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问西东观后感500字

2024-05-03

无问西东观后感500字(通用12篇)

篇1:无问西东观后感500字

影片讲述了四个不同时代却同样出自清华大学的年轻人,对青春满怀期待,也因为时代变革在矛盾与挣扎中一路前行,最终找寻到真实自我的故事。

首先说说吴岭澜,当时他对于自己的前途很是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是盲目随大溜,不过好在导师的一番话语点醒了他,并在泰戈尔的演讲中看到台上的前辈们个个神情坚定又从容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吴岭澜在教育及言行方面也深深影响着他的学生沈光耀。

沈光耀是富家少爷,他的家人并不支持他参军,但是一句“这世间不缺完美的人,缺少的是从心里往外的真心、正义、无畏、同情。”让沈光耀明确了他的梦想与目标,当他看到他的小伙伴被惨死的时候,这个信念就更加坚定。在从军期间,沈光耀不忘给被战争残害的孩子们送吃的,其中一个小孩就是后来的陈鹏,沈光耀在陈鹏心中留下的深刻的印象,后来在一次战斗中沈光耀牺牲了。

陈鹏一个有梦想有义气的年轻人,与李想不同,李想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当他的好朋友王敏佳被冤枉时他选择了退缩,隐藏了事情的真相,而王敏佳并没有供出李想是她的同伙,她选择了独自承担,但是她对李想已经是心灰意冷了。陈鹏在做实验时心神不宁,便请假去学校找王敏佳,当他看到王敏佳倒在被批斗的现场满脸鲜血与伤痕时,他伤心欲绝,然后就在他打算把王敏佳埋葬时,王敏佳醒了,此刻陈鹏是开心的,王敏佳看到陈鹏眼前是光亮的,之后陈鹏小心翼翼的照顾呵护着王敏佳,不过现实是残酷的,他们依旧被湍急的现实河流冲散。另一方面,当李想得知王敏佳去世后,去她坟前忏悔,并要求陈鹏打他一顿,但是陈鹏并没有打他,而是扔下了一句“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对活着的人好一点。”便离开了。

这句话一直影响到第四个主人公张果果这一代,李想是张果果父母的同事,因为这句话,张果果选择了听从自己的内心,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最后“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

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

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篇2:无问西东观后感500字

这个电影今年1月份上映的时候去电影院看了两遍,也是唯一一部我愿意去二刷的电影。今天在互联网上又看了一遍,仍然是满满的感动。

整部电影的主题是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要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我最喜欢的一段话是影片结束的时候,张果果的一段台词。他对着襁褓中的四胞胎说:等你们长大,你们会因绿芽冒出土地而喜悦,会对初升的朝阳欢呼跳跃,也会给别人善意和温暖。但是却会在赞美别的生命的同时,常常,甚至永远地忘了自己的珍贵。去年1月,情感的低谷时期,觉得自己无比的卑微,做了很多如今想起来不值得的事情。这部电影便是我的精神食粮,对自己真实,发现自己的珍贵,寻求那份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我走了出来,回头再想,庆幸那份感情在没有开始的时候就结束了,现在的我感觉到了真实。

我认为电影中最感人的部分,就是沈光耀的故事。第一次觉得,王力宏的帅超出了我的表达范围。富贵人家的孩子,却能够对贫苦孩童献出善意。他将食物投递给贫民窟的孩子,我感受到善意是可以传递的。如果没有沈光耀,或许陈鹏以及许许多多的孩子都会被饿死。沈光耀选择做空军,他战死的那一刻,留下的唯有一句妈妈,对不起。我不禁想到,我们如今平安稳定的生活,是那些在战乱年代中抛头颅,洒热血的战士用生命换来的。那一辈人的牺牲成就了我们这一代人,在他们的人生还没有享受到俗世中的幸福的时候,他们的人生就已经结束了。沈光耀这样的军人,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无比的真实。

我们幸运的生活在了和平年代,轻易地拥有了战争年代中人们渴望的东西。但是,很多人都像张果果一样不开心。我们面对这名利、爱和责任的枷锁,手握利器,随时等待着和这个世界开战。就像前几天,同学的包掉了,包里有一部刚买不久的平板。在警察局查监控,找到了捡包的人。这个捡包的人完全就没有想过把包还给它的主人,而是第一时间刷了机,以1000多的价钱卖给了某人零售商小店。我在想,捡包者做这件事的时候是真实的吗?他在做这件事的时候是否有过愧疚与不安?同学质问收平板的店主,这种一看就是来路不明的东西,怎么敢收?店主的回答,大家心知肚明,很正常的。或许,这是很多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的第一课,名字叫做现实。心中怅然若失,真实的那一代人,他们用鲜血换来了现实的一代人。

