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节能环保产业

2022-08-24

第一篇:四川省节能环保产业

2019四川省科技扶贫产业发展类

项目申报指南

一、科技扶贫产业发展类示范基地项目

(一)资金支持方式。 专项资金采取前补助支持方式。

(二)支持方向与重点。 须同时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产业技术集成创新。围绕茶叶、蔬菜、水果、中药材、生猪、马铃薯、青稞、荞麦、蚕桑、林竹、牛、肉羊、兔、家禽、水产等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确定1个主导产业,开展全产业链技术集成与示范,建设科技扶贫产业示范基地,培育区域特色农业品牌。

2.技术成果转化应用。示范应用优质专用动植物突破性新品种,转化推广作物优质丰产栽培、畜禽健康养殖、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高效机械化生产、防灾减灾等先进适用技术,集成绿色生产技术体系,构建种养循环和高效立体种植模式,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鼓励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产业发展—1— 质量和效益。

3.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科技扶贫产业示范基地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建设科技特派员站点、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星创天地、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科技扶贫在线服务站点等科技服务平台,提升科技服务有效供给,打造科技扶贫产业发展新模式。

(三)考核指标。

示范基地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要高于当地平均水平50%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要高于当地平均水平30%以上。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集成创新与成果转化。示范新品种1—2个,推广新技术5项以上,开发新产品2个以上,培育1个以上农业产业知名品牌或拳头产品。

2.基地规模。主要粮油作物基地核心面积300亩以上,带动连片面积1000亩以上;特色经济作物及林木产业基地核心面积200亩以上,带动连片面积600亩以上;猪羊年出(存)栏2000头以上,牛年出(存)栏500头以上,家禽、兔年出(存)栏10万只以上,特色水产等养殖水面100亩以上。民族地区示范基地规模原则上可降低50%。

3.科技服务。建立科技特派员站点、农业科技专家大院、—2— 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科技扶贫在线服务站点、星创天地等科技服务平台1个以上,拥有定点服务的科技特派员及“三区”科技人员等3—5名,每年开展科技培训活动5次以上,培训技术骨干20名、新型农牧民200人次以上。

4.精准扶贫。探索建立科技扶贫模式,完善帮扶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直接带动3个贫困村、50户以上贫困户脱贫,助推贫困户年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辐射带动周边村镇2000名贫困农民增产增收。民族地区(含深度贫困地区)原则上可降低50%。

(四)申报说明。

1.由重点贫困县、插花贫困县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合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申报。企业申报,年产值须2000万元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年产值须500万元以上。优先支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省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民族地区申报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年产值可下浮到40%。重点贫困县外的企业,申报在重点贫困县实施的项目,应取得企业注册地科技主管部门同意。

2.重点贫困县内项目负责人应具备中级以上技术职称或大学专科毕业3年以上。重点贫困县以外的项目负责人应具备科技计划项目要求的资格条件。

—3— 3.凉山、阿坝、甘孜每个州申报不超过4项,其他市每个市申报不超过3项(含扩权县),其中:每个县申报不超过1项,由市(州)科技局负责统筹。优先支持尚未获得示范基地项目支持的重点贫困县,倾斜支持深度贫困县、2019年计划脱贫摘帽县,适当平衡在不同区域实施的项目。

4.填报《四川省科技扶贫专项申报书(产业类)》,并在项目名称后标注“示范基地”,提供相应附件。申报材料要有明确的产学研合作协议;要有直接带动和帮扶精准识别贫困户、贫困人口清单,并提供乡村证明材料。

5.拟支持项目不超过50个,每个项目支持专项经费不超过100万元、一次性拨付。项目实施期为二年。项目自筹经费与专项经费比例不低于1:2,申报时须出具资金配套证明。市、县可整合相关资金,倾斜支持省上支持的示范基地项目。

二、科技扶贫产业发展类科技特派员服务与创业项目

(一)资金支持方式。 专项资金采取前补助支持方式。

(二)支持方向与重点。

1.面上项目。围绕贫困地区产业发展需求,支持88个重点贫困县、72个插花贫困县,依托县内生产力促进中心、农技推广机构、林业技术推广机构、星创天地、专家大院、产业技术服务中心等平台,联合省、市“三区”科技人员和科技特派员,—4— 采用“一县一团”的方式建立科技特派团,面向县域贫困村开展技术咨询、现场指导、技术培训、创业培训等技术服务,推动先进适用技术和成果转化应用;创办、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及企业等,指导、带动农民就业创业,依靠科技进步增强贫困地区脱贫发展的内生动力。

