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安国——精明官僚的为官之道

2024-04-23

韩安国——精明官僚的为官之道(通用7篇)

篇1:韩安国——精明官僚的为官之道

韩安国——解读精明官僚的为官之道

谙于为官之道,调节统治者内部关系,是被人遗忘的军政全才

韩安国为人有大韬略,他的才智足够迎合世俗,但都处于忠厚之心。他贪嗜钱财。他所推荐的都是廉洁的士人,比他自己高明。在梁国推荐了壶遂、臧固、郅都,都是天下的名士,士人因此也对他很称道和仰慕,就是天子也认为他是治国之才。

《韩长孺列传》通过韩安国任途经历的叙写,展现了汉初官吏升迁贬谪的一些内幕。他的仕途生涯以外戚田蚡掌权为界,明显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由于窦太后的赏识和田蚡的举荐,官运亨通,飞黄腾达。田蚡死后,他开始走下坡路。

文中还揭露了朝中的一些丑闻和弊端,像窦太后的偏爱少子,耍弄权术,以及官吏的行贿等。韩安国为人精明,工于心计,是个精明官僚。

文章也写了韩安国远身避祸的本领。当他力排王恢,主张与匈奴和亲不久,汉王朝以马邑城诱敌深入,企图一举消灭时,消息意外泄露,诱敌失败。作为这次行动的主将韩安国丝毫没被触动,而作为韩安国部下的王恢,却被皇帝追究责任,被逼自杀。

吴楚叛乱平息,韩安国和张羽的名声从此显扬。

故事一:攻入窦太后慈母之心,借长公主,让汉景帝与梁王冰释前嫌

梁孝王,是汉景帝的同母弟弟,窦太后很宠爱他,允许他有自己推举梁国国相和二千石级官员人选的权力。他进出、游戏的排场,比拟天子,超越了人臣的本分。景帝听说后,心中很不高兴。窦太后知道景帝不满,就迁怒于梁国派来的使者,拒绝接见他们,而向他们查问责备梁王的所作所为。

当时韩安国是梁国的使者,便去进见大长公主,哭着说:“为什么太后对于梁王作为儿子的孝心、作为臣下的忠心,竟然不能明察呢?从前吴、楚、齐、赵等七国叛乱时,从函谷关以东的诸侯都联合起来向西进军,只有梁国与皇上关系最亲,是叛军进攻的阻难。梁王想到太后和皇上在关中,而诸侯作乱,一谈起这件事,眼泪纷纷下落,跪着送我等六人,领兵击退吴楚叛军,吴楚叛军也因为这个缘故不敢向西进军,因而最终灭亡,这都是梁王的力量啊。现在太后却为了一些苛细的礼节责怪抱怨梁王。梁王的父兄都是皇帝,所见到的都是大排场,因此出行开路清道,禁止人们通行,回宫强调戒备,梁王的车子、旗帜都是皇帝所赏赐的,他就是想用这些在边远的小县炫耀,在内地让车马来回奔驰,让天下的人都知道太后和皇帝喜爱他。现在梁使到来,就查问责备。梁王恐惧,日夜流泪思念,不知如何是好。为什么梁王作为儿子孝顺,作为臣下忠心,而太后竟不怜惜呢?”

大长公主把这些话详细地告诉了窦太后,窦太后高兴地说:“我要替他把这些话告诉皇帝。”转告之后,景帝内心的疙瘩才解开,而且摘下帽子向太后认错说:“我们兄弟间不能互相劝教,竟给太后您增添了忧愁。”于是接见了梁王派来的所有使者,重重地赏赐了他们。从这以后梁王更加受宠爱了。窦太后、大长公主再赏赐韩安国价值约千余金的财物。他的名声因此显著,而且与朝廷建立了联系。

故事二:宽恕曾侮辱自己的狱吏——死灰复燃

后来韩安国因犯法被判罪,蒙县的狱吏田甲侮辱韩安国。韩安国说:“死灰难道就不会复燃吗?”田甲说:“要是再燃烧就撒一泡尿浇灭它。”过了不久,梁国内史的职位空缺,汉朝廷派使者任命韩安国为梁国内史,从囚徒中起家担任二千石级的官员。田甲弃官逃跑了。韩安国说:“田甲不回来就任,我就要夷灭你的宗族。”田甲便脱衣露胸前去谢罪。韩安国笑着说:“你可以撒尿了!像你们这些人值得我惩办吗?”最后友好地对待他。

