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艺术形象

2024-05-06

诗歌的艺术形象(精选十篇)

诗歌的艺术形象 篇1

一、对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的理解和认识

一般地, 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是通过语言创造出来的、具体生动的、能激发人们的思想感情的社会生活图景, 具有一定的认识、教育和审美作用, 主要是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自然景物和生活场景。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要按照一定的创作原则来创造具体的艺术形象, 以实现创作目的。

一首好诗, 也要通过诗的语言, 为读者描绘出一定的生活画面, 或刻画出某一阶层的有血有肉的典型艺术形象, 造成诗的意境。如果认为, 诗歌中的形象也必须是、完全是小说、戏剧所塑造的那种有名有姓 (当代小说尤其是短小之作中有部分也没有了, 只有A、B之类的代号) 的, “看得见, 摸得着”的, 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 或者是描绘出来的某个具体生活画画 (自然景象和人的活动场景) , 那么, 有些以议论抒情为表现手法的诗就谈不上有什么“形象”了。如果认为, 艺术形象既包括形神兼备的人物形象和自然景象, 也包括作为表现手段的语言的形象 (比喻、借代、拟人、拟物等修辞手法的具体表现) , 尤其是包括诗的字里行间, 即表面描写的形象和深刻的议论、强烈的抒情中所蕴藏着的那个“形象”——含蓄的“象外之象” (唐代诗人司空图语, 主张诗要有“象外之象, 景外之景”) , 那么, 所有的诗也就都有形象了。这种“象外之象”既在诗中, 又在诗外。例如艾青在《礁石》一诗中所赞赏的“礁石”形象在诗中, “战士”的形象在诗外;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历代的封建君主在诗中, 今朝的风流人物在诗外。有的形象是无形的“形象”, 是只有思想、只有性格、只有感情的“形象”。

二、诗歌与其它文学体裁的艺术形象的差异

戏剧、小说和散文中的形象要求形神兼备, 要使人如临其境, 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戏剧表演时, 观众是身临其境, 亲见其人, 亲闻其声的) 。诗歌中的形象也力求如此, 尤其是叙事诗。

请看白居易诗中的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见《卖炭翁》) 。情景凄凉, 催人泪下, 激发义愤。

请看李白笔下的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见《望庐山瀑布》) 。气势磅礴, 动人心魄。

艺术形象的美还有其他表现形式,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 那样的优美;或崇高与优美相谐, 如毛泽东所咏之“梅” (见《卜算子·咏梅》) , 舒婷意象中的“橡树”和“木棉” (见《致橡树》) 。相对地, 这类形象的特点是形神兼备, 具体可感, 是“活”的。这类形象应该说是诗歌中的形象的主体。正如有位诗人所说的那样:“诗是有声的画, 画是无声的诗”。

然而, 并非所有的文学艺术形象都是形神兼备的。杂文中的人物形象就是类型化的, 甚至是漫画化的, 只求神似, 不求形似。诗歌中的形象有部分就是如此——是有神无形的含蓄的“象外之象”。

三、诗歌艺术形象的表现方式

有人指出, 现在的诗歌 (主要指自由体诗) 有“散文化”倾向:议论入诗, 不讲比兴, 不讲形象思维, 没有诗的形象和意境, 有的只是抽象的概念和空泛的议论;句式太散, 没有节奏, 没有韵脚, 甚至没有标点;语言不凝练, 完全的大白话, 没有诗味。这样的批评无疑有一定的道理, 这种“散文化”倾向也的确只会模糊诗歌的特征, 使诗歌失去生命力。

诗歌固然要用形象思维, 要用描写、叙述手法创造具体生动的形象, 但并不排斥议论抒情。有的诗通篇几乎都是议论, 但也不失为好诗。例如, 清代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之一百二十五) :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一个忧国伤时、有社会责任感的仁人志士跃然纸上。

又如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格言诗《自由与爱情》:

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

这是名副其实的格言诗, 人生哲理诗, 字里行间, 闪烁着一个追求自由的勇士形象。

再看看当代青年女诗人樱子的《面具》:

儿童的世界里

没有你

便没有了乐趣

成人的世界里

有了你

就有了悲剧

没有你世界不会完美

有了你世界不再完美

通篇议论, 发人深省, 生活中又有多少人在戴着面具?

