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回家乡

2024-04-29

大学毕业生回家乡(通用14篇)

篇1:大学毕业生回家乡

大学生毕业回家乡创业

“到现在,许多同学还不相信我们3个就在农村老家创业。”王辉、张君和贾明锦都是从阳高县王官屯镇走出来的大学生。去年从山西大学毕业后,他们回到家乡利用废弃玉米秸秆办起了饲料厂,不仅开创了自己的事业,还给附近的乡亲带来不小的收益。

初创业宁亏自己不亏村民

毕业前,3人就经常凑在一起谈论毕业后的`出路,后来一致决定依靠家乡来创业。一毕业,他们就来到内蒙古乌盟市考察,发现秸秆饲料在这里很吃香。而在3个农村孩子的家乡,地里的玉米秸秆随处可见。经过考察后,去年10月,他们各自从亲友处借了些资金,添置了割秆机、压缩机、铡草机等设备准备生产。“刚开始雇村民从地里运玉米秸秆的时候,村民们对我们3个毛头小子心里没底,没人给干。我们答应每天现结工资后,才有人半信半疑做起来。”当时,3个人每天都要向同学、朋友们挪借周转资金,“最多时一天要付现金3000多元,当时一分钱没有挣过呢,但我们必须要给大家留下好口碑,绝不拖欠。”

首开张用赚的钱孝敬家人

20xx年12月4日,玉米秸秆饲料厂终于投产了。那段时间,3人吃住在饲料厂。由于屋子周围到处堆积着玉米秸秆,为防火,即使是大冬天的夜晚,他们也仅靠一个电暖器取暖,“早上起来发现周围地上都结着冰,打小第一次受这种罪。”功夫不负有心人,当他们把第一批货交送到内蒙古乌盟市的经营商处后,对方对产品赞不绝口。“他们说这样的货有多少要多少,我简直无法形容自己当时的心情。”王辉回忆说。

这一次售货,他们卖了5000元钱。第一次拿到这么多靠自己辛苦挣来的钱,3人欣喜地流泪了。他们从当地买了些特产带回家,“用自己赚的钱孝敬家人,感觉真好。”

肯努力在哪儿都会有机会

自投产以来,他们已销售8万多元的玉米秸秆草料。“除了日常花销,这些钱大都给附近村民发工资了。”据王辉介绍,去年最多的时候,他们一天要雇90多个村民。由于这个活儿本身不太累,工资又不低,所以对附近村民非常有吸引力。

采访中,王官屯镇的村民对记者说,3个大学生变废为宝,不仅将以前只能烂掉、烧掉的玉米秸秆利用起来,还让一些农村的劳动力在家门口就挣到了钱,“是个大好事”。许多村民看到他们的第一句话就是“有活儿时可记着吆喝啊”。

从农村出来上完大学又回到农村,3位年轻人说,他们就是要做一个现代的样本,“只要努力,哪里都会有机会”

篇2:大学毕业生回家乡

时值毕业季,贵州民族大学就业与招生处的老师迎来了工作最繁忙的时候。

“我们的学生中,少数民族同学几乎占了一半,他们在语言表达、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学校提供高质量的`就业培训与就业服务,对帮助学生实现顺利就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贵州民族大学就业与招生处处长杨琳表示,除了向全校学生开设《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外,各学院结合专业特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系列活动。此外,学校每年还开展100多场就业专题讲座,邀请知名企业负责人、专业培训机构老师等校外资源为师生传授鲜活的就业经验。

秋季学期开学后,贵州民族大学开设了一个特别的班级――少数民族贫困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训班。这个班级的学生覆盖了全校所有专业,平时他们分散在各自学院进行专业学习,定期回到培训班接受普通话、计算机、素质拓展等就业能力教育,为未来顺利就业增添实力筹码。“不是临时培训几次就解散了,而是从大一进校后一直要持续到大四毕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主任龙尧告诉记者,经过4年的系统培训,这批少数民族贫困学生的精神面貌和综合素质都得到了明显提升,有效弥补了他们的就业短板。

贵州民族大学届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为87.96%,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工作表现满意度达到97.77%,均创造了学校历年同期的最高纪录。

“去年我们共举办100多场招聘会,提供了近2.8万个工作岗位,平均算下来每个毕业生差不多都能分到7个岗位。但由于部分学生存在就业期望值过高或对自身就业竞争力认识不够充分的情况,所以无法实现绝对理想的就业状态。”杨琳说,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到各类中小微企业参加实践体验,促使他们转变对中小微企业的片面认识,从而激发就业兴趣。

篇3:大学毕业生回家乡

1 专业课课程设置剖析

候丽、赵民在《中国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回溯与思考》一文中提到, 我国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经历了六个重要发展阶段, 其中第六个阶段是进入21世纪, 在国家引导和市场驱动下, 院校规划专业的数量和办学规模呈现爆炸式增长[1]。我校规划专业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创办起来的, 我校城乡规划专业成立于2006年, 隶属于建筑学院, 相对于水利、土木等老牌专业来说, 城乡规划专业是新兴专业, 成立时间晚、师资相对薄弱, 副高以上职称较少。

各门课程的设置目前还在摸索阶段, 在专业课的设置上不尽合理.以专业设计课为例, 在和学生们的访谈交流中可知, 低年级的专业设计课主要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 而几乎没有需要独立完成的单个课程设计。这样的设置特点, 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协调沟通能力。但有一个很大的弊端, 对于态度不太端正, 平时自学能力不强的同学, 在小组合作的课程设计中, 往往逃避任务, 不积极主动完成作业, 或者仅象征性地完成极少数一部分任务, 久而久之形不成较好的设计能力和专业素养。另外, 在访谈中还发现, 在小组合作中, 有的同学四年以来一直负责某一个方面的任务, 导致独立思考问题和独立做方案的能力欠缺。这一点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 部分学生表现得非常明显, 搞不清方案构思、功能定位、方案推导的重要性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迷茫、困惑、不知所措。

