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妈妈读后感悟范文

2022-06-11

第一篇:好妈妈读后感悟范文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书感悟

最近一段时间阅读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书中的许多理念和方法深深地触动了我,有时书中的一段话反反复复地看上好几遍,有时看到一些案例,马上又对照自己教育孩子的行为在反思,有时又在问自己,作者的这些理念是否适用教育我的孩子?

做父母,是我们每个成年人的职责,但我们是否都能扮演好为人父母的角色呢?会生孩子不等于会当父母,年轻的父母更需要虔诚地学习如何做父母。

当我的孩子在生活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时,我也常常会问自己,我的教育在哪里出现了问题?但常常认识到了问题的存在,却没有持之以恒地坚持改正自己的错误行为。在班主任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也常常会因为学生出现的习惯问题而发出感慨:这个孩子到底怎么了?是家庭教育出现了问题了吗?

读了这本书,书中作者给出了许多简单而又实用的教育方法,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使我们做父母的会获得许多有效的经验,关键的问题是要改变我们的教育理念,培养一个自觉、自强、自立的孩子。下面是我读这本书最深刻的几点体会:

一、 做父母的不要太求完美

我们做父母的,尤其是一些事事要强,做事追求完美的父母,特别注意孩子的一举一动,时刻把孩子控制在自己的眼皮底下,比如孩子放学回来鞋子没有摆放好;吃完饭碗里还有米粒;饭前应付着洗了两下手……这时我们就会唠叨、急躁,想立即帮助孩子改变这些不良习惯,会马上告诉孩子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孩子似乎明白了我们讲的道理,也表示了改正的决心。一旦孩子在后来又犯了同样的错误,我们肯定会拉下脸来,轻者又是喋喋不休,重者则大声地训斥或责骂孩子不长记性,事实上,我们已经变成了苛责的父母,孩子对我们的言行是排斥的、反感的,哪里还会改正这些毛病呢?

如何看待孩子无意中犯的一些小错误,对孩子的这些不良习惯,作为家长应该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这其实是家庭教育的大问题。

凡是孩子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应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评判、去解决,允许孩子犯错误,让孩子在一次次的失败中自己总结经验教训,犯错误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父母切忌不良暗示的语言,应该是聪明的引路者。

二、 教育孩子是每个父母自己的义务

如果家长能领悟儿童成长中每一天、每一种境遇的重要,知道这种境遇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那么父母又带孩子又工作的能力和办法自然就有了(摘自原书)。教育是琐琐碎碎、点点滴滴的小问题,有些父母图省事,把孩子交给老人或保姆带,有些父母一甩手就是几年,又怎么体会孩子成长中的这些琐碎的情感需求呢?

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也发现,凡不是父母自己带的孩子,总比父母自己带的孩子出现的问题多,有些是性格上的问题,有些是习惯问题,有些是跟小朋友相处时出现了问题。只有做父母的亲历了孩子的成长,孩子的喜、怒、哀、乐你才能了熟于心,只有时刻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和教育需求,出现问题才能知道怎么去解决。孩子是一张白纸,父母在孩子小时候多付出一些辛苦,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力求把这张白纸涂画圆满。教育孩子不是在他(她)取得优异成绩时,抱过来亲两下,出现问题时一顿打骂那么简单。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的言行举止折射出来的是父母为人处世的态度。我们创造了一个孩子,不仅有责任让他长大,更有责任让他幸福地成长。

三、 不要让学习变成孩子的负担

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很简单的一句话,而实践起来又是多么艰难和不容易的事,我们做父母的要学会把精力放在培养孩子在学习或其他一些事情上的自觉和独立意识。不刻意强调孩子的考试成绩,不让分数成为孩子的负担,允许孩子有暂时学不会的知识,允许孩子在作业中有错误,做父母的要体谅孩子,要有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的心态,遇到孩子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才能心平气和地去对待。

四、让阅读成为家长和孩子生活中的重点

父母必须和孩子一起阅读,让阅读成为孩子生活中的必需,不要认为孩子的阅读是看闲书,可看可不看,“凡从小有大量课外阅读的孩子,他的智力状态和学习能力就会更好;凡缺少阅读的孩子,学习能力一般都表现出平淡;哪怕是写作业的速度,一般来说,他们也比那些阅读多的同学要慢得多。”

孩子的童年不会重复,让我们做孩子的好朋友,让孩子们在我们每个家庭里都能快乐地成长!

