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祭作文

2024-05-14

端午祭作文(精选11篇)

篇1:端午祭作文

临近端午,奶奶早早地将片片艾叶挂在门头前,我愣了愣,才知道原来是他来了,眼色不禁黯淡了下来,奶奶察觉到了我的变化,笑了笑,轻声说:“怎么了?什么时候这么在意这个节日?”我恍若初醒,抬起头说道:“没......”简简单单地回应,表情淡然,而心中却点起阵阵涟漪,欷歔惆怅,若有若失。

我知道,我联想到了他,尽管光阴荏苒,但你那纵身汨罗江的身姿却永不消逝。屈原呐!因为你心中有国,所以你不愿蒙受世俗的尘埃,以死明志;因为你心有有民,所以你悲愤交加,创作出令世人慨叹的《离骚》!

在我不认识你之前,我眼前一片黑暗,在听到那句“路漫漫求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千古名句,犹如为我敞开了大门,翻开尘朴的书籍,引我而去。

我大吃一惊,那个“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大诗人、大忠臣,真可谓是一条铁骨铮铮的汉子!朝廷乌烟瘴气,而他却“出淤泥而不染”自比孤傲的鸷鸟!你明明可以学陶渊明“结庐在人境”,也可以学“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李白,而你却以身殉国,以死明志,使我们只能略悉你的文采,引来了多少年间的无声欷歔......不过,就是如此,我们才能体会你的坚定执着,体会到你饱含血泪的悲伤怨愤之歌!

香草零落,美人迟暮,到底是谁支撑着你?你又到底是为了谁“哀民生之多艰”山河破碎,乘风破浪,纵横驰骋,为谁指路?前方是波涛汹涌的汨罗江,身后是金樽清酒,玉盘珍羞直!世人皆浊唯他独清,世人皆醉唯他独醒!

啊!我还在犹豫什么?诗人为我指路,我要心无旁骛地走下去,吾将上下而求索!

篇2:端午祭作文

洗礼了两千年前的浑浊之气

流淌成了菖蒲的思念

艾叶的清香

那排排竞逐的龙舟啊

是否已经驱离了不可一世的蛟龙

当年那个含愤跳江的汉子

你的冤魂可否感受到了人间的粽香

你那一刻路漫漫长兮般的悲壮

在你纵身的刹那

残阳如血

大江哭泣

定格了几千年来天地间的荡气回肠

你的离骚,你的九章

承载着你满腔爱国的`热血和冤屈

背负着国破家亡的痛

从荆州一直哭诉着被流放到潇湘

如今的我无法想象当时楚国的模样

只是从你的传说中

知道了有一条河叫汨罗江

看着你傲骨凸显的画像

能触摸你愤世嫉俗的目光

闭上眼

幻想穿透了千年的梦

看到了你不屈于周围的污浊横流

和一张张奸佞的狰狞面孔

历史的长河

早已淌过了千年的沧桑

旧时朝代的千疮百孔

已愈合成了当今社会的繁荣

如今,你的祭日已成了节日

后人们把每年的今天叫做端阳

当现代人正趁此佳节休闲于花前月下时

四处弥漫的幸福

早已经淡化了千年前楚江的悲痛

是一时的灵感

被你那些千古绝唱的诗句所触动

于是落下了久违的笔

篇3:端午祭作文

关键词:中国,韩国,端午

中韩两国在文化方面的交流较之地理位置上的一衣带水,有一定差距。本文通过对中韩端午文化现象的比较,说明二者的异同,以期消除误解,增加了解。

一、起源的差异

(一)、中国端午节起源

在中国,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就是端午节。由于古代“午”与“五”相通,因此,“端午”亦称为“端五”、“重五”、“重午”。又,古人有用兰草汤沐浴的习俗,故又称“沐兰节”。唐宋时,称“天中节”、“端阳节”。明清时北京人称“五月节”、“女儿节”。道教称“地腊节”。1纷繁复杂的名称中可见端午节在中国传统节日之中的重要性。

中国端午节的起源主要有如下两类说法 :关于节气的“时节说”与关于历史人物的“纪念说”。其中“时节说”主要有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等著作中提及的“龙日说”以及流传与民间的“恶日说”;与“纪念说”有关的历史人物主要有屈原、伍子胥、曹娥等,以纪念屈原的说法流传最广,认同度最高。

(二)、韩国端午祭起源

韩国端午祭的起源,主要与韩国传说中的历史人物有关。与之有关的主要人物有金庾信、梵日国师、郑氏女等。

首先,关于“金庾信”说。金庾信是朝鲜三国时代新罗有名的大将,在他的带领下,新罗军队先后消灭百济与高句丽,统一了三国。金庾信死后被供奉为大关岭山神,守护当地平安。

其次,关于“梵日国师”说。据传,古时候,鹤山有一富家女子去石泉打水,喝了一瓢映有太阳的水。随后便怀有身孕,并产下一子。但古时以未婚而孕不吉,家人便将婴孩丢弃。数日后,得知丢弃地点的女子前去寻找婴孩,却看到一只仙鹤正在给婴孩喂食。女子认为这婴孩是上天所赐,日后必有所作为,随即抱回家中,精心照料。不出所料,婴孩日后成为梵日国师,死后被供奉为国师城隍神。

再次,关于“郑氏女”说。传说,国师城隍神爱上了一位姓郑的姑娘,城隍神便在姑娘的梦中求婚,但却被以城隍是神非人为由拒绝。不甘心的国师城隍神便派了一只老虎,半夜前去将郑姓姑娘带到大关岭,与姑娘的灵魂举行了婚礼。待到后来,人们找到郑姓姑娘时,发现她的灵魂已经不见了。于是人们就把这一天看作他们结婚的日子,也是她成为国师女城隍神的日子。

