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的名人名言

2024-04-14

李四光的名人名言(共9篇)

篇1:李四光的名人名言

科学尊重事实,不能胡乱编造理由来附会一部学说。

中国不贫油。

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崎岖五岭路,嗟君从我游。峰峦隐复见,环绕湘水头。

风云忽变色,瘴疠蒙金瓯。山兮复何在,石迹耿千秋。

篇2:李四光的名人名言

李四光,地质学家,湖北黄冈人,蒙古族。光绪三十年(1904)五月官费赴日本留学读大阪高工船用机关科,宣统二年毕业(1910),其间加入同盟会,后参加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后去英国留学,1919年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获硕士学位。1920年回国。建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长、地质部部长等职。著作有《中国地质学》、《地质力学概论》、《地震地质》、《天文、地质、古生物》等。1958年李四光经何长工、张劲夫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一个民族民主主义者成为共产主义战士。60年代以后,李四光因过度劳累身体越来越差,还是以巨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预报以及地热的利用等工作中去。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岁。李四光早年为悼念一个好学生曾写过此诗,亦为其毕生从事地质科学研究的光辉写照。

篇3:李四光的名人名言

1925年北京女师大校长杨荫榆不准学生参加进步活动, 激起学生反抗, 爆发驱逐杨荫榆的学潮, 学生占领学校。北京大学的教师们对此持两种不同观点, “在《语丝》 (以鲁迅为首, 支持学生一方) 和《现代评论》 (以陈源为首, 支持杨荫榆一方) 上展开了笔战”。7月31日晚, 杨荫榆打电话给李四光, 请其于次日一起去北京女师大, 李应允并前往, 就这样李四光被卷进了女师大学潮的漩涡。“他被同情学生的北大教师们称为拥杨荫榆女士攻入女师大的‘三勇士之一’”, 李四光为了解释此事, 于8月22日在《现代评论》上发表《在北京女师大观剧的经验》。1925年9月21日, 鲁迅在《语丝》上发表杂文《“碰壁”之余》, 文中回应道:“李仲揆 (李四光) 先生的《在女师大观剧的经验》里则比作戏场……庸人以为学潮的, 到他眼睛里就等于‘观剧’:这是何等逍遥自在。”接着, 鲁迅12月18日又另写《“公理”的把戏》, 发表于12月24日《国民新报副刊》, 该文提到李四光任副馆长一事:“‘照北大校章教职员不得兼他机关主要任务’……北大教授兼国立京师图书馆副馆长月薪至少五六百元的李四光, 不也是正在坐中‘维持公理’, 而且演说么?使之何以为情?李教授兼副馆长的演说辞, 报上却不载;但我想, 大概是不赞成这个办法的。”1926年1月18日《语丝》刊载鲁迅文章《杂论管闲事·做学问·灰色等》, 再次提及此事:“‘北京国立图书馆’将要扩张, 实在是再好没有的事, 但听说所依靠的还是美国退还的赔款, 常年经费又不过三万元, 每月二千余。要用美国的赔款, 也是非同小可的事, 第一, 馆长就必须是学贯中西, 世界闻名的学者。据说, 这自然只有梁启超先生了, 但可惜西学不大贯, 所以配上一个北大教授李四光先生做副馆长, 凑成一个中外兼通的完人。然而两位的薪水每月就要一千多, 所以此后也似乎不大可能够多买书籍。这也就是所谓‘有利有弊’罢。”鲁迅连续发表文章, 自此引发这场论争。

陈源 (陈西滢) 首先作出反驳, 1926年1月28日他写信给徐志摩, 此信以《闲话的闲话引出来的几封信》为题, 登在1926年1月30日《晨报副刊》上, 对鲁迅说李四光副馆长五百元薪水颇不以为然:“李仲揆先生是我们相识人中一个最纯粹的学者, 你是知道的。新近国立京师图书馆聘他为副馆长。他因为也许可以在北京弄出一个比较完美的科学图书馆来, 也就答应了。可是北大的章程, 教授不得兼差的。虽然许多教授兼二三个以至五六个重要的差使, 李先生却向校长去告一年的假, 在告假期内不支薪。他现在正在收束他的功课。他的副馆长的月薪不过二百五十元。你想一想, 有几个肯这样干。然而鲁迅先生却一次再次地说他是‘北大教授兼国立京师图书馆馆长, 月薪至少五六百元的李四光’。”陈源首先否定了李四光月薪五百元的说法, 并认为李四光任职副馆长收入方面并不沾光。北洋政府时期, 北京大学教授待遇的确很好, 1917年9月30日、10月25日胡适给母亲的两封信中谈及自己的薪水:“适之薪金已定每月二百六十元。所同居高君亦好学之士……彼处房钱每月不过六元, 每人仅出三元耳。合他种开销算起来, 也不过每月四五十元之谱。”一个月后胡适薪水已“加至二百八十元”。另一位北大教授李书华在其《七年北大》中, 回忆1922年到北大时的情形:“北大教授待遇最高薪每月大洋二百八十元, 也有每月二百六十元或二百四十元者……一个家庭的费用, 每月大洋几十元即可维持。”1918年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工作时, 月薪才8元, 1925年北京图书馆工作人员“薪俸极微, 全馆人月薪逾百元者仅有一人, 满九十元者仅有二人, 其余则最多不过七十三元, 且有二十元者。”从以上对比可见, 北京大学教授的薪水确实远远高于其他, 李四光作为北大教授, 薪水即使差也不会低于二百五十元很多, 若真如陈源所言, 李四光副馆长任内薪水二百五十元, 则确不比在北大时待遇好。