妈妈是朋友,妈妈是老师,妈妈是孩子的引路人, 妈妈教育方法的差别,常常影响孩子的一生!

爱读书的妈妈定会培养出爱读书的孩子!爱读书的孩子一定是好孩子!

让我们一四班的妈妈们和孩子一起阅读吧!!!

第二篇:《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

近段时间,在学校的推荐下,我们拜读了尹建莉老师的作品《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中的教育理念令我耳目一新,获益匪浅。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几点:

一、家庭教育要注重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带给孩子的影响是久远的、深刻的,孩子每天的生活就是由无数个细节组成。因此,我们要从小内容、小环节、小道理入手,耐心、细致地对待孩子身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允许孩子犯错,给孩子改正的机会,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我们做父母的,在平时的生活中也要注意自身的言行,哪怕是小到一句话、一个动作,都会给孩子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动不动就发怒、骂人、遇事斤斤计较、有不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些都会或大或小的影响孩子的成长。从尹老师的书中,我发现了自己平时很多在引导孩子方面的很多不足!

二、把学习做成轻松的事

书中强调要把学习做成轻松的事,愉快的事。尹老师想方设法让她的女儿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尹老师常和孩子玩“开小卖部”买卖物品,教孩子学加减乘除,促进孩子数学运算能力,在玩中感悟到数学的魅力。 “学习为什么非得是苦的不可?我们都希望孩子喜欢学习,如果把学习做成一颗酒心巧克力,孩子如何能不喜欢;如果把学习做成一颗牛黄解毒丸,孩子又如何能喜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让学好一门功课,首先要

让她喜欢这门课。”这些观点极大的触动了我们!原来我们只是一味的用考试分数作为还在好坏的标杆,现在我明白了只有学生真正热爱学习,在学习中尝到乐趣,他们才可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大人在要求孩子学习时往往带有很大的功利性,让孩子把学习当成一种为了大人面子的任务,而不是一种乐趣。家长这样的做法不能说是成功的!

三、教孩子学“乖”未必是好事

从书中我也感悟到自己以往教育观念的失策。我们家长在生活中,动不动就说“你真乖”或者“你不乖”,将“乖”当成了一个衡量孩子的标杆。具体内容就是听话,按师长和家长要求做事。而在鼓励孩子成为“好孩子”的过程中,往往也剥夺了孩子建立自信和良好自我形象的独立空间,甚至无形中扼杀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孩子有时不按父母的要求去做,不听从父母的指令,那就是孩子的一种不自觉的反抗。如果我们过早地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是不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而且容易扼杀孩子的天性,使孩子从小失去最珍贵的创造力,这会给父母留下难以弥补的悔恨。

书中说“不是所有成为父母的人都会做父母”,我想说,只有家长好

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正确的教育方法是一把精美的刻刀;错误的教育方法是一柄锄头——当我们手上有一块玉石时,我们必须做的正确。

姚 云 东

2013-8-20

第三篇:《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

我们创造了一个孩子,不仅有责任让他长大,而且有责任让他幸福。 ——摘自《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在寒假里,我有幸拜读了著名教育家尹建莉所著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每读一个段落我都联想到自己,反思自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是否有不恰当之处,里面的很多教育观念令我受益匪浅,也有一些观点造成冲撞,整体而言,还是有很大启发的。中国教育中的“不打不成才”,“学而优则仕”等传统教育思想在面对西方多元发展的教育冲突之下,脆弱一面逐渐显现出来,为人父母、为人师表都是一门精深的学问

