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生活第五课

2022-07-11

第一篇:品德与生活第五课

[九年级品德第五课教案]

第二单元 了解祖国 爱我中华 第五课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一框 灿烂的中华文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中华文化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我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对推动世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史弥新的品质,九年级品德第五课教案。

2、过程与方法:

感受中华文化的巨大威力,体会中华文化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对我们产生的深刻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在了解中华传统美德的基础上,增强我们对中华传统美德认同感并化为实际行动。

二、教学重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三、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四、教学时数:1课时。

五、教学方法:体验教学、阅读鉴赏、讨论、调查分析等。

六、板书设计:

第五课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一、灿烂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 博大精深

(1)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2)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3)文化的深远的影响

2、传统美德 薪火相传 (1)代代传承的传统美德 (2)与时俱进的传统美德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清代大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老来得子,欣喜万分,他对儿子的要求很严,从不溺爱。他在病危时把儿子叫到床前,说要吃儿子亲手做的馒头。父命难违,儿子只得勉强答应。可他从未做过馒头,请教了厨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做好了馒头,喜滋滋的送到床前,谁知父亲早已断气。儿子跪在床边,哭得像泪人一般,忽然发现茶几上有张信笺,上面写着几行诗句:“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业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汉。”读到了遗诗,儿子顿时大悟,明白了父亲临终要他新手做馒头的道理。 讲授新课:

第五课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一、灿烂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 博大精深

(1)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kp64活动

○提到中国文化,你会想到什么?

中华书法、春节、武术、儒家思想、十三皇陵、兵马俑、甲骨文、四大名著、敦煌莫高窟等。(答案不唯一)

学生阅读kp64段落内容。

【它们的来历】——kp65活动1 ○你知道它们的来历吗?

汉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经有六千多岁了,它是从甲骨文和金文演变而来。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划,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意到形声。一个字一个音节,绝大多数是形声字。

故官: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在北京市中心、南北中轴线上,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整个建筑群按中轴线对称分布,层次分明,主体突出,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凝聚了我国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京剧:流行全国的戏曲剧种,表演上唱、做、念、打并重,表现力丰富。广为流传的传统剧目有《霸王别姬》《群英会》《打渔杀家》等。

编钟:我国古代击乐器,由悬挂在木架上的一系列铜制的钟组成。湖北随州出土的编钟有六十四枚。

棕子:用箬叶包裹糯米而煮成的食品。屈原投江之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湖南等地的人民以赛龙舟、包粽子等方式来表示纪念。 ○你会怎样品味它们的文化情趣?

在中华大地上,各个民族相互尊重、共同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方块字、留下的无数建筑艺术精品、独具东方魅力的戏曲等。中华文化是各民族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结晶。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绵绵不绝,具有自身独特的魅力,情趣和力量。

(2)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中华文化的代表】——kp65活动2 ○你认为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的人物有哪些?他们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如思想家孔子,整理《诗》《书》,编订《春秋》;孟子著有《孟子》;王夫之及其著作《周易外传》《尚书引义》等。

从军事家来看,孙武著有《孙子兵法》,孙膑著有《孙膑兵法》;毛泽东著有《论持久战》等。 从文学家来看,鲁迅著有《狂人日记》,茅盾著有《子夜》等。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之外,学生还可以从发明家、科学家、医药学家等方面启发学生进行拓展。“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各个方面杰出人物用自己光辉的成就共同装扮了中华文化的大花园,他们都从不同的方面在中华文化史册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因此,他们都是中华文化的代表。 ○为什么你觉得他们最能代表中华文化?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各个方面杰出人物用自己光辉的成就共同装扮了中华文化的大花园,他们都从不同的方面在中华文化史册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因此,他们都是中华文化的代表。 (3)文化的深远的影响

指导学生阅读kp66课文内容,思考讨论:中华民族优良文化的传统影响。 【充满哲理的谚语或格言】——kp66活动1 ○上面这些话对我们为人做事有什么影响? 我们每个人都有过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的经历,都体会到“失败乃成功之母”, “吃一堑,长一智”等格言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车到山前必有路”, “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 “天无绝人之路”等谚语,是激发身处困境中的人们的勇气、鼓舞其斗志的良药;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寒翁失马,焉知非福”,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 “乐极生悲”, “否极泰来”等充满辩证思想的成语,格言,对于人们看问题、办事情具有深刻的影响。 所有这些都表明,传统文化是过去的,但其富有生命力的部分至今仍在影响我们的一言一行,影响我们民族和国家的发展道路。

2、传统美德 薪火相传 (1)代代传承的传统美德

【三个历史故事】——kp66活动2 ○请说出上面三个历史故事。 苏武(?一前60)牧羊:公元前100 年,中郎将苏武奉命出使匈奴,因其副使张胜参加匈奴内部的斗争而受牵连,汉朝使节全部被囚禁。匈奴单于派人劝苏武投降,苏武以拔剑自刎相抗,誓死不屈。匈奴又采取各种手段,迫苏武就范未成,匈奴单于将苏武流放至荒无人烟的北海(今贝加尔湖)牧羊。身陷绝境的苏武以草根野鼠为食,面对南天,怀念祖国,强烈的爱国信念,使他顽强地与困境抗争。他孤身一人与羊群相伴19 年,始终不辱汉使气节。公元前81 年,因匈奴与汉和好,白发苍苍的苏武被遣回朝。苏武临大节而不辱,经磨难而不屈,坚贞不渝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之心,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颂。