对于鲁迅所言, 李四光于1926年1月30日写信给《晨报副刊》主编徐志摩予以回应:“今天在贵报副刊《闲话的闲话引出来的几封信》一文中, 看见一段记载, 与我个人有关系, 所以不得不有所声明。我答应到国立京师图书馆去供职以前, 曾经和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先生当面商量, 向学校请假一年。蒋先生也表赞同, 以后又正式具请假公函说明此事, 这封信现在还在蒋先生手里。鲁迅先生说我是以北大教授兼国立图书馆副馆长一层, 绝对与事实不符。”信中李四光对此事进一步解释道:“我初到图书馆的时候, 国立京师图书馆委员会方面, 曾通过一个议案, 议决副馆长薪水每月五百元。当时我曾再三向委员会委员长说明:我个人生活简单, 不需用那个数目。但是此事已经议决, 并且副馆长是机关中的一部分, 我未必永久是副馆长, 在未经正式的手续以前, 不便立刻变更决议案, 以致牵动全盘的计划。所以我当时想出一个办法, 只受半数, 其余一半, 捐于图书馆购买某种书籍, 并曾正式作函通知委员会……鲁迅先生未曾详查事实, 竟然写出‘月薪至少五六百元的李四光’一句话。我实在不敢承认。”该信遂在1926年2月1日的《晨报副刊》全文登载。1月31日, 李四光又给徐志摩写了一封信, 对上封信中的一些语句感到不妥信中说“鲁迅先生骂我的话, 虽然大部分都是误会, 但在他也未始没有几分捕风捉影的理由。在事实明了的时候, 我的事完了, 用不着多说话, 我也是因为涵养不足所以在前信的第三段中, 又提出闲话……请你替我删去罢了。”在信末李四光言道“对于一切的笑骂, 我以后决不答一辞, 仅守缄默罢了。”2月3日, 《晨报副刊》又以《结束闲话, 结束废话》为题发表了李四光给徐志摩的这封信, 为了希望双方停止笔战, 徐同时发表一文, 其中写道:“带住!让我们对着混斗的双方猛喝一声。带住!”之后李四光果然如他自己所言“不答一辞”鲁迅认为“我还不能‘带住’”, 他以此为题写了一篇文章发表于2月7日《京报副刊》上, 但该文通篇未再提起李四光图书馆副馆长薪水之事。

鲁迅、李四光两位堪称大家, 都为我国作出过重大贡献, 这场笔墨官司, 无论对于鲁迅还是李四光都无关宏旨, 小文略叙此事, 对鲁迅和李四光均无褒贬之意, 也绝非受到目前鲁迅研究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之冲击, 只是牵涉到京师图书馆, 故而小做“文章”, 以澄清历史, 还原真实。

参考文献

[1].《1925年12月2日教育部训令第313号聘梁启超李四光为国立京师图书馆正副馆长》, 北京图书馆业务研究委员会, 《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1992年版。

[2].《鲁迅主管图书馆工作日志》, 北京图书馆业务研究委员会, 《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1992年版。

[3].许庆龙、劳斌:《李四光》, 北京:团结出版社, 1996年版, 第37页。

[4].鲁迅:《“碰壁”之余》, 《鲁迅全集》,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年版。

[5].鲁迅:《“公理”的把戏》, 《华盖集》,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年版。

[6].陈源:《致志摩》, 国家出版事业局版本图书馆研究室, 《鲁迅思想研究资料下册》, 内部资料。

[7].胡适:《胡适全集》 (第23卷) ,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

[8].《1925年2月呈教育部总长胪陈京师图书馆困难情形》, 《北京图书馆馆史资料汇编》,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1992年版。

[9].马胜云、马兰:《李四光年谱》, 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9年版。

篇4:李四光童年的故事

钟揆十二岁时,跟父母亲提出想到省城里读书。父亲李卓候早就有心要送二儿子上学深造,只是忧虑家里收入不宽裕,学费、路费不好筹措。现在儿子自己提出了上学要求,他马上答应,第二天他求亲告友,筹了一些钱。母亲龚氏不识字,可她嫁给这样一个读书人家,完全清楚孩子读书上进是第一大事。她连夜给儿子缝了一件蓝棉袄,准备了简单的行囊。于是钟揆告别了父母,告别了村庄,毅然上路,直奔省城武昌去了。

这是钟揆第一次出远门,他一路打听,终于找到省学务处,水路街守备衙门。这里门庭若市,拥挤着报名考学的人们,比过去的科举还热闹。钟揆第一次遇到这样的场面,明白这是决定命运的关头,心里非常紧张。到了报名处,人家递给他一张表格,上面有姓名、籍贯、年龄等栏目,他是头一次拿到这东西,填写时心里慌乱,把年龄填到姓名一栏里,写了“十四”两个字。办事人员嘱咐不能再给表,不许填错,钟揆发现写错了,心里一惊。可是他灵机一动,把十字加八加子,成了他的姓,于是姓名成了李四,但他觉得这个名字太俗,抬头思索,眼光正碰到堂前的匾,匾上四个字“光被四表”,令他心中一喜,在四字后面加了个“光”字。他就用自己偶然问的命名参加了入学考试,成绩很好,于是李四光被录取。分配在武昌五路高等小学堂(分东西南北中路)的西路学校。学生住宿、伙食和学习用品有学校供给,每月补贴六块大洋。

到校后,李四光立刻给父母写信报告。一个从农村来的孩子,能有这样深造读书的机会多么可贵!李四光完全明白,在学习上更加努力,学校开设的课程不少,有读经、修身、算术、中文、历史、地理和格致(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当时称格致)。学校规定每月考试一次,前五名可以享受官费。保送到外国(英、法、德或者是日本)留学。李四光入学后三次考试都列在第一名,但是几次公布的保送出国留学的名单里却没有他。李四光觉得奇怪,一个要好的同学悄悄地告诉他,“你是农村来的穷人家的孩子,一无门第,二无靠山,他们把你挤掉了。”李四光听了少年气盛,一怒之下离开学堂表示抗议。

