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的审题与立意

2024-05-22

高考作文的审题与立意(精选十篇)

高考作文的审题与立意 篇1

妙招一:原因分析法

采用这种方法可以让考生用以下思考流程去思考:是什么 (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 ——为什么 (探究事件的原因) ——怎么办 (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 。这种方法, 能让考生紧扣材料, 顺藤摸瓜, 稳抓主要的立意, 不至于偏题。

材料:在美国阿拉斯加温利钦自然保护区, 为保护区内的鹿群, 人们射杀了狼。十几年后, 鹿群从4000只发展到40000只, 但它们体态笨拙, 没有了昔日的灵秀, 并且因为体质衰弱, 开始大批死亡。人们只好把狼再请回来, 鹿又开始四散奔逃, 但却恢复了昔日的勃勃生机。

分析:运用上述的思考流程, 学生可以这样设问自己: (1) 是什么———最开始, 狼被射杀而使鹿群得到保护, 鹿群在大量繁殖后, 却体态笨拙, 最终因体质衰弱而大量死亡, 直到引进狼, 鹿群才恢复了生机; (2) 为什么———因为最开始鹿群失去了竞争对手, 在安逸的生活中导致体质衰弱死亡, 后来鹿群因为有狼的存在而奔跑不止; (3) 怎么办———人要为危机意识, 否则就是温水煮青蛙;有压力才会有动力;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竞争促进发展;人生需要不断的挑战。

妙招二:抓主要对象法

当叙述的材料涉及几个对象时, 我们要整体把握材料, 抓主要对象, 从主要对象的言行中去分析。特别要提醒学生立意一定要忠于材料, 忠于命题者的意向, 选择最主要最直观的立意, 不要拐弯抹角, 更不要加入自己的主观色彩。

材料:有人扛着瓦缸沿街叫卖, 不小心手没有抓紧, 瓦缸往后掉落, 只听得“叭”的一声, 瓦缸摔成碎片。但卖缸人头也不回往前走, 路人跑过来问他:“为何摔破了缸, 却看都不看一眼?”卖缸人说:“再看多少眼也不会变成完整的缸, 不看也罢。”

分析:这个材料涉及两个对象:瓦缸, 卖缸人。当卖缸人由于不小心没抓紧瓦缸, 瓦缸摔成了碎片, 但卖缸人却“头也不回往前走”, 因为他觉得:“再看多少眼也不会变成完整的缸, 不看也罢。”通过对材料的整体把握, 我们可以得知材料的主要对象应该是“卖缸人”。因此, 我们的立意可定为:当出现了失误 (损失) 的时候, 如果我们一味停留在失误 (损失) 上, 只会伤害自己, 而无益于事情的改变;放弃对“缸”的眷恋与惋惜, 继续赶路才是聪明之举;放弃意味着新的开始, 前面的路还很长, 会有更多补偿的机会。

妙招三:明确关系法

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几个对象, 而且这几个对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 审题时一定要辨析清楚这几个对象间的可能存在的关系。明辨事物间的这些关系, 有助于准确立意。

材料:在枫叶上

露珠红红地闪烁,

在荷花上

露珠有着泪滴似苍白的透明。

……

分析:“露珠”在枫叶上红红地闪烁, 在荷花上却晶莹剔透。“露珠”“枫叶”“荷花”, 三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所有的立意都应该紧扣露珠在不同环境下的结果立意。从露珠引申到我们人身上, 可以得出以下立意:人在不同的环境 (位置、岗位、角色) 中, 会表现出不同的价值。我们要像露珠那样, 坚守自己的个性, 保持自我本色, 不要受环境的影响。善于借助外物 (他人) , 成就自己。

妙招四:关注提示语法

有的新材料作文在材料的叙述之后, 会附上一段对材料的简单议论, 这些议论往往会明显反映出命题者的写作方向。重点关注这些提示语, 有助于我们准确审题。

材料:为了在沙漠干旱恶劣的环境中生存, 仙人掌把叶片蜷缩成针刺, 以减少水分蒸发, 在大漠中安营扎寨。沙漠大黄则向四面伸展肥硕碧绿的叶片, 通过叶片上许多凸凹不平的纹理, 将落到叶子上的每一滴水都导流到根部, 开出娇艳的花朵。

它们的生存方式, 引发了人们许多思考:有人说, 在恶劣的环境中, 仙人掌和沙漠大黄都有自己的生存智慧;也有人说, 在困境中, 蜷缩内敛的仙人掌活得从容;还有人说, 在困境中, 舒展张扬的沙漠大黄活得灿烂……

高考作文审题与立意 篇2

标签:校园

2009-10-18 随着时间的推移,备战高考,迎接2010年期中期末的模拟考试,许多同学越来越意识到高考作文的重要性。"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如是说,而我们参加高考的考生却实实在在的还有七个多月的时间,那就让我们在这七个月里,“用一只眼看更广阔的世界,留一只眼审视自己”,拿出一些时间和精力,解决两个纠缠了你许久的要害问题,即语文高考中作文写作的“理与情”,从强化审题立意训练、活用语言入手,通过我们十五讲的冲刺综合复习,"分析综合查疏漏,夯实基础增分数,"看满分作文精妙所在,找自己作文的误区软肋,提升作文写作能力。如何才能在短时间内再迅速提高作文成绩?大家当然明白阅读积累是基础的基础呗!可是,这毕竟是一桩慢功啊。有点远水解不了近渴,或者有人说,干脆背高考满分作文吧。可更显然的是,极容易导致写出来的文章文不对题,牛头不对马嘴,牵强附会,自然就被阅卷老师一眼看穿问题症结,————直接抄袭或间接抄袭!得分恐怕会低得令人窒息。因此我们必须要从根本性抓起,从要害处切入,在冲刺阶段从迅捷性和有效性方面突破,能让我们的高考作文出彩、增分。

第一讲审题立意训练

课时目标:强化审题意识,明确立意是作文成败的根本立足点,把“意在笔先”牢记心中,意境要高雅。

强化审题意识,这就像一个人必须要有生命意识、健康意识一样,否则那是不堪设想的。从这个高度去看,去重视,去领悟。既然是写作文,首先就要符合题意,无论是哪一种命题形式,即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均需符合题意。具体地讲,命题作文要善于抓题眼,话题作文要吃透话题内涵,直击话题的内核,触击自己最深的感悟。材料作文要根据命题人所提供的材料类型去准确解读;其次,牢记“意在笔先”的道理,要选择脱俗高雅的意境,展示你的识见和才华。第三,作为考生应该明了,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范围基本定位在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健康心理素质、关注现代科技发展,倡导科学思维方法,注重个人品德修养,追求崇高思想境界,倡导人文关怀等方面内容。由此对话题、命题、材料所提供的内容要进行价值评判,例如好与坏、利与弊、善与恶等,尤其对贴近生活的人格精神、人文关怀、人生态度、人际关系、传统道德、科学思维等要有自己的思考,在此基础上确定立意和主旨。

一、审题的准确是一篇作文成功的前提和基础

1、命题作文的审题

命题作文有强烈的聚焦感,写作者可以由题目进入开阔的联想空间。但要把握如下几点。

1、使用增补要素法。

对于08年上海作文题《他们》,09年湖南作文题《踮起脚尖》这样短的题目,一定要自己为这些题目加上其他成分,才容易把题审清。比如,增补人物、事件、内容或地点要素,他们是谁?谁在踮起脚尖?他们有什么事件发生,是在什么地方?他们具有哪些精神品性、类似的地位处境,相似的遭遇,或某种共同的鲜明特征,这样就使有限制性、选择性的作文题意思明朗化,确定好写作对象、范围、要点和重点。

对于08年重庆作文题《在自然中生活》,09年北京作文《我有一双隐形翅膀》这样的题目就需要先扣题眼,再增补要素。命题作文大都有一定的标记,即我们所说的题眼。写作时如果我们能通过对题眼细加推敲,透彻理解作为标志的关键词的含义,就不难明确题目的要求和议论的对象,也就能有效地防止离题和跑题。“在自然中生活”是一个偏正结构的题目,中心词“生活”就是我们写作的对象和内容。同理,“隐形翅膀”,就是我们写作的对象和内容,并且是带有寓意性的。

由此表明我们写作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生活”,不是一次旅游或野炊。修饰限制性的词语“自然”体现了这个题目的特殊要求,即表明我们的生活是处在“自然”的生活中的生活,不是其他的生活,“自然”也就是这个题目的题眼。把题眼找准后,我们就可以增补要素,巧妙拓展题目的范围。我们可以在“自然”前面添加一定的内容:比如可爱、绿色、灰色﹍﹍,也可以在“自然”后面增补一定的内容,例如,痛苦的,和谐的,惬意的,浪漫的,幸福的等,题眼“我有”自然强调的是主体,进入自己的世界,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可以增补诸如力大无比、鲲鹏般、燕子样等的内容。经过增补,既拓展了题目的范围,也有利于增补我们了解的熟悉的事物。

当然,增补内容应当以文题中既定的要素为依据,增补后要检验与原题意思是否相符、衔接是否顺畅,切不可使题意走样。

再以2007年上海作文题《必须跨过这道坎》为例,“跨坎”显然是题眼,这道坎究竟是什么,题目中没有,需要在审题时增补,可以增补民族仇恨、心理脆弱、感性至上等内容,这道坎是平庸与精英的分水岭,徘徊于前,人生则山重水复,迷茫无助;跨过它才会柳暗花明,别有洞天。越过这道坎方显出英雄本色;﹍﹍如果是限定在写作方面,那就可以是,写作须跨过华而不实这道坎。总之,必须在“设坎”“跨坎”上做文章,选好“设坎”“跨坎”之素材,造出“设坎”“跨坎”之波澜。

2、切分词语法,抓关键词

2008年广东作文题“不要轻易说不”,就需要使用切分词语法,切分为“不要轻易”,“不要说不”二部分,显然题意中包含二个不可或缺的关键词,不要说不,是第一层次,而前边修饰的内容“ 不要轻易”则是着重强调的,也就是说,作文在审题时必须考虑到这二个部分,在自己的作文中包含不轻易说和不要说不这双重意思,就可以从某方面的角度作为切入点,对确定的题意进行论述。只有表达了“不要说不”,又表达了“不轻易”的文章才能算作切题。

3、词语替代确定法

我们有许多时候,看到一个作文题目,有些拿不准吃不透,这时,我们就可以想一想题中词语用近义词替代,帮助自己理解。例如北京2006年作文题“北京的符号”,如果对符号理解不透,可寻找近义词加以比较,例如,名片,标志,特征,地标等。这样,在词语和题目的相互比较中,你对作文题的认识会越来越深刻,把握也越来越精准。

2007年全国卷II作文题是一幅题为《摔了一跤》的漫画,一个孩子坐在中间,明显是踩在西瓜皮上摔了一跤,几个人(身上分别写着“家庭”、“学校”、“社会”)站在一旁,异口同声地说:“出事了吧?”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题目,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如果我们使用替代追问的方法,就会容易一些。大人:出事了吧? 摔坏了吧? ﹍﹍

孩子:我能出什么事?