故事三:劝说梁王交出亲信伏法,让汉景帝欣赏自己

梁国内史空缺之际,梁孝王刚刚延揽来齐人公孙诡,很喜欢他,打算请求任命他为内史。窦太后听到了,于是就命令梁孝王任命韩安国做内史。公孙诡、羊胜游 说梁孝王,要求他向汉景帝请求做皇位继承人和增加封地的事,恐怕朝廷大臣不肯答应就暗地里派人行刺当权的谋臣。以至杀害了原吴国国相袁盎,汉景帝便听到了公孙诡、羊胜等人的谋划,于是派使者务必捉拿到公孙诡、羊胜。汉派使者十批来到梁国,自梁国国相以下全国大搜查一个多月还是没有抓到。

内史韩安国听到公孙诡、羊胜隐藏在梁孝王宫中,韩安国入宫进见梁孝王,哭着说:“主上受到耻辱臣下罪死。大王没有好的臣下所以事情才紊乱到这种地步。现在既然抓不到公孙诡、羊胜,请让我向您辞别,并赐。”梁孝王说:“你何必这样呢?”韩安国眼泪滚滚而下,说道:“大王自己忖度一下,您与皇上的关系比起太上皇(刘太公)与高皇帝以及皇上与临江王,哪个更亲密呢?”梁孝王说:“比不上他们亲密。”梁孝王说:“太上皇、临江王与高皇帝、皇上都是父子之间的关系,但是高皇帝说:„拿着三尺宝剑夺取天下的人是我啊‟,所以太上皇最终也不能过问政事,住在栎(lì,立)阳宫。临江王是嫡长太子,只因为他母亲一句话的过错就被废黜降为临江王;又因建宫室时侵占了祖庙墙内空地的事,终于自杀于中尉府中。为什么这样呢?因为治理天下终究不能因私情而损害公事。欲话说:„即使是亲生父亲怎么知道他不会变成老虎?即使是亲兄弟怎么知道他不会变成恶狼?‟现在大王您位列诸侯却听信一个邪恶臣子的虚妄言论,违反了皇上的禁令,阻挠了彰明法纪。皇上因为太后的缘故,不忍心用法令来对付您。太后日夜哭泣,希望大王能自己改过,可是大王最终也不能觉悟。假如太后突然逝世,大王您还能依靠谁呢?”

话还没有说完,梁孝王痛哭流涕,感谢韩安国说:“我现在就交出公孙诡、羊胜。”公孙诡、羊胜两人自杀。汉朝廷的使者回去报告了情况,梁国的事情都得到了解决,这是韩安国的力量啊。于是汉景帝、窦太后更加看重韩安国。

故事四:一托再托,让汉景帝放了梁王,皆大欢喜

梁王的两个亲信派人杀了朝廷重臣,汉景帝动怒,依法查办,打算把梁王势力一起打倒。梁王把交亲信交给朝廷后,知道汉景帝不会放过他,害怕至极,就派韩安国去长安斡旋。韩安国在足球场上约到老友田酚,重金贿赂他,让他托他姐姐王美人,再让他姐姐托亲家长公主,最后让长公主劝说弟弟汉景帝放梁王一马。事成,梁王保住性命和王位,感谢韩安国。窦太后见两儿子从剑拔弩张到冰释前嫌,也非常感谢韩安国。

故事五:贿赂加才干,从地方政府打入中央政府

建元年间(前140-前135),武安侯田蚡担任汉朝太尉,受宠幸而掌大权,韩安国拿了价值五百金的东西送给田蚡。田蚡向王太后说到韩安国,皇上也常说韩安国的贤能,就把他召来担任北地都尉,后来升为大司农。

故事六:首战告捷,屈人之兵

闽越、东越互相攻伐,韩安国和大行王恢领兵前往。还没有到达越地,越人就杀死了他们的国王向汉朝投降,汉军也就收兵了。

故事七:审时度势,暂时和亲,战略眼光长远

建元六年(前135)武安侯田蚡担任丞相,韩安国担任御史大夫。匈奴派人前来请求和亲,皇上交由朝臣讨论。大行王恢是燕地人,多次出任边郡官吏,熟悉了解匈奴的情况。他议论说:“汉朝和匈奴和亲,大抵都过不了几年,匈奴就又背弃盟约。不如不答应,而发兵攻打他。”韩安国说:“派军队去千里之外作战,不会取得胜利。现在匈奴依仗军马的充足,怀着禽兽般的心肠,迁移如同群鸟飞翔,很难控制他们。我们得到它的土地也不能算开疆拓土,拥有了他的百姓也不能算强大,从上古起他们就不属于我们的百姓。汉军到几千里以外去争夺利益,那就会人马疲惫,敌人就会凭借全面的优势对付我们的弱点。况且强弩之末连鲁地所产的最薄的白绢也射不穿;从下往上刮的强风,到了最后,连飘起雁毛的力量都没有了,并不是他们开始时力量不强,而是到了最后,力量衰竭了。所以发兵攻打匈奴实在是很不利的,不如跟他们和亲。”群臣的议论多数附合韩安国,于是皇上便同意与匈奴和亲。

