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里的一些历史渊源

2024-04-11

满洲里的一些历史渊源(精选9篇)

篇1:满洲里的一些历史渊源

历史上的一些典故介绍

1、炎黄子孙。“炎黄”分别指中国原始社会中两位不同部落的首领。炎帝姓姜、是炎帝族的首领,他们自西方游牧进入中原,与以蚩尤为首领的九黎族发生长期的部落间冲突,最后被迫逃避到涿鹿(今河北省),得到黄帝族援助,攻杀蚩尤,黄帝姓姬,号轩辕氏。后来炎黄两族在阪泉(据说,阪泉在河北怀来县)发生了三次大冲突,黄帝族打败了炎帝族,由西北进入了中原地区。

黄帝族与炎帝族,又与居住在东方的夷族、南方的黎族、苗族的一部分逐渐融合,形成了春秋时期的华族,汉以后称为汉族,在当时中原地区的民族和部落中,黄帝族的力量较强,文化也较高,因而黄帝族就成为中原文化的代表。炎黄二帝就成为汉族的始祖,也被人们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因而,人们往往称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

2、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后,把部落联盟首领让位于舜,推舜为帝。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

3、鲧(gǔn)的儿子禹采取“开、通、疏、凿、引”方法治水有功,被推为部落联盟首领。

4、禹禅让帝位给伯益,禹的儿子启夺位称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自此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5、夏王朝第16代君王“桀(jié)”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桀犬吠尧”、“桀骜不驯”都出于此人。

6、“汤”以“网开一面”展示他的仁慈,并取得了黎民百姓的拥戴,后打败夏桀,灭夏建商;汤又名成汤,是尧舜时期契的.后裔。

7、“伊尹”是商王朝的开国功臣,也是中国第一位贤臣,历史上被视为臣道的楷模,后辅佐“外丙、仲壬(rén)、太甲”三王执政,亲作《伊训》、《肆命》等,有“伊尹囚帝(太甲)”之典故。

8、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就是从商朝开始的。

9、“三家分晋”:春秋时期,晋国的兵力虽然强大,但“政出多门”不能统一力量重振霸业,多年后被“韩、赵、魏”三家分割而亡。

10、商鞅变法:商鞅,原名公孙鞅,秦孝公期间,其通过变法使秦国变的强大,但因执法惹了太子,太子(秦惠文王)即位后用车裂之刑(五马分尸)将其处死,可谓商鞅“作茧自缚”。

11、孙膑与庞涓本是同门师兄弟,但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献谗言于魏帝,并将孙膑的髌骨挖掉,孙膑装疯被齐国营救,后有“围魏救赵”的事迹,并在一次战役中设计大败魏军,诛杀了庞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多行不义必自毙”就是此事给后人的启示。孙膑著有《孙膑兵法》。

12、战国时期四大公子: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

13、自秦孝公起,强大的秦国便有了统一天下的雄心,于是“齐、楚、燕、韩、赵、魏”六国便“合纵”抗秦,秦谋士张仪“连横”散联盟,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14、屈原投江,屈原名平,楚国王室贵族,我国伟大的诗人,政治家、思想家,爱国人士,因遭谗言被流放,后因不忍看到国家(楚国)沦亡,抱石自投汨(mì)罗 江,百姓乘舟寻尸不遇,为防鱼儿蚕食,用竹筒盛米倒入江中,后演化为赛龙舟、包粽子。屈原著有《离骚》、《天问》、《九章》等爱国诗篇,被后人整理为《楚辞》流传至今。

篇2:满洲里的一些历史渊源

老师好!同学们好!今天,由我来向大家讲述自己学习历史的一些方法。

历史,作为一门要求背、要求记的学科,很多人会对这门科目产生厌烦的心理,因为我们太懒,总把背诵重点看成任务,但是这个任务也有奖励与惩罚,奖励是你能凭借这些记住的知识赢得虽然是几分,但在月考排名却很重要的几分,去超越别人。而惩罚就是考完后总是只能拿着试卷说:“如果平时多背一些,历史多考几分就能超过某某了”的一些丧气话,心中的挫败感会一直伴随你直到下一次考试。

我和大家一样,都是从七年级开始接触历史这门学科,我也对背诵方面没有什么特长,知识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课堂上,记住每课老师讲述的重点,二是在家里,老师通常会布置一些背诵的家庭作业,能理解需要掌握的重点就是好方法,曾经有一段时期我也是把每天背诵重点的.这个任务无视了,后来我发现早晚还是得背的这个事实,无视这个家庭作业就只有一个后果-----再上课时会有莫名的压力感,没有那些平时就记住的同学自信,玩都玩的不踏实。三是在兴趣的培养上,这是最重要的,平时多看看中央十台科教频道,有很多关于历史的故事或人物传记,会帮助你更好的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再接触到书本中的章节时,你不再会觉得枯燥无味,背诵时也会轻松许多。

做问答题时多回答些内容也是考高分的一个方法,这个方法还可以运用在考别的科目上。考试时在时间满足的情况下,能多写尽量多写,比如结合时代背景,结合自己的理解,多写几个也提高了正确率,不然考完后比对正确答案说:“我本来想的就是这人答案,当时怎么没写出来?”说出这类后悔的话就只能怪你自己了。

篇3:郭象的一些“历史”问题

先是注《庄子》者数十家, 莫能究其旨统。向秀于旧注外而为解义, 妙演奇致, 大畅玄风, 惟《秋水》、《至乐》二篇未竟而秀卒。秀子幼, 其义零落, 然颇有别本迁流。象为人行薄, 以秀义不传于世, 遂窃以为己注, 乃自注《秋水》、《至乐》二篇, 又易《马蹄》一篇, 其余众篇或点定文句而已。其后秀议别本出, 故今有向、郭二《庄》, 其义一也。”

