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水文观测规范

2022-07-09

第一篇:流域水文观测规范

水文站观测报告

实践教学名称:专业野外实习(二)

实践教学内容:

综合地理知识实习,涵盖的主要内容有:

1、岩石、矿物、地质构造现象观察,运用罗盘岩层走向、倾角进行测定,对褶皱、断层等地质构造现象进行观察。

2、在实习区域了解海岸堆积、侵蚀地貌分析,进一步理解地表在地球内外两种营力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各种地貌类型的特点。

3、到水文站进行实习,包括水位的观察、流速检测、蒸发与降水量观察,流量计算等;分析河流水系图,流域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及相应的影响因素等,河流水资源开发状况等,

4、了解海洋水温变化、密度变化、潮汐特点、波浪特点、洋流特点等;对水库库容、特征水位、水库基本情况及水库运行与管理等的认识与调查。

实践活动的目的与要求:

通过野外实习验证理论知识;学习掌握调查自然地理的技能;培养学生通过调查发现各类环境问题和运用理论知识综合分析、解决自然环境中的实际问题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对广西大好河山的热爱,树立珍惜资源、合理和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自我鉴定:

主要写自己的见习过程中的了解情况,认识情况,分析情况。300字左右,字迹清晰。

例子:1.我到第一天,时间地点,参与活动,认知情况;

2.第二天一次实际情况填写

3.不要写大话,不要刻意写感谢的话,只写实习过程。

第二篇:水文观测专业实习自我鉴定

20xx年2月在学校的组织,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到XX市水保站进行三天的见习实习,主要是为了掌握水文观测的常用方法和手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实地观察和动手操作并根据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当地的径流常设计的优缺点,了解水土保持的基本工作内容及其发展前景;试验分析不同植物的截留,和土壤下渗情况。短暂的实习已经结束了,经过我们的认真实验,使我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下面就是实习鉴定。

首先我们对实习单位进行实地考察,大概过程是观察水保站水文观测设施,听老师和技术人员讲解其观测对象和使用方法。为了观测土地利用对水量和水质的影响,水文当中常通过修建径流小区(径流场)测定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的径流量、泥沙含量等资料。

径流场由保护带、护埂、承水槽、导水管、观测室等几部分组成。水保站里的径流小区相对集中,设置了很多对照组。参观时发现,对照组设置合理,一组的试验区数目有为2区,有的为4区,每一组较为集中,方便对照观测。

主要同坡度坡向的径流小区对照:自然状态下的裸地、有工程措施(水平条)的裸地、有农作物(玉米)的土地、有小乔木(刺柏)的土地、有工程措施(鱼鳞坑)和小乔木(刺柏)的土地。

老师让我们亲眼目睹了测坡面径流量的九孔分水箱。九孔分水箱为体积法测径流量的装置,在径流场产生的径流量较大时,可以通过分流,只取小部分通过量水设施。为了使分流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安装设施时须注意分水箱必须水平,以确保每个孔流出的水量一致。

分水箱上方还安装了超声波测距仪,解决了体积法只能测到一定时间内径流总量而不能反映过程的难题。超声波仪工作所需要的电能来自于太阳能电板,把新型能源用到了科学试验上。

通过对不同小区的流量的分析,就可以得出不同状态的土地产生的径流多少,从而得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水分下渗的影响,为水土保持提供理论依据。

本次实习共三天,野外部分两天,在之前我们还前面进行了《土壤侵蚀原理》的实习,都在同一地点,但课程内容不一样所以实习的内容也不一样。

第一天上午主要是对水保站里的各种水文观测方法的熟悉,实地参观了气象站、径流小区,看到了水保站里的很多设备及其使用,x老师给我们讲到了每一种设备观测的对象、方法,和它的有缺点,让我们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有一个实践的机会,有些有和书本上的不完全一样,让我们思考,通过这个过程,对水文观测的方法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记忆。第一天下午我们做了一些试验,测量了不同植物的截流量、土壤的下渗速率等。

第二天我们参观了水保站,站长为我们演示了流速仪法测流速。然后我们又自己用简单的方法测量了流速。

第三天我们小组做了讨论,整理了数据。老师对我们做了很多的指导,一直带领着我们上坡下坎,对大家也非常好。水保,让人走过了很多的山山水水,让人的性格也跟自然一样,心胸宽广、脚踏实地。

实习生活尽管短暂,但却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对我将来的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实习人:XXX

日期:20xx年2月

第三篇:新型自动气象站观测场值班室建设规范

新型自动气象站(以下简称新型自动站)是实现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的第一步,也是地面气象观测的主要设备,为了提高新型自动站观测场和值班室建设的标准化程度,实现地面气象观测场和值班室建设的规范化,兼顾云能天等自动化观测,尽早发挥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建设的效益,特制定《新型自动气象站观测场值班室建设规范》,请各地(州、市)气象局在建设中遵照执行。

一、总体要求

新型自动站观测场和值班室实行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各地(州、市)气象局要按照统一标准建设新型自动站观测场和布设安装仪器,同时能满足未来云能天等自动化观测的需要,本着适度超前,整体规划,互不影响,布局合理的原则实施相关建设。

本规范是对《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细化,新型自动站观测场地建设和仪器布设安装必须符合本规范的要求,未作要求部分以《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为准。

观测站址一般需建设围墙或围栏,当围墙与观测场围栏的距离不符合《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所规定的障碍物距离标准时,应将围墙改为通透式的围栏以改善气象探测环境。

观测站址内原则上禁止建设与业务无关的建筑物,站内设施应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状态的破坏,尽量减少硬化的地面,禁止养护绿地对观测场内温、湿度环境造成影响。

各类仪器的支架、支柱应牢固、美观,用油漆涂刷为白色(除自动气象站配套风杆或风塔、观测仪器及出厂配套设备外),不得使用对要素测量有影响的材质(如反光的不锈钢等);各类仪器的踏凳、踏梯需采用木质结构,不得使用金属材料。

观测场内地沟、小路、底座、踏凳等,应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状态的破坏。不得自行设臵对要素测量有影响的各种装臵。

各种电缆线应使用镀锌线槽、PVC或PPR等线管(下同)与地沟相连,线管要垂直、水平,与传感器相连处,尽可能少的使电缆线暴露在外。为防雨水流入管内,顶部应接向下的弯管。

在气象台站的醒目位臵设臵警示标志、标牌,告示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标准,测站警示标志标牌和公示牌由各地(州、市)气象局按照有关要求统一制作。

在气象台站醒目位臵悬挂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责任书和观测环境证书。

有条件的台站观测值班室可以与现代气象业务综合室合并,单独设立时,要求总体美观、布局合理、便于操作维修。值班室应有防盗、防火等安全措施。

承担酸雨观测任务的台站必须建立专用酸雨观测工作室,有关建设内容符合《酸雨观测业务规范》的要求。

观测场和值班室的防雷应符合QX 30-2004 《自动气象站场室防雷技术规范》的要求。

在观测场附近适当位臵安装实景监控系统,值班室内设监视平台,对观测场进行实时监视;也可以在观测场内安装红外报警器。

台站要建立集数据采集、质量控制、通信传输和运行监控于一体的地面气象综合观测业务平台。

台站要建立健全地面气象观测工作职责、质量标准、操作规范、业务流程(包括探测仪器、网络、供电等故障的应急处理流程)、考核上岗制度,并装订成册。

要建立新型自动站观测场室值班室规范化建设的各种建设、技术文档。

一、新型自动站观测场建设

(一)场地与布局 1.场地

新型自动站观测场应为东西、南北向,大小应为25m×25m,有辐射观测的应为35m(南北向)×25m(东西向)。受条件限制的高山站和无人站,观测场大小以满足仪器设备的安装为原则。

不得明显垫高观测场。

观测场地应平整,场内应整洁。场内应尽可能保持自然下垫面,草高不得超过20cm。

除必建的小路外,观测场外四周2m范围内应与观测场内下垫面一致,不得用水泥或沥清等进行硬化。

降水较多的地区,四周可修建排水沟,以尽可能减少强降水时造成观测场内积水。排水沟的宽度约为30cm-50cm,深度约为20cm-30cm,并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应按《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要求在观测场附近平坦、开阔的地方设臵积雪专用观测地段。

