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全诗赏析

2024-04-09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全诗赏析(共9篇)

篇1:“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全诗赏析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全诗赏析

名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出自唐代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 题破山寺后禅院 作者:常建 年代:唐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赏析: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佛门即空门。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象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

这是一首律诗,但笔调有似古体,语言朴素,格律变通。它首联用流水对,而次联不对仗,是出于构思造意的需要。这首诗从唐代起就备受赞赏,主要由于它构思造意的优美,很有兴味。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这种委婉含蓄的构思,恰如唐代殷璠评常建诗歌艺术特点所说:“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河岳英灵集》)精辟地指出常建诗的特点在于构思巧妙,善于引导读者在平易中入其胜境,然后体会诗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词藻惊人。因此,诗中佳句,往往好象突然出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惊叹。而其佳句,也如诗的构思一样,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欧阳修十分喜爱“竹径”两句,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后来他在青州一处山斋宿息,亲身体验到“竹径”两句所写的意境情趣,更想写出那样的诗句,却仍然“莫获一言”(见《题青州山斋》)。欧阳修的体会,生动说明了“竹径”两句的好处,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临其境,而在于能够唤起身经其境者的亲切回味,故云难在造意。同样,被殷璠誉为“警策”的“山光”两句,不仅造语警拔,寓意更为深长,旨在发人深思。正由于诗人着力于构思和造意,因此造语不求形似,而多含比兴,重在达意,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都有一种优闲适意的情调,但各有独特风格和成就。常建这首诗是在优游中写会悟,具有盛唐山水诗的共通情调,但风格闲雅清警,艺术上与王维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类同,确属独具一格。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篇2:“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全诗赏析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全诗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清晨游寺后禅院所见景观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这首诗从唐代起就备受赞赏,主要由于它构思的巧妙:诗人在清晨登山入寺,见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陶醉,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像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篇3:“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全诗赏析

关键词:高考作文,发展等级,深刻

作文是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 如何写就一篇优秀的高考作文, 也成为语文教学的重头戏。随着高考新课程改革的进行, 作文也在不断地改革:2000年, 为了“促进作文教学改革”, “鼓励创新, 表现个性, 使教学更加活跃”,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分成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两个等级。此后“发展等级”一直出现在语文高考大纲中, 主要表述为“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是围绕作文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展开的, 本文就作文发展等级的考点———“深刻”进行了探讨。

《考试大纲》对作文发展等级中“深刻”的要求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 观点具有启发性。”“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即要求考生认识事物时思维要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拨开表象的迷雾, 对现象进行“去伪存真、去偏保全、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发掘出寓于事物中的本质来。“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 即在分析事物的过程中, 要深入地运用辩证的思维, 逐层分析清所以然, 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 即指观点要有一定的哲理高度, 要辩证、全面地分析问题, 得出的观点能够加深人们的认识和引发人们的反思, 升华人们的思想。

首先我们谈谈如何“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高考作文中, 有的学生泛于表面, 就事论事;有的思想肤浅, 认识不高;有的感性有余, 理性不足, 这都是没有“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所致。那么如何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呢?

1. 去伪存真, 去偏保全。

作文命题的材料往往会有几个相互关联的对象, 几处比较重要的关键词句, 有些考生不能整体把握, 分辨真伪, 只抓住材料的一言半语。例如200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漫画作文《摔了一跤》, 有的考生只抓住了漫画中的西瓜皮, 大谈环保问题, 显然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有些关系型的作文材料, 需要深入地辩证分析, 精心思考, 不能粗略一看, 挂一漏万, 如以“自由和约束”为话题的写作, 审题立意时, 自由和约束二者都应兼顾, 不可偏废。

2.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面对一个话题, 考生不仅可以从个体的学习、生活角度切入, 也可以从自然、环保的角度展开, 还可以从社会、国家、民族等角度挖掘, 更可以由物质现象升华到精神的世界, 对人的精神和生命的价值进行深刻的分析。如2010年江苏省高考作文以“绿色生活”为题, 考生很容易联想到环保主题, 联想到气候变暖、地震、火山灰等, 还可以联想到绿色奥运、绿色世博等。但环保不是唯一的主题, “绿色”不仅是地球的绿色, 还是心灵的绿色环保, 心灵需要远离灯红酒绿, 远离急功近利, 远离尔虞我诈, 在简单澄澈的生活中获得人生的大境界。

接下来我们谈一谈如何揭示事物的因果联系:

