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三八妇女节的渊源

2024-05-05

国际三八妇女节的渊源(共9篇)

篇1:国际三八妇女节的渊源

国际三八妇女节的渊源

关于国际妇女节的起源,大多数的文字记载是这样的:美国芝加哥女工在1909年3月8日这一天为了争取政治、经济上的平等权利而举行了盛大的游行示威。第二年,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第二届国际社会主义妇女代表大会上,克拉拉〃蔡特金提议把这一天作为国际妇女的节日。于是,国际妇女节就诞生了。其实,国际妇女节的确立及其庆祝日期的选定,并不是简单地与某一具体的历史事件相关联。

国际妇女节的起源过程

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中,妇女的彻底解放问题并没有得到重视,社会主义者只把妇女问题作为无产阶级总的问题的一部分,忽视了它自身的特点。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社会民主党人开始从社会主义的视角审视妇女解放问题。其中,最著名的人物就是国际妇女运动领袖、后成为德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克拉拉〃蔡特金。

为了能够实现妇女解放的目标,蔡特金和各国社会主义妇女侧重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社会主义妇女的国际联合,二是争取无产阶级妇女的选举权。1910年举行的第二次国际社会主义妇女代表会议,通过了蔡特金等人提出的一项决议案。决议除了重申第一届妇女代表会议提出的关于妇女选举权的基本要求之外,还特别规定了若干争取妇女社会平等和政治解放的实际宣传鼓动措施,措施之一就是每年设立

世界大战期间规模最大的一次纪念国际妇女节的活动。

1919年-1921年间,国际妇女节的纪念日期是每年的3月5日。1919年,在德国‚十一月革命‛中,德国共产党领导人、女革命家罗莎〃卢森堡被德国社会民主党人领导的临时政府杀害。受这一事件的影响,左派社会主义者将国际妇女节的纪念日期定在了3月5日罗莎〃卢森堡的生日这天,同时还将国际妇女节称为‚共产主义妇女节‛或者‚国际劳动妇女节‛。

1922年以后,国际妇女节的纪念日期才最终定在每年的3月8日。1921年9月在莫斯科召开的第二届国际共产主义妇女代表会议上,保加利亚代表提出,为了纪念在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中英勇斗争的女工,把每年的3月8日定为国际劳动妇女节。与会代表采纳了保加利亚代表的建议,一致通过决议,将3月8日这天定为国际妇女节。

联合国从1975年国际妇女年开始庆祝国际妇女节,确认普通妇女争取平等参与社会的传统。1977年大会通过了一项决议,每个国家按照自己的历史和民族传统习俗,选定一年中的某一天为联合国妇女权利和世界和平日。对联合国而言,国际妇女节定为3月8日。

中国纪念国际妇女节的日期

中国开始纪念‚三八‛妇女节是在1922年。中国妇女第一次群众性纪念活动于1924年在广州举行。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规定每年的3月8日为妇女节。

篇2:国际三八妇女节的渊源

丰富、系统、综合为基本原则“国际法的各项研究首重资料”,不论是价值评判、实证分析,还是批判解构、政策定向,国际法的学术研究必建立在对国际法渊源的研究之上。国际法渊源的研究也需要确立一定的研究方法,因为研究方法不仅是研究的必要工具,也是研究的评价标准。国际法渊源的研究方法的研究,并不解决具体的国际法问题;它是对学者研究国际法渊源的方法进行总结、归纳、甄别,目的是为后续的研究、学术的发展提供轨道与评价标准。国际法的渊源通常被理解为寻找国际法的确定方法,是国际法法律体系在技术层面运作的规定。

虽然没有“渊源”的字样,但毫无疑问《国际法院规约》第38 条的规定就是国际法渊源内容的权威表述。虽然条约、国际习惯还有一般法律原则都可以单独的作为确立国际法规则的渊源;但是不论是学者论著还是国际法院的判决,在确定一项法律规则的具体内容时都会全面地分析《国际法院规约》第38 条所列举的渊源,包括补充资料。国际法研究总是在广泛搜集相关的渊源之后,将诸按照相互的关系进行系统化处理以得出结论。法律渊源的内容是否丰富,逻辑是否自洽,种类是否多样决定着结论是否具有说服力。可以说,国际法渊源的研究从来不是片面的:丰富、系统、综合是国际法渊源研究方法的大原则,不同类别的渊源的研究也有不同的要求。

二、不同类别国际法渊源的研究方法各有侧重

(一)条约的研究

须结合判例条约的解释是指对一个条约的具体规定的正确意义的剖析明白。按照《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31 条、第32 条,条约的解释需要将相关术语的通常含义结合上下文与条约的目的宗旨进行善意的解释即可,如意义难解或解释结果荒谬不合理,还可以使用补充资料。可见条约的解释与案例没有必然关系。但是作为研究的方法,结合案例解释条约是一条捷径。案例不是条约解释的依据,但是案例材料会涉及到几乎全部的相关依据,包括术语的通常含义确定、对条约上下文的界定、条约的目的与宗旨。具体而言,如果某一条约曾经为某一案件的争议焦点,那么该案件的当事各方势必围绕该条款进行大量的论证工作,以试图将条约的含义解释的对己有利,审判机构要作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也会对争议条款进行详细的阐述:该案件的相关书面材料就是研究这一条文的必读资料与重要索引。比如,在研究“原材料出口限制案”时,涉及到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20 条(g)款“可用尽的自然资源”。那么有关这一款的“美国汽油标准案”与“虾龟案”就可以说是必读材料了。从学者研究的实际情况来看,凡是讨论到如何解释“可用尽自然资源”的文章,无不援引“美国汽油标准案”与“虾龟案”。

