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承诺书

2024-04-20

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承诺书(精选8篇)

篇1: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承诺书

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承诺书

由于我院首次办理辐射安全许可证,错过上次辐射安全防护培训,为使我院放射工作能够正常进行,特申请环保局予以办理相关手续,我院承诺将参加下一次的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

洛宁民康医院

2015.4.10

篇2: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承诺书

云南省辐射安全

基本知识上岗培训试题答案

1、A2、C3、D4、AC5、D6、A7、ABCDE8、ABCDE9、A10、BCDE11、B12、C13、D14、ABCD15、D16、C17、C

篇3:核辐射及其安全防护

1 核辐射的概念和特点

核辐射是对伴随原子、核过程发射的电磁辐射、次原子离子束、各种离子的总称。核辐射可以来自原子核发射变化的过程中, 也可以直接由加速器产生, 还可以来自地球外层和星际空间。核辐射指的是放射性物质放射出的电磁辐射, 核辐射主要是α、β和γ三种射线。其中α射线是氦核, 吸入体内具有较大的危害性, 其质量较大, 电力作用强。β射线指的是高速运行的电子流, 电力作用较小, 人体皮肤触碰到以后容易烧伤。这两种射线穿透力较小, 影响范围较小, 只要辐射源没有进入到人体内, 对人体的危害不大。γ射线的穿透力较强, 其具有波长短的特点, 其和X射线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能够穿透人体和建筑物, 危害的范围较大。自然界中产生的放射性物质较多, 但其危害不大。但核爆炸或者核电站事故等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较大。

2 核辐射对人体的影响

2.1 外照射和内照射的影响

核辐射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种是外照射, 另一种是内照射。外照射的主要影响是泄漏到环境中的放射线, 通过人体外部对人体照射, 从而对人体造成一定的危害。外照射的危害来源是体外放射源, 放射源不和皮肤接触就可对人体进行危害。另外, 内照射的危害是放射线物质对空气、食品、水源以及其他物品进行污染, 并通过饮食、皮肤毛孔、呼吸、皮肤伤口等方式进入到人体内部, 释放出放射线对人体进行照射。尽管微量放射线物质所产生的外照射和表面污染的危害不大, 但进入到人体内部, 将会对人体进行连续照射, 直到放射线物质减弱或者排除体外为止, 对人体的危害较大。

2.2 生物效应

当人体组织吸收核辐射之后, 会产生生物和化学变化, 从而造成生物组织的损伤, 因此称之为生物效应。当人体组织受到放射线的照射时, 就会对人体细胞中的原子吸收能量产生电力和激发反应, 从而会对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改变, 最终造成人体细胞的死亡或者失去正常活性和功能, 甚至会发生异变, 对人体的损害和遗传具有较大的影响。其中细胞死亡指的是细胞失去了分裂产生子细胞的功能, 细胞突变指的是癌变、先天畸变或者是基因突变等。核辐射对人体损伤的本质在于对人体细胞活性的影响, 当核辐射对细胞活性进行消除, 并且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 就意味着人体细胞的损伤会造成人体器官组织发生病变, 最终使得人体机能发生损伤, 严重者可以导致人体死亡。人体中的细胞如果死亡, 损伤细胞也会随之消失, 不会转移到下一代。在核辐射或者外界因素的影响下, 可能会引发遗传基因突变, 当生殖细胞中的DNA受到影响之后, 后代就会继承母体对基因进行改变, 使得后代出现缺陷或者其他损害。

3 核辐射的防护措施

3.1 对外照射的安全防护措施

外照射安全防护的原则是尽量减少人体受到照射的剂量, 将照射剂量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当辐射源确定之后, 辐射源的距离、屏蔽情况和照射时间等决定着照射剂量的多少。因此, 对外照射进行安全防护就需要从实践和屏蔽以及距离三个方面考虑。

其一, 照射时间安全防护措施。照射时间越长, 人体受到的核辐射剂量就会越大。针对核辐射的安全防护而言, 一切接触到核辐射的环境中, 都需要尽量缩短照射的时间。所有人员尽量减少在核辐射环境中的停留时间。相关工作人员必须经过专业的培训, 熟练操作手法, 从而有效的缩短工期, 在没有操作任务的时候, 必须远离辐射源[3]。

其二, 距离安全防护措施。人体和辐射源的距离越大, 所受到的核辐射剂量就会越小。因此, 操作人员需要尽量远离辐射源, 公众人员不宜接近其辐射源, 需要和辐射源保持一定的距离, 避免受到核辐射。

其三, 屏蔽安全防护措施。核辐射穿过物质的时候, 会由于电力碰撞或者其他作用而被吸收, 放射的能量就会随之减弱。因此, 需要针对不同的放射线, 采取不同的屏蔽方法。α射线穿透力较弱, 使用纸片就可以将核辐射挡住。外照射危害不大, 但进入人体内就会造成较大的危害。β射线的射程在空气中可达数米, 在生物体内具有几毫米, 使用有机玻璃或者铝物质进行遮挡即可。γ射线的穿透力较强, 使用铅和混凝土才能够遮挡。根据国家的相关标准规定, 使用7cm的混凝土就可以屏蔽核辐射。

3.2 对内照射的安全防护措施

通过口腔下咽、皮肤、伤口、呼吸等途径进入到体内的放射物质, 会引起内照射的危害。对内照射的拿权措施主要是有效的减少放射源的数量, 包含大气、物体和人体表面的辐射量。可以穿戴防护衣, 有效的避免人体皮肤直接接触到辐射源。或者戴正压呼吸面具和气衣, 有效的防止吸入放射性的灰尘。另外, 在辐射区禁止饮食、喝水、吸烟等, 避免食入放射性的物质, 避免带暴露在外面的伤口进入辐射区。

结语

通过对核辐射的概念和特点进行分析研究, 核辐射主要三种放射线, 针对外照射的核辐射可以使用混凝土进行屏蔽。通过研究核辐射对人体的影响, 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 提高人们对核辐射安全防护的意识, 尽量减少受到核辐射的危害。通过对核辐射的安全防护措施进行探讨, 从外照射和内照射两个方面出发, 需要充分考虑到核辐射的危害, 有针对性的采取安全防护措施。

摘要:核辐射在人类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核辐射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等会造成较大的危害。由于近年来较多核辐射事件的发生, 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对核辐射的防护。本文就核辐射的概念和特点进行分析研究, 探讨核辐射对人体的影响以及防护措施, 以便提高人们的防护意识, 对核辐射进行安全防护。

关键词:核辐射,安全,防护措施

参考文献

[1]卢炜.辐射无处不在核辐射对机体的损伤及其防护[J].家庭医生, 2010, 12 (07) :102-103.

篇4:浅谈核辐射及其安全防护策略

关键词:核辐射;安全防护;策略

引言:在我们的生存环境中到处都充斥着核辐射,在人类的活动中,对人类生存环境危害最大的就是核辐射,但是人们缺乏对核辐射科学理性的认识,因此谈辐色变,自从切尔诺贝利以及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发生后,人们对于核辐射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这些事件提醒着人们要通过有效的预防保护措施对核辐射进行防护,同时在使用核物质的时候,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确保正常稳定的運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1.核辐射及其特点

核辐射又称放射性,它存在于所有物质当中,其是原子核从一种结构或者一种能量形式转换为另外一种结构或者一种能量形式的微观粒子流。核辐射主要来源于地球外层星际空间以及原子核的变化,其主要特点是具有使与之发生作用的介质发生电离,因此核辐射在一些时候又被称为电离辐射。通常来说,核辐射是放射性物质放射出的电磁辐射以及粒子辐射而形成的,其中粒子辐射包括ɑ粒子、β粒子以及中粒子等三种。ɑ粒子的磁场中偏转方向与正离子的偏转方向相反,其质量较大、电离作用强;β粒子电离作用小,贯穿本领也较小。如图1 所示为各种粒子的穿透能力。