文章不但要让读者知其然, 还要让读者知其所以然, 才称得上深刻透彻。那么, 在写作中如何展示事物的内在的因果联系呢?最主要的方法即由果寻因, 由因推果。

即在因果关系上把论点与论据联系起来, 引导思路向纵深发展, 引导说理逐步深入的方法。写作时可以用因果复句来表达。关联词语有“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因为”“所以”“因此”等。

如:“有时候, 磨难能给予我们鸟瞰困难的力量, 抚慰我们心头的褶皱, 让我们攀爬上命运的山岗。梵高潦倒贫困, 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中闪耀出无可比拟的光芒, 登上艺术的殿堂, 那是因为他不屈服于命运的压打, 不屑于世俗的嘲讽, 才描绘出了不朽的生命与自然;海伦凯特双目失明, 却能在这样的不幸中写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驰名中外, 那是因为她有坚定如山的信念, 不屈不挠的意志, 于病痛中坚持自己的志向, 才成为我们心中的女神;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黯然退出体坛, 却能在挫折中开创自己的事业, 让“李宁牌”运动系列风靡中国体育用品市场, 那是因为他懂得承受失败, 不被失败吓倒, 才能在黯淡中开拓出一条星光大道。

这一语段, 如果没有划线的句子, 结构便是“观点+例子”, 显得单薄无力, 没有深度, 加上划线的句子后, 通过对名人能够经受磨难的原因分析, 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坚强的心灵和意志才是克服磨难的利刃。所以, 这里可添加“原因探究”的分析文字, 使文章深刻起来。

最后我们来谈谈如何使观点具有启发性:

观点具有启发性主要指观点要么富含深理, 能震撼人心;要么新颖独特, 使人茅塞顿开;要么能引发联想, 加深人们的理解等等。那怎样使观点具有启发性呢?

1.观点要引人注目、激人共鸣。论述的观点要体现普遍性和现实性。在平常的写作中, 必须和高考“永恒的主题”联系起来。如人生、理想、价值, 以及在实现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的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和所具备的品质。另外, 尽量使论述的问题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和现实感, 如与环保、和谐社会等社会焦点联系起来。

2. 善于打破常规, 提出新的见解。

随着时代的发展, 一些传统观点往往会因为认识的局限性或外部环境的改变而丧失其原来的意义。因此我们要运用逆向思维反其意而立之, 提出新的见解。就像“屈身伏腰也是一种抗争”“沉默不是金”“酒香也怕巷子深”“放弃也是一种美”“忠言未必逆耳”“时势未必造英雄”等。这些反传统的观点, 常常能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3. 观点要引人深思联想。

写文章时, 不能点得太直白太透彻, 要有一种含蓄隽永回味无穷的美, 形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如在有关环保类文章中, 学生写到“昏鸦消失在曾经的秋天, 鸟类也消失了, 人类将消失在哪儿?”“河水干涸在曾经的年代, 湖海正在枯竭, 人类还将长盛不衰吗?”“古道被淹没在了历史中, 道路也在被风沙侵蚀, 人类又会在哪里被遗忘?”一句句的反问震撼人心, 发人深省。

结语:

篇4: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关键词:高考作文;发展等级;深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2-0237-02

作文是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如何写就一篇优秀的高考作文,也成为语文教学的重头戏。随着高考新课程改革的进行,作文也在不断地改革:2000年,为了“促进作文教学改革”,“鼓励创新,表现个性,使教学更加活跃”,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分成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两个等级。此后“发展等级”一直出现在语文高考大纲中,主要表述为“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是围绕作文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展开的,本文就作文发展等级的考点——“深刻”进行了探讨。

《考试大纲》对作文发展等级中“深刻”的要求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即要求考生认识事物时思维要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拨开表象的迷雾,对现象进行“去伪存真、去偏保全、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发掘出寓于事物中的本质来。“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即在分析事物的过程中,要深入地运用辩证的思维,逐层分析清所以然,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即指观点要有一定的哲理高度,要辩证、全面地分析问题,得出的观点能够加深人们的认识和引发人们的反思,升华人们的思想。

首先我们谈谈如何“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高考作文中,有的学生泛于表面,就事论事;有的思想肤浅,认识不高;有的感性有余,理性不足,这都是没有“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所致。那么如何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呢?

