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热

2024-04-30

公务员考试热(精选十篇)

公务员考试热 篇1

随着对政府依法行政与服务公众水平要求的提高,对政府公务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形下,大批高素质人才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公务员队伍,有利于政府依法行政与服务公众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这个角度来看,出现公务员考试热,无疑是一种好现象。

与此同时又需看到的是,尽管对公务员具有一定的素质要求,但公务员所提供的是一种公共服务,对多数公务员并不要求其具有某一领域与方面的专业技术才能,这样一来也就会造成不少人才进入公务员队伍后无法发挥其专业技能现象,一定程度上造成其所研习的专业技能的荒废。另一方面,众多研究机构与企业又对高质量专业技术人才求贤若渴,而在公务员考试热之下,大量高质量专业技术人才进入公务员队伍,会造成能够供给研究机构与企业的高质量专业人才数量减少,从而不利于研究机构与企业招聘到其所需要的高质量专业人才,不利于各领域专业研究水平的提高与更多企业的发展壮大。

另外,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尤其需要有更多的人创业,以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源头上缓解就业形势严峻态势。而各类高质量专业技术人才恰恰是最具有利用其“知识资本”创业潜能的人群之一,这部分人才大量进入公务员队伍,显然不利于创业的增多与扩大,自然也就会不利于就业机会与岗位的增多,不利于就业严峻形势能从源头上得到缓解。

浅论公务员考试热 篇2

公务员,顾名思义是公共服务人员,在1993年以前,我国很少有“公务员”这个说法,也没有真正意义的公务员。在正式施行公务员制度之前,中国实行的是干部制度,但干部制度缺乏着具体的管理制度,因此我国开始思考别的制度。1993年8月14日国务院令第125号发布,1993年10月1日正式实施《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自此开始,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正式建立。也正是从1994年开始,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公务员考试,不过范围很小,尚未全国普及。2002年以后,公务员考试热度逐年升温,录取率由原来的十几比一到最近的几百比一,难度堪称中国第一考,但从收入,稳定,权力,社会地位,人脉等方面考虑,这几年大量的学子报考公务员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流行趋势。

摘要:公务员 考试热 制度 录取率 收入 稳定 社会地位 人脉 流行趋势

最近几年,公务员考试正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学子参加公务员考试,然而录取率是越来越低2005年中央国家机关考试报考合格人数与录用的人数比例平均为37:1,其中38个部门职位的报考与拟录人数之比超过100:1,9个部门的报考人数与拟录人数之比超过200:1,,5个部门的报考人数与拟录人数之比超过1000:1。

纵观最近几年的公务员考试人数与录取情况,2011年报考人数1415138人,录取率

1.57%,2010年,报考人数1468394人,录取率1.44%,2009年报考人数1040000人,录取率1.28%,2008年报考人数800000人,录取率1.67%,2007年报考人数535574人,录取率

2.38%。从中发现参加公务员考试的考生越来越多,公务员考试进入“热”状态。

一、公务员考试热原因分析

1、公务员的福利、待遇好

首先是公务员职业稳定。虽然公务员在考核中,连续两年被确定为不称职的予以辞退。可从目前情况来看,考核不称职的公务员较少,即使有人第一年考核不称职,第二年他也会想办法调整状态,使自己称职。所以目前离开公务员队伍的,除个别自动离职外,就是违法乱纪被淘汰的,因考核因素被辞退的微乎其微。其次是公务员待遇高,各种保障体系健全。公务员按照国家规定享受地区附加津贴、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岗位津贴等;按照国家规定享受住房、医疗等补贴、补助;在定期考核中被确定为优秀、称职的,按照国家规定享受年终奖金;工资按时足额发放。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老有所依,公务员退休后可以领取在职时一样的工资。

2、就业形势严峻

最近几年,由于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及教育制度的弊端,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所以在如此恶劣的就业环境面前,找一份如公务员这样待遇优厚,环境稳定,发展前景光明的工作显得尤为珍贵。

3、权力思想的遗留

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着强烈的“官尊民卑”的“官本位”思想,在中国五千年封建礼教传统文化熏陶下的群众,都向往当官。如今的社会现象在人们脑海中形成一个共识:没钱的怕有钱的,有钱的怕有权的,因此国家公务员成了众多人的追求。同时,公务员社会地位高是大家公认的,也是“官本位”思想影响的结果,今天很多人同样认为,当公务员可以获得比其他工作更高的精神享受。因为一个方面公务员多身处权力部门,手持公共权力的支配权,这为他们提供了权力寻租的机会。另外一个方面还体现在其他行业无与伦比的独一无

二的公权力上,并不是说公务员利用公权力去为自己谋私利,而是强大公权力折射出的美丽光环起作用。对于广大的刚踏入社会的学子们来说,与其说他们了解公务员职业,不如说他们是羡慕公务员这个职业,实际上他们是对公务员权力和荣誉的一种向往。

4、考生的盲目跟风的心态

“跟风心态”一方面表现在公务员考试带有盲目性,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群体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窘境。公务员的职业在社会中处于强势地位、占据大量资源、竞争机制不健全、缺乏淘汰机制。激烈的竞争以及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可利用的资源十分稀少,使得大学生想尽快摆脱这种“漂泊”,追求一种很稳定且资源相对很丰富的“铁饭碗”。考生还存在“唯利是考”的价值取向,跟着其他人向稳定的收入走。

5、家庭因素

很多考生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期望孩子有稳定的工作,以后生活无忧,所以,一直鼓励孩子报考公务员。

6、机会均等,条件简单

公务员的要求不像军人那样严格,没有身高,年龄,视力,外形的限制,这令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参加公务员考试,并且每个人的机会是均等的。

二、公务员考试热的利弊

1、有利的方面:

由于公务员考试采取的是考试制度,对每个考生的要求与机会是均等的,因此考试结果主要是看考生的实力,这就要求考生自己努力学习相关方面的考试内容,有利于考生的自主学习,也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

2、存在的弊端:

公务员考试过热会引起就业失衡,人才过于集中,整个社会的人才资源配置失调,同时,国家每年公务员考试都要耗费很大的选拔成本,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

1)资源浪费

公务员考试耗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其中,既包括国家为此付出的大量选拔成本,也包括参考者付出的时间、精力、金钱,甚至压力、努力等个体成本,个别职位千人竞争一岗现象更是代价巨大。公务员考试过热导致考试经济发达,社会资源耗费严重。

2)人才配置不合理

公务员调动了大部分的人才,不少理工科博士却争做公务员,理工科硕士报考公务员更比比皆是,这是对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如果这种状况长期持续,可能出现政治领域人才堆积并大量剩余,科技领域等人才缺失,其结果必然是加剧内耗。

