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十九大精神感悟

2022-09-02

第一篇:学习十九大精神感悟

十九大精神学习感悟

从做中学,在学中做----全面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

作者:徐张雷

我们从十九大的概况、十九大报告的形成过程和基本框架、十九大报告的主要内容等方面全面学习了十九大精神,把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作为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迅速在系统内掀起学习热潮。系统内各党组织要认真组织开展专题学习,确保十九大精神传达到每一位干部职工。

围绕十九大精神,特别是十九大关于文化工作的新要求、新部署,切实抓好当前各项重点工作的落实。认真贯彻好全面从严治党各项工作。全面推进系统内党组织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主线统领全县文广工作。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做好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各项工作。用党的十九大精神统一思想、明确方向,指导实践、凝聚力量,统揽全局、谋划工作,要端正学习学习态度,全面、系统、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十九大精神实质,迅速将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的思想、行动统一到日常的工作中来,从做中学,在学中做。对文广各项工作再研究、再深化、再提升。

牢牢把握正确导向,按照上级统一部署集中开展宣讲活动,深入宣传解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为新的起点,进一步加强坚定文化信仰和自信,要求文广系统全体干部立足本职岗位,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从而体现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实际效果,戮力同心,推动全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第二篇:学习十九大精神感悟

0月18日党的十九大在北京胜利召开,随后在我镇掀起了学习十九大的浪潮,通过集中学习、分组研讨、撰写心得、书记宣讲等多种形式认真学习了十九大的会议精神,争取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把理论成果转化为实践,切切实实解决一些基层建设发展方面遇到的问题,指明今后发展的思路。作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通过近一个多月的认真学习和撰写心得感触颇多,下面就结合自身的学习和近几个月在基层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一、对于大会提出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有了一个更为科学性、理论性、系统性的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就是激励中国共产党员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这份初心,我们解决了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过去想办成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正是由于这份初心和使命我们党才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正是由于这份初心我们党在前进道路上攻坚克难,在政治经济文化等众多领域取得了突出性进展。自己在基层工作已经有几个月了,这段日子虽然短暂但乐在其中,基层的工作繁杂,直接对接的是广大群众,群众的每一件小事都是我们工作中的大事,小到普通的为群众打印材料、发放慰问品,大到最近做得“精准扶贫”,这些都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我也曾经作为一名普通群众去机关事业单位办过事,也理解群众办事困难的感受。我的初心就是尽量让群众少跑趟,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审核程序,遇到群众反应的问题及时向分管领导汇报情况,做到让群众有疑问的地方明白,所反应的事情得到解决,把群众的每一件事情作为自己的事情来处理,和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基层群众的心声作为在自己工作的重中之重。虽然自己的初心离十九大提出的初心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但是我坚信只要自己踏踏实实做事,勤勤恳恳做人,想群众所想,办群众所办,系群众所系,为脚下的这片土地奉献自己的青春与热血,这份初心的距离终究会越走越近。