(二)关注国家实践的相关度,慎重评价

法律确信国际习惯无疑是国际法的重要渊源,但是国际习惯内容确总是十分模糊。国际习惯如何确定,以及什么时候新的习惯代替旧的习惯都是令人头疼的问题。本文无异于纠缠国际习惯涉及到的诸多法律问题,本文的目的是分析归纳国际习惯的研究方法。在此处需要注意的是,国际习惯的研究总是要落到国际习惯要素的研究上,也即法律确信的研究与国家实践的研究,正所谓习惯法的实质内容必须“在国家的实际行为和法律确信中寻找”。在研究中,国家实践的选择要注意实践是否依然存在、实践国在相关领域是否具有代表性。正如国际法院在“北海大陆架案”中所言,“所论及的国家实践必须包括了那些相关利益受到特别影响的国家”。法律确信的标准一般来说很高,在实践中也难于证明法律确信是否存在,目前研究的关注点在于联合国大会的决议以及决议通过时的情况。

故此,对与法律确信还是应当谨慎处理。以国际红十字委员会的“习惯国际人道法”研究为例,国际红十委员会列举习惯国际人道法的不同规则,在每一条习惯规则下列举国家实践,然后结合司法判例对国家实践做简要总结。通过丰富的国家实践材料与细致的论述,“习惯国际人道法”的研究结论颇具权威。

三、国际法渊源研究的发展趋势

詹宁斯和瓦茨在第九版《奥本海国际法》的序言中说道,自1950 年以来,国家行为的范围扩大,国际法发生了实质的变化。现在的国际法正处在一个“资料爆炸”的时代。国际法的发展呈现多元化,学者可研究的素材也相应增加。从数量上来看,习惯法的发展并未突飞猛进,但是条约和判例显著增加;遑论各国际组织的文件,各国国际法学者的论述。从类别来讲,诸多国际法的新领域出现,诸如国际水道法等,而旧有的领域内又因国家实践的丰富伴生新的素材。

篇3:北魏妇女服饰的历史渊源

一、北魏妇女服饰历史渊源概述

北魏是鲜卑族为统治阶层的朝代, 所以胡服是北魏妇女服饰的源头。鲜卑族兴起于现在黑龙江的大兴安岭山脉, 是北方的阿尔泰语系中的游牧民族, 属于东胡另支。鲜卑族主要活动的地区是在大兴安岭北段以嘎仙洞为中心, 他们主要的生存方式就是畜牧打猎。在公元48年, 鲜卑族从大兴安岭山脉迁移到现在的呼伦湖一带。在公元167年, 他们又向南迁移千里到现在的蒙古草原大青山、狼山一带。公元二世纪, 檀石槐带领鲜卑族占领了匈奴人的领地并且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汗国, 拓跋、宇文、慕容是其中的主要部落。虽然檀石槐死后, 汗国随之消亡, 但是拓跋鲜卑随之崛起并不断发展壮大。在公元258年, 拓跋力微带领拓跋鲜卑人定居在盛乐。起初, 由于鲜卑族是游牧经济, 所以他们的服饰必须适应马上活动和寒冷气候, 因此, 早期典型的胡服是脑袋上戴着鲜卑帽, 身上的上衣是窄袖交领, 裤子是小裤口, 而且裤口还要塞进靴子。

北魏政权的平城时期, 一系列的汉化政策得以推出, 不断学习以前的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 并且录用汉族的士人参政议政, 鼓励农业发展;同时拓跋鲜卑的各种民族特点得以保留。游牧社会实行的是游牧经济, 而封建社会实行的是农业经济, 两种经济发生了很大的矛盾, 最终农业经济取得了胜利, 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得以确立, 这同时意味着北魏的社会形态从奴隶社会发展到了封建社会。自此, 汉族纺织品的主要原料棉花在北魏王朝得到极大的发展, 但是这个时期鲜卑族妇女服饰的汉化依然面临很大的障碍, 那就是由于鲜卑族的纺织水平远远落后于汉族。动物毛皮是鲜卑族早期制作妇女服饰的主要材料。鲜卑族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由之前的骑马涉猎转变为耕种农田, 由之前的马上征战转变为封建统治阶级;鲜卑族的行为方式也在这种生产方式的改变下发生了一些转变, 第一个顺应这种改变的是鲜卑族的服饰, 汉族服饰得到了鲜卑族的学习和引用, 胡汉服饰的初步融合开始了。新的鲜卑族服饰风格逐渐形成, 它是朴素和快捷的, 其服饰依然是独特的民族鲜卑帽, 但其服装款式却借鉴了汉族的服装款式。由于人类的生活环境和物质文明与服饰关系紧密, 所以虽然北魏政权极力推行汉化政策, 积极学习汉族的统治方法, 鲜卑族的妇女服饰仍然保留了鲜卑族的服饰风貌[1]。