为什么光是问,就没有一个人来帮助我?

摔坏了,就晚了。

摔一跤,自己爬起来不就行了?

通过两相对照比较,写作思路就出来了。人在成长过程中不要怕摔跤,小摔不必大惊小怪,大摔就要有别人帮助。显然,较好的立意,应该是批评当前家庭学校社会对孩子管得过多,关注太多。2、话题作文

话题作文是由命题者根据材料或提示语提供的话题,是对写作范围和题材内容的限定,而不是确立一个具体的话题,是让写作者在同一个谈话中心下,陈述各自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产生的观点或思想倾向,或联想到的经历、体验。其在构思立意过程中,是由一到多的发散,即由母话题分解出许多的子话题。

例如,2008年山东卷要求以”春来草自青”为话题作文,这是一道寓意性且为因果关系类的话题作文。话题中提供了一组对象:春天和草青。春的比喻、象征意义让我们比较容易地想到祖国的春天、和谐社会的春天、创新的春天、素质教育的春天等,或和个人密切相关的父母之爱、同学的友谊、班级的团结、家庭的温暖等,”草自青”则可理解为在前面所述的不同背景及条件下,民族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地区、企业、集体、个人的成绩成功乃至辉煌。如果选择改革开放的春天为背景,可以写地区、企业、集体的发展壮大;如果以素质教育的春天为背景,可以写基础教育美好的今天和明天;如果以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为背景,可以写举国上下全力以赴的支援下,汶川人民一定会坚强战胜灾难、重建美好家园;如果以家庭或学校为背景,可以写在父母、老师的培养下,经过个人的努力一定能取得成功等。这样文章就有了明确的针对性及立意方向。我们还可以通过分析,可以找到一组对应的本质——原因与结果。春来是条件,也是诱因,草青是结果,也是表现。条件与结果由”自”来联系在一起,自就意味着自动、自然而然的意思,并不需要人为干涉,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由此我们去解读命题人的命意,本话题作文的重点应该是对生活的感悟,重心应该是对待生活的态度,可以确定几个方向立意:

1、多一份自信迎接生命的春天;

2、笑对风雨,明天会美好;

3、困境中要坚强,阳光总在风雨后;

4、多一些从容,欣赏春天的美丽;

5、要善于保持一颗平常心,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6、自然法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经过以上思考分析,话题的模糊性、宽泛性就大为减小,立意就能逐渐明朗起来。使之转向于自命题作文,降低了难度。进入2009年,尽管话题作文迅速递减,但我们不能放弃这类文章的训练。

3、新材料作文

近年来,较多地出现在全国卷和各地的作文中,我们从06、07、08、09年看到的新材料作文,这是一种导向。相比于话题作文,审题上有一定的难度。并且不同于2006年以前的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的特点是“根据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考生作文在材料范围之内就算符合题意,加大了开放性,使考场作文有更多的多样性和更多的个性。大家也许已经注意到,近年来,全国各地相继采用了寓言故事、诗歌作品、漫画作品、主题事件等新材料供考生审题立意。其题旨多向、写作开放。因为以前的材料作文,往往是要求解读出材料的中心思想,写一篇文章,如果没有解读出中心思想,就着材料的非主要观点写,就会被判为偏离题意。而新材料作文呢,审题是由材料引发,材料既是审题的第一出发点,又是作文符合题意的终极范围。这就要求考生吃透材料的内涵,整体把握材料,选准角度,提取观点,并由材料引发联想,通过分析、议论,表达自己对人、对事、对物比较深入的思考。我们以2008全国卷为例,加以说明。

这是一则典型的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必须把握两点:一是整体把握材料的总体,从整体出发立意。我们可以看到,材料涉及党政军领导指导抗震救灾,解放军、武警战士、救援队、医疗队、志愿者的救援活动,为学生献出生命的教师、失去15位亲人仍坚守职责的干部,全国各地捐款,献血,义演,关注﹍﹍无一例外的都与汶川大地震相关,因此文章的主题思想,就必须归结到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上来,否则,难免会偏离主旨。二是把握关键语句。前面的内容是叙事性的、交代事件的,我们在审题时一定要关注叙事性材料后的议论性的语句,因为这些往往代表了命题材料组合的意图,对文章立意的导向等,“一样的爱心,不一样的表达,捐款献血义演关注﹍﹍”这就是命题人精心安排的议论句,也是命题人设计的最佳切入点。那么,立意点可以确定为:以人为本,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珍惜生命,无私奉献,传递爱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民族凝聚力,生命坚韧顽强,责任与担当等方面。

在审题中,我们既要关注每一素材的内涵,更要关注材料的整体价值指向,只有这样,才可以准确地把握题旨,找到合适的立意点。我们为大家做一个解构:材料1体现的是对生命的关爱、尊重;材料2尊重生命,以人为本,恪守职责,担当责任,材料3奉献精神,教师、国家工作人员恪守职责,担当责任,材料4对生命的尊重、关爱、珍惜,被救者珍惜生命,顽强的生命力;材料5新闻24小时播报,体现对生命的尊重;材料6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爱心传递。把如上内容做概括归纳,即为,面对灾难,中国各地各界所做出的积极反应,所体现出的人性的真善美:生命至上,以人为本,是可歌可泣的。其实,无论是那一种命题方式,我们都应该做这样一些追问和分析。

一追问:这则材料想表现什么,它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二追问:材料中的事物(包括寓言类)、人物对应或映射生活中的什么?蕴含什么道理?

三追问:话题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如何?由材料到话题有哪些承接、跳跃、转折等。

四追问:话题会涉及哪些关系?有几个层面或维度?还有没有隐含的信息?在课本、课外资料中有无类似的情形,可供借鉴?

再就是分析。即解析话题中词语的含义:包括字面义、隐含义或比喻义。由此去把握命题人的考察点,构思行文就会顺畅,降低了难度。

二、立意的新颖深远是一篇作文成功的依托和保障。

“意者,一身之主也”。立意对于记叙文来说就是中心思想,对于议论文来说就是论点;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作者主张什么。立意新颖别致,就是要“罄澄心以凝思,眇众虑而为言”,竭尽心力,潜心揣摩、钻研,理解材料,就应该从中提炼或形成一些观点,除了必须正确、鲜明、集中、更贵在深刻、新颖,这是高考作文取得理想成绩的根本,也是成功作文的依托和保障。精心构思,把自己想表达的内容,下笔成篇。新颖别致就需要别具心裁,自出机杼,富有新意,这是最能反映学生创造思维水平的。

1、敏锐地观察生活,深刻地思考问题。

作为高中毕业生,已经是成人了,应该对社会、人生、生活有比较深刻的理性思考,面对试题一般应透过林林总总的表面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发表自己对社会、教育、家庭等等独立的见解,从而讲出一番发人深思的道理来。例如2008年浙江高考优秀作文 《触摸都市》

都市里活跃着这样一些早行人。自小就养成了夜猫子,只要不是十分困倦,上好晚自习后,回到家,我总是赖在案前,翻翻书写写字。你看都市生活习惯都在不断改变着。别说夜宵摊档,就是卡拉0K厅、酒吧,也是凌晨一点钟后才逐渐冷落。而当感觉周围渐渐沉寂,以为正是更深人静、万家梦酣的时候,院内的水泥道上却传来三轮单车颠簸的响动,看看挂钟,时间刚好凌晨两点,远处传来了雄鸡的啼呜。我知道,卖菜卖鱼的人们已经开始工作。我家对面的旧平房常住着一些外来户,他们多是上城营生的。这些进入都市谋生的人们,比原来在农村时更加勤劳和坚忍,他们从事着城里人不屑于做的工作,他们每天准时出门,寒暑不辍,风雨无阻。每天凌晨去固定交易点选购活鱼活虾或新鲜蔬菜,保证今天有生意做,有生活收入,不敢丝毫懈怠,因为城中有数以千计的鱼莱小贩。进入都市生活就得面对这个现实——生存竞争。在这个时段出行的,当然还有从农村运载鱼菜上城的农民或小商,此外,还有杀猪的、赶去酒楼做包点的。紧接着出现的便是环卫工人,早班客车司机。他们都是城市里面最早起来工作的人。

这些早行的人,在人的生物钟最需要歇息的时刻,在人们睡意最浓的时候,在大众安眠的黄金时段,开始出门工作。他们牺牲自己休息的时间,披一身星月,在忙着为大部分人准备一天的生活。当然,说到实际动因,他们肯定是在为自己及家人而奔波劳碌,他们要吃饭,子女也要上学,他们不得不努力工作,希望在严酷的现实环境中站稳脚跟。他们在为自己的同时,极大地服务和便利着这个城市,为城里的人输送着源源不断的生活资料。

都市居民,他们可以十天半月不上街,不逛商场,不进剧院得不每天去菜市场,到那里采购家人一天所需,跟那里卖鱼肉瓜菜的摊主们讨价还价,回头还总是抱怨物价又涨了,东西买贵了。潜意中谁也没有体贴理解,是这许多农衫不洁,一身腥味的人,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从而心存感激。

孟子日:“一日之所需,百工斯为备。”

都市里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天亮后才出门,或者晨练,或者买菜买报买早点,或者送子女上学,或者去赶车出远门等。然后大家在早晨和暖的阳光里安静地享用早餐。接着去上班,开始一天的工作。城市显得这么安定和有序。

每天,太阳从东边升起,又往西边沉坠,日复一日,人们生活着,都市在壮大着。而又有谁去留意,都市里的人们能够这样安定有序地生活,离不开这些每天凌晨出门奔忙的人,他们都是都市的早行人。

点评:立意深刻、非凡,能够在琐屑的生活中挖掘材料,把立意触角伸向许多同学写作的盲点,“都市的早行人”,从而传递出“市里的人们能够这样安定有序地生活,离不开这些每天凌晨出门奔忙的人”这一中心,立意高远、新颖,同时,在理性的表述中,洋溢着真挚的情感。

再例如,2008年浙江高考优秀作文《感受乡村》初以为,乡村便是童话的乐园。他褪去了城市的浮华,洗尽了尘世的繁杂。它也许是梵高画布上的阿尔,有明镜般纯粹的蓝天,有油彩般绚烂的花海,那金黄的向日葵在阳光的哺育下长出希望的种子;它也许是陶潜诗中的田园,在雾气迷蒙中演绎着仙侣的故事,斜斜的日光轻洒,便是悠然游然。

那只是诗中面中的乡村,当我们真实地走进乡村,用心去感知乡村,便会发现,我们的乡村在经历着苦痛。那里也有阳光,那阳光不是温暖而是毒辣地炙烤着这片土地。远望去,土地上那个佝偻的背影,在朝夕间,在春秋中,在这片土地上耗尽心力。他在这片土地上成长,他的汗水滋养了这片土地;他在这片土地上学会坚强,他的脚步坚实了这片土地;他生于黄土又归于黄土,世世代代,生生不息。风暴来了,他的心如那田间摇曳的庄稼般颤动,他的泪水在他满是沟壑的脸颊上纵横,如那淹没田间的水,层层漫过他的心田,浸没他的呼吸,干旱来了,庄稼如他枯瘦的身体一般摇坠,他看不到希望,看不到丰收,他混沌的眼干涸空洞。

他们也有快乐的时候,只是这种幸福仿佛如此卑微。他们最大的幸福就是丰收,饱满的谷粒仿佛是一粒粒珠宝,他们的眼角笑成了月牙。他们最渴望的生活便是风调雨顺,他们只想也只要这样平凡的生活。

这样的乡村会不会让我们感到失望,当我们面对这样的图景?而其实,乡村正因这份残酷的美丽而更见真实。感受乡村,别总是做一个悠闲的观光者,在体味它的宁静与纯净的同时,给它的苦痛多一点儿目光,给它的辛苦多一点儿理解与悲悯。

感受乡村,感受农耕文明跳动的脉搏,感受中国最浑厚的呐喊,感受那片土地的厚重,感受那片土地浸润的血汗;感受中国农民最淳朴的执著与坚忍,感受中国农民所经历的苦痛与无奈。

当我们用鄙夷的目光看着他们,我们是否想过是他们用血汗带给了我们生的希望。

看中国的农民用最卑微的姿势在中国的历史上站成了永恒,让我们用心去感受乡村!