2 毕业设计选题的重要性

选题是毕业设计成功的关键。在选题原则上, 注重选题质量和难度适中, 既要符合专业培养目标, 又要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全面训练, 巩固、深化和扩大所学知识, 又要尽可能与生产、科研等相结合。对多人同题的, 则要求每位同学有份量相当的独立完成的任务。

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建筑学院2014届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设计为例, 小组成员为10人,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 选择两大类课题。其中一类是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改造, 侧重于训练学生微观层面的构思、分析、方案设计能力。该课题侧重于科研方面的研究, 题目为郑州市管城区书院街区城市设计, 共有四位同学选择该课题, 在本组占40%。另一类是新城中心区城市设计, 侧重于训练学生宏观层面的构思、分析、整体把控、逻辑思维能力等。该课题侧重于实际生产方面的探讨, 题目为巩义市新区重点地段城市设计, 共有五位同学选择该课题, 在本组占50%。另外, 还有一位同学选择校外毕业设计。

3 循序渐进的毕业设计教学过程

3.1 不同的小组采取的教授方式

由于城乡规划专业的综合性和系统性, 要求学生们要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渊博的知识;要求规划工作者能够善于处理各种矛盾, 富有创造和协同工作的精神和具有“高屋建瓴”的统筹、综合与组织协调能力[2]。因此, 两个课题设计组分别采取不同的侧重点。

巩义市新区重点地段城市设计组注重宏观向微观的逻辑推导能力。不仅包括空间处理方式和技术手段的学习, 希望学生对城市深入, 有高度的认识, 能锻炼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以及对专业的认知能力。

郑州市管城区书院街区城市设计组注重历史街区的保护策略的制定。不仅关注建筑的组合形式和空间的处理, 尤其是公共空间的处理, 更注重人文环境和经济环境。对传统历史街区物质、非物质文化形式都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同时迎合现代的生活, 度量历史街区发展和保护的界限, 提高地块的经济价值。

3.2 针对个人采取的教授方式

3.2.1 学生专业能力提升

在题目的选择、分配以及教授的过程中, 结合学生的性格, 思维模式以及能力和知识储备, 采取不同的教授方法, 采用同题不同法的方式。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3.2.2 学生个人能力提升

依据表格针对每位学生制定的教授方式, 九个学生不仅在专业上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在个人能力上也有较大的转变, 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亮点。

A类———设计中逻辑性较强, 突出点线面的公共空间系统, 并对每一处的空间的功能、风貌等处理, 比较深入地进行了思考, 比较于前期方案中, 能够结合更多方面的条件进行分析, 使设计更为合理。

B类———设计相对完善, 已经把握住问题的关键, 根据现状提出三个问题, 学会有的放矢地进行解决, 在一定程度上学会重点性的表达方式, 一目了然。

C类———运用设身处地的场景方式, 在场地设计中融入了自己的需求和感情, 在这样的训练过程中, 学会了自主思考。在设计中, 运用“缝合记忆”的概念, 融合了历史街区的原居民和老郑州人的感情, 表达他们寻求记忆的需求。通过缝合的方式, 处理空间体系、建筑风貌以及功能, 形成比较有特色的方案。

D类———巩义市新区重点地段城市设计:不仅可以快速地运用已有资源, 并在进行详细的分析后合理地运用地块, 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E类———郑州市管城区书院街区城市设计:由于特殊原因, 学生时间投入较少, 但是通过重点亮点的表达, 以及逻辑性思路的梳理, 也是一个比较有特色的方案。学生以“窄院”为主轴线, 来贯穿整个设计, 也是设计的亮点。

F类———郑州市管城区书院街区城市设计:由于学生对于设计的理解较慢, 老师采取手把手教授的方式, 每一小点进行解释说明, 并教授基础知识。考虑学生的接受速度, 采用多次教授每次少量的方式, 在后期的表现中, 学生有了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较好地将历史街区建筑组合方式、公共空间处理等基本的技巧、知识进行运用, 有较大的进步。

G类———巩义市新区重点地段城市设计:学生头脑灵活, 属于一点就通的学生。但由于知识储备不足, 在教授过程中注重逻辑思路的推导, 让学生有一个方向和大思路。在过程中进行基础知识的补充, 最后学生对规划设计有了自己的认识, 属于开窍的状态。

H类———郑州市管城区书院街区城市设计:设计过程一直不温不火, 由于设计方法和分析方法上的培训, 学生在前期的分析与后期方案的设计有很好的对应, 开始学会将前期的想法表达和反映到设计方案中。

总体来说, 因为学生的基础不同, 想法不同, 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方法, 从而有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的进步, 要注重学生的创新性和个性。根据学生自己的特色, 来进一步发挥, 避免因为老师的单一的思维方式导致学生方案雷同的局面, 并且学生找到了自己的优势, 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

大学教育更应注重思想训练, 注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而不仅仅只是把他们训练成会做某件事[3]。因此, 我认为教学的关键在于“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欲”。

4 体现城乡规划专业特点的教学过程

4.1“分段”过程指导

为了把好毕业设计的质量关, 学院非常注重毕业设计期间各环节的监督、检查。检查分前期、中期和后期, 前期主要检查开题情况和设计任务书的落实情况, 中期注重检查学生一草、二草的完整度, 后期检查答辩和成绩评定, 这类工作主要是学院以教研室为单位总体把关。本次毕业设计特别注重过程设计, 毕业设计的一草、二草、三草是打分的重要凭据。本次尤其注重打分环节的公平性、科学性, 其中分值的分配上中期检查占30%, 指导教师打分占30%, 最后答辩占40%。

