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视化管理的滋味

2024-05-16

可视化管理的滋味(精选九篇)

可视化管理的滋味 篇1

关键词:设备,可视化,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人们在管理过程中越来越注重利用科学技术, 现如今的管理模式从以前靠人的监控转变为利用科学技术进行无人监控, 既节省了人力, 同时也节省物力。所谓的可视化管理, 是指人们在管理各项事务以及各种物品时, 通过IT系统, 让管理者能及时有效地掌握相关信息, 从而达到管理上的透明化及可视化, 此种管理方式能够有效地在人力资源管理、供应链管理、以及设备管理中开展。可视化管理能够让人们的管理工作更加简单, 让被管理的信息第一时间进行有效传达, 实现管理的透明化。而对设备进行可视化管理可以更直接地观察及其运转状况, 及时发现设备问题。相对于传统的依靠人对设备管理的模式, 可视化管理能有效提高管理效率, 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

1 设备可视化管理的目的

1.1 确保设备问题的及时曝光

在日常生产过程中, 设备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导致生产等活动不能继续, 同时对设备异常检测也非常复杂。如果不及时对问题设备进行维修, 那么将会影响后续工作的正常进行。如果对设备进行可视化管理, 那么在设备出现问题时, 可通过相关图像快速了解设备的问题所在, 及时针对设备出现的问题进行维修, 确保后续程序能及时进行下去。同时, 在传统的设备管理中, 如果设备出现一些状况, 那么问题只能通过各个管理层反映到最高管理层, 而由于经历多个层面, 最后对于信息的反馈变得越来越抽象、越来越模糊, 引进设备可视化管理后, 最高管理人员只需要走进现场就会看到问题的所在, 最高管理层可以及时根据问题作出指示。

1.2 防止人为操作失误, 保证设备正常运转

很多时候, 设备出现故障的原因不是设备自身的问题, 而是由于设备操作人员的不当操作;引进设备可视化管理后, 监督人员就可以对设备使用情况做到全程监督, 即使监督人员不在现场也能对操作人员进行远程监控, 及时发现操作人员的不当操作, 并针对操作人员发出警告信息, 及时纠正, 避免设备出现故障。

1.3 节省大量人力资源

根据设备分散布置的特点, 如不进行可视化管理, 那么需要大量的人力进行设备的管理工作;通过以设备分布作为切入点, 设置坐标定位的方式对设备进行可视化管理, 可使设备像棋子一样排列到结构平面中, 使管理者不走入设备现场就能了解设备的管理情况, 全部情况都在视频画面上显示出来, 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资源。

2 设备可视化管理系统的构建

设备可视化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基本管理、台账管理、状态管理、变动管理、备品备件管理、安全管理、三维建模和系统管理8个功能子系统。在这些系统中, 所有的系统设置信息都可以进行删除、修改等操作, 从而对设备进行优化管理。

2.1 基本管理

基本管理子系统提供部门目录、设备类别、设备类型、ABC分类、资产类别、设备编号名称统一目录。在运行其他功能之前, 首先要完成对这些管理要素的定义, 定义完成后, 可以在以后的各个模块中引用, 方便设备各类信息的输入, 且容易维护。

2.2 台账管理子系统

设备台账管理子系统包括设备台账管理、设备统计管理、设备变动管理、设备评估管理、设备状态管理6个功能子模块。主要实现基本数据维护、设备资产管理、设备变动管理、设备综合查询统计等功能。

2.3 设备状态管理

设备状态管理是设备可视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内容包括设备维修计划、设备检查、事故管理、设备故障等。设备维修管理主要包括设备维修计划和设备维修登记。根据实际情况, 提前制订相应的设备维修计划, 以便对工厂生产计划作出变更。

2.4 设备变动管理

设备变动管理包括设备移装、设备调拨、设备停用、设备报废等变动管理。设备移装设计内容主要有:设备名称、设备编号、移装日期、移装费用、转出部门、转入部门、转入地点、移动前设备状况、转移原因、审批意见以及移装时设备净值。设备调拨设计内容包括:设备编号、设备名称、调拨日期、调拨部门、调拨价格、买方、调拨原因、调拨设备技术鉴定、调拨审批意见等。设备停用设计内容包括:设备名称、设备编号、启用日期、设备停用日期、停用部门、停用原因、停用设备鉴定以及领导部门审批意见。设备报废管理主要内容设计有:设备编号、设备名称、报废日期、报废部门、报废原因、清理费用、报废审批意见、净残值、报废技术鉴定以及报废后仍可利用的配件。

2.5 备品备件管理

任何设备的结构都是复杂的, 无一不是由成百上千个零件组装而成的。只有设备而没有备件的企业, 是无法长期维持生产的。备件管理是设备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备品备件管理设计主要包括:备件材料计划、备件材料采购、备件材料台账、备件消耗。

3 三维建模子系统

由于此系统中三维设备模型的建立只是给设备管理者提供一个可视化的平台, 因而在该系统下建立的设备三维模型就没有必要跟设备实体完全吻合, 该系统中只要绘制出设备的三维简图即可。通过在开发的可视化系统界面中输入设备的几个简单参数即可在Auto CAD界面中迅速建立该设备的三维简单模型, 进而建立设备管理的三维模型。

3.1 系统报表

系统为用户建立了若干个数据表, 并针对各个数据表数据的特点以及业务管理的需要, 设置了几十种统计报表处理功能。凡是输入到计算机内的资料和数据, 用户可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指标、用不同的方法、针对不同的目的, 对设备管理的各个环节, 进行统计分析, 并能很规范地打印出报表。

3.2 系统管理

此子系统不属于设备管理的内容, 设计其目的是为了便于对设备管理整个系统进行更好的管理。主要包括:用户管理、用户密码修改、更换用户登录、系统日志、常用工具 (计算器、万年历等) 、公司信息和系统数据初始化等功能。

参考文献

[1]李葆文.国外设备管理模式及发展趋势[J].设备管理与维修, 2000 (7) .

可视化管理的滋味 篇2

文章应用GIS理论思想,对水深测量数据格式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应用空间数据库来组织管理水深数据的新方法,给出了数据结构.在此基础上,对水深测量数据的应用价值进行深入挖掘,提出利用水深离散点数据进行水下地形建模,从而实现水深数据的三维可视化直观表达,并就此给出了地形建模过程和渲染步骤以及三维场景效果优化方法.

作 者:杨凯 索利利 牛桂芝 杨东远 YANG Kai SUO Li-li NIU Gui-zhi YANG Dong-yuan 作者单位:杨凯,牛桂芝,杨东远,YANG Kai,NIU Gui-zhi,YANG Dong-yuan(交通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天津,300456)

索利利,SUO Li-li(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天津,300112)

桥梁施工进度的三维可视化管理 篇3

随着城市、铁路和公路等国家基础建设的开展,大量的大型和特大型桥梁在不断开工建设。桥梁建设数量的不断增加和施工过程中信息的复杂性和即时性,给施工管理带来很大压力,急需现代化的管理手段。目前我国桥梁施工进度的展示和管理主要是采用报表和二维图形方式,且是手工作业。这种方式主要是概念的定性的,不能全面展示施工过程的时空特性。如一条一千多公里长的新建铁路,会有上百座特大桥同时修建,决策者希望同时获得每个施工桥梁的进度数据。显然,如果用报表和二维图形展示,大量的数据不经过加工,难以直观地上升到形象的和定量的分析阶段,决策者难以在短时间内把握总体进展情况而影响制定决策。三维可视化技术的出现,在桥梁建设的形象展示和信息分析等方面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由此可迅速得到整条铁路线所有施工桥梁的进度数据,为管理者提供一个很好的工具,这为提高他们的管理和决策水平,是十分有意义的。

本文将三维可视化技术[1,2]引入到桥梁施工过程和桥梁后期维护的信息管理上,并开发出了一套相应的软件。这套软件系统,底层由大型数据库支撑,所有桥梁结构的三维数据和部件的属性信息都存放在数据库中;面向用户的客户端能够完成桥梁的结构、形状等三维图形的显示,能人机交互在三维图形对象上查询各种数据,可用颜色和图形表现施工进度和施工的推进过程等,还可迅速给出各种施工过程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我们称这种用三维可视化技术直观地展示和管理施工进度的方法为形象进度。

1 系统的总体设计

1.1 需求分析

桥梁施工进度的三维可视化系统应该展示和管理的信息有三类:一是桥梁本身的结构、形状和属性信息;二是施工过程信息;三是与桥梁有关的环境信息(如表1所示)。桥梁本身及其构件的信息中还包括设计记录、设计图纸、建设过程以及建成后的维护记录等。

施工进度的信息主要包括开工日期、完工日期和施工状态三种信息。施工进度还可以分为计划施工进度和实际施工进度两类。其中施工状态是指一个构件从开始施工直到最后完工所经历的每一个阶段。计划进度和计划状态由桥梁建设组织部门负责制订,作为施工进度监控的参考数据。实际进度和实际状态则由施工部门按照实际的施工情况填报。有时在桥梁施工过程中,会有突发事件发生,这也是施工过程的基本信息之一。在实际工作中,管理者习惯上以桥梁的构件作为计算施工进度的基本度量单位。

