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舍伍德

2024-04-30

伊舍伍德(精选十篇)

伊舍伍德 篇1

关键词:舍伍德·安德森,神话原型,《纸团》

舍伍德·安德森是二十世纪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其代表作品《小镇畸人》包括了25个短篇小说。作品大多以美国中西部小镇为背景, 刻画了普通人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彷徨与无助。他们的生活单调, 乏味, 压抑且毫无生气, 精神上孤独悲伤、郁郁寡欢, 内心渴望与人交流却始终无法实现。小镇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以及情节内容反应了二十世纪美国社会、文化、历史及发展的各个部分, 是二十世纪美国的一个缩影。

《纸团》是《小镇畸人》中的第二个故事, 讲述了一位性格孤僻但却思想丰富的医生与一位高大黝黑却娴静富有的小姐的美好却短暂的感情故事。里菲医生孤苦冷清的一生被理解他的妻子点亮过, 但又如此匆匆而逝。他习惯用粗大的指节把写满思想的纸片塞进口袋, 变成圆而硬的纸团, 来掩盖他内心的花火。该文试图以神话原型批评的角度对《纸团》中的人物及情节进行分析, 通过原型意象的比对来找出埋藏在作者内心深处的思想意图。

1 神话原型批评

神话原型批评始于二十世纪初, 心理学家荣格做了开创性工作。在批评实践中, 神话原型批评力图发现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各种意象、叙事结构和人物类型, 找出它们背后的基本形式 (特别是神话原型) , 并把一系列原型广泛应用于对文学作品的分析、阐释和评价之中, 从而开辟了文学研究的新的视角和空间。

原型意象是指“远古时代就出现的普遍意象”, 人类祖先的经验经过不断重复之后, 就会在种族心里上形成所谓的积淀之物, 也就是原始意象, 他们被保存在种族成员的集体无意识之中, 并世世代代言传不止, 这样的原始意象就是原型。

原型意象具有三个重要特征:首先它是集体的或人类的意象, 其中渗透着某一民族甚至全人类的普遍意识或潜意识。其次, 原型意象是神话的或象征的意象。故事性的小说里神话意象是主流。再次, 原型意象是原始的或半原始的意象。对于它我们可以追溯到产生神话的原始或半原始的思维方式或观念。

2《纸团》中的原型分析

1) 小镇 (温士堡) 原型

《纸团》中的温士堡也就是《小镇畸人》所有故事的背景, 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美国中西部地区的小镇, 是一个充满着渴望爱与被爱的人的闭塞小镇, 这里就像是一个“失乐园”, 里面的人们在追逐伊甸园的过程中痛苦悲号。小镇中的人们渴望被理解, 渴望说出自己的心声, 却被现实的残酷所击退, 把痛苦埋藏心中, 抑或是通过各种极端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苦楚。这里“失乐园”的意象仿佛就在眼前, 小镇就是放逐人类的荒原是工业化发展以及现代化进程过快的产物, 是禁锢人们的牢笼。《纸团》中的主人公就是“失乐园”中的受害者, 在追寻着梦想的过程中被一次次打击, 把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埋藏心底。

2) 里菲医生与妻子原型

神话原型批评的代表人物费雷泽认为:“神话首先是展示灵魂本质的心理现象”。《纸团》中的主人公里菲医生是一个大鼻子、大手的白胡子老人, 骑着一匹白色驽马, 他是被小镇遗忘的老人, 内心有着优良的种子, 喜欢孤独地在诊室里无休止的工作, 建立起小小的真理金字塔, 建成了就把它们打倒。他就像是最初在伊甸园里的“亚当”, 孤独地被遗忘在自己的乐园丰富的思想无人问津, 等待有一天熟睡时, 上帝取下他的肋骨化作他的灵魂伴侣。而那位娴静的姑娘就是拯救他灵魂的“夏娃”。“冬天里, 他曾把记录在纸片上的, 他的思想的鳞爪读给她听。他读后哈哈大笑, 把纸片塞在衣袋里, 让它们去变成圆而硬的纸团。”“亚当”的原型意象便展示着里菲医生渴望被伴侣理解的灵魂本质的心里现象, 渗透着人类的普遍意识或潜意识。

3) 苹果的原型

在温士堡果园里生长着隆然有节的、歪斜不整的苹果, 苹果装在大桶里运到城市里, 苹果将在充满书籍、杂志、家具和人们的公寓里被吃掉。这里的苹果就像是伊甸园里面的智慧果人们禁不住甜美的诱惑, 跑遍冰冻的土地, 一棵棵地找过去, 摘取着苹果。这是集体无意识过程中, 原始或半原始的思维方式。但是智慧果也是人类“原罪”的开段, 偷吃禁果的人们意识到了羞耻之心的存在, 被驱逐, 便要开始尝尽人间的苦楚。于是人们便开始了在温士堡饱尝放逐的无尽的痛苦。

4) 妻子与原罪

西方文化传统中, 基督教中的天主教义渗透到西方文明生活的各个角落, 其中, 原罪即七宗罪在西方人民的思想中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七宗罪包括:傲慢 (Pride) , 嫉妒 (Envy) , 暴怒 (Wrath) , 懒惰 (Sloth) , 贪婪 (Greed) , 饕餮 (Gluttony) , 以及欲望 (Lust) 。

里菲医生的妻子在未与医生结婚之前, 因为已逝父母留下的财产得到众多追求者的不舍追随。两年来她每天都要接待求婚者, 其中有两个人不一样。其中一人是个两手雪白、身材修长的少年, 和她在一起时老是离开不了处女之贞这个话题。另一个大耳朵、黑头发的少年, 根本不说什么话, 只是设法拖她到黑暗中去吻她。夜间她梦见第一个人咬她的身体, 他的口中滴着血。这个梦她做了三次, 于是她便同另一个人有了孕。

里菲医生的妻子在和他交宜的开始之后的秋天嫁给了他, 下一年春天便死了。这正是对于触犯原罪中的 (Lust) 欲望的表现。所以里菲医生妻子之死也正是她触犯原罪后的救赎。这种原罪的原始意象体现在这里, 也正说明了集体无意识的潜意识性, 即在对待触犯原罪的人们, 作者潜意识仍为必将要以生命的代价来救赎。

3 结束语

《纸团》以简洁平实的语言描绘出了丰富的故事情节, 表现出现代人的孤独寂寞。而作者在写文章的潜意识中展现出的神话原型, 也体现了西方文化传统对文学的深刻影响, 更加体现了作者内心深处想要表达的孤苦无助感。以神话原型批评重新分析《纸团》这篇文章, 加深了对这篇文学作品的理解, 也能够从多方面的角度更加深入地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

参考文献

[1]舍伍德·安德森.小镇畸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3.

[2]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3]张黎敏.神话原型批评方法及其在中国的实践与革新[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1) .

[4]马兴暖.浅析舍伍德·安德逊短篇名作《纸团》的表现手法[J].中国校外教育, 2012 (9) .

美国加州伍德赛德中学 篇2

学校简介

Woodside Priory School位于距旧金山南35英里的Portola Valley市,学校占地面积60英亩,靠近斯坦福大学和硅谷。学校成立于1957年,是一所独立的天主教大学预科男女混合学校,具有本笃会(天主教隐修会之一)的传统,现共有三百五十多名初高中学生,兼有走读和寄宿生。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师生比例为1:6,其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为85%。全校学生356人, 其中男生193人,女生163人。

高中部有263名学生。其中来自美国西部和全世界的寄宿学生有将近50名。全学校在食堂为国际生挂起他们的国旗,致敬已经飘逸起27面国旗,其中中国学生10人。住宿学生两人一间房。学校受到TABS,WBSA,WASC和NAIS的联合认证。这里有非常温和的旧金山海湾天气,交通非常便利,距San Francisco国际机场和San Jose/Mineta国际机场都只有30分钟车程。

学校优势

学校以严谨的学术项目和大学升学率闻名于世,综合的、小班的教学模式,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很好的阐述了学校的宗旨。学校除了注重Benedictine的教育理念-学会自律和学会在集体中生活与学习,还将会努力发展每位学生在课堂,体育场,以及人际关系中潜力。学校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大学预科课程以及有竞争力的体育项目。

招生 招生过程

若想申请伍德赛德中学的某一学年,要提前一年准备申请程序。申请过程包括完成父母和学生申请表、入学测试、来自你几位现任老师的推荐信和来自你目前所在学校的官方成绩单。学校还要求申请者参加面试。申请2013-2014学年的截止日期是2013年1月17日,申请截止日期后的申请者会被列在等待名单里。只有当其他被录取的学生不来学校报到入学,学校才会考虑等待名单里的申请者。(点击“申请时间表”查看重要的申请日期和具体时间。)

我们建议申请者在申请过程中来参观校园。今年秋天有三次家庭招待会,日期和时间都很方便,因此学生的父母都可以来参加。(点击“家庭招待会”查看重要的申请日期和具体时间。)

国际学生想要申请寄宿生,也可以安排参观校园。招生办公室可以为您安排整个个人参观。关于寄宿生申请信息可以在国际学生申请页面中找到。申请初中部和高中部的学生可以在2013年1月的某一天来学校课堂听课,体验一下学校的教学模式。致电650-851-8223或发送邮件至cyost@PrioryCA.org联系招生办公室。招生人员会和您沟通,为您安排行程。2013-2014学年学费及助学金

走读学生 学费 杂费 学术活动费 总数目 $35,800 $600 $100 $36,500 寄宿学生 学费和住宿费 $52,225 杂费

宿舍损坏费用 周末活动费 学术活动费 总数目

初中部学生家庭还要付$275的户外教育项目费用和$100的七年级春游费用。高中部学生家庭还要支付大学预修课程费用。书费不包括在学费之中。

家庭也支付主要的可选的旅行,比如出国旅游或在国内旅游。基金也可以发给有资格申请助学金的学生。

助学金

22%的伍德赛德中学家庭(走读生和寄宿生)接受助学金。助学金根据需要颁发。一些特别资助的奖学金是提供当地的天主教小学毕业生和表现出极高的学术成就以及需要的高中生。超过175万美元用于助学金,大部分奖金可以支付学生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的学费及其他费用。

伍德赛德中学对“需要”的定义有两个来源。首先, 位于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的学校和学生服务处资金援助(SSS)是独立学校使用的专业组织,提供了每个申请者$600 $200 $800 $100 $53,925 的独立报告。其次,伍德赛德中学的助学金政策还考虑到额外的因素。住房成本和家庭中其他需要帮助的子女便是一个很好地例子。

个人奖金基于个人需要以及学校助学金预算基金数目。申请者家庭会在3月份同时收到录取通知书和助学金通知。在此之后学校就不会再发放奖金。学校要求家庭每年都要重新申请助学金,助学金会随着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变而调整。国际学生申请

