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原文、注释及赏析

2024-04-21

狼原文、注释及赏析(精选11篇)

篇1:狼原文、注释及赏析

第一则

原文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歘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步亦步,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则稍却;既走,又从之。屠无机,默念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蚤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屠即竟归。昧爽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近之,则死狼也。仰首审视,见口中含肉,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革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则罹之,可笑矣[2]。

注释

货:出售、卖。

欻(xū):忽然。

瞰(kàn):窥视。

既:已经

诸:相当于“之于”

蚤(zǎo):通“早”,早晨。

仰:抬

昂:贵。

直:通“值”,价值。

缘:沿着

罹(lí):遭遇(祸患)。

译文

一个屠夫卖完了肉回家,天色已经晚了。在这时,突然出现了一匹狼。狼不断的窥视着屠户带着的肉,嘴里的口水似乎都快要流出来了,就这样尾随着屠户跑了好几里路。屠户感到很害怕,于是就拿着屠刀来比划着给狼看,狼稍稍退了几步,可是等到屠户转过身来继续朝前走的时候,狼又跟了上来。屠户没办法了,于是他想,狼想要的是肉,不如把肉挂在树上(这样狼够不着),等明天早上(狼走了)再来取肉。于是屠户就把肉挂在钩子上,踮起脚(把带肉的钩子)挂在树上,然后把空担子拿给狼看了看。就这样狼就停下来不再跟着屠户了。屠户就(安全地)回家了。第二天拂晓,屠户前去(昨天挂肉的地方)取肉,远远的就看见树上挂着一个巨大的东西,就好像一个吊死在树上的人,感到非常害怕。(屠户因为害怕)小心地(在树的四周)徘徊着向树靠近,等走到近前一看,原来(树上悬挂着的)是一条死狼。(屠夫)抬起头来仔细观察发现,狼的嘴里含着肉,挂肉的钩子已经刺穿了狼的上颚,那个情形就好像鱼儿咬住了鱼饵。当时市场上狼皮非常昂贵,(这张狼皮)能值十几两银子,屠户的生活略微宽裕了。

就像爬上树去捉鱼一样,狼本来想吃肉,结果遭遇了祸患,真是可笑啊!

节奏划分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歘/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步/亦步,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则稍却;既/走,又/从之。屠/无机,默念/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蚤/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屠即/[1] 竟/归。昧爽/(黎明)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近之,则/死狼也。仰/首/审视,见口中/含肉,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革/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则罹之,可/笑/已。

第二则原文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篇2:狼原文、注释及赏析

2、夜耕:夜晚替人耕田,打短工的

3、为[wèi]:被。

4、遗[yí]:留下。

5、伏[fú]:躲藏(也有人说是埋伏,躲藏更符合当时情景。)

6、去:离开。

7、盈:超过。

8、不盈:不满,不足。

9、负:背。

10、行室(xíng shì):指农民在田中所搭的草棚。

11、苫(shàn):用草编的席子。

12、去:离开。

13、豕(shǐ):猪。

14、方:才。

15、则:就。

16、股:大腿。

17、乌:哪里,怎么。

18、顾:但是

19、死之:杀死它

七年级语文蒲松龄狼练习题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止有剩骨 ( ) 2、缀行甚远 ( )

3、一狼仍从 ( ) 4、并驱如故 ( )

5、并驱如故 ( ) 6、屠大窘 ( )

7、前后受其敌 ( ) 8、顾野有麦场 ( )

9、积薪其中 ( ) 10、苫蔽成丘 ( )

11、弛担持刀 ( ) 12、投以骨 ( )

13、眈眈相向 ( ) 14、少时 ( )

15、一狼径去 ( ) 16、犬坐于前 ( )

17、目似瞑 ( ) 18、屠暴起 ( )

19、意暇甚 ( ) 20、意暇甚 ( )

21、方欲行 ( ) 22、一狼洞其中( )

23、意将隧入 ( ) 24、止露尻尾 ( )

25、自后断其股( ) 26、乃悟前狼 ( )

27、前狼假寐 ( ) 28、盖以诱敌 ( )

29、狼亦黠矣 ( ) 30、变诈几何哉( )

二、解释词语

1、久之,目似瞑 ( )

又数刀毙之 ( )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 )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 )

2、止有剩骨 ( )

一狼得骨止 ( )

3、恐前后受其敌 ( )

盖以诱敌 ( )

三、翻译下列句子

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3、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4、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四、文学常识

作者 ( ) ,他是( )朝著名的文学家,其代表作《 》

是一部 ( )。

五、阅读理解

1、写了屠夫从 ( ) 的经过,生动地揭示了狼的

( ) 的本质,细致刻画了屠夫由惧狼到奋起杀狼的变化过程,赞扬了屠夫的( )。启发了我们:(

) 。也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

) 。

2、结合文中描写屠夫和狼的语句分析两者的特点:

屠夫:

狼:

3、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

4、“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说明了什么?

5、的主人公是屠户还是狼?

6、请用精练的语言概括的故事情节:

( )→ 惧狼 → ( )→ ( )

7、请写出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

8、联系全文,段⑴是故事的( ),主要写 ( );段⑵⑶是故事的 ( ),主要写 ( )

9、“投以骨”的正常语序应该为 ,屠户这样做的目的是

10、“屠大窘”说明此时屠户产生了怎样的心理变化?

篇3:狼原文、注释及赏析

Joking aside, I want to reassure you that I am invited here tonight. 因为前一阵子白宫举行一个活动,美国一对夫妻混过白宫层层保安,装作是白宫邀请的贵宾,还跟这些政客合影留念并发到网上,其中就有坐在边上的副总统Joe Biden。被曝光后,在美国引起很大争议,白宫的安保问题被质疑。

I grew up in China. Who didn’t?我在中国长大,谁不是呢?装作无知,认为每个人都是中国人,暗讽了一些美国人的自大,以为世界就是美国。

Most of my childhood memories are ruined by my childhood. When I was in elementary school, as part of the curriculum, I worked at a rice paddy next to a quarry where they use explosives to break rocks. That’s where I learned that light travels faster than sound, which is almost as slow as a flying rock. 主要是用生动而夸张的语言形容小时候生活环境的恶劣,光速比声速快,后者跟石头飞散的速度差不多,就是远处一道闪光,几秒后隆隆爆炸声伴着小石子飞溅过来。

篇4:拟古原文、注释及赏析

原文:

拟古九首

魏晋:陶渊明

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

初与君别时,不谓行当久。

出门万里客,中道逢嘉友。

未言心相醉,不在接杯酒。

兰枯柳亦衰,遂令此言负。

多谢诸少年,相知不忠厚。

意气倾人命,离隔复何有?

辞家夙严驾,当往至无终。

问君今何行?非商复非戎。

闻有田子泰,节义为士雄。

斯人久已死,乡里习其风。

生有高世名,既没传无穷。

不学狂驰子,直在百年中。

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

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

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迢迢百尺楼,分明望四荒,

暮作归云宅,朝为飞鸟堂。

山河满目中,平原独茫茫。

古时功名士,慷慨争此场。

一旦百岁後,相与还北邙。

松柏为人伐,高坟互低昂。

颓基无遗主,游魂在何方!

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

东方有一士,被服常不完;

三旬九遇食,十年著一冠。

辛勤无此比,常有好容颜。

我欲观其人,晨去越河关。

青松夹路生,白云宿檐端。

知我故来意,取琴为我弹。

上弦惊别鹤,下弦操孤鸾。

愿留就君住,从今至岁寒。

苍苍谷中树,冬夏常如兹;

年年见霜雪,谁谓不知时。

厌闻世上语,结友到临淄。

稷下多谈士,指彼决吾疑。

装束既有日,已与家人辞。

行行停出门,还坐更自思。

不怨道里长,但畏人我欺。

万一不合意,永为世笑嗤。

伊怀难具道,为君作此诗。

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

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

歌竟长叹息,持此感人多。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流。

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

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

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

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

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

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

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

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

译文:

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

茂盛幽兰在窗下,依依垂柳在堂前。

初与君别时,不谓行当久。

当初与你告别时,未讲此行很久远。

出门万里客,中道逢嘉友。

出门万里客他乡,半道交朋结新欢。

未言心相醉,不在接杯酒。

一见倾心似迷醉,未曾饮酒尽言谈。

兰枯柳亦衰,遂令此言负。

幽兰枯萎垂柳衰,背信之人违誓言。

多谢诸少年,相知不忠厚。

告诫世间青少年,相知未必心不变。

意气倾人命,离隔复何有?

你为情谊愿献身,他将你弃无情感。

辞家夙严驾,当往至无终。

辞家早起备车马,准备远行去无终。

问君今何行?非商复非戎。

请问前行欲何为?不经商也不当兵。

闻有田子泰,节义为士雄。

听说有位田子泰,节义崇高称豪英。

斯人久已死,乡里习其风。

虽然此人久已死,乡里承袭其遗风。

生有高世名,既没传无穷。

在世之时名誉高,死后美名传无穷。

不学狂驰子,直在百年中。

不学奔走逐名利,荣耀只在一生中。

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

二月喜逢春时雨,春雪阵阵发东边。

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冬眠动物皆惊醒,草木润泽得舒展。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

轻快飞翔春燕归,双双入我屋里边。

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故巢依旧还存在,相伴相随把家还。

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

你我自从分别来,门庭日渐荒草蔓。

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我心坚定不改变,君意未知将何如?

迢迢百尺楼,分明望四荒,

登上高高百尺楼,清晰可见远四方。

暮作归云宅,朝为飞鸟堂。

夜间云聚栖其内,白日鸟集作厅堂。

山河满目中,平原独茫茫。

远处山河尽在目,平原一片渺茫茫。

古时功名士,慷慨争此场。

古时热恋功名者,慷慨争逐在此场。

一旦百岁後,相与还北邙。

一旦丧身离人世,结局一样葬北邙。

松柏为人伐,高坟互低昂。

墓边松柏被人伐,坟墓高低甚凄凉。

颓基无遗主,游魂在何方!

无主墓基已毁坏,谁知魂魄在何方?

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

生前名利实可贵,如此凄凉堪悲伤!

东方有一士,被服常不完;

东方有位隐居士,身上衣服常破烂。

三旬九遇食,十年著一冠。

一月才吃九顿饭,十年总戴一顶冠。

辛勤无此比,常有好容颜。

辛勤劳苦无人比,和悦面容乐贫寒。

我欲观其人,晨去越河关。

我欲前行访问他,清晨出户越河关。

青松夹路生,白云宿檐端。

青松生长路两边,缭绕白云在檐间。

知我故来意,取琴为我弹。

知我特地前来意,取琴为我来轻弹。

上弦惊别鹤,下弦操孤鸾。

先弹凄怨别鹤操,又奏高洁曲孤鸾。

愿留就君住,从今至岁寒。

我愿长留伴君住,从今直到岁暮寒。

苍苍谷中树,冬夏常如兹;

葱郁苍青山谷树,冬天夏日常如此。

年年见霜雪,谁谓不知时。

年年经历霜和雪,更变四时岂不知?