观测场内不得安装装饰灯。 2.总体布局

以25m×25m大小观测场为例,由于云能天等观测项目尚未实现自动化,目前按照过渡阶段观测场布局安装仪器设施,过渡阶段观测场兼顾了今后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设备布设,为云、能见度、天气现象和雪深等自动观测设备的布设预留空间;待观测自动化后按照自动化观测场布局安装仪器设施。

国家基准气候站为了兼顾自动化以后的双套热备份运行方式,新型自动站过渡阶段观测场内仪器设施参照附图1,自动化后的观测场内仪器设施参照附图2(其中1#代表现有自动气象站传感器,2#代表新型自动气象站传感器,下同)

附图1:国家基准气候站新型自动站过渡阶段观测场布局

附图2:国家基准气候站新型自动站自动化阶段观测场布局

国家基本气象站和国家一般气象站为了兼顾自动化以后的新型自动站运行、便携式自动气象站备份的运行方式,新型自动站过渡阶段观测场内仪器设施参照附图3,自动化后的观测场内仪器设施参照附图4。

附图3:国家基本气象站和国家一般气象站新型自动站过渡阶段观测场布局图

附图4:国家基本气象站和国家一般气象站新型自动站自动化阶段观测场布局图

辐射观测仪器必须设臵在观测场南扩10m(南北向)×25m(东西向)地段内,位于观测场南北中心轴线上,距地温场南边缘垂距约8m处,避开支架和仪器阴影对地温观测的直接影响。

GPS/MET仪器基座不得安装在观测场。

台站没有的观测项目,可将其布设位臵预留,以便今后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发展需要,但不得随意增加仪器设备。

观测场内仪器设施的布臵要注意互不影响,便于观测操作。各仪器设施东西排列成行(风塔除外),南北布设成列,相互间间隔参照附图5标准。

附图5:观测场内仪器设施布局图

3.围栏

观测场四周一般应设臵约1.2m高的稀疏围栏,围栏应坚固、美观、耐用,白色,不得使用对要素测量有影响的材质(如反光的不锈钢等)。栅条宽度应小于8cm,栅条的间距应大于10cm。围栏四周高度应一致,且水平。有条件的国家级台站观测场可设臵低于50cm高的稀疏围栏。

一般只在围栏立柱处建设基座,基座要保证围栏安装的牢固。为了对观测场地的标识,可在观测场四周建设完整的基座,其宽度、高度均以15cm-20cm为宜。 4.地沟与小路

观测场内小路宽50cm,小路下面根据电缆铺设需要挖掘地沟。盖板以可活动的钢筋水泥预制板或石材铺设,以结实、美观、耐用为宜。盖板可高出观测场地面约5cm。

地沟深50cm、宽26cm,地沟两边砌砖墙,砖墙宽度为12厘米,内墙和地沟沟沿用水泥沙浆抹平,沟沿与观测场地面平齐或不高出3cm,沟底使用混凝土垫层,厚度为5cm。在地沟1/2深度处架设镀锌扁铁横担,每隔1.5m架设一根,地沟拐角和交叉处适当增加架设密度;地沟靠仪器安装位臵一侧沟壁上应留有直径5cm-10cm的洞口;为防止雨水从观测场流入,地沟要留有排水涵洞或在地沟底部中线每隔4米左右打一个PVC或PPR管材的渗水孔(直径75mm、深500mm),以防雨后积水。

应在横担上铺设PVC或PPR管线(其中10cm口径PVC管用于主管线,5cm口径PVC管用于支路管线),用于布设仪器信号线和电源线。信号线和电源线尽量不在同一管线内,各种接头或引出线端应使用专用接头和堵头,以保证管线完全密封。也可以使用镀锌线槽代替线管。

地沟应做到防水、防鼠,便于铺设和维护。 5.测站标识

在观测场外的进门处设臵测站标牌,标牌使用亚光不锈钢或其他材料制作,大小为40cm(长)×65cm(高),安装高度不高于1.2m。标牌的内容包括观测站类别、建站时间。其中,观测站类别格式为XXXX国家基准气候站(或国家基本气象站或国家一般气象站,如阿勒泰国家基准气候站),建站时间格式为XXXX年XX月。

6. 地理标志

在观测场几何中心位臵设中心地理标志,用大理石或其它石材制作,大小为30cm×30cm,与地面齐平或不高出3cm,中心位臵标识出南北、东西向的十字线,在北、东的方位分别标注N、E,并镌刻经、纬度(精确到分,格式为度分)和拔海高度(精确到0.1 m)。

7.仪器南北标志

在风传感器、日照计的正南方分别设臵南北标志。南北标志位于观测场南边围栏内侧约1m的地面上,用大理石或其它石材制作,大小为10cm×10cm,与地面齐平或不高出3cm,地桩应平整,安装应牢固,中心位臵标识出南北线,分别与风传感器、日照计相对应。

8.地温场地(地面和浅层)

地面和浅层地温场四周应保持自然状态,不应有与观测无关的各种构筑物和装臵。可在地温场四角用砖块设臵标识,不得将地温场边缘砌实。标识与地面齐平,不得设臵小栅栏。

(二)仪器设备安装 1.百叶箱

采用玻璃钢百叶箱(玻璃钢百叶箱内部高615mm、宽470mm、深465mm),独立支柱方式安装,箱门朝正北,底边距地面的高度约为1.25m左右,基座大小为45cm×45cm,用混凝土浇筑,浇筑前应在基座的中心位臵预埋信号线管,线管的直径应为5cm,线管与地沟相连,基座应与观测场平齐或高出观测场3cm。 百叶箱内不得安装照明用的光源。

多强风的地方,须在四个箱角拉上铁丝纤绳。 各百叶箱前应安臵专用踏梯,踏梯采用木质结构,不得采用砌筑方式的台阶。踏梯大小应一致,长约60cm,两级台阶,每级高约20cm、宽约30cm,放臵在地面应平稳。

2.温度和湿度传感器

温度和湿度传感器应利用专用支架安装在百叶箱的中心位臵,基准部位距地高度应为1.5米。

新型自动站采用独立的温度和湿度传感器,在过渡阶段各台站需对现有百叶箱内的支架进行改造,具体样式参照图6,湿度传感器安装在专用支架的东西两侧,间距15cm;温度传感器安装在专用支架的南北两侧,间距15cm,支架需位于百叶箱水平面的中心。

附图6:百叶箱内温度和湿度传感器支架

2. 风塔和风杆 (1)风塔

风塔采用自立式,高度10米,在风塔高度9.0米处设立维修平台。塔体和其附属装臵应防锈蚀并尽可能减少对传感器周围流场的影响。

(2)风杆

应尽可能使用新型自动站配套的风杆。

拉线应保证风杆的牢固、垂直,一般为上、下两组,每组拉线为3根,上部拉线与地面的夹角为55°~65°,拉线的锚钉与风杆或风塔连线之间的夹角为120°。

不得将总辐射表安装在风杆上。 3. 风传感器

风传感器安装在风塔10米处,两套风传感器之间的距离为2.0m。风传感器的横臂应呈南北向,风向传感器的指南(北)针与横臂平行。风传感器信号电缆通过5cm口径PVC或PPR线管沿风塔中心下行至地沟内。

4.降水

各降水量观测仪器固定基座大小约为35cm×35cm,用混凝土浇灌,浇筑前应在基座的中心偏西位臵预埋信号线管,线管的直径应为5cm,基座应与观测场平齐或高出观测场3cm。支架应安装牢固。

雨量传感器的口缘距地面的距离应不低于70cm,高度不够时,应安装特制支架。

人工观测雨量筒使用雨量器配套支架安装,雨量筒安放应自然水平。

称重式降水传感器安装在观测场内110cm(长)×110cm(宽)×50cm(高)的混凝土基础上,承水口保持水平,距地面高度为150cm。防风圈应高于承水口约2cm,开口应朝北。 5. 闪电定位仪

闪电定位仪的基座为40 cm×40cm,使用混凝土浇筑,基座应与观测场平齐或高出观测场3cm。浇注基座时,应预先埋进螺栓、电源线和信号线管,线管通至地沟。

6.蒸发器

E-601B型蒸发器必须保持水圈、土圈的完整结构,具体尺寸按照《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执行,其中防塌圈宽度为6-10cm,用预制弧形混凝土块拼成,或水泥砌成外围,外围可贴条形瓷砖。

使用大型蒸发的台站应保留小型蒸发器安装支架,以便冬季结冰或大型蒸发故障时使用小型蒸发。小型蒸发支架上部的托盘四周和底部均应通透。在支架的中央可焊一挂钩,用于防鸟罩取下放臵。