伍德赛德学校接受国际学生已有悠久的历史。我们一直认可在校园里有一个国际多元文化社区的重要性。校园文化的国际多元化也是伍德赛德中学的与众不同之处。

国际学生有资格申请9到11年级(高中部)的寄宿生。我们不接受12年级或已经高中毕业的学生,国际学生若想申请走读生,我们不安排住宿家庭。大约20%的高中学生是寄宿生,这其中大约三分之二是国际生和三分之一是美国学生,所以你会与美国学生以及其他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生活在一起。

伍德赛德学校经美国国土安全部授权,可以为学生颁发I20文档。

申请过程

国际学生申请过程如下:

1.通过美国中学入学考试(SSAT)官网()完成标准在线申请(“SAO”)并在线提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寄宿申请者使用标准在线申请(“SAO”)。但是,如果您更希望到我们学校网站下载申请表并邮递给我们,我们也同样接受。申请截止日期是2013年1月17日。

从标准在线申请(“SAO”)中下载老师推荐表和学术成绩单表,并递送到学校负责人那里让其填写完毕。

2.如果您的母语不是英语,申请者必须参加托福考试(“TOEFL”),并把官方成绩单寄送到伍德赛德中学。学校的测试代码是2055。要想成功申请伍德赛德中学,申请者必须取得托福网考最低80分的成绩。在申请截止日期后您也可以参加托福考试,但我们必须在2月1日之前收到官方成绩单。您可在托福官网/toefl看到注册托福考试的信息。请注意我们接受托福成绩,不接受SLEP成绩。

3.您也可以参加美国中学入学考试(SSAT),需要把官方成绩直接寄到伍德赛德中学。学校的测试代码是8296。在申请截止日期后您也可以参加SSAT考试,但我们必须在2月1日之前收到官方成绩单。要想成功申请伍德赛德中学,通常申请者的平均分在2000分左右或更高。您可在SSAT官网http://看到SSAT考试的信息。

4.面试和校园参观——一些申请者将被选中在2月中旬面试。这些面试通常是伍德赛德学校老师和学生以网上视频聊天(通常是Skype)的形式进行。如果您能够参观我们的校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进行现场面试。从12月1日到3月,学校只会为递交申请的学生安排校园参观。

5.学校将于2013年3月4日邮递录取通知书。直到4月4日您才能决定是否入学。在这期间您有任何问题,可以随时咨询我们招生办公室。

6.请注意伍德赛德中学2013-2014学年的申请截止日期是2013年1月17日。申请截止日期后的申请者会被列在等待名单里。只有当其他被录取的学生不来学校报到入学,学校才会考虑等待名单里的申请者。

课程设置

英语:英语写作、文学入门、美国文学、英国文学、世界文学、电影文化等 外语:法语、西班牙语、日语等

艺术:绘画、油画、陶瓷术、摄影、雕塑、戏剧、音乐理论等

人文科学:世界历史与文化、欧洲史、美国历史、心理学、微经济学等 数学:代数、几何、微积分、概率学、统计学等 自然科学:生物、化学、物理、环境科学、天文学等 体育项目:足球、篮球、田径、越野、高尔夫、航海、游泳、网球、排球、骑马等

特殊课程

AP课程:有,21门 ESL课程:无

毕业生录取学校

舍伍德.安德森:不幸的文学伯乐 篇3

舍伍德·安德森是一位大器晚成的小说家。1876年他出生在俄亥俄州卡姆登的一个马鞍制造商的家庭。安德森兄弟姐妹共7个,他出世不久父亲便破产了,因此他在贫困中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14岁那年,安德森开始独立谋生,当过工人、士兵,后来在俄亥俄州开办了一家油漆厂是个成功的工厂主。1912年的一天,身为油漆厂厂主的安德森正在向女秘书口授一封商业信件的内容时,突然心血来潮,丢下身边的一切,只带了几块钱离家出走,跑到克利夫兰开始写起了小说。1916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出版。1919年,确立安德森在美国文学史地位的短篇小说集《小镇畸人》面世,他成为美国举足轻重的现代主义小说家。

海明威比安德森小23岁,他是通过一个朋友与安德森认识的,当时安德森正在自己事业和名誉的巅峰。尽管海明威当时只是一个发表了几篇短篇作品的“文学青年”,但安德森却很喜欢他。安德森读过海明威的作品,认为他是“一个在写作上有着卓越才华的年轻人”。

安德森对海明威的帮助首先体现在他为海明威指出的“到巴黎去”的道路。1921年9月,海明威同自己的第一任妻子哈德莉结婚。他想带新婚妻子到意大利去生活。就在他们准备动身之前的某个晚上,海明威夫妇到安德森家参加宴会。此时安德森刚从巴黎回来不久,正十分怀念在那里度过的6个月时光。他果断地建议海明威说:“错!不是意大利,而是应该去巴黎,那才是作家该去的唯一地方。”

安德森为了说服海明威,列出了一系列理由:那里房租低,物价便宜,尤其是酒便宜得要命:那是一个自由的城市,恋人可以在塞纳河畔公开接吻,没有人会觉得稀罕:公园里、路边的咖啡屋,到处都可以写作:在那里看美国看得会更清楚,比在美国写美国效果要好得多:书店,到处都是……那里有詹姆斯·乔伊斯,他正在写一部“我们这一代人里最重要的作品”;那里有庞德,一位意象主义大师;那里还有毕加索、斯泰因。总之,巴黎是中心,艺术革命的中心!安德森还答应给他的几位老朋友写信向他们推荐海明威,他说:“去找他们吧——格特鲁德·斯泰因,詹姆斯·乔伊斯,埃兹拉·庞德。这3个人会帮你在世界文学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要想有出息,“就必须永远做一个实验者,做一个探险者”!最后,他甚至连海明威夫妇到巴黎要住什么旅馆都安排好了。

经过安德森如此一番“忽悠”,海明威很快就放弃了去意大利的想法,改去巴黎。1921年圣诞节前夕,海明威怀揣着安德森写的几封推荐信,和妻子来到巴黎。

后来的事实证明,海明威在巴黎的经历成为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而安德森的推荐对海明威在巴黎的生活和写作事业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海明威在巴黎结交了庞德、斯泰因、菲茨杰拉德、乔伊斯、艾略特、多斯·帕索斯等著名作家,受到他们在生活上的关照和在写作上的指导,为在不远的将来跻身美国文坛顶级作家的行列奠定了基础。

安德森对海明威的影响不仅局限于他的这次巴黎之行,还体现在海明威的文学创作上。安德森用现代派的手法进行创作,在刻画小人物失意困惑的精神状态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美国文学中现代文体风格的开创者之一。海明威非常喜欢安德森的作品,还在自己的创作中有意模仿他的风格。他非常尊敬这位前辈,把他视为自己开创新一代文风的榜样。

但是,海明威对安德森的尊敬并没有延续太长的时间。他好强的性格使他干了不少过河拆桥的事情,攻击讽刺多个有恩于他、曾经与他关系很好的作家朋友,其中安德森算是最冤枉的一个。

安德森从来没有做过任何得罪海明威的事情,他受到嘲弄仅仅是因为一些评论家指出海明威的创作受到他的影响而已。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我的老头儿》发表之后,就有人从中发现了安德森作品的影子。1925年,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出版,类似的评论越来越多,几乎众口一词地认为海明威在模仿安德森。这样的言论是海明威无法容忍的,他起初进行辩解说:“我们的作品没有任何雷同之处。我只知道我没有受过他的启发”。说这些话时,海明威还只是个初出茅庐的新人,口气还算缓和。但小有名气之后,海明威开始对安德森的无情批判和嘲弄。他对别人说,安德森的作品“糟透了,这可能是从纽约来的一些人对他讲了过多的奉承话。”中篇小说《春潮》的发表,让他的表演达到了高潮。

安德森自成名作《小镇畸人》发表以后,逐渐放弃了以自己熟悉的美国中西部的小镇生活为写作素材,不再去探索小镇人物的心灵。他急于“同国际接轨”,用他似懂非懂的弗洛伊德的学说去描写与性有关的问题。这使得他的创作水准开始滑坡,《黑色的笑声》就是一个例子,这让海明威抓住了把柄,淋漓尽致地将安德森嘲弄了一番。

海明威仅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就匆匆忙忙写完了《春潮》。在这篇小说里,海明威用自己称之为“戏仿”的手法,模仿安德森《黑色的笑声》,无情地讽刺了这部小说在海明威看来荒唐的主题。海明威在小说中让一个印第安女人赤身裸体出入公共场所来诱惑白人,以此来攻击安德森。你不是说黑人接近自然吗?我可觉得红种人更接近自然,他们的性生活更加开放。海明威用这种方式向人们表明:我比安德森高明多了,怎么会向他学习?

海明威的嘲弄令安德森非常气愤,但这位老作家并没有针锋相对地进行还击,表现出了一位文坛前辈的宽容。可是不料海明威这里《春潮》的风波还没有结束,福克纳那边又开始发飙了。

安德森与福克纳的渊源要从1921年说起。那一年,福克纳来到纽约,在一家书店里做售货员。书店的女经理是伊丽莎白·普劳尔。伊丽莎白对福克纳印象不错,她认为福克纳是个好下属,他有自己独特的评判图书的标准,经常向顾客推荐自己喜欢的书,有时甚至会抢下顾客已经挑选好的书,塞给人家另外一本。福克纳的缺点是在找零钱上有时会犯糊涂。不久,伊丽莎白就成了安德森的妻子,福克纳也在当年年底离开纽约回到家乡,当上了密西西比大学邮政所所长(整个邮政所只有他一个人)。

1924年11月,福克纳到新奥尔良之后得知伊丽莎自的丈夫就是安德森,而且就住在这座城市,于是通过自己的老上司认识了这位著名作家。安德森对福克纳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颇为赏识他的文学才华,对他进行了创作上的指导。福克纳后来回忆说:“我从他那里学到的是,作为一个作家,你必须做你本色的人,做你生下来就是那样的人,也就是说,做一个美国人和一个作家,你无须去口是心非地歌颂任何

一种传统的美国形象……你只需记住你原来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你必须要有一个地方作为开始的起点,然后你就可以开始学着写’,他告诉我,‘是什么地方关系不大,只要你能记住它也不为这个地方感到害羞就行了。因为有一个地方作为起点是极端重要的。你是一个乡下小伙子;你所知道的一切也就是你开始你的事业的密西西比州的那一小块地方。不过这也可以了,它也是美国:把它抽出来,虽然它那么小,那么不为人知,你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就像拿掉一块砖整面墙会坍塌一样。”正是在安德森的建议下,福克纳以自己的家乡为原型,创作出了一系列不朽的“约克纳帕塔法系”小说。

当安德森得知福克纳在创作小说之后,主动提出帮他联系自己的出版商利夫莱特出版公司为他出版,这就是福克纳的第一部小说《士兵的报酬》。从此以后,福克纳不再沉迷于诗歌,走上了小说创作的道路。相对于在小说领域的巨大成功,他总是自嘲地称自己为“失败的诗人”。在“蜜月期”,安德森和福克纳经常见面,谈论文学创作,两人还分别将对方写进自己的小说中。