1.去伪存真,去偏保全。作文命题的材料往往会有几个相互关联的对象,几处比较重要的关键词句,有些考生不能整体把握,分辨真伪,只抓住材料的一言半语。例如200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漫画作文《摔了一跤》,有的考生只抓住了漫画中的西瓜皮,大谈环保问题,显然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有些关系型的作文材料,需要深入地辩证分析,精心思考,不能粗略一看,挂一漏万,如以“自由和约束”为话题的写作,审题立意时,自由和约束二者都应兼顾,不可偏废。

2.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面对一个话题,考生不仅可以从个体的学习、生活角度切入,也可以从自然、环保的角度展开,还可以从社会、国家、民族等角度挖掘,更可以由物质现象升华到精神的世界,对人的精神和生命的价值进行深刻的分析。如2010年江苏省高考作文以“绿色生活”为题,考生很容易联想到环保主题,联想到气候变暖、地震、火山灰等,还可以联想到绿色奥运、绿色世博等。但环保不是唯一的主题,“绿色”不仅是地球的绿色,还是心灵的绿色环保,心灵需要远离灯红酒绿,远离急功近利,远离尔虞我诈,在简单澄澈的生活中获得人生的大境界。

接下来我们谈一谈如何揭示事物的因果联系:

文章不但要让读者知其然,还要让读者知其所以然,才称得上深刻透彻。那么,在写作中如何展示事物的内在的因果联系呢?最主要的方法即由果寻因,由因推果。

即在因果关系上把论点与论据联系起来,引导思路向纵深发展,引导说理逐步深入的方法。写作时可以用因果复句来表达。关联词语有“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因为”“所以”“因此”等。

如:“有时候,磨难能给予我们鸟瞰困难的力量,抚慰我们心头的褶皱,让我们攀爬上命运的山岗。梵高潦倒贫困,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中闪耀出无可比拟的光芒,登上艺术的殿堂,那是因为他不屈服于命运的压打,不屑于世俗的嘲讽,才描绘出了不朽的生命与自然;海伦凯特双目失明,却能在这样的不幸中写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驰名中外,那是因为她有坚定如山的信念,不屈不挠的意志,于病痛中坚持自己的志向,才成为我们心中的女神;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黯然退出体坛,却能在挫折中开创自己的事业,让“李宁牌”运动系列风靡中国体育用品市场,那是因为他懂得承受失败,不被失败吓倒,才能在黯淡中开拓出一条星光大道。

这一语段,如果没有划线的句子,结构便是“观点+例子”,显得单薄无力,没有深度,加上划线的句子后,通过对名人能够经受磨难的原因分析,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坚强的心灵和意志才是克服磨难的利刃。所以,这里可添加“原因探究”的分析文字,使文章深刻起来。

最后我们来谈谈如何使观点具有启发性:

观点具有启发性主要指观点要么富含深理,能震撼人心;要么新颖独特,使人茅塞顿开;要么能引发联想,加深人们的理解等等。那怎样使观点具有启发性呢?

1.观点要引人注目、激人共鸣。论述的观点要体现普遍性和现实性。在平常的写作中,必须和高考“永恒的主题”联系起来。如人生、理想、价值,以及在实现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的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和所具备的品质。另外,尽量使论述的问题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和现实感,如与环保、和谐社会等社会焦点联系起来。

2.善于打破常规,提出新的见解。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传统观点往往会因为认识的局限性或外部环境的改变而丧失其原来的意义。因此我们要运用逆向思维反其意而立之,提出新的见解。就像“屈身伏腰也是一种抗争”“沉默不是金”“酒香也怕巷子深”“放弃也是一种美”“忠言未必逆耳”“时势未必造英雄”等。这些反传统的观点,常常能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3.观点要引人深思联想。写文章时,不能点得太直白太透彻,要有一种含蓄隽永回味无穷的美,形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如在有关环保类文章中,学生写到“昏鸦消失在曾经的秋天,鸟类也消失了,人类将消失在哪儿?”“河水干涸在曾经的年代,湖海正在枯竭,人类还将长盛不衰吗?”“古道被淹没在了历史中,道路也在被风沙侵蚀,人类又会在哪里被遗忘?”一句句的反问震撼人心,发人深省。

结语:

我们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使其的文章符合高考发展等级中“深刻”的要求,仅仅靠理论指导是不够的,还应该多读、多写、多积累。同时还需要走进生活,深入思考,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只有这样,才能从容地写出深刻的文章来,才能在考场上尽显风流。

篇5:“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全诗赏析

【意思1】竹林中的小道通向幽静的 地方,禅房掩隐在花木深处。竹:一作 “曲”。禅房:僧侣的住所。

【意思2】竹林中的小路通向幽深僻静的地方,禅房在花木深处。 “竹径通幽处” 亦作 “曲径通幽处”,后演化为成语 “曲径通幽”,指弯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僻静的地方。