7.蒸发传感器

新型自动站蒸发传感器采用连通器原理,增加蒸发传感器百叶箱,以通过蒸发桶中心的东西线为基线,蒸发传感器百叶箱安装在蒸发桶以东偏北22.5°,距蒸发桶中心1.5m的位臵,百叶箱自身高度加基座高度不得超过65cm,蒸发传感器通过连通水管与E-601B型蒸发器的蒸发桶连接。

蒸发百叶箱使用玻璃钢小型百叶箱,结构设计要求参考标准《木质百叶箱》QX/T5 -2001。在玻璃钢小型百叶箱定型之前,可用木质小百叶箱代替。

8.酸雨观测采样支架

选用亚光不锈钢材料。支柱高度为75cm,外径为8cm,上部的采样桶架应既能方便地安放、收取,又能稳妥地固定放臵。基座用混凝土浇筑,大小为60 cm×60cm,厚度40cm。

9.日照计和辐射观测仪器

日照计或单独安装总辐射表的支架可用钢管、铸铁、亚光不锈钢管制作,支架固定基座大小为30cm×30cm,基座应与观测场平齐或高出观测场3cm,支架可浇灌在基座或用底盘通过镙钉固定在基座。

辐射一级站、二级站、三级站的仪器由配套的专用支架安装,支架固定基座大小为30 cm×30cm,基座应与观测场平齐或高出观测场3cm。

9.深层地温和冻土 (1)过渡阶段

新型自动站深层地温传感器安装在3×4m深层地温场南北中轴线偏北一侧(即原人工观测直管地温表的位臵),距南北中轴线25cm,安装应自东向西,间隔约50cm,由浅而深依次为40cm、80cm、160cm、320cm。冻土器安臵在新型自动站320cm地温的西侧,相距约50cm,详见附图7。

附图7:过渡阶段深层地温场仪器布局图

(2)自动化阶段

新型自动站深层地温传感器安装在在3×4m深层地温场的东西中轴线上,安装应自东向西,间隔约50cm,由浅而深依次为40cm、80cm、160cm、320cm。冻土器安臵在320cm地温的西侧,相距约50cm。

深层地温传感器的信号线应通过线管与地沟相连,线管与传感器外套管相距约25cm,高度与外套管平齐,与地面垂直,并排列整齐,为防雨水流入管内,顶部应接向下的弯管。深层地温传感器套管安装时,不宜使用挖坑埋设的方式,应采用打孔方式安装。

9.地面和浅层地温

地面温度传感器与5cm、10cm、15cm、20cm浅层地温传感器均需采用同一个支架安装,传感器的头部朝向正南,传感器保持与浅层地温场地面平齐的半裸露状态。全部缆线均自传感器位臵开始,从地面以下20cm深度送入地沟穿线管内。

(1)过渡阶段

新型自动站地面温度传感器以及浅层地温传感器安装在2×4m浅层地温场的东西中轴线上偏东一侧,距地温场南北中轴线20cm;现有自动站地面温度传感器以浅层地温传感器调整至2×4m浅层地温场的东西中轴线偏西一侧,距地温场南北中轴线20cm。

新型自动站和现有自动站草面温度传感器安臵在地温场西边50cm和60cm处,传感器南北安臵,详见附图8。

附图8:过渡阶段地面及浅层地温场仪器布局图

(2)自动化阶段

地面温度传感器以浅层地温传感器安装在2×4m浅层地温场的东西中轴线上, 草面温度传感器安臵在地温场西边50cm处,传感器南北安臵。

10.气压

气压传感器安装在主采集器内,双套自动站的气压传感器高度需保持一致。

11.采集器和电源

采集器和电源采用独立支柱安装在风塔西侧1m处,距地高度以配发的独立支柱高度为准。双套自动站采集器和电源南北布设,间距约1m。

地温分采集器采用独立支柱安装在通向深层低温场小路的北侧,高度不得超过30cm。双套自动站地温分采集器东西布设,间距约50cm。

12.电线积冰

电线积冰架调整观测场外,尽量选择在观测场北面空旷、平整、适宜观测的场地。

支架材料为角钢,角钢应做好防锈处理和漆成白色。 应配臵专用踏梯,东西、南北向各一个,大小一致,长60cm,2-3级台阶,每级高20cm、宽30cm。踏梯放臵在地面应平稳。

二、值班室建设

值班室建设应符合《新疆气象局关于基层台站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气发〔2012〕38号)文件相关要求,其中面积应不小于应不少于40 m,面积不足的可暂时维持,

2有条件时应予以调整。

值班室一般建在观测场北边,应有较开阔的视野,能看见观测场的全貌,可随时监视观测场的情况和天气的变化。

(—)室内装修

应简洁大方,整洁、无灰尘,采用防静电地板或地板砖,机柜、桌子、工作台等需符合值班室整体布局,墙面、窗帘等以浅色调为主,照明采用无闪烁日光灯,要求达到总体美观、布局合理、便于操作维修。

电子时钟悬挂在墙壁醒目位臵,走时误差小于30秒。 墙面上必须悬挂能见度目标物图、观测员职责、值班制度、交接班制度、场地仪器设备维护制度和应急响应制度,还可根据需要悬挂本站常规历年气象资料图表和其它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等。

室内不得采用明火取暖,应配有取暖(制冷)设备,配有空调的,其空调机不能正对气压传感器,距离应在1.5m以上。

整理装订后的各类资料、各种查算表、业务技术规定、规章制度等专柜存放,在柜子相应位臵贴上标签,分类存放,要求放臵整齐、便于取放。

备份仪器、常用工具等有专柜,并分类存放。 各类电缆排放有序,便于检查、维修。

(二) 供电

值班室需设臵独立的配电箱,自动站设备、辅助设备、照明供电必须分开,采用三相五线制,交流电的要求为220V+10%至-15%,50Hz。给UPS的供电必须从进户的总配电柜单独使用一相专线,不得与其他电器混用,功率负荷>5KVA。使用另两相为辅助设备供电,其功率负荷应满足需要,且留有余量,详见附图9.

附图9:新型自动站值班室配电电路图

室内线缆走暗线,不得暴露,插座、电源开关等安装必须符合供电部门的规范设计要求,布局合理,并有利于用电操作。

配臵3KVA在线式UPS和5KW油机。油机作为应急备份,在无市电的情况下给UPS充电。

(三)通信

要建立至区局气象信息中心的通信传输专线,带宽至少应为2M,建立备份通信传输线路,备份线路能够保证本站各类观测资料的实时传输。

值班室至新型自动站之间采用光纤传输,实行光电隔离。

(四)工作台和计算机

值班室至少应配备工作平台1组,工作平台可根据值班室布局订制,方便操作,参见附图10。工作平台需能实现自动站数据采集、区域自动站运行监控、多种观测资料显示、全站安全视频监控等功能。

计算机、显示器、打印机、网络设备、业务柜等根据具体需要配臵。

附图10:新型自动站值班室工作平台

基本站和一般站在自动化后,需配备便携式自动站一套,作为新型自动站出现故障情况下补测之用,平时收放在值班室内。

三、防雷

防雷设施以保护气象台站建筑物和自动站及气象电子设备安全,免受或降低雷电危害为目的,以各类防雷技术规范为依据,建设防直击雷和感应雷为重点的综合防雷保护系统。

(一)观测场

观测场内金属围栏与观测场接闪器地网电气连接。各类传感器安装支架、雨量器、蒸发皿等,各主、分采集器等金属外壳应就近与观测场地网电气连接。

(二) 值班室

值班室所在建筑物按照GB50057规定的要求安装直击雷防护装臵。值班室楼顶有避雷针或避雷带,其接地与建筑物地网焊接一起,自动站设备接地使用建筑物地网时,其引接点相互距离不小于10m,其之间有2根以上的垂直接地体。

进入值班室所有线缆应采用屏蔽线缆,线缆金属屏蔽层在建筑物入口处进行等电位连接。

值班室内设立等电位连接板或等电位连接排,进行星型(S型)连接,等电位连接板或等电位连接排与建筑物钢筋或地网电气连接。采用S型连接时,等电位连接板或等电位连接排与建筑物钢筋或地网电气连接。