2.综合项目。构建科技特派员省级综合服务平台及全省服务体系,组织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科技需求调查和成果转移转化活动,开展科技特派员能力提升培训,引导科技特派员开展技术服务和创新创业,为160个县科技特派团提供项目咨询、业务指导、工作督导等综合服务。

(三)考核指标。

1.面上项目。每县建立科技特派团1个、人数不少于10人,服务领域要涵盖县域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服务目标要满足县域农业发展科技需求。科技特派员通过“一对一”“一对多”的方式,实现对县域贫困村全覆盖。指导培育壮大1—2个县域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指导建立1—2个科技示范基地,指导创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省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1家,为有贫困村的每个乡镇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3—5名。开展技术服务40次以上,组织技术培训20次以上,培训贫困农民400人次以上。

2.综合项目。初步建成科技特派员省级综合服务平台及全省服务体系;开展全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科技需求调查和成果—5— 转移转化活动2次,促成100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组织开展科技特派员能力提升培训2期,培训科技特派员300人次;组织科技特派员到企业、农业科技园区等开展技术服务100次;组织开展科技扶贫督导150次。

(四)申报说明。

1.面上项目由88个重点贫困县、72个插花贫困县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生产力促进中心、农技推广机构、林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主体,联合省、市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科研单位共同申报。综合项目由省级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科技特派员服务机构申报。

2.重点贫困县内项目负责人应具备中级以上技术职称或大学专科毕业3年以上。重点贫困县以外的项目负责人应具备科技计划项目要求的资格条件。

3.88个重点贫困县、72个插花贫困县,每县申报面上项目不超过1项。

4.填报《四川省科技扶贫专项申报书(产业类)》,并提供相应附件。面上项目附件中要有科技特派员通过“一对一”“一对多”的方式,实现对县域贫困村全覆盖的台账。

5.拟支持面上项目不超过160项,其中:深度贫困县不超过45项,支持经费不超过60万元/项;其他重点贫困县不超过43—6— 项,支持经费不超过40万元/项;插花贫困县不超过72项,支持经费不超过40万元/项。项目实施期为二年,2019年拨付50%经费,2020年拨付50%经费。配套资金不作要求。

拟支持综合项目不超过1项,支持经费不超过200万元/项。项目实施期为二年,2019年拨付50%经费,2020年拨付50%经费。配套资金不作要求。

三、科技扶贫产业发展类面上项目

(一)资金支持方式。 专项资金采取前补助支持方式。

(二)支持方向和重点。

1.秦巴山区。重点支持优质粮油、特色林果、道地中药材、名优茶叶、食用菌、蔬菜、优质蚕桑等种植业,肉羊、肉牛、特色家禽等养殖业及其林下种养、经济林木集约化经营等领域,以及区域特色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电商等先进适用技术示范推广。

2.乌蒙山区。重点支持名优粮油、蔬菜、蚕桑、茶叶、名特优水果、畜禽养殖、特色水产品、烤烟等区域主导产业和中药材、林竹等特色产业,以及区域特色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电商等先进适用技术示范推广。

3.高原藏区。重点支持林果、秋淡季蔬菜、食用菌、道地药材、牦牛、藏羊、藏猪、藏鸡、牧草生产等区域特色产业,以—7— 及区域特色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电商等先进适用技术示范推广。

4.大小凉山彝区。重点支持优质稻谷、苦荞、烟叶、蚕桑、花卉等主导产业,晚熟芒果、优质石榴、优质苹果、鲜食脐橙、优质水蜜桃等特色水果,建昌黑山羊、半细毛羊、生猪、家禽等特色畜牧业,以及区域特色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电商等先进适用技术示范推广。