点评:立意鲜明、观点明确。作者并没有像许多考生那样把乡村写成田园牧歌似的轻松,而是有一种低沉的呐喊:请大家“感受农耕文明跳动的脉搏,﹍﹍感受中国农民所经历的苦痛与无奈。文章的深刻性是通过对自己身边生活重新加以审视,进行感悟与发掘,真切地触摸到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的喜怒爱乐。

这两篇文章给我们的启示:现实生活出现了许多新现象,甚至是司空见惯的了,我们能否去想一想,做一个追问。如果,我们能够把立意的触角伸向时代的焦点,伸向传统的热点,伸向写作的盲点,敏锐地观察社会观察生活,并且认真地思考一下,这篇文章不也是写上海的〈〈他们〉〉吗?不也是写天津的〈人之常情〉吗?如果我们把以上内容变成“我说九零后”,照样是可以有话可说的,并且这就是“九零后”的视角,是可以写的很有深度的。显然,我们也就不用去猜题押题了,就可以写出见解深刻新颖的好文章了。

2、多角度构想,筛选出恰当的侧面。

我们注意到,许多题目、话题、材料或事物,往往具有不同侧面,立意时应进行认真构想,看看针对题意,有那些侧面可借解剖,有那些意义可供提炼,那些角度可供选择,从中筛选提炼作文角度。例如,2008年海南宁夏卷提供的材料,本身并不算复杂,———小兰和妈妈三次与小鸟亲密接触。命题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这样,可供考生选择的侧面、角度就很多: [1]母女俩的角度:她们慈善行为没有用对地方,可立意为应看清事物本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由她们的善意行为有待改进,可立意为做事要注意行为与目的的关系;由她们放生的结果,可立意为做事要讲求方法而不能盲从 ;她们有爱心,但不占有,立意为爱心并不仅仅是拥有。

[2]从鸟与人类的关系看,立意点可以是呼吁建立和谐的社会环境﹍﹍

[3]从花鸟市场老板的角度看,商人借人们的善举来牟利,由此可谈论体制不健全、不完善的危害不容忽视。

2008年宁夏高考优秀作文〈爱,并不仅仅是拥有〉

爱是什么?爱是放飞鸟儿的愉悦和超然物外;爱是什么?爱是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坦然和感动;爱是什么?爱是对自己喜爱的事物的默默祝福……

所以说,爱并不一定是拥有,当你拥有时你反而不会感到快乐。当你不是抱着占有者的心态,而是抱着一颗平常心去看待你所拥有的事物时,你就会有一种洒脱和欣慰。人活着,应该选择一种这样的境界。

去过杭州的人都知道杭州文物馆,都会被那里的珍奇异宝深深吸引和震撼。而这些珍宝中有三分之二,约三万五千余种都是一位姓许的先生捐赠的。许先生祖先家世显赫,从明到清一直是朝廷大员,从而留下了这些珍宝

而许先生却并没有把这些几代人用心血和生命保存下来的珍宝继续收藏,也没有转卖他人,而是将其全部献给了国家。看到世人对这些珍宝的称赞,许先生笑了。

如果许先生自己收藏的话,也许只会落得孤芳自赏的地步。他爱这些珍宝,但是他没有把珍宝深藏起来,而是献给国家,供千千万万的人欣赏。他把他的这种爱变成了千千万万的人的爱。当人们被这些珍宝所深深地吸引时,许先生内心又何尝不感到一种幸福呢?

许先生献出了这些珍宝,成就了爱的经典和永恒,他的爱也更显得伟大。

这种例子很多。中国财富大亨邵逸夫,在中国福布斯排行榜上,前80名中都没有他的名字,为什么呢?因为他的钱全都奉献给了社会,造福于人民,个人的资产当然不会很多。他追求的不是个人资产的多少,而是为人民、为社会用出了多少钱。邵逸夫的爱如细细的雨丝,弥漫在我们周围,他有钱却不占有钱。这种洒脱和率性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呢?

放飞了心爱的鸟儿,却拥有了自由飞翔的天空;

送出了珍贵的玫瑰,却有了芳香弥漫:

失去了喜爱的事物,却有了默默祝福。

那飞去的鸟儿徘徊啼鸣,它诠释的真谛就是:爱,并不仅仅是拥有……

点评:本文运用类比的方法进行立意,“爱,并不是仅仅拥有”,立意深刻而精确。在文章中以杭州许先生与香港财富大亨邵逸夫为例,对自己的立意加以诠释,起笔就是设问,“爱是什么”,最后用三个排比句[段]与开头呼应,对中心论点进行强化。

高考作文的审题立意及语言 篇3

一、审好题,避免偏题、离题

笔者在近几年的阅卷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因为审题不准导致偏题、离题而得低分。从这些学生的字迹和语言功底来看,都应该是平时语文学得相当不错的学生。那么,我们该如何指导学生审题呢?

1.弄清写作对象与可写的范围

即弄清题目的本义是什么,引申义、比喻义又是什么,在这范围内的都可以写。虽然近两年江苏省作文考题提倡降低了审题难度,但降低难度并不等于没有难度,并不等于一篇作文什么都可写。如2009年江苏省作文:

时尚表现为服饰、语言、文艺等方面的新奇事物在一定时期内的模仿和流传。各种时尚层出不穷,其间美与丑、雅与俗、好与坏,交错杂陈。创新与模仿永不停息地互动,有些时尚如过眼云烟,有些时尚会沉淀为经典……

请以“品味时尚”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品味时尚”品味的对象是“时尚”,那么,何谓“时尚”?“时尚”是审美领域的,是时兴的、可模仿的。考试时许多学生特别是一些好学生,他们会觉得我这样写是不是太肤浅了,是不是太大众化了,于是他们就想向深处挖:我们不要表面的时尚,我们要有内在的时尚,这种内在的时尚他们认为就是爱国精神和高尚品质,于是他们就写爱国,就写诚信、坚强、宽容、乐于助人等高尚品质了。他们没有反过来想想,人的精神品质是永恒的,已经不属于时尚的范围了,所以导致偏题、离题。

2.弄清题目结构,把握写作重点

题目结构有下列几种:

(1)词语式命题

如《尝试》《脸》《难》《安》等。词语如果是名词,要注意其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如“脸”本义指“人脸部”,引申义是“表情,情感”;詞语如果是形容词与动词,可以用增补法,化大为小,选一个自己有话可说的词语作为作文内容,如“安”的范围很广,可以组成安静、安分、安宁、平安、安逸等词语,选择其中一个深入写。

(2)短语式命题

短语可能是主谓式、动宾式、偏正式、并列式等。

主谓关系的重点是谓语。如“知足常乐”,题眼应在谓语“常乐”上。“常乐”的“乐”之前还有一个修饰语“常”,这也是审题时不能忽略的。如果只抓住“知足”而把“常乐”置之度外,就离题了。如果叙述自己或他人因知足而总是快乐的经历、感受,或者论述知足为什么总是快乐的道理,这就切题了。偏正关系的重点一般是修饰语。处于中心词位置上的词,直接规定写作内容与角度;而修饰成分的词语则往往影响选材。如《心灵的选择》,写作重点不在选择,而在于如何经过心理斗争做出抉择,“心灵”才是重点。动宾结构的重点一般是动词。如2002年上海题“面对大海”,题眼应是“面对”,重在“面对”大海激起的情感和联想。并列关系的重点在于辨明两者之间的关系。

(3)句子式命题

如《我想握住你的手》《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我能》等。应以谓语为写作重点,同时注意主语、宾语和修饰语对对象和范围的限制。又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写作重点是“打”,“鲁提辖”是主角,“镇关西”是被打的对象,“拳”是打的工具,围绕“打”这一重点,就可以写打的原因、打的准备、打的经过、打的情景以及打的结果。

二、在不偏题、离题的情况下,作文分数的高低取决于作文的立意

立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文章深刻与否。《考纲》对“深刻”解说如下: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要求提出自己领悟的正确观点,表达自己的深切体会。或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或点明原因,论述结果;或指出规律,预见发展;或抓住关键,击中要害。总之,能发人深省,给人启迪。

要想立意深刻,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切入点要小而巧

文章想要面面俱到,肯定不会深刻,只有选择一个小而巧的切入点才能深入地写。

阅读每一篇发表出来的高考优秀作文,可以发现作者选择的切入点多是小而巧。“小”指从小事写起,如话家常般娓娓带来;“巧”指切入点巧妙地扣住题目,或明或暗,或形象阐释、或寓理于事,读完之后常令人拍案叫绝。在《拒绝平庸》的优秀作文中,有的学生从小餐馆的店名切入,有的从家里待杀的鸡切入,还有的从自己熟悉的老姚其人切入……这些被选作切入点的事物或人物都是具体而细小的,但他们都是小作者独具慧眼所得。随着对这些小的切入点的想象、描写、叙述和议论,逐步对“拒绝平庸”进行形象生动的阐释。所以,切入点若选得好,注重小而巧,考试作文也就成功了一半。

2.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有些命题比较具体实在,我们需要化实为虚,抽象概括;有些命题比较抽象,我们需要化虚为实,找到抓手;还有些命题可能虚实兼备,我们则需要虚实结合。

例如《肩膀》:“肩膀”既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属于虚实兼备的形式。实指时,我们可以通过“添加语素”的办法来确定立意,在它前面添加必要的定语,如“父亲的肩膀”,写一曲亲情的颂歌。如果“肩膀”虚指,则要理清它虚的内涵。比如:(1)依靠;(2)承担责任(“身肩重任…‘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3)团结协作(“并肩作战”);(4)基础(牛顿说:“我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3.由表及里,揭示寓意

任何作文命题都有明言和隐含两个部分,有些命题采用比喻、象征手法,审题时不能照字面意思去理解,而应该抛开表面意义去挖掘隐藏在背后的寓意。

例如《过河小卒》:这道题很显然不能按照“过河小卒”的表面去理解、构思,必须准确揭示出它的真正指向,也就是寓意。俗话说:“过河小卒胜过车。”由此,我们可以明白:未过河的小卒微不足道,但过河小卒力量强大,因此,小可以变大。