厌闻世上语,结友到临淄。

已厌听闻世上语,交结新友去临淄。

稷下多谈士,指彼决吾疑。

齐国稷下多谈士,指望他们解我疑。

装束既有日,已与家人辞。

备好行装已数日,且同家属告别离。

行行停出门,还坐更自思。

欲行又止心犹豫,还坐重新再三思。

不怨道里长,但畏人我欺。

不怕此行道路远,担心谈士会相欺。

万一不合意,永为世笑嗤。

万一相互不合意,永远为人所笑嗤。

伊怀难具道,为君作此诗。

心内之情难尽诉,为君写下这歌诗。

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

日暮长天无纤云,春风微送气温和。

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

佳人喜爱清澄夜,到晓酒酣欢唱歌。

歌竟长叹息,持此感人多。

歌罢凄然长叹息,此情此景感伤多。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皎洁明月在云间,绿叶之中鲜艳花。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虽有一时风景好,好景不长当奈何!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少时健壮性刚烈,持剑只身去远游。

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谁讲此行游不远?我从张掖到幽州。

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流。

饥食野菜学夷叔,口渴便喝易水流。

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

不见心中知音者,但见古时荒墓丘。

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

路边两座高坟墓,乃葬伯牙与庄周。

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

贤士知音难再得,远游还想何所求?

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

种植桑树在江边,指望三年叶可采。

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

枝叶长出将茂盛,忽然遇到山河改。

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

树枝树叶被摧折,树干树根浮大海。

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

春蚕无叶不得食,无茧寒衣哪里来?

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

不把根植在高原,如今后悔亦无奈!

注释:

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

荣荣:繁盛的样子。这两句写当初分别之景,有起兴的作用。兰取其贞洁,柳取其惜别。

初与君别时,不谓行当久。

君:指出门的游子。不谓行当久:没说此行要很久。

出门万里客,中道逢嘉(jiā)友。

中道:中途。嘉友:好友。

未言心相醉,不在接杯酒。

心相醉:内心已为之倾倒,即一见倾心。这两句是说,尚未饮酒交谈,便一见倾心。

兰枯柳亦衰,遂令此言负。

言:指临别誓约。负:违背,背弃。

多谢诸(zhū)少年,相知不忠厚。

多谢:多多告诫。相知不忠厚:当面相知的朋友未必就是忠厚之人。

意气倾人命,离隔复何有?

意气:情谊,恩义。倾人命:送性命。离隔:分离,离弃。

辞家夙(sù)严驾,当往至无终。

夙:早晨。严驾:整治车马,准备出行。志无终:向往到无终去。志:一作“至”,亦通。无终:古县名,在今河北省蓟县。

问君今何行?非商复非戎。

今何行:现在到那里去做什么。商:经商,做买卖。戎:从军。

闻有田子泰,节义为士雄。

田子泰:即田畴,字子泰,东汉无终人。田畴以重节义而闻名。节义:气节信义。士雄:人中豪杰。士,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斯人久已死,乡里习其风。

斯人:此人,指田畴。习其风:谓继承了他重节义的遗风。

生有高世名,既没传无穷。

生:生前,在世时。高世名:在世上声誉很高。既没:已死之后。

不学狂驰子,直在百年中。

狂驰子:指为争名逐利而疯狂奔走的人。直:只,仅。百年中:泛指人活一世的时间。

仲春遘(gòu)时雨,始雷发东隅(yú)。

仲春:阴历二月,遘:遇,逢。东隅:东方。古人以东方为春。

众蛰(zhé)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众蛰:各种冬眠的动物。蛰,动物冬眠。潜骇:在潜藏处被惊醒。从横舒:形容草木开始向高处和远处自由舒展地生长。从:同“纵”。以上四句描写季节变化。

翩(piān)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

翩翩:轻快飞翔的样子。庐:住室。

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先巢:故巢,旧窝。故:仍旧。相将:相随,相偕。旧居:指故巢。

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

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我心固匪石:是说我的心并非石头,是不可转动的。比喻信念坚定,不可动摇。固:牢固,坚定不移。匪:非。君:指燕。

迢(tiáo)迢百尺楼,分明望四荒,

迢迢:本义指遥远的样子,这里形容高高的样子。分明:清楚。四荒:四方荒远之地。

暮作归云宅,朝为飞鸟堂。

归云宅:是说白云晚上把它当作住宅。形容楼之高。飞鸟堂:飞鸟聚集的厅堂。

山河满目中,平原独茫茫。

茫茫:辽阔,深远。

古时功名士,慷慨争此场。

功名土:追逐功名利禄之人。此场:指山河、平原。

一旦百岁後,相与还北邙(máng)。

百岁后:去世以后。相与:共同,同样。北邙:山名,在洛阳城北,东汉、魏,西晋君臣多葬此山。这里泛指墓地。

松柏为人伐,高坟互低昂。

互低昂:形容坟堆高低不齐。昂:高。

颓(tuí)基无遗主,游魂在何方!

颓基:倒塌毁坏了的墓基。遗主:指坟墓的主人,即死者的后代。

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

“荣华”两句:是说对于那些生前追求功名的人来说,荣华的.确是珍贵的,但死后一无所得,且如此凄凉,也实在可怜可悲。

东方有一士,被服常不完;

被服:所穿的衣服。被,同“披”。不完:不完整,即破烂。

三旬九遇食,十年著(zhuó)一冠。

著:戴。冠:帽子。

辛勤无此比,常有好容颜。

好容颜:愉悦的面容,这里有乐贫之意。

我欲观其人,晨去越河关。

观其人:访问他。越河关:渡河越关。

青松夹路生,白云宿檐端。

“青松”两句:写东方隐士的居处,在青松白云之间,形容高洁。

知我故来意,取琴为我弹。

故来意:特地来的意思。

上弦惊别鹤,下弦操孤鸾(luán)。

上弦、下弦:指前曲、后曲。别鹤:即《别鹤操》,古琴曲名,声悲凄。孤鸾:即《双凤离鸾》,汉琴曲名。

愿留就君住,从今至岁寒。

就君住:到你那里一起住。至岁寒:直到寒冷的冬天,这里是喻坚持晚节。《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

苍苍谷中树,冬夏常如兹;

苍苍:深青色,犹言“青青”。树:指松柏。常如兹:总是这样,谓郁郁葱葱,不凋零。

年年见霜雪,谁谓不知时。

时:季节的变化。暗寓时世。以上四句起兴,以松柏的坚贞自喻。

厌闻世上语,结友到临淄(zī)。

世上语:泛指世俗流言。临淄:地名,战国时齐国国都,在今山东省。

稷(jì)下多谈士,指彼决吾疑。

稷下:古地名,战国齐都临淄城稷门(西边南首门)附近地区。齐宣王招集文学、学术之士在此讲学。谈士:善于言谈论辩之人,指稷下之士。谓这些人善空谈而不耐霜雪的考验。指彼:指望他们。决我疑:解决我的疑问。

装束既有日,已与家人辞。

装束:整备行装。既有日:已经有好几日。

行行停出门,还坐更自思。

“行行”两句,写临行时又徘徊不前,犹豫再三,表示内心复杂矛盾的状态。

不怨道里长,但畏人我欺。

道里:道路里程,即路程。人我欺:即人欺我。人,指“谈士”。

万一不合意,永为世笑嗤(chī)。

不合意:见解不同。嗤:讥笑。逯本作“之”,今从焦本改。

伊怀难具道,为君作此诗。

伊:此。难具道:难以详细他讲出来。君:泛指读者。

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

扇:用作动词,吹动。扇微和:春风吹拂,天气微暖。

佳人美清夜,达曙(shǔ)酣(hān)且歌。

佳人:美人。美清夜:爱清夜。达曙:到天明。酣:酒足气振的样子。

歌竟长叹息,持此感人多。

歌竟:歌唱完了。此:指下文四句歌辞。持此:仗着这支歌曲。感人多:十分动人。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皎皎:光明的样子。灼灼:花盛的样子。华:同花。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一时好:一时之美好。指“云间月”圆而又缺,“叶中花”开而复凋。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厉:性情刚烈。

谁言行游近?张掖(yè)至幽州。

张掖:地名。

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流。

易水:水名。

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

丘:坟墓。

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

伯牙:古代音乐家。庄周:庄子。

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

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

“三年”句是说盼望三年之内可以采桑养蚕。

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

始:才。值:逢。

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

柯:枝干。沧海:指东海。这两句是说桑树的枝干被摧折了,根叶漂浮到大海中去了。

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

欲谁待:即欲何待,还依靠什么?

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

本:桑树枝干。这两句是说桑树不种在高原上,而种在江边,根基不巩固,所以摧折,有什么可后悔的?

赏析:

拟古,就是摹拟古诗之意。但事实上这组诗并无摹拟之迹,完全是诗人自抒怀抱。从内容来看,这组诗大多为忧国伤时、寄托感慨之作,其中多有托古讽今、隐晦曲折之辞。

第一首诗采取拟人的手法,借对远行游子负约未归的怨恨,感慨世人结交不重信义,违背誓约,轻易初心。

第二首诗托言远访高士田子泰的故乡,对高尚节义之士深表敬仰,对世间不顾节义而趋炎附势、争名逐利之人表示了厌恶。

第三首诗以春燕返巢托兴,表现诗人不因贫穷而改变隐居的素志,同时也寓有对晋室为刘宋所取代而产生的愤慨。

第四首诗写由登楼远眺而引起的感慨沉思。江山满目,茫茫无限,历史沧桑,古今之变,尤显人生一世,何其短暂!曾经在这片土地上追逐功名利禄的古人,早已身死魂灭,只剩下荒坟一片,实在可怜可伤。从而抒发了诗人不慕荣华富贵、坚持隐居守节的志向与情怀。

第五首诗托言东方隐士,实则是诗人自咏,借以表示自己平生固穷守节的意志。

第六首诗以谷中青松自喻,表现坚贞不渝的意志。尽管诗中流露出犹豫彷徨的矛盾复杂心理,但仍决意不为流言所惑,不受世俗之欺,所以写诗以明志。

第七首诗以比兴手法,感叹欢娱夜短、韶华易逝的悲哀,表现了诗人自伤迟暮的情绪。

第八首诗表现诗人少年时期的理想,壮年时期的情怀,抒发了知音难觅的愤激之情。

第九首诗以桑树喻晋,晋恭帝为刘裕所立,犹如“种桑长江边”。恭帝之初立已操控在刘裕掌中,根基不牢自取灭亡。“今日复何悔”,诗人痛惜之情可见。

篇5:春日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春日

近现代:苏曼殊

好花零落雨绵绵,辜负韶光二月天。

知否玉楼春梦醒,有人愁煞柳如烟。

译文:

