收入较高的村民通过外墙贴瓷砖、院落水泥铺地整平、室内设吊顶等方式营造整洁的生活环境, 彰显家庭的生活水平;收入不高的居民则以裸露的砖墙、泥土夯实的院落铺地、室内粗犷的木梁维持生产和生活。居民对饰面材料的选择恰恰是乡村建筑原真性的体现——饰面作为空间动因与表现形式的中介, 不仅是材料对结构的遮蔽, 而且是艺术形式对实际功用的掩饰, 建筑通过结构象征而非结构技术的方式表现美。[5]

2.3参与者层面

2.3.1经验与模仿——工匠体系的传承

传统民居的建设历来是开放的营造体系, 即使是建国之后, 政府也只是通过划分宅地的方式提供建设用地 (翟城村以每户四分地为基本模数) , 对住房的设计、建造方式不作过多干预。然而在这种开放体系下, 同一地区的住宅却没有呈现“百花齐放”的状况, 反而有着极其相似的形制, 究其原因, 便是住宅建设的参与者——泥瓦匠、木匠、住户、住户的亲友等——通过经验积累与模仿操作的方式, 对住宅的建造方法、空间体验和形式意向进行总体把握, 形成系统的工匠体系, 并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演化发展。

土地是住宅建设的原点。在20世纪70-80年代, 村镇居民一般经过个人申请、村街审批、公社划分的流程得到宅基地, 而后进行自建或邀请工匠建造。即使有专业工匠参与, 建房时一般也不绘制图纸;即使绘制图纸, 也只会画出简单的平面, 以线条勾勒出墙、门、窗的大致位置。住宅的平面布局、房间尺寸、结构用料等数据皆为经验尺寸, 未经过结构计算, 造型基本是对当地既存建筑的模仿, 只在门窗、檐口、装修等方法作微调。具体操作方面, 土地整平、基础构筑、垒砖筑墙、搭梁架顶等工作对技术精度的要求较低, 只要稍加熟悉便能加入工作, 为村民参与建房提供了便利条件。

2.3.2协力造屋与自主改造

乡村传统的居所营造不只是生产行为, 而且是社交活动。住户往往会召集亲朋好友一起来建房, 这种建房是没有报酬的, 建成后只是招待大家一顿饭。目前随着村民经济意识和对住房要求的提高, 建房的运作方式也在多元化发展。

以翟城村为例, 该村目前的建屋方式主要分为施工队承包和协力自建两种。随着村民经济意识、对住房要求的提高, 目前80% 的住宅建设都是联系施工队建房或住户分头联系工匠 (自行联系不同的砖瓦匠、木匠等) 建房, 这种方式又分为日工 (按日计费) 和包工 (按面积计费) 两种形式。20% 的住宅建设是住户联系亲友进行协力建造, 一般只是招待一顿饭。

建房完成后, 对住宅的维护和改造往往由住户自身进行操作。翟城村住户外墙一侧往往堆放着砖材、砂石等建筑材料, 方便住户在生活过程中对住宅进行改造。

3. 谢英俊建筑师的建房方法

3.1开放的体系

谢英俊团队所构建的开放体系以简化工法的技术操作为基础, 涉及到建造系统、设计组织、生产模式等层面。[6]这样的住宅生产体系既是秉持互为主体原则的体制构建, 又可视为对传统民居营造体系的致敬, 开放的不仅是生产体系, 而且是人的建造本能, 更是以“沟通”为行动主导的社会组织方式。

开放的体系赋予了建筑师更重大的责任:建筑师具有操作性的技术实践, 不是为了撼动巨大而固执的生产模式, 而是着眼于探索在地建设的原型, 激活在地建设的个性, 通过设计品质的介入使建筑师自身参与到居所演化的进程中。

3.2有限的作为

乡村住宅的建设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建筑学的在地建造范畴中所广泛探讨的话题, 目前越来越多的建筑师介入到乡村住宅的改善与设计中:通过结构的置换保证住宅的品质、通过材料的变化带来生态效益、通过房型的改善提高空间利用效率等, 都是建筑师在介入时所作的尝试。