郭象年少时就颇具才理, 对老子、庄子的思想学说有一定的研究。关于郭象《庄子注》, 上述材料表明:“象为人行薄, 以秀义不传于世, 遂窃以为己注, 乃自注《秋水》、《至乐》二篇, 又易《马蹄》一篇, 其余众篇或点定文句而已。”认定郭象《庄子注》是剽窃向秀所著。

疑点之一:根据上述材料, 在时间先后顺序上表明, 似乎是先有郭象《庄子注》, 然后才有向秀本流传于世, “其后秀议别本出”。从常理判断, 不存在先者剽窃后者的可能。《晋书》的理由是:“秀子幼, 其义零落, 然颇有别本迁流。”原来是向秀的儿子年幼, 没有保管好向秀的作品, 导致其《庄子注》部分内容零散流落于世, 为郭象所利用。大体说来, 该历史材料强调郭象《庄子注》在内容上与其有较大雷同, 由于向秀并没有及时向社会宣布其著作权, 以至于被后者郭象“冒名”了。

围绕郭象《庄子注》真伪问题, 《晋书》向秀传里有另外一段表述:“向秀, 字子期, 河内怀人也。清悟有远识, 少为山涛所知, 雅好老庄之学。庄周著内外数十篇, 历世才士虽有观者, 莫适论其旨统也, 秀乃为之隐解, 发明奇趣, 振起玄风, 读之者超然心悟, 莫不自足一时也。惠帝之世, 郭象又述而广之, 儒墨之迹见鄙, 道家之言遂盛焉。……”该历史材料认为, 郭象是对向秀《庄子注》“述而广之”。这种观点表明, 郭象《庄子注》确有在内容上与向秀《庄子注》一定程度地雷同, 然而在思想上却是有所发展。对于向秀和郭象所著, 在社会上的影响程度进行比较, 似乎也可以证明“述而广之”的观点:向秀《庄子注》为“振起玄风, 读之者超然心悟, 莫不自足一时”;郭象《庄子注》为“儒墨之迹见鄙, 道家之言遂盛焉”。总体而言, 向秀《庄子注》起到了“振起玄风”的作用, 郭象《庄子注》却使得道家学说盛极一时, 完全压倒了儒家、墨家两派。由此可见, 郭象《庄子注》在社会上的影响程度, 与向秀所著相比, 孰胜孰劣不言自喻。

疑点之二:《晋书》中郭象传表明, 向秀《庄子注》并没有真正流传与世, 于是才有了郭象“冒名”的机会;这与向秀传中, 向秀《庄子注》“振起玄风, 读之者超然心悟, 莫不自足一时”, 存在逻辑上的矛盾。我们都知道, 在中国古代, 无论谁的思想要想对整个社会形成一定程度地影响, 除了以书籍的方式传播外, 不可能存在其它方式。据此, 我们有理由相信, 向秀《庄子注》是在社会中公开流传过, 这与郭象传中所表达的“秀子幼, 其义零落, 然颇有别本迁流”、“以秀义不传于世”相矛盾。

对于史籍记载同一件事, 出现前后矛盾的现象属于什么问题?不由得使我们联想到《史记》与司马迁。三国时期王肃评价司马迁:“司马迁记事, 不虚美, 不隐恶。刘向、扬雄, 服其善叙事, 有良史之才, 谓之实录。”王肃认为, 司马迁写史的特点是“不虚美, 不隐恶”, 说明司马迁对于历史材料的选用有较强的客观性, 不存在感情方面的喜恶。王肃引用刘向、扬雄的观点, 认为司马迁“善叙事”, 具有史学家的优良品质——“实录”。我们有理由相信, 历代历史编撰者定是对“实录”的精神和原则有所继承, 《晋书》的编撰者想必也不例外。对于上述前后文表达不一致的原因, 我们可以假设《晋书》完全体现了“实录”的原则。即在《晋书》编撰时期, 历史学家们手头有关郭象《庄子注》的原始历史材料, 普遍体现了上述两种“窃以为己注”及“述而广之”的不同观点。这个争论完全是一个学术方面的争论, 从晋代一直延续到《晋书》编撰的唐代初年, 且一直没有定论。在这背景下, 遵循“实录”的原则, 把学术界尚未定论的上述两种观点, 分别予以记载。但在《晋书》中, 细心的话, 我们还能发现下面的矛盾。一是介绍郭象时有这样的表述:“州郡辟召, 不就。常闲居, 以文论自娱。……”上述介绍郭象出仕经历时, “州郡辟召, 不就”, 说明郭象是没有担任过“州郡”地方官职。二是同样, 是在《晋书》, 记载郭象传的前一页———西晋名士庾敳传中, 我们发现还有这样的表述:“豫州牧长史河南郭象善《老》、《庄》, 时人以为王弼之亚。敳甚知之, 每曰:‘郭子玄何必减庾子嵩。’……”“豫州牧长史河南郭象”分明是在告诉读者, 河南郭象是担任过“豫州牧长史”这么一个地方官职的。除非上述所说“豫州牧长史河南郭象”另有其人, 否则任何一名读者都能清楚地判明, 这与材料“州郡辟召, 不就”所表达的含义前后自相矛盾。事实上, 这里所说的“豫州牧长史河南郭象”, 与我们上面所说《庄子注》的作者郭象, 确系同一人。

