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

2024-04-30

学案(精选十篇)

学案 篇1

一、“学案”从何而来

“学案”作为一个独立的词语在汉语中早已有之, 而目前在教学实践中使用较多的“学案”一词, 一般被认为起源于浙江省金华一中。1997年, 浙江省金华一中根据学校的教学实践, 提出了一种相对教案的教学材料, 即“学案”。1998年, “学案”教学实验被正式确立为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的立项课题。随后, 很多学校都进行了类似的教学实验。虽然名称上略有不同, 但是其内涵都定位于一种学习方案。具体而言, “学案”即学习方案, 是相对教案而言的, 是教师围绕学习目标, 基于问题和任务设计的课堂学习的导学材料。[1]

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在不断推进的“学案”教学实验中, 逐渐形成了“学案”的明确定义, “学案”即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分析教材、教学参考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等编制而成的,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供学生使用的具有规范性的学习文本。

上述定义明确了以下三个问题。首先, 编制“学案”的人员应该是教师。这里的“教师”既可以是单个的教师, 也可以是学校中具有共同教学目标的教师群体。其次, “学案”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编制的。我们知道, 教学任务的来源是课程标准, 因此, “学案”的编制离不开课程标准;另外, 教科书是教学任务的载体, 所以, 学案的编制也离不开教科书;还有, 在教学过程中, 艰巨的教学任务不可能只依靠“学案”这一种学习文本就能完成, 于是, 各种学习文本便交织出现于教学过程中。最后, 编制“学案”的主体依据是课堂中的学生, 教师教授的班级不同, 学生学习的情况也不相同, 因此, “学案”就具有了多样性和不可重复性。

二、为何要引入学案

1. 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我国提出素质教育的概念已有很长一段时间, 具体而言, 素质教育即“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导向, 又以心理素质教育为中介, 最终又以健康教育为本体的, 以全面提高身心素质, 发展人的个性为共同目标”。[2]从这样的定义中, 我们可以看到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发展水平和可能发展潜力的前提下, 促进学生内在身心素质的发展和社会意识向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 [3]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而非简单的知识获取。从学案的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 学案教学的本质符合素质教育的内容, 其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案”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以“学案”为依托,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 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以训练为主线, 通过动手、动口和动脑的方式提升学生的个体素质,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 应给予学生更多的自学时间, 使其慢慢掌握并熟练使用自学方法, 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 给学生日后的自我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保证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

2. 培养学生有效自主学习能力的需要

在传统教学中, 通常是教师根据课前自行准备的教案进行教学, 于是, 两种不良的倾向出现在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中。一是教学的单向性, 即以教师和课本为中心的教学。在这种教学中, 教师更多会考虑如何把课本知识讲得精彩, 而忽视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往往出现老师讲得天花乱坠, 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情况。二是传统的教案都只掌握在授课教师手中, 是教师教学的自用材料, 学生在课前对本节课的学习意图毫无了解, 上课时就只能被动学习, 这就造成“满堂灌”“一言堂”的局面。而为了改变这种情况, 采用“学案”教学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归根结底, “学案”教学法就是教学重心的转移, 即从教师如何教转移到让学生如何学会、会学。另外, 公开而透明的“学案”教学法有利于构建师生之间和谐的教学关系, 增强教学的民主性, 使教学真正成为一种双向交流的活动。

3. 保证教学质量的需求

2000年, 第八次课程改革开始。其中有两个要点值得注意:一是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二是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据此, 各地中小学纷纷开展了形式各异的课程改革活动, 一时间中小学课堂教学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从中我们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与此同时, 一些中小学的课堂教学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即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 只注重课堂的活跃气氛, 而忽视了教学的最终效果。为什么?我们认为, 这些教学改革只看到学生强烈的自主意识, 而忽视了学生作为未成年人, 其自主与自控能力较弱的现实。

确实,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观点已经普遍被人们接受, 但是学生作为未成年人, 思维的水平与能力尚处在发展中, 而学校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就要求教学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有计划地完成其教学目标。如果仅仅是放手让学生自己主宰课堂教学, 由于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往往在一定的时间内不能产生很深入的思考, 于是就需要教师及时加以引导。

基于此, “学案”教学法恰好可以作为引导教学的好助手。简而言之, 其具体做法是:首先, 教师根据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自学能力以及教学和考试的要求, 编制出一个学时所需要的“学案”, 在课前发到学生手中。在上课之前, 借助于“学案”和教材, 让学生自主学习, 初步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并尝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学案”中涉及的比较简单的问题, 然后在“学案”中写下学习记录。在上课之时, 主要针对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疑问与困难, 教师和学生进行讨论并着力解决, 同时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思考和探究, 旨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另外, “学案”还鼓励学生在自学中发现新问题, 进行新思考, 这又反过来促进教师的教学。

4. 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学案”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具有动态性和生成性等特点, 因此, 教学过程复杂而多变。在这样的预设与生成相辅相成的课堂教学活动中, 不论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还是教师的主导、点拨, 学生始终都是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而教师不但要对教学内容作出周密的预设, 还要针对课堂中学生的即时性答案作出恰当的评价与积极的引导。为了能够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为了设计出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学案, 就要求教师不但要主动向书本学习, 而且要向他人 (尤其是名师) 学习, 并及时进行教学反思等活动。上述活动必然会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增进教师的教学智慧, 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如何编制学案

在明确了学案的概念和使用学案的原因之后, 我们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便是如何编制出能够体现“学生主体”的学案。通过近几年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我们总结出编制学案的四个基本原则, 即适当性、问题性、梯度性和有序性。

1.适当性原则

适当性原则, 包括两方面。一是学习内容要适当, 即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要制定通过学生自学才能达到的学习目标;二是时间要适当, 即教师根据实际上课的需要, 分课时编写学案, 使学生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有计划地完成学习任务, 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4]在有限的40分钟内, “学案”的内容应尽量安排宽松, 不要过于紧张, 更不要留尾巴。这样一来, 便能有效控制本课时内容的知识量, 加强授课的针对性、计划性, 更好地实现课时目标,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5]

2.问题性原则

问题是“学案”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的主动性。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 将所学的知识设计成具体的问题, 通过“问题引导学习”, 用创设的问题情境开启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总之, “学案”教学就是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和解释, 激发学生主动思考, 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及分析、归纳和演绎教材的能力。[6]值得注意的是, “学案”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要适当、灵活和多样。一是教师设置问题情境要以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依据, 不断提出富有价值又难易适度的问题,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二是教师设置问题的情境应新颖、丰富而多变, 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教师要选择规范、严谨的题目, 使学生提高解题的能力, 受到有益的启发和增强自身的水平。

3.梯度性原则

梯度性原则又称层次性原则, 主要体现在编写“学案”和教学过程这两个环节中。在编写“学案”时应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复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不同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 知识和能力的跨度太大或太小, 都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的发展, 所以“学案”的设计应尽可能建立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模式, 即知识的感知 (了解) ——知识的深化 (理解) ——知识的运用 (巩固) , 从而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素质, 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7]

“学案”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积极探索的学习精神。针对每个班级、每个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这一情况, “学案”的设计应从学生和班级的实际出发, 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 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 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 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从而达到分层教学的客观要求。终归, “学案”教学一定要让大多数的学生能够解决大多数的习题, 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 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4.有序性原则

有序性原则与梯度性原则息息相关, 又有所不同。有序性原则要求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心理规律和学生学习的规律。因此“学案”教学问题的设置要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 由浅入深, 让大多数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这要求教师按照课文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和学生认识发展的心理顺序进行教学, 使学生在知识、思想和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 不断提高。有序性原则还要求“学案”的编写要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 按照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设计, 充分体现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发展和联系。依据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学习探究——课内训练过关——当堂检测评估——课后拓展延伸这五大环节, 在先学后教的基础上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

总的来说, 一份好的“学案”既要从全体学生这个大局出发, 又要顾及到每一个学生, 既顾及学生心理的发展规律, 也顾及教学目标, 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四、小结

“学案”教学, 一方面继承传统教学的精华, 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另一方面又弥补了传统教学对学生主体地位忽视的缺陷, 是符合我国现阶段教育需要的好方法。

当然,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不足之处, 需要进一步完善与改进, 唯有认真实践、不断总结, 才能使之更加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

参考文献

[1]罗届中.“学案导学——自主建构”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原则及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 (中学版) , 2009 (9) .

[2]方建文等.全面素质教育手册 (上下册) [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1997.

[3]彭畅.“学案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04.

[4]杜志国.学案教学在信息技术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 (基础教育) , 2010 (8) .

[5]封小于.高考化学专题复习学案的设计与实施[J].新课程学习 (综合) , 2010 (2) .

[6]袁承国.怎样编写实用的导学案[J].考试周刊, 2010 (22) .