4.见解独到,思想深刻

学生在作文中人云亦云,肯定不能得高分,要得高分就必须要有超出常人的见解。

如2010年高考,陕西一考生写了一篇题为“张爱玲的遗憾”的文章,文章用对比手法,将张爱玲与众多文坛巨星相比较,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文坛骄子们正是把自己融入时代洪流向前的大环境中,才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张氏的遗憾,缘于她自己为自己设定的小环境”。这样的见解超出一般考生,很独到,所以能拿高分。

文章要写得深刻,需要认识深刻,而要认识深刻,作者必须有一定的人生阅历或者阅读大量的书籍。高中生的阅历相差不大,而且现在的高中生从幼儿园到高中一般都是在家长的呵护下长大的,几乎没有受到什么挫折,很少有人能从自己的阅历中总结出深刻的认识。因此,阅读量的大小决定了他们认识的深浅。其实,任何一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不可能经历所有的事情,而阅读可以跨越时空,呈现不同世界里的不同经验,从而使学生从别人的经历中总结经验教训,丰富自己的认识。所以,一般阅读量大的学生,语文素养较高,认识要超出其他的学生,写出的文章就深刻。

高三学生课业负担较重,没有很多时间阅读课外书籍。其实,教科书和现代文阅读也能给学生启发,有些主题、立意教师可以借鉴。

三、作文要有文采,但并不意味着堆砌辞藻

毫无疑问,很多学生为高考做了充分的准备,背了很多优美的词句,但这些优美的字词句堆砌起来未必就是一篇好作文。有些学生的文章乍一看语言很美,但通读下来却使人不知所云;还有些学生故意卖弄语言,文章华而不实。这些都被教育专家定性为文风不正。如2011年高考作文“拒绝平庸”,有一位学生写了这样一段话:

千年一如既往地淡漠了浮华,吹落了曾经,丢掉了汉宫飞燕,迷失了阿房大火,销熔了战场硝烟,拒绝平庸,铸就了辉煌。

此处把“拒绝平庸”去掉或者换成其他词语,句子同样成立,作者写出这看似华美的句子想表达什么,恐怕他自己都不知道,读者更是不明白。

谈高考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篇4

且看1995年全国高考作文题, 这是传统材料作文的代表:阅读寓言体诗歌《鸟的评说》, 根据《鸟的评说》, 自选角度, 自拟题目, 联系生活实际, 展开议论, 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

再来看最具代表性的新材料作文———2012年全国大纲卷:阅读以下的材料, 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 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比较两个题目的题干要求, “自选角度”与“选好角度”、“自拟题目”与“自拟标题”表述不同, 意思相同。不同的是前者要求“联系生活实际, 展开议论;后者没有提, 而是要求“明确文体”、“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应该说这只是文体要求上的不同。前者要求考生必须写议论文, 所以提出了“联系生活实际”的要求;而后者不限文体, 因为考虑到有考生要写记叙文, 所以特别强调“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如果光从议论文的角度而言, 前面有了“选好角度, 确定立意”的要求, 后面如果再说“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就成了多余的话。综上所述。材料作文无论新老, 其立意的要求其实是一致的, 就是文章立意一定要从材料中来。都要仔细阅读所提供的材料, 选择一个角度立意为文。所以本文姑且从“新”材料作文的明确要求“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这一点来 谈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一段话说出来, 就有主观的指向性。“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简单地讲就是要求考生靠船下篙。这个“船”就是材料内容及含意, 一旦超出了“材料的内容”, 偏离了材料“含意”, 即为偏题。这既是对学生审题能力的考查, 更是出于防止学生抄袭宿构的需要。那么, 怎样才叫“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呢?笔者认为, “材料的内容与含意”就是命题人在材料中想要表达的意思, 即命题人的主观意图。牢牢把握了这一点就不会出错。如上文2012年大纲卷, 作文材料中, 我脱了外衣鞋袜就很快将秧苗挑到妈妈跟前。这说明放下思想顾虑, 才能集中注意力办好事情。这就是命题人要表达的意思。材料本来讲到这里就可以了, 但命题人为了降低难度, 还在后面人性化地借妈妈的话揭示了故事的寓意, 这样, 命题人的意图就更明确了。像这一类故事性很强的材料, 我们可以找材料中的关键句子, 如材料中妈妈说的话, 如果没关键句子, 则可以根据故事的结果推究原因, 这个因果关系就是命题意图。

再比如2006年全国1卷: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 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 非常羡慕, 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 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 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 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 想抓住山羊往上飞, 可是它的身子太轻, 爪子被羊毛缠住, 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 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 问这是一只什么鸟, 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有学生从老鹰的角度提炼观点:要想取得成功, 必先苦练本领。这偏离了材料的内容与含意, 因为, 有关老鹰的叙述并没有体现苦练本领的意思, 作为反面对象乌鸦也不存在不肯苦练的问题。

有学生从乌鸦的角度立意: 做事要小心谨慎, 不能鲁莽草率。仔细看看原文, 乌鸦在出事之前进行了拼命地练习, 不能称之为鲁莽草率, 其主要问题还在于身子太轻, 所以这一立意也显然脱离了材料的内容与含意。

从整个故事可看出, 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 是因为这只鸟不知道自己身子太轻, 根本抓不起山羊;而孩子之所以说这只鸟也很可爱, 是因为它有抓山羊的理想, 而且付出了行动。由此可以提炼三个观点: 一是人要有自知之明, 不能好高骛远, 而要正视现实;二是人总要有点理想, 要勇于尝试, 即使失败, 也无怨无悔;三是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 看问题要全面。这三个观点都是切题的, 因为它们都扣住了材料的内容与含意。

如果去掉材料的最后一段, 那么, 根据由果溯因的方法, 上文三个立意中只有第一个是切题的。第二个则显然脱离了材料的含义, 不符合命题人的主观意图, 属于考生主观臆断的结果。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 篇5

麻城三中祝足胜

什么是审题?

审题就是领悟题旨,是一种思维取向过程,也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如果是写提供文字材料的作文,那么必须要正确全面地把握文字材料的意思。

虽然材料形式多样,但我们审题还是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抓材料涉及的的对象;分清对象的主次;抓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比如议论句等;揣摸材料的情感倾向,辨析事件的是非曲直;分析事件的结果和可能的原因;辨析人、事、物等诸方面的关系等。

作文命题有三种类型:

命题作文

新材料作文

话题作文

一.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

1命题作文:是指命题者直接拟出作文题目,由写作者通过审题来决定写作内容的一种传统样式的题型,命题作文很大程度上带有命题人的目的性、指向性,往往给题目加以一定的限制,给写作者规定一个或内容或形式的写作范围。2高考设问方式:

请以“XXX”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3形式

常见形式有全命题或半命题

如2012年江苏卷“忧与爱”,2011年江苏卷“拒绝平庸”,山东卷“这世界需要你”,浙江卷“我的时间”,2009年湖北卷“站在_________的门口”,2009年福建卷“这也是一种_____”等等。

4审题及技巧:

命题作文审题,总体而言,应审清标题的内涵和外延,题型与体裁,写作要点,注意题眼,主语、谓语、修饰语,掌握象征义、比喻义等。A:题眼寻找法

题眼即文题当中揭示意义,体现中心,点明重点或表明感情色彩的关键词。B:造句拓展法

用题目或话题的词语来造句,打开理解的思路,准确把握话题的内涵,由单个词或一个短语构成的题目或话题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如2010年重庆卷“难题”即可造出这样一些句子来:我遇到的难题,中国遇到的难题,历史遇到的难

题,„„

C:虚实转化法

“实”即具体的现实生活中的人、事、景物和情理,实写就是刻画事物的形象,或正面描写或直接记叙,按照客观事物的实际面貌进行具体描写。“虚”指抽象地写,虚写,重在调动读者的想象,或侧面烘托,或间接垫衬,运用隐喻、象征等手法为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如2008年上海卷“他们”,2005年江西卷“脸”。

D:寓意探究法

有些作文题目,不能仅仅理解其字面义,更要从其本义探究文题所蕴含的引申义、比喻义或象征义。如2009年北京卷“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翅膀”一词既可理解为鸟儿飞翔的器官,也可以是帮助个人成长、前进和进步的某种动力、希望、信心、关心、关爱等。2007年安徽卷“提篮春光看妈妈”,题目中“春光”比喻“希望”“真诚的心”“浓浓的爱”等。

分析:这则材料共有四句话,第一句是说想象寄寓人的美好愿望;第二句是人类一些幻想已成现实;第三句是讲幻想的来源,第四句是幻想的意义。很明显,第四句是破解材料的关键。顺着这条思路你就会发现有许多写作思路,如写“幻想与现实的关系”“幻想与人生的意义”“幻想给人带来快乐”“幻想成就未来”“幻想与文学”“幻想与科学”等。

二.材料作文

是根据既定材料,对材料进行分析、提炼,从而得出一定的看法和观点的一种作文形式。

材料来源

寓言故事、历史事实、诗歌、漫画、名人名言、新发生的事件、报刊上的新闻、一段歌词、一组素材、一句格言、一个成语

材料形式

材料可分为单则材料和多则材料

A.文字型材料作文

1、关键词句提炼法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孙悟空的筋斗云,哪吒的风火枪,都是神奇想象的产物,寄寓了人类渴求飞速行进的美好愿望。谁能想到,晚清幻想小说《新中国》预言百余年后在上海陆家嘴一带举办万国博览会,法国科幻小说家凡尔纳梦想“从地球到月球”,在今天会成为现实?幻想源自人类的求知本能,展现了人类非凡的想象力。幻想推动现实,幻想照亮生命,幻想是快乐的源泉„„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选准解度,写一篇作文。

分析:这则材料共有四句话,第一句是说想象寄寓人的美好愿望;第二句是人类一些幻想已成现实;第三句是讲幻想的来源,第四句是幻想的意义。很明显,第四句是破解材料的关键。顺着这条思路你就会发现有许多写作思路,如写“幻想

与现实的关系”“幻想与人生的意义”“幻想给人带来快乐”“幻想成就未来”“幻想与文学”“幻想与科学”等。

2.事物形象分析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06全国卷)

一只老鹰从鹫峰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

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

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

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找出上面这则材料的对象及其内容:

对象内容立意

乌鸦乌鸦学老鹰抓小羊→羡慕→被牧羊人抓住知人难,知己更难

孩子它也很可爱啊!”牧羊人“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 ”要确定好人生的位置要大胆地尝试,勇敢地追求

3.因果探究定论法

故事性的材料,往往通过故事告诉你最终的结果。根据这个结果,去寻求它形成的原因,即问一个“为什么”,就可找到要写的内容。

如:(2008年全国Ⅱ卷作文试题)