这段故事除了让我知道,自己生活的年代来之不易,还让我真正懂得了没有能赢得过子女的父母,这句话的深意。沈光耀违反了和母亲的约定安安稳稳地享受俗世的幸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每个人的出生都承载着父母的期许,他们会在我们还未出生的时候想象我们的未来,或者设定我们的未来。做科学家好做画家也不错做个作家吧。沈母的`期许,沈光耀的对不起,这又是如今无数家庭的缩影。希望我们的选择不辜负那些期许。

真实真的很难,一方面它要与现实做抗争。另外一方面,它或许还会伤害最爱你的人。能够选择真实的人,才是真正知道自己珍贵的人。在选择中迷失,丢掉的还有自己的珍贵。

世界对你,就好像老奶奶摇动纺车时低声吟唱的小曲,无意义无目的,又充满随心所欲的想象。

但是有谁知道,也许就在这闷热倦人的正午,那个陌生人提着满篮奇特的货物,已经上路。他响亮地呼唤着路过你的门前时,你便会从依稀的梦中惊醒,将窗儿洞开,抛下面纱,走出房门,去迎接命运的安排。

看完电影,回想电影中泰戈尔的诗句,明白所有人面对的世界是同一个,同样的未知与丰富多彩,内心世界却各不相同。愿我们能用自己的珍贵,抵抗这个世界的恶意。

篇3:无问西东800字观后感

1923年,发生在清华大学里的学生吴岭澜的身上。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梅校长对他讲的话:“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当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吴岭澜问:“什么是真实?”校长答道:“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吴岭澜不解,直到泰戈尔访华演讲,才释然明白。遇到一个好老师很重要,但更需要自己不断的去悟,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去体会,进而遵从自己的内心。

在广告公司工作张果果的故事。当四胞胎的家属频繁找自己时,他中间也自我怀疑过,逃避过。后来随父母去扫墓,原来父母是第三个故事中李想用自己的生命所救下的,后来是父亲的话让他警醒。主动联系了四胞胎妈妈,原来人家只是想将四只胎毛笔送给他。后来他看着四胞胎时出现的那句话印象很深: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

这部电影前后穿插了这么多故事,很多人看完都会有点迷茫,这部电影到底讲了什么?其实在电影开始的片段里已经给出了答案,追随自己的心中所想,只要无问西东,再大的困难终将克服。而沈光耀、陈鹏、吴岭澜这些人在影片中的所有表现都符合全剧信念的设定——无论遭遇什么,都选择面对真实,保持初心、敢勇、最终盛放的清华人特有的清华精神

故事结尾说到“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四个不同时代的年青人身上的精神,从清华学堂到西南联大再到清华大学,时代在变,精神不变,精神给予的力量与勇气未变,一代一代的精神传承下去,影响下去,让他们能在迷茫时认清方向,在痛苦时重新振作,在跌倒时重新起来,在无助时鼓起勇气,也正是这种精神力量感动了我。

篇4:无问西东观后感300字影评

“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愿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

“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在我很小的时候,读过一本书,是奥地利作者维克多弗兰克的《生命的意义》,这本书讲述了一个人一生是如何因为他人的关爱与付出而生存下来。书中的结尾最后总结了一句简单的话:我们活着的意义是为了让他人活得更好。

这本书与这部电影有异曲同工之妙,对生命的意义作了我所能最大程度理解的一种阐述,即时我看不惯的一切,我也努力去理解,因为一切的背后皆有他的逻辑。如果一个人从爱与关爱中长大,受过很多温暖与帮助,他们未必愿意变成让人嗔恨的模样。有些人改变不了,但我们还能影响其他人。虽然我们道路不同,甚至也许我很讨厌,但是一个生命向另一个生命的求助,无论如何,我愿意伸手。

篇5:电影《无问西东》观后感800字

人生的路上,有那样多的岔路口,考验与磨难,要我去选择,去经历,去承受。愿我能不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

电影《无问西东》很是触动观众心灵。影片围绕四代命运相连却遭遇不同的清华学子展开叙述。其中,沈光耀,抉择于从学与当兵;李想,执着于远赴边疆与守护真相;而张果果则是困惑于商业欺诈与“爱心绑架”。在命运的十字路口徘徊时,他们各自思索着生命的意义,最后勇敢地行之所行,爱其所爱,做到了心之所向,无问西东。

其中最触动我的是最具勇气与魄力的沈光耀。

“华北之大,早已容不下一张平静的课桌。”国破民危,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沈光耀奋然挺身志愿参与空军。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母亲问讯便赶来劝他:“我们想你享受到人生的乐趣,而你所要追求的功名利禄,那只不过是人生的幻光。我怕你还没想好怎么过这一生,你的命就没了啊!”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人生短暂,父母渴望我们能够把握这仅有的时光去真正的活一遭。谁舍得亲生骨肉战死沙场!当战争将生死的残酷血淋淋的摆在他面前时,他迷茫了,在对母亲的孝和现实的残酷之间不知所措。终于,他放下了小家,担任起时代的责任,挽救国家于为难之中,拯救民族于紧迫之时。是的,他不能无视昆明的炮火轰击,不能对周遭朋友的死去不痛不痒,他能做的就是担起他所应担的责任。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心底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沈光耀用行动践行了这些,是令人敬佩的。