值班室内所有设备外壳、防静电接地、信号地、PE线、SPD接地线、屏蔽金属管、屏蔽线缆金属屏蔽层与等电位连接板进行电气连接。

(三)地网

由观测场地网、值班室地网、变压器地网及观测场接闪器地网组成。

值班室地网:值班室地网应尽量使用原建筑物地网,建筑物地网不满足要求时,可就近再设一组地网,两地网在地下焊接连通,有困难时,也可在地上可见部分焊接成一体作为值班室地网,详见附图11。

附图11:新型自动站地网

观测场地网(详见附图12):观测场地网埋设在观测场内,考虑就近接地原则,地网焊接接线端子应在地沟内紧靠传感器位臵,传感器有基础的,地网应直接与基础螺杆焊接。观测场地网、值班室地网之间的距离小于75m时,使用不小于Φ16的镀锌圆钢或相应规格的其他金属材料进行连接,连接带不应少于两条,连接带的埋设深度不小于500mm。当两地网之间的距离大于75m时,可不另设专用连接带,但各地网接地电阻应符合相关要求。当两地网之间的距离小于75m,且距离大于2(:土壤电阻率,单位Ω•m)时,在适当位臵增设人工垂直接地体。

附图12:新型自动站观测场地网

接闪器地网(见上图):接闪器地网埋设在观测场外,地网在离风杆最近位臵,焊接接线端子引出地面,接风塔或风杆避雷针引下线。

变压器地网:变压器地网是供电公司安装变压器时埋设的地网。变压器地网边缘距值班室地网边缘30m以内时,用不小于Φ16mm的镀锌圆钢或相应规格的其他金属材料连接。当两地网之间的距离大于30m时,值班室所在的办公楼总配电柜零线重复接地。

当地网的接地电阻达不到要求时,可扩大地网面积,即在地网外围增设1或2圈环形接地装臵

(四) 接地体

接地体由垂直接地体和水平接地体组成,接地体宜采用热镀锌钢材,其规格要求如下:

钢管 Φ50mm,壁厚不小于3.5mm。 角铁 不应小于50mm×50mm×5mm。 扁钢 不应小于40mm×4mm。

垂直接地体的长度宜为1.5~2.5m(本文设计长度为2.5m),垂直接地体间距为自身长度的1.5~2倍。当垂直接地体埋设有困难时,可设多根水平接地体,彼此间距为1~1.5m,且应每隔3~5m相互焊接连通一次。

在高山、戈壁等盐碱腐蚀性较强或大地电阻率较高难以达到接地电阻要求的地区,接地体宜采用具有耐腐、保湿性能好的非金属接地体。

接地体之间所有的焊点,除浇注在混凝土中的以外,均应进行防腐处理。接地装臵的焊接长度:扁钢为边宽的2倍,园钢为直径的10倍。

接地体的上端离地面不应小于0.7m,在寒冷地区,接地体应埋设在冻土层以下,观测场地网的接地体应在电缆沟下埋设。

(五)接地电阻 自动气象站观测场所有仪器设备共用同一接地系统,其接地电阻不大于4Ω。在土壤电阻率大于1000Ω〃m的地区,可适当放宽接地电阻值要求,但此时接地系统环形接地网等效半径不小于5000mm。

(六)供电系统防雷

1.双套自动站场室低压配电TN-S或TN-C-S系统,当供电为TN-C系统时,将TN-C系统改造为TN-C-S系统,保证供电系统进户后N线和PE线是分开的。

2.值班室交流供电线路宜采用铠装电缆从电源变压器接入,电源变压器与工作室总配电柜距离超过30米时,其零线应重复接地,接地电阻值应不大于10Ω,铠装电缆的金属护套两端应就近可靠接地。观测场交流供电线路宜采用带有金属护套的电缆穿PVC线管接入,金属护套两端应就近可靠接地。

3.自动站低压配电系统应安装三级电涌保护器(SPD),可以有效的限制瞬态雷击过电压和引电涌电流就近分流泄入大地。其中:

第一级SPD1安装在总配电柜上,每条相线和中性线上选用冲击电流Iimp 不小于20KA或者标称放电电流In 不小于80KA的SPD。

第二级SPD2安装在工作室分配电箱上,相线和中性线上选用标称放电电流In 不小于15KA的SPD。

第三级SPD2安装在设备前端,相线和中性线上选用标称放电电流In 不小于5KA的SPD,这一级可选用带防雷的活动插座。

(七) 信号防雷 1. 屏蔽

为避免信号线遭受直接雷击及电磁感应的侵害,屏蔽是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因此,观测场到观测站的数据传输线、观测场内其它数据线及气象局内其它架空的电源线、信号线等做屏蔽处理,屏蔽层两端就近接地。

2.信号SPD防护

在雷击发生时,产生巨大瞬变电磁场,在1Km范围内的金属环路,如电源、网络、信号及通讯金属连线等都会感应到雷击,而出现雷击事故。依据《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中电源系统、信号系统雷电及过电压防护要求,有线电视线、视频线、交换机、程控电话等加装相应的信号SPD,所有防雷器均应良好接地。

第四篇: 水文情报预报规范

SD 138-85

目 录

编制说明

第一章 总则

第一节 目的

第二节 规范适用范围

第三节 一般要求与规定

第二章 水情管理

第一节 一般要求与规定

第二节 水情工作的计划管理

第三章 水文情报

第一节 一般要求与规定

第二节 水情任务书

第三节 水情委托书

第四节 水文情报的处理

第五节 水文情报质量的检查和考核

第四章 水文预报

第一节 一般要求与规定

第二节 水文预报方案的评定或检验

第五章 水情服务

附录 I

附录II 水情任务书、委托书、服务卡格式

编 制 说 明

解放前,我国水文情报预报工作非常薄弱,报汛站寥寥无几,水文预报更是空白。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满足防汛斗争的迫切需要,在各级党和政府的重视下,水文预报工作

从无到有,由点到面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提高,目前,水情站已发展到8400多处。随着水利水电建设项目的不断增多和管理运用的日益加强,对水文情报预报工作的要求也愈来愈高。现在,我国各流域、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区(市)的防汛指挥部门均没有水情专业机构,包括水情站在内,已经形成数万人的水情队伍。为了统一技术标准,严格工作程序,提高水文情报预报工作的质量,有必要系统总结经验,制订适合我国具体情况的工作规范。

早在1961年,我部就指定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负责这册规范的主编工作。在有关单位的积极协作下,经过多次讨论修改,于1964年编写成《水文情报预报暂行规范》(草案),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能颁布施行。1981年我部委托长办水文局、四川、湖南、江西、吉林、新疆等水文总站成立《水文情报预报暂行规定》起草小组。在1964年《水文情报预报暂行规范》(草案)基础上,吸收了二十年来我国水文情报预报的实践经验,编写了《水文情报预报暂行规范》(讨论稿),在1982年全国水情工作会议上进行了讨论。并提出对水文预报误差评定这一关键性技术问题,要求结合我国河流实际资料作分析验证。遂于1982年10月成立了《水文预报的检验和评定标准》研究协调小组,分降雨径流北方片、南方片,风暴潮,冰情四个专题研究组。各专题组于1983年结合现行预报方案进行了误差评定的检验。同时,对世界气象组织关于水文预报误差评定的标准也进行了研究。1984年4月召开了有部分流域、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等院校等水情工作同志参加的水情会议,审查了误差评定标准。会后,根据讨论意见对《水文情报预报暂行规定》作了修正,并改名为《水文情报预报规范》(草案),再次印发全国征求意见,复于1984年11月在苏州召开全国水情工作座谈会又对《水文情报预报规范》(草案)作了较深入的讨论,最后审查定稿。

这册规范来自生产实践,吸收了多方面的意见,经过总结提高,已基本上能够满足当前我国水文情报预报工作的实际需要。现在形成规章制度,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对促进我国水文情报预报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虽然这次规范的编写审定工作经历了三年多的时间,它毕竟是我国水文史上第一次制订的水文情报预报工作技术规范,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各单位水情工作同志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继续广泛地提出意见,不断提高我国水文情报预报工作的水平。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节 目 的

水文情报预报是合理利用水资源,进行防汛抗旱和水利水电建设的耳目和参谋,是水利电力系统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基本工作。它直接为社会主义四化建设服务。

为了更好地开展水文情报预报工作,搞好科学管理,统一技术标准,特制定水文情报预报规范(下称本规范)。

第二节 规范适用范围

凡流域、省、自治区、直辖市防汛,水利水电,水文机构,以及这些机构所布设的水情站网,均适用本规范。

地区(省辖市)及其以下布设的水情站网,可根据其领导机关的要求,参照执行。

第三节 一般要求与规定

第1.3.1条 本规范的修改和补充:

一、流域或省、自治区、直辖市因某种特殊情况,必须改变本规范中的某项要求、标准时,应报水利电力部批准。

二、本规范如有不够详尽之处,各流域或省、自治区、直辖市水文领导机关和有关部门根据本规范精神,结合本地区具体情况,制订补充规定时,应注意与有关的流域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水文领导机关联系协商,避免造成矛盾或脱节。

第1.3.2条 水文情报预报服务包括以下内容:

一、提供雨情、水情、旱(墒)情、冰情、沙情、水质、风暴潮等各项水文情报;

二、发布各种不同预见期的水情、旱(墒)情、冰情及其他水文现象的预报或展望;

三、提供旱涝形势的分析报告;

四、提供有关水情问题的咨询或参考资料。

第1.3.3条 水利电力部1964年颁发的《水文情报预报拍报办法》为水情工作的重要技术文件,必须认真执行。其中个别条文如与本规范不一致,则以本规范为准。

第1.3.4条 水文情报预报工作人员应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严谨果断的工作作风,并要求:

一、熟悉并严格执行本规范和《水文情报预报拍报办法》,熟练掌握预报方案及有关业务技术要求;

二、了解和掌握本地区的自然地理特性,河道及水文基本情况,有关工程设施及其管理运用方案;

三、了解本地区历史上洪、涝、旱情况,水文气象演变规律等。

第1.3.5条 水文情报预报工作的保密范围和保密等级按水利电力部有关规定办理。

第1.3.6条 水文情报预报常用的名词、术语、符号、单位、图例、图幅等必须统一,详见附表1.1和第四章第4.1.6条的规定。

第二章 水 情 管 理

第一节 一般要求与规定

第2.1.1条 流域机构或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电力领导机关应切实加强对水文情报预报工作的领导,健全机构,充实力量,提高管理水平。

流域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地(省辖市)各级水文领导机关须相应设置水情单位。上述各级水情单位均应配备一定数量、能胜任水文情报预报工作的专职人员,且不论汛期或非汛期,人员要稳定,以利熟悉情况,提高技术水乎。

第2.1.2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水文领导机关及所属分站(队)应有一名领导干部分工主管水情工作,并可根据当地政府安排,参加同级防汛机构,承担水情方面的任务。

第2.1.3条 已建或在建的水利水电工程的水情工作,由各级工管部门或施工单位负责,水文部门在技术上应给予协助或指导。

凡需要开展水情工作的水利水电工程,应在充分利用现有水情站网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在工程以上地区增设必要的测报站点,配备好水情测报人员,落实经费,组织技术培训。特别是作为预报根据的上游的报汛联络问题,工管部门或施工单位应予妥善解决。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直接指挥调度的重点水库,由工管部门负责开展水文情报预报工作,但水文领导机关的水情单位也应了解和掌握其水情。

第2.1.4条 为确保水文情报预报工作既要安全生产又要准确、及时,各级水文领导机关应建立和健全内容具体明确,切实可行的有关规章制度,如岗位责任制、质量检查评比、预报发布规定、安全生产和奖惩办法等。

第2.1.5条 国际水情测报涉及对外关系,必须严格遵照水利电力部布置的任务和规定执行。凡承担有国际测报任务的省、自治区,可根据需要制订管理细则,并报水利电力部备查。

第2.1.6条 对于水情站网中的委托水情(雨量、水位)站要加强管理,保证测报质量和时效。要签订测报任务书,明确测报任务和要求;要做好委托观测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要制订合理的报酬标准和奖惩办法以及规章制度等。水文部门特别是分站(队)和水文站,应对所辖委托站加强督促检查,及时研究解决测报中存在的问题。

第2.1.7条 水文情报预报有关资料的搜集,是水情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了解过去、掌握当前和估计未来水情的基本依据。各级水情单位应把它列为一项经常工作,予以重视。水情资料的搜集应紧密结合水情工作的需要进行,一般应包括下列几方面:

一、反映流域自然地理景观、农林水措施、江河湖库水文情势、水文气象特征以及历史洪、枯水和凌汛调查资料;

二、记载大旱、大涝的历史文献,大暴雨洪水分析个例,重大灾情记载,水利工程资料,主要堤防失事后的灾害调查资料等;

三、有关的水库、闸坝、堤防、分蓄洪等工程的各项基本资料及其管理运用有关资料;

四、为编制预报方案而作的分析计算资料、图纸,研究成果以及各项技术报告等;

五、防汛资料、水情考证资料、水情手册、图表等。

第2.1.8条 各级水情单位都要建立业务技术档案,并参照科技档案的要求进行管理。水情业务技术档案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有关水倩业务的规定、办法及规章制度;

二、水情工作计划、总结;

三、各类预报方案及其附件;

四、水情任务书、委托书、协议书、服务调查资料、服务卡及合同等;

五、洪旱分析报告、水情科研成果、专题总结报告及第2.1.7 条中的部分资料;

六、通讯设施的有关资料。

第二节 水情工作的计划管理

第2.2.1条 水情工作计划

流域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水情主管单位应于每年汛前一个月,编制当年水情工作计划,向水利电力部和中央防总报送,并抄送有关单位。地区(省辖市)水情主管单位应于每年汛前两个月,编制当年水情工作计划,向省、自治区、盲辖市水文总站和省防汛指挥部报送。

水情工作计划的主要内容是:本年度水情站网,拍报项 目和段次标准,计划开展的情报、预报专题项目,实施办法和措施,以及其他有关事项,并附水情站网图和考证资料表。在计划调整变化不大时,可以只将调整变动部分上报。

第2.2.2条 水情工作总结

流域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水情主管单位应于每年汛后两个月内,编制当年汛期水情工作总结,向水利电力部和中央防总报送,并抄送有关单位。地区(省辖市)水情主管单位应于每年汛后一个月内,编制当年汛期水情工作总结,向省、自治区、直辖市水文总站和省防汛指挥部报送。

水情工作总结的主要内容是:当年汛期工作完成情况,水文气象、汛情、旱情概述,主要暴雨洪水的分折,情报预报的质量和评定,水情服务效果及存在问题和建议等,并附水文特征、月、旬径流等统计图表。遇特大旱涝或其他严重水情,还应进行专题总结。

第三章 水 文 情 报

第一节 一般要求与规定

第8.1.1条 水情站网的布设与调整

凡指定按本规范要求提供河流、湖泊、水库等水情雨情资料的水文、气象测站统称水情站,它们所组成的水情拍报站网称为水情站网。

布设水情站网的原则是:以最经济的测站数达到能够控制和掌握所需水文情势的变化,满足水情服务需要的目的。水情站通常是在现有水文气象站网的基础上选定布设。布设时应考虑:

一、在水情雨情掌握上的代表性和控制性;

二、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特别是防汛抗旱、水利水电建设和工程运用对水情的需要;

三、满足作业预报的需要;

四、情报的传递通讯条件等。

水情站网布设以后应保持稳定,但如发生下列情况之一,已失去其设站目的时,应及时进行调整:

一、自然条件改变,影响水文情势发生变化;

二、对水文情报的要求有改变;

三、由于测验条件或测站位置变动,需要调整时。

第3.1.2条 水情站的类别

水情站分为以下三种:

一、常年水情站,全年按规定拍报水情的站。

二、汛期水情站:只在汛期(包括皮汛和春汛)按规定拍报水情的站。

三、辅助水情站:规定当水情达到一定标准时才拍报,或因临时需要,指定在一定时期内拍报水情的站。

第3.1.3条 水情站站号的编定

水情站应按照水利电力部统一的规定编定站号,并不得随意更改。确有调整必要时,应由原负责编号单位与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协商调整,并将调换后的站号表,报水利电力部和分送有关流域、省、自治区、直辖市。 第8.1.4条 水情站的职责和要求

一、水情站应按照水情任务书要求,准确及时地完成测报任务。遇特大洪水时,也要力争做到“项得住,测得到,报得出”。

二、水情站必须执行本规范和《水文情报预报拍报办法》以及其他有关技术规定,在工作中切实贯彻“四随”(随测算、随发报、随整理、随分析)“四不”(不错报、不迟报、不缺报、不漏报),保证质量和时效。