针对全部学生, 目的主要在于督促学生在各个阶段不懈怠, 在各个阶段有重点, 在各个阶段有进步。

4.2“分级”答辩制度

根据学校的答辩要求, 毕业设计完成之后, 所有通过资格审查的毕业生参加毕业答辩。每组答辩组有7位老师组成, 其中6位答辩委员, 1位答辩秘书。各答辩老师分别从设计图纸综合质量、构思立意创新性、回答答辩问题质量、各阶段草图及开题报告完整度、成果介绍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等方面进行评判, 严把毕业设计质量关。毕业答辩完成之后, 按照学院的优秀答辩制度, 将每个答辩组中成绩优秀者选出, 到院级答辩委员会进行优秀答辩, 由院级答辩委员会参考答辩组意见, 重新评定成绩。这项制度的执行, 保证了优秀毕业设计的质量。

优秀答辩制度针对优秀学生, 目的主要在于督促优秀学生不要固步自封, 要能继续进步。

4.3“授人以欲”的启发模式

在教学方法上以“启发式”为主线, 改变传统“填鸭式”教育, 转变传统的授人以鱼、授人以渔的方式, 最后达到授人以欲的目的。通过实例、示范、激发等方式, 让学生有学习的欲望, 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规律和方法, 从而辅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该法针对全部学生, 目的主要在于促进学生从“被动式学习”向“自主性学习”转变。

4.4“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

用1-2周的时间, 观察判断每位学生自身的特点;在3-4周指导中, 努力挖掘学生的优点, 进行放大,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针对不爱学习的学生, 在3-4周, 采取激将法、鼓励法、引导法等方式, 纠正学生的态度;在后期毕业设计的过程中, 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时间安排, 进行详细的指导。

摘要:对于城乡规划专业的毕业设计来说, 图纸表达至关重要, 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很重要。本文主要从城乡规划专业课设置特点、毕业设计选题、毕业设计教学过程、毕业设计教学方法四个方面展开探讨毕业设计的具体指导方法, 希望对以后的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设计指导有所帮助。

关键词: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候丽, 赵民.中国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回溯与思考[J].城市规划, 2013 (10) :60.

篇4:大学毕业生回家乡

再过几个月,又将迎来大学生毕业的日子。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日前表示,2014年高校毕业生规模为727万人。毕业之后,是选择在大城市就业,还是回到家乡去发展?这一直是大学生们比较纠结的一个问题。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多少寒门学子曾怀揣这样的决心毅然奔赴叫作“远方”的他乡,只为逃避“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世代“循环”。但大城市立足不易,各种消费逐年上涨,“蚁族”“蜗居”“车奴”“房奴”……各种调侃不绝于耳。

近日,有媒体调查显示,89.3%的受访者有过回老家工作、生活的念头。同时,63.3%的受访者发现,年轻人回乡就业,大多倾向进体制内单位。

近九成人想过回乡 逾六成倾向进体制内

近日,媒体的一项调查显示(65774人参与),89.3%的受访者有过回老家(特指二三四线城市或县城,下同)工作、生活的念头。同时,63.3%的受访者发现,年轻人回乡就业,大多倾向进体制内单位。

调查中,90后占39.2%,80后占43.4%,70后占12.4%,60后占1.8%,3.3%的人为50后及以上。受访者的区域分布是:一线城市(33.0%)、二线城市(33.0%)、三四线城市(18.1%)、县镇村(13.5%)。

调查中,89.3%的受访者都有过回老家工作、生活的念头。43.5%的人感觉,周围回老家就业的人较多。

24岁的彭涛(化名)从武汉某职业技术学校毕业后,放弃了去一线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宜昌市下辖的某县城,进入一家民营企业工作,很快便娶妻生子,工作两年就买了一套房。他表示:“比起仍在外闯荡的大学同学,我的生活压力要小得多,收入稳定买房压力小,一家人生活不算富裕但很安定,在老家生活带给我更多的归属感。”

在深圳从事设计工作的蒋一帆,则倾向留在一线城市。“北京深圳这样的大城市会给年轻人带来奋斗的动力,而老家经济落后,无法给我提供理想岗位。即使生活不尽如人意,我也会坚持自己的选择,留在一线城市打拼。”

家乡在辽宁瓦房店、即将从湖南大学毕业的迟建发现,他的大学同学很多都选择了回乡就业,“有的去了地铁调度室,有的去了银行,有的进了国企,还有的凭借家庭背景去了核电站工作。总体而言,回去的人基本上都进了体制内”。

北京某高校教师张老师指出,高等教育扩招产生了很多高端人才,但现存的经济和社会结构,无法容纳如此大规模的人才,不能为他们提供足够的位置,导致这一群体进入社会后的就业状况不能真正和职业预期接轨,实际地位与教育带给他们的身份预期形成了强烈反差,这需要引起关注。

调查中,63.3%的受访者发现,很多年轻人离开一线城市后,大多倾向回到老家的体制内。

老家的经济水平、周围人素质和就业公平性影响年轻人返乡

影响年轻人返乡的因素有哪些?调查中,46.1%的人指出老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太理想,14.6%的人认为周围人的道德素质不理想,12.3%的人指出老家就业环境的公平性并不理想。此外,受访者认为老家还欠缺:更健全的基础设施(6.7%)、相对丰富的产业构成(6.6%)、简单的人际关系(4.5%)、大城市的视野(3.6%)、舒适的生活环境(3.1%)等。

在迟建看来,大城市企业会给员工提供良好的福利待遇,还会推选优秀人才出国深造,开拓国际视野,这是老家的企业做不到的。“我不想一下子看到人生的尽头,因此不愿进入体制。”迟建认为,老家只有经济水平提升,就业环境改善,人们不局限于眼前的一亩三分地,才能吸引更多人回去。

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教授钟鸿钧强调,大学生返乡就业带回来的不仅是先进的技能,还有广阔的视野和创新性思维,因此大学生返乡是一个值得鼓励的现象。“为了留住大学生,老家需要帮助大学生在职业发展上获得更多空间,并且需要纯洁人际关系,为大学生晋升和职业发展创造更公平的竞争环境。”