问题很清楚, 关于记载郭象的历史材料再次出现前后矛盾。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 《晋书》的编撰者对于郭象的一些历史问题, 没有秉承“实录”原则。其目的是什么呢?我们认为, 其目的是要模糊郭象《庄子注》在历史中的真实性, 而导致这行为的情感因素源自于儒家学派与道家学派的根本思想冲突。“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 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 岂谓是邪?’”早在春秋战国时期, 儒、道两家之间因学说见解的差异, 导致了难解的争斗。魏晋玄学时期, 郭象《庄子注》是对道家学说的又一重大思想贡献。郭象除了使得“儒墨之迹见鄙, 道家之言遂盛焉”外, 原本驳杂不一的《庄子》各种校本, 在经郭象校注后, 皆以郭象所勘定《庄子注》本为准。换句话说, 我们当代所见《庄子》内篇、外篇、杂篇共三十三篇, 都是源自郭象的功劳。

有了对儒、道两家思想争斗的认识, 我们不难理解, 如果《晋书》的编撰者站在儒家思想立场, 是不愿意看见郭象把道家思想发扬光大。于是把郭象与向秀《庄子注》之间这种“述而广之”的思想学术关系, 混淆为“窃以为己注”不道德的剽窃行为, 是完全合乎情理的。其最终目的无非是要模糊郭象《庄子注》的真实性。对于注重考据学的中国文化研究领域来说, 这种思想学说在历史真实性上出现的模糊不清, 无疑对于其打击是致命地。“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拨开历史的迷雾, 终归能还原历史的真相。相信我们所做的上述相关工作, 对于郭象的一些“历史”问题的澄清, 有一定的意义。

摘要:郭象《庄子注》与向秀《庄子注》之间的关系, 学界普遍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者为“窃以为己注”, 另一者为“述而广之”。我们所能追溯的历史材料——《晋书》, 对上述两种观点都分别予以了记载, 这使得读者无从分辨。事实上, 流传于世的现代《庄子》本, 是依据郭象《庄子注》所勘定, 郭象《庄子注》在学术上有其一定的地位。因此, 历史上关于郭象《庄子注》的“真伪”问题, 直接关乎对《庄子》思想的研究。通过考据, 若能判明、澄清郭象《庄子注》“真伪”问题, 无疑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郭象,向秀,《晋书》,《庄子注》,“实录”

参考文献

[1].[唐]房玄龄等.晋书.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M].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

[2].[晋]陈寿.三国志.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M].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

篇4:满洲里的一些历史渊源

关键词:伪满洲国;满洲重工业株式会社;鲇川义介

中图分类号:K2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218-02

1937年是伪满洲国兴亡史上的重大转折点,以关东军武装占领为基础的军事殖民统治业已确立,日伪当局的施政重点便由集中进行武力讨伐镇压,转向加强经济掠夺。伪满的产业开发五年计划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出台的,为了实现这一庞大的经济掠夺计划,日伪当局制定和推行的经济“统制”政策,特别是特殊公司制度,相应地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其重要标志就是满洲重工业株式会社(简称“满业”)的创立。“满业”的创立表明:日本帝国主义对伪满经济的控制和掠夺,从依靠以国家资本为主的满铁,转向资本与技术全面依靠垄断资本集团即财阀;特殊公司制度从一业一公司转向一业多公司与一业一公司同时并存。

一、“日产”的迁移及背景

伪满产业开发五年计划制定后,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对所需庞大资金的筹措。早在九一八事变前,“满铁”就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所谓“经营大陆的资金渠道”。据满铁经济调查会统计,到1930年末,日本对我国东北的投资额为17.5亿余元,其中“满铁”的投资额为9亿多元,即占50%以上;正金、鲜银与东拓等金融机构的投资额为2亿多元,即占11%左右;其它私人垄断资本,如三井、三菱、安田、大仓等财阀也有投资,但主要是商业资本的投资。九一八事变后,“满铁”继续保持其“对满投资的主要渠道”地位,从1932—1937年间,日本对我国东北投资为15亿元,其中“满铁”为8.4亿元,即占56%;如再加上满铁的子公司(即所谓“准满铁”)的1.3亿元,则达68.2%1。①“满铁”是通过所谓民间股份的实缴和公司债的发行,从日本金融界吸收了大量资金。但是1937年“满铁”民间股份的实缴已经结束,而且由于日本国内起债市场萧条,公司债的募集也陷入停滞状态,所以面对伪满产业开发五年计划所需要的巨额资金,“满铁”也只能望洋兴叹,无力承担。而这时伪满产业开发五年计划不仅在资金上遇到了困难,而且,对重工业基础薄弱的东北,诸如汽车、飞机等工业几乎是空白,要想实现众多的计划指标,技术上远远不能适应要求。特别是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事变,资金、技术、劳动力等更是日益困难,这就使日伪统治者必须重新考虑一业一公司的特殊公司体制的合理性,不得不改变伪满建国之初提出的“不许财阀进入”的初衷,力争财阀的支持和合作。

