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决权回避制度

2024-05-03

表决权回避制度(精选八篇)

表决权回避制度 篇1

表决权信托, 是指一个股东或数个股东根据协议将其持有股份的法律上权利, 主要是股份上的表决权, 转让给一个或多个受托人, 后者为实现一定的合法目的而在协议约定或法律确定的期限内持有该股份并行使其表决权的一种信托。将其表决权转让出去的股东称为委托股东, 受让表决权的主体为表决权信托受托人, 委托股东与受托人达成的契约称为表决权信托契约, 委托股东从受托人处取得载有信托条款和期限等证明其权利的法律文件为表决权信托证书。委托人持有并可自由转让表决权信托证书。

二、表决权信托制度的功能

第一, 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

“资本多数决”是公司表决制度的一个基本原则。由于大股东具有资本优势, 其所享有的表决权越多, 意志也就总处于支配地位, 大股东为了自己的利益, 有可能会损害到公司的利益和中小股东的利益。有研究表明, “全球大企业中最重要的代理问题已经转为如何限制控股股东剥削小股东利益的问题。在世界上大多数大企业中主要的代理问题是控股股东掠夺小股东而不是职业经理侵害外部股东利益。”即大股东通常利用对企业的控制权掌控损害公司利益而牟取私利。[1]对于众多的中小股东而言, 单个股东股份拥有的数额甚微, 个人行使股权的力量分散, 多数中小股东缺乏参加与管理公司事务的积极性, 往往存在“搭便车”的心理, 这种理性冷漠使得股东会会议流于形式, 加大了董事会的代理成本。表决权信托机制能有效地将分散的、对控制权不感兴趣的、无长期投资意识和管理意识的小股东集中起来, 使中小股东从“用脚投票”转变到“用手投票”。

第二, 有利于公司的稳定与持续。

公司成立之初, 发起人为了实现控制公司经营管理的目的, 可以通过设立表决权信托获得表决权信托证书, 从而对外签发转让表决权信托证书, 证书持有人只能凭借证书获得股息红利等财产性权益, 但是却无权行使表决权, 这样, 发起人一方面可以达到融资的目的, 另一方面又可以以最少的资本掌握公司的控制权, 实现设立的目的。当公司由于各种原因需要增发新股来筹集资金时, 股东为了保有控制权和维持公司的稳定, 可以不必直接发行股份以导致股权结构的变动, 通过发行表决权信托证书, 以保障公司持续稳定的发展。

三、表决权信托制度的局限

表决权信托在集中表决权对抗大股东、维护中小股东的权益和优化公司治理方面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但是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 表决权信托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第一, 容易导致垄断

表决权信托是通过集中分散的股份来争夺控制权, 表决权信托的滥用会使之成为垄断的一种手段、排挤市场竞争。因为表决权信托通过集中多数公司的管理支配权, 通过公司间的企业联合, 形成市场垄断状态和垄断力的滥用, 影响正常的交易关系、限制了公正竞争, 对社会经济带有弊端。

第二, 原有股东的许多权能被限制

一旦信托关系成立后, 原股东与公司没有直接的法律关系, 对公司之簿册无权检查, 对于公司的经营管理也无权过问。虽然原股东可凭表决权信托证书持有人的身份检查受托人的簿册与名单, 但对于公司而言, 原股东只能依赖受托人来保障其利益, 但是受托人的行为缺乏相应的披露制度做保障, 所以实践中出现原股东权能被限制的情形。

第三, 损害公司和其它股东利益

表决权集中在受托人手中, 受托人可以控制公司董事会, 影响公司的经营决策。所以当受托人不遵守诚信义务, 把表决权信托当成争夺公司控制权的工具时, 会严重影响公司的治理机构和损害其它股东的利益。公司可能由集中掌握一定数额股份的董事和经理人所控制, 容易导致公司治理结构的扭曲和受托人滥用权限损害其他股东的权益。

四、我国表决权信托制度的完善

表决权信托作为一项在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公司运作效率、保护中小股东权益等方面非常重要的制度, 应该由法律做出明文规定, 才会防止表决权信托在实务操作存在被误用、滥用的可能性, 才会解决司法界对表决权信托的界定和裁判存在标准不统一的问题。

第一, 应明确表决权信托的客体

我国《信托法》对信托的客体规定为财产, 并引起学术界对表决权信托客体是股份还是表决权的争议。有的学者认为“股东表决权作为财产权利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可以作为信托财产设立信托。”[2]有学者认为“我国信托法只规定了财产性权利可以作为信托财产, 而信托成立必须有明确的信托财产, 表决权显然不是财产性权利, 因此, 目前我国还是难以成立表决权信托。”[3]还有学者在提出我国表决权信托的完善建议时, 把现行《信托法》中的信托标的从财产和财产权利扩大到表决权。[4]所以若不对表决权信托的标的进行界定, 必然会导致委托人和受托人为行使各自的权利发生纠纷时, 难以明确各自的权利范围。笔者认为表决权信托的客体是表决权而非股份。由于表决权是否是财产权的问题目前争议较大且一时无法在理论界达成统一, 所以一个过渡性的迂回的方法是在《信托法》中把信托标的从财产和财产权利扩大到表决权, 在《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中将信托投资公司的经营范围扩大到表决权信托。

第二, 表决权信托的目的必须合法

正如前文所述, 表决权信托制度也有其弊端, 如会成为垄断或侵害公司股东利益的工具, 所以必须对表决权信托的目的作出规定。表决权信托目的应成为表决权信托合同的重要条款, 信托目的不合法则信托合同也无效。目的合法是指当事人成立表决权信托的目的是以合法的方式实现有利于公司和全体股东利益而不是仅仅为了个人利益而侵害公司和其它股东利益, 是符合公司的方针、政策的。建议是只要表决权信托目的符合强行法规定与公共政策, 符合法定成立条件就是目的合法, 相反, 若违背公司法的规定与公共政策以及公序良俗等就是目的不合法。当表决权信托的目的处于模糊状态时, 则由法官来自由裁量目的是否合法。

第三, 表决权信托应采用书面形式

对于表决权信托, 必须采取书面形式。因为表决权信托的标的是表决权, 内容比较复杂, 涉及到表决权与原股权与受益权的关系, 所以表决权信托比一般的财产信托、权利信托更为复杂, 要求有确定性。并且委托人与受托人签订表决权信托合同时往往是股东单方面转让表决权, 并不要求受托人支付对价, 如果没有事前约定, 受托人执行信托合同实现信托义务是单务的和无偿的, 所以当事人应以审慎的态度签订书面合同明确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另外, 表决权信托的期限一般比较长, 而现代社会经济情况变化很大, 通常会超出当事人预测的范围, 而以书面形式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可以稳定三方之间的法律关系, 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当表决权信托运行过程中出现纠纷, 需要被强制履行, 或者是纠纷后需要举证时, 书面形式会为其提供便利。

第四, 明确表决权信托的存续期间

按照目前我国《信托法》的规定, “信托的存续期间”并不是信托合同中必须记载的事项。但对表决权信托而言, 有可能会出现永久性的信托, 而表决权信托无期限地存续下去, 直到公司不再存在, 会导致股东收不回表决权的可能性, 这也不利于公司长远发展的。并且财产长期地处于信托的状态之下, 显然会妨碍其流通性, 进而影响到公司和社会经济效率。所以我国表决权信托立法应该借鉴成熟国家的做法, 规定表决权信托的有效期限不得超过10年。如果协议规定的期限超过10年, 根据促进交易的原则, 不能判断整个协议无效, 只是超过的部分无效。如果有效期限届满, 当事人依旧想保持表决权信托关系的话, 在合同期限届满的最后一年内可以协议延长, 不过续订期限还是不能够超过10年。

第五, 表决权信托应登记和公示

信托财产具有独立性, 一旦信托法律关系成立, 信托财产则独立于委托人、受托人和受益人各自的财产, 信托关系的效力对第三人利益的影响很大, 所以为保护债权人及其他第三人的利益, 必须以一定的方式予以公开, 并能够体现表决权变动进程的方式。因此表决权信托必须进行公示与登记, 为表决权信托法律关系的建立及变动提供具有普遍公信力的信息, 为交易安全提供保障。对信托规定登记的国家或地区中, 都采用的是登记对抗主义。我国正处于表决权信托快速发展的阶段, 登记生效主义会阻碍信托交易的快速发展, 所以我国法律应对表决权信托更正为登记对抗主义。表决权信托需要专门的信托登记管理办法, 所以我国法律应对表决权信托的登记主体、登记程序、登记负责机构以及其它有关登记公示的问题做出明确的规定。