一个陌生的大城市,他能跑到那里去呢?最后学校把他找回来,学堂的监督见了他竟斥责他说:“你要逃走吗?把学费交回来,二十一两银子!”李四光气愤得脸变得通红,眼含泪水,据理力争地质问到:“学堂规定,考了前五名就送出国留学,我三次考都是第一,凭什么不送我?”校方本想压制无钱无势的农村孩子,不料遇到李四光的抵制。他们极力狡辩,却也怕事情闹大。这时有位姓张的教师,做过李卓候的学生,得知李四光受委屈,就出来说情,建议校方准许李四光再考一次,如果落榜,怪他自己不争气,如果仍旧名列前茅,学堂理应按规定保送他出国留学。这也是关系学堂声誉的事。学校接受了这位教师的建议,在下次考试中李四光的成绩仍赫然列在第一名。

1904年7月,李四光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被破格选派赴日本留学。湖北省督抚致外事部的呈文中把李四光的名字列在上面,呈文称:“第二高等小学学生李四光……等,均堪有官费派往日本留学,以资造就。”与他一起被保送的武昌高小学生一共四名。出国前,李四光回黄冈家乡,与父母吃了一顿丰盛的团圆宴,然后辞别父母,欣然上路,到上海会同九名留日学生登上了赴日本的海轮。

名人格言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托尔斯泰

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狄更斯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

篇5:李四光的名人故事

捉迷藏

李四光挺喜欢自己的女儿-一玲玲。玲玲也很爱自己的爸爸。可是,李四光整天忙着研究石头,没空带玲玲出去玩。玲玲可不高兴了,老嘟着嘴,生爸爸的气呢!

有一个星期天,李四光笑眯眯地对玲玲说:“今天我不摆弄那些石头了。咱们到郊外去,高高兴兴玩一天好吗?”

“好,好!”玲玲乐得搂住爸爸的脖子,亲亲爸爸的脸。

那时候正是春天,满山坡开着鲜花,象铺了一块彩色的地毯,美丽极了。

李四光采了一会儿野花,就和玲玲玩捉迷藏。玲玲藏在草丛里,爸爸一找就把她找到了;爸爸藏在田埂边,玲玲一睁眼也看到了。他们藏呀,找呀,找呀,藏呀,玩得真高兴.后来又轮到玲玲藏了,这回她藏在一棵大树后面,等爸爸来找她。

玲玲在大树后面藏了很久很久,爸爸还没来找她。她又等呀等呀,还不见爸爸来。玲玲等急了,就大声喊起来:“爸爸,我藏在这儿呢!”可是爸爸没有回答她。

玲玲站起来一看,咦,爸爸的人影也没有了。爸爸上哪儿去了?玲玲找到东,找到西,都没有找着,多着急呀!忽然,玲玲看到远远的有个人,她走近去一看,原来是爸爸。他蹲在泉水边,举起放大镜,正在看一块块石头呢!

酱油瓶

晚上,回到家里,玲玲很不高兴。李四光就在她的耳朵边小声地说:“别生气了,我去做几个好吃的菜,让你和妈妈尝尝。”玲玲一听,高兴得跳了起来。

不多会儿,菜就烧好了。大家围在桌子边,吃得真高兴.他们吃着吃着,有个菜的味儿太淡了,要加点酱油。李四光说:“是我没烧好,该罚我去拿!”说着,就跑到厨房里去了。

玲玲和妈妈等呀等呀。这是怎么了?爸爸还没把酱油拿来。玲玲侧着耳朵一听,听到厨房里有说话的声音。

“爸爸在跟谁说话呢?”玲玲跑到厨房里一看,嗳,爸爸不见了!原来,刚才来了一位叔叔,和爸爸一起到实验室去研究石头了。

他们研究了好长时间,李四光才想起玲玲和她妈妈等着他拿酱油呢!

李四光连忙回到家里,已经很晚了,“啊,玲玲已经睡了,这孩子,怎么把被子蒙着脑袋睡觉呀?”

李四光走过去,把被子掀开来,啊!被子里睡的不是玲玲,是一大堆石头,石头摆成一个人的样子呢!

篇6:名人故事之四李四光

李四光的最大贡献是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以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运动现象,探索地质运动与矿产分布规律,他确立了新华夏构造体系的概念,分析了其特点,并运用这些理论概念探讨了中国的地质条件和石油形成条件。20世纪50年代,在李四光的领导下,通过我国著名地质学家们不断探索,1956年,先后发现了大庆、胜利、大港、华北、江汉等油田,为中国石油工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在国家建设急需能源的时候,使滚滚石油冒了出来。仅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李四光还是一位音乐迷,谱写了中国最早的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难》。

李四光爷爷的故事

李四光,是我国有名的科学家。他可喜欢石头啦,身边总带着一把小锤子和一面放大镜,不管走到哪里,看到石头,就用小锤子敲一敲,举起放大镜看一看.他只要看一看石头的颜色,掂一掂石头的重量,就能知道地下有没有石油。他整天忙着研究石头,常常忘了干别的事情。这里讲两个李四光的故事。

捉迷藏

李四光挺喜欢自己的女儿-一玲玲。玲玲也很爱自己的爸爸。可是,李四光整天忙着研究石头,没空带玲玲出去玩。玲玲可不高兴了,老嘟着嘴,生爸爸的气呢!有一个星期天,李四光笑眯眯地对玲玲说:“今天我不摆弄那些石头了。咱们到郊外去,高高兴兴玩一天好吗?”