对学案导学案设计意见建议 篇2

随着规范办学行为和教学改革活动的深入,备课组及全体教师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逐步完善,并突出个性化的导学案,让导学案的设计水平再上台阶,更加高效。为此对本学年的导学案设计提出如下修改意见。

一、对“导学案”的再认识

1、“导学案”是借助导学案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知识 建构的教学模式。其模式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精讲精练”。

2、其核心是:“导和学”,关键是教师,根本在课堂。

3、其课堂实施过程为:目标定向—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成果展示—反思小结—达标补偿六步。

4、其原则是:始终体现“容量大、密度高、节奏快”。

5、其编写过程为:集体讨论—编制初稿—展示交流—补充完善—超前印发,切实抓好“导学预习—课堂展示—巩固落实” 三个环节。

6、做到两个“坚持”:即坚持加大课堂的信息量、思维量、训练量;坚持课堂“没有学生的自学不新授,没有学生的独立思考不交流,没有发现学生问题不点拨”,7、“做到三精”:即精选备课内容,勇于舍弃;精编导学案,直达核心;精讲知识,一语中的。

8、要注重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是什么,学法指导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手段,它不是“取向”,是朝着某个方向行动的“做法”。学法指导是学生学习某个问题时会出现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方式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走最短的路、最有效。学法指导是最经典最纯粹的东西。

9.改教学案为导学案必须重视“以学生为根本”的理念,让导学案成为学生预习课本过程中的重要依据。

二、导学案设计的新要求

1、导学案应是教师集体与个人共同智慧的结晶

教案是教师个人的艺术,导学案设计既是个人的艺术也是集体的智慧。本学年,希望各别课组要加大集体教研的力度,让集体教研真正制度化、规范化、实用化,对所编写的导学案的各个环节和重要内容可先分成小组进行审核,再集中全组老师认真研究此导学案设计的可行性,务必保证对每一个教学目标都达成共识。让每一份导学案都凝聚着全组教师的共同智慧。

2、导学案设计要遵循的“四个统一”和“四个特点”

“四个统一”:即统一明确责任教师,统一规范导学案模式,统一编制导学案序号,统一规范导学案的管理和使用。“四个特点”:即学科化、课型化、年级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3、百花齐放——设计精品化的个性化导学案

本学年,各年级教师都用导学案替代教学案,但特别强调的是,每个教师都要有自己的导学案,即个性化的导学案。个性化的导学案不完全等同于全组集体研究的导学案,应该是在遵循“四个统一”和“四个特点”基础上,提倡个性化张扬,发挥教师个人优势,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是能充分体现个人特点、班级特点、师生双边活动特点及学生合作探究特点的个性化的导学案。不拘一格、百花齐放,努力将自己的导学案精品化、实用化、高效化。

4、设计“课时”导学案

(1)导学案一般以课时独立而成

目前,教学组织的基本形式是“课时授课制”,学生的学习都是以课时为基本单位的学习,导学案不能独立于这一组织形式之外,理应为学生的课时学习服务,一般以课时为单位设计导学案。(2)应依据学生学习需要增设相应课时

学生要形成技能和稳定的知识结构,在学习中不断总结归纳已有经验,形成概念并同化原有认知结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教材的设定课时中,经常增加习题课,根据学生学习需要补充一些专题课,单元或章节完成后增加复习课。

5、导学案学习活动的设计方法指令

(1)每一个活动前先指明学习的步骤,用不同的字体加以区别。

(2)在问题前用简短的学习动作词语概括并加标识。这些指导语言有:归纳、小结、猜测、验证、证明、例题示范、反思、提示、分析、观察、讨论 实验等。

6、问题的呈现方式多采用简答或解答的方式

导学案重点是展现学生的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知识的构建过程,而不是一味追求答案的准确性,要尽可能的展现多种不同的问题类型。填空题、选择题同属客观性试题,它们共同特点是形态短小精悍,考查目标集中,答案简短、明确、具体,不必填写解答过程,测量的是学生对关键词的知识记忆和结论的准确.但这种题型也有弊端,很难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另外,填空题和选择题由于材料较多,在编辑上占去大量的版面,给阅读者造成阅读困难;问题的零碎呈现也不容易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

7、导学案设计应方便课堂教学(仅供参考)

(1)每堂导学案以两页设计为最佳

(2)按学习活动的顺序进行依次编号,教学环节前的顺序符号应使用图标表示,便于教师课堂组织教学时,学生能根据教师要求准确定位学习活动。

(3)应重视行距,以一点五倍行距最为适宜,便于学生顺利阅读而不至于上下文混淆。

(4)应为教师的个性化教学留有空间。即在每课第一页左边留五分之一空白,供师生备注。

(5)导学案要有反思总结。反思总结是学生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解析和解读的过程。要安排好反思的时间和反思的内容。反思要深刻,在回顾所学的基础上,要有深层次的东西。起始阶段的反思总结,教师可以给出反思的内容。三 制度保障

1、实行级部主任周常规检查制:每周星期一年级部主任要对各个备课组的教学常规进行全面检查,其中,教师个人的导学案是检查的主要内容,并将结果及时反馈。

2、实行校长室的抽查制:每周星期一校长室应分别抽查每个年级1——2个备课组的教学常规,进行比较细致的检查,其中教师个人的导学案是检查的主要内容,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级部主任和备课组长。

3、将检查结果纳入教学常规考核之中

学校应编辑出版“优秀导学案集”,收录各年级教师的文本导学案并编订成册,将各备课组的电子版导学案发到校园网上,以方便于广大教师对备课资源的共享。

即墨一中学案导学实施意见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入落实新课程理念,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切实有效地落实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学案导学的界定及实施意义

(一)学案导学的界定

“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益。

导学案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习得能力,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实际上是教师用来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

(二)学案导学的实施意义

“学案导学” 能充分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学会与会学、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相统一的教学理念。它通过创建师生互动互助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促进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参与意识,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提高以及自学能力的提高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二、导学案的组成及编写原则(一)导学案的组成

导学案的组成:导学案的组成: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链接、学法指导、学习内容、学习小结、达标检测、学习反思,共设置八个环节。1.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目标的制定要明确,具有可检测性,使本节内容的当堂检测题能够与之相对应。

学习目标设置的具体要求:

(1)数量以3-4个为宜,不能太多;

(2)内容一般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3)可在目标中将学生自学中会涉及的重、难点以及易错、易混、易漏等内容作出标注,以使学生自学有的放矢;(4)目标内容应明确具体,而且可操作、能达成。

(5)学习目标中不要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要用“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解决﹡﹡问题”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并指出重难点。2.知识准备

即课前小测,或前置测评、诊断检测等。

该环节的作用: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为新知识学习做好铺垫。3.学习内容

学习内容是导学案的核心,要体现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导学案的内容指向应落脚在提出学习要求、划定学习范围、指导学习方法、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上等等。4.学习小结

学习小结,即知识结构的整理归纳。

教师要按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出知识线索,具体的知识点要尽可能留出空由学生来填。与其他章节知识联系紧密的知识点,在归纳出本节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要体现出与其他章节知识的联系;同时还要有引导学生对学习方法进行归纳的环节和步骤。5.达标检测

达标检测题的编写及使用的具体要求:

(1)题型要多样。题型考察要体现本章节的主要内容,并且要全面、灵活、多样。(2)题量要适中。不能太多,以5分钟左右的题量为宜。(3)紧扣考点,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

(4)难度适中,既面向全体,又关注差异。建议可设置选做题部分,促进优生成长。(5)规定完成时间,要求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6)注重及时反馈矫正。

(二)导学案的编写原则 1.课时化原则

在教材中,某些章节的内容用一课时是不能完成的,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实际的上课安排,分课时编写导学案,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有计划地完成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2.问题化原则

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释疑、激思,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

3.参与化原则

参与化原则,即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会学习,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在课堂上通过学案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激发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感悟与获得,从而还课堂于学生。4.方法化原则

强化学法指导,通过学案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同时注意学法指导的基础性与发展性。

在引导学生形成基础性学习方法的同时,重视学生的发展性学习,让学生能够运用已学方法,去解决新情况、新问题。

5.层次化原则

导学案所涉及的课堂内容,要分层探究,有序引导,体现知识的逐步生成过程,要由低到高,螺旋状上升。探究或学习的内容要清晰明了,每一部分要做什么,必须是能动的,必须是一目了然的,不能含糊不清,不能无从下手,不能雾里看花。

各层之间的衔接要自然和谐,即由此可以及彼,由此能够达彼。一般地讲,要做到依托学案并阅读教材,就可以了解概念,推演定理,应用定理,完成典型例题,基本做好目标检测。这与教学内容、教学流程、课标要求紧密相关。