施工进度的三维可视化展示应包括:(1)既能同时展示,又可分别展示计划施工进度和实际施工进度;(2)既能展示部分构件,又能展示全部构件的施工进度;(3)既能展示某一日期前的,又能展示某一时间段的施工进度。

桥梁施工进度的三维可视化软件系统,除了能将上述信息真实再现外,还应该支持三维对象的任意翻转展示;各构件的独立或联合显示;用户查询任一构件的附属和相关信息等。考虑到施工地点和建设指挥部可能距离遥远,系统应能支持远程施工进度的信息输入和显示。

1.2 系统结构

为了达到上述需求,需要数据库来存储三维模型和三维图形信息和各种附属相关信息。为此,我们将系统分成四部分(图1):(1)用户操作界面;(2)桥梁与施工进度三维可视化展示模块;(3)桥梁的三维可视化模型和相关信息输入接口;(4)桥梁信息数据库。为支持远程三维显示和信息输入,设计成网络客户端和服务器模式。其中客户端包括三维可视化控件、用户界面和三维信息输入模块,服务器端是桥梁信息数据库,由网络连接。

2 系统实现方案

桥梁与施工进度的三维可视化系统在Windows平台上实现。考虑到要应用于整条铁路线上桥梁施工过程的管理,每座特大桥都有几千个构件,要管理的三维模型数据量非常巨大,加上其他附属相关信息,系统如能正常工作必须选用大型数据库作为底层数据的管理平台。如郑州至西安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全长480km,有60座特大桥梁,估计至少有30GB的数据量。在本系统中,我们选用Oracle 9作为数据库平台。选Visual Basic.Net为系统开发的基本平台。

2.1 数据库结构

由于数据库中除了三维模型信息外,还存放着大量的施工进度、桥梁的附属和相关信息,因此数据库结构的设计十分庞杂。考虑到篇幅所限,这里仅就施工进度信息的数据库表结构作介绍。表2就是施工进度信息的库表部分结构,其中构件突发事件集编号字段连接到桥梁建设过程的所有事件集合表,构件施工过程质量的集合编号连接到构件施工过程质量集合表。

2.2 桥梁与施工进度的三维可视化

这个模块是整个系统实现的关键。它以OpenGL库作为开发的基础,主要解决的问题包括任意三维对象的显示(旋转、缩放、漫游飞行、光线控制),与用户的交互接口和施工进度的显示。其中三维对象的显示和用户交互接口的实现与文献[3,4]报道的类似,本文从略。施工进度的三维可视化是本文重点阐述的部分。施工进度信息显示的基础是三维对象的可视化,涉及展示和查询两个方面。查询在用户接口中完成,而查询结果的可视化部分在三维可视化控件中响应,文字部分则在用户界面中显示(图1)。查询结果的可视化主要显示构件的施工状态,施工状态可以用三维对象表面的颜色来表示。一般情况下,施工状态的个数是很有限的,用Windows中的16种基本颜色就足以区分不同的施工状态。

本模块被设计成一个独立的Active X 控件,在Visual C++下开发而成,使用时插入用户界面中即可。本模块除了可以响应用户界面发出的三维显示控制指令外,它自己也可以独立地接受鼠标事件和用户交互,实现了大部分的三维显示控制功能,特别是能直接响应鼠标选取三维对象的事件。

2.3 用户界面和施工进度查询的实现

用户操作界面主要提供用户:(1)发出控制三维可视化显示的指令;(2)施工进度查询;(3)施工进度信息输入和编辑等功能;(4)挂接三维模型和其他信息输入模块以完成信息输入(见图1)。图2是实际用户界面布局图,其中用户界面左边的窗口是三维对象显示目录,上方的工具条中是控制三维可视化显示的快捷按钮。

施工进度和施工状态信息的输入和编辑,由用户界面的进度编辑模块完成,信息直接存储到数据库中。按前述需求分析,为能清晰直观地了解从宏观到微观的施工进度情况,我们设计如下的施工进度查询规则,涵盖了所有用户想查询的内容:

(1) 查询某日以前的进度,使用户能够了解截止某日已经完工的部分,还未完工的部分;

(2) 时间段工作量查询,即以日为单位的计划进度和实际进度查询,可以单日也可是多日;

(3) 计划进度和实际进度比较查询与展示;

(4) 施工质量查询。

我们在进度查询窗口中(如图3所示),设计了两个日历表用于选取计划进度和实际进度的时间段,又设计了计划进度和实际进度查询选项,某日以前进度和时间段进度这两组查询选项,待用户选定日期或时间段,并确定这两组选项后,进度查询模块将其转化为SQL语言,直接查询桥梁信息数据库,并响应到三维可视化控件,实现进度的可视化展示。

2.4 三维模型输入和附属信息的关联

本软件本身没有设计三维建模的功能,系统所使用的桥梁构件和地形等三维模型都由专业软件制作。本软件为了简化,只设计支持3DS和DXF两种格式的三维模型,可分别由3DSMax和AutoCAD两种软件产生。因此,我们设计了一个输入三维模型的模块,它的任务就是解读3DS和DXF文件,把三维模型的数据有序地存入数据库中。由于3DS和DXF都是工业标准,本文就不细述三维模型的输入方法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文献[5,6]。

三维模型输入后,全部存放在数据库中,并给予编号,与三维模型关联的属性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通过模型的编号联系起来。

3 结 语

本文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设计的软件已经在实际工作中使用,真实再现了施工过程,使管理者和决策者远在千里,也能实时掌握施工的进展情况。桥梁施工进度的可视化工作一般分四个步骤来完成:(1)桥梁数据收集、数字化、处理与建库;(2)桥梁及其构件的三维建模;(3)模型组装与附属信息关联;(4)施工进度数据输入与进度管理。

虽然我们设计的软件只是针对桥梁的施工过程,但是众所周知,由于各种工程建设的方式类似,只是施工的对象不同,本文所提出的方法也完全可以应用于其他工程建设,如公路、隧道、高层建筑等工程施工过程的形象进度展示和施工过程信息管理。

参考文献

[1]焦养泉,朱培民,雷新荣,等.2006地学空间信息三维建模与可视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

[2]李清泉,等.三维空间数据的实时获取、建模与可视化[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3]翟永强,刘正林,朱汉华.在Visual Basic中构造OpenGL类模块实现三维图形设计[J].现代计算机,2002(8):74-76.

[4]李纳璺.基于OpenGL编程实现三维虚拟现实[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04(12):68-76.

[5]郭景,雷鸣.3DS MAX模型在OPENGL中的读取与重现[J].自动化与仪表,2002(5):46-49.

可视化管理心得体会 篇4

作为车间一名普通的现场管理者,对于车间现场管理有一些见解,我就可视化管理谈谈自己的一些感悟与心得。

一、可视化管理的基本理解

可视化管理,顾名思义,用一句话解释:将需管理的对象用一目了然的方式来体现,便是可视化管理的基本内涵。而基本形式可以通过:符号、图形符号,如:国家安全标志,行业安全标志,醒目的文字及图形符号,用于警示、禁止、指令、安全条件提示、引导等进行管理。换言之,可视化管理也可以称之为:目视管理、一目了然管理、一眼即知的管理、看得见的管理等等。

二、可视化管理的作用

作为车间现场管理员,结合6S管理形式,我认为可视化管理的基本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快捷与方便性,一目了然的将管理内容呈现于大众眼前,方便现场整改。二是具有公众与普遍认知性,无论是谁,都可以指出车间现场管理是否正常,且无论远近都可以看出问题所在。三是能够有助于把作业场所变得整洁明亮,能够维持安全愉快的工作环境,促进现场6S整改,促进员工干活积极性。四是通过视觉,使问题点和浪费现象容易暴露,事先消除各类隐患和浪费。

三、可视化管理的一些注意事项

首先,可视化管理应当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即为:视觉化、透明化、界限化。

视觉化:彻底标示、标识,进行色彩管理;

透明化:将需要看到的被遮隐的地方显露出来,情报也如此;

界限化:即标示管理界限,标示正常与异常的定量界限,使之一目了然。

其次,可视化管理应当明确知道应该做什么,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检查有效。此外,通过视觉,使问题点和浪费现象容易暴露,事先预防和消除各种隐患和浪费。

最后,可视化管理应当和6S管理一起运营,进行相关人员培训,加强现场管理业务知识的培训,从而达到可视化管理的有效目的。

基于三维可视化的地籍管理技术研究 篇5

1 存在的问题

随着城市和人口的不断集聚, 城镇人地矛盾日趋紧张, 为集约用地, 土地利用的立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以地表为核心的国土权利法规和地籍管理方式, 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三维空间的占用有使用, 特别是当与同一土地表面、地下相关的空间归属权不同时, 基于二维地表的传统土地登记和地籍系统将无法清晰的界定土地的权利空间。