“好,好!”玲玲乐得搂住爸爸的脖子,亲亲爸爸的脸。

那时候正是春天,满山坡开着鲜花,象铺了一块彩色的地毯,美丽极了。李四光采了一会儿野花,就和玲玲玩捉迷藏。玲玲藏在草丛里,爸爸一找就把她找到了;爸爸藏在田埂边,玲玲一睁眼也看到了。他们藏呀,找呀,找呀,藏呀,玩得真高兴.后来又轮到玲玲藏了,这回她藏在一棵大树后面,等爸爸来找她。

玲玲在大树后面藏了很久很久,爸爸还没来找她。她又等呀等呀,还不见爸爸来。玲玲等急了,就大声喊起来:“爸爸,我藏在这儿呢!”可是爸爸没有回答她。玲玲站起来一看,咦,爸爸的人影也没有了。爸爸上哪儿去了?玲玲找到东,找到西,都没有找着,多着急呀!忽然,玲玲看到远远的有个人,她走近去一看,原来是爸爸。他蹲在泉水边,举起放大镜,正在看一块块石头呢!

酱油瓶

晚上,回到家里,玲玲很不高兴。李四光就在她的耳朵边小声地说:“别生气了,我去做几个好吃的菜,让你和妈妈尝尝。”玲玲一听,高兴得跳了起来。

不多会儿,菜就烧好了。大家围在桌子边,吃得真高兴.他们吃着吃着,有个菜的味儿太淡了,要加点酱油。李四光说:“是我没烧好,该罚我去 拿!”说着,就跑到厨房里去了。

玲玲和妈妈等呀等呀。这是怎么了?爸爸还没把酱油拿来。玲玲侧着耳朵一听,听到厨房里有说话的声音。

“爸爸在跟谁说话呢?”玲玲跑到厨房里一看,嗳,爸爸不见 了!原来,刚才来了一位叔叔,和爸爸一起到实验室去研究石头了。

他们研究了好长时间,李四光才想起玲玲和她妈妈等着他拿酱油呢!

李四光连忙回到家里,已经很晚了,“啊,玲玲已经睡了,这孩子,怎么把被子蒙着脑袋睡觉呀?”

李四光走过去,把被子掀开来,啊!被子里睡的不是玲玲,是一大堆石头,石头摆成一个人的样子呢!

篇7:李四光成功的故事

李四光出身于穷苦家庭。因为李四光排行老二,他的父亲李卓侯给他起了个名字:李仲揆。

19,在洋务派首领、湖广总督张之洞领导下,湖北开始大量兴建新式的中小学堂,除了教学生传统的经书,还传授科学技术知识。这一消息很快传到了黄冈,仲揆跃跃欲试。

1902年,李仲揆来到武昌,在湖北省学务处填写报名表。可能是太紧张了,他误将年龄“十四”填在了姓名栏里。发现写错后,他因为家里穷,舍不得花钱再买一张表格,正在犯难,抬头看见前面大厅正中挂的横匾上有“光被四表”这四个字。仲揆眼前一亮,将姓名栏里“十”添了几笔写成“李”,而在“四”后边加了个“光”字,从此他改名为李四光。李四光的名字被响当当地载入中国乃至世界科学史册。

李四光成功的故事:

李四光(1889~1971),中国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始人。在代,他首先发现了我国存在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提出了地质力学的构造理论。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李四光是湖北黄冈人,原名李仲揆。14岁那年,因他学业优秀,被保送去日本学习。在填写出国护照时,他把年龄“十四”误填入姓名栏里。怎么办?李仲揆灵机一动,把“十”加几笔成了“李”字。一看,名叫“李四”,又太俗气了;又在后面加了一个“光”字。从此,他开始叫“李四光”。

李四光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兄弟姐妹7人,爷爷又卧床不起。父亲是教书先生,收入微薄,妈妈一人种田,日子很艰难。李四光排行老二,年岁很小,但十分懂事。他平时看到妈妈一人干活,心里难过,就千方百计帮助妈妈干活。天刚亮,他就起床,把水缸装得满满的;上山砍柴,总要挑得满满的才回家。

李四光

李四光从小爱动脑。他帮妈妈舂米,用脚踩踏板,人小踩不动,他动脑筋用绳子绑在石杵那一头的踏板上,当脚往下踩时,同时用手使劲拉绳子,这样石杵就动起来了。他和小朋友去荷塘采藕,小伙伴大多嘻嘻哈哈,打闹取乐,半天只能采几节断藕带回家。而李四光精明能干,他先顺叶踩到藕,再用脚小心地探出藕的方向,然后依着它生长的方向一点点把泥踩去,收获一根根完整的鲜藕。

后来,李四光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官办小学堂。考试发榜,李四光名列第一,在小学堂,他勤奋攻读,刻苦钻研,成为小学堂一位优等生。14岁那年,他被学校保送到日本深造。在日本上大学期间,他对地质学发生了兴趣,立志探索地质构造的奥秘。

几十年来,他在地质构造上悉心研究,提出了地质力学的构造理论,并用这个理论去寻找石油天然气资源、矿产,预测地震,开发地热,在中国地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李四光的经历: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汉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今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回龙山镇)的一个贫寒人家。李四光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奠基人之一和主要领导人。他自幼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14岁那年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在填写报名单时,他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下了“十四”两个字,随即灵机一动将“十”改成“李”,后面又加了个“光”字,从此便以“李四光”传名于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长春地质学院教务长兼地矿系主任。

李四光 光绪三十年(1904)五月李四光官费赴日本留学读大阪高工船用机关科,宣统二年毕业(1910)。因其在日本受了带有汉民族主义的反满革命思想的影响,成为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为己任。孙中山赞赏李四光的志向:“你年纪这样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气。”还送给他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19李四光从日本学成回国。武昌起义后,他被委任为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后又当选为实业部部长。袁世凯上台后,革命党人受到排挤,李四光再次离开祖国,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19,获得硕士学位的李四光决意回国效力。途中,为了解十月革命后的俄国,还特地取道莫斯科。

