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名六年级作文

2024-04-28

第一名六年级作文(精选10篇)

篇1:第一名六年级作文

在父母的眼中,第一名是在别的家长面前炫耀的工具;在许多家长的眼中,第一名是他们教育孩子的必备品;在老师的眼中,第一名是同学上课专心听讲的战利品,而在我,一个小学生的眼中,第一名却是无穷无尽的烦恼和压力的来源。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第一名这个词就一直萦绕在我的耳边。那时满身稚气的我还不大懂第一名的概念,只知道考试每次的满分就是第一名。因为有了第一名,我才有了学习的动力和概念。后来,随着我年龄的增长,第一名仍然伴随在我的左右。当然,这个第一名也给我招来了烦恼和压力。

当我每次考到了第一名的时候,许多同学都会向我投来羡慕的目光,恨不得在考试的时候直接抄我的考卷。但是,也总有一些好朋友会不再搭理我,向我说:“你自己玩吧,反正你也是第一名,别人永远都超越不了你!”这时,我真想让自己不再那么聪明,好好的做一个普通人,至少还有那么一些朋友陪伴在你的左右。

在每次老师宣布隔天要考试的消息,我总是紧张得直冒汗——因为我每次都是第一名,如果这次考不到第一名,那可就很没面子了,甚至有些同学还会说:“哼!不是第一名吗?这次怎么了,是’超长发挥‘吗?”所以,每次考试前一天,我总是复习到将近十一点,久而久之,我倒有点害怕考试。

我不喜欢得到第一名,因为它给我带来了太多压力和烦恼。第一名啊第一名,我什么时候才能摆脱你啊?

篇2:第一名六年级作文

那一天,阳光明媚。我兴致勃勃地背着书包来到学校。因为今天就要公布期末考试成绩了。心想:考试的时候那么得心应手,这次应该“大丰收”了吧。

发试卷了,我的心好像兔子似的上窜下跳。终于,老师念到我的名字:“小云云,96分,全班第一!”那一句话好像一缕清风,吹进了我的心里。我笑眯眯地接过试卷,心里好像要喷射出快乐的火花。

放学了,我把试卷紧紧地拿在手里,好像生怕丢了似的,一路上,我感觉花儿都在对我笑,小鸟在向我问好。一切都那么美好。

终于到家了,我高兴地推开门,飞奔到妈妈身边,“妈妈,你看,全班第一名耶!”我的心里乐开了花,等着妈妈的表扬。妈妈会心地笑了:“我女儿真棒!”我又像一只快活的小鸟飞到爸爸身旁,把试卷递给爸爸。我洋洋得意,心想:还不快点夸我。爸爸仔细地端详着试卷。突然,爸爸舒展的眉头皱了起来。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不会出什么“意外”吧!这时,爸爸对我说:“小云,把你做错的题目再做一遍吧!”虽然我心里极不情愿,可是父命难为,我只好拿着试卷回房间了。“真搞不懂为什么还要我再做一遍”我嘴里嘀咕着。

我拿着本子,认真地把错题重新做了一遍。我意外的发现,这些题我都会做,只是因为粗心大意算错数了,或者写少了。那一刻,我才恍然大悟,明白了爸爸的用意。

那天晚上,爸爸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取得第一名固然值得开心,但成功的同时也要不断地总结,反省,这样才能争取下一次的成功。”我点点头,说:“谢谢您,爸爸!”

篇3:第一名六年级作文

上课铃声之后, 我走上讲台, 环顾教室到处是孩子们兴奋期待的小脸。询问了预习情况, 我们就步入正题, 现将课堂教学实录如下:

师:同学们知道“网络红人”是什么意思吗?你知道哪些“网络红人”? (生来了兴致)

生:“网络红人”就是在网络上红起来的人。我知道“芙蓉姐姐”就是“网络红人”。

师:说得好, 许多歌星, 大腕, 都是经媒体炒作成功一夜走红而成名的。可见媒体的力量不可估量啊!同学们, 你们愿意做一回媒体, 来炒作一些你欣赏的人, 使他们一举成名吗?

生:想! (教室里眼睛亮晶晶)

师:今天, 我们就请同学们各自炒作一位名人。 (板书:名人) 要想炒作成功, 请各位相关媒体看清要求, 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 打开“习作要求”认真读读。 (生纷纷读书, 兴致高昂)

师:读了习作要求, 你认为应该如何“炒作”才能成功炒出你的“名人”?

生:要抓住他 (她) 与众不同的方面进行大势炒作, 具体详细地介绍。

生:语言上还带要有一定的“煽动”效果 (生兴奋不已) 。

师:怎样“煽动”呢?

生:夸张一点、幽默一点。 (小手林立!)

生:用现在流行的语言, 大家才喜欢, 也容易接受, 比如现代畅行的一些网络词汇:哇塞!我倒 (靠) !、晕菜了等等, 太多了! (教室里阵阵笑声)

师:各媒体注意, 我们今天要举行“媒体炒作”大赛, 看那家媒体炒作得最有新意, 最能吸引大家的眼球, 能够引起轰动效应。因此, 各位媒体要做好充分的竞争准备啊!下面, 我给大家透露一点炒作的成功秘诀, 但是有交换条件的, 你必须把你用平时读书学习所得的积累认真回答我的问题, 并获得大家的赞赏才可以获得秘诀。你们有信心获胜吗? (板书:有新意)

生:有!

师:我们曾经学过许多写人的文章, 你记得哪些?回忆一下它们都怎么写的, 抓住人物的什么来写的?