几个使用者共同使用一块地并且相互之间界线难以划清的情况定为一宗地, 称为共用宗地。大多数的共用宗地只是在水平面上无法划清界线 (如地下管线、高层建筑) , 比如在对城市中林立的高层建筑进行内部权利划分和管理时, 利用二维空间数据难以满足应用需求。一方面国土主管部门无法对其权属进行清晰管理, 另一方面权属界定由于没有明确的保障, 引发了很多权属争议事件。

2 地籍管理新要求

国土资源是一个多维度、多空间的概念, 包括了土地、矿产、地质风貌及其所承载的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环境。还有其他很多领域, 涉及到地表、地上及地下, 如城市土地立体利用、立体地价评估、空间权、地下空间权的使用等, 都必然会涉及到土地的三维特性, 也有必要在国土资源管理中得到反映。从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和多用途现代地籍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到国土资源利用模式变迁的轨迹, 但这个变迁过程仅停留在国土资源平面利用的范畴。从资源利用效率来看, 国土资源利用由粗放型逐渐向集约型转变, 这个变化也必然要在国土资源管理中得到体现, 而直接体现这一变化的方式就是建立三维国土资源模型。

3 三维技术

目前三维市场主要有三种主流三维构建模式:传统建模、三维实景 (街景) 、全景真三维建模。

人工建模通过单个建模再场景整合, 经过多年发展技术成熟, 主要表现在三维场景的美观上。但技术路线决定了数据先天的缺点: (1) 由于虚拟建模, 造成了大量城市信息缺失, 即使精细建模也只是对重要建筑、重要区域进行精细表达, 无法做到城市完整信息的真实还原。 (2) 精细建模的模型可以用Lidar来保证, 但其纹理多通过人工拍照获取, 对于高层建筑纹理基于通过复制形式贴上去、这就决定了三维模型上每个点的精度无法保障。

三维实景即为街景, 2007年goolge为解决虚拟三维建模向真实的三维影像过渡, 而提出一项技术。街景是一种通过街景车拍摄街道两旁360°的照片, 然后将这些照片经过处理上传至网站, 供访问者浏览。这与2D平面地图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使原本无聊的地图更加生动, 更有阅读性和娱乐性。但街景作为过渡性技术, 其它技术特点也局限了其应用的范围: (1) 街景只是沿街的信息, 无法对整个城市空间进行完整的体现, 如非沿街区域、小区内、院内, 即使沿街区域, 由于中国城市沿街植被较多的特点, 也无法对沿街的信息进行完整的采集。 (2) 街景做为360°拼接的照片, 无法对空间体进行三维旋转浏览、三维空间分析, 也决定了其应该范围只能局限在互联网 (公众浏览) 、城管 (沿街部件管理) , 无法在GIS行业进行深入应用。

全景真三建模通过航空摄影的方式获取多角度倾斜影像和激光点云数据, 快速自动化的建立地面三维模型, 真实反映城市三维影像, 作为近几年快速成熟的新技术, 其真实、完整、高精度三维数据受到越来越多地理空间信息应用单位的追捧。

在全景真三维影像建模生产工艺中机载激光雷达技术 (Lidar) 技术该技术保证数据精度的关键。机载激光雷达技术是集成激光测距技术、计算机技术、惯性测量单元 (IMU) /DGPS差分定位技术于一体, 该技术在三维空间信息的实时获取方面产生了重大突破, 素有“精度之王”的美誉, 作为近几年在测绘领域快速获取空间数据的新型技术, 成为三维城市建设的一把利器。激光扫描对天气情况要求低, 雾霾天也可以进行作业, 这在国内当前天气环境下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其高精度的特点也保证了三维数据精度的可靠性, 长久以来三维建设因为没有测绘精度保证, 三维应用都停留在展览、显示等层面, 没有深度的行业应用。全景真三维技术也真正解决了长久以来三维数字城市建设“中看不中用”的尴尬局面。

基于三种主流的三维技术本身特点, 针对大量国土资源土地登记、征收、出让、开发等管理要求, 全景真三维建模无论在是数据的精度上保障地籍权属清晰界定、土地登记管理, 还是在为其它各部门数据共享、构建国土管理”一张图”, 都有先天的技术优势。

4 真三维国土资源管理

4.1 二三维地籍管理

随着城市聚集效应加强, 土地利用强度越来越大, 城市空间向立体化利用延伸, 各综合性大楼、建筑综合体、地下停车场、地下商场、通信设施等遍布地上、地表、地下空间, 由于分层开发利用, 造成分层属性不同的权利人, 给当前基于二维宗地的地籍管理制度提出了挑战。采用二维地籍与三维地籍的混合管理模式, 二维地籍登记中不能解决的复杂权属情况则能够通过三维系统进行登记, 形成二维宗地平面与三维体宗地的混合管理方案。

4.2 不动产登记

我国的不动产登记是由土地、房屋、水利、海域、林业及农村承包土地。组成的。目前土地登记制度中存在着大量的土地利用状况登记缺失状况。诸如商业高层建筑内部权属信息复杂、建筑顶部建造的通信设备、日益增多的电缆设施等。

建立基于倾斜影像和Lidar的真三维模型, Lidar直接获取模型三维坐标, 三维登记地籍图通过界址点、界址线、界址面描述宗地的立体几何特征, 并具有明确的方向性, 三维宗地以体宗地为基本单元, 用体积度量, 精确描述立体空间中的三维产权体。按照不同楼层的实际情况进行地籍登记。通过这种方式将建立三维地籍库, 反映三维产权体的基本情况, 相比传统二维地籍库的信息要丰富许多, 能够清晰的界定地表、地面、地下立体空间的权利。如图1所示。

4.3 三维地籍综合管理

利用三维地籍库, 系统能够进行综合查询, 实时准确的掌握任意体宗地的平面和空间土地登记情况, 当输入土地使用者名称时, 系统会自动切换到需要查询的宗地, 用三维立体图像展现积宗地土地利用情况, 并采用列表方式显示土地使用者名称、土地坐落、宗地面、土地证号等信息。同时, 该功能还能显示共用宗地中土地使用者的基本用地信息, 如宗地分割登记情况, 当鼠标指向小区内某栋建筑物的任意区域时, 系统就会自动告知该土地使用者的名称、分摊土地面积、土地用途、土地使用期限等主要信息。该功能将实现空间产权的清晰化管理, 能够真实反映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情况

4.4 地籍动态监管

通过实时动态监控系统, 能够自动跟踪和监控新增建设用地审批项目, 审批地块颜色会随着项目的进展而变化, 清晰地显示建设项目获批后, 宗地空间内部建筑物及权籍信息的变更过程, 在建设方案的建筑高度、容积率等指标与登记信息发生出入后, 系统将自动报警, 真正有效地实现了对土地利用审批项目的全周期、立体化监管。

5 结语

全景真三维地籍管理作为国土行业最新的信息化手段, 按照地理三维坐标组织管理空间信息, 将地下、地表、地上等要素的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进行准确划分界定, 生成真实的三维场景, 为建立城市空间信息与国土资源管理登记提供了高效的三维模拟平台。基于三维可视化环境的土籍登记、信息查询统计分析, 为业务部门和各级领导提供精细化的工作平台和科学的决策支持, 极大提高了国土部门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为城市经济发展和建设发挥着巨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艾东, 朱彤.土地立体利用与三维地籍[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7 (24) :130-131.

[2]胡珏.面向我国城镇地籍管理新需求的地籍空间对象模型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 2008.