好花零落雨绵绵,辜负韶光二月天。

鲜艳的花瓣在绵绵细雨中飘落,它们辜负了这二月春日里的美好时光。

知否玉楼春梦醒,有人愁煞柳如烟。

知道吗?在青楼之上醒来,看到这如烟春柳,我便极度忧愁起来。

注释:

好花零落雨绵绵,辜负韶(sháo)光二月天。

好花零落:暗喻革命情绪正在低落。韶光:即美好时光,暗喻进行革命的良好时机。

知否玉楼春梦醒,有人愁煞(shà)柳如烟。

玉楼:原意为华丽的楼,这里用来指妓楼。春梦:暗喻对革命胜利的憧憬。有人:此为作者自指。愁煞:即极度忧愁之意。煞,副词,用在动词后,表“极度……”之意。

赏析:

诗人在这首诗中感叹时光如梭,看着春雨里埙落的片片花瓣,心中感悟生命的可贵。前两句借写“辜负韶光”以喻错过革命良机;后两句以“春梦”来抒发自已的忧虑情绪。此诗情景交融,寓意深刻,形象鲜明,用语得体。

此诗向友人申述对革命错过良机的愤懑和忧患情绪,情景交融,寓意深刻,形象鲜明,用语得体。

前两句借写“辜负韶光”以喻错过革命良机。在作者看来,仲春二月是百花盛开的时节,人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时节去赏花,但是自己的朋友却没有这样做,以至错过时机。到了如今好花零落,霾雨霏霏,要赏花已经来不及。眼前的革命也是这样,良机错过,要发动就困难了。

篇6:春日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宋代:唐庚

城中未省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黄。

山好更宜馀积雪,水生看欲倒垂杨。

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

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

译文:

城中未省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黄。

住在城里,还丝毫没能感受到春光;今天漫步郊外,惊喜地发现,原来榆树槐树早已抽芽,半绿半黄。

山好更宜馀积雪,水生看欲倒垂杨。

远处的青山婀娜多姿,我更喜爱它那峰顶还留存着皑皑白雪;池塘的水渐渐上涨,倒映出岸边的垂杨。

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

天气暖和,黄莺骄吟,其声如人亲切交谈;微风从草地吹来,夹杂着阵阵药香。

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

我怀疑这景中藏有美妙的诗句,刚想为你们拈出,忽然又感到迷濛茫然。

注释:

城中未省(xǐng)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黄。

未省:还没知道。省,这里是“省察、领悟”之意。黄:鹅黄色,指榆树、槐树新芽的娇嫩。

山好更宜馀(yú)积雪,水生看欲倒垂杨。

水生:水涨。倒垂杨:映出杨柳的倒影。

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

莺边日暖如人语:这句为倒装句,原序为“日边莺暖语如人”。天气暖和,黄莺骄吟,其声如人亲切交谈。

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

佳句:好的诗句。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描写初春郊外的景象。诗首联树色泛黄的细微变化中来描写早春的到来;中间两联对仗十分精采,赋予春水以人的活力,自然诗趣盎然,黄莺暖语、风送药香的独特感受写得很有诗味,使有色有声的郊外早春景象有了芳馨的气息。尾联道出创作中常见的一种奇特现象,就是许多诗人面对名山胜景,想写诗填词,却束手无策,留下无穷的遗恨。整首诗格律谨严,简淡而富有风致。在句法上,有平叙,有拗折,充分显示了作者锤炼布局之工。

首联“城中未省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黄。”早春二月,乍暖还寒,当城里人还为春寒料峭所困,不知领悟春光的时候,而郊外却早已是榆槐吐嫩,春色满原了。早春,最先透露春消息的不是桃红李白,而是溪边阳坡上榆槐枝头的鹅黄初绽。不仅立意新,又足见诗人敏锐的感察力。“春光”、“榆槐”,高度概括,点明题意,并领起下文。

颔联“山好更宜余积雪,水生看欲倒垂杨”,全篇警句,紧承“春光”二字展开形象化描写。上句写远景:远山泛绿,依稀尚见斑斑积雪,色彩鲜明,更衬远山之葱翠。唯“积雪”方显“山好”。

下句写近景:春雨淅沥,溪流渐涨,不再枯涩,故生意盎然;两岸垂杨,日渐染绿,倒映水中,摇曳生姿,画面生动。唯“垂杨”方显“水生”。此句与东坡“溪柳自摇沙水清”可谓异曲同工。“生”、“欲”二字下得巧妙,前者摹写风生水起的情状,后者传递垂杨日渐苍翠之态势。突显了早春的生气勃勃,透露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颈联“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则又变换句式,调整描写角度,从听觉和味觉方面来写春郊之景象。本来这两句按正常语序应是“日暖莺声如人语,风来草际送药香”,这样写,也是好句。但诗人却别开生面,以莺、草为主,以日、风为宾,以倒装之句式来突出花底莺声因日暖而悦耳动听,草际药香因清风而浓郁远播,让人自然联想到阳春三月,莺飞草长,丽日融和,百花争艳的无限春光。如此另辟蹊径,方不落俗套。“如人语”、“作药香”用拟人手法,以情笔写景,读来亲切,达到了情景交融、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颔、颈二联,对仗极其工稳,遣词极为精当,足见诗人功力之深厚,推敲锤炼之严谨。

尾联“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春光满眼,稍纵即逝;欲寻佳句,顿觉茫茫。其立意,与诗人另一名篇《醉眠》结句“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颇为相似。只不过后者宁静平淡,而本诗则在极尽春光烂漫之后,笔锋陡然一转,用一“疑”字引出:此中似有佳句,正欲纵笔撷取时,却又如雪泥鸿爪,难觅其踪了,空留下一片茫然,徒增惆怅。而这一怅然的感触,不仅深切道出忽有所悟,落笔忘筌的诗家甘苦;更让人倍增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自古难全之慨。写法上暗合东坡“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的造意,而余味过之。恰如音乐之戛然而止,而留给听众以无限之悬想,以收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效果。

篇7:狼原文、注释及赏析

一、从注释中寻找写作背景

命题老师为了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古诗词,会在注释里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做一个大致的交代,或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个人遭遇做一简单介绍,如果我们能从中寻找到写作背景,对于诗歌内在意蕴的理解就会更加全面而具体了。如:

听流人水调子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此诗为王昌龄晚年被贬龙标途中所写,可联系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

辛弃疾

柳边飞鞚,露湿征衣重。

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如梦。

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

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注:作者闲居江西上饶时,曾多次游览博山,并写了多首脍炙人口的记游词。《清平乐》即是其中一首。

问:诗歌抒发了作者的哪些思想感情?

在回答时我们就可以从注释中寻找到“王昌龄晚年被贬龙标途中所写”和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曾多次游览博山”“写了多首脍炙人口的记游词”,找到这些写作背景,学生就不必再苦思冥想,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说是一目了然了。

二、解释诗句中的字词

有些古诗词的注释中会对学生不理解的字词作出解释,对理解古诗词的意思和主旨会起到很重要的引导作用。如: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注: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

根据注释中的“没有什么用处”,学生很容易领会这首诗的中心思想。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西京:即长安。牙璋:古代发兵所用的兵符。凤阙:皇宫的代称。龙城:匈奴名城。借指敌方要塞。百夫长:古代军队里的低级军官。

依据注释,学生很快就能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从而顺利解决所有题目。

三、解释相对应的典故

运用典故是古诗中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学生一般对典故不清楚,命题老师会在注释中作简单交代,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条件来解题。如: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觅封侯”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以取封侯”的

典故。

题大庾岭北驿

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注:陇头梅:化用南朝诗人陆凯的诗句“折花逢驿使,寄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这俩首诗,学生从注释中知道了“觅封侯”和“胧头梅”的意思,其他的题目也会迎刃而解。

四、介绍作者

一般情况下,中考古诗词赏析题的作者是我们语文书上的,但有时也会考一些陌生的作者,命题老师会在注释中略作解释。如:

雨后池上

北宋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柳,更作荷心万点声。

注:刘攽,庆历六年进士,曾帮助司马光修《资治通鉴》。

同诸隐者夜登四明山

施肩吾

半夜寻幽上四明,手攀松桂触云行。

相呼已到无人境,何处玉箫吹一声。

注:施肩吾,字希圣。北宋道士。字号华阳子。生卒年不详。少年习佛,博学经史,工辞章,后转而学道,隐居西山(在今江西南昌)学仙。

这两首诗的注释对我们解题几乎不起作用。

注释——开启古诗词鉴赏的钥匙,让我们灵活运用注释,准确把握古诗词的内涵,从注释中充分挖掘有效信息,准确解答各类古诗词赏析题。

篇8:山中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首夏山中行吟

明代:祝允明

梅子青,梅子黄,菜肥麦熟养蚕忙。

山僧过岭看茶老,村女当垆煮酒香。

译文

梅子青,梅子黄,菜肥麦熟养蚕忙。

梅子熟了,从青色变成了黄色,地里的菜和麦子也都成熟了,又到了忙着养蚕缫丝的时节。

山僧过岭看茶老,村女当垆煮酒香。

山寺里悠闲自在的僧人,烹煮着老茶树的茶汤,村里的姑娘站在酒垆边煮酒,酒香四溢。

注释

梅子青,梅子黄,菜肥麦熟养蚕忙。

山僧过岭看茶老,村女当垆(lú)煮酒香。

当垆:对着酒垆;在酒垆前。

赏析

篇9:诗经·云汉原文注释及赏析

(2)昭:光。回:转。

(3)於(wū)乎:即呜呼,叹词。

(4)辜:罪。

(5)荐:重,再。臻:至。荐臻,犹今言频仍。

(6)靡:无,不。举:祭。

(7)爱:吝惜,舍不得。牲:祭祀用的牛羊豕等。

(8)圭、璧:均是古玉器。周人祭神用玉器,祭天神则焚玉,祭山神则埋玉,祭水神则沉玉,祭人鬼则藏玉。

(9)宁:乃。莫我听:即莫听我。

(10)大(tài)甚:大,同太。甚,厉害。

(11)蕴隆:谓暑气郁积而隆盛。虫虫:热气熏蒸的样子。

(12)殄(tiǎn):断绝。禋(yīn)祀:祭天神的典礼。以玉帛及牺牲加于柴上焚之,使升烟,以祀天神。本指祀昊天上帝,引申之则凡祀日月星辰等天神,统称禋祀。

(13)宫:祭天之坛。

(14)奠:陈列祭品。瘗(yì):指把祭品埋在地下以祭地神。

(15)宗:尊敬。

(16)斁(dù):败坏。

(17)丁:当,遭逢。

(18)黎:众。

(19)孑遗:遗留,剩余。

(20)遗(wèi):赠。

(21)于:助词。摧:灭。

(22)云:古云字,有庇荫义。

(23)大命:此谓死亡之命,即死亡之期。

(24)群公:犹百辟,先世诸侯之神。正:长。先正,谓先世卿士之神。

(25)忍:忍心,残忍。

(26)涤涤:光秃无草木的样子。

(27)旱魃:古代传说中的旱神。

(28)惔(tán):火烧。

(29)惮:畏。

(30)熏:灼。

(31)闻(wèn):通问,恤问。

(32)遯(dùn):今作遁,逃。

(33)黾(mǐn)勉:勉力为之,谓尽力事神,急于祷请。

(34)瘨(diān):病。

(35)憯(cǎn):曾。

(36)祈年:指孟春祈谷于上帝,孟冬祈来年于天宗之祭礼。孔夙(sù):很早。

(37)方:祭四方之神。社:祭土神。莫(mù):古暮字,晚。

(38)虞:助。

(39)友:通有。纪:纪纲,法度。

(40)鞫(jū):穷,与通相对。庶正:众官之长。

(41)疚:忧苦。冢宰:周代官名,为百官之长,相当后世的宰相。

(42)趣马:掌管国王马匹的官。师氏:官名,主管教导国王和贵族的子弟。

(43)膳夫:主管国王、后妃饮食的官。左右:左右之大夫、士诸官。

(44)昂(yǎng):通仰。

(45)里:犹已,训止。

(46)嚖(huì):微小而众多的样子。

(47)昭:祷。假:借为嘏(gǔ),告。无赢:犹言无爽,即无差忒。

(48)成:功。

(49)戾:定。

篇10:蝉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蝉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