2.核辐射对人体的影响

核辐射对于人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物学效应、剂量当量以及生活辐射等三个方面,其中生物学效应是指在发生电离辐射时辐射源与反应物质之间发生能量传递的一种形式,被电离辐射污染的物质之间发生的辐射直接影响人体的组织细胞,使得生物的细胞结构发生改变,从而使细胞丧失正常的功能和能力。此外,电离辐射污染的生物具有高度遗传性,生殖细胞中的DNA会随着母体遗传给下一代,从而导致基因突变。剂量当量是指在生物学允许范围内人体所能承受的各种辐射伤害强度,可以根据剂量当量判断出各种放射性物质和射线被吸收后的生物学效应强弱程度,如果在剂量相当的情况下,人体就会受到伤害。在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核辐射,其中包括我们常用的电脑、电视、手机以及家用电器等,孕妇应该尽量避免电子产品和家庭厨房中微波炉等电气的使用,避免电离辐射对腹中胎儿造成影响。虽然我国对电子产品生产的辐射值有着明确的国家标准,但是一些不良商家为了谋取更多的利益,不惜拿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开玩笑,制造出一些辐射值较大的产品,从而危害人们的健康。

3.如何有效安全防护核辐射

核辐射对于人体的影响主要分为外照射和内照射两种形式,外照射的危害主要是泄漏到环境中的放射线从人体外部直接对人体进行照射,内照射的危害主要是放射性物质对空气、水、食品等进行放射性污染,这些被污染的食物被人们误食,对人体造成二次放射性污染。对此,进行核辐射进行安全有效的防护应该从外照射防护和内照射防护两方面进行。

3.1外照射防护

外照射防护的基本原则是尽量减少人员的外出活动,在辐射剂量以及强度一定的情况下,对于人体的伤害主要是辐射源的距离,人体受到辐射的大小以及接近放射源的时间成正相关,在进行辐射防护时,应该尽量避免人员接触照射的时间,接触核物质的工作人员应该经过严格的培训和筛选,尽量做到缩短工作时间。此外,在进行外照射防护的措施中还可以利用屏蔽的方法,在核辐射周边可以采用一定厚度的屏蔽材料进行有效的屏蔽,根据相关规定进行核辐射剂量的测定和屏蔽,如果在人体无法完全进行屏蔽的状态下时,可以采用铅屏蔽的措施进行核辐射的防护。针对核辐射的安全防护而言,一切接触到核辐射的环境中,都需要尽量缩短照射的时间。所有人员尽量减少在核辐射环境中的停留时间。相关工作人员必须经过专业的培训,熟练操作手法,从而有效的缩短工期,在没有操作任务的时候,必须远离辐射源

3.2内照射防护

通过口腔下咽、皮肤、伤口、呼吸等途径进入到体内的放射物质,会引起内照射的危害。对内照射的拿权措施主要是有效的减少放射源的数量,包含大气、物体和人体表面的辐射量。可以穿戴防护衣,有效的避免人体皮肤直接接触到辐射源。或者戴正压呼吸面具和气衣,有效的防止吸入放射性的灰尘。另外,在辐射区禁止饮食、喝水、吸烟等,避免食入放射性的物质,避免带暴露在外面的伤口进入辐射区。

结语:综上所述,对于核辐射的防护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核在人们的印象中一般与战争挂钩,核武器的杀伤力极大,但是核仪表以及核设施与核武器的性质完全不一样。核辐射虽然可怕,但是其出事概率非常小,对于核辐射不必存在太大的畏惧心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是不能对它掉以轻心,在存放核物质的器皿以及容器上,必须张贴明显的核辐射危险字样,在闲杂人等不得入内的场所必须设置明显的警示牌。此外,在进行核科学实验的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实施就能把核辐射的危害降到最低,从而利用核科学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1]卢希庭,江栋兴,叶沿林.原子核物理[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0.

[2]陈桂明,阳能军.一种新型核辐射防护材料的设计与应用研究[J].核技术,2013(10).

[3]卢炜.辐射无处不在核辐射对机体的损伤及其防护[J].家庭医生,2011(10).

[4]朱茂祥,王东根,杨国山,等.核辐射突发事件医学应急的现场救援及组织指挥原则[J].辐射防护通讯,2010(8).

篇5: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承诺书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对电离辐射防护和辐射源安全(以下简称“防护与安全”)的基本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实践和干预中人员所受电离辐射照射的防护和实践中源的安全。本标准不适用于非电离辐射(如微波、紫外线、可见光及红外辐射等)对人员可能造成的危害的防护。

2定义

本标准所采用的术语和定义见附录J(标准的附录)

3一般要求

3.1适用

3.1.1实践

适用本标准的实践包括:

a)源的生产和辐射或放射性物质在医学、工业、农业或教学与科研中的应用,包括与涉及或或能涉及辐射或放射性物质照射的应用有关的各种活动。

b)核能的产生、包括核燃料循环中涉及或可能涉及辐射或放射性物质照射的各种活动; c)审管部门规定需加以控制的涉及天然源照射的实践。d)审管部门规定的其他实践。3.1.2源

3.1.2.1适用本标准对实践的要求的源包括:

a)放射性物质和载有放射性物质或产生辐射的器件,包括含放射性物质消费品、密封源、非密封源和辐射发生器;

b)拥有放射性物质的装置、设施及产生辐射的设备,包括辐照装置、放射性矿石的开采或选冶设施、放射性物质加工设施、核设施和放射性废物管理设施; c)审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源。

3.1.2.2应将本标准的要求应用于装置或设施中的每一个辐射源;必要 时,应按审管部门的规定,将本标装的要求应用于被视为单一源的整个装置或设施。3.1.3照射

3.1.3.1适用于本标准对实践的要求的照射,是由有关实践或实践中源引起的职业照射、医疗照射或公众照射,包括正常照射和潜在照射。

3.1.3.2通常情况下应将天然源照射视为一种持续照射,若需要应遵循本标准对干预的要求。但下列各种情况,如果未被排除或有关实践或源未被豁免,则应遵循本标准对实践的要求:

a)涉及天然源的实践所产生的流出物的排放或放射性废物的处置所引起的公众照射; b)下列情况下天然源照射所引起的工作人员职业照射:

1)工作人员因工作需要或因与其工作直接有关而受到的氡的照射,不管这种照射是高于或低于工作场所中氡持续照射情况补救行动的行动水平(见附录H(提示的附录))2)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受到氡的照射虽不是经常的,但所受照射的大小高于工作场所中氡持续照射情况补救行动的行动水平(见附录H(提示的附录))3)喷气飞机飞行过程中机组人员所受的天然源照射;

c)审管部门规定的需遵循本标准对实践的要求的其他天然源照射。3.1.4干预

3.1.4.1适用本标准的干预情况是: a)要求采取防护行动的应急照射情况,包括:

1)已执行应急计划或应急程序的事故情况与紧急情况;

2)审管部门或干预组织确认有正当理由进行干预的其他任何应急照射情况;b)要求采取补救行动的持续照射情况,包括:

1)天然源照射,如建筑物和工作物所内氡的照射;

2)以往事件所造成的放射性残存物的照射,以及未受能知与批准制度(见4.2.1及4.2.2)控制的以往的实践和源的利用所造成的放射性残存物的照射;

3)审管部门或干预组织确认有正当理由进行干预的其他任何持续照射情况。

3.2排除

任何本质上不能通过实施本标准的要求对照射的大小或可能性进行控制的照射情况,如人体内的40K、到达地球表面的宇宙射线所引起的照射,均不适用本标准,即应被排除在本标准的适用范围之外。

3.3实施的责任方与责任

3.3.1责任方 3.3.1.1对本标准的实施承担主要责任的责任方(以下简称“主要责任方”)应是: a)注册者或许可证持有者; b)用人单位。

3.3.1.2其他有关各方应对本标准的实施承担各自相应的责任,其他有关各方可以包括: a)供方; b)工作人员; c)辐射防护负责人; d)执业医师; e)医技人员; f)合格专家;

g)由主要责任方委以特定责任的任何其他方。3.3.2责任

3.3.2.1各责任方应承担本标准有关章、条所规定的一般责任和特定责任。3.3.2.2主要责任方应承担的一般责任是:

a)确立符合本标准有关要求的防护与安全目标;b)制定并实施成文的防护安全大钢,该大钢应与其所负责实践和干预的危险的性质和程度相适应,并足以保证符合本标准的有关要求。在该大钢中,应:

1)确定实现防护与安全目标所需要的措施和资源,并保证正确地实施这些措施和提供这些资源;

2)保持对这些措施和资源的经常性审查,并定期核实防护与安全目标是否得以实现; 3)鉴别防护与安全措施和资源的任何失效或缺陷,并采取步骤加以纠正和防止其再次发生;

4)保存履行责任的有关记录。

3.4实施的监督管理

3.4.1本标准的贯彻和本标准实施的监督管理由审管部门负责;对于干预情况,干预组织应对本标准有关要求的贯彻负主要责任。

3.4.2主要责任方应接受审管部门正式授权的人员对其获准实践的防护与安全的监督,包括对其防护与安全记录的检查。

3.4.3发生违反本标准有关要求的情况时,主要责任方应: a)调查此违反行为及其原因与后果;

b)采取相应的行动加以纠正并防止类似的违返事件再次发生;

c)向审管部门报告违反标准的原因和已经采取或准备采取的纠正行动或防护行动; d)按照本标准的要求采取其他必要的行动。3.4.4主要责任方应及时报告违反本标准的事件。如果因违反标准已经演变成或即将演变成应急照射情况,应立即报告。

3.4.5发生违反标准的事件后,如果主要责任方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国家有关法规采取纠正或改进行动,则审管部门应修改、中止或撤销原先已颁发的注册证、许可证或其他批准文件。

4对实践的主要要求

4.1基本原则

4.1.1任何实践的引入、实施、中断或停止,以及实践中任何源的开采、选冶、处理、设计、制造、建造、装

配、采购、进口、出口、销售、出卖、出借、租赁、接受、设置、定位、调试、持有、使用、操作、修理、转移、退役、解体、运输、贮存或处置,均应按照本标准的有关要求进行,除非有关实践或源产生的照射是被排除的或有关实践或源是被本标准的要求所豁免的。

4.1.2对于适用于本标准的任何实践、实践中的任何源或4.1.1所规定的任何活动,本标准各项有关要求的实施应与该实践或源的特性及其所致照射的大小和可能性相适应,并应符合审管部门规定的有关要求。

4.1.3放射性物质的运输应遵循国家有关放射性物质安全运输法规与标准的要求。

4.2管理要求

4.2.1通知

4.2.1.1拟进行某项实践或本标准4.1.1中所规定的任何活动的任何法人,均应向审管部门提交通知书,说明其目的与计划;对于含放射性物质消费品,只要求说明有关制造、装配、进口和销售等方面的计划。

4.2.1.2如果实践或活动满足下列各项条件,并经审管部门确认,则可只履行通知程序,否则,还应按4.2.2的要求履行相应的批准程序:

a)所引起的正常照射不大可能超过审管部门规定的有关限值的某一很小份额; b)所伴随的潜在照射的可能性与大小可以忽略; c)所伴随的任何其他可能的危害后果也可以忽略; 4.2.2批准:注册或许可

4.2.2.1对任何密封源、非密封源或辐射发生器负责的任何法人均应向审管部门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除非其所负责的源是被豁免的。这类批准是采用注册的方式还是许可的方式,应由审管部门根据源或利用该源的实践的性质及所致照射的大小与可能性决定。适于以注册方式批准的实践应具有如下特征: a)通过设施与设备的设计可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安全; b)运行程序简单易行; c)对安全培训的要求极低; d)运行历史上几乎没有安全问题;

4.2.2.2对下列任何源负责的法人均应向审管部门提交申请以获得批准,对这类源的批准应采用许可的方式:

a)辐照装置;b)放射性矿石的开采或选冶设施; c)放射性物质加工设施; d)核设施;

e)放射性废物管理设施

f)非豁免的、审管部门尚未指明适于以注册方式批准的其他任何源。4.2.2.3任何申请者均应:

a)向审管部门提交支持其申请所需要的有关资料;

b)在所提交的申请资料中,说明对其所负责的源所致照射的性质、大小和可能性所作的分析,并说明为保护工作人员、公众及环境所采取的或计划采取的各种措施。

c)如果照射可能大于审管部门规定的某种水平,则进行相应的安全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并作为其申请书的一部分提交给审管部门;

d)在审管部门颁发注册证或许可证之前,不进行本标准4.1.1中所规定的任何活动。4.2.2.4医疗照射实践及其用源的申请者在申请书中还应: a)说明执业医师在辐射防护方面的资格;或

b)承诺只有具备有关法规规定的或许可证中写明的辐射防护专业资格的执业医师,才允许开具使用其源的检查申请单或治疗处方。4.2.3获准的法人:注册者和许可证持有者

4.2.3.1注册者和许可证持有应对制定和实践各项必需的技术与组织措施负责,确保其获准的源的防护与安全;它们可以委托其他方完成某些有关的活动或任务,但它们自己仍应对这些活动和任务承担主要责任。注册者和许可证持有者应按需要选聘合格人员,负责确保符合本标准。

4.2.3.2注册者和许可证持有者如果拟对其获准的实践或源进行修改,并且拟议中的修改对防护或安全可能具有重要影响,则应将其修改计划通知审管部门;在获得审管部门认可前,不应进行这类修改。4.2.4豁免

4.2.4.1如果源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并经审管部门确认和同意,则该源或利用该源的实践可以被本标准的要求所豁免:a)符合本标准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所规定的豁免要求;

b)符合审管部门根据本标准附录A(标准的附录)规定的豁免准则所确定的豁免水平。4.2.4.2对于尚未被证明为正当的实践不应予以豁免。4.2.5解控

4.2.5.1已通知或已获准实践中的源(包括物质、材料和物品),如果符合审管部门规定的清洁解控水平,则经审管部门认可,可以不再遵循本标准的要求,即可以将其解控。

4.2.5.2除非审管部门另有规定,否则清洁解控水平的确定应考虑本标准附录A(标准的附录)所规定的豁免准则,并且所定出的清洁解控水平不应高于标准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规定的或审管部门根据该附录规定的准则所建立的豁免水平。

4.3辐射防护要求

4.3.1实践的正当性

4.3.1.1对于一项实践,只有在考虑了社会、经济和其他有关因素之后,其对受照个人或社会所带来的利益足以弥补其可能引起的辐射危害时,该实践才是正当的。对于不具有正当性的实践及该实践中的源,不应予以批准。

4.3.1.2涉及医疗照射的实践的正当性判断应遵循第7章所规定的详细要求。4.3.1.3除了被判定为正当的涉及医疗照射的实践外,在下列实践中,通过添加放射性物质或通过活化从而使有关日用商品或产品中的放射性活度增加者是不正当的: a)涉及食品、饮料、化妆品或其他任何供人食入、吸入、经皮肤摄入或皮肤敷帖的商品或产品的实践;

b)涉及辐射或放射性质在日用商品或产品(例如玩具等)中无意义的应用的实践。4.3.2剂量限制和潜在照射危险限制

4.3.2.1应对个人受到的正常照射加以限制,以保证除本标准6.2.2规定的特殊情况外,由来自各项获准实践的综合照射所致的个人总有效剂量和有关器官或组织的总当量剂量不超过附录B(标准的附录)中规定的相应剂量限值。不应将剂量限值应用于获准实践中的医疗照射。

4.3.2.2应对个人所受到的潜在照射危险加以限制,使来自各项获准实践的所有潜在照射所致的个人危险与正常照射剂量限值所相应的健康危险处于同一数量级水平。4.3.3防护与安全的最优化

4.3.3.1对于来自一项实践中的任一特定源的照射,应使防护与安全最优化,使得在考虑了经济和社会因素之后,个人受照剂量的大小、受照射的人数以及受照射的可能性均保持在可合理达到的尽量低水平;这种最优化应以该源所致个人剂量和潜在照射危险分别低于剂量约束和潜在照射危险约束为前提条件(治疗性医疗照射除外)。4.3.3.2防护与安全最优化的过程,可以从直观的定性分析一直到使用辅助决策技术的定量分析,但均应以某种适当的方法将一切有关因素加以考虑,以实现下列目标: a)相对于主导情况确定出最优化的防护与安全措施,确定这些措施时应考虑可供利用的防护与安全选择以及照射的性质、大小和可能性;

b)根据最优化的结果制定相应的准则,据以采取预防事故和减轻事故后果的措施,从而限制照射的大小及受照的可能性。4.3.4剂量约束和潜在照射危险约束

4.3.4.1除了医疗照射之外,对于一项实践中的任一特定的源,其剂量约束和潜在照射危险约束应不大于审管部门对这类源规定或认可的值,并不大于可能导致超过剂量限值和潜在照射危险限值的值;