基于可视化技术的消防管理平台研究 篇6

关键词: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消防设备管理,虚拟现实技术

1 引言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 各种园区和综合体建筑, 以及高层、超高层建筑纷纷涌现, 提升了城市现代化水平, 给居民提供了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但是, 正是这类建筑内部结构复杂的特点, 使得消防救援无法迅速有序开展, 使其成为重特大尤其是群死群伤火灾事故的主要发生场所。

与一般建筑相比, 园区和综合体建筑, 以及高层、超高层建筑主要依靠其内部的消防设施以自救为主。这就要求消防相关人员需要更多地了解、掌握建筑自身的设计结构、功能布局、人员分布, 以及消防设施等专业信息, 在防火、灭火工作中更有效地发挥这些信息的作用, 因此, 开展基于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可视化消防管理研究已刻不容缓。北京市在“十二五”时期科技北京发展建设规划中, 明确规划了要“建立公共安全科技支撑体系和技术创新平台, 提高在重大灾害预警预防、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等的科学管理水平”, 要“开展典型灾害事故紧急处置抢险救援关键技术研究和相关设备开发;建立超高层建筑、标志性建筑等重要场所和设施的数字化灭火救援预案体系”。

与此同时,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2011年5月颁布的《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 要基本实现建筑企业信息系统的普及应用, 加快建筑信息模型、基于网络的协同工作等新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 推动信息化标准建设等”的总体发展目标, 把建筑信息模型作为支撑行业升级的核心技术重点发展。

因此, 建立基于BIM技术的可视化消防管理平台, 一方面能满足建筑信息化和建筑消防安全数字化的需要, 另一方面, 能提高消防工作的效率, 提高建筑消防安全相关部门的服务质量和效率。

2 目前可视化消防管理平台的研究现状

现阶段基于三维可视化构建建筑数字化消防管理平台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研究成果较少。大多数的研究主要是基于虚拟现实等技术, 构建三维可视化的消防某领域的应用。

2.1 国外研究现状

目前, 城市消防系统基本基于地理信息系统 (GIS) 进行构建。针对城市建筑内部结构, 国外较早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建筑消防应用, 形成三维可视化的应用系统。然而, 这些系统都仅仅是针对具体某个建筑进行, 其并未将建筑信息同建筑消防进行有机融合, 且其可推广性不强。

国外的BIM技术较国内成熟, 部分国家已制定了自己的标准。BIM技术的应用主要集中于建筑设计和施工阶段。目前, 有部分研究将BIM建筑模型应用于建筑消防性能化设计, 尚无将BIM与建筑消防相结合的应用案例。

2.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一些高校与科研院所在虚拟现实技术领域都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 在防灾减灾特别是火灾消防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很多成果, 但是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防灾减灾领域, 特别是园区和综合体建筑, 以及高层、超高层建筑的消防研究起步较晚。

目前, 国内陆续使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了一些消防应用示范。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针对大空间建筑火灾的特点, 建立了大空间建筑火灾虚拟现实系统;清华大学防灾减灾研究所提出了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建筑火灾模拟的方法, 在交互式虚拟环境中实现了基于火灾数值模拟的火灾场景模拟等。由于其采用自定义的模型标准, 不具有推广性。

3 基于可视化技术的消防管理平台的研究

3.1 建筑信息模型技术

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即BIM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 是建筑设施的物理与功能特征的数字化表示, 作为共享的建筑信息资源, 为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各种决策提供了可靠的基础[1]。

BIM技术自2002年被提出后, 给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建筑业带来了巨大变革。在建筑项目中采用遵循共同标准的建筑信息模型作为建筑信息表达和交换的方式, 显著地促进项目信息的一致性, 减少项目不同阶段间信息传递中的信息丢失, 增强信息的复用性, 减少人为错误, 极大地提高建筑行业的工作效率、技术和管理水平[3]。

BIM技术在显示建筑内部信息时具有明显的优越性。BIM可提供建筑寿命周期内的全部信息, 可对建筑物三维立体显示, 显示建筑设备和设施的位置、状态、参数等。如在消防系统中, 能清晰明了地显示消防设施和疏散通道的位置、状态等, 为消防应急救援提供准确信息, 提高救援效率。在制定消防预案时也可扩充预案包含的信息量和准确度。基于BIM技术建立的建筑模型不再是由点、线、圆等简单元素组合的几何图形, 而是包含墙体、门、窗、梁、柱等构件图元的实体信息化模型。BIM还可提供丰富的族库, 实时载入灭火器、消防栓和喷淋头等消防设备, 其每个设备都有自身的信息库, 提供构件的型号、位置、状态等详尽可靠的原始信息和必要的建筑模型细节, 如建筑的材料、防火分区、疏散通道和消防设施等[4], 可为消防应急救援提供指导依据, 在消防灭火时具有指导意义。

在消防管理中, 三维可视化信息传递效果要明显优于二维平面图展示, 可有效提高预案的直观性[5]。它所提供的是与建筑实体一致的三维可视化模型, 模型支持旋转、缩放、分层、剖面、立体以及漫游等, 直观清楚。

3.2 可视化消防管理平台构成与功能

三维可视化的消防管理平台是将先进的虚拟现实技术与建筑信息模型有机关联, 并在模型中加入准确的消防设备信息, 实现了消防设备信息在建筑环境中的可视化管理, 消防设备的运行状态、起火点的位置以及相应的消防设备的配置情况都清晰地反映到此系统中, 并可实现提取、录入、变更信息操作。与实际建筑相吻合的场景通过友好的方式显示在三维可视化界面中, 大大提高了对火灾情况、周边状况的快速辨识, 提高了消防救援工作的快速性与准确性。三维可视化消防管理系统的出现将改变现有基于二维图纸的消防管理的落后模式, 制定三维消防方案, 实现以火点定位、火情判断、烟气模拟与人员疏散为主要功能的辅助决策, 大大提升消防设备管理的水平和火灾救援能力。在三维引擎中建立以建筑信息模型为基础的消防设备管理平台, 通过友好的图形用户界面实现积极的人机交流, 消防管理者可在该系统中查看到消防设备的全部信息, 使空间信息与实时数据融为一体, 相关人员可以通过三维可视化平台更直观、清晰地了解建筑物信息、实时数据等。可视化消防管理系统如图1所示。

3.2.1 建筑结构模型

依据建筑物所在地区周边卫星影像, 进行建筑物周边重要三维场景制作, 包括:大楼周边广场、绿化、重要地标、道路的可视化模型制作, 为部署现场防火指挥调度之用。

对于建筑物本体, 根据建筑本身的设计底图进行BIM模型的构建, 其原则是根据建筑物自身实际建模, 建筑物客观存在的外墙、内墙、楼梯、楼板、天花板、门窗等构件均如实地被转化为BIM模型。三维建筑物示例如图2所示。精确的建筑BIM模型是后续工作的基础, 以大楼的内外部构造和消防设施位置等建筑模型为基础, 再结合火灾行为全过程所表现出的形状特征, 可推演火灾情景、规划疏散逃生线路、模拟火灾演练。

3.2.2 消防设备模型

除建筑物外立面模型外, 还应包括与消防相关的建筑物内部设备精细建模, 包括卷帘门、防火分区、感测探头、监控器、水泵、喷淋系统、排烟系统等, 建筑、结构、电气、水、暖通风各专业紧密结合。建筑物内部、外部、管线系统三维视图如图3、图4、图5所示。

除建立传统的喷淋头、管道综合系统外, 还需制作消防车辆、消防人员的相关模型, 为模拟消防人员对火情进行控制、楼内人员逃生使用。

在三维可视化消防管理平台中, 可以清晰地显示各个消防设备的信息以及工作状况。一般建筑中, 设备用房、电力用房是重点消防区域, 又多设于地下室。该平台不仅提供了对于每个房间、设备间、重点区域的设备信息管理, 更提供了对于这些房间、区域的能源使用情况的信息管理。通过该平台, 可以对消防设备的运行情况、参数信息、备品备件、使用信息、维修信息等进行管理。

建筑物内的实时情况及消防设备的运行、使用情况会被视频实时监控, 视频探头的位置可以在消防管理平台的三维界面、平面界面中通过图标显示, 实时影像可多屏显示并切换。与传统管理平台相比, 设备的位置信息、建筑内部位置信息更为清晰, 视频信息连续调用的程度更高, 大大提高了消防管理的效率。

3.2.3 消防通风系统模型

管道通风系统与BIM技术相融合, 可以在三维基础上更清晰、直观地反映每台设备、每条管路、每个阀门的情况。根据不同设备的特点进行分级、分层次, 可以使用其整体空间信息, 或是聚焦在某个楼层或局部平面, 也可以利用某些设备信息, 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分析。

相关人员通过可视化的消防管理界面的渲染, 可以清楚地了解机械通风系统中各个风口的工作情况, 可以根据实时情况直接调节设备的工作状态, 从而达到实时调节。而在进行管路维修时, 维修人员也无需为复杂的管路而发愁, 可视化的管理平台将清楚地显示各条管路的情况 (如图6所示) , 为建筑的运行、维护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3.2.4 消防水系统模型

基于BIM的可视化消防管理平台在清楚地显示建筑物内水网位置的同时, 也能对水流情况进行准确判断, 对供水管路阀门进行检测, 如图7所示。

通过对整体管网数据的分析, 可以迅速找到故障点, 及时维修, 减少浪费。而且当相关管理人员需要对水管进行改造时, 无需为隐蔽工程而担忧, 每条管线的位置都清楚明了。

3.2.5 消防探测器模型

在三维可视化的消防管理平台中, 相关管理人员可以获取每个感温、感烟探头的信息数据。同样, 也可以在建筑中加入相关消防探测器以获取湿度、CO2浓度、光照度、空气清洁度等信息。

温度、烟雾分布情况可以在相应页面中得到直观的显示, 公共区域的探测点用不同温度颜色进行显示, 可以把异常数据的探测点筛选出来, 从而进一步查看该点的历史数据。相关人员可以把建筑物内所有探测点的数据尽收眼底, 结合相应设备, 以达到最佳的消防管理效果[6]。