5.插花贫困地区。重点支持区域特色农业生产、农(林)产品加工等先进适用技术示范推广。

(三)考核指标。

项目实施范围应至少覆盖1个贫困村,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新模式2项,建立科技扶贫示范点1个,开展技术培训4场、200人次,直接带动建档立卡贫困农户10户、辐射带动农户30户增产增收。

(四)申报说明。

1.由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农业专合组织、科研单位等主体申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其他事业单位申报项目必须在88个重点贫困县实施。重点贫困县外的企业,申报在重点贫困县实施的项目,应取得企业注册地科技主管部门同意。

2.重点贫困县内项目负责人应具备中级以上技术职称或大学专科毕业3年以上。重点贫困县以外的项目负责人应具备科—8— 技计划项目要求的资格条件。

3.2019年计划脱贫摘帽县申报不超过2项,其他重点贫困县、插花贫困县申报不超过1项;涉农省级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申报不超过2项。倾斜支持深度贫困县、2019年计划脱贫摘帽县,适当平衡在不同区域实施的项目。

4.填报《四川省科技扶贫专项申报书(产业类)》,提供相应附件。申报材料有明确技术支撑单位和科技人员的,需提供合作协议;直接带动和帮扶精准识别贫困户、贫困人口,需提供具体清单,并提供乡村证明材料。

5.拟支持项目不超过75个,每个支持专项经费不超过20万元、一次性拨付。项目实施期为二年。配套资金不作要求。

—9—

第二篇:四川省水稻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1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世界粮食危机

1.1.2我国粮食安全考虑

1.1.3小结

1.2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研究方法及内容

2稻米产业发展方面的研究

2.1.1水稻生产方面

2.1.2水稻消费方面

2.1.3国内和全球稻米供需总体趋势

2.1.4政府扶持

2.1.5水稻产业的其他研究

3.四川省水稻产业现状分析

3.1水稻生产现状

3.1.1水稻种植面积情况分析

3.1.2水稻总产量

3.1.3水稻单产现状情况

3.1.4小结

3.2粮食(最好是水稻)需求及进出口情况

3.2.1水稻需求情况

3.2.2水稻进出口情况

3.2.3小结

3.3水稻产业科研现状

3.3.1水稻分子遗传学、育种科研现状

3.3.2水稻种植技术科研现状

3.3.3防病害研究

3.4相关的产业-种子产业现状

3.4.1种子产业科研、制种现状

3.4.2种子产业市场情况

3.4.3水稻种业存在的问题

3.5水稻产业效益现状

3.6自然灾害和虫灾

3.6.1自然灾害的影响

3.6.2虫灾情况

3.7政府对水稻产业扶持情况

4.水稻产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4.1基础建设差 4.1.1水利设施差

4.1.2其他基础设施

4.2产业化程度不高

4.2.1信息化建设不高

4.2.2物流仓储现状差

4.2.3种植规模小

4.2.4龙头企业带动不足

4.3机械化水平和质量不高

4.4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不高

4.5优质米情况不佳

5.影响四川省水稻产业发展的原因分析

5.1对四川水稻生产现状原因分析

5.2需求现状原因分析

5.3种子产业现状分析

5.3.2种子产业问题分析

5.4效益现状原因分析

5.6水利设施差原因分析

5.7产业化程度不高分析

5.7.1对信息化原因分析

5.7.2对物流原因分析

5.7.3规模小原因分析

6.加快四川省水稻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6.1优化我国农业政策和政府对农业扶持力度

6.2健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增强本省优质大米的竞争力

6.3建设四川省现代农业,提高水稻产业竞争力

6.3.1继续促进水稻生产规模化

6.3.2加大种植机械化力度

6.4加快农产品物流技术的开发与运用

6.5持续稳健的发展种子产业

6.6搞好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6.7扩大进出口规模

6.8加大保险的投入和发展节水农业以抗自然灾害

6.8.1加大保险的投入

6.8.2发展节水农业

7.结论

第三篇:四川省装备制造产业2011年度工作计划

根据《四川省工业“7+3”产业发展规划(2008-2020年)》,结合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实际,制定本年度计划。

一、年度目标

2011年,全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销售收入突破4000亿元,比上年增长25% 以上;实现工业增加值增长25% 以上。