谢英俊团队的尝试是由轻钢结构系统的构建出发的有限介入。其房屋结构体系“专业作为”的核心, 就是寻找并建构房屋的各种原型, 利用不同的当地技术, 总结出不同类型的结构整体屋架。在构造方面, 使用不过度加工的自然材料, 设计适当的绝缘隔热、通风采光好、并有一定出檐遮阳的居所。在节能减排方面, 依据台湾成功大学建研所Siraya研究室公布的资料为基础进行计算, 不断优化房屋性能。[7]

3.3地球屋案例现状

地球屋001、地球屋002两栋建筑位于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内, 是谢英俊团队在大陆进行协力造屋的首次尝试, 建设时曾在村中引起了不少的轰动 (图3-1) 。由于是示范住宅, 实际在住宅房间内体验过的村民较少, 但绝大多数村民至少都见过这些建筑的外观。然而即使只看过外观, 多数村民已经不愿在这样的房屋中居住了。尤其是坡屋顶和草土墙, 村民认为既没法晒粮食、又难以装修, 与生产、生活相脱节 (图3-2~ 图3-5) 。曾在住宅内体验过的受访者, 翟城村村委会的米锁忠书记认为:地球屋四面都有玻璃窗子 (而非当地民居的南向开窗) , 建筑材料环保, 住在这样的房子里视野开阔, 阳光充足, 冬暖夏凉;但草土墙装修不上“档次”, 框架结构、坡屋顶可能比较适合南方, 当地人会住不习惯。

相比当地村民自建房, 谢英俊团队设计建造的地球屋系列在空间利用效率、结构抗震能力、材料环保特性等方面都具有很大优势。然而九年过后, 这种造屋方式并未推广开来, 除受晏阳初学院停办等因素影响外, 当时的协力造屋实践在设计及操作层面或许存在以下问题:屋顶形式脱离农民生产生活;轻钢结构房屋的生产模式对当地工匠的建房体系影响不大;村民、工匠没有相关建筑材料的装修方法, 对住房品质难以预计;农村逐渐趋向于经济社会, 外出务工人员增多, 参与协力造屋的积极性不高。

4. 总结:乡村居所的建设特点

4.1建筑是产品而非作品

在宅型成因与建设过程方面, 乡村住宅不是由单一建筑师设计, 而是由世代生活在同一地域的居民通过经验积累与模仿操作的方式, 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积累建构语汇、进行空间演化, 并在原型的基础上引入个性要素的居所, 住宅的建设属于生产行为而非创作行为。

在材料、构件方面, 工匠在住宅建设时提供了不同形式的门窗、屋檐、饰面装修等供村民选择, 可以视为菜单式选择的雏形。在住宅原型基本一致的情况下, 居民倾向于通过“选择 - 比对”而非“审美 - 分析”的方式对住宅进行更直接的价值判断。

在住宅供求方面, 与城市住宅相似, 乡村住房是家庭资产的一部分, 是衡量家庭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但与城市住宅状况不同, 农村基本不存在买房难的问题, 村民对于住宅品质反而有着更大的选择空间。

4.2居住关乎农业生产和生活

在调查中可以发现, 村民有意识地将住宅与农业生产、生活联系起来, 例如用来养殖家禽、放置农具的院落、晒粮食的平顶和与日常起居密不可分的土炕等, 在功能上基本满足了村民目前的生活需求, 也体现了村民对自家住宅的情感。 (图4-1, 图4-2) 然而居民对住宅的态度绝不都是“有意识”的, 在“无意识”层面也有所体现。如“建筑材料”这项指标, 在“对地球屋的不满”中明确地提到了, 但在“盖新房的关注点”一项中却并未涉及 (图3-5, 图4-3) 。

由此可见, 在乡村作为抽象概念的“建筑”包容了粮食、土炕、砖材等不断重复出现的意象, 它们源自地域记忆和原始经验的集体潜意识, 反映了居民强烈、深刻、非理性的感性。从这个角度上考虑, 心理学中的原型[8 (]archetype, 卡尔·荣格诠释的概念) 概念也可以作为探讨乡村住宅“原型” (prototype) 的切入点。

