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电站通信设备

2024-05-03

变电站通信设备(精选十篇)

变电站通信设备 篇1

1 变电站的主电磁干扰源

研究发现变电站一次回路处于暂态时期时必然会产生电磁干扰, 这和呈开放状态的耦合途径有着重要关系, 而一次回路到二次回路的过程也是产生干扰的因素之一。二次回路中要用到大量的控制或检测仪表, 包括用于通信和继电保护的设备, 从本质上来分析它们都具有弱电性, 所以在抗干扰过程中难以形成有效的屏障。对电磁波的防范工作不到位会直接导致二次回路设备的非正常运行状态, 一旦超过设备极限还会造成绝缘击穿损坏的严重后果, 这种永久性的故障无法修复。为此我们详细分析了变电站主要出现的电磁干扰源以及其本质特征, 为防干扰工作做好基础铺垫。

1.1 谐波的干扰

高次谐波电流受变压器铁芯本身非线性特征的影响而产生电源电压波形畸变的现象, 继而在电容耦合的帮助下接近二次设备并加大感应电流和电压的数值干扰, 一旦超过二次设备的最大承受值即会发生损坏的结果。

1.2 开关操作引起的干扰

开关操作引起的干扰巨大, 当变电站微机综合自动化系统出现短路故障时断路器必然要通过跳闸动作来避免重大隐患的发生, 而本身开关动触头和静触头断开的瞬间会引起电弧重燃的现象, 这个过程的高频振荡电流和脉冲电压将达到很高数值。干扰的产生来源于高脉冲电压、振荡电流和脉冲量、开关量的重合, 微机监控系统的两项参数也将处于同频段状态, 此时正常运行的二次系统将得不到很好的保护, 甚至对用于传递数字逻辑信号的计算机和微机也会产生重大的干扰, 直接影响到信号传播和信息接收工作。

1.3 雷击干扰

雷电对变电站的干扰和损害难以避免, 当雷电产生的巨大电流经过接地点开始接触电网时电位会迅速飙升, 此时二次回路接地点距离大电流入地点的距离至关重要, 过短的距离会使得二次回路接地点电位随之同向升高, 这种现象会直接导致二次回路过程中共模干扰的结果, 电压的异常升高是发生二次设备绝缘击穿的主要因素。

2 干扰耦合方式

依据耦合原理划分变电站电磁干扰类型, 主要包括辐射耦合、电容耦合两种, 还有常见的电感性耦合和电导耦合方式。通常来说电导耦合是单一电路干扰电流引起的, 借助公共线路来操作阻抗流行为, 继而对另一电路产生耦合作用;辐射耦合方式是在一次系统产生电磁干扰中衍生出来的, 干扰对象是二次系统。变电站设备内部电路出现分布电容, 所以当干扰电压发生微小变化时都会作用于分布电容, 最终达到电磁波传导干扰的目的。电感耦合受众最广, 只要依靠导线微小电流变化就能对旁边导线产生作用, 使其发生感应电压干扰的情况, 实际上在很多突发事件过程中只要一次回路电流发生了异常变化, 此时感应电压也会随之变化, 附近的一次系统必然会受到不良影响。二次回路的耦合方式和干扰源之间有着密切、复杂的关系, 而多类耦合方式共同存在且互相干扰的现象并不罕见, 在耦合方式的引导下研究消除干扰的方法有利于控制不同干扰源的负面作用。

3 变电站的电磁干扰的抑制措施

3.1 抑制二次干扰的措施

多类电磁干扰源的存在必然会影响二次回路的正常运行, 而通过利用电磁兼容性来抑制二次干扰十分关键。一般来说互感器和二次交流回路的连接为耦合电容侵入设备内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而采取滤波措施的第一步是用并联方式处理非线性电阻元件和滤波电容器, 使其形成浪涌吸收器, 对抑制差模和供模干扰有一定作用。对通信线路采取滤波措施也能很好的阻止电磁波的进攻。科学的接地方式既能将外部电磁阻挡在外, 又能阻止变电站电子电气设备内部电磁波外泄, 保持足够的距离来避免雷击感应电压作用于二次回路接入点的现象。

3.2 计算机等弱电通信设备的抗干扰措施

变电站内部对电力系统的要求极高, 各类通信设备、计算机、电子设备的使用导致了电磁交错传播的现象, 而带电设备本身即是干扰源也是被干扰对象, 承载了电流的导线会向四周发射电磁波。从设备的按照和使用问题处理解决抗干扰问题是必然趋势, 对发挥核心作用的通信机房进行屏蔽处理, 这一步是应对空中辐射耦合方式的重要环节。通常情况下使用不间断电源和直流开关电源也能很好的抑制交流干扰信号的作用。采取正确、有效的接地方式也是保护计算机等弱点通信设备的重要方法, 例如分开接地和多点节点方式, 都是分解感应电位的良好途径, 或者采用公用接地或单点接地模型, 降低电磁波击穿绝缘设备的概率。

参考文献

[1]吴雪红, 邱振敏.变电站电磁干扰及二次抗干扰措施[J].贵州电力技术, 2012 (6) :64-66.

变电站设备验收制度 篇2

电力施工

第一条:凡新建、扩建、大小修、预试的设备验收,经按部颁规程及有关规定和技术标准进行。

第二条:运行设备定期大小修试验及保护均应由当值人员进行现场检查验收,并作模拟操作及跳合闸

整组实验。

第三条:对修、试、校的检修人员所作的现场记录应

进行审查分析,必要时应询问清楚,并签字后作

验收依据。好范文版权所有

第四条:在对修、试、校设务验收和施工记录中,发现有重大明显的缺陷时,应立即向值班调度员和

生技服务部汇报,提出能否投入运行的意见,由公司技术负责人和负责工程师最后决定。

第五条:新建工程或进行设备修、试、校均应按质量标准严格检查把关,通过验收后的设备,投入运

行后若发生故障,根据具体情况分析责任。

如何搞好变电站设备巡视工作 篇3

【关键词】运行;巡视;措施;安全

一、目前变电站巡视存在的问题

1.巡视走过场:这种情况存在的几率非常大,由于设备巡视是运行工作的常规内容,每天都需要进行,巡视内容、巡视时间也是基本上一成不变,这就导致巡视人员在思想上形成形式主义,久而久之就变成了程序性的工作,开始走过场。

2.巡视内容部不全面:巡视工作不仅仅包括设备的巡视,同样也包括变电站的基础设施、防汛情况、消防情况、房屋渗漏以及防火防盗等情况,巡视人员往往忽视一些细节上的工作,漏掉一些巡视项目。

3.巡视线路去清晰:巡视目的不明确也是导致巡视隐患存在的重要因素,很多变电站的巡视路线图不够清晰,有的还存在巡视顺序不合理的情况,致使巡视人员漏项,有的变电站甚至没有巡视路线图,这些都在形式上导致了问题的存在。

4.巡视根据利用不好:巡视根据包括测温仪、绝缘工器具等,有些巡视人员图省事,不适用绝缘工具,或是使用不合理,导致巡视质量不高。

5.现场处理异常的能力不足:巡视现场需要察看设备的运行参数,发现异常情况等,这些都需要巡视人员要有一定的业务基础,具有良好的处理异常情况的能力,而实际情况是巡视人员业务能力的参差不齐,这也是导致巡视质量不高的一个因素。