负荆请罪:战国时,廉颇为赵国大将,蔺相如后来居上,廉颇不服,欲羞辱蔺,蔺为了赵国的利益,处处退让。“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两人遂为刎颈之交。

徙木为信:《史记商君列传》记载,为了取信于民,商鞅“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人们都表示怀疑,这时,一个年轻人将所立之木搬到北城门,商鞅果然赏十金。

○这些故事所蕴藏的传统美德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中华传统美德的博大精深及其对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这三个历史典故反映了爱国、贵和、守信等中华传统美德。

教师:我们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在创造灿烂的中华文化的同时,也形成了代代传承的美德。(列举实例) 【对应关系连线】——kp67活动

○找出右边的名言警句与中华传统美德的对应关系并连线。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出自《礼记》,大意是“如果对国家有利,自己就不去追求富贵”,这就告诉我们,利国利民是大事,个人富贵是小事,如果能兼顾当然好。但是,如果二者发生冲突的时候,就要为国家利益着想,牺牲小我,成就大我。这应该是每一个人的行为准则。所以,它对应左边的“以集体为本位,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一条。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出自《论语》,大意是“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辱没自己的清白”,教案《九年级品德第五课教案》。这也就是说,一个人应当具有自己的人格,格守做人的准则,而不能在强权的压迫下屈服。所以,它对应左边“捍卫道德尊严,‘守死善道’的精神气节”这一条。

“礼之用,和为贵”,出自《论语》,大意是“礼的作用,以和为最高境界”。我国传统文化中“和”的内涵十分丰富。根据中医的理论,人体各个器官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它们彼此之间协调好了,才会有健康的体魄。不同人之间、不同国家之间、不同文化之间要讲“和”,整个人类社会才会和平幸福。人与自然之间也只有讲“和”, 人类社会才能持续发展。所以,它对应左边“崇尚人伦和谐的道德传统”这一条。

“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出自《尚书》,大意是“对别人要宽容,不能求全责备;对自己要严格要求,惟恐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好”。这句话提倡的是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精神。它对应左边“注重道德内省和躬行践履的道德传统”这一条。

“志存高远”,出自诸葛亮《诫外生书》,大意是“立志应当崇高远大”。古人很重视人生志向的确立,志存高远,就会自我激励,奋发向上,有所作为。它对应“追求精神境界和向往理想人格的崇高道德理想”这一条。

“自胜者强”,老子所说的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做事情首先要树立坚定的信心,努力超越白己,克服自身的缺点与不足。只有首先战胜自己,才能无往而不胜。它与“君子强学而力行”,对应左边“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这一条。 (2)与时俱进的传统美德 课堂小结:

提问:通过本课的学习,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学生回答,略) 布置作业:见练习册

八、教学后记:

第二单元 了解祖国 爱我中华 第五课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二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鼓舞我们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民族精神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2、过程与方法:

能够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感悟民族精神对于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重大作用;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凝聚各族人民的巨大精神力量,要用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

1、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三、教学难点:

1、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2、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使命,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四、教学时数:1—2课时。

五、教学方法:体验教学法、讨论法、讲授法等。

六、板书设计:

第五课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民族精神 生生不息

(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伟大的民族精神是鼓舞我们民族团结奋进的力量之源 (3)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2、民族精神我传承

(1)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2)改革开放赋予民族精神新的内涵 (3)共同说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杨利伟,“航天英雄”荣誉称号和“航天功勋奖章”的获得者。他从小向往军营,从穿上飞行服那天起,他就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了蓝天。他在恶劣的环境中磨砺自己的意志,苦练过硬的航天飞行本领,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终于成功地飞向天空。他的成功飞行,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力和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精神风貌。 讲授新课:

第五课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民族精神 生生不息 (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中国的脊梁】——kp68活动1 ○你认为“中国的脊梁”是什么?请用具体的人物或事例加以说明。 “中国的脊梁”是具有中华民族精神的中国人。

当中华民族遭受侵略和欺凌的时候,那些不甘屈服、奋起反抗的人们,是民族的脊梁; 为保卫祖国的安全,无数远离自己的父母而守卫在祖国边陲的解放军战士,是民族的脊梁; 为了振兴祖国的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是民族的脊梁; 坚守自己的岗位,奋力拼搏的千百万工人,是民族的脊梁; 千千万万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父老乡亲们,是民族的脊梁„„

总之,不要以为只有英雄人物才是民族的脊梁,千干万万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的中华儿女,都是民族的脊梁。

【我用残损的手掌】——kp68活动2 ○这首诗描绘了当时一幅怎样的历史画卷?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这首诗时的历史背景是:1931年,“九一八” 事变后,日本占领了东三省,1937 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开始了英勇的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在抗击日本侵略者这一共同的目标下,国共两党于1938 年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各阶层的人们纷纷投人抗日救亡的滚滚洪流中。无数优秀中华儿女牺牲在抗日的战场上,无数优秀中华儿女被日本侵略者逮捕入狱。在敌人的监狱中,中华儿女坚贞不屈,与敌人进行各种各样的斗争。所有的抗争与斗争都与中华儿女对祖国的真挚热爱之情是分不开的。这种对祖国母亲的热爱之情凝聚成无数激励中国人民奋勇抗战的歌曲,凝聚成无数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诗篇。戴望舒所写的《我用残损的手掌》一诗既是中华儿女对祖国那一份不可替代的深厚感情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奋勇抗争精神的结晶。)