然而蜜月总是要结束的,随着相互了解越来越深,安德森对福克纳性格中的高傲开始有所不满。安德森虽然早已定居南方,却仍然对南方大加批评,他既骂白人也骂黑人,这使一直为自己祖先感到骄傲的福克纳心里很不好受。福克纳则对安德森出身贫寒颇有微辞,认为他身上缺少贵族气质。尤其是当福克纳的名声日益上升时,他开始批评起安德森的创作,认为他的作品中有很多与他“巨人”的身份完全不符的地方。两人的关系开始走下坡路,而最终的决裂也是由于一本书的出版。

1926年12月,福克纳做了一件自以为很有趣的事情。他和一位画家朋友威廉·斯普拉特林出版了一本书,名字叫《舍伍德·安德森及其他著名的克里奥尔人》。书里有斯普拉特林画的41幅漫画,福克纳则为这些漫画配上了文字。所用的风格也是戏仿安德森的,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是在嘲笑安德森。虽然这本书总共只印了400册,但无疑对安德森造成了伤害。像对待海明威的讽刺一样,安德森对此虽然伤心气恼,却也只是保持了沉默。但此后很长时间,他不再理睬福克纳。

伊舍伍德 篇4

关键词:舍伍德·安德森,短篇小说集《小城畸人》艺术特色

舍伍德·安德森 (1876—1941) 是美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作家。他的小说主要描述美国从战前农业化走向工业化时代中西部小镇的风土人情, 表现小镇人们在这一场工业化进程中表现出的不适应, 塑造了许多“畸人” (Grotesques) 形象, 表现出对现代工业社会的憎恨以及对逝去的农业文明的眷恋。1919年, 他的具有开创意义的短篇小说集《小城畸人》 (直译为《俄亥俄州的温斯堡》) 的出版在当时的文坛引起极大反响, 为他赢得了崇高的声誉。许多年轻人都请他帮助或指教, 而安德森也确曾慷慨、热情地提携过许多这样的年轻人, 包括后来成为文坛巨子的海明威和福克纳。自《小城畸人》后, 安德森又写过许多作品, 其中也不乏精品, 但1925年之后, 他的创作及声望均大不如从前, 几近默默无闻了。1956年, 在安德森去世15年之后, 福克纳在接受《巴黎评论》记者访问时, 称安德森是“我们这一代美国作家和将由我们的后继者继承下去的写作传统的父亲。但他还未曾得到应有的评价”。由此可见安德森的成就同当时人们对他的认识是极不相称。事实上, 若干年后, 当回顾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文学的发展历程, 人们发现, 与德莱塞、海明威、福克纳等站在一起, 舍伍德·安德森只能算是“小人物”, 但他又确实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是当之无愧的美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之一。

作为一名以短篇小说著称的作家, 安德森的代表作《小城畸人》, 是一部既可独立成篇, 又可合成一体的作品。安德森在创作中成功运用了象征、潜意识、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法使作品主题统一, 形式独特, 不仅体现了他的艺术特色, 而且对美国现代小说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象征

象征主义自19世纪中叶的波德莱尔以来, 逐渐成为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策源地。象征手法的运用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它极大地增强了小说的表达效果, 起到了锦上添花的效果。

故事背景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象征。本书中的故事大多数都发生在薄暮或夜晚, 酒堡被幽暗的夜色及泥沼的灰色笼罩时。在这个大的背景下, 作者再点缀以几棵枯木和一些歪曲零碎的景物, 便烘托出了一种破败阴郁的气氛。这种环境适合衰败人的世界, 畸人们在夜晚的保护下探索有知觉的生活。故事中的房间也是一个重要的象征, 它常常暗示着隔离和禁锢。凯特·斯威夫特总是独自呆在她的卧室中, 里菲医生独自坐在办公室, 哈特曼神父独自在教堂的钟楼里。这种象征的巧妙运用, 把一种恐惧幽闭症的氛围渲染殆尽, 使畸人心态跃然纸上。

第一篇故事《手》中比德尔鲍姆的“手”同样是统摄全书的象征之一。作为人类情感交流的工具, 他用它们抚爱孩子, 把梦送进孩子们的心灵, 消除孩子们心灵里的怀疑和眩惑;作为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它们一天中可采摘大量的草莓, 成为全镇人的骄傲。但也正是它们给主人带来了灾难:他的爱抚被人误以为是下流的表现, 差点因之丧命。比德尔鲍姆被迫把手藏起来, 虽偶尔在与乔治的交流中忘情地溜出来, 但已是惊弓之鸟, 一扫昔日风采。主人公的手忽而如有灵性, 忽而又若遭电击一般地呆滞, 结尾处手的出现更像一道电光, 刷地照亮全篇, 对主人公的命运寄予无限的同情。在约4000字的小说中, “手”一词共出现30次, 可以说, 这是对人类勤劳、灵巧、传递情感的双手的颂歌。安德森对手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曾明确表示过对手工业的依恋之情。他认为, 文化是从工人手中产生的, 手艺人是后世艺术家的始祖;没有手的劳动, 真正的文化和一切物质的产生都不可能, 因此, 《小城畸人》中时常有关于手的描摹, 如乔·韦林急于表达情感的手, 沃许·威廉身上惟一纯洁、美丽, 为他赢得全州最佳电报员称号的手, 伊诺克·罗宾逊表现美、创造美的艺术家之手, 皮尔逊和黑尔剥玉米的手, 等等, 这些散见全书的描绘像是音乐中的多声部和声, 反复烘托比德尔鲍姆的双手, 使美和美遭到不幸、被损害的主旨更加突出。因此, 第一篇故事《手》中的关于“手”的象征成为串联珍珠的丝线, 结构了全部故事, 也集中体现了作家对昔日手工业文明的依依深情。

同时, 大部分的故事也透过与其特殊意义有关的象征而得到了更进一步的解释。在《上帝的力量》中曾两次写到一幅基督伸手按在一个孩子的头上的画, 它就嵌在哈特门牧师偷窥女教师的窗玻璃上。画最初是完整的, 牧师也是纯洁无暇的, 他精心准备功课, 宣讲教义, 是受人尊敬、令人羡慕的人。画第一次出现是在故事讲到一半的时候, 它已不再完整。哈特门为了偷窥女教师打破了那块玻璃, 也损坏了那幅画。巧的是, 哈特门正好使那孩子失掉脚踵, 而此时, “一向竭力站定脚跟”的牧师也无法抗拒那躯体的诱惑, 失去了立场。画第二次出现是哈特门自认为获得上帝的启示的时候。他一拳打破了它, 妄图也砸碎自己对肉欲的澹想, 彻底扫除诱惑。可是, 当我们读完接下去的一篇《教师》时发现, 牧师能否真的修好那扇窗玻璃很值得怀疑。这幅画两次出现, 由好到残到碎, 正好喻示了牧师由纯洁到受惑到毁灭的过程。这一带有道德性的象征有效地传达了故事的主题。

二、潜意识

安德森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 擅长心理描写, 注重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 善于捕捉人们在瞬间迸发出来的强烈情绪, 揭示他们内心深处的激情。在他对沉闷的小镇生活, 病态、骚动的美国社会的表现中, 内心独白和心理分析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可以看成是美国“意识流”小说的先声。《小镇畸人》实则是一部畸人心态录。在对畸人的刻画中, 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二十世纪初期在工业化进程中, 美国人的一种普遍存在的畸型的精神意识画卷。在《小城畸人》的献词中, 作者写道:

母亲对周围生活的锐利的观察

首先在我心中唤起了

透视生活表层下的渴望

这种“透视生活表层下的渴望”即是作者所提倡的一种创作原则:透视畸人所表现的病态意识。这也无疑奠定了本书浓郁的心理分析和描写氛围。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 安德森以内心独白、自由联想、心理分析等方式对畸人残缺的、怪癖的心理活动、心理状态进行了栩栩如生的刻画和描述, 真实再现了畸人的幻灭感和失落感, 以及他们的失落和无所适从, 深化了主题。形形色色的精神畸人在苦于无人理解、支持的困惑、矛盾中, 大都以自言自语、内心独白的方式宣泄内心的痛苦, 向我们赤裸裸地展现出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几乎每篇小说都是对人物灵魂的探究, 充满着精神经验的细节, 洋溢着精神分析的光芒。

《小城畸人》的意义在于它表现了人们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思想变化和心理反应。安德森认为, 人们在生活中追寻真理, 有的人忠于爱情, 追求忠贞;有的人信仰神明。但是, 他借助于开篇《畸人志》告诉我们:“一个人一旦为自己掌握一个真理, 并且努力依照真理过他的生活, 他便变成畸人, 他拥抱的真理就变成虚妄。”某一方面的真理往往不能适应复杂的、庞大的生活实际, 从而使追求某一方面真理的人们遭受挫折。生活中的失败使人们感到困惑, 变得怪癖, 成为“心理畸人”。每一短篇的注意中心集中在一个人物生活的某一方面, 着重表现他生活中由于追求失败和痛苦所引起的心理状态变化的一个特征, 小说把这些人物集中在一起, 成为一组心理畸形人群的集锦。《母亲》中的伊丽莎白·威拉德在少女时代有着丰富的精神追求, 希望能从旅客那儿了解小镇外的世界。她企求生活情趣, 盼望死水一潭的生活有明确的变动。但没有人能理解她心里的美好信念, 孤独紧紧攫住了她的心。而当她转而求助于婚姻的尝试失败之后, 她从此成为畸人之一, 终日困守自己的卧室。她对儿子充满了爱, 渴望并幻想了无数次告诉儿子一定要离开酒堡, 而真正面对他时却失去了交流的能力。“当儿子和母亲坐在同一间屋子里, 寂静让他们俩都很难堪”。《寂寞》中的艺术家伊诺克, 以画寄托自己的思索和忧虑, 借作品表达自己对美、对生活、对人类的探索。他曾向朋友们敞开房门, 但朋友们的品评无人能切中要点。从此, 他开始“养成闭门谢客的习惯”, 终日沉浸在自己的想象和幻想构成的世界里。他的“畸形”正是由作者对他精神世界的描绘体现出来的。

同时, 安德森也是首先把潜意识写进小说的美国作家之一, 可以说是美国潜意识小说的先驱。在《小城畸人》中, 有着许多关于潜意识的描写。但情欲常常是人物意识界的一种骚扰力, 它促使人们冲出习俗的世界, 已不是单纯的情欲问题了。例如伊丽莎白·威拉德, 她的结识私情, “从来没有一次单是由于情欲而起的”。她追求情人, 同时也盲目地追求着“人生中某种隐秘的神奇的东西”。