南太平洋的小岛上:有很多绿海龟孵化小龟的沙穴。一天黄昏,一只幼龟探头探脑地爬出来。一只老鹰直冲下来要叼走它。一位好心的游客发现了它,连忙跑过去赶走老鹰,护着小龟爬进大海。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沙穴里成群的幼龟鱼贯而出——原来,先出来的那幼龟是个“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缩回去,现在它安全到达大海,错误的信息使幼龟们争先恐后地爬到毫无遮挡的海滩。好心的游客走了,原先那只在等待时机的老鹰又飞回来了,其他老鹰也跟过来了。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分析:这则故事十分简单,其结果十分明显。好心人办了错事:成群的幼龟被吃掉,老鹰饱餐幼龟肉。我们只要问一下:为什么好心人却办了错事呢?因为他不

了解“幼龟”的情况。可以归纳为:1.尊重自然界规律,不要人为地横加干涉;

2.主观愿望与客观结果要统—;3.帮助人要了解其实际需求,不能想当然。从绿海龟的角度说,问一下为什么它们会遇到“灭顶之灾”呢?是由于“侦察兵”的错误信息而导致,由此可归纳为:信息的重要性;信息必须是准确无误的;错误信息导致灭亡等等。从老鹰的角度说,为何能“饱餐”呢?是因为它们等来了时机。可归纳为:等待时机,走向成功。

4.辩证思维探究法

2009年高考上海卷作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

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行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点拨分析:可以运用辩证思维.先分析材料暗示的联系,“用隶书参以行楷”,强调的是有模仿,有继承;“非隶非楷,非古非今”,强调的是创新。我们再一分为二地分析:要在继承和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样,社会才能进步,不能简单地模仿,要形成自己的风格,才能获得成功,否则就只能生活在别人的影响下。

5.肯定否定判断法

对于评说性材料,内容单一,观点指向性强,只需给一个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即可找到写作内容。

(2009年高考江西卷作文题)

例1.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作文。

今年3月25日,在国人的强烈反对声中,佳士得拍卖行仍将圆明园非法流失的兔首、鼠首铜像在巴黎拍卖。某艺术公司总经理蔡铭超高价拍下这两件文物,但事后拒绝付款,造成流拍。对此,舆论一片哗然。有人称其为民族英雄,有人认为这是恶意破坏规则,还有人认为„„

你对蔡铭超的行为有什么看法?请据此写成一篇文章。

要求:(1)必须写议论文。(2)题目自拟。(3)立意自定。(4)所写内容必须与给定的材料相关。(5)不少于800字。(6)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点拨分析:这则材料整体内容很明朗。对这则材料,内容从正面或反面切人,做—个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均可:①这是爱国之举,保护了国家文物,维护民族尊严。②要合理智慧地利用规则。这样,只会破坏社会信任机制,损人不利己。中国应以清醒、理性的态度去探讨促使文物回归的有放路径。

6.逆向思维法

即反弹琵琶法,它是逆向思维在写作中的运用,就是为了实现某项目标以背逆常规现象或常规方法为前提。它的特点在于作者的思路活动不是囿于习惯的思维定势,而是沿着习惯思维定势的侧向或相反方向发展。这样运思的结果就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在对一事物的普遍的习惯的看法认识中,看到了这一事物的其它

方面;二是得出了跟普遍的习惯的看法、认识相对甚至相反的观念。

如:作文题“开卷有益”原指开卷读书必有好处。如果逆向思考就是只顾开卷读书而不进行思考,不加选择就会带来害处,这也是有道理的。高考作文以“近墨者黑”与“近墨者未必黑”,任选其一,写一篇议论文。其中后者就是对前者的反弹。

B.图画型材料作文

图画作文是通过画面和细节来表达作的立意,思想观念的,它的审题法有:

①阅读标题法

②审读内容法

③品味文字法

④揣摩暗示法。

三.话题作文

(1)含义:

“话题”即谈话的中心,以所给的话题为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内容而进行选材写出的文章,一般由四部分组成,即材料语+提示语+话题+写作要求

(2)设置方式

话题作文一般分为五种类型:

① 观点型话题,如2008年山东卷“春来草自青”

② 关系型话题,如2007年四川卷“一步与一生”

③ 范围性话题,如2009年天津卷“我说90后”

④ 对比型话题,如2006年重庆卷“走与停”

⑤ 比喻型话题,如2005年浙江卷“山也沉稳,水也灵动”

(3)设问方式

请以“XXX”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4)审题法

① 审材料② 审提示③ 审话题④审要求

话题作文的审题可总结为32个字口诀:材料主语,关键语句,话题内涵,反义近义,前后扩展,结构关系,提示要求,限制范围。

写 作 训 练:

1、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跛足而不迷路,能赶过虽健步如飞但误入歧途的人。”

请据以上材料拟两个能明确表现论点或议论的中心。

2.阅读下面一则材料,确定一个中心。

希腊画家雅布尔把自己的画放在街上,自己藏在画的后面,想听听别人对自己画的意见。一位鞋匠走过来,看看画上的人物,说:“这个人的鞋子画得不像。”雅布尔很高兴,把鞋匠的话记了下来,准备回去修改。一会儿,又听鞋匠说到其

他地方,雅布尔忍不住了,从画布后走出来,对鞋匠说:“你还是只谈鞋子好了。”下列哪个立意是正确的?为什么?

(A)实践出真知。

(B)一个人成功需要虚心接受意见

(C)不要不懂装懂,胡乱批评。

(D)要广开言路。

3、经过艰难的谈判,美国的约瑟先生终于和中国长江医疗器械厂的厂长达成协议,约定在第二天签订引进“大输液管”生产线的合同。会后,厂长邀请约瑟到车间去看一看。车间井然有序,约瑟边走边赞许地点头。走着走着,厂长突然觉得嗓子里像有上百条小虫在爬,不由咳了一声,在墙角吐了一口痰,然后连忙用鞋底擦去,油漆的地面留下了一片痰渍。约瑟看后,一言不发,掉头便走。第二天一早,翻译敲开了厂长家的门,递给他一封约瑟的信,信中说:“尊敬的厂长先生,我十分钦佩您的才智和精明,但您在车间里吐痰的一幕使我彻夜难眠。恕我直言,一个厂长的卫生习惯可以反映一个工厂的管理素质。况且,我们今后生产的是用来治病的输液皮条。贵国有句谚语:人命关天!请原谅我的不辞而别,否则,上帝会惩罚我的„„”

如果让你就以上材料写议论文,请你从不同角度审题,拟三个写作中心。注意“一个厂长的卫生习惯可以反映一个工厂的管理素质”这句话。这是拒签合同的理由。

(1)从厂长角度,可以立意:要全面提高企业领导的素质。

(2)从约瑟角度,可以立意:就是要有这种一丝不苟的精神。

课后作业:

老鹰和蜗牛

高考命题作文审题立意技巧 篇6

命题作文的题目常常是以词语、短语、句子的形式出现的,可采用以下方法审题立意。

1.重心法

即通过对“题眼”细加推敲,透彻理解作为标记的关键词语的涵义,就不难明确题目的要求和议论的对象,也就能有效地防止离题跑题。

偏正式题目:中心词是写作的对象,修饰限制性词语是题眼。如:《我心中的歌》题眼是“心中”,心中之歌珍藏在主人的心里,构成了主人生命的旋律,所以写出来的一定是一段埋藏在心底的具有感人情怀的事情。

动宾式题目:宾语规定写作的范围、对象,动词是题眼。如:《看家乡》题眼就是“看”,“看”是视觉的感受,题目规定了是从视觉写家乡,写出来的应该是自己眼中所见的家乡的独特的风土人情,或家乡的变迁。文章中当然能写思索,但一定要是由“看”而引发的思索。

主谓式题目:谓语部分是题眼。如:《我看课外阅读》“看课外阅读”就是题眼,意为“对课外阅读的看法”。因此,写出来的应该是自己对某种课外阅读现象的探讨,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2.虚实法

所谓虚实法,具体地说,就是实题虚作、虚题实作法。

实题虚作:当题目是喻体,就写它的本体;题目是象征性事物,就写被象征的事物。如:《过河小卒》这道题很显然是不能够照“过河小卒”的表面去理解、构思的,必须准确揭示出它的真正的指向,也就是象征意义。俗话说:“过河小卒胜过车。”由此我们可以明白:未过河的小卒微不足道,但过河小卒力量强大,因此,小可以变大。

虚题实作:如:《追求》这个作文题看起来很大很虚,不着边际。但采用虚题实作,就非常好写了,可以写一个老教师的追求,一个中学生的追求,也可以写自己的追求。

虚实结合:还有些命题可能虚实兼备,我们则需要虚实结合。如:《我想握住你的手》,命题中的“你”既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实指时,“你”就必须是一个具体的、身边的事物或人物,如“父亲”“同桌”“友人”等,来抒写动人心魄的亲情、友情乃至书写美好纯真的爱情等。虚指时,“你”就应该是一个抽象的事物,或超越时空限制的事物、人物。如由虚处着墨,写想与某位历史名人握手,想握住某部文学名著主人公的手,或是握住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甚至外星人的手;也可以想握住“节约”的手、“诚信”的手或“青春”的手等等。

3.添加法

有些命题,如词语或短语式命题,审题时,我们可以通过“添加语素,构成语境”的办法来完成审题,即在所给定的词语前或后添加词语或短语,丰满所给的词语,来显示自己要表达的主旨。要尽可能多角度添加,以便自己有筛选的余地。如:《北京的符号》:可以在短语前再添加内容,使命题更明确,如“留住北京的符号”“创新北京的符号”“设计北京的符号”“什么可以称为北京的符号”等;也可以在短语后添加内容,使命题更具体,如“北京的符号是什么”“北京的符号有什么特点”等。

4.逆向法

有些作文题从正面思考无法破题,而换一个角度从逆向思考就能很快把握题旨。如:《静静的夜晚》这个题目,如果仅从正面思考,是无法下手的。夜晚静静的,万籁俱寂,有什么好写的呢?其实,这个题目要求写的是在静静的夜晚发生的不平静的事情。静静的夜晚,大地万籁俱寂,树叶在沙沙作响,小偷在蠢蠢欲动……思维的闸门一经打开,就觉得有写不完的材料。

有些题目按照常规从正面审题,也可以很快入题。但总嫌角度不新,立意不佳。这时如果改从逆向入题,往往很快就可以找到新的突破口。如:《谈“雪中送炭”》这个题目正面入题立论为“要提倡雪中送炭”当然可以。但是如果从逆向入题,立论为“送炭何必等下雪”,可能更富于启发性和新奇感。

5.辨明关系法

有些作文题重在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故构思作文之前,最重要的是要辨清题目中的词和词、短语和短语之间的特定关系。这种关系即为文章主旨。

并列共存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几个要素可以同时共存。也可称之为有此有彼式。如:《和而不同》则须理解为“既要做到‘和’,又要做到‘不同’”,意即“既要善于调和矛盾,与别人和谐相处,同时又要有不同于别人的独立见解,不能随风倒、随大流”。

对立统一关系:就是各要素单一来看是对立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也可称之为无此无彼式。如:《平凡与伟大》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个话题可理解为:没有“平凡”也就不会有“伟大”。还可理解为:平凡孕育伟大;伟大源自平凡;我们只有从平凡的点滴小事做起,才能构筑伟大人格的大厦。