3)大学生就业观念越来越出现偏差

公务员的稳定,好待遇,使得大批的高校毕业生投身于公务员的考试中来。这就影响了他们正常的毕业、就业和创业。现代社会本是一个全民积极创造财富的社会,广大的毕业生毕业后应该投身于社会财富的创造中来,然而事广大的优秀学子的选择却是选择有稳定收入的工作,倾向于公务员这个“铁饭碗”。

4)权力思想更加严重

受封建社会的“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公务员职位受到公众的热烈追捧。“官本位”强调以官为本,唯官独大,官位不但成为决定权力配置和利益分享的唯一标准,甚至也成了衡量一个人事业成就和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在“官本位”的强力导向之下,众多社会成员为获得当官的资格,先是千军万马过公务员考试的“独木桥”,接下来又千方百计追求仕途上的步步高升。各种跑官要官的“潜规则”、买官卖官的腐败伎俩很可能愈演愈烈,社会风气将受到更大的毒害。

三、正确处理公务员考试热

1、引导考生有正确的权力思想

国家需要在公务员管理中加入更为致密的监督网络,严格约束国家公务员的职务行为。因为不少人是怀着权力和经济收益目的选择进入公务员队伍的,没有谁能保证他们不会滥用权力、以权谋私;如果放松了监督,公共权力就可能沦为他们谋取一己之私的工具。

2、改变公务员“铁饭碗”的现象

很多考生考公务员就是因为公务员的收入稳定,待遇好,是货真价实的“铁饭碗”,要改变公务员考试热的途径之一可以从打破公务员“铁饭碗”的格局入手,让公务员与非公务员一样,面临着一样的就业风险,取消公务员“稳定”的专利。

3、正确引导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这几年,随着国家扩招政策的不断实施,大学生就业市场压力不小,但与我国目前人才规模偏小的现实相比,扩招政策显然存在积极作用的空间。问题在于,与招生数量的急剧扩大不相适应,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职业评价尺度却修正得很不够,因此需要纠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偏差,引导大批青年学生到国家、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同时,政府应重视创造就业岗位,帮助更多大学生就业。

4、加大力度纠正考生的心态

充分利用现代传媒与舆论的宣传工具,批判功利主义思想,积极宣传无私奉献、职业平等、埋头苦干等健康向上的心态。

参考文献

1、佚名,关于公务员考试热现象的研究,2012.6.132、贾宇,如何看待国家公务员考试热现象,光明日报,20083、吴宁,如何看待公务员考试热现象,光明日报,2008.11.34、佚名,如何理性地看待炙热的国家公务员考试2013年百度文库

再议“公务员热” 篇3

公务员热已经持续了20多年了,期间偶有降温,但持续时间很短,随后一直是高温不下。记得青岛市首次招考机关干部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基本是1:4左右的竞争,虽也激烈,但没呈现白热化。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出现了十几个人甚至二十几个人竞争一个名额的“残酷”局面。等到本世纪,千人争夺一个职位的“惨烈”局面终于登场。公务员成了趋之若鹜的竞争目标,谁能进入这支队伍,不亚于拿到了博士学位。

公务员的好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用一句话表述清楚。但公认有三点:一是稳定。基本属于“铁饭碗”型的。只要不违反规定,不犯不可原谅的错误,年终评比合格以上,就可以稳坐该职位。二是社会地位高。同为社会职业,公务员远比企事业单位的员工有优越性,更不要说个体私营者了。不亮身份则罢,只要亮,哪怕你是私营企业的老板,在人们眼里也不如一个普通公务员地位高。三是隐形权威和实惠令人羡慕。公务员特殊的职业特点,加上社会风气的缘故,有许多摆不到桌面,却有约定俗成的潜在权势和实惠裹身,让其他行业无法比拟。灰色收入是一方面,打个电话,写个条子,托个人情,说几句有分量的话,这些看似简单,随意而为的琐事,其实自始至终贯穿着权力的影响,更让其他人望尘莫及。

显而易见的优势,令人羡慕垂涎的待遇,千军万马争走公务员这个独木桥,实在是不为怪。然而,为什么突然间降温了呢?

我想,这应该只是一个偶发现象,仅凭目前的数据得出结论,恐怕为时过早,更何况这里面有诸多的原因。首先,招录总人数减少。与往年相比,各地招录的人数做了下调。这主要与政府职能转变、精简机构有直接联系。新一届中央政府已明确表示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各地按照中央的部署,都在压缩和减少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在这种情况下,招录自然要受到数量控制。其次,目前的待遇并无太大吸引力。公务员确实稳定,但比之其他行业的收入,却不敢恭维。一个年轻的大学生考进公务员,每个月也就3000多元收入。如果不递涨,干上几年还是如此。而现在绝大数地方,公务员工资基本没涨,即便有涨,幅度也不大。有限的收入,跟一些人的期望值有很大的落差。许多年轻人讲究实际,哪里挣钱多往哪里去,公务员可能不再是他们的第一选择。最后一点,就是中央八项规定下达后,对公务员的“管束”越来越严。灰色收入和隐形福利的途径基本被堵死,管理规范、权力公开、行为受制,头顶上“紧箍咒”越来越多,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以至于有些公务员产生了“逃离”的想法。再加上媒体报道有所“渲染”“夸张”,有形无形地降低了一些人的热情,报考人数下降也是情理之中。

公务员热会不会因此而降温,甚至出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南方一些城市,曾一度流传过的“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去当公务员”那种特殊现象呢?只要政府的体制不变,职能不改,公务员的优越性就不会丧失。中国法治建设正在紧锣密鼓推进,行政管理日渐公开透明,但毕竟有个过程。若改革没有深入实施,则公务员依然还具有相当的吸引力。中国人传统的“官本位”意识拿到这里仍有很大市场。此外,长久形成的公务员“高人一头’’的观念,牢牢占据一些人的思想。虽然消除体制内外差异已是大势所趋,但总有部分人心怀侥幸。“职业崇拜”依旧是有些人的追求,绝不会轻易放弃进入公务员的机会。

凡事转变都有个过程,公务员招录也是如此。但持续时间如此之长的这种“轰轰烈烈”的状态,实在令人担忧。确实应该引导和采取一些办法措施,让更多的人趋向更多的选择。一个国家,每年有如此多的高等院校毕业生走进一个胡同,值得深思。

公务员考试热 篇4

1.1 科举制度与“科举热”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统治者为选拔官员而建立的一种考试制度。始创于隋,建立于唐朝,经过宋、辽、金、元、明,直至清末,其与中国封建王朝一同消失,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一千三百年。科举制度对我国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方面影响极大。

科举制度是继察举制、选官制之后的一项民主选官制度,其公平、公正为中国封建社会官僚阶层的上等人地位和权力的行使奠定了合法性基础。明朝甚至明文规定:所有文官官职必须通过科举考试,不通过者不得授予官职。