4.3于“反馈 - 模仿”机制中寻找介入方式

住房技术层面的优化相对容易, 但生活状况的改善则需要经历长期的演化过程, 需要设计者、生产者、使用者间的相互配合。在看似有限的作为中, 建筑师却有着更大的能动的思考和操作空间:关注技术、品质, 也要关注情感;应对批量化生产, 也要应对家庭个体单元。

在乡村住宅建设体系的演变中, 住宅建设的参与者以经验积累和模仿操作的方式进行操作。我们或许可以尝试从这种“反馈 - 模仿”的机制中学习, 从住宅的原型与个性入手, 以“展示反馈 - 改进 - 模仿”的方式进行介入, 为工匠体系提供借鉴、反馈、模仿、吸收的可能性, 从而参与到住宅演化的进程中。

1-1 丨 村民生活概况:年龄分布

1-2 丨 村民生活概况:文化程度

1-3 丨 村民生活概况:去城市的频率

2-1 丨 住宅建设现状:住宅面积

2-2 丨 住宅建设现状:户内容纳人口

2-5 丨 翟城村民居案例 A (上) 、案例 B (下) 室外空间对比

2-6 丨 翟城村民居案例 A (上) 、案例 B (下) 室内空间对比

2-7 丨 受访村民绘制的自家住宅平面图

2-10 丨 翟城村样式各异的大门形式

2-12 丨 相同原型下的不同建筑饰面, 直接反应了不同的生活水平

3-1 丨 地球屋 001 (右) 、地球屋 002 (左) 现状

3-2 丨 村民对地球屋系列的认知度

3-3 丨 是否愿意在地球屋中居住

3-4 丨 村民对地球屋认可的方面

3-5 丨 村民对地球屋不认可的方面

4-1 丨 村民对现有住房满意的部分

4-2 丨 村民对现有住房不满意的部分

4-3 丨 村民盖新房的关注点

参考文献

[1]刘洁.翟城:中国村民自治的发祥地[J].中国合作经济, 2008 (03)

[2]定州晏阳初学院关闭令人遗憾[J].领导决策信息, 2008 (04)

[3]李北方聂晨.谢英俊的“茅草屋”豪宅[J].南风窗, 2006 (04)

[4][德]森佩尔.建筑四要素[M].罗德胤赵雯雯包志禹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5][美]弗兰姆普敦.建构文化研究[M].王骏阳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6]史永高.森佩尔建筑理论述评[J].建筑师, 2005 (12)

[7]Gottfried Semper.Style in the Technical and Tectonic Arts, Or, Practical Aesthetics[M].Harry Francis Mallgrave Michael Robinson.Getty Publications, 2004

[8][美]R·比尔斯科尔.荣格[M].周艳辉译.北京:中华书局, 2014

[9]李墨小孔.“巴顿的纽扣”——谢英俊的开放体系及其适应性问题[J].新建筑, 2014 (01)

篇8:含糊的词语解释及造句

读音为hán hu

意思是言语不清楚,含糊其辞,含糊不清。马虎,是非不分,含糊了事。做事情没把握,心里没底。偏离规律,乱中没把握。

出自唐刘禹锡《与柳子厚书》。

含糊的引证详解

亦作“ 含胡 ”。

1、形容声音、言语或意思等不清晰、不明确。

唐刘禹锡《与柳子厚书》:“弦张柱差,枵然貌存。中有至音,含糊弗闻。”

《新唐书·忠义传中·颜杲卿》:“贼钩断其舌,曰:‘复能骂否?’ 杲卿 含胡而绝。”

金王若虚《论语辨惑三》:“而龟山、 晦庵 、 无垢 之徒,皆以为兼仁智而言,其意含糊,了不可晓。”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三回:“辕颇明知孔、仪二人是个祸根,不敢在楚王面前说明,只是含糊,一同拜谢而行。”

《儒林外史》第三七回:“张铁臂红了脸道:‘是小时有这个名字。’别的事含糊说不出来。杜少卿也不再问了。”

杜鹏程《保卫延安》第二章:“只有刘戡显得特别:他像发热发冷,时而大声说什么,时而含糊地嘟囔。”

2、形容办事敷衍马虎;苟且,不认真。

《旧唐书·陆贽传》:“既相执证,理合辨明,朝廷每为含糊,未尝穷究曲直。”

宋欧阳修《再乞根究蒋之奇弹疏札子》:“臣若有之,万死不足以塞责;臣若无之,岂得含胡隐忍,不乞辨明?”