二、对于民生问题进一步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十九大报告中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在总书记作报告时多次提到了人民,特别是针对我国社会主义矛盾的转化,全面决胜小康社会,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多次提到了人民。在我国社会主义矛盾的转化中习近平强调,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矛盾的转化是关系全局历史性的变化,首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是在中共八大,我国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十九大中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转化说明了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精神建设水平进一步得到了提高,但同时也暴露出来了许多问题,人民已经不满足于当下的生活发展条件,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不充分,不平衡已经成了重大的社会问题,在新的矛盾下,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应该如何解决。这是将来一个时期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习近平强调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我们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得到人民的认可,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党的重要任务也是头等大事,全党同志应攻坚克难,撸起袖子,埋头苦干。在2020年在小康社会的建设上给人民和国家交一份满意的答卷。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总书记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自古以来都是党和国家的重点任务,三农问题解决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所以我们应该从思想和行动上必须重视。在基层工作的这几个月里,对于民生问题虽然了解的不够深入透彻,但是也有了属于自己的一些观点和见解,在基层工作中下村了解民生,体察民意,掌握民情,就以“精准扶贫”为例,在此次摸底调查中,看到了许多贫困户脱贫,从心底为党和国家实施的相关政策感到自豪骄傲,但是同样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个别贫困户只是依赖于政策脱贫,没有从心底真正认识到出台相关政策的初衷,每次入户调查,作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除了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之外,还不断鼓励他们“扶贫先扶志”的思想意识,不断给他们带去新的养殖模式,优秀的种植经验,从思想层面解决真正的贫困。“脚下沾了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只有深入基层,和广大群众坐在一起,才能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民生问题是一个宏观的问题,作为基层工作人员,我觉得先应该是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从微观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处理好每一次群众的问题,我坚信只要心中有情怀,心中有人民,一定会谱写民生新篇章。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应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把握历史机遇,顺应时代潮流,把十九大的精神作为自己以后工作和生活的准则,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为实现自己的小梦想努力,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奋斗,以上就是我学习十九大的一点心得体会。

第三篇:民警学习十九大精神感悟

人民警察学习十九大会议精感悟

各行各业都在学习总书记十九大报告,作为一名基层的人民警察,一名党员,我就自己的学习感悟如下:2017年10月18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将揭开新的一页。

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科学指引下,我们国家度过了一个“极不平凡的5年”,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这5年,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这伟大成就的背后,旗帜鲜明讲政治,成为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能够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度过一个“极不平凡的5年”的坚实保障。

时间回到2016年10月,十八届六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正式提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了习近平同志在党中央、在全党的核心地位。这对维护党中央的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领导,对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更好凝聚力量、抓住机遇、战胜挑战,对保证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旗帜鲜明讲政治,不是一句空话,要切实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

讲政治,就要树意识。总书记讲话强调,全党必须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政治意识摆在首位,就必须要坚定政治信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政治原则,站稳政治立场。最根本的一条,就是维护党中央权威,保证全党令行禁止,这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所系,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

讲政治,就要明目标。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了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时准确了解群众所思、所忧、所盼。虽然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任务在变,但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没有变,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始终没有变,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奋斗目标始终没有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2年,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对人民作出了庄严的承诺。2017年,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指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讲政治,就要重实干。总书记反复强调崇尚实干、狠抓落实,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广大党员干部要以钉钉子的精神抓好改革落实,说到做到,只争朝夕。中国人民历来强调实际、注重实干,最不喜欢喊大口号,定好高骛远的目标。2013年2月28日,习近平在中共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强调,“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不搞脱离实际的盲目攀比,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勇于担当,真正做到对历史和人民负责。”目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无论是教育、医疗、住房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还是脱贫攻坚面临的精准扶贫问题,都需要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加以破解。

讲政治,就要守规矩。2015年1月,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上提出“政治规矩”一词,并将党员应守的规矩归纳为四个方面:党章、党的纪律、国家的法律、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他要求全体党员必须具有铁一般的信仰,铁一般的信念,铁一般的纪律、铁一般担当。遵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就必须要维护党中央权威,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在守纪律、讲规矩上做表率,必须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党内不允许有不受纪律约束的特殊党员,谁触犯法律,不管级别有多高都要问责,都要处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5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5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继往开来明确大政方针、制定行动纲领、实现理论创新,中国人民将面向更加辉煌的未来,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作为一名民警,作为一名党员要深刻认识当前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充分认识当前的工作所处的环境,为全面夺取全面小康,建成社会主义强而努力,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充分了解当前的主要矛盾,坚持正确的发展理念,坚持依法治国理念,规范执法行动。

作为一名民警,作一名党员要以身作则,强化反腐败,保持清廉。全面治党永远在路上,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人民群众最痛恨腐败现象,腐败是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威胁。

作为一名民警,作一名党员要敢于担当,善于担当,主动担起国家建设的重担,全身心投入到全县公安工作,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新时期公安工作任务艰巨,使命光荣。作为一名民警,学习了十九大的,更强坚定了我们服务于民,打击违法犯罪努力的信心和决心。