重视心理、潜意识的发掘, 以直觉去省悟人类生活表层下的精神, 体现了安德森作为美国现代小说奠基人之一的敏锐性和超前性。

三、瞬间的顿悟

这部小说集给人印象深刻的另一点, 是安德森在作品中挣脱传统小说讲究情节、人物塑造的束缚, 追求以独特、奇妙的形式讲故事。他对故事形式的关注为其作品带来了全新的气息。在他眼中, “真正的生命史就是一部瞬间史。仅仅是在那屈指可数的瞬间里, 我们才得以存在”。安德森对于自己所说的“瞬间”并没有作太多解释, 但依据他的小说创作, 我们发现, 这些“瞬间”像是生活的一个个截面, 通过它们可以见出生活的各个层面, 它们又像是高潮, 主人公在这些“瞬间”得到对整个人生真谛的顿悟。一切生活之流都汇归于此。如《曾经沧海》中的艾丽斯·辛德曼, 因在少女时代与所爱的人有过一夜情之后, 便一生都在等待他的归来。长期压抑自己的艾丽斯, 在一个雨夜突然被“一种不顾一切的心情驱策着”, 竟赤裸着身体冲上大街, 在雨中疯狂地奔跑, 渴望拥抱街上所遇到的任何一个与她一样寂寞的人。经过这一雨夜冒险后, 艾丽斯明白了自己被抛弃的命运, “许多人必须孤寂的生和死, 即使在瓦恩斯堡, 也是一样的”。《哲学家》中的帕雪瓦尔医生在那个遇车祸的孩子死后, 故意将自己封闭起来, 倍受自责和恐惧的折磨, 最后总结出了一条自己的真理:“世界上人人都是基督, 而他们都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了。”《上帝的力量》中的柯蒂斯·哈特门牧师, 认为赤裸在床上哭泣祈祷的女教师凯特·斯威夫特是上帝的显灵, 给他“带来了真理的启示”。而贯穿全线的乔治也正是在“畸人”们的顿悟中悟到了自己的真谛:走出小镇, 做一个真正的作家。

安德森正是以他敏锐的感受力和精确的透视力, 抓住这些瞬间, 使每一篇作品的主旨进一步升华。

四、朴实简练的语言

《教师》中的凯特·斯威夫特曾对乔治·威拉德说:“假使你想做一个作家, 你得摒弃文字游戏……千万不可以只成为文字贩子。”这事实上也是安德森的创作原则。同时代的“作家的作家”格特鲁德·斯坦因对安德森有过重要影响。安德森曾花大量时间阅读了斯坦因德作品, 但尽管安德森对斯妇因女士敬慕不已, 但却并没有摹仿她那种试验性文体, 并不单纯地追求词的重复、音韵的搭配和文字游戏式的句子。《小城畸人》故事叙述中简练朴实的语言表明安德森形成了自己的语体风格, 安德森从马克·吐温那里学到的纯洁文风为他的创作增添了优美的成分。他的语言风格扎根于本土的特色, 源自中西部乡村的简朴口语体, 方言措辞自然, 平易、短小精悍的简单句在他运用自如的笔调中达到了极佳的地步。简洁、优美、质朴的语言与心理分析手法的开创合成了田园风光似的和谐曲调。安德森文体风格上的创新确实影响了一大批现代派作家, 推动了现代英语的发展速度。

对于当时的美国文坛来说, 安德森在创作手法、写作语言和作品主题上都具有现代派的艺术特色, 特别是从小说模式演变的角度来说, 他可以说是美国现代小说的先驱。他勇敢地走出中西部文化荒凉的误区, 通过其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人的异化”这一20世纪现代文学的重要主题, 打开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小说通往现代主义的道路。安德森对写作手法和技巧十分敏感, 吸纳创造了现代主义的写作手法, 如象征主义、潜意识描写、口语和散文风格文体的运用等, 这些写作技巧是他现代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而他的作品介乎于长篇与短篇的独特体裁也前瞻了现代派小说。作为一个转型期的作家, 他的作品对美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着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Anderson, Sherwood.Winesburg, Ohio[M].London:Pan Books Ltd, 1988.

[2]舍伍德.安德森著.吴岩译.小城畸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3.

[3]张强.舍伍德.安德森研究综述[J].外国文学研究, 2003, (1) .

[4]霍东克.美国现代小说的先驱——评舍伍德.安德森德短篇小说艺术风格[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5, (3) .

[5]龚培蓓.舍伍德.安德森的短篇小说创作艺术.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6, (6) .

[6]侯艳萍.论舍伍德.安德森短篇小说《鸡蛋》的艺术特色[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05, (3) .

伍德罗·威尔逊简介 篇5

宗教:长老会教友

教育:毕业于新泽西学院(现在的普林斯顿大学)(1879)

职业:教师,官员

政党:民主党

其他政府位置:新泽西州州长,1911-13

总统年薪:75,000美元/年

伍德罗·威尔逊出生于弗吉尼亚州,1856年。父亲约瑟夫·威尔逊是大学教授。威尔逊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后任教多年。威尔逊是美国“学术地位最高的”一位总统,曾在一些大学任教,并任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八年,写有不少著作。在1885年他与艾伦·路易斯axson结婚。生有三女。1915年艾伦病故。威尔逊于1915年与伊迪丝·高尔特结婚,无子女。

19,威尔逊当选为新泽西州州长。19获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占败西奥多·罗斯福获胜。他在离开学界后不久就进入白宫,是出任总统前在政界活动时间最短的美国总统。他任总统八年,执政期间推行改革,取代罗斯福为进步主义改革旗手。主张节制“私人企业的垄断”,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极力干涉拉丁美洲国家内政。改动立法,降低关税。联邦储备法为国家提供了所需要弹性的货币供应量。19威尔逊连任。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威尔逊政府避战,后来领导美国参战。他动员美国人力物力,为战争的胜利作了很大努力。于191月提出《公正与和平》为14点方案。

德国战败后,此方案为与战败国和谈方案的基础。威尔逊本人也作为总统破大荒第一次出国,出席了巴黎和会,缔结凡尔赛对德和约,是成立国际联盟的倡导人。这时,国内政治形势出现逆转,被共和党人控制的国会拒绝批准威尔逊方案,后付诸公民表决。结果,这一方案仍未完全被通过,因此,提出国际联盟的美国,却未能参加国联。由于国内政情变化及威尔逊本人突然患病,凡尔赛和约始终未得到美国国会的批准。但他获得了19诺贝尔国际和平奖。

伊舍伍德 篇6

关键词:小城畸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潜意识

舍伍德·安德森是20世纪美国的文学巨匠之一,尽管其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并不多 ,但其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容小觑,其写作风格对后世的美国文学巨匠福克纳和海明威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小说《小城畸人》出版于1919年,由独立的25篇短篇故事组成,描述了美国中西部一个虚构的小镇上普通人物的生存状态,作者改变了传统对日常生活的简单描述,转向对人物心理的刻画,折射出美国工业化时代变革的本质。小说以乔治.威拉德为主线,将一个个看似毫无关联的故事巧妙结合起来,揭露了美国工业革命初期社会形态的变迁及人际关系的冷漠化与复杂化,生动展现了畸形社会背景下小镇上一群“畸人”的生活画面。

小说一经出版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手法为世人所赞誉,尤其是八十年代后期,国内外文学评论界又出现了对安德森作品探究的高潮,使之成为美国文学史上经典之作。提及小说的创作风格,尤以对大量典型的畸形女性人物的描写为特点,这些人行走于社会的边缘,纠结于亲情、友情和爱情之间,受困于传统的道德文化和现代工业的转变和发展,时刻感受生活的压抑与落寞,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视角来捕捉小说中的女性人物特征将是一个崭新的开端。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在世界心理学界有着深远的影响,对文学创作、文学研究及美学理论也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其对意识的定义使我们更进一步去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弗洛伊德认为意识是可以察觉到的并能够认知的心理部分,意识与外部世界联系密切,潜意识是人们不能认知或没有认知到的部分,它处于人的心理结构的深层,是人们难以察觉和认识的部分。人的心理犹如一座冰山,意识只是露出表面的那部分,潜意识存在于意识表面之下。潜意识的核心为性冲动、性本能及性欲望,多通过人们不够注意的玩笑、失言、梦等方式表现出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往往被描绘为潜意识心理学,在其精神分析理论中潜意识是核心,主宰者其他心理过程,文学是被压抑的欲望,是潜意识本能的满足,文学创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某些在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文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潜意识的升华,这使得精神分析和文学及文学评论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小镇上畸人们的精神世界和行为能得到更好的理解。《小城畸人》中工业化的繁荣带给人们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荒芜,人们渴望关爱,但人与人之间却表现出无情的冷漠,对小说中的女性而言,精神上的桎梏使得她们更加成为了男权社会的牺牲品,文学创作的“被压抑”欲望和“不能满足”的愿望在小说中得以展现,这一点恰好说明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系统理论,即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一个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的结构,主要由性的冲动组成,是人们所有的热情本能和习惯对的来源,就是不惜一切代价满足自身;自我是社会的产物,是本我与外部世界、欲望和满足之间的居间者,其作用在于控制和指导本我与超越、促进人格的协调发展,是指导人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并去寻求满足本能欲望的方式,是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起到桥梁作用的复杂心理过程和心理结构;超我是人格在道义方面的表现,是理想的东西,是禁忌、道德、伦理的规范和标准以及宗教戒律的体现者。小说中清教主义的思想主导着人们的道德观。清教徒有很多原则和性方面的道德标准。为了追求精神和宗教上的目标,清教徒放弃了各种世俗的快乐。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物质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引入社会,而女性畸形心理的变化却依然受到传统清教主义思想的左右,其性本能压抑没有以合适的方式去释放。在年轻女子身上,性的愿望占据主导地位,在年轻男子身上,自私的野心的想法与性同时存在。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精神失常和精神抑郁与对性冲动的压抑有关。如果人们的性冲动在日常生活中无法得到释放,那么人们将会在性格方面不正常。在安德森笔下的小镇中的畸人们正是因为性冲动未得到释放而变成了畸人。清教主义和物质主义思想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正是生活在转型社会中的人们痛苦的原由,小镇上的人们因为“自我”和“超我”之间的畸形的“本我”,让他们感到无限的困惑甚至迷失自我,这也是美国工业化转型的一个缩影。

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应用到文学作品中开辟了文学分析的新的视角。文学创作是文艺家们把内心的冲突塑造成外界形象的过程,文学作品是通过文学艺术家的自我活动和升华而得到了塑造。升华可以除去本能欲望中被隐藏的性欲色彩,使之成为人们可以接受的形式。在《小城畸人》这部小说中,舍伍德·安德森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的潜意识心理结构理论,并结合人格系统理论,通过对小镇怪异人群的描写,解析畸人的精神世界,特别生动刻画了转型社会形态下女性的痛苦与彷徨,以及她们渴望被别人理解、被爱的强烈愿望。在对她们的同情和悲叹中,我们也体会到了作者对未来的希冀和憧憬,在充斥压力和巨变的社会大环境下,人们只有内心的强大才能不會在孤单中徘徊,在困惑中迷惘。时至今日,这部小说对处于巨大变革中的现代人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舍伍德·安德森.小城畸人[M].上海:世界图书与出版公司,2000.