原文: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译文

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虽悲鸣寄恨而无人同情。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可是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我官职卑下,行踪飘忽不定,家园难返,故乡的田园也早已荒芜。

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也是,家徒四壁,举家清苦。

注释

以:因。薄宦:指官职卑微。高难饱:古人认为蝉栖于高处,餐风饮露,故说“高难饱”。

恨费声:因恨而连声悲鸣。费,徒然。

五更(gēng):中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五更”。疏欲断:指蝉声稀疏,接近断绝。

碧:绿。

薄宦:官职卑微。梗犹泛:典出《战国策·齐策》:土偶人对桃梗说:“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后以梗泛比喻漂泊不定,孤苦无依。梗,指树木的枝条。梗犹泛:这里是自伤沦落意,意指自己象大水中四处漂流的木偶。

故园:对往日家园的称呼,故乡。

芜已平:荒草已经平齐没胫,覆盖田地。芜,荒草。平,指杂草长得齐平。

君:指蝉。警:提醒。

亦:也。举家清:全家清贫。举,全。清,清贫,清高。

赏析:

这是一首哲理诗,借物喻人,诗中的蝉,实是作者自己。以蝉来比喻高洁,抒发了位卑寄人篱下的感叹。

古人有云:“昔诗人篇什,为情而造文。”这首咏蝉诗,就是抓住蝉的特点,结合作者的情思,“为情而造文”的。诗中的蝉,也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首句闻蝉鸣而起兴。“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在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这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但这样的鸣声是白费,是徒劳,因为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这样结合作者自己的感受来咏物,会不会把物的本来面貌歪曲了呢?比方蝉,本来没有什么“难饱”和“恨”,作者这样说,不是不真实了吗?咏物诗的真实,是作者感情的真实。作者确实有这种感受,借蝉来写,只要“高”和“声”是和蝉符合的,作者可以写出他对“高”和“声”的独特感受来,可以写“居高声自远”(虞世南《咏蝉》),也可以写“本以高难饱”,这两者对两位不同的作者都是真实的。

接着,从“恨费声”里引出“五更疏欲断”,用“一树碧无情”来作衬托,把不得志的感情推进一步,达到了抒情的顶点。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快要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还是那样碧绿,并不为它的“疏欲断”而悲伤憔悴,显得那样冷酷无情。这里接触到咏物诗的另一特色,即无理得妙。蝉声的疏欲断,与树叶的绿和碧两者本无关涉,可是作者却怪树的无动于衷。这看似毫无道理,但无理处正见出作者的真实感情。“疏欲断“既是写蝉,也是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就蝉说,责怪树的无情是无理;就寄托身世遭遇说,责怪有力者本可以依托荫庇而却无情,是有理的。咏物诗既以抒情为主,所以这种无理在抒情上就成了有理了。

接下去来一个转折,抛开咏蝉,转到自己身上。这一转就打破了咏蝉的限制,扩大了诗的内容。要是局限在咏蝉上面,有的话就不好说了。“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作者在各地当幕僚,是个小官,所以称薄宦。经常在各地流转,好象大水中的木偶到处漂流。这种不安定的生活,使他怀念家乡。“田园将芜胡不归”,更何况家乡田园里的杂草和野地里的杂草已经连成一片了,作者思归就更加迫切。这两句好象和上文的咏蝉无关,暗中还是有联系的。“薄宦”同“高难饱”、“恨费声”联系,小官微禄,所以难饱费声。经过这一转折,上文咏蝉的抒情意味就更明白了。

末联“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又回到咏蝉上来,用拟人法写蝉。“君”与“我”对举,把咏物和抒情密切结合,而又呼应开头,首尾圆合。蝉的难饱正与我也举家清贫相应;蝉的鸣叫声,又提醒我这个与蝉境遇相似的小官,想到“故园芜已平”,不免勾起赋归之念。钱锺书先生评论这首诗说:“蝉饥而哀鸣,树则漠然无动,油然自绿也(油然自绿是对“碧”字的很好说明)。树无情而人(‘我’)有情,遂起同感。蝉栖树上,却恝置(犹淡忘)之;蝉鸣非为‘我’发,‘我’却谓其‘相警’,是蝉于我亦‘无情’,而我与之为有情也。错综细腻。”钱先生指出不仅树无情而蝉亦无情,进一步说明咏蝉与抒情的错综关系,对我们更有启发。

咏物诗,贵在“体物为妙,功在密附”。这首咏蝉诗,“传神空际,超超玄著”,被朱彝尊誉为“咏物最上乘”。(周振甫)

蝉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2

原文:

六月三日夜闻蝉

唐代:白居易

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

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

乍闻愁北客,静听忆东京。

我有竹林宅,别来蝉再鸣。

不知池上月,谁拨小船行?

译文:

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

荷花散发阵阵清香,早晨的露珠将要坠入水中,柳叶随着风生动飘荡。

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

初三夜晚新月高悬,听到了今年的第一声蝉鸣。

乍闻愁北客,静听忆东京。

突然听到这个声音,勾起了我这个北方来的客居之人的愁绪,静静听着想起东都洛阳。

我有竹林宅,别来蝉再鸣。

我在洛阳有履道坊宅,想来此时又有别处的蝉在我家鸣叫。

不知池上月,谁拨小船行?

不知道我家园子里倒映着月亮的水池中,是否有人趁着月色划船呢?

注释:

荷香清露坠(zhuì),柳动好风生。

微月初三夜,新蝉(chán)第一声。

微月:新月。

乍闻愁北客,静听忆东京。

东京:东都洛阳。

我有竹林宅,别来蝉再鸣。

竹林宅:指作者洛阳履道坊宅。

不知池上月,谁拨小船行?

赏析:

此诗前四句写诗人在苏州看到的景象;五六句写诗人触景生情思念家乡;七八句写诗人在异乡为异客的愁苦;最后两句写诗人联想自己家乡的场景,诗境清幽。诗人由景及情,浑然一体,造语清新,自然无拘束。

苏州的六月,正是荷花飘香露珠圆润之时,凉爽的东南风吹动着柳枝,有节奏地晃动着。六月初三的夜晚,诗人听到了今年的第一声蝉鸣。刚刚听到蝉叫时,诗人这个北方来的.客居之人还有些愁,是它打扰了诗人的睡眠,让诗人睡不着觉,它勾起了诗人思乡的愁绪。原来诗人“静听忆东京”,在安静的夜里聆听着蝉鸣不禁想念洛阳的家了。在诗人洛阳家中,有一片竹林,想来此次分别后,里面有蝉又在呜叫了。但不知道自己家园中的那个小池子内有人在月色中划动着小船前行。

病中多疑,病中多思,病中孤独感特别强烈,这都是人在病中的常态,诗人也不例外。诗人因病而特别想念洛阳的家园,想念那园中的家人,都是很自然之事。

诗人的联想很丰富,他善于以一物为纽带,而展开遥远的另一空间的想象。月亮是诗人常用的一个联想的着笔点,但此诗不仅有月亮,还有蝉,用蝉来作联想的基础,这在历代诗歌中倒是比较少见的。但诗人将其放在特定的气氛中,感觉有些新奇,但也很亲切。

篇11:《月》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月》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

原文:

喜迁莺·暑风凉月

宋代:辛弃疾

谢赵晋臣敷文赋芙蓉词见寿,用韵为谢。

暑风凉月。爱亭亭无数,绿衣持节。掩冉如羞,参差似妒,拥出芙蓉花发。步衬潘娘堪恨,貌比六郎谁洁?添白鹭,晚晴时,公子佳人并列。

休说,搴木末;当日灵均,恨与君王别。心阻媒劳,交疏怨极,恩不甚兮轻绝。千古离骚文字,芳至今犹未歇。都休问,但千杯快饮,露荷翻叶。

译文:

谢赵晋臣敷文赋芙蓉词见寿,用韵为谢。

暑风凉月。爱亭亭无数,绿衣持节。掩冉如羞,参差似妒,拥出芙蓉花发。步衬潘娘堪恨,貌比六郎谁洁?添白鹭,晚晴时,公子佳人并列。

暑风吹拂,凉月洒辉。那无数荷叶亭亭玉立,似绿衣使者带着传达命令的符节。荷花如少女含羞,掩映在绿叶之间,参差错落,似怀妒意而争美赛艳。羞与潘妃为伍,远胜六郎高洁。白鹭飞来与芙蓉为侣,晚晴时刻,似公子佳人并肩而立。

休说,搴木末;当日灵均,恨与君王别。心阻媒劳,交疏怨极,恩不甚兮轻绝。千古离骚文字,芳至今犹未歇。都休问,但千杯快饮,露荷翻叶。

不要说去采陆上长的香草,缘木去摘水中开的芙蓉会有收获。当年屈原恨与君王离别。双方心有阻隔,媒人徒劳无功,即便勉强结合,也因情浅而易决裂。《离骚》千古流芳,至今未歇。一切休问,但举杯畅饮,如露荷翻叶。

注释:

谢赵晋臣敷(fū)文赋芙蓉词见寿,用韵为谢。

喜迁莺:词牌名。有小令与长调两体。此词为长调,双调一百零三字,仄韵。赵晋臣:《上饶县志》:“赵不迂,字晋臣。”敷文:《铅山县志》:“赵不迂,士礽四子,绍兴二十四年进士,中奉大夫,直敷文阁学士。”芙蓉:荷花的别名。见寿:为我祝寿。见,范围副词,释为“我”。