生:我们学过的课文《鞋匠的儿子》是写人的文章, 主要写林肯当选美国总统后首次在参议院演说的经过, 作者抓住了林肯的语言神态来展现人物的伟大形象。 (板书:语言、神态)

生:《詹天佑》一文也是写人的文章。主要描写他临危受命, 克服重重困难, 用自己超凡的智慧修筑京张铁路的事, 从而体现他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文章主要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以及环境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 (板书:动作、环境描写)

生:我们班孙宏宇写的文章《土匪好友》也是写人的文章, 他通过几个搞笑风趣的事例———抢包子吃、抢作业、抢答题等来体现好友的“土匪气”, 主要通过人物的对话以及作者的心理描写来展现人物的特点的?????? (板书:几件事心理)

师:现在你们能自己总结一下写人的文章如何写吗?

生:抓住人物的特点, 可以通过一件事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板书:特点一件事)

生:还可以是两件事, 甚至是几件事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生:在写事的过程中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

生:不对, 有的时候可以只抓住动作描写来展现人物, 比如朱自清的《背影》就是描写父亲的动作来体现无声的伟大父爱, 细节描写的方法很多呢, 我们可以根据情况选择。 (板书:细节描写)

师:看来, 你真是个爱读书、会读书的好学生, 能在读的时候仔细品味, 总结作者的写作方法, 真了不起!看来这家媒体实力雄厚啊!

生:老师, 人物的外貌描写也可以展现人物的品质。我读过的一篇文章《父亲》就是抓住父亲脸上的皱纹、衣衫褴褛, 特别是手的描写很细腻, 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写出了一个辛苦劳作的父亲形象, 看了令人触目惊心, 留下深刻的印象。 (板书:外貌等)

师:你读书时一定身心入境, 才会有如此深刻的体会。你谈到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我想, 也许正是作者善于运用修辞, 才会使文章如此动人, 这也是我们应该学习运用的。 (板书: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师:今天, 各家新闻媒体都是高手如云, 实力雄厚啊!课前你们就已经酝酿好自己心目中的“名人”, 现在第一轮赛:推出名人!说说你推出的名人是谁?为什么推出他 (她) ?怎么推出?

生:我推出的名人是“小书法家”张蜜, 因为她的字非常美!我准备从描写她专注地写字时的神态描写入手把大家一下子带入张蜜美妙的书法境界, 让大家也和我一样赞叹她的字。然后, 我再介绍她练字的经历, 告诉大家“一分辛苦一分甜”的道理。

生:我推出的名人是“大作家”袁文杰, 因为他的文采让我赞叹不已!我想以他发表的文章中我最喜欢的语句作开头:“爱是什么?汶川地震时, 爱是妈妈为保护孩子而被压弯的身躯, 爱是老师让学生先逃而撑起的生命之门, 爱是战士从废墟里救出孩子时的笑脸, 爱是大家捐赠的每一分钱, 爱是全国人民共同跳动的一颗心。爱是一盏灯、一席话、一段路。爱是一种力量, 爱能创造奇迹。因为有爱所以我们快乐!”我想大家一定也会与我有同感。然后我具体描写他平时广泛阅读的情景和坚持不懈练笔, 多次投稿失 (下转26页) (上接24页) 败而不气馁的事迹, 用事实说话证明他是当之无愧的“作家”。最后, 我以他在《少年强则国强》的一句话结尾:“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 自立、自信、自强、敢于承担责任的中国少年, 正用实际行动向世界证明:我们中国孩子大有可为, 中华民族永不言败!”

生:我推出的名人是我的四叔, 他是一位普通的农民, 但他养猪的技术特别强。我要通过对他在养猪过程中克服技术难题的经历来表现四叔为理想永不言弃的精神。

……

第二课时, 学生进入积极的作文状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没有兴趣, 就没有求知欲, 作文也不例外。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可以理解, 因为写作是语文的最高境界为至高难点。面对难关, 我总是从激发兴趣入手, 让孩子在欣欣然的状态下激情写作, 真情出至文, 学生对作文就消除了畏难情绪。

记得, 班级图书角刚成立时, 乏人问津, 我不动声色, 几乎每天都去借书, 很频繁, 利用课间, 晨会向学生讲述看书的感受, 这激起了大家的兴趣, 渐渐地, 借书的人越来越多, 和我交流读书感受的孩子也越来越多。进而, 我引导他们写出读书的感受, 并把写得好的文章读给大家听, 同时启发学生进行相互点评这大大激发了孩子们读书写作的兴趣。以此为契机, 我引导他们观察生活, 寻找灵感, 抓住点滴去构思写作, 我则指导他们反复修改, 向报社投稿。每每文章登报之时, 全班哗然, 欢呼雀跃, 孩子们把写作当作学习中最具挑战最具魅力也最快乐的事。我班“大文豪”袁文杰曾用曹操的《短歌行》来表达自己对文学的爱慕:“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 沉吟至今……”

篇4:第一名六年级作文

本单元以英雄为主题,选取了五篇文章,记叙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度可歌可泣的英雄们的动人事迹,讴歌了英雄们高尚的民族气节、无私的奉献精神和伟大的献身精神。

学习本单元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英雄与集体、社会和国家的关系,感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其次要注意历史资料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力求从更广阔的背景上全面、深入地了解英雄人物。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来学习,以求提高求同存异,比较鉴赏的能力。再次,要注意拓宽阅读视野,可自主选择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阅读资料。最后,应以“我心目中的英雄”为主题,收集整理自己喜欢的一位或几位英雄人物的事迹,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办一份小报,在班级展出。

每课教学设计

《你,浪花里的一滴水》与《苏武牧羊》

教学创意说明

这是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的两个篇目。首先,学习时要注重朗读,读清节奏,读准语调,读出情感。其次,宜确定恰当的比较点,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来提高欣赏能力。再次,应广泛收集有关资料,自主确定比较点,进行比较阅读练习。

互动过程

一、反复朗读,尝试发现

(一)教师范读,疏通字句

(二)师生同读,体会情感

(三)自主散读,加深理解

二、比较阅读,探究形成

[异多求异]