6.事故分析能力不强:事故发生后,运行人员要到现场进行特殊巡视,巡视不仅包括设备的外观,还要分析发生事故的原因,而这些在现实工作中是存在一些差距的。

二、变电站巡视工作中人员的因素

在变电站的设备巡视中,人的因素占了主导的地位,巡视也是以人为主的,巡视的方式具体包括:

1.观察法:这是主要的巡视方法,就是通过眼睛的观察来发现问题,观察的内容包括设备的外观、表计的指示、油温油位等项目,通过观察可发现设备是否发热等。

2.耳听法:通过听设备运行的声音来判断设备运行状况,多适用于变压器、开关、互感器、刀闸、电容器等设备。

3.鼻嗅法:设备在异常时会有一些不正常的气味,这也是判断设备运行状况的方式。

4.触摸法:通过手感来判断设备是否发热或是否存在其他异常。

三、提高巡视质量的对策

1.提高人员责任心:责任心是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保障,人员的责任心提高了,什么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提高巡视人员责任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运维班组要一人而已,通过多种形式,提高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完善巡视考核制度:将责任落实到人,进一步强调巡视考核制度,对巡视中出现的问题不姑息,通过奖勤罚懒来激励巡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管理人员可以采用在设备位置放置监督卡的形式,来督促人员巡视的全面性,对不能按时发现监督卡的巡视人员进行必要的教育,利用规范的巡视制度约束巡视人员的工作行为。

3.积极推行标准化巡视:《标准化巡视作业指导书》作为一种巡视依据,在巡视路线、巡视内容以及巡视时间上都作了详细的规范,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在设备巡视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指导书中的内容,按照标准化的要求进行设备的巡视,每巡视结束一项要保证无遗漏,确保所有巡视项目都在巡视视线内。

4.合理利用巡视工具:巡视工具为巡视工作提供了帮助,要善于利用这些工具,并做好记录等相应工作,特别是设备测温仪为巡视人员提供了很好的数字依据,对运行人员判断设备运行质量是很有帮助的,有些工具是确保巡视人员安全的,如绝缘靴、绝缘手套等,在需要的时候是必须使用的,这不仅保障了巡视质量,也保障了巡视人员的安全。

5.合理开展夜巡等:夜巡能发现白天不能发现的问题,所以每周一次的夜巡是非常必要的,夜巡时要真正做到闭灯巡视,以便更好地发现设备有无放电、有无发热火花等情况,另外,夜里环境比较寂静,可以更好地發现设备运行声音异常。

6.合理安排特巡:大风雨过后、设备检修后以及新设备投运后都是设备运行比较薄弱的时机,运维人员要结合实际,积极开展设备的特殊巡视,特巡要有针对性,通过单项巡视,更好地发现设备运行异常。

7.加强人员培训,实行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巡视是一项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工作,需要掌握最基本的运行知识,运行班组要进一步加强人员培训,并通过考试来确定巡视人员,并每年公布允许进行设备巡视的人员名单,对屡次考试不合格的运维人员要取消巡视资格,以这种方式来优化巡视人员的结构,从而提高巡视质量。

8.加强班组管理:运行班组的凝聚力也影响着巡视的效果,运行管理单位要合理选拔班组长,在班组管理上大胆创新,形成合力,只有拥有了强大的集体,才能提高工作的动力,才能更好地做好设备巡视工作。

9.定期更新和完善巡视路线:巡视路线是巡视人员巡视的依据,也是保证安全的一项具体措施,运行管理部门要结合实际定期检查和完善巡视路线,同时把变电站消防器材等附属设施一并纳入巡视项目,提高变电站安全运行水平。

10.推行季节性巡视:雷雨季节要把房屋的渗漏情况、门窗的封闭情况以及防汛情况列入到巡视范畴,而冬季则要巡视设备的保温情况,开关等设备的加热器的运行情况等,运行人员要结合季节实际,合理开展设备的巡视检查工作。

四、结束语

变电站通信设备 篇4

近年来宜昌供电公司变电检修中心完成了宜昌主网许多变电站的综自改造任务, 宜昌首座智能变电站110k V西陵变电站也改造在即, 因此, 变电站智能设备的通信至关重要, 然而, 通讯中断的事故却时有发生, 给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不仅宜昌地区如此, 其他各个地区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结合以往的实际工作经验, 通过分析发现通讯系统故障或人为操作致使通讯中断给电网带来的影响有以下两个方面: (1) 正常运行情况下, 影响对电网实时情况的掌控, 影响变电站数据信息的管理, 影响工作效率; (2) 事故情况下, 影响对电网事故做出正确有效的判断, 影响事故应急处理进而导致事故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甚至造成事故升级。

1 变电站智能设备通信系统简介

通信是变电站智能设备的基础功能, 借助于通信, 各断路器间隔中保护测控, 变电站计算机系统、电网控制系统、电网控制中心自动化系统得以相互交换信息和信息共享, 提高了变电站运行的可靠性, 减少了连接电缆和设备数量, 实现变电站远方监视和控制。

变电站智能设备通信系统的任务:

(1) 变电站智能设备的现场通信;

(2) 变电站智能设备与上级调度的通信。

2 通信系统数据中断的原因分析

通过对宜昌地区近几年来经常出现的通讯中断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对于影响变电站智能设备通讯效率的因素从各个环节进行全面分析得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2.1 设计不合理

设计不合理表现在通讯系统构架设计不合理和技术手段不到位两个方面。

(1) 通讯系统构架设计。在平时工作中我们往往发现以往的通讯系统构架设计会出现某一个通讯单元的信息量过大, 以至于造成该通讯单元时不时通讯中断的现象, 此外还有通讯系统架构层次不清的现象, 使得缺陷处理时复杂化, 造成通讯中断恢复时间延长。

(2) 技术手段。以往的通讯系统设计没有全面考虑保证通讯系统正常运行的技术手段, 造成通讯系统抗干扰能力小以及在数据交换量太大时造成通讯瘫痪的现象;例如在220k V长阳变和220k V郭家岗变都曾发生过由于后台机重启, 数据交换量太大致使全站数据中断的事故。

2.2 现场施工及验调试质量差

在现场施工时, 施工时间紧, 施工质量差, 导致现场调试时通讯正常, 投运一段时间后却由于通讯线和网线的接线不牢靠致通讯中断;验收调试时, 也往往由于调试不全面, 检验不到位从而使问题遗漏导致投运后才发现问题进行整改。

3 解决方案

针对以上分析得出的造成变电站通讯系统数据中断的主要原因, 本文提出了以下解决方案

3.1 针对设计不合理

(1) 通讯系统构架设计方面。本文认为要设计合理优化的变电站智能设备通讯系统, 应针对不同厂家的设备, 进行分级、分层处理。即对主变保护和测控装置这样信息量较大的设备应单独分配通讯单元;某一个通讯单元上挂的设备应合理优化, 不仅要考虑信息量, 还有考虑装置型号是有匹配;采用网关进行数据交换时应按电压等级分设网关, 这样便于查找和维护;对于配备双保护的间隔, 其两套装置的通讯连接应设在不同的管理机上;采用主备用远动机双机运行模式;各个通讯装置设置专用、可靠的直流电源。