二、重点任务

(一)改造提升四大传统产业链。

发电设备产业链逐步提升清洁能源发电设备比重,重点发展百万千瓦级超临界、超超临界火电机组、70万千瓦级及以上混流式水电机组及新能源装备。机车车辆产业链逐步提升高速铁路装备比重,重点发展大功率电力机车和交流传动内燃机车、快速铁路货车和专用货车、铁路应急救援起重车、动车组制动系统、机车车辆紧固件、轨道板磨床、高速道叉。油气化工装备产业链逐步向大型化、专业化改造提升,重点发展大型天然气液化设备、特大型空气分离设备、特种陆地钻机及配套设备、超深海洋钻机、大口径全锻焊球阀、天然气长输管道离心压缩机、CNG 移动加气设备、井口工具、井下设备、油水分离设备。大型工程施工成套设备产业链逐步提升产能,提高关键功能部件国产化率,重点发展隧道掘进机、盾构机及通用工程机械、管道运输机、工程机械液压件、发动机。

(二)积极发展两大新兴产业链。

新能源装备产业链重点发展核电装备、风电装备、太阳能利用装备、生物质能利用装备、煤的高效清洁利用装备、大容量储能电池及系统、智能电网装备。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重点发展航空装备、航天及卫星应用装备、高速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装备、海洋工程装备。

(三)重点突破八项关键制造技术。

一是依托二重集团,突破三代核电(AP1000)主设备大型铸锻件制造技术;二是依托东方电气,突破百万千瓦级核电、超超临界火电、60万千瓦级循环流化床、大型贯流式水电等先进发电机组制造技术;三是依托绵阳通美、大业高容等企业,突破沼气工业化采输等生物质能利用设备制造技术;四是依托东方电气、二重集团、天马轴承等企业,突破2MW 以上双馈、直驱风电整机和关键配套件制造技术;五是依托四川空分等企业,突破大型天然气液化成套设备关键部套件设计制造技术;六是依托资阳机车等企业,突破大功率交流传动内燃机车制造技术;七是依托普什宁江机床、长征机床等企业,突破高速、精密、高可靠性卧式加工中心和核电、航空专用数控机床及高速电主轴等功能部件设计制造技术;八是依托四川宏华、二重集团等企业,突破海洋平台、超深海洋钻机、海洋电缆等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技术。

(四)着力推进 40个重点项目。

加大重大技术装备产品创新研制的投入力度,争取 2011年创新投入达到50亿元。加快实施重点领域40个重点项目:发电设备领域重点实施核电二代加控制棒驱动机构、空冷岛成套装备、核二三级锻件、2MW 直驱风电机组、太阳能低倍聚光成套发电装备、220t/h生物质直燃循环流化床锅炉、煤层气及重油电站等重点项目;机车车辆和发动机领域重点实施7200KW 六轴大功率交流传动电车牵引电机、船用发动曲轴等重点项目;油气化工装备领域重点实施超大直径超大壁厚加氢反应器、高压大口径全焊接球阀、多井控制截断系统、海上油气井用钻井装备等重点项目;工程机械领域重点实施土压平衡盾构机、工程用柴油机、ZJ30 -7II旋挖钻机、长距离曲线带式运输机等重点项目;民用航空装备领域重点实施数字化柔性装配/智能制孔系统、大型客机燃油管理系统、舱门驱动机构、热等静压设备等重点项目;智能制造设备领域重点实施超重型核电转子专用数控轴向轮槽铣、新型高速立式加工中心、高速卧式加工中心、汽车车身机器人柔性装焊生产线等重点项目。

(五)加快发展装备工业“一基地八园区”。

一是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为载体,加快德阳重大技术装备基地建设,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二是适应装备产业特色化、产品集聚化、布局园区化的要求,加快推进成都经开区、德阳经开区、双流新能源装备产业园、广汉石油钻采产业园、资阳机车和发动机产业园、自贡板仓工业园、泸州长江机械工业园、宜宾临港志诚机械工业园等八大装备产业园区建设。

(六)做大做强30户重点装备企业。

进一步拓展延伸“1+8”工程产业内涵,促进30户骨干装备企业、127户重点配套企业加快发展,推动东方电气集团销售收入跨450亿,二重集团销售收入跨100亿台阶,形成大型龙头企业带动、大中小配套发展的产业格局。