3.2.6 消防疏散通道模型

三维可视化的楼梯、电梯模型能够正确、精准地反映所对应的楼梯、电梯的空间位置以及相关属性信息。垂直交通设备的空间相对信息包括设备所在位置与所能到达的楼层信息等, 属性信息包括设备类型、型号、载重等, 如图8所示。

三维可视化的消防管理平台可以对垂直交通设备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渲染, 相关管理人员可以清楚直观地看到设备的运行状态, 通过对人员行走路线、人流量的分析, 可以帮助相关人员进行更有效的消防管理。

3.2.7 辅助决策分析

将建筑物的建筑信息模型导入至相关火灾分析软件中, 可以估算典型火灾危害、破坏范围。根据火点位置、可燃物分布、载量分布、可燃物含水率、地形及各种气象要素等对火势进行模拟, 获得火场信息、火强度信息、蔓延速度等。对火灾进行模拟实时评估, 显示出各时刻的引燃范围以及灼伤消防员和一般人员的范围, 显示出辐射影响区, 将其辐射区随时间的变化用三维可视化的方式进行表达, 辅助决策人员指定最优的消防路线[7]。

由此可见, 这种基于可视化技术的消防管理平台可以有效提升建筑物在发生火灾时的自防自救能力, 可以利用三维可视化消防管理平台拟定消防应急预案, 消防设备的运行状态、人员的疏散路径在预案中得以显示, 如图9所示。相关人员可自行检查消除火灾隐患, 消防培训人员通过选择模拟方案及该方案中的演练角色, 在模拟三维环境中, 熟悉各个人员在作战时应完成的任务, 系统会在每一个任务完成前后给予相应的作战提示, 如图10所示。相关人员通过模拟演练培训, 掌握楼内外进出线路, 了解火灾演变情况, 模拟扑救初起火灾, 从而提升自防自救能力, 在实际作战过程中保证大楼内的人身、财物安全。

4 结束语

将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三维可视化的消防管理平台, 是新技术出现后带来的新变革, 而BIM技术融入到建筑运行维护阶段所实现的远不止本文提到的相关功能, 以BIM为核心的管理平台是建筑内最顶层的平台, 该平台在与建筑内各个系统对接的同时, 亦可以横跨物业管理、商业管理等多个领域。在基于BIM技术的三维可视化管理平台的基础上, 只要一个很小的技术创新就可以为人们带来极大的便利。大量的数据共享, 精确的三维模型构建以及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实现了各环节之间的无缝信息沟通, 为消防可视化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BIM是一个可视化程度非常高的一体化平台, 与传统的消防管理系统相结合可以大幅提高原有系统的应用程度, 而且通过将定位系统、信息系统等包含起来, 就可以改善传统的消防管理模式。随着BIM技术更广泛的发展与应用, 基于BIM的可视化消防管理平台将会为相关人员带来更好的管理体验, 从而切实提高我国消防管理信息化水平与应急事件处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建平.BIM技术的应用与研究[J].施工技术, 2011, 2:15-18.

[2]Mc Graw·Hill.The Business Value of BIM[M].2009.

[3]王佳, 任远.智能消防管理指挥系统在大型公共建筑的应用[J].建筑防灾年鉴, 2012

[4]倪阳, 邓孟仁, 林琳.大型公共建筑消防探讨[J].建筑学报, 2005, 2.

[5]笪月君.基于人机界面的消防控制系统的设计[J].江苏船舶, 2012, 1:18-19.

[6]陆浚海.智能建筑中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研究[J].科学技术, 2010, 9.

可视化管理的滋味 篇7

21世纪的十年间, 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桥梁建设, 桥梁建设成果不仅遍布了中东部平原地区, 还突破了西部崇山峻岭、高山峡谷间桥梁建设瓶颈。以江苏苏通长江大桥、浙江舟山西堠门跨海大桥、重庆石板坡大桥和重庆朝天门大桥为代表的公路斜拉桥、悬索桥、梁桥和拱桥四大桥梁的单孔跨径和以全长36 km的杭州湾大桥为代表的跨海长桥的建设规模和技术水平均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建设成果和技术成就令世界瞩目, 奠定了世界桥梁大国的基础。一大批长大桥梁的成功建成并运营良好, 为行业积累了丰富的设计、施工、运营管理、安全保障及新材料和新装备应用方面的技术和经验[1]。

“五纵七横”12条国道主干线全部建成, 覆盖城乡的公路交通网络已初步形成, 但与此不相适应的却是公路桥梁发展过程中的前后向支撑理论体系的薄弱与滞后。尤其是桥梁运营阶段, 需要面对超期服役的桥梁数量大、专业化队伍人员不足、经费配套不全、主动性养护意识不够强和信息化的程度不够高等问题。所潜在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 往往会极大降低桥梁生命周期内的安全性, 导致桥梁安全事故的发生, 威胁桥梁运营安全, 各类桥梁事故的发生, 也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2]。

1 养护信息化的必要性

1) 我国公路桥梁建设成就高、底子薄。截至2013年年底, 我国公路桥梁已达73.53万座, 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桥梁大国。图1显示我国公路桥梁总数从2001年年底的28.4万座发展到2013年年底的73.54万座, 仅用了13年时间, 每年新增的公路桥梁数量平均达3.5万座左右。

相对大桥的设计和建设水平, 国内大型桥梁管理方式仍比较落后, 诸多桥梁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及时的养护, 以致不少桥梁长期带病工作, 甚至出现突发性破坏事故, 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2) 物联网技术推动信息化建设。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 并结合桥梁养护的实际需求, 传统的土木工程行业正在不断吸纳最新的信息化技术。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桥梁管理系统和桥梁健康监测系统的迅速发展。目前, 桥梁管理系统和桥梁健康监测系统趋向于形成统一的桥梁养护管理平台。桥梁养护管理平台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物联网技术将会推动其发展。桥梁监测有助于提升桥梁科学、精准管养的水平, 有助于延长桥梁寿命。物联网技术发展可为桥梁监测提供精准、全面、可靠的数据。

2 全景可视化综合管理理念

在我国高速公路大型桥梁迅速发展的过程中, 人们也逐步认识到其建设投资大, 回收周期长等特点。进入21世纪, 中央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路, 如何在加快高速公路建设进程中, 进一步理顺和规范管理体制, 管好已有的庞大的高速公路资产, 尤其是大型桥梁, 更好地发挥其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作用, 是交通行业面临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现实问题。然而, 我国大型桥梁全景可视化综合管理价值实现的理论探索落后于实践活动, 严重阻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传统的计划经济烙印还在大型桥梁管理中不时地表现出来, 很不适应大型桥梁全景可视化综合管理的需要, 也严重制约其价值的合理实现。

对于大型桥梁的全景可视化综合管理技术研究是具有很强现实意义的。大型桥梁工程的全景可视化综合管理技术研究所面临解决的问题为:

1) 如何较为规范有效地获取各类资产的属性数据。

2) 如何管理、使用获取的资产属性数据。

3) 如何让数据系统地说话, 规范从业者的行为。

4) 如何有效利用相关数据产生前瞻性的养管规划、延长基础设施的使用寿命, 降低使用风险和养管成本。

5) 如何使各级管理者高效系统地监管基础设施资产并掌控风险。

3 全景可视化综合管理技术框架

全景可视化综合管理技术是近十年来在CAD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多维 (三维、四维、五维、N维) 模型信息集成技术, 可以使桥梁建设和养护的所有参与方都能够在数字虚拟的真实桥梁模型中操作信息和在信息中操作模型, 从而实现在桥梁全生命周期内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以及减少错误和风险的目标。全景可视化综合管理技术应用可以贯穿于项目决策、设计、施工、运营全过程, 见图2。

全景可视化综合管理技术是三维模型、三维地理信息模型、协同文档信息模型技术、资产信息模型技术的有机综合, 造就智慧桥梁的养护管理。

4 全景可视化综合管理技术的核心

全景可视化综合管理平台构建的核心工作为:根据结构分析、危险源分析和维护更换要求, 对已有结构重新进行单元化离散, 建立基于唯一ID编码的电子化单元体系, 并将相应属性赋予每个单元体, 通过对电子化单元的数据管理实现全景可视化综合管理, 见图3。

对桥梁结构的离散和编码的过程相当于对桥梁结构的电子化“再设计”。合理的编码结构能够使得对于桥梁结构风险、退化、收益的管理更加有效, 从而实现精细化的管养。

大型桥梁工程全景可视化综合管理技术的实现上, 是利用GIS, 3D, 二维码, 移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搭建起的一个信息共享平台。

通过对大型桥梁工程单元属性的有效管理, 达到提高大型桥梁工程资产可利用率、降低资产长期运行维护成本。同时达到对大型桥梁工程资产全寿命周期 (或运营周期) 的有效管理, 实现资产的风险可预期和可控, 使其更加可靠耐久, 提高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 大型桥梁工程全景可视化综合管理技术的最终目标是:依托大型桥梁资产, 运用技术、经济、行政等手段为出行者提供安全、舒适、便捷的行车环境, 同时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

5 示例

中交公规院所开发的、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江阴长江大桥全景可视化综合管理系统界面, 如图4所示。

该系统实现了三维数据立体、直观展示, 对所有桥梁监测中心管理的桥梁进行现场数据采集, 人工精细化建模, 建立桥梁全部实体构件可量测、可拆解的三维模型, 实现桥梁监测数据实时空间立体显示。

全景可视化综合管理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观念, 必然在未来占据更为重要的位置, 它给工程的高完成度提供了完美的解决方案。在整个生命周期, 全景可视化综合管理技术都应该发挥作用, 直到桥梁拆除, 该技术将记录整个桥梁的生命周期的所有内容, 所以, 在桥梁养护、管理等方面都能够提供统一的解决方案, 代表着未来的一种必然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王用中.第三届全国钢结构工程技术交流会论文集[A].第三届全国钢结构工程技术交流会[C].2010.