19,李四光从英国伯明翰大学毕业,获得硕士学位。1918年,他回到国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这时,他已年届而立,虽然事业有成,但因一直在求学,还没有找到自己的意中人。到北京后,他认识了温柔娴静而又高雅漂亮的才女许淑彬。许淑彬少有大志。由于家庭开明,她从小便走进学堂。父亲去世后,她由母亲和已经成家立业的哥哥供应上完了大学。虽然许淑彬比李四光年龄稍小些,但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了。

经过两年多的交往,四光和淑彬两人感情融洽,都感到对方志同道合,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但是,碍于男子汉的自尊和青年女子的矜持,两人都没有向对方提起个人的婚事。许淑彬在和李四光单独相处时,曾多次想借题发挥,试探李四光对她的态度,但鼓足的勇气一到临场就没了,演讲时的口才也“不翼而飞”了。李四光也曾下了几次决心,试图当面向她表明心迹,但一见到她,年轻的教授常常找不到话题,只好“顾左右而言他”。

面对如此僵局,李四光很苦恼。他写信给父亲——湖北黄冈乡间的一位开明的知识分子,征求父亲的看法。

父亲很快回信了,信中说:大丈夫要志在四方,以学业为重。过去从湖北到东洋(日本),又从东洋到西洋,为寻求科学救国的道路,你没有考虑个人的婚事,这是对的;今天已学业有成,应该找一个终身伴侣成家了。“既然你和某人相识两年多,相互又都了解,况且你已经是三十多的人了,如果她家人同意,就订婚吧!” 李四光看完回信,原先苦思冥想找不到的求婚方式突然间找到了。他想,何不把这封家信转寄给许淑彬,再征求她对此的看法?这样既可以曲折地表示自己内心的想法,又可以避免直言道出的难堪。

许淑彬看完李四光的家信后,觉得心跳加速,脸上发烧。她明白,尽管四光没有把她的名字告知父亲,但信中说的某人就是她。四光用这样一个巧妙的方式向她求婚了。 怎么答复李四光,许淑彬想到自己的家人:母亲含辛茹苦把她拉扯大,哥哥也如父亲般呵护她,虽然终身大事自己做得了主,但还是应该征得他们的同意。于是她写信给母亲和哥哥。她没有像李四光那样用“某人”来含混,而是写明了恋人的姓名、学识、职业和人品。 许淑彬的家人经过反复考虑,同意了她的选择,并很快回了信。这样,许淑彬拿着双方家人的回信,一言不发地交给了李四光,然后扭身走了。 李四光和许淑彬两人没有海誓山盟,却很快走进了结婚礼堂。他们相敬如宾,开始了共同的人生旅程。

1920年李四光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1928年又到南京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后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会长。他带领学生和研究人员常年奔波野外,跋山涉水,足迹遍布祖国的山川。他先后数次赴欧美讲学、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地质构造。

1928年7月国民政府决定组建国立武汉大学,国民政府大学院(教育部)院长蔡元培任命李四光为武汉大学建设筹备委员会委员长,并选定了武汉大学的新校址(武汉大学内还有李四光选址的雕像)。

1932年任中央大学(后名南京大学)代理校长,1937年任中央大学理学院地质系名誉教授。

1944-1946年,任重庆大学教授,并在重庆大学开设全国第一个石油专业。

李四光 1949年秋新中国成立在即,正在国外的李四光被邀请担任政协委员。得到这个消息后,他立即做好了回国准备。这时,伦敦的一位朋友(凌叔华.陈源夫妇)打来电话,告诉他国民党政府驻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他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政协委员职务,否则就要被扣留。李四光当机立断,只身离开伦敦来到法国。两星期之后,李夫人许淑彬接到李四光来信,说他已到了瑞士与德国交界的巴塞尔。夫妇二人在巴塞尔买了从意大利开往香港的船票,于1949年12月启程秘密回国。

回到新中国怀抱的李四光被委以重任,先后担任了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联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他虽然年事已高,仍奋战在科学研究和国家建设的第一线,为中国的地质、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1951年8月中国长春地质专科学校、山东大学地质矿产学系、东北工学院地质学系和物理学系合并为东北地质学院(后名长春地质学院,现为吉林大学地学部),李四光担任首任院长。1952年李四光再次应邀回到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

1958年李四光经何长工、张劲夫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一个民族民主主义者成为共产主义战士。60年代以后,李四光因过度劳累身体越来越差,还是以巨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预测、预报以及地热的利用等工作中去。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岁。李四光早年为悼念一个好学生曾写过此诗,亦为其毕生从事地质科学研究的光辉写照。

崎岖五岭路,嗟君从我游。

峰峦隐复见,环绕湘水头。

风云忽变色,瘴疠蒙金瓯。

山兮复何在,石迹耿千秋。

李四光的最大贡献是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以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运动现象,探索地质运动与矿产分布规律,他确立了新华夏构造体系的概念,分析了其特点,并运用这些理论概念探讨了中国的地质条件和石油形成条件。早在20世纪40年代,我国地质学家潘钟祥就明确提出了陆相生油学说,说明中国广布的陆相地层一定有石油,从理论上反驳了西方所持的中国贫油的观点。

篇8:“地质之光”李四光

努力向学, 蔚为国用

李四光自幼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 14岁那年告别父母, 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1904年李四光因学习成绩优异被选派到日本留学。孙中山赞赏并送给李四光八个字以示勉励——“努力向学, 蔚为国用”, 短短的八字叮嘱, 成为了李四光一生的目标。

1910年李四光从日本学成回国, 后又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1917年, 李四光用英文写就的长达387页的论文《中国之地质》让他顺利得到了伯明翰大学自然科学硕士学位。之后, 他婉言拒绝了一家矿山的高薪聘请, 接受了蔡元培先生的邀请, 于1918年回国效力, 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1928年7月国民政府决定组建国立武汉大学, 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蔡元培任命李四光为武汉大学建设筹备委员会委员长。