三、推进措施

(一)制定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指导性文件。

一是制定发布《四川省2011年重大技术装备工作要点》,指导全年装备制造业发展工作;二是修改完善并发布实施“十二五”《四川省新能源装备产业发展规划》、《四川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规划》、《四川省高速铁路装备产业发展规划》;三是组织编制“十二五”《四川省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

(二)抓好重点课题专项研究,深化协作配套发展。

一是召开部分重点行业专题研讨、配套协作会和全省装备产业工作会,研究、部署2011年装备产业推进工作;二是组织8万吨模锻压机产业链、高速铁路装备产业链、储能电池产业链等产业链专题规划研究;三是充分发挥省内与装备制造业有关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作用,构建产学研用协作机制;四是积极组织大、中、小装备企业开展协作配套,引导和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独具特色的主导产品,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减少低水平重复投资和省内同质恶性竞争;五是以国家和省加快新兴产业发展为契机,启动建设一批新兴产业装备重点项目,增强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后劲。

(三)加大对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的协调服务力度。

一是抓好东锅600MW 循环流化床锅炉、二重8万吨模锻压机及AP1000核级大锻件、三洲川化机核级管件、四川空分大型LNG 成套设备、资阳机车燃气发动机、成飞民机“大飞机”等重大项目的协调服务。二是积极组织企业参加核工业展、数控机床展、西博会、泛珠三角博览会等展会,协助企业做好国内外市场的开拓工作。

(四)狠抓在手合同履约率。

一是指导企业做好生产组织,确保发电成套设备、大功率机车、石油钻机等重点合同如期交货;二是支持企业开展五大电力集团等重要客户走访,争取业主单位如期收货、付款,对有条件的客户争取追加合同;三是指导企业严防汇率风险,确保出口合同完成。

(五)细化落实装备产业专项政策。

一是积极加强与工信部、财政部等国家有关部委的衔接和协调,帮助我省申报企业争取享受国家重大技术装备进口税收优惠政策;二是积极争取国家“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国产首台套创新激励政策,做好初审、转报等工作;三是继续帮助我省装备企业落实技术开发费用税前抵扣、机电产品进出口及西部大开发等优惠政策;四是研究、细化我省相关配套政策,优化使用财政资金,下达2011年重大技术装备资金专项。

(六)促进产业重组与结构调整。

鼓励重点企业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在国内外适度扩张,牢固控制上游关键零部件及原材料供应环节,稳步提升中游主机产品技术水平与制造质量,快速渗透到研发设计、工程承包、建设咨询等高附加值产业环节。

(七)做好企业生产要素保障。

一是做好东方电气、二重集团等重点装备企业天然气、电力供应、大件运输等要素保障;二是加强大件运输组织保障,争取年内全面完成大件公路所有路段的整治,并尽快启动岷江航电综合开发工程。

第四篇:2010年四川省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

经营项目前期工作要点

各市州及扩权试点县农发办:

根据《2010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项目申报指南》的有关要求,为扎实做好我省明年国家产业化经营项目申报工作,争取中央更大支持,特提出我省2010年国家农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前期工作要点。

一、项目财政资金扶持方式和基本政策

2010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在财政资金扶持方式上,实行项目财政资金无偿补贴和银行贷款贴息两种扶持方式。

(一)财政补贴方式项目(约占国家下达我省中央财政资金控制指标的50%)

1、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配套资金比例为1:0.5。地方财政配套资金性质与中央财政保持一致,即均为财政补贴资金。

2、地方财政配套资金,由省、市(州)、县三级财政按8:1:1的比例分担。其中:扩权试点县地方财政配套资金由省与县按照9:1的比例分担;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的县级财政配套资金由省级承担。

3、龙头企业申报的项目,其财政补贴资金总额不得超过项目建设总投资(即不含项目计划总投资中的流动资金)的30%,企业自筹资金不低于70%;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的项目,其财政补贴资金总额可达到项目建设总投资的50%。

4、申报重点项目的中央财政补贴资金不高于200万元、不低于100万元(含);申报一般项目的中央财政补贴资金不高于100万元、不低于50万元(含)。农民专业合作社原则上限于申报一般项目。