暑风凉月。爱亭亭无数,绿衣持节。掩冉(rǎn)如羞,参差似妒,拥出芙蓉花发。步衬潘娘堪恨,貌比六郎谁洁?添白鹭(lù),晚晴时,公子佳人并列。

亭亭:挺拔娇好貌。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持节:带着传达命令的符节。节,古代使臣用以证明身份的信物。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掩冉:掩映,彼此遮掩,互相衬托。参差:不齐。芙蓉:一作“芙蕖”。步衬潘娘:潘娘系指南齐东昏侯宠妃潘妃。貌比六郎:六郎系指唐代张昌宗。张昌宗、张易之都以姿容见幸于武后,贵震天下,时人号张易之为“五郎”,张昌宗为“六郎”。《新唐书·杨再思传》:“再思每曰:‘人言六郎似莲华,非也;正谓莲华似六郎耳。’其巧谀无耻类如此。”佳人:貌美的女子。

休说,搴(qiān)木末;当日灵均,恨与君王别。心阻媒劳,交疏怨极,恩不甚兮轻绝。千古离骚文字,芳至今犹未歇。都休问,但千杯快饮,露荷翻叶。

搴:拔取。木末:树梢。灵均:屈原的字。离骚:《楚辞》篇名。屈原的代表作品。千杯:此处以荷叶喻酒杯。露荷翻叶:谓倾杯一饮。此以叶上露珠喻酒。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词。上片咏荷。起句点明时令,用“爱”字领起五句正面咏荷文字,写其姿态之美。接着从反面衬托荷花品第之美,再比荷花比佳人。下片抒情。先化用屈原诗意,叹惜当年屈原忠而被谤,信而见疑,以寄托自身赤城报国却连遭打击的惨痛经历和愤懑不平之情。最后借千杯痛饮,浇胸中磊块。全词多处用典,寄托遥深。

上片赞赏荷花。首句点明时令,“暑风凉月”,正是荷花盛开的大好时光。以下用一“爱”字带出“亭亭”五句,正面描绘水上莲荷的美好仪态。满地莲叶,耸出水面,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似无数绿衣侍者持节而立。在这一群绿衣持者的簇拥下,千朵荷花,竞相怒放。她们或时隐时现,如含羞少女,犹抱绿叶半遮面;或参差错落,姿态万千,似各怀妒意而争美赛妍。这是一幅令人心醉的水上绿叶红花图。

“步衬潘娘堪恨,貌比六郎谁洁?”这两句用南齐潘妃和唐张昌宗典故。以清水芙蓉之质,竟为一宠妃作衬托的工具,叫人痛心;以张昌宗辈无耻之尤,绝不能与芙蓉相比洁白。所以,词人用“堪恨”“谁洁”两组词语,一方面表示对潘、张之流的鄙弃,一方面也就突出了荷花的质洁品高。前五句写荷花的姿态美,这两句是写荷花的品格美。潘、张之流既不足道,那么,有资格能和芙蓉相提并论的,唯有白鹭。白鹭浑身皆白,象征着纯洁无邪;一生往来水上,意味着超尘忘机。谢惠连有《白鹭赋》赞曰:“表弗缁之素质,挺乐水之奇心。”又因它风度翩翩,杜牧《晚晴赋》曰:“白鹭潜来兮,邈风标之公子;窥此美人兮,如慕悦其容媚。”词中“白鹭”两句兼含二义而以后义为主。傍晚雨晴,有白鹭飞来与芙蓉为侣,犹如公子佳人双双并肩而立。白鹭入图,平添出不少生机与美趣,真是妙笔生花。

下片抒情,多半采用楚辞诗句,而又一意贯之。“休说”七句化用屈原《九歌·湘君》“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心不同兮媒劳,恩不甚兮轻绝”和“交不忠兮怨长”等句,原意为到水中去采缘木而生的薜荔,到树梢去摘水上开花的芙蓉,不可能成功。男女各怀心思,媒人来回折腾,也是徒劳无功,双方爱之不深,必然容易决裂。这是隐喻楚王听信谗言,亲佞远贤,使屈原有志难酬。

“千古”两句化用《离骚》“芳菲菲而难亏兮,芬犹未沫”诗意,谓屈原之世虽已去远,但其《离骚》却流传千古,犹自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词人赞美屈原有荷花那种“出于淤泥而不染”的高风亮节,赞美他精神不朽,流芳百世。同情他君臣异心的不幸遭遇,和赍志以殁的悲剧结局。尤其令人愤慨不已的是,这一切居然自古而然。所以词人在下片一开头就用“休说”一词表现感情上的激愤,结拍又用“都休问”一句承转跌宕:一切都休再提说了吧,“但千杯快饮,露荷翻叶”,唯求对花痛饮,一醉忘忧。殷英童《咏采莲》诗云:“藕丝牵作缕,莲叶捧成杯。”这里的“露荷翻叶”,是借喻倾杯式的豪饮。词的结尾很是干净利索,既巧妙地紧扣咏荷题目,又将自身满腹牢骚不平之气一吐而尽。

好用事,是辛词的一大特色,人或讥其“掉书袋”,或褒其“驱使庄、骚、经、史,无一点斧凿痕,笔力甚峭”(《词林纪事》引楼敬思语),“任古书中理语、廋语,一经运用,便得风流”(刘熙载《艺概》)。就这首词的用事来说,颇见特色。不仅多而奇,而且一意贯串,寄托遥深。上片用“步衬潘娘”“貌比六郎”两个典故,下片大量运用楚辞入词,都是用得贴切而意深。潘张因为长得俊美而受君王宠爱,屈原却因品质高洁而被楚王流放,世上不能有这等道理。是以“堪恨”“谁洁”“休说”“休问”诸句,激荡着一股愤郁不平之气。辛弃疾生平以复国自许,文韬武略,集于一身,不想两次被免落职,赋闲田园,正所谓报国有志,请缨无门。因此,当他握笔作词时,常常借古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这也正是辛词好用事的缘故。

《月》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2

原文:

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

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译文

运行万里而来的瞿塘峡的月亮,今春以来已经是第六次月现上弦月了。

月光常常照亮我幽暗的居室,洒满无垠的蓝天。

月光静静洒下,凉爽透过衣襟,格外宜人;月亮高高地悬挂天空,空自对着我挂满泪痕的脸,竟无动于衷。

有一只南亮的乌鹊,在月下盘旋良久,无枝可依,只好落在江边。

注释

万里:言月运行万里而来,又暗喻漂泊万里的诗人。

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

春来:今春以来。

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

时时:常常。与“故故”变文同义。

开:指照亮。满:指月光洒满。

青天:蓝天。

爽:清爽,凉爽。

合:环绕,充满。

风襟:衣襟。宋玉《风赋》:“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

当:对着。

悬:悬挂天空。

乌鹊:乌鸦。

夜久:夜深。

赏析:

“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万里”,作者先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个大的背景,然后现一轮孤月。使人感到,天地之中,作为个体的诗人孤独寂寞之情。“六上弦”从时间的角度写时间之久,与“夜久”相呼应,表明长期在外漂泊的厌倦。

“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主体仍然是月,有情开室,但满眼望去仍然是漫天的清辉。独处陋室,浴漫天清辉,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凄清孤独啊!叠词的运用还构成了节奏的美。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爽”该是“清朗”之意,“合”当是“匹配”之意;清朗的月色加细风,可以很美妙,可以很凄凉;“高”句语序该是“(月)高悬对泪脸”化被动为主动,既是题目的需求,也是诗歌新奇的需要。也有人说“风襟”是“外衣”的意思,本人认为有点太实,好像词典也没有这一词语(或许太过孤陋)。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这一句写南飞的鸟急于回归,疲倦的落在江边栖息。可以看做诗人的自况。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漂泊不定,经常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对于自己的家乡、亲人,他是思念情切,刻骨铭心。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寓着两地彼此的思念,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使读者不觉之间与之同悲共泣。一生颠沛流离,漂泊不定,经常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对于自己的家乡、亲人,他是思念情切,刻骨铭心。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寓着两地彼此的思念,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使读者不觉之间与之同悲共泣。

《月》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3

原文:

念奴娇·中秋对月

明代: 文征明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近矣。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

译文: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枝头的桂花像垂着的块块白玉,圆月映照了整个苍穹,夜空好似被洗净了一般。风拂动着眉梢和身躯,人儿仿佛就在水晶宫殿里一样。遥看天际,龙翻偃舞,宫殿如画,能感受到那儿歌舞升平而沸腾的气氛。白霜(月光)铺满大地,(我)愿意乘着缤纷的云朵腾空而起。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近矣。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

仍记得旧年的.今夜,于溪亭酌酒畅饮,望云飘月移。过往的情境如刚消逝的梦,转眼却到了去年此时。自西而来的青雀与嫦娥都告知我佳节(中秋)快到了。(我)寄托旧知好友捎信于你,万万别辜负了这月宫甘甜的香醪。

注释: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蛟龙偃(yǎn)蹇(jiǎn),观阙嵯(cuó)峨(é),缥(piāo)缈(miǎo)笙歌沸。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偃蹇:骄横;傲慢;盛气凌人。嵯峨:屹立。缥缈:形容空虚渺茫

记得去年今夕,酾(shī)酒溪亭,淡月云来去。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近矣。寄言俦(chóu)侣,莫负广寒沈醉。

酾酒:斟酒。俦侣:伴侣;朋辈。

赏析:

此词浮想殊奇,造语浪漫,对月之人似亲昨月宫,月中景物如降落左右,词人貌似仙人,而怀中仍洗不尽尘世烦恼,人间天上浑然写来,仙骨凡心杂错吐露,其主旨全在上下两结拍,上结“欲跨彩云飞起”,有超俗之想,下结“莫负广寒沈醉”,又显感伤,大起大落中,将矛盾的心态淋漓吐出。

《月》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4

原文:

游月陂

宋代: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译文: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在月陂岸堤上东西南北来回行走,北面拥有高耸入云的百尺高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一切事物已随秋天节气而发生变化,显出萧条的迹象,暂且趁着水边傍晚的凉意,畅饮几杯。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水中云影悠闲自相映照,林下泉水声从寂静中传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世事繁杂何必计较太多?只要遇到好的时节,便和朋友相约,再来游玩一番。

注释:

月陂(bēi)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月陂:水泊名。因形如月,故名月陂,遗址在今洛阳洛水之南。四徘徊:谓东西南北来回行走。中天:天中,空中。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zūn)聊为晚凉开。

万物:统指字宙问的一切事物。秋气:秋日萧条、肃杀之气。樽:酒杯。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水心:水中。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无端:谓人世间的事很繁杂,没有头绪。何足计:哪里值得计较。约:邀请。重陪:再次伴随。

赏析:

这是一首纪游诗,也是一首理趣诗,首联写游月陂堤,中间二联从秋色和秋声方面表现主观上的闲静与自然界的幽静合二而一,尾联写诗人的感触。这首诗写写“静观自得”,作者把秋色、秋声、秋气、秋水描绘得形象动人,意境恬静清新,声韵和谐,对仗工整。