三、学案导学的实施

(一)导学案的编写过程

导学案的编写过程一般分为:编制初稿—集体讨论—展示交流—补充完善—超前印发。1.编制初稿

备课组长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提前两周将学案的设计分配给相关教师,主备教师明确备课内容后,要利用一周的时间进行编写学案的准备,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知识构成等,并在此基础上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教学内容的地位和详细的知识结构,根据新课改理念和要求设计出教学思路和内容,形成初案。2.集体讨论

主备人要向备课组内其他教师讲明本导学案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内容及确立的依据,讲清突破重难点的策略,师生互动的方法,课堂例题和练习题的设计及依据等;然后,备课组内其他成员结合自己的备课思路,各抒己见,充分讨论,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最后,统一认识,确立一个最优的教学思路和教学内容的设定,由主备教师进行整理,形成一个优秀的导学案。3.展示交流与补充完善

导学案整理完成后,还要利用集备时间进行展示交流,主备人可以说课的形式进行,组内其他成员从教学目标的确立到教学内容的设定,再到课堂教学的展开等各个环节进行评价分析(主要从知识层次化、重难点知识问题化、课堂引导、点拨等方面是否做到了明确、可操作等方面),各备课组根据新课改的精神和学案导学的具体要求继续进行修改,补充完善欠缺的知识点和导学环节,再返回编者修订,力求做到更完善。

4、编写规范

(1)每堂导学案以两页设计为最佳(2)按学习活动的顺序进行依次编号。

(3)重视行距,以一点五倍行距最为适宜,便于学生顺利阅读。

(4)留有空间。即在每课第一页左边留五分之一空白,供师生备注。

(5)有反思总结。反思总结是学生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解析和解读的过程。要安排好反思的时间和反思的内容。反思要深刻,在回顾所学的基础上,要有深层次的东西

(6)导学案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必须从有利于学生学习操作的角度思考创作,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在导学案可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增加“加油站”“温馨提示”“友情链接”等补充说明、信息提供、方法指导的栏目。5.超前印发

每一导学案都有专门的负责编写者,在印刷版本上必须要注明编者和校审者,经过层层环节编写后的教学案,还要交付备课组长审阅才能最终印刷。

导学案至少要在使用一周前印刷好;教师应在上课前一天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根据导学案的具体内容进行预习。(二)学案导学的流程

35+10即35分钟展示+10分钟预习。前35分钟要展示的内容,是上节课10分钟预习加课下自主、合作预习的成果,而后10分钟则是预习,预习的内容则是下节课将要展示的内容。

具体来说,就是一节课分两段,将课堂时间45分钟分成“35+10”两段,前段时间组织学生通过“展示”解决预习案上内容,后段时间教师带领学生做下节课的预习。下课前的10分钟为下节课的起点。这个起点虽然短,“尾巴”却很长,一直延伸到课下直至第二天的课堂,与下节课的前段35分钟对接,形成一个“环状大课堂链”。在每节课的第35分钟时,教师要果断结束本课的教学,收起用完的导学案,并拿出新导学案,然后师生共同做好明确目标、指示方法、点破难点、共同预习的工作。

四、学案导学的落实、评价

(一)导学案的落实 1.实行级部周常规检查制

每周一各级部要对级部内备课组的教学常规进行全面检查,其中,教师个人的导学案是检查的重中之重,要注意将结果及时反馈,从而加强导学案的修正和完善。2.实行抽查制

成立导学案检查小组,学校将统一抽查指定时间段备课组的导学案,抽查结果即是各组导学案的质量等级。3.导学案的检查结果纳入教学常规考核中,并占有教学常规考核的较大权重。

4.导学案一式两份:一份电子版导学案,上传到校内网,作为学校学案导学的教学资源;一份纸质稿编订成册,留档保存。学校将编辑出版“优秀导学案集”。即墨一中导学案实施意见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入落实新课程理念,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切实有效地落实导学案的实施,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导学案的界定及实施意义

(一)导学案的界定

导学案是指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

导学案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习得能力,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实际上是教师用来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

(二)导学案的实施意义

导学案能使学生始终处在“问题提出――问题求解――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导学案中将学习目标示意学生,能使学生在课前的预习、课本中的学习及课后的检查中,都可以导学案为导向进行学习和小结,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在学习中也能有的放矢,而不是盲目的学。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交流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导学案的组成及编写原则(一)导学案的组成

导学案的基本组成:学习目标、知识准备、学习内容、学习小结、达标检测。1.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目标的制定要明确,具有可检测性,使本节内容的当堂检测题能够与之相对应。

学习目标设置的具体要求:

(1)数量以3-4个为宜,不能太多;

(2)内容一般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3)可在目标中将学生自学中会涉及的重、难点以及易错、易混、易漏等内容作出标注,以使学生自学有的放矢;(4)目标内容应明确具体,而且可操作、能达成。

(5)学习目标中不要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要用“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解决﹡﹡问题”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并指出重难点。2.知识准备

即课前小测,或前置测评、诊断检测等。

该环节的作用: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为新知识学习做好铺垫。3.学习内容

学习内容是导学案的核心,要体现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

导学案的内容指向应落脚在提出学习要求、划定学习范围、指导学习方法、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上等等。4.学习小结

学习小结,即知识结构的整理归纳。

教师要按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出知识线索,具体的知识点要尽可能留出空由学生来填。与其他章节知识联系紧密的知识点,在归纳出本节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要体现出与其他章节知识的联系;同时还要有引导学生对学习方法进行归纳的环节和步骤。5.达标检测

达标检测题的编写及使用的具体要求:

(1)题型要多样。题型考察要体现本章节的主要内容,并且要全面、灵活、多样。(2)题量要适中。不能太多,以5分钟左右的题量为宜。(3)紧扣考点,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

(4)难度适中,既面向全体,又关注差异。建议可设置选做题部分,促进优生成长。(5)规定完成时间,要求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6)注重及时反馈矫正。

(二)导学案的编写原则 1.课时化原则

在教材中,某些章节的内容用一课时是不能完成的,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实际的上课安排,分课时编写导学案,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有计划地完成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2.问题化原则

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释疑、激思,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

3.参与化原则

参与化原则,即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会学习,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在课堂上通过导学案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激发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感悟与获得,从而还课堂于学生。4.方法化原则

强化学法指导,通过导学案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同时注意学法指导的基础性与发展性。

在引导学生形成基础性学习方法的同时,重视学生的发展性学习,让学生能够运用已学方法,去解决新情况、新问题。

5.层次化原则

导学案所涉及的课堂内容,要分层探究,有序引导,体现知识的逐步生成过程,要由低到高,螺旋状上升。探究或学习的内容要清晰明了,每一部分要做什么,必须是能动的,必须是一目了然的,不能含糊不清,不能无从下手,不能雾里看花。

各层之间的衔接要自然和谐,即由此可以及彼,由此能够达彼。一般地讲,要做到依托导学案并阅读教材,就可以了解概念,推演定理,应用定理,完成典型例题,基本做好目标检测。这与教学内容、教学流程、课标要求紧密相关。

三、导学案的编写

(一)导学案的编写过程

导学案的编写过程一般分为:编制初稿—集体讨论—展示交流—补充完善—超前印发。1.编制初稿

备课组长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提前两周将导学案的设计分配给相关教师,主备教师明确备课内容后,要利用一周的时间进行编写导学案的准备,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知识构成等,并在此基础上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教学内容的地位和详细的知识结构,根据新课改理念和要求设计出教学思路和内容,形成初案。2.集体讨论

主备人要向备课组内其他教师讲明本导学案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内容及确立的依据,讲清突破重难点的策略,师生互动的方法,课堂例题和练习题的设计及依据等;然后,备课组内其他成员结合自己的备课思路,各抒己见,充分讨论,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最后,统一认识,确立一个最优的教学思路和教学内容的设定,由主备教师进行整理,形成一个优秀的导学案。3.展示交流与补充完善

导学案整理完成后,还要利用集备时间进行展示交流,主备人可以说课的形式进行,组内其他成员从教学目标的确立到教学内容的设定,再到课堂教学的展开等各个环节进行评价分析(主要从知识层次化、重难点知识问题化、课堂引导、点拨等方面是否做到了明确、可操作等方面),各备课组根据新课改的精神和导学案的具体要求继续进行修改,补充完善欠缺的知识点和导学环节,再返回编者修订,力求做到更完善。4.超前印发

每一导学案都有专门的负责编写者,在印刷版本上必须要注明编者和校审者,经过层层环节编写后的导学案,还要交付备课组长审阅才能最终印刷。

导学案至少要在使用一周前印刷好;教师应在上课前一天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根据导学案的具体内容进行预习。