(三)、端午起源比较

综上,不难发现中韩两国端午的起源有一定的共同点 :都有纪念值得两国人民尊敬的人物。而且,都有一位女性人物。不同点是中国端午的起源带有早期社会的巫俗文化色彩,如“恶日”时要尽全力驱邪 ;而韩国端午的起源则带有较为浓郁的佛教文化色彩,如频繁出现的“城隍神”等。

二、目的的差异

(一)、中国端午节目的

联系中国端午节的起源,不难想到其目的。既然以端午时期为“恶日”,那么便要驱魔除邪以祈求平安健康 ;对于历史人物无疑要纪念、学习。可以这样说忠、孝文化正逐渐成为中国端午节的新内涵。

(二)、韩国端午祭目的

结合韩国的自然环境,不难得出其端午祭中所蕴含的期望与目的。

韩国山地众多,又三面环海,对于农耕社会,这样的自然环境有很多不便。地震、水灾等自然灾害往往极易产生巨大的破坏力,以人的力量根本无法与之抗衡。想要生存下去,只有借助神灵的保佑。因此,为了改造自然环境,往往需要人们集中力量办大事。全民参与的祭祀活动,为培养团队精神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参与过程中,不仅加深了人与人的情感,而且加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利于国家和民族的进一步前进。此时,虔诚地向各路神仙祈祷,必定保佑农业丰收,保障生存。

此外,在江陵端午祭期间,有一项重要的民俗表演——巫俗。这是因为巫俗在韩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分量。在最为痛苦的时候,如“岁月号沉船事件”时,广大韩国民众最先想到的不是佛寺,不是教堂,而是巫俗。传统的巫俗信仰者认为,通过巫师的舞蹈,人们能够与神明沟通、并得到指示,与此同时神明能够抚慰人们心灵上的痛苦。

(三)、端午目的比较

较之于中国端午节,韩国江陵端午的目的更为多样。此外,中国端午节更侧重于对人们精神的熏陶、如关注忠、孝民族精神 ;而韩国端午祭则更关注现实中的得失,更具现实意义,如保佑平安、团结力量、祈求丰收、抚慰烦恼。

三、习俗的差异

(一)、中国端午节的习俗

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导致了中国端午节习俗的丰富多彩。较为常见的有 :吃粽子、喝雄黄酒、赛龙舟、画额、戴香囊、挂艾叶等等。其中,普遍认为前三项与纪念屈原有关 ;后三项与祈求平安健康有关。

在此,对关于纪念屈原的习俗详加阐释。相传,众人舍不得屈原投江死去,便划船追赶拯救。为避免江河中鱼虾吃掉其的尸身,他们不仅选用外形为龙的船,以期驱散鱼虾 ;而且将饭团等食物投入江中,希望喂饱鱼虾,免得它们去咬屈原 ;更将雄黄酒倒入江中,希望能够将鱼虾等药晕,以保护屈原大夫的身体。

(二)、韩国端午祭的习俗2

韩国江陵端午祭的日程,如从“迎神祭”算起,应该是连续五个昼夜(农历五月初三至初七);如从“山神祭”起到“送神祭”止,则长达二十余天(农历四月十五至五月初七);如果从“酿神酒”开始,那就一月有余(农历四月初五至五月初七)。

1、酿制神酒

江陵端午祭从酿造神酒拉开序幕。祭官们从市长手中领取酿制神酒所需的大米和麦芽,市民们也纷纷参加献米仪式。酒是献给神灵最重要的祭品。巫师用法器驱赶邪气,使神酒酿制场所保持清洁。酿酒之前,祭官们要沐浴更衣,以保证神酒的清洁。并且,整个过程中要用白布裹嘴,不能说话。

2、各种祭祀活动

大关岭山神祭、国师城隍祭、奉安祭、朝奠祭、送神祭等都是江陵端午祭时不可或缺的祭祀活动。

到了农历四月十五日,江陵市民们登上大观岭举行山神祭和供奉国师城隍的祭礼。祭礼仪式以儒家的方式开始。尤其在国师城隍祭中,由江陵市长担任初献官,祭辞中带有为百姓祈祷平安的内容。因此虽然祭祀是民间的活动,历来都有官方的代表、本地的德高望重的人士参加。祭祀结束后,巫师登场。用巫术来驱恶避邪,迎接城隍神。

3、迎接国师城隍神

神木是国师城隍降临人间的途径,也是城隍的象征。人们根据树枝的抖动,判断神的降临。根据记载,神灵附体的树会在人们碰到之前,自己抖动枝条。将神木供奉到城隍堂前,人们在神木上挂满青色、红色的彩带,祈祷心愿。神降临人间的旅程由此展开。神木下山的过程就是神来到人间的过程。供奉着城隍神位和神木的迎神队伍,在欢快的巫乐伴奏声中,从大观岭走下来。迎神的队伍走上街头,与市民们直接见面。神木和华盖走在最前面,绕城一周后,来到举行庆典的端午场。市内到处收拾提着端午灯的人群,祈祷城隍神驱走人间的邪魔恶鬼。将神位供奉到端午祭堂后,人们将自己的心愿放入端午灯中,让花灯在江水中漂流。

4、演艺活动

演艺活动是在农历五月初三到五月初七进行的,主要包括假面剧、农乐、农谣、各地艺术团体表演。

假面剧由六名带着面具的舞者和乐师表演,六名舞者的角色分别是两班大人、小梅夫人、两名恶人和两名小丑。故事描述的是两班大人与小梅夫人在恶人的干扰下最终结为伉俪的爱情故事。

农乐发源于韩国部族国家时期。每年到了春秋两季,农民聚在一起载歌载舞祈祷一年的丰收。农民们为了在艰苦的劳动中获得放松、与村落中的人们和谐相处、祈祷物产丰富,创作出各种农乐和游戏。

农谣是农民劳作过程中,为了摆脱枯燥感、提高集体的劳动效率而创作的民谣。歌词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对大自然的感激之情和平凡生活中的快乐。