(一)学生与学生对话

探究《你,浪花里的一滴水》(以下简称“诗A”)与《苏武牧羊》(以下简称“歌A”)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差异所在。

(二)学生与教师对话

展示自己探究的结果,明确自己确立的比较点及确立的理由。

(三)学生、教师与文本对话

共同归纳整理比较点,总结探究的结果:

1.体裁与手法不同

诗A是一首现代自由诗。通篇采用了比喻的手法。设疑(1~3节)时匠心独运,将雷锋比作“一滴”“渗透亿万人的心”的“小小的春雨”,来突出雷锋精神的巨大感染力;抒怀(4~6节)时妙语连珠,先将雷锋比作反射阳光的水,再将其喻为向党飞翔的鸟,又将其化作没有浪费光的灯,最后汇为化成雷的鼓声,从专门利人、干一行爱一行、艰苦朴素、摆正个人和集体的位置、不骄不躁等方面,热情讴歌了雷锋精神;赞咏(第7节)时一唱三叹,将雷锋的足迹与“回音”“歌曲”联系起来,强调了雷锋精神的巨大生命力和影响力。歌A是一首歌词,音乐上仿照词调传统,作上下片处理。上片写苏武的遭遇和心理压力,先用环境描写来烘托,再用正面描写来刻画;下片写思乡思亲的煎熬,从着笔苏武的角度说,前用实笔,暗示苏武归思正浓;次运虚笔,点染母亲、妻子对苏武的思念,表明亲情的呼唤也不肯使苏武屈服;后使实笔,颂扬苏武的爱国之隋、浩然之气的巨大的折服力。

2. 角度与主题不同

诗A从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的角度,将雷锋比作一滴鲜活的水,小(一滴水意味着雷锋平凡微小而年轻)中见大(雷锋精神的感染力、感召力是巨大的)。赞扬了雷锋站在平凡的立场上投入到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用行动和生命诠释了伟大的真正内涵,反复歌咏了雷锋用平凡、年轻的生命为祖国、为人民、为革命建设事业立下的不朽功勋,抒发了对雷锋同志的怀念与敬仰。歌A则从爱国之心、民族气节和执著的信念与坚忍不拔之毅力的角度,摄取了磨难和思念两钼镜头。歌颂了作为民族英雄的苏武为捍卫民族尊严,抵威胁利诱,历艰苦折磨,守民族气节,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光辉事迹和不朽的精神。

3.意境与情调不同

诗A以喻创境,以情笼境,境叠情随,引人想像:反射阳光的水、展翅飞翔的鸟,没有浪费的光,刚敲响的鼓,音符、纤维、花瓣,与平凡无奇的日常生活的诸多画面、场景相映生辉,又与人物的高尚的情操和诗人的怀念、敬仰之情水乳交融,创设了多个极富立体感和美感,能净化人们心灵,培养高尚道德情操而又不乏内在联系和共性的意境;而这意境中透露的情调,则又深沉而不失昂扬,激越而不失坦诚,与境和情共同营建了恃的意象美和意蕴美。而歌A则以景创境,以情润境,境简情浓,给人感染:雪地冰天,鸣风飞雁,渲染了阴冷凄苦的氛围,饮雪吞毡牧羊之举与如铡以石之志相映衬,白发红妆的思念与海枯石烂心不变的大节相衬,营造了两个画面感极强,能激荡人们心灵,牵动人们魂魄,独立而又统一的意境;而这意境流露的情调则于悲愤中透露出刚烈,于凄婉中展露出大气,于缠绵中表露出激昂,于抑郁中显露出坚毅,与境和情一齐打造了悲壮激昂、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的歌乐之美。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苏武庙(唐·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教师示读,简要疏通字句]

1.你发现《苏武庙》与《苏武牧羊》的写作目的的不同之处了吗?

《苏武庙》着眼晚唐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抒情寄愤,旨在表彰民族气节,歌颂忠贞不屈,提倡心向故国。《苏武牧羊》侧重渲染环境之凄寒,利诱之动人,烘托人物志向弥贞,气节愈坚,不辱民族尊严的高洁操守和英雄行为。

[学生与学生对话后明确]

2. 你还发现了《苏武庙》与《苏武牧羊》的哪些不同之处?

[学生与学生对话之后明确比较点]

A体裁 B手法 C意境 D情调 E角度 F结构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1.请你收集雷锋及与其思想行为有关的资料,然后确立中心,自拟题目办一份手抄报。

2.请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收集苏武及与其思想行为有关的资料,编写短剧本,准备在班级演出。

《金色的鱼钩》与《南沙卫士》

教学创意说明

这是两篇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存有诸多差异的记叙类文章。首先,要采取比较阅读的方法,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确定恰当的比较点寻找两篇文章的同中之异,从而提高阅读和欣赏的能力。其次,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文章中的高尚精神品质和崇高思想境界,感悟人性美、人格美。再次,应拓宽视野,广泛涉猎,尽可能多地阅读与课文内容相近的文章,提高独立比较、阅读的能力。

互动过程

一、认真阅读,尝试发现

(一)自由散读,把握内容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然后以简明的语言分别概述两文(以下称《金色的鱼钩》为“文A”,《南沙卫士》为“文B”)的内容。

(二)学生与学生对话,发现同中之异

小组讨论两文在形式和内容方面的同中之异,确定恰当的比较点。

二、讨论交流,探究形成

[异多求异]

(一)学生与教师对话

学生展示自己的发现成果,明确自己确立的比

较点及确立理由。

(二)学生、老师与文本对话

共同归纳事理比较点,总结探究的结果:

1.塑造形象的侧重点不同

文A聚焦于老班长。通过老班长在长征过草地时,接受党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病号,在即将走出草地时壮烈牺牲的感人故事,着力表现老班长舍己为群、鞠躬尽瘁、遇挫弥坚的思想性格,成功地塑造了一位老红军战士英雄个体形象。文B泼墨于驻岛官兵克服淡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困难,忍受常人难以想像的肉体煎熬和与世隔绝带来的巨大的精神痛苦,受热忍渴,奉献青春,保家卫国的动人事迹,极力展示驻岛官员意志顽强、生活俭朴、以苦为乐、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较好地塑造了解放军某部英雄群体形象。

2. 选择材料的着眼点不同

文A着眼表现老班长英雄个人的崇高的思想境界,着眼选择“点”的材料来表现人物。做鱼钩、嚼鱼骨、找野菜、劝喝汤、献生命等材料的选择,都与老班长的一言一行有关,具体、生动而富于表现力。文B着眼选择“面”的材料塑造形象。赤膊劳动、盐水洗衣、雨中淋浴、高温桑拿、节水浇菜、倾情养花、苦心储水、慷慨献水等材料,虽然多为概括介绍,不求详尽,但典型而不乏感染力,多角度、全方位地再现了广大官兵的美好心灵。

3.结构文章的方法不同

文A注重从纵向安排故事情节,全文以金色鱼钩为线索,按照故事的开端(1~2段)、发展(3~20段)、高潮和结局(21~32段),来安排情节,结构文章。文B侧重从横向组织结构,全文以“缺水”为明线,以“思想感情”为暗线,按照材料的性质和主次来确定行文顺序,安排文章结构。

4. 表现人物的手法不同

文A重视在情节发展中来展示性格,塑造形象。全篇以正面描写为主,集中笔墨对老班长作外貌、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伴随着矛盾冲突的逐步激化,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感人。文B注重围绕歌颂驻岛官兵的崇高思想境界这一中心来选择、组织材料,更多地使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手法,使直接展现驻岛官兵的英雄行为及其思想基础与间接表现人民群众对广大官兵的理解及英雄精神的巨大感染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白云道上送英雄(节选)

9月16日下午,听说最后一批从抗洪前线撤下来的抗洪官兵要经过白云大道,我们也汇入了这沸腾的人流之中。

白云大道两旁挤满了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甚至有白发苍苔的老人和行动不便的孕妇。人们都带着兴奋和激动的表情,焦急而又耐心地望着英雄们将要归来的方向。

一辆辆载着抗洪英雄的军车,终于在人们的等待中缓缓开来。每一辆车的车厢板夕嘟用大红条幅写着:“向人民学习”、“向人民致敬”的标语。战士们脸膛晒得黑黑的,身体消瘦,但个个都精神饱满地唱着“咱当兵的人……”那首军营之歌。公路两旁的人群不时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泪水湿润了每个人的眼眶,人们情不自禁地振臂高呼:“向解放军学习!”“向抗洪英雄致敬!’抗洪英雄们也喊起“向人民学习”等口号。看着此情此景,我脑海里涌现出在电视中看到的抗洪将士们冒着炎炎烈日扛沙袋、堵决口,在滚滚洪水中舍生忘死救群众的场面。150多辆军车渐渐远去,夜幕降临。人们面向抗洪英雄远去的方向站着、议论着,久久不愿离去。

《红岩》(节选)

看守特务又和小萝卜头出现在走廊上。

小萝卜头大概刚下课。他双手抓住比他还高半头的楼栏杆,踮起脚跟,看白公馆墙外的群山。

“你说,山那边是啥地方?”孩子问看守特务。

“北方。”

“啊,爸爸说,我们家在北方!”

小萝卜头突然又被什么新事物吸引住了。他追着,跑着,直跑到刘思扬靠近的铁窗附近,不住地挥着小手,叫着:“哟,你看!”

两只长着光亮的翠绿翅膀的小虫,越过栏杆,飞到走廊上来。入春以来,这种虫引艮多,常常撞进铁窗,陪伴着长年没有呼吸过自由空气的人们。

小萝卜头伸手捉住了一只。当他去捉第二只时,它张开翠绿的翅膀飞走了。

小萝卜头两手轻轻捧着那只小虫子,惟恐伤害了它。刘思扬摸口袋,摸出了一只偶然带来的、被特务没收了火柴的空火柴盒,丢出铁窗。小萝卜头把虫子放进去。它正要关上盒子的时候,突然瞥见那只虫子在盒子里不安地爬动。啊,它失去了自由。小萝卜头把盒子重新打开……

“飞了,飞了,它坐飞机回家去了!”

回过头来,小萝卜头把火柴盒还给铁窗里的刘思扬:“解放了,我们也坐飞机回去!”

1.你发现两篇文章(以下分称文A,文B)在表现人物的方法方面有什么不同之处了吗?

[学生与学生对话后归纳]

文A主要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通过人民群众和“我”的言行、心理来表现抗洪官兵的可贵的精神和不朽功勋;文B则以正面描写为主,直接写小萝卜头的言行、心理,展露牢房里的小英雄的乐观精神和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2. 你还发现了文A与文B的哪些不同之处?