从首联可以看出,在一个天高气爽、月明如水的秋天夜晚,诗人登上月陂堤岸,东走西游,悠然四顾。江面茫茫,月色溶溶,向北望去,看到那百尺高台,宛若天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此时登上月阪堤,也是心与物会,景与情融,自然涌出颔联两句“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秋气萧瑟,“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万物自然改颜,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程颢对秋气,似乎并不如欧阳修那样“噫嘻悲哉”他依然是“闲来无事不从容”,那么悠然自得的“一樽聊为晚凉开”,斟上一杯美酒,冲冲凉意,乐在其中。三、四两句对仗工整而简练,“改”“开”二字有声有色。

颈联“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即中的“闲”、“静”二字进一步写自己心境的从容自得。移情于物,明明是自己心境“静”、“闲”,仿佛大自然界的万物也是“闲”、“静”的。蓝天白云倒映于绿水碧波之中,是因为“闲”,淙淙的泉流之响,是因为树木的幽静。“泉声静自来”可直译为“泉声自静来”,是“鸟鸣山更幽”的逆向思维。观水面闲云之影、听林下流泉之声,这对程颢来讲当然是惬意的,不同于俗人为名利奔走,因事务而缠身。

末联抒发自己的人生哲理:“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他认为人世间有些事,说不上有什么来由。繁杂而无头绪,不值得去认真计较。人生待开怀时且开怀,只要逢上佳节,约上几位知交,重游月陂堤,相陪举杯痛饮,就会感到无穷的乐趣。

此诗声韵和谐,对仗工整。在程颢的笔下,月陂堤内外,林含情,水有意,泉有声,物体志。显然是作者追求超凡入圣、清静自如的理想境界。

《月》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5

原文:

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

宋代: 苏轼

南村诸杨北村卢,白华青叶冬不枯。

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

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

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

不知天公有意无,遣此尤物生海隅。

云山得伴松桧老,霜雪自困楂梨粗。

先生洗盏酌桂醑,冰盘荐此赪虬珠。

似闻江鳐斫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

我生涉世本为口,一官久已轻莼鲈。

人间何者非梦幻,南来万里真良图。

译文:

南村诸杨北村卢,白华青叶冬不枯。

南有杨梅北有卢橘,白色的花朵青青的叶子冬天也不落败。

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

烟雨蒙蒙的春天,它们的果实开始成熟,堪称荔枝的先驱。

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

荔枝的外壳好似海上仙女的大红袄,荔枝的内皮便是仙女红纱的内衣。

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

根本无须美人杨贵妃赏鉴,荔枝本身自有动人的资质、绝世的姿容。

不知天公有意无,遣此尤物生海隅。

天公遗留这仙品在凡尘,不知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使然。

云山得伴松桧老,霜雪自困楂梨粗。

这荔枝与松树一同生长,不像山楂、梨子那样,会因霜雪变得果质粗糙。

先生洗盏酌桂醑,冰盘荐此赪虬珠。

主人清洗杯盏,斟满了美酒,用洁白的盘子端来了这红色龙珠般的荔枝。

似闻江鳐斫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

我听说荔枝的美味好似烹制好的江鳐柱,又像鲜美的河豚腹。

我生涉世本为口,一官久已轻莼鲈。

我一生做官不过是为了糊口养家,为求得一官半职,早把乡土之念看轻了。

人间何者非梦幻,南来万里真良图。

哪里知道人生变幻无常,居然能在异乡品尝到如此佳果,贬谪到这遥远的南方也是一件好事啊。

注释:

南村诸杨北村卢,白华青叶冬不枯。

南村诸杨北村卢:作者自注“谓杨梅卢橘也。”

垂黄缀(zhuì)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

先驱:杨梅、卢橘开花结果都比荔枝早,果味又不及荔枝美,故称“先驱”。

海山仙人绛罗襦(rú),红纱中单白玉肤。

海山仙人:指荔枝,因它产于南海滨。绛罗襦:形容荔枝外表如大红罗袄。红纱中单:形容荔支的内皮如同红纱的内衣;中单:贴身内衣。白玉肤:形容荔枝的瓤肉莹白如玉。

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

妃子笑: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有“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之句,李肇《唐国史补》说,杨贵妃生于蜀,爱吃荔枝。

倾城妹:漂亮的少女。

不知天公有意无,遣此尤物生海隅(yú)。

尤物:指特殊美的女子或特别名责的物。这里指荔枝。

云山得伴松桧(huì)老,霜雪自困楂梨粗。

先生洗盏酌(zhuó)桂醑(xǔ),冰盘荐此赪(chēng)虬(qiú)珠。

桂醑:新酿的桂酒。赪虬珠:赤龙珠,指荔枝。

似闻江鳐(yáo)斫(zhuó)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

斫:用刀切开。江鳐柱:蛤蜊一类的名贵海味。腹腴:鱼腹下的肥肉。

我生涉世本为口,一官久已轻莼(chún)鲈(lú)。

涉世:犹言渡世。莼鲈:蔬羹,鲈鱼脍。莼:莼莱,叶可做汤。

人间何者非梦幻,南来万里真良图。

良图:最好的计划,谋略,更带讽刺意味。

赏析:

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四月,苏轼第一次吃到了因博得过杨贵妃的一笑而闻名的荔枝。经他的品赏,荔枝本身就被比作了穿着绛罗襦和红纱内衫的海山仙人、倾城美女,不是给“妃子笑”作陪衬的物品了。相反在诗里,妃子倒过来只成了荔枝的陪衬,一起作为陪衬的还有山楂和梨,都被荔枝比下去了。与荔枝同享赞美的是作为荔枝伴侣的松、桧和品味相像的江鳐柱、河豚鱼,而杨梅和卢橘则因为比荔枝稍为早熟,许其为“先驱”。东坡先生一边喝着桂花酒,一边饶有兴致地作着点评,令人感到情趣盎然,而细读之下,却又寓意良深。荔支的“厚味”和“高格”原是东坡先生的人格像喻,“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寓含着不需要皇家的赏鉴,其自身的美便具有价值的意思。

与黄州时期咏海棠的诗相比,虽然都是以物自比,借物抒怀,但含义很不相同。海棠诗是一片凄清寂寞的氛围,诗人与海棠孤独相对,同病相怜;此诗却显得热闹,为荔枝找了许多先驱、陪衬和伴侣,仿佛并不孤独。海棠是那种流落异邦、得不到欣赏的美,荔枝则是自具风姿、远处南方的云山之上与松桧同老、不必等待欣赏的美。所以,写海棠诗的苏轼心怀孤傲不平之气,写荔枝诗的苏轼则找到了自己的归宿,颇为放达自适。所谓“南来万里真良图”,这远离朝廷、没有霜雪打击的南方,才是适宜于荔枝生长之地,回顾北方的霜雪之下被困的山楂和梨,真是粗俗之物了。

因此,作此诗的次年,苏轼再次吃到荔枝的时候,就更明快地表示: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月》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6

原文: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译文

青天上的明月是什么时候升起的?我现在停下酒杯想问一问。

人追天明月永远不能做到,月亮行走却与人紧紧相随。

明月皎洁,如明镜飞上天空,映照着宫殿。遮蔽月亮的云雾消散殆尽,幽幽月光尽情挥洒出清冷的光辉。

人们知道这月亮晚上希海上升起,又是否知道它早晨也希这云间消失?

月亮里白兔捣药自秋而春,嫦娥孤单地在月宫住着又有谁与她相伴?

现在的人见不到古时的月亮,现在的月却曾经照耀过古人。

古人与今人如流水般只是匆匆过客,共同看到的月亮都是如此。

只希望对着酒杯放歌之时,月光能长久地照在金杯里。

注释

题下作者自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丹阙:朱红色的宫殿。绿烟:指遮蔽月光的浓重的云雾。

但见:只看到。宁知:怎知。没(mò):隐没。

白兔捣药:神话传说月中有白兔捣仙药。

嫦娥:神话中的月中女神。传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偷吃了羿的仙药,成为仙人,奔入月中。见《淮南子·览冥训》。

当歌对酒时:在唱歌饮酒的时候。

金樽:精美的酒具。

赏析:

《把酒问月》这诗题就是作者绝妙的自我造象,那飘逸浪漫的风神唯谪仙人方能有之。题下原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彼不自问而令予问之,一种风流自赏之意溢于言表。

悠悠万世,明月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魅人的宇宙之谜。“青天有月来几时”的劈头一问,对那无限时空里的奇迹,大有神往与迷惑交驰之感。问句先出,继而具体写其人神往的情态。这情态从把酒“停杯”的动作见出。它使人感到那突如其来的一问分明带有几分醉意,从而倍有诗味。二句语序倒装,以一问摄起全篇,极富气势感。开篇从手持杯酒仰天问月写起,以下大抵两句换境换意,尽情咏月抒怀。

明月高高挂在天上,会使人生出“人攀明月不可得”的感慨;然而当你无意于追攀时,她许会万里相随,依依不舍。两句一冷一热,亦远亦近,若离若即,道是无情却有情。写出明月于人既可亲又神秘的奇妙感,人格化手法的运用维妙维肖。回文式句法颇具唱叹之致。紧接二句对月色作描绘:皎皎月轮如明镜飞升,下照宫阙,云翳(“绿烟”)散尽,清光焕发。以“飞镜”作譬,以“丹阙”陪衬俱好,而“绿烟灭尽”四字尤有点染之功。试想,一轮圆月初为云遮,然后揭开纱罩般露出娇面,该是何等光彩照人!月色之美被形容得如可揽接。不意下文又以一问将月的形象推远:“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月出东海而消逝于西天,踪迹实难测知,偏能月月循环不已。“但见”宁知”的呼应足传诗人的惊奇,他从而浮想联翩,究及那难以稽考的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月中白兔年复一年不辞辛劳地捣药,为的什么?碧海青天夜夜独处的嫦娥,该是多么寂寞?语中对神物、仙女深怀同情,其间流露出诗人自己孤苦的情怀。这面对宇宙的遐想又引起一番人生哲理探求,从而感慨系之。今月古月实为一个,而今人古人则不断更迭。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亦意味“古人不见今时月”;说“今月曾经照古人”,亦意味“古月依然照今人”。故二句造语备极重复、错综、回环之美,且有互文之妙。古人今人何止恒河沙数,只如逝水,然而他们见到的明月则亘古如斯。后二句在前二句基础上进一步把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之意渲染得淋漓尽致。前二句分说,后二句总括,诗情哲理并茂,读来意味深长,回肠荡气。最后二句则结穴到及时行乐的主意上来。曹操诗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此处略用其字面,流露出同一种人生感喟。末句“月光长照金樽里”,形象鲜明独特。从无常求“常”,意味隽永。至此,诗情海阔天空地驰骋一番后,又回到诗人手持的酒杯上来,完成了一个美的巡礼,使读者从这一形象回旋中获得极深的诗意感受。