一. 孩子有自己的思想,只要他自己察觉到,有对自己负责的态度,会相应的进行调整。

家长不应在孩子面前扮演一名权威的长者,不应对孩子进行不间断的指令和监视,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在我们的内心树立起一种尊重孩子的思维方式,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拿出足够的耐心,培养孩子的自觉意识。孩子心中有数,有对自己负责的态度,会进行自我调整;如果反之,家长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可以在这个时候施加一些人为干预,可以通过健康的引导方式,令孩子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从而用孩子能接受的思维加以矫正。孩子的生命在成长过程中都有一种自我塑造、自我成形的表达潜力。我们作为家长,要认清自己的局限性。

二. 孩子说谎,有两种原因,一个是模仿大人,一个是迫于大人施加的压力。

中国传统教育制度里,大多数父母都期盼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甚至将自己未完成的梦想、未完成的计划施加在下一代的身上,这过程中,家长对孩子很严厉,每一种过错都不轻易放过,批评指责,说一不二,也不尊重孩子的想法,不体恤孩子的愿望,这会造成孩子的情绪经常性紧张和不平衡,所以为了逃避,或者其他的原因,就会发生不诚实的行为。父母是可以值得信赖的人,如果孩子对我们撒谎,我们感到的不应该仅仅是生气,还有伤心——为什么不值得孩子信赖,除了孩子的顽皮天性,也要反思为人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是否出了差错。

三. 把学习当做轻松的事情,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能力。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实,思维发展与语言系统的发育有密切关系,学习新知识需要依赖已有的智力背景。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无限的,通过“阅读”,可以让孩子的语言系统发育的更好,进而提高思维能力及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在书的选择上,作者提到,不看“有用”的书,是在选择中医孩子的阅读兴趣为核心要素,不将大人“有用”的书作为选择标准。学校组织的日常读书活动中,一些推荐的必读名著都是以教育者的角度去推荐作品,其实孩子的乐趣多姿多彩,天文,地理,动物,植物,军事,人文等,这些方面可以放得更开,让学生有更大的选择自己爱好的自由权利。在这个过程中,也不能一味的沉迷自己的兴趣中,作为家长的我们要进行必要的干预手段,防止偏科等消极现象的出现。

读书,可以让人的心境保持平和,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不过因为作者的孩子是女儿,可能在教育方式上会有区别,男孩子可能更喜欢动手操作。读完本书,有一些深深的感悟,也有一些深深的忧心,毕竟在主流应试教育的浪潮中,如何让孩子在未来里有竞争力,不被社会淘汰、拥有一个好的发展,也是我们为人父母发自内心的期盼。 在幼儿期,孩子的好奇心旺盛,模仿力强,作为家长,我们要从这个时候就开始重视孩子的道德认知发展,需要通过一定的“他律”手段让孩子直接形成好孩子要尊敬父母,尊敬老师,尊重他人,尊重长辈,要诚实礼貌的基本社会道德意识,这个过程是必须严格的,不应为了照顾孩子的情绪或者兴趣有丝毫的妥协,我们需要培养一个正直的善良的下一代,而不仅仅是思维活跃学习棒的小青年。

其实在教育问题上,作为母亲的我不愿意被一种固定的思维或者模式去教育自己的孩子,我们做的就是帮助他发现,找到他自己热爱的生活,而不是代他们生活或者说是生活道路的选择。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让我看到认识到初为人母的局限性,作者在书的引言中说道“妈妈是朋友,妈妈是老师,妈妈是孩子的引路人,常常影响孩子的一生”。其实教育就在身边,每一个细节都是一个好的契机,而在合适的契机里去教育孩子,不会让孩子觉得厌烦,又能虚心接受我们的意见,可能是一生要修炼的学问。