由此可见, 议论不是不可以入诗, 而是入诗的议论要深刻, 要富于哲理, 要有点睛之妙。尤其以形象的议论, 耐人寻味的议论为上;以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强烈的内心激情有机融合的议论为上。议论不仅可以入诗, 而且对诗歌来说很有必要。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 诗歌不大可能像小说、戏剧那样展示广阔的生活画画, 描写各种人物, 以此反映现实;在更多的时候, 它只是通过诗人对某些场景的直接感受去抒发感情, 感染读者。尤其重要的是, 议论能引起读者对生活的深沉的思索。

我们为什么一定要看到诗歌中的“形象”的外貌呢?我们听见“他”的声音就够了, 言为心声, “他”的声音足以表现“他”的形象。“他”的声音里已经有自然景象的艺术摄影, 有了社会生活的绘画, 有了鲜花、美酒和战鼓一般的音乐。“诗歌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 (何其芳语) , 诗歌具有“音乐的美 (音韵) ”, “绘画的美 (词藻) ”, “建筑的美 (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 (闻一多语) 。可以说诗歌本身就是美的形象。

总之, 诗歌中的形象既有近似小说、戏剧中所塑造 (描写、叙述为主要手段) 的那种形神兼备的形象 (人物、景物) , 也有类似杂文中的只求神似, 不求形似的形象 (以议论、抒情为主要手段) ——含蓄的“象外之象”。这种形象也足以“惊风雨”, “泣鬼神”。

摘要:文学和其它艺术一样都需要塑造形象。诗歌艺术形象的表现特点及其与其它文学体裁的艺术形象的有明显差异, 这与诗歌这种文体本身的性质特征密切相关:高度概括, 比较含蓄, 多有“象外之象”, 弦外之音, 间接表现。

关键词:诗歌,艺术形象,表现形式,文艺理论

参考文献

[1]余德予.诗歌写作入门[M].花城出版社, 2001.

诗歌的艺术形象 篇2

2017年云南特岗语文学科知识:浅谈古典诗歌中的艺术形象

云南特岗教师考试请访问云南教师考试网,为了更好的协助大家备考特岗教师考试,中公云南教师考试网为大家准备了特岗教师考试的相关考试题型,大家可以参考学习,云南教师考试网祝大家早日成功。

云南各地州教师招聘考试、特岗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国考一手资讯抢先知,全在云南中公教师网。

中国古典诗歌中诗人最用心塑造的就是其中复杂多变、意蕴非凡的众多艺术形象,而这些艺术化了的形象简单来说又分为以下几类:首先,是人形象,即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或者是抒情主人公;其次是物形象,即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含意象);再者才是景形象(或环境),主要是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含意象、意境)。

那么就人形象而言,主要的就是在抒情主人公的用意。古诗中的抒情主人公,一般指“我”,即诗人自己。对诗人形象的具体鉴赏主要从两方面入手:首先,知人论世,关注背景。寄托是古人作诗的普遍现象:有的诗人借诗歌以抒写怀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有的诗人感发其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有的诗人逞其离愁别绪、物是人非之感;有的诗人叙其命运无常、孤苦无助之难。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在这方面,最为典型的是唐代著名的三首咏蝉诗,虽然都是托物(蝉)寓意,都工于比兴寄托,但由于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的地位、遭际、情趣、理念不同,因而三首诗情貌殊异。第二,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我们在写这种古诗鉴赏题目的答案时,一般可以按下面三个步骤去组织:(1)总体说明是什么形象(2)这一形象特点具体表现在哪里,同时要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3)结合诗的思想内容分析这一形象的意义。也就是说一般的短评写作时要注意先“盖帽”,即说出诗人的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面对这个论点进行分析论证,最后稍微小结一下作者塑造这个形象的意义。

其次就物形象,即被诗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形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在古诗中诗人塑造物形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云南教师考试资讯、真题请点击云南教师考试网