(二)导学案的编写规范

1.每堂导学案以两页设计为最佳 2.按学习活动的顺序进行依次编号。

3.重视行距,以一点五倍行距最为适宜,便于学生顺利阅读。4.留有空间。即在每课第一页左边留五分之一空白,供师生备注。

5.有反思总结。反思总结是学生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解析和解读的过程。要安排好反思的时间和反思的内容。反思要深刻,在回顾所学的基础上,要有深层次的东西

6.导学案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必须从有利于学生学习操作的角度思考创作,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在导学案可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增加“加油站”“温馨提示”“友情链接”等补充说明、信息提供、方法指导的栏目。

四、导学案的实施

导学案的实施主要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的,这里的课堂教学包括课前预习、课堂展示与讨论和课后巩固三个部分,具体来说:

(一)课前预习

教师将导学案精心编写好后,于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明确学习目标,并在导学案的指导下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自主的预习。同时教师要对学习方法进行适当的指导:控制预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要求学生用红笔划出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带着学案上的问题看书,并标出自己尚存的疑问,带着问题走进课堂;逐步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有意识地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学生预习的反馈信息,以使上课的讲解更具针对性。课前预习是导学案实施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既能充分体现学案的导学功能,又是实现“主体先行”的关键环节。

(二)课堂展示与讨论

课堂展示与讨论是导学案实施的一个重要途径,主要以35+10的课堂模式来实现,即35分钟展示+10分钟预习。前35分钟要展示的内容,是上节课10分钟预习加课下自主、合作预习的成果,而后10分钟则是预习。预习的内容则是下节课将要展示的内容,从而将导学案的实施流程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体。

具体来说,就是一节课分两段,整个教学流程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时间45分钟分成“35+10”两段,前段时间组织学生通过“展示”解决上节课内容,后段时间教师带领学生做下节课的预习。

下课前的10分钟为每节课的起点。这个起点虽然短,“尾巴”却很长,一直延伸到课下直至第二天的课堂,与下节课的前段35分钟对接,形成一个“环状大课堂链”。在每节课的第35分钟时,教师要果断结束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拿出新导学案,然后师生共同做好明确目标、指示方法、点破难点、共同预习的工作。下课后,学生带着目标、带着方法、带着成功展示的冲动和欲望离开教室。

(三)课后巩固深化

课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完成预习时有疑问而课堂上未能完成的问题,对学案进行及时的消化、整理、补充和归纳。同时教师要适时将学案收起,仔细审阅。对学案上反映出的个性问题及课堂上未解决的共性问题及时安排指导和讲解。

四、学案导学的落实、评价 1.实行级部周常规检查制

每周一各级部要对级部内备课组的教学常规进行全面检查,检查后,要将结果及时反馈给各备课组,加强导学案的修正和完善。2.实行抽查制

成立导学案检查小组,学校组织专门人员统一抽查指定时间段备课组的导学案,抽查结果即是该组导学案的质量等级。

3.导学案的检查结果纳入教学常规考核中,并占有教学常规考核的较大权重。

科学备写学案,巧妙使用学案 篇3

学案,是学案导学模式的载体,是学生学、教师导的前提,在使用过程中,我们发现学案编制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整个课堂教学,可以说是这种教学模式取得成功的关键。

一、下面笔者根据实践经验,对如何编好学案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生本化

老师对学案要有正确的认识,学案不同于教案,也不同于练习,它是指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引领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手段。学案的内容主要是设计如何引导学生去学习知识,是学习的导航图。因此编写学案前,掌握学情是关键。老师首先要分析教学对象,掌握真实学情,真正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思考哪些问题该是学生感兴趣的?哪些问题是学生难以解决的?哪些问题会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计划用哪些问题去调动学生,激发学习热情?要预见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面对问题,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激励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不能越俎代庖;要基于教学经验和对本班学生的了解,针对在教学中可能会出现的生成性问题,进行预测与思考,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备学案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只有结合教材、教学和学生实际,站在学生立场上编制的学案才是理想的学案;只有备好学案才能上好课,才能落实“以学生为本”的课改理念,才能践行新课标。

(二)问题化

学案编制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原则是:把教学知识问题化,因为问题是教学的核心。学案中课堂问题设置一定要少而精,要依据教学目标、重点内容来设计问题情境;问题要联系现实生活,要选用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现象、实例作为问题的情境材料;问题能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让每一位学生“跳一跳都可以摘到桃子”。问题探究是学案的主体部分,往往还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提供一些与课文学习相关的知识材料,提供为学生拓展学习的问题材料。探究题目要注意认知规律,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过程,最好一个知识点紧跟一个练习巩固。在遇到难点,疑难问题的时候可以肢解问题,一步一个脚印来解决它。在编制学案的时候还要注意好新旧知识的衔接,在接受新知识的时候不忘旧知识的复习回顾。

(三)简约化

学案设计宜简单明了,设计内容不宜过多、过杂,要一目了然,便于操作,便于教师组织教学,适当地留给教师拓展的空间,留给学生发挥的余地,留给课堂生成问题的可能,这样的学案,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更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激活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开放化

学案的编制要融入老师的智慧,要多设计一些课本上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解答。学案中的课后学习内容灵活多样,可以是课本上的课后思考题,可以是几个紧扣本课的探究性问题,可以是拓展课本的研究性课题,可以是与课本相关的专题实践活动。课后学习形式多种多样,但殊途同归,无外乎与前两个学习环节形成一个整体,达到“消化总结、拓宽延伸、升华提高”的目的。

二、为借助学案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训练,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供大家在教学中参考

(一)严格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对于很多学生,书写一直是令人头疼的问题。很多学生都没有良好的书写习惯,笔者认为在学案上书写答案的过程就是练习书写的好时机。实行学案教学后,学生书写的训练机会减少了,我们更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教师在批阅学案的时候不仅要纠正学生的答案,还要严格要求学生的书写。只有教师在平时练习中强调书写的重要性,学生才能够在平常学习中对书写问题加以重视,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巧妙设计,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新课改要求教师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要进一步加强。很多时候,教师设计的活动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参加进去的。对于一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有些活动他们根本没有能力和小组的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他们只能听,不能也不知道该怎样加入到小组的活动中去。所以,时间一长,就有一些学生在小组活动时只能当“旁观者”。对于他们来说,小组的活动根本学不到任何知识。所以教师在交流讨论时一定要考虑全体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各层次学生都参加,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三)科学点拨,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使用学案后,很多课堂活动都是以小组形式进行的。这样一来,很多学生就不再独立思考问题,只等着小组的其他成员说出答案。若同学们说的不明白,还有教师再加以补充解释,很多学生认为只要接受标准答案就可以了。长期这样下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减弱,真正遇到问题需要思考的时候往往会无处下手,不知道如何对问题进行分析。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教师不宜对学案涉及的知识进行一一的补充,解释,要想真正锻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独立思考。小组活动可以进行,但是要在学生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见解之后,在所有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看法的信心和机会。而不是由几个小组长或优秀学生代替教师位置,把原来的大课堂变成了几人一组的很多小课堂。只有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学会思考问题,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才可以在以后独立面对问题时有足够的信心去科学地思考问题,准确地解决问题。

(四)当堂测试,找出学生知识掌握的弱点

当堂测试这一环节必不可少,通过对学生的测试,可以发现许多学生并不像表现得那样,尽管课堂效果看起来很繁荣,很活跃,似乎对当堂这些知识也掌握得熟练,有的甚至看起来对这些知识运用起来得心应手。一旦,让学生把知识落实到卷面上,有的学生就会感到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做起了。只有经过测试,老师仔细分析学生的测试卷,才能找到问题,并且对症下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因此,要打造学案导学的高效课堂,我们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以学案为载体,以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为最终目标,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全体学生的能力。

学案 篇4

刚好所到的基地学校不仅仅使用“学案”, 他们还使用“学案导学”, 和“导学案”一样很注重这个“导“字。在数学教学中, 以导学为方法, 教师的指导为主导, 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 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这就是学案导学的模式。这正与新课改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相吻合。

一、“学案导学”与学生“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启示

在天津学习期间听了不少课, 上课老师都是“学案导学”与学生的“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经过与老师们交流得知这样做:一可以杜绝学生在课堂上当拿到学案后, 不认真听课, 一直埋头做学案的情况;二可以带动学困生从中学会与人沟通, 与人交流, 就算他不肯动手, 但每次的合作都能让他目睹所有发生的合作过程中同学的不同表现, 这样可以感染或潜移默化他;三是学生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可以独立解决、独立思考, 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解决, 而学案的使用恰恰能使学生知道本节课的授课内容及重难点, 一些简单的知识自己能解决的在学案上解决了, 不能解决的在小组内解决, 既提高了参与率, 又节省了时间。学案还有一个好处是学生必须进行阅读学案内容才能思考, 这样又加强了学生数学阅读理解的能力。还有把学案收集起来就是一种课堂笔记, 复习时再利用·好处多多。