故事八:死因

调韩安国更加往东移动,驻守在右北平。因为当时匈奴的俘虏供说要侵入东方。韩安国当初担任御史大夫和护军将军,后来渐渐被排斥疏远,贬官降职;而新得宠的年青将军卫青等又有军功,更加受到皇上的重用。韩安国既被疏远,很不得意;领兵驻防又被匈奴所欺侮,损失伤亡很多,内心觉得非尝谘愧。希望能够回到朝廷,却更被调往东边驻守,心里非常失意而闷闷不乐。过了几个月,生病吐血而死。

故事九:纪念韩安国——汝州安国路

汝州是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地名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上世纪八十年代,汝州的城市建设曾把路街的命名放到很重要的位次。望嵩路、丹阳路、广成路、风穴路都是那个时期命名的。为了突出汝州的历史文化和纪念韩安国,在汝州的城市建设中特把以前的梁丰北路更名为安国路。

篇2:浅析《颜氏家训》中的为官之道

《颜氏家训》中涉及修生、治家、为学、文学等诸多思想, 本文主要探讨其中的为官之道,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内容:

一、人生之道:守道崇德, 谦虚自抑

颜氏家族以儒传家, 颜之推自小便接受儒家传统教育, 儒家思想对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儒学本是一门经世之学, 儒家极其关心社会, 积极参与政治。 在仕途上, 颜之推自己坚持并教育后人要谨守“君子当守道崇德, 蓄价待时”1的入仕之路, 这种入仕思想正是儒家所谓“君子遵道而行”, “君子依乎中庸”思想的现实反映和表露。 在他看来, 君子应该坚守正道, 增强自身修养, 蓄养身价名望, 等待合适的机会, 而不应当为了追求荣华富贵而违背道德。 “须求趋竞, 不顾羞惭, 比较材能, 斟量功伐, 厉色扬声, 东怨西怒;或有劫持宰相瑕疵, 而获酬谢, 或有諠聒时人视听, 求见发遣;以此得官, 谓为才力, 何异盗食致饱, 窃衣取温哉! ”2同时他列举了三种人: 一种人不顾羞耻地主动奔走索求, 和别人比较才能功绩, 整天怨声载道;二种人以宰相的短处相要挟, 以获得官位;三种人在世人面前哗众取宠扰乱视听, 以求早日被遣派官职。 颜之推认为这三种人即使获得官位, 也是有失道德的, 就像偷吃别人的东西, 偷穿别人的衣服, 是不足挂齿的。 在颜之推看来一个人的时运若是来到, 即使不去争取也是可以得到的, “不知时运之来, 不求亦至也。 ”3

同时, 为官者应当谦虚自抑, 不可骄奢淫逸, 从而可以减少祸患。 《颜氏家训·止足》篇中:“仕宦称泰, 不过处在中品, 前望五十人, 后顾五十人, 足以免耻辱, 无倾危也。 高此者, 便当罢谢, 偃仰私庭。 ”4颜之推强调中品位置的官位是比较稳妥的, 可以避免耻辱, 又不容易倾覆。 他自己也是一直铭记先祖靖侯的教诲, 为官十分谨慎:“汝家书生门户, 世无富贵;自今仕宦不可过二千石。 ”5颜之推所强调的为官者要“守法度”的思想, 实质反映的是一种不偏不倚、不虚不实、 不远不近、不谄不疏的中庸之态。 颜之推不仅将儒家思想加入家训之中, 自己的一言一行也是照其而为的。

二、技能之道:应世经务不尚虚论

颜之推十九岁步入仕途, 其一生尝尽各种心酸苦难, 多年来颠沛流离, 对于民生疾苦更是有着深刻的体悟。 在 《颜氏家训·涉务 》篇中, 颜之推首先提出为官者贵在能够做一些有益于人民的事情, 不能只会高谈阔论, 无事研习琴书, 这样只会虚耗君主给他的俸禄官位。 “士君子之处世, 贵能有益于物耳, 不徒高谈虚论, 左琴右书, 以费人君禄位也。 ” 6作者还严厉批评了当时一些文官, “保俸禄之资, 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 不知有劳役之勤, 故难可以应世经务也。 ”7

同篇, 颜之推提出自古民以食为天, 没有粮食, 人民就无法生存, 所以为官者更要重视农业劳动, 亲自参加农业耕作, 从而体验务农的艰辛, 体会百姓的疾苦。 “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 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 夫食为民天, 民非食不生矣, 三日不粒, 父子不能相存。 耕种之, 茠鉏之, 刈获之, 载积之, 打拂之, 簸扬之, 凡几涉手, 而入仓廪, 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 ”8与此同时, 作者从反面举例说明江南朝廷的官员忽视农业, 从不参与农业生产, 实在可悲呀! 在为官之道上, 他始终教导子孙要奉行“民本”思想, 贵谷重农, 体察民情, 这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三、处世之道:避祸保身慎言尽职