(2) 技术手段方面。一是给通讯系统加装了二次防雷设施, 以提高通讯系统的抗干扰性能。二是对后台机监控程序进行升级, 后台机重新启动时, 使CPU进行批处理程序, 避免了由于数据交换量太大而至使整个通讯系统瘫痪。

3.2 针对现场施工及验调试质量差

(1)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 应认真严格监督检查施工质量;小到一个水晶头或一根通讯线也应做细致的测试, 严格按照设计施工, 保证施工质量。

(2) 在验收调试阶段, 认真落实验收检验规程, 每一个信号都从源头进行试验, 严格按照试验项目进行, 做到通信的实时、可靠、准确。

4 工程实例

4.1 方案实施

今年上半年进行的110k V鑫城变电站及110k V古老被变电站综自改造, 就采取了本文第3节阐述的解决方案。首先在综自改造工程实施前, 针对这两个变电站设备组成的不同特点, 按照分级、分层的原则对这两个变电站进行了通讯系统构架设计, 同时还与综合自动化厂家技术人员合作, 运用了升级后的后台程序, 在110k V古老被变电站, 给通讯系统加装了二次防雷设施等等一系列的抗干扰措施。

4.2 效果验证

根据我们在综合自动化改造工程中的实施情况, 对110k V鑫城变电站及110k V古老背变电站投运后近一个季度时间内全站的通讯中断进行了跟踪统计, 只出现了2次异常中断的现象, 即站平均通讯故障次数为1次, 相比以前改造的综自变电站, 通信系统异常中断的次数大大减少了。

5 结论

变电站通信系统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和可靠性对变电站通信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工程实际, 在前期设计和现场施工两个方面入手, 提出了减少变电站通信系统数据中断的方案, 有效的提高了通信系统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益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0.

[2]王远璋.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现场技术与运行维护[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4.

[3]雁铭, 秦立军, 杨奇逊.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内部通信网的研究[J].网技术, 2000 (05) :42-44.

[4]朱大新.数字化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展[J].电工技术杂志, 2001 (04) :20-24.

[5]梁芝贤, 邱小耕, 安然.智能电网对通信的影响与需求[J].电力系统通信, 2010 (09) .

变电站智能设备分析的论文 篇5

摘要:本文根据国、内外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发展及应用现状,从实际工程应用的角度,阐述了变电站智能化设备的必要性以及智能设备的构成和特点,探讨了从系统设计出发的集成思路,同时对变电站智能设备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一些设想。

关键词:变电站自动化数据通信智能设备系统集成计算机网络

引言

近年来,计算机芯片及网络等新技术的不断采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变电站二次设备的基本面貌,全数字化的设备、以网络构成的系统,辅以成熟的调度自动化系统,正在不断地提高变电站运行的自动化程度和可靠性,从原来的分部分的变电站设备及运行状态的监测发展到整个变电站设备监控的集成的自动化系统,已基本做到了自动化应能实现的功能,即不再是好看不好用的花架子,而是真正可以解决和满足生产实际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和需要,无人值班变电站及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已基本被用户接受并使用。在实际应用中,国内、外不同的专业厂家分别推出了具有不同特点的系统,基本上都能满足系统的运行要求,但在不同程度上,由于开发的背景、运行经验及技术水平的限制,仍有相当一部分系统存在者功能重复设置,没有做到信息资源共享,从而导致了现场接线复杂、系统的各部分接口的通信规约不一致,增加了投资并影响了系统的可靠性,这就大大影响了整个系统的开放性及可扩展性。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便是缺乏系统设计及在系统设计思路指导下的各组成部分(智能单元)的开发。由于以往变电站二次部分的开发是分保护、测量、监控等各专业独立开发、功能相对独立设置的,由此为满足系统的功能配置要求而在“搭系统”,从而导致要么底层控制单元无法投入系统,信息传送不上来,就是系统要求的功能底层控制设备单元不具备。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试图从整体系统设计思想入手,讨论对变电站内智能化设备的基本要求及其构成、系统集成的基本思想,以供同行讨论参考。

1变电站自动化的特点及智能设备的构成

国内变电站二次产品早期开发过程是按保护、测量、控制和通信部分分类独立开发,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电力系统自动化的要求,变电站自动化工作的开展首先从远动、自动化及通信专业开始,初期开展的工作只是对站内的部分状态量及模拟量数据采集并处理的微机监视或监控系统,随着调度自动化及微机保护的成熟及应用,变电站自动化及无人值班运行模式便成为实际的需要和急待解决的课题。变电站自动化近几年的发展状况大致存在集中式及分布式两种系统结构,由于电力系统管理方式及二次产品开发的历史原因,大多数系统仍采用的是按功能“拼凑”的方式开展,没有按工程的实际需要及正确的系统设计指导思想进行,从而导致系统的性能指标下降以及出现许多无法解决的工程问题。从对分布、开放性以及系统整体的发展趋势来看,采用分布式测控、保护、自动装置及计算机局域网的结构方式显然比较优越。采用分布、开放性的网络拓扑结构和计算机局域网技术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各现场单元可完全脱离系统独立运行,单个装置的故障不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从而达到“分散布置、集中管理”的目的,加强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可扩充性。这种构成模式正越来越被我国电力系统所接受,其最大特点就是尽可能地充分利用软、硬件资源,并尽可能地共享软、硬件和系统资源,并且利用通信网络代替大量的控制信号电缆,避免设备重复设置,多次投资。

根据IEC国际电工委员会电力系统控制与通信技术委员会的划分以及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特点,变电站内的设备可划分为如下三个层次。

设备层:包括各种一次设备象开关、线路、变压器、电容器、CT/PT等。

间隔层:是各种二次设备包括采集、测量、控制、保护、自动装置、故障滤波等,它们大多能独立完成某种功能,且具有与外部进行数据交换的能力。

变电站管理层:对整个变电站进行安全监视、控制、操作,并与变电站外部进行数据交换,如当地监控微机、与控制中心通信的网关等。

上图标示了变电站内的三个层次和它们之间的数据交换。从对变电站电能传输、分配进行检测、控制和管理的观点出发,可以认为变电站由母线、变压器、线路、电容器等基本元件组成;一个基本元件通过一个或多个间隔向二次系统提供数据,接收二次系统的控制命令。根据每一个基本元件自身的特性和检测、控制要求,并按照基本元件内部数据采集及故障检测和隔离由元件自身解决的原则,设计每一种基本元件对应一种硬件结构即智能电子设备(IED)。

从图中还可以看出,在设备层和间隔层之间的数据交换量不大,主要是设备间向间隔层提供运行中的各种I/O信号,间隔层向设备发出控制信号等。

在间隔层和变电站管理层之间,存在大量的数据交换,一方面,间隔层内的各种智能设备需要把采集到的信息及时上传至当地监控系统和通过通信处理机送到远方控制中心,不仅数据量大,而且要求具有很高的实时性,象站内的事件顺序记录需达到毫秒级,测量值及信号的刷新时间需在3秒之内完成。另一方面,变电站层的系统时钟、控制与调节命令、运行参数的整定命令,也要快速下发至各智能设备。