在“学案导学"中, 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 认真阅读教材, 了解教材内容。根据学案的要求完成相关内容, 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 师生共同研究学习。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 更重要的是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在“导学案”教学中, 也会出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一样, 同样一个问题, 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很容易, 但对于另一部分学生来说, 也许就是难以逾越的障碍。解决这样的问题, 也可像“学案导学”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 他们在交流中可以充分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 取长补短, 达成共识, 形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果只是个别学生的问题, 小组之间的讨论就可以解决了;通过讨论还不能解决的问题, 才是教师教学中真正要解决的问题。课堂上教师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 可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又可以节省大量的课堂时间, 利用省下的时间可以进行多一些练习, 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知识, 生成能力, 从而走向高效课堂。

二、"学案导学"中"学案"、课本、课件、教辅教学整合的启示

现在的学案内容设计已经非常灵活, 非常精细化, 与课本、课件、教辅等的整合运用都很有讲究, 如果和课件搭着用于课堂, 课件主要面对教师, 对于学生学案里有的幻灯片尽量少有, 除非是帮助学案解决较难理解的问题的, 并且课件的幻灯片张数不能太多, 学案的设计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用于探究、发现新知。如果学案和教辅搭着用于课堂教学, 那么学案里的练习不要和教辅上的重复, 学案里的习题也要少些, 是主角, 尽量与课本同步;教辅是配角起到巩固强化知识的作用。如果与课本搭着用于教学的, 学案里的内容就不能和课本的重复, 以课本的阅读为教学的主线, 而学案是用于知识扩展, 或是帮助课本新知识的提高或巩固检测。其实三者都可以一起运用, 只是用起来会有些手忙脚乱, 特别是学生注意力的方向会乱, 因此, 四者整合运用教师的操作和设计一定要合理。教师建议常规课尽量不要四者一起运用, 这对学生是件好事。“导学案”也经常出现整合问题, 从“学案导学”中又可以突破整合设计。

三、“学案导学"重视课前预习的启示

“学案导学”的第一环节学习准备模块很注重学生的预习情况, 早期基地学校的学案都是发给学生带回家提前完成预习, 后来发现有两个明显的问题:一是大多数学生没能完成, 原因很多;二是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现阶段提倡减负。这两个原因使学案不再提前发给学生, 改成上课发给学生, 利用上课的前几分钟完成预习部分。

这一部分就是“学案导学”的第一模块——学习准备模块。具体做法可以是复习, 或是知识链接, 或是了解这节课要用到以前学习过的哪些知识, 或是检查学生阅读数学课文、课前网上搜索相关的新课内容的预习情况。教师可以利用课前或课上的时间, 通过提问、小纸条、听写、题目、询问等形式进行检查, 看看学生哪些知识内容理解了, 哪些知识内容没有弄懂。这样经过不断地改良, 一直就坚持到现在, 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教师通过检查学生学习准备, 如果学生能看明白的内容, 教师就不必讲了, 老师要解决的是学生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不是重点亦即难点。这样后面的教学过程就变得轻松多了。

四、“学案导学"克服学生厌学的启示

“学案导学”的学习导航模块其实就是我们“导学案”的自学互动模块。本环节中可以设计不同的动手操作、数学游戏, 通过学生讨论和交流, 不仅能够真正解决自己课堂上解决不了的问题, 还从中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克服厌学情绪, 提高教学效果。不仅如此, “学案”的内容设计可以因材施教, 还可以灵活降低知识难度, 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便于教师进行导教, 还可以利用知识树或简单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慢慢发散思维。听“全国说课标、说教材大赛”的不少年轻数学教师说课时, 都说到“让学生在学案中画知识树”的做法, 如在某s节课学完后让学生画出知识树, 或自主画出一小节、一章的知识树, 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巩固了知识。知识树是一种很好的整合方式, 是一种训练思维的重要方法, 用好知识树, 能强化整合意识和整合思维,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得到锻炼。

在听课交流中也有不少教师说了, “导学案”其实更适合起点低的学生使用。早期也有用过知识树进“学案”中, 只是当时不注重“导”, 还看不出知识树对厌学的学生或学困生有多大的帮助, 但现在非常关注学案的“导”思想, 知识树和思维导图用的时候很有趣, 还可以生长, 不过要学生通过努力才能看到画在纸上生长的树, 这样更能突破厌学孩子的心理防线, 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毫无疑问, “导学案”也可以参照这种做法。

五、"学案导学”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的启示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和变教材为学材的教学指导下, 所到的基地学校加大力度抓教师的“说课标、说教材”, “说课标、说教材”可以提高教师驾驭教材使用的能力, 可以让教师准确地把握教材, 更明确自己教什么, 还可以如何提高课堂效率, 从而在设计学案时处处注意课标和教材的使用:一是设计学案从最基本的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做起;二是设计学案时要体现分层施教的原则, 多练基础题, 增加中等题, 不漏拔高题。要切合学生实际深入浅出, 重在引导。体现数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应用性;三是学案设计要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 在学案里体现出让学生预习, 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完成练习并归纳小结的时间和空间。

学案编制格式设置要求导学案模式 篇5

1、页面设置:选16开(18.4 * 26cm)

上、下、左、右都空1.5cm; 页眉空1.2cm

页脚空1.3cm

2、书眉:用5号楷体

页码:用5号(Times字体)居中

3、标题设置:

第一大标题:用小二号大标宋 第一章标题:用三号黑体加粗 第一节标题:用四号黑

再次节标题:用小四号宋体加粗

4、正文设置

正文用5号宋体(阿拉伯用Times字体)行距:固定值20磅(上、下行空都为0)标题行距用单倍行距 备注:

7月底前完成上期“导学案”的编写,12月底前完成下学期“导学案”的编写,交教研室陆智勇处。

《秋水》学案 篇6

庄子,名周,宋之蒙人,曾为蒙漆园吏。他生活极为贫困,住过陋巷,打过草鞋,曾向监河侯借粮。楚威王闻其贤,以重金聘为相,然辞谢不就,只求适己任性,以快其意。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大师,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学派”。从整个思想体系和政治观点看来,庄子无疑是一个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哲学家。由于社会的根本变化,庄子的地位无法维持,这就决定了他对现实极端不满。他既不满现实,又无法反抗,就不得不走隐居遁世的道路。不过,其放荡不羁,蔑视礼法和权贵以及对统治者不合作的行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他甚至认为,圣知仁义只是供统治者利用的工具,这些都是极为深刻的见解。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在生活上主张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称赞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庄子》一书亦名《南华经》,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课堂学习】

(一) 字词积累

1. 正音

(1) 一般生字两(sì)崖(zhǔ)(dài)

(2) 多音字仲尼之闻(shǎo)

(3) 通假字流(jìng)

(4) 形似字骨(jìng)痉挛(jìng)基(tīng)

色(zhě) 墨(chǔ) 衣(zhǔ)

2. 解词

(1) 实词

其面目:掉转② 莫己:比得上

③ 仲尼之:学识④ :危险

(2) 虚词

之——泾流大 代词,这样。

野语有曰 代词,指下文所引野语。

仲尼闻 助词,的。

今我睹子难穷也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而——顺流而东行 连词,表修饰。

东面视 连词,表修饰。

望洋向若叹 连词,表顺承。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u>而轻伯夷之义者 连词,表并列。

见——吾长笑于大方之家 介词,表被动。

(3) 通假字

泾:同“径”,直流,通畅的。辩:同“辨”,分辨,辨别。

(4) 古今异义词

于是——古义:介词短语,“于”,在;“是”,这种(情况)。今义:表示后一事紧连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至于——古义:“至”,到达;“于”,介词,引出动作发生的地点。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河——古义:特指黄河。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北海——古义:北方的大海,具体指东海的北部。今义:我国的一部分海域。

面目——古义:面部。今义:面貌。

东面——古义:脸朝东。今义:方位词,指东边。

大方——古义: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今义:对于财物不计较,不吝啬;(言谈、举止)自然,不拘束;(样式、颜色等)不俗气。

(5) 成语

望洋兴叹:望洋,抬头向上看的样子。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贻笑大方:让内行见笑。

(二) 整体把握

1. 翻译全文

【明确】 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了,许许多多的小水流都注入黄河。畅通无阻的流水是这样大,两岸和河中沙洲之间,不能分辨是牛还是马。在这种情况下,河伯乐滋滋地高兴起来,认为天下的美景全部汇聚在自己这里。(他)顺着河流向东走,到了北海,脸朝东一看,不能看见海水的尽头。这时候,河伯才转过他的脸,仰视着海神若感叹说:“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很多的道理,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说的正是我啊。而且我曾听说过,有认为孔子的学问少,并且看轻伯夷的义行的人。开始我还不相信,现在我(亲眼)见到您这(广阔无边)难以穷尽的样子,我要不是来到您的门前就危险了。我将长久地被懂得大道理的人耻笑。”

2. 理清层次

【明确】 第一层,从“秋水时至”到“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第一句)和河伯的骄傲(第二句)。不仅以“百川灌河”绘雄壮,以“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状开阔,而且以“天下”与“尽”等程度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河伯自高自大与踌躇满志的神态。第二层,从“顺流而东行”到“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大海“不见水端”,远远比河伯“不辨牛马”广阔,因而河伯自觉渺小,向海神若发出由衷的感叹。感叹之语,是精彩的自我批评。先引俗语“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批评自己狂妄自大,再联想到自己曾经不相信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深化了主题。

3. 明确主题

【明确】 这则寓言阐述了有限与无限之间的辩证关系,宇宙是无限的,人的认识却是有限的。其积极意义在于,人的认识既然是有限的,那么,人们就不能囿于有限的见闻而自满自足,而应该不断开阔眼界,切忌目光短浅,骄傲自满,停止学习。

(三) 重点研习

1.课文是怎样把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的形象的?