颜之推生活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代, 这是一个政治黑暗混乱的朝代。 国家分裂, 战乱频繁, 改朝换代风波迭起, 社会秩序急剧动荡, 社会矛盾日益加深。 生活在这样动荡的社会中, 人们经常感到生死无常, 因此人的个体生存价值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颜之推在《颜氏家训·省事》篇曰:“谏诤之徒, 以正人君之失尔, 必在得言之地, 当尽匡赞之规, 不容苟免偷安, 垂头塞耳;至于就养有方, 思不出位, 干非其任, 斯则罪人。 ”9此言意为处在谏诤之位的官员, 是负责纠正君主过失的, 必须在该说话的时候, 尽到匡正辅佐的责任, 不能苟且偷安, 或假装不知。 同时侍奉君主也要讲求一定方法, 考虑问题时不要超出自己的职责范围。 正如:“无多言, 多言多败;无多事, 多事多患。 ”10这种自守求安的思想, 也是为使子孙在乱世中求得自保, 免遭灾祸。

此外, 作者在《颜氏家训·涉务》列举了当时国家任用的六类官员:“一则朝廷之臣, 取其鉴达治体, 经纶博雅;二则文史之臣, 取其著述宪章, 不忘前古;三则军旅之臣, 取其断决有谋, 强干习事;四则藩屏之臣, 取其明练风俗, 清白爱民;五则使命之臣, 取其识变从宜, 不辱君命;六则兴造之臣, 取其程功节费, 开略有术。”11他指出每个人总是有长处和短处, 只要这些官员对各种工作都通晓大意, 并能做好其中一个方面就可以无愧了。 “但当皆晓指趣, 能守一职, 便无愧耳。 ”12颜之推向后世子孙灌输的这种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 一方面可以避开政治漩涡, 免受灾祸, 另一方面又可以积累一定社会财富, 避免因国家灭亡而无以聊生。

四、修身之道:励志勉学有所专业

俗话说:“活到老, 学到老。 ”很多人当官从政之后, 往往忙于政务应酬而忽视了学习。 作为儒家思想的遵从者和践行者, 颜之推首先强烈要求子孙多读书, 勤学习, 这自然是要实现一种“学而优则仕”的人生价值观。 学习的目的在于开发心智, 提高认识, 从而指导自己的行动, 即“开心明目, 利于行耳。 ”13为官者亦如此, 作者提出师法古人, “未知事君者, 欲其观古人之守职无侵, 见危授命, 不忘诚谏, 以利社稷, 恻然自念, 思欲效之也;素骄奢者, 欲其观古人之恭俭节用, 卑以自牧, 礼为教本, 敬者身基, 瞿然自失, 敛容抑志也;”14通过学习, 可以知道如何坚守职责, 如何忠心劝诫, 如何节约克制, 从而更好地约束自我, 悉心从政。

其次, 为官者在学习时也并非要面面俱到, 主要专注自己政务方面的学习, “但知承上接下, 积财聚谷, 便云我能为相;不知敬鬼事神, 移风易俗, 调节阴阳, 荐举贤圣之至也。但知私财不入, 公事夙办, 便云我能治民;不知诚己刑物, 执辔如组, 反风灭火, 化鸱为凤之术也。 ”15例如宰相就不仅仅会秉承旨意、统领百官、为国储粮积财, 同时也要知道如何侍奉鬼神、移风易俗、调节阴阳、举荐贤能等, 其他地方官亦如此。 总而言之, 学习是为官之基、为官之途, 是为官者健康成长、提高素质、增强本领的必由之路。

《颜氏家训》一书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 其中的为官之道更是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主要体现在:

(一) 为如何从政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养料, 培养了一批秉公执法、清正廉洁的治国人才。

颜之推为人正派, 廉洁自律, 其丰富全面的为官之道影响并带动了当时及后代各级官员。 为官者既然得到了国家和人民的信赖, 担任了公职, 就应该多花一些时间在人民身上, 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关心人民疾苦, 了解人民的所想所需, 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同时为官者应当多花一些时间在学习上面, 以身作则, 提高个人修养, 严格按照法律规章办事, 不放纵, 不越轨, 杜绝任何利用职权发财的邪念和恶念, 做一个真正为民着想、奉公廉洁的官员。 只有这样, 才能使吏治进一步清明, 社会进一步安定, 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二) 传播了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 推动了文化与教育的发展。

