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读书心得

2024-04-30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读书心得(精选6篇)

篇1:《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读书心得

故事发生在一个英国女孩爱丽丝的家中。她在看一本书的时候,睡着了,偶然进入了一个奇妙的梦境。她见到了很多从来未见过的事物,像吃了就可以变大变小的蛋糕和蘑菇;戴着手套打着领结的兔子;会说话的植物等等一切不合常理的事情。而爱丽丝则在她的梦境里四处闯荡,经历了很多奇怪的事情。

在作者的文字中,我看到了一个勇敢、不畏强权的正义女孩子的形象。在爱丽丝与红桃王后玩槌球的时候,仅仅因为柴那猫随意说了一句话,红桃王后便暴跳如雷,不假思索地要喊刽子手将猫头砍下。红桃王后的残暴专制引起了所有人的不满,但没有一个人站出来阻止。唯有年纪尚小的爱丽丝走上前去,对王后说:“猫不是你的,你没有权利处死她,何况她没有犯任何罪。”正是这一番话,救了柴那猫。爱丽丝不过十几岁,但她却有勇气在如此野蛮无理的红桃王后面前,将真正公正的话说出来,这勇气不得不使我敬佩。

当时爱丽丝身处在这样一个残暴无情的红桃王后的统治下,随时都有很大的危险。但,是什么使她在所有人都害怕的红桃王后面前保持镇定自若和无比的自信呢?自然是她那一份无人能比的勇气。试想,如果是我们身处在那样一个危机四伏的环境里,我们大概就逃之夭夭了。但她没有,她机智果敢,是一个真正的勇士。她有着与恶势力抗争到底的不屈精神。别说是小孩子,连大人都很难做到。

我想到了古代誓要乘风、破浪的宋悫,当众人面对盗贼手忙脚乱之时,他却勇敢地拔剑上前,与盗贼搏斗起来;法国的圣女贞德,在英法交战,法国明显失利之时,唯有她站了出来,身为一个女子,却有着男子比不上的勇敢;还有宋朝的文天祥,面对金兵的威逼利诱,他依然坚持不做可耻的卖国贼,在敌人的利刃前毫不畏惧,有着过人的勇气。这些人,不都是我们值得学习的榜样吗。他们有着和爱丽丝一样的精神,在恶势力面前永不低头,勇敢地面对一切。

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却远远没有像他们一样勇敢。我不禁扪心自问;心里有没有“敢”这个字。然而,就连上课举手都左顾右盼,犹犹豫豫;向老师请教问题也畏畏缩缩的我,“敢”字又何在?

读完这本书,收获颇丰。我们应当在生活中不停地激励自己,不断给自己打气:李婉莹勇敢起来吧,你可以,你必行!

茫茫书海中寻到此书,最初仅是封面、情节吸引了我,但现在更为重要的,还是“勇气”二字。

篇2:《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读书心得

本周我读完了《爱丽丝漫游奇境》。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叫爱丽丝的小女孩,有一天,她为了追逐一只会说话的兔子不小心掉进了兔子洞,开始了一场奇特的冒险。她的身子一会变大,一会变小,有一次她甚至掉进了由自己的眼泪汇成的水塘里。她还遇到了神秘的柴郡切舍猫、喜欢砍别人脑袋的往后、一群凶巴巴的士兵。然而,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她都勇敢面对现实,接受挑战。

好词:天真可爱,坚强勇敢、急急忙忙、硕大、身不由己、自言自语、轻而易举、绿树成荫、鲜花绽放、聪明细心、手舞足蹈、筋疲力尽、不可思议、蹦蹦跳跳、迫不及待、孤独单单、听天由命、七嘴八舌、漫无目的、不屑一顾、不以为然

好句:噼里啪啦的小卵石像冰雹一样从窗子外砸进来

篇3:《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读书心得

儿童文学因其特殊的语言特征、特殊的读者对象有别于普通的文学, 因而儿童文学翻译自然具备不同于一般文学翻译的显著特点:它既要遵循普通文学翻译的特点和规律, 又要时刻在文体, 文字上体现其特殊性。笔者从《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和《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两部著名儿童文学作品的不同中译本着手, 对如何把握儿童文学翻译的特点进行说明。要正确认识儿童文学翻译, 我们先要了解什么是儿童文学, 以及其特有的文体文学特点。