在端午祭的庆典过程中,主办方邀请了韩国内外的艺术团体到江陵表演,以增强节日气氛,并以此向广大游客展现韩国的丰富的民俗文化。3

(三)、端午习俗对比

通过对比不难发现 :韩国端午祭习俗明显受中国端午节的影响。中国端午节的起源要比韩国端午祭早,所以无论是饮食,还是驱邪习俗,韩国端午祭都深受中国的影响。不同的是 :中国端午节是节日型庆典,而韩国江陵端午祭是祭祀型庆典。实际上,中国端午节最初也是祭祀型庆典,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才逐渐演变为节日型庆典的。4

四、传承的差异

(一)、中国端午节的传承

在中国,有很多具有制作传统文化产品技术的艺人。虽然也有资金投入,但政府更愿意让艺人主动融入市场,在销售中获利,用市场经济的方法去引导艺人改进生产,从而保护传统文化。因此在中国 , 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更倾向于民间百姓和市场。5

(二)、韩国端午祭的传承

对于重要的文物以及文化遗产,韩国政府都对其进行编号加以保护。例如,江陵端午祭在1967年就被指定为第13号重要无形文化遗产。而且,在江陵端午祭中,负责祭祀的巫师是世袭的。她们不仅都有政府编号,还能够得到政府的补贴。此外,政府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技艺传授他人。因此,可以说韩国政府是保护这些传统文化的主体。

(三)、端午传承对比

比较中韩两国端午文化的现状与传承,不难看出,韩国政府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更为细致,投入的资金更为雄厚,从事有关工作的人员专业化程度更高。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保护工作,这些都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五、结语

篇4:端午祭诗魂

一、讲屈原故事,立爱国之志

伙伴们事先阅读有关屈原的生平事迹,在小队活动时,由各个同学讲述自己所知道的屈原故事。在讲述和听讲的过程中,大家深切体会到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爱国贤臣。在战国时代,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争城夺地,互相杀伐,连年征战。那时的屈原正当青年,是楚怀王的左徒官。他见百姓受到战争灾难,十分痛心,立志报国为民,劝怀王任用贤能,爱护百姓,很得怀王的信任。后来,因受奸人挑拨,屈原被罢免,流放到边远地方。屈原眼看楚国日渐衰败,却无力救国;在楚国首都被秦兵攻破时,屈原无奈投江自尽。伙伴们说,纪念屈原,就要以他为榜样,从小立下爱国之志。

二、诵屈原辞赋,树民族之魂

屈原是一个伟大的诗人,创立了楚辞这一文体(又称骚体);他的作品流传千古,《离骚》《九歌》《天问》《国殇》等作品想象丰富,词彩瑰丽。在《离骚》中,屈原善于用美人香草以喻君子,恶木秽草喻小人,通过比兴手法把君王信谗、奸佞当道、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情景,写得淋漓尽致。小队特别邀请一位精通古诗文的队员家长来为伙伴们做屈原辞赋解读,并指导大家诵读。当大家读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等名句时,强烈的民族精神在心中涌动激荡。

三、学包粽民俗,传文化之魅

人民爱戴屈原,在他投江后,大家为了不让江里的鱼吃他的身体,就用粽叶包上饭扔到江里喂鱼,从此,端午包粽子成了民俗。小队的伙伴们也学着用包粽子来祭屈原。他们请一位包粽子技术精湛的家长来传授方法,按照她教的方法,将提前浸泡过的粽叶折叠成漏斗状,放入少量糯米,加上豆沙或肉,再加盖一层糯米,把粽叶裹緊,用绳子扎好。就这样,一个个粽子包好了。伙伴们把包好的粽子煮熟后和大家分享时,个个都感到味儿特别好,因为它带着对屈原的缅怀,也传承着民俗文化的魅力。

篇5:看端午祭七夕祭申遗作文

“韩国申请端午祭成功啦!”这样一则消息传来,立马引发全民轰动。一时间,国人集体声讨韩国的种种不是,为“端午”被韩国人“端”走了而感到愤慨。但是却很少能有人站出来,客观的讲清楚这件事情。

端午祭申遗事件已过去了好几年,如今,日本又要申请七夕祭。我想大家是不是都该冷静下来,总结总结自己的不足之处,而不是带着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集体谩骂韩国与日本?

韩国申请端午祭,也是因为韩国的端午祭拥有悠久的历史。这一天,在江陵地区的人们会穿上传统的民族服饰,举行隆重的祭拜典礼,祭拜结束后还有各种各样的活动,如演戏和游艺等等。其实韩国的`端午祭与中国的端午节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端午祭没有吃粽子和插艾蒿等一些习俗。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当韩国的端午祭越来越全民化、国际化的同时,我们正渐渐忽视了这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就连国家规定的法定端午节假期也是在韩国申遗成功之后才开始实行的。所以在这一程度上我们也许该感激韩国让我们重新认识了端午节。失去才会懂得珍惜,因此重新了解端午节才是我们最应该做的事情。

再说说日本的七夕祭。人们会在这一天把写着愿望的纸条挂在竹子上面,许下自己的心愿并祈求愿望能抵达天河。而在中国,七夕节也是近几年来才兴起的节日,但它的热度仍远不及情人节。我们明明拥有自己的“情人节”,却偏偏追捧国外的,等到人家日本要申请了,我们又不乐意了。与日本一直将七夕祭延续下来不同,中国现代的七夕,仍是玫瑰西餐那一套,古人留下的七夕精髓早已不见踪影。毕竟,文化塑造人生。知识文化固然重要,但传统文化才是我们民族的“根”。没有打好民族文化的根基,知识文化的上层建筑再高也会垮塌,这个道理放在哪里都是一样。