为了将日本国内资本与技术引入东北,1936年秋,关东军经过与日本陆军省军务局策划,以满铁总裁松冈洋右的名义,召请日本产业界头面人物来中国东北视察,征求意见。应召而来的新兴财阀,日本产业株式会社的鲇川义介对“开发满洲”抱有很大兴趣,并表示了极大的关心,他对伪满产业开发五年计划提出一系列意见,他在“满洲现地视察报告”中主张改变一业一公司体制,实行从钢铁、煤炭等基础工业,到飞机、汽车以及其他制造工业的一条龙综合经营。当时,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正以1941年为目标,准备发动更大的侵略战争。陆军省和参谋本部,为了扩军备战,正在积极策划增产飞机和汽车,并准备利用一部分外资,引进美国和德国的技术。鲇川义介的报告书提出后,军部抱有很大期望。这是因为,首先,鲇川义介是新兴的财阀,新兴财阀是九一八事变以来,与日本帝国主义的战争政策紧密结合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新兴财阀与这种战争政策的步调是完全一致的。其次,鲇川义介为首的“日产”财阀是日本新兴财阀中最大的垄断体,是一个财力、物力、技术力量都比较雄厚的重工业会社。因此,以鲇川义介为首的“日产”财阀当然地成为军部借以实现以军事目标为重点的伪满产业开发五年计划最合适的人选。况且鲇川早已垂涎东北,以鲇川为首的日产财阀,虽然是专门以军事工业为主并乘着“军需通货膨胀”的浪潮而发展起来的,但是由于没有自己的银行资本作背景,也经不起三井、三菱垄断财阀对军事工业的垄断。在这种情况下,若能挤进资源丰富的中国东北,那不仅能打开经营不景气局面,也能捞取大量的利润。因此,鲇川即刻答应,并乘机提出将整个日产会社移驻东北,陆军省表示同意。当鲇川要求迁移后接管满洲重工业的综合经营并对其资产和分红予以保证时,关东军和伪满的首脑们也满足了鲇川的全部要求。可见,日本军阀和财阀彼此勾结以期达到双赢,这就使“满洲重工业开发株式会社”的成立不可避免。

二、“满业”的创立

1937年10月19日,关东军拟定了《满洲重工业会社确立纲要》,满洲国政府发表的当局谈话如下:“为了适应目前形势的发展,日满一体,迅速而又大规模地扩充生产力……满洲国政府决定建立一个以重工业为中心,以综合经营为目的的强有力的国策会社。”[1]

10月22日,日本内阁开会,对关东军司令部拟定的《满洲重工业会社确立纲要》给予认可。日本产业股份公司于11月20日召开股东大会,全场通过了将总部迁到伪满洲国的决定,总部的地点设在新京的满铁附属地内的满蒙旅馆。“日产”将其本社移驻东北,成为“满洲国”的法人。27日,“日本产业株式会社”正式改称“满洲重工业开发株式会社”。任命鲇川义介为总裁,冯涵清为副总裁。而且还公布了同年12月20日制定的《满洲重工业开发株式会社管理法》,明确规定了“满业”在伪满洲国对钢铁、轻金属、飞机、汽车、煤炭、金、亚铅、铜及其他矿业进行投资并指导经营,这就是说,“满业”是以军火工业为核心的全面经营基础工业的大托拉斯。关东军对迁入东北的“日产”财阀给予特别的优惠,并通过《管理法》给予法律上的保障。“满业”的资本总额为4.5亿元,“日产”财阀和伪满洲国各持一半股份,《管理法》规定:在10年之内保证“日产”财阀对所投资资本每年六分红利,即使营业收益达不到六分时,也要由伪满洲国政府给予补足,利润分红,对实缴资本达不到七分五厘时,按对伪满政府股份1:2进行分配[2]276。由此可见,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实现其现地筹办军火的政策,对迁入伪满的新兴军火垄断集团给予了优厚的特惠,“满业”获得了优厚的利润保证。

三、“满业”对东北重工业的垄断

“满业”的设立,使“满铁”的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1936年,“满铁”撤销经济调查会设立产业部,正准备大肆进行所谓的“满洲产业开发”,然而,如今却不得不把有关重工业企业交给“满业”。即以昭和制钢所为首,包括满洲碳矿、日满镁、满洲铝矿、同和汽车、满洲石油等在内的8家会社转交给“满业”经营,“满铁”在这些会社中实缴资金总额1.1亿日元,“满铁”除在昭和制钢所保留45%的股份外,其余各会所的股份全部由伪满洲国收买,并以此作为对“满业”的出资。①“满铁”交出这些公司后,以铁路为中心的交通运输的综合经营,以抚顺煤矿为中心的采煤炼油事业,以调查部为中心的对全亚洲的调查研究,变成了“满铁”三项主要活动。

“满业”在接收满铁一些重工业子公司的基础上,又陆续设立和接收一些子公司,如本溪湖煤铁公司、东边道铁矿、阜新碳矿、密山碳矿、满洲轻金属、满洲飞机、满洲汽车等等。“满业”在掠夺东北资源的过程中获得了丰厚的利润,资金不断膨胀。1941年,“满业”资产为17.42亿元,并在该年收齐4.5亿元的额定资本;1944年“满业”资产超过了28.63亿元,比初建时增加了5倍以上,“满业”控制下的资本,构成东北全部股份资本的一半以上。②可见,“满业”对东北重工业的垄断地位日益加强,造成了东北重工业的畸形发展。同时也使东北民族资本只能依靠农业,在农产品的加工和交易方面寻求发展,因而油坊、制粉、粮栈等成了民族工商业的代表性行业。即便如此也逐渐让位给炼铁、采煤和化学工业,原本立于满洲经济一隅的民族工商业逐渐凋零、衰落。