二、儿童文学及其特点

关于儿童文学, 历史上有过不同的解释, 且有其各自的侧重点。“五四”前后, 叶圣陶、茅盾等人侧重“儿童本位”, 后有人认为儿童文学的首要目的是教育儿童。儿童性和教育性显然被认为是儿童文学的重要特征。然而, 还有这样一些问题有待回答, 如:多大的孩子是儿童?儿童文学成年人看不看?教育性和文学的审美性孰轻孰重?等等。

笔者认为儿童文学不应仅从它的读者群体, 更应从其语言文体特点为出发点加以解释。它的主要读者是儿童 (儿童又可依年龄高低分为幼儿、童年、少年, 其中以小学阶段处在童年时代的孩子为儿童文学的核心读者) , 其文字浅显易懂、形象生动, 直接与具体的形象、动作、声音、味道、颜色等联系, 易让孩子发挥想象, 产生相应的联想。它须符合儿童的文学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 语言既要充满艺术之美感, 又不能凌驾于儿童之上, 超越其理解和欣赏能力;既要朗朗上口, 符合儿童口语的特点, 又要讲究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儿童文学的译者必须考虑儿童这一特殊读者群, 将自己置身于作品中, 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用心良苦, 同时还要把小读者时刻放在心中, 把自己想象成目的语读者。换句话说, 译者须同时具备双重身份:作为译者的读者和作为儿童的读者。

三、关于翻译的意义

所谓翻译, 翻译界各门各派众说纷纭。对翻译的定义, 许钧在《翻译论》一书中给了我们很明确的说法:翻译是以符号转换为手段, 意义再生为任务的一项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许钧, 2003:75) 。从中可看出, 翻译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表达原作之意义, 达到交流之目的。对于意义的把握直接影响到译文对原作的忠实程度, 进而影响到译文的最终质量及其目的:交流。那么意义又是什么呢?莫里斯提出了“意义三分法”, 即指称意义、语用意义和言内意义, 对于具体的翻译实践颇有启发。将这三者和儿童文学翻译实践结合, 同时还需要凸显儿童文学的语言上的特点, 这对于译者来说要求高、难度大。

1. 指称意义

指称意义是“指语言符号和它所描绘或叙述的主观世界或客观世界的实体和事件之间的关系” (柯平, 1993:23) 。它区别于字面意义, 柯平进一步指出:“指称意义和字面意义 (literal meaning) 虽然在大部分情况下是重合的, 却是从两个不同角度去看的两个概念。指称意义是词语同它之外的某个实体之间的关系, 而字面意义则是单个词语最先在语言使用者脑中唤起的概念或现象。”在此以对《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一句话的翻译为例:

Dog my cats ef I didn’t hear sumf’n.

译文1:怎么就没声了。

译文2:我要是没听见什么, 那才叫活见鬼呢。

“Dog my cat”在“维基百科”上的解释是:a mild oath, or an expression of astonishment。如果从字面上理解, 这一短语或许应该翻译为“跟踪我的猫”。但这样就和上下文没有任何关系, 也反映不出该短语的指称意义:表达震惊的含义, 另外还是一种轻度的诅咒。译文1完全没有译出这两层含义。而译文2不仅表达了两层含义, 而且注意照顾到儿童语言的特点, 借助助词“呢”, 读起来也颇具童趣。

2. 语用意义

柯平认为, 语用意义“包括表征意义, 表达意义 (主要同发讯人有关) 、社交意义 (主要与沟通发讯人和收讯人的渠道有关) 、祈使意义 (主要与收讯人有关) 和联想意义 (同时与发讯人和收讯人有关) ” (柯平, 1993:27) 。语用意义中存在一个动态系统, 包括收讯人和发讯人, 他们通过语言符号发生互动。把握了这个动态的语用意义, 人物的形象甚至人物之间的关系, 就能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在《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 哈克贝利是一个没有接受过良好教育的“野孩子”, 他的语言不规范, 时有错误发生, 也有一些黑人语言的特点。下面用一例说明:

例1:So then I didn’t care no more about him;because I don’t take no stock in dead people. (Mark Twain:50)

译文1:听到这儿, 我可就再也不关心他了, 因为我对死人根本没兴趣。 (贾文浩、贾文渊:2)

译文2:于是我再也不管他的闲事了, 因为我对死人根本不感兴趣。 (张万里:2)

例2:She jis’stood de same way, kiner smilin’up.I was abilin’!I says:“I lay I make you mine!” (Mark Twain:219)

译文1:她还是那么站着不动, 抬着头望着我, 朝我微笑。我气得要命, 说:“你敢不听我的话!” (贾文浩、贾文渊:140)

译文2:她还是照样地站着, 仍旧笑眯眯地对着我。我可真是火了!我说:“我他妈的有法子让你听我的话!” (张万里:194)

例1中典型的特点就是双重否定, 但是在美国黑人英语中这并非意味着肯定。例2中的用语有很多的不规范之处, 如音节的省略, 主谓不一致, 粗俗的表达。虽然两个译本都注意到这些现象, 但是却似乎还少了一点“味”。原文特殊的结构正是表达了说话人的特殊身份, 他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 用语十分口语化, 较之标准英语非常不规范, 也十分粗鲁。这也正是作者借此结构所要向读者传递的语用信息。然而如果译成中文却无奈于文化和语言之间的差异, 找不到一个地位和美国黑人英语地位相同的方言或是语种, 无法将这一语用意义完整表达出来。同时如果要保留所有的源语特征, 势必和儿童文学中语言要规范这一特点相冲突。因此只能从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既能反映源语特征, 又要讲究语言的规范性。极其口语化的表达也许是出路之一。就例2来说, 若能将两个译文重组, 将得到较为理想的译文:

译文3:她还那么站着不动, 笑嘻嘻地看着我。我可真来火了, 说:“我他妈的有法子让你听我的!”

这种重组, 口语化更强, 比原译文的“味”更浓了一些, 似乎在一定程度上传达了作者想要表达的语用信息, 同时也是小读者能接受的较为规范的语言。

3. 言内意义

不同于语用意义, 言内意义是相对封闭的系统, 并不涉及收讯人和发讯人, 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而纯粹是通过语言本身的“游戏”来传达丰富的意义。“是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

例1:“Curiouser and curiouser!”cried Alice (she was so much surprised, that for the moment she quite forgot how to speak good English) ; (Alice’s Adventure in Wonderland)

译文1:“太希 (奇) 怪了, 太希 (奇) 怪了!”艾丽丝惊叫起来。 (因为她这会儿实在太诧异, 连怎么说好英语也忘记了。) (朱洪国:14)

译文2:“真奇怪啊, 太奇怪啦!”爱丽丝喊起来, 她惊讶得一时简直连话也说不上来了。 (贾文浩/贾文渊:10)

例1中的curiouser是作者杜撰的一个词, 以此表达爱丽丝的惊讶程度:连怎么说好英语都忘了。若翻译的时候视而不见, 如译文2的翻译, 就无法向小读者传递前后一致的信息。译文1用“希 (奇) 怪”一词, 和原文一样生造了一个词, 其发音与“奇怪”相近 (正如curiouser和curious相近一样) 。为方便读者理解, 译者还用括号注明了“希”与“奇”相通, 以免读者造成意义的误读。这很好地与原文对应。但是笔者认为后半句的处理大可译成:“连怎么好好说话都不会了”。毕竟在译文中读者看不出爱丽丝讲的是英语。

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时, 尤其是像《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这样充满童话色彩的作品时, 言内意义有时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信息, 若译不出来, 将丢失大量信息, 语言中的美与趣也就丧失殆尽。可以说译文2扼杀了原句的灵魂, 不仅仅是小读者, 即使是成年读者, 也无法体味原文的乐趣。

4. 意义与语言特点

鉴于儿童语言的特殊文体, 翻译需将普遍意义上的意义论和儿童语言的特点有机结合。

例1:While the lowing of the cattle in the distance would take the place of the Mock Turtle’s heavy sobs.