摘要:表决权信托是股东根据信托合同, 在一定的期间内以不能撤回的方式, 将具有表决权的股份转让给受托人, 由受托人为实现公司的控制权或一定的合法目的而集中行使表决权。本文通过介绍表决权信托的概念、功能和局限性, 阐述了如何完善表决权信托相关的法律制度。

关键词:表决权,信托,表决权信托

参考文献

[1]胡智强, 《论表决权信托—以小股东利益为背景展开的研究》[J], 《现代法学》, 2006年第4期, 第71页。

[2]刘俊海著:《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权的保护》[M], 法律出版社2004年1月版, 第266页。

[3]喻永会、姬明镜著:《论表决权信托在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中的应用》[J], 载《中国律师》2005年第8期。

我国股东表决权排除制度的完善 篇2

对于股东表决权排除制度的立法模式选择上,主要有概括式、列举式和概括加列举式三种。当今世界各国主要采用的是前两种立法模式。概括式以《日本民法典》和《意大利民法典》为代表,其优点在于逻辑严谨,适用范围具有弹性,而缺点在于对“特别厉害关系”的理解不统一,影响适用;列举式以德国和欧盟为代表,优点在于易于理解、操作标准明确,缺点在于有所遗漏,并不完整。

因此借鉴国外的经验,我国的立法模式应具有明确、确定、可操作性的特点,宜采用概括和列举的立法模式。采用列举方式明确股东表决权排除制度的适用范围,使得该制度具有可预测性和可操作性,采用概括方式是为了周延,其作为兜底条款来进行规定,通过判断股东与相关待表决事项是否具有特别利害关系,该特别厉害关系是指该股东行使表决权会致使其他股东或者公司遭受损失具有较大的可能性时。

二、适用范围的明确与扩大

适用范围中首先应予以明确的是哪些主体适用股东表决权排除制度。除了股东,股东的代理人,受托人以及一人公司是否适用的问题在法律中应予以明确,给当事人以明确的预期。在我国只应该适用于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和一人公司是不适用的;股东,包括大股东、小股东,无记名股东,股东的代理人。受托人在具备法定情形时都要适用表决权排除制度。这些都应该在法律中明文加以规定,以防止出现争议,也更好的实现了资本多数决原则的价值与功能。

对关联交易不作一刀切的判断标准,实体的公正往往要从程序的公正上去寻找答案。举证责任的分担就是一种通过程序正义实现实体正义的方式,由于关联股东在关联交易中处于优势地位,对于信息交易的前景都是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证明该关联交易正当性的举证责任应该由具有关联关系的股东承担。

范围扩大的这些具体事项并不能完全覆盖表决权排除的所有情形,这些具体的事项需要与概括式的立法方式相结合,做到概括与列举并重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概括的标准要深入考量股东表决权排除制度的精神内涵,即为了防止具有利害关系的股东具有相当大的可能性通过表决权的方式,为了自己的利益损害其他股东和公司利益的状况。同样股东表决权排除制度的原理可以推广到董事的表决权排除制度。现实中存在着董事不是股东的情况,倘若该董事具有关联交易的情形或者需要决议决定是否免除该董事的责任时,可以适用表决权排除制度排除该董事的表决权。因为在此情形下董事很有可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公司和其他股东的利益,在没有有效地约束下必然难以控制董事的行为。因此对于董事相关的情形也是可以规定表决权排除的。同样对于关联交易事项董事完全可以举证证明不会损害公司的利益,这样就不会被排除表决权。

三、完善违反表决权排除制度的救济方式

违反股东表决权排除制度的救济方式,需要在法律中明确的予以确定,原告的资格与被告的明确,违反该制度的后果也应予以确定。若采用撤销之诉进行救济时,通说认为公司应作为被告。因为该决议是作为公司自身的意思表示产生相关效力的,将公司作为被告应无异议。

对于撤销决议后该如何处理,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对表决权进行重新计算,这种排除的效果主要体现在表决权数的计算上。即股东大会召开时,将被排除表决权的股东算入该公司已发行的股份总数,但不得算入为使股东大会决议得以有效成立而必须具备的出席股东的最低表决权数。

这种方式只是否定了应该被排除而未排除表决权的效力,至于正常行使的表决权则不受影响,也不需要再次投票。该方式主要是从效率的角度来考虑的。“尤其是当未被排除表决权的股东其所持股份极少,其表决权是否排除对于表决的最后结果没有影响,则无需作出撤销股东会决议的判决,因为股东大会根据判决重新召开股东会就同一事项进行表决时,再次表决的结果与被判决撤销的决议结果并无不同,虽然其能实现形式上的公平,但会牺牲公司决策及运行的效率,得不偿失。” 笔者十分不赞同这样的观点。撤销决议或确认决议无效意味着该决议自始至终不复存在,作为决议形成基础的法人的意思表示实际上因不符合法律或章程的规定已经被法院通过裁判的方式作了否定性的评价,该意思不能再次作为形成法人意思的依据。因而只能从新表决。尽管这样会牺牲一些效率,尤其当撤销前的决议和重新表决后的决议结果不一致时,但程序正义的意义与影响则会更为持久。程序会给权利的拥有者带来相对稳定的预期,从长远和宏观上看,是符合效率的。同时,“程序中结果的未知性可以确保个体行使自己权利的自由,基于利害关系,预期结果的未知性能够调动程序参与者角色活动的积极性,给予一个无限自由的空间。”再重新表决时,基于程序本身的要求,会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促使资本多数决结果的出现,无论这个结果与先前结果是否相同,程序的意义已经完全体现。同一与结构化的程序制度所形成的稳定预期和法律的公正与尊严,人民对法律的尊敬与信心都统统实现了。

第二种就是重新表决,即原有的表决行为全部归因于无效,按照法律的规定排除相关股东的表决权,由其他股东进行重新表决,形成决议。这种方式虽然牺牲了一些效率,却使程序的意义与影响显现出来,给当事人以一种预期,如果在进行决议前没有排除有关股东表决权,则最终的后果只能是重新表决,所造成的成本与商机的丢失只能归因于法人自身,这也符合过错原则的要求,同时起到了一种良好的事前预防作用,使股东表决权排除制度的预防作用发挥到了最大。

表决权回避制度 篇3

一、我国上市公司股东表决权制度的主要原则

(一) 一股一权原则

一股一权原则是在股东平等原则基础上演变而来, 作为股东行使表决权的基础原则, 有效体现了表决权方面的股东平等原则尤其是股份平等原则[1]。根据股份平等原则, 各个股份含有的表决权与表决力均全部平等。也就是说, 股东平等的衡量标准是基于股本基础上的, 而并不是人数。所以股东平等简化成股本平等, 就是基于股本平等运作方法基础上达到股东平等标准。之所以会存在现代公司决策制度就是因为有一股一权原则, 提升公司决策效率的同时也稳定了大股东投资热情。但股东拥有公司股份数额越多其控制公司事务的能力就越大。为此, 一股一权原则表面形式的平等难以掩盖股东们因所持股份数额的差异而引发的矛盾。毕竟任何一个公司每个股东所持有的股份数额都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 因为所持股份数额的差异, 在实行表决权的时候股东们表现出意愿也有差别, 这就导致了股东间实质的不平等, 和股东平等原则背道而驰。这对大股东而言也有更多的机会操控公司, 尤其是在监控无效的时候。

(二) 资本多数决原则

所谓资本多数决原则, 即根据股东大会持有股份数额较多股东的意愿作出公司决议。具体表现为:股东持有股份数额越多其具备的表决权就越多, 两者成正比关系。依照持股份数额较多股东的意思作出公司决议就决定了持股份数额多的股东在公司的支配地位[2]。依照资本多数决原则, 股东表决权数越多就表明其持有公司股份数额越多;反之亦然。通常来说, 在上市公司股东大会里, 都是以持股份数额较多股东的意思表示为主, 同时对其他意见相反的少数股东形成一定约束力。在上市公司, 股东大会股东表决权制度的发展形成了资本多数决原则, 是股份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资合性的有效体现, 能充分激发股东投资与议事的热情, 也能有效分担公司风险, 可以说是现代公司制度发展的最佳且必然选择。资本多数决原则的运用应满足两个条件, 即公司股东间利益同质、公司和股东间利益同质[3]。只有这样, 在股东大会上大股东投票的时候才会促进公司利益同时兼顾中小股东的利益。