[2]邱运华.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伊舍伍德 篇7

舍伍德·安德森 (1876-1941) 是美国享有盛誉、承前启后而影响深远的现代作家。他的主要作品有《温迪·麦克弗森的儿子》、《行进中的人们》、《俄亥俄州瓦恩斯堡镇》 (又译《小城畸人》) 、《穷苦的白人》、《黑暗的笑声》, 短篇小说集《鸡蛋的胜利》、《林中之死》、《马与人》, 自传性作品《沥青》、《讲故事人的故事》和《回忆录》等。美国著名评论家马尔科姆·考利指出, 安德森是“作家的作家, 是他那一代讲故事者对后一代的风格和视野都造成影响的惟一一位。”[1]安德森是美国第一位成熟的现代意义上的小说家, 曾经深刻地影响过福克纳和海明威两位大师, 可以说是大师的教师。福克纳称他是“我们这一代美国作家和将由我们的后继者继承下去的写作传统的父亲。”[2]安德森以其敏锐的艺术触角开拓了美国现代小说中彷徨、失落的“荒原”意识, 以他的艺术成就为美国文学中的现代主义指明了方向。

《讲故事人的故事》最早出版于1924年, 它是安德森一部重要的自传性作品。正如评论家雷·刘易斯·怀特所言, 这是“一个关于一位美国作家穿越自己的想象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旅程的故事, 其中包含他与其他作家的很多交往经历以及他对这些作家的印象。”[3]《讲故事人的故事》以其别致的自传写法引人瞩目。安德森凭着自己的回忆、体验、想象和直觉, 按照自身精神发展过程, 编排和描述一生的经历、事件及其影响。整个描述不求史实与细节的完全准确, 但却有人生轨迹的基本写实。与此并行不悖的, 是带有内省和神秘意蕴的心路历程。两组结合在一起, 便构成一幅能够透视出作者本人的气质和品性、描绘出他的人生历程的画卷。[4]《讲故事人的故事》从安德森一家早年在俄亥俄州的生活, 写到他经商, 最后涉及他作为作家初步成名。布罗姆·韦伯认为, “这种事实与虚构的融合产生了几部安德森最优秀的抒情散文。”[5]

《讲故事人的故事》由四章及尾声共五个部分组成, 主要讲述安德森童年、少年时代的艰辛生活, 各种各样的打工体验和参加美西战争的经历, 弃商从文的心路历程, 以及痛苦与甜蜜相伴、挫折与希冀交织的文坛跋涉的人生体验。该传记不囿于他生活场景的刻画, 而着重描写安德森精神发展的过程, 不啻为安德森的心灵自传。

《讲故事人的故事》的第一章叙述安德森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的艰辛、贫穷的生活, 其中蕴含了几许苦涩的浪漫情怀。其父欧文·安德森原为南方的公子哥儿, 南北战争时加入了北方军队, 战后移民北方并以靠制造马具和替人油漆房屋为生。他经营无方, 家庭多次迁徙, 直到1884年才在小镇克莱德安定下来。但为人十分可爱, 又生来会讲故事, 安德森正是遗传了他讲故事的天赋。其母埃玛·史密斯·安德森操持家务, 看管七个孩子。他们家庭生活非常贫困, 食物短缺, 有时因付不出房租而被扫地出门。埃玛任劳任怨, 为全家的生计殚精竭虑, 43岁时便去世。安德森写到, “那些即将走上艺术之路的人应当在贫穷中得到锻炼。”[3]埃玛设计获取数百卷心菜以备家人过冬的故事尤为有趣、感人。安德森坦言, “在很大程度上我是靠喝卷心菜汤而被养大的。”[3]克莱德小镇及其周边农场上的孩子喜欢用卷心菜来庆祝万圣节。他们从田间将许多卷心菜连根拔起, 装上马车, 晚上就恶作剧似的用卷心菜狠砸村民的家门, 然后迅速离去。当有小孩用白菜砸家门时, 母亲便大声训斥, 或手持笤帚追出家门, 惹地这些小孩反复用白菜攻击安德森一家, 安德森一家最终总会收获两三百个白菜。他们便不再为整个冬天的食物犯愁, 安德森说, “它们使我们感到安全。”[3]本章还穿插了欧文在内战中被南方军队俘虏, 随南军行进经过自家门口的尴尬经历, 以及欧文母亲、妹妹坚决反抗南军强征队的无理要求而遭枪击悲壮牺牲的场景。此外, 安德森在本章中还陈述了自己对世界人生及转型期美国社会的看法。安德森眷恋传统手工业及田园生活, 厌弃、批判工业文明和追逐金钱的现象。面对新时代, 安德森迷惘、彷徨、怀旧、幻想, 他的少年时代就此终结。

《讲故事人的故事》的第二章陈述安德森各种各样的工作体验和参加美西战争的经历, 贯穿了对工业时代的批判立场。安德森指出在新的工业时代、一切都被标准化了, 金钱成为新的上帝, 机器成为束缚和压抑人的异己力量。他自19岁母亲去世后便开始独立谋生, 先后在铁路上工作、做马童、在自行车厂工作、在芝家哥仓库打工, 他与旅店老板的女儿诺拉之间发生了友谊, 后来又与一位年轻少妇有一段短暂的恋情。安德森生来耽于幻想和想象, 他幻想自己打败了强壮的工友、征服了诺拉, 幻想自己跟随恺撒的罗马大军出征。他对美西战争抱有天真的憧憬, 渴望成为英雄;入伍后与战友一起行进时体验到一种团体的巨大震撼力量, 并反思民主、反思同志友谊。

《讲故事人的故事》第三章讲述安德森由一名成功商人到作家的重大人生转折。他曾做过广告文编写人、经营过邮购公司, 然而热爱故事、热中于词语的魅力。虽然他经商相当成功, 在当地小有名气, 但是决定抛弃外在的表面的浮华, 追求生活的真谛以及精神的满足和自由, 渴望发现事物的本质。他写到, “这是很愚蠢的事, 但是我已下决心不再做这些生意了……我做些什么呢?哦, 现在我可不知道。我要去流浪, 我要和人民坐在一起, 听他们讲话, 讲些人们爱听的故事, 将他们所想和所感觉的……”[3]

《讲故事人的故事》的第四章叙述安德森作为一名作家在文坛孜孜追求、不断探索个人风格的过程。在纽约他放弃了广告写作、向前辈作家学习、与当代作家交流, 努力寻找自己的创作材料、形成自己独特风格。这些作家主要包括凡·维克·布鲁克斯、格特鲁德·斯坦因、埃德加·李·马斯特斯、辛克莱·刘易斯、玛丽·奥斯丁、詹姆士·乔伊斯和以斯拉·庞德等。他揭露和批判了当时文艺界中的商业化倾向, 分析了纽约焦躁不安、变化无常的文化特征, 反映了美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人的疏离感的问题, 并指出机器使男人的创造力和自信心受到打击、清教伦理扼杀人的生命活力。安德森最终意识到自己有着一种追求某种事物的强烈欲望, 他要寻找生活中的美和闪光点。

《讲故事人的故事》的尾声主要讲述安德森与两位作家即保罗·罗斯费尔德和亚瑟·霍布森的交往, 意在指出工业文明和金钱至上的流俗对美国作家、普通大众广泛地造成了精神上的压抑和痛苦。安德森与保罗·罗斯费尔德之间友谊与隔阂并存。另一名作家亚瑟·霍布森前来拜访安德森, 期望得到他的指导和启发。霍布森的理想是做一名足球球员, 然而命运弄人, 他却成了一位专门写足球故事的作家。他表面上相当成功, 有娇妻爱女, 有豪华轿车、在康涅狄格州海边小镇里他有宽敞的木房和数名仆人, 但是内心苦闷、不安, 因为他深知自己成年后已经不能再活在儿时的梦想中, 足球已经不能激发他的创作灵感, 他的作家生涯已陷入了严重的危机, 他渴望寻求一种突围和解脱。霍布森离去后, 他的故事、他的影子久久地萦绕在安德森心间, 使他不能释怀, 因为安德森发现自己与霍布森何其相似, 他们都感到心灵孤寂、精神压抑, 他们都厌弃工业文明, 渴望发现生活的本质。

从以上对《讲故事人的故事》各部分重要内容的总结梳理不难看出, 安德森对世界人生、对美国社会的基本观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关于想象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划分, 二是他对传统手工业和新兴工业的截然不同的看法。这两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的, 它们是打开安德森的心灵之门的钥匙。

安德森关于人们生活在想象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观点贯穿于《讲故事人的故事》, 这一观点在他发表于1941年的《人及其想象》一文中有着更为详尽的陈述。在该文中, 他说, “我们都生活在两个平面里, 有我们称之为现实世界的东西和有些虚幻的想象世界。两条道路互不交叉, 但是想象之路常常影响现实之路。我们所有人有时生活在一条路上, 有时生活在另一条路上。我想我们更多地生活在想象之路上或者说想象世界里……想象世界与现实世界总是彼此分离……想象世界必须以现实世界为来源, 否则就会枯竭而死。”[6]他确信在想象世界里, 人们有更多的自由, 生活更有秩序, 没有绝对的是非善恶美丑观念。安德森认为, “每个人都知道想象如何深刻地影响我们的生活。正是想象驱使我们前进, 摧毁我们, 有时使人完成英雄业绩, 催生我们所有的艺术和诗歌, 产生我们所有的发明, 这些发明使得我们的生活与几代以前人们的生活有了天壤之别……人的想象力是最不为人们所理解的一种人的本质属性。”[6]正如美国评论家斯皮勒所言, “安德森接受幻想与异化……虽然在当时他只是孤身前进。”[7]“现实世界是杂乱无章、令人迷惑的、几乎从来没有明确的目的;反之, 艺术家的想象世界里有目的。”[6]在现实世界中, 人们野心勃勃, 忙于“抓捕酿私酒者”、“发明新机器”、发动和参加战争、赚钱、实现“美国梦”的理想, 失去了感受人生之美、艺术之美的能力。

安德森确信传统的手工艺使人们有机会用自己的双手触摸、感受事物, 创造生活, 保持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天然、纯朴、亲近的联系;然而, 新兴的工业文明和机器生产割断了这种联系, 使人异化、麻木、物质上富足但精神上贫乏。在安德森看来, 新型的工业秩序和疯狂的物质主义是引发现代疑难杂症的主要根源。他把视角投向由于迅速工业化而造成的美国生活道德的堕落, 再现了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时期的人们的心态和工业化在人们生活中所造成的深刻变化。[8]他目睹“出于好心设置的机器在无意中”造成“精神遗产的丧失”、“目睹了机器对现代生活的麻木作用, 激烈抗击剥夺人的个性的标准化”。[9]他认为现代美国人的应当“穿越现代生活的支离破碎的表面化的令人分心的事物, 直抵对文化所赖以为源泉的古老的手工艺的挚爱。”[3]他对当时的新兴美国反应十分敏感, 着眼于世事变迁, 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失却表示惊慌, 留恋过去那种恬静、纯朴的田园生活。