全诗从酒写到月,从月归到酒;从空间感受写到时间感受。其中将人与月反反复复加以对照,又穿插以景物描绘与神话传说,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于中也显露着一个孤高出尘的诗人自我。虽然意绪多端,随兴挥洒,但潜气内转,脉络贯通,极回环错综之致、浑成自然之妙;加之四句转韵,平仄互换,抑扬顿挫,更觉一气呵成,有宫商之声,可谓音情理趣俱好,故“于古今为创调”(王夫之《唐诗评选》)。

《月》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7

原文:

瑞鹧鸪·榴花五月眼边明

宋代:赵彦端

榴花五月眼边明。角簟流冰午梦清。江上扁舟停画桨,云间一笑濯尘缨。

主人杯酒留连意,倦客关河去住情。都付驿亭今日水,伴人东去到江城。

译文:

榴花五月眼边明。角簟流冰午梦清。江上扁舟停画桨,云间一笑濯尘缨。

主人杯酒留连意,倦客关河去住情。都付驿亭今日水,伴人东去到江城。

注释:

榴花五月眼边明。角簟(diàn)流冰午梦清。江上扁舟停画桨,云间一笑濯(zhuó)尘缨(yīng)。

角簟:角蒿编成的席子。流冰:形容角簟生凉。濯尘缨:《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主人杯酒留连意,倦客关河去住情。都付驿亭今日水,伴人东去到江城。

赏析:

五月花明,午梦片刻,濯缨清流,情怀何等潇洒,胸襟又何等超脱。主人杯酒流连之意可感,倦客关河去住之情不堪。不言此日情怀难忘,而言遣流水载此情东去江城,委婉有味之至。

《月》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8

原文:

入朝洛堤步月

唐代:上官仪

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

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译文:

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

洛水悠远绵绵不息地流向远方,我气定神闲地驱马走在洛河长堤。

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曙光微明,月挂西山,鹊鸟出林,寒蝉在初秋的野外晨风中嘶声噪鸣。

注释:

脉(mò)脉广川流,驱(qū)马历长洲。

洛堤:东都洛阳皇城外百官候朝处,因临洛水而名。脉脉:原意指凝视的样子,此处用以形容水流的悠远绵长状。广川:洛水。历:经过。长洲:指洛堤。

鹊飞山月曙(shǔ),蝉噪野风秋。

曙:明亮。

赏析:

此诗通过描写作者经过洛水河堤时的见闻观感,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显扬得意之情。全诗精于筹划,巧于抉择,各种自然景观巧妙组合,气度从容,艺术上极见功力。

这首诗是写他在东都洛阳皇城外等候入宫朝见时的情怀。唐初,百官上早朝没有待漏院可供休息,必须在破晓前赶到皇城外等候。东都洛阳的皇城,傍洛水,城门外是天津桥。唐代宫禁森严,天津桥入夜锁闭,断绝交通,到天明才开锁放行。因此上早朝的百官都在桥下洛堤上隔水等候放行入宫,宰相也须如此。不过宰相毕竟是百官之首,虽然一例等候洛堤,但气派自非他官可比。

诗的前二句写驱马沿洛堤来到皇城外等候。“广川”指洛水,“长洲”指洛堤。洛堤是官道,路面铺沙,以便车马通行,故喻称“长洲”。首句不仅以洛水即景起头,写洛水含情不语地流淌着;更是化用《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以男女喻君臣,透露皇帝对自己的信任,传达承恩得意的神气。因而接着写驱马洛堤,以一个“历”字,表现出一种心意悠然、镇定自若的风度。

后二句是即景抒怀。这是秋天的一个清晨,曙光微明,月挂西山,宿鸟出林,寒蝉嘶鸣,野外晨风吹来,秋意更盛。第三句写凌晨,化用了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原意是借夜景以忧虑天下士人不安,要礼贤下士以揽人心。

这里取其意而谓曙光已见,鹊飞报喜,表现出天下太平景象,又流露着自己执政治世的气魄。末句写秋意,用了陈朝张正见《赋得寒树晚蝉疏》:“寒蝉噪杨柳,朔吹犯梧桐。……还因摇落处,寂寞尽秋风。”原意讽喻寒士失意不平,这里借以暗示在野失意者的不平之鸣,为这太平盛世带来噪音,而令这位宰相略有不安,稍露不悦。

这首诗字里行间充溢着显扬之气,流露出作者春风得意,倨傲、自荣的情态,真实地为这类得势当权的宫廷文人留下一幅生动写照。从艺术上看,这寥寥二十字,不只是“音韵清亮”,谐律上口,而且巧于构思,善于用事,精心修辞,使得意洋洋的神情毕现。

《月》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9

原文:

金缕曲·丁未五月归国旋复东渡却寄沪上诸君子

近现代:梁启超

丁未五月归国,旋复东渡,却寄沪上诸子。

瀚海飘流燕,乍归来、依依难认,旧家庭院。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双剪。相对向、斜阳凄怨。欲诉奇愁无可诉,算兴亡、已惯司空见。忍抛得,泪如线。

故巢似与人留恋。最多情、欲黏还坠,落泥片片。我自殷勤衔来补,珍重断红犹软。又生恐、重帘不卷。十二曲阑春寂寂,隔蓬山、何处窥人面?休更问,恨深浅。

译文:

丁未五月归国,旋复东渡,却寄沪上诸子。

瀚海飘流燕,乍归来、依依难认,旧家庭院。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双剪。相对向、斜阳凄怨。欲诉奇愁无可诉,算兴亡、已惯司空见。忍抛得,泪如线。

故巢似与人留恋。最多情、欲黏还坠,落泥片片。我自殷勤衔来补,珍重断红犹软。又生恐、重帘不卷。十二曲阑春寂寂,隔蓬山、何处窥人面?休更问,恨深浅。

注释:

丁未五月归国,旋复东渡,却寄沪上诸子。

丁未:光绪三十三年(1907)。梁启超于戊戌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越九年(丁未)归国,其时国事日非。次年(1908)再度东渡,是年光绪帝病死。

瀚(hàn)海飘流燕,乍归来、依依难认,旧家庭院。惟有年时芳俦(chóu)在,一例差池双剪。相对向、斜阳凄怨。欲诉奇愁无可诉,算兴亡、已惯司空见。忍抛得,泪如线。

瀚海:浩瀚的海。俦:同辈之人。差池双剪:燕尾如剪。

故巢(cháo)似与人留恋。最多情、欲黏还坠,落泥片片。我自殷勤衔来补,珍重断红犹软。又生恐、重帘不卷。十二曲阑(lán)春寂寂,隔蓬山、何处窥人面?休更问,恨深浅。

断红:指落花。十二曲阑:《阑通栏》。蓬山:即蓬莱,神山名。

赏析:

此词作者以瀚海飘流燕自喻,抒发对国事的感慨。上片“依依难认,旧家庭院”,写作者东渡归来时心情。“年时芳俦”至“泪如线”写当年变法同伴象“差池双剪”的燕子,“相对向”无限凄怨。下片抒发感慨,含蓄蕴藉,语意双关。

《月》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0

原文:

谒金门·七月既望湖上雨后作

清代:厉鹗

凭画槛,雨洗秋浓人淡。隔水残霞明冉冉,小山三四点。

艇子几时同泛?待折荷花临鉴。日日绿盘疏粉艳,西风无处减。

译文:

凭画槛,雨洗秋浓人淡。隔水残霞明冉冉,小山三四点。

艇子几时同泛?待折荷花临鉴。日日绿盘疏粉艳,西风无处减。

注释:

凭画槛,雨洗秋浓人淡。隔水残霞明冉(rǎn)冉,小山三四点。

冉冉:袅袅升动貌。

艇(tǐng)子几时同泛?待折荷花临鉴(jiàn)。日日绿盘疏粉艳,西风无处减。

临鉴:对镜。绿盘:喻荷叶。

赏析:

厉鹗词以典丽见长,此词“秋浓人淡”、“绿盘疏粉艳”两句,尤为颖异尖新。上片是人看景,清远空灵之极;下片是景中人,遐想绮旎。全词清雅婉丽,意境幽美。风味在清真、白石之间。

《月》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1

关山月

南北朝:徐陵

原文: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星旗映疏勒,云阵上祁连。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译文:

(1)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十五的月亮映照在关山上,出征的人儿思念遥远的故乡。

(2)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想必妻子此时正站在高楼上,对着窗户遥望远在边关难以入眠。

(3)星旗映疏勒,云阵上祁连。

旗星照耀在疏勒城头,密布的浓云笼罩着祁连山。

(4)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如今战争这样残酷频繁,什么时候才能结束这从军生涯回家。

注释:

(1)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关山:边境要塞之地,指征战人的所在地。三五月:阴历十五的月亮。客子:在外地出游或出征的人。秦川:指关中地区,泛指今陕西、甘肃、秦岭以北的平原地带。

(2)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思:想到。妇:指客子的妻子。这句和下句时客子想象的情景。当:对着。未眠:没有睡觉。

(3)星旗映疏勒(lè),云阵上祁(qí)连。

旗:星名。星旗:就是旗星,古代人认为它代表战争。映:照耀,映照。疏勒:汉代西域的诸国之一,王都疏勒城在今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疏勒县。云阵:就是阵云,像兵阵一样密布的浓云。祁连:山名,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的天山。

(4)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战气:战争气氛。从军:在军队中服役。复:又,再。

赏析:

《关山月》是一首较有感染力的抒情诗,引用汉代故事描述了因战事而离别的夫妇间相思之衷情与哀愁。诗人又巧用十五圆月作引子,抒发了内心的深情。此诗虽只有简洁八句四十个字,但写得情景交融,历历在目,呈现出一幅征夫思妇的互念互思的情感相思图。诗人基于深厚的功底,功妙的艺术构思,简洁的语言,成功地创作出这一首的古题新作。其中有三个值得赏析和品味的诗点。

首先,有感而作,国事家事也萦怀于心,将边关战争和征夫思妇融于一起而描述在诗中。当时也是多事之秋,战事频繁,影响到国泰民安,百姓家庭团圆幸福,诗人抓住征夫远在边塞而思念家人的情思作为着笔点,既有了边关战事,更写出了远征战士家庭的情感,流露出对征人远离亲人的同情,对战争的谴责,这首诗作成功之处就在于具有一定的现实性与人民性,摆脱了宫体诗作内容的贫乏。

其次,诗作构思设计的艺术性。以十五夜之月为线索,从而勾引出征夫在边塞月下思妻,高楼上妻室念征夫的两个情景画面,这是在情景交融中抒发了两地相思情增和怨伤。而后四句则又转回到边塞的征夫心怀:战事犹酣,解甲归田恐是遥遥无期,忧虑无限,无形中也对应思妇在高楼遥望边疆而无眠,隐含了思妇伤心地牵挂,企盼早日相聚。这样一种构思巧妙地突出:对战争的怨恨;对夫妻别离思念之同情;对圆月美景却带来了更多离愁的怨伤。