科学制度的正式建立标志着“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价值取向的确立,由此步入仕途则意味着进入正途。“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成为封建社会中华民族的座右铭。在这种价值观的引导下,所有书生均被赋予光宗耀祖的使命,从小立志通过科举改变家族命运,以光大门楣。

1.2 科学制度下的科举热驱动力分析

科举考试的成功能为参考者带来政治、经济、家族、社会等多方面的实际利益。步入仕途即拥有政治权力,权力则衍生出经济、家族、社会利益,这一整条利益链才是中国传统科举考试的推动因素。

(1)政治特权是科举考试的基础性推动因素。中国传统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者选拔官员的一种考试制度。从这一角度看,科举制度是一种政治制度。科举考试实际上是政治的产物。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基础是儒法两大家文化思想,科举考试的内容即四书五经,使得儒家思想和孔孟言论成为每个读书者必修的功课。儒家经典成为中国封建统治者的行为指南,也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内容。也就是说,深悟儒家文化是进入仕途的通行证。一朝为官则获得至高无上的政治地位或特权,从九品官员到一品大臣,政治权力依此递增。政治权力则衍生出经济、社会、家族、婚姻利益。

(2)经济利益是科举考试的主要性推动因素。对于参选者来说,科举不仅能使参选者获得政治特权,而且能给参选者带来经济利益。宋真宗在《劝学文》中说:“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出身寒微者十年寒窗苦读,获得治国平天下的学问,有了学问就能通过科举,通过科举则能获得政治权力,而一旦获得权力就获得了“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这正是科举及第后获得经济利益的真实写照。

(3)家族声望是科举考试的衍生性推动因素。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传说汉朝淮南王刘安修炼成仙后,剩余的药留在院子里,鸡和狗吃了,也都升天。这个典故被用来比喻一个人升官,他周围的人也跟着得势。“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成为封建社会的民族座右铭。中国封建社会,稍有天赋者都被赋予兴旺家族的使命,在这种价值观的引导下,所有书生均被赋予光宗耀祖的使命,从小立志通过科举改变家族命运,以光大门楣。可见,科举不仅能够成就读书者个人,更重要的是,能够改变整个家族甚至是几代人的命运。

(4)社会地位是科举考试的外部性推动因素。科举制度下,读好书即能做官。士,绅士或士绅位于四民(农、工、商、士)之首,即通过科学考试而获得功名的人。平民百姓可以通过科举获得高于农工商的社会地位,士人高于民众,获得世人敬仰,从精神上被贵族化。换言之,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层级为:农民、工人、商人、官僚。士属于官的行列,与百姓(农、工、商)区分开,士属于一等公民。显而易见,成为士绅或绅士是平民百姓的最高理想,成为士则意味着迈入一等人的行列。由此可见,进入社会最高阶层的是科举考试的最重要的外部推动因素。

综上所述,在中国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是一种普遍的价值观念。“学则庶人之子为公卿”,平民百姓意识到“子不读书,官从何来”,读书是为了应举为官,为官的目的则是为了获得政治特权、经济利益,改变家族民运,跃入贵族行列。换言之,个人、家族利益才是科举考试的驱动力。

2 中国当代公务员制度下的“公务员热”驱动力分析

2.1 公务员制度与“公务员热”

公务员制度,顾名思义就是以考试形式录用国家公务员的一项制度。我国1993年确立国家公务员制度,确立公务员制度的目的是将公务员考试纳入法律制度框架,为政府选拔人才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2006年我国颁布公务员法,标志着我国的公务员录用考试进入法制化和科学化的时代。

从目前来看,公务员考试的实质是从受过高等教育人群中选拔精英,以充实我国公务员队伍。近年来,公务员考试成为位于高考之后的第二大考试。当前我国的公务员考试特点有三。第一,精英选拔模式。当前我国公务员考试的录用对象基本上是接受高等教育的有大学本科学历以上水平的人,大学生固然是社会的知识精英,而公务员考试则从精英中选拔精英。第二,大规模阵营。我国公务员考试规模浩大,每年全国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的人员数量接近一百万,省级公务员考试除外。第三,形式内容多样化。笔试科目《行政能力测试》可谓是百科全书,考试内容包罗万象:数学、物理、化学、逻辑、法律、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历史学等等。面试的形式也比较多样化,有结构化、非常结构化,压力面试、非压力面试等等。

2.2 公务员制度框架下的公务员热驱动力分析

当前公务员考试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公务员考试热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笔者认为当代公务远考试的背后同样存在利益链,即外部推动力、根本性推动力、衍生性驱动力。

(1)社会精英地位是“公务员热”的外部驱动力。陆学艺在《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中将当代中国社会划分为十大阶层五大等级,以职分类为基础、以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物质资本的占有状况为标准划分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基本形态。位于十个社会阶层排行榜首位的是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位居五大等级(上层、中上层、中层、下层、底层)一、二位同样有国家机关领导干部(高层领导干部位居第一、中层领导干部位居第二)。换言之,国家机关管理人员和领导干部位于社会分层金子塔中上端。古语云: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兴学重教是我国的一种普遍的社会风尚,中国社会上上下下,都崇尚读书。读书的目的是拥有人力资本,有了人力资本就能换得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政治资源是社会资源的基础,政治资源的获得途径是成为政府工作人员,显然,公务员考试是跃入社会中上层的重要路径之一。成为公务员即步入官途,步入官徒即有望成为中、高级领导干部,成为中、高级领导干部则跃入金子塔上层。可见,拥有较高社会地位是公务员考试的直接推动力。

(2)物质资本是“公务员热”的基础性驱动力。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这五种需要由低到高逐层推进。低层次需要基本满足后就会产生高一层次需要。生理需求是指物质和健康需求。物质需求是基础性需求,物质资本是投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基础。公务员属于国家政府在编人员,不仅与固定的工资收入、还有比较好的福利待遇。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可以继续创造文化、体力、智力资本和关系资本。可见,物质资本是当前公务员考试的基础性驱动力。

(3)社会资本是“公务员热”的衍生驱动力。这里所说社会资本属于个体社会资本的范畴。个体社会资本是指“个人拥有的被用来实现个人目标的社会资源,包括个人所拥有的人际关系和成员资格,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个人的社会生活能力。它意味着个人的社会安定关系网越广,个人所具有的社会身份越多,他的社会资本存量越大。”(1)个体社会资本的构成因素有两个:人际关系和成员资格。人际关系指朋友、老乡、同事、同学关系等,显示个人所具有的社会关系网,即“你认识谁”;成员资格是指个人所参与的正式的社会组织和非正式的社会圈子,反映个人能够利用的组织资源。列入公务员行列意味着加入正式的社会管理组织,国家公务员属于社会管理人员,位于社会层级中的中上层,这种成员资格能够让个人拥有优良的组织资源和社会资源,从而提高个体社会资本存量。中国是“熟人社会”,个体社会资本的积累会产生“滚雪球”效应,对个人发展产生火箭式的推动力。