《讲故事人的故事》的写法也有独特、新颖之处。安德森说, “这些笔记并不自称为事实的记录。那不是它们的目标。它们仅仅是印象的记录、是飘过一个现代美国人的漂浮不定的思想、希望、念头的记录。可能我没有、也不会把它们付诸一种真实, 即不会以通常意义上的真实的标准来衡量它们。我的目标是忠于事物的本质。那才是我所追求的。”[3]他依靠敏感的想象力和洞察力, 捕捉一片土地或一些人物, 一种氛围或情调, 一种冲动或梦幻。这些东西看似平淡无奇, 却承载着乡愁与失落的音符, 寄寓希望与追求的躁动, 引起人们感情上的强烈共鸣。它不追求事实准确、日期无误, 在其中安德森运用自己的想象, 并按照自身心理状态重新安排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件和影响。它虽然有时与事实的细节不尽相符, 但却从某种角度更深入地反映了他本人的人生历程和性格气质, 使人更深入地了解他的情感状态和心理轨迹。

安德森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转型时期的见证人和美好事物的追求者、捍卫者, 用自己的笔、自己的故事来传递自己的声音。他的声音无论是迷茫、怀旧、逃避, 还是抗议、批判、针砭, 都是值得人们认真思考研究的。他没有拘泥于现实世界和生活表象的描写, 而是把视线从美国中西部社会的外部客观世界转向了遭受工业文明冲击的人们的内心世界, 努力刻画了那些奋斗的、挣扎的、迷茫的、痛苦的和扭曲的心灵, 开拓了美国现代小说中的“荒原”意识。他的描述更深刻地反映了生活的本质和时代的风貌。总之, 《讲故事人的故事》以生动的笔调讲述了作家安德森的心路历程, 有助于研究者更好地了解美国社会转型期间一代作家的成长史, 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美国文学和美国文化。

参考文献

[1]Cowley, Malcolm.The Introduc-tion to Winesburg, Ohio[M].London:Pan Books Ltd, 1988.

[2]Malcolm, Bradbury and David Palmers.eds.The American Novel and the Nineteen Twenties[M].London: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Ltd., 1971.

[3]Anderson, Sherwood.A Story Teller’s Story[M].ed.Ray Lewis White.Cleveland:Press of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1968.

[4]傅景川.二十世纪美国小说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6.

[5]王长荣.现代美国小说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0.

[6]Anderson, Sherwood.“Man and His Imagination.”[A]The Intent of the Artist[C].ed.Augusto Centeno.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41.

[7]罗伯特E.斯皮勒.美国文学的周期—历史评论专著[M].王长荣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0.

[8]杨金才.新编美国文学史, 第三卷[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伊舍伍德 篇8

1“美国梦”神话的历史性

美国殖民地时期, 本杰明·富兰克林从一个印刷学徒到最终成为一名伟大的实业家、科学家和商业家, 他同时还是一名文学家。他不仅在商业上获得巨大的成功, 而且也为人类社会做出来巨大贡献, 例如他在科学上的发明, 在教育和通信方面的改革, 无一不促进了当时美国社会的发展。与此同时, 他还是一名伟大的外交家、政治家, 他的努力加快了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 成为了美国开国功臣之一。从美国清教主义时期到现代, 他的成功家知户晓, 成为了“美国梦”的典型神话, 激励着每一个美国人。

也就从富兰克林的时代起, 美国人无一不对辉煌的绚丽的美国梦充满幻想。富兰克林的警言世训也成为了美国人的经典名句。只有通过勤劳、踏实、条件下, 似乎每个人最终都能够取得不错的成就。随着历史的推移, 美国人亚伯拉罕.林肯再次使美国梦增添了一道魅力四射的光环。这似乎再次确认了美国梦不再是虚无缥缈的。从一贫如洗的农场雇工、石匠、船夫到成为美国总统, 使美国人对自己的信心增强百倍, 更大的刺激了更多的人对发家致富、一夜成名的“美国梦”的极大的追求。

从美国当时的历史条件看, 从一个殖民地国家到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从一个种植业的庄园国到一个快速发展的工业国, 在从一个发展中的工业国到一个科技、经济高度发展的商业国, 这些巨大的成就和变化, 似乎都验证了“美国梦”不再是神话, 不再是虚无缥缈的传说。因此, 成功的梦想或是成名的欲望一直萦绕在每一个美国人的心头。

正是这样的社会历史下, 以“美国梦”为主题的小说成为了美国独一无二的文学题材。无论是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 还是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 还是安德森的《鸡蛋的胜利》, 无一不是对“美国梦”的成功或是幻灭进行这一主题内容的探讨。这就体现了加州大学的一位教授蒙特洛斯 (Louis A.Mentrose) 对新历史主义的理念的简明扼要的界定“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 (朱刚, 2009:385) 与此同时, Greenblatt and Gunn (1992:410) 也指出:历史的文本性首先是指:我们不可能获得一个完整的、真正的过去, 不以所研究的社会这个文本中含有的踪迹为媒介, 我们也不可能获得一个物质的存在;而且, 哪些踪迹得以保留, 不能被视为仅仅是偶然形成, 而应被认为至少是部分产生于选择性保存和涂抹这个微妙过程。而文本的历史性指所有的书写形式, 包括批评家所研究的文本和我们处身其中探究其实的文本所具有的特定历史含义和社会的、物质性的内容;因此, 我也指所有阅读模式中包含的历史、社会和物质内容。 (朱刚, 2009:385)

因此, 正是在美国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 以“美国梦”为主题的文学体裁小说应运而生, 也仅有美国这样一个环境下独特具有的。与此同时, 以“美国梦”为主题的小说也恰恰反映了美国的历史、生活和观念。在安德森的短篇小说《鸡蛋的胜利》中, 父亲是追求美国梦的一大典型代表, 而鸡蛋则代表的是美国社会的残酷现实。题目名为“鸡蛋的胜利”说明了当时美国残酷的社会现实最终压倒了“我”的父亲, 是他的美国梦最终破灭, 几乎濒临精神崩溃的边缘, 与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中的威利·罗曼一样陷入了悲惨的结局。

2“颠覆”和“抑制”的失控

舍伍德·安德森属于历史过渡时期的作家,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美国这个从农业社会发展成为工业社会, 工业化冲击了农村和城镇。这期间造就了无数新的中产阶级, 人们信仰物质上的成功 (梁英君, 2009) , 对于建设和开发新家园更是充满了热情和幻想。安德森出生贫苦, 看到的更多的是社会底层的人们执着追求成功却最终惨败的社会现实, 尤其是对于小镇生活的人们, 他用富有同情的笔调描述了小镇上一个个孤独的落伍者和绝望的失败者。 (梁英君, 2009) 舍伍德·安德森的短篇小说《鸡蛋的胜利》讲述的是“我”的父亲为了发家致富, 他原来是生性豪爽、为人善良的农民, 后来, 由于雄心勃勃的母亲对现在情况的不满, 她说服了父亲放弃农场的工作, 开始他们的养鸡、开饭店、以及父亲的鸡蛋的魔术臆想等等的一系列致富求财的行动, 但最终以惨败而告终。

舍伍德·安德森的短篇小说《鸡蛋的胜利》在塑造人物上颠覆了传统主题中“男尊女卑”的思想。所谓颠覆, 格林布拉特认为颠覆是指对代表统治秩序的社会意识形态的颠覆。 (韩素敏, 2011) 而抑制, 则是把这种颠覆控制在许可的范围内, 使之无法取得实质上的效果。 (朱刚, 2009:388) 在短篇小说《鸡蛋的胜利》中, 母亲是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有见识、有野心、雄心勃勃的教师。而父亲曾是一个淳朴、善良、简单的农民。母亲见识广阔, 她不甘于过平淡的乡村生活, 在她的要求下, 父亲卖掉了自己的马, 周末的时候也不再能骑马到镇上和来自各地的农民一起喝酒和玩乐。他对母亲的话几乎是俯首帖耳, 没有不听从的。他卖掉自己的马, 意味着他将要失去自由, 失去他自己的主见和自由空间。他放弃了农村的生活, 预示着他的自我控制空间也丧失了。他原本与世无争的质朴的心态, 将要被野心的贪欲所代替。在传统的母亲形象中, 母亲应该是一个三从四德、温柔贤淑、听从丈夫安排、不能接受教育的温柔女性形象。然而, 在此, 安德森颠覆了传统道德和阶级歧视, 小说中的母亲拥有男人一样的见识和野心, 不仅有文化, 而且还在家庭中拥有绝对领导权的地位。然而父亲却失去了男人应该有的有主见、有胆识、有文化的特点。母亲颠覆了传统女性的形象, 即是对代表统治秩序的社会意识形态的颠覆。父亲则抑制了他自我的追求, 也就没有抑制母亲的这股颠覆力量, 最终造成话语权力的缺失, 最终丧失了自我。借此也说明了:女性的自我意识觉醒了, 对于男性的压迫学会了反抗和自我识别。新历史主义者认为:把文学文本重新放入历史语境之下, 这个历史语境被界定被界定为“主要由性别、种族、阶级所决定的权利等级”;重新界定文学研究, 以一种政治活动家的方式“在意识形态上致力于颠覆权利等级这个目标”。 (朱刚, 2009:384) 在此, 安德森将女性与男性之间的权利意识的颠覆, 表明了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变化, 更说明了美国社会现实的巨大变化。

与此同时, 舍伍德·安德森还进行了主题的颠覆。从富兰克林到林肯等等的成功例子中, 美国人坚定于经过努力干劲后取得巨大成功的信仰, 希望自己也能实现自己的“美国梦”。菲茨杰拉德的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就探讨了“美国梦”不再是子虚乌有, 而菲茨杰拉德本身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成功例子。当时流行一时的辛克莱·刘易斯, 也描绘的是欣欣向荣的社会中成功的人物。安德森看到的不是那些一举成名的气派人物, 而是关注那些生活在底层的劳动人民经过奋斗后仍然绝望的贫穷老百姓, 这是一个文学主题和文化意识的反拨。他通过《鸡蛋的胜利》说明了美国梦人人都有, 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