《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问官不肯推详,含糊了事。”

《醒世恒言·李玉英狱中讼冤》:“遇着这般泼妇,难道终日廝闹不成?少不得闹过几次,奈何他不下,到只得诈瞎装聋,含糊忍痛。”

清叶燮《原诗·内篇下》:“所谓体裁格力、声调兴会等语,不过影响於耳,含糊於心,附会於口,发而为诗。”

毛泽东《学习和时局》:“对于人的处理问题取慎重态度,既不含糊敷衍,又不损害同志,这是我们党兴旺发达的标志之一。”

3、示弱;差劲;无能。常与“不”字连用,表示反义。此时,“不含糊”常用于赞美。

老舍《茶馆》第二幕:“我卖菜呢!自食其力,不含糊!”

郭澄清《大刀记》开篇十:“真是出类拔萃的人物呀!不含糊!”

骆宾基《东战场别动队》一:“人倒是不含胡,就是脾气暴躁点。”

含糊造句

1、他说得挺含糊,我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2、对于老师的提问,小东回答得很含糊。

3、小刘正在谈对象,别人询问时,他便含糊其词:“人家还没有头绪呢!”。

4、模棱两可和含糊不清已不再为人所接受。

5、卓力玛急忙下马,礼貌地弯膝请安,嘴里却含糊其辞。

6、在关键问题上,他总是含糊其辞,态度模糊,大家对此都有意见。

7、他回答得很含糊,令人费解。

8、说明白一点吧,不要含糊其辞。

9、他对老师的提问,回答得含糊其辞。

10、中美联合公报没有对台湾问题含糊其辞。

11、起诉书也写得含糊不清、语无伦次。

12、周炳找不着什么得体的话说,就含含糊糊地支吾其词。

13、这活儿干得真不含糊。

14、这种事情一定要说清楚,不能含糊。

15、他原则性很强,善善恶恶,从不含糊。

16、他发着高热,含糊不明地说了好些话,可是没有人明白那是什么意思。

17、这种含糊其词不仅显得自命不凡,而且缺乏远见。

18、作为财务人员,公款和私钱一定要做到泾渭分明,毫不含糊。

19、对同志,对敌人,他爱憎分明,从不含糊。

20、军令如山,来不得半点含糊。

21、在涉及国家领土主权的问题上,我们的态度是鲜明的,毫不含糊的。

篇9:不怕的词语解释及造句

1.不畏惧;不害怕 不可怕。

2.连词,犹言纵然,即使。

不怕的基本解释

不畏惧;

不害怕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真理,它是不怕批评的不怕 ——连词。

犹言纵然,即使比如童生进了学,不怕十几岁,也称为“老友”;若是不进学,就到八十岁,也还称“小友”。——《儒林外史》

不怕的引证解释

1. 不畏惧;不害怕。

唐 元稹 《侠客行》:“侠客不怕死,怕在事不成。”

《水浒传》第七四回:“邻近村坊,那一处不怕他的?”

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八:“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真理,它是不怕批评的。”

2. 连词,犹言纵然,即使。

《儒林外史》第二回:“比如童生进了学,不怕十几岁,也称为‘老友’;若是不进学,就到八十岁,也还称‘小友’。

不怕造句

1、真理不怕人驳。

2、我们死都不怕,何况困难?

3、他不怕同更加危险的动物较量。

4、真理越辩越明,真理不怕辩论。

5、他们不怕谁,也没有什么事情需要证明。

6、你不怕被当做纵火犯遭到惩罚?

7、我们必须表现给他们看,我们不怕他们。

8、那么,我们又是怎么知道大象尤其不怕老鼠呢?