当然,政府需要下很大的功夫弘扬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防止人们错误地解读我们民族和其它民族的文化。而作为民族的一份子,我们更应该担当起保护传统文化的职责,将传统文化发扬广大,并同时学会理性的去面对问题,懂得如何从事情中吸取经验教训。

篇6:端午祭故人散文

按照端午节行程计划,今天是去位于北京海淀区凤凰岭公园附近的佛山陵园祭奠故人的日子。

三点多醒来,听着外面的狂风暴雨,引发心中波涛万丈。直到五点多雨仍未停,顿感烦躁不安,在床上辗转反侧,怎么也无法再入睡,最后实在是忍不住,冒雨出发了。

今天不是祭祀的节假日,佛山陵园里异常安静,办公区域没看到任何人,停车场上也空荡荡的,只有几位卖祭祀用品的人在停车场边的大树荫下闲坐聊天。

走进墓园,不用看指示牌,径直穿过被墓碑、松树裹挟的小路,前去看望公婆。通向公婆墓地的路上,清明来时还是用红砖砌筑的台阶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整整齐齐的条石台阶,但没有增加丝毫的陌生感,仿佛有一股力量领着我顺着台阶一路向上。在以前每次跟着爱人和妹夫来,不是走超了一排就是还差一排,反正就是没有一次能直接正好走到公婆碑前过。这次不同,很快就直接到位,不多不欠。心中忍不住生出一种“路越走越短,人越走越近”的感觉。

转身看看四周,杳无人声,更无人迹。我弯腰把带来的鲜花和纸钱放在一旁,开始慢慢清理碑座、碑身上积存的松针枯枝,擦掉雨点泥痕。然后逐次摆上鲜花、祭品、香炉,插香点上。默默鞠躬哀悼后,用手轻轻地抚摸着黑色大理石石碑,轻轻抚摸着冰凉的石碑上的公婆的名字,顺着笔画,描了一遍又一遍。往事历历在目,音容笑貌浮现,一阵酸楚袭上心头,忍不住泪眼婆娑。我跪坐在碑前,跟他们慢慢聊起家常,说起他们的小孙女已要大学毕业,也做好了去美留学的准备。祈求他们保佑他们的儿孙一生一世平安健康快乐顺遂。还掏出手机给他们看,告诉他们说这是他们生前没有用过的手机,并给他们介绍手机目前的功能。我还调出手机里保存着的写给他们的诗句,一句一句念给他们听

正在一个人默默伤心时,周伯伯的一通来电打破了寂静,也打开了两眼泪泉的阀门,我忍不住失声痛哭出来。我哭他们历经磨难才位列仙班,我哭他们都在66岁本应该是六六大顺的年纪就撒手人寰,我哭他们白发人送黑发人那锥心的无奈。我哭我痛,我哭我哀。然后我又忍不住跟他们道歉,为了我的痛哭打扰了他们的清静。他们脱离了苦海,前去和女儿团聚,本应是一件让彼此高兴的事,我不应该哭。可是我实在是想让他们陪在我的身边,我实在是想让他们活在这个世界,我实在是想让他们陪着唯一的孙女健康快乐地成长。我请他们原谅我的不懂事,我祝福他们在那一方世界里永远安康,不再遭受任何疾病困苦折磨。

累了,我换了换姿势。背靠着碑座,头枕着菊花,闻着飘缈的香味,我瘫坐在地上,透过繁茂的松枝,看着迷蒙蒙的天空发呆。人们都说人间少一个人,天上就多一颗星。可惜现在不是夜晚,我没法找到他们,到底是哪颗星?正当我迷迷糊糊看天的时候,几声狗叫冲着我传来,我睁开肿胀的泪眼转过头,死死地盯着狗看,对视还不到一分钟,狗竟然夹着尾巴转身就跑掉了。看来今天的他没有人势可仗!看来今天的我有家人在守护!

墓园里好静啊!没有人走动和说话声,也没有风声,繁茂的松柏和肃穆的墓碑,静静地靠在佛山的怀抱里,聆听着不远处龙泉寺里传来的佛音。一直清闲不下来的脑袋里没有了蝉鸣声,胸腔里也没有了波涛声,一切都是静静的,只有偶尔传来一声乌鸦的鸣叫,没有逗留就又继续飞远了。

我静静地眯起眼睛,继续靠着碑座坐着,不思也不想。不知什么时候,竟迷迷糊糊睡着了。当又一声刺耳的.乌鸦叫声惊醒了我时,转身一看,香炉里的香已经燃尽,香灰撒落在香炉外面。再看看手机已经11点半多了。虽说没有特殊的讲究,但我还是想在中午12点前,把纸钱给他们送去。我匆忙告别公婆我要下山啦!真不知他们看到多年过后的我还是这么毛糙时会做何感想?我望一望小姑海燕墓地的方向,连连报歉:这次我是来不及去看你啦,待会儿给你多送点儿钱去以表心意吧。并答应她下次再来一定去看望她。

来到烧纸塔,完全没有了清明那天排大队烧纸的场面,只碰上一位五六十岁的男人一边口中磨叨一边烧纸,听的出他是在给他的妈妈送钱。烧纸塔是一个六角的塔。每一面墙上都有两个画着十二属相的烧纸孔。我先来到“马”前,给父亲烧纸,今天是父亲节,再按照家乡男尊女卑的观念,父亲应该是第一个收到钱的人。后来又依次给属兔的母亲、给属狗的小姑送钱。再次跟海燕表示这次没能前去看她的歉意。

虽说早饭没吃什么东西,但是现在依然没有一点点胃口。不想回了无生气的家。我就向右拐弯儿去了凤凰岭公园,想在里边儿的龙泉寺里听听佛音,静一会儿。可是今天龙泉寺里的人尤其的多,只好走开,在附近漫无目的地瞎转。不知不觉走到明德茶苑门前,转身走进去。