“家乡要想更好地吸纳人才,首先,要在自然环境的建设上多下功夫,良好的环境可以成为家乡与大城市竞争的有力条件。其次,要有完善的城市休闲设施,这可以带来更为舒适的城市生活状态和更小的压力。”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王丛虎说,随着二三线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逐步推进,家乡日趋公正的制度环境和更加优越的社会人文环境,会吸引更多人从一线城市返乡生活与工作。

回乡不代表“无功而返”,也能实现价值

“读书改变命运”的观念不仅让读书变得功利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让回乡就业成为“失败”的代名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许多人认识到“工资待遇”不再是读书的终极意义,回乡也不代表“无功而返”,关键在于如何能充分地实现自己的价值。

2007年,毕业于中南民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章景志,受学校推荐,到法国深造。他用两年的时间在法国克莱蒙费朗完成了他的第一个硕士学位:企业管理。后又进入巴黎高等商学院,完成了他的第二个硕士学位:国际采购。毕业后,他被法国的一家服装公司聘用,做起了国际采购员工作。

但是,工作一年之后,章景志毅然带着妻子回国,来到大山深处的故乡湖北省保康县。

对于这样的决定,章景志的亲人和朋友大多不理解。夫妻双双留洋,妻子出身四川高干家庭,为什么要回到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的深山沟呢?

对此,章景志有他自己的想法。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决不可以碌碌无为,要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家乡核桃产业前景的看好,促使他选择回到保康,开始他的核桃产业之梦和带领村民共同富裕的追求。

回乡不再被乡人视为“无功而返”,而被认为是对家乡“反哺”的贡献。回乡就业的行动,是以成熟的心态认识自己、于现实面前权衡利弊后的择优选择。工资不是人生追求的目的,成功和金钱也拥有不同的含义。只有全社会形成这样的认识,大学生回乡就业,才不会感到“汗颜”。endprint

留住人才,三四线城市要“给力”

基于三四线城市成人才“洼地”的现实,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委书记张晶川表示,要吸引本地籍在外大学生回乡就业。

市委书记喊大学生“回家”就业,一方面,传递出家乡管理者对于人才的渴望,对于知识的尊重;另一方面,书记的表态也可视为一个庄严的承诺,即家乡会出台诸多利好政策,善待返乡大学生,让他们有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如果有更多的三四线城市管理者都能有这样的胸襟和诚意,相信很多大学生一定不会扎堆儿进入北上广等大城市。

不过,三四线城市若想真正出现人才涌流的激荡局面,恐怕还需从制度层面付出更多努力,拿出更具体的举措。

三四线城市很多岗位都人满为患,一些单位多年没有大学生补充进来,但这种人才的相对匮乏、紧缺,并不是大学生回乡的必要条件,而只是给大学生回乡提供了一种可能。越是在三四线城市,往往越是讲人情、拼关系,若是没有扎实的人脉关系,即便回去,也很难有一个良好的发展预期。而一旦沉入关系网、人情圈的泥淖,原先的热情、激情也很快会沉沦。

大城市里的单位也会讲人情、拼关系,但至少在规则意识、权力边界、信息透明度等方面,要明确、明晰得多,也相对容易把握。相信类似情形很多年轻人都有亲身经历,这也是不少人回乡之后又外出漂泊的深层原因。不是大家本来就愿意漂在外边,而是家乡并没有足够的诚意接纳离乡的游子。

亲情的纽带和地域的认同固然是返乡的重要因素,但仅靠亲情和乡情,并不能完全解决游子的疏离。尤其是在一个竞争无所不在的社会,岗位、职业、生计乃至利益的计算往往是第一位的,情感因素会变得十分苍白,不可能给大学生提供足以让其返乡的全部心理支撑和价值判断。我们丝毫不否认情感在就业中的柔化作用,但在坚硬的现实面前,情感只能退居一隅。

因此,三四线城市为吸引大学生返乡就业,至少要做好两件事:

其一,短期而言,应制定相应的制度措施,切实拿出诚意、拿出岗位,并提供一定的优厚待遇,吸引人才返乡,返乡了有事可做。

其二,要着力构建一套公开、公正、透明的用人机制,下力气打破封闭的人情圈、关系网。在人才的评价、使用上,唯才是举、唯才是用,不能听任人情关系侵蚀当地的就业生态。

篇5:大学毕业生回家乡

张店房镇镇范家村的张先生反映,自己今年大学毕业,因为还没找到工作,想把户口落回家中。在办好了相关手续,到张店公安分局房镇派出所落户时,却被告知必须带土地使用证才能落户。

桓台县索镇五里村的张先生也遇到了相同的情况,张先生的孩子今年大学毕业,到桓台县公安局索镇派出所给孩子落户时被告知,需要到村委开具居住证明,否则不能把户口落回家,张先生不知道这种做法是否合理。

记者来到淄博市公安局,据户政管理处的工作人员介绍,由于取消了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划分,今年的大中专毕业生即使原来是农业户口的,也可以将户口落回家里。要想把户口落回家里,可以到村委开具相关证明,证明父亲或母亲在村里居住。在具体细节上,各个区县有各自规定。

张店公安分局户籍科的工作人员表示,房镇镇的张先生需要出据的土地使用证是父母的宅基地土地使用证,这是为了证明他的父母确实是在村里居住。(杨丽炜)

篇6:回家乡作文

在20xx年,我已是美国洛杉矶金融大厦上班的大人了,总经理卡特先生?我们全部员工放假100天假,让我们休息休息,我打算在这100天回老家福建,在放假的第1天,我就乘坐这“航母”,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

前,这里还都是矮小的平房,山路陡峭,人们骑着自行车或摩托车,而现在到了老家,家家户户都住着别墅,每一条路都喷上了柏油,马路上都是劳斯莱斯和幻影车,车内没有方向盘,只有一个GPS,只要对GPS说你要去的地方,它只用3秒钟就会到你要去的地方。我下了“航母”,好朋友斌斌来接我,我俩不一会儿到了他家,我以为没有电视,只见斌斌在墙上按了一个按钮,1个超级大的液晶100寸就出现在我眼前,它不会伤害眼睛,想换频道,也只用嘴巴说出频道的代码。他家里有一个“机器人保姆”,我们刚进们,它就端来两杯咖啡。如同真人一样热情周到。100天过去了,我坐着“大马蜂式飞机”,几秒就到了洛杉矶。

我要上班了,再见了,家乡,愿你越来越美丽繁荣!