5、项目财政补贴资金使用范围,遵照国家农发办发布的《项目申报指南》中的有关要求执行。其中:(1)用于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计划实施方案、项目环境评估费等项目前期费用,不得超过项目财政资金总额的3%;(2)技术培训限于项目直接带动的农户,原则上按不超过3次/户、15元/次掌控。

6、以市(州)为单位,各地申报重点项目的个数,原则上不得超过省农发办规定的各地项目申报总个数的50%。

(二)中央财政贴息方式项目(约占国家下达我省中央财政资金控制指标的50%) 申报中央财政贴息项目,按照国家农发办发布的《项目申报指南》和《农业综合开发中央财政贴息资金管理办法》(财发[2008]62号)的有关要求和规定执行。申报和审查2008贴息项目的政策要点为:

1.贷款贴息扶持对象重点为实力较强、规模较大、示范带动作用显著的加工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纯流通企业不予扶持。

2、2010年中央财政贴息资金原则上60%用于固定资产贷款贴息,40%用于粮棉油糖肉大宗农产品加工流动资金贷款贴息。产地批发市场等流通设施项目、种植和养殖基地项目的流动资金贷款原则上不予贴息。

3、2010年固定资产贷款贴息范围为2008年1月1日以后立项,在2009会计发生并支付的利息;中央财政原则上对落实单笔固定资产贷款500万元以上、6000万元以下的部分予以贴息。

4、2010年流动资金贷款贴息范围为2009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期间发生并支付的利息;中央财政原则上对落实单笔流动资金贷款100万元以上(含100万元)、且累计达到500万元以上、6000万元以下的部分予以贴息;流动资金贷款贴息期限为实际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1年。

5、对于同时申请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贷款贴息的项目,中央财政贴息的贷款额度上限合计为6000万元。

6、贴息率根据同期人民银行同档次贷款基准利率和项目对贴息资金需求等情况确定。为便于统一掌握贴息率,在国家农发办未明确之前,可按固定资产贷款年贴息率5.31%、流动资金贷款年贴息率4.86%的标准执行。

7、项目银行贷款中的“银行”,系指国家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

8、项目单位因发生违约行为而支付的逾期贷款利息、加息、罚息,以及超出财政贴息贷款额度上限的部分,财政不予贴息。

二、项目申报方式和立项程序

(一)项目申报方式

1、财政补贴方式项目的申报

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项目单位向项目建设所在地的县级农发办申报项目(以项目建议书方式),并经县、市(州)农发办逐级审查后上报省农发办。根据省农发办初审通知编报项目可研报告和项目摘要,根据省农发办立项通知编报项目计划实施。

2、财政贴息方式项目的申报 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项目单位向项目建设所在地的县级农发办申报项目,并经县、市(州)农发办逐级审查符合立项条件后上报省农发办。

3、同一项目单位、同一只能申报财政补贴和财政贴息两种方式中的一种扶持方式。

4、在申报财政补贴项目中,一是对同一项目单位申请连续扶持的(系指连续2个以上申请扶持不同项目的),在申报材料中,须详细说明项目单位现状、实施项目能力、上期项目与拟申报项目的关系等;二是同一项目申请连续扶持的(系指上期立项项目按期完成后,继续申请扶持实施相同建设内容的扩能项目),在申报材料中,须全面总结上期项目建设、运行、效益情况及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分析上期项目与拟申报项目的关系等。

5、2009已经获得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其他方式扶持的项目单位不得申报2010年中央财政贴息项目。

(二)项目立项程序 (1)财政补贴方式项目

县、市(州)逐级审查、上报项目建议书——省农发办进行资格审查和初步比选——逐级通知项目单位报送可研报告——省级专家评估论证——省级有关部门会审、表决(投票,差额淘汰方式)——项目公示——报国家农发办备案、确认——逐级编报、汇审项目实施计划——省农发办正式批复项目计划并报国家农发办备案。