译文1:远处的牛吼取代了那只仿龟沉重的啜泣。

译文2:而远方牛群的哞哞就会取代假海龟的呜咽了。

两个译文虽然都准确地表达了原文的意义, 但是译文2显然在以下两个方面优于译文:第一, “哞哞”一词用得形象生动, 一下子就能激发小读者的形象思维, 使他们脑海中立即浮现牛的哞哞叫声, 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第二, 译文1中的“仿龟”实在是令读者摸不着头脑, 虽然“仿”也有“假”之意, 但是造成差异细微之处就在于“仿”字在人头脑的中的映像不像“假”那么清晰可见, 不容易让人见字揣意。这对于一个成年读者来说尚且如此, 更不用说儿童读者了。此外, “仿”总有人造、人为之嫌, 而在mock一词中, 似乎并没有包含这层含义。因此我们可以看出, 在把握了意义之后, 指称也罢, 语用也罢, 言内也罢, 译者仍然要将自己置身于小读者的位置, 体会更能让他们接受, 更能激发他们兴趣的语言。

例2:Lastly, she pictured to herself how this same little sister of hers would, in the after-time, be herself a grown woman;and how she would keep, through all her riper years, the simple and loving heart of her childhood.

译文1:最后, 她想象着自己的小妹妹将来长大成人, 却终身保持着纯真的爱心。 (贾文浩/贾文渊:85)

译文2:最后, 她想象出这样的情景:她这位小妹妹今后将会成为一个妇人。在成长中, 她将毕生保持童年的单纯和善良。 (朱洪国:138)

该例句的两种译文和上一个例句一样, 都将原文的意义表达出来了。但是孰优孰劣还是很清楚的。“儿童文学当具有秋空霁月一样的澄明, 然而绝不能像一张白纸, 儿童文学当具有晶球宝玉一样的莹澈, 然而决不像一片玻璃” (方卫平、王昆建, 2004:7) 。儿童文学要给孩子带来美感, 其中的语言就要美, 充满动感, 带有节奏音乐之美, 且不能拖泥带水, 要讲究简洁。译文1很好地表现了这些特点, 小读者读起来想必也是一种享受。

五、结语

把握意义是翻译的难题之一, 把握儿童文学语言特点则是儿童文学翻译的难点之一。译者将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的概念贯穿于儿童文学翻译的全过程, 是把握儿童文学的语言特点的第一步。译者在注意儿童文学语言的形象性、简洁性和音乐性的同时, 把握原文中最突出的一个或几个意义, 这样才能将精美的文学作品完好地呈现给广大的小读者。

摘要:本文分别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和《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的两个中文译本为参照, 阐释了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应该关注意义的三个方面, 即指称意义、语用意义和言内意义, 并指出, 译者在关注意义的同时, 要时刻记住自己的双重身份:作为译者的读者和作为儿童的读者, 注意把握儿童文学语言的形象性、简洁性和美感。

关键词:儿童文学翻译,意义,语言特点

参考文献

[1]方堃.从功能对等角度浅谈儿童文学翻译[J].牡丹江:牡丹江大学学报, 2008, (2) .

[2]方卫平, 王昆建.儿童文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3]贾文浩, 贾文渊译.爱丽丝漫游奇境记[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2.

[4]贾文浩, 贾文渊.哈克贝利·芬利历险记[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1.

[5]柯平.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6]许钧.翻译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3.

[7]杨实诚.论儿童文学语言[J].中国文学研究, 1999, (2) .

[8]袁毅.浅论儿童文学的翻译[J].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6, (10) .

[9]张万里译.哈克贝利·芬历险记[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4.