篇7:回家乡作文

一切都是老样子,通向村子的小路还是坑坑洼洼;后面的河沟里还是没有水;门前的那棵槐树还是那么有生机……

但是,你有没有发现,地里的玉米已经熟了,村里的孩子也都大了,石榴树上挂满了果实……这才时隔几年而已,万物早已逝去,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也变的成熟,伤感了。

但回到姥姥家,我似乎又变成了小孩子,又和妹妹去偷别人家的玉米。我们一人拿一个袋子,溜到玉米地外,左看看右看看,然后才开始掰,看来我还是没玉洁有经验。只见她手一把抓住玉米,使劲向下一掰,玉米正好掉入袋子里,我呢!使向下一掰,还是掉不下来,玉米就像“藕断丝连”一样,倒掉在那。一看后,我用拽的方法,拽半天,也没拽下来,后来又用拧的,下是下来了,速度太慢。

篇8:大学毕业生回家乡

在大学英语课本中选用小说题材作为大学生学习的素材, 对培养大学生的文学素养, 加深文化底蕴, 和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大有裨益。首先, 学生可以了解另一种语言里人们的人文观念、风土人情以及社会形态等。这与当前强调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不谋而合。其次, 大学生可以通过欣赏小说文本来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 (精读) 》为例, 一至三册书中小说类文章约有10篇, 约占总40篇课文的25%。所以, 英语小说的教学非常重要。精读课文中出现的英文小说, 一般篇幅比较短, 情节简单, 往往围绕一个故事展开描述。作者往往选取和描绘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段, 着力刻划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反映生活的某一侧面, 使读者“借一斑略知全豹”。本文选取《现代大学英语 (精读) 》第一册中《回家》为例来解读电影教学, 引导学生通过电影教学来体验和感受英文小说中的美学境界。

2 电影教学的实施

对小说进行电影教学一般分为视前、视中和视后三个阶段。

视前:首先, 小说学习不仅是背景文化的扩展, 同样也在学习新的知识。所以, 基本的英语知识的学习也会在电影教学中获得, 教师应首先就电影中出现的新单词和短语以及一些较难的语法知识进行讲解, 让学生在理解基础知识的前提下, 更好地理解小说的文化内涵。其次, 教师应向学生交代电影的背景知识, 让学生带着更客观的心情来看待故事。法国作家里夫曾经说过:“小说是现实生活和风俗世态的一幅图画, 是产生小说的那个时代的一幅图画。”即我们应教会学生处于历史背景下来欣赏电影。对小说的大致意思, 教师可以用简短的话语进行概述, 因为小说故事情节的欣赏需要大量的文学和文化背景知识, 对中国的学生来说显得较难。通过教师的点睛之语, 既可以激起学生对影片的兴趣, 又能让学生带着一定的主题思想去欣赏观看, 效果会更好。比如在观看电影《回家》之前, 教师先告诉学生:此部影片讲述了一个假释的犯人, 在即将回家之前, 给妻子写了封信, 信中约定好, 如果妻子还单身并依然接受他, 就在村口的老橡树上系上一条黄丝带;如果没看到树上有黄丝带, 他将不回家, 随车而去。影片的结尾是, 在村口的老橡树上, 挂满了迎风飞扬的黄丝带, 好像在招手欢迎他回来……影片告诉我们只要有爱, 世界就有温暖。这就为影片的欣赏扫清了障碍, 保证了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视中:“由于文学本身复杂的结构和独特的语言以及所反映的特定的历史、文化、政治等背景的不同, 相比于普通题材的学习材料, 英语小说对学生乃至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郭金秀、周卫军、周霞, 2009) 电影教学的引进不是让电影取代教师的作用, 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电影教学中, 教师不能成为“电影播放员”。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影片或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学习活动。如在观看影片《回家》的过程中, 要求学生留意影片中说话者的语气、表达方式等, 并思考与课文内容的关系。比如, 注意小说主人公Vingo和车上那个女孩子对话的语气, 可以发现这个女孩喜欢使用疑问语气, 询问信息, 而Vingo则大量使用陈述语气, 提供信息。电影开头交代, 除了主人公Vingo, 车上其他的年轻人都将前往弗罗里达度假, 一路上掩藏不住激动和喜悦的心情。只有Vingo一人沉默不语, 异常冷静。好奇心的驱使, 其中一个女孩子开始跟Vingo聊天, 从而引出了影片的主要故事:假释囚犯和妻子还能否继续在一起的感人故事。

视后:教师可以选一段经典的场景让学生模仿, 进行角色扮演。比如:驶向弗罗里达的路途中, Vingo和女孩子之间的对话可以让学生进行分角色表演。也可以对这段对话进行一些电影配音练习。这对学生口语发音可以起到一定的矫正作用。观看完影片之后, 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写一篇观后感, 谈谈自己的感受, 分析电影的主题。这样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也能使学生在思想和灵魂上接受文化的熏陶与洗礼。

3 电影教学的优势

电影教学在国外已有较长的历史。它于20世纪30年代起源于英国, 1956年英国现代语言协会将其引入到语言教学中, 20世纪80年代末Tuffs和Tudor等人将电影教学引入到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 随后电影教学在第二语言和外语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沈渭菊, 2011:106-112)