【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寺庙、亭园等 地花木茂密,小径通幽的景致。[例]寺 内曲槛回廊,松柏叠翠,还有不少来自 日本的五叶松和樱花树,颇有“曲径通 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意境。(叶闰桐 《苏州寒山寺印象》)

【全诗】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篇6:“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全诗赏析

怎样对这一章节的内容进行更为合理的安排?笔者在教学实践中, 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结合物理学史, 引导学生认识相对论的建立以及发展过程

作为近代物理最为卓越的成就, 相对论的建立在科学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课程安排这些内容, 目的是加强学生对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的认识, 这也正符合新课标中有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要求.

以往的教学给学生灌输了这样一个有关认知世界的步骤:把“大量”的实验结果总结归纳起来, 就是科学定律.事实上多数科学规律不能简单归纳, 正如相对论的发现一样, 爱因斯坦在已有知识背景和实验的基础上, 大胆猜想提出两个基本假设:狭义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 然后以此为出发点, 推导出一系列的结论.也就是说, 科学的猜想, 或者说非逻辑的思维对认知世界的过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牛顿就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 就没有伟大的发现.”

当然, 猜想也不是无的放矢的胡思乱想, 科学的猜想离不开实验这一基础.相对论发现的时代背景在于, 经典物理绝对时空观无法解释迈克尔孙—莫雷实验、菲索实验等一些实验, 而且相对论的进一步发展, 更是在于有两个基本假设得到的一些推论不断得到实验证实.

二、以基本的相对论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虽然新课标对相对论的要求只要达到“知道”、“了解”的程度, 但是笔者认为运用最基本的原理处理相对论基本问题, 这还是需要的.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 及时发现学生解题时出现的每一个问题, 适时点明要点, 指明发生差错的原因.

比如, 人教版教材在第二节内容后, 配了这样一道习题.

地面上的人认为A、B两个事件同时发生.对于坐在火箭中沿两个事件发生地点连线飞行的人来说 (B点在A点的前方) , 哪个事件先发生?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 班级超过60%的学生这样分析本题:A、B两位置同时发出闪光, 因为火箭与B位置距离较远, 结合光速不变原理, B位置出发的光会需要更长的时间到达火箭, 结论:火箭中的人认为, A事件先发生.

上述分析看似很容易理解, 也很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 但却有着致命的逻辑错误:以地面为参考系描述的两个事件是A、B两位置发光;以火箭为参考系对比的是, 两道闪光到达火箭这两个事件的先后.这样的结论显然是错误的.

正确的解题思路如下:设在AB连线中点的光源发出一个闪光, 以地面为参考系, 闪光到达A、B两地为“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 以火箭为参考系, 根据狭义相对论的假设, 两个方向光的速度不变, A、B具有向左的速度, 则可以说明B在“迎接”闪光, 而A在“躲避”闪光 (一个追及的问题) .结论:火箭中的人认为, B事件先发生.物理的思维必须是严谨的, 教师要提醒学生在具体问题的处理中切实做到这一点.

三、引导学生品味物理的和谐之美, 让学生领略奇妙的相对论世界

限于学生的数学基础, 本章节的很多内容都是定性分析, 但是推理的严谨程度没有丝毫的弱化, 如“时空相对性的验证”中提到的“μ子寿命的检验”.教科书以相对论基本原理和实验为基础, 经过逻辑推理演绎, 让学生理解和发现, 进而得到那些如此简洁、和谐的神奇结论, 并为实验观测所证实是正确的.这些内容都蕴含着物理的美学思想.

物理学的理论具有抽象和概括的特点, 若不以美的眼光看待它, 给人的感觉将是枯燥和艰涩.物理学的美是潜在的, 只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它, 这种潜在的美就会变成一种实践力量被运用到学习当中, 物理学习也就变成了审美活动, 学生将发现学习物理是一种美的享受和对美的追求.

此外, 畏难心理会让学生对疑难问题产生排斥情绪, 故此很有必要适当拓展, 增加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内容.

在相对论发展过程中, 曾经有过很多针对佯谬的讨论, 诸如“双生子佯谬”、“杀父佯谬”等等, 这些都有很强的趣味性.此外, 时空旅行也是容易引起学生共鸣的话题.教师引导学生去探讨这些问题的目的不在于讨论清楚每一个问题, 而在于给学生展示一个更为奇妙的物理世界, 促使他们向更为深入的领域自主探究.