第四篇:学习贯彻十九大会议精神感悟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习总书记在报告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举措,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对于统一全党思想认识、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对中国今后的发展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报告总结了十八大以来的辉煌成就、分析了当前形势、勾画了未来蓝图,既有高瞻远瞩的战略部署,也有暖人心田的民生实事,报告求真务实、激励人心、催人奋进,全面开启了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征程。

党的十九大是一个催人奋进的大会,党的十九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化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时期的一次十分重要会议。 党的十九大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党的十九大会议立足长远,内涵丰富,是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进新时代、开启新的远程、谱写新篇章的重要的文献,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指导作用。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们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时刻坚持努力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文化素质和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能力。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结合自身实际学习贯彻好十九大精神,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

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首先要准确把握十九大的精神,这是学习和贯彻的前提。十九大分析了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对于今后的工作有着指导意义。其次,党的十九大报告博大精深、意义深远,所以更值得深刻的学习。最后,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要大力发扬理论与实际结合,学以致用,才能把十九大精神落实到实处。

二、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增强党建责任意识。 坚定正确政治方向,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确立起来的政治箴言。把坚决拥护总书记在党中央、全党的核心地位作为一项重要政治纪律,更加坚定地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党员干部要自觉把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任务结合起来,与岗位工作结合起来,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作为基层党建工作者,要增强做好基层党建工作的紧迫感、使命感;其次,注意充分调动各级基层党组织抓党建工作的积极性,强化各级党组织书记抓党建的责任意识和效果;再次,要落实好党建工作的各项任务,从而形成齐抓共管党建工作的强大合力。

三、是要带头学习提高,提升工作能力。

在工作中坚持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着重抓好基层工作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以及重要政策的学习,践行当前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工作的相关要求,在学上深化拓展,继续把深入学习党章党规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必修课,认真学习十九大精神,切实锤炼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品质,不断强化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打铁要靠本身硬,抓好基层党建工作,我们自身要不断提升抓党建的工作能力。

第一要提升学习力。要通过全面加强政治理论、业务等知识的学习,使自己适应新形势新任务下组织工作的需要,当前最重要的是学习领会好十大九精神,要通读全文,在知大局、想长远中提升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辨证思维能力;要精读重点,反复研读报告中关于党建的论述和新修订的《党章》;要学用结合,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做好本职工作。

第二要提升执行力要练好内功,着力提升自身复合素质,既要敏于行又要勤于思;要在抓落实上下功夫,肯落实、能落实、会落实、善落实,要高效地把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落实好,办理好;要结合职责主动思考、超前谋划,细化分解目标任务,责任到个人,形成真抓实干、求真务实的良好氛围。

第三要提升提升创新力,要从思想深处解决不愿创新的问题;其次要树立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敢想敢闯敢试,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再次要有争先创优的工作激情,激情产生动力,激情成就梦想,只有对农村、社区基层党建工作充满激情,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创新思维和创新动机。

四、不忘初心,积极进取。

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强调“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协人生华章!”总书记对青年干部提出了殷切希望。作为一个青年,我们要抓住人生的黄金阶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自己的岗位上勤勤恳恳,积极进取,努力实现中国梦。

目前,我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为适应党提出的新的发展目标和行动纲领的需要,十九大对党章再次进行修改,对保持党员的先进性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所以说党章是保持共产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根本保证。

新时代,新思想,新目标,新征程,再出发。让我们继续团结在党中央周围,撸起袖子,加油干!