电影教学以多媒体为手段, 呈现真实生动的情景、丰富地道的语言、活泼多样的形式, 为英语教学提供了理想的条件, 为学生的语言活动开辟了一个广阔天地。 (王钧, 2008) 耶鲁大学教授Edward Tufte曾经指出“信息图像化本身就满足了每一位学生的不同需要, 使其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和各自不同的进度来对图像化的信息进行个别化与理性化的筛选和理解。而单纯的口授是无法达到这一点的”。英文电影集声音和音像、语言信息与具体情境于一体, 实现了各种信息符号的融合, 能够为学生呈现真实生动的故事情景和地道的语言, 提供课本和课堂所缺乏的真实交际环境。英文电影取材于英语国家真实的生活场景, 应用的英语语言也是原汁原味的口语、俚语或习惯用法, 可以说电影语言弥补了课本为了语言教学而刻意编排语言材料的不足。 (沈兆文, 2015)

4 结语

在大学英语精读课中, 小说犹如一块敲门砖, 向学生打开了通向外国文学殿堂的大门, 只要教师能够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来教授小说, 一定能让学生体会到小说的精髓与魅力。本文就电影教学方法对解读小说进行了说明, 指出电影教学能为学生创造一个习得语言的自然环境, 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英语语言的使用。不仅让学生由被动地接受英语变积极主动地学习英语, 也能增强学生对英语文化知识的学习兴趣。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综合应用语言的水平, 电影教学的开展顺应了这一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方芳.《回家》中对话的人际意义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1 (4) .

[2]郭金秀, 周卫军, 周霞.大学英语泛读中的英语短篇小说教学[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09 (3) .

[3]沈兆文.英文影视作品在《基础英语》多模态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3) .

[4]谢志贤.英文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有效性[J].电影文学, 2010 (9) .

篇9:二十年后回家乡

不一会儿,到家了,终于看到了熟悉的山与水,只是在熟悉中又多了点陌生。我赶紧下了车,把车隐形,然后向家走去。一踏进村门,就响起了警铃声,我吓得连退几步,召唤出战斗机器人,摆出了战斗姿势。一只小机器人滑了过来,用它那双大眼睛看了我一下:“原来是何公子!”咦,它怎么知道我?“我带你去你家。”说完,它带我来到一座大楼前。“你家在1670层702。”我不禁感叹:“真高!”我走进大楼,正愁怎么上去呢?一个巨大的机器猪就走了上来,闻了闻我,就带我来到了1670层702。我看到了父母,还有表哥表姐……

一进屋,我就像来到一座城堡,兴奋得像一只猴子,这里摸摸,那里看看。表哥十分耐心地给我讲解。原来,一位科学家发明了很多东西,让人们不再辛苦。我先后看了自动蒸饭锅,这个锅只要放进食材,说出菜名,5分钟后,它就会做出香喷喷的饭菜。表哥还给我介绍了上网眼镜、空气增压计等,随后他带我到了他的房间,满脸自豪地指着房间跟我说:“空间调节器,怎么样?够酷了吧,只要你喜欢某个房间,把它画出来,不久,它就会造出来。我喜欢蓝色,画了个非常帅气的房间,不久,它真的出来了。还有天气天花板,看,帅呆了吧?”

我好奇地问表哥:“这位科学家是谁?”“他很帅气,高高瘦瘦的。”“谁?”表哥夸张地大叫,“你连自己发明的东西都不记得了?”我一想,难怪我看到这些东西是那么熟悉,二十年我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在村子里疯跑瞎撞的孩子,原来我为人们发明了这么多的东西,给人们带了方便。看着亲人因为我的发明而改变的生活,心底涌出幸福与甜蜜的浪花。

篇10:回家乡过年作文

突然,车熄火了,“哈,到了!”我开心的叫了起来。一下车,就遇见的是一条黄狗,原来是阿黄。它对我摇摇尾巴“领”着我进了婆婆家的大门。一进门看见的是婆婆和公公,于是我用小时候学的.安徽话和他们唠叨起来,婆婆笑笑说:“欣欣,饿了吧!”婆婆给你煮大米饭吃,好不?““婆婆我不饿,,别忙了。“我话音未落,婆婆已经开始煮饭了。中午,我们吃完了一桌美味的淮北菜。各式各样的菜肴都是我没吃过的,我最爱吃的一道菜就是”干炒杏仁“,里边的杏仁脆脆香香的,最重要的是杏仁是生的,刚吃进嘴里,先是满嘴的苦味,吃下去后,留下的都是芳香四溢的味道。

淮北的饭也是各种各样,这些饭里,都会放进一些红豆或绿豆,让你吃了还想吃。

下午,我和爸爸妈妈又去给长辈拜年。晚上,我们在婆婆家住了一夜,直到第二天一早,我们要向南京出发了,我还依依不舍望着婆婆,望着那破旧的房子。

篇11:回家乡过年作文

她家房子装修非常漂亮,比我们金华房子大多,里头家具都焕然一新,就在村上一条小溪前。

今天是2月13日,农历30,是除夕。一早就准备好了年货,为夜晚铺垫。可是天公不作美,不停下着雨。过年了,气奋也不同。和城市里不一样白就是农村里有伴许多,我就找到了乐趣。

中午,一个人呆在家里无聊,出来走走。不时有鞭炮响声,我想:是谁在这时玩耍呢?因为,在城市里,中午只有“睡觉”和“做作业”两种选择。于是我去看个究竟,原来是几个乡巴佬在玩“摔炮”啊!见他们越玩越起劲,就对他们说:“嘿!你们可真垃圾,玩摔炮,不用胆子都可以玩;见没见过这?”说着,拿出名为“大炮”鞭炮,摆出连环阵。“嘶——”随着轻烟飘过,“啪——啪啪”