我认为最真实、坚守本心的是张果果。

“世界很美好,世道很艰难。”今天不管是人际关系还是商业圈都存在着各种欺诈行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如一张薄纸,随时便可被捅破。来京生产的四胞胎成了商业斗争的牺牲品。生意告吹,四胞胎便渐渐被人遗忘了。可眼看产期将至,责任重大,张果果毅然决然地为自己的“爱心”买单。但在事业与生活中经受的欺骗和上司的不断暗示,他迷茫了,如堕烟海,不知所措。一次次地从梦中惊醒。最后,他坚定了自我,做好了所有准备,完成了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他知道,这份爱心是不能用钱去衡量的,他要守护这份无暇的爱心。内心没有了杂念,才能勇往直前。

不得不说,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我们年轻的日子就这么多。韶华逝,流无知。当你回顾此生,在生命最青春光亮的年华里,在命运的十字路口徘徊时期,做出遵循内心的选择,无悔与坦荡地活着,这已是足够珍贵一生的了。尽管世俗是这样强大,强大到生不出改变它们的念头来。愿你在迷茫时,记起你的珍贵,坚守你的本心,去抵抗恶意。坚定地走吧,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篇6:电影《无问西东》观后感800字

沈光耀的一生赚足了我的眼泪,他的忠孝两难与一心为国为人民牺牲的全部,我都为之动容。不论是他与母亲间的舐犊情深,还是为国赴死的慷慨大义,都让我看到了那一代人为了祖国为了人民在所不惜的英勇情怀。沈光耀意识到参军并非为了别人眼中的虚妄荣光,而是为了维护世间正义,维护自己心中至关重要的真理。他本可以平稳地渡过一生,却因血脉里的风骨用生命挑战人间的险恶,逆水行舟,直击猛流。

“妈,对不起,对不起……”他的脸仍然挂着伤,鲜血从伤口上流出,双眼的血丝与泪水融合在一起。长时间的奔波与抵抗,使他看起来疲倦不堪,但他的双手依然选择赴死,选择保卫祖国。他紧握住手中的方向盘,架着战机坚毅地奔向日本敌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微笑着说:“回家了。”是的,他终于回家了。这人文情怀与家国情怀相互融合,凝结成了一种华夏儿女独有的情愫。沈光耀是当时中国少年的一个缩影,英勇无畏、精忠报国是他们的标志,生于一个动荡不安、战争频繁的年代,肩上必然多承担了一份重任。尽管他们身处阴沟,但他们仍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多次挑战巨人……沈光耀弃笔从戎,代表的是青春的盛放。这,就是年少有为,就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而当战友把沈光耀慷慨赴死的消息告诉母亲时,母亲更多的是选择理解他、包容他。忍受着失去儿子的巨大悲痛的同时,还像关心着儿子一样关心着儿子的战友,这也是作为一个英雄母亲,该有的光辉形象。在琥珀色的灯光下,两碗冰糖莲子腾起氤氲,秋衣暖情都被熬进了碗里。一股酸意从鼻腔冲出,这样一位伟大而宽容的母亲,又怎样不叫人心疼?

纵观现在的中国,“温室里的花朵”正在无数双温暖的手中悄然成长。含苞待放的花骨朵,殊不知外界的险恶与残忍,渐渐地,他们越来越贪图安逸享乐、胆小退缩、“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联想到沈光耀那个年代的青少年,这鲜明的对比使我不禁颤栗起来。

少年强则国强,我们是这个年代的主人,使祖国更加强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应该彻底挣脱父母温暖的怀抱,坚毅地走上属于自己的冒险之路。在貌似平淡安静的生活里,寻找自己精神的高峰,期间要经过无数次冒险、无数次迷失自我与找回自我、无数次打破平衡与重归平衡。多少人汲汲一生,就是为了寻找那从小就根植于灵魂深处的朴实无华?而我们有着年少的资本,本就是朴实无华的原形。

招飞行员的军官说“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其实每个时代都是一样的,从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每个时代的每个人都需要。

若无一腔孤勇,何以面对人生?世界很大很复杂,也许我们做不到像沈光耀那样伟大,但我们可以在自己平凡的世界里,做一个永远不甘平庸的人。“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岁月里,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世界很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与其像某些人一样在每一瞬间都想抓住些什么却终无所获,不如做黑夜里的烟火,在刹那,用一生的热情幻化作绚烂的景色,照亮我们苍白的灵魂。