二、上市公司股东表决权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 大股东独大现象

上市公司开展的股东大会变成大股东会很常见, 就法理层面来说, 股东大会和作为监督组织的监事会以及作为意思执行组织的董事会一样, 都属于公司的组织体机关。股东控制公司经营者、保护公司财产权、行使股东权都必须经由公司组织机关来实施。鉴于公司机关的行使权力必须经由会议行使实施, 为此公司机关也属于会议体机关[4]。换言之, 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以及监事会行使权力都必须经由会议形式才能实施。公司所有重要事项的讨论、表决以及决议都是在股东大会、董事会会议和监事会会议上执行的。其中, 股东大会每年召开的次数很少, 有的上市公司甚至只召开一次, 所以股东大会的行使权力更要以会议体为基础。但即便是这样, 在股东大会上公司做出的意思表示基本以大股东意思表示为准的现象仍然很明显。

(二) 累积投票制闲置

累积投票制度是为了保护公司中小股东的利益, 但事实上却未能真正发挥作用。基于直接投票制度, 享有表决权的各个股份具备同拟选出的董事或是监视人数一样的表决权, 股东享有的表决权必须分别使用。当前很多上市公司在召开股东大会选举董事或是监事的时候, 都是采用直接投票的方式。但鉴于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有较为显著的失衡现象, 非流通股股东常常会损害流通股股东的利益, 所以, 一些上市公司在选举监事或是董事的时候就逐渐开始采取累积投票制度。基于累计投票制度, 享有表决权的各个股份具备同拟选出董事或是监事人数一样的表决权, 股东享有的表决权可以分别使用或是集中使用[5]。采取累计投票制度能给流通股股东代言人提供旋紧董事会和监事会的机会, 让股东们能选出符合自己意愿的董事参与公司治理, 实现董事会权力的有效制衡。但倘若流通股股东都不积极参与股东大会, 那么就无法推行累积投票制度。所以, 在流通股股东不参与股东大会的前提下, 累积投票制度就是一种形式而已, 发挥不出实际效用。

(三) 信托行使方式缺失

现今, 股东表决权信托制度同国内上市公司要解决的难题紧密相连, 国内上市公司基本上是大股东操控公司, 中小股东不具备影响其决策的能力, 只能关注股权的股票变化情况[6], 而且上市公司自身监管还不健全。而采用股东表决权信托, 能促使参与公司决策的表决权更集中, 便于完善公司监督机制以及股东价值投资的创建。加之, 国内很多上市公司都是在国有企业基础上改制成立的国有股份公司, 经营者多数都是国资委直接委派的党政人员, 不属于国有资产持有者[7]。国有股权代理人本就是国资委, 很难有效、全面监督企业运作情况, 国有资产代理人及其经营者代表的是政府管理全民所有制公司, 不具备股东享有的剩余索取权, 加之在政策上有一定补贴, 即便经营亏损也不会对其地位有太大影响, 因此对公司价值与利润不关心。国有性质的股东表决权信托, 能提供有效的预期方式, 促进国有股权管理以及最大化效益运用的有效实现, 强化国有股权托管者对股东表决权信托的重视度。

(四) 表决权救济乏力

股东表决权司法救济是处理股东大会上决议不公平以及因为表决权效力产生争议问题的有效方式[8]。倘若在股东大会上各个股东都能达成一致、合法的决议, 这个决议就具备法律效力, 对公司、所有股东以及管理层都具备约束力[9]。倘若股东们没有达成一致、合法的决议, 或是达成的决议有瑕疵, 又该怎样有效保障股东们的合法权利呢?股东表决权不仅要落实事前程序保障, 还应做好事后侵权的解决准备与措施, 如请求司法救济。只能采取低成本方式有效处理股东大会决议纠纷, 国内司法就明确规定了股东实施表决权之后, 倘若因为一些违法违章事实影响其形式表决权, 使得最终表决权决议有差异, 就必须要对股东采取相应的救济措施。《公司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公司董事会、股东会或是股东大会决议内容违法违规就无效, 董事会、股东会或是股东大会召开会议的程序和表决方式有违法违规情况, 或是决议内容与公司章程背道而驰, 股东就可以从决议作出的那天开始60日里, 请求人民法院撤销[10]。”这就是在契约自由无能的情况下法律具备的及时干预功能, 属于合法运用国家公权力的平衡点。

三、上市公司股东表决权制度的完善建议

(一) 限制大股东表决权

首先, 将大股东表决权股份转变成无表决权股份。主要有四种情况:优先股股东不具备股东表决权;持有股权经司法机关冻结后持有股东不具备表决权, 倘若控股股东持有股权被司法机关冻结, 那么其他股东持有的股权也会不同程度受到侵害;股东违规占据公司资金不具备表决权, 这个时候对其他股东而言, 明显是不公平的;同意股东表决权分割行使, 在关乎自身利益情况下大股东要及时向股东大会申报其利益有关者具体情况, 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其股份在议案的表决权, 或是把大股东的部分股权转换成优先股, 相应剥夺大股东行使表决权[11]。

其次, 约束大股东行使表决权的股份数量。在大股东行使表决权的过程中, 如果涉及到跟大股东有关的决议事项, 就要约束大股东行使表决权, 设定相应数额, 尤其是上市公司相互持股或是母子公司的情况, 通常大股东会很容易操控表决事项, 对其他股东利益造成损害[12], 为此, 约束大股东行使表决权的股份数量, 就能有效避免上述情况。

(二) 强制使用累积投票制

逐渐减少持有的国有股份, 大小股东在持有股份数额上差距很大, 尤其是国内上市公司主要以国有股为主, 占据比例较多, 一股独大的情况很明显[13], 所以即便推行积累投票制度都很难让小股东选出符合自己意愿的人。为此有必要减少国有股的持有量。在国内曾经尝试过推出政策达到减少国有股持有量的目的, 但鉴于受体制阻碍较大, 所以很难施行。之后实施的股权分置改革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就实现了减少国有股持有量的目的, 有效降低了国有股持有量的占据比例。实际操作为:流通股股东和国有非流通股股东协商, 通过流通股配股以及国有非流通股股缩实现股份的“全流通”[14]。

中小股东可以推选董事和监事候选人, 在法律上应明确规定中小股东有权利建议上市公司赋予其董事和监事候选人的提名权, 同时合理规定董事和监事候选人数可以适当增加, 且增加名额应该倾斜于中小股东[15]。这样一来就能有效确保中小股东能选出符合自己意愿的董事和监事, 而且增加名额的倾斜性更是增加了中小股东选举董事和监事的机会。

制定科学合理的累积投票制度。在2005年深圳交易所发布了通知《关于通过上市公司股东大会网络投票系统就累积投票议案进行投票若干问题的通知》, 这是国内针对累积投票制度操作网络程序的最早规定, 而且在出台《公司法》前, 这一通知就完全表示两者对累积投票制度的要求有差异, 难以充分展现《公司法》这一最新法律的内涵[16]。因为在累积投票制度方面, 《公司法》只提出了简单的技术性规定, 未强制要求上市公司必须要使用该制度。因此, 鉴于累积投票制度的优势, 应该完善其具体的实施细则。

(三) 引进表决权信托制度

就上市公司股东大会而言, 股东将表决权信托于受托人并由其行使, 同时有效保障委托人的权益, 在相应时间里能让受托人未持有公司股份却能实际控制公司经营。而且需要在可查看公开资料上清楚标注“股权信托”几个字, 而且信托协议还应明确受托人行使权利范围, 倘若受托人违反信托协议, 就要受到一定的法律惩处。因为股权信托并不代表股权转让, 受托人只享有参与股东大会、行使委托人表决权以及相关附属权的权利, 如召开股东大会通知获悉权[17]。鉴于现目前国内在表决权信托这一块还没有相关规定, 本文建议可以借鉴美国做法, 积极引进国外股东表决权信托制度, 并执行相应的规范条例。

具体从四点着手:一是设立表决权信托必须书面约定, 明确规定当事人权利义务。因为信托受托人行使表决权对股东利益有很大影响, 所以必须要设立书面的表决权信托;二是合理选择受托人, 因为表决权信托与股东股权收益息息相关, 所以选择受托人很重要, 本文认为首要选择信托投资工资为受托人最好;三是明确信托时间, 有效保障原信托股东的合法权益;四是谨遵表决权信托登记公示原则, 因为必须基于股权转让基础上表决权信托才能成立, 为此理应登记并公示表决权信托, 强化其法律效力以及社会公信力[18]。