【明确】 课文通过河神从自高自大到谦虚自责的变化过程,直观地表现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观点。作者以诗画般的景象引出河伯情趣盎然的感慨,既生动形象,又寓有深意。

2. 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可以使优劣得以辨明,正谬得以彰显,主题得以突出。本文运用了多组对比,请举例说明。

【明确】 第一,两次所见情形之比。第一次所见,是河伯在自己领域之内的所见,即“百川灌河,径流之大,两涘渚涯之间,不辩牛马”,此景是何等雄壮!但当他来到大海边,见到的却是“不见水端”的广阔。两者孰广孰窄,自不待言。第二,两次所见后的感受之比。第一次,河伯在见到自己的领地之后,“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踌躇满志、飘飘然的神态跃然纸上;第二次,河伯见到大海后认识到自己的渺小与不足,为自己的孤陋寡闻而惭愧,为大海的广阔无垠而感慨。从骄傲自满到甘拜下风,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三,两次所见后的动作神态之比。前面河伯的神态为“欣然自喜”,后面则为“望洋向若而叹”;前面河伯的动作是“顺流而东行”,后面河伯的动作是“旋其面目”。通过不同的动作、神态表现河伯变化的心理。第四,两种做法所产生的结果之比。河伯自高自大,结果是“见笑于大方之家”;而他虚心认错与知耻自责,足以使他的认识升华,实现从无知到有知的转化。

3. 哪几个句子在翻译时需要注意其句式特点?

【明确】 (1)闻道百。(“百”系定语后置,翻译时最好要调到“道”的前面。)(2)以为莫己若。(“己”是宾语前置,翻译时必须调到“若”的后面。)(3)我之谓也。(“我”是宾语前置,“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翻译时“我”必须调到“谓”的后面。)(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见”表示被动,翻译时“见笑”必须译成“被耻笑”。)

4. 试举几个实词活用的例子进行解说。

【明确】 (1)“秋水时至”的“时”,名词作状语,译为“按时”。(2)“顺流而东行”的“东”,名词作状语,译为“向东”。(3)“东面而视”的“面”,名词作动词,译为“面对”。(4)“今我睹子之难穷也”的“穷”,形容词作动词,译为“穷尽”。(5)“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的“少”和“轻”,意动用法,译为“以……为少”“以……为轻”。

【课后练习】

1. 《秋水》选自_____________,庄子,名周,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_____________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与_____________并称“老庄”。《庄子》又叫_____________,是由_____________所著,全书现存_____________篇。

2. 对句中加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为莫己若(比得上)B. 少仲尼之(名声)

C.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矣(危险)D. 河伯始其面目(掉转)

3.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字,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 以天下之为己任B. 仲尼之闻

C. 而伯夷之义者D. 泾流之

4. 下列各句中“之”字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两项是( )( )

A. 径流之B. 以天下美为尽在己

C. 野语有曰D. 今我睹子难穷也

E.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5. 下列各句与“莫己若”句式相同的一项( )

A. 秋水时至B. 何陋之有

C. 顺流而东行D.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6. 下列各句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B.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C. 是社稷之臣也D. 非我也,岁也

7. 以下是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河伯起初觉得自己的天地最广大,是因为他所拥有的天地确实阔大,他当初的认识有局限是情有可原的。

B. 河伯看到广阔的大海,发出了由衷的感叹,承认自己原有的认识是错误的,这一认识转变是值得肯定的。

C. 河伯一直以来都感叹,有些人对孔子和伯夷的看法是不正确的,他们不应该认为孔子的学识少,也不应该认为伯夷的道义轻。

D. 河伯的感叹里还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自己有幸来到大海,增长了见识,否则,因见识短浅而自以为是会造成严重后果。

10. 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把下面《秋水》中的一段文字译成现代汉语,并举例分析其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与解析

1. 《庄子》 道家 老子 《南华经》 庄周和他的门人 三十三

2. B(B项“少仲尼之闻”的“闻”应是“学问,学识”的意思)

3. D(A项“美”是形容词作名词,指美好的事物;B项“少”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表“认为……”;C项“轻”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4. BE(B项和E项都是助词“的”;A项代词,“这样”;C项代词,指下文所引野语;D项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 B(“莫己若”与“何陋之有”均为宾语前置)

6. A(A项是被动句,其余为判断句)

7. C(河伯以前不相信有人会认为孔子的学识少并且轻视伯夷的道义,见了北海后才知道自己就是这类目光短浅的人的代表)

10. (1) 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了,许许多多的小水流都注入黄河,畅通无阻的流水是这样大,两岸和河中沙洲之间,不能分辨是牛还是马。

(2) 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很多的道理,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说的正是我啊。

(3) 而且我曾听说过有认为孔子的学问少并且看轻伯夷的义行的人,开始我还不相信。

(4) 我(将)长久地被懂得大道理的人耻笑。

学案 篇7

一、导学案在编写过程中的几点误区

1. 导学案设计照搬教案模式

很多教师在导学案设计时受教案的影响较深,总是将着眼点放在教师“教什么”和“如何教”,还是以教师为中主,强调的是“教”的设计; 并不能一下子“脱胎换骨”,设计出来的导学案要么是教案的翻版或“粗加工”,要么是教案与学案的“杂糅”,最后搞成了“四不像”。比如教师的导入新课,教材的分析,教学环节的过渡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耗费了很大精力,既干扰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也导致学习的低效。

导学案的着眼点在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导学案设计时,要站在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角度,而不是站在有利于教师“教”的角度来设计。通过设计具有探究性、层次性、情境性的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深入,旨在形成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一般说来,导学案中的问题设计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 1)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量,要让学生明白: 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仔细不行,只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入不行。

( 2) 问题不宜太多太碎,应有层次,有逻辑,有内在的关联,解决一个问题又是解决下一个问题的前奏,学生在解决一个一个小问题中,自然解决了重点问题。

( 3) 尽量少用填空的方式,避免学生照抄课本,对号入座,抑制了学生思维。

( 4) 叙述语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

2. 导学案设计照搬习题集

有些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将“知识问题化”误解为“知识习题化”。这是对“问题”和“习题”两个概念认识不清导致的。“习题”一般是条件充分、结论确定、解法典型、供巩固知识和训练技能所用。而“问题”不仅包括教科书上的习题,也应包括那些来自实际的问题; 不仅应包括“单纯练习题式的问题”,也应包括“非单纯练习题式的问题”; 不仅应包括条件充分、结论确定的问题,也应包括条件不充分、结论不确定的开放性问题和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因此,两者的外延、所要达到的学习目的大不相同。

在导学案的问题设计中,教师一定要以教材为依托,针对本课的学习目标来精选,要注意面对全体学生,要注意学生的不同层次。选题时,既要让学困生有所收获,又要让优等生通过解题有成就感。

3. 导学案设计“问题浅显化”

问题肤浅化主要表现在: ( 1) 问题设计缺乏探究性,没有探究价值,不能引起学生的深度思考,很容易就能得出答案。( 2) 问题设计缺乏开放性。由于设计的问题过于封闭单一,答案唯一,学生对照课本直接就可以找到结果,这类问题不利于课堂上的生成。没有生成性的课堂也就没有生命性,也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3) 问题设计缺乏深加工。教师就教材教教材,设计问题仅仅停留在教材内容表层传递出来的信息,而没有进行深度开发和拓展提升,所以设计的问题往往思维含量低。我们主张教师使用教参只是将它作为一个好的例子而已,教师的作用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师要学会整合课程资源,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和加工处理,生成好的问题。( 4) 问题的设计过于零碎化。这是对问题“层次化”的误读。问题“层次化”的设计用意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比如识记类问题、理解类问题、应用类问题、拓展类问题等,或者针对那些难度较大无从着手的综合性问题,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而实行难度分解分层,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或者达到不同的“学习顶点”。