作为民俗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 服饰具有历史的传承性, 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某个特定阶段的文化传承现象;同时, 由于民族、阶级和区域等因素的制约, 服饰也折射出了某个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因此, 从北魏服饰的发展变化中可以看出北魏社会审美观的变化, 也间接反映了北魏的社会变革。在公元403年, 道武皇帝下令学习借鉴汉族的冠服等级制度。到了魏孝文帝时期, 一系列的服饰改革措施得以实施。在公元486年, 魏孝文帝在朝廷上摆宴席时, 首次身披龙袍头戴冠冕的接受各国的使臣朝贺。同时, 这也是魏孝文帝向各国表明他要实行对鲜卑胡服改革的决心。同年, 魏孝文帝开始实行五个等级的公服。在公元494年, 尽管鲜卑族旧贵族以及保守派反对, 魏孝文帝依然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并下令全面推行“孝文改制”, 而着手点就是学习汉族的生活方式以及各项典章制度。在公元495年, 魏孝文帝下令男女都必须改穿汉服。

同时, 西域佛教受到北魏王朝的极度推崇, 所以西域佛教文化影响到了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还有民族迁移导致的胡汉杂居, 以及各种文化的相互影响和碰撞, 使得北魏服饰, 包括北魏妇女服饰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汉族的服饰吸收融合了许多胡服的特征, 使得出现不同的汉装穿着风格。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当时的服饰突破了汉服的定式。北魏妇女服饰当时的款式变化多端, 而且毫无定式, 有的衣服长, 有的衣服短, 有的服饰宽, 有的服饰窄, 并且随时会发展出不同的款式。北魏妇女当时的主流服装之一就是汉服的糯裙, 这种款式就是上衣合体裙子有长带子系在胸部下方, 衣服的袖子又肥又大, 均匀的折桐缝在裙子上, 披巾有时可以披在脖子周围。同时, 汉族也普遍接受了发展变化后的胡服裤褶服和皮靴, 不论男女都喜欢这种服饰, 所以很快成为当时的日常服饰。这种服饰的款式特点就是便捷利落, 上衣宽松, 袖子肥大, 当外衣的长裤裤腿非常宽松但有带子绑在膝盖处[2]。

二、北魏妇女服饰的特点和历史渊源

北魏妇女服饰按照身份来划分。北魏劳作妇女服饰的特点是简洁便利。大同地区服饰标志是便捷和实用的窄袖袍衫垂裙黑帽, 这是改良的鲜卑服饰。还有的劳作妇女服饰是把糯裙的领口加宽, 并把腰线向上移, 有时在肩膀上披着披巾, 当时妇女的发型也比较统一, 都是各式螺髻向上梳起来, 身上穿的服装业比较简练。北魏各个阶层的侍女服饰的整体风貌可以在各种资料中反映出来。晋朝的服饰特点在早期的西安草场坡墓女侍俑上得以反映出来;平城时期鲜卑族的主流女侍服饰主要是窄袖袍衫垂裙黑帽, 这在大同智家堡墓、大同下深井墓、宋绍祖墓、司马金龙墓女侍俑的身上可以反映出来;鲜卑族的裤褶与佛教服饰款式互相融合的妇女服饰在洛阳联体砖厂二号墓、染华墓、王温墓女侍俑的身上可以反映出来, 而且她们的发式都是双髻和螺髻;洛阳北魏元邵墓和堰师元睿墓女侍俑的服饰与汉服相比改变很大, 其中袖口裁短了, 领口加宽了, 腰线上移了;北魏晚期的洛阳杨机墓的女俑是由汉族的服饰糯裙发展而来, 其中与隋唐的妇女裙的款式相近的方面是把腰线上移以及把领口加宽。北魏妇女服饰中服装款式变化最多而且富于美感的是舞乐服饰。舞乐服饰的特点就是装饰性强而且服装款式变化多样, 这种类型的服饰可在台湾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北魏女舞俑和女乐俑, 以及西安草场坡村的北魏墓高歌女坐俑和弹琴女俑身上反映出来;洛阳的女舞乐俑虽服装款式变化多, 但朴素仍然是这种服饰的整体风格特点, 其中糯裙的腰线明细提高的是洛阳北魏元邵墓女舞俑、穿着缚裤的是洛阳染华墓女舞俑、服饰领口明显变开阔的是北魏元邵墓女舞俑。北魏女官的服饰制式来自两个方面, 一个是跨褶服缚裤由胡服发展而来, 而另一个方面就是与南朝的官服制度相融合而发展而来。北魏时期的女官主要冠式之一的笼冠是顶是平的, 两侧有耳朵垂下, 戴的时候就把它放在笼冠的外面, 然后用丝带在下面系住。北魏的贵族妇女的服饰主要是模仿东汉的服饰。东汉贵妇服饰大多数都是宽大的长袍, 配有复杂的纹饰, 将缘饰缝在领口和袖口, 在腰部系一条带子, 头顶盘高髻的发型, 并且配有丰富的装饰。不论是洛阳王温墓东壁壁画中的女主人服饰, 还是龙门石窟和云冈石窟中的皇后皇妃服饰, 都与东汉贵族妇女在发型与服装款式风格统一[3]。

虽然北魏妇女服饰的发展主要的途径是汉化, 但不同阶段侧重点不同。平城时期, 妇女服饰是在鲜卑族服饰的基础上, 吸收借鉴汉装服饰款式特点;洛阳时期, 妇女服饰是从上而下的完全模仿汉服, 并且因为大规模民族迁徙、佛教影响和杂居的背景, 汉服中又融入了其他各民族的服饰特征, 从而形成北魏妇女服饰朴素和实用的特点。

摘要:北魏是历史上第一个占领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 它的几位皇帝实行各种积极的民族融合政策, 使民族大融合时代得以到来。而北魏妇女服饰可以从一个方面体现这种融合, 并且北魏妇女服饰在中国妇女服饰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关键词:北魏,妇女服饰,民族融合

参考文献

[1]袁杰英.中国历代服饰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2]陈高华.徐吉军.中国服饰通史[M].宁波:宁波出版社, 2002.