篇7: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关键词】新材料 全面 侧面 多角度

何谓“新材料作文”,至今还没一个统一的定义,“新”主要是区别于上世纪90年代的材料作文,它有明显的特点,紧跟材料往往有这么一段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立意,自定文体,自定题目;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我认为关键要读懂要求中的两句话:

第一句,全面理解材料。

理解,还要全面,那如何做到呢?通过分析以下三个小问题做到全面理解。

1.材料可分几个部分?

一般可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故事、寓言或漫画等,第二部分是评论。

2.材料中有几个角色(或几个方面)?他们的言行(或这几个方面)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意义和价值取向?

3.材料的主题是什么?

第二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什么叫“侧面”?什么叫“角度”?

“侧面”就是“旁边的一面”,正方体有六个面,都是侧面,同理,一个事物、一篇文章的内容形式也表现为多个侧面。如大家所熟悉的故事《东郭先生》,有揭露狼的凶残本性的一面,有批评东郭先生糊涂受骗的一面,也有赞扬农民聪明机智的一面。

选定了一个侧面,再就是选择角度。就是要选择一个适当的角度去看这个侧面,“角度”就是“看事情的出发点”。对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发现。正所谓“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一、读懂材料——审题立意之前提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原则是不脱离材料的内容和含意。因此,读懂材料就是要知道内容和含意,知道它说了哪些主要的人、事,核心语义是什么。

二、掌握方法——审题立意之关键

既然不同的命题形式,审题立意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侧重审材料本身,即不能脱离材料本身。

1.抓对象

【材料】2006年全国卷Ⅰ作文:阅读“山羊模仿老鹰”,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与800字的文章。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问题,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分析】这则材料中主要描写三个对象:乌鸦、牧羊人、小孩。

乌鸦的行为:模仿老鹰抓小羊,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行为:对乌鸦的行为进行了评价,说它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

孩子的行为:也是对乌鸦的行为进行评价,说它是一只挺可爱的鸟。

寻找材料中的对象及相应内容,从中分析出主旨,确定立意。

2.抓关键句

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所以,有些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人物的评议性语句。材料中人物的评议性语句自然是关键句,但千万不可忽视命题者的提示性语言,它们往往才是真正的关键句。

(1)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Ⅰ题目中的老切割师的话,辽宁卷题目中的老者的话,福建卷题目中的最后两句话。

(2)在句间的逻辑关系上。如2013年安徽卷作文材料:

核心语意在后一句上,因为句中的“却”点明了语意重心。

3.由果推因

有很多事物都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材料】《于丹打败李宇春入选中国最美女人惹争议》

【分析】探究玉米为什么会落选?什么是美?外在美是美,内涵美更是美。外在美如一朵娇媚的鲜花,很快就会凋零,内涵美如一杯清醇的美酒,越久越浓香。于丹,以其高雅的气质、独特的风采和十足的魅力,向世人彰显出一种深厚的文化美、内涵美,要不,为何不仅我国,就连日本、韩国等国家也在掀起一股“于丹热”“论语热”呢?

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立意:

我们需要怎样的美?真正的美丽在于底蕴,腹有诗书气自华。

4.把握倾向

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语句常常蕴含着命题者的情感,审题时必须充分捕捉这些语言信息,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根据命题者的感情倾向确立最佳的立意角度。

【材料】武汉市的珞珈山,是武汉大学的所在地。山上有闻名遐迩的樱花园。每年的樱花时节,游人如织。总见一些青年朋友穿着和服在樱花丛中摄影留念。一次,一位在武汉留学的韩国青年见此大为不解,她对她的导师说:“他们为什么要穿着和服去照相呢?我们韩国也有樱花,但从没有人穿着和服去同樱花照相。”她的导师苦笑了一下,无言以对。

【分析】这则材料从导师的“苦笑”“无言以对”来看,表现了导师对那些穿着和服照相的青年人的不满和鄙视。导师的心声体现了命题者的意图,也体现了材料的主旨,即批评那些穿和服照相的中国青年,批评他们崇洋媚外,民族尊严沦落,国家观念淡薄。这则材料所涉及的对象有四个:一是游人,二是中国青年,三是韩国青年,四是导师。这四个对象表现为材料的四个角度。而最能表现题旨和意图的是第二和第四角度。