是非取舍关系:即指关系型话题的诸要素之间是一是一非、一对一错的关系,对它们只能有所取舍选择。也可称之为有此无彼式。如:《偏见与关爱》我们只能理解为“要消除偏见,勇于关爱”,若作其他理解则是不科学的。

条件结果关系:即话题两个要素之间为一是其中另一个的条件。也可称这为有此就有彼式。如:《名师与高徒》谈的是条件与结果。

运用辨明关系法审题,思维具有明确的方向性,不会走弯路,因而能大大提高审题速度。

例说高考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篇7

“类”与“个”之间的互动, 标题作文由“类”而“个”, 新材料作文则由“个”而“类”, 以标题作文的旧鞋走新材料作文的新路, 显然是不行的。那么, 一线的高三教师在具体的作文复习中如何做到化繁为简?笔者认为:扣、推和拓, 最为关键。下面以例说之。

例:一位裁缝在吸烟时不小心将一条高档裙子烧了一个窟窿, 致使其成了废品。这位裁缝为了挽回损失, 凭借其高超的技艺, 在裙子四周剪了许多窟窿, 并精心饰以金边, 然后, 将其取名为“金边凤尾裙”。不但卖了好价钱, 还一传十, 十传百, 使不少女士上门求购, 生意十分红火。

扣, 提到“事”, 紧扣有“材”, 理准而不偏, 理由事出。

所谓“扣”, 分为明扣和暗扣。明扣, 即写作过程中提及材料并能直接将材料所蕴涵的立意明确地表述出来;暗扣, 即在写作过程中采用关键词展现主旨的方式, 将材料所蕴涵的立意委婉地展现出来。

但在现实的阅卷中, 前者往往比后者更重要。这是阅卷工作的快速特点下的阅卷要求所致, 即在90秒左右的时间内阅卷教师既要快速知道立意源于材料中并给以相应的分数。如此, 明扣, 这其实是一个无奈的而又必然面对的事实。

在实际的作文写作中, “扣”的文字表达又有高下之分, 最低层次的, 是原材料照抄, 那样的“扣”是呆板的, 自然会适得其反;最高层次的, 则是既有对材料的概述, 又有由材料而来的正确观点, 且在呈现形式上, 句式灵活, 表意生动, 又富启发性, 如对上则材料:“完美作品转眼成空, 你如何是好?或许你会咒骂那小小的烟头毁了你艺术的高峰, 或许你会终日想着如何把它复原到起初无瑕的完美而再无新作诞生……绝望与希望本来就只差一线, 以勇气挣开绝望的束缚, 用心去拓展希望的疆域, 一个人总能创造出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的奇迹。”

推, 提到“事”, 紧扣有“材”, 理合而顺达, 理顺事行。

所谓“推”, 是指在“扣”的基础上, 立意合乎推理, 观点鲜明无偏颇, 理顺事行。如上则材料, 立意为“潮流往往是偶然的创作”, 就不符合材料的原意, 就是说, 从原材料中“推”不出如此立意。

回到材料 , 不难发现, “不小心”“废品”“为了挽回损失”等词, 告诉我们“金边凤尾裙”的发明并非主观创新和时尚潮流的产物, 而是一种“挽回损失”, 灵活地变“废”为宝的作品。“偶然的创作”之说, 自然无从说起;尽管“失误”的“偶然”最终成就了“金边凤尾裙”, 但, 那只能立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裁缝的抗压心理, 以及其本人所具备的高超的技艺, 所谓“艺高人胆大”。换一种思维推断, 即看似“偶然”之下, 其实有着太多的“必然”。

综合以上 , 立意即可 以“推”出, 那就是:要从失误的阴影中走出, 就需聪明过人的智慧、灵活变通的思维和高超绝妙的技艺;那就是:成功往往有其偶然性, 但更有其必然性;那就是:人要从不利走向有利, 就要依靠自己永不放弃的精神。

拓, 提到“事”, “材”更有类, 理究而有深, 理丰事宽。

所谓“拓 ”, 指的是在 “扣”“推”的基础上, 将文章的立意和事例引向“类”, 而非就意论意, 就事论事。在紧扣材料立意的情况下, 要想得到更高的分数, 这一步是关键。

“个”的材料中得出的“意”有其“类”的特征, 但如果单就“个”的材料而 论“类” 的意 , 或单就“类”的意而论意, 文章便显得单薄, 也缺乏普 遍性 , 说服力自 然不强。如, 单就裁缝的事论“永不放弃的精神”;或单就“永不放弃的精神”论其精神。“类”应该指向事“类”和意“类”, 就是说, “事”不单一, 应有所“拓”;“意”亦不单薄, 应有所“展”, 如“从失误的阴影走出来”的事情, 需要多个 (议论文一般不多于3个) ;“要从失误的阴影走出来”的立意, 也需有层次性, 如“聪明过人的智慧”、“灵活变通的思维”和“高超绝妙的技艺”。如此, 才能做到理究而有深, 理丰事宽。

高考命题作文审题立意方略举隅 篇8

1. 避实就虚法

有些作文题目, 其含义往往是多方位的, 有浅表的, 也有深层的;有明言的, 也有隐含的。我们当然可以写它的本义, 但一般不能就事论事地写它的本义。命题者拟出一个作文题, 往往不只是要求我们写表面的东西, 更要求我们写出包含在题目中的深层含义。即便你的作文从其本义入手, 但最好应该透过表面意义去挖掘内在的含义及隐藏在背后的寓意。

此类作文题目, 其寓意呈现出一种开放性的特点。审题立意时, 我们如能由表及里, 化实为虚, 捕捉自己最熟悉而又理解最深的一点去写, 重点写出其寓意, 展示出象征性的某种哲理意义, 如此, 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有厚度、深度, 才能把作文写得情文并茂。

如《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2009年高考北京卷) , 这是一道典型的比喻型的命题作文, 更多的是指向精神生活中抽象的概念, 审题的关键必须挖掘题目中“翅膀”的深层含义。“翅膀”比喻帮助人腾飞的要件, “隐形”则是指别人看不见。“隐形的翅膀”可以理解为“心中的梦想、坚定的信念、乐观的精神、坚韧的意志、持久的耐力、执着的追求、聪明的智慧……”, 也可以理解为“父母的关爱、良师的教诲、朋友的警醒、他人的帮助、社会的宽容、国家的强盛……”, 凡此种种, 都可以成为引领我“飞翔”的“翅膀”, 助推我前行成长。把这样的内涵结合实例阐释好了, 就应该是一篇感情真挚, 寓义深刻的作文。

《旧书》 (2011年湖北卷) , 该命题看似限制了具体写作对象, 但没有规限立意方向, 同样具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可以将“旧书”虚化成古代历史文化, 以及由此引伸出“传承与创新”等话题。对于上述题目, 如果立意定位在表层上, 那么文章的思想肯定不会深刻, 个性也就不会突出。只有将整个题目的深层含义都发掘出来, 作文才会高人一筹。

2. 化意为象法

有些命题比较具体实在, 我们需要化实为虚, 进行提高和深化;反之, 有些命题比较抽象, 我们则需要化虚为实, 化意为象, 找到触点。

这些命题作文题目中的某个词语仅仅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 这时, 我们如果仅从抽象的概念出发来审题立意, 就很难找到突破口, 反之化抽象的概念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或事物就容易多了。在准确审清原意的基础上, 我们可以依据事物的内在联系, 展开丰富的联想, 把虚拟的东西写得真实、可信, 把看起来很空洞的论说表达得具体、形象, 把隐含的道理说得看得见、摸得着。古语云:“山之精神写不出, 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 以草树写之。”正是对这种审题立意方法的形象化说明。

如《总有一种期待》 (2011年四川卷) , “期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我们可采用化意为象的方法进行审题立意, 将“期待”这个抽象的概念转化成许多具体可感的形象或事物来写。围绕“一种期待”, 写出自己、他人、民族、社会甚至花鸟虫草的“一种”具体可感的有典型意义的“期待”。如从小我角度构思, 可写期待成功、期待幸福、期待真诚、期待友情等;如从大我角度构思, 可写期待社会和谐、期待国家强盛、期待世界和平等。当然, “总有”两字暗示了文章感情必须是健康向上的。

3. 把握“题眼”法

所谓“题眼”是指命题作文题目中最能体现题旨的关键字词, 也就是写作的重点。抓住“题眼”, 把握重心, 是审题立意的关键。

词语式命题, 如《见证》 (2009年山东卷) , 可见证人生的悲喜, 可见证社会的变迁, “见证”是一种经历, 是人生社会记忆的凝聚。这类命题的标题本身就是题眼, 重在分析标题的内涵、外延。

短语式标题, 如《一步与一生》 (2007年四川卷) , 需围绕“一步”与“一生”的关系, 既要有对每一步的关注, 也要有对关键步的强调。

近年来, 动宾结构备受命题者青睐。动宾结构的宾语是文章论述的对象范围, 而动词是文章立意的重心。如, 《踮起脚尖》 (2009年湖南卷) , “踮起”是思维核心, 围绕个体的“提升”“发展”这一中心, 可引申提炼出“不满现状, 争取更高”、“努力进取, 追求卓越”、“提升自我, 超越自我”等观点。

偏正结构的题型, 其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 它直接规定了写作内容与角度。在审题时, 我们要重点对表修饰或限制的“偏”的部分进行深入思考, 才可能使自己的立意不走偏。如, 《诗意地生活》 (2007年湖南卷) , 其表意重心在“诗意”上, 审题时就要紧扣“诗意”二字。“诗意”是什么?“诗意”不仅是诗情画意, 更是一种心灵的和谐, 是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 是一种乐观豁达的精神等。那么, “诗意地生活”就是用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或乐观豁达的精神去面对生活。如果考生眼睛只盯着中心词“生活”, 而没有仔细思考修饰语 (“题眼”) “诗意”的含义, 立意就会走偏。

4. 添加语素法

有些命题, 尤其是词语或短语式命题, 范围过于宽泛, 让人摸不着边际, 审题时, 可以通过添加语素的办法来完成审题, 即在理解作文题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 在题目上增补新的信息或新的因素, 丰满所给的词语或短语, 从而达到缩小外延、明确范围、显示表达主旨的目的, 并且要尽可能多角度添加, 以便有筛选的余地, 便于作文更好地紧扣中心。

如《举手投足之间》 (2008年湖北卷) , 题目所涉及的范围很广, 在审题时, 可以运用添加语素法, 将这个短语补充成一个句子, 在补充完善中, 范围和立意就可以确定了。比如“举手投足之间, 能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举手投足之间, 反映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举手投足之间, 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 甚至可以改写一个民族的历史”等等, 然后取其一点入题。

如《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 (2008年浙江卷) , 考生可以思考, 触摸都市的什么?感受乡村的什么?城市和农村, 各有千秋。我们可以触摸都市的现代文明:鳞次栉比的高楼, 多彩迷人的霓虹, 先进的医疗条件和娱乐设施……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我们也可以感受乡村的宁静:迷人的牛哞, 袅娜的炊烟, 新鲜的空气, 质朴的民俗, 淳朴的乡俗……让我们流连忘返。繁华和美丽, 恬静和惬意, 寻常中显本质, 微尘中见大千。