我之青年,逆水行舟、直击猛流;我之青年,脚踏实地、心怀远方;我之青年,勇往直前、无问西东。

篇7:无问西东观后感500字

听说这部电影在豆瓣的评分一路飙高,现在已经从6.0升到7.4了。所以,我这篇观后感如果让别人看到,一定是个招骂的由头。想起影片中反复说过的要“真实”,所以,骂就骂吧,至少从我这里讲是真实的。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真”。从包拯的“直道是身谋”到巴金的“说真话”,都是这个意思。强调的原因其实是在于中国社会太不“真”了,很少给人一个说真话的环境和氛围。不“真”反而成了传统和习惯。太“真”就会得罪人,就没有了好人缘。平时无所谓,闹事的时候这些人缘不好的就成了首当其冲的倒霉蛋,如老舍,如傅雷,如影片中的王敏佳。所以,我们养成了这个习惯,工作上就常说:“这个问题不解决就很成问题了”,见了朋友常说:“今天天气哈哈哈哈……”,微信上最常用的词就是“呵呵”。现在反其道而行之,说点真话。

先说点好的。

一是阵容强大,有章子怡、黄晓明、王力宏、张震等。其余的小鲜肉还不太熟悉,暂不提。其实从演技来说,我更喜欢韩童生和祖峰。尤其是祖峰饰演的清华校长梅贻琦,分寸拿捏的很好,台词也许是取自梅贻琦的原话:“要看到人生的真实,且不可埋头忙碌,被麻木的踏实所裹挟。”自然很有大师风范。

二是摄影和布景。抗战时期的云南风光昆明景色。美丽的坝子,空灵的山色,山沟中的朗朗书声,六十年代的北京四合院,院中的小井,屋内的灯火。还有泰戈尔脑袋上的那顶标志性的帽子,冒烟的闪光灯。都很具有时代感,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演员演技上和台词上不接地气的毛病。

三是插曲。主题曲是王菲演唱的,很好听。她的哪首歌又不好听呢?都好听也就没有新鲜感了。使人耳目一新的是那个法国无腿教师领着小学生们唱的《奇异恩宠》,曲子本身就很好,翻译过来的歌词更美,不是通常听到的“天赐恩典,如此甘甜。我等罪人,竟蒙赦免……”,而是韵味十足的新词。实在是很美,令人陶醉其中。可惜我记性不好,一句也记不得了。

四是镜头调度。有一处场景:这边在批判坏分子王敏佳,不远处在召开有志青年赴边疆誓师大会,路上,陈鹏在奔跑着去救王敏佳。三个不同的地点,交叉着完全不同的另外的场景的声音。这样的搭配很有点新意。导演似乎是在告诉我们,批判坏分子、鼓励青年赴边、秘密的科研这几个完全不搭界的东西,被一个理念所主导,荒诞的揉合在一起了。这理念在很长时间里操纵了许多人的命运。虽然我并不同意这样的解读,但是不知不觉之间被导演带进了沟里。这也许就是电影的魅力吧。

铺垫完毕。说点自己的其余看法。

乍一看,影片所叙述的是一群青年在不同时代的爱恨情仇命运抉择。不过看了一会,仍然能嗅到片中浓浓的商业味道。不知道应该怎样为影片定位。商业片?广告片?史诗片?情感片?特别是最后的那些彩蛋,确实有画蛇添足狗尾续貂的感觉。

清华和北大是国内公认的顶级学府。虽然一直认为北大的人文气氛更浓一些。抗战时期与南开共同组建的西南联大,是出人才最多的时期。如梅贻琦所说,大学是出大师的地方。时至今日仍在孵化出不少经济人才金融大师。然而人文精神呢?独立思想呢?而今的北大清华已经升格为集团公司了,一个“方正”,一个“同方”,都有一个“方”字,要是再引进孔夫子就更加全面了。

在影片中,“兼容并包”只剩下一个“包”字了。无问西东。如彩蛋里的孙立人,他打胜仗的本事不知道是在清华土木学会的,还是在美国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学会的?且不说他还有活埋几万日军的丑行,毕竟要看看再选择。不要看到是黄颜色就往脸上贴。

影片名取自清华的校训“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指的是美好的德行和与人有益的言辞是青春飞扬的根基。里面包含了独立思考的意思。然而影片中的人物都是随波逐流,任由时代选择自己。后来道路的不同只是因为他们从事了不同的职业罢了。壮烈的如沈光耀,平淡的如吴岭澜,悲惨的如王敏佳。张果果被培养成一个赚钱机器,每天都是亚历山大一脸严肃的玩深沉,无奈之下也就是选择了跳槽而已。陈鹏则是因为单相思失恋了之后的选择恰好与组织上的选择一致了。王敏佳本不想选择陈鹏,因为被批判毁容了不得已,再加上对陈鹏的感恩,使得她一辈子就这么晃来晃去了。影片中没有表现出他们是如何与命运去抗争的。当然我们不能苛求时代以及在那个时代中生活的人们,然而编导不就是要在影片中突出这种独立思考的特色吗?想想这几位,哪里有青春飞扬的影子,哪里有舍我其谁的豪气,只有遗憾和沮丧。