这首诗描绘了当时祖国大好河山遭践踏,人民遭受欺凌,激起人民奋起抗争的历史画卷,表达了诗人对当时中华民族面临的历史命运、全民族奋起抗战、不屈不挠、英勇抗战,为争取民族独立不惜牺牲一切的爱国主义情感。 【感受中华民族精神】——kp69活动

○填写下表,让我们共同感受中华民族精神

名言警句

历史典故

团结统一

“定于一”、“尚同一”、“一天下”

郑成功收复台湾;戚继光抗倭等

爱好和平

“和为贵”、“与人为善”、“和气生财”、“亲仁善邻,国这宝也”、“敬业乐群”、“礼之用,和为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张骞出使西域;文成公主入藏;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等

勤劳勇敢

“克勤于邦,克勤于家”、“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君子以俭德辟难”、“率义之为勇”、“见义不为,无勇也”、“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勇者不惧”、“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等

自强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不怨天,不尤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自古男儿当自强”

屈原放逐而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司马迁忍辱著《史记》等

(2)伟大的民族精神是鼓舞我们民族团结奋进的力量之源 【解读毛泽东的话】——kp70活动

○请用自己的语言解读毛泽东的这段话

理解毛泽东所说的“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这一段话,可以让学生结合毛泽东所说的下面这段话加深理解。毛泽东说:“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11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11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毛泽东的这段话指出了长征对中国革命和中国未来的影响,指出长征的精神力量。 ○你能说说长征精神到底是什么吗?

长征精神,可以说是不畏艰险、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也可以说是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等。

○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学生阅读kp72课文内容。

2、民族精神我传承

(1)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热烈的掌声】——kp71活动1 ○这些中学生的行为为什么会赢得热烈的掌声?

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了祖国的尊严,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精神值得钦佩。

(学生还可以设想几种不同的做法进行对比选择。如可以向主办方有理、有节地提出我们的抗议,要求悬挂我国国旗,播放我国国歌等。)

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与各国朋友打交道的机会越来越多,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自觉维护祖国和民族形象,增强爱国的情感。

○当雄壮的国歌奏响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说一说当时的感受。(略) 学生阅读kp71课文内容,讨论思考:如何传承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 (2)改革开放赋予民族精神新的内涵

【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悟】——kp71活动2 ○请你结合其中的一点,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要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只有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才能明确传统文化中哪些是应该抛弃的,哪些是应该继承的,应该从哪些方面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目的也在于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经过五千多年的历史积淀,中华民族创造了令人惊叹的灿烂文明,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宝库,孕育了极富生命力的优良传统。只有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优良传统中吸取营养,才能陶冶情操、塑造民族性格,使民族精神得以代代相传。

要正确面对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之所以五千多年绵延不绝,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为中华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我们既不能因为它带来机遇而丧失警惕,更不能因为它带来挑战而畏缩不前。任何强大的民族精神都不是从温室里培养出来的,而是在风雨中经受磨炼而不断发展的。只有大胆地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吸取其他民族的长处,中华民族精神才能不断发扬光大。 (3)共同说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课堂小结:

作为民族文化的精髓,民族精神是我们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动力之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一个整体。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中华民族精神得以丰富和发展。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让我们一起努力,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谱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布置作业:见练习册

八、教学后记:

第二篇:人民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五课教案

谭山镇初级中学 张才杰

题:不要侵犯我的隐私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知道公民的个人隐私包括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受法律明确的保护,知道个人隐私受到侵害时的自护方法和法律手段。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掌握保护个人隐私的技巧和法律方式,实践中能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隐私权。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人格独立观念,形成尊重他人隐私的意识和观念。

教学重点:掌握保护个人隐私的技巧和法律方式,形成尊重他人隐私的意识和观念。

教学难点:如何依法维护自己的隐私权。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设置情境)一个很熟悉的话题:中国人见面一般喜欢问些什么?而老外呢?

设问:从中国人和外国人不同的见面问候话中你发现了什么?这说明了什么呢?

(学生回答,老师点拨)中国人特别喜欢关注别人的私事。中国是传统的礼仪之邦,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相互关注也是正常的,但这里有个“度”的问题,如果超出了一定的限度,就会涉及到一个法律问题,这个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不要侵犯我的隐私。老师板书课题—不要侵犯我的隐私。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了解的常识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从而自然引出本节课的学习课题--保护个人隐私。

【案例导学 解读新知】 第一板块:感悟隐私

[案例一] (多媒体展示图片)并阅读教材54页《李黎的日记》。

[案例二] (多媒体展示图片)某女大学生求职时,被询问:你多大了?你有男朋友吗?你谈过几次恋爱?

[案例三](你来当法官)警方对犯罪嫌疑人李某的住宅电话进行了监听,发现了犯罪线索。李某认为这是他个人隐私权,警方不该这么做。

设问:1.从这三个案例中,你感悟到什么是隐私?隐私包括哪些内容?