9、一天天地过去,日升,月落,现在种族敌视早没有以前那么厉害了。你看,这里很多人谈恋爱时,肤色已不再是禁忌。人们也不怕和不同肤色的人来往。

10、我们不怕展示我们的信仰。

11、我的性格中带着男孩子的坚强和不怕困难,很多人看到我后可能会说我是个淘气的女孩。

12、我知道自己的局限,不怕请求帮助或请别人作出解释。

13、而一些平时不太生病,经常自诩什么也不怕的人,一旦生病了反而一病不起,枉送性命。

14、不过谷歌是一家不怕实验的公司。

15、阿提克斯芬奇为正义挺身而出,也不怕让他的孩子看见不好的一面。

16、他需要照片的时候,什么都不怕。

17、我不怕汽车,我怕那个司机。

18、年轻人不受经济衰退影响,他们也不怕病毒,甚至年龄大点的人也开始学会通过网络来寻找好的票价。

19、是不是他们就是天生不怕公共演说?

20、托里安喜欢小偷小摸,从来也不怕被人抓住。

21、我并不怕她越出界外,因为大门总是锁住的,而且我以为就是门大开着的话,她也不敢一个人贸然而去。

22、伊莎贝拉.斯图尔特.加德纳和她同时代的女性不一样,她非常独立,从来不怕表达她自己的观点。

23、“我们不怕谈到K这个词”他在回答有关克什米尔问题时说。

篇10:赞叹的词语解释及造句

[highly praise; gasp in admiration] 称赞;叹赏

赞叹不已 [1]

1表示对人、事、物的一种积极认同的态度,即“称赞”、“叹赏 ”。例:演员高超的技艺令人赞叹。

2表遗憾之情,即“叹息”。例:袭人听说,点头赞叹,想素日同气之情,不觉流下泪来。(《红楼梦》第32回)

近义词:赞扬、赞誉、称颂

反义词:挖苦、冷笑

引证

1.称赞。

《百喻经·五百欢喜丸喻》:“时彼国人卒尔敬服,咸皆赞叹。”

《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千般赞叹,何以胜当,百种谈论,实斯悚惕。”

元 王晔 《桃花女》第四折:“今日是媳妇儿喜事,待老夫赞叹几句。”

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第四十五回:“莱驹见其神勇,不觉赞叹一声道:‘好孟明,名不虚传!’”

《睢县文史资料·袁家山》:“数百年来,袁家山(袁可立别业)雄伟的气势,优美的景色,有增无减。许多文人学士,吟诗作赋,赞叹不绝。”

2.赞美感叹。

宋 苏轼 《上梅直讲书》:“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

《儿女英雄传》第二二回:“ 安太太 听着,不禁点头赞叹。”

梅阡 《春夜》:“周总理连连赞叹地说:‘太好了,太好了!’” [1]

赞叹造句

1、有人赞叹坚忍不拔的青松,有人欣赏波澜壮阔的大海。有人喜爱使人陶醉的音乐,有人称赞振翅高翔的鸿雁。而我,却喜爱秋菊。因为它婀娜多姿,香味芬芳;因为它不畏严寒,傲视寒霜。

2、洞庭湖的秀丽风光,让人们赞叹不已。洞庭湖如此美丽,让我陶醉在如诗如画的美景中。我相信,来过的人都会流连忘返。

3、夸奖我们,赞叹我们的,这都不是名师。会讲我们,指示我们的,这才是善知识,有了他们我们才会进步。

4、“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至今,我还赞叹着黄山美景。去年,我和爸爸妈妈去黄山旅游,那里山清水秀,景色秀丽,真让人流连忘返。

5、有人赞叹波澜壮阔的大海,有人欣赏广阔无边的天空,有人称赞耸入云霄的树木,也有人感慨琳琅满目的特产。而我,却喜欢这默默无闻的梅花。

6、远处的山连绵起伏,有高有低,错落有致,怎能不让人赞叹大自然鬼斧神工呢。山一旁的松树挺得笔直。

7、这就是春,这就是我心中的春。我不由得发出赞叹:我爱你,心中的春!