[学生对话后提示比较点]

A人物身份与所处环境 B主题与思想感情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请你收集我国战争年代一位英雄人物的事迹,整理成一篇小故事,准备在下周班级的故事会上讲给大家听。

《白衣天使》与《祖国的召唤》

教学创意说明

这是两篇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文章。首先,应采用比较阅读,在熟读的基础上,找准恰当的比较点,在探究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其次,在阅读过程中,学习文中人物情系祖国和人民,勇做巾帼第一人的可贵精神品质。再次,应扩展视野,广泛涉猎,尽可能多地阅读与课文内容相近的文章,提高独立比较阅读能力。

互动过程

一、认真阅读,尝试发现

(一)自由散读,把握内容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然后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分别概括两文内容。

(二)学生与学生及文本对话

发现同中之异,异中之同,概述内容后,小组讨论两文(以下分称“文A”、“文B”)的同异,确定恰当的比较点及确立理由。

二、讨论交流,探究形成

[同异对析]

(一)学生与教师对话

学生展示自己的发现成果,明确自己确立的比较点及确立理由。

(二)学生、教师与文本对话

师生共同归纳整理比较点,总结探究结果:

1.颂扬的人物异中有同

两人生活的国度不同:南丁格尔夜以继日地战斗在自己的国土上,居里夫人刻苦钻研在远离故土的法国;两人从事的工作性质不同:南丁格尔从事救死扶伤的医护工作,居里夫人在科研领域耕耘。但是她们两个人却又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她们的思想性格、精神境界相似:都执著坚毅,勇敢无畏,热爱祖国,憎恶战争,渴望和平;她们的业绩都可与日月同辉:南丁格尔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位护士,是护理

专业的创始人;居里夫人是镭的发现者,是迄今为止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一人。但这两个不同领域的巾帼第一人的杰出贡献和精神品质,都同样给人们带来了莫大的幸福和巨大的鼓舞。

2.运用的手法异中有同

文A着眼用最短的篇幅概述南丁格尔一生的业绩,处理材料详略得体;文B侧重叙写居里夫人在丈夫去世后心系祖国,为祖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的事迹材料,重点突出。文A用倒叙手法,于开篇总写当代护理机构的完善,护士工作的重要性,引出讴歌对象及其业绩;文B则用顺叙的手法先概写她超越丈夫逝世带来的悲哀,第二次荣获诺贝尔奖的殊荣,再集中写她为祖国做出的贡献。两文的写作手法有大相径庭之处,也有如出一辙之处。两文都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文A正面叙写南丁格尔的言行和业绩,用士兵传阅的诗歌小册子和马克思的高度颂扬作侧面烘托;文B正面写居里夫人的忧喜和贡献,用波兰人民对她的支持、礼遇和波兰总理的赞誉作侧面托衬。两文都成功地展示了人物的英雄行为、精神品质及这种行为和品质的巨大感染力。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刘胡兰慷慨就义》《木兰诗》节选

略。(见人教版旧课本。)

自由散读,发现异同。

[学生阅读后,教师作异多求异的引导]

1.你发现两诗文(以下分称“文A”、“诗B”)主题的不同之处了吗?

[学生、老师与文本对话后明确]

文A通过写解放战争中共产党员刘胡兰无视敌人的威逼利诱,在铡刀下英勇就义的壮举,表达了对残忍杀害革命者的刽子手的无比仇限,深情地颂扬了刘胡兰威武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文B通过写木兰替父从军的行为,赞美了木兰的勤劳、勇敢、智慧和不慕名利的可贵品质,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 你还发现了两篇诗文的哪些不同之处?

[学生与学生及文本对话后,明确比较点]

A体裁B时代 C人物行为目的D手法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请你收集、整理你所喜欢的一位女英雄的事迹材料,以“感悟英雄”为话题,写一篇日记,然后与同学和老师交流。

综合活动

[活动安排创意说明]

本单元的五篇课文纵贯古今,横及中外,从不同角度讴歌了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英雄个体或群体。本单元的综合活动宜以“我心目中的英雄”为中心,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办小报,力求从收集、整理古今中外的英雄人物的过程中,感悟英雄的崇高思想境界和精神品质,接受美好的思想品质的熏陶,树立为人类的进步事业而舍身忘我、奋斗不息的远大理想。

[综合活动过程]

一、准备

1.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播放、展示和提供有关英雄的影片、图片和资料,拓宽学生视野,加深他们对英雄行为的理解,激发他们爱英雄、学英雄的情感。

2. 师生对话,明确做法

A组织学生讨论英雄的含义,让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英雄。

B指导学生学会收集资料:下载、剪报、摘抄、访问等。

C明确选材方法:可以选一个英雄的言行事迹,也可以综合多个英雄的事迹。

D讨论所选文体:记叙文、诗歌、散文、格言、传记、读后感等。

E组织学习办报的一般知识。

二、操作

由各学习小组长组织。利用课余时间,分工要明确,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办出特色。

三、操行评价

各小组小报办好后,在班级展出,让大家观览,然后组织同学从版面设计、书写、内容、效果等方面对各小组的小报作出评价。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附中)

篇5:做一名小记者六年级作文

今天,寒风嗖嗖,我早早的起床,因为今天我要去华夏美术馆浏览画展。

到了华夏美术馆,工作人员把门打开,让我们进去随意参观。到了美术馆里让我大吃一惊。那里的画琳琅满目,让我看的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而且这里的画,画得惟妙惟肖,形象逼真,就像是真的一样。

这里有多画家画的画。有谢冰毅的《山水》,李明的《聆听》,马国强的《晴空高原》《矿工》,还有袁汝波的《重建》……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幅画是袁汝波叔叔画的《重建》。这幅画上有几个农民工人在那儿建筑高楼大厦,而且脸上还露着笑容。看到着幅画后,我也有许多的疑问。

我就对讲解员阿姨说:“阿姨,我想问您一下,这幅《重建》,画的是不是灾后重新建造的.情景?”阿姨对我说:“是的。”我又问:“那为什么画上的农民工人叔叔脸上还能露出笑容呢?灾后人民不是应该很悲伤吗?”阿姨说:“你想一想,能幸运的活下来的人们不应该感到快乐吗?而且还能为自己的家园出一份力量能不高兴吗?”我若有所悟的说:“噢!原来是这样啊!谢谢你阿姨!

篇6:六年级作文我想成为一名医生

中国,是我们十几亿同胞们的伟大母亲;中国,是孕育希望的摇篮;中国,是我们心中那最深情的字眼。在地图上,看到如金鸡一般的大地,她是多么可爱,多么可敬!