4. 导学案设计模式统一化

在教学中要注意不同的课型导学案的设计模式也应不同,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现总结各课型导学案设计模式如下:

1. 新授课导学案模式:

【学习目标】

【学习重难点】

【知识链接】

【新知学习】( 可划分为“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两部分)

【跟踪练习】

【当堂检测】

【自我评价】

2. 习题课导学案模式

【练习目标及重点】

【梯度练习】( 包括基础练习、拓展练习)

【反思小结】

3. 复习课导学案模式

【复习目标】

【复习重难点】

【网络梳理】

【梯度练习】

【当堂检测】

【自我评价】

一份导学案的产生,通常要经历个人“初备”( 形成“初案”) ———备课组“集备”( 形成“共案”) ———个人“复备”( 形成“个案”) ———课中“续备”( 形成“续案”) ———课后修订的过程。可以看出,这个过程是一个开放性、互动性、创生性的过程。从集智备课( 形成“共案”) 到个人“初备”( 形成“个案”,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步骤) 。但由于教师集智备课行为的不规范或者管理不到位、教师认知上的偏差等原因,导致备课环节被简化。有些教师将集体研讨的导学案直接拿来供自己班级使用,势必导致导学案的共性化与所任班级的差异,这种差异将会给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造成损失。更有甚者,集智备课活动被继续简化成个人分工备课,这种情况一旦出现对学生的学习影响就更大。

5. 导学案模式设计提纲化

这也是导学案设计初期容易产生的误区。一是缺乏问题意识,没有将学习内容加工处理成问题,只是列出了本节课的学习提纲。对学生学习没有太大帮助; 二是受传统导学方式的影响, 比如许多教师资料往往在每堂课内容学习之前设计一个学习提纲。这些提纲只是起到对知识梳理归纳的作用,并不是对问题的设计,完全起不到导学案应有的作用。

二、导学案的使用误区

课堂学习使用过的学案,下课不能立即收交。为了进一步落实学习效果,课余时间学生必须依据教师点拨,课堂互动成果红笔修订导学案,下节课上课前课代表带领小组长逐一检查学案修订情况,然后交给教师。没有高度的自主就难以保证充分的互动。

三、对导学案的使用要求

1. 教师需在实施讲堂教学的前一天将“导学案”发给学生,学生预习后交给教师,教师按照需要抽批或全批“导学案”,体会学情,二次备课,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

2. 要求学生利用“导学案”时坚持自动性和独立性。不管课前还是课上都要自动按照“导学案”进行自学探究,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教育学生课前预习时切忌抄袭他人,故弄玄虚。

3. 讲堂上要求教师以学定教,灵活利用。课堂上要随时把握学情,灵活进行调控,做到学生本人能处理的问题不讲,教师只讲学生的疑点,引导学生总结经验、提炼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多余的讲解和不必要的指点,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学习和训练时间。课后,教师要填写“教后记”,针对课堂教学情况构成“错题集”。

4. 按期地巩固复习。有针对性地实施“周周清”“单元清”等巩固操练。

总之,传统的教学设计的对象是教师,而导学案设计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而设计的,主要以学生为主,因此导学案设计应当关注的是每位学生的发展,应当关注的是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应当关注的是学生学习全程性指导、调控,应当关注的是合适的学习策略选择,应当关注的是课堂的动态生成。

摘要:导学案是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指南针、方向盘、路线图,它是判断教师的业务功底和敬业态度的试金石。导学案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是否落实和课堂是否高效,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成败。因此,加强导学案的编写指导和使用的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谨防低质“导学案” 篇8

“导学案”教学法是教师使用很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可充分展示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形成过程,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但在实际应用中,部分教师在使用“导学案”教学法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下面笔者就“导学案”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导学案”使用中存在的误区

1. 设置的问题简单,缺乏挑战性。

具体表现为:一是设置的问题简单,没有吸引力。有的教师所设计的“导学案”只是按照教科书的自然顺序,甚至将教科书内容进行简单的挖空,学生只要按照教科书填空即可,是对教科书知识的简单翻版和再现,对学生没有吸引力,使得学生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教学效果不佳。二是设置的问题缺乏针对性和深刻性。有的教师“导学案”中设置的问题不符合学生的基础和实际,按照学生的实际和新知识的探索特点,该对教科书内容进行删减、更换或过渡性补充等整合行为没有有效进行,设问点也不是针对新知识的关键点、学生的薄弱点和学生的易混点,各问题设置得缺乏层次性,或偏难,或偏易,重点不突出,难点也未突破。三是设置的问题跨度缺乏适度性和创新性。有的教师“导学案”设计的问题相对于学生的学习实际跨度或大,或小,若问题跨度设置得过大,使学生感觉高不可攀,不利于大多数学生投入到对新知识的有效探究中,容易挫伤学生的探索积极性;若设置问题跨度过小,一方面使学生不用经过过多的思考就得出结论,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索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另一方面使完整的问题被拆得支离破碎,影响学生对新知识整体的全面把握。

2. 以解答问题代替知识探索过程,缺乏体现知识的生成过程。

有的教师在利用“导学案”方法进行新知识教学时,过多地关注对新知识的巩固训练,而忽视引导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学习过程,使得整个课堂教学新知识探索一带而过,省出更多的时间用于展示和解决各类问题上,致使教师的“导学案”呈现出以探索问题和解决方法为主,淡化了体现新知识的生成和探索过程,使得学生不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致使学生对新知识掌握不牢,即使强化了解题方法策略,最终由于基础知识的不牢固,使得教学效果不佳。

3.“导学案”课容量需要研究,课堂教学艺术有待加强。

有的教师由于对导学案教学容量把握不准,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处理的详略程度、教学节奏的有效掌控以及组织学生进行自我探究的策略方法等教学艺术性还有待于提高。

二、使用“导学案”需要注意的问题

1.“导学案”的设计方法。

“导学案”顾名思义就是利用教师设计的这份“导学案”,引领学生在完成其中所设计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对新知识达到理解和掌握的目的,由此看“导学案”的设计水平是影响导学案教学的关键。下面就“导学案”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说明如下。

一是尊重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基础与学习实际。在设计“导学案”时,首先要设计适当的内容和方式,包括通过事先设计好的有关检测学生对今天所要研究的知识掌握程度的题目,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情况,为下一步有针对性地研究新知识奠定基础;其次在设计探索过程中,要求教师要时刻想着学生,多用换位思考设置问题和台阶,多想学生在掌握新知识时需要怎么引入,可能出现哪些问题,都有哪些应用形式,又有哪些思想方法,哪个是最根本的方法,设计哪些题目让学生训练,其中学生可能在哪些地方出问题,都出什么问题,怎么训练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特别是在设置启发性问题时,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以递进层次的办法,围绕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提炼要点,对易错易混点和应用形式进行重点强调,以突出重点,强调弱点,增强“导学案”内容的针对性和深刻性。

二是体现新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在“导学案”的设计中,应充分展示新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是怎么发现的,又是通过什么方法和策略得到解决的全过程,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探索发现过程中的思想方法。

三是重视对学生的引领。教师在利用“导学案”进行教学时,除了引领学生掌握新知识外,还应借此机会,引领学生对新知识进行反思,探索过程方法和应用形式与解决方法的反思,适当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具有挑战性的延伸性问题供其课后自主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导学案”的应用技巧。

好的“导学案”只有靠优秀的教学过程才能实现预想的教学效果,这说明“导学案”的教学过程的重要性。下面就“导学案”的教学技巧叙述如下。

一是时机的把握。使用时机的把握,什么时间发给学生,发给学生让学生干什么;介入时机的把握,在学生探究时,什么时候提问学生,是集体回答,还是单个询问回答,还是让学生集体研讨后再让学生回答,在学生思考探究受阻时,教师什么时候介入,等等,这些都属于利用“导学案”进行教学的重要内容。

二是详略处理的分寸。学生水平和能力是有差异的,供学生探索的问题也是分难易的,学生出现的问题也要看是重点还是非重点,是大多数还是个别少数的。这要求我们的教师充分利用好课堂时间,把握好学生问题的详略处理分寸,不能出现由于照顾个别性非重点的问题而用大量的时间进行详细教学,造成有效时间的浪费,但并不是说对个别问题视而不管,而应采取其他方式进行补救。

学案 篇9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 以视频为主要载体, 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 (重点、难点、疑点) 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的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 微课也逐渐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部分。

当“导学案”与“微课”这两个名词相遇的瞬间, 课堂上所展现的是火花四溅之景。在闪烁的光亮中, 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新火苗正在汲取能量, 蓄势待发。语文教学从字词学习, 到文本理解, 到写作创作, 每个教学环节都能利用导学案进行学习。在导学案中, 微课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形式更加丰富。利用微课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 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展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差异性的关注, 注重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理念, 关注生活, 学会在生活中积累语文创作素材。