但是,“满业”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掠夺战争资源的无穷欲望,促进了“满业”的建立,而这种竭泽而渔的军事掠夺,又注定了“满业”势必陷入失败的泥潭不能自拔。自“满业”建立以来,伪满洲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日益困难,越是扩大掠夺,这些方面的困难就越大。为了解决这些矛盾,日伪统治者曾经在煤炭、钢铁两个部门采取两种截然相反的办法;即在煤炭部门将满碳公司所属煤矿分离独立,妄图发挥各矿的作用;在钢铁部门,则把昭和制钢所、本溪煤铁公司、东边道铁矿合而为一,成立满洲制铁公司,妄图一元化地解决钢铁原料问题。而且,在1942年公布的所谓《基本国策大纲》中规定,特殊公司只限于极其需要国家参与的特殊企业,所谓一业一公司主义,除企业性质上特别需要者外一般已不采用[2]271。这就是说,无穷的军事资源掠夺,已经破坏了既定的经济“统制”政策。但是,他们只能修补这个政策,不能抛弃这个政策。“满业”的目标是以汽车、飞机为核心综合经营重工业,但是,满业属下的各企业,都是受伪满政府监督的特殊公司。日伪统治者为了加强对重要物资的配给“统制”,不能把日满商事公司完全交给“满业”经营。这样,“满业”不但不能单独地实现其综合经营,而且和其它企业一样不可能摆脱困境。

“满业”最初的目标,是建立年产十万辆汽车的企业,鲇川原打算从美国引进外资和技术。正在日产移进满洲具体化时,国际联盟大会,关于卢沟桥事变,通过一致谴责日本的决议案,日本受到全世界的责难,但是,尽管如此,鲇川仍然打算,俟日产移进满洲一有头绪,就出访美国,劝说美国财界的实力人士,实现对外资的引进,并通过这种做法,引导一般舆论承认满洲国。并且,已经向邮船“浅间丸”,预购了船舱,但因在“满业”成立的1937年12月,在扬子江上,发生美国帕尼号炮艇被日军误炸事件,美国的对日舆论,一举强硬起来,于是,鲇川不得不取消了美国之行。打算暂停一段时间,等待对日感情的镇静,但后来,由于卢沟桥事变的长期化和扩大化,最终也未获得渡美的机会。后来,■川访问德国,与德国公司签订合同,试图以德国的资本与技术实现其既定计划,结果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也化为泡影。1943年12月,鲇川不得不在失意中辞职,而“满业”一直苟延残喘到日本投降而结束。

参考文献:

[1][日]满洲国史编纂刊行会.满洲国史(总论)[M].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译.哈尔滨: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1990.

篇5:初中历史导学案使用的一些思考

关于初中历史导学案使用的一些思考

文/李俊莲

摘 要:“学案导学”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是导学案的使用既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否定,又不是练习册,大家在使用时不能以学案代替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导学案,使其真正成为提高学生成绩的有益途径是每一位教师应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导学案;自主学习;引导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学生在教学中主体地位的重要性,为了创造高效的课堂,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效地联系在一起,我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实行了以学案导学为载体的课堂模式的探索,下面就谈谈我在导学案使用中的一些实践和思考。

一、重视教师的引导

我们使用导学案主要是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实现的。因此,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教会他们怎样学习、怎样思考,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导学案使用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去自学、去合作、去探究。

1.让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进行自主学习,这一环节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看书,用好教材,特别是在完成导学案“知识结构梳理”的同时,向学生要强调采用圈、点、评、注等不同方法在书上做好记录,划出重点。这样,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拿起笔来自己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阅读教材,寻找答案。对于基础好的学生来说,这一环节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而对于基础差又懒得听课的学生来说,老师正好可以趁其他学生自学的时候来监督他,迫使他不得不拿起笔去看、去划、去记。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老师单纯地讲、学生被动地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

2.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导学案中的有关问题。对于那些浅显的问题,可让学生独立完成。而对那些难度较大、学生无法独立完成的问题,可以让他们讨论交流,同时老师在一旁进行循循善诱,最终师生共同归纳总结,达成共识。例如在学完《秦王扫六合》这一课后,要求学生正确评价秦始皇。有学生认为秦始皇是暴君,有学生认为秦始皇是千古一帝,这就涉及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的问题,教师向学生指出:评价杰出人物时应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辩证分析,同时评价历史人物要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教师教给学生评价人物的方法,然后让学生探讨秦始皇完成统一、开创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焚书坑儒、修长城、开灵渠的影响,进而指出秦始皇的功绩和过失,最后总结性地评价秦始皇,并达成共识:“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创立者,功大于过,是我国封建社会有作为的皇帝。”教师的.及时引领,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历史学案要以问题为引领,设计递进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这就需要导学案在设计问题时应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体现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指导学生解决难点,突破重点,应该而且必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思考。

二、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导学案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的填空、习题的堆积,不能把导学案当成变相练习,这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加重学生负担,与素质教育相违背。“教是为了不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无论用什么先进的教学手段都必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其呈现方式多、信息量大、直观性强而在课堂教学应用手段中见长。在运用导学案进行教学的同时,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比如,在讲《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时,教师先出示一段《天龙八部》的视频,这段视频里萧峰本是契丹人,段誉来自大理,他们和虚竹准备去西夏迎娶公主。紧接着老师指明:当时汉族建立的北宋、契丹人建立的辽和党项人建立的西夏,构成了一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特殊历史时期。这样,从学生喜爱的古装武侠电视连续剧衔接到课本,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他们自然就会认真投入到本课的学习中去。

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必须以良好的感性认识为前提。多媒体把不可再现的历史现象重新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将抽象内容具体形象化,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了信息。

三、导学案应当是灵活机动的

导学案是教师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预设方案,教师教学意图的体现,由于学生层次不同、思维方式有较大差异,在实施的过程中与预设情况可能会有所出入,所以导学案应当是灵活机动的。教师在教导学案时应当给学生足够的发挥的空间,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把自己发现的新问题记录在上面。学生只有借鉴、补充、完善学案,才是真正的学习的主人。比如,我在讲《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时,学案中有段材料显示:邓小平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会谈时,明确表示主权问题不容讨论。有学生看到这段材料后提出了疑问:为什么主权问题不容讨论?面对这个本不在我教学设想中的问题,我当即鼓励学生们思考,从什么是主权到联系香港的历史,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主权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的权力,神圣不可侵犯。在运用导学案教学时,教师只有充分预设,才能及时捕捉学生稍纵即逝的疑问、想法等精彩瞬间,并及时引导点拨,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角度、多方面地探索新知。