影片人物的表演和导演都显得稚嫩粗糙,尤其是对那个时代的内涵研究不深,仅仅是偏重于外在的场景、服装等。影片引用了许多大师的言论,去让我们思考琢磨。而演员自己也没有弄明白这些话的含义,在很多时候似乎在背台词,说不出当时人物的韵味。似乎是一帮子假扮出来的文人风骨。影片的情节也很煽情。但仔细想来,内容实在很是空洞。

影片中有几个细节值得注意。一是那个美国飞行教官(不知道是不是以陈纳德为原型)来西南联大挑选学员。这是在一个大背景下发生的事情。当时,抗战已经到了最困难的阶段,国内已经很难抓到壮丁了。无奈之下,老蒋提出了”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办法,从知识青年中招兵。我的一个长辈曾经有这样的经历。他先清华后西南联大,响应号召从军后,由于英语比较好,被分到拉合尔美军空军基地当翻译。据他回忆,那时的美国兵虽然个个都有爱国心和冒险精神,其实文化水平并不高,有时举止还很粗鲁。所以那个飞行教官说出的:““这个世界不缺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内心发出的真诚,正义,无畏和同情。”这样富有哲理的话,基本不可能。

彩蛋中说到沈从文,他很年轻就当上了西南联大的教授,所以被一些同事看不起。这里指的是不是刘文典和他跑防空洞的事情?

篇8:无问西东小学生观后感800字

一场电影下来,我觉得非得把电影和上名校联在一起,有些牵强,但电影确实很励志,满满的正能量。结束时看到几个学生,说是老师布置的作业,以为是高中生,结果只是初三的学生,太小的孩子应该看不出那么多感悟。

我感受最深的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遇到一个好的老师有多么重要!这个老师,可以是学校的,可以是培训班的,还可以是社会上的。有时候,一个人,一句话,一件事,一个平台就改变了一生。只有坚持自己内心的真实,无怨无悔的选择,才能走得更高更远

吴岭澜学业受挫,在转系和不转系间迷茫时,梅校长找他如是说:“什么是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如果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那就是真实。”他也聆听了大诗人泰戈尔的演讲:“不要走错路,不要惶恐,不要忘记你们的真心和真性。拿出你们的光亮来,加入这伟大的灯会,你们要来参与这世界文化的展览。”他开始明亮,转身学文,最终成为一代国学大师,也影响了一代学子。

1938年,西南联大,战火纷飞,军校招生官的“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心底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与同情。”引燃了名门富商之后沈光耀的内心的爱国救国之心。母亲来访,并反复强调不希望他当兵,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享受人生的自由和快乐。她苦苦相劝:我怕你还没想好怎么过这一生,你就连命都没了。沈光耀矛盾了,迷茫了。吴岭澜教授在躲避敌机轰炸的山洞里给他们念泰戈尔的诗,看到老师的从容,坚定了他从军的决心。并且坚持开飞机给孤儿们投下食物,从一个人到一队战友参加这个行动。

沈光耀接济的孤儿中,就有陈鹏,这个六十年代的清华大学生,爱上了初中同学王敏佳。不管王敏佳经历了什么,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喜欢的内心,在她身边,告诉她“我就是那个想要给你托底的人。”王敏佳回应他的是“这一次,死亡来临前,我一定要找到你!”。

面对同学李想,背叛王敏佳时,陈鹏告诉他“逝者如斯,以后对别人好”。李想带着内心深深的愧疚去了边疆,救了2个同事而牺牲。这就是张果果的父母,他传承了父母的善良。可是,在尔虞我诈的商场,为了赢有不断的职场争斗,有 不信任和疑虑,但他最终坚守内心的善良,去帮助四胞胎,不背叛原先的上司。

世界很美好,世道很艰难。

世俗这样强大,强大到生不出改变它们的念头来。可是无论外界的社会如何跌宕起伏,都对自己真诚,坚守原则。内心没有了杂念和疑问,才能勇往直前。

不是说非得上名校,才能更好的生活,只能说在名校,你会遇见更多的不一样,遇见更多的正能量和同伴,可以更好的选择坚持自我。

影片给我更感动的还有在战火纷飞年代,在我国的传教士们。沈光耀接济的孤儿村,因为有了传教士,于是苦难的生活有了歌声和笑语,后来沈光耀牺牲暂时断了粮食时,神父说“我们唱歌吧,歌声可以忘了饥饿和苦难”。再后来,这个村长大的成人,边忙农活边唱歌,尽管生活不易,但是他们的内心总是温暖和向上的,没有抱怨,只有勇敢生活的勇气。这也是一种力量。

无问西东,整个电影是围绕着泰戈尔的诗歌展开的,传递了的故事都是想告诉我们,希望每个人在生活中,都能在自己的爱情面前坚定,在自己的梦想面前坚持,真诚的面对自己,才能够真正的做到无问西东,无所畏惧。