我们鉴赏咏物诗中的物形象,需要注意下面两个方面:(1)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2)运用拟人等修辞手法来表述事物的特点。

再者,最为复杂的就是众多诗人所致力的景象,其中涵盖了意象、意境。而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固有的概念,但是这个概念也像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其他一些概念一样,既没有确定的涵义,也没有一致的用法。它是分析诗歌散文时的术语,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种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如马致远《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事物就是诗中的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构成成了一个凄清、伤感、苍凉的意境。意象是具体事物的,意境是具体的事物组成的整体环境和感情的结合,情寄托在景之中,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古代诗歌中的艺术形象鉴赏 篇3

古诗词中的形象,就是以语言为手段而创造的艺术形象,也称文学形象,包括广义文学形象和狭义文学形象。广义的文学形象泛指文学作品中整个的形象表现、形象体系、生活图景。狭义的文学形象是指人物形象,与人物、性格、角色、典型人物、主人公、抒情主人公等含义相同或相近。我们在平时的诗歌鉴赏中,应采用广义的形象概念。诗歌中的形象,既可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可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

塑造艺术形象的常见手法,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种:对比衬托、烘托渲染、细节刻画、比兴手法等。对比衬托:如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用落叶纷纷来渲染一种清冷肃杀的悲秋气氛,从而衬托诗人穷困潦倒、飘泊无依的形象;细节刻画:塑造人物形象大多着力于人物的语言、行动等细节的描写。如《孔雀东南飞》中描写兰芝“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的细节,刻画了一个爱憎分明、不忍离去但又无可奈何的女性形象;比兴手法:如《氓》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甚。”诗句以桑树、斑鸠起兴,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比兴手法的运用,有助于诗歌形象的塑造,也有助于读者走进主人公的生活世界去体味他们的真情实感。

诗歌形象鉴赏,要注意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蕴含在形象中的人生意义或社会意义。首先可以借助诗歌形象,领会诗人的感情。如,唐朝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表面上刻画了一位新妇形象,实际上作者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表现自己考前的期待与不安心情。其次,可以借助诗歌形象,分析诗歌的意境。意境是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例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作者着力描绘出一种清新自然、静谧美好的农村生活场景,勾勒出恬淡闲适的意境。最后,还可以借助诗歌形象,体会诗中的哲理。在有些古诗中,作者往往在写景状物中渗透议论说理的成分,从而使读者在接受其形象感染的同时,对其中蕴涵的哲理仔细玩味后心领神会。例如,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作者以登山所见和所悟,向我们道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一朴素的哲理。类似的还有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等。

古代诗歌鉴赏艺术形象的设问的方式及答题角度和步骤:

(一)这首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艺术形象?请具体分析。(这是从整体上考)解析:艺术形象主要有——豪放洒脱,忧国忧民、青衫泪湿,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隐士,爱惜人才,儿女情长,为国戍边的征人,四处漂泊的游子,品行正直、高洁的志士等。回答时,第一步,从上挑选一个(如果找不到,请自己概括),这是概述;然后结合诗句挑出描写形象的词语具体解说即可。以上是人物形象,如果是“物”的形象,答题时,先找出有关诗句,接着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再结合主旨分析比喻或象征了什么形象。

例如:阅读《题李凝幽居》(贾岛),简要地分析“李凝”的形象。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参考答案:首联诗人用“少邻”“草径”“荒园”的环境描写,暗示其隐士身份。颔联的以动衬静,颈联的归路所见,均表现李凝居处的清幽,烘托出李凝生活的悠闲、宁静。本诗通过描写李凝居住的荒僻,清幽,刻画了一个过着悠闲、宁静生活的隐士形象,表现出作者对这种隐逸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例如:阅读《江雪》(柳宗元),简要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参考答案:诗歌刻画了一位清高孤傲的不畏风霜严寒的老渔翁形象。通过读诗,可见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广阔、寒冷、寂静的环境。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那位老渔翁不怕天寒雪大,而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格外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恰是实际生活中的柳宗元本人思想感情的寄托与写照。