书中提到作为父母,不要轻易破灭孩子的希望。人生可以没有很多东西,但唯独不能没有希望。我们可以批评孩子,但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方式去批评,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树立自信心。在这方面我需要做的还有很多。无菌舱里培养不出体格健壮的人,我希望彦博在成长中遭到一些磨难或者是不快乐的事,我们都可以相伴的度过。作为父母,我们不可能永远保护他,唯有支持他,当他坚强的后盾,让他自己去探索,去实践,找到自己喜欢的路。哲学家弗洛姆说过,“教育的对立面是操纵,出于对孩子潜能的成长缺乏信心...”,其实也有对自己信心不足的表现,作为父母,我们要培养一个内心强大的孩子,首先要自己强大, 以身作则。刘墉说过,一个人的幸福与否,不是由社会大环境决定,而是由他身边接触亲密的六七个人决定,家长需要正确营造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教育小环境——家庭,我们在教育还自己的过程中,不能只流于形式,我们要懂得欣赏孩子的优点,也要接纳孩子适当的缺点,当然这一切都建立在健康的人格基础上,对于优点,我们要表扬他,让他意识到这样做是正确的,而对于缺点,我们可以用幽默的方式去调侃,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正确,去加以改正。

谈到这里,愈加觉得教育是一门精深的学问。著名哲学家雅思贝尔在他的《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动摇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卢梭在《爱弥儿》中写道,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影响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最好的教育。

教育不是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称之为教育,在于它是一种人格的唤醒。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我们的最终目的都是让孩子学到知识,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家长,老师的作用都不可或缺,同样的重要。

尹建莉老师另一个教育方法也值得我学习,比如她给圆圆做的记功簿。其实在当下的年代里,孩子看到的世界更新鲜,我们曾从物质匮乏的一代中走来,我们所在意的物质刺激可能远不能刺激到孩子真正的热情,即使是带来,也是阶段性的,所以我们应该适当的做出选择,培养孩子真正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能力,而非是用物质不断刺激孩子的热情。

好妈妈,好老师都重要,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也离不开学校。以上就是我看本书的一些感悟,下面做一些摘录,留存。

附读书摘录:  反复的批评就如同贴到墙上的“记过簿”,会把孩子的缺点固化下来,使孩子难以和那个缺点剥离开来。

 暴力教育能让孩子变得顺从,不会让孩子变得聪明和懂事;能让他们变得听话,不会让他们变得自觉和上进——暴力教育能得到一些暂时的、表面的效果,但它是以儿童整体的堕落和消沉为代价的。通过打骂来促成孩子学业进步,结果只能让孩子对学业产生厌恶;用打骂来让孩子听话,孩子只会变得更加逆反固执.

 不是穿了西服就变成绅士,不是生了孩子就会做父母。做父母需要学习,需要学会如何爱。学会爱是个很大的命题,需要慢慢去学,最简单的第一步就是不再打骂孩子,不做穿西装的野人。

 欣赏孩子不是只赞赏他的优点,更是如何看待他的缺点。你看他总是用“象牛顿一样”的眼光,他就会真的越来越像牛顿。“像牛顿一样”,这不是一句表扬,而是批评。

 暴力教育能让孩子变得顺从,不会让孩子变得聪明和懂事;能让他们变得听话,不会让他们变得自觉和上进。

第四篇:《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

在寒假里再次重温了教育专家尹建莉老师所写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对于尹老师所写的家庭教育方面的心得又多了一些感受与体会。本书以一则寓言开编:一位农夫得到一块玉,想把它雕成一件精美的作品,可他手中的工具是锄头。很快,这块玉就变成了更小的玉,而他们的形状始终像石头,并且越来越失去价值。

尹老师把每个家庭的小孩比作一块玉,一块未经加工的、纯天然的玉石。家长为了使自己的小孩适应这个社会,成为有用的人才,都需要对孩子进行教育,然而有的家长成功了,有的家长却看着自己的孩子不禁叹气,因为后者使用的工具是锄头!