(四) 强化表决权救济

上文已论述到, 《公司法》第二十二条有明确规定:“公司董事会、股东会或是股东大会决议内容违法违规就无效, 董事会、股东会或是股东大会召开会议的程序和表决方式有违法违规情况, 或是决议内容与公司章程背道而驰, 股东就可以从决议作出的那天开始60日里, 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基于此, 倘若股东表决权受到损害或是其他股东在行使表决权时发生争议使得决议出现瑕疵, 那么股东就可以诉请撤销股东会决议或者是宣布股东会决议无效[19]。还有就是上市公司在确定股东股权上的争议, 股东股权买卖后要确定新股东身份、受托人或是代理人行使表决权效力以及上市公司剥夺或是限定股东表决权的情况都可能引起争议[20]。在股东大会上, 必须是合法准确的股东股权才能行使表决权, 如果股东股权有争议, 就需要在法律层面及时明确争议问题的解决程序[21]。现今, 国内在股东股权确认上的争议救济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为此本文认为应立法强化股权争议, 规定股东表决权纠纷案由, 明确损害赔偿诉请的实际操作规则。只有在法律层面上严格规定程序, 才能有效解决股东股权的争议问题, 才能有效确保表决权的顺利、有效行使。

四、结语

表决权回避制度 篇4

摘要:股东表决权纠纷是因剥夺或限制股东表决权,或对其它股东表决权行使效力发生争议而产生的纠纷,具体分为侵害股东表决权引起的纠纷和因表决权效力发生争议引起的纠纷两种类型。不同类型纠纷的当事人有所不同。但股东始终是股东表决权纠纷诉讼最重要的原告当事人,被告则均为公司本身。在救济途径上,股东可根据具体情形诉请撤销股东会决议或确认股东会决议无效。

关键词:公司法;股东表决权;表决权纠纷

表决权作为股东最为重要的权利之一,是股东干预公司经营决策最为积极有效的手段。股东表决权争夺与行使的结果,直接关系到公司内部各方利益的分配,从而成为平衡公司利益、促进公司治理的有力工具。2006年1月1日实施的新《公司法》以加强股东表决权司法保护为目的,在股东表决权的行使机制及救济途径等方面均有较太突破。但从诉讼的角度来看,这些规定仍略显粗疏,在具体案件处理中可操作性不强。本文在理论背景分析的基础上,就实践中亟待解决的当事人确定及救济途径等有关法律适用问题进行分析,以期对立法和司法实践有所裨益。

一、背景分析 股东表决权的内涵。股东表决权又称股东决议权、投票权,是股东基于其股东地位所享有的,就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决议事项作出一定意思表示的权利。就其内涵而言:首先,在性质上,股东表决权属股东共益权。股东权分为自益权和共益权。自益权是股东以自己从公司获得经济利益为目的而行使的权利,包括营利分配请求权、新股认购优先权和剩余财产分配请求权等。共益权则是股东为公司的利益也为自己的利益参与公司经营监督的权利,包括会议召集权、表决权、知情权、查阅权等。股东表决权作为共益权,其行使固然要体现各股东自己的利益和要求,但由于公司的意思表示是由各股东表决权的行使汇集而成,其行使也必然地介入和体现了公司和其他股东的利益。其次,在行使方式上,股东表决权实行会议表决和集体表决的原则。即股东表决权的行使一般应在公司所召开的股东会上进行,而且根据表决权集体行使的结果确定决议的内容;在股东会之外不得行使表决权,也不能决定公司的日常经营。再次,从股东表决权的适用范围上,凡法律或公司章程规定股东会或股东大会职权范围内的事项均属于股东表决权的适用范围。主要体现在我国新《公司法》第38条和第100条。但这些事项中,最为各股东关注的事项即选任和解任董事。因为在选任或解任董事事项上,表决权的行使直接体现了股东对公司管理人员的控制,是股东干预公司事务最为积极有效的手段,同时也反映了股东在公司的地位及对公司的控制能力。最后,股东表决权实行一股一表决权原则。即每一股份有一表决权。该原则是股东平等原则,特别是股份平等原则在表决权领域的必然体现。根据一股一表决权原则,股东具有的表决权力大小与其持有的股份成正比,股东持股越多,表决权力就越大,其意思在法律上拟制为公司意思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一股一表决权原则与资本多数决原则在实质上是一致的。表决权纠纷的产生。实践中,虽然股东大会趋于形骸化,监事的监督功能低下,董事及董事会的经营专断现象日趋严重,但是,在立法上,股东大会依然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关,对于公司董事、监事的选举和更换、公司章程的修改、公司的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等重大事项仍具有决定权。尽管这一决定权经常处于一种“休眠”状态,但在董事与董事会控制公司的背后,仍然隐藏着股东的决定权,股东对管理层以及管理层的行为仍然存在着有效的控制。管理层则时时处于股东的监督之下,按照股东的利益行使权力,以便他们的职位获得晋升和避免被公司驱逐。所以,在股东与管理者的关系上,仍存在着股东对管理者的控制关系,而这种控制关系,恰恰要通过表决权来表现出来。同时,由于是否掌握公司控制权与股东利

益直接相关,股东之间对控制权的争夺始终存在。股东间对控制权的争夺也是通过对表决权的行使来实现的。当股东已获得公司控制权时,股东表决权是当权派维护其对公司控制权的手段;当股东还未获得对公司的控制权时,股东表决权则成为其争夺公司控制权的工具。实践中,这种对公司控制权的争夺,相应较多地体现为表决权纠纷。它一般是指因公司剥夺或限制某一股东或某一类股东表决权,或对其它股东(包括代理人、受托人等)表决权行使的效力存在争议而引起的纠纷。表决权纠纷的立法现状。修改前的公司法对股东表决权并无相应的可诉性规定,股东虽然享有实体上的权利,但缺乏权利的司法救济,表决权缺乏有效的保护。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民事诉讼案由中,虽规定了股东表决权纠纷的案由,以试图对股东表决权无法诉诸司法救济的状况有所改变,但因缺乏有效的救济方法,股东表决权诉讼案件仍较为少见。新《公司法》第22条的规定使局面有所改观。据此,当股东的表决权受到侵害或其它股东的表决权行使存在争议而导致决议瑕疵时,股东可诉请撤销股东会决议或宣告股东会决议无效。对大多数股东来说,这一立法变革使股东表决权从形式上的权利真正成为实实在在的权力,成为对公司经营决策产生一定影响力的权力,使股东得以回归其公司所有人的角色。但上述立法规定仍较为原则,可操作性不强,尤其是在表决权纠纷当事人的确定及救济途径等问题上,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仍存在较大分歧。

二、股东表决权纠纷当事人的确定

根据当事人起诉理由的不同,股东表决权纠纷一般可以分为股东会议侵害股东表决权引起的纠纷和因表决权效力发生争议引起的纠纷两类。前者是由于股东会议的召集、决议方式或决议内容直接侵害了股东表决权的合法行使,当事人为维护其股东权所提起的诉讼;后者则并未直接侵害股东表决权的合法行使,而是基于对他人特定表决权行使的效力存在异议而提起的诉讼,此类纠纷虽未直接侵害股东表决权的合法行使,但特定表决权行使的效力影响到股东表决权能否在公正环境下得以行使,并关系到股东权益的实现。两种类型下,适格的原、被告的主体范围有所不同。原告的确定。关于股东表决权诉讼的原告,不同类型纠纷的适格原告虽然会有所不同,但股东始终是股东表决权纠纷诉讼的最重要的原告当事人。关于可以提起表决权纠纷诉讼的股东身份,各国立法对原告股东持股的数额、持股时间、是否参加决议等因素并无限制性的要求。口对于股东会议侵害股东表决权引起纠纷的,原告应限于认为自己表决权受到侵害的股东,同时,该股东也仅能在股东会作出积极决议(即通过决议的议案)的情况下起诉,而对于股东会作出消极决议(即否决决议的议案)的情况,即使存在侵害股东表决权的情形,股东也不能对此提起诉讼。股份有限公司持有优先股的股东,由于此类股票的性质决定,亦不具有表决权,不能提起表决权纠纷诉讼。对于社会公众股东,根据《关于加强社