(二)此诗写了哪些意象(景物),构成了什么意境?具体分析意境是怎样构成的。

解析:第一问简单,从诗句中找出即可,注意找完整,不能抄诗句。第二问,请积累意境常用词——雄浑壮阔,高远辽阔,雄浑壮丽,宏阔苍凉;孤寂冷清,萧瑟凄凉,冷寂荒凉,清冷寥落;恬静优美,幽美宁谧,自然和谐,细腻朦胧;热烈高亢,繁丽奇幻,绚丽热烈等。第三问的格式是此诗通过描写哪些景物,渲染了什么环境气氛,映衬了什么心情,此三方面缺一不可。

古典诗歌作为中华文化中最精致、最灿烂的一页,是整个中学教材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诗歌的特质决定了诗歌鉴赏是一种高度的创造性的艺术活动。虽然学生生活经验不同、艺术经验不同、思想水平不同、艺术灵感的差异,他们在同一首诗中发现的世界也不完全相同,这会使我们指导学生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只要我们在实际教学中,结合诗歌教学的特点,立足诗歌文本,注重方法,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我们就能大大促进学生诗歌的鉴赏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篇4

一、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包括: (1) 诗中抒情主人公, 即诗人的自我形象。 (2) 作品中描写的人物。

例1:秦韬玉《贫女》“蓬门未识绮罗香, 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 共怜时世俭 (2) 梳妆。敢将十指夸针巧, 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 (3) , 为他人作嫁衣裳。”

描写了一位惆怅的贫女形象。她风采优雅、针线刺绣精巧, 但生于蓬门陋户, 伤叹无媒人可托, 只能为他人作嫁衣裳。诗人借她表达了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

【方法探究】鉴赏诗中的人物形象可从三个方面着手:⑴明确诗歌刻画的形象是什么?⑵形象的基本特征有哪些?⑶形象的意义是什么?鉴赏时, 要分析刻画形象的手法, 尤其要注意如下三个方面: (1) 分析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等 (2) 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 (3) 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

二、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一般景物。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事物来表达感情, 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也是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主要有景物描写 (季节、时令、地域等) , 场面描写 (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 , 色彩描写。

例2:宋词《鹧鸪天·代人赋》“陌上柔桑破嫩芽, 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 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 路横斜, 青旗 (2) 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 春在溪头荠菜花。”

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 东邻家蚕卵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的青草, 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这初春傍晚的树林, 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思路方法】第一步:从诗句中找出所描写的景物, 并描摹诗歌形象。

第二步:概括形象特点。对这些景物所表现的特征进行提炼, 概括出特点。

第三步:揭示作者情感。考虑景物怎样组合, 总特色如何, 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从而确定景物所显现的情感。

三、事物形象

诗歌的事物形象是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对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的, 故多为咏物诗, 托物言志。

例3:宋词《昭君怨》“道是花来春未, 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 野人家。冷落竹篱茅舍, 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 一般开。”

这是一首咏物词, 吟诵的对象是梅花, 上片写了开花的时间, 花的色香, 生长的环境。词人通过栽于竹篱茅舍之梅, 与栽于玉堂琼榭之梅的对比, 写梅花所处环境虽不同, 花开则无异, 表现了词人坚持操守, 不因际遇而改变操守的情怀。

【方法探究】咏物诗鉴赏指津:⑴分析思路:捕捉描写所写物象特征的词语, 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 抓物与志的“契合点”, 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 情发何端。⑵注意事项: (1) 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 如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 (2) 一般运用拟人手法来表述事物的特点, 运用象征手法揭示蕴涵在事物中的意义。

四、意象·意境

“意”是作者的主观情感, “象”是生活中的客观事物。“意象”即融入了诗人情思的事物。而作者的“真感情”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就叫意境。“意”仍是作者的主观情感, “境”则是诗人所描写的具体景物, 即鲜明的生活图画。

例4:诗《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 (其一) 》“江上青山山外江, 远帆片片点归 (1) 。横空老鹤南飞去, 带得钟声到海幢 (2) 。”