间隔层的各智能设备之间,也存在着部分数据交换,但这种交换量不大,对实时性要求也不高。而且由于保护设备大都是独立的设备,故与其它装置的数据交换很少。其它智能设备,也存在一定量的数据交换。

基于以上情况,设计中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考虑了在间隔层横向按站内一次设备分布式的配置,有条件时,还可将间隔层设备安装在开关柜上;各间隔设备相对独立,仅通过站内通信网互联,并同变电站层设备进行快速通讯。

在功能分配上,采用可以下放的功能尽量下放的原则。凡是可以在本间隔内就地完成的功能绝不依赖通讯网完成,这样构成的系统同以往的集中式系统相比有着明显的优点:可靠性提高、可扩展性和灵活性提高以及站内二次电缆简化、节省投资。

2智能设备的集成

在变电站自动化中存在一些促使设备集成的动力。首先,变电站自动化要求采用较少的设备完成更多的功能,其解决方法之一是安装具有集成功能的智能电子设备。最基本的`继电保护IED就是一个例子,它集成了保护、测量、控制、录波、事件顺序记录以及通信等功能。用一个设备完成所有这些功能,这样就实现了设备整体费用的优化,减少资金和运行维护费用。

另一个向集成化发展的动力是先进的自适应能力和系统控制性能。在这些先进的性能中系统知识是非常有用的,它允许继电保护IED动态改变运行参数。具有核心级的系统知识可以使系统的稳定性和潮流都得到控制。

技术进步也是向集成化发展的主要动力。微处理器、计算机通信及应用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促成了集成系统的开发,将来的重点可能由硬件IED发展为“智能化”软件。

还有一个动力是为客户服务。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越来越少的停电时间,电力公司内部也经常为自身设定顾客电量利用率的目标。对于这个目标,系统集成给操作员和工程师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如在什么情况下允许系统快速恢复等。与有用的信息一起集成化的另一个好处是对误操作的辨认分析,对于由继电保护或系统设计带来的问题可以高效跟踪和修改,从而可以提高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3局域网络通信技术

变电站内智能电子设备的集成化设计策略采用了分布式功能配置的概念,因为分布式体系结构可使任何规模的变电站具有可扩充性。通过共享冗余得到了高可靠性、简化的布线以及可选择的性能升级能力。

在设计信息及数据通信的策略中,几乎每一个制造商设计的IED都有以电气工业协会(EIA)的RS-232或RS-485标准为基础的物理层接口,并在数据链路层和应用层用软件完成系统与任何一个IED设备的连接,但随着计算机局部网络(LAN)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制造商把注意力集中在LAN上。采用计算机局域网技术可实现数据高速、可靠传输,可将过去集中处理的功能分散到各个节点去处理,并可以传送大批量的数据,如故障录波数据和图像数据等。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采用局域网技术,将变电站内的数据采集部分的各智能单元分别挂网运行,站内自动化系统通过变电站层控制中心与各IED进行数据通信,以取得对现场IED设备的控制权,如断路器的分/合、自动重合闸的开/闭、继电保护装置的参数设置、故障诊断、远程抄表等控制命令。这就要求IED设备满足局域网标准,I/O设备作为局域网上的一个节点。在实际采用计算机局域网的标准上,一般存在着采用“工业以太网”和“现场总线”两种不同的做法。

在90年代中期,国内外曾掀起一场声势不小的“现场总线热”,国家有关部门也拨款几千万元组成攻关课题。但在实际应用中,还有许多共同的疑问。其中最主要是其标准问题。现场总线有多种标准有两个原因,首先是技术上的原因,即适用场合和用户习惯原因。广义的现场总线包括传感器执行器总线,亦称I/O总线,其特点是信息简单但传输速度快,其典型代表有基于CAN的DeviceNet,interbus-s等;另外还有设备总线可用于控制,其信息量大而且复杂,传输较慢,如基金会总线FF、HART、LonWorks和Profibus。而狭义的现场总线仅指后者。除此外不同行业有其传统使用习惯。对价格和技术完善性有不同要求,再有是不同的总线标准往往和某些公司或公司集团有内在的商业利益关系。所以说最终现场总线标准也不会形成一统天下的局面。就目前情况来看,在过程控制领域,基金会总线FF将占有最大的份额,而在其它离散控制领域尚不十分明朗。

如何在众多的总线标准中,选择一种合适的总线,既能满足大数据量、传输速度快的要求,又要兼顾那些通讯相对少、实时性不很高的设备,以有效减少网络负载。LonWorks在可靠性和传输速率上显然达不到要求,HART用户支持较少,不宜选择;作为传输最快的总线Profibus在网络拓扑、数据吞吐量均表现出色,但其作为欧洲标准,在世界范围特别是中国的支持不够,尚不能普遍采用,FF虽然得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认同,但所欠标准化进程仍遥遥无期。

以太网(Ethernet)经过若干年的发展,技术上已经十分成熟。随着适合于工业现场应用的嵌入式以太网微处理器的发展,以太网已可十分便利的应用于变电站自动化场合。首先10M以太网具有目前国内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采用的网络不可比拟的高速特点,可将系统信息快速交换;同时以太网在长期发展中以公认的可靠性、安全性、灵活性著称,如网络节点均带耐高压的网络隔离变压器,网络拓扑结构灵活,支持多种通信媒介,可根据变电站的实际情况确定网络结构及选用通信媒介。在自动化系统升级时可将系统通信网络结构及媒介稍加改动甚至不改动的情况下平滑地使通信系统升级,节省开支,如升为100M快速以太网。

下面为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普遍采用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通信结构。

传统的变电站自动化产品供应商们通过扩充他们的RTU的通信能力,即具有多个串行通信口的增强式RTU来接收各种形式的智能变电站设备(IED),包括计量表计、故障记录和继电保护等设备。现代的变电站智能设备通过局域网建立了一个规模较大的变电站控制系统,以太网由于其优越的性能被用做变电站LAN,变电站内不同制造商的IED产品可以通过规约转换器(networkinterfacemodulesNIM)进行连接,还有一部分IED产品可以直接挂网运行。NIM与底层的IED可以通过廉价的RS485方式相连,规约采用标准的IEC870-5-103变电站内继电保护配套规约,IEC870-5-103规约在欧洲和其他一些受IEC影响的国家被普遍采用,我国国家电力公司也把该规约作为变电站内的配套标准规约。

4智能电子设备的发展目标和变电站自动化的趋势展望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与其它工业自动化领域一样,正沿着“分布化、智能化、集成化、可视化和协调化”的方向发展。这就给智能电子设备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可互操作性:当前和将来都可以与任意一个生产厂家的IED进行通信。