2.公安机关的行为对不对?为什么?

3.有人说,隐私就是个人不光彩的事情。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老师点拨)(多媒体展示图片)每个人都有一些不宜公开或不愿公开的个人私事,尊重个人的隐私,是公民应有的道德品质,也是公民必须遵循的法定义务。个人隐私指的是不危害社会的个人私事。为了社会公共利益,执法机关依照法定程序,依法调查和公开当事人的有关信息,则不属于侵犯隐私权行为。

提醒同学们要注意个人隐私权的三个关键点。

设计意图:以案例形式出现,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作为课程资源,体会个人隐私的泄露对个人生活带来的消极影响,加深学生对个人隐私权的理解,以增强学生法律知识的运用的能力。

第二板块:保护隐私

【新闻调查 理性思考】

透过短片来思考:(多媒体播放“新闻调查”--谁动了我的隐私)

设问:你觉得要不要保护个人隐私?

(学生回答,老师点拨)得出保护个人隐私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呈现案例,使学生融入案例的情节中,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从而加深学生对尊重个人隐私权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理解。

【日记保卫战 漫画赏析】

(经验交流:大家一起来剖析)(多媒体展示)

设问:请同学们就自己的实际还有哪些办法保护自己的隐私?

(学生回答,老师点拨)首先就有隐私意识,从自身做好,保管好自己的信件、日记等含有个人隐私的物品。其次要有法制观念,知道什么是侵犯自己隐私权的行为。第

三、不向他人,包括自己的好同学、好朋友讲述自己的个人及家庭的隐私。第

四、当发现有人披露、宣扬自己的隐私、损害自己名誉的行为时,应当于以制止,并且及时将情况告诉家长,收集有关证据,必要时到人民法院起诉,要求行为人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或赔偿损失。

设计意图:通过漫画赏析,引导学生融入情节,分析思考,从而加深学生对法律保护公民隐私权的理解。

[角色扮演 换位思考]

让一组扮演孩子,一组扮演父母,进行讨论。

设计意图:目的在于通过换位思考来合理的解决孩子的隐私权和父母的监护权之间的矛盾。提醒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当这个矛盾激化是,究竟该如何处理?这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会让学生悉心考虑,最终落脚到依法维权方面来,这就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使学生懂得维权的重要方法是法律。

老师点拨:

1、父母对未成年人有监护的权利和义务。(1)作为子女:应主动多与父母沟通交流,以便让父母及时了解未成年人的思想和生活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进行适当的教育和引导,而不能用未成年人的隐私全来抗拒、架空父母的监护权。(2)作为父母:为了不违反法律规定同时又能及时了解未成年人子女的情况,一方面应注意培养未成年子女独立人格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尽量以平等的身份多与子女交流,让孩子对自己产生信任,愿意说出自己心中的秘密。

2、学生知道了要运用法律,但并非法律是解决这种问题的最佳方法,所以老是针对实际给学生教几种合适的方法来解决子女父母之间的有关侵犯隐私权的违法行为,这些方法实际可行,具有实效,运用起来得心应手。

具体方法:当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受到侵害时:(1)可主动与父母等沟通交流,礼貌的告诉他们这是自己的秘密(隐私权),希望他们尊重自己的这一权利,并告诉他们未经本人允许擅自窥探的行为是不道德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2)若不听劝说,也可以向有关部门如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等寻求帮助;(3)若确实给自己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等。

老师质疑:我们的隐私权是受什么保护?依据有哪些? 让生阅读课本第57页“法律文库”,教师指出:隐私权 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保密的权利。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同样受法律保护。 探讨:你认为分数属于隐私吗?为什么?

教师点拨:分数属于隐私。因为分数是学生的个人信息,而个人信息、个人活动、个人领域又是隐私的内容,即不愿为人所知的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纯个人私事。

让生阅读课本第58页“观点链接”后交流:你比较赞成哪种观点?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来处理分数问题?

老师点拨:比较赞成乙、丙、丁、戊的说法。不给学生按分数排队,这不仅仅是一种教育艺术,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是对他们自尊心的保护。学生的分数,已和信件、日记一样,成为学生的一项隐私受到了相应的法律保护,这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有好处,不仅可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促进其健康成长,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学校不公开公布学生考试的成绩和排名,这应当是一件好事;但如果学校或老师一公布成绩排名就算是违法行为,这样的处罚似乎一时间还难以让人接受。

思维拓展:哪些行为是侵害隐私权的行为? 教师点拨:构成侵害隐私权的行为一般有以下几种:A、监视:即非法对他人的行踪、住宅、居所等进行监听、监视,侵害他人的隐私权。例如,在他人居住的房间内安装监视器等。B、偷窃、私自开拆他人信件或日记。C、私闯民宅。D、公开披露或宣扬他人隐私。包括擅自或宣扬他人的疾病史、生理缺陷、婚姻生活等私密。

通过提问,“你的隐私被侵犯时的内心感受如何?”进入 第三板块:尊重隐私

为突破这一难点,达到课堂教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特设计了一下环节。

【校园剧场 情感体验】

展示一个发生在校园里侵犯隐私权的案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保护隐私权?这样就回到了本框教学内容《不要侵犯我的隐私》出现的原因,然后启发学生反思: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金律,反思自己必须尊重被人的隐私,这是一个知识形成的过程,也是道德品质的生成过程。