会公众股股东利益保护的若干规定》的规定,只能在涉及上市公司增发、配股、可转债以及重大资产重组、股抵债、子公司分拆上市等重大影响社会公众股东利益的事项中表决权受到侵犯时,方可作为原告提起集团诉讼。至于股权转让后尚未登记于股东名册或工商档案的股东、出资不实的股东、挂名股东、隐名股东等特殊股东能否以表决权被侵害为由作为原告提起诉讼的问题,实际上涉及的是股东资格确定问题。享有股东资格的,因表决权为股东权的内容之一,股东当然可以以表决权被侵害为由提起诉讼;否则,当事人则不具有适格的原告资格。关于因表决权效力发生争议引起纠纷的,利害关系人则均可对此提起诉讼,这些利害关系人包括股东、董事、监事和公司的债权人,这里的股东并不限于有表决权的股东。被告的确定。股东表决权纠纷诉讼的被告,无论原告是以表决权被侵害还是确认表决权效力为由起诉,均为公司本身。因为股东表决权纠纷中,原告的诉讼请求并不在于表决权本身,而在于通过诉讼要求撤销股东会决议或确认决议无效。而股东会的决议,在未被撤销或确认无效之前,已不再是某个行使表决权的股东的意思表示,应是通过股东会所形成的公司的意思表示。所以,要撤销公司的意思表示或确认其无效,自然应以公司作为被告。在因表决权效力发生争议的情况下,一般应追加被确认表决权效力的股东为第三人。因为此时案件的处理结果与其存在法律上的利害关系。

三、股东表决权纠纷的救济途径

股东表决权受损时,如何救济?这表现为两个趋势:一方面,类型化趋势,即:不同的场合,采取不同的救济方式;另一方面,从损害赔偿走向撤销公司决议为主的救济方式。根据救济方式的不同,股东表决权诉讼可以分为损害赔偿之诉和否定决议效力之诉。损害赔偿作为当事人民事诉讼的主要目的,可以单独主张,也,可以与其它民事责任方式一并主张,否定决议效力即使股东会通过的决议归于无效,包括撤销决议与确认决议无效,是我国《公司法》新增加的一种公司案件责任方式,主要适用于股东会、董事会决议程序或内容瑕疵等情形。损害赔偿作为主要的民事救济方式,是各国早期对表决权救济的主要方式,但该民事责任方式在对股东表决权提供救济时,有其固有缺陷。一是股东表决权作为股东参与公司事务的主要方式,股东对通过行使表决权参与、影响公司的决策有着的合理的期待,如果采取赔偿损失的方式,虽然股东经济上得到了必要的补偿,但这与当事人企图参与和影响公司事务决策的初衷相去甚远,并不能使股东表决权得到充分的救济;二是此种救济方式对有瑕疵的股东会决议也不能提供必要的救济。股东会决议是将多数股份投资者的意思吸收为公司意思的过程,股东会决议的程序和内容必须符合法律及章程的规定,如果程序或内容存在瑕疵,则该决议不是正当的公司意思。对该决议如不提供司法上的必要救济,则不能确保公司目的的实现与公司的健康稳定发展。三是损失数额较难确定。认定股东表决权受到侵害或特定表决权不当行使后给当事人造成的损失时,损失的数额及损失与行为的关联关系均难以认:定。为此,各国法律一般都设立了股东会决议诉讼和股东会议决议撤销诉讼,允许股东诉请否定股东会决议。我国《公司法》第22条也作了类似规定,目前,股东会决议撤销、股东会决议无效也已成为股东表决权诉讼的主要救济方式。但需要说明的是,尽管股东表决权的救济方式已经从损害赔偿为主建向了撤销股东会决议、确认股东会决议无效为主的救济方式,但仍不能排除损害赔偿救济方式的适用,以及当事人在主张撤销股东会决议或确认股东会决议无效的同时要求损害赔偿。撤销股东会决议。股东表决权纠纷中,当事人可以诉请撤销股东会决议的情形主要有股东会召集程序存在瑕疵、股东会决议方法存在瑕疵二种情形。召集程序是股东会召开的准备阶段,其所要解决的是股东会由谁召集和如何召集的问题。股东会召集程序瑕疵,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召集股东会的过程中未能通知某一有表决权的股东;二是未按规定方式通知某一有表决权的股东,如非召集人召集或通知方式、通知期限、通知内容存在瑕疵等。股东会决议方法瑕疵的情况则较为多样,主要有股东会决议的表决方法和表决权的计算不符合法律或章程规定和决议过程不公正等。对于股东会的召集程序或决议方法存在瑕疵的,新《公司法》第22条第2款规定,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的会议召集程序、表决方式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股东可以自决议作出之日起六十日内,请求人民法院撤销。但如果股东在该期间内诉请法院撤销股东会决议的,应如何判处?是否只要存在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的会议召集程序、决议方法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规定,一律予以撤销?从各国立法及实践看,倾向于认为:即使股东会的召集或决议方式不当,法院也不一定要作出撤销股东会决议的判决,法院如果认为公司股东会的违法情节并不严重,而且对所做出的决议无影响时,可以驳回当事人的要求,维持股东会的决议。可见,如召集程序、决议方法存在瑕疵时,当事人诉请撤销股东会决议的主张并不必然得到支持,法院对此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法院在自由裁量时应考虑的因素一般有:股东会违法情节的严重程度,股东会违法情节对股东表决权行使的影响,受影响的股东表决权或效力存在争议的表决权对通过股东会决议的影响等。如果股东的召集、决议过程中只是存在轻微违法情节,且该违法情节并不影响

股东民主应通过购买表决权来实现 篇5

股东利益的维护者们一直在努力敦促董事会和管理层尊重股东的投票,强化董事会的独立性,在公司治理方面赋予股东更大的职能。但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股东民主本身。一般来说,股东们掌握的信息太少,因此他们无法投出明智的一票,甚至不愿费功夫去投票。即便是养老基金等道行高深的大型股东,也往往认为监控管理层的成本要超出收益,因为这方面的收益得与其他投资者分享。

这类问题的解决办法是建立一个更好的股东投票制度。我们需要建立一种制度,让那些对企业未来有更强烈看法的人能够发挥影响力,不让一小撮内部人士或“企业狙击手”将自己的意志凌驾于他人之上。在我们两人的学术研究中,我们以新兴的“市场设计理论”(阿尔?罗思(Al Roth)和劳埃德?沙普利(Lloyd Shapley)正是因为提出这个理论而获得了201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为基础,提出了一个这样的制度。我们认为,我们的“表决票平方购买”(Quadratic Vote-Buying,简称QVB)制度可以改善公司治理。下面说一下它的运作机制。

假定在一名投资者购买一家公开上市公司的股票时,他或她获得的只是分享该公司利润的权利,不拥有任何表决权;而当董事会选举或某项交易需要投票表决时,每名股东都将有权购买表决票,想买多少张都成。关键之处在于,他们必须付钱来购买每张票,想投的票越多,在每张票上付的费用就越高。更准确地说,投票的成本与所投票数成平方关系:投一票的成本是1美元,投两票是4美元,投三票是9美元,以此类推。卖表决票所得资金进入公司财库,最终以利润的形式返还给股东。

QVB背后的灵感基于一些经济推理。当一个人在选举中投票时,他们的投票通常并不反映他们在投票结果中的受益程度。一名能从一宗并购中大大获益的股东,或者一名对这宗并购的道理充分知情的股东,其表决权却与一名不知情的股东是一样的。QVB使得股东能够通过购买更多表决票来增加自己的表决权重。该制度确保了股东的投票成本与其投票兴趣大小完全成比例。这与市场的机制颇为相似:比如说,对于一件高质量产品,那些看重产品质量的人愿意支付的价格,肯定高于那些对产品质量无所谓、满足于以较低价格购买一般质量产品的人。

我们两人中的一人(即魏尔(Weyl)教授)已从数学上表明,在合理的条件下,该制度应可确保企业只会做出高效的决定,也就是能让受影响各方之收益超出其成本的决定。

如果一项并购计划能够增加公司的价值,而且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该并购计划才能获得批准。管理层和多数股股东将不能以其他股东的利益为代价来开展“中饱私囊”的交易。

因此,在最糟糕的情况下,也就是在董事明显表现不佳的情况下,知情的股东就可以通过投票的方式,开除现任董事会中表现不佳的这些董事。而在其他情况下,也就是董事表现不错的情况下,企业外部的“疯子”也无法通过劝说大多数中立股东支持自己来破坏表决。如此一来,举行经常性的股东投票就变得更加安全,从而能够更有效、更恰当地约束管理层。