第一条主线是民国时期,代清华青年学子代表吴岭澜,一个天才,为了读书而读书的人,然后给到了图书馆里面泰戈尔演讲的时候,他看到陪同在泰戈尔身边的人,都是当时最卓越的一群人,这些人站在这里,自信而笃定,那种从容让人羡慕,他突然领悟到了什么是真实。然后他一辈子追求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年老的他把他内心的光照亮了正在迷茫中的沈耀华。

第二个故事到40年代西南联大的段落,当沈耀华的母亲千里寻儿,不希望他当兵参与到战争中时,说了这样的一段话:我不想你还没有想好怎么过这一生,就没有了性命。妈妈只希望你过上自己想要的幸福生活,平安。这一段我已经飙泪了,我们出生在一个没有战争的年代,活在一个安全的国家,从来不用担心看不到第二天升起的太阳,我们可以平安的过完这一生,应该更加学会珍惜。当他看到那个带给他无数欢笑的孩子被日本轰炸机炸死的时候,他决定去当飞行员,把生命献给国家。在训练的过程中,他把军营的食物带给那个村庄的人,被教官训骂的时候,他说: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我不是为了这一口饭吃而当兵,我清楚的知道我在做什么。

然后就是新中国成立60年代的故事,到电影快要结尾的时候,陈鹏回来发现村落都被封了,两人走散了,王敏佳说这辈子一定要找到你,在我最熬不住的时候是你给我坚持的力量,现在该我来照顾你了。看到最后也没有看到两人相遇的镜头,人生就是有这么多遗憾和错过,在那样讯息不发达的年代,错过可能就是错过了一辈子。但是现在呢,想念的人只要打一通电话,告诉你等着我,就不会走散。

所有的一切回忆都是给了21世纪的张果果这个故事,他在救助四胞胎这个事情里,一开始充满温暖,然后听到一些被帮助的人缠上一辈子这样的故事后有所犹豫,到最后听从自己的内心,选择相信人性的善良。四胞胎的家人一定要见到果果其实就是想给他送四个孩子的胎毛做的毛笔。

电影的最后还有一段独白,看到的听到的,经常会令你们沮丧,世俗是这样的强大,强大到生不出改变它们的念头来。可是如果有机会提前了解了你们的人生,知道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不知你们是否还会在意那些世俗希望你们在意的事情,比如占有多少,才更荣耀,拥有什么,才能被爱。

等你们长大,你们会因绿芽冒出土地而喜悦,会对初升的朝阳欢呼跳跃,也会给别人善意和温暖。但是却会在赞美别的生命的同时,常常、甚至永远地忘了自己的珍贵。

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

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篇9:无问西东观后感500字

“妈,对不起,对不起……”他的脸仍然挂着伤,鲜血从伤口上流出,双眼的血丝与泪水融合在一起。长时间的奔波与抵抗,使他看起来疲倦不堪,但他的双手依然选择赴死,选择保卫祖国。他紧握住手中的方向盘,架着战机坚毅地奔向日本敌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微笑着说:“回家了。”是的,他终于回家了。这人文情怀与家国情怀相互融合,凝结成了一种华夏儿女独有的情愫。沈光耀是当时中国少年的一个缩影,英勇无畏、精忠报国是他们的标志,生于一个动荡不安、战争频繁的年代,肩上必然多承担了一份重任。尽管他们身处阴沟,但他们仍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多次挑战巨人……沈光耀弃笔从戎,代表的是青春的盛放。这,就是年少有为,就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而当战友把沈光耀慷慨赴死的消息告诉母亲时,母亲更多的是选择理解他、包容他。忍受着失去儿子的巨大悲痛的同时,还像关心着儿子一样关心着儿子的战友,这也是作为一个英雄母亲,该有的光辉形象。在琥珀色的灯光下,两碗冰糖莲子腾起氤氲,秋衣暖情都被熬进了碗里。一股酸意从鼻腔冲出,这样一位伟大而宽容的母亲,又怎样不叫人心疼?

纵观现在的中国,“温室里的花朵”正在无数双温暖的手中悄然成长。含苞待放的花骨朵,殊不知外界的险恶与残忍,渐渐地,他们越来越贪图安逸享乐、胆小退缩、“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联想到沈光耀那个年代的青少年,这鲜明的对比使我不禁颤栗起来。

少年强则国强,我们是这个年代的主人,使祖国更加强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应该彻底挣脱父母温暖的怀抱,坚毅地走上属于自己的冒险之路。在貌似平淡安静的生活里,寻找自己精神的高峰,期间要经过无数次冒险、无数次迷失自我与找回自我、无数次打破平衡与重归平衡。多少人汲汲一生,就是为了寻找那从小就根植于灵魂深处的朴实无华?而我们有着年少的资本,本就是朴实无华的原形。