【当堂训练 课外拔高】

1、当堂训练题:(客观题训练)

大型情景喜剧《家有儿女Ⅰ》第九集《藏不住的秘密》:夏雪突然的反常表现,让父亲东海十分担心,情急之下想出“收买”刘星跟踪夏雪的主意。行动诡秘的刘星又引起了母亲刘梅的注意,她也“收买”了夏雨来跟踪刘星。各种消息开始源源不断传到了东海和刘梅的耳朵里。于是夫妻两人分别找夏雪和刘星谈了话,两个孩子发现自己被跟踪了,心里十分难过。尴尬的气氛怪异的关系终于让夏雪无法忍受,向大家坦白了自己的秘密„„据此完成1——4题 1)、父母派人跟踪夏雪和刘星,分别侵犯了他们的 A、名誉权 B、生命健康权 C、隐私权 D、人身自由权 2)、面对夏雪和刘星的反常表现,父亲夏东海和母亲刘梅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在他们的意见中,你认为正确的是①应该允许孩子们有一定的自己的相对独立的空间,这是他们成长的需要②父母是孩子的监护人,有权知道孩子的一切想法与行动③孩子也有自己的合法权利,对他们的任何行动都不要过问,一切听之任之④父母可以在信任的基础上与孩子进行愉快的交流,及时了解孩子们的一些想法和行动,便于教育孩子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面对夏雪和刘星的反常表现,母亲刘梅最担心的是夏雪,她害怕夏雪受骗,遇到坏人,受到伤害。由此可见,一些父母不择手段去了解孩子的“秘密”,根本原因是

A、出于对孩子成长过程的特殊关爱 B、想时时监控自己的子女 C、对孩子们心中的秘密有一种好奇 D、对孩子的成长漠不关心

4)、当夏雪发现自己被父母委派自己的弟弟跟踪时,你认为她应该立即采取的最好的做法是①拨打110,及时报警②主动找父母交谈,与父母沟通,消除父母不必要的担忧③行动更加隐秘,不要让父母察觉自己的任何行踪④向法院起诉,控告自己的父母的侵权行为,并要求给与精神赔偿⑤请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做父母的思想工作,要父母尊重自己正当的隐私权⑥写信向新闻媒体反应,要求新闻媒体对父母的侵权行为予以曝光 A、①⑥ B、②⑤ C、③④ D、①④

2、[2011年十堰市中考真题回放](主观试题)

17.(共8分)赏析下列图片,结合教材和社会现实,回答下列问题。

(1)谈谈你对“科技是把双刃剑”的理解。(4分) (2)从法律角度评价两幅图片中“网民”的行为。(4分)

3、[课外拔高] 学有余力的同学成立兴趣小组,进行有关隐私权的问卷调查,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写一篇简单的关于个人隐私权的调查报告。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设计练习,拔高和减负兼顾,让学生课堂延伸,巩固提高,从而达到思想品德课程以知导行的最终目的。

[板书设计]

不要侵犯我的隐私

一、感悟隐私

二、保护隐私

三、尊重隐私

【赠言总结 明理践行】

学完本课后,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学习本课后的感受,可以是自己的寄语、心愿、赠言和希望等等。老师用赠言的方式做小结,如用“维护自己的隐私,尊重被人的隐私,这是你我的权利和义务。”

设计意图:让同学们自己通过感悟说出本课所言掌握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增强隐私的保护意识。

第三篇:政治生活 第五课 第二框导学案

第五课第二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导学案

编写人:李新娟审稿人:翟占英2014.4.16

[学习目标]

1、 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2. 民主集中制的含义和具体表现

3.为什么要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 为什么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绝不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

【课前预习学案】

一、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1、政体:

(1)含义:

(2)我国的政体:

(3)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国体)决定了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决定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正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国体)、人民当家作主的直接和最好体现.2.我国政体组织和活动的最重要特点-----民主集中制

(1)民主集中制的含义:

(2)民主集中制的具体表现:

①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的关系:

②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③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阅读课本p60页,明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及地位。)

(1)含义:

(2)地位:

知识点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阅读课本p61页,从是什么、为什么掌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在书上标出)

2、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地位:

(2)决定因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这一制度以为宗旨,真正保障了,充分体现了,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鲜明的特点。

(3)优越性(参考P61页虚框中的探究内容)

(4)实践证明

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绝不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

【课内探究学案】 ★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易错易混点判断

(1)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

(2)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是依法行政。 (3)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是相互监督的关系。 (4)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5)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2、合作探究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首都各界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5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50年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实行民主集中制,集体行使职权,集体决定问题。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合理分工、协调一致的工作,保证了国家统一有效地组织各项事业。

(1)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是怎样的?它和我国的国体有什么联系?