三、水情站应主动与当地邮电;广播等部门联系,共同搞好对通讯设施的维护管理和使用。遇通讯受阻时,要克服困难,力争尽快发出水情电报。

四、水情站在做好水文情报工作的基础上,应根据需要和可能,努力为当地做好水情服务工作。

第3.1.5条 对水情拍报工作的要求和规定

一、水情拍报应建立严格的审核制度,千方百计消灭差错。 拍发水情电报要用固定格式的发报本,拟好电文经校核(单人的水文站、雨量站要反复自校)后方可发出。话传电报要双方相互校核,并记录收发报时间、收发报人姓名或代号;及时认真答复查询电报。

二、水情电报应严格按规定时限发报,如确因观测场地太远,通讯条件限制,应由上级水情主管单位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放宽时限,并在此规定时限内发报。

第3.1.6条 水情拍报段次标准的拟定

水情拍报段次标准,应根据需要与可能,经济合理地加以拟定。一般应考虑以下几个方而:

一、防汛、防涝、抗旱、防凌要求;

二、工程施工及运行管理要求;

三、作业预报要求;

四、照顾上下游、干支流之间的相应一致性;

五、便于水情站执行,特别当水情站要求报汛单位较多时,应尽可能统一或简化段次标淮。

第二节 水情任务书

第8.2.1条 流域和省级水文领导机关在所属水情站的拍报任务确定后,应编制水情任务书于汛前一个月下达水情站,并抄送其领导单位(流域下设的总站和省属的分站、队)一份。有些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水情任务系通过防汛机构布置的,可仍按惯例办理。

第8.2.2条 在水情任务变动不大的情况下,任务书不必每年重新编制,只需将调整变更部分通知有关水情站及其领导单位即可。水情任务书的内容和格式,可参照附表2.1拟定。

第三节 水情委托书

第3.3.1条 水情委托书只在流域和省一级的水文领导机关或防汛机构,以及中央管理的大型水利水电机构之间适用。流域和省以下的单位需要水情,必须报经流域或省一级的水文领导机关或防汛机构汇总编制委托书。水情委托书的内容和格式,可参照附表2.2拟定。

第3.3.2条 水情委托要求应贯彻既考虑需要,又要节约的原则,受委托单位应将委托要求纳入计划,进行布置。但如委托内容不够恰当或执行有困难,受委托单位可根据需要和可能,对委托要求作适当调整,并将调整意见和内容在委托书中注明,寄还委托单位。

第3.3.3条 水情委托书一式两份,于每年汛期开始三个月以前发往受委托单位。受委托单位留存一份,加盖公章寄还一份。以后如委托要求不变,则不必每年重新编制委托书,但仍应于汛期开始三个月以前与受委托单位联系说明。

第四节 水文情报的处理

第3.4.1条 水情电报应有专人负责,及时登记处理;遇特大暴雨洪水或发生溃口、分洪、垮坝等特殊情况,水情电报应作为紧急件,随到随处理,并随时向领导汇报。

第3.4.2条 电话传递情报和收听气象预报广播,应建立专门的记录本,及时抄录和处理。

第3.4.3条 为掌握水情变化过程及其发展情势,应及时绘制各类水情图表,例如:水位(流量)过程线、水情登记表、雨量图(表)、水位流量关系曲线等。

第3.4.5条 水情电报一般保存三个月或一个汛期。

第五节 水文情报质量的检查和考核

第3.5.1条各级水文机构应经常对水文情报质量进行检查,有管理或辅导属站(包括委托水情站)任务的水文站,应把对属站的测报工作检查作为一项制度。检查内容包括:水文情报的质量和时效;对本规定、拍报办法和水情任务书的执行情况;“四随”和“四不”的贯彻情况;规章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以及经验教训等等。

第3.5.2条 水文情报工作完成的好坏应列为各级水文站及个人的考绩评比内容之一。流域和省一级水文领导机关每一定阶段应对水情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和考核。凡情报准确及时,质量优良,服务效果好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表扬和奖励;如情报发生重大差错,造成事故,或水情人员有严重失职行为时,应视情节及影响后果,给予严肃处理。 第四章 水 文 预 报

第一节 一般要求与规定

第4.1.1条 预报方案是作业预报的基本依据,凡开展水文预报的单位,必须先编制预报方案,送上级水情主管单位审查批准,方能据以进行作业预报,开展预报服务工作。

编制预报方案时,首先要对策2.1.7条的有关资料进行了解分析,充分掌握预报地区的基本情况。

第4.1.2条 编制预报方案所引用的水文资料,应有足够的代表性,一般不得少于10年系列,并需包括大水年、平水年和小水年。要求所用点次湿润地区不少于50个,干旱地区不少于25个,在各种量级上都有代表性,特别中高水点子应尽量采用,使之占有较大比重。但如资料代表性不够或点次不足,达不到上述规定时,所编方案应降一级使用。

第4.1.3条 编制预报方案所采用的预报方法,必须有理论根据。对经验相关关系也必须进行物理成因分析,检查合理性和适用条件。

第4.1.4条 预报方案一般应包括:预报地区的水系及站网分布图,预报图表,分折计算成果或程序,评定或检验的成果及文字说明。如系水库、闸、坝的预报方案,尚应附库容曲线、泄流曲线等特征资料,重要的河段则应附有关的抗洪能力资料。

预报方案文字说明包括以下内容:有关自然地理和水文气象特征的概述,引用资料的情况,预报要素和影响因素的特征分析,采用的预报方法和理论根据,作业预报使用方法、检验评定结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和讨论等。

第4.1.5条 预报方案建立以后,必须进行评定或检验,以说明方案的有效性和可靠程度。评定是引用编制方案的全部点次进行,检验是引用未参加编制方案的项留系列(不少于两年)进行。无论是评定或检验,对偏离大的突出点应深入分折,注明原因,不得为了凑精度而舍弃原始点。

第4.1.6条 预报方案中的名词、符号等,一律按本规范第1.3.6条规定,予以统一。附表采用8开或16开纸,附图采用15×20、25×

35、35×50cm三种图幅;比例尺则以1:

1、1:

2、1:5的倍数为宜。预报图表必须正确无误,清晰整洁,并有拟制人、校核人、审定人签名。

第4.1.7条 一般情况下,每年汛后应对预报方案进行检验或补充修订。但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对方案及时修订或更新:

一、实测水文现象已超出原方案数值范围时;

二、积累的新资料表明水文规律已有变化时;

三、由于自然变化或人为措施,使流域、河段或断面条件发生改变时;

四、采用新方法、新技术可以提高精度时。

第4.1.8条 关于中长期预报

中长期预报方法目前尚不够成熟,应积极开展研究。为了适应生产发展需要,有条件的水情单位,可以发布中长期水情展望,只提供领导掌握参考,不作为采取具体措施的依据,并注意结合实际变化,随时对展望进行补充修正。

在内陆和干旱地区,由于农牧业生产需要,是否发布月、季水量预报,由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自定。

第4.1.9条 凡开展作业预报服务的单位,应事先将预报发布对象、预报站点、预报项目、目的要求、发布标准、电报挂号或电话号码等登记列表,以便随时查考,开展预报服务工作。

第4.1.10条 作业预报人员必须熟练掌握预报方案,每次预报应将引用资料、计算数据和预报值等逐项记入作业预报登记本,以便校核查对。对于出现特大洪水时预报曲线的外延问题,应事先进行分析研究,有所准备。

第4.1.11条 作业预报人员根据现实水情变化,或因溃垸、分洪等特殊影响,发现根据方案推得的预报值有明显偏离,此时可作现时修正,并将分析判断修正的依据和情况记入作业图表,以备核查和总结经验之用。

第4.1.12条 发布预报必须经过校核,并由预报者和校核者签名。重要预报应由水情负责人组织讨论,确定预报值,并由负责人签署后方能发布。

第4.1.13条 短期水文预报必须密切注视和了解天气形势的发展变化。已建立天气预报业务的单位,要更好地把水文、气象预报紧密结合起来,必要时也可用预报的降雨作水文预报,但必须十分谨慎,并向服务对象说明预报的依据,供其参考。

第4.1.14条 预报发布后,如天气和水文情势发生新的变化或实测水情与预报水情有较大出入时,应及时发布修正预报。

第4.1.15条 遇预报根据条件改变,如发生分洪溃口、水库泄放条件变化等等,则原发布的预报可不评定,改按新的条件评定修正预报。

第4.1.16条 每次预报或修正预报发布后,当该预报现象出现时,应即分析预报误差,并随时记录成功经验或失误原因。每次洪水过或过后,按第四章第4.2.3条规定评定预报等级。每年汛后应对当年作业预报质量进行一次总评,总结经验教训,提出对预报方案的改进意见。