总之,我认为在历史课堂中使用导学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实现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使导学案成为学生掌握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科学习方式的载体,有效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当然,导学案在使用过程中还有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庄炳建。教学案:师生共用的探究学习载体[N].中国教育报,2008(05)。

[2]陈丽君。构建动态生成课堂[J].才智,2012(09)。

篇6:满洲里的一些历史渊源

在历史课上学生一般积极性不高,均是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或以一定的地图演示与教师的讲解相配合,很难发挥教师与学生的双边作用。多媒体教学的引入增加了历史教学的形象性和直观性,它可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使学生有新颖感、好奇感、独特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个别化教学成为可能,无形中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较好的交互能力。本人就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谈一些体会:

一、多媒体教学在历史教学中有以下特点:

1.新颖性:多媒体教学的新颖性,表现在它体现了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它是建立在高科技基础上的一种教学形式。给学生的感觉是耳目一新,可以更好的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教师可以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

2.趣味性:多媒体教学的趣味性表现在,它可以在比较枯燥的文字中添加一些动感效果和丰富画面。比如说可以使文字在大屏幕上从不同的方向出现,另外对一些重要的内容,可以使文字以不同颜色闪烁,如我在讲到《民族团结》时播放《爱我中华》歌曲,并用多媒体展示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演出的大型音乐舞蹈《团结颂》画面。以歌曲的形式创设情景,营造出一种欢乐、和谐的气氛。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本课的主题:民族团结上。

3.直观性:多媒体的直观性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在历史地图的教学中,如讲到《红军不怕远征难》时,对红军长征路线用其它应用软件制出动画箭头,随着教师的点击而移动。这样可使用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其红军的路线,也更便于学生记忆。

4.更具有双边交互性:何为“交互性”,打个比方说,我们现在想看某个电视节目,须等到播放时间电视台开播时才能看到,这不是交互性,但如果达到想什么时间看,看什么节目都能由自己决定,这就是交互性。多媒体教学就可以通过某些计算机软件来达到交互性,也就是说想学什么内容,就可以学什么内容,学习的进程等一切都由自己来控制。这样即可以便于学生更好地自己了解自己,做到心中有数,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这是传统教学方法所望尘莫及的。

二、多媒体教学在历史教学中有以下作用:

1.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完全可以满足现行历史教学的提问、应答、个别交流、个别辅导等多种要求。我们在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导教学时,尽量不要以传统教学方式动用现代教学媒体,去控制学生,去束缚学生。而是研究它的特点,使之更有利于学生的认知规律,构建最优化的课堂结构,即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特点,将抽象知识形象化;又考虑让学生不断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

2.多媒体教学更容易实现教学中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地位的转变。

多媒体介入课堂教学,向学生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信息,使学生自主学习,自由交流,自觉探究成为可能,它更适合于不同学生的个体需要,更方便不同学生的个体选择。我们在运用多媒体中,不仅是为了满足教师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满足学生,并刻意追求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学习进度,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相互交,对学生进行某些指导,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在知识背景、学习方法、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别,以前课堂学习的个别化几乎无法实现,试想,一个班有60多名学生,教师只能针对多数学生能理解的水平讲课,教师的时间平均分配给每个学生不过1分钟,学习好的学生“吃不饱”、学习差的学生跟不上,问题也不能及时得到反馈,影响了教学效果。应用多媒体教学网络的监控功能,随时监看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课程进展,用教学网络的辅导功能给予学生必要的提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选择各内容的学习顺序阶段进度,实现个别化教学。

4.扩大了教学范围。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网络和适当的教学软件,学生可以实现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教师对教学内容和常见问题的认识转化为软件后,就可以节省大量的简单重复劳动,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精力用于分析指导学生,并根据学生的解答实施遥控辅导。

5.可以更好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的教学手段只能靠教师个人的一言一行,很难达到好的效果。多媒体教学的介入,在这方面发挥了它的优越性,它可以通过一些电影、电视剧的镜头剪接,然后用于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比较真实的历史画面中去体味,去感染,从而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如在讲到抗日战争时,将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以及中国人民坚决反抗的一些真实的历史镜头剪接在一起,让学生在课堂上了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面目和中国人民视死如归的坚决反抗的精神,从而激起学生对帝国主义的痛恨和对祖国的热爱。

三、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历史教学中又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1.它是历史教学手段和教学法改革的必经之路。

现代教育改革不仅是教学内容的改革,更重要的是教学手段的改革,改变过去那种过时的教学手段的改革,改变过去那种过时的教学手段。根基于现代科技的我媒体教学手开辟了现代教育的一条新路子。

2.它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必要手段。

篇7:满洲里的一些历史渊源

问题式导学法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体现新课程理念,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特别容易使学生转变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它立足基础知识,着眼提高能力,教为主导,学为主体,高效地完成初中历史教学任务。我在平常教学工作中,对于问题导学的运用基本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一、设置情景,巧妙导入

导入是教学的起始环节,恰如其分的导入能迅速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教学内容的情景中,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引到探求新知识上来,同时教师也自然的把学习目标展现给学生。我经常用的导入形式有以下几种方式:①从复习相关旧知识导入;②从时事政治导入;③运用歌曲、故事、情景表演、视频材料等多种手段,激发情趣、设疑导入。