我们每个人,都有梦想,同样,我们的祖**亲,也有梦想,她希望我们健康幸福,快乐成长……

作为一名的小学生,中国的梦,也是我的梦!每当看见在地震灾区,流动着一股白色的溪流,他们是那么的崇高啊,他们是谁?他们就是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的`医生。我总是克制不住心里强烈的欲望,我想当一名医生!他们曾在无数人即将掉入“死亡之谷”时,将他们拉上了岸。

每当,看见耳聋的人,他们迷惘地走着,他们听不见一点儿声音,生活是那么的黯淡无色,他们在寂静中度过每一天。如果,我成了一名医生,将他们的耳朵治好,让他们听见这个世界的欢声笑语:小孩们,在笑声中嬉闹;观众们,在欣赏优美动听的音乐;朋友们,在互相说笑……这是多么美好的事啊!

每当,看见失明的人,他们只能静静地坐着,他们的眼睛里,只有一片黑暗,他们无法想象,这个世界多么美好。如果,我成了一名医生,将他们的眼睛治好,让他们看见这个世界的多姿多彩:春天,鸟语花香;夏天,绿树成荫;秋天,瓜果飘香;冬天,雪花飞舞……这是多么美好的事啊!

篇7:我想要当一名语文老师六年级作文

我想要当一名语文老师,假如我是语文老师,面对讲台下那么多双求知的眼睛,我一定会说:“路是人走出来的,我愿和大家一起走一条新路。”

首先,我要改革课堂教学,决不把学生当做“听书”的`。让每个学生带着去读书,去分析,去思考的心思来上学。让他们质疑问题,也可以给我和书挑刺儿,找茬儿,谁的简介有创意,我就带头为他鼓掌,向他祝贺。我想,这样总比把知识和人生的道理硬灌给他们好一些。我还要我的学生找不会说话的“老师”——字典帮助,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其次,我要让我的学生跟书交朋友,在书的海洋里遨游,在他们早早地去结识鲁迅、冰心、安徒生……而且我一定少布置作业,教会他们读书的方法。在班里我要定期开“故事会”、“读书心得演讲会”……我想要当语文老师,假如我是语文老师,我还要改革作文教学,把学生们带到广阔的天地里去。春天,我和他们一起去观察绿茵茵的田野;夏天,到荷塘边赏花,到河里游泳;秋天,我们去爬香山观红叶;冬天去操场上打雪仗、滑冰。让他们每天写观察日记,写作文可以自己命题,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我还要在班里建立“小记者站”,“小作家协会”,发动他们向报刊投稿,学会自己修改文章。

我还要让同学们写一手好字。我要经常教他们写硬笔书法,有时间带着他们去图书馆买一些关于书法的书,让他们写上一手好字,把我们中国的文化继续流传下去。

篇8:第一名六年级作文

诗歌的分类也有多种方法, 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基本有以下几种:

一、叙事诗和抒情诗

这是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的。

1.叙事诗。诗中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 象 , 通常以诗人满怀激情的歌唱方式来表现。史诗、故事诗、诗体小说等都属于这一 类。史诗如古希腊荷马的《伊里亚特》和《奥德赛》;故事诗如我国诗人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诗体小说如英国诗人拜伦的《唐璜 (huánɡ) 》, 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

2.抒情诗。主要通过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 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如情歌、颂歌、哀歌、挽歌、牧歌和讽刺诗。这类作品很多, 这里不一一列举。

当然, 叙事和抒情也不是绝然分割的。叙事诗也有一定的抒情性, 不过它的抒情要求与叙事紧密结合。抒情诗也常有对某些生活片段的叙述, 但不能铺展, 应服从抒情的需要。

二、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

这是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划分的。

1.格律诗。按照一定格式和规则写成的诗歌。它对诗的行数、诗句的字数 (或音节) 、声调音韵、词语对仗、句式排列等有严格规定。如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律诗”“绝句”和“词”“曲”, 欧洲的“十四行诗”。

2.自由诗。近代欧美新发展起来的一种诗体。它不受格律限制, 无固定格式, 注重自然的、内在的节奏, 押大致相近的韵或不押韵, 字数、行数、句式、音调都比较自由, 语言比较通俗。美国诗人惠特曼 (1819—1892) 是欧美自由诗的创始人, 《草叶集》是他的主要诗集。我国“五四”以来也流行这种诗体。

3.散文诗。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作品中有诗的意境和 激情 , 常常富有哲理, 注重自然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篇幅短小, 像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 如鲁迅的《野草》。

篇9:第一名六年级作文

[关键词]单元 整合 备课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64

语文教学要真正还学生“轻负高效”的学习面貌,教师就要整体把握内容,获得阅读感受,迁移学习方法,拓展课外阅读,从而寻觅出一条省时高效,深受学生喜欢的学习路径,培植学生语文学习的动机与能力。

一、聚焦核心内容

人教版语文二下第六单元的课文,故事内容生动有趣、感人肺腑,既有绘声绘色的人物语言、动作的描述,又有惟妙惟肖的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确定这单元的核心教学内容需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学段目标

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突出强调了以识字、写字、朗读为教学要义,侧重考查学生能否通过朗读和想象等手段,大体感受作品的情境、节奏和韵味。低年级课文教学无须太多理解,教师要把力气花在指导学生识字、写字、朗读以及适当的积累运用上,要创设各种机会,设计有趣、有效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自主识字、有效朗读、规范书写、积累词句,并能在课内有效运用。

因此,有了课程阶段性目标的指引,就可以将语文课程的“是什么”转化成语文教材的“教什么”,从而确立起以识字、写字、朗读、积累为核心内容的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价值体系。