(2)财政贴息方式项目

县、市(州)逐级审查、上报项目——省农发办初审——省农发办汇总复审——项目公示——上报国家农发办审查立项。

为确保项目申报质量,2010扩权试点县申报的项目,实行由所属市(州)统一审查、汇总后向省农发办申报。

三、项目类别及扶持范围和重点

2010年我省农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将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按照“两个加快”的要求,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扶持具有竞争优势和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基地及其加工业,培育区域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现代农业,努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产业化经营项目类别

根据国家规定,农发产业化经营项目主要分为三类:

1、农产品加工类项目;

2、种植、养殖基地类项目;

3、流通设施类项目(包括储藏保鲜、产地批发市场)。

各类别项目申报和实施范围,原则上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单个项目的申报,原则上不得同时包含两种类别(含)以上项目建设的内容。

(二)产业化经营项目扶持重点

1、优质粮油加工;

2、优质猪、牛、羊良种繁育和加工;

3、优质小家禽(畜)及水产养殖和加工;

4、优质茶叶加工和标准化种植;

5、优质特色果蔬种植、加工及商品化处理;

6、其他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经济作物、经济林种植和加工。

(三)各级农发办不得受理国家《项目申报指南》中明确规定的2010年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严格限制的项目和不予扶持项目。

四、项目扶持对象和立项条件

(一)扶持对象

2010年,产业化经营项目扶持的对象为与农户联结紧密、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市级(含)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具有一定规模的、取得独立法人资格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重点扶持省级(含)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优先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

(二)立项条件

严格执行国家《项目申报指南》中对项目、项目单位、项目法人代表等三个方面应具备条件(共计38条)的各项规定。

各级在项目申报资格的审查中应严格把关,尤其应当注意以下四点:

1、对财政补贴项目中存在以下八种情况之一的项目,要实行“一票否决”:(1)未取得种养基地项目合法用地手续或加工和流通设施项目土地使用证的项目;(2)未取得符合审批权限的环保部门对项目环评审批意见的项目;(3)未提供项目单位与农户建立了稳定利益联结机制相关证明的项目;(4)弄虚作假,编制虚假项目及投资概算,提供不实项目单位财务资料等项目材料的项目;(5)以已建项目(指申报之时项目主体工程已建成的项目)申报国家立项扶持的项目;(6)国家《项目申报指南》已明确的限制产业和不予扶持的项目;(7)以前农发立项扶持的财政投资参股项目在2008未能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2008应及时分红而未分红的项目单位申报的项目;(8)在2007—2009产业化项目省级验收中被评为“不合格”的项目单位申报的项目。

2、在审查和推荐项目中,各级农发办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项目申报材料的真实、全面、可靠,确保财政补贴项目选项和贷款贴息项目审核的客观、公正、规范,尤其要对项目和项目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3、在项目选项中,产业的选择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行业发展规划和法律法规,以区域优势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为重点;加工和流通设施项目要以改扩建项目和直接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项目为重点;种养基地项目要以农户直接参与项目建设、分享项目成果的项目或直接带动农户面广且助农增收效果显著的项目为重点。

4、为便于项目立项资格审查,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项目,须具备在“2008年底前在工商部门依法登记,取得法人资格”这一省定立项条件。

五、项目申报时间和资料要求

(一)项目申报时间

省农发办受理各地申报项目(项目建议书方式)的截止日期为:财政无偿补贴方式项目2009年12月4日;中央财政贴息方式项目2010年1月8日。

请各地务必按照规定的时间申报项目,凡逾期者,省农发办将不予受理。

(二)项目申报资料要求

1、财政无偿补贴方式项目

市(州)和县级农发办正式行文(一个文件可包含本地区上报的所有补贴项目)报送的项目建议书及其规定附件一式两份;同时附报项目建议书电子文本。

申报项目应提供的附件资料主要包括: (1)项目单位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2)经过中介机构审计的2008年项目单位财务报表(包括:审计报告,审计印章齐全的项目单位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及其报表附注)复印件,截止2009年10月31日的财务报表;、

(3)种养基地项目合法用地手续证明材料或加工、流通设施项目土地使用证书复印件; (4)符合审批权限的国家环保部门对项目环评审批文件复印件; (5)银行信用等级评定证书复印件、贷款银行对项目所需贷款的审批文件或贷款合同复印件(项目投资中无银行贷款的项目除外);