篇4:论学说能否成为国际私法的渊源

【关键词】学说;法律渊源;国情

一、学说以及法律渊源概述

关于“学说”的定义,主要有几种观点:1.《元照英美法词典》阐释“法律学说”,是指由官方或法学家发展和阐述的关于法律的原则、规则、案例类型、或法律秩序等。2.有的学者认为:“学说”是学者关于成文法的解释、习惯认知、法理的探所等所表示的见解等。法的渊源回答的是制定主体、效力以及存在形式这三个基本问题。法是约束人的行为规范的,它只有通过一定的表现形式,才能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才能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法律规范能够对人们的行为具有约束力,需要国家立法机关制定并予以确认。从法的效力和法的表现形式两个方面理解法的渊源,更加接近“渊源”一词的比喻意义。法的渊源包括两个不可分割的要素,一是其与法的效力的直接联系,二是指现行的法律文件需要有一定的法律表现形式,二者缺一不可。

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作为法的渊源的“法”可以是由有权利的机关提出、制定,也可以不是,但本质上体现着那些经过制定、提出或承认的法的精神或原则。首先,此处的“法”是指一切具有约束力的行为规范,不仅局限于制定法,还包括非制定法,如先例、判例、国际条约或惯例等。其次,此处的“有权机关”即可以是立法机关,也可以是司法机关。立法机关是主要制定法的机关,各种基本法律都由立法机关制定,司法机关对立法机关的工作起着辅助作用。再次,有权机关可以通过制定、提出或承认等方式使“法”成为法的渊源,如制定法,提出法的基本精神或原则,承认如国际条约、国际惯例,提出和承认一般是一国法院在裁判案件时,为了实现判决的公正或弥补制定法的不足而做出的,这在普通法系国家较为常见。最后,那些虽不是由有权机关制定、提出或承认,但本质上体现着已经制定、提出或承认的法的基本精神或原则的“法”也应该是法的渊源,有权机关制定、提出和承认的法的依据便是它们的精神和原则。

二、学说不能成为国际私法的渊源

(一)学说的产生不具有强制性

从上面的定义可以看出,学说是学者的相关见解。法谚说,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就形同虚设,其实这也是对法律效力提出的要求,然而法律要具有效力,强制性是其必须满足的特点,强制性也是成为法的必然要素之一。因此,学说是否具有强制性在此处是需要进行探讨的,虽然学说是由学者制定的,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但是这种观点是极具私人性的,体现的观点也较为个体化,但法律是相对于普罗大众的,其要体现对大众集体的一般性约束。然而即使学者在研究时会尽量保持客观和公正,但确实难以避免一些个人价值观的偏向,或者说自己的学术偏向,当观点带有色彩时,就容易会具有较多的个人意思表示,想要人民对其信服便很难,人民若不信服,法律的强制性是不能被接受的。由此可见,学者的学说不具有强制性。

(二)学说的本身不具有确定性

学者们虽然在学科内具有权威性,但却有以下两个限制:第一是水平的参差不齐,随着国际私法成为一门越来越热门的学科,研究的学者也越来越多,伴随着人数的增多,学者们的学术水平也处于一种参差不齐的状态,虽然学术界不乏一些造诣较高之人,但也有不少研究未深入的学者,而且当不同学者之间的学说发生争议时,应当引用哪个学者的学说也是一个问题。于是学说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是不可靠的。第二是学说的质量值得考究。作为国际私法的渊源,是必须要有其法律的合理性的,而且需要被信服,此时对学说的质量,也就是学者对其的研究深度和准确性要求很高,如果学说本身就是不合理的,自然是不能作为国际私法的渊源,就算是判例法国家,法官在选择学说时,也是需要进行筛选的,在众多的学说里选择合适的,并且可以令人信服的,且具有合理性的,对法官来说更是提高了要求,更别谈在大陆法系国家,在数量多而质量参差不齐的学说中进行选择,更是难上加难。这个就无疑加大了学说成为国际法渊源的难度。

(三)学说的形式不具有统一的规范性

法律规范是需要有具体的形式的,可以是法律,也可以是法规或者规章,但都需要以一定的形式予以体现,正如国际私法的渊源国际条约一样,条约便是其明显的表现形式和载体。以此类推,学说的表现形式便是各个学者的著作,但是著作中不全是表现学说的理论,而是学说通常散见于各个著作,想要对其进行整理,必须要先经过提炼。所以,学说是不具有统一的表现形式的,学说大都分散于各个学者的著作中,其并不以规范的形式所表现。

这其中可能会涉及法律渊源是否一定需要承载形式问题的探讨,像习惯并无成文说明,但亦可成为国际私法法律渊源,但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习惯的法律渊源仍旧值得探讨,但我们需要区别习惯与学说在称为法律渊源的地位区别,一是习惯是一种长久以来被人民所认可的行为,或处理问题的方式,学说只是学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和看法。二是习惯的形成是长期性的,是稳定的,但学说的形成却是偶然性的,短暂的,不稳定的。习惯长久之后可以记载,学说虽然可以记载,但选择上却是非常困难的。