第五篇: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活动--感悟中华文化 增强文化自信

·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专题活动之三——

感悟中国文化

增强文化自信

·平潭综合实验区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马明华·

引言:“文化自信”话语体系形成于十八大,发展于十九大。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庄重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彼此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是共同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傲立世界的中流砥柱。但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正如总书记所说,“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十九大报告有6处提到“文化自信”,可见其在报告中的分量。要准确理解和把握“文化自信”的丰富内涵,首先我们要从感悟什么是中国文化?继而探究它是如何形成的?它有什么特点?它在当前社会发展阶段具有哪些现代意义?沿着这条古老的文化脉络追本溯源,我们才能找到中国文化的源,把住中国文化的根,从而增强当下我们中国人的文化自信,进而凝心聚力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 重温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

1、回溯古老辉煌的文化长河

中国文明与中国文化,一脉相承。中国文明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一般认为,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有三个,即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中华文明是三种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灿烂果实。产生中华文明的重要因素非黄河和长江莫属了。在黄河流域产生的农业文明,受到历史时期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不断向长江流域农业文明过渡、发展。长江流域农业文明是黄河流域农

1 业文明的继承和发展。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不仅仅是一条大河---黄河,而且与黄土地,黄帝,黄皮肤以及传说中的“几”字形中国龙构成了中华民族形象的表征。

中国又是一个有着辉煌文明的古老国度。从步入文明的门槛之日起,中国先后经历了夏朝、商朝、西周、春秋、战国、秦朝、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宋辽夏金、元朝、明朝和清朝等历史时期。历代统治者,以其各自的政绩在历史舞台上演出了内容不同的剧目,或名垂青史,或遗臭万年。其中在夏、商、西周和春秋时代,经历了奴隶社会发展的全部过程。从战国开始,封建社会孕育形成,秦朝则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封建帝国。此后,两汉王朝是封建社会迅速成长的阶段,唐、宋时期经历了封建社会最辉煌的时代,至明、清两代,封建社会盛极而衰,并最终步入多灾多难的近代社会。 在数千年的古代历史上,中华民族以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卓越的聪明才智,谱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创造了同期世界历史上极其灿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万里长城、大运河、明清故宫以及多姿多彩的各种出土文物,无不反映出大胆、高超的生产技术;同时在思想文化、科学技术领域产生了无数杰出的人物,创造出无比博大、深厚的业绩;而包括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和印刷术这“四大发明”在内的无数科技成就,更使全人类获益非浅。

2、开启无与伦比的文化瑰宝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文明灿烂不熄,是人类社会唯一从古代存留至今延续不断的文明,是世界最伟大的文化奇迹、人类文明最璀璨的明珠。五千年文明孕育着丰厚的文化精华和养分。

中华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体系。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儒释道合流、宋明理学,经历了数个学术思想繁荣时期。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产生了儒、释、道、墨、名、法、阴阳、农、杂、兵等各家学说,涌现了老子、孔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董仲舒、王充、何晏、王弼、韩愈、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

2 王守仁、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鲁迅等一大批思想大家,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

中华文化蕴含着丰富厚重的积极进取、健康向善的传统美德。比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义利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与人为善”、“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知耻近于勇”的道德品格等。其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精髓。习近平指出:“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

中华文化积淀着炎黄子孙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观乎人文,化成天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生生不息、绵绵不已的民族精神、民族品格和发展动力。习近平强调:“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中华文化蕴含着宝贵的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智慧。中华民族维系了2000多年大一统的社会形态,这也同样是人类治理史上绝无仅有的治理奇迹。在2000多年的社会治理进程中,中华民族发展和积累了人类最宝贵的治理智慧,任何其他管理学、治理学也无法与之相比。如“以百姓之心为心”的为民意识、“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治理经验、“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务实精神等。

自从中国迈进文明社会的门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了上下五千年,传播数万里。一个个王朝的毁灭,一次次残酷的战争,多少次外族的入侵,乃至

3 无数次山崩地震、水旱、瘟疫等,都未能阻止它前进的步伐,这与它所具备的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点有着直接关系。