1949年秋新中国成立在即, 正在国外的李四光被邀请担任政协委员, 心里顿时涌起一股暖流。得到这个消息后, 李四光立即做好了回国准备。这时, 伦敦的一位朋友打来电话, 告诉他国民党政府驻英大使已接到密令, 要他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政协委员职务, 否则就要被扣留。为了避开国民党特工人员的追踪, 他当机立断, 只身迅速前往普利茅斯港, 准备从那里渡过英伦海峡, 先到法国去。普利茅斯港海面宽阔且多风浪, 是偏僻的货运航道, 一般人通常都不会从这里渡海。临行前, 李四光提笔给国民党驻英大使郑天赐写了一封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我多年来日思夜盼的理想国家, 中央人民政府是我竭诚拥护的政府。我能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的委员, 我认为是莫大的光荣。”几经辗转, 1950年5月6日, 李四光终于到了北京, 回到了能让他真正施展生平抱负的祖国。这一年他60岁, 但是他觉得, 新的生活才刚刚开始。

石油之父, 地质之光

穷且益坚, 不坠青云之志;老当益壮, 不移报国之情。回到中国的李四光被委以重任, 担任了新中国首任地质部部长, 后来还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联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百废待兴, 要发展工业, 没有石油怎么行。当时, 八九成的石油都要从国外进口, 这对于新中国的建设无疑是极为不利的。而早年间西方“中国贫油”的论断, 也让新中国的建设者们大为忧虑。在这个时候, 李四光力排众议, 坚信我国天然石油的远景大有可为。但是, 偌大的中国, 石油到底埋藏在什么地方呢?对于这一非常现实的问题, 李四光通过多年的潜心研究, 根据自己创立的地质力学理论认为, 生油是一个方面, 储油又是一个方面。因为石油生成之初, 是点点滴滴混杂在泥沙中的。只有经过各种地质变动, 才能把原来分散的点滴石油集中起来, 汇集成可供开采的油田。因此, 李四光的找油思路非常明确, 就是先找油区, 即找储油构造, 然后再找油田, 也就是找最有开采价值的地方。根据这一思路, 李四光为中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石油勘探和开采的蓝图, 我国石油普查勘探的战略决策由此开始实行。

1954年地质部设立矿产普查委员会, 李四光兼任主任委员。1955年初, 地质部召开第一次石油普查工作会议, 规划实施三年石油普查战略方针。从这一年开始, 地质部组织了24个地质队、18个物探队、20个地形测量队、1 200多人的石油勘探队伍开赴全国各地开始了石油大普查。李四光以自创的地质力学为理论基础, 指出石油勘探工作应该打破“偏西北一隅”的局面, “到新华夏构造体系的坳陷带找油”。在他的理论指导下, 勘探队在很短的时间内先后发现了大庆、胜利、大港、华北、江汉等油田, 一举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这一成就所造成的影响可想而知——我们可以用我们自己生产的石油实现工业化了。时至今日, 这依然是那个时代最振奋人心的标志性图景。那时的李四光已不仅仅局限于陆地, 他已面向茫茫的大海。1961年秋季他曾登上“金星号”考察船不顾汹涌的波涛驶向大海。他深信辽阔的海洋有着丰富的宝藏, 等待着人们去开发、利用, 造福人类。

有了石油, 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得以飞速发展。但新中国的国防建设, 除了石油还需要铀。“中国有没有造原子弹的铀矿石?”1955年1月15日, 面对着毛主席的询问, 李四光带着他从欧洲特意带回来的探测器, 和从中国境内发现的铀矿石, 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中国有铀。”在随后的勘探工作中, 勘探队员们从李四光提出的三条东西构位高的铀矿床, 从而为新中国“两弹”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64年10月16日,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篇9:李四光的名人名言

1910年李四光从日本学成回国。武昌起义后,他被委任为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后又当选为实业部部长。袁世凯上台后,革命党人受到排挤,李四光再次离开祖国,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

1918年,获得硕士学位的李四光决意回国效力。途中,为了解十月革命后的俄国,还特地取道莫斯科。

1920年李四光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1928年又到南京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后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会长。他带领学生和研究人员常年奔波野外,跋山涉水,足迹遍布祖国的山川。他先后数次赴欧美讲学、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地质构造。1928年7月国民政府决定组建国立武汉大学,国民政府大学院(教育部)院长蔡元培任命李四光为武汉大学建设筹备委员会委员长,并选定了武汉大学的新校址(武汉大学内还有李四光选址的雕像)。

1949年秋新中国成立在即,正在国外的李四光被邀请担任政协委员。得到这个消息后,他立即做好了回国准备。这时,伦敦的一位朋友(凌叔华、陈源夫妇)打来电话,告诉他国民党政府驻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他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政协委员职务,否则就要被扣留。李四光当机立断,只身离开伦敦来到法国。两星期之后,李夫人许淑彬接到李四光来信,说他已到了瑞士与德国交界的巴塞尔。夫妇二人在巴塞尔买了从意大利开往香港的船票,于1949年12月启程秘密回国。

回到新中国怀抱的李四光被委以重任,先后担任了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联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他虽然年事已高,仍奋战在科学研究和国家建设的第一线,为中国的地质、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1951年8月中国长春地质专科学校、山东大学地质矿产学系、东北工学院地质学系和物理学系合并为东北地质学院(后名长春地质学院,现为吉林大学地学部),李四光担任首任院长。1952年李四光再次应邀回到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

1958年李四光经何长工、张劲夫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一个民族民主主义者成为共产主义战士。60年代以后,李四光因过度劳累身体越来越差,还是以巨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预测、预报以及地热的利用等工作中去。

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岁。李四光早年为悼念一个好学生曾写过此诗,亦为其毕生从事地质科学研究的光辉写照。“崎岖五岭路,嗟君从我游。峰峦隐复见,环绕湘水头。风云忽变色,瘴疠蒙金瓯。山兮复何在,石迹耿千秋。”