三、学说成为国际私法渊源不符合我国国情

很多学者认为,学说成为国际私法渊源是我国与其他国家进行交往的一个法律前提,但这个论述基于两个前提,一是与我国交往的国家大部分已经将学说列为国际私法的渊源,或者在其本国法中,他们的国内法律是承认学说的法律地位。二是我国在进行对外交往中,需要利用学说作为法律基础,作为法律依据,与外国进行法律或者非法学意义上的交流。也就是说,学说需要对我国现在的对外交往起到指导作用。但纵观这些年我国的对外交往中,极少或几乎没有用到学说作为法律依据,且在国外很多国家,特别是大陆法系的国际,也没有正式承认学说的法律地位,只限于一些国内的判决中会偶尔引用某些学说,在国际私法领域的运用是少之又少的。显然,学说成为我国国际私法渊源是与他国交往的法律前提是不成立的,因为在没有将学说纳入国际私法渊源的这么多年,国际交往仍旧在进行。

篇5:国际法渊源论文

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的决议也应为国际法渊源,但很多人持不同看法。《国际法院规约》第38条没有提到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的决议可以作为确立法律原则之补充资料,这可能与当时国际组织的作用还没有现在重要有关。但是,国际组织本身是独立的国际人格者,其做出的决议属于单方面的行为,一般无法律约束力,不是国际法的表现形式。虽然它们一般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它们对国际法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不仅对国际习惯法的形成有贡献,有的还成为缔结条约的基础。因此,它们是重要的国际法渊源。

3国际法因素

国际法因素是指不能单独成为国际法渊源,但却对国际法的产生和发展具有直接或间接作用的成分或因素。它的特点在于:

(1)片面性和必要性。像公法家学说,法官内心确信等,它们虽然不能单独成为国际法渊源,但如果能与其它因素相结合就有可能转化为上述的国际法渊源。

篇6:三八国际妇女节的由来

三八国际妇女节是全世界妇女的节日。这个日子是联合国1977年12月的一项决议声明中确定下来的。该声明虽然强调联合国妇女权益和和平日的具体日子服从各成员国的历史和传统,但联合国本身的国际妇女节订为3月8日,而且从1975年开始承认的。联合国的这一声明为世界上很多国家所承认,三八节由此也是很多国家的法定假日。

不同的国际妇女节

南非妇女节时间有别于国际妇女节。1956年8月9日,数百名黑人妇女在比勒陀利亚举行示威游行,抗议当局推行种族隔离的“通行证法”。新南非政府将这一天定为妇女节,以纪念南非妇女在争取平等斗争中所作的贡献,并将这一天定为全国公假日。从此,每年的8月9日,南非各地的妇女纷纷举行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要求实现男女平等、结束党派冲突与暴力,保证妇女生存权益和反对性骚扰与性犯罪,以消除旧南非种族隔离制度造成的根深蒂固的歧视妇女的影响。

专属女性的其他节日

3月8日,是国际妇女节,但是在世界各地,除了“三八”以外,还有许多专属女性的节日,而且几乎是每个月都有。

掌权日 每年的1月4日,是瑞士某些地区的“妇女掌权日”,在为期4天的节日中,家里大小事务全由妇女说了算,男人统统“闭幕”。

少女节 3月3日是日本的“少女节”,又称“姑娘节”,是全国性的节日。日本人认为,这时正值红桃报春,是女性美的象征,所以也叫“桃花节”。

妈妈节 4月,在尼泊尔有一个历时3天的妇女节,来自各地的妇女,披着红色“纱笼”,成群结队地涌向首都加德满都的帕苏帕蒂庙。她们在吃饱了由丈夫烹煮的美食后,便在神像前大唱赞歌。在印度,这个月有一个“妈妈节”。这一天,已为人母者穿上彩色缤纷的“纱笼”,带上各种首饰,显得风姿绰约。这日也是一年中她们最受尊重的一天。

母亲节 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美国、加拿大和欧洲一些国家的母亲节,其主要内容是尊敬母亲。这一天,美国的家庭成员要按习惯佩戴石竹花,做一些使母亲高兴的事。5月29日,是中非的“妈妈节”、母亲要带着孩子参加游行。5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西班牙的“百女节”,订了婚还未过门的少女们持花登高,互相祝福。

狂欢节 10月10日至15日,是德国莱茵地区的“妇女狂欢节”。在此期间,妇女“大自由”。男人们不得查探妇女活动的内容,违者会被抓问罪。10月17日,是非洲马拉维共和国的妇女节,这一天有全国性庆典,男人在当天要对妻子呵护有加,侍侯周到。

休息日 12月31日到第二天中午,是希腊的“主妇休息日”。这天,妇女在家里什么也不干,一切家务全由男人承担。

篇7:难忘的三八国际妇女节作文

那天早晨,我学完古筝,妈妈带我检查了视力,妈妈的表情惊讶而伤心。我的眼睛惹祸了,眼镜的度数从 350 度,直升至 550 度。这惊人数字深深地伤了妈妈的心 ———— 小小 12 岁的我,就这么高的度数,长大后岂不成了瞎子?