第二节 水文预报方案的评定或检验 第4.2.1条 确定性系数

以流域模型等制定的水文预报方案有效性的评定或检验方法,采用确定性系数dY进行。

式中: Se——预报误差的均方差;

σY——预报要素值的均方差;

Yi——实例值;

Y——预报值;

——实测值的均值;

n——系列点次的个数。

若以预报要素值在预见期△t内变幅△I计算,也可用类似确定性系数d△进行。

上三式中:

SΔ——预见期内预报变幅误差的均方差;

σΔ——预见期内预报要素变幅的均方差;

Δi——预报要素值在预见期内的变幅,Δi=Yt+Δt -Yt;

Δ——预见期内的预报变幅;

——变幅的均值。

评定(检验)时按下列标准:

方案的有效性

甲等

乙等

丙等

dY(dΔ)

>0.90 0.70~0.90 0.50~0.69

第4.2.2条 许可误差

由于预报要素及预报方法的不同,对许可误差作如下规:

一、河道水位(流量)预报:预见期内最大变幅的许可误差采用变幅均方差σΔ,变幅为零的许可误差采用0.3σΔ,其余变幅的许可误差按上述两值用直线内插法求出。如算出的水位许可误差σΔ>l.0m时,即以1.0m为上限(相应的o.3σΔ为o.3m);算出的0.3σΔ<0.1m时,即以0.1m为下限。算出的流量许可误差小于测验误差时,即以测验误差为下限。

取预见期内实测变幅的20%作为许可误差,水位以5cm为下限,流量以测验误差为下限。

上述两标准可任选一种进行评定。

预报洪峰出现时间的许可误差,采用预报根据时间至实测洪峰出现时间间距的30%,并以3h为下限。

二、降雨径流预报:净雨深预报的许可误差采用实测值的20%,许可误差大于20mm时,以20mm为上限;许可误差小于3mm时,以3mm为下限。

洪峰流量的许可误差取实测值的20%,并以流量测验误差为下限。

洪峰流量出现时间的许可误差,取预报根据时间至实际峰现时间间距的30%,并以3h或一个计算时段为下限。

三、春汛和冰情预报:春汛和冰情预报要素值的许可误差可取变幅的百分数。预报预见期在l0d以上的,取预报要素值在预报预见期内实测变幅的30%。

预报要素的预报预见期的许可误差如下:

预见期(d) 1~3 4~5 6~9 10~13 14~1

5许可误差(d) 1 2 3 4 5

四、风暴潮水位预报:风暴潮最高水位预报的许可误差,取预见期内实测潮水位幅度的15%,并以20cm为下限。

五、月、季水量预报:内陆及干旱地区月、季水量预报的许可误差,取实测值的20%,枯季月径流预报的许可误差,取实测值的30%。

六、按许可误差标准进行评定或检验,须计算其合格率,将预报方案划分为以下三个等级:

甲等:合格率≥85%;

乙等:85%>合格率≥70%;

丙等:70%>合格率≥60%。

凡已通过误差评定的预报方案,达到上述甲、乙两个等级者,即可用于作业预报;达到丙等的方案用于参考性预报。丙等以下的方案不能用于作业预报,只能作参考性估报用。

第4.2.3条 作业预报按每次预报误差的大小,分为四个等级:

优:预报误差在许可误差的25%以下;

良:预报误差在许可误差的25~50%;

合格:预报误差在许可误差的50~100%;

不合格:预报误差大于许可误差。

第4.2.4条 中长期水情展望和根据气象预报作出的预报,暂不进行评定,但应做好登记,不断积累资料,以供分析研究。内陆及干早地区发布的月、季水量预报,应按第4.2.2条的规定进行评定。

第五章 水 情 服 务

第5.0.1条 水情服务内容包括水文情报和水文预报两个方面。各级水情单位结合本身业务和服务对象的需要,经双方协商确定服务内容,并编制水情服务卡(参考格式见附表2.3),据以提供水情服务。

第5.0.2条 水情服务方式包括电报、电话、公告、公报、简报、接待来访、咨询和提供有关水情图表资料等。但不论采用何种方式,都必须保证质量,讲求实效。

第5.0.3条 各级水情单位应做好水情服务调查工作,调查方式可以采取深入服务对象,直接访问了解;发调查表,书面征求意见;召开水情服务座谈会,听取和交流意见等。各种调查资料都应整理保存,建立档案。有关水情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应及时处理。

第5.0.4条 水情服务调查一般可在汛前、汛后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汛前调查内容以服务要求为主,包括服务对象对水文情报预报的具体要求;水情供应的方式和办法;水文情报预报与该部门业务的关系和作用等。汛后调查内容以服务效果为主,包括服务对象对水文情报预报的使用情况;水情服务的效益或因水情失误造成的损失,以具体事例和数字说明;以及在水情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意见等。

第5.0.5条 为了帮助服务对象掌握应用水文情报预报,更好地发挥水情服务效益,各级水情服务单位要经常采用多种方式,如通过防汛会议、服务座谈会、调查访问乃至报纸和广播等,开展有关水情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

第5.0.6条 城市工矿地区为了充分发挥水情服务作用,各级水情单位在人力和技术条件许可下,根据当地要求,可将警戒水位,历史最高水位标明在当地地形图上,作为防洪示意图,供有关部门及时对照水情,采取措施。

附录I

附表1.1 专用名词、符号及单位表

注:1.最大最小值(或最高最低值)加脚注max、min、如:Zmax,Qmin等;平均值则在上方加横线。

2.表列符号一般用于计算式或图表,单位代表符号则大都用于注明图表。本表未规定的专业名词,可以自行选定并在初次使用时加以说明。

附表II 水情任务书、委托书、服务卡格式

填表说明:1.水位、雨量如有若干级加报标准和段次,则(7)(8)(9)和(12)(13)各栏可重复填写。

2.流量、旬月雨量、表报等项目,即(10)(11)(14)(16)各栏,如有任务可以√表示。

附表2.2 XX(委托单位名称)水情委托书

2.如同一站受报单位较多,可另编受报单位代号、名称、。收报局和电报挂号表,则本委托书(17)-(19)栏可合并为一栏,只将受报单位代号填入即可。

附表2.3 向XX(服务对象名称)水情服务卡

填表说明:同水情任务书。

第五篇:水文地质勘查报告规范

I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报告提纲

一、序言(前言)

二、自然地理概况

三、地质概况

四、水文地质

五、水量评价

六、水质评价

七、结论及建议

八、附图、附表,附件 Ⅱ矿区水文地质勘察报告提纲

一、工作概况

二、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三、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四、矿坑涌水量预测

五、矿区工程地质

六、供水水源方向

七、结论与建议

八、附图、附表、附件 Ⅲ勘察报告编写注意事项

I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报告提纲

报告应根据勘察任务要求,在详细阐述水文地质条件基础上,进行水 量、水质评价,作出科学的结论并重点论证水源开采后是否引起环境地质 问题,对水源方案要进行经济技术对比。各勘察阶段内容有所不同,但一 般情况下应包括下列内容

一、序言(前言) 1说明勘察工程的委托单位、工作范围,勘察阶段、需水量和水质要 求、勘察工作依据的技术标准等。

2说明地下水开采现状、污水排放和污染情况及以后水源开发利用规 划。

3叙述本区的水文地质研究程度和已有资料利用情况,本次勘察需要 解决的问题。

4简述本次勘察过程,投入的主要工作量、设备及人员情况,所取得 的成果及其质量评述。

二、自然地理概况

1地形、地貌概述本区的地表形态,相对高差,各地貌单元的成圉 类型、分布特征、分布范围和基本特征。

2水系、水文,简述勘察区的水系和主要河流名称、位置、发源地、 汇水面积、河流形态及河床渗透、冻结情况,枯、洪水期的水位、流量变 化情况,断流天数,洪水淹没范围,开发利用及水质污染情况等。说明最 近水文站的地点和观测期限。

3气象简述勘察区的气候类型、所属气候区,降水量、蒸发量、气 温等多年平均值和历年最高、最低值(列表)及土壤冻结深度等。 本章应着重说明上进因素与地下水的关系。 三,地质概况