3 结语

在封建社会,中国读书人的最高理想是“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成为封建社会中华民族的座右铭。在这种价值观的引导下,稍有天赋的平民百姓均被赋予光宗耀祖的使命,从小立志通过科举改变家族命运,以光大门楣。科学制的选拔模式为寒门庶族的读书人打开了入仕的大门,为封建王朝选拔了贤明之士。当然,科举热的深层次原因是政治特权、经济利益、家族声望、社会地位等现实因素的驱动。

当今社会,在崇尚权力的历史传统下,面对现代化过渡期的种种困境,我们国家培育的社会精英趋之若鹜,纷纷奋力挤入到福利待遇、社会地位高的政府部门,“学而优则仕”的价值取向似乎重新出现了。然而,“公务员热”的背后,我们看到是社会精英们的“理性”和“私利”:对经济资源、关系资本和社会地位的追逐才是“公务员热”的根本性驱动力。

社会发展和进步需要充足的人力资本,社会精英人群集中到政府部门,这是理性的选择吗?笔者认为:第一,个人的理性往往会导致整个民族的非理性;第二,社会精英应该为社会创造财富,而不应该社会财富的分享者;第三,人力资源的分配不均将成为社会再造的最大障碍。

参考文献

[1]王炳照,徐勇.中国科举制度研究[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

[2]谭功荣.公务员制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4]杨朝仁.科举取仕的历史嬗变与现实对照[J].政治学研究,2001(3).

[5]冯军.国家公务员考选制度研究[M].PP行政法论丛:第2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公务员考试热的冷思考 篇5

公考热,年年热。在报名人数年年上涨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催生了公考热?“你为什么做公务员?”面对这个问题,十有八九的公务员,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因为稳定”。《新快报》记者查阅了近年来有关公考热的一些调查问卷,“稳定”基本上都排在公考原因的榜首。

以往人们分析公务员报考热时,习惯于强调公务员这一职业的报酬相对较高,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新兴产业甚至民营企业所开出的报酬已远远高于普通公务员,某些公务员“考霸”并非没有就业的机会,但他们还是放弃了那些职位,而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报考公务员的茫茫人海。不难看出,在那些一门心思考取公务员的“考霸”心里,高报酬固然重要,但他们更看重的还是公务员这一职业所特有的稳定。

面对与日俱增的就业压力,面对不可预知的未来变数,没有了梦想与激情的“考霸”早已将“金饭碗”当成了自己唯一的出路。公务员热的持续升温,不仅是大学生出于对稳定职业的向往以及对就业压力的逃避,这一现象本身也暴露出大学生创业理想与激情的泯灭,而这与大学的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法不能说毫无关系。

“考霸”热衷于报考公务员无非是出于“体面”和“稳定”两种考虑。由此可以看出,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并没有随着受教育程度的增加而削弱,甚至很多大学的课程安排本身就是为步入仕途而准备。于是,大学生学历越高、成绩越优秀,往往越是将考取公务员当成“出人头地”的唯一选择。虽然很多大学开始注重就业指导,但与实际需求还存在着不小差距,而且也仅限于指导“就业”,而不是“创业”。既然是“就业”,自然是以被动适应为主,专业技能的欠缺以及实践经验的匮乏,使得大学生在被动适应过程中并没有太大的优势可言,由此而“回炉”读中专或技校的大有人在。相比之下,考取公务员则无疑是种“一劳永逸”的选择———与其被动适应一份并不稳定的职业,不如挑选一份相对稳定的职业更为稳妥。

公务员热真的降温了吗 篇6

降温是表象,“金饭碗”仍抢手

记者采访了多地公务员招考部门负责人,发现报考人数下降主要有三种原因:一是招录人数减少。安徽省人社厅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安徽省省考报考人数达21万多人,最终缴费参加考试的16万多人;2014年报考人数下降至18万人,最终缴费参加考试的仅7万人。但招录人数也由2013年的6850人下降到5519人。二是考前资格审查制度更加严格。武汉市人社局政策法规处负责人分析,公务员报考资格审核越来越严格,把许多不符合招考要求的人挡在了考场外。三是招录岗位的结构变化也导致了报考人数下降。专家称,“三不限”(不限户籍、不限工作年限、不限专业)的职位报考人数最多,能够满足这些报考条件的报名者较“三不限”岗位的人数少很多,这也造成报名人数总体下降。

“农二代”为体面,“富二代”图稳定

虽然深圳一家民营企业开出10万元的年薪,26岁的江苏某高校研究生小高“十动然拒”,最终选择了报考安徽老家的公务员。

小高说,许多农村孩子毕业后都想成为“公家人”,因为在老家人的观念里,这是一份极其体面的工作,一旦孩子考上了公务员,整个家庭在当地的地位都会提升。与“农二代”的“无路可退”相比,也有“富二代”为考公务员“不惜成本”。安徽中公教育的老师告诉记者,曾经有一名大四女生,父亲是资产上亿元的企业主,在公务员笔试通过之后,竟然报名参加了五六家知名培训机构的面试班。

不比工资比福利,还有权力可憧憬

来自山东聊城大学的张同学说:“公务员各方面福利待遇、劳动保障都较好,工作稳定,没必要非要去和白领、金领比工资。”他告诉记者,如果本次考试失利,他还会坚持再考一次。

“不管怎么样,进入公务员队伍,就等于进入了权力阶梯,有机会可以晋升。这一点,是其他工作无法比拟的。”一名企业副总告诉记者,他已经在社会上打拼了九年,但还是放弃年薪20多万元的工作,参加了2014年公务员考试。

浅析公务员“热”现象 篇7

自1993年我国实施公务员考试制度以来, 随着公务员考试制度日趋完善, 公务员考试日益公平、公开、公正, 报考公务员的热度也逐年升温, 甚至出现了伏案苦读就为端上公务员这个铁饭碗的“考碗族”。资料显示, 2011年、2012年、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参考人数分别为90.2万、96万、111.7万。2014年, 共有152万人通过公务员国考资格审查, 每个岗位平均竞争人数达到77人。竞争最激烈岗位的竞争比达到7192:1。众多考生倾向于门槛低、无限制、条件优的职位。今年,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室研究一处主任科员及以下职位是最热门报考职位, 共招录2人, 最终报名人数达14384, 竞争比为7192:1, 紧随其后的是该岗位二处主任科员及以下职位共招录2人, 最后有13041人报名, 竞争比是6520.5:1。相对于高考和考研的考录比, 公务员考试无疑成为了当下中国竞争最为激烈的考试。