妈妈不惜重金,为我重配了眼镜,并再三要求我注意保护视力,严格遵守“三个一”标准坐姿。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要保护好我这双美丽窗户,不让她再蒙尘埃。

为了保持与提高我的视力,妈妈对我进行了“魔鬼训练” ———— 这是妈妈针对我的眼睛的护理训练。可麻烦了,我直呼为“魔鬼训练法”。

训练一:转眼球 ( 不同方向各转 20 圈 ) :天天要转动圈,常常转得我天旋地转,两眼直冒金星。反复地这样转,转得我神经都有点麻木了。哎,真苦!可是,看到妈妈监督的眼,忧伤的脸,再苦,我也忍了。

训练二:远望 ( 早、中、晚都要进行,平均每次看 15 分钟 ) :远望听起来轻松,但事实才不是这样哩。摘掉眼镜, 20 分钟盯着一棵树,是远处的一棵树,你必须极尽眼力看着它, 20 分钟。眼睛望得又酸又涨,难过死了。不过呢,眼睛确实明亮了些,能看见细菌了呀。哈哈,开个玩笑。否则,非得练死我。妈妈听我说眼睛有了效果,乐得脸像花似的,我能感受到妈妈出自心底的真乐 !

训练三:捏耳朵 ( 耳朵上有关联眼睛的穴位 ) :捏耳朵本是妈妈的活,因为是她帮我捏,但受苦的却的确是我。你说,一个人使劲捏着那单薄的肉,谁不疼?

附加项:看身高表,这和远望是一种感觉。

条件是:每天不许看电视,坐势要标准,否则就前功尽弃。

“魔鬼训炼”真苦啊 !

但我知道,最苦的是妈妈,妈妈心底有说不尽的担心。为我这双不争气的眼睛,妈妈时常皱眉苦脸。这种心底的苦,我从妈妈少了欢乐的脸上感受到了;从妈妈时常而起的叹息声中“读”到了。

我不是个不懂事的 孩子,可妈妈的苦还是让我高兴,因为这渗透了妈妈浓浓的爱。

篇8:学说作为国际私法渊源的探讨

学说,亦称法理,是指权威的法学家在其著述中阐释的法学概念、原理和主张。[1]对于学说能否成为国际私法渊源,学者们见解不一。

一些西方国家学者持赞成意见。其理由是:在千变万化的社会里,社会关系也表现得愈加错综复杂,无论成文法如何详尽、发达,都不可能满足一切案件的适用需求,而学说正好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如法国学者勒内·达维德认为学说是极有生命力的法源,学说不仅为立法者创立了法律语言与法律概念,还确立了发现法律、解释法律的各种方法;他也认为学说在立法与司法实践中均起着作用,由此,要否认学说的法源资格是很困难的。[2]

也有学者否定学说的国际私法渊源地位,其理由是:学说是毫无法律约束力的观点。法学家们在自己的著作中表达的观点并不具有任何的强制力和约束力,学说只有在得到法律、习惯、判例等的认可才有可能转化为国际私法的渊源,因此学说顶多只能是国际私法的间接渊源,而不可能是直接渊源。

持否定态度学者的观点在逻辑起点上有误。他们认为法的渊源是指法的形式渊源和法的效力渊源,因而认定没有直接强制力的学说只能算间接渊源。但实际上法的渊源还包括法律的起源与产生,即法律“从何而来”。通过从理论与实践多角度的考察,都无法否认学说在国际私法中渊源的地位。

二、从国际私法的产生与发展看学说的法源地位

纵观国际私法的整个发展过程,各个不同时期都有一批权威国际私法学者,他们创立的学说对同时期的国际私法立法起着主导作用。可以说是学说在推动着整个国际私法的产生与发展。

(一)意大利巴托鲁斯的“法则区别说”创立了国际私法

13世纪各个国家、城市之间的法则冲突明显,巴托鲁斯创立了“法则区别说”,该说以法则的性质为标准将所有的法则分为人法、物法、混合法。最开始西方还只处在“法理学与科学的国际私法”阶段,只表现为学说法,之后便开始进入“立法的国际私法阶段”。1804年《法国民法典》开创了现代意义上的国际私法成文法立法的先河,国际私法于是开始了成文法与学说法并重的局面。[3]与其他法学学科先有立法再有法学不同,国际私法是先有国际私法法学再有国际私法立法,从这种意义上讲,巴托鲁斯的学说开创了国际私法,是国际私法的主要渊源。

(二)斯托雷奠定了英美国际私法的理论基础

斯托雷在巴托鲁斯的学说基础上有了进一步发展,他不以法则的性质为标准对法律进行划分,而是以法律关系为标准把法律关系分为人的能力、婚姻、离婚、合同、动产、不动产、遗嘱、继承、监护、审判权、证据、外国判决等事项。不仅如此,斯托雷的学说在方法论上与欧洲大陆的法则区别说学者们的思辩方法迥然不同,他把学说建立在分析美国州际法律冲突的丰富的判例基础上。他的许多见解已经为美国法律所采取,并且现在已在美国法院的法律实务中确定下来。

(三)萨维尼的“法律关系本座说”使国际私法面貌焕然一新

1849年,德国法学家萨维尼提出了法律关系本座说,萨维尼的学说抛弃了法则区别说关注于法律的域内与域外效力的问题,而是从全新的角度,认为在适用法律时,只需考虑法律关系本身“本座”的所在地法律,然后径直适用该地法律即可。萨维尼的学说是对法则区别说的彻底颠覆,他平等地看待内外国法律,将国际私法推向了发展的新台阶,对后来的国际私法学说与立法均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他也被誉为“近代国际私法之父”。

除以上这些学者之外,杜摩兰的“意思自治”原则、胡博的“国际礼让说”、孟西尼树立“本国法”地位、里斯的“最密切联系说”等等学说在国际私法的发展上均有重要意义。国际私法目前仍是比较年轻的学科,学说在推动国际私法发展上起着不可比拟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学说不仅是国际私法渊源,甚至是主要渊源。