表决权回避制度 篇6

关键词:董事表决权,董事表决权瑕疵,法律救济

在现代公司的发展进程中, 董事会逐渐成为公司组织机构的核心和公司主宰。公司的治理基本上由董事会进行。董事会治理公司采取的方式是召开董事会会议。就公司的重大经营事务以及其他重大问题作出决策。因此, 董事的表决权对董事决议的形成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但实践中由于程序上的欠缺, 或由于内容违反法律、法规, 或董事受到胁迫或欺诈, 或董事能力受到限制, 使董事作出的决议存在着瑕疵。这种有瑕疵的决议效力如何?怎样得到法律的救济?这些问题的存在, 不仅在司法实践中对涉及董事表决权的纠纷难以处理, 也影响到董事表决权的完整保护与科学规制。所以, 研究董事表决权瑕疵的效力及法律救济对发挥董事会的作用和制衡董事会职权, 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董事表决权和董事表决权瑕疵的法律内涵

董事表决权是指董事为履行职责而依法享有的在董事会上就法律规定和公司章程规定的事项独立作出自己意思表示的权利。它是董事基于公司委托而拥有的对公司经营管理事项进行决策的权利。从某种意义上说, 董事的表决权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职责或义务。这种权利不得让与, 当事人也不得以协议的方式或其它方式违反。

如果董事在行使表决权的过程中, 出现不符合法律、行政法规或公司章程规定的情形, 从而影响表决的效力的状态, 就是董事表决权出现瑕疵。因此, 董事表决权瑕疵是指董事在行使表决权的过程中, 因董事行为能力的受到限制, 或者表决时违背自己的真实意思或方式, 或者表决内容违反法律规定从而使表决欠缺效力。

二、董事表决瑕疵的表现

1、程序欠缺导致董事表决的瑕疵

程序瑕疵是指董事个人在行使表决权时存在的程序上的欠缺。董事表决程序瑕疵的主要情形有:

(1) 、无委托书或委托书授权不明的代理表决

董事表决权是通过董事意思表示的方式得以实现, 它通过一种积极、主动的方式进行, 将意思转换成一种语言表达。这种权利不得让与, 但可代理行使。根据《公司法》第113条第1款规定“董事会会议, 应由董事本人出席, 董事因故不能出席, 可以委托其他董事代为出席, 委托书中应载明授权范围。”由此可以看出董事表决权代理表决必须有书面委托书, 如果只是口头委托, 那所作的代理表决就属瑕疵表决。就是有书面委托, 如果委托书授权不明, 代理人代理委托人行使表决权, 也属于瑕疵表决。

(2) 、未在董事会会议记录上签名的表决

在举行董事会会议时, 董事长应当指定专门的人员对董事会会议的决议事项进行记录并做成会议纪要, 由参加董事会会议的成员在会议记录上签字, 然后予以保存。会议记录必须要有出席董事会议的董事签名。如果出席董事会会议的董事未在会议记录上签名, 不发生表决的效果。

2、内容违法或违反公司章程导致董事表决的瑕疵

(1) 、董事表决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导致的瑕疵

根据法律规定, 公司的活动不得违反国家的法律、行政法规, 也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如法国达能公司欲强行以40亿人民币的低价并购杭州娃哈哈集团总资产56亿元的非合资公司51%的股权。中方董事认为董事会根本没有做出任何董事会决议, 达能公司仅以自己单方的3名董事做出表决, 这样的表决充分显示达能公司漠视中方的权利, 严重违反法律的规定。权利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确认无效或撤销。[1]

(2) 、董事表决违反公司章程导致的瑕疵

公司章程在公司内部具有宪章式的效力。同时, 由于法律对公司章程的一些强制性规定, 又使得公司章程具有一定的对外公示力。董事表决内容违反公司章程也是有瑕疵的表决。如武汉股民张秋菊因不满上市公司“武石油”董事会公布的一份重组方案, 将“武石油”告上了法庭。原告认为, 根据武汉石油公司出示的公司章程规定, 公司董事会只负责召集股东大会并向大会报告工作, 执行股东大会决议, 管理公司信息披露事项等, 不包括拟定整体资产出售议案。董事会在未经授权, 未按法定程序便形成资产出售转让的议案, 该议案违反公司章程, 应该被撤销。法院认为, 按照被告的章程规定, 董事会不得拟定公司资产转让议案。而本案董事会未按照公司章程规定, 未经股东会授权签订资产转让协议的行为有悖于被告章程的规定。因此原告要求撤销被告董事的决议, 符合事实, 法院予以支持。[1]

3、意思不真实导致董事表决的瑕疵

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 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所作出的民事行为无效。对于董事行使表决权时如果受到欺诈、胁迫, 是否也确定为无效行为?从理论上讲, 董事行使表决权的行为也属于一种民事行为, 关于民事行为的基本理论也应该适用于该种行为。但是, 董事表决权行为是一种单方行为, 没有相对的另一方.但这并不等于说董事行使表决权不会受到别人的欺诈和胁迫。当受到欺诈、胁迫形成的表决则应构成董事表决瑕疵。

4、能力受到限制导致董事表决瑕疵

董事行使表决权的前提必须具备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如果能力受到限制即丧失或者限制行为能力, 就没有表决的能力。如果丧失或者限制行为能力是持续的, 根据公司法的规定, 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不得担任董事, 所以, 能力受到限制的董事表决一般是董事突然、短暂丧失行为能力或者限制行为能力。

三、董事表决瑕疵的效力

1、程序欠缺之瑕疵表决的效力

公司法规定董事表决权代理行使必须有书面委托, 因此, 对于无委托书的代理表决, 应认定为无效。但如果事后补上了委托书, 且不能到会的董事对代理表决的董事所作的表决表示追认, 该表决的效力如何认定?应适用民法关于代理的基本原理, 应认定为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 只要被代理人事后追认应当视为有效。如果有书面委托, 只是委托授权不明, 则不管代理人董事是否违背被代理人的董事的意愿, 应认定该表决有效。

2、内容违法之瑕疵表决的效力

公司法第22条第1款规定, 凡是内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股东会或董事会决议均属无效。但是, 董事个人表决的无效, 对董事会决议产生什么影响?这要分情况看待:第一, 个别内容违法的表决并非多数人意见, 其表决意见本身就被董事会决议所吸纳。即使该表决无效, 也不影响整个董事会决议的效力。第二, 有违法内容表决意见是董事会多数人的意见, 已被董事会决议吸纳, 但该无效部分不是董事会表决内容的全部, 那么这种情况下, 是不是整个董事会决议无效?如果决议各项内容不具有可分性, 则部分决议事项无效导致整个决议各项内容无效;如果决议各项内容具有可分性, 则部分决议无效并不必然导致决议中的其他事项无效。即就是说, 除去无效决议事项, 公司决议亦可成立的, 则其他决议事项仍然有效。[2]

3、意思不真实之瑕疵表决的效力

一方以欺诈、胁迫手段, 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时所为的民事行为无效。那么, 对于受胁迫或受欺诈的当事人个人的表决来说, 其效力是否也无效呢?董事表决权尽管是一种民事行为, 但它与一般的民事行为不同。首先, 该行为行使的是一种表达权, 行为过程中没有“对方当事人”, 该行为具有单边性, 民法中的一些规则如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等无法适用于董事表决这种特殊的民事行为。其次, 判断董事会决议的效力一般考察其程序和内容的合法性。如果不存在程序瑕疵和内容瑕疵, 只是个别董事做出了受欺诈或受胁迫的表决而否认董事会决议的效力, 则不仅有损董事会决议的稳定性, 而且也可能间接地损害与董事会决议有利害关系的公司外部人的利益。所以, 只有董事或有关利害关系人有事实和理由证明参与表决的某个董事在表决时受到了欺诈或胁迫, 这样可认定该董事个人表决无效。

4、能力受到限制之瑕疵表决的效力

如果限制行为能力的董事参加表决, 则应该减去其人数, 结果导致实际参加董事会的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董事人数不足法定最低人数标准的, 则应该属于程序违法的一种情形。因此, 除了限制行为能力的董事表决当然无效外, 还将直接导致整个董事会决议因程序违法而被撤销。