李四光的最大贡献是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以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运动现象,探索地质运动与矿产分布规律,他确立了新华夏构造体系的概念,分析了其特点,并运用这些理论概念探讨了中国的地质条件和石油形成条件。早在20世纪40年代,我国地质学家潘钟祥就明确提出了陆相生油学说,说明中国广布的陆相地层一定有石油,从理论上反驳了西方所持的中国贫油的观点。20世纪50年代,在李四光部长的领导下,通过我国著名地质学家黄汲清、谢家荣等地质学家的不断理论探索和实践,肯定中国东部特别是东北松辽盆地具有良好的储油条件。毛泽东、周恩来在认真听取了汇报后,支持了地质部的观点,并根据地质部和李四光的建议,在松辽平原、华北平原开始了大规模的石油普查。1956年,在李四光的主持下,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在很短时间里,先后发现了大庆、胜利、大港、华北、江汉等油田,为中国石油工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从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勘探部门相继找到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大油田,在国家建设急需能源的时候,使滚滚石油冒了出来。这样,不仅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也使中国人提出的陆相生油理论和李四光创立的地质力学理论得到了最有力的证明。

科学救国

李四光在农村生活了近14个年头。从五六岁起,他就在父亲教书的私塾里读书,还要帮着母亲打柴、舂米、推磨、提水……艰苦的生活培养了他刻苦奋斗的精神和倔强的性格。

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之后,洋务派兴起,湖北办起了许多新学堂,以讲新学而标新立异。李四光被深深地吸引,他只身前去投考,以优异成绩被录取。

在新学堂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由于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被省里选作官费留学生,送到日本学造船。李四光在日本度过了7年,在那里,他参加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同盟会。

李四光回国后第二年,辛亥革命爆发,他参加了汉口的保卫战,作为新被任命的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他亲自组织码头工人和人力车夫运军火、上前线。随后,他被选为湖北军政府实业部部长。正当李四光准备大干一番事业之时,辛亥革命失败了。他发愤专心于科学技术的研究,走“科学救国”之路。他去英国留学,先是学采矿,以后转到地质。他祈盼着有一天,得见政治清明之世,为祖国贡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留学生活并不轻松。为了维持不断上涨的学费,李四光假期到矿山去做工。在伯明翰大学的6年里,他不仅专业学习成绩优秀,而且熟练地掌握了英语,先后获得了学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毕业后,他婉言拒绝了一家矿山的高薪聘请,接受了蔡元培先生的邀请,回到祖国,在北京大学地质系担任教授。

毛泽东与李四光

1952年的一天,毛泽东在日理万机,操劳国内外、党内外大事的百忙之中,在一次会议期间接见了李四光。那天,李四光回到家里,精神格外奋发,兴致勃勃地谈起了接见时的幸福情景:毛泽东身材魁梧,红光满面,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毛泽东问他:“‘山字型构造’是怎么回事,你是不是给我讲一讲?”李四光非常感动。毛泽东博学多闻,这样关心地质科学的发展,连地质力学中“山字型构造”这样专门的概念都注意到了。

在李四光任地质部长期间,毛泽东主席多次对地质工作作出指示。1953年,毛泽东指出,地质部是党的地质调查研究工作部。1956年,毛泽东又指出:地质部是地下情况的侦察部,它的工作搞不好,一马挡路,万马不能前行,要提早一个五年计划。对于李四光创立的地质力学,毛泽东也很重视。1955年,周恩来总理遵照毛泽东的指示,支持地质部成立地质力学研究室。此后,在这个研究室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今天才有了专门的地质力学研究所。

毛泽东极其关心中国的石油远景。早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时,有一天,毛泽东在中南海的一座客厅里接见了李四光。当时,周恩来也在座。谈话中间,毛泽东关切地问到中国天然石油的远景怎么样?李四光早在1932年就注意了这个问题。以后,从1935年到1936年,他在英国讲学时,写过一本《中国地质学》,其中提到“东海、华北有经济价值的沉积物”,实际指的就是石油。他用乐观的、十分肯定的语气回答毛泽东说,中国天然石油的远景大有可为。他根据数十年来地质力学的研究,从新华夏构造体系的观点出发,向毛泽东、周恩来分析了中国地质条件,认为在中国辽阔的领域内,天然石油资源的蕴藏量应当是丰富的。松辽平原、包括渤海湾在内的华北平原、江汉平原和北部湾,还有黄海、东海和南海,都有经济价值的沉积物。这句话,因为过去是用英文写的,所以故意说得含糊些。

听到这里,周恩来笑着说:我们的地质部长很乐观啊!毛泽东也高兴地笑了,当即作了关于开展石油普查勘探的战略决策。根据毛泽东的战略决策,地质部和兄弟部门一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战略性的石油普查勘探工作。根据地质力学的理论,他们在一些辽阔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中,在约200多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内进行了程度不同的石油普查。打了3000多口普查钻井,总进尺120多万米。从所取得的大量地质资料看,不仅初步摸清了中国石油地质的基本特征,而且证实了中国有着丰富的天然石油资源。后来在大庆油田喷射出大量的石油就是最好的例证。