招飞行员的军官说“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其实每个时代都是一样的,从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每个时代的每个人都需要。

若无一腔孤勇,何以面对人生?世界很大很复杂,也许我们做不到像沈光耀那样伟大,但我们可以在自己平凡的世界里,做一个永远不甘平庸的人。“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岁月里,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世界很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与其像某些人一样在每一瞬间都想抓住些什么却终无所获,不如做黑夜里的烟火,在刹那,用一生的热情幻化作绚烂的景色,照亮我们苍白的灵魂。

篇10:高中生无问西东观后感900字

《无问西东》讲述了四个时代的清华大学生,在最美好的青春接受存亡、友谊、选择和职场的考验的故事,就像一辆时光列车,我仿佛踏上了时光之旅,随着镜头,看他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看这个大时代的历史沿革、爱国情怀。

最早,清华学生吴岭澜是人个文科天才,却一心想要学好理科。他认为,全面发展才有意义。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了泰戈尔的演讲:不要走错路,不要惶惑,要思考自己的价值。于是,他决定做一名教书先生,通过培养优秀学子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优点,有天赋,有缺点,有不足。当自己有缺点时,要努力去改正,但如果你发现,自己努力过,却仍无法弥补不足时,不要在这里放弃,更不要执着于不足,而应该发挥你的优点,让它的光芒掩住缺点,让它为你争取更大的价值。

1938年,中日战争进入高潮。文武双全、家世良好的沈光耀来到清华。他心怀国家大义,在国家危难之际,毅然决然选择做飞行员。老师吴岭澜说:“认清自己的价值并学会利用至关重要。”这稳固了他报效祖国的决心,他决定为国家献上自己的青春和生命。

有一段情节击中了我的泪点。大广场录取飞行员时,教员说:“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心里给出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这句话成为了沈光耀的精神支柱。他为祖国、为家乡、为人民付出了一颗真心,付出了满腔热血,付出了宝贵的青春。他不顾责罚,拿食堂的馍馍,又冒着被敌人发现的危险,飞相同的路线,最终把馍馍送到灾区小朋友手中。最后一次执行任务,他的队友不断牺牲,他的机翼被击中,人也负伤,但他拼命射下敌机,与其同归于尽。若他放弃消灭敌机,弃机跳伞,就有生还的希望,但他没有,他要为祖国尽忠,为战友报仇!坠机的刹那,他想的不是对决定的后悔,对人生的不舍,而是“妈,对不起!”他不能做尽孝的儿子,陪伴在母亲身边。这何尝不是无畏。令我泪如雨下的,不是鲜血、不是残忍、不是害怕、不是嗔恨,而是爱,无私和无畏的爱。

第三段中,陈鹏是个孤儿,靠沈光耀送来的食物存活下来。他与王敏佳、李想是好朋友。王敏佳为老师出头,却被一群自认为正义的群众批斗,被迫害至毁容,险些搭上性命。善良的陈鹏伪造敏佳已死的假象,将她送回自己的家。之后,他怀着一腔思念,奔赴西北研制核武器。

核对身体影响颇为巨大。当祖国凭借原子弹跻身强国之列,陈鹏却病重缠身时日无多。他只身回乡,为的是了自己最后的心愿——看看他心爱的敏佳。这种爱令人心动,令人向往。

现代,职员张果果因心烦意乱再加上堵车,不愿去给父母的救命恩人李想扫募。父亲的责备和劝说,令他对自己无感恩之心深感后悔。后来,他就是靠着这股感恩的精神从职场的困境中顺利走出来,成为一个真正的创业精英。

影片结尾出现了清华师生的照片。他们高调做事,低调做人,十年如一日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如此杰出,却将自己隐藏在茫茫人海,默默创造着价值,他们的故事感人至深。

人的一生,可能会像吴岭澜一样感到迷茫,像李想一样被名利蒙蔽双眼,像王敏佳一样受到不公,像张果果一样身陷困境,但有志向的人,终如陈鹏,如沈光耀不忘初心,勇往直前。

篇11:无问西东观后感500字

好奇之首,当数“无问西东”之出处。为何“不问”,何为“西东”?《无问西东》片名出自清华历史上第一首正式校歌的歌词,第三段“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校歌的撰写人,是清华的国文教授汪鸾翔先生,由何林一的夫人,张丽珍女士编曲。在电影里,“无问西东”被引申为保持初心,不盲从时代,做一个无愧于自己选择的人。