(2)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最重要特点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检测提高学案】

2011年1月14日,重庆市第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第暨闭幕式举行。通过集体投票,本次大会选举出重庆市第全国人大代表2名,第三届人大常委会委员1名。本次会议还表决了各项报告和“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决议草案。重庆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重庆市201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财政预算、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重庆市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均以高票获得通过。

运用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知识,分析上述材料体现的政治生活道理。(9分)

第五课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二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导学案

【课内探究】答案

(1)①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我国的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 (2)①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最重要特点就是实行民主集中制,即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②具体表现: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上,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检测提高学案】

(1)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其组织和活动的原则是实行民主集中制。重庆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集体投票,选举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2名,重庆市第三届人大常委会委员1名体现了这一点。(3分)

②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本次会议表决通过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重庆市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等体现了这点。(3分)

③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参加行使国家权力。本次会议通过集体投票选举人大代表,表决了各项报告和“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决议草案充分发挥了人大代表行使表决权的作用。(3分)

补充:我国的国家制度、“根本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

我国的国家制度包括国体和政体,这是从广义上讲的。狭义的国家制度是指国体,即人民民主专政。“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它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等制度的总称;“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第四篇:第五课 敬业与乐业 练习

第五课 敬业与乐业

一、精读课文第八自然段

1、 本段要说的中心话题是:

2、 本段的中心论点是:

3、 为本段的中心论点提供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论据:

4、 本段中设例的作用是:

5、 本段除了运用举例论证外,还运用了 、 的论证方法。

6、 说说本段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7、 发挥你的想像,将“这种生活,真算得上人类理想的生活了”中的“理想的生活”描写出来。 [课外美文赏读]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时 间 沈从文

一切存在严格地说都需要“时间”。时间证实一切,因为它改变一切。气候寒暑,草木荣枯,人从生到死,都不能缺少时间,都从时间上发生作用。

常说到“生命的意义”或“生命的价值”。其实一个人活下去真正的意义和价值,不过占有几十年头的时间罢了。生前世界没有他,他无意义和价值可言的;活到不能再活死掉了,他没有生命,他自然更无意义和价值可言。

正仿佛多数人的愚昧与少数人的聪明,对生命下的结论差不多都以为是“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是活个几十年”,因此都肯定生活,那么吃,喝,睡觉,吵架,恋爱……活下去等待死,死后让棺木来装殓他,黄土来掩埋他,蛆虫来收拾他。

生命的意义解释即如此单纯,“活下去,活着,倒下,死了”,未免太可怕了。因此次一等的聪明人,同次一等的愚人,对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找出第二种结论,就是“怎么样来耗费这几十个年头”。虽更肯定生活,那么吃,喝,睡觉,吵架,恋爱……然而生活得失取舍之间,到底也就有了分歧。这分歧一看就明白的。大致言之,聪明人要理解生活,愚蠢人要习惯生活。聪明人以为目前并不完全好,一切应比目前更好,且竭力追求那个理想。愚蠢人对习惯完全满意,安于现状。保证习惯。(在世俗观察上,这两种人称呼常常相反,安于习惯的被呼为聪明人,怀抱理想的人却成愚蠢家伙。)

1 两种人即同样有个“怎么来耗费这几十个年头”的打算,要从人与人之间寻找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即或择业相同,成就却不相同。同样想征服颜色线条作画家,同样想征服乐器声音作音乐家,同样想征服木石铜牙及其他材料作雕刻家,甚至于同样想征服人身行为作帝王,同样想征服人心信仰作思想家或教主,一切结果都不会相同。因此世界上有大诗人,同时也就有蹩脚诗人,有伟大革命家,同时也有虚伪革命家。至于两种人目的不同,择业不同,那就更容易一目了然了。

看出生命的意义同价值。原来如此如此,却想在生前死后使生命发生一点特殊意义和

永久价值。心性绝顶聪明,为人却好像傻头傻脑,历史上的释迦,孔子,耶稣,就是这种人。这种人或出世,或入世,或革命,或复古,活一下都显得很愚蠢,死过后却显得很伟大。屈原算得这种人另外一格,历史上这样人可并不多。可是每一时代间或产生一个两个,就很像样子了。这种人自然也只能活个几十年,可是他的观念,他的意见,他的风度,他的文章,却可以活在人类的记忆中几千年。一切人生命都有时间的限制,这种人的生命又似乎不大受这种限制。

话说回来,事事物物要时间证明,可是时间本身却又像是个极其抽象的东西,从无一个人说得明白时间是个什么样子。时间并不单独存在。时间无形,无声,无色,无臭。要说明时间的存在,还得回头来从事事物物去取证。从日月来去从草木荣枯从生命存亡找证据。正因为事事物物都可为时间作注解,时间本身反而被人疏忽了。所以多数人提问到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时,没有一个人敢说:“生命意义同价值,只是一堆时间。”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是一个真正明白生命意义同价值的人所说的话。老先生说这话时心中的寂寞可知!能说这话的是个伟人,能理解这话的也不是个凡人。目前的活人,大家都记得这两句话,却只有那些从日光下牵入牢狱,或从牢狱中牵上刑场的倾心理想的人,最了解这句话的意义。因为说这话的人生命的耗费,同懂这话的人生命的耗费,异途同归,完全是为事实皱眉,却胆敢对理想倾心。

他们的方法不同,他们的时代不同,他们的环境不同,他们遭遇也不相同;相同的是他们的心,同样为人类向上向前面跳跃。

1. 为什么说“一切存在严格地说都需要时间”?