2.单元导语

核心教学内容的选择不仅要有学段意识,更要有指向这一组课文的教学共性。而“单元导语”就好似一个瞄准器,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它体现了编者意图,是教与学的出发点、着力点。第六单元是一组关于写人叙事的文章,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展现人物的品质。单元导语在主题上立意鲜明:“从古到今,有许多品质优秀的人。有的人十分谦虚,有的人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有的人孝敬父母、关爱他人……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做品质优秀的好少年。”导语提供的信息与课文内容前后呼应,导语的指向也奠定了学习的基调:抓住“人物的优秀品质”,推敲人物的言行与内心活动。其实质就是让教材心理化,让教材更具可教性。因而,单元导语是不可忽略的备课要素。

3.文本特质

核心内容的确定要考虑学段目标、单元主题的统领,实施顶层设计,但同时要兼顾每一个文本的特质。这就好比木工制作家具时,虽“胸有成型”,但用料、美工、做法,仍需细细考究、独具匠心。一个文本有其独特的价值内涵,它的意义是在某个领域中被确定的,关键就要看教者能否从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中抽丝剥茧,摄取精魂。如《画家和牧童》一课,故事在塑造戴嵩这个人物时用了这样的语言进行生动的刻画:“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足见戴嵩声名远扬。再看:“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表现了戴嵩轻车熟路、深谙绘画之道,画技不凡;还有:“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画活了,画活了……”这样形象直观、立体化的语言,凸显了戴嵩画技的高超,是开启儿童理解与想象最好的媒介。好的故事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转折,赫赫有名的画家居然也会有出错的地方,当牧童公开指出戴嵩的错误时,大画家虚心接受的态度为故事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就是基于文本特质的个性化的言语结构,其对比、冲突的情节铺展深入文本内核,也使得戴嵩的形象跃然纸上、深入人心。

仔细研读本单元其他几篇课文,都有这样意想不到的情节变化和精彩的语言描写。如《我为你骄傲》,围绕事情发展的顺序组织文脉,两张便条的构思还原了故事蕴涵的人性之美,“像兔子一样飞快地逃走”“很不自在”等“言语秘妙”的发现强化了儿童的内心体验,实现了现实中的我与文中的“我”的精神相遇,自然形成了对言语所蕴涵的语用意义的理解。故事,正因为有了有趣的情节才有了耐人寻味的意义。故事的核心价值在于情节和语言。

二、整合教材资源

从资源入手,领悟编者情感,是准确把握教材重难点,设计有效教学的依据。本单元围绕“人物品质”,分别在导语、插图、泡泡语、课后练习以及小资料中体现了编者的价值取向。如每篇课文的“泡泡语”就是很好的对话素材。像“大画家戴嵩多虚心哪!牧童敢向大画家提出意见,也很了不起。”这样的对话指向人物的客观评价,体现了文本的精神主旨。“老奶奶为什么要写‘我为你骄傲’呢?”“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这些学习提示提纲挈领,叩击着文本的关键点,直面文本的核心内容,完全可以拎出一条统整全文主线的关键问题,从而引发认知冲突,展开言语交际。而每篇课文的课后练习均围绕“朗读”或“默读”这一训练目标展开,从内容和形式上凸显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整合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因而,这个单元的设计落脚点为:利用“泡泡语”设置问题情境,展开对话过程,确立读、悟、习的课堂教学基本结构,联动学生个体、语言实践与人文思想的相互融合,让学生在识字、朗读与表达中有所启迪,有所收获。

三、优化教学设计

1.情境解词:言语积累结构化

情境解词即根据词语构造规律或者几个词语间的内在联系,融合文本具体语境,借助情境化的教学手段刺激学生记忆,由此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结,扩展记忆容量,促进学生的词汇积累,构建形象灵动的词语教学。

第一组词:纷纷夸赞 称赞 赞扬(选自《画家和牧童》

(1)同样是夸赞的意思,课文连续用了几个近义词,你能找出来吗?

(2)三个词语意思相近,但有一点不同,谁知道?

(3)“纷纷夸赞”表示很多人夸戴嵩,“纷纷”表示多的意思。那如果表示不停地夸奖别人,可以用AABC的词语形式说吗?

(4)齐读:连连称赞 啧啧称赞 频频称赞……

第二组词:走走停停(选自《三个儿子》

(1)你们来读,老师来演。这桶水到底沉不沉?看你们怎么读。

(2)沉吗?你从哪儿看出很沉?(学生自由交流,聚焦“走走停停”)

(3)怎么看出走走停停就是表示水很沉呢?(联系课文内容)除了关注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再看词语的结构,有什么发现吗?

(4)哦,两个叠词相加强调了水很沉很重,妈妈拎得很辛苦。我们再来想几组AABB形式的词。

(在学生自由交流的基础上,出示“园地六”中六组同样形式的词语,指导学生读中积累)

低段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对词语的理解要设法从字面的抽象解释转化成具象的演绎,让机械孤立的语词扎根文本、触及内心。如艺术化、表演式、联想式的解词方式,都试图从词语本身抽取其特点、本质或者基本的东西,联结组块,产生聚合,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积累,促进学生言语的发展。

当然,本单元识字模块也可采用情境化手段,通过课题、图片、游戏、语境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归类识字,并通过排列组合等游戏进一步强化形声字的特点,引导学生依据特点区分形近字、同音字,掌握辨析方法,提高汉字使用的正确率。

2.情境对话:言语理解立体化

案例:《三个儿子》

(1)小朋友读书真认真!那么,在课文中你看到了几个儿子?用手势告诉我!

(2)答案是一个儿子的同学,和课文中的老爷爷想到一块儿去了。看,老爷爷也是这么说的——

(出示:“三个儿子?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

(3)这样说,妈妈可不同意啦,明明是三个儿子,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再去书中找一找,三个妈妈分别是怎么说的?