5. 投石击浪法

“水尝无华, 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 相击而生灵光”。投石击浪法就是通过对题目进行不同角度的提问来打开思路的方法。一般可针对题目提“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样”等问题, 并自问自答, 可使我们多角度地审视题目, 发散思维, 最终使中心论点周密而深刻。

如《在自然中生活》 (2008年重庆卷) , 对于这个题目, 可以运用“投石击浪法”, 多问几个为什么, 以此打开思路, 缩小写作范围。例如:“自然”指什么?“自然”不仅指大自然, 还可以指“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自由发展”等义。我们为什么要“在自然中生活”呢?当下, 家长、学校对青少年过多地束缚, 影响了他们健康成长。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在自然中生活”?我们不应对青少年过多地束缚, 要敢于放手, 让他们经风雨, 见世面, 彰显自由个性。“自然”二字是发散思维的出发点, 考生可以从表层的自然界联想到人生的自由发展, 这样就打开思维的闸门, 立意就明显了。

投石击浪法不仅解决了审题立意问题, 有时也解决了行文的结构问题。如, 《找回原点》 (2011年广东卷) , 可按照“原点是什么———为何要回到原点———怎样回到原点”的思路写一篇议论文, 在议论文中更是经常运用这种方法, “提出问题 (是什么) 、分析问题 (为什么) 、解决问题 (怎么办) ”是常见的递进式思路。

6. 理性思辨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 任何事物都具有对立的两个方面, 分析研究问题, 既要看到正面, 又要看到反面。审题时, 也应运用辩证法分析问题, 换一个角度看问题, 才能避免认识上的片面甚至偏执。

如《好奇心》 (2008年江苏卷) , 对“好奇心”这个题目, 我们应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进行分析。既要看到“好奇心”的正面, 没有瓦特的好奇心, 就没有蒸汽机的出现, 英国的工业革命就会推迟;没有哥白尼对天文学的好奇心, 就不会有“太阳中心说”的提出, 黑暗的中世纪就会延长若干年。又要看到“好奇心”的反面, 有时候不健康的好奇心会把人引入歧途, 让人产生邪恶的念头, 甚至引发违法犯罪。综合立意:“好奇心”是把双刃剑, 它在推动人类世界或个人进步的同时, 也给人类世界或个人蒙上一层阴影, 我们要学会使用这把双刃剑, 明辨是非, 趋利避害, 决不因为“好奇心”误入歧路。

7. 大题小作法

有些命题内容宽泛, 可写范围比较广, 这类题目一方面为考生提供了张扬个性、驰骋笔墨的广阔天地, 另一方面, 也使考生难于把握, 落笔时不易集中, 无法驾驭。我们要善于从小处着手, 用一个小的、离我们生活比较近的、普通的事物或事件, 表现出一个较为重大的、有一定规律性、有普遍意义甚至指导意义的主题。

如《绿色生活》 (2010年江苏卷) , 绿色可写范围比较广, 可以抓住一点, 写深写透, 见微知著。“绿色”是植物的颜色, 有“生命和希望”的含义, “绿色生活”即生机勃勃的生活, 充满激情的生活;“绿色”又指符合环保要求, 无公害、无污染的, 面对当今环境污染, 我们要提倡过一种低碳的绿色生活;“绿色”有“健康”之意, “绿色生活”即健康生活……如果从这些方面加以挖掘, 一定能写出相对深透的内容。如果将“绿色”看作喻体, “绿色生活”喻指一种淡泊的人生态度。面对当今社会经济转型期, 竞争压力不断加大, 人心浮躁, 对此呼唤人们过一种没有世俗污染的自然的生活, 崇尚生活的本真, 享受人间真情真爱的“绿色生活”。这样的立意就更高远, 必能引起阅卷老师的青睐。

高考作文的审题与立意 篇9

千古文章立意高。面对新材料作文, 若审题不准, 立意不新不高, 那么写出的文章即使是“口吐莲花”, 结果也是“得分不佳”。那么如何对高考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呢?窃以为应把握好“三个维度”。

一、通过联想思维, 拓展审题立意的广延度

联想思维是指由一种事物的表象想到另一种事物表象的心理过程。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联想定律, 我们可以对性质、功能、结构, 或外形有某种相似、相反和逻辑关联的事物表象, 进行联想。

面对给出的作文材料, 应整体联想这句话、这则寓言、这件事与我们日常对生活所见所闻所思的相关度。读懂此事即彼事, 此理即彼理的“弦外之音”、“言外之义”。通过联想思维, 拓展作文构思立意的广延度。

用联象思维进行审题立意, 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的:

1.思维的平移。就是思维从一个平面平移到另一个平面, 一个空间平移到另一个空间。大千世界, 虽是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但许多道理是相通的, 正所谓道法自然, 道道相通。

在作文的审题立意中, 我们采用名词的“二次定义”和“人格化、生活化”的思维迁移, 就达到“柳暗花明”之境。

(1) 对关键词的“二次定义”。如:四川省2012 年的高考作文题《你是天边的一朵云》。从表象看, 就是一自然物, 但我们必须将这个物象“云”, 进行二次定义, “你”到底是什么?若仅限于云, 那显然不是作文之道。“云”是天空之子, 飘忽不定, 变化莫测……那么生活中与什么最为相似呢?

我们通过思维的平移, 来对“云”进行二次定义。可以联想“云”是生活中你喜欢的或远又或近的一个人, 是你孜孜追求而难得要领的“文学”, 是你自小树立的而又模糊不清的“理想”……这样一定义, 你的思维自然呈现“潮平两岸阔”了。

再如:2012 年全国卷Ⅰ卷 (略) , 对材料中的一些重要词语“担子”“外衣和鞋袜”必须进行二次定义。“担子”可以是一项具体的工作, 可以是一项伟大的事业, 也可以是应该担负的光荣使命或者责任等;“外衣和鞋袜”二次定义为:多余的顾虑, 心里的包袱, 外在的压力等。就容易得出“放下包袱、方能担起责任”的核心立意来。

(2) 对叙述的主体“人格化、生活化”。如2010 年全国卷漫画作文:餐桌, 许多猫吃鱼, 就一只猫捉老鼠, 别的猫说:“有鱼吃还捉老鼠?”

此题中的“猫”是叙述的主体, “鱼”和“老鼠”不过是道具而已。材料中的许多“猫”坐享其成, 不愿捕鼠了。我们将猫人格化、生活化, 发现在现实生活中, 也有不少人小富即安, 不愿尽职尽责了;拥有了, 就不再奋斗了。联想到年轻一代中的“啃老族”, 官僚阶层的“该作为而不作为”等等现象, 自然得出正确的审题立意。

一切寓言、神话都是生活的另类写照。只要将之“人格化、生活化、社会化”, 一一对照, 即可明了。

再如某高校的自主招生考题:大象将蚂蚁踩骨折了怎么办?这样一“大”一“小”两只动物, 我们将它“人格化”, 再“社会化”、“生活化”, 发现他们只不过是代表人类的两个群体, 即“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 当这两个群体发生冲突, 怎么办呢?按照社会化解决途径, 自然想到“媒体”“求助”“赔偿”“法制”……

其实一切现象都能透出生活的本真, 一切表征都可看成社会的缩影。只要我们进行合理的类比, 思维平移, 就能审明材料, 立意高远。

2.思维的收放。如果说思维的平移是线型思维, 那么思维的收放, 就是块状变化。在作文的审题立意中, 思维的“收”就是将庞杂的材料“浓缩”成一个或若干个点, 将复杂简单化;思维的“放”就是将那单个事件“晕染”成一片, 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在审题立意中, 就应该“大题小做”和“小题深做”。

(1) 大题小做。就是面对一个庞杂材料, 删繁就简, 剔出重要的单项去作文章, 否则面面俱到、平均用力, 就写不出文章的新意来。

如:2011 年的全国卷“中国的崛起”, 给了诸多庞杂材料, 让考生谈自己的所思、所想。

中国崛起这个话题太大, 让人觉得如老虎吃天, 无从下口。但我们从“小”处着手, 从具体切入, 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材料中已给出了中国崛起的六项特点, 只要以其中熟知的一二项, 如“民生改善”、“经济水平”为重点去详写, 其余略写, 就能写出中国崛起的大文章。

(2) 小题深做。就是材料给出的虽然是一个现象, 但这个现象可以引发人们进行思考。秤砣虽小能压千斤, 蚁穴虽小能毁长城。生活中的许多“小”中, 藏有大气象。

再如:2014 年全国高考卷对“山羊过独木桥”中学生的做法引起的争论。生活中有些小事不能小视。材料中出现的“新情况”, 就让人思考:在生活工作中, 是“打破旧框框, 还是困守老规则?”还是“钻规则空子, 谋自身利益?”进而思考“漠视规则, 社会公平何在?”

可见如此思考, 就放大到社会“改革、调整、完善、公平”等一些大命题上来。

二、通过多向思维, 提高审理立意的发散度

作文的审题立意必须多角度全方位去思考、想像, 让思维突破定势, 既要贴地而行, 又要云中漫步。呈现多维发散状, 如灯光四射, 如烟花满天, 这就是多向思维。

多向思维, 能从更多的角度更多的方面去发现和解决问题, 它不仅体现了思维的灵活性, 也提高了审题立意的发散度。多向思维具体表现为思维的多向辐射与寻同求异。

1.多向辐射。高考作文材料所蕴含的内容是丰富的, 作为选拔性试题, 不会以单一问题而存在。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就必须多角度、全方位对材料进行审视。比如, 既可以着眼于甲事物立意, 又可以着眼于乙事物立意, 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以联系事物的正面立意, 还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

(1) 规定角度。材料已将视角作了规定, 你只需选一个角度生发议论即可。

如:2015 年全国卷女儿和爸爸外出在高速上, 爸爸不断打电话。家人多次劝阻无效, 女儿只好打电话给交警, 举报父亲, 此事引起很大争议, 要求考生写一封信, 给女儿或者父亲或者有关部门。

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一则材料就应该站在不同的角度见仁见智。此材料虽已提供了角度, 关键是如何立意。其实只要我们站在其平台上, 对各自言或行的初衷、结果进行评议, 评议围绕“做得好与不好?为什么?”两个问题, 亮明观点即可。如:

给女儿写信, 为大义“灭”亲的行为点赞;用法律来维护亲情也是一种爱;护亲可贵, 做法可嘉。

给父亲写信:爱她, 就应守住法律底线;不能游戏法规, 无视生命。

给警方写信:自媒体时代更需重视隐私保护。

(2) 自选角度。材料是由多方构成的一个整体, 需要你自选角度或选好角度进行审题立意。

如2014 年全国卷:“山羊过独木桥游戏”材料中, 由学生打破规则引发的思考, 我们可从如下三个方面立意。

从肯定角度立意:困守规则不如大胆突破;规则, 就是用来打破的。

从否定角度立意:不守规则, 不成游戏;谨守规则, 莫投机取巧;守住规则就守住了公平竞争。

由材料中“相关思考还在继续”, 可给出综合立意:与其指责违背规则不如努力完善规则;既要遵守规则, 也要突破并完善规则;社会的进步需要重新审视旧规则。

2.寻同求异。运用多向思维审题立意, 要对不同方面分析其异同。

(1) 同中有异。如2012 年安徽高考卷:“梯子不用请横放。”材料提供的是同样的问题的两种做法, 属于“比较性”材料。只要我们找出其异同点, 就抓住了核心立意。

第一种做法, 写了“注意安全”提示语, 让行人注意。这说明此处梯子靠在墙上有安全隐患。

第二种做法将“注意安全”条幅改为“梯子不用请横放”。这是要求工作人员将事情做到位, 从而将危险因素完全消除掉。

这两种做法虽是两个独立事件, 但作文审题绝对不能分割开来, 而应将前后做法进行对比。通过前后对比, 得出差异:前面是要求行人做到;后面是要求自己做到。前面做法, 危险依然存在;后面做法, 隐患彻底排除。总之后面比前面的做得好。

所以考虑从“提醒得再好, 不如将工作做到位”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方面立意。若从“防患于未然”和“关爱他人”上立意, 就有失偏颇了。

(2) 异中有同。当然不是所有的“比较性”材料都是有差异性的。如2013 年的安徽作文: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 问:“为什么会这样?”