如果除去参加董事会表决的限制行为能力的董事人数, 参加董事会的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董事人数达到法定人数标准的, 根据“有效之部分, 不受无效之部分而受影响”的法理, 仅发生限制行为能力董事本人表决无效的结果, 对董事会决议不产生影响。

四、董事表决瑕疵的救济

1、董事表决瑕疵的撤回

董事表决是一种特殊民事法律行为, 有关民事行为撤回的法理对有瑕疵的董事表决同样也适用。但董事瑕疵表决的撤回需根据不同情况而定, 并非所有的瑕疵表决都能撤回。

(1) 、完全可以撤回的瑕疵表决

如果董事表决有瑕疵, 但董事会决议没有正式形成, 这时应该允许董事撤回其有瑕疵的表决。

(2) 、有条件撤回的瑕疵表决

当董事会决议已经形成, 董事要撤回其瑕疵表决必须符合一定的要求和条件:其一, 董事撤回自己的瑕疵表决必须在董事会决议生效之前。其二, 瑕疵仅限于受欺诈、受胁迫而形成的表决。内容违法、程序违法的表决董事自己不能撤回。因为无论是内容违法还是程序违法, 都有可能直接形成整个董事会决议瑕疵, 而对于董事会决议瑕疵, 董事个人无权撤回。

2、董事表决瑕疵的追认

如果说有关民事行为撤回的法理对董事表决适用, 那么有关民事行为追认的法理对董事表决同样适用。对董事作出的有瑕疵的表决, 如果确认其效力不至于导致整个董事会决议有瑕疵, 应当允许董事追认。如有重大误解而导致的瑕疵表决和董事委托授权不明由其他董事代理其所作的瑕疵表决都可以因董事追认而变得有效。

3、董事表决瑕疵的诉讼

如果存在瑕疵表决的董事会决议已经生效, 应该建立瑕疵表决诉讼制度予以救济。至于用一种什么方式提起诉讼?这要依据董事表决瑕疵的效力来划分。董事瑕疵表决有三种状态:不存在的董事表决、可撤销的董事表决、无效的董事表决。相应的董事表决瑕疵的诉讼有董事表决不成立之诉、撤销之诉和无效之诉。

(1) 、表决不成立的确认之诉

董事表决不成立的确认之诉是确认瑕疵自始不成立的诉讼。董事表决的瑕疵是程序性瑕疵, 并且是重大的瑕疵时, 才可以提起该诉讼。这种重大瑕疵一般是董事表决主体不具有决议资格;出席董事的人数或表决权数小于法定数。事实上, 一份出席数或表决数小于法定数的董事会决议是没有效力的, 无需进入诉讼程序。但如果行为人伪造会议记录, 使本来不成立的董事表决貌似成立, 权利人可以提起表决不成立的确认之诉。

(2) 、董事表决瑕疵的撤销之诉

董事表决瑕疵的撤销之诉是形成之诉, 表决在撤销之前仍然有效。自法院撤销董事表决的裁判判决生效之日起, 表决丧失效力。

意思不真实的瑕疵表决, 权利人有权可以提起撤销之诉。除了董事自己有权提起诉讼之外, 其他董事以及股东是否有权提起诉讼?这必须谨慎对待, 董事表决瑕疵影响的主要是董事个人的表决权, 对于其他董事来说, 一般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 而且如果允许其他董事起诉可以起诉撤销该董事的瑕疵表决的话, 极易损害董事会决议的稳定性, 特别是在撤销瑕疵表决导致整个董事会决议撤销的情况下, 如果再行表决, 一些董事可能会做出更加不利于公司的第二次表决。所以, 只有做出瑕疵表决的董事才有权提起诉讼。

(3) 、董事表决瑕疵的无效之诉

当董事表决内容违法或者董事能力受到限制而行使了表决权, 权利人可以行使无效之诉。无效之诉是确认董事表决自始无效。如表决内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限制或取消董事的合法权利;规避法律、逃税逃债;董事丧失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等情况下而做出了表决, 这些表决都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无法弥补的瑕疵, 因此, 为有效治理公司和维护市场的基本稳定, 应该确认这些有瑕疵的表决为无效表决。

参考文献

[1]曹荣川.董事决议瑕疵救济制度研究.硕士论文..2011:1

表决权回避制度 篇7

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平衡股东利益

所谓公司治理结构,是指所有者、经营者和监督者之间通过公司权力机关(股东大会)、经营决策与执行机关(董事会、经理)、监督机关(监事会)而形成权责明确、相互制约、协调运转和科学决策的关系,并依法律、法规、规章和公司章程等规定予以制度化的统一机制。公司治理的本质是在分权与制衡机制充分作用下,公司能够合理配置内外部各种资源,各种权力相互制约,形成良好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实现公司的有效运作。公司大会作为权力机关,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是管理决策机关(董事会)与监督机关(监事会)权利的来源。因此,若股东大会的权利充分行使,公司治理结构就会有效运作、分权制衡、有序发展。然而,基于资本多数决和一股一权股东权表决制度的基本原则,具有资本优势的大股东往往通过表决权的运用操纵股东大会,进而将公司经营决策权、控制权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中,这可能损害公司和中小股东的利益。广大中小股东因表决权的力量分散、信息不对称且获取信息成本较高,导致多数中小股东缺乏参与管理公司事务的积极性,使得股东会会议流于形式,难以制衡大股东,对董事会也失去制约。表决权信托机制能有效地将分散的无管理意识的中小股东的表决权集中起来,由专业受托人根据中小股东的意愿统一集中管理和行使。利用这一机制加强中小股东在公司事务管理中的行权比重,对大股东产生制衡作用,从而达到平衡股东利益、优化公司治理结构的目的。正如现代西方产权经济学学者罗纳德·科斯(R.Coase)从博弈理论出发所指出的,交易双方通过博弈达成的合作会给双方均带来收益。表决权信托作为中小股东维护自身利益的一种正当手段,但若其设立目的是为了联合起来操纵公司事务以牟取私利,损害其他股东利益,该信托将被视为无效。总之,表决权信托能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平衡股东利益。

担保债权的实现,便利公司融资

1. 担保债权的实现,便于项目融资

2002年9月8日,上海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推出了磁悬浮交通项目股权信托受益权投资计划:上海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以“股权信托”的方式,将其拥有的上海磁悬浮交通发展有限公司2亿元的股权委托给上海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管理和处置,同时由上海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将1.88亿元信托股份的受益权出售转让给投资者,信托期限为18个月,期满后,由上海国际集团以历史成本价收回股权,投资者取得这部分财产的信托收益,投入的资金也便得到变现。

该信托产品实质是表决权信托,即股份受益权由投资者享有,表决权则统一转让给上海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行使。通过表决权信托,上海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成功融资1.88亿元,该典型案例突显了表决权信托的融资功能。

2. 担保债权的实现,拓宽筹资渠道

我国《公司法》第24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由五十个以下股东出资设立。”实践中可能存在出资人超过法定人数的情况,如果严格遵循设立股东人数的限制,有限公司资金的筹集可能出现障碍,但若法律不限制设立股东人数,则实践中可能无法避免利用有限公司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损害广大投资者利益的情况。通过运用表决权信托制度,部分出资人可以委托受托人作为设立有限公司的股东,而自己持有表决权信托收益证书,从而合理的规避了公司法关于设立有限公司股东人数的限制,拓宽了公司设立资金的筹集渠道。并且,通过信托公司等专业机构设立公司,可以保障投资人的资金安全。同时对于不愿透露自己身份的投资者也可以表决权信托的方式运作,既便于公司筹集资产,又满足了投资者的个人需求。

3.担保债权的实现,避免公司破产

表决权信托担保功能的发挥还可以促进债权人帮助困难企业解决财务危机,避免破产。当公司陷入财务困境时,或者在公司破产重整过程中,都需要资本援助。但原有公司债权人如银行因担心投资无法回收而往往也不愿冒险继续注入资金,即使企业遇到的只是暂时的困难。在此种情况下,股东便可以通过表决权信托,使债权人或者其信赖的人获取企业的控制权,确保贷款的偿还。此时债权人与公司已成为利益共同体,一荣俱荣,因此其会有动力继续提供贷款。一旦公司摆脱财务困境,债权人不仅可以收回以前的贷款本息而且可以获得后续贷款的丰厚利息。可见,表决权信托独特的担保功能可以帮助企业获取新的贷款,帮助企业走出困境。