8、祖国秀丽风景一向令人赞叹!神奇九寨沟,具有典型“克斯特”地貌的黄龙,秀丽的黄山,“山水甲天下”的桂林,“世界第一大佛”的乐山大佛,美丽的日月潭,布达拉宫,喜马拉雅山……

9、长江三峡的风光,无比雄伟壮丽,令游人看后赞叹不已。

10、我们祖国江山如画,让人赞叹不已。

11、见过龙门石窟的宏伟雕像者,无不赞叹只有艺高胆大的人才能创造出这样的杰作。

12、此话一出,截断众流,无人不暗中赞叹。

13、一天中午,蔷薇花开了。在一层椭圆的绿叶上边,开出零星十数朵小花,几朵红,几朵粉。新开的花,像朝霞那么艳丽,在一片绿叶之上是那么醒目。在我们宁静的家中,激起一片惊喜,一片赞叹。

14、你是那样的渺小,令人瞧不上眼。可每当看见你从墙缝、瓦砾、屋脊,甚至坚硬的石缝里钻出来的时候,就不能不为你那顽强的生命力所折眼,发出由衷的赞叹。

15、我抢过雪糕,迫不及待地打开盖子,顿时,一阵凉爽的清香扑鼻而来。我拿起勺子,刚吃了一口,一阵清凉的感觉沁人心脾。啊!美味极了,我不禁赞叹道。

16、刚进桃花园,我就被路两旁的桃花所吸引,那成片成片的桃树林,是花的世界花的海洋,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浓郁花香,让我有些醉了,“怪不得叫桃花园,真是名不虚传啊!”我暗暗赞叹道。

17、穿过一片向日葵,我们会在附近的大槐树下的石凳上,抬头看天空,蔚蓝的天空把我们迷住了,就像一面明镜,没有一点污点;而天空中的白云给蓝天添加了几分神秘。这时我不由赞叹道:“天空真美,夏天真美。”。

18、战士们都笑着,用两个指头捏起一小片来,细细地端详着,轻轻地闻着,慢慢地咬着,不住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19、水仙花最让人难忘的还是它那令人心旷神怡的香气,如痴如醉,让人闻过后都不免赞叹一翻。寒冷的冬天,水仙花依然枝叶茂盛,生机昂然,仿佛在告诉人们:“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20、田野里,金黄的油菜花夹杂在绿油油的麦田里,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春色画卷,使人赞叹不已。

21、风停了,云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公主飘在天空中,伴着人们的赞叹声,伴着小鸟青翠的歌声,挑起有没动人的舞蹈。

22、菊花,不象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喜爱。菊花历经风霜却坚贞的品质一直被文人墨客所赞叹。

23、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春天里鸟语花香,春天里充满生机。难怪许多诗人和作家会赞美春天,画家会以手中的画笔来描绘春天。这真是一个春天!这样的春天怎么会不令我们赞叹呢?

24、易居城,这里的景象就把我怔住了,树木郁郁葱葱、小区里的河流与那独特圆拱桥形成了一道赞叹人心的风景线;花园里、草地上的那一颗颗奇异的一花一草,仔细观详,它哪沁人心脾花香溢满我的心头。

25、烟花像一支箭一样以最快的速度飞向夜空,再以优美姿态,协调的动作绽放了,像一簇簇火焰,一粒粒珍珠,一条条丝带,洒下欢笑给予大地,洒下祝福赠送大地,绽放的是人们的赞叹,绽放的是人们的遐想。

26、万里长城不仅仅是我们中华人民的骄傲,而且其中还蕴含着我们古代人民的劳动智慧和辛勤的付出。当我们站在万里长城的青砖上或在欣赏长城的美时,我们就会有一种自豪感。同样,这一项宏伟的建筑令我们后人赞叹不已。

27、很快,这些美丽的烟花慢慢地变成了一阵流星雨洒落人间。还有的像一棵蘑菇,更神奇的是,天空中居然出现了一串串美丽的珍珠项链,我真想拿下来一串带到脖子上。我和小伙伴不由得发出了声声赞叹。

28、仰首望上去,湛蓝的天空下,阳光灿烂地做着背景,勾勒出高山那悬崖峭壁奇石怪垒的身架,更是把人们所有的崇敬和赞叹都写在了高处。

29、“滴滴……”小路上的行人们打着伞,汇成了一条彩色的、不知要去哪里的小河,微风吹着人们的脸庞,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满了笑意,都在赞叹着温婉的春雨。

上一篇:三句半--三句半下一篇:数学五年级上册期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