[2]交公路发[2013]321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公路桥梁养护管理的若干意见[S].

基于GIS的可视化税收管理系统 篇8

关键词:GIS,可视化,税收

0 引言

税收可以促进一个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要充分发挥税收的政策驱动效应, 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财税部门在日常税收征管工作中想要全面、快速了解全市/各镇、办事处内企业的数量、具体坐落位置、应缴纳税款的数额、实际缴纳税款的数额以及哪些是欠税企业, 欠了多少税。基于GIS的可视化税收管理系统代替了税收工作传统意义上的MIS系统, 可以很好的解决以上提到的各种问题。

系统将财税部门的税源信息、税收信息与国土部门的地籍信息相挂接, 以地籍控户籍、以户籍控税基、以税基控税源, 构建“以地控税、信息管税”的征管模式, 实现了“以地为基、全程跟踪、分类监控、一体管理”。

1 设计目标及设计原则

1.1 设计目标

建设基于GIS的可视化税收管理系统, 实现以行政区划分多级网格, 以网格为管理单元对城市的地籍数据、地形图、正摄影像、数字高程模型、税源信息、工商信息、各税种的税收记录信息等海量数据的统一综合管理及综合分析, 并与财政管理工作流程相结合, 为研究城市税收工作提供科学、高效、准确的决策支持。

1.2 设计目标

系统设计必须根据税收管理的特点, 遵照可靠性、安全性、先进性、易维护性和开放性等原则来设计。

1) 可靠性

可靠性是系统首先应该保证的, 即具有较高的容错性和故障恢复能力, 保证关键业务数据具有良好的安全备份;出现意外时, 最大可能地保证数据不丢失, 并实现数据的尽快安全恢复, 保证数据的安全可靠。

2) 安全性

系统确保所有数据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保密性, 即在网络系统、数据库系统和应用软件系统均设置安全机制。系统拒绝非法用户进入, 杜绝合法用户的非授权操作, 有效防止系统被破坏、数据被窃取和篡改。

3) 先进性

系统采用的体系结构和选用的设备, 具有国际先进水平, 具有发展潜力和一定的超前性, 确保系统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较长期的使用价值, 符合当前或未来趋势。

4) 实用性

系统以满足用户需求为根本目标, 从城市信息化的现状和信息化建设的实际出发, 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的数据资源, 避免重复投入;广泛调动社会资源, 优化系统的管理模式, 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转。

5) 易维护性

系统实施后, 后续的投资大部分花费在管理与维护方面。针对这一特点, 在设计系统方案时, 使系统易于管理和维护, 从而节省后期投资和维护人员投入, 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 减少故障所带来的损失。

2 关键技术

2.1 组件式开发

组件是具有某种特定功能的软件模块, 它以较高的可重用性, 产生了一种崭新的软件设计思路, 这使得组件形式开发软件就像搭积木一样容易。组件技术是迄今为止最优秀也是发展最快的一种软件重用技术, 它比较彻底地解决了软件开发中存在的重用性低、适应性差和周期长等问题, 它使系统扩展更加方便灵活。

基于GIS的可视化税收管理系统采用.NET架构进行设计开发, 充分发挥.NET架构所带来的组件化优势。系统设计时, 功能归类分离, 建立独立模块, 整个系统由模块组装, 具有方便的增加模块和删除模块的优势。

2.2 Arc Gis二次开发技术

系统以Arc GIS为开发平台, 建立C/S与B/S相结合的应用体系。C/S系统在Arc GIS Engine下进行开发, 开发模式选择插件式设计扩展;B/S系统采用面向服务架构技术 (SOA) 、富互联网应用技术 (RIA) 、瓦片和缓存技术, 实现了多用户的综合性应用。

2.3 多源异构数据处理技术

系统将来自财政局、国土局不同单位、不同平台的标准不一、格式不同的多种数据有效融合到一起。根据财税数据情况, 我们将数据分为两种情况来处理:一是人工预处理+程序处理;二是纯人工手动进行数据加工。

为了实现税源企业信息与空间位置信息及缴费信息的有机结合, 系统将国土局提供的地籍信息与财政局提供的税源企业信息通过地籍号属性相挂接;将企业的基本信息与各税种缴费信息通过纳税人识别号属性相关联。

3 系统应用

系统提供了数据入库、视图显示、信息查询、数据统计、决策分析、数据编辑、数据更新、系统管理等模块, 为税收征管工作提供决策支持。系统的主要功能有。

3.1 直观监控辖区内纳税人土地占用状况、税源状况及税收情况

系统依托电子地图, 对财税部门与土地管理部门掌握的土地信息进行比对分析, 直观地监控辖区内纳税人土地占用状况、税源状况及税收情况, 做到对“静态土地”与“动态纳税人”的双向交叉监控, 有效解决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土地使用税等无缝隙、全覆盖管理。

3.2 土地实测面积与申报纳税面积的对比分析

系统以行政区为单位, 将土地管理部门提供的土地实测面积与财税部门提供的土地申税面积进行比对分析, 并计算两者之间的差额。对差额原因进行分析, 从而对漏税地块进行排查。

3.3 纳税情况统计分析

对全市/某行政区/某税源的税收交纳情况进行统计, 并计算与上年同期的增长额与增幅, 从而对全市的税收情况有一个宏观的了解。

3.4 欠税预警分析

对于电子地图上存在欠税的地块, 进行预警分析, 用红色在地图上标识出来, 同时显示出欠税地块上的欠税税源信息, 并可查看相应的欠税记录, 对于欠税的单位或个人, 将不予办理相关的优惠政策和其他有关手续。

3.5 纳税贡献度分析

系统提供查询纳税额大于某个值或小于某个值的所有税源信息, 以对本市的纳税大户和纳税小户有一个清晰了解。

4 结束语

基于GIS的可视化税收管理系统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与城市空间地理信息技术及财政局、国土局有关业务流程相结合, 以财源企业数据库、税收缴纳数据库、地籍数据库和城市空间地理数据库为核心, 通过部署在中心数据库形成统一管理。实现网络化的电子地图和税收清缴查阅自动化, 帮助城市税收管理部门科学决策, 深化税收网格无缝隙管理, 摸清税源, 堵漏增收, 推进税收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 营造公平的用地和税收环境。

参考文献

[1]诺德, 舍恩伯格, 何桢.软件系统设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2][美]琼·玛格丽塔·南斯通.什么是软件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 2009.

可视化管理的滋味 篇9

“管理伦理” (Business ethics或Management ethics) 又被称之为“商业伦理”或“经济伦理”, 其主要源自于上世纪人们对企业管理活动中伦理道德问题及其对社会影响的关注和重视, 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兴起的一门学科, 是管理学和伦理学相互交叉结合的产物。国外学者们自20世纪50、60年代就开始了对管理伦理的研究, 并备受理论界和企业界的重视, 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和成果;我国也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了对管理伦理的研究, 也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1974年11月, 美国堪萨斯大学召开的第一届全美管理伦理学讨论会标志着管理伦理作为一门学科正式确立。如此看来, 目前国际上对管理伦理的研究也不过30多年的历史。因此, 对近11年来的管理伦理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 探求目前管理伦理领域中的研究热点、最有影响力的文献、被引频次最多的作者以及最重要的核心期刊等对于加强我国管理伦理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全部来源于美国科学情报所 (ISI) 提供的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SSCI) 数据库。在SSCI数据库中, 以“business ethic*”和“manage* ethic*”为主题词在标题中进行检索, 下载过程中选择“article” (文章) 类型, 筛掉会议评述和书评等类型资料, 自1998年至2008年, 分别检索到298和245条记录。每条记录包括作者、机构、摘要、关键词、发表年份、期 (卷) 及参考文献等。本文采用目前在国际上较有影响的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进行图谱绘制和数据分析。2004年, 美国著名信息可视化专家、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教授 (Chaomei Chen) 基于引文分析理论并应用Java语言开发的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成为近几年来在全美信息分析中最具有特色和影响力的可视化信息软件[1]。本文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 通过使用网络版CiteSpace V.2.1知识图谱分析软件, 对软件中引文 (C) 、共被引 (CC) 、共被引系数 (CCV) 三个参数进行适当调整, 将从SSCI数据库下载的543条记录绘制出了相应的知识图谱, 并进行了主题词共现、文献共被引、作者共被引及期刊共被引等分析。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 可以找到某一学科或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文献共被引分析可以发现对该研究领域最有影响力的文献;作者共被引分析可发现该研究领域中最有影响力的关键人物;期刊共被引分析则可以发现该领域中的重要核心期刊。本文通过运用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 绘制出了国际范围内管理伦理研究的知识图谱, 从而对国际管理伦理的研究情况进行分析。