保有公司的控制权

表决权信托作为获取或保持控制权的工具,允许只转让受益所有权而不放弃控制权。受益人可以转让表决权信托证书,而不影响控制权结构,确保公司政策的稳定性及业务的正常运转。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公司设立

设立公司的发起人希望以最少的投资保留对公司的控制权,可以通过表决权信托的方式,将公司股票的表决权归属于自己或信任的人享有,将表决权信托证书出让给他人。发起人就可以保有公司的控制权,直至公司经营进入正轨。同时也避免了因股东意见的分歧而导致公司管理效率低下,甚至发起失败的结果。尽管这方面的应用并不多见,但表决权信托无疑提供了一种可行的保留对公司的控制权的途径。

2. 新股发行

当公司发行新股时,可能会稀释原有股东表决效力,新股东可能会利用表决权改变公司经营方向和经营策略,影响原股东的利益。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原股东可以向公众发行的股份设立表决权信托,不发行有表决权的股份,只向公众发行表决权信托的受益凭证,并且股份的表决权全部交由受托人集中统一行使。投资者依据受益权凭证只能取得股息和红利等财产性权益,不享有表决权。通过此种设计,原股东可以通过受托人谋求表决权的统一集中行使,从而保有对公司的控制权。

3. 公司重组

一个负债公司重组后,原股东股权重新分配,董事会成员要重新选举,但如果原股东就其股权设有表决权信托且信托尚在有效期内,则董事会无须重新选举,确保了管理层的稳定,控制权得以保留。

4. 防止被敌意收购

现代公司之间竞争十分激烈,不仅小公司有被吞并的危险,大公司也有可能因一时的经营不善或战略决策失误而丧失控制权,被竞争对手控制也在所不免。若事前将公司分散的股权联合起来设定表决权信托,以便统一集中行使,或者就欲发行的新股设立表决权信托,令自己信赖的个人或机构成为受托人,而使竞争公司只能获得无表决权的信托证书而无法获得新股上的控制权,从而达到阻止敌意收购或增加了竞争对手的收购难度,使其知难而退,最终保护了原股东和公司利益的目的。

5. 解决中外战略合作中控股权之争,保持本国企业的主体性

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中外公司合作发展已成为趋势,如何作为引进外资时保持我国资本的主体性,确保对公司控制权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表决权信托为此提供了便捷的解决模式。

2002年发生的“青啤股权变更案”就是应用表决权信托解决中外战略合作中控股权之争典型事例:我国最大的啤酒酿造商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和世界最大的啤酒酿造商安海斯-布希公司(简称Anheuser-Bush Companies, inc.简称AB公司)签署了战略性投资协议。根据投资协议,青岛市国资委持股30.56%(仍为青啤最大股东),AB公司持股27%(为第二大股东),剩下的42.44%的股份中绝大部分为社会公众持有。同时协议规定:A B公司对持有青啤超出20%的股份的表决权(即7%)以表决权信托的方式授予青岛市国资委行使,只保留受益权。该条协议关系到公司支配权的归属问题因此成为了整个协议最关键的一条。变更后的国有股份30.6%,虽仍处于相对控股地位,但与27%的股份相差甚小,且整体H股扩容近一倍,占总股本多达50.7%,多于国有股、法人股、流通A股之和。在我国的入世承诺中,也没有严格的外资股权比例的限定,更不享受WTO缓冲期的保护。因此,在H股全流通的市场环境下,青岛市国资委控股股东的地位会轻易易主。而青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与AB公司通过表决权信托制度克服了经济实体合作联盟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障碍———控股权之争,不仅保存了国有资本的控制权,保持本国企业的主题性,而且引进了资金、技术和管理资源,使公司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降低公司决策成本,提高决策效率

现代大型股份公司动辄就拥有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股东,一方面,广大中小股东因股权高度分散、信息不对称、管理者的道德风险以及契约的不完全性,导致多数中小股东表现出理性的冷漠,缺乏参与管理公司事务的积极性对股东权利较为淡漠而更加专注于享受股东利益,即不愿意花费时间和金钱来参加股东大会,从而行使参与公司治理的权利;另一方面,公司每次召开股东大会,都要履行一系列繁琐复杂的程序,如作出召开股东大会的决议、发出召开通知、举行会议等,这大大地增加了公司的决策成本。

如果由股东通过股权转让而将表决权授予具备良好的经营管理能力、有丰富实践经验和高素质的专业人的专业信托机构,由他们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表决,可以提高决策效率和质量。

综上,股东表决权信托是公司法上表决权的间接行使机制和信托制度的融合,是将信托广泛应用于商事领域的例证。在当今公司科学化管理中显示出了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平衡股东利益;担保债权的实现,便利公司融资;降低公司决策成本,提高决策效率以及公司控制权的获取或保有等独特的制度优势。

摘要:股东表决权信托是将信托制度与表决权的间接行使机制相结合, 在公司科学化管理中显示出了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平衡股东利益、便利公司融资、公司控制权的获取或保有等方面独特的制度优势, 广泛应用于商事领域。

关键词:信托制度,公司控制权,股东表决权,公司治理结构

参考文献

[1].贾林青.中国信托市场运行规则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10.

[2].王保树.转型中的公司法的现代.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3].熊宇翔.表决权信托运用的一个成功范例—青啤股权变更案的深层次解读.信托投资研究, 2002, (2) .

[4].梁上上.论表决权信托.法律科学, 2005, (1) .

[5].覃有土, 陈雪萍.表决权信托:控制权优化配置机制.法商研究, 2005, (4) .

戴尔:阅兵表决心 篇8

就像某些金将军总喜欢通过阅兵式来向外界传递声音或信号一样,戴尔的这场阅兵式,也让我们感到,戴尔希望借私有化完成向企业级解决方案提供者的转型,专注并完善端到端解决方案。“私有化将会加大戴尔在企业级方面的投资,同时能带来自己的变革,以便更好地为用户提供服务。”迈克尔·戴尔说,“戴尔会不断倾听客户的声音,与他们分享并一起学习,来一起应对当前不断变化的挑战。在这个过程中,戴尔会提供端到端的全方位解决方案。”

戴尔总裁兼首席商务官Steve Felice也强调,戴尔公司的目标就是成为端到端可扩展解决方案的提供者,其中可扩展是最关键的。其原因就是戴尔的方案要满足不同规模的用户,并让他们释放自己的潜力,所以必须确保方案的可扩展性。“如何做到端到端可扩展解决方案提供者,首先是这些方案具备实用的创新性,其次是解决方案必须高效、简化且具有高性价比,第三是用户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来和戴尔展开业务。”

在企业级解决方案上,戴尔这次向外界展示了针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器、专为虚拟化数据中心设计的交换机,以及面向大型互联网企业的整体机柜解决方案。戴尔公司企业级解决方案部总裁Marius Haas强调,服务器、网络、存储、应用解决方案构成了戴尔全面的企业解决方案。在他看来,当前正在进入一个融合的时代,服务器、存储与网络设备正不断地向集成化、一体化发展。企业用户因此需要开放的解决方案,不希望被某种技术锁定,戴尔就是他们的选择。

在谈到如何能够成为端到端可扩展解决方案的提供者时,Haas认为必须和核心的ISV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在以往,戴尔的确不是这些ISV的核心合作伙伴。但是在近一段时间以来,戴尔已经和这些ISV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以数据中心为例,在其日常支出中,有近75%是和硬件无关的部分产生的。而这部分正是戴尔的机会。与这些合作伙伴保持良好的合作,将有利于戴尔把握住这样的市场机会。”

在戴尔软件总裁John Swainson看来,目前软硬件紧密结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在企业系统应用方面。“这为戴尔公司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以戴尔软件来说,我们不会拘泥于传统的软硬件系统,通过购买戴尔所需要的一些技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切入到市场中。”

Swainson表示,戴尔软件解决方案的目标就是简化IT、降低用户的风险而加速实现业务。产品主要面向数据中心与云的管理、信息管理、移动管理三方面。戴尔软件解决方案的核心是安全与数据保护,其中既包含了电子邮件安全、终端安全等保护,还包含了灾难备份等方面的内容。

金将军的阅兵式总是千篇一律地高抬腿鹅式正步,看多了不免审美疲劳。戴尔的这场阅兵式,虽然没有高抬腿正步那样的夸张表演,但是从企业解决方案、服务、软件等不同产品线的集体亮相,传递出了戴尔在转型之旅上的路线图。

上一篇:顺序设计法下一篇:传感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