2)、即插即用:所有连在LAN上的设备将由系统自动识别。

3)、可靠性/安全/可信性:这是基本的继电保护特性,目的是使整个系统达到同一水平。

4)、开放性:提供一个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平台。

5)、冗余度;任何单一的部件故障不会影响整体系统性能。

6)、智能化:提供一个人工智能的应用平台;通过这个功能实现故障分析、选择性的数据和电力系统配合。

7)、自动化:通过嵌入算法软件或按用户定义的控制顺序提供未来的自动控制功能。对于继电保护设备,可通过用户自定义的计算方法和动作次序支持未来的自适应继电保护功能。

8)、灵活性/可扩充性:对于当前的硬、软件系统设计要考虑到将来的扩充,应当易于修改。

智能电子设备的采用,将彻底改变常规继电保护、自动装置及测量仪表等的单一功能结构,变为包括继电保护、过程自动化、录波、计量、测控等多功能智能化设备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由于现场设备的高智能、多功能,使得主控系统的负担得以分散,实现了彻底的分散控制保护及自动化,由此可极大提高控制、保护、自动化系统的可靠性、自治性、灵活性。

由分布式的智能设备构成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带来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取消常规变电站所使用的控制屏、中央信号屏等集中控制设备。对于35kV及以下的电压等级的现场智能设备可以集合安装于开关柜上;对于1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现场智能设备可以按各个控制对象即变电站内一次电气设备元件按单元安装在各电压等级的开关场地内或“保护小间”。现代技术已解决了电磁干扰、振动、温度、灰尘等对IED的影响,只需用计算机通信网络把它们联起来再与变电站层的主系统连接,这样做可大量减少控制信号电缆,也减少了组屏建筑面积。

智能电子设备的采用还使得变电站一、二次设备结合成为现实。如果把现场智能设备的控制保护的一次设备对象的CT、PT,开关、刀闸等的操作机构箱、主变压器等设备也采用网络通信方式相连,就可以取消控制信号电缆,仅仅保留开关操作机构跳、合闸所需的高压交、直流电源的动力电缆,从而可以使现场智能设备采用低压电源,提高了设备的抗干扰能力;另外通信网还可以将设备丰富的信息及数据上传,便于事故分析和状态监视,还可构成网络式的防误闭锁和安全保障系统,从而提高整个分布式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可靠性、先进性和优越性。

计算机网络通信、交换技术的发展,还使得变电站内部的LAN可以与广域的WAN相连,WEB浏览技术使得电力系统的用户在任何地方可以监控变电站的运行情况。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适应Internet/Intranet网络技术的发展,就可以逐步实现开放式的通信体系结构。

以上针对我公司在开发变电站智能装置以及相应组成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一些实践经验,谈了作者对变电站智能设备的集成与发展的一些理解和建议。其中有些建议和设计目标还只是在设想阶段,但相信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一定会为实现上述目标提供最大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黄太贵.智能电子设备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中的应用.电力系统自动化.,3

2、周旭虹500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结构的探讨.电网技术..4

3、新型智能重合控制器及其应用.电力系统自动化.2001.10

变电站运行设备发热及监控方法 篇6

【关键词】变电设备;运行设备;发热原因;监控方法

一、前言

在电能输送的过程中,电力设备发热是安全运行的潜在威胁,如果这个问题没有被及时的发现与得以处理,则当设备发热比较严重时就会出现连接点的烧断的现象。为了保证变电站安全稳定的运行,工作人员一定要做好变电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实时的对这些设备进行监控,这样才可以及时的发现问题、处理问题,从而保障了电力系统的运行,大大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

二、变电站运行设备发热的相关因素

通常情况下,变电站中的设备不再正常状态运行时是由于其处在高压与高电流的状态下,此时相关的设备元件由于在使用时出现温度升高而发生问题。出现这种问题不仅对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有不好的影响,也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以及对人们生命安全的威胁。因而,必须对设备发热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针对相应的原因采取一些技术措施来处理,分析导致变电站运行设备发热的原因有下面几点:

1.由于分子运动速度的加快而导致设备局部或整体发热

在变电运行设备中,内部的工作原理是电能转化为热能,在电气设备工作时,电能转换为热能的过程中。其内部运动着的电子与导体内的分子会发生摩擦和碰撞,进而使得分子获得了很大的能量,这些能量促使导体分子的运动速度加快。此时设备中的电能将会转化为热能,产生的这些热量会使设备的局部或整体发热。

2.设备接头发热原因

一般的情况下导致变电站运行设备接头发生发热的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一为电气设备在设计时,设计人员设计的零件不能够满足电力设备处于长期使用时的要求,这时就会令这些设备元件运行中出现发热的问题。二是,设备在安装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工作人员在对设备进行安装的过程中没有使用合适的技术,尤其是对变电站接头进行安全处理上,则就非常容易出现接头发热的问题。三是,在对设备进行维修的进程中,相关的维护人员并没有按照已有的规范进行操作,就会使得运行的设备有着安全隐患。除此之外还有就是,由于变电站运行设备大多在露天环境下工作,各个连接点经常受到雨雪条件的影响和侵蚀,很容易使其接头位置发生氧化和腐蚀现象产生氧化膜,倘若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就会减小工作电流,就会使得变电设备的局部温度上升,从而造成设备发热的现象。

3.单台主变运行模式时,电流运行方式变化,引起的设备发热

在单台主变电站运行的方式下,倘若设备中的电流运行方式发生即时的改变,令设备中的电流在短时间内急剧的增加,此时设备处于了不正常的状态,会令设备出现发热的现象。

三、变电站运行设备发热的监控方法

为了确保电气设备的运行情况始终处于受控、在控状态。需要对电气设备进行实时的监控,比较常用的设备监控方式有一下几种:

1.红外测温诊断的方法

目前在对设备运行状况监测中采用的红外测温诊断主要有远红外成像测温和点红外测温,两者之中比较常用的是前面一种。这是因为这种诊断方法具有扫描成像范围广,速度快,利用屏幕显示出的状态更为直观、快捷、形象以及灵敏等,检测效率较高,操作方便的优点,但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就是消耗的成本比较高。唯一的缺点就是成本较高。后一种方法在使用过程中的具体的使用要求为:在使用时要确保环境温度在0℃以上,空气的湿度在80%以下。而且当在户外进行测温时一定要确保在要在日出之前或者是在日落之后,当在室内进行设备的测温工作时就要确保在无光的状态下进行;对测量的数据一定要进行及时、正确的记录,记录的内容要全面;每周都需要对运行的变电设备进行一次点红外普测。还有就是对使用的变电设备每年必须要有至少两次远红外成像检测,其中第一次检测进行的时间最好在年度检修之前进行,如果发现设备存在问题就需要在对其进行检修之后再进行一次测试,并对两次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对比。

2.示温蜡片法

这种方法是监控变电站运行设备发热非常且有效的方法,其具体的操作步骤是:设备管理人员在运行设备大电流回路的各个连接点上粘贴示温蜡片;然后对示温蜡片的变化情况进行定期观察与记录,倘若出现设备连接点示温蜡片脱落或融化情况时,相关工作人员就要采取一定的安全措施;当设备的测温阶段结束以后,设备管理人员就要对记录额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及时的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对应的措施。

3.在线温度监测预警系统

这种检测的方法的过程是检测的探头将监测点的温度转化为无线信号来向外界进行传输,等到检测系统的终端收到这个信号时,再通过终端设备将此无线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这些数字信号经过下一步传输到数据管理服务器并进行相应的数据的分析研究,研究的结果直接发送到设备管理者。