4.3.4.2对任何可能向环境释放放射性物质的源,剂量约束还应确保对该源历年释放的累积效应加以限制,使得在考虑了所有其他有关实践和源可能造成的释放累积和照射之后,任何公众成员(包括其后代)在任何一年里所受到的有效剂量均不超过相应的剂量限值。

4.3.5医疗照射指导水平

应制定供执业医师使用的医疗照射指导水平。这类指导水平应: a)根据第7章的祥细要求并参照附录G(提示的附录)制定; b)对于中等身材的受验者,是一种合理的剂量指征;

c)为当前良好医术(而不是最佳医术)可以实现的医疗实践提供指导; d)在可靠的临床判断表明需要时,可以灵活应用,即允许实施更高的照射; e)随着工艺与技术的改进而加以修订。

4.4营运管理要求

4.4.1安全文化素养

应培植和保持良好的安全文化素养,鼓励对防护与安全事故宜采取深思、探究和虑心学习的态度并反对固步自封,保证:

a)制定把防护与安全视为高于一切的方针和程序;

b)及时查清和纠正影响防护与安全的问题,所采用的方法应与问题的重要性相适应; c)明确规定每个有关人员(包括高级管理人员)对防护与安全的责任,并且每个有关人员都经过适当培训并具有相应的资格; d)明确规定进行防护与安全决策的权责关系;

e)做出组织安排并建立有效的通信渠道,保持防护与安全信息在注册者或许可证持有者各级部门内部和部门间的畅通。4.4.2质量保证

应制定和执行质量保证大纲,该大纲应:

a)为满足涉及防护与安全的各项具体要求提供充分保证; b)为审查和评价防护与安全措施的综合有效性提供质量控制机制和程序; 4.4.3人为因素

应采取措施确保符合下列要求,以尽可能减小人为错误导致事故和事件的可能性: a)所有防护与安全有关人员均经适当培训并具有相应的资格,使之能理解自己的责任,并能以正确的判断和按照规定的程序履行职责;

b)按照行之有效的人机工程学原则计设备和制定操作程序,使设备的操作或使用尽可能简单,从而使操作错误导致事故的可能性降至最小,并减少误解正常和异常工况指示信号的可能性;

c)设置适当的设备、安全系统和控制程序,并做出其他必要的规定,以: 1)尽可能减小人为错误导致人员受到意外照射的可能性; 2)提供发现和纠正或弥补人为错误的手段; 3)便于安全系统或其他防护措施失效的进行干预。4.4.4合格专家

4.4.4.1注册者和许可证持有者应根据需要选聘合格专家,为执行本标准提供咨询。4.4.4.2注册者和许可证持有者应将选聘合格专家的安排通知审管部门。通知时所提供的信息应包括所聘用专家的从业或专业范围。

4.5技术要求

本条所规定的技术要求适用于所有实践和源。注册者或许可证持有者应保证其实践和源的防护与安全符合本条中的有关要求。应用这些要求和严格程度应与注册者或许可证持有者的实践和源所引起的照射的大小和可能性相适应。对于核设施和放射性废物管理设施,除本条中规定的这些基本技术要求外,还应符合国家有关法规和标准所规定的更为专门的技术要求和其他要求。4.5.1源的实物保护

应按照下列要求,使源始终处于受保护状态,防止被盗和损坏,并防止任何法人未经批准进行标准4.1.1所规定的任何活动。

a)确保源的实物保护符合注册证或许可证中规定的所有有关要求,并保证将源的失控、丢失、被盗或失踪的信息立即通知审管部门; b)不将源转让给不持有有效批准证件的接收者;

c)对可移动的源定期进行盘存,确认它们处于指定位置并有可靠的保安措施。4.5.2纵深防御

应对源运用与其潜在照射的大小和可能性相适应的多层防护与安全措施(即纵深防御),以确保当某一层次的防御措施失效时,可由下一层次的防御措施予以弥补或纠正,达到: a)防止可能引起照射的事故;

b)减轻可能发生的任何这类事故的后果; c)在任何这类事故之后,将源恢复到安全状态。4.5.3良好的工程实践

实践中源的选址、定位、设计、建造、安装、调试、运行、维修和退役,均应以行之有效的工程实践为基础,这种工程实践应: a)符合现行法规、标准和有关文件的规定;

b)以确保源全寿期过程中的防护与安全为目的,有可靠的管理措施和组织措施予以支持; c)在源的设计、建造及运行中留有足够的安全裕量,以确保可靠的正常运行性能;预留安全裕量时着眼于预防事故、减轻事故后果和限制照射,并考虑质量、多重性可检查性; d)考虑技术标准的发展,以及防护与安全方面的有关研究成果与经验教训。

4.6安全的确认

4.6.1安全评价

应在不同阶段(包括选址、设计、制造、建造、安装、调试、运行、维修和退役)对实践中源的防护与安全措施进行安全评价,以:

a)在分析外部事件对源的影响和源与其附属设备自身事件的基础上,鉴别出可能引起正常照射和潜在照射的各种情形;

b)预计正常照射的大小,并在可行的范围内估计潜在照射发生的可能性与大小; c)评价防护与安全措施的质量和完善程度。4.6.2监测与验证

4.6.2.1应确定用以验证是否符合本标准的要求所需要的参数,并对这些参数进行监测或测量。

4.6.2.2应为进行所需要的监测与验证提供适当的设备和程序。应对这类设备定期进行维修和检验,并定期用可溯源到国家基准的计量标准进行校准。4.6.3记录

应保存监测与验证的记录,包括设备检验与校准记录。

5对干预的主要要求

5.1基本原则

5.1.1在干预情况下,为减少或避免照射,只要采取防护行动或补救行动是正当的,则应采取这类行动。

5.1.2任何这类防护行动或补救行动的形式、规模和持续时间均应是最优化的,使在通常的社会和经济情况下,从总体上考虑,能获得最大的净利益。5.1.3在应急照射情况下,除非超过或可能超过旨在保护公众成员的干预水平或行动水平(见附录E(标准的附录)的E2),否则一般不需要采取防护行动。

5.1.4在持续照射情况下,除非超过有关行动水平(见附录H(提示的附录)),否则一般不需要采取补救行动。

5.1.5对于适用本标准的任何特定干预情况,本标准各项有关要求的应用与该干预情况的性质、严重程度和所涉及的范围相适应。

5.2管理要求

5.2.1应急照射情况

5.2.1.1每一注册者或许可证持有者,如果其所负责的源可能发生需要紧急干预的情况,则应制定相应的应急计划或程序,并经审管部门认可;应急计划应规定注册者或许可证持有者的场内应急职责,并考虑与其所负责的源相适应的场外应急责任;同时注册者或许可证持有者应为实施所规定的各种防护行动作好准备(详细要求见本标准第10章)。

5.2.1.2有关干预组织应根据可能出现的紧急干预情况的严重程度和可能涉及的场外范围制定相应的总体应急计划(以下称为场外应急计划),据以协调场区内、外的应急行动和实施所需要的场外防护行动,以支持和补充根据注册者或许可证持有者应急计划实施的各种防护行动。场外应急计划应由相应的干预组只负责实施。

有关干预组织还应为应付其他各种可能可求紧急干预的意外情况(如源非法入境、带源的卫星坠入境内或境外事故释放的放射性物质进入境内等)做出安排。5.2.2持续照射情况

对于超过或可能超过有关行动水平的持续照射情况,有关干预组织应按需要制定能用或场址专用补救行动计划,并经有关部门认可。采取补救行动时,负责实施的法人应确保按照经认可的补救行动计划进行。5.2.3工作人员与公众的保护

5.2.3.1对于工作人员因实施干预而受到的职业照射,应按审管部门的要求,由注册者、许可证持有者、用人单位或有关干预组织承担本标准10.5所规定的各项防护责任。

5.2.3.2对于干预情况下的公众照射,应按政府根据实施有效干预所确定的各种组织安排和职能分工,由国家、地方有关干预组织以及导致干预的实践或源的注册者或许可证持有者承担各项公众保护责任。5.2.4报告要求