明德茶苑,仿佛是一方世外桃源。绿植阴翳,细水畅流,亭台楼榭,佛音袅袅。沿着鹅卵石甬道,走上几步台阶,在一个角落的地方搭着一个棚子。棚子里摆着两列数排长木桌,桌前的地上摆着草编的蒲墩儿。每张桌面的一边都摆着一个小药碾子,一盏兰色印花小瓷碟,一塑料盘干艾叶。一群孩子们在桌子的另一边做手工。家长们或看手机或看书,还有的在忙着碾压艾叶准备做香囊。在第一排桌子的前方左手,有一张高桌子,上面摆满了书,还有许多等待二度加工的小工艺品的胚胎。我也混在其中。在一个闲置的蒲墩儿上坐下来,取一缕干艾叶放在药碾里,开始慢慢地研磨。我要用孩子们的纯真,研磨出一缕艾香,来治愈心中伤痛的叮咬。

我坐的位置很好,居高临下,左前方是龙泉寺,右前方就是陵园。陡峭的白石,碧绿的植物,是这一带山体的特征。胳膊酸累了,停下来,看看龙泉寺,再默默观望着佛山方向,想想长眠在佛山脚下的公婆和小姑。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被碾碎,随风飘去。

四点多了,棚子里只剩下我和茶苑管理人员,不好意思再逗留下去。只好再一次看看龙泉寺塔,最后看一眼佛山陵园,一个人驱车踏上了回家的路。

篇7:屈原故里端午祭流程

现在有请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郭生练先生主持2016年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开幕仪式。

(郭生练先生主持开幕式)

第一项,请湖北省委常委、宜昌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黄楚平先生代表湖北省委省政府、宜昌市委市政府致辞。

第二项,请文化部非遗司副司长王晨阳先生致辞。第三项,请韩国宁越郡郡守朴善圭先生致辞。

第四项,请湖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梁伟年先生宣布“2016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开幕”。【燃放七彩焰火】音乐起

祭祀仪式

序:喊山招魂 迎神敬香

1、鼓乐诗《喊山招魂》 朗诵:四人 伴读:约300人

2、歌舞《迎神敬香》 伴舞:40人 主持人即《喊山招魂》的朗诵者四人

【主持词:端午文化节缅怀屈原祭拜仪式现在开始,全体肃立。】

3、祭拜仪式:

(1)初献礼:

国家级省级6个领导敬献花篮。(6名礼仪引导领导、12名警卫抬花篮)整理绶带—— 三躹躬——

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礼毕。

市级县级6个领导敬献花篮。(6名礼仪引导领导、12名警卫抬花篮)

整理绶带—— 三躹躬——

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礼毕。(2)亚献礼:

6名嘉宾行祭祀礼(6名礼仪引导领导,6名舞蹈演员给领导递送香)上香—— 三躹躬——

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礼毕。(3)终献礼:

请台湾屈氏后裔代表、秭归屈氏后裔和民众代表行祭祀礼; 献祭品——;(羊头、粽子、鸡蛋、橙子、五谷、苹果、香蕉、葡萄、猪头。9人各端9盘祭品献到祭台)

其余代表上香——; 奠酒——;

请台上祭祀者三叩首,请全体起立,现场所有来宾三鞠躬,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

礼毕。

(4)恭读祭文。请宜昌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应华先生恭读祭文。

礼成告舞。

1、领唱与大合唱《高山流水赋》 [主持词进入:]

2、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吉狄马加诗朗诵

《谁也不能高过你的头颅——献给屈原》 [主持词进入:]

3、诗乐舞《端午更念吾哥回》 【主持词:】

4、台湾著名诗人萧萧诗朗诵《诗的原乡》

[主持词进入:]

5、诗乐歌舞《龙舟魂》 [尾声主持词:]

篇8:端午祭作文

(一)端午源起

1、在中国:

端午节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之一,所谓“一年三大节,春节、端午、八月十五”。端午节又几乎是我国各民族的一个共同节日,一般举行于农历五月初五,有“端阳”、“端五”、“重五”、“沐兰节”、“天中节”、“天长节”、“五月节”、“蒲节”、“女儿节”、“地腊节”、“龙船节”、“粽子节”等异称,属于岁时民俗。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四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1]

关于中国的端午节的起源与主题,历来说法不一,有“恶日”说、祭祀历史人物说等。闻一多则考证为“龙的节日”,即“祭龙日”,用龙的威慑力驱除所有的灾疫邪祟。其中举办的各种节俗活动为人们熟知的竞龙舟和食粽子。龙舟竞渡起源,文献有不同的记载,有说为了驱逐邪恶、招迎屈原之魂,还有为祈求丰登[2]。端午节的竞技游戏,如汉族的斗草、踏百草,苗族的赛马、斗牛,满族的射柳等。粽子一般记载是投向水中祭屈原的供品,还有学者考证是祭享能决疑、占吉凶的水中神兽獬豸的供品。[3]

2、在韩国:

韩国在申报江陵端午祭时,为了尽量避免其文化起源于中国的说法,撇清和中国的关系,许多学者和机构极力“打造”韩国江陵端午祭的“文化独立性”,以便在申报时成功。根据韩国对端午祭“文化独立性”的辨析,韩国的学者对于其端午祭的起源做出了如下阐释:1) 5月的端午祭就是谷物播种仪式。江陵端午祭历史悠久,但没有具体的文字记载;2)秋江南孝温的《秋江集》记载,每年3、4、5月中选择一天祭祀,用三天的时间饮酒歌舞;3)关于江宁端午祭最早的记载是由在江陵出生的许均纪录的,当时祭祀的对象是金庚信将军,该将军化身为山神。(发表在韩国非物质世界文化遗产网站)另外,韩国《东国岁时记》中记载,韩国风俗有“按汉制”一说。韩国的端午节活动基本上是按中国汉朝的习俗进行。

(二)端午的习俗活动

1、在中国:

我国的端午节一直以祛除病瘟、躲避兵鬼、驱邪禳灾的吉祥节日传下来的。在端午节的民俗活动中,自古以来就有赛龙舟,用五彩丝缠粽子、缠手足腕,用楝叶包米粽,采插艾叶、菖蒲,取蟾酥,涂饮雄黄酒,调制朱砂酒,采多种草药,人身上及屋内各处悬挂香包,墙上张挂钟馗画像或避邪符印等等。作为局部历史文化的延伸,后加入了纪念地方性名人的内容。例如,长江中游湖南、湖北原楚地纪念屈原,长江下游江浙吴地端午节纪念伍子胥或纪念越王勾践及孝女曹蛾,又与屈原投江不相干。

但是作为全民性的民俗大节,端午节一直是以酷暑之前进行一次大规模的避瘟驱毒、防疫祛病活动为其主要内容的。人们在继承中加入了新的内容,给端午节赋予了很多新的意义,使得端午节的文化内涵更加浓重。

2、在韩国:

从韩国考察归来的贺学君所写《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以江陵端午祭为例》有详实的介绍。江陵端午祭由以地区的首长为献官的“儒教式祭仪”和巫人的“巫俗祭仪”两部分结合而成。在端午祭的活动中,各地举行茶礼共享节日的风俗;妇女用菖蒲水洗发或饮用,或用菖蒲露化妆、洗面沫浴“端午妆”,用菖蒲根做发簪;早晨喝益母草汁、煮白草;吃艾子糕或车轮饼;备齐餐点聚集在菖蒲繁茂的水边迎水;在大树下荡秋千,进行壮士角力比赛;士大夫家将朱砂天中赤符、端午符等贴在门上用以辟邪;君臣间互赠端午扇等。

二、中韩端午祭的比较

1、从历史发展的纵向来看,即民俗文化传承的历时性。各种岁时节日总是围绕着一定的主题,伴随着人们对于岁时节日的认识不断发生变化,自觉或不自觉地添加新的内容,使得原来一些内容或淡化或加强。端午节在中国至少传承了两千多年,其中不少活动就是经过了长时间的整合变迁。譬如端午节时的龙舟竞渡,就有分别在端午、寒食、清明、上巳、重阳、元宵举行的文献记载,现在则除了浙江仍有零星的寒食、清明竞渡,就只有端午的竞渡了,而且被整合为为招屈原之魂、纪念屈原而举行;端午纪念的人物,古来也有介子推、屈原、娥皇、女英、孟姥 (风神) 、阳侯 (波神) 、越王勾践、伍子胥、曹娥等不同记载,而当今占主导的是屈原。又如粽子,据有些学者考证:粽子原是祭享能决疑、占吉凶的水中神兽獬豸的供品,现被整合为祭奠屈原的供品了。但流传至今的中国的端午节节俗活动中,还有不少仍然是与屈原毫不相干的,譬如佩香囊、采药、系五色丝、插艾、插香蒲、扎艾虎、吃五黄、贴五毒、游百病……因此可以说,中国人的端午节不仅是祈福攘灾、重视卫生、欢乐愉快的节俗活动,还具有纪念伟大的屈原、弘扬爱国精神的政治意义。

2、从历史发展的横向来看,即民俗文化传承的共时性。由于各民族所处的环境、历史文化、生产力发展水平等状况的不同,即使是同一主题的岁时节日,民俗活动也会有显著的不同。我国幅员辽阔,56个民族不仅存在着文化差异,各地还存在着地域差异。因此在各个民族间,不仅文化差异巨大,即使是有相同的节日,如彝族,白族和拉祜族均过的“火把节”,也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而在韩国,“端午祭规模很大,活动跨度达10天……现在的江陵端午祭有数种祭典和假面舞剧,还有农民乐舞比赛、投壶、摔跤、打秋千、长跪比赛、跆拳道比赛、高校足球赛、棋王比赛等文娱节目1000多个。从五月初一到初十,还举办全国性的盛大的‘乱场’ (庙会集市) ,各地特产商品集中展销,规模很大。”[5]

总而言之,无论是中国的端午节还是韩国的端午祭都是起源于中国上古的端午祭。端午节在中国至少有两千多年的传承,其中有很多民俗活动已发生巨大的变异,这使得中国的端午节的历史文化内涵远远大于韩国端午祭。

三、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引发的思考

如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压根儿就没有弄出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回事儿,韩国也压根儿就没有申报过他们的端午祭,我们的端午节还会受到如此关注吗?当很多国人大呼韩国“抢”走了我们的端午节时,有必要好好思考一下,真的是这样吗?端午节被韩国“抢”走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日渐淡化和衰落的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

1967年,韩国政府将“江陵端午祭”列为国家重点文物第13号,从而使这一活动有了制度的保护,获得传承与创新。在韩国,“江陵端午祭”虽然得到政府的支持和重视,但它不是为了政府形象而官办的活动,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民众之中,它所蕴含的文化精神依然传承于现代人的心里。那些传统的祭祀仪式、风物游艺,至今还是人们现实生活以及精神和信仰的一部分。因此,人们不需要任何命令、要求,都会自觉参加。反观我国保护民族文化的情况,着实让人担忧,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法,中国至今仍未能出台,而韩国已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台。而在广大民众心理,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认识也日渐淡薄,例如大家对端午节的了解似乎只是吃粽子和赛龙舟,人们已经忘记了甚至不清楚传承了两千多年的端午节的丰富文化内涵。并且具有专门的学养、知识的民俗学家所发挥的作用不大。

结语:

韩国端午祭“申遗”的成功,的确给中国的传统文化敲响了警钟,人们越发了解到对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与发扬的重要性。保护传统文化迫在眉睫,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和重视,更需要广大民众自觉的、主动的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确,中国传统文化在国人的意识里日渐削弱,从另一个角度看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不失为一针强心剂,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被国人冷落了那么多年后,现在已慢慢复苏,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传统文化一定会受到越来越多国人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宗懔, 荆楚岁时记[M], 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 1988