在魏晋南北朝这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 儒学传统思想受到了玄学、道教、佛教的冲击, 其独尊地位发生了变化。 当时官方的儒学教育几乎空白, 而民间儒学传习却愈演愈烈, 主要体现在家训作品中。 《颜氏家训》中的“应世经务”“中庸保身”“修身勉学”等充分体现了儒家传统思想, 儒家思想不仅影响了士大夫的行为, 更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家训使得儒家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拓展, 也为儒学在此后的再次繁荣奠定了基础。

总而言之, 自古“家”“国”紧密联系, 不可分割, 家训的作用不仅仅有利于个人的成长、家庭的建设, 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更会产生巨大影响。 《颜氏家训》中的为官之道, 最具价值的是其告诫子孙后代为官时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 不要为了高官厚禄而不择手段地到处经营。 但作为封建时代文人训诫子孙的家训, 我们也不可避免地看出其中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例如其中浓重的明哲保身、全身免祸的思想。 其实保全自身本没有什么错, 但也要权衡失去原则的利弊得失。 如果凡事都庸俗地奉行明哲保身, 成为一个“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自私者, 最终并不一定能真正保全自身。 所以为官者应当果断选择应有的行为, 勇于承担责任, 善于趋安避危, 从而保全自己。

参考文献

[1]颜之推, 撰.王利器集解.颜氏家训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2]王仲犖.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0.

[3]徐少锦, 等.中国家训史.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3.

[4]秦元.颜之推研究.齐鲁书社, 2012.

[5]卓志锋.颜之推思想研究.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篇3:官箴:古人的为官之道

官箴,则以对君王或者其他上层官员所作的规诫为主要内容。官箴起初规诫对象的范围很广,除了帝王将相,有时连后宫也包括在内。如西晋时期著名文学家张华的《女史箴》,就以晋惠帝皇后为讽刺对象,在暗讽其专权善妒的同时,对宫廷妇女进行妇德教育。

随着皇权的加强,官箴的内容和写作目的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帝王摇身一变成为规诫者,受规诫的对象变成了各级官员,乃至广大民众。南朝梁武帝萧衍的《凡百箴》是较早的代表作,在这篇箴言中,梁武帝对包括百官在内的子民提出许多要求,大体上是要大家树立远大目标,积极向上,不要自轻自贱,更多地关注人的自我修养。

帝王作箴,是为了巩固统治;而百官作箴,在失去向帝王进言的劝谏功能后,则转向内省。因此,官箴的最后一层含义,即做官的戒规应运而生。同时,唐代以来一部分不以箴命名,散体结构的文章,因其具有“劝讽为官之道、行政之方”的功用,也被算作官箴之列,是为广义上的官箴。

唐代官箴多为散体,由帝王牵头,朝中大臣编撰。比如武则天时期的《臣轨》、玄宗时期的《贞观政要》,其内容不是箴言,却更具模范作用,受到广大官吏的欢迎。

后蜀皇帝孟昶撰写的官箴以短小精悍著称,全文仅120字,四言一句。孟昶以“朕念赤子,旰食宵衣”开场,告诫各级官吏“为民父母,罔不仁慈”。官箴写成后,孟昶就命令各州县将之刻在石碑上,竖立在各州县衙门前,以为警戒。

宋元时期,官吏职能日益庞杂,官箴书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陈襄《州县提纲》、李元弼《作邑自箴》、吕本中《官箴》、朱熹《朱文正公政训》、真德秀《西山政训》、张养浩《三事忠告》等,都是中国古代官箴文书中的名作。与前代相比,宋元时期的官箴除道德规诫外,还非常关注总结各级官吏的实践经验。如《州县提纲》《作邑自箴》等,都是针对县令施政而作;又如《三事忠告》,分别根据自己在出任地方官员、监察官员、中央官员时的施政举措和一些想法作出总结,对后人提出真诚劝告。

到了明代,随着官僚队伍的日益壮大,官箴文化更趋丰富。明代官箴条理清晰,言简意赅,而且日渐细化,几乎达到了每一官皆有箴的地步。明宣宗朱瞻基颁布的《御制官箴》,共35篇,可谓细致之极,它通篇四言,凝炼地指出各部门的职责所在,告诫各部官吏要恪尽职守。成书于明朝的《官箴集要》,集从政为官和治学为一体,以仁义礼乐为本,是历代官箴类作品中影响最为深远的著作之一。书中辑录了诸多历史人物的佳言善行,既有经国济世的学问,又有从政为官的智慧;既有各种政务的操作方法和规则,也有调节政治关系的种种规定,为官员的实际工作提供了参照。