二、公务员热现象原因分析

(一) 公务员考试制度为人们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机会

面向社会大众招录公务员, 不仅给普通人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 对政府部门来说, 也增加了一个为自己更换新鲜血液的途径。是参与社会公共管理的重要平台, 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为政府部门选拔优秀人才, 是现今社会比较公平公正的用人和选人的方式。想任职公务员必须通过公务员考试的思想观念现在也已经被广大群众普遍认可, 人们还是比较乐意借助这样的一个平台去实现自己的职业梦想, 这是出现公考热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 就业压力逐年增大, 大学毕业生成为公务员考试的主力军

近几年我国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一方面由于高校的扩招与社会劳动力数量的需求相矛盾。据统计, 2012年全国有680万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2013年为700万;到2014年为727万。而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并没有跟上大学生毕业数量增长的速度。社会中一些饱和的专业, 存在着较大的就业压力, 如教育专业、管理专业等, 而对于社会中的热门专业仍然是供不应求的。随着公务员考试的公平公开和近几年提供的职务不断增加, 这对正处于寻找就业岗位的高校毕业生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使其纷纷投入公务员考试的大军之中。

(三) 公务员职业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首先, 在公众眼里, 公务员职业较稳定, 职业风险相对较小;其次, 公务员的工作性质是向群众提供社会公共服务, 那么便需要运用社会公共权力和资源来实现更好的服务, 随之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也得以彰显, 符合年轻人的奋斗目标及理想方向, 是一个长期发展的有利平台。另外, 包括工资福利、退休养老等在内的各项保障体系的建设, 公务员也是很完善的, 这正符合大部分年轻人的择业标准, 也是考生踊跃报考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公务员热对社会造成的影响

首先, 公考热之利。根据现代国家机构职能设置, 我国公务人员主要负责执行政府职能。社会在发展, 时代在进步, 发展离不开精英的公务员队伍, 公务员考试热, 从侧面加强了竞争的优胜劣汰, 扩大了政府挑选所需人才的方向, 竞争加大反向推动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制度的推行, 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 尤其是大学生通过考试录用进入政府机关工作, 客观上给国家机关带来新鲜血液和新鲜空气, 给公务员队伍带来更多的生机和活力。对于政府行政能力的提高和社会的加速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其次, 公考热之弊。政府是现代国家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但并不是唯一的组成部分, 社会各界都需要优秀人才, 公务员过热可能会导致社会各领域的人才分配不均。从长远来说, 这并不利于社会发展。同时, 官本位的错误心态, 加上舆论导向, 使青年人普遍通过考取公务员寻求稳定工作, 认为考取公务员就是优秀, 从而盲目参考。

此外, 部分青年出现过度求稳的心理状态, 从另一方面说就是放弃了富有创造力和科学性的工作, 而这些领域更加需要顶尖人才和新鲜血液, 从而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四、结语

“公务员热”作为一个突出的社会现象, 其自身就拥有多重含义。它就像一面镜子一样, 能反映出社会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评估社会现状的坐标, 引起我们积极的思考和研究。考公务员固然是一种择业选择, 但对很多青年人来说, 并不是唯一的选择, 青年人就业时也应该更趋于理性化。对于“公务员热”反映出来的问题, 更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特别是在提倡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 从“公务员热”中我们更应看到当前社会上所存在的不和谐因素, 并及早消除它们, 以便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能够如期实现。

摘要:近年来, 由于公务员有稳定的工资、福利以及较好的工作环境和社会地位, 报考公务员日渐增温, 公务员考试也成为全国竞争最激烈的考试。本文描述了我国“考公务员热”的现状, 并对造成“考公务员热”的原因及对社会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公务员考试,增温,社会影响

参考文献

[1]溪流.中国公务员制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熊丙奇.公务员报考热与大学生就业难[J].决策探索 (下半月) , 2010 (10) .

公务员热背后的缺失 篇8

公务员, 并非非你不可

无论舆论如何吹嘘公务员考试的竞争剧烈, 陈明只是淡然地面对自己的公考经历。考研失败后, 她重新掂量未来的去向。“一直以来我的知识面比较广, 加上之前‘裸考’国考还取得不错的分数”, 于是, 陈明决定再拼拼省考。

就是这样的“无心插柳”, 陈明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家乡市委办公室秘书科的科员职务。“说实话, 我对公务员还没多大的了解, 参加公考也是随大流的”, 对于即将开展的工作, 陈明有点茫然。她告诉记者, 她对工作的要求是“稳定”、“不辛苦”、“固定休息时间”, 公务员正符合这样的条件, “对女孩子来说, 这就足够了, 其它的没必要考虑太多”。

陈明的故事代表着大多数人对公务员的看法:我国官本位思想仍占主导, 普遍存在“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 公务员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收入, 自然成为就业的“避风港”。

通信专业的晓国表示, 虽然他希望趁年轻出去闯闯, 但自大二的暑假他就着手准备公务员考试了, “有很多东西不是我能左右的, 首先是父母的要求还有就业的压力, ”晓国说, “通信专业不太好找工作, 像移动这样的国企面试都很严格。”国考临近了, 晓国并没有过多的紧张, 最近他正忙于找工作的事情, 晓国表示如果找到合适的工作将会放弃公务员考试。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 公务员只是毕业生求职的一个选择, 他们大多边找工作边准备公考。“现在不都非公务员不可了, 我们都是多手准备的。”两年前, 研三的小李开始兼职担任某公务员培训机构的校园代理, 他也决定参加今年的公考, 对公务员考试有着自己的见解。

在他看来, 公务员考试只是一块敲门砖, 就和企业面试一样, 都是为了选拔。由于报考的人众多, 为了拉开差距, 考试题目都往难、偏的方向出题, “公务员考试对以后的工作难有帮助, 说白了, 就像上大学, 哪怕你什么都没学会, 拿着文凭还是有用的。很多工作根本不需要有太多的技术含量, 但就是要通过设置门槛来选拔”。

性价比高的职业

小李认为, 跨过了考试, 公务员就是份性价比高的职业。“我不说公务员待遇好, 而是性价比高。”他认为, 公务员平常工作很轻松, 拿的钱比干的活的价值高。虽然和外企没法比, 但是相比较于中小公司职员或者村官来说, 待遇还是好很多。

“现在公务员朝聘任制发展, 所以不能再说它是‘铁饭碗’。但我们的改革进程总是很缓慢的,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公务员还是很稳定的工作。”小李补充到。

“对稳定工作的追求, 是社会缺乏完善保障, 人们缺乏足够安全感所致的。”著名媒体评论员王石川曾撰文指出, 真正有志气、有想法、有才华的人是不屑于稳定而没有挑战性的工作, 但对未来的不可预期就导致了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考公务员。

稳定而没挑战性的工作?