二、 探究中国文化的丰富底蕴

1、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主要以华夏汉民族祖先所创造的、各个民族世世代代继承发展的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形成以孔孟之道儒家文化为核心,包含道家、佛教等其他文化。中国传统文化除了伦理、哲学、宗教方面内容,还包括许多其他方面,如享誉世界的中华烹饪饮食文化、茶道文化、中医、中草药、中华戏剧、音乐、武术、兵法谋略等等。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东亚一个半封闭的北温带块状大陆上得以滋生发展的,其物质生产方式的主体是农业自然经济,社会组织以宗法—家族制度和专制政体为基本形态,而周边则为后进民族所环绕。这样一种特定的生态环境,加之中国黄种人的生理基因,使中国文化形成了鲜明的独特性。

其一,人文传统。有别于重自然或超自然的文化类型,中国文化自成一种“敬鬼神而远之”的重人生、讲入世的人文传统。人颇受尊崇,所谓“人为万物之灵”,“人与天地参”,将人与天地等量齐观,这使中国避免陷入欧洲中世纪那样的宗教迷狂,而发展出一种平实的经验理性。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要义不在尊重个人价值和个人的自由发展,而是将个体融进群体,强调人对宗族和国家的义务,构成一种宗法集体主义的人学;与西方文艺复兴开启勃兴的强调以个性解放为旗帜的自由、平等、民主的人文主义,分属不同范畴。

其二,伦理中心。由氏族社会遗留下来,又在文明时代得到发展的宗法传统,是中国一向高度重视伦理规范和道德教化,从而形成以“求善重德”为旨趣的“伦理型文化”,同希腊以“求真重智”为目标的“科学型文化”各成一格。伦理型的中国文化,不讲或少讲脱离人文伦常的智慧,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借以“修身为本”,伦理成为出发点和归结点。以至中

4 国文学突出强调“教化”功能,史学以“寓褒贬,别善恶”为宗旨,教育以德育统驭智育,人生追求则以“贱利贵义”为价值取向,构成以伦理为中心的文化系统。

其三,尊君重民。长期耕作于中国的农业自然经济,是一种少有商品交换、彼此孤立的自给自足经济。这种土壤中生长起来的分散的社会人群,需要一个高高在上的专制集权政治加以统合,以抗御外敌和自然灾害,而人格化的统合力量来自专制君主。另一方面,农业宗法社会的正常运转,又要仰赖以农民为主体的民众的安居乐业。因此,“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也是农业宗法社会的必然产物。“尊君”和“重民”相反而又相成,共同组成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体两翼。

其四,中庸和谐。崇尚中庸,是安居一处、以稳定平和为旨趣的农业自然经济和宗法社会培育的人群心态。“极高明而道中庸”,“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显示出中国式智慧的特征。施之于文化,则是在多种文化相汇时,异中求同,万流共包;施之于风俗,便是不偏颇,不怨尤,内外兼顾。奉行中庸的理想人格,则是执两用中,温良谦和的君子之风。尚调和、主平衡的中庸之道是一种顺从自然节律的精神,它肯定变易,又认同“圜道”,这显然是农耕民族从农业生产由播种、生长到收获这一周而复始现象中得到的启示。五行相生相克学说描述的封闭式循环序列,便是这种思维方式的概括。

其五,延绵坚韧。中国传统文化是从农业宗法社会的土壤生长出来的伦理型文化。农业宗法社会提供一种坚韧的传统力量,伦理型范式造成顽强的习惯定势,而先秦已经形成的“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精神,使中国文化的认同力和适应力都很强。“认同”使中国文化具有内聚力,保持自身传统;“适应”使中国文化顺应时势变迁,不断调节发展轨迹,并吸纳异域文化的精华,如此,中国文化方具备无与伦比的延续性与包容性。世界其他文明古国,虽然盛极一时,其后又戛然中绝,出现过大幅度“断层”,有的乃至完全覆亡。唯有中国传统文化,历尽沧桑,饱受磨难,于起伏跌宕中传承不辍,在数千年历史发展中绵延不断,且各代均有斐然成就。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西方市场商业经济扩及东亚,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农业自然经济和宗法专制政体趋于瓦解,社会进入近代转型阶段,文化层面、制度层面、