3“自我形塑”和“协和”的失败

《鸡蛋的胜利》中“父亲”从一个快乐、善良、淳朴、豪爽和自由男性形象逐渐成为了一个野心勃勃、易怒不安、烦躁、狂热的发财致富狂。这是自我形塑的过程中, 父亲失去了自我, 没有形成协和的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格林布拉特的另一个主要概念是“自我形塑”:自我形塑是经由某些被视为异端、陌生或可怕的东西才得以获得的。而折中带有威胁性的他者—异教徒、野蛮人、巫婆、通奸淫妇、叛徒、敌基督等必须予以发现或假造, 以便对它们进行攻击并摧毁之。 (朱刚, 2009:389) 然而, “我”的父亲的主要威胁者只有一个雄心勃勃的母亲, 母亲把自己的要求和愿望强加到父亲和“我”身上, 而父亲则没有加以反抗, 而是顺从。父亲对于外在的他者, 一直都是承受, 承受到最后, 精神差点崩溃。一刚开始, 在农场的生活, 自由自在地生活, 最后结婚了之后。把马卖了, 开始经营养鸡场, 然而鸡生病, 生意也失败了。但对于这样的挑战失败他并没有重审视自我, 改变自我;而是沿着发财致富的野心一步一步扩大自己的虚荣心。结婚后的第一个他者是母亲, 他经由母亲的劝说和要求下成为了一个野心勃勃的人, 他者完完全全改变了他。第二次可以把养鸡场的失败经历作为第二个无形的他者, 然而这次失败经历并没有让他醒悟过来, 仍然幻想一些异想天开的事情, 这是他第二次膨胀个人虚荣心和扭曲的个性发展, 与自我塑造和协和的另一个极端发展。对鸡蛋的荒谬怪想, 是父亲的最后一次希望和幻想, 随着鸡蛋的破碎, 他也无形之中发展成了一个精神恍惚、荒唐而且异性华的扭曲人物形象。原文中两次提到父亲在母亲的旁边跪下, 说明他对于他者的屈服和盲从, 导致了性格的扭曲和心灵的异化。这是一个典型的自我形塑过程中的无法自我认识的失败者。

除了母亲给与父亲的压力和要求外, 父亲的第二个他者则是他的儿子“我”。虽然“我”从未要求父亲为我做什么, 但是, 父亲拥有的儿子“我”, 潜在性是儿子将来是会以他为豪的, 他潜意识上不能在儿子和妻子面前丢脸, 不能在他们面前失败, 因此, 他的这种自尊心和虚荣心成为他拒绝接受失败的这一个现实, 才有了后来的“前仆后继”的“执着”的发财幻想。全文中并没有出现父亲与儿子的对话, 但无形中, 可以体现父亲在未婚前拥有的幸福和快乐与结婚后拥有儿子和妻子的不幸与灾难进行强烈的对比。因此, 儿子是父亲的潜在性的第二个带有“威胁性”的他者。第三个他者就是乔·肯恩这类型的旅客, 他们的不理解和冷漠最终导致了父亲的精神崩溃。父亲对于旅客, 原本寄存着很大的信心, 希望通过鸡蛋来换取他们的好奇, 最终认为可以通过魔术和怪异换取成功和成名, 但是事与愿违, 没有人同情他, 最后在嬉笑中都冷漠都走了。第四个他者是父亲本人自己, 他对于虚荣的、幻想的自己一再膨胀扩大, 导致一次次无法收场, 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最终以哭泣而告终。父亲对于这四个“他者”都没有征服和反抗, 而是一再的服从, 更别谈“协和”这四个他者了。他非但没有实现母亲的梦想, 也没有成为了一个令儿子感到自豪的父亲形象, 更是一个令匆匆路过的旅客嘲笑的心灵扭曲者, 根本的原因是他没有协和他内心的真实的自我。格林布拉特的“协和”观, 其意义包括“协商、传达、调解、融合”, 用之于人物的“自我形塑”, 也就是体现出自我身份形成中涉及的各种力量之间的角逐和争斗, 以及自我在此过程中采用的策略。 (朱刚, 2009:389)

舍伍德·安德森的短篇小说《鸡蛋的胜利》中的父亲不但没有在众多他者中进行反抗和自我审视从而达到对自我的清醒认识, 而且也没有在自我形塑和协和的过程中达到自我与他者的和谐关系。这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 也是文学和历史的统一, 体现了美国梦的泡沫下, 许多人在盲目的追求中打破了身心的平衡, 贪欲和虚名成为了他们赤裸裸的追求。

4 话语权利的丧失

福柯等结构主义者认为, “历史”不再是一种客观存在, 历史的客观性或真实性只是一种幻想, 既然历史也是一种文本, 它同样是阐述对象。 (张中载, 2002:593) 福柯还强调, 话语总是植根于社会机构, 社会和政治的权利只有通过话语才能得到实施。“男尊女卑”在母系社会中并不存在。只有当男权控制各权力机构并产生男权话语时, 才出现了“男尊女卑”。 (张中载, 2002:593)

可见, 在男权社会中, 按常理, 是男人说了算。然而, 在舍伍德·安德森的人物塑造中, “我”的父亲在结婚后一步一步的丧失自己的话语权利。结婚前, 他很自由, 豪爽, 快乐和善良。婚后, 他不再快乐, 而是过着烦躁、焦虑和压抑的生活, 这完全是因为他听从母亲的话卖掉自己的马来办自己的独资企业, 要成为世界上富有的地位显赫的人的这些梦想造成的。他的妻子让他做什么, 他没有异议, 也不曾反抗。文中提到“他已经四十五了, 秃了顶, 有点胖, 长时间和母亲、鸡打文道, 他已变得习惯了沉默和烦闷”, 结婚前, 他是一个豪爽健谈的人, 婚后, 他变得沉默寡言和烦闷的人。在赚钱致富的想法中, 多半也是母亲的念头, 例如至于开饭店的想法, 也是母亲一个人的主意, 父亲却没有反对。更甚的是, 父亲在在母亲的床边跪下了, 开始像孩子似的哭。父亲的“跪”和“哭”说明了他的软弱性以及在这一个家中不再拥有话语权力。传统的家庭中, 父亲如山, 高大威猛, 说话做事决策全凭父亲决策;而母亲则是听从父亲的, 是一个相夫教子的好妻子。然而, 在此这一家庭的父母亲角色和话语权力是与传统的家庭完全相反。一般来说, 也都是女子、妻子和母亲哭泣, 而男子汉、大丈夫和父亲是不轻易掉泪的。他的虚荣心和自尊心使他一再的鬼迷心窍般地想法子来发财和提升自己的地位, 但是事与愿违, 不但做不好父亲的角色, 而且还是一个窝囊的丈夫形象。

正是因为历史的发展, 时代的变迁, 女性自我身份的觉悟, 女性话语权逐渐与男性话语权平衡, 要求与男性平等的声音愈来愈响亮。男性话语权利的丧失, 这也正好体现了工业发展下的社会, 女性的自我意识增强了。这无不体现了蒙特洛斯的理念“历史的文本型和文本的历史性”。任何文本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时代中产生, 而且都会对当时的社会现象有所反应。

5 总结

安德森所处的时代是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 其中中西部小镇迅速崛起, 铁路的迅速扩展, 工业快速发展, 与之相对应的是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巨大改变。这个时代的人们比任何时候都渴望“成功和致富”, 执着于对财富和社会地位的狂热追求。在这样的充满梦想的背景下, 舍伍德·安德森的短篇小说《鸡蛋的胜利》在中“我”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个追逐社会地位和财富的一个角色, 但由于他的话语权利的丧失, 以及在“自我形塑”和“协和”的过程中并没有与他者达到“协商、传达、调解、消融”的状态, 母亲最终颠覆了他作为男性的“统治力量”, 而他并没有加以抑制, 最终形成畸形的心里状态。父亲成为了一个典型的美国梦追求的牺牲者, 他的形象反映了20世纪初的底层的人们求财求名心切而最后化为泡沫的一个典型例子。

新历史主义进行了历史—文化“转轨”, 强调从政治权利、意识形态、文化霸权等角度, 对文本实施一种综合性解读, 将被形式主义和旧历史主义所颠倒的传统重新颠倒过来, 把文学与人生、文本与历史、文化与权力话语的关系作为自己分析的中心问题, 打破那种文字游戏的结构策略, 而使历史意识的恢复成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的重要方法论原则。 (王岳川, 1999:157)

参考文献

[1]丁健, 郭向荣.异化的人性——析安德森的《鸡蛋的胜利》[J].文学界:理论版, 2010 (9) .

[2]韩素敏.“颠覆”与“抑制”——新历史主义视野中的《弗洛斯河上的磨坊》[J].文教资料, 2011 (18) .

[3]梁旭.短篇小说《鸡蛋的胜利》中的人文关怀[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0 (7) .

[4]梁英君.从《鸡蛋的胜利》看安德森的创作风格[J].时代文学 (下半月) , 2010 (12) .

[5]罗璐.扭曲的现实真实的人生———论舍伍德·安德森的《鸡蛋的胜利》的叙事特色[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2) .

[6]王逢振, 张中载, 赵国新.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593.

[7]王岳川.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157.

伊舍伍德 篇9

关键词:小说《鸡蛋》,“父亲”,工业化浪朝,“美国势”悲剧

舍伍德·安德森是美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小说代表作家之一,他被威廉·福克纳称为“我们这一代作家的父亲”。他不仅开创了新一代的写作风格和手法,而且为小说创作开辟了一片新视野,即更关注于“美国乡村生活的心理和感情层面,尤其是生活在那里的底层人民,他们中有的生活失败,有的道德沦丧,还有的不善言辞”。[1](248)作为安德森的代表作之一,小说《鸡蛋》便描述了这样一位不善表达的乡下人,他“雄心勃勃”,渴望成功,虽然不懈努力但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这是一部“蕴含着喜剧因素的悲剧”。[2]

《鸡蛋》最早发表于1920年的《日晷》杂志,后收录于安德森的短篇小说集《鸡蛋的胜利》。这一时期,正是美国工业化进程的高潮期。内战前,美国的工业区主要集中于新英格兰大西洋沿岸中部,内战后的几十年间,工业中心逐渐转移至中西部地区,“大批的新兴工业城市兴起于中西部”。[3]小说的故事便发生在位于美国中部的俄亥俄州,那里曾经以农业为主,但是在工业化的浪潮下人民的生活在悄然发生着改变。乡村里,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经营规模化,机械农机具被引进,这些都成为了潮流,大都市的灯红酒绿不断向小城镇弥漫。无数原本生活在小乡村的人们怀揣着“美国梦”开始在这股工业化浪潮中挣扎前行。小说主人公“父亲”便是其中之一,他的种种行为看似荒诞可笑,但背后却让人心酸。

在小说开篇,那是“父亲”婚前的时光,他本是个活泼快乐的人,每周六都会骑马到镇上的酒馆喝上几杯,同来往的雇农们聊上一会儿,在酒馆里到处都是觥筹交错之声,那时的父亲毫无出人头地的念头,生活虽然平淡但无忧无虑。这段简短的介绍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波澜不惊但却透着小快乐的乡村青年的生活片断。然而结婚后的“父亲”在“母亲”的影响下有了“远大理想”,不再甘于“平庸”。他卖掉了无数次载着自己通往镇上酒馆的马,这就斩断了通往简单快乐之路,用换来的钱开始了认为能给自己带来成功喜悦的投资,但结果如何呢?十年来“累死累活”的苦心经营却惨淡收场。“父亲”也不再是那个快乐的青年,岁月的磨砺除了使他体形略胖、头发谢顶,也逐渐使他变得少言寡语、闷闷不乐。“出人头地”的梦想破碎了,他不仅丝毫未尝到成功的喜悦,而且在经历了种种艰辛后连最初那点简单快乐都不可得。这种前后对比无疑使这个悲剧收场显得格外悲凉。