三、从国际私法立法看学说的法源地位

如前所述,国际私法是在学说的基础上组建发展的,在法则区别说创立的早期,西方国家对国际私法的探讨还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之后才步入制定成文法阶段。且每个阶段的国际私法规范都深受当时的学说影响。即便是在今天,法律关系本座说、意思自治说、最密切联系原则说等学说也常见于各国国际私法立法之中。例如意思自治说在我国国际私法立法中就有13处引用,在《意大利国际私法》中更是深入到合同、婚姻等多个领域。[4]

不仅如此,一份成文法草案的形成,往往需要将各位学者的观点加以精炼,不断质疑修改、去粗取精,最终形成制定法。例如中国国际私法学会针对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建议稿不断进行研讨,学者们集思广益,并最终形成建议稿,为《中国涉外民事法律关系适用法》(以下简称《适用法》)的最终拟定奠定了基础,可以说《适用法》是中国国际私法学者智慧的结晶。[5]

四、从司法实践看学说的法源地位

(一)处理涉外事件的实然要求

英美法系国家普遍承认学说是国际私法的渊源,一些大陆法系国家也通过立法明文规定承认学说是国际私法渊源。世界经济一体化日益加强,国家间对外交往的程度也必然扩大,面对承认学说是国际私法渊源的国家,其他国家需要加强这些国家的权威学者的国际私法理论的研究工作。当不承认学说的国际私法渊源地位的国家法院,在收到诸如美国等国的法院作出的以学说为依据的判决,并要求我国执行时,就不可避免地要考虑学说的法律效力的问题。且在国际间交往日益频繁、多样化的今天,这样的情况也会越来越常见。所以,为了使国际间交流更顺畅,节约国际私法间的交易成本,承认学说的国际私法渊源地位有现实的必要性。

(二)弥补成文法不足的现实需求

首先,由于立法技术的限制,或者由于法律语言的模糊性,在对法律规范进行理解时易造成歧义,又或由于意识形态落后,可能造成国际私法规范在适用于具体案件时会产生歧义,或者不同的国际私法规范之间产生冲突等各种各样的困难,各种利益冲突不相上下难以抉择。此时,运用学说可以合情又合理地对冲突进行解决,并且由于权威国际私法学者的学说是经过反复论证的,也能具有说服力,增强了其可接受性。

其次,世界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观念也在逐步前进,需要国际私法规范调整的国际私法关系也表现出多变的特点。而成文法却具有稳定性、滞后性的特点,这样一对矛盾关系决定了国际私法规范不可能涵盖所有的国际私法关系,在司法实践中常常会出现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反观权威国际私法法学者,他们往往站在理论与实践的前沿,能对现实社会的变化迅速做出反应,并提出具有代表性的中肯的学说。所以在出现国际私法规范立法空白时,援引学说作为判决依据来弥补成文法的不足不仅必要而且可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与多变性必然需要其他类形的法律渊源来弥补成文法的不足。尤其对于我国来说,我国国际私法尚处于起步阶段,成文立法尚不成熟,在许多方面仍有不足,很多领域仍有空缺,以学者学说来弥补这些空缺是不错的选择。

(三)司法环节中运用法理分析案情

在司法实践中,一方面,法官会运用权威的国际私法学说来判断怎样的判决在规范上是正确的;面对新颖复杂、缺乏法律规制的情况,运用学说来分析理解案件也是切实可行的。法学专家的学说在未被法律承认前虽然没有强制力,但不能否认它在实践中对审判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也是社会经济发展日益活跃、成文法不足日益显现的必然结果。

综合以上分析,在司法实践中,学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运用学说分析案情能弥补国际私法成文法的不足和空白,可保证新颖案件处理结果的合理性,对不同利益价值的判断经过学者与法官双重的理性思考,也可以保证公平正义的实现。相比较其他方法,援引学说分析案情不仅具有现实可操作性,而且更具专业性,可保障法律的权威。

五、结语

学说作为国际私法渊源虽未得到广泛认可,但不能否认,学说在国际私法的产生以及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国际私法的立法中,学说不仅是国际私法一般原则的基础,也是国际私法创制、修改和发展的依据;在国际私法的司法实践中,学者的学说也起到引导的作用。如梁启超所言:“采学说以为法律,实助长法律之进步最有力者也。罗马法所以能为法界宗主者,其采之学说多,而所含之学理丰富也。”[6]将学说作为渊源是当今国际私法寻求突破性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高宏贵.国际私法(冲突法篇)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2]刘想树.学说与判例的法渊源地位研究[J].公安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3]刘继勇.试析学说在国际私法中的作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3月.

[4]肖永平.法理学视野下的冲突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5]段婷.学说作为中国国际私法渊源问题研究[J].鄂州大学学报》,2014年9月.