5 观念层面变革的任务渐次提出。然而,当代中国尽管呈现“日新月异”,但悠悠岁月铸就的文化传统,作为一种动力定型和深层底蕴,仍然或显或隐地施展影响,中国现代文化正在内与外的交织、古与今的变革中演化。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在近六千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种文化形态,其中包括四大古文明的文明体系,即中国、印度、巴比伦、古埃及文明等。但在这些文化形态中,只有一种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不断,经久不衰,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应变能力,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中外历史上,不少优秀的文化因为异族入侵而中断。如希腊、罗马文明因日耳曼人入侵而中断沉睡了上千年;印度古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埃及古文化则因入侵者的变化而不断改变自己的面貌:曾经一度希腊化,后又罗马化,再后又伊斯兰化。这都是由于它的根基不深,站脚不稳。中国传统文化却大不相同,十六国时期的五胡乱华,宋元时期契丹、女真的相继南下,乃至蒙古、满清入主中原,都未能中断中国传统文化,相反却是征服者最后被征服、被同化、被融合;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又吸收了各少数民族的新鲜血液,反而增加了新的生命活力。它之所以有这种顽强的延续性,这是因为它有强大的同化力与融合力,外族武力进入中原地区,外域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都逐步被汉化、中国化,与汉族文化、中国文化融为一体,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佛教文化、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的巴蜀文化、西域文化等。

其六,强大凝聚力,这种凝聚力主要表现为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感和超地域、超国界的文化群体归属感。为新中国的成立,海外千百万华侨倾囊相助,奔走呼号(以陈嘉庚为代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满目苍痍,百废待兴,海外游子心系祖国,排除万难,毅然回国(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华人都来关心中国的伟大复兴(今年刚去世的一位顶级科学家—黄大年,2009年他的回国让美国航母舰队后退100海里),正是这种文化凝聚力在起作用。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人民、团结人民,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唤起海外广大同胞的爱国心,争取他们从道义上、物质上支持国内的现代化建设,促进祖国早日统一,正是我们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目的。

6

2、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传统文化宣扬的道德文明正是给予科技、商业、法制,以至生活各个方面的原则性指导。学习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就是要恢复道德文明以对治虚妄无根的现代心灵。儒、道、释三教的义理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核心,它不但对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作用,而且是我们民族的共同信念与气节,中国人的精神气质都是由这里产生的。由儒道释三教所形成的中华文化,所表现出来的民族特色是奋发进取、重礼知义、敬天法祖、崇德报功。这样的民族,在内部必然重真才实学,敬老尊贤,长幼有序;而对外则能仁民爱物,和平理性,与人同乐。礼仪道德,是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部分,可以说是其他一切文化基础。而以儒家为代表的封建道德,又是构成中华文化的主要基因,几千年来,人们一切生命活动,皆以其为基础。传统留给我们的物质东西,是少之又少,而从物质中所透出文化精神则源远流长。 (1)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现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意义

中国文化传统,是构成中国文化的特质,没有这种文化的继承,则无法保持中华民族在文化上的延续性,则将失去民族的独立性。一个国家失去了其文化的主体性和独立性,便会失去其根本,也就失去在世界上存在的独立性,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的现代文化精神的建立,为中国赢得世界,走向世界有着重要的作用。

(2)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世界文化的现代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以及灿烂的传统文化,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所称道。这不仅对于树立中国的自信心,也对于世界文化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如在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在开发和利用资源的过程中,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为其提供了准则。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和”、“和为贵”的精神内涵。(通过谈判/对话解决国际争端)对缓和国际矛盾,解决国际争端都有重要意义。中国现时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无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创造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这种文化对于我们当今社会仍然是有十分重大现代意义的。我们只有吸收一切古代

7 文明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摈弃一切传统文化的糟粕;同时,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立性,而不至于受外来文化的侵扰,创造一种属于中国本国的民族文化,才能让中国立足世界文化之林而不败。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安顿中国人的个体生命。