“哦,你可真厉害啊!”其中一人说道。“我们和你交个朋友吧!”领头小鬼说道,看样子,是他们老大。于是我们便玩闹了一通。

篇12:回家乡作文

我是20xx年出生在故乡的平房中,我很喜欢那里,因为那里有我童年的回忆。当我在踏上祖国的国土时,一股清新的空气芬芳扑鼻。当我下飞机时,一群亲人朝我奔来,走在最前边的是我的爸爸妈妈,当他们再站在我面前时,我都有点认不出来了,他们的那两鬓白发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中,是因为我他们才有所改变,是因为我,他们的脸上又被时光深深地刻上了一笔,我对不起爸爸妈妈,我没有好好照顾他们。

当我再次走进村子里,让我大吃一惊。所有户家把房子都改建成了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二层楼别墅了。这时,妹妹从家里跑出来,一把就把我抱进了怀里。妹妹还是和以前一样,可爱,呆萌,原来妹妹是听说我来了,激动地跑出来,是专门来迎接我的。我一边走进家门,一边牵着妹妹的手,一边和家人们说着快乐高兴的家乡话。我刚进家门,就看见几个机器人在打扫屋子(原来,现在我国的科技发达了,每个家里都有机器人和高科技电器),而且我家后花园里还有自驾飞机呢。每个家里的机器人都负责打扫卫生、洗衣服、做饭等的家庭工作,扫完垃圾他就自己“吃”了,这样既不污染空气,也不用给机器人“喂”东西吃了。多好的社会呀。

篇13:大学毕业生回家乡

陈威涛是清华大学法学院应届本科毕业生。春节之前, 学校通知他要参加一个座谈会, 作为基层代表, 就大学生就业问题发表一些看法。陈威涛说, 他的发言持续了10分钟左右。在会议上他提出的两个建议:一, 措施的落实应当尽快和切实, 营造全社会关注就业、关心就业的氛围, 使得更多的同学享受到政策的优惠;二, 国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应当发挥中坚和表率作用, 承担起社会责任, 给同学们更多信心!

◎“中南海挺平常”

3月1日早晨, 在清华大学紫荆公寓宿舍楼前见到了清华大学学生代表陈威涛, 1米七左右的个头, 一张娃娃脸, 热情的从宿舍楼里出来迎接采访。对于媒体的采访他似乎很熟悉, 带我到附近的学生食堂。“从见完总理后, 大概接受了十几家媒体了吧”。“你看上去可不像见过总理的啊, 挺好打交道没什么架子。”他不好意思的说“那当然, 我还是学生呢”。采访这天也正是陈威涛22岁的生日。在清华大学食堂初春温暖的阳光里我们开始了轻松愉快的交谈。

从google地图上看中南海是大片的绿和整个北京城区的灰色调比起来很显眼, 记者开玩笑说, 中南海好像是平房吧。陈威涛笑笑答, “虽然是平房, 但挺整洁。其实中南海没有我们想象的神秘, 挺平常的。”

◎“我是一个幸运儿”

记者:你是如何从全国大学生里被选上参加总理座谈的?

陈威涛:据说过程很复杂, 当时我在老家, 具体到院系、学校、教育部、国办层层的过程我自己了解的也不是很详细, 大概的时间点是在年前, 有一个选拔的过程。当时听到这个消息时很激动, 但也没有大家想象中的特别激动、兴奋, 睡不着……。印象中, 总理以前也和来自基层的大学生代表在中南海交流, 去年是南开大学的学生。总理很亲和, 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 我担忧能不能把这些意见说好。提前做了了解对相关政策和身边同学就业的情况, 写了一个大概的发言题纲。

我还真没有想过为什么在清华这么多学生里选我, 或者是全国六百万毕业生里选我。我觉得我是一个幸运儿。以前我在学生会做主席, 现在作党政书记和校团委的一些工作。

记者:去见总理这件事对你的生活有影响吗?

陈威涛:有两点, 一是和总理交流过程中坚定了我原先的想法, 总理也是非常希望在自身想清楚的情况下能够到基层去, 结合自己的专业在基层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情, 逐渐的锻炼成长。总理的这番话对我触动很大, 更坚定了我到基层的想法;另一方面就是回来后面对的媒体很多, 每一个问题我都认真回答, 我怎么想就怎么回答。过了这段时间我就不会再接受采访了, 我还是要普普通通的生活, 踏实工作。

◎总理鼓励下基层

记者:创业, 下基层等很多方面, 国家出台了一些政策, 你怎么理解这些政策下达后, 对个体所产生的意义。

陈威涛:总理也在说这些政策的出台能惠及到多少人谁也不敢保证。国家有政策在, 关键取决于自己的定位, 自己愿意选择及能力所及去选择, 要结合各种因素去考虑。

记者:这些政策落实到你们身边了吗?在你去中南海见总理之前你对这些政策了解吗?

陈威涛:落实的还没有这么快。我们讨论的核心是国办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里面有一些是非常新的、突破性的政策, 有些是以前有现在又拿到一起阿做青一/C个F总P结。《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是1月19号发布的, 在这之前有一些政策比较了解, 但一些新的还是要看。

记者:了解到你现在的选择是下基层, 见过总理后会对你的选择有压力吗?

陈威涛:我是从大三开始就下决心要到基层, 和这次见总理是没有关系的。我的状态和同学们比起来, 他们可能觉得自己要毕业了要走入社会去, 需要一份工作。这个时候我觉得我应该去做一件事情, 一份事业。究其原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是土身土长的农村人, 农活我都会干, 对乡村的感情非常深厚, 这与从小父母对我的教育也有很大的关系, 大学里是一个人价值观、人生观、事业观成型的时期。毕竟在首都对国家政策接收得会比较快, 逐渐形成的这样一个择业的观念。

记者:下基层的学生遇到的很大的问题是融入农村。不是没有能力做工作, 是无法开展工作。基层和城市的工作背景是不同的, 你有这样的担心吗?