篇4:爱丽斯漫游奇境记(节选)

爱丽丝靠着姐姐坐在河边,天热得她非常困,但是她还是盘算着,做一只雏菊花环的乐趣,能不能抵得上摘雏菊的麻烦呢?就在这时,她突然看见一只白兔从她身边跑了过去,兔子自言自语:“哦,天哪,我太迟了。”爱丽丝并没感到奇怪,虽然她认为这事应该奇怪。但兔子竟然从背心口袋里掏出一块怀表看看,然后又匆忙跑了。这时爱丽丝跳了起来,她突然想到:从来没有见过穿着有口袋的背心的兔子,更没见过兔子还拿表,她紧紧追赶那只兔子,结果随着兔子跳进了矮树下的一个大洞。

The rabbit-hole went straight on like a tunnel for some way, and then dipped suddenly down, so suddenly that Alice had not a moment to think about stopping herself before she found herself falling down a very deep well.

Either the well was very deep, or she fell very slowly, for she had plenty of time as she went down to look about her and to wonder what was going to happen next. First, she tried to look down and make out what she was coming to, but it was too dark to see anything; then she looked at the sides of the well, and noticed that they were filled with cupboards and book-shelves; here and there she saw maps and pictures hung upon pegs1. She took down a jar from one of the shelves as she passed; it was labelled "ORANGE MARMALADE", but to her great disappointment it was empty: she did not like to drop the jar for fear of2 killing somebody, so managed to put it into one of the cupboards as she fell past it.

"Well!" thought Alice to herself, "after such a fall as this, I shall think nothing of tumbling3 down stairs! How brave they'll all think me at home! Why, I wouldn't say anything about it, even if I fell off the top of the house!" (Which was very likely true.)

掉啊,掉啊,掉啊,难道永远掉不到底了吗?爱丽丝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到了地球的中心了。她甚至计算起自己所在的经度纬度。

篇5:《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读书心得

今天我看了《爱丽丝漫游奇境》的书。

读完以后,我产生了一丝丝幻想。在奇遇中,充满看各种奇特的幻想,有能变大也能变小的身体,有和她一起做游戏的扑克牌,能穿入镜中,让人忘记名字的树林……,像是五彩缤纷的美梦,让我们在梦中把小的事情都做了。开始,爱丽丝和一只会说话的小兔子进了树洞,发现自己到了一个空间里,桌上有一个盒子,她悄悄的走过去,打开了这个盒子,发现里面有两瓶水与一把钥匙。爱丽丝觉得很渴,便拿起一瓶水喝了下去,过了一会儿,她的身体变得好大,头已经到房顶了,她哭了起来。无奈之下,她又喝了另一瓶水,一会儿身体便变小了。经过这些事后,他的胆子大了起来。之后来到王后的棒球场,看见球是刺猬。还遇到了一只会笑的猫,童话中格瑞芬和假海龟,总喊着要砍别人头的扑克女王和一些扑克士兵……最后,她终于回到了现实中。

我看完这部电影之后发现了爱丽丝是一个天真可爱充满同情心和好奇心的小女孩,我们也要学习她的善良以及她的明辨是非都品质。

篇6:《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读书心得

爱丽丝的故事就好像一个梦境,带她进入了一个奇妙世界。再那里她可以伸缩自如,小的可以只有一英寸大的都可以顶天了。再这次奇遇中,爱丽丝遇到了许多异想不到的事。来到了很深,一眼望不到底的的“无底洞”——兔子洞;看见了一只比人还大的毛毛虫;参加了一场发疯的茶会,遇见了遇到了两个奇特的怪人;还见到了动不动就说砍头的王后;还有变成了法庭的证人;还有自己的发明——一切新奇的事物接二连三的发生,而小女主角都从危险里逃脱了,给人一种新奇的感觉。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这本书让我体会道小小年纪的爱丽丝居然有这么大的本事,最后还当了女王呢!《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这本书的女主角爱丽丝活泼可爱,可解可感,能有着么好的文章,正因为这本书的作者有一颗不老的童心,他就是英国作家刘易斯——卡洛尔。也许就是作者这种丰富的想象和直率的真心,以及他那优美的文笔,才让着一本书这么多年来还魅力如初的原因。

上一篇:住建系统先进事迹材料范文下一篇:读李希贵《新学校十讲》有感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