2. 聪明人和愚蠢人对“生命的意义”的看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产生不同点的焦点是什么? 3. 第五自然作者从哪两个方面阐述“人与人之间对寻找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

4. 这篇文章,作者提出了一个怎样的观点?从哪几个方面阐述这一观点的?

5. 结尾段的“他们”指代哪一类人?

2 6. 文章花大量笔墨写“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作者为什么以“时间”为题?

7. 读了此文后,你受到怎样的启示,请用简洁的语言回答?

三、写作片断训练

为了讲清一个问题,我们往往摆事实、讲道理,试运用本文所学的某一论证方法阐明“纪律之于学习的重要性”。(写在反面,不少于200字)

一.阅读下面课文内容,进行阅读实践。

第二要乐业。“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这种生活,真算得上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1.本段要说的中心话题是 2.本段的中心论点是 3.为本段的中心论点提供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论据。

4.本段中设例的作用是 5.本段除了运用举例论证外,还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

6.发挥想象,将“这种生活,真算得上人类理想的生活了”中“理想的生活”描写出来。 7.说说本段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二.阅读下文,进行阅读实践。

事 业 篇

柳斌杰

自然造物,最美好的莫过于人的生命。然而它来去匆匆,惟其珍贵而短暂,所以在人类进步的历程中,每一代青年,在人生之舟起锚开航之际,总要探索人生永存的秘密。

把它裹进花前月下的男女柔情之中?把它交给吃喝玩乐的享受?把它关在金钱筑起的象牙塔里?把

3 它置于戒备森严的高楼深院?古往今来,有多少风华少年,在酒色财气的迷惘中浪费了最宝贵的一生。在前人用生命所写的启示录中,有一个个惊叹号在警告后人:要谨防灵魂的蛀虫、人生的蟊贼。金钱、财产、享乐,都只能是人们生活中的奴仆,一旦让它们变成人生的主宰,那将是最大的不幸。人们不停地探索,终于找到了人生永存的保险柜,这就是伟大的事业。

事业是人生的常青之树。它植根于人民幸福的土壤中,汇合千千万万的人生,永远生气勃勃,枝繁叶茂。谁的人生与事业不分离,谁就找到了最好的归宿。生命是有限的,而人类进步的事业是永存的。把人生溶进伟大事业的人,它就同事业一样永远年轻,不会消失。

事业是人生的不朽丰碑。人类的史册告诉我们:凡是留下英名的人,总是创造了永存的事业。孔子、司马迁、鲁迅之所以为千秋万代传诵,是因为他们为民族文化宝库增添了财富;屈原、岳飞、郑成功之所以载入史册,是因为他们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伟大的爱国精神;李自成、洪秀全、孙中山之所以名垂千古,是因为他们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蔡伦、祖冲之、毕升之所以永远为人们纪念,是因为他们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在科学技术领域留下的发明创造,使后人享用不尽。谁做了对人类有益的事业,谁就树了一座人生的不朽丰碑。

和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事业相比,共产主义事业是最宏伟的,它将给人类创造彻底的、全面的、永恒的幸福。献身于共产主义事业的人们,英名和业绩将永远留在人民心中。我们为能赶上这样辉煌的时代而自豪。新一代青年,只要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共产主义,那无疑就是在建造人生永存的金字塔。 时代的发展总是把我们青年置于新的起跑线上,注目那无垠的空间和广袤的大地,也许你会感到自己的渺小。是的,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伟大的事业需要汇集平凡的劳动。只要胸怀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脚踏实地为之奋斗,把人生献给你的岗位、你的工作、你的祖国,你的人生就将洋溢着永久的光彩。(选自《中国青年》1984年第6期)

1.全文论述的中心是 2.支撑文章中心论点的两个分论点是 3.文章主要的论证方法有 4.第四自然段中事例的分类及排列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

5.说说你对下面几个短语的理解。

①人生之舟起锚开航 ②金钱筑起的象牙塔 ③人生的蟊贼 6.关于事业,你有自己的看法吗?请写下来。

4 第五课参考答案:

一、

1、乐业

2、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

3、居里夫人在成吨的工业废渣中提炼“镭”,几年如一日,非常艰辛与枯燥,但她怀着找到“镭”的梦想,从没有认为这项工作是无聊的,从来没有抱怨叫苦而想放弃。(其他符合要求的也可以)

4、引出话题

5、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6、多用口语,注意交流,易使人产生共鸣。

7、围绕“有业”“敬业”“乐业”来展开。

二、

1、因为时间能证明一切

2、相同点:都是肯定生活; 不同点:聪明人要理解生活,认为目前并不完全好,一切应比目前更好,愚蠢人要习惯生活,对习惯完全满意,安于现状,保证习惯。

焦点是:对“生活得失取舍”的态度

3、第一方面:择业相同,成就却不同;第二方面:择业不同。

4、一切存在都不能缺少时间,都从时间上发生作用;首先从“肯定生活”方面论述生命意义和价值,枉度了几十年的时间,然后从两种人“有了分歧”的态度,论述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理解不同,所得到的结果也不同,接下来从生命不大受时间限制的角度,论述“生命的特殊意义和永久价值”,最后从否定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只是一堆“时间”的角度,论述事物都要时间证明。