(4)根据学生回答,依次板贴关键词:A既聪明又有力气 B好嗓子 C没什么特别

(5)孩子聪明又有力气,嗓子好听,最高兴的当然是妈妈了,想想妈妈会怎么夸自己的孩子呢?(引导学生加上提示语入情入境地读)可是第三个妈妈却没什么可说,想想她此时的心情,也来加个提示语读一读。

(6)这不是三个儿子吗?明明是三个呀,你们怎么说只有一个呢?是和老爷爷一样眼花啦,糊涂啦?(不是)是被第一个儿子迷住了?(不是)是被第二个儿子的歌声陶醉了?(不是)难道是他?什么特点都没有的,是他?(是)为什么?

至此,教师由“泡泡语”延伸开一条清晰的教学主线,在感悟“三个儿子”和“一个儿子”的矛盾与统一后,再以“议儿子”“赏儿子”“悟儿子”的大写意、叠加式的结构组织教学,顺势把情感体验引入朗读实践中,以期达到语言、表情、心理三位一体的朗读效果。在最后一个环节的“悟儿子”中,结合第8自然段的表演读,再铺设一个情境对话的玄机:“哎哟,好辛苦啊,三位妈妈,此时你心里在想什么?你看,他来了——”出示第三个儿子的做法。“明白了,明白了,你们看到的一个儿子原来就是他!此时,这位妈妈还会像你们所说的是垂头丧气地说吗?是失望地说吗?那你就在这位妈妈面前,用上提示语夸夸他的儿子吧!”自然而宽松的因势发展,集中而完整的训练主线,形成了简约而丰盈的课堂效果,为学生的言语理解提供了立体化的场景。

同样,本单元另几篇课文都可以构建情境对话的言语实践板块。如《我为你骄傲》可聚焦两张便条的内容来引发故事冲突:一张被水打湿了的便条上到底写了什么?老奶奶为什么要给小男孩写便条?上面写着“我为你骄傲”吗?《画家和牧童》可围绕故事结局“一个著名的画家却向一个牧童拱手致谢”来设置问题悬念,引发认知冲突,激起话语诉求。《玩具柜台前的孩子》可创编故事结尾:当售货员阿姨再次见到小男孩时……话题的建构要不断策划“唤醒、满足与转化”学生内心需要的语文活动,这样才会扎实活泼地帮助学生建构他们自己的情感、思想和语言。

3.语境推衍:言语表达整体化

语文课重在学习语言表达。低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要达到规范妥帖,教材就是最好的例子。

案例:《画家和牧童》

(1)戴嵩的画技真是高超,你看,商人在称赞,教书先生在赞扬,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

(2)随机点拨:这位商人,你为什么要连说两个“画得太像啦”?(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形式)

(3)你觉得怎样的画才是“绝妙之作”呀?(板书:绝妙之作)

(4)如果你当时也在场,你会怎样夸赞他呢?别急,我们先去词语“加油站”加加油。出示其他词语——“上乘之作,神来之笔,活灵活现,出神入化,栩栩如生”,请小朋友用上这些词语夸一夸戴嵩的画,大家可以自己夸,也可以学学课文里的样子夸。

(同桌练习——指名夸——全体起立夸)

(5)看的人都在夸,这就是——(板书:纷纷夸赞)这么多人称赞他的画,可见他的画画得太好了。难怪说——戴嵩是唐朝著名的画家。

这一个夸赞的场景从侧面烘托了戴嵩画技的卓越。教学时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个继续推衍的语境,让学生经历当下文本的生活,抒发自己的情怀,成功地“破译”由形式和内容组合成的语境信息,逐渐丰满对人物的认识并积累内化为有效的语言,实现言语表达训练的整体优化。

篇10:第一名六年级作文

你的理想是什么?这是一个有着无数个答案的问题。一个人就可能有好多种答案,比如说我。在一年级的时候,我对这道题的答案是“开一家德克士”;在我二年级的时候,我对这道题的答案是“当老师”;在我三年级的时候,我对这道题的答案是“当空姐”;在我四年级的时候,我对这道题的答案是“做蛋糕”;在我六年级的时候,我对这道题的答案是“当一名作家”。我现在的理想就是当一名作家。

当一名作家这个理想是因为我爱看书,在我五年级的时候,我已经看不少书了,正因为看书多,才萌发起当一名作家的愿望。但是,因为看书少,因为喜欢吃,物质粮食“战胜”了精神粮食;六年级了,看的书更多了,看起书来是“让我看我就看,不让我看我还看”,而五年级时,却只是“要我看我就看,不说要我看我就不看”的思想,这时候,精神粮食“战胜”了物质粮食。理想由当做蛋糕的人变成了当一名作家。

假如我是一名作家,我会写一本特别的书,这本书的名字叫做《让不爱看书的孩子变成爱看书的孩子》。内容写的是什么呢?先是编一篇漫画,写一个不爱看书的孩子由小学生到老年的经过,再写一个爱看书的孩子是怎么样的,然后再写一点文字小笑话,更能吸引往下看,再写一些励志小短文,还要再写短篇小说,再是中篇小说,最后是长篇小说。我为什么会分的这么明确呢?因为我写的顺序就是我爱上看书的过程。

假如我是一名作家,我还会分阶段的写,就是按照小学生看的书(一二年级)—小学生看的书(三四五年级)—小学生看的书(六年级)—初中生看的书(七八年级)—初中生看的书(九年级)—高中生看的书这样的顺序写,因为现在看书总是不知道哪一本适合自已看,哪一本不适合自己看。买到不适合自己看的书,那岂不是在浪费钱?我在写的.时候把阶段分好,这不就减少因买错书而浪费的钱财啦?

假如我是一名作家,我会努力的写书,用挣的钱帮助一些没有钱读书的孩子,让他们获取知识。因为现在有太多的和我一样年龄的孩子因没钱而不上学。

……

上一篇:席慕蓉关于生活的名言下一篇:从歌曲中感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