篇9:论国际法渊源

摘 要:一直以来,国内国外法学界对于国家法渊源问题,争议不断。国际法渊源理论的研究是法理学在国际法学方面的延伸,同时对于国际法的司法实践具有指导性意义。传统的国家法渊源包括国际条约、国际习惯和一般法律原则,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国际司法判例和权威公法学家学说以及国际组织决议成为重要的辅助渊源。

关键词:国际法渊源;条约;习惯

一、国际法渊源的意涵及其特点

(一)国际法渊源之“形成论”

国际法学界学者依据自己价值观念、文化传统和理论知识对于国际法渊源发表过不同的见解。他们的观点相差很远。作为最初的理论观点“形成论”往往不能摆脱“渊源”一词字面的束缚,将国际法渊源和法律的渊源混为一体,认为国际法渊源应该同法律渊源相一致,即是国际法产生的地方。诚然“渊源”一词指的是源头的意思,因此将国际法渊源解释为国家法最早开始的地方也理所应然,在其他的学界如文学界没有问题,但是考虑到法学特别是国际法的特殊性,国际法学界的“国际法渊源”往往会被赋予更多的含义,仅仅将其解释为字面含义,不能够表现法学独有的方法论和法学价值观。

(二)国际法渊源之“形式论”

国际法渊源之“形式论”出自学者们对国际法院规约第三十八条的分析论证,认为国际法渊源指的是在国际法院或者处理国际事务适用的国际法院规定的表现形式。法律渊源在各部门法律中都有所提及,既来源不同却有着法律价值、法律效力、法律作用的规则的外在表现形式,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国际法渊源,于是就形成了国际法渊源的形式论。这一理论不仅符合法学方法论,同时也符合解决国际事务的逻辑准则。正如上例中谈到的巴列维引渡案,按照“形式论”的解释,美国适用政治犯不引渡的国际习惯,恰恰是国际法渊源的外在表现形式。

二、国际法渊源的表现形式

(一)国际条约

国际条约国家间或者地区或者其他组织签订的协议,在条约规定的范围内享有权利,准守义务,条约对签约批准通过的各方具有约束力。国际法的最初形成起源于国际条约的签订,条约适用范围的扩大,签订方增多,形成近代意义上的国际法。《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为为建立和平稳定的国际社会打下了基础,由于这个条约在欧洲大陆的巨大影响力,其在随后演变成国际法雏形,即为众多国际主体所接受的、所认同的协定。国际条约伴隨着国际法的出现而出现,是国际法发展的重要一部分。

国际条约作为国际法渊源重要的形式之一还来源于其在国际司法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国际条约规定被广泛用在国际法院裁判和争端解决机制中,是对国际法主体各方利益的再平衡,其作为国际法渊源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二)国际习惯

国际习惯作为国际法渊源也没有过多的争议,国际习惯是最原始最通俗的国际规范,国际习惯和习惯法有着密切的关系。结合法学理论便可得知,习惯法是最原始的法律形式,成文法出现以前,习惯法有着最高的效力,扮演者法律的角色。习惯法不同于成文法,其是由生产生活中约定俗成的规矩演变形成的,靠的是大家的普遍的认同和准守,国际习惯之于习惯法,有着习惯法的共性,同时也有不同之处,国际习惯是国际间通行的准则,同国际条约一样,具有约束力。国际条约往往借鉴国际习惯的原则规定将其条约化,国际习惯在各国效力上重要性比国际条约要大。国际习惯由于其形成过程需要时间和经历的积累,随着国际社会飞速发展,国际条约比国际习惯越发普遍。

(三)一般法律原则

从国际司法实践中,可以看出法官在做出决定或者判决时,对于一些程序性原则或者善意原则是可以适用的。国际习惯是历史形成的,国际条约的制定也经过了漫长的努力,需要条约各方充分考量涉及自身的权利义务关系,然后做出让步或者认可。然而国际事务是复杂纷繁的,国际关系涉及到方方面面,仅有的条约和习惯不可能面面俱到,特别是有关证据和程序方面的规定,而这一部分在国内法中规定是成熟和详细的,这些规定由法律继承和传播变成一般的法律原则,这些国内法或者国际交往衍生出来的一般法律原则作为国际条约和习惯的补充性的规定,在维护国际秩序,解决国际争端方面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三、国际法渊源的新发展

(一)国际判例

首先在国际法院规约中明确规定,法院的判决仅对当事国有效,对于以后发生的类似案件,或者没有参与本案的第三国没有法律效力。这样的规定排出了国际判例普遍适用性,而不像英美法系判例法国家判例的广泛适用性和权威性。司法实践中法院往往会引用判例中经典的理由、事实,虽然国际法院公约明确了判例不具有普适应,但是以往发生的类似的案件却对将来发生同样的事实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影响案件的判决。例如,“科俘海峡”一案,国际法院正是引用当年仲裁裁定关于证据的认定;“诺特波姆”案同样选择性的采用以往有关法庭权限裁判原则。这种遵循先例的判决模式不能不让人探讨国际判例作为国际法渊源的可取性。

(二)国际法学家学说

我们在这里界定的国际法学家学说,必须是有影响力的权威的法学家,其论作能够代表国际法理论研究的前沿,其法学精神也才可以被间接适用到国际司法实践中。我们之所以认为国际法学家学说是国际法渊源的新发展,是因为国际法学家的理论研究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他们的理论成果被引入到国际条约又或者形成国际习惯,这样他们的学说研究在国际上从理论走向了实践。

四、结语

国家全球化进程加速,交往日益频繁,经济贸易往来密切,国家法在维护国际秩序、保护交易环境公平、调解各方利益关系方面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国际法具有强制力、普适性等不同于其他处理方式特点,其地位和价值是不可替代的。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式,我们既要坚持国际法学的理论创新,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法律问题,又要将既有理论研究同国际司法实践相结合,用实践检验理论的正确性。

参考文献:

[1]王扬扬.浅论国际法的渊源问题[J].法制博览旬刊,2013(10).

[2]古祖雪.现代国际法的多样化、碎片化与有序化[J].法学研究,2007(1).

上一篇:学霸表姐的作文下一篇:月工作总结开头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