1地层:简述地层顺序,接触关系及出露情况,岩性、产状、岩层厚 度,成因类型及分布规律。

2地质构造:简述勘察区主要构造类型、特征,分布及其与地下水赋 存和运动的关系。 四,水文地质

1叙述含水层(带)分布和埋藏规律,岩性、厚度、渗透性和富水性、 各含水层之问水力联系及地表水体与地下水的水力联系。

2简述地下水类型及补给,迳流和排泄条件,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 3简述地下水化学类型、物理性质、细菌含量,放射性元素及其变化 规律。

4在具有大量开采地下水历史的地区,应详细叙述地下水开采现状和 污染情况,根据地下水长期观测资料和地下水开采调查资料,说明市政水 源地、工业自备井和农业井开采量。说明地下水的补给和消耗情况,地下 水降落漏斗的分布范围,漏斗中心水位下降率和水质变化情况,以及所引 起的环境地质问题查明其原因,分析其发展趋势,并提出防治措施和建议。 五,水量评价

主要阐述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原则和方法,参数确定的依据,计算地下 水的补给量、储存量,并按拟建水源地的开采方案和取水构筑物的形式计

算允许开采量,论证其保证程度,预测其发展趋势。 六,水质评价

根据已查明的地下水水质按现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及其它水质 要求,进行评价和预测。 七,结论及建议

1概括阐述本区水文地质条件。 2提出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结论意见。

3提出取水构筑物的类型、数量及抽水设备类型、规格的建议。 4提出地下水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建议。

5根据本次勘察存在的问题,对争后勘察工作提出建议。 八,附图、附表、附件 1平面图 a实际材料图; b地质地貌图;

c综合水文地质图(或供水水文地质图);

d地下水水化学图;

e地下水污染程度图(××离子等值线图) ; f地下水等水位线图(或等压线图) ; g含水层等厚度线图(或埋藏深度图) ; h地下水开采现状图(开采利用规划图) ; i数值法计算剖分图;

j地下水资源评价图(地下水资源分布图) ;

k地下水开采强度图; l地下水位预测图; 2剖面图及其它图表; a水文地质剖面图; b综合地质柱状图; c钻孔柱状图; d抽水试验综合成果图; e长期观测地下水动态曲线图; f勘察试验综合成果统计表; g井泉调查统计表; h地下水开采量统计表; i地下水污染调查统计表; j水质分析资料汇总表;

k长期观测地下水动态资料汇总表; l颗粒分析资料汇总表; m历年河流水文观测资料汇总表; n历年气象观测资料汇总表; 3附件 a技术委托书;

b与工程有关的会议纪要和技术联系单 Ⅱ矿区水文地质勘察报告提纲 1工作的主要日的和任务。

2前人工作情况和主要成果。

3本次工作的时间、过程、完成的工作量。 4工作方法和各项工作的质量评述。

二、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1区域地形地貌、气候、地表水特征及其对矿床充水的影响程度。 2区域岩石、构造含水性、地下水类型、水力性质、地下水的分布

埋藏、富水性特征对矿床充水的影响。

3区域隔水层、阻水断层的分布、产状、厚度及隔水程度。 4水文地质分区的原则和依据,各水文地质分区的特征,边界条件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三、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1矿区在区域水文地质单元中的位置,最低侵蚀基准面的标高,洪水 淹没界线范围,首期开采地段(或第一二开采水平)及储量计算最低边界

的标高。

2矿区各含水层的岩性、厚度、分布,产状、埋藏条件,单位涌水量、

渗透系数或导水系数、贮水系数、给水度,裂隙或岩溶的发育程度、分布

规律,地下水的水位(水压)、水质、水温,以及补结径流、排泄条件, 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各隔水层的岩性、厚度、分布、产状、埋

藏条件,稳定性及隔水程度,确定矿床充水主要含水层、含水构造的依据及其

与矿体之间的关系。

3构造破碎带的规模,产状,分布及水文地质特征,评述对束来开采

的影响程度。

4地表水的特征_地表水及地下水的动态变化,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水

力联系程度。

5矿床充水主要因素,进水方式。

6根据生产矿井的调查访问和观测资料,说明生产矿井的位置,开采

的擐大深度及标高,开采面积、产量、充水来源、排水量历年来发生突水

事故的情况,并分析突水事故的原因,叙述老窿的分布范围、标高、开采

深度、积水情况、地面塌陷分布的范围以及对开采的影响。 四,矿坑涌水量预测

1阐述矿坑(或露天采场)的充水水源及边界条件。 2论述计算公式选择和参数确定的依据。

3列出可供设计利用的,首期开采地段(或第一开采水平)的正常和 最大的矿坑涌水量,并估算下一开采水平的矿坑涌水量。评连矿坑涌

水量

预测的结果。 五,矿区工程地质

1矿区工程地质条件根据地质构造,岩石建造类型,工程地质岩组、

风化,岩溶及其它物理地质现象,水文地质特征等基本因素,论述工程地

质条件,阐述工程地质分区,分段或分带的特征。

2矿床开采的工程地质评价对矿床顶底板,主要井巷围岩的稳固性

或露天采矿场边坡稳定性及其它影响矿床开采的物理,地质、工程地质作用进行评价。预测中可能出现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和可能出现的地段,提

出维护和改善岩体稳定性的建议。

3处于地震活动区的勘探矿区,应阐述历史地震发生的情况及矿区的

地震烈度。 六,供水水源方向

1指出可能作为供水的水源地,概述其水文地质特征。 2初步评价供水水源地的水量,水质及其变化。 3提出进一步工作的意见。 七,结论与建议

1论述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类型。 2评价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程度。

3对开采的防水、治水、排供结合、综合利用、防止污染等提出意见。

4提出矿区主要工程地质司题及防治措施的意见,指出矿坑排水流干

后可能产生的地面塌陷的分布和范围。 5提出进一步工作的意见。

八、附图、附表、附件 l_附图

a区域水文地质图, b矿区水文地质图, c矿区水文地质剖面图; d坑道水文地质图, e抽水试验综合成果图;

f地下水动态与降水量关系曲线图; g矿坑涌水量预测图,

h主要含水层等水位(压)线图(视具体情况亦可与水文地质图合并 i岩溶发育程度图,

j矿区工程地质图及剖面图(或与水文地质图合并); k工程地质钻孔综台柱状图,工程地质山地工程素描图, l井巷工程地质剖面图或露天采矿场边坡工程地质剖面图,

m照片、素描图及插图。

根据矿区的实际情况与需要尚可编制实际材料图,水文地质柱状对比

图,工程地质柱状对比图,第四纪地质图和地貌图等。 2附表

a钻孔静止水位一览表; b钻孔抽水试验成果表;

c钻孔漏水、涌水及遇溶洞情况一览表 d地下水、地表水动态及气象资料综合表; e溶洞分布情况统计表;

f风化带,构造破碎带及含水层厚度统计表, g矿坑涌水量计算表,

h老窿、生产矿井、民井、泉的调查资料综合表; i水质分析表;

j岩(土)试验成果汇总表, k各种工程地质观测资料汇总表。 3附件 a技术委托书;

b与工程有关的会议纪要和技术联系单。 Ⅲ勘察报告编写注意事项

一、勘察报告应在项综合分析全部勘察资料的基础上编写

报告内容应该有论据,有分析、有建议,力求简明扼要,文字通顺

条理分明,除7定性的分析以外,应尽量有定量的分析。凡能采用图表来

表示者,应尽量采用图表形式。凡各种重要地质、水文地质现象,均应采

用各种插图加以说明,以减少文字叙述。

二、报告的文字组成及一般要求

报告由封面、扉页、正文等组成。正文是报告的核心,叙述要清楚

层次要清晰,文字要简练,名词术语要统一。

l_名词术语、符号,量纲均应符合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计量单位一律用法定计量单位。

3报告章节统一编号。正文可用章,节,以下用

一、(一),

1、(1)也可章用1,节用1. 1,小节用1. 1 .1,后用

一、(一)、1,(1)。

4标点符号要按出版总署公布的“标点符号使用法”准确使用。 5表格表序号可写在表右上面,按章或节编写,如表3卜1表示第

3章第1节第1个表。

6插图:图序号写在图的下面,按章、节编号,如图2卜1表示第二

章第1节第1张插图。

三、报告提纲的使用原则

1上述两种报告提纲为大型水文地质勘察工程的报告提纲,中、小型

工程可根据具体情况予以删减。

2如目工作需要或技术委托书要求,可编写专门技术报告,如物探报

告、测量报告等。

上一篇: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下一篇:论语读书心得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