4.预防设备发热的相关诊断措施

对变电站运行设备发热现象采取预防的举措是降低运行故障的有效手段。最基本的预防手段就是对选择投入使用的设备在质量上进行严格的掌控,设备方的采购人员必须秉承质量第一的原则进行后续工作,设备必须要符合相关的设计标准。此外,采取的预防手段就是对使用的设备进行防氧化的处理,因为变电设备在运行时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在设备连接头处出现氧化的现象,进而导致设备的发热,所以必须要做好连接头的防氧化处理。另外还比较常用的措施就是对设备安装温度在线监控的装置,其具体的诊断手段就是与环境温度进行对比分析,其温升愈高则说明发热设备的发热状况越严重。而对于通过红外测温方式进行发热监测的,其具体的诊断手段就是用温升的方式判断设备的发热情况。对于红外成像监测设备发热,可以通过使用专用析软件来详细的分析判断变电设备的发热情况。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对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生活的领域内对电能的需求表现的尤为突出。电力系统也逐步的演变成为国民生产与人们基本生活的必不可很少的保障。其中电力系统中的变电站设备安全稳定运行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对变电站正常的运行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负责电力系统中的变电设备正常运行的相关的工作人员要承担起自身的责任,对设备做好基本的检修,避免变电设备由于出现发热而引发事故发生的悲剧。但是变电站的电气设备在运行时会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问题,其中比较常见的就是设备发热这一现象,对这一常见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根据分析的结果提出对应的技术手段来避免这些状况的发生。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电力系统中的变电设备处于正常的状态下工作,而且有利于对变电站运行系统的进一步优化,使得我国的电力系统更加持续、安全。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变电站设备验收要点探讨 篇7

验收的原则

验收应贯彻施工人员自检和验收人员检查相结合的原则。

施工人员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敬业精神以及较高的施工水平是确保设备质量优良的关键, 只有按照质量标准自检合格后才能交工。

验收人员专业技能的高低、良好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 是保证设备验收合格的前提。验收人员能在验收中发现问题、指出工程中有可能存在的弊端, 是保证设备零缺陷运行的关键。

验收的内容和基本步骤

验收中应重点把握设备功能和技术指标两大因素。设备的功能要根据设备规范中的有关技术指标来衡量其是否合格或达标。技术指标要依据专业规程的具体规定进行把关, 与规程不符或达不到要求时, 应做进一步的检查和分析, 找出存在的原因并进行处理后继续做有关试验, 鉴定设备是否合格或达标。验收中, 不仅要检查检修设备本体, 还要检查相应的检修记录、技术参数、试验数据以及检修工程中变更的设备系统和结构、更换的备品备件、耗用材料、工时使用情况等, 上述验收合格后要填写验收合格单。

在验收工作中, 通常采取三级验收制度, 即班组、运维检修部、公司。主要根据所交接设备的复杂程度和重要性安排相关人员参加验收。

主要设备验收实例

设备安装或检修后应验收合格后方能投入运行, 验收时应检查检修技术文件并进行外观检查。检修技术文件应齐全并填写正确, 主要检修项目和检修质量、试验项目和试验结果等。

变压器验收作业卡

结语

基于变电站设备缺陷分析 篇8

目前随着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 我国对电力的需求增加, 从而对电网的扩大建设与规划以及电力工程的建设逐渐的发展起来, 这就导致我国整体的变电站数量急剧的增加, 极大的影响到了我国变电站设备运行的安全性, 电力负荷的过度增加, 就导致了现今变电站设备的缺陷问题频发, 电力系统的变电运行是整个电力工程建设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在进行变电运行的过程中, 变电设备的安全稳定会促进变电运行的质量, 只有保证变电设备的安全正常运行才能够保证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性。目前电网的规划建设的规模不断的扩大, 众多智能化技术在设备中的应用, 导致变电设备的运行维护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以往的维护与检修已经不能适应现今电力行业的发展。

变电设备在长期的使用与运行中, 会受到各种因素的作用, 从而导致变电设备的各种损坏以及事故的发生, 整个电网运行的故障发生就造成整个电力供给的质量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严重时会导致大范围内的停电现象的发生, 带来极大的经济与安全损失。变电站设备要进行运行与维护, 还要根据适合的监控系统进行设备故障的监控与查询处理。图1~2是变电站设备进行故障监控的相关图示分析, 本文是结合某电力企业的变电站运行中的设备缺陷问题的分析, 从而对经常突发缺陷故障的变电设备, 例如, 变压器、继电保护装置、监控器以及断路设备等进行缺陷故障类型的分析以及解决措施的研究, 从而保证电力企业的稳定发展。

2 电力企业变电站的主要设备与缺陷类型分析

在电力企业的变电站运行中, 主要包括一次与二次设备, 变电站一次设备主要包括一些主变压器、断路设备、隔离开关设备、电流的互感设备等, 而变电站的二次设备主要包括一些监控以及测量设备单元, 机电保护装置以及一些监控检测的系统等, 这些变电站一次设备很容易发生缺陷故障, 二次设备的缺陷故障也时有发生。

变电站的设备缺陷主要是由于在电力系统的运行中出现设备的损坏、变电设备的技术参数失效造成性能的缺失等, 这些不正常的变电站运行故障类型以及在变电站设备运行时出现的运行超过设备规定范围外的现象都属于变电站设备的缺陷, 变电站设备缺陷按照缺陷的严重程度以及对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的威胁情况分为三种: (1) 变电站设备的一般缺陷; (2) 变电站设备的重大缺陷; (3) 变电站设备的紧急缺陷, 根据以往的变电站设备缺陷问题的统计可知, 这些缺陷还是时常发生的, 以下就针对变电站缺陷的类型进行简单的设备缺陷以及应对措施的分析。

3 电力企业变电站设备缺陷的分析及处理措施的分析

3.1 按照变电站设备缺陷的基本类型分析

在电力企业的变电站设备缺陷发生中, 主要包括一般缺陷, 重大缺陷以及紧急缺陷, 这三种缺陷根据设备缺陷的严重威胁程度不同, 发生率也不同, 一般情况下很多的变电站设备缺陷都是一般缺陷, 占据着较高的比例, 而重要缺陷以及紧急缺陷占据的发生比例虽然不高, 但是一旦发生就会严重的影响到变电站乃至整个电力系统的重大故障, 严重时还会危及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以下就对这几种缺陷进行简单的分析, 从而找到应对的解决措施:

3.1.1 变电站设备的一般缺陷

变电设备的一般缺陷是常有发生的, 与其他两种严重程度不一的重大设备缺陷以及紧急设备缺陷相比, 变电站设备的一般缺陷在发生中, 主要是由于变电站的一次设备以及二次设备的故障缺陷, 地理信息系统变电站中二次设备的缺陷发生会远远大于一次设备缺陷。在变电站的设备运行中, 一般缺陷会广泛的存在于各个地理区域的变电站中, 不管是一般敞开方式的变电站还是地理信息系统的变电站, 都会出现较多的一般缺陷, 只要涉及到变电站的安全运行相关的设备, 就会影响到设备的运行安全。有些设备缺陷会直接的影响到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 还有些变电站辅助设备也会间接的影响到变电站的设备正常运行, 例如一些建工摄像设备、电缆设备等, 这些一般变电设备缺陷虽然对整体电力系统的运行影响较小, 但是由于变电站设备的一般缺陷数量较多, 若是不经过有效的处理, 很容易由这些一般缺陷延伸发展到重大缺陷, 甚至是紧急缺陷。