我却梦想从未有过的事物, 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

这虽然也是对一个问题的两种看法, 但比较以后, 不能形成孰优孰劣。因为对现实存在问题的思考是必须的, 对未来的追问也是有必要的。所以这个材料的立意不能偏于一边, 而应兼顾双方。若能围绕“让梦想照进现实”去立意最为恰当。

达·芬奇曾说过:即使是一个鸡蛋, 只要换一个角度来看它, 形状就立即不同了。当然在多角度审题中, 肯定发散出多种想法, 但立意时必须多中选好, 好中选优。因为抓住核心立意才是高考作文得分的王道。

三、通过纵深思维, 增强审题立意的深刻度

纵深思维是对问题由外而内, 由表象到本质的深层思考方式。纵深思维在不断地追问中, 拨云见日, 抓住真谛。纵深思维能从一般人认为不值得一谈的小事, 或无需再作进一步探讨的定论中, 发现更深一层的被现象掩盖着的真相。

纵深思维在高考审题立意中, 通过“由果溯因”、“提炼中心”来实现的。

1.由果溯因。就是由结果切入, 追溯产生这个结果的原因, 之后从因与果的关系所揭示的道理来立意。因为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 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 找到原因也就找到了立意的核心。当然有的原因直接, 有的原因稍有隐晦。

(1) 显性因素。如2012 年的全国高考作文材料中, “我”挑秧苗不成功的原因, 妈妈直接讲出:“你不是没有能力挑这个担子, 你是担心摔倒, 弄脏衣服, 注意力不集中。脱掉外衣和鞋袜, 就甩掉了多余的顾虑。”稍加分析, 很容易追溯出失败的原因是“没有放下心中的包袱”。

(2) 隐性因素。大多数材料不直接给出原因, 而需要考生由表及里, 从中找出原因。如:2015 年安徽作文“观察蝴蝶翅膀”。尽管材料要求是自选角度, 审题立意比较宽泛, 但对蝴蝶“缤纷色彩”形成的原因, 有一关键句进行了阐述:“只是因为具有特殊的微观结构, 才会在光线的照射下呈现出缤纷的色彩。”这句话妙在“内因外显”, “外因隐含”, 也就是说“自身的微观结构”和“外部光线”这两个因素决定了“蝴蝶翅膀色彩”。然后进行思维平移和重新定义, 那就得出“人生精彩, 靠自身实力和外在机遇”这个核心立意。

2.提炼中心。审题立意中的纵深思维, 就是从各个角度深入挖掘, 找出材料的中心意思。高考作文的材料, 其中心往往是多元的, 学生可以从各个角度去提炼材料的中心, 然后选择自己熟知素材的中心去行文。当然尽管各角度有各自的中心, 但有些材料中心也有主次之分, 能否抓住“牛鼻子”, 掐准命门, 那就要看你思维的深刻度了。

(1) 把握重点。如:2013 年全国卷“切割钻石”。其实所给的也是“比较式”材料, 只要进行对比分析就知, 前面切割师“不愿动手”, 其实是“不敢”, 后面年轻切割师在师傅指导下, 一下子就“把钻石切成两块”。我们来分析师傅的感慨:“要有……更要有”, 一个递进句, 强调了“勇气”的重要性, “钻石有价, 勇气无价”, 因为“经验与技术”前面切割师也有, 他们所缺的是“勇气”;至此并没有完, 后面又接了一句“不想有价值的事, 手就不会发抖”, 可见与2012 年全国卷“挑担子”又同出一辙:“心有挂碍, 事易失败。”

(2) 厘清实质。如:安徽2014 的作文“表演艺术家与剧作家争论”来说, 你针对明晰争论的焦点, 各自表达的意愿, 厘清问题的实质, 提炼出切实的中心来。

到底改, 还是不改?争论是不是没有调和的余地呢?其实你看材料中表演艺术家用了一个词“根据表演的需要”, 剧作家也用一个词“随意改动”, 有了这样的修饰词, 观点就拉近了。表演艺术家与剧作家对剧本的改动都有一个前提:不是乱改, 是根据需要改;不是不让改, 是不能随意改。于是提炼出中心“改而有度”, “改要恰到好处, 变应本其灵魂”。若手执一端, 强调一面, 都有偏颇之嫌。深刻不能尖刻, 这就涉及到审题立意的理性与辩证性问题了。

当然思维活动是复杂而微妙的, 虽然笔者从“三个维度”去对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但在具体审题中决不是单一的思维活动, 而是分析、审辨、整合、提炼的交互作用, 审题是否准确, 立意是否高远, 还取决于平时文化积累。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摘要:高考新材料作文, 审题诚重要, 立意价更高。若把握好“三个维度”的思维方式, 应该说有一定的实用效果。即通过联想思维, 拓展审题立意的广延度;通过多向思维, 提高审理立意的发散度;通过纵深思维, 增强审题立意的深刻度。

浅析初中作文的审题与立意 篇10

无论是命题作文,还是话题作文,在进行写作这部分的环节之前,都必须先审题。所谓“审题”也就是要正确揣摩命题者的意图。从已知的题目或者材料中,推敲出其中的含义和要求。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立意,把握文章的写作立场和重点,进而提升文章的内涵和高度。也就是说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立意是作文的核心,二者是决定作文成败的重要环节。初中学生在写作中,要想完成一篇高质量的文章,只有认真准确地审题,正确有效地立意,才能写出好的文章。如果审题不准,立意不深,就可能出现偏题、跑题、文章深度不够等问题,从而使作文的质量大打折扣。因此,在初中作文写作中,审题立意至关重要。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审题和有效的立意呢?

一、正确审题

审题是作文的关键步骤,要想真正打开作文的那扇窗,把握作文的“眼睛”,即审好文题至关重要。审题正确,就像“瞄准靶心,命中十环”,所写文章符合文题的要求,则高分有望;审题偏题文题的要求,下笔偏离题意,则“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全盘皆输。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该教会学生如何打开文题“那扇窗”,写出高质量的作文。

从本质上讲,作文是开放的,无论是哪个环节都具有开放性,有很大的伸缩性,学生可以根据作文题目、材料,以及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背景知识,进行审题。但是,无论从哪个角度进行审题,都必须看透题目及材料背后的内涵,判断题目和材料的主要意义。一般来说,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

(一)认真分析材料,把握写作基本框架。

要想正确审题,就必须认真分析题目或材料的基本意思和要求。这一步骤,其实就为学生确定文章的体裁、选材范围、写作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等打下了基础,也是为下一步的立意和构思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揣测命题者的意图,全面把握文章内涵。

毋庸置疑,在初中作文写作中,揣摩命题者的命题意图,是至关重要的。具体来说,也就是要求学生能够从题目或者材料中,明确命题者想要学生写哪方面。只有准确地把握命题者和材料的意图,才能够准确审题。

在实际的写作中,部分学生往往只看材料的表面意思,对题目和材料的背景语有所忽略,而导致文章审题出现问题,对题意的理解片面,这在材料命题作文中显得尤其重要。

比如下面一则材料:哲理之于人生,时时相随,事事蕴涵,处处显现。“逆境出人才,顺境就出不了人才”?做人坚持“行方”原则,具有润滑功能的“行圆”策略就可抛弃?人生,需要我们认真思辨的哲理太多:德与才、苦与乐、美与丑、愚与智、荣与辱……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在这则作文材料中,如果学生不能理解命题者的出题意图,就有可能陷入到偏题的陷阱当中。很多学生在读材料中,只是把握住了“哲理”,而没有看到命题者的另一层意思,只将写作的层面停留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等哲理层面。但是,如果学生能够把握材料的内涵,就会知道,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正反”的矛盾关系。因此,在审题时,在立意时,就必须建立在“矛盾对立”的基础上,否则,就不符合命题者的意图。

二、有效立意

文章是否符合命题者的要求,关键是审题。但是,要想写出一篇高质量的作文,光凭正确审题是无法实现的。而区分作文质量的关键之一,就是立意。有效的立意,具有深度的立意,才能很好地提高文章的高度,为文章加分。一般来说,学生可以采取以下两个策略:

(一)逆向思维。

雷同,模式化,没有个性,是当前初中作文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些也是影响学生作文质量的主要因素。那么学生如何能够摆脱模式化的写作困境呢?方法有很多种,但是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逆向入题法。所谓的逆向入题,也就是采用逆向思维,从常规思想的反面,作为文章写作的切入点。

如在《谈“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这个题目中,按照常规的思维,大部分学生都会根据这句俗语的正面、常规解释,即“常在河边走,湿鞋在所难免”,作为立意立足点,阐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基本内涵。这是符合命题要求的,但是就显得“模式化”了,很容易给人一种“人云亦云”的感觉。此立意是正确的,但是不新颖,文章的深度可能会受到模式化的影响而有所缺失。但是,如果学生能够逆向思维,立论为“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从这样的逆向思维入题,往往就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丰富内涵。

好文章的标准是内容可以单一,但是内涵丰富。初中学生写作文也是如此。要想立好意,就需要增加文章的层次感,只有通过富有韵味的内容,才能够更好地为立意找到足够的支撑点。因此,初中学生在写作中,可以使用“话中有话”、“弦外之音”等方式,用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内容、情节、线索等增加文章的层次。

如2010年某省中考作文题目《误会》,这是一个命题作文,大部分学生都会对“误会”进行正面的解读,写“我”与他人产生了误会,产生了什么后果,经过“我”的努力,误会得以化解,这是一般立意思路,符合题目要求。但是,如果能够增加写作的线索,或者说内容,丰富文章的立意点,就可以让文章更深刻。如在前面所说的思路之上,学生可以再增加一条潜在的线索:在“我”想方设法消除误会后,发现“误会”不存在,只是“我”自己的判断失误。在此思路上升华———误会,有时候是我们臆想出来的。这和契诃夫的《小公务员之死》异曲同工,文章的深度和层次得到了提升,立意也就更深刻。

三、结语

上一篇:疾病治疗结果研究下一篇:表演时代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