(6)项目单位被最高一级政府评定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证明材料复印件;

(7)有关权威管理部门出具的项目单位与农户建立了紧密的、科学合理的利益联结关系的证明材料;

(8)项目单位所具备的、与项目直接相关联的技术水平证明材料(包括专利、成果、专有技术和技术依托单位证明等)复印件;

(9)项目单位在管理和已有产品方面获得国家权威单位认证、评奖等其他资料复印件;

(10)有关权威管理部门出具的项目单位“三不欠”(不欠税、不欠发工资、不欠社会保险金)的证明材料。

2、中央财政贴息方式项目

待国家农发办进一步明确申报要求后,省农发办再另行通知。各地在前期准备中应先行准备好以下材料:

(1)项目单位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2)贷款银行对项目固定资产贷款的批复文件复印件; (3)银行贷款合同和贷款到位凭证复印件;

(4)贷款银行出具的利息结算清单和利息支付原始凭证复印件; (5)项目单位获得的贷款银行信用等级评定证书及授信证明复印件; (6)项目单位被最高一级政府评定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证明材料复印件;

(7)有关管理部门出具的项目单位与农户建立了紧密的、科学合理的利益联结关系的证明材料;

(8)经过中介机构审计的2008项目单位财务报表(包括:中介机构审计报告,审计印章齐全的项目单位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及其报表附注)复印件。 以上申报财政补贴项目和财政贴息项目的附件资料,凡为复印件的,均需由县级农发办加盖公章予以确认其与原件的一致性和真实性。

六、其他有关注意事项

1、项目申报中要注意规范使用项目名称

项目名称应按照以下要求确立:XX市(州)XX县XX产能XX产品XX项目类别XX建设性质项目。

2、各地应在严格审查的基础上,控制项目申报数量,择优推荐上报项目。 (1)申报2010年财政补贴方式项目的具体数量规定为:以国家确立的我省农发项目县数量为准绳,以市州为单位计算,非扩权试点县限报1个项目,扩权试点县申报的项目数量最多不超过2个。

(2)鉴于国家对2010年财政贴息方式项目的扶持将以固定资产贷款贴息为主,为充分用好用足中央贴息政策,2010年我省对各地申报中央财政贴息方式项目,将采取对各地不作具体数量限制,只要符合立项条件即可申报,优先考虑固定资产贷款贴息的办法。

3、本项目前期工作要点中的其他未明事项,请遵照《2010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申报指南》(国农办[2009]178号)、《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29号)、《农业综合开发中央财政贴息资金管理办法》(财发[2008]62号)等各项政策和规定执行。

第五篇:节能产业网:响应国家节能政策 大力发展节能产业

节能产业网:响应国家节能政策 大力发展节能产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点在节能,难点在节能。如何推进节能产业建设,是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相关企业应该深入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2011年“十二五”规划启动的开官之年,我国对节能减排问题的关注则可以说是全行业的。殊不知,早在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这表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将成为我国的长久之策。无独有偶,在去年两会上,全国政协“一号提案”内容就是节能。一时间节能减排、低碳能源、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等都热点话题。随后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大力开发低碳技术,推广高效节能技术”。至此,“节能”不再只是停留在纸面,正式由口号步入现实。不得不承认我们正逐渐进入节能时代。

随着国家、地方“节能政策”的相继颁布,节能产业告别了以往的高能耗、有污染和排放的行业布局,在“节能时代”里求得生存成为行业内外关注的话题。节能产业的出路就在于积极响应国家政策,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加大科技开发力度,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企业是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实施者。节能产业网(http://)负责人表示:事实上企业进行节能技术创新是节能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有越来越多的节能企业正逐步的融入到节能产业网(http://)这样一个具备节能政策与资讯于一身的平台,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致力于节能产品的研发和新工艺的运用,共同为实践我们国家的节能目标做着不懈地努力。我们共同期待他们能够在节能产业网这样广阔的节能平台上推出更多节能、科技、环保、低碳、创新的新产品。

至此,节能产业网(http://)作为“十二五”新兴产业的节能行业服务平台,致力于打造业内第一个双向节能产业交流互动平台。

上一篇:水稻生产流程机械化下一篇:受撤职处分后的提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