陈威涛:之前媒体对大学生在基层的报道很多, 说的是一些表面性的问题, 但核心问题是带有学生气的接受四年本科教育的大学生从文化认同上不能够融入村庄的整个文化, 这是最核心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也从很多老师的书中去寻求一些解答, 如研究上个世纪农村的陶景新老师, 费孝通老师, 到现在的贺学峰老师, 他们都有很多关于农村发展变化大局上面把握的内容。我自己就是从农村出来, 一直对农村比较关注, 这可能也会帮助我在农村的环境中找到一个更好的切入点去发展。

记者:以后你打算再回北京吗?

陈威涛:我也和同学聊到去基层, 他们会问我, 你想在基层呆多久, 把基层做成什么样。这个问题的回答并不是我一个人意志所决定的。当我到农村工作, 很多事情不是由我来决定的, 而是整个领导班子, 我自己能做多久上面有一条线, 下面有一个面。面是群众, 线是组织关系。自己能做到哪个层面是和个人能力, 组织的考察, 群众的口碑各个方面相关联的。但作为一个还没有走出校门的学生, 我并不能去判断自己能做到什么样的地步, 我也不能说一到农村立刻一个“大雷”。来了一个清华大学生给农村。没有这样想过, 因为很多困难是现在料想不到的。就是把到基层当做自己的一份工作, 和在律所、在国企是一样的, 认真把工作做好, 一辈子留在农村也可以。

记者:家乡你毕业那年有多少考到清华?

陈威涛:我们村到现在只有我一个。

记者:你的选择会对他们产生影响吗?也许会有人说考到了首都的清华, 又回到了农村。

陈威涛:我做这个选择不是受鼓舞一下子热血沸腾。这个问题我想了近一年的时间做出的选择。这期间经历了多次的反复。最初想去西藏, 父母不是很同意, 之后退而求其次, 现在他们也认同我的选择。这个过程中我和学院的老师都有过很多次的交流, 希望从他们那边得到关于尽忠还是尽孝这之间的矛盾的解决。最后决定去江苏基层。每个人做出一个选择不仅仅是自己利益, 背后还有很大的整体, 我的家庭、族人, 往大了说就是整个社会和国家。最主要的因素还是社会的需要。

记者:三十年前的上山下乡和今日的下基层你怎么看时代的变化。

陈威涛:三十前的上山下乡确实带来了很多的问题, 如返城的就业等。对其中某些个体而言并不是坏事, 从更大的角度还是有很多的益处。如今的下基层和三十年前的上山下乡不是同一个性质, 现在是自主选择, 国家的鼓励和引导有很多的计划、政策的保障和配套措施, 也让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

◎厚德载物、自强不息

记者:清华母校对于你的选择, 以及清华前辈的选择对你有影响吗?

陈威涛:不能说一个具体的个人, 是清华整体的校园文化或大学精神。入学的时候讲清华的文化可能意识不到, 什么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当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渐渐形成, 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 反过头来再思考的时候对自己的影响非常大, 如果自己能真正的接受这样一种文化融入这个文化就会产生影响。

现在快毕业了有很多感触, 回忆当年入校的每一幕, 四年的时间实在是太快了, 一眨眼过去了。有很多的书还没有读, 有很多事还没有做, 有很多想要认识的人还没有认识, 大四了就会很感伤。

记:你给我的感觉是很冷静和成熟的, 看上去超出你的年龄。

陈威涛:我是穿着看上去成熟, 换套衣服也一样打球, 我在宿舍也玩游戏的, 和同龄人一样。

说成熟, 这和我从小在农村长大有关系吧, 我中学就离开家到外面上学, 一直和宿舍的同学相处非常好, 以前我一个人要把宿舍里每个人的水全打回来, 一次拎五瓶水。我觉的人和人相处就是真心, 不用去计较什么。

记者:你下步有什么计划?

陈威涛:从工作上说, 我在复习三月底的考试, 参加回江苏的选调生计划, 同时复习公务员考试;从学业角度上讲, 还有一些课要上, 论文的方向是:“知识产权方面的山寨机。”从学生工作角度, 在校团委做一些工作, 在班里做党支部书记。

我自己就是从农村出来, 一直对农村比较关注, 这可能也会帮助我在农村的环境中找到一个更好的切入点去发展。

篇14:二十年后回家乡

我现在是一位大画师了。一次,正在教徒儿们画画,看着一本画册,忽然,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画浮在我的眼前,就不禁勾起了我那浓浓的思乡情。滚烫的泪珠不由自主地落在了我的脸颊,这滴滴泪珠又一次地夺眶而出。我看到了,我看到了那泪珠里饱含的思乡。

忽然一天,我的领导告诉我今天准假。我的心里就像黄河一样奔腾着、咆哮着,涌起了一层层波浪。啊!我终于可以回到我朝思暮想的家乡——清徐。我赶快乘上了自己的专机,急速飞往家乡,下了飞机,我惊呆了,只见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片片草坪绿如地毯,一条条马路宽阔无比。我不由地自言自语道:家乡的一切都变了,唯一没有变的是故乡那清澈的水,翠绿的山,还有那亲切无比的故乡人。

走在回家的路上,经过东湖,只见湖面水平如镜,倒映着蓝天白云、青山绿树,一切美不胜收,让人仿佛走进画卷之中。一片片荷叶挨挨挤挤的,映衬着一朵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光彩夺目。小鱼,在荷叶间躲躲藏藏,有时还羞答答地探头张望。

走着,走着,竟不知已经走到了我亲爱的母校。母校依然是那么温馨。在我的母校里,我又见到那张陌生却又熟悉的面孔,又见到那有着“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老师,她一点也没有变,老师见我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非常高兴,带着我唱起了童年的歌,玩起了童年玩过的游戏,还背出了童年所背过的课文,让我们仿佛又回到了童年。

不知不觉到了黄昏,我出了母校往家赶,一进屋就看见一桌丰盛的饭菜在等我。我们一家人又坐在一起,快乐地吃起来,笑声充满了整个房间,久久地回荡着……

上一篇:嗟来之食的故事下一篇:草坪病害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