二、指导阅读,整体感知

我一般会在事先制定的导学案中列出的知识结构,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我列出的知识结构查阅课本,自主探究基本的历史知识,并同时完成学案内容。限定时间(按章节一般在三至五分钟)让学生阅读教材(或查阅资料或互相交流),积极思考、填写知识结构。期间巡回指导,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难点,确定重点讲解的内容及方法,同时对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进行知识或方法上的辅导。也督促不自觉的学生完成学案。

三、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这阶段我会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围绕每一课的重点内容,精心设计探究题,但要注意题目的梯度性、层次性、探究性。然后由学生再重点阅读教材(或相关资料),动脑思考,合作讨论、探究,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简单的运用情况。学生之间就自主探究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相互提问,相互解答。自主探究结束后,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询问学生还有哪些不会或不明白的,给学生一个提问的机会,简单的知识点学生相互解答,较难的知识点小组讨论或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归纳。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学基础知识,充分的去感知历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了解了学情,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的重难点。师生互动,合作探究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要做到由浅入深,层层推进,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探究,分析、理解教材内容,使学生全面准确透彻的掌握、理解、运用知识,充分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在这一环节中,我特别注意教材中的图片和地图的应用。

四、构建网络,拓展升华

课堂小结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契机和切入点,是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传统教学中小结这个环节基本上是由教师来完成的,其实课堂小结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复述一节课的主要内容,而是学生一种极好的自我反思的机会,这种自我反思的过程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是教师不能越俎代庖的。教师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展示自己的观点,既体现了师生教学相长,又引导学生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做到知古鉴今,从而使学生将刚学习的知识升华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克服了以教材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弊端.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从而较好注重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五、自我检测,巩固提高

本环节主要是知识运用、补偿提高,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习题,要求既突出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体现考试的特点,又灵活多样,赋有新意,实现了寓教于乐,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巩固和掌握了知识,教师一方面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判断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另一方面在学生相互提问的过程中找出他们心目中的重点、难点,从而进行针对性补偿教学,达到最佳教学目的。

六、学以致用,提升能力

篇8:新课改下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些反思

一、合作课堂成效明显

新课标强调“学会同他人, 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交流思想、合作学习”, 于是很多学校掀起了一股打造合作课堂的风气, 为此, 我们学校也曾组织教师到隆安高中听课, 既听学校领导介绍他们开展合作课堂的经验, 也到课堂上听课, 看到很多学生怀着极大的热情投身到讨论问题当中, 同时还看到有少部分学生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回来后, 我们学校也曾试过开展合作课教学, 其实合作课容易上的, 教师给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 之后学生发言, 最后教师点评。其中关键一点是教师所给的问题要合理、新颖和符合大纲要求, 同时结合学生的性格、特长、智力倾向、学习风格, 让学生自由组合讨论, 尽可能地调动每位学生参与进来的积极性, 发挥每位学生的特长, 群策群力, 通力合作, 共同完成教师所给的问题。在这里强调的是, 教师不能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压缩学生讨论的时间, 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探讨问题, 这节课才可能是成功的。

二、注重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 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 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由于目前我国还是实行考试制度, 因此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则显得更重要, 尤其是高考题中的主观题, 想要拿高分, 就要靠我们在上课时多做些研究性的学习, 让学生掌握好解题的方法与技巧, 结合教材的基础知识, 由易到难。比如钓鱼岛问题, 先让学生收集史料, 从历史、地理等方面证明是我国领土, 然后提出:我们应当如何面对日本的挑衅?一旦爆发战争我们将如何应对?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历史学科需要再现历史的情境, 提高学生的兴趣, 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我们达到这个目的。我们能借助多媒体把历史学科枯燥的东西形象化, 多媒体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结合、交互性强和丰富的表现力等优势, 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历史学科的每一节或者每一章都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当今很多以历史题材为主的影视作品, 将历代有名的帝王将相、文人学士、才子佳人差不多都搬上了银屏, 比如《封神榜》、《英雄》、《秦始皇》、《西楚霸王》、《三国演义》、《隋唐演义》、《唐太宗李世民》、《武则天》、《水浒传》、《朱元璋》、《戏说乾隆》、《珍珠港》、《风语者》……我们可以借用这些影视作品, 帮助学生了解历史, 掌握历史, 评价历史, 这种教学方式在我们普通中学效果会更明显。

四、让学生充分参与历史问题的提出和设计过程

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注重探究学习, 使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 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如何才能达到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目标?如果只是从网络上以及从海量的参考资料中拿出那些历史问题给学生练习, 收获不大。教师也可以结合历史教材要求, 根据教学大纲的范围,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或者教师先设计一些问题) , 然后让学生自由讨论、解决。只有学生亲自参与, 他们才有兴趣学习。教师在每节课上课前可以用几分钟时间, 让学生轮流上台讲解他们自己设计的题目, 最好制作成课件形式。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当然教师要设计一些有创意的问题, 特别是所提问题应尽可能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难度适中, 且巧妙有趣, 能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

五、在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上多下工夫

新课程改革提倡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在传统的历史课堂里, 教师在讲台上讲得眉飞色舞, 而学生在下面听得一头雾水、昏昏欲睡。要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 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设计上做一些大胆有益的尝试, 给自己的课堂增加亮点。例如教学必修一第二单元《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时可采用角色扮演方式:模拟古罗马的法庭, 让学生分别扮演皇帝、军政长官、省长、陪审团成员等。其过程、台词、情景, 都让学生根据历史材料以他们的想法来展现, 教师只是起指导作用, 这样学生就能把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 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和交流程度。