2 数据结果分析

2.1 国际管理伦理研究的热点——关键词共现分析

经过对图1中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分析, 即其出现频次越多则圆圈越大, 并结合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方法, 可以清晰地发现:

首先, 在国际管理伦理研究领域中, 关键词出现频次最高的是business ethics (管理伦理) 一词, 出现频次高达95次, 这充分表明对管理伦理及与其相关的研究仍是该领域中的研究热点与核心。近11年来, 国际学者们的研究主要如下:

(1) 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管理伦理情况进行了细致分析。如van Liedekerke L、Dubbink W (2008) 对欧洲过去20年管理伦理的情况及未来发展进行了分析;Phau I、Kea G (2007) 跨国家及地区调查了香港、新加坡和澳大利亚大学生对管理伦理的态度;Gichure C (2006) 分析了非洲东部和中部地区管理伦理的培训情况;Beekun RI、Stedham Y (2003) 对俄罗斯和美国的管理伦理情况进行了分析等。

(2) 深入分析了管理伦理的功能、模型及影响因素等。如Ogrean C、Herciu M、Belascu L (2008) 分析了管理伦理作为一种新形势下的管理战略功能;Svensson G、Wood G (2008) 对管理伦理建设模型进行了研究;Michaelson C、 Rashid Z (2008) 分析了文化、宗教对管理伦理的影响;Cherry J、Lee M、Chien CS (2003) 分析了跨文化管理伦理建设的理论模型;Hitcomb LL、Erdener CB (1998) 分析了中国和美国的管理伦理所具有的价值及影响等。

(3) 提出了加强管理伦理教育的观点。如Yetmar SA (2007) 分析了互联网上的管理伦理教育资源, 以及管理伦理协会及期刊资源等;Weber JA (2006) 分析了如何有效开展管理伦理培训;Buff CL、Yonkers V (2005) 提出了在课堂中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伦理教育等。其次, ethics (伦理) 的出现频次排在第二位, 出现次数为84次。主要研究有:Tala ML (2008) 提出领导者的伦理道德是管理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Ibarra-Colado E、Clegg S (2006) 对管理主体的伦理道德情况进行了探讨;Schnebel E、Bienert MA (2004) 、Solomon RC (2003) 分析了伦理道德与商业组织的关系, 并指出在商业组织中要注重伦理道德建设;Porter G (1998) 分析了当时的美国伦理管理行为及影响等。第三, decision-making (决策) 的出现频次为57次, 也是研究领域的热点。主要研究有:West A 和Husted BW、Allen DB等 (2008) 分析了管理过程中的伦理决策过程;Trevino LK、Jacobs RR (2007) 提出了衡量管理者进行伦理决策的客观标准;Kujala J、Pietilainen T (2004) 分析了女性管理者进行伦理决策的情况;Bartlett D (2003) 对伦理决策模型进行了分析等。第四, behavior (行为) 也成为研究的热点, 这方面主要是对组织或管理者的伦理行为进行分析研究的, 如Greenfield AC、Norman CS、Wier B (2008) 以及Luthar HK、Karri R (2005) 对组织的伦理行为进行了分析;Kantor J、Weisberg J等 (2002) 对管理者的伦理行为进行了分析;Viswesvaran C、Deshpande SP Joseph J (1998) 对印度管理者的伦理行为进行了研究等。第五, model (模型) 成为研究热点, 国内外学者经过20多年的研究, 如Husted BW、Allen DB、West A (2008) 及Bartlett D (2003) 等对企业道德决策模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分析, 并提出了许多道德决策模型, 其中四个模型最具有影响力 (在文献共被引分析中将详述) 。除此之外, culture (文化) 、values (价值) 、attitude (态度) 等的共现频次也较高, 成为国际管理伦理研究的热点内容。

2.2 最有影响力的文献——文献共被引分析

通过对图2中的文献共被引情况进行分析, 发现下列文献在近十一年间的被引频次排在前几位, 可以断定其为该研究领域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文献:

(1) 最有影响力的学术文章。被引频次排在第一位的是L K Trevino (特雷维诺) 于1986年在《管理学会评论》上发表的“Ethical Decision Making in Organizations: A Person-Situation Interactionist Model” (《组织中的伦理决策:人与环境交互作用模型》) 一文, 其被引频次为44, 中心度为0.36, 是图谱中重要的关键节点 (被引频次高且中心度超过0.10) 。Trevino从个体因素和情境因素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 根据L.Kohlberg (科尔伯格) 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型提出了一个组织中做出伦理决策时个体与情境交互作用的互动模型, 该模型结合个体变量和情境变量来解释和预测组织中一些个体做出的伦理决策行为。[2] 该模型的主要特色一是提出了个体因素和情境因素相互作用以影响和调节道德决策行为;二是明确地提出个体道德认知发展水平对道德决策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被引频次排在第二位的是T M Jones (琼斯) 于1991年在《管理学会评论》发表的“Ethical Decision Making by Individuals in Organizations: An Issue-Contingent Model” (《组织中个体伦理决策:问题权变模型》) 一文, 该文被引频次为38, 中心度为0.28。Jones认为现有的组织中个体伦理决策行为理论模型很少或根本没有注重道德问题的本身特征。于是, Jones分析了道德问题本身特性对道德决策的影响, 在J.R.Rest (1986) 的四阶段决策模型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以道德问题本身为导向的个体道德决策模型。该模型包含了一套被称为道德强度的6个新变量, 即严重程度、社会舆论、结果的可能性、时间紧迫性、接近性和效果的集中性。Jones引用社会心理学的概念、理论和证据, 认为道德强度影响道德决策和行为的每一个组成部分。[3]O.C.Ferrell (费雷尔) 和L G Gresham (格雷沙姆) 于1985年发表的“A Contingency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Ethical Decision Making in Marketing” (《营销伦理决策的权变模型》) 一文被引频次为38, 中心度为0.19。他们提出了针对营销组织的道德决策权变模型, 认为道德问题或困境是从社会文化环境中产生的, 当营销人员面对道德问题时, 其决策受个体因素、有影响力的他人和行动机会三方面的影响;个体的道德决策将直接影响道德行为, 实施道德行为之后, 个体会对该行为做出评价, 反过来个体评价又将对未来的道德决策产生影响。该权变模型成为组织环境中道德/不道德的决策行为理论发展的一个起点。[4] Hunt S D (亨特) 和Vitell S (维泰尔) 于1986年发表了“A general theory of marketing ethics” (《营销伦理的一般理论》) 一文。Hunt和Vitell从描述性的角度出发, 提出了市场营销领域的道德决策理论模型。文章以讨论道德哲学中两个重要规范伦理理论即道义论 (康德等) 和目的论 (边沁等) 的评价作为开始, 提出了一个明确的营销伦理模型, 用它来解释一些被引导到营销伦理领域里的实证研究。[5] 该模型最重要的特点一是把个体的道德哲学评价纳入到了企业道德决策模型中, 认为个体主要依据道义论和目的论哲学标准来指导道德判断;二是在模型中纳入了情景限制对个体道德行为的影响, 并且认为随后的个体行为结果会反过来对个体的经历产生影响, 进而影响个体处理未来的道德两难问题。[6] 最后, R C Ford (福特) 和W D Richardson (理查德森) 于1994年发表了“Ethical decision making: A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literature” (《伦理决策:实证文献研究综述》) 一文。Ford和Richardson评论分析了现有的实证文献资料, 评估了影响道德信念和行为决策的一些假设变量, 他们将这些假设变量从性质上分成两类, 一类是社会环境特有的, 如参照群体、奖励和制裁、行为守则、伦理冲突类型等;另一类是个体决策做出者所特有的, 如国籍、宗教、性别等。作者分析并检验了这些变量, 并提出这些变量被假设为道德决策行为的决定因素。[7]