三、寻最佳忌边缘——审题立意之窍门

如:牛顿曾这样评价自己:我不知道在别人看来,我是什么样的人;但在我自己看来,我就像是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比平常更为光滑的一颗卵石或比寻常更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这段话的核心语意是什么呢?从大的方面看来,是“牛顿这样评价自己”。讲了三层意思。(1)“我不知道在别人看来,我是什么样的人;但在我自己看来”,这是第一层转折,语意的重点在“但”之后,这表明在评价自己时,不要管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如何,自己要有对自己的评价。二是自己如何评价自己?自我评价又有两层意思。(2)“我就像是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比平常更为光滑的一颗卵石或比寻常更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3)“而对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这两层意思的语意重点分明又落在后一层上,因此是用“而”来转折的。由此可以引申出:对真理的探索是无止境的;探索真理是需要有科学精神的,不能无知到一叶障目,发现一个真理就以为知晓了全部真理等等。这显示了牛顿自我评价的谦虚和低调。

据此分析,立意的等级如下:

边缘立意之一是牵强附会的立意,即从核心语意抽取一个关键词,然后恣意发挥。如看到“在海边玩耍”就去谈“游戏”,甚至自鸣得意,沾沾自喜。之二是略有牵强附会的立意。如抓住“我好像是在海边玩耍,时而发现了……时而发现……”中的去谈“发现”“童心”等。

准确(最佳)的立意是抓住牛顿是如何评价自己的。一是很自谦,二是很科学,三是自知真理无限,当探求不已。如果能够追索牛顿为什么要如此谦虚地自我评价,是因为对真理的敬畏,是对人类的忠告,是对人类探索真理的警示等等,那么从审题上来看,就已经是“独到、深刻”了。

当然从考生自身看,选择自己积累最厚、最有话可说的,是最佳立意;选择考场新颖立意的,是最佳角度。这里,要注意的是,从核心语意,从主要对象的主要方面立意固然是立意正确、准确,但如果能兼顾“别开生面”和“唯我独有”两个方面,选别人没有想到的且自己又有话可说的当然是“最佳立意”了。

篇8: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境教学;教学實效

初中语文教学更多地是将重点放在古诗词上,经常通过不同的问题考察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程度和能否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古诗词作为一种古老的寄托人们丰富感情的手段,往往通过文章里面不同的情境来表达。在初中语文教学阶段,教师要以情景为基础,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与之有关的情境,不仅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能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为此,在今后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创设教学情境,从而切实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1用意象构筑情境

初中语文教学大部分是培养学生的语文鉴赏能力和自我理解程度,提高学生们的文学素养。在古诗词中蕴含着作者各异的感情,而这些感情由作者转化为对景物的描写、对环境的描述,也就是古诗词中出现的意象。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找出其中包含的意象,将意象转换为情境,带领学生感受到当时作者所处的情境和感情,让学生们有真实的感情体会。

以苏轼的《水调歌头》为例,词中意象分别是“月”“青天”“酒”等一些用来寄托思人之情的意象,我们可以用这几个意象简单地创设出苏轼举杯而饮、对着天空无限惆怅的对弟弟的思念之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月缺”的真实情境的建构,更让学生感受到浓浓的思念。再配上改编此词的歌曲,让学生在这悲凉惆怅的情境中将词反复诵读,独有一番滋味。

2从创作背景引入意境

作者的感情离不开对当时生活状况、国家安危情境的感悟。这创作背景是作者写作的动力,是激发作者表达感情的源泉,也是表现作者的独特性格的渠道。在杜甫的《春望》中,凭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学生们可以理解到这是一首描写战乱带给人们苦难的诗,但学生们对诗的具体背景理解不够深入,我们可以从这一点出发,为学生们仔细的讲解写作背景,即这是一首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所作,期间看到了破败的环境(“草木”、“国破”)倍感悲伤而写。通过这一时代背景,结合诗人的感叹,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唐代落魄惨败的悲凉,这种创作背景感受情境的方法在课堂上激发了学生的愤慨和悲伤,也促进了教学进度。

3注重多种途径与情境的结合

在教学中引入情境教学,能有效增添课堂趣味,活跃课堂气氛,以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并且为教师不断地进行课堂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情境应注重美感,而表现美感的形式多种多样,如美术、音乐、舞蹈等,在语文情境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为学生们展现一个不一样的课堂环境,不仅培养了学生兴趣,还会使师生关系变得紧密。