看完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后,我深感家庭教育的重要,尤其是幼儿教育。尹老师结合自己的教育经历以及培养女儿的经验写了这本书,把很多家长可能面临的教育难题给出了很好的建议,其中有几个问题让我感受特别深刻的,下面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如何提高爱的质量----告诉孩子“打针有些疼”。

小孩出生后,不管是治疗生病还是预防病毒,都将要面对打针这个问题,很多小孩出于对打针的畏惧,都会用“哭”来表达。尹老师在她的女儿很小(才一岁八个月)但是能大概明白道理的时候,很耐心地告知女儿为什么要打针,而且告知女儿打针是会有些疼,还做了很生动的解释,就像女儿从小板凳上摔下来一样的疼,还给了女儿鼓励:妈妈觉得圆圆很勇敢,你试试看自己勇敢不。能忍住就不哭,要是忍不住,想哭也没事儿。这些话不仅鼓励了孩子,还给了孩子退路,即使哭了也不要紧。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们让孩子打针时都是采用哄骗、威吓或者强制的手段,孩子对打针没有概念,而且每次打针前都遇到家长这般对待,就会感觉打针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其实家长的做法不但放大了孩子的痛苦,也没有教会孩子在遇到困难时勇敢面对。任何人对于未知的事情肯定会有害怕的感觉,小孩也不另外,当我们在小孩开始能听懂父母的话时就告知孩子打针的“真相”,那么孩子就能自己努力去克服打针带来的疼痛。尹老师同时讲了一个事例作对比,孩子要做“超声雾化”,事前没有跟孩子解释清楚,即使做雾化一点也不疼,但是鉴于小孩对于未知事物的恐惧,小孩大哭着激烈地抗拒做雾化,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看到要做雾化都呈现出紧张的态度。

尹老师引述卢梭在《爱弥尔》中谈到“人在开头的一刹那间,也就是尚处于天真纯洁时期所接受的感知,将对他的一生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这就告诉我们,不要以为孩子小就什么都不懂,就以我们作为大人的感觉去让孩子接受未知

1的一切,有时就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告知孩子生活中一些常见事情的真实情况,帮助他去面对,这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一章节中提到了7个话题,这7个话题让作为教师的我一再陷入沉思。分别是“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惩罚你,不让你写作业、替孩子写作业、不写“暴力作业”、学习不要“刻苦努力”、不考100分、考好了不奖励。

看到这几个话题的时候,我想你和我一样,都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因为这里面其中有些话题与我们日常的观念不一样,甚至有些还与我们所要求的背道而驰。就如“惩罚你,不让你写作业”。我想任何一位教师或者家长都不会说这样的话,我们都会担心,孩子能够不写作业会感觉更好,认为那完全不是惩罚,说不定他们还乐意得到这样的惩罚。尹老师做出这样的教育决定的时候,在孩子刚上一年级的时候,孩子对于老师的评价还是十分在乎,而且对于做作业没有十分深刻的体会,这时孩子的作业做得很马虎,连续写了两遍都写不好,结果尹老师就收起了孩子的作业本,告诉女儿:“我想取消你写作业的权利,以后不许你再写作业。”对于一个懵懂的孩子,当然是不肯的,她也不想第二天受到老师的批评,结果最后经过一番教育引导后,孩子承诺好好写作业。还有“不考100分”,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绩优异,会鼓励孩子考出好成绩甚至是100分,孩子考得不好时难免会失望并对孩子进行说教。

细细阅读了尹老师关于这几个话题的解释后,我明白尹老师这样做的目的不是真的不关心孩子的学习,而是从另一个侧面鼓励孩子认真学习,而且能够抓住不同时期孩子的心理特点,恰到好处地给予好的引导,从而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以及责任心,并减轻因为考试所带来的压力。正如尹老师所说:“学习为什么非得是苦的不可?我们都希望孩子喜欢学习,如果把学习做成一颗酒心巧克力,孩子如何能不喜欢;如果把学习做成一颗牛黄解毒丸,孩子又如何能喜欢?”这真是一个生动的比喻。