因为人类生命的安顿归宿,古今中外都是通过特定的文化来实现的(中国人自古以来注重安身立命、见贤思齐——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通过文化中所体现的超越物质的神圣的信仰与价值来提供生活的意义与安顿生命的无常,离开了特定的文化不可能存在抽象挂空的神圣信仰与价值。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可以重建中国人的社会道德。当今中国的社会道德已经面临危机,中国处在“一切向钱看”的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所谓全民经商、全民炒股、全民言利、全民发财,全民造假就是这一社会的写照。孟子说“上下交征利则国危矣”,现在的中国道德危机、人心败坏的状态是无法维持下去的。

第三,重拾传统文化可以重塑中华民族的精神意志。传统文化的断裂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中华民族丧失自己的民族精神,改革开放虽然学到了西方的现代管理、科学技术、法律制度,却不能转化为自己的民族精神,结果中国人的灵魂四处飘荡,无所归依,中华民族成了一个没有民族精神的民族、一个不知道自己民族文化自性特质的民族。在这种情形下,中华民族就成了一个不知道“我是谁”的民族,一个“精神分裂、无所适从”的民族,一个精神上处于“游魂”状态的民族,一个民族内聚力日益弱化的民族。

第四,传统文化可以重建中国乃至世界的共同信仰与希望。从儒学的历史来看,儒学在本质上是希望之学,儒学追求的正是社会和谐、世界大同与宇宙太和的信仰与希望,儒学把人类的希望寄托在人类的良知上。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儒学为中国人提供了信仰与希望,使中国人的生命存在与历史现实具有了意义,

8 获得了动力。它也必将在二十一世纪为人类寻求后工业时代的出路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方向。

三、 把握文化自信的丰富内涵

1、基于文化实践的视角把握文化自信

文化自始以来离不开实践,文化产生于实践、依存于实践并又表现为实践形态。文化实践是文化观念产生的基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的“发动机”。文化实践的发动机作用呈现着当今国际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文化生产力要素。文化实践建立在经济实践和政治实践的基础之上,并受其制约;同时,文化实践与经济实践、政治实践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交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象征着当代中国所走的经济与政治道路,是当代中国经济实践与政治实践的现实表现,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水乳交融,已经成为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整体。

我们有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到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再到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这些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宝贵财富,脱胎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同时又在新形势下不断实践中进行着再生再造、凝聚升华,从而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们还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所进行的文化创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明显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在短短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我们创造了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奇迹,这已充分说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是一种体现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方向的文化。

9 文化实践推动科学技术的应用、思想观念的转化、道德素质的提升,对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文明、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文化实践推动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文化软实力是一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是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我国已将提升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总书记明确指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国家文化软实力能够反映一国的政治价值观、意识形态及其制度等,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精神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实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双轮驱动,能够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巨大指导作用、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展现出中国坚定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的正确性,而这些所有巨大成就的前提都源于文化自信。

2、基于文化价值的视角把握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所禀赋和拥有的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保持坚定的信心和发展的希望。在对其文化抱有强烈信任和发展的理想信念之下,才能获得坚持和坚守的信心,才能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才能克服前进路上的艰难险阻,才能激发发展创新的活力。简而言之,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深刻把握和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对中华优秀文化价值予以充分肯定,以及对中华优秀文化生命力抱有坚定信念。”中华优秀文化的内容承载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现凝聚人心的理想信念,具有崇高的价值追求,可谓文化自信源于“古”成于“今”。总书记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这是中国文化自信的厚重的历史根基,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价值追求。正如总书记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深入挖掘和阐发其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革命文化是近代中

10 国无数仁人志士理想追求的精神成果,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映射出红色中国精神感召的新时代光芒。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当代中国价值追求的历史延续与创新发展,“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用优秀文化产品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民提供丰润的道德滋养,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文化自信的价值基点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精神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都是偏外在的,而文化自信是倾向于内心和价值观,这种自信能够让人真正地心悦诚服。