3.1用美术表现情境

一副好的美术作品在视觉上给人带来愉悦的感受,在诗词讲解中用一副与诗词有关的画卷往往能使得诗词更加具体形象。如在陶潜的《归园田居》一诗,可为学生展示一副农家闲适图,生动形象的展现了诗人怡然自得、悠哉快活的生活情境,诗词与图画配合,学生马上脑海里面就能浮现乡村的生活画面。又如我们在讲解宋代词时,一部分悲凉的词可以用不同的人物图片来表现,能使学生更顺利的感受诗词中的感情,体会诗词的魅力所在,加深了对诗词的感悟。

3.2用音乐渲染情景

音乐在听觉上带给人的感受是无穷的,它能透过一段美妙的乐曲启发人的思维和想象力。在语文教学中把文字和音乐结合起来,使得诗词与音乐有交相互性。在教学《观沧海》一文,我们可以边放“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泪”等乐曲,给学生渲染一股悲凉肃杀的氛围,给学生情感体验。

3.3用表演带动气氛

有些古诗词有一定的背景和故事情节,为了使教学背景更好地展现给学生,我们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表演诗词情节,让学生在表演中掌握诗词的内在含义。如在《石壕吏》中,我让学生分组表演,有的学生将老妇一家的悲惨表演的活灵活现,有的给诗词增添了趣味逗得大家捧腹大笑。在表演完后,学生们能在不需要指导的情况下正确的说出诗的感情,在这种真实情境的感召下,学生们对诗词的理解更为透彻。

4结语

总之,语文情境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它为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掌握知识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如何塑造一个语文情境式初中语文教学的普遍的问题。同时,情境教学这种方法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着充分的认识和理解,还能有效促进他们独立思考。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入教学情境措施的不断完善与创新,以切实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杨淑嫒.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习兴趣[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3,(11): 118

[2]刘燕玲.浅析情境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J].学苑教育,2013,(15): 33

篇9: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摘 要: 班主任是一位艺术家,是一位设计师,更是一位表演家。班主任工作是一项艰苦而繁重的育人工程,班主任需要有宽广的胸怀、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技能,无穷的智慧和策略。

关键词: 班主任 工作策略 赏识 尊重

著名班主任任小艾曾说:“成就一个学生,幸福一个家庭。”一名优秀班主任是学生之福,是家庭之福,更是国家之福。他应该是有着父母之心的谋士,因为班主任管理班级光是讲究敬业便埋头苦干,根本是远远不够的。现笔者结合三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和班级管理实践,就班主任工作策略与艺术作探究,与同仁共勉。

一、用爱“点石成金”

有爱才有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亲爱的朋友,请记住,学生的自尊心是一种非常脆弱的东西,对待它要极为小心,要小心的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的露珠。”任小艾说:“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这些教育名家的观点无不说明爱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我认为爱是教育的生命,爱是教育的灵魂,爱是发自内心的关怀。

我曾在高一上一堂课时,让一名学生到黑板上做题,学生不小心把用来画图的三角板弄掉了。我没有像大多数老师叫学生把三角板拾起来继续做题,而是立即跑到学生跟前问三角板砸到他没有。这可能出乎大家预料,但我认为这在情理之中。如果是你的孩子出现这种情况,那么你的第一反应肯定也和我一样。从此,这位学生经常主动来办公室打扫卫生,我也就辅导他的功课,他的进步越来越大,我也和他成了好朋友。通过这件事,我深深地感到,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一个充满爱的世界。正如冰心所说:“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路上,随时撒种,随时开花。教师就是用爱心让这些学生从阴冷的角落走向温暖的阳光地带。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同样在教育中,孩子们需要我们更多的关注和理解。用爱育爱,可以点石成金,它永远是教育中最神奇的秘方。

二、了解和研究学生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他正确地指出了了解学生和教育学生的关系,即了解学生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我认为无论哪个班主任,凡是能够取得工作成功的,都离不开对学生情况的全面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只有正确认识研究学生的意义,才能提高工作的自觉性。道理很简单,如果不进行调查研究,就不能掌握班级和每个学生的特点,不清楚问题的症结,不可能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班主任对学生的变化情况掌握得越清楚,工作的主动性就越大,就会减少工作的盲目性、主观性和片面性。

三、树立正确班级舆论导向

舆论可以制约人的心理、规范人的行为;可以扶正压邪,奖善惩恶;可以将人推入火坑,也可以把人送到天堂。正确的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级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熏陶、激励的作用。在扶正压邪、奖善恶的过程中,舆论具有行政命令和规章制度所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因此,班内要注意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善于引导学生对班级生活中一些现象进行议论、评价,形成“好人好事有人夸,不良现象有人抓”的风气。