三、“儿童多动症”是个谎言

“‘儿童多动症’是个谎言”这个话题出现在本书的最后一个章节,看完尹老师对于这个话题的讲述后,我觉得现在“儿童多动症”成了众多家长逃避责任,给自个孩子各种难以理解行为的一个解释,甚至是一个借口,继而理所当然地表示孩子这样子我也没有办法。现在判断是否患有“儿童多动症”较多是根据量表评分所得,但是这些量表当中的很多行为都是一般孩子都有的,只是程度上不一样罢了,结果比较好动的孩子被贴上了“儿童多动症”的标签。一开始家长会想方设法减轻孩子的多动,寻医问药,为了不让孩子觉得自己特殊,不告知孩子实情,结果导致有的孩子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要经常看医生,经常吃药。这在无形

中给了孩子压力。然而是药三分毒,而且精神类的药物大多有较明显的副作用,结果孩子没有治好,反而并发出其他的症状,这时,有的家长泄气了,无法接受自个的孩子这般不如意,无奈地接受的同时也让其对自己孩子的不当行为一个“合理”的借口,“无限”包容孩子的行为,从而缺乏正确的行为教导。结果可想而知,不正确的教育方式下严重影响了孩子的成长,无法控制自己的言行,同时渐渐地也让孩子养成遇事就逃避、找借口的不好习惯。无可否认,现实生活当中确实存在患有“儿童多动症”的孩子,但是我们并不能借此理由来解释孩子的一切行为,更不能以此就纵容孩子的言行举止,我们需要正确地看待事情的发生与结果,并给予合适的教育,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成才。

除了以上的一些话题外,书中还有一些教育措施值得我去思考的,如每年都来的圣诞老人、开“小卖部”、小小独行侠、只设“记功簿”不设“记过簿”等。第一次看《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的时候,我从一名教师的角度去看待书中提到的教育措施,它们使我的心中有着很多的疑问:为什么可以这样做,这样做真的行得通吗?孩子们都能接受吗?再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明白这本书不是拿老师与家长作比较,只是在说明一个很重要,却时常被忽略的道理:家长在教育孩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看完整本书后,我深深感受到在合适的时期给孩子以适当的教育,那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让我明白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有助于对孩子的教育。

但愿我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拿的是刻刀而不是锄头!

第五篇:《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

当我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时,时常被篇篇短文中所贯穿的育儿智慧打动,也常常看着看着就陷入我儿时经历的各式各样有利或是有害的“老式教育”中。其实我觉得每篇短文都值得为人父母者所深思和反省,它颠覆了许多根身蒂固在父母身上那些坏掉的教育理念。每篇文章都很值得写一篇详细的读后感,以加强这种公平和更人性化的教育方式,真正的将这种教育溶入到自身的血液中。每个女人天生下来都可以做“妈妈”,但是否能做一个好妈妈是需要学习的。套用一句话来讲就是“世界上没有坏妈妈,只有懒妈妈”。

“妈妈是朋友,妈妈是老师,妈妈是孩子的引路人,妈妈教育方法的差别,常常影响孩子的一生。”——这就是这本书的引,也是深深吸引我的地方。作者在文中说:“年轻的父母会得到一块玉--------可爱的孩子---------多年后的结果却是,一些人得到了令人满意的作品,一些人眼瞅着玉石的变化越来越失望。二者的区别,就是后者使用的常常是锄头。”

这本书的作者本身是一位教育专家,曾经做过老师,同时她也是一位成功的妈妈,培养了一位出色的女儿。因此这本书可以说是作者从事教育工作以及身为人母教育女儿的过程中总结出的经验之谈,同时这又是一本非常专业的教育书。书中的观点与事例紧密结合,阐述得有理有据,又提供了大量切实可行的教子办法。该书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加上作者作为教育专家的独特视角为读者奉献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故事和点评。把我们一般家长经常会认为很正确的事情从孩子和教育的角度进行了颠覆。而通过她自己对女儿16年的实践教育,告诉家长们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不难,把一块玉雕琢成艺术品靠的是正确的工具。