3、基于文化话语的视角把握文化自信

中国文化话语是反映中华文化领域的言语行为和语境现象,拥有卷帙浩繁的中华优秀文化资源,能够体现当代中国的精神风貌与价值观念,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及其与外部世界的历史文化关系。当今中华文化话语在国际话语体系中仍处于弱势地位,这势必影响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的开拓、创新、运行以及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与话语分量的降格。文化总是与意识形态、政治观念相互交织与渗透,“文化成了一种舞台,上面有各种各样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势力彼此交锋。文化决非什么心平气和、彬彬有礼、息事宁人的所在;毋宁把文化看作战场,里面有各种力量崭露头角,针锋相对。”因而文化自信的实现需要搭建中国文化话语平台、展现中华文化话语的魅力、加强与国际其他话语的交流,进而增强中国文化话语在国际话语体系中的地位及其话语分量,在文化话语中展现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要把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

11 去”“着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把我们想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努力争取国际话语权增强文化传播亲和力。”这深深说明讲好中国文化话语必须立足本土文化、必须具有中华文化的特色、必须具备全球的视野。文化自信需要讲好中国故事,道路不能走偏,文化不能丢掉。“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从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和国家发展的伟大成就中汲取精神力量,增强文化自信,增强讲好中国故事的底色和底气。”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中国梦的故事,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从而展现出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有机一体,缺一不可,文化话语讲不好,文化自信树立不起来,就难以“奏响交响乐、唱响大合唱。” 总之,之所以要坚定文化自信不动摇,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能够使中国理论更具理性、中国道路更具规律性、中国制度更具保障性。

四、 学做新时代文化自信的中国人

1、准确理解与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文化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新阶段的集中体现,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深层的精神内核,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引导力,是中国人民在实现伟大复兴之路上共同的道德准绳和行为规范。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其中,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的应有状态,是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

12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

2、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是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知识是树立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古希腊哲学家说,知识即美德。我国古人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要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既要专攻博览,又要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学会担当社会责任。

二是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德者,本也。”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这就是我们的用人标准为什么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因为德是首要、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同时,还得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

三是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非明,方向清,路子正,人们付出的辛劳才能结出果实。面对世界的深刻复杂变化,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面对学业、情感、职业选择等多方面的考量,关键是要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做到稳重自持、从容自信、坚定自励。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是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礼记》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人说:“圣人是肯做工夫的庸人,庸人是不肯做工夫的圣人。”成功的背后,永远是艰辛努力。要把艰苦环境作为磨炼自己的机遇,把小事当作大事干,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

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坚守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时代大潮中建功立业,成就自己的宝贵人生。

13

3、担当新使命做文化自信的中国人

改革开放40年来,尤其年轻一代,看着好莱坞大片、过圣诞节、情人节、吃着麦当劳肯德基长大,对传统文化更显生疏。当下迫切需要让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水乳交融,让年轻一代潜移默化培育传统文化的基因。中国文化无处不在,我们只是缺少发现的眼光,无论是生活美学、建筑风格、装饰家具、传统美食、中医药、笔墨纸砚、琴棋书画、诗书礼仪、传统佳节、民风民俗等等,还是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无不闪耀着中国文化的光辉。当传统文化成为我们生活中自然而然的部分,当每个人都成为中华文化传承的使者,传统文化必将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获得更持久的生命力。

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是被民族文化滋养出来的。嫌弃自己的文化就是嫌弃自己,这样的人是不会真正自信的。每个人都应当自觉将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上升到文化担当的高度。建立文化自信,对内要从珍视传统文化,坚守文化之本开始;对外要讲好中国故事,做好文化使者,展现中国正能量,让我们真正做一个文化自信的中国人!

总之,我们要深刻领会和把握文化自信的丰富内涵,身体力行,勇于担当,学做新时代文明人、文化人,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14

上一篇:小学生环保调查问卷下一篇:小学生防火安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