我接手过一个高一班集体,班内学风很浓,凝聚力强,学生都有较远大的理想,可是“傲”气很重,都看重“大事”,不注重身边发生的小事,不屑于做小事。如:放学后窗户没关就走了,大白天六个管灯全开着却不以为然,等等。针对这种情况,我组织开展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班会,会上对小事该不该管进行了辩论,列举了同学身边发生的小事造成的危害,最后得出了结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同学们还在班会上倡议班会之后班内成立一个志愿团,定期为学校、社会做好事,达到很好的效果。有了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就会无形支配集体成员的行为和集体生活,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

四、赏识出的精彩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赞扬。”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真爱,对班主任工作的热爱,对教育工作的挚爱。真爱会冒出智慧。班主任只有对学生赏识,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和尊重,班主任的管理理念和思想才能被学生接受,才能培养出理想的学生。

我曾经用赏识的方法转化我班的一个“差生”。我班有个叫张峰的学生,入班前就打架出了名,对教师和学生态度冷漠,对学校的制度从不理会,我行我素。我曾对他进行几次家访,但收效甚微。我改变策略,试着对他进行赏识教育。有一次他又打架了,被打的学生及家长闹到学校。我找他谈话,他一进办公室就摆出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等着挨批。我看他的那个样子,就笑着对他说,“张峰,你坐下,我有话跟你说。”他一脸疑惑地坐下。我说:“你这次打架的情况我基本了解,是你看不惯那个同学欺负人,你打抱不平才动的手,从这点来看你是富有正义感的。”这时我发现张峰的对抗情绪有所缓解,带之而来的是洋洋得意的神情,“我就是看不惯他欺负人才揍他。”他小声地说。“老师非常赞赏你的豪气,我希望你能成为我们班学生的保护神,使我们班的学生不受欺负。”张峰拍着胸脯保证没问题。这时我明显感到他对我没有了敌意。于是我进一步对他提出更高的要求,让他保护全校同学,不欺负学校的每一个同学。我观察他已开始对我有点好感,对他的这种行为从道德、法律的范畴进行分析,对他这种行为产生的社会危害及对自己产生的后果也进行分析,听过之后他也感到后怕。我平时及时和他进行沟通,使得他爱打架的行为有所收敛。

五、建章立制

形成班级诚信、守纪的氛围。刚接新班的班主任,必须形成一套班级管理制度、班级发展目标、学生奋斗目标。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关鸿羽曾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养成。”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一个人上学期间习惯养成的好坏,决定他一生的成败。在习惯的养成上,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学生习惯养成需要的时间长短不一样,小学生大致需要两个多月,初中生需要三个月以上,高中生的习惯基本养成,很难再培养。因此,班主任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培养学生上要有针对性,要坚持不懈,不能朝令夕改,随心所欲。要从诚信、守纪的方面入手,让班级形成健康的氛围。让学生人人有事做,培养学生“担当”。魏书生的“让学生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生能做的,老师坚决不做”的观点非常有借鉴意义。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日本学校让每个学生在班级轮流进行一天的“担当”,就是这一天班级的一切事都由这个学生完成,以此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责任感。给学生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做,可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促使学生动脑,主动想办法解决所遇到的难题,为学生提供很好的锻炼机会。

总之,班主任工作是神圣的,它关系到学生一生的成长;班主任工作是崇高的,它关系到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虽然班主任被称为世界上最小的主任,但优秀班主任的贡献应该不亚于一些著名的科学家、政治家对社会的贡献。因为这些有成就的人肯定曾经都有一个优秀的班主任教育过他们。只要我们热爱学生,把握工作原则,讲究工作技巧,班主任工作就会其乐融融、其乐无穷。

参考文献:

[1]戴宏校.略论高中班主任的管理艺术[J].教师,2009(15).

[2]杜晓华,曹杰.浅谈班主任专业化建设中的几个问题[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4).

[3]魏书生著.班主任工作漫谈,魏书生文选,漓江出版社出版,1995.

[4]叶澜主编.“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文集[J].1999.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全诗赏析】相关文章: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05-03

曲径通幽处,柳暗花明时——浅谈初中古诗词题鉴赏方略09-10

曲径通幽的造句04-18

喜马拉雅山北坡卡鲁雄曲径流与气候变化04-23

从意向说到通幽诗04-08

上一篇:请对TCL宽容些下一篇:茶坪中心小学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