王石川的话得到很多人的认同, 对未来的不可预见促使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公务员。“有保障的生活”已经成为公务员的标签, 在就业环境不明朗的情况下, 公务员工作成为了毕业生, 乃至很多在职人士遮风挡雨的保护伞。这就不难理解, 上文提到的陈明对公务员工作一无所知、只凭道听途说, 就加入了茫茫的公考大军。也会明白, 有人考上了公务员, 只认为它是“收入一般, 价值观不能含有太多个人意志的一份职业”, 找到更合适的工作可以随时放弃。但是, 公务员是否如王石川和众人所认为的, 只是份“稳定而没挑战性的工作”呢?

“以前觉得公务员是蛮古板的工作, 很多时候可能就是喝一杯茶、看一张报纸可以过一天的。真正进入这个队伍了, 发现这里的工作压力、工作量都很大的。”在某机关任职的阿惠感慨到。从事机关的宣传工作, 阿惠明白到公务员“古板”的含义:国家机关工作有其特殊性, 譬如向外发布宣传材料, 我们都需要在规范的程序下各自负责不同的工作, 才能把握好方向性原则。可能阿惠口中的“规范程序”正是大家印象中, 机关不能“含有太多个人意志”的来源。“说实话, 这种规范性对于实际工作的顺利开展, 真的非常重要。”阿惠说。

公仆意识的陨落

我们需要正视的不仅是公务员的规范工作模式, 还有它背负的责任。“公务员的待遇其实很一般, 尤其是我们边远山区更差, 一个月才1000元。”毕业于中山大学亚太研究院的童华灵已经到梅县任职2个多月了。小童告诉记者, 上岗工作后, 他对公务员工作有了更多的理解, “基层工作非常复杂和琐碎, 现在我负责林改、计生等工作, 一切都要结合农村、农民的实际来开展, 贵在坚持和为民服务。”小童笑言现在过着的是“精神富裕, 物质贫瘠”的生活,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 能为家乡、为百姓做点实事。

童华灵以书信的形式把自己的经历告诉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他的抱负得到了汪洋书记的认同, 汪书记回信鼓励他立志改变家乡落后面貌。汪书记在信中提到:“你的家乡梅州, 包括全省其他欠发达地区要加快发展步伐, 改变落后面貌, 既要靠党的政策, 更要靠人才、靠包括你在内的有知识的年轻一代的努力。”汪书记寄语童华灵, 希望他认真学习党的农村政策, 尽快熟悉农村基层情况, 磨练意志, 扎根基层, 把自己的理想和学识付诸实际行动, 为改变家乡落后面貌作出积极的贡献, 为更多年轻的大学生作出表率。

汪书记的回信是对童华灵的勉励, 也希望籍此让人们正视公务员的责任。何谓公务员?按照我国《公务员法》的定义, 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国家行政编制”被理解为稳定、雷打不动的工作, “国家财政负担的工资福利”也让人联想到较高的工资和优厚的福利待遇。遗憾的是, 人们往往忽视了“公务员”最重要的含义——履行公职, 即为公众服务。

对此有网友撰文感叹到:考取者首先意识到的是即使最差也有一个稳定的不错的收入, 如果运气好还可以有一官半职, 将来更有可能飞黄腾达。可是, 有多少录取者意识到公务员是艰巨的责任在身, 以此树立服务一方黎民百姓的理想。

人们以功利目光看待公务员工作, “为家乡、为百姓做点实事”的公仆意识渐渐陨落了。公务员被定义为“稳定而没挑战性的工作”, 只会造成队伍的散乱, 贪污和腐败应运而生。刚加入公务员队伍, 童华灵踌躇满志, 期望能干一番事业, 汪洋书记正希望他的抱负能成为榜样, 社会能树立对公务员的正确认识, 公务员队伍能明白肩负的责任, 后来者能正视公务员工作的实质从而做出取舍。

端正求职的扭曲心态

有专家认为, 公仆意识是对公务员队伍的要求, 外延到各行各业, 应被理解为人们对自身工作的尊重和责任。无奈, 现时毕业生择业存在着“哪里赚钱哪里去”的扭曲心态, 薪水、福利、前景成为工作好坏的评判标准。

21世纪初, 随着科技的发展, IT行业迎来了新一轮发展的高潮。家长期望孩子成为另一个比尔·盖茨, 于是高校纷纷设立IT专业, 计算机相关专业毕业生迅速增长。随后经济高速发展, 金融及相关行业炙手可热, 金融类专业毕业生呈现泡沫式增长。现在, 有人生动地把公务员比喻为黄金, 金融低迷时期公务员稳定的工作带来了“保值”的效果。可以预见, 下一轮经济发展, 大批毕业生又将扎堆朝向“有钱景”的行业, 公务员热也随之降温。

“现实教育和社会观念的确出了问题。”韶关学院的郭老师已从事就业指导工作多年。他指出, 社会上“只谈索取, 不谈奉献”风盛行, 奉献精神没有引起学生的共鸣, “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加强就业的引导, 工作除了能带来物质的享受, 更重要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对社会的责任”。

“公务员热”现象经济学分析 篇9

“公务员热”一词原为社会化语言,是对我国公务员报考情况现有社会现象的一种描述,没有明确的时间出处,也没有提出者,大约在2005年之后被广泛使用,主要用于新闻报道以及学术论文当中,用以说明这种社会现象的普遍性、广泛性和社会性。笔者认为,“公务员热”包含两个层面:第一,“公务员热”形容的是我国公务员考试热门,即指国家公务员考试、地方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等带有行政编制类考试受到人们追捧、如火如荼的现象,这主要表现在考试人数节节攀高、考试难度年年加大、社会影响与日俱增等。本文在对“公务员热”这一现象的分析中,主要以国家公务员考试人数为依据进行相关分析;第二,“公务员热”指的是公务员这一职业热门,由于公务员职业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较好的福利待遇等方面优势,综合效用较高,较之其他职业居于前列,使该职业受到社会普遍认可,是毕业生在面临择业时趋之若鹜的首选。

本文对“公务员热”现象的研究,上述两层涵义都有所涉及。笔者是以公务员考试报考火暴为切入点,之后结合公务员工作稳定、社会地位高、预期回报多等职业特性,通过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来解释“公务员热”的原因。因此,在本文的研究中,对于“公务员热”这一概念并没有明确的涵义界限,上述两层涵义融会贯通,为彼此互为补充。