所以变电站的一般设备缺陷虽然影响程度比较小, 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忽略掉一般缺陷的危害作用, 长期下去会诱发各种重大缺陷以及紧急缺陷的发生, 我们要进行细心的排查与处理, 对这些变电站的一般缺陷也要严格的处理, 一旦发现就要及时的进行措施处理, 避免进一步的恶化, 造成严重的电力系统的故障缺陷问题。

3.1.2 变电站设备的重大缺陷

变电站设备的重大缺陷发生的比例要比一般缺陷小很多, 而且, 变电站设备的重大缺陷主要发生在一次与二次设备中, 特别是在地理信息系统变电站中, 变电站设备的重大缺陷多发生在二次设备中, 明显缺陷发生率要多于一次设备。一把情况下, 变电站的重大缺陷主要分布在一般的变电站中, 重大缺陷的类型主要是一些断路设备以及隔离开关设备缺陷等, 而地理信息系统的变电站设备重大缺陷主要是由于电容设备缺陷。

对于变电站设备的重大缺陷, 虽然发生率比较小, 但是造成的威胁较大, 一般都是由各种小细节失误造成, 我们要加大对变电站设备重大缺陷的措施研究, 加大对设备的运行与维护管理, 合理的应用各种变电设备维护技术保证设备的安全可靠性。

3.1.3 变电站设备的紧急缺陷

在变电站的设备缺陷中, 虽然紧急缺陷发生较少, 但是一旦发生就会造成严重的损失, 在变电站设备紧急缺陷发生中, 所是发生在一次设备中, 而一旦变电站设备发生紧急缺陷, 不仅会破坏掉设备本身的安全, 严重时还会威胁到整个电网运行的安全以及周围电力使用的生命安全, 图3是变电站对紧急缺陷的处理程序图例分析。

3.2 按照其他方面进行变电站设备的缺陷分析

按照其他的方面也可以将变电站设备缺陷分为不同的种类:若是按照实际运行缺陷可知, 变电站设备缺陷主要包括, 变电站的设备过热问题, 变电站设备油体的漏渗问题, 以及电力表计数的异常问题等;按照设备类型分, 为一次设备缺陷与二次设备缺陷等。

4 结束语

总之, 变电站设备缺陷的发生类型与原因都不同, 带来的影响也不同, 我们要加强对变电站设备的运行与维护管理, 从而降低变电站设备缺陷的发生率, 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1]曾丽君.变电设备缺陷分析[J].技术与市场, 2014, 20 (12) :11~24.

[2]刘巍然.220kV变电设备缺陷分析与解决对策[J].新疆电力, 2003, 01 (8) :13~28.

[3]万斌.浅析500kV综合自动化变电站一次设备缺陷及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3, 10 (12) :13~26.

漫谈变电站设备的日常维修 篇9

1 变电站设备日常维修的重要意义

变电站在电力系统内占据着核心的地位, 但是在日常运行中难免出现一些问题, 在日常运行中出现问题或是存在安全隐患, 都会对电力系统的正常、稳定运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 甚至会由此而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加强变电站设备的日常维修就成为了变电站设备日常运行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保证整个电力系统的正常、稳定运行都有着重要的作用[1]。

2 变电站设备日常维修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变电站日常维护工作中重要内容的变电站设备日常维修工作, 是变电站工作人员的重要日常工作项目, 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 在观念上不重视

很多变电站工作人员对于变电站设备的日常维修并不重视。首先, 不能主动巡查, 以提前发现变电站设备存在的问题, 以致问题被发现时出现手忙脚乱的情况;其次, 对于变电站设备出现的一些小问题, 在维修时并不重视, 甚至在某些地方存在敷衍了事的情况, 这样就会造成一些小问题最终变成一个大事故的情况, 甚至会出现特大型的事故;最后, 在一些地方存在变电站设备维修人员分配不合理的情况, 有些地方维修人员富余、有些地方则出现维修人员不足的情况。

(2) 对于预防性维修不重视

变电站设备的正常、稳定运行, 是与日常的工作、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 所以对于变电站设备的维修不能只放在出现问题时, 而应该在问题出现之前就提前做出预防性的维修。要做到预防的维修, 就要建立定期的巡查机制, 对于在巡查中发现的问题, 不论问题的大小, 都是安排专业维修人员进行维修, 以防这些小问题最终酿成大事故。

(3) 对维修制度的不重视

按相关业务规定, 在进行变电站设备的日常维修时, 相关的维修设备应该是合格的, 相关的操作人员应该经过专业的培养, 且是持证上岗的, 对于维修时的环境、场地都有严格的要求, 要有相应的安全管理机制。但是目前很多地方在变电站设备的日常维修时并不能严格执行相应的规定, 甚至存在一些违规操作的情况。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相关人员对变电站设备的日常维修工作的不重视, 对于其中的安全机制不重视, 认为只要完成相应的维修工作就可以;二是相关部门没有建立完善的相关规章制度, 对于已有的规章制度执行不严格[2]。

3 加强变电站设备的日常维修工作

(1) 加强专业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

变电站设备日常维修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与职业素养对于变电站设备的正常、稳定运行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 对于变电站设备的日常维修人员要定期进行培养, 以提高其变电站设备的维修水平, 及时掌握先进的变电站设备的维修技术, 同时掌握住先进行维修设备的使用。提倡维修人员之间的技术交流, 不断提高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从而打造出一支专业技术水平高超的变电站设备日常维修团队, 保证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 从而为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优质的电力资源。

(2) 建立预防性维修制度

变电站设备的正常运行对于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于变电站设备的日常维修不能仅仅满足于出现问题后的维修, 而应该建立完善的预防性维修,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规避电力事故的出现。完善的预防性变电站设备维修, 首先, 要建立一套变电站设备的巡查机制, 对变电站进行定期的巡查, 以提前发现变电站设备在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或是存在的隐患, 并对这些问题及时通报相关维修问题;其次, 对于在巡查中发现的问题或隐患要及时进行维修, 这种维修是一种预防性的维修, 尽量将所有变电站设备隐患都处理在事故发生之前, 从而保证变电站设备的正常运行[3]。

(3) 建立完善的维修机制

对于日常维修中应该遵守的规章制度、操作规范应该有完善的机制进行管控, 以提高变电站设备日常维修的效率。对于维修设备要定期进行检查, 以保证设备状态的良好;对于变电站设备日常维修人员, 要定期进行相关操作规范、安全规范的培训;对于日常维修的问题, 在维修完成后, 要进行汇总、分析、总结, 以提高维修的水平。

4 结语

变电站设备的日常维修是一项复杂、长期、系统的工作, 对于变电站的正常运转、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甚至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正常生活, 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所以要引起高度的重视。本文就目前变电站设备日常维修中存在的问题与加强的措施, 总结了自己的见解, 希望对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吴华, 李明明.浅谈新时期变电站电气设备的日常维护和管理[J].机电信息, 2013 (9) :51-52.