(2) 最有影响力的学术著作。经过对图谱的分析, 发现两部著作也成为图谱中的重要关键节点。一部著作是Rawls J (罗尔斯) 于1971年出版的著名“A theory of justice” (《正义论》) 一书, 该书被引频次为30, 中心度为0.41, 为著作文献中最高。可以说这是20世纪后半叶一部最伟大的著作, 该书刚一出版, 即在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主要社会科学领域引起巨大反响。该书的出发点是:社会基本结构是正义的主题, 人们在达成其它协议之前, 首先要就这项制度的原则达成协议。罗尔斯认为, 大家一致同意的社会契约, 就是公平, 公平就是没有偏见;公平的社会契约, 必须是价值观中立的。该书分为三个部分, 包括基本理论方面、制度方面和目的。正如有关学者评价的一样, 30年来, 西方关于社会正义、分配公平、政治自由、政府中立等问题的探讨, 很大程度上都是对这本书的回应。另一部有影响力的著作是Robert Jackall (杰克考尔) 1988年的“Moral Mazes:The World of Corporate Managers” (《道德困境——公司经理的世界》) 一书。该书被引次数为15, 中心度为0.27, 也是重要的关键节点。罗伯特·杰克考尔通对大型工业企业的实际考察, 指出经理的成功依靠的不仅仅是能力、天赋和献身精神, 还主要依靠含混模糊的语言、夸张的自我推销、保护人际关系、建立联盟和保护派系利益等因素, 并就这些道德上的困惑进行了分析。该书包括绪论、道德检验的历史和现状、管理工作的社会结构、往上看和往旁边看 (逃避决策以摆脱责任) 、划定底线 (道德标准) 、幻灯机 (如关于诚实、真相的讨论等) 等内容。

2.3 最有影响力的作者——作者共被引分析

从图谱3中可以看出, 第一位有影响力的人物是Donaldson T (托马斯·唐纳森) , 被引频次为82, 中心度为0.19。托马斯·唐纳森是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沃顿学院的著名伦理学家, 1999年他与托马斯·邓斐出版了“Ties That Bind: A Social Contracts Approach to Business Ethics” (《有约束力的关系——对企业伦理学的一种社会契约论的研究》) 一书, 唐纳森和邓斐的综合的社会契约论以尊重和宽容为基本原则, 创造性地提出并阐释了“道德自由空间”“超规范”等伦理学概念, 为全球性的企业伦理规范的构建奠定了新的基础, 该理论由于最具有创造性而在企业伦理学界引起重大反响。另外, 他曾于1982年出版了“Corporations and Morality” (《公司与道德》) 一书和1989年出版的“The Ethics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国际商业伦理》) 一书因被引频次较高都成为比较有影响力的论著。此外, 他还发表了大量的相关文章, 较有影响的如1994年发表在《管理学会评论》上的“Toward a Unified Conception of Business Ethics: Integrative Social Contracts Theory”;1996年, 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Values in Tension: Ethics away form Home”文章等。第二位是L K Trevino (特雷维诺) , 被引为77, 中心度为0.19。除了文献共被引中分析的其重要文献《组织中的伦理决策:人与环境交互作用模型》外, 他于1999年出版的“Managing Business Ethics: Straight Talk About How To Do It Right”一书阐述了如何去鉴别伦理困境及其产生的原因, 并提出解决管理过程中各个阶段伦理困境的建议和措施;此外, 较有影响力的文章如1998年在《管理伦理季刊》发表的“The ethical context in organizations: influences on employee attitudes and behaviors”一文;1999年在《管理伦理期刊》发表的“Corporate ethics practices in the mid-1990’s: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Fortune 1000”以及2005年发表的“managing to be ethical: Debunking five business ethics myths”等重要文章。第三位是O. C. Ferrell (费雷尔) , 被引次数为68, 中心度为0.13。费雷尔是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著名营销学教授、美国营销学协会主席。其研究领域包括商业道德、企业公民和营销等。除上述介绍外, 他与杰弗瑞·赫特出版的《企业管理新论》一书从“怎样去做”的角度全面阐述了企业管理的各种知识, 作者运用大量真实案例描述了企业的方方面面, 讨论了法律、社会责任、道德和全球商业活动等问题;他与弗雷德里克、琳达·费雷一起出版的《管理伦理:伦理决策与案例》一书提供了一个识别、分析和理解如何做出伦理决策和处理伦理问题的框架, 该书由2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是主要涉及商业伦理的基本理论, 第二部分主要是商业伦理案例分析;此外, 他也发表了大量的学术文章。第四位是Hunt S D (亨特) , 被引次数为58, 中心度为0.06。亨特是得克萨斯技术大学市场营销学教授。他撰写了大量的学术论文, 主要涉及竞争理论、宏观营销、伦理学、科学哲学和市场营销理论等。他在《市场营销杂志》上发表的论文中有三篇获得了哈罗德·H·梅纳德奖的“最佳市场营销理论论文”;他于1985年发表的《理论道德与营销管理》一文获得2000度“埃尔斯维—科学优质与重大学术影响奖”;此后, 他又先后获得“《宏观市场营销》查尔斯·C·斯莱特奖”“突出市场营销教育者奖”“理查德·D·欧文突出市场营销教育者奖”以及“埃尔斯维——科学突学者奖”等。亨特的2部著作《市场营销理论基础:市场营销学的一般理论》和《市场营销理论争:理性、现实主义、真实性客观性》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此外, 其他的被引频次较高的代表人物有Jones (琼斯) 、Beauchamp TL (彼彻姆) 、Kohlberg L (科尔伯格) 、Friedman M (本杰明·弗里德曼) 、Degeorge RT (迪乔治) 、Rodwin MA (罗德温) 和Emanuel EJ (伊曼纽尔) 等。

3 最重要的核心期刊——期刊共被引分析

从期刊共被引图谱4中可以发现该研究领域中重要的核心期刊:

(1) “J BUS ETHICS”, 该刊全称为“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荷兰) 即《商业伦理学杂志》, 其被引频次为277, 中心度为0.44, 排在首位。该刊于1982年创刊, 为SSCI收录期刊, 2003年影响因子为0.58, 其所载内容主要是有关商业伦理道德方面的理论文章和实证研究, 包括涉及企业生产、销售、社会经济效益、劳资关系以及组织行为等伦理道德方面问题的论文及相关书评。

(2) “ACAD MANAGE REV”被引次数为168, 中心度为0.19, 其全称为“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即著名的《管理学会评论》 (美国) , 主要发表有关管理理论与实证研究等方面的论述, 其中也刊登了大量的管理伦理研究文献资料。

(3) “BUSINESS ETHICS Q”, 被引次数为133, 中心度为0.12, 其全称为“Business Ethics Quarterly” (美国) 即《商业伦理学季刊》, 主要探讨商业和经济领域里有关性别问题、种族问题、人种问题和国民性问题等。

(4) “ACAD MANAGE J”被引频次为78, 中心度为0.11, 其全称为“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即《管理学会期刊》 (美国) , 主要刊载管理科学的经验研究论文, 涉及组织与管理理论、人事管理、生产管理以及管理活动中的社会问题与妇女问题等, 是管理学领域深受尊敬的重要刊物之一。

(5) “J MARKETING”全称为Journal of Marketing, 即《市场营销杂志》 (美国) , 是美国营销学学会的机关刊物, 宗旨是为营销学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者提供发表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文章, 近些年来, 该刊刊载了一些有关营销伦理等方面的论文及书评等。

(6) “HARVARD BUS REV”即《哈佛商业评论》 (美国) , 是工商管理学领域最著名的刊物之一, 主要发表企业战略、管理、技术、国际趋势等方面的研究文章和案例分析。另外, 在国际管理伦理研究领域中的重要核心期刊还有“BUSINESS ETHICS” (管理伦理杂志) 、“JAMA-J AM MED ASSOC” (美国医学会杂志) 和“NEW ENG L J MED”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等。

摘要:根据SSCI (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数据库提供的数据资料, 依据科学计量学基本原理, 运用国际上流行的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绘制出知识图谱, 对国际管理伦理研究情况进行关键词共现、文献共被引及作者共被引等分析, 探讨近十年来管理伦理领域的研究热点、最有影响力的文献及被引频次最多的作者等情况。

关键词:管理伦理,共现分析,共被引分析,可视化分析

参考文献

[1]侯剑华, 陈悦.战略管理学前沿演进可视化研究[J].科学学研究, 2007 (6) :16-17.

[2]LINDA KLEBE TREVINO.Ethical Decision Making in Organiza-tions:A Person-Situation Interactionist Model[J].The Academyof Management Review, 1986, 11 (3) :601-617.

[3]THOMAS MJONES.Ethical Decision Making by Individuals in Organ-izations:An Issue-Contingent Model[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1, 16 (2) :366-395.

[4]O C FERRELL, LARRY G GRESHAM.A Contingency Frameworkfor Understanding Ethical Decision Making in Marketing[J].TheJournal of Marketing.1985, 49:87-96.

[5]HUNT S D, VITELL S.A general theory of marketing ethics[J].Journal of Macromarketing, 1986 (6) :5-16.

[6]李晓明, 王新超, 傅小兰.企业中的道德决策[J].心理科学进展, 2007, 15 (4) :665-673.

上一篇:小儿上消化道下一篇:产出性词汇习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