篇4:韩安国——精明官僚的为官之道

一、撒下爱的种子, 收获信任的果实

像苏联教育家捷尔任斯基说的那样:“谁爱孩子, 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 他才能教育孩子”。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真诚的爱, 才能实现真正的教育目的。特别是那些有过失的学生, 由于受到同学们的舆论, 心理压力很大, 对老师所说的话, 甚至是一个眼神都十分敏感, 就拿我们班的孔锴文来说, 他是三年级上半学期转进来的, 我私下里也打听过, 这个孩子以前有个坏习惯, 经常拖欠家庭作业, 家长想给他换个学习环境。开始我有点担忧, 但锴文表现得很棒!可是, 好景不长, 到了下半学期, 他开始有所变化, 先是漏个一样作业, 慢慢地越来越多, 他每天的借口是找不到了, 后来被同学找出来了, 其实他的作业都藏在美术学具袋里, 多狡猾的孩子, 接下去的事我想各位同仁也有同感, 找他严厉批评一番, 并叫他补好所有的作业!但结果是事与愿违, 怎么办?拿出第二招, 通知其家长, 但他是个留守儿童, 父母都在外地唱戏, 由伯父带着。他爸爸说是每天都打电话给孩子叫他做作业的, 天高皇帝远, 有什么用呢?伯父呢?又说不是自己的孩子, 说说也说不来。看来家校合作这招是不行了。

我开始对锴文倍加关心, 与其多谈谈天, 几次沟通得知他是非常想念妈妈, 就想做点错事出来让妈妈可以多给自己打个电话, 能回来看看他!多么发人深省的回答, 一个三年级的孩子, 心里藏着这样的秘密!我将其想法告诉了他妈妈, 他妈妈顿时无言以对, 轻声哽咽着……爱, 孩子需要完整的爱。从那以后, 我都会与他去谈话, 问问他生活上的情况, 并与其妈妈多联系, 他妈妈也每天给孩子多打电话, 有空了就回来看他, 有一次, 他妈妈坐了八个小时的车回来看他, 前后相处不到一个晚上, 他被感动了!但家庭作业依旧没有好转!我不再是严厉的批评, 而是给其鼓励与信任, 相信他肯定能把错误纠正好, 并让全班同学给他加油, 他的家庭作业, 我也不要求他在学校里补做, 家里的作业, 相信他能在家里完成!几天下来, 他的情况有所好转。把对学生的期待融化于对学生的爱之中, 让学生体会到教师那颗慈母般的爱心, 体验到人间的温暖, 从而引起共鸣, 开启自己的心扉, 乐于接受教诲, 容易把教师的要求转化为内在信念并付诸行动。

二、此时无声胜有声, 用尊重赢得信任

夸美纽斯说过:“在整个人的教育领域内, 只有一条途径可以接近学生, 这就是对他们的信任。”真正的信任是建立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互相尊重基础之上的。

记得刚开学, 为了便于科任老师熟悉和了解新学生, 我在讲台上贴了一张座位表。然而第二天发现座位表居然被撕碎了, 心里很不是滋味, 恨不得把肇事者找出来当场训斥一番。假如真的那样做, 我想肯定会伤害那位同学的自尊心。于是我就宣布无论谁做了, 只要能重新贴一张就不再追究了。果然, 第二天, 一张崭新的座位表贴在了讲台上。在那天的自修课上, 我表扬这位同学知错能改的做法 (没指名) 。后来, 那位同学主动找了我, 承认了错误的行为, 说明这样做的原因是自己的成绩不好, 不想被老师叫到。针对他的这一情况, 我及时地进行了思想教育, 使他重新树立起了学习的信心。我们经常发现调皮的孩子做了班干部后就变得很守纪律, 经常迟到的同学拿了教室的钥匙总是最早到校, 这是为什么呢?是信任所产生的强大动力。其实每个学生的内心都有这种动力, 关键是作为教师能否激发他, 特别是面对犯错误的学生, 我们应该在尊重对方的基础上信任对方, 使对方在信任的影响下, 激发内在的动力, 并使其向好的方向发展。

三、巧用“慧眼”识“英雄”, 妙用“金钱”留“英雄”

学生需要激励, 激励是一个人不断进步的助推器。有时一个亲切的问候, 一个会心的微笑, 一个关注的目光, 一句肯定的话语都是极好的激励。比如我们班的叶帅栋, 人如其名, 果然很会动, 课堂上动, 做作业动, 连写的字都随笔舞动。真是个令人头疼的孩子!不过, 他很爱劳动, 可以说, 除了学习, 他样样事情都会很积极, 看准这一点, 我便让他当了班级的卫生检查员, 这下, 他干得更起劲了, 我便适时给予他喜报, 夸奖他做事能干, 提醒他作为一个“英雄”, 需要多方面发展, 学习上也要有所成绩, 他哦哦满口答应。往后的日子里, 他对学习更加用心了!因此, 我觉得一个平时调皮的孩子, 在一次活动中表现得十分认真, 就应该在课堂小结的时候进行点名表扬, 若是对于那些学习自信心不足, 不够努力的学生, 可以在平时多进行谈话, 对其进行鼓励:“老师相信你, 只要勤奋学习, 一定会更好。”这样既可以消除学生的反感情绪, 逐步沟通师生的感情, 促使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唤起自尊心, 自爱之情, 鼓起前进的风帆, 懂得今后前进的方向, 从而达到自我纠正的目的。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充分利用闪光点, 有效激励学生, 而这正是他们弃旧图新的突破口。