再次,语言应用简洁圆润,善用词语增强意蕴。八句四十字,简明清晰,用“高楼”更见望眼欲穿,“云阵”和“战气”更见战事形势紧张,气氛逼人,“映”更见城楼军旗飘荡,杀气迷弥。“复”更突出归期遥遥。这也显露诗人纯熟的诗歌语言和平时的功底。

全诗通过将士征战四方的历程,影射出思念之情,期盼战争尽快结束,表达了诗人反对战争,向往和平的心情。

《月》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2

原文:

梦江南·九曲池头三月三

宋代:贺铸

九曲池头三月三,柳毵毵。香尘扑马喷金衔,涴春衫。

苦笋鲥鱼乡味美,梦江南。阊门烟水晚风恬,落归帆。

译文:

九曲池头三月三,柳毵毵。香尘扑马喷金衔,涴春衫。

三月三的九曲池畔,细嫩的柳条随风飘扬。前来游春的士人很多,车马如云,踏起的尘土直扑鼻子,弄脏了游人美丽的春衫。

苦笋鲥鱼乡味美,梦江南。阊门烟水晚风恬,落归帆。

这使我常常梦见故乡江南,那里的苦笋、鲥鱼味道很鲜美。苏州城笼罩在烟水茫茫之中,晚风轻轻吹来,使人感到很惬意。河汊中的归舟慢慢落下风帆。

注释:

九曲池头三月三,柳毵(sān)毵。香尘扑马喷金衔(xián),涴(wò)春衫。

九曲池头:据考察,苏州并无九曲池。三月三:阴历三月三日。魏晋以后固定这一天为上巳节,人们都到水边嬉游采兰或洗沐,以示驱除不祥,名叫“修禊”。毵毵:枝条细长的样子。衔:马嚼子。涴:污染。

苦笋鲥(shí)鱼乡味美,梦江南。阊(chāng)门烟水晚风恬,落归帆。

鲥鱼:生活在海中,五六月间入淡水产卵时,脂肪肥厚,味最鲜美,中国沿海各大河流中都有。阊门:苏州城的西门。

赏析:

这首小词的结构是独特的。上片语言绚丽,写京都春景,下片语言淡雅,写江南春景。作者对两处春景都有着一份爱意,这之中的感情是含蓄、复杂而又微妙的。

“九曲池头三月三,柳毵毵。”杜甫《丽人行》描述:“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文学作品中常有以少总多的效果,在这里贺铸用“九曲池头三月三”这样的词句,调遣着杜诗所铺叙极写的曲江水边丽人踏青的壮观。借着读者的联想,贺铸轻而易举地将杜诗的意境拽到了读者面前,柳丝摇曳,美女如云。

“香尘扑马喷金衔,涴春衫。”仍未直接写人,但士女如云,帝城春游的场面,却从一个侧面被渲染出来了。照说,通过香尘来写游人之多,也是较常见的写法。但“香尘扑马喷金衔”一句,却颇能造成气氛。《东京梦华录》云:“妓女旧日多乘驴,宣、政间惟乘马,披凉衫,将盖头背系冠子上。少年狎客,往往随后,亦跨马轻衫小帽。有三五文身恶少年控马,谓之‘花褪马’,用短缰促马头,刺地而行,谓之‘鞅缰’,呵喝驰骤,竟逞骏逸。”贺铸曾居汴京,于都人行乐场景自寓于目而记于心,故能绘声绘色,生动地写出了境界。经过这样渲染后,再接上“沆春衫”三字,这春便有十二分的浓腻。

“苦笋鲥鱼乡味美,梦江南。”下片写江南春景。苦笋、鲥鱼乃江南美味,佐酒佳肴。王安石《后元丰行》诗云:“鲥鱼出网蔽洲渚,荻笋肥甘胜牛乳。”欧阳修《离峡州后回寄元珍表臣》诗云:“荻笋鲥鱼方有味,恨无佳客共杯盘。”这美味佳肴足以引起人对江南的怀念。这种怀念又让人想起晋代的张翰。时政混乱,翰为避祸,急欲南归,于是托词见秋风起,思故乡菰菜、蓴羹、鲈鱼脍,辞官归吴。贺铸于“梦江南”中透露着的也是思归的情愫。

“阊门烟水晚风恬,落归帆。”结句将这种情愫表达得更为清晰。“君到姑苏去,人家尽枕河。”门巷对着烟水,春日将暮,晚风恬静,点点归舟,缓缓地驶来,悠悠地落下白帆。“晚风恬”的“恬”字,极其准确地把握江南日暮晚风的特点。风恬,烟水更美,归帆落得更悠闲。“恬”,不仅是风给人的印象,也是词人此刻想到江南烟水时的情绪表现。“落归帆”三字,用语淡淡,造景淡淡,心绪似也淡淡,然而于淡淡之中分明有着一份浓浓的乡思。

《月》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3

原文:

六月三日夜闻蝉

唐代:白居易

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

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

乍闻愁北客,静听忆东京。

我有竹林宅,别来蝉再鸣。

不知池上月,谁拨小船行?

译文:

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

荷花散发阵阵清香,早晨的露珠将要坠入水中,柳叶随着风生动飘荡。

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

初三夜晚新月高悬,听到了今年的第一声蝉鸣。

乍闻愁北客,静听忆东京。

突然听到这个声音,勾起了我这个北方来的客居之人的愁绪,静静听着想起东都洛阳。

我有竹林宅,别来蝉再鸣。

我在洛阳有履道坊宅,想来此时又有别处的蝉在我家鸣叫。

不知池上月,谁拨小船行?

不知道我家园子里倒映着月亮的水池中,是否有人趁着月色划船呢?

注释:

荷香清露坠(zhuì),柳动好风生。

微月初三夜,新蝉(chán)第一声。

微月:新月。

乍闻愁北客,静听忆东京。

东京:东都洛阳。

我有竹林宅,别来蝉再鸣。

竹林宅:指作者洛阳履道坊宅。

不知池上月,谁拨小船行?

赏析:

此诗前四句写诗人在苏州看到的景象;五六句写诗人触景生情思念家乡;七八句写诗人在异乡为异客的愁苦;最后两句写诗人联想自己家乡的场景,诗境清幽。诗人由景及情,浑然一体,造语清新,自然无拘束。

苏州的六月,正是荷花飘香露珠圆润之时,凉爽的东南风吹动着柳枝,有节奏地晃动着。六月初三的夜晚,诗人听到了今年的第一声蝉鸣。刚刚听到蝉叫时,诗人这个北方来的客居之人还有些愁,是它打扰了诗人的睡眠,让诗人睡不着觉,它勾起了诗人思乡的愁绪。原来诗人“静听忆东京”,在安静的夜里聆听着蝉鸣不禁想念洛阳的家了。在诗人洛阳家中,有一片竹林,想来此次分别后,里面有蝉又在呜叫了。但不知道自己家园中的那个小池子内有人在月色中划动着小船前行。

病中多疑,病中多思,病中孤独感特别强烈,这都是人在病中的常态,诗人也不例外。诗人因病而特别想念洛阳的家园,想念那园中的家人,都是很自然之事。

诗人的联想很丰富,他善于以一物为纽带,而展开遥远的另一空间的想象。月亮是诗人常用的一个联想的着笔点,但此诗不仅有月亮,还有蝉,用蝉来作联想的基础,这在历代诗歌中倒是比较少见的。但诗人将其放在特定的气氛中,感觉有些新奇,但也很亲切。

诗从咏景物引发情思。开端咏荷、柳,伴随清露、好风,通过嗅觉、听觉的感受来透露夏夜纳凉的清爽舒适。诗境清新,近似孟浩然“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夏日南亭怀辛大》)的境界。初三夜是新月始生之时,可见前两句未涉及视觉的感受是符合实际的。以下从初闻蝉鸣表达愁思。闻蝉而动客思,是诗人传统,白居易此际故园之思落干洛阳之宅,既有竹林风清与当前境界接近的原因,更含寓早日辞官闲居的心情。诗由景及情,浑然一体,自然无拘束。

《月》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4

原文:

少年游·江南三月听莺天

清代: 吴锡麒

江南三月听莺天,买酒莫论钱。晚笋余花,绿阴青子,春老夕阳前。

欲寻旧梦前溪去,过了柳三眠。桑径人稀,吴蚕才动,寒倚一梯烟。

注释:

江南三月听莺天,买酒莫论钱。晚笋余花,绿阴青子,春老夕阳前。

欲寻旧梦前溪去,过了柳三眠。桑径人稀,吴蚕才动,寒倚一梯烟。

吴蚕:吴地盛养蚕,因称良蚕为吴蚕。

赏析:

江南三月,红瘦绿肥,莺啼蝶飞,春光老去。欲寻旧梦,再到前溪,柳过三眠,桑径人稀。结句“寒倚一梯烟”,极有情致,耐人寻味。全词风流秀逸,流丽自然。

《月》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5

原文:

诏追赴都二月至灞亭上

唐代:柳宗元

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归人。

诏书许逐阳和至,驿路开花处处新。

译文:

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归人。

于永贞元年九月诗人被贬永州,如今北归走了四千里,从永州回到了长安。

诏书许逐阳和至,驿路开花处处新。

朝廷下诏许可在暖和的春天返回京城,在回途的官道上两旁处处开放了新花。

注释:

十一年前南渡(dù)客,四千里外北归人。

十一年前:指公元八前。五年诗人被贬离开长安的时间。南渡:指被贬到永州。四千里外:永州北距长安约四千里。四千里:这里说“四千”,是举其成数。

诏(zhào)书许逐阳和至,驿(yì)路开花处处新。

许:许可。逐:跟随。阳和:暖和的春天。驿路:官道,古时供传车、驿马通行,沿途设有驿站。

赏析:

头两句是说,11年前被贬于4000里外的永州,此时终于回来了,语含喜悦,也有感慨。后两句借用景物来描写回京路上的欢快心情。春光,鲜花,是实景,但也是作者心理状态的反映。这样借景抒情比直接叙述更加生动,真切。末句“处处新”三字用得精当,值得好好体味。

“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归人”。这里看来是对事实的描述,其实精炼地概括了诗人复杂和激动的情感。其中包含着他对当年遭受贬斥的愤懑,对长期放逐生活的回忆,以及重回长安时的激动心情。交集的百感凝聚在诗句的朴素描绘之中,增强了抒情力量。

“诏书”使他伴随着温暖的春天一同回到长安来,路上的景物明媚喜人。“诏书许逐阳和至,驿路开花处处新”,朝廷诏返京城,又是红这阳春季节,驿路上花开簇簇,既清新又温暖,此时面对此景,再有一步就可迈入长安东城门的诗人不能不深感激动、喜悦,激动、喜悦而不明说,仅用“处处新”三字来见意,便胜过了万语千言。因此“驿路开花处处新”,这是诗人自己精神状态的写照,反映出诗人的愉快心情和愿望。这是写花,更是写人,是将人的情意寄托于花,又由花来表人之情意,含蓄蕴藉而不失自然流转,堪称得体。

上一篇:分条注意事项下一篇:拒绝校园贷签名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