地质力学在找油实践中经受了检验。毛泽东对这件事一直记在心上。1964年,在三届人大会议期间,一个服务员同志在人大代表行列中找到了李四光,对他说:“请您到北京厅去一下!”当时李四光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当他走进北京厅时,见到大厅中只有毛泽东一人坐在那里。李四光没有想到是毛泽东找他,以为服务员说错了地点,连忙道歉说:“主席,对不起,我走错门了!”但毛泽东却健步走了过来,紧握住李四光的手,说:“没有走错,是我找你的。”毛泽东接着风趣地对李四光说:“李四光,你的太极拳打得不错啊。”李四光一时没有理解毛泽东的意思,回答说:“身体不好,刚学会一点。”毛泽东笑着说:“你那个地质力学的太极拳啊。”这时,李四光才理解毛泽东的话是对他和广大石油地质工作者一起,用新华夏构造体系找到石油的高度评价。毛泽东的赞扬,激励着李四光为祖国找到更多的石油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1964年某一天,毛泽东又一次接见了李四光。那是在怀仁堂开完一个会以后,毛泽东邀请李四光一起观看在北京第一次演出的豫剧《朝阳沟》,并要李四光坐在他的身边,边看戏,边交谈,谈了剧也谈到石油。在谈到石油问题时,毛泽东对地质部和石油部在找油方面所做出的贡献给予高度评价。毛泽东说:“你们两家都有功劳嘛!”演出结束后,毛泽东又拉着李四光一起登上舞台,同演员合影留念。

毛泽东一向重视发展中国科学技术工作,十分关心科学工作者的成长,对从旧社会过来的愿意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老一辈科学家非常关怀。1964年2月6日中午,李四光接到一个电话,说要他立刻去中南海。李四光匆匆吃完午饭就去中南海了,一位在门口等他的同志把他领进毛泽东的卧室。竺可桢和钱学森两位同志也先后到了。毛泽东请他们坐在自己的床边,亲切交谈。他们就天文、地质、尖端科学等许多重大科学问题广泛交谈了三四个钟头。李四光回来告诉他的女儿说:“主席知识渊博,通晓古今中外许多科学的情况,对冰川、气候等科学问题了解得透彻入微。在他的卧室里、甚至在他的床上,摆满了许多经典著作和科学书籍,谈到哪儿就随手翻到那儿,谈的范围很广,天南海北,海阔天空。”这次谈话,毛泽东发表了对许多重大科学问题的意见,热忱希望这些老一辈科学家为攻克科学技术尖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贡献自己的才能。

1969年5月19日,毛泽东接见在京参加学习班的1万名代表。在京的中央委员参加了接见,李四光也在其中。毛泽东在主席台上看到了李四光,马上拉着李的手,亲热地叫“李四老”。两人距离那么近,然而因为会场里“毛主席万岁”的口号声响成一片,对面说话都听不清楚。毛泽东只好伏在李四光的耳边,问他的身体好不好,工作情况怎么样。主席拉着李四光的手走在前面,接见到会的同志们。接着,又一同离开主席台,步入休息室。家里人早已在电视中看到了这一幸福会见的镜头,只是不知道毛泽东和李四光讲了些什么。李四光刚到家,家里人便都急着问李四光。李四光高兴地讲,毛主席和他在休息室谈了一个多小时的话。在这短短的一个多小时里,毛泽东和李四光谈了多少亿万年间的事情——从天体起源、地球起源,谈到了生命起源,谈到太阳系起源的问题时,毛泽东说:我不大相信施密特,我看康德、拉普拉斯的理论还有点道理。毛泽东对李说,他很想看看李四光写的书,希望李找几本书给他,还请李四光帮他收集一些国内外的科学资料。毛泽东说,我不懂英文,最好是中文的资料。

“主席想要读哪些方面的资料呢?”李四光问。毛泽东用手在面前画了一个大圈,说:“我就要你研究范围里的资料。”

第二天,按照毛泽东的嘱咐李四光就请秘书同志帮他找书。他想:主席这么忙,总不能把我写的书统统送去请他看,应该选一两本有代表性的作品送过去。经过一番仔细的挑选,李四光先把《地质力学概论》一书和《地质工作者在科学战线上做些什么?》这篇文章送给毛泽东审阅。然后,立即着手开始收集毛泽东所要的资料。为此,他看了许多外国资料。为了节省毛泽东的时间,让他能少消耗一点精力就可以看到需要看的东西,李四光决定自己整理一份资料,把地质学说中当时的各种学派观点部包括进去,再加上自己的评论,阐明自己的观点。他用了将近1年的时间整理资料,在此基础上,一连写了7本书。每写完1本,李四光就叫秘书同志马上送到印刷厂去,用大字排版,然后拿回来亲自校对。这7本书印好之后,定名为《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摘要》,送给了毛泽东、周恩来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

李四光与地质力学

地质力学是李四光创立的,是地质学的一门分支学科。1926年和1928年李四光发表的《地球表面形象变迁之主因》及《晚古生代以后海水进退规程》等,从理论上探讨自水圈运动到岩石圈变形,自大陆运动到构造形迹等问题,1929年提出构造体系这一重要概念,建立了一系列构造体系类型。1941年李四光在演讲“南岭地质构造的地质力学分析”时正式提出了“地质力学”一词。1945年发表《地质力学的基础与方法》,对地质力学理论作了系统的概括。地质力学是力学与地质学相结合的边缘科学,即用力学原理研究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及其起因的科学。它从地质构造的现象(构造形迹)出发,分析地应力分布状况和岩石力学性质,追索力的作用,从力的作用方式进而追索地壳运动方式,探索地壳运动的规律和起源。地质力学认为结构要素、构造地块和构造体系是地质构造的三重基本概念,对于探索地壳运动规律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现已认识的构造体系,可划分为三大主要类型,即纬向构造体系、经向构造体系和扭动构造体系。这些体系主要是地壳的水平运动(经向的和纬向的)造成的;而水平运动则起源于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李四光把地球自动调节自转速度变化的作用称为“大陆车阀作用”,因而把这一假说称为“大陆车阀假说”。

第四纪冰川的发现

李四光到北大地质系后,主讲岩石学和高等岩石学两门课程,他以严谨的治学作风赢得了学生的尊重。他经常带学生到野外进行实地教学,边看边讲。一个山头、一个沟谷、一堆石子、一排裂缝,他都不放过。学校经费不足,他带领学生白手起家搞建设,将学习环境收拾得十分雅静。

上一篇:物业维修人员着装要求下一篇:僵尸车清理方案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