二、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公务员热”现象

(一)“公务员热”的成本-收益分析

1、收益。本文对于收益的界定为考上公务员之后,他未来预计能够得到的回报,不仅包括即期收入,也包括可能会收到的其他收入,如未来的预期收入、隐性收入、不法收入和其他一些效用等。即期收入包括公务员的基本工资、奖金、津贴等收入;预期收入包括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养老金等;隐性收入包括在非公务活动中所收到的礼金、利用职位的权力所领取的各种酬金、补贴、单位过节自发的各种福利等;效用,是一种自身满足感,比如稳定的工作环境、较高的社会地位等。

2、成本。本文界定的成本为报考公务员的过程中所付出的直接成本和选择报考公务员所放弃的其他机会成本,以及考上公务员后在这一职业上的付出。直接成本包括报考公务员花费的买资料费用、参加辅导班的费用、咨询费、报名费和住宿交通费等相关费用;机会成本指因报考公务员而放弃其他工作而获得的收入。

3、成本-收益分析。由于报考公务员有利可图,所以它是种理性的经济行为。用成本-收益分析法进行分析,其基本思路是将考上公务员所获得的收益与考公务员所付出的成本进行比较,当前者远大于后者时,就具备了报考公务员的动机和激励,因此人们会为之付诸实施。

通常情况下,考生在公务员考试准备阶段的报名费、资料费、补习班费用及其他一些费用较小,时间成本也就在3个月左右,预计总支出不超过5,000元。如果进入面试,辅导费一般为5,000元左右。这样,整个考试环节的总成本预计10,000元左右。而考上公务员之后,稳定的工作环境一般不会失业,所以没有什么大的风险,除了工作上的付出,也就没有什么成本可言。因此,备考公务员的各项费用不高,成本不大,也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

从收入角度来看,公务员不仅工资普遍高于社会平均水平,近年来也在不断的提高。其福利待遇也五花八门。除了薪资,公务员还享受奖金、津贴、带薪休假和衣食住行等各种补贴。奖金有季度奖、年终奖,补贴有住房补贴、交通补贴、防暑降温费等,有的单位甚至免费提供早、午餐,即使收费也是象征性的收一点,节假日还有米、面、肉、蛋、油、蔬菜、水果等的发放,这些待遇是普通就业人员不能享受到的。在住房上,不仅有各种住房补助,还有各种福利房、内部集资房、限价房等。住房保障体系应当覆盖公务员群体,房价只有周边楼盘的60%~70%,甚至更低。在医疗上,公务员可以到医疗水平一流且技术设备先进的医院看病,还不需自己花钱。在养老方面,公务员在职时不用交养老保险,退休后也可享受高于普通职工的养老金。

诸如此类的好处对报考者是一个相当大的诱惑,付出成本少,预计回报多,因此根据成本-收益分析法核算,考取公务员就成为考生争先恐后且乐此不疲的选择。

(二)报考公务员的寻租行为分析。寻租是指在没有从事生产的情况下,为垄断社会资源或维持垄断地位,从而得到垄断利润所从事的一种非生产性寻利活动。一般认为,寻租的内在动因是经济主体追求的利益最大化,它的产生与制度有关。而寻租产生的外在动因是外部激烈的竞争压力以及相关制度的约束。从供给需求角度来看,公务员市场中的供给与需求差额过大,有些岗位的竞争比例高达2625∶1,比例严重不协调,因而形成了高于机会成本的差价收入或要素收入。在公务员体系中,通常人们认为公务员除了工资奖金这样的显性收入以外还存在一定的隐性收入,它的产生与权力和金钱的交易有关,根据“寻租理论”,这种收入叫做“租金”,是政府通过行政权力对社会经济事物进行干预或对追求利益的企业、个人加以限制获得的。对供给者来说,租金是其灰色收入的一部分,而其设租的成本主要是其设租的直接投入和一旦被发现后所承担的损失,而前者往往是很小的,因为一旦掌权者能够进行设租说明其手中现有的资源完全可以为他以最小的成本进行充分利用,所以设租的直接投入并不大;而后者发生的可能性却很小,因此按照既定的概率和投入的成本综合来看,公务员的投入成本是很小的。

市场上运行的活动如果是在竞争甚至是完全竞争的环境下进行的,那么其寻租空间就会相对减小,甚至消失。但是,众所周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是有限的,所以政府的介入就必不可少,公务员的体制及掌握的相关权利使得寻租的空间增大,公务员有利可图,因此考生趋之若鹜。

三、“公务员热”现象反映的问题

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在公务员行业中预期收益明显会大于成本,同时又有很大的寻租空间,“公务员热”现象愈演愈烈,随之而来的是导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一)功利主义色彩浓厚。掌握一定的权力、位高权重的部门是大部分考生在选择岗位时考虑的主要因素,往往具有较高的报考率,而无实权的部门报考率低。这点可以从报考公务员中有些热门岗位比例高达2157.5∶1,而有些岗位则无人问津,处于零报名状态的“冷热不均”的情况中反映出来。纵观2015年的公务员考试,竞争最激烈的十大职位像财政、税务、人事等通常是有较多的社会资源同时又掌握实际权力的核心部门,这些岗位往往是考生们趋之若鹜、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考生作为一个“理性经济人”,在选择岗位的时候,会追求效用最大化,因此他们不仅会按照岗位本身具有较高收益的标准来选择,也会挑选一些有充足的“寻租”空间的岗位,以保证他们一旦考上,不仅有稳定的显性收入,同时也有充足的隐性收入。这种“嫌贫爱富”、较为势力的择岗观,充分暴露了考生们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

(二)造成社会资源和人才资源的浪费。从国家角度来讲,大力培养的科技人才最后没有在科学技术的道路上一展宏图,发挥专长,造福人类,而是在仕途中迷失自我,在科学、教育事业上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最后都付之东流,没有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是社会资源的浪费。从考生角度来讲,据调查,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应届毕业生是备考公务员的主力军,他们大部分是学自然科学的,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良好的教育背景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他们放弃学习了四年甚至更多时间的专业而选择公务员,还要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备考公务员,有的考生甚至落榜后仍然坚持不懈地备考,这种人才上的浪费实在令人可惜。“全民皆欲为官”这种扭曲的社会现象必然给其他行业造成人才的流失和社会资源的浪费。

(三)行政成本的增加。根据国家公务员局网站报道,据统计,2013年底全国公务员总数为717.1万人。虽然近两年没有权威数据发布,但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招考人数高达22,248人,招考人数刷历史新高,势必总数会超过2013年的总人数。如此庞大的在职公务员人数,导致国家行政成本迅速上升。同时,政府对社会资源的控制和调配为官员寻租埋下了很多空间。“公务员热”现象表明每年仍有上百万人期望进入政府系统,这样下去,政府机构会越来越大,行政成本也会越来越高。据调查,中国公务员的职务消费在全国财政总收入消费中权重近为1/4,行政成本高居世界第一,高出世界平均水平25%。