篇5:何易于的为官之道

益昌位于嘉陵江南岸,距利州(今四川广元市)20公里。有一天,利州刺史崔朴兴致勃勃地率领宾客和随从泛舟春游,船到益昌,命随从到县衙索夫拉纤。按理说,何易于身为县令,征派几个民夫为刺史大人的游船拉纤,也不是什么难事。如果何易于“识时务”,不但照办不误,而且还会率领吏民夹道欢迎刺史大人大驾光临;还会备轿把刺史大人及其宾客接到县衙设宴接风;还会在刺史大人们上船时,给他们馈送一些益昌土特产品,如此等等。然而,何易于直情径行,既没有征派纤夫,也没有设宴接待,更没有赠送礼品,而是独自一人去到江边腰笏挽舟。崔朴见此情状,惊问其故?何易于躬身答道:“方春百姓耕且蚕,惟令不事,可任其劳。”说得崔朴及其宾客满面羞愧,连忙下船骑马而去。何易于把刺史大人弄得这般难堪,难道不怕刺史大人恼羞成怒、怀恨在心、找你碴子、给你穿小鞋,甚至让你丢掉乌纱帽吗?我想,何易于不是个木头脑袋,对这个问题,早就考虑过。但他考虑得更多、更深、更切的,还是益昌百姓的疾苦。

益昌百姓依山种茶,聊济穷困,而朝廷诏令重征茶税,还要地方官吏如实申报征课,不得隐瞒偷漏。何易于看了诏令,愤愤地说:“益昌人不征茶,且不可活,况厚赋毒之乎!”命县吏将诏令撂在一旁。县吏惶恐地说:“天子诏,何敢违!吏坐死,公得免窜(流放)乎!”何易于从容地答道:“吾敢爱一身移暴于民乎!亦不使罪蔓(牵连)尔曹!”说罢,将诏令焚毁。幸好观察使素知何易于是个清正廉洁、一心为民的贤吏,没有把他焚诏抗税这件事奏报朝廷。

史籍中还记载了何易于的一些爱民事迹:为了了解民情,他经常“召高年坐以问政得失”;“有死丧不能具葬者,以俸敕吏办”;督赋不忍迫下户(贫困户),或以俸代输”。对纷争斗殴、诉讼于官者,何易于亲自审问,“丁宁指晓(告诫、开导)枉直,罪小者劝,大者杖”,并立即释放回家,不随便交给吏役处理,因而“狱三年无囚”。

令人感叹的是,何易于遭时不偶,当时唐王朝正处于宦官专权、藩帅跋扈、朋党交争、政治腐败的局面,官吏考核制度形同虚设,“考绩之司,事多失实,常参官及诸州刺史,未尝分其善恶,悉以中上考褒之。”(据《大唐新书》卷七)因此,像何易于这样的贤吏,是难以得到升迁的。果然,在天子考察官吏政绩中,何易于只考得一个“中上”,被调任绵州(今四川绵阳市)罗江县令。

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中书舍人孙樵公差路过益昌,当地几个百姓把何易于治理益昌3年的惠民之绩一五一十地告诉他,并问:“像何易于这样的好官,为什么只考得个‘中上’?”孙樵回答说:“考核县令有四条标准:一是能否加快催收赋税;二是能否加快征发徭役;三是能否捕获更多盗贼;四是能否得到往来权要的赞誉。”百姓们听了,笑了几声就走开了。

孙樵对何易于没有得到朝廷的嘉奖和选拔,也感到十分惋惜。于是,写了一篇《书何易于》的文章,叙述了何易于治理益昌3年的政绩,同时也批评了执政者对选拔人才的消极态度。文章最后说,何易于生前没有得到朝廷的嘉奖和提拔,死后史官一定会把他的政绩载入史册,流传后世。果然,北宋史官欧阳修在编撰《新唐书》时,就根据《书何易于》这篇文章把何易于列入循吏行列,使之名垂青史、万古流芳。