5、释伽、孔子、耶稣、屈原、陈子昂等人。

6、因为本文论述的是人应该怎样度过这几十年的时间。

附:练习答案

一.1.乐业 2. 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 3.居里夫人在成吨的工业废渣中提炼“镭”,几年如一日,非常艰辛与枯燥,但她怀着找到“镭”的梦想,从没有认为这项工作是无聊的,从来没有抱怨叫苦而想放弃(其他符合要求的表述也可以) 4.引出话题 5.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6抓住“乐业”进行想象,根据实况评改 7.多用口语,注意交流,易使人产生共鸣

二.1.伟大的事业使人永存(生命的意义在于事业) 2. 事业是人生的常青之树 事业是人生的不朽丰碑 3.比喻论证 举例论证 4.先按不同的事业贡献分类,有文化类、精神类、革命类、科技类,每一类中再按人物所处的时代的先后排列次序 5. ①刚刚踏上社会之时 ②迷恋金钱的小天地 ③酒色财气等腐蚀宝贵人生的东西 6.根据实况评改(千万别摘抄文中的句子代替,要有自己的表达)

第五篇:第五课 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

第五课

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

第一课时

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人生过程

[教学目标] 认知:了解人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理解发展的实质和状态,

明确用发展观点看问题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观念:认识用发展观点看问题的重要性,

正确把握发展的实质和状态,增强积极进取、谋求人生发展的自觉性。 运用:学会正确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生,

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 结合课件中的案例说明发展的实质。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不能把任何运动、变化都看成是发展。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东西。判断一个事物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关键是看这个事物是否符合客观发展规律,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评析漫画“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理解科学发展观是在正确认识事物发展规律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的发展观念。

(教师总结)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求我们要把世界上一切事物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善于发现和支持新事物的成长。对于自己的人生,也要有发展的观念,用科学发展观做指导,力图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分析事例,理解发展的状态) 事例一:数字惊人的业余时间 人的一生中除去1/3的时间用于工作;1/3的时间用于休息睡眠,还有1/3的业余时间。业余时间看起来很零散,但细算起来,是很惊人的。如果你今年20岁,到60岁退休,40年中就有116800(40×365×8)个小时的业余时间。假如,每天平均只拿出两小时来有计划地从事某一项研究或某一种事业,40年中也有29200个小时。相当于3650个工作日,整整10年。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因此,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只要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从点滴小事做起,注意把这些业余时间运用好,足以使我们干出一番事业来。 体验导行

积极进取谋求人生发展。人生是不断变化的,人生要想发展,要想成功,就须不断地改变自己,不断求新、求变。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谋求自身的发展。作为中职生,必须要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对人生充满希望,既要客观地认识自己,乐观地接受自己,又要勇敢地挑战自我,超越自己,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谋求人生发展。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句话包含了哪些哲学道理?给我们哪些人生启示?请大家运用所学知识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二课时

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顺境和逆境

[教学目标] 认知:了解人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理解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

一、顺境和逆境的辩证关系,明确以积极心态面对人生的境遇。

情感态度观念:能学会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挫折和逆境。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和逆境,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

运用:能使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分析人生发展中的逆境和顺境,提高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战胜困难和挫折的能力。 [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

Flash动画欣赏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

伴随着这首熟悉的音乐,我们一起漫步在人生的道路上。在这条路上,我们难免会跌倒和彷徨。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有阳光,就一定会有乌云;有晴天,就一定会有风雨,但是经历过风雨的天空才会绽放出美丽的彩虹。人的一生就是在曲折中不断前进的过程,顺境和逆境是人生的两种必然境遇。阳光总在风雨后,只要你坚定信念,勇敢等待,那么我们的世界终将充满阳光! 学生分组展示材料:

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单 班级 组长 组员

学习小组 记录员

日期

发言人 案例分析

甲 乙

成功人士的经历中有哪些顺境?在顺境面前,(他)她是如何做的?

成功人士经历了哪些挫折或逆境?他(她)是如何面对逆境的?

中职生应如何面对生活中的逆境?

引申探讨 引思明理:

引导组织学生围绕成功人士的事例,说明“人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从某一成功人士的经历,引导学生分析“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组织辩论活动,就“顺境更有利于成功”还是“逆境更有利于成功”两个观点展开辩论。突破“以积极心态面对人生境遇”的教学重点。辩论时,学生可能会更多支持“顺境更有利于成功”,此时就需要教师引领学生认识到逆境可以磨练人的意志,积累丰富人生经验、催人奋进。逆境,对于成功同样能产生积极作用(见“教学参考资料”)。

教学中要进一步挖掘某成功人士的例子。提出思考的问题:他(她)是怎样成功的呢?经历了三个过程:直面了人生的境遇——顺境、逆境;正确把握了人生境遇和对自己的有利条件,成功实现了由逆境转化为顺境;成就了人生的梦想。引领学生把握顺境和逆境的辩证关系。

展示“逆境时,你如何反应?”的事例(见“教学参考资料”),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拥有的成长环境,家庭、学校、社会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有哪些不利条件?这些顺境和逆境对我们的成长有什么作用?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品德与生活第五课】相关文章:

文化生活第五课教案08-28

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04-16

第五课风筝范文05-19

第五课导学案104-08

第五课制作框架网页04-14

上一篇:平面设计师的出路下一篇:平安乡镇自评报告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