“父亲”在奔向“成功”的道路上的怪诞行为让人在忍俊不禁的同时对他充满怜悯。首先是父亲在养鸡场的荒诞想法:他认为养活这些畸形“神鸡”并在全国各地展览是条不错的生财之道。虽然他竭尽全力,但这些“神鸡”是注定不可能活下来的,不过父亲并未因此放弃,他竟然用酒精将尸体保存起来,并视若珍宝。这在常人看来是不可理解的行为,然而父亲一心都是发财致富的梦想,多年的艰辛劳作不能一无所有,哪怕是多么微弱渺茫的希望也要当最后的救命稻草般牢牢抓住,即使这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当“父亲”坚定地煞有介事地将装着这个“怪物”尸体的瓶子摆放在小酒馆货架正中时,他的荒诞的膜拜式的举动让读者在瞠目嘲笑之余却为他感到无比悲哀。然而“父亲”这种令人“捧腹”的异化之举并未结束。在这个倾注最后希望的小酒馆里,“父亲”的荒诞行为终于达到顶峰。他冒出了一个想法,他要为客人们特别是年轻客人们表演助兴,他幻想着镇上的年轻人每天晚上在他的小酒馆里载歌载舞。在“父亲”的潜意识里,年轻男女们和新兴的大都市是划等号的,他们是“父亲”心里那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新兴力量的代表,只有他们才是娱乐消费的主体,和他们打得火热、靠得近才是向新时代迈进,因此他们也就成为“父亲”扬名立万的最后希望。在这样一种意念的唆使下,“父亲”的小丑式的行为最终登场了。一天夜里,他自认为的潜在客户出现了,那是一个当地商人的儿子,叫乔·凯恩。他本来只是因为火车晚点才走进小酒馆里打发时光,但被“父亲”的怪异搞得困惑不解,他甚至以为“父亲”是讨厌自己的出现。然而事实恰恰相反,乔·凯恩的到来对于父亲来说如同看到了曙光,他酝酿了许久的表演计划终于可以好好实施了。但是作为一个本就很木讷、不善言辞的人,“父亲”想要“突破自我”,突然间变得“能说会道”,绝非易事。因此在他正式表演“小丑戏”之前这一系列在凯恩眼里看似突兀怪异的举动也就不难理解了。终于“父亲”突破了“舞台恐惧症”,在说了几句和表演毫不相干的开场白后,“鸡蛋戏法”开始了。他说他能让鸡蛋站立,他费尽周章却一次又一次失败,好不容易让鸡蛋站了一会儿,却发现他的客人眼望别处。为了弥补鸡蛋站立的失败,“父亲”拿出他的法宝———那个装着畸形鸡尸体的瓶子。“父亲”还学着当年在镇上小酒馆里喝酒时见到人们打招呼那样使劲拍着乔·凯恩的肩膀以此来套近乎,本以为这一定能吸引住客人的眼球,却换来客人的厌恶和意欲离开。“父亲”强忍住心中的怒火开始了最后一搏,这一次他要将完整的鸡蛋加热并且不弄碎外壳把它装入瓶中。可想而知,在“父亲”一阵手忙脚乱后,在他自认为快要成功之时,火车进站了,乔·凯恩毫不犹豫地起身离开酒馆,这时蛋液四溅,“父亲”的愤怒也在这一刻爆发了。小说至此也临近尾声,“父亲”的荒诞闹剧即将谢幕。正因为“父亲”举动荒唐,异于常人,不合常理才为这篇小说带来了喜剧元素,但是在这喜剧色彩背后,当闹剧落幕,“父亲”拿着鸡蛋上楼颓然跪在床边决定今晚关掉酒馆时,在这种闹剧之后陡然的无声无息中让读者感到了“父亲”的无尽悲凉。那是付出十多年艰辛依然“一事无成”的悲凉,是不能被人理解的悲凉,更是“父亲”无法融入那个时代,无法理解那个时代的悲凉。

大工业时代到来了,城市化进程越来越迅猛,火车开到了小镇上,大城市的气息逐渐向周边乡镇渗透,乡村人原来那种田园式的的生活方式被打破,他们不能再按照旧有的方式去理解适应这个新时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他们必须找到新的途径去融入社会,才不至于被新时代所抛弃。“父亲”本来生活得快乐满足,然而身为小学老师的“母亲”在读了无数宣传很多从贫困中崛起的美国人的书和杂志后,促使“父亲”树立起雄心壮志,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美国的一种现状———无数的美国人在这股工业浪潮下怀揣着“美国梦”踏上了“淘金之旅”。这是潮流,这是时代要求,“父亲”不顾一切地竭尽全力去迎合,才演绎了这样一段头脑发热的闹剧。“父亲”的行为没有人理解,因为没有人会去关心他这样的“小人物”的生存状态。“父亲”的悲剧结局是时代的悲哀,也是自己的悲哀。

参考文献

[1]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

[2]申丹.从安德森的《鸡蛋》看聚焦越界的问题.国外文学, 1993, (12)

[3]何顺果.美国史通论.学林出版社, 2001.

伊舍伍德 篇10

舍伍德·安德森 (Sherwood Anderson, 1876-1942 ) , 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坎登, 是美国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在美国现代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享有非常特殊的地位。舍伍德 · 安德森是最早关注美国人内心世界, 尤其是普通美国人的内心世界, 并重视揭示美国人内心世界的美国作家, 在文学史上占据重要的位置。

小说《鸡蛋》以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的美国社会为背景, 故事主人公是社会下层人, 安德森采用了“希望——扑空——再希望——再扑空”结构, 把自己对商业主义、工业化和传统价值的态度清晰地表现在父亲在“美国梦”的驱动下奋斗、失败、直至异化的悲剧和性格变化的过程中。

一、自由与家庭的焦虑困境——亲情的疏离

被“美国梦”浸染的工业社会在情感、理智和生活上都是冷冰冰的, 是缺乏人情味的。“美国梦”首先入侵了父亲的家庭, 夺走了他原本淳朴的生活, 摧毁了父亲生活中仅有的温情。父亲遭遇追求自由幸福的天性与生活中各种伦理枷锁的尖锐对立, 他陷入自由与家庭的焦虑困境中, 最终造成亲情的疏离。

父亲个性的发展在书中有着非常清晰的描述。在结婚前, 在成为丈夫和父亲之前, 父亲“天生就是个欢快洋溢的好心人”。然而结婚后, 母亲促使父亲放弃了农场的工作, 到城里创业。儿子的到来也使父亲内心发生变化, 为了承担好父亲的职责, 他混乱了自由与家庭间的关心, 陷入了自由与家庭的焦虑之中。他们开办养鸡场, 然而十年的奋斗换来的却是鸡死厂倒闭。渐渐地, 父亲变得沉默寡言, 垂头丧气。为了摆脱困境, 夫妻二人开办了餐馆。可事与愿违, 生意并不红火。为了让生意好转, 父亲费尽心思。但是这一切的努力都没能够改变一家人的命运。作为丈夫和父亲, 他处在自由与家庭伦理困境的焦虑之中, 他以为只要给妻子和儿子最好的物质条件就是爱妻儿的方式, 他不懂得家庭对于他的伦理价值, 造成他在生活中的异化与疏离。

二、梦想与幻想的迷失困境——梦想的破灭

“美国梦”作为美国社会价值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它能够满足美国人富于幻想的伦理要求, 填补现实社会中无法实现的自我理想, 获取暂时的精神慰藉和心理满足。但是, 只有理想是不现实的, 父亲背井离乡, 接二连三投身到自己一窍不通的生意之中, 将梦想寄托于脆弱易碎容易病变畸形的鸡蛋, 甚至做出一些完全有悖本性的事情, 这终将造成梦想成为幻想。父亲旅馆的广告牌“EAT HERE”与旅馆门可罗雀的对比便是最好的验证。父亲的悲剧命运从一开始就被定位在发生在鸡身上的各种各样的悲剧上。

鸡蛋是脆弱的, 父亲将梦想寄托在鸡蛋上, 这注定了他将陷入梦想与幻想的困境, 在这一困境的焦虑之中, 梦想恶化成幻想。商业社会将梦想扭曲, 将人类异化, 而人们却对之无能为力。经历养鸡场的失败并没有让父亲气馁, 反而愈发雄心勃勃, 甚至想到娱乐食客的点子, 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实现“美国梦”。正是父亲盲目的想法导致他荒谬的行为, 并最终用自己的双手将梦想捏碎成幻想, 在二者的伦理困境中迷失。

三、价值观与现实的冲突困境——人格的分裂

父亲梦想成为商业社会大众所认同的角色, 但他就像脆弱易碎的鸡蛋, 在缺乏人性的商业丛林法则只中逐渐迷失。父亲逐渐丧失了决定自己行为能力以及判断价值的标准, 直至异化为生产机器和消费机器。

父亲绞尽脑汁摆弄鸡蛋, 试图完成戏法, 甚至可以说他是在和鸡蛋对抗。在现实的冲击下, 父亲的心理逐渐失衡。父亲是一个自尊心极强、自爱甚至自恋的人, 他的畸形不在于他的惊恐与畏惧, 而是因为他所遵从的价值观的崩塌。“鸡蛋碎在了手上”父亲最后的崩溃是因为乔的嘲笑, 他的价值观被彻底摧毁, 父亲人格分裂, 鸡蛋胜过了人类, 从另一个角度讲就是承认了“美国梦”对人性的扭曲与扼杀, 父亲人格分裂便是必然结果。

结语:

《鸡蛋》展示了在现代工业社会中一些人在追寻“美国梦”的过程中经历的种种波折, 而最终不能免于失败的事实, 揭示了美国工业化社会的进程中物质至上的观念对人们心灵的腐蚀, 造成人的异化与疏离。这不仅是父亲的悲剧, 是父亲这个家庭的悲剧, 更是普通大众在现实社会中各种伦理困境下被毁灭的悲剧。作者深刻揭示了社会伦理遭受破坏后的悲剧, 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中精神危机和人格发展的担忧也给现代人的价值追求提供借鉴。

摘要:舍伍德·安德森是最早关注美国人内心世界, 尤其是普通美国人的内心世界, 并重视揭示美国人内心世界的美国作家。本文基于文学伦理批评的方法, 分析《鸡蛋》中父亲遭遇的伦理困境, 对于其在自由与家庭的焦虑困境中亲情疏离, 在梦想与幻想的迷失困境中梦想破灭, 在价值观与现实的冲突困境中人格分裂的三个方面进行解析, 探究父亲在这些伦理困境的挤压下从一个快乐的农民沦为一个畸形商人的过程。

关键词:舍伍德·安德森,《鸡蛋》,父亲,文学伦理批判,伦理困境

参考文献

[1]George Plimpton.The Art of Fiction No.12 William Faulkner[J].The Paris Review, 1956 (12) .

[2]杨金才.新编美国文学史 (第三卷)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3]陈立华王娜孔令达.新编20世纪美国文学选读[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3.

[4]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探讨[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

[5]R·T诺兰等伦理学与现实生活[M].姚新中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8.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伊舍伍德】相关文章:

上一篇:社会公益活动下一篇:企业并购整合的关键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