发生或预计可能发生需要采取防护行动的应急照射情况时,注册者和许可证持有者应立即报告有关干预组织和审管部门,并应随时向它们报告: a)事态的发展和预计的发展趋势; b)为保护工作人员和公众成员所采取的措施; c)已经造成的和预计可能造成的照射。

5.3辐射防护要求

5.3.1只有根据对健康保护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综合考虑,预计干预的利大于弊时,干预才是正当的。如果剂量水平接近或预计会接近附录E(标准的附录)的E1所给出的水平,则无论在什情况下采取防护行动或补救行动几乎总是正当的。

5.3.2在干预计划中,应规定最优化的干预水平和行动水平;这种最优化干预水平和行动水平的确定应以附录E(标准附录)的E2和附录H(提示的附录)所给出的准则为基础,并应考虑国情和当地的具体条件,如: a)通过干预可以避免的个人和集体剂量;

b)干预本身所伴有的放射和非放射健康危险,以及干预的经济、社会代价与利益。5.3.3在对事故进行响应的过程中,应根据下列因素对干预的正当性和预定的干预水平的优化程度重新加以考虑:

a)实际情况特有的因素,如释放的性质、气候条件和其他有关非放射性因素; b)未来条件不确定时,防护行动带来净利益的可能性。

6职业照射的控制

6.1责任

6.1.1注册者、许可证持有者和用人单位应对工作人员所受职业照射的防护负责,并遵守本标准的有关要求。

6.1.2注册者、许可证持有者和用人单位应向所有从事涉及或可能涉及职业照射活动的工作人员承诺:

a)按照本标准附录B(标准的附录)的规定限制职业照射; b)按照本标准的有关要求使职业防护与安全最优化;

c)记录职业防护与安全措施的决定,并将此类决定通知有关各方;

d)建立实施本标准有关要求的防护与安全方针、程序和组织机构;并优先考虑控制职业照射的工程设计和技术措施;

e)提供适当而足够的防护与安全设施、设备和服务,它们的种类与完善程度应与预计的职业照射水平和可能性相适应;

f)提供相应的防护装置和监测设备,并为正确使用这些装置和设备做出安排; g)提供必要的健康监护和服务;

h)提供适当而足够的人力资源,为防护与安全培训做出安排,并根据需要安排定期再培训,以更新知识保证工作人员达到所需要的适任水平; i)按照本标准的要求保存有关的记录;

j)就如何有效地实施本标准和所采取的防护与安全措施等问题与工作人员或他们的代表进行协商和合作;

k)为促进安全文化素养的提高提供所需条件。

6.1.3注册者、许可证持有者和用人单位聘用新工作人员时,应从受聘人员的原聘用单位获取他们的原有职业受照记录及其他有关资料。

6.1.4注册者、许可证持有者和用人单位要求工作人员遵守本标准,必要时应采取行政管理措施,确保工作人员了解他们负有保护自己及分阶段免受或少受辐射以及保持源的安全的义务和责任。

6.1.5工作人员的义务和责任应是: a)遵守有关防护与安全规定、规则和程序; b)正确使用监测仪表和防护设备与衣具;

c)在防护安全(包括健康监护和剂量评价等)方面与注册者、许可证持有者和用人单位合作,提供有关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经验与信息;

d)不故意进行任何可能导致自己和他人违反本标准要求的活动;

e)学习有关防护与安全知识,接受必要的防护与安全培训和指导,使自己能按本标准的要求进行工作。

6.1.6工作人员发现违反或不利于遵守本标准的情况,应尽快向注册者、许可证持有者或用人单位报告。

6.2职业照射的剂量控制

6.2.1正常照射的剂量控制

正常照射的剂量控制应符合4.3.2的规定,并应遵循4.3.3中对辐射防护最优化的有关要求。

6.2.2特殊情况的剂量控制

6.2.2.1如果某一实践是正当的,是根据良好的工程实践设计和实施的,其辐射防护已按本标准的要求进行了优化,而其职业照射仍然超正常照射的剂量限值,但预计经过合理的努力可以使有关职业照射剂量处于正常照射剂量限值之下,则在这种情况下,审管部门可以按照附录B(标准的附录)B1.1.2的规定,例外地认可对剂量限制要求作某种临时改变。

6.2.2.2剂量限制要求的临时改变应由注册者或许可证持有者应在申请文件中对需要进行这种临时改变的特殊情况进行说明,并提供证据证明: a)已尽了一切努力减少照射,并已按本标准的要求使防护与安全措施最优化; b)已与有关用人单位和工作人员进行协商,并就临时改变剂量限制要求的需要和条件取得了共识;

c)正在尽一切合理的努力改善工作条件,直到满足附录B(标准的附录)B1.1.1所规定的剂量限值要求;

d)工作人员个人受照的监测与记录足以证明已遵守了附录B(标准的附录)中的有关要求,并为受照记录在有关用人单位之间进行转交提供了方便; 6.2.2.4对剂量限制要求的任临时改变均应:

a)按照附录B(标准的附录)中给出的适用于特殊情况的剂量限制要求进行; b)限定改变的期限; c)逐年接受审查; d)不再延期;

e)仅限于规定的工作场所。6.2.3表面放射性污染的控制

工作人员体素、内衣、工作服、以及工作场所的设备和地面等表面放射性污染的控制应遵循附录B(标准的附录)B2所规定的限制要求。

6.3从事工作的条件

6.3.1工作待遇

不得以特殊补偿、缩短工作时间或以休假、退休金或特种保险等方面的优待安排代替为符合本标准的要求所需要采取的防护与安全措施。6.3.2孕妇的工作条件

女性工作人员发觉自己怀孕后要及时通知用人单位,以便必要时改善其工作条件。孕妇和授乳妇女应避免受到内照射。

用人单位不得把怀孕作为拒绝女性工作人员继续工作的理由。用人单位有责任改善怀孕女性工作人员的工作条件,以保证为胚胎和胎儿提供与公众成员相同的防护水平。6.3.3未成年人的工作条件

年龄小于16周岁的人员不得接受职业照射。年龄小于18周岁的人员,除非为了进行培训并受到监督,否则不得在控制区工作;他们所受的剂量应按附录B(标准的附录)中B1.1.1.2的规定进行控制。6.3.4工作岗位的调换

审管部门或健康监护机构认定某一工作人员由于健康原因不再适于从事涉及职业照射的工作时,用人单位应为该工作人员调换合适的工作岗位。

6.4辐射工作场所的分区

应把辐射工作场所分为控制区和监督区,以便于辐射防护管理和职业照射控制。6.4.1控制区

6.4.1.1注册者和许可证持有者应把需要和可能需要专门防护手段或安全措施的区域定为控制区,以便控制正常工作条件下的正常照射或防止污染扩散,并预防潜在照射或限制潜在照射的范围。

6.4.1.2确定控制区的边界时,应考虑预计的正常照射的水平、潜在照射的可能性和大小,以及所需要的防护手段与安全措施的性质和范围。

6.4.1.3对于范围比较大,的控制区,如果其中的照射或污染水平在不同的局部变化较大,需要实施不同的专门防护手段或安全措施,则可根据需要再划分出不同的子区,以方便管理。

6.4.1.4注册者、许可证持有者应:

a)采用实体边界划定控制区;采用实体边界不现实时也可以采用其他适当的手段; b)在源的运行或开启只是间歇性的或仅是把源从一处移至另一处的情况下,采用与主导情况相适应的方法划定控制区,并对照射时间加以规定;

c)在控制区的进出口及其他适当位置处设立醒目的、符合附录F(标准的附录)规定的警告标志,并给出相应的辐射水平和污染水平的指示; d)制定职业防护与安全措施,包括适用于控制区的规则与程序;

e)运用行政管理程序(如进入控制区的工作许可证制度)和实体屏障(包括门锁和联锁装置)限制进出控制区;限制的严格程度应与预计的照射水平和可能性相适应; f)按需要在控制区的入口处提供防护衣具、监测设备和个人衣物贮存柜;

g)按需要在控制区的出口处提供皮肤和工作服的污染监测仪、被携出物品的污染监测设备、冲洗或淋浴设施以及被污染防护衣具的贮存柜;

h)定期审查控制区的实际状况,以确定是否有必要改变该区的防护手段或安全措施或该区的边界。6.4.2监督区

6.4.2.1注册者和许可证持有者应将下述区域定为监督区:这种区域未被定为控制区,在其中通常不需要专门的防护手段或安全措施,但需要经常以职业照射条件进行监督和评价。