[2]黄杰, 宋词与民俗[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3]张君, 神秘的节俗[M], 桂林: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4

[4]《江陵的无形文物》, 2004年5月1日

[5]吴蔚, 王荟, 韩国申遗项目并非端午节[N], 新京报, 2004-05-11

[6]《民族文化学》, 张文勋、施惟达、张胜冰、黄泽,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篇9:端午祭作文

关键词:韩国江陵端午祭;中国端午节;渊源;文化内涵;对比

一、韩国江陵端午祭的源流

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精神博大宽广,影响深远广阔,对其他民族的文化有深刻的影响,韩国申遗成功也引起我们深层反思,我们不得不坦然接受我们对传统文化保护的缺失。

很多学者认为:无形遗产属于全人类,韩国申报成功并非坏事;捍卫传统文化仅靠“严防死守”远远不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对许多亚洲国家同样有很深的浸染,这无法以国界划定。

首先,韩国端午祭很可能是从中国的端午节延伸而来。很多韩国学者表示:一方面,端午祭是韩国现存的规模与影响巨大的乡土神祭;另一方面,端午祭是中国的重要节日流入韩国后本土化的结果。①韩国的端午节在公元八世纪中叶从中国传入,江陵端午祭中没有半点纪念屈原或伍子胥等人的痕迹是因为韩国的端午祭只是借用了端午节的名称和时间,并把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放到这个节日里,替换了原来的内容。②有韩国学者也表示,江陵端午祭是大型的祭祀活动,毫无意义可言。因此,韩国人申请的“江陵端午祭”是一个特殊的民俗活动,而非端午节节日本身。

其次,韩国的社会是中国古文化的缩影。韩文中至今还保留着不少汉字,据统计,韩文读音65%与古汉语读音极为相近。韩国传统的道德观也极有影响力,他们仍守着等级秩序中的长幼尊卑,信守着女子的三从四德。我们且不论这些文化正确与否,而单就韩国人对古文化的重视程度我们便可看到他们对传统的继承和重视程度。

二、端午节的起源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有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传承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也称“端阳”、“蒲节”、“解粽节”、“天中节”、“诗人节”、“龙船节”、“地腊节”、“女儿节”、“重五节”等,与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的三大传统节日。

端午节最初形成于战国,经汉代的传承、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趋于定型,有了吃粽子、划龙舟等活动,并增加了纪念历史人物的内涵。唐代以后,端午节主要按着魏晋南北朝的样子传承下来,并且沿用了“端午”之名。“端午”一词的最早记载见晋人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始也,谓五月初五日也。”④端午节的由来,说法不一。

其一,纪念英雄人物。最普遍的说法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如清代同治《巴县志》所说:“至设角黍,闹龙舟,吊屈平,楚俗也。”⑤还有纪念伍子胥说,纪念孝女曹娥说等等,无论哪种观点,都反映了文化的人文积淀特征。

其二,图腾祭说。吴越民族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其三,夏至的演变。端午节在许多地方又称端阳节。可是,从其原来说,端阳节应该是源于夏至。⑥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载有夏至食粽的习俗,隋人杜台卿的《玉烛宝典》亦云龙舟赛为夏至节的主要活动内容。

另外,原始宗教的植物崇拜说,夏商周三代的兰浴说也广为流传。都体现着端午节丰富的文化精神,和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积淀。

三、端午节的习俗及保护策略

(一)我国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习俗活动多种多样。其一,缠挂各种端午索。其二,用符图驱邪。其三,广泛采用菖蒲、艾蒿。其四,饮用药酒(主要是蒲酒和雄黄酒)。其五,吃粽子。其六,赛龙舟。湖北竞渡亦十分壮观,袁宏道《午日沙市观竞渡》诗中描写了荆州沙市竞渡的盛况。“金鳞折日天摇波,壮士麾旄鸣大鼍。黄头胡面锦抹额,疾风怒雨鬼神过。渴蛟饮河貌触石,健马走阪丸注坡。倾城出观巷陌隘,红霞如锦汗成河。”⑦其七,姻亲交往。端午突出的社交功能是姻亲交往,因此许多地方又称端午节为“女儿节”。

端午节丰富的习俗活动,同样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避瘟保健与追念先贤是端午节传承至今的节俗传统。端午节在仲夏时节,疾病瘟疫流行,人们将五月五日看作是毒气流行的恶月恶日,采取各种措施,“以禳毒气”,全生避害。科学的发展消除了人们的“迷信”,但我们可以适应现代社会对其调整、创新,是其更好的为我们服务。江绍原先生在1926年提出了“公共卫生说”,就是极好的创新与发展。⑧只有这样才能为传统文化的复兴提供契机与动力。

我们在梳理我国历史悠久的端午节民俗活动的过程之中认识到,传统的端午民俗对我们今天的民族文化建设仍然具有重要意义,需要我们的传承与发展。

(二)中韩端午的文化内涵对比

2008年起,政府有关部门规定,端午节放假3天,人们自然记得吃粽子,却再没有什么值得亲自参与的民俗活动了,随着中国政府对传统节日的日益重视,很多节日庆典正在悄然兴起,而这些庆典能否唤起群众的参与兴趣也还有待探讨。

韩国的端午祭,申报成功是因为他们的文化内涵是韩国民众自发的民俗活动。中国的节日庆典民众参与的环节还相对较少,这的确不利于端午节民俗文化的继承与进一步发展。大部分百姓参与传统节日的方式只是吃相应的食物,而未曾体会其中应有的文化或是传统中优良的民族品格。

对此,我们应该从两个方面深刻思考:

1.政府应进行有效地管理和规划

政府的意识和态度在民俗传承中将会给予人民大众以重大影响。这种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部分,但我们也应看到江陵端午祭中的“江陵农乐”等从濒临灭亡到复兴繁荣的变化,1967年,韩国政府就将江陵端午祭列为国家重点文物第13号文件来进行保护,使这项民俗活动获得传承与创新。我们也看到,韩国每年的传统活动,都有民俗学者积极介入。这种学术参与,也为传统文化保护注入有益的智力支援,促成了积极健康的发展。这便是政府有效管理和规划的成功例证。有他国的经验在先,我们也应结合国情予以借鉴。

2.紧随时代脉搏使民俗融入百姓生活

“端午祭”是韩国民俗学会前会长、中央大学教授任东权先生提出:积极开拓“保护”空间即“保存“以“存”为目标;“保护”以“养”为目标,这是对对象生命系统生态整体的保养与呵护,着眼于民俗生命的延续与发展。江陵政府和人民既用心守护“端午祭”的生命之根,又主动从现实吸取滋养,不断开拓新机,最终实现了传统的持续发展。

中国百姓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早已有了新的思路,这些都应作为民俗发展考虑的要素,历史在不断演进发展,有些民俗形式被抛弃已经成为必然,但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如何融入新鲜的、利于民俗传承的新东西也是我们的政府和人民都应该认真思索的另一层面。

注释:

①黄崇浩.中韩端午节祭之关联性论略[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②刘石林.汨罗端午习俗与韩国江陵端午祭探源与比较[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③邹函奇.从中韩端午之争谈中华文化观的树立[J].中华文化,2010(6).

④中国地方志资料汇编(西南卷上)[M].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

⑤陈久金,卢莲蓉.中国节庆及其起源[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89.

⑥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M].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

⑦江绍原.端午竞渡本依靠.晨报副刊[C].江绍原民俗学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白琳(1991.1-),女,天津市人,本科,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李妍(1989.9-),女,吉林省通化市人,本科,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篇10:韩国端午祭“捷足先登”成功申遗

在世界遗产文化申报上,韩国江陵端午祭“捷足先登”,可能会“刺激”国人。不过,“端午”能够进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是认同这一文化的所有人的光荣。近邻友邦的这一文化盛事真正“刺激”我们的,应该是让我们保持警醒,加强我们的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保护的社会热情和相关部门的工作力度。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作为历史发展长河中各国各民族生活方式、智慧与情感的载体,是一种可能多个国家民族共享的文化遗产,并非品牌商标、专利技术的注册,也区别于自然遗产的独有性。它具有共享性,一个国家申报了,即使联合国批准后,其他国家还可以申报。像联合国就批准了“伊拉克木卡姆”和“阿塞拜疆木卡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我国今年还进行了新疆地区“木卡姆”的申报。

端午节虽然起源于我国,并已经有了2500多年历史,但是它早在很多年前就传入周边国家,已经完成了“本土化”过程,融入了当地历史和文化血脉,成为其本土文化的一部分,就像佛教在

我们真正需要受到的“刺激”,是关心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社会热情能够激发出来,整个社会深入反思,尽快挖掘保护“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大国际准则下的保护措施。

要知道,在此之前,有人提出要把传统节日法定化的建议,还应者寥寥。像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法,我国到现在都没有出台,而韩国却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出台了。1962年,韩国颁布民间文化保护法,而这一年,正是韩国经济腾飞的开始。1967年,韩国现代汽车公司建立的时候,韩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身“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这一年,江陵端午祭登上了韩国遗产名录。

韩国“江陵端午祭”的成功申遗其实是我们可以借鉴的“他山之石”,它不仅有传统内容,还融入了不少现代因素。作为无形的文化遗产,“口头与非物质遗产”需要年轻人的参与和继承,但是,我国不少传统文化都存在着香火中断、继承人匮乏的威胁。而整个社会中,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我们要想给无形的文化遗产注入生命力,就要学习“江陵端午祭”的一些做法,吸引年轻人,“薪火相传”,这样的传统和文化才是有生命力的。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展纲领》中所述:“记忆对创造力来说是极端重要的,对个人和各民族都极为重要。各民族在他们的遗产中发现了自然和文化的遗产,有形和无形的遗产,这是找到他们自身和灵感源泉的钥匙……”只有及时挖掘和保护无形的文化传统,才能使我们面向未来的时候,拥有数千年不坠的创造力和根植于黄土地的文化表达与幸福方式,才能在全球化的时代,保持个体与民族的清晰身份。

篇11:端午祭作文

领导,女士们,先生们,早上好!

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节端午节端午节。在端午节活动中,自古以来就有种族龙舟,彩色丝绸裹在饺子周围,裹着手腕腕,裹着粽子,插入叶子,喝了男葡萄酒,挂香袋等风俗,这些都是告诉我们第一个端午节是流行疾病,避免瘟疫邪恶,祈求节日的健康和长寿,它是人们和平的家园和顺良的愿望。

后来,人们加入了湖南长江中游,湖北省纪念曲源,江苏长江下游和浙江吴纪念吴子旭等纪念女性的纪念内容蛾。

简而言之,端午节源于中国,从春秋到战国时期,端午节已经在中国民间两千多年了。它和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和被称为中国汉族的四个传统节日。这些传统节日是国家智慧和文化遗产的结晶,是国家的精神家园,它们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正是这些节日和传统文化总是提醒我们每个中国孩子,我们是后代。并且 正是这些传统文化,让中华民族以美德的姿态站在民族的世界。

然而,我们的一些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变得越来越被忽视,但在我们的邻国,日本,韩国和新加坡。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节被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成功地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他们以不同形式申请端午节和中国传统端午节。但是韩国题词的成功,毫无疑问我们响起了警钟,也是为了促进人们实现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和紧迫性的重要性。一系列国家行动也将启动,2006年5月,国务院将纳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第一个被选中的非遗产节。

上一篇:新能源车行业深度报告下一篇:关于开展腐败风险预警防控工作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