四、缓解“公务员热”现象的对策建议

(一)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虽然笔者的假设前提是“经济人”假设,考生在选择岗位时会追求利益最大化,动机不纯,但是并不代表他们是完全利己的、无药可救的。只要我们加强对全社会的政治思想教育,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开展正确的“三观”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循序渐进地引导考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优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行业,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树立正确的、多元化的择业观。批判功利主义思想以及“官本位”思想,号召大家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彻底纠正功利主义的错误思想,对考生进行思想教育,使“人民公仆”的意识深入人心。

(二)健全社会保障机制,积极实施就业和再就业工程。公务员之所以受到人们的追捧,与其待遇优、社会地位高等有着其他职业不能比拟的优势密切相关。同时,也能反映出我国劳动收入分配不均衡、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等问题。为改变这种现象,国家应该为全体社会成员编制一张“安全网”,使其他职业也能拥有相应的社会保障,颁布政策推进社会保障立法工作的进程,使养老保险、医疗、住房等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纳入法律,使人们共享社会成果。重点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扩大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使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提高我国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机构和经办机构的工作能力。与此同时,积极实施就业和再就业政策,扩大就业,将社会的人才和资源充分利用,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积极出台创业优惠政策,引导、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激发大学生创业的活力,灵活就业。

(三)建立公务员辞退机制,完善公务员管理制度。众所周知,公务员意味着“铁饭碗”,我国公务员的竞争机制形同虚设。很多人进入公务员体制后,每天的注意力并不是集中在如何做好本职工作上,而是集中在如何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和更高的政治地位上,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局面是因为我国公务员体制缺乏有效的行政约束力。因此,稳定而又有利可图的工作环境也是“公务员热”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只有拿掉“铁饭碗”,建立优胜劣汰的退出机制,畅通公务员进入渠道和退出渠道,完善公务员选拔录用制度、任职考核制度和权力监督制度,不仅有利于抑制公务员报考规模庞大、政府管理费用持续膨胀,同时有利于降低行政成本和交易费用,也有利于形成“能者上、庸者下”良好的竞争机制,使我国行政机关的工作效率得以提升。

五、小结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公务员行业的待遇也在不断的改善,使原本待遇就比较优厚的公务员职业更加锦上添花,在我国各个行业中处于相对优势的地位。公务员作为投入成本少,预期收益回报多的一个行业,再加上在其权力垄断的作用下所催发的灰色收入带来的寻租行为,使得经济活动中大部分理性经济人都会选择公务员这一行业,以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使得公务员岗位炙手可热,“公务员热”的现象持续高温。

这一社会现象也折射出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人们“官本位”思想严重,功利主义色彩浓厚,扭曲了人们的择业观。同时,大量的青年人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备考供给小、需求特别大的公务员行业上,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和人才的流失。除此之外,公务员岗位的增多也使得我国四分之一的财政收入用于行政费用上,行政成本增加,不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公务员问题只是社会资源配置扭曲的一个小小的缩影,因此要及时解决这种问题,通过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使人们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健全社会保障机制,积极实施就业和再就业工程,使人们有更多、更好的选择,缓解我国“公务员热”的现象。建立公务员辞退机制,完善公务员管理制度,提高我国的行政效率,使国家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摘要:近年来,报考公务员的人数持续增加,催生出“公务员热”一词,反映了我们国家人们对于参加公务员考试的热烈程度。本文运用经济学理论当中的成本-收益法以及寻租理论揭示“公务员热”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通过发现“公务员热”这一社会现象所反映的功利主义色彩浓厚、社会资源浪费等问题,结合现实情况,从建立公务员辞退制度、健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建言献策,为改善“公务员热”这一社会现象提供理论分析和策略参考。

关键词:公务员热,寻租,成本-收益分析法

参考文献

[1]韩勇,康永杰.考公务员热现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2.

[2]崔光胜,马兴法.“公务员热”的动因及其问题研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5.

[3]吴方.“公务员热”的微观经济学分析[J].实证分析,2009.18.

[4]张珍.公务员市场的寻租行为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1.

公务员考试热 篇10

“公务员热”是当前社会心态的折射, 公务员的待遇虽然谈不上优厚, 但职业的稳定性和高保障性是任何职业无法比拟的。在职业功能上, 公务员作为公权力的具体操作者和执行者, 其通过政策制定来左右社会发展的职业功能, 让其他任何“私权职业”都望尘莫及。好职业人人趋之若鹜, 公务员是目前国内压力最小、待遇最好、日子过得最安稳的好职业之一, 难怪“国考”“省考”“市考”持续高烧不退。

有人说, “大学生报考公务员意味着社会的倒退”。尽管没有必要把“公务员热”与“社会倒退”简单地画上等号, 但“公务员热”孕育着一种“人力资本的失灵”的危险。

更大的问题来自于意识层面, 相当数量的报考者原本就是怀着“官本位”的思想, 一旦公务员职位到手, 人生从此美丽。从中我们很容易看到“范进中举”时代的猥琐影子。

曾经看过一篇博文《我的理想》, 记忆很深, 称是小学生写的:“拿沙特工资, 住英国房子。用瑞典手机, 戴瑞士手表。开德国轿车, 坐美国飞机。喝法国红酒, 吃澳洲海鲜, 抽古巴雪茄。穿意大利皮鞋, 雇菲律宾女佣, 配以色列保镖。老师批语云:啰嗦!只需说当中国干部, 前面皆可实现。”这虽是笑谈, 但多少也反映出民众对“权力通吃”的不满和嫉羡。

“公务员热”中, 没有几人是奔着“公务员”去的, 相反, 是朝着“官员”、“干部”的方向疾驰。因为公务员和“官员”“干部”是有区别的。把国家管理人员等同于公务员是错误的, 世界通行的做法是, 国家管理人员被分为两大类, 一是政治家, 二是狭义的公务员。

如今的“公务员热”几成寻租性努力附体, 成为社会排斥、个体不懈努力追求的符号, 更多人的内心是把公务员作为仕途的起点, 甚至是寻利的杠杆。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著名制度经济学家诺斯认为, 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才热衷于当公务员, 希望参与分配性努力, 意味着大家都更愿意去分蛋糕, 而不是做蛋糕, 意味着人们更愿意把知识与理性主要用于分配而不是生产, 这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病症。

一个有效率的制度, 将尽可能使每个利益主体的权利和责任明确、相互对称, 个人努力与报酬对等, 个体利益预期不断接近社会收益, 让个人主要通过生产性努力而不是分配性努力去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从而使人们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直接导致产出的增加、社会福利总水平的提高。而“公务员热”是一种反面的例子, 也足以说明寻租性努力正在形成对社会和大学生的附体之势, 我们能不惊醒吗?

上一篇:提问功能下一篇:建筑设计后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