[2]李维芳.变电运行设备维护技术措施探讨[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13 (12) :95.

浅析变电站通信系统如何防雷 篇10

长期以来, 变电站的设备防雷都是以防止雷电浪涌沿输电线路感应引起问题为主, 人们普遍认为只要按照国家的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做好变电站的防雷措施, 如安装好变电站的防雷装置 (避雷针、引下线、接地装置和均压环等) , 变电站内外的所有防雷工作就"万事大吉"了。随着各种通信信息系统的广泛使用, 雷电的破坏性作用表现的越来越显著, 通信系统的防雷变得日益重要。通信技术在迅速发展, 新的通信设备层出不穷, 使得这些对浪涌较为敏感的电路雷电承受能力进一步下降。当雷电击中变电站的避雷针时, 避雷针引下线就承担起了使雷击入侵电流入地释放的作用, 在雷击电流快速的由引下线导入大地时, 瞬时间内在引下线上自上而下的产生了强力的变化磁场, 处在这个强力变化磁场作用范围内的所有用电器、信号、电源及它们的传输线路都因相对地切割了这个强力变化磁场的磁力线而产生出感应高压, 进而在与地线的低电位之间产生电压差, 从而迅速将用电设备击毁。这使得原先得到避雷针保护的变电站、大楼, 今天并不能对建筑物内的人和设备进行有效的保护。雷电和浪涌过电压成为电子时代的一大公害。

2、变电站通信系统受雷电损坏的原因分析

变电站都有比较完善的防雷系统, 因而雷电直击击中控制室内自动化设备的可能性不大。但是, 变电站内集中了计算机、GPS对时设备、网络设备等组成的通信系统, 内部连接线路纵横交错、非常复杂, 当雷击附近大地、架空线路和空中雷雨云放电时直接形成的, 或者由于静电及电磁感应形成的冲击过电压, 就可能通过与之相连的电源线路、信号线路或接地系统, 穿过各种接口, 以传导、耦合、辐射等形式, 侵入通信系统并酿成严重的干扰或事故。变电站通信系统受雷电损坏的原因主要由以下四方面造成:

2.1 电源线引入雷电

雷电引起的瞬时高电压, 如果不加遏制, 直接由电源线引入通信系统, 会影响其电源模块正常工作, 使各功能模块的工作电压升高而导致工作不正常, 严重时甚至会损坏模块, 烧坏元器件。

2.2 通信线引入雷电

由雷电引起通信线两端设备之间电位差直接作用于相对脆弱的串行通信口, 会损坏自动化系统及与其通信的设备的串行口, 严重时会损坏整个功能板。

2.3 二次电缆引入雷电

直接与一次设备相连的二次连接电缆感生的感应过电压作用于自动化设备的各隔离板, 击穿隔离板输入隔离器件, 造成装置板件损坏。

2.4 接地不规范

由于接地不规范, 不同接地点之间遭雷电侵入时易形成较高的电位差, 产生的电磁干扰会影响自动化系统的运行, 损坏装置模板;同时, 雷电引起的地电位升高, 亦通过设备的接地线引入自动化系统, 此过电压同样会损坏各种功能模板。

3、变电站通信系统防雷工作原则

变电站通信系统防雷工作是一个多学科的系统工程, 防雷工程的系统设计、电涌保器选型、安装、维护对所保护的设备关系重大, 对业务正常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 防雷保护系统设计应具有先进性、可靠性、易维护性和经济合理性。防雷工程设计及防雷器件的选择应遵从以下四个原则:

3.1 安全、可靠性原则

防雷工程的设计应首先考虑的问题就是科学性、合理性、安全性和可靠性。在防雷工程的设计中防护产品应是成熟可靠的产品。

变电站远动控制设备及综合自动化设备是电力调度与电网控制的关键设备, 对人民生活与生产息息相关, 任何时刻的系统故障都有可能给用户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以及相关的社会影响。这就要求系统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如何提高系统可靠性是防雷工程师必须关注的首要问题。因此, 防雷产品满足以下要求:

(1) 满足系统正常运行, 系统传输无损耗和衰减, 不出现"乱套"或"暂乱套"; (2) 满足在规定的技术条件下的防感应雷、防浪涌过电压的冲击, 且能自动复位; (3) 防护器件失效或损坏时, 产品具有声光报警或遥讯接口、自动脱扣装置; (4) 防护器件失效或损坏时, 可在线热维护 (热插拔) , 故障处理无须停机;

3.2 先进性原则

采用当今国内、国际上最先进和成熟的工业设计技术, 使系统能够最大限度地适应今后技术发展变化和业务发展变化的需要。从国家电力及电力通信发展来看, 系统总体设计的先进性原则,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防雷系统的设计考虑电力系统的基础设施及装备特点, 对高压输变电网、电力调度控制网和电力通信网开放的体系结构中的强电设备、弱电设备的安全接地系统的兼容性和协调性;防护设计中的梯度性。

3.3 实用性原则

本着安全最大化原则, 配置防雷保护系统的投入与安全的期望值成正比, 投入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显著的, 能减少每年的运行维护费用、提高和延长设备工作时间、避免雷电灾害或重大事故造成的重大经济损失, 为用户的系统设备增值, 有效的保护用户的投资, 保证整个系统的正确运行;实用性就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要, 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看, 这个性能更加重要。

3.4 开放性, 可扩充、可维护性原则

防雷保护技术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为了保证用户的投资, 所选产品必须满足行业的有关技术标准;符合国家或国际有关标准。这样才能对电力网络的未来发展提供保证。

4、变电站通信系统防雷工作的针对性对策

针对目前电力变电站通信设备多年的运行及在雷电季节性的安全隐患存在的问题、对防雷与防雷电电磁脉冲危害, 主要采取"防雷加固、地线优化"对策。

(1) 对通信设备信号传输I/O端口进行加固

(2) 对通信设备电源端口进行加固

(3) 对通信设备的直流接地与变电站接地实施等电位隔离和地线优化等措施

结束语

变电站通信系统防雷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从系统论的角度上讲, 系统结构越合理, 系统的各个部份 (要素) 之间的有机结合就越合理, 相互之间的作用就越协调, 从而才能使整个系统在总体上达到最佳的运行状态。通信系统维护人员应积极落实变电站通信系统的防雷工作, 对变电站内通信数据终端设备防感应雷进行综合治理, 安装电涌保护器, 抑制感应雷和雷电电磁脉冲, 最大有效消除的雷电及雷电电磁脉冲的危害隐患, 减少由于雷电过电压造成的设备损坏, 确保通信系统设备的安全运行。

摘要:本文通过对变电站通信系统受雷电危害现状和受雷电损坏的原因分析, 结合变电站通信系统的实际情况, 浅析了变电站通信系统防雷工作的原则, 针对变电站通信系统防雷工作提出了对策, 对今后变电站通信系统的防雷建设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变电站,通信,防雷

参考文献

[1].《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通则》IE1312-1∶1995

[2].《电磁兼容实验和测量技术浪涌 (冲击) 抗扰度》GB/T17626.5-1999

上一篇:企业基建会计核算下一篇:成套电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