6.4.2.2注册者和许可证持有者应: a)采用适当的手段划出监督区的边界;

b)在监督区入口处的适当地点设立表明监督区的标牌;

c)定期审查该区的条件,以确定是否需要采取防护措施和做出安全规定,或是否需要更改监督区的边界。

6.4.3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的分级

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的分级应按附录C(标准的附录)的规定进行。

6.5个人防护用具的配备与应用

6.5.1注册者、许可证持有者和用人单位应根据实际需要为工作人员提供适用、足够和符合有关标准的个人防护用具,如各类防护服、防护围裙、防护手套、防护面罩及呼吸防护器具等,并应使他们了解其所使用的防护用具的性能和使用方法。

6.5.2应对工作人员进行正确使用呼吸防护器具的指导,并检查其配戴是否合适。6.5.3对于需要使用特殊防护用具的工作任务,只有经担任健康监护的医师确认健康合格并经培训和授权的人员才能承担。

6.5.4个人防护用具应有适当的备份,以备在干预事件中使用。所有个人防护用具均应妥善保管,并应对其性能进行定期检验。

6.5.5对于任何给定的工作任务,如果需要使用防护用具,则应考虑由于防护用具的使用使工作不便或工作时间延长所导致的照射的增加,并应考虑使用防护用具可能伴有的非辐射危害。

6.5.6注册者、许可证持有者和用人单位应通过利用适当的防护手段与安全措施(包括良好的工程控制装置和满意的工作条件),尽量减少正常运行期间对行政管理和个人防护用具的依赖。

6.6职业照射监测和评价

6.6.1注册者、许可证持有者和用人单位应根据其负责的实践和源的具体情况,按照辐射防护最优化的原则制定适当的职业照射监测大纲,进行相应的监测与评价。应将监测与评价的结果定期向审管部门报告;发生异常情况时应随时报告。6.6.2个人监测和评价

6.6.2.1注册者、许可证持有者和用人单位应负责安排工作人员的职业照射监测和评价。对职业照射的评价主要应以个人监测为基础。

6.6.2.2对于任何在控制区工作的工作人员,或有时进入控制区工作并可能受到显著职业照射的工作人员,或其职业照射剂量可能大于5mSv/a的工作人员,均应进行个人监测。在进行个人监测不现实或不可行的情况下,经审管部门认可后可根据工作场所监测的结果和受照地点和时间的资料对工作人员的职业受照做出评价。

6.6.2.3对在监督区或只偶尔进入控制区工作的工作人员,如果预计其职业照射剂量在1mSv/a~5mSv/a范围内,则应尽可能进行个人监测。应以这类人员的职业受照进行评价,这种评价应以个人监测或工作场所监测的结果为基础。

6.6.2.4如果可能,对所有受到职业照射的人员均应进行个人监测。但对于受照剂量始终不可能大于1mSv/a的工作人员、一般可不进行个人监测。

6.6.2.5应根据工作场所辐射水平的高低与变化和潜在照射的可能性大小,确定个人监测的类型、周期和不确定度要求。

6.6.2.6注册者、许可证持有者和用人单位应对可能受到放射性物质体内污染的工作人员(包括使用呼吸防护用具的人员)安排相应的内照射监测,以证明所实施的防护措施的有效性,并在必要时为内照射评价提供所需要的摄入量或待积当量剂量数据。6.6.3工作场所的监测和评价

6.6.3.1注册者和许可证持有者应在合格专家和辐射防护负责人的配合下(必要时还应在用人单位的配合下),制定、实施和定期复审工作场所监测大纲。

6.6.3.2工作场所监测的内容和频度应根据工作场所内辐射水平及其变化和潜在照射的可能性与大小来确定,并应保证: a)能够评估所有工作场所的辐射状况; b)可以对工作人员受到的辐射进行评价; c)能用于审查控制区和监督区的划分是否适当。6.6.3.3工作场所监测大纲应规定: a)拟测量的量;

b)测量的时间、地点和频度; c)最合适的测量方法与程序;

d)参考水平和超过参考水平时应采取的行动。6.6.3.4监测的质量保证

应将质量保证贯穿于从监测大纲制定到监测结果评价的全过程。监测大纲必须包含有质量保证要求,以确保:测量设备具备所要求的计量特性(如准确度、稳定性、量程和分辨能力等)并得以适当的维护,测量与分析程序得以正确地建立和执行,监测的结果得以正确地记录、评价和妥善保管。

6.7注册者、许可证持有者和用人单位的职业照射管理

6.7.1注册者、许可证持有者和用人单位应制定和实施用以控制和管理本单位职业照射的书面规则和程序,以确保工作人员和其他人员的防护与安全水平符合本标准的要求。6.7.2应在所制定的规则和程序中包括有关调查水平与管理水平的具体数值,以及超过这些数值时应执行的程序。

6.7.3应加强防护与安全培训和安全文化素养的培植,提高工作人员和有关人员对所制定的规则、程序和防护与安全规定的理解和执行的自觉性。应将所有培训记录妥善存档保管。

6.7.4应建立监督制度和按照审管部门的要求聘任辐射防护负责人,对所有涉及职业照射的工作进行充分监督,并采取合理步骤,保证各种规则、程序、防护与安全规定等得到遵守。

6.7.5应向所有工作人员提供: a)他们所受职业照射(包括正常照射和潜在照射)的情况及可能产生的健康影响; b)适当的防护与安全培训与指导; c)他们的行动对防护与安全的意义的信息。

6.7.6应向可能进入控制区或监督区工作的女性工作人员提供下列信息; a)孕妇受到照射对胚胎和胎儿的危险;

b)女性工作人员怀孕后尽快通知注册者、许可证持有者和用人单位的重要性; c)婴儿经哺乳食入放射性物质的危险。

6.7.7应向可能受到应急计划影响的工作人员提供相应的信息、指导和培训。

6.8职业健康监护

6.8.1注册者、许可证持有者和用人单位应按照有关法规的规定,安排相应的健康监护。

6.8.2健康监护应以职业医学的一般原则为基础,其目的是评价工作人员对于其预期工作的适任和持续适任的程度。

6.9职业照射的记录

6.9.1注册者、许可证持有者和用人单位必须为每一位工作人员都保存职业照射记录。6.9.2职业照射记录应包括: a)涉及职业照射的工作的一般资料;

b)达到或超过有关记录水平的剂量和摄入量等资料,以及剂量评价所依据的数据资料; c)对于调换过工作单位的工作人员,其在各单位工作的时间和所接受的剂量和摄入量等资料;

d)因应急干预或事故所受到的剂量和摄入量记录;这种记录应附有有关的调查报告,并应与正常工作期间所受以的剂量和摄入量区分开。6.9.3注册者、许可证持有者和用人单位应:

a)按国家审管部门的有关规定报送职业照射的监测记录和评价报告; b)准许工作人员和健康监护主管人员查阅照射记录及有关资料;

c)当工作人员调换工作单位时,向新用人单位提供工作人员的照射记录的复制件; d)当工作人员停止工作时,注册者、许可证持有者和用人单位应按审管部门或审管部门指定部门的要求,为保存工作人员的职业照射记录做出安排;

篇6:辐射安全与防护管理制度

为认真落实国务院《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的规定,切实加强医院辐射安全与防护的监督管理,预防、控制和消除辐射危害,保障放射诊疗工作人员、患者和公众的健康权益,结合我院辐射工作实际,成立康达医院辐射安全与防护工作领导小组:

1、领导小组组成: 组 长:陈德邦 副组长:康 凯 汪修文

成 员:魏明才 汪春玲 梁文辉 王建国

2、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汪修文同志兼任,成员由魏明才、汪春玲、梁文辉、王建国等同志组成,负责辐射安全与防护工作的具体组织、协调、督查与指导。