篇6:『穷官』理念的为官之道

众所周知的和珅,正是一个凭借自己的地位来谋取金钱的头号人物。在他被革职下狱后,官府在抄家时发现,在和珅当权的二十多年里,其中大部分为违法经营所得。清朝规定,旗人不得经商,但和珅利用内务府官职,以皇室之名,借势借端巧取豪夺。虽然说是经商,但在大清律例下,也算是贪污的罪行。

在古代,像和珅这种依靠官位谋取钱财的人比比皆是,但都不外乎一个结局—革职下狱、抄家死刑和背负永世的骂名。

纵观清代,贪污成风。在这个几乎无官不贪,无官不富的年代却也有着一股子正气存在。

“做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这是从古至今都风靡流行的一句话,曾国藩本人也被誉为“中兴名臣”。那么,曾国藩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曾国藩出生在清代的地主家庭里,自幼就勤奋好学。他一生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不可为官自傲,故而在官场上获得巨大的成功。他所著的《曾国藩家书》也一致获得好评。

他在给九弟曾国荃的家书中曾写道:“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耻,以宦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故私信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章明鉴临,予不念言。”其主要意思是说:“我以当官发财为耻,以当官贫穷为荣。我将来留给子孙的遗产中,要是有我做官挣来的钱,我死不瞑目。”

所谓大丈夫言而有信。他说过这样的话,也是这样做的。据说在曾国藩仙逝后,所有的遗产都留给了两个儿子。但两个儿子的工资少得可怜,甚至不能养家糊口,以致生活非常拮据。如果曾国藩曾留下很多遗产,后人们也不会如此困顿的吧。

那么曾国藩为什么如此?为什么不像其他官员那样,以贪为宗旨?无论何时何地,对于男人来说,最危险的两样东西,就是金钱和权力。为此,曾国藩用心良苦地给小儿子写了信,信中提到“勤苦简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主要意思是刻苦奋斗会成功,自大懒惰会失败。他告诫儿子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

曾国藩一生信仰儒家“仁爱忠恕、礼义廉耻”的信念,让他立志做个清廉的好官。在仕途上,“穷”是保身之道。与曾国藩同时代的穆彰阿、肃顺二位权臣,贪鄙成性,一个丢官罢爵,一个被抄家灭族,但同为权臣的曾国藩却得以善终。他在《过隙影》中写过这样一段话:“当官以不爱钱为本,只要坚守一个‘廉’字,就算做事偶尔有失公允,天也能谅。”正是这种“穷官”理念,使得身为汉人的曾国藩在全是满清官员的当时,得以重用,成为清朝“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成就一生之名。

梁启超对曾国藩推崇备至,“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不仅如此,毛泽东也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由此可见,曾国藩的为官之道值得古今中外去学习。勤劳节俭,可使人具有崇高的思想品德,可使家庭富裕祥和,可使官员廉洁勤政,可使社会资源富足,更可使国家兴盛富强。

编辑:刘书

篇7:曾国藩的为官之道

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继承者,且其又能辩证地接受和借鉴近代西方文化的某些因子。曾国藩的耕读文化思想其实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近代西方文化观念影响的结果。

人格修炼

曾国藩作为一个政坛上的大人物,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政客最为显著的地方,是非常注重完善自己人格的修炼。

曾国藩活了62岁,3年内曾在清朝6个部兼过5个部的副部长,一次还升了4级。42岁以一介书生而封万户侯,大学士,实现了中国男人最大的理想———封侯拜相。

曾国藩的修身,人格修炼。首先是诚,为人表里一致,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第二个是敬,敬畏,内心不存邪念,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第三个是静,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第四个是谨,不说大话、假话、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第五个是恒,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他的最高境界是“慎独”,他每天记日记,对每天言行进行检查、反思,一直贯穿到他的后半生,不断给自己提出更多要求:要勤俭、要谦对、要仁恕、要诚信,知命、惜福等。

他靠人格的魅力成为卓越的领袖,野史记载,许多新科进士不愿意履朝廷之任而愿意进入两江总督的幕府,曾国藩的一个手令就可以使他们千里趋之。

韬光养晦

曾国藩的事业成功之道,再一点,就是大功不举。翻开中国的史册,常见这样的一些故事,与人相处共患难易,共成功难,功高震主。从古以来建立大功又得善终的不多,而曾国藩全身而终。

54岁那年打下南京,朝廷在封赏之余,对他手下的十几万湘军保持高度警惕。一面在颂扬,一面又在挑拨离间。曾国藩非常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实际上是处于很险恶的政治局面中。

他淡化自己头上的光环,将功劳归之于朝廷,归之于友军,大量裁撤湘军。他恢复乡试,赢得了世人的称赞,度过了表面风光,而实际上危机四伏的险恶的政治阶段。

整理/书含

上一篇:赶花会的教案设计下一篇:萃园村2009年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