认真看完整部电影后,我对“无问西东”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在我看来“不问”是一种格局,并非不好奇,而是因不存疑惑而生出的一种信任,因静心而生出的一种专注,因豁达而生出的一种气度,因对普罗众生有感而生出的一种情怀,是心灵里山高水阔,精神深处天地澄明。“西东”可以是长短,是美丑,是利弊,是死生,可以是一切起点与终点。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垂暮,仿佛人的生命由诞生到陨落,也仿佛世间万物。记得《虎啸龙吟》中年老的司马懿说“依依东望,望的就是毕其一生,望的是时间”,这里的“东”可以理解为初生,那么“西”当可以理解为垂暮。“无问西东”在我内心则理解为:人一旦有了信任、专注、气度、情怀,内心丰盈,心无旁骛,即便生死亦无所畏惧,这种强大的底气,在我们的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

团队成员间的信任,工作中的专注,遇事时的气度,生活中的情怀,不断学习后内心的丰盈,又因丰盈和充实而无暇顾及其他,以至于心无旁骛。这好似连锁反应,相互作用的人生启示,正在努力点醒我们:在路上,就踏实走好每一步,注重奋斗过程,远比思索从哪里来或到哪里去更为重要。我们在工作中奋力拼搏,不应瞻前顾后,做好自己的本分,快速高效完成工作,从工作中学习,在工作中吸取经验,汲取养分。努力做一棵树,为自己的生命做出解答,探求一切未知,面对所有问题努力给出自己的答案,为唯一的人生添一把柴。

哪怕你的工作并非你真正擅长或喜爱,那就当做是人生的课题,在学习和答题的过程中找到乐趣,可能渐渐的他就变成了你的所爱,甚至让你着迷。尝试着与工作成为朋友,找到一种平和的姿态,如同校长梅贻琦教育迷茫的吴岭澜时所说:“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当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你的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什么是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我们对于工作的无愧和专注,将换来青春岁月乃至于整段人生路程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不问来路,不忘初心,不遗余力,活在当下且奋斗在当下,做最真实无悔的自己。

篇12:无问西东观后感500字

读中学时,我很喜欢但丁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这句话一直都写在语文书的第一页,写在我的日记本、草稿本和笔记本之类的扉页,偶尔还会添上一句“我手写我心,无怨无悔。”,成为我面对困境时的“座右铭”,一路走来,都是如此,所以看完电影《无问西东》,我脑海里一直都是“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这句话,朋友说我是个浪漫的理想主义,从以前到现在都没有变过,真心实意的过着每一天,确实,我从来都是个浪漫的理想主义者,在现实生活中也从未放弃过理想,所幸,一路走来,所遇的人都很好,所遇的事情也算顺利,一切都符合我的理想行程,到现在,无怨无悔,知足常乐。

XFTX一直都说要去看《无问西东》,在深圳的某些重点中学的老师还希望学生们去看这部电影并写观后感,据说还可以免什么作业,没有确认过,不知道真假,而看过的朋友笑称这电影是“清华宣传片”,这电影是为庆祝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电影,确实像宣传片,昨天,我和XFTX去看了,也许上映时间比较久了,看的人不多,不过我喜欢,我从来都喜欢没有喧哗没有吵闹没有嚼爆米花之类声音的看电影(我更喜欢一个人在家里看电影),而特别是看《无问西东》这样的电影,安静欣赏最好。

电影讲述了吴岭澜、沈光耀、陈鹏(王敏佳和李想)和张果果四个不同时代的毕业于清华的学生的故事,我最喜欢沈光耀的故事,从破旧的西南联合大学雨中上课的“静坐听雨”到沈光耀弃笔从戎,都让人感到热血沸腾又感动到泪流满面,战乱时期,在那躲炸弹的山沟里争分夺秒学知识和教学的老师与学生;因为战火而颠簸流离,家破人亡的老百姓们;富家子弟沈光耀瞒着母亲当上飞行员,给孤儿们投食物,最后驾驶飞机冲向敌机冲向敌舰而光荣牺牲;失去双腿依然照顾孤儿们的外国牧师,听着《Amazing Grace》(奇异恩典),我泪流满面,“这个世界缺的不是完美的人,而是从心底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与同情的人。”美国教官对那些学员说的话,让沈光耀铭记在心,也让我铭记在心,现在社会,有多少人失去真心?有多少人失去正义?有多少人已经不再无畏?有多少人已经失去同情心?

电影中的四段故事,刚开始穿插的有点突兀,也有点不连贯,背景音乐让人有点出戏,特别是张果果的现代篇,让人看得有点乏味,前面的几个观众开始在那里玩手机,也许高度近视戴眼镜的原因,我不喜欢这样的观众,很影响的我观影,手机屏幕的光在乌漆墨黑的影院里太耀眼了,不过后来王力宏演的沈光耀这一段,让我都忘记了那“亮瞎”我眼睛的手机,一直让我陷入电影里面久久不能回过神来,也许这就是个人爱好,我还是喜欢那“抛头颅洒热血”的年代,在那样的情况下,理想主义的光辉达到了顶点,那年那月,就像吴岭澜对沈光耀说过的:“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为了祖国,为了理想,真的是可以牺牲小我的。

上一篇:父女情缘现代文阅读理解答案下一篇:计调OP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