一、字词教学指导——微课, 注重差异性

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 字词教学占据了主要的教学内容之一。面对识字水平不同的学生, 教师在课堂上利用仅有的时间难以让全体学生掌握好本课的字词教学内容, 尤其是难写字词的书写。利用微课, 学生通过视频, 在教师的引领与指导下学习本课的难写字词。从字词的认读到书写, 到字词的理解, 教师可通过微课耐心细致地讲解。微课学习的反馈, 教师通过结合导学案中设计的练习, 还能起到对微课学习的巩固作用。如:“山”字的书写, 看似简单, 如不加以强调, 这个字书写的笔顺容易出错, 教师通过微课, 实现“手把手”地教孩子书写, 然后完成导学案中的抄写练习, 对“山”字的书写进行巩固。

微课教学在导学案中的应用, 能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对微课视频进行有选择性浏览学习。微课, 实现了教师对学生差异性的关注, 当然, 在这个过程中, 需要学生的自我认识与自律。

二、阅读方法指导——微课, 体现工具性

中高段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往往会对一段文本进行解析。通过教师带领学生对文本进行理解, 然后, 总结方法, 最后, 教师对这一方法进行概括。通过这一系列的过程, 让学生学会学习, 并尝试对其他文段进行自主阅读并理解,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种阅读指导方法用在概括和添加标题上比较多, 往往需要学生“抓”出文段中的字词。

如:在教授《麦哨》这一课时, 教师设计了下面这一教学环节: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圈出课文写了乡村孩子的哪些活动?

学生默读, 圈出词语。

师:这个孩子已经圈出来了, 你来说 (指名回答) 。 (出示课件) “吹麦哨”是怎样圈出来的 (圈字连词法) ?

在文本中, “吹”与“麦哨”并不是连在一起的, 这时, 需要我们用连线的方法将“吹”与“麦哨”连接起来 (如图1) 。

然而,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 教师先是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 自我尝试。基础好的学生能较好地完成这一任务, 且标注得清晰明了。而基础较差的学生, 不能找准关键字词, 在书本上画画擦擦, 就仅此一处关键字词的圈画, 已经让文本印刷失去了清晰感。

在导学案盛行的时代, 教师可以利用导学案完成对阅读方法的指导。

传统的导学案, 就是对文本的预习。教师通常会设计一些与教学课文内容相关的作业, 让学生完成, 从而起到课前的“导学”作用, 但语文的“工具性”无法在“导学案”中得以体现。那么, 怎样才能在导学案中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呢?这就需要刷新导学案。导学案一定是新授课文的字词学习与内容预习吗?笔者认为, 这需要我们对导学案进行“刷新”操作了。我们可以对新授课需要学生掌握的方法等进行课前指导, 让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那么, 课堂上那宝贵的40分钟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 而不是去学习这些对学生来说较难理解的标注。如果是这样, 为什么不让学生写下来呢?同样是对文本进行了概括, 同样得到了答案, 或许写过一遍还能记忆得更为深刻呢!

利用“微课”作为导学案, 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可以选取课外的一段文本, 提供阅读方法指导。即教师将阅读方法指导过程录制成“微课”。学生通过观看“微课”, 自学这一阅读方法。自学的反馈通过导学案中的练习来体现。如:出示课文中的一段文本, 让学生利用“微课”介绍的方法, 完成该文本的阅读及理解, 从而体现语文的工具性, 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通过微课, 学生不仅能对这一阅读方法反复学习直至理解掌握, 还能在课堂这短短的40分钟进一步巩固, 体现语文的工具性, 体验文本语言的优美, 感受文本的人文性。

三、写作思路指导——微课, 体现生活性

语文写作素材源于生活, 然而, 现在很多孩子不知道怎样在生活中抓取写作的素材。学生写作的素材有的来源于阅读的报刊, 更有的是凭空想象, 使得作文写作的内容缺少真实感, 缺乏细致的体会与感想。

“微课”并不局限于教师对教学知识的传授、阅读方法的指导, 也适用于对学生写作素材的抓取。如:写作《一次有意义的活动》, 教师通过对班级学生活动过程的摄影, 在“微课”中抓取其中一段视频进行详细解析, 指导学生对画面对象进行细致观察。通过分析不同的画面, 教师引导并教授学生学会抓住细节进行描写的方法。学生通过视频, 感受在活动中的快乐, 在快乐中体验“微课”带来的品味过程。“微课”的结束, 便是学生对写作跃跃欲试的开始。写作源于生活, 通过“微课”的引领, 能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

微课教学方式的出现, 使语文导学案教学不再流于单一的预习形式, 丰富了学科融合的模式。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结合学生的学习特性, 通过微课形式关注学生学习的差异性;让微课辅助课堂教学, 为突破教学重难点服务。利用微课让语文教学绽放新蕾。

摘要:语文教学中导学案的出现, 对幸福课堂语文教学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利用微课教学, 丰富了导学案展示的形式, 关注学生的差异性, 注重体现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注重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理念, 关注生活, 学会在生活中积累语文创作素材。

关键词:语文教学,导学案,微课,突破,重难点

参考文献

[1]刘晓萍.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课程整合现状调查研究——以青岛市中小学为例[J].中小学电教, 2013, (10上) .

学案 篇10

一、大量留白,给足空间

学案是教师将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的设计与编制,应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在刚开始使用的过程中,我们往往把整个教学过程都体现其上,辅以大量的例、习题。这样的学案,让学生失去了探索新知的兴趣,更谈不上创新。笔者在设计《勾股定理逆定理》一课的学案时,从定理的发现、验证、应用、归纳等环节都大量留白,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

活动二:请从3cm、4cm、5cm;2.5cm、6cm、6.5cm;4cm、7.5cm、8.5cm这三组数据中任选一组为三边画一个三角形,猜想图形形状,并尝试验证你的猜想。

活动三:

1.判断由线段 a,b,c 组成的三角形。

(1)a=7,b=24,c=25; (2)a=13,b=14,c=15

⑶a:b:c=5:12:13

2.一个零件的形状如图1所示,按规定这个零件中∠A和∠DBC都应为直角。工人师傅量得这个零件各边尺寸如右图所示,这个零件符合要求吗?

变题:四边形ABCD各边长度如图2所示,请你添加一个条件______并求_______。

3.已知如图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 (-1,-3),OB=,OB与x轴所夹锐角是45°。

你能发现新的问题并解决吗?

学案的大量留白,使得学生在课堂中充满了疑惑。为了解决疑惑,他们主动进行思考、小组合作,充分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从而体验获得知识、探究知识和提升能力的快乐,保证了学习质量,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回归教材,以本为本

阅读不只是文科的专利,数学的学习同样需要阅读。只有会读题,学生才能从中获取相应的信息,进而利用数学知识解答问题,而数学课本则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本素材。在长期使用学案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将书本视为可有可无之物,偶而翻翻也是为了完成书上的习题。这就导致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下降,具体表现在面对信息量大的题目时云里雾里,抓不住重点,而在老师点拨后恍然大悟。笔者在设计《勾股定理逆定理》一课的学案时,故意将互逆命题、互逆定理的知识省略不讲,在学生学会运用新知后让他们回归书本,通过阅读发现这个知识点,进而对所学新知进行再认识,通过对比与勾股定理的关系自我认识、自我归纳,这个知识点的生成也就水到渠成。

活动四:比较勾股定理及本节课所学知识,阅读书本31-32页,你还有新的发现吗?

在回归书本的过程中,学生读到了本节课的知识内容、解决方法、课本“示例”答题。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还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规范答题的好习惯。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也会自觉地梳理本节知识,掌握学习方法,从而将课本内容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目标后置,悬而得解

学习目标是学习的出发点,也是学习的归宿,是学生通过学习最终实现的目的。确立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是每位学生的首要学习任务。目标越明确、越切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其学习行动的每一次努力越能够获得成功。在以往的学案中,总是在学案的开端给出学习目标,再让学生根据目标进行学习。而本节课,由于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勾股定理知识相辅相成,除数学知识外,所经历的数学活动、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均与上节的内容相类似,所以笔者将学习目标与归纳小结合二为一,放置在学案的末尾。

活动六:

【学习目标】

1.了解和的概念;2.会应用判断;3.能灵活应用,在应用中培养建模能力,学会与同学交流、合作并大胆展示。

【学习重点】掌握及灵活运用。

【学习难点】的证明和在问题情境中发现新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后置,既充分保护了学生对新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使其积极参与到本节课的各个学习环节中去,又能使学生在完成新知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获得的成功体验来自我检验达目标成的情况,有助于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结语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学案】相关文章:

上一篇:应用解决方案下一篇:不良择业观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