(1)负责拟定辐射防护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制定相关工作制度,并组织实施。

(2)做好工作人员的辐射防护与安全培训、防护设施的供应与管理以及辐射防护档案的建立与管理等工作。

(3)组织实施本院放射工作人员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建立个人健康监护档案,做到一人一档。

(4)定期对辐射安全与防护工作进行督查,检查本院放射工作人员的技术操作情况,指导做好个人以及患者的辐射防护,确保不发生辐射安全事故。

射线装置工作人员岗位职责

1、使用射线装置工作人员必须经过岗前体检,并经过辐射安全防护培训,持证上岗。

2、要正确使用射线装置,做到专人专管专用。

3、工作时,每一名工作人员必须佩带个人剂量笔(卡)和个人剂量报警仪。

4、从事射线装置岗位人员,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杜绝非法操作。

5、发生放射事故,立即报告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不得拖延或者隐瞒不报。

射线装置工作人员操作规程

1、每天上岗前做好各类X线机保洁工作,保持机器良好的工作环境。

2、开机后应注意电源电压是否正常,并检查其他功能键是否选择正确。

3、操作机器时应该小心仔细,尤其注意电源电压,不得超过标识的标准电压。

4、对于随时出现的液体应立即清理,防止流入仪器设备内部。

5、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杜绝一切非法操作。

6、根据人体大小,检查部位,合理选择参数。

7、随时观察图像质量,出现异常应检查X线机是否正常,如果异常应立即报告维修人员。

8、工作结束后应关闭X线机并切断电源。

辐射防护和安全保卫制度

1、使用射线装置工作人员必须经过岗前体检,并经过辐射安全防护培训,持证上岗。

2、从事辐射工作人员应该配备个人剂量笔(卡),建立个人剂量档案,并定期进行身体检查。

3、射线装置应设有专门工作室,工作室设立专人管理,非相关人员不得入内。

4作好辐射安全防护工作,设立辐射标志、声光报警等,防止无关人员意外照射。

5严格检查玻璃破损情况,使门窗经常处于关闭状态。

设备检修维护制度

1、坚持每天检查一次射线装置,加强卫生清洁和常规管理,使射线装置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2、严格遵守检查程序,对设备出现故障要及时上报并立即停止使用。

3、设备出现事故应请专业人员或设备生产厂家进行维修,建立设备检修及维修记录,并专人专管。

设备使用登记制度

1.使用前应详细了解机器的性能特点,熟练掌握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保证正确安全使用机器设备。

2.开机前必须检查电源质量及设备外观是否正常,严禁机器带病使用。3.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实保障机器安全运行及被检者的人身安全;严禁过载使用,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曝光。

4.使用过程中要求谨慎细心,准确操作,不可粗枝大叶,草率从事。发现问题立即停止。

5.对新上岗医技人员及进修、实习人员应先进行设备操作培训,由技师长考核合格后方可上机操作。

6.非本科室人员使用机器设备需经科主任同意,并有本科室技术人员在场,方可使用。

7.机器设备开机后,操作人员不得擅离岗位。

8.机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故障时操作人员应立即关机、关闭电源,及时向技术组长和科主任汇报,以便及时组织检修。并做好故障发生时间、故障基本状况、故障原因分析及维修使用等信息登记工作。

9.病人检查结束后及时清理机器及机房的污物,保持机器整洁。10.每日记录机器设备的运行情况。

人员培训制度

1、单位领导要高度重视操作人员的日常管理,要在思想上、认识上高度重视,要把一些思想过硬、能力突出、认真负责的职工安排在放射性工作岗位上。

2、坚持组织学习,并针对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及时整改,切实提高操作人员使用、检查仪器设备的水平,杜绝事故的发生。

3、对操作水平高的职工进行通报表彰并给予适当奖励,对达不到岗位要求 4 的,坚决不得从事此岗位,确保安全。

辐射事故预防措施及应急处理预案

为提高应对突发辐射事故的处理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辐射事故的损害,保护环境,保障工作人员和患者的生命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一、本预案适应范围

凡医院内发生的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或人员超剂量照射等所致辐射事故均适用本应急预案。

二、辐射事故的预防

辐射事故多数是人为因素造成的责任事故,严格放射防护管理,做好预防工作,是防止辐射事故发生的关键环节。

1、健全放射防护管理规章制度,放射设备使用和保管落实到人,纪律要严格,奖惩要分明。

2、组织放射防护知识培训,不得无证上岗,严格操作规程。

3、定期检查放射防护设施,发现问题,及时检修。

三、组织机构及职能

1、辐射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

组 长:陈德邦

副组长:康凯 汪修文

成 员:沈玉彩 梁文辉 王建国 汪春玲

2、应急处理领导小组职责

(1)组织制定医院辐射事故应急处理预案;

(2)负责组织协调辐射事故应急处理工作。

3、应急办公室(设在医教科)的职责

(1)按照辐射事故应急处理预案的要求,落实应急处理的各项日常工作;

(2)组织辐射事故应急人员的培训;

(3)负责与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保、公安等相关部门的联络、报告应急处理工作;

(4)负责辐射事故应急处理期间的后勤保障工作;

(5)完成应急处理领导小组交办的其它工作;

四、辐射事故的报告

发生或者发现辐射事故的科室和个人,必须立即向医教科(或总值班)报告。医教科(或总值班)应立即向分管院长汇报,并及时收集整理相关处理情况向县环保局、卫生局、公安局报告,最迟不得超过2小时;同时,医教科需在24小时内报出《辐射事故报告卡》。

五、辐射事故的处理

1、立即撤离有关工作人员,封锁现场,控制事故源,切断一切可能扩大污染范围的环节,防止事故扩大和蔓延。放射源丢失,要全力追回,对放射源脱出,要将源迅速转移至容器内。

2、对可能受放射性核素污染或者损伤的人员,立即采取暂时隔离和应急救援措施,在采取有效个人防护措施的情况下组织人员彻底清除污染并根据需要实施医学检查和医学处理。

3、对受照人员要及时估算受照剂量。

4、污染现场未达到安全水平之前,不得解除封锁,将事故的后果和影响控制在最低限度。

5、放射工作人员受到超剂量辐射,应立即查明原因,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并按要求予以治疗。

射线装置工作人员辐射监测方案

1、工作时佩戴必要的防护用具,必须接受个人剂量监测(每季度一次),建立剂量档案。

2、放射工作人员上岗前必须进行健康体检,体检合格后方能上岗。

3、放射工作人员上岗后一年体检一次,对受照射剂量高于年计量限值十分之三时,应查明原因,采取改进措施。已参加放射工作的人员,体检发现异常情况,应按照放射卫生监督管理部门的意见,具体酌情处理。

4、工作场所、设备及防护设施每年由放射防护监督管理部门进行一次监测,对不合格的,及时整改。再次坚持合格后方能开展工作。

篇7:辐射安全防护设施维护与维修制度

一、防护设施维护与维修小组 组 长:田 永

副组长:马玉峰

王振涛

王 劲 成 员:郭向东

王向阳

姜荣军

二、维护、维修制度

(1)使用科室严格操作规程,操作设备每天进行必要的保养维护。

(2)设备维护维修成员,编写设备故障及有关维护保养的记录。

(3)每月彻底检查有关部件,更换损坏的零件,防患于未然。

三、维修、维护内容

(1)各传动机构包括电动、手动铅门,润滑油是否符合要求,否则应及时添加或更换。

(2)驱动部分的松紧度,过松时应及时调整,保证驱动部分正常工作。

(3)所有限位开关是否正确,是否可靠工作。(4)设备工作状态灯是否显示正常,损坏应及时更换。(5)排风是否正常,检查排风量,保证换气次数。(6)电动门红外感应是否灵敏,保证病人的安全。2011辐射安全防护评估报告

2011,根据《放射同位素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放射诊疗管理规定》、《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辐射防护的有关规定。在做好临床工作的同时,落实辐射防护和安全措施,现将本有关辐射安全防护工作报告如下:

本院现有各种射线装置7台,其中全身CT扫描装置1台,500MA胃肠造影机1台,CR摄片机1台,牙科全景X光机1台,小型C形臂1台,直线加速器1台,模拟定位机1台,主要担负医院临床诊断和治疗工作,以上设备均通过政府采购中心采购的正规厂家的产品,装置的射线发生和散射线符合国家防护要求,目前所有设备运行良好。

放射科、CT室现有工作人员30人,包括护士取得培训合格证26人,个人计量检测15人。

在安全管理方面,积极接受新泰市、泰安市环保管理机构的管理和检测,积极参加各类放射防护培训班,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及监测仪器。

放射诊疗工作场所入口、机房外设置工作灯,放射警示标志,同时为病友及陪伴人员准备一定数量的防护用品,尽量劝阻病患家属在射线发生时离开机房,以减少辐射剂量,封闭机房窗户,减少辐射线对周边环境的污染。

以上是我院放射科、CT室有关辐射防护所作的一些工作,对辐射工作虽作了一些努力,还并不完善,今后工作中加强学习,提高人们对射线的防护意识。

篇8: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承诺书

1 信息电磁辐射泄漏防护技术出现

当前, 因电子设备的高度密集化、数字化, 使电磁干扰造成的危害越来越严重。导致其泄漏发射电磁波的途径主要有两个:电磁辐射 (以电磁波的形式从空中传播) ;传导发射 (沿导线———电源线、地线、信号传输线以电流的形式传播) 。这种物理现象造成的危害也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电磁兼容性问题;另一个则是应引起高度重视的信息泄漏问题, 即利用专门的接收分析设备截获泄漏发射电磁波并还原其所携带的信息内容。1985 年, 荷兰科学家W O V A N E C K在英国伦敦进行了计算机电磁泄漏截获的公开演示之后, 电磁泄漏发射给信息安全带来的危害引起了国际间的广泛重视与关注, 计算机等信息技术设备的电磁泄漏信息很容易被截获、破译、复现。由宽带接收机和功能强大的分析处理软平台构成的截获还原系统, 可在距未做防护措施的计算机或网络终端设备数百米至1 公里范围内接收还原其显示器的信息内容。因此TEMPEST出现了。防信息泄漏技术 (TEMPEST) , 它是一种研究抑制计算机及其外围设备等信息设备的电、磁、声等信号杂散发射的技术。

2 防信息泄漏的主要技术方法

TEMPEST涉及信息设备信息电磁泄漏问题的所有领域。它既包含关于信息设备信息电磁泄漏机理基础性研究, 又包括许多技术内容和设备研制。要防止计算机电磁辐射泄密, 就必须要消除电磁辐射信号源并切断电磁信号泄漏的途径, 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技术防范措施:

2.1 使用低辐射设备:使用低辐射计算机设备是防止计算机辐射泄密的根本措施。因为这些设备在设计和生产时, 已经对可能产生信息辐射的元器件、集成电路和连接线等采取了防辐射措施。

2.2 距离防护:采用距离防护方法, 尽量扩大处理涉密计算机的安全距离, 这种方法仅适用于能采用较大防护距离的场所。

2.3 计算机电磁辐射干扰技术:根据电子对抗原理, 使用干扰器产生的噪声与计算机设备产生的信息电磁辐射一起向外传播, 使计算机设备产生的电磁辐射中包含的秘密信息不能被重新还原。

2.4 使用电源滤波器:使用电源滤波器, 防止计算机设备泄漏的电磁信号沿着电源线路传播, 造成泄密。

2.5 采用光缆或屏蔽线缆:传输线路采用光缆或屏蔽线缆, 防止计算机设备泄漏的电磁信号沿着线路对外传播, 造成泄密。

2.6 电磁屏蔽技术:根据计算机辐射量的大小和客观环境的需要, 对计算机机房或主机部件加以屏蔽, 是防止涉密计算机群体电磁辐射泄密的有效措施。

3 电磁屏蔽防护技术

许多电子信息的处理设备都有较强的电磁泄漏。在使用这些设备时, 必然会将处理的各种信息散射到一定的空间中去。这就给信息的保密工作造成极大的威胁。即使采用密码通信, 在还没有加密之前或者在脱密之后的处理过程中, 信息内容就已经随着电磁波辐射到周围空间中去了。这样, 不仅能造成信息的泄密, 而且通过侦收加密前的明文信息和加密后的密码信息, 就可以不断地进行明文信息与密码信息的对照、解析。经过多次侦收, 就可以将密码信息, 甚至高级密码信息破译出来, 使密码信息失去了保密的意义了。因此, 在使用电子计算机和其他电子信息处理设备时, 如果不采取可靠的技术措施就开始处理保密信息, 是十分危险的。电磁屏蔽技术。它是解决信息泄漏的重要手段, 在相应领域应用较广泛。涉密技术设备或系统被放置在六面体全封闭的电磁屏蔽体内 (与外界联系的线路接口或门窗处均采用特殊处理的屏蔽隔离技术) , 其主要材料分别是具有不同导电特性的金属板和由稀有金属材料合成的网、布及不锈钢网等, 从而使泄漏电磁波的传播路径被切断。屏蔽的目是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 将电磁辐射的作用和影响限制在指定的空间之内。目前已经具有满足不同防护需求的不同级别 (屏蔽效能) 的屏蔽机房出现。

4 电磁屏蔽室防护

将涉密信息设备放置在屏蔽室内是防止信息电磁泄漏的有效措施。这一措施适用于涉密设备集中, 涉密程度高的场合。例如驻外使馆的涉密计算机房。可将机房建成一个屏蔽室。现已有专门的TEMPEST标准以规范屏蔽室和屏蔽机柜性能。对涉及国家或企业秘密的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置的电磁屏蔽室性能指标应依据国内相关标准执行。按性能标准又可分为国标级和军标级; 国家军用标准GJBZ20219-1994 从性能上又分B级和C级; 目前从自身工作接触了解到, 屏蔽室按使用用途分为防信息泄漏的保密机房和防电磁干扰的无电磁环境机房;从结构上可分为焊接方式和组装方式两种。其中组装式主要适用于有可能搬迁的屏蔽机房, 这种机房安装快, 可多次拆装, 灵活机动;不可拆装式则主要适用于大型机房, 这种机房防泄漏性能好, 能达到较高的技术指标。屏蔽机房可以使磁场变得极弱, 并且使电场和平面波微波获得最大限度的衰减。但随着技术的进步, 焊接方式的高密度, 高安全度, 高质量度已经取代组装方式的屏蔽室。为了有效地防止电磁干扰式噪声、辐射, 对电子设备和测量仪器的影响, 并严防电子信号泄漏威胁到机密信息的安全, 国家机关、军队、公安、银行、铁路等单位都投入建立屏蔽机房。

正确地使用不同种类的屏蔽机房或屏蔽室, 就是一种防止信息随电磁波泄漏的可靠措施。屏蔽机房不仅可以防止室内电子计算机和其他电子信息处理设备所处理的保密信息随电磁波泄漏出去, 而且可以防止外部来的比较强的电磁干扰, 扰乱室内电子计算机和其他电子信息处理设备正常工作。因此对屏蔽室测试技术提出了标准和要求。

随着屏蔽室的广泛应用, 其相应的测试技术和标准也在不断完善和更新。下面从实际工作经验介绍一下测试技术标准与要求:a.屏蔽标准和依据:国家保密标准BMB3-1999《处理涉密信息的电磁屏蔽室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此标准对应屏蔽室电磁防护程度不同分为B级和C级。b.屏蔽原理:屏蔽技术的原理是使用导电性能良好的金属网或金属板造成6 介面的屏蔽室或屏蔽笼将产生电磁辐射的计算机设备包围起来并且良好接地, 抑制和阻挡电磁波在空中传播。设计和安装良好的屏蔽室对电磁辐射的屏蔽效果比较好, 高性能的屏蔽室, 其屏蔽效果对电场可达140d B, 对微波场可达120d B, 对磁场可达l00d B。随着屏蔽室多用途的应用和电磁防护要求提高, 相应的要求内容和部位点数不断增多, 对应信号、电源、消防、光纤、空调部位和环境、设备都有高标准要求。

上一篇:做纪律明白人心得体会下一篇:8成妈妈原来不会冲牛奶 如何正确冲牛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