篇9:浅谈历史教学的一些体会

关键词:历史教学;体会;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0-0105

一转眼,笔者在教育战线已经奋斗十二个年头了,以往受到笔者教育生涯的影响,没有意识到教育也要与时俱进,改变自己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近几年,随着高中历史新课改的不断发展,笔者受到的启发和震动很大,尤其是深刻反思以前的从教经历,让笔者从思想深处认识到教育也应革新。因此,在这几年的教育中,除了基本功的锻炼之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新课改理念的探索上。万幸,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一定的成绩,这些全拜于对业务学习的重视。笔者现将一些体会稍作总结。

一、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我们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新课程实施以前的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现在新课程要求教师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那么,怎样做才能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 其实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与教师共同探讨,步步深入,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畅游。

2. 鼓励学生多渠道获得知识如通过电影、电视、杂志、书刊、网络等。我们的历史知识是丰富多彩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自然科学等都有历史的影子。

3.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有激情。因为教师的激情往往将学生会带到历史的环境里面去,换言之,教师的激情可以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历史的情境,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和积极参与的兴趣。例如讲到抗战时的“血战台儿庄”时,一定要渲染当时的时局背景和气氛,让学生有一种紧迫感和危机感,然后有感情的朗诵一段当时的有小段战场场景。这时就应该让学生参与其中,设问:“假如你是其中一名军人,面对当时的情况,你该怎么办?”教师一定要恰如其分的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教师有时也不妨模仿评书的一些语言加以渲染,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既然历史知识与高中学生的探求心理如此相似,那么,通过上面一些做法,笔者认为一定能培养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扎扎实实上好每一节课

这是很关键的一步,学生掌握的好与坏关键看四十分钟一堂课的效果如何。那么如何才能上好每一节课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

1. 一定要备好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不备课不能上课,起码要有四备,即备教材,备课标,备教法,备学生。而且每节课要尽量力求新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断的努力、摸索,查阅大量的资料,力求备到最好。

2. 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联想式教学法,即在掌握这节内容的时候把你放到当时的环境中去考虑,或许你就真正能感受到当时的历史,如临其境。如在讲《文化大革命》一目就可用此方法,当然如果邀请经历过的老教师现身说法效果会更好一些。其他如讲练结合法,列表法,归纳法,问题教学法,合作探究法等等都可以运用。笔者所常用的就是探究法,允许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发表不同看法,不要拘泥于课本的评论和定性,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对历史的深层次认识。总之,讲课求活,不论采取什么教学方法,能把学生吸引住,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能把这一堂课讲透彻、讲彻底并能为学生所接受。笔者认为这就是成功的一课。

3. 要注意教态。所谓教态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其中包括形体语言、情绪状态、授课态度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如在讲“长征”时,朗诵毛泽东的关于长征的诗词,将红军克服千难万阻、勇往直前的大无畏气概表现出来,表现出革命必胜的信念。如在讲《南京大屠杀》一目日军杀害我南京同胞三十多万时,教师的声音要低沉,语气放慢,心情沉重而愤怒,让学生感受到因同胞的死而悲哀,因日军的屠杀而愤怒的心情。总的说来,根据所讲课内容的不同,教师的语言,情绪,神态,手势都要发生不同的变化。但是千万不能呆板,面无表情,站在讲台上口动而身不动,更不能有口头禅,不能有口吃。除此之外,加一些生活化的幽默的语言,更会对课堂增色不少。当然了,在进教室讲课前我们要面带微笑,给学生一重宽松融洽平等的学习氛围,这样教学是很有帮助的。

4. 要有小结和适当的练习。小结是对所讲内容的概括和总结,能加深学生对这堂课的理解和把握。适当的练习可以巩固学生对内容的掌握并能提升学生的能力。

总之,作为教师上好每一节课是我们最起码的要求,也是我们的职责所在,培养人才更是我们教师任重而道远的使命,我们没有理由不上好每一节课。

三、做好学情检查、作业批改、辅导学生、单元测验等工作

学情检查就是对所讲过的每一节内容都要对学生落实。具体做法可以是抽学生背,也可以让学生写,还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自查。或是每次上课前用几分钟时间抽查学生,如果这样做能养成一种习惯,那么学生的成绩自然也就不差。

作业批改也很重要,批改作业能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性的让学生加以改进。可以在批阅的同时,把学生叫到办公室边批阅边讲解,也可以树立典范,对作业做的好的学生在课堂上给予表扬,树立学生学习历史的信心,这样也能提高学生的成绩。另外,在作业布置上也应分层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所做作业也有所差别。

辅导学生虽然也很重要,但是我不赞成讲完课以后有大批的学生围着你的办公桌问同样的问题。那样的话可能你的这堂课讲的有问题,而不是学生的问题。笔者提倡学生发问,也鼓励学生质疑,喜欢和学生探究一些具体的问题。

单元测验这一环节也很重要,它能检验学生在这一单元所学知识的情况,也是学情检查的一部分。这一点我们教师都在做,笔者在这里就不详细阐述了。

(上接第105页)

四、关爱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

学生的心灵是脆弱的,我们尽力不要用过激的语言来刺激学生,多与学生平等交流,彼此尊重,互谈学习感受,和谐相处,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我们也要关注差等生,帮助他们走出学习的困境,树立起学习的信心。要走进学生生活当中,虚寒问暖,解决他们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这样你就会成为学生尊敬和爱戴的一位教师。你也会觉的这样的付出是值得的。

总之,历史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每位历史教师不懈努力、勇于创新,在工作岗位上做出更好的成绩,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以上是笔者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希望和各位同行共勉。也很愿意和各位同行互相交流学习,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上一篇:关于应届毕业的自我鉴定下一篇:优秀实习心得体会总结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