书中的很多做法是作者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的方法和经验,因此具备可操作性。并且,作者对现行的教育弊病做了大胆的批评,观点鲜明。对于读者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例如在如何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中,作者提出了一系列与我们家长常见的做法截然相背的逆向思维:“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惩罚你,不让你写作业;学习不要“刻苦努力”;“不考一百分”;“考好了不奖励”, 这些观点听上去令人耳目一新,又觉得不可思议,往往细细揣摩后,才有一种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顿悟。

关于家庭教育,当然我们承认,孩子家庭教育的影响远远大于学校教育。作为一位充满良知又懂教育的妈妈,作者是如何一次又一次的“冒险”抵抗女儿学校老师的不良教育。比如为了和女儿一起抵抗老师的“暴力”作业,她替女儿写了几年的家庭作业。为了抵抗老师不正当的处罚,她宁愿女儿再次接受处罚,也不让女儿做本来就是错误的事情。

虽然是一本家庭教育的书,但我认为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教育都是相通的。书中记叙了许多事情再次地证明了作为一名教育者只要真正从爱、理解、尊重孩子的立场出发,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孩子,都可以被塑造成为优秀的人才。 但真正的问题是,当我们在一次又一次的抱怨孩子不懂事、不听话、总是在犯错误,永远达不到自己理想的时候,我们愿不愿意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我们愿不愿意向孩子承认或向自己承认“我错了”。如果我们没有这种勇气或不愿做出这种反思,我们就不要奢望我们的孩子会有所改观。甚至我们有的家长或老师对孩子不满了,非打即骂,打骂的理由是充分又充足的,简直无懈可击。书中说:“打孩子是一种陋习和恶习。一个用武力征服儿童的成人,无论财富多么丰厚,地位多么显赫,学问多么高深,打人的理由多么充足,都是智慧不足的表现。这一瞬间,你以为自己强大而正义,其实是缺少理智,恃强凌弱;你在弱小的孩子面前心理全部失守,只能从体力上给自己找平衡——在爱的名义下施暴,此时此刻你的行为如此粗野,不过是个穿西装的野人。”

“在爱的名义下施暴”这句话给我很强烈的感受,它让我越来越深刻的反思,我们作为父母在做孩子思想工作的时候,总是在强调“我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问心无愧。”良心和爱固然是必须的,但这毕竟是主观的,而且我想这也是一种比较自私的想法,毕竟你主观感觉的是对得起自己,那孩子呢?如果不被孩子所接受,即使我们再煞费苦心,也是失败的教育。我们要求孩子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我们作为母亲有没有树立起作为妈妈的理想;我们要求孩子从小认真学习,我们作为母亲有没有把“教育”作为一门功课来学习?如果我们没有,又有什么资格去要求我们的孩子呢?他就这样长大了,谁为他负责呢?我们应该为此感到忧虑。没有道德败坏的孩子,只有不幸的孩子。我们没法改变无法改变的事情,但我们可以让每一个到我们手中的孩子感觉到幸运,要知道他已经不幸很久了。

作为一位母亲,我越来越感觉自己的无知和无能。回想自己这几年,许多事情感觉力不从心,我们总是宽容自己一次又一次的犯错误,可我们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我们犯了错误可以改,可我们孩子的生活却永远不能够从头来过。

培养一个好孩子,不仅是对家庭负责,也是对未来社会负责。正确的教育方法是一把精美的刻刀;错误的教育方法是一柄锄头——当我们手上有一块玉时,我们必须做的正确,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只不过用的次数多少而已。作为父母,我们创造了一个孩子,不仅有责任让他长大,更应让他有质量的生活;作为父母,我们除了教会孩子知识,更应教会他们做人。

看这本书,真觉得受益匪浅!教育就在身边,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是教育最好的契机,关键是你拥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法加以引导。让我们记住她的一句话吧!“孩子不是为了“长大”或“成功”、“成才”活着,孩子首先是为了“童年”而活着。”教育不应该有功利性,爱孩子才要施教,施教应该溶于浓浓的爱中。

青松路社区—朱娌娜

上一篇:红十字心肺复苏范文下一篇:混凝土绿色生产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