诗中体现了归艭、钟声体现了“晚”的意象;江、青山、远帆、空、老鹤体现了“望”的意象。

【思路方法】第一步, 找到相关诗句, 识别诗歌意象, 并根据诗中诗句或体现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概括意象特点。

第二步, 结合诗的主旨, 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意象。

第三步, 指出描绘意象的作用或效果。

例5: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 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给我们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 四野青绿, 江水映日, 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 泥融土湿, 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 日丽沙暖, 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步骤三) 。

【规律探究】意境型诗歌鉴赏题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解答分析:诗词的意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思路分析: (1) 描绘诗中展现的客观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 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 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 语言力求优美。 (2)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要用相关术语来进行表达, 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3)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以主观题的形式测试考生的古代诗歌鉴赏能力, 要求考生占有丰富的材料。因此, 鉴赏诗歌的形象, 首先要知人论世, 准确把握诗人的生平经历、所处时代的特征等。其次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 就人物形象来说, 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对于物象来说, 分析诗中描写了物体的哪些方面、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最后联系作者创作的背景, 进行有关人物的品质或理想方面的深层分析。

(编辑:刘婷婷)

摘要:诗歌中的形象包括诗歌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意境。如何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鉴赏景物形象时的思路, 咏物诗鉴赏注意事项, 对意象、意境的区别, 是本文浅析的主要内容。

诗歌的艺术形象 篇5

一、能力要求

1、诗歌的形象往往指诗中的景物和人物,而形象又常常蕴藉了作者的情感。准确分析形象意味着我们应该能分析诗中的景物特征和人物特征。

诗歌景物特征的分析首先要明确诗人所写的景物对象,景物组合所体现的氛围特征,再分析其相互关系和传情效果,还要能分析写景方法。人物形象的分析则往往由整体界定和具体分析两步组成。整体界定时要能有效地从原诗撷取信息,要对人物的年龄等外貌特征和身份性格等内部特征以及社会阶级属性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具体分析则要求能结合原诗信息对整体界定中的定义作出阐释。

2、正确理解词句

回顾历年高考,正确理解词句一直是诗歌鉴赏的一项基础要求。正确理解词句首先要求把握“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语境、背景分析原则,其次要能正确分析句子结构和词性,有时还要注意词句的修辞。

3、鉴赏表现手法 这是一个庞大的阅读知识系统,它包括诗歌的整体写法结构和表达方式的具体运用情况,也包括修辞手法的判定及其效果分析以及联想、想象、象征等艺术表现手法的识别等内容。这是对古诗写作艺术技巧的赏析,也是高考必考的能力点。

二、鉴赏诗歌的形象 准确把握形象

明代诗人。字季迪,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元末曾隐居吴淞江畔的青丘,因自号青丘子。明初受诏入朝修《元史》,授翰林院编修。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拟委任他为户部右侍郎,他固辞不赴,返青丘授徒自给。后被朱元璋借苏州知府魏观一案腰斩于南京。高启为明初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合称“吴中四杰”。其诗雄健有力,富有才情,开始改变元末以来缛丽的诗风。学诗兼采众家之长,无偏执之病。但从汉魏一直摹拟到宋人,又死于盛年,未能熔铸创造出独立的风格。反映人民生活的诗质朴真切,富有生活气息。吊古或抒写怀抱之作寄托了较深的感慨,风格雄劲奔放。有诗集《高太史大全集》,文集《凫藻集》,词集《扣舷集》。高启为人孤高耿介,思想以儒家为本,兼受释、道影响。他厌倦朝政,不羡功名利禄。因此,洪武三年秋,朱元璋拟委任他为户部右侍郎,他固辞不受,被赐金放还;但朱元璋怀疑他作诗讽刺自己,对他产生忌恨。高启返青丘后,以教书治田自给。苏州知府魏观修复府治旧基,高启为此撰写了《上梁文》。因府治旧基原为张士诚宫址,有人诬告魏观有反心,魏被诛;高启也受株连腰斩。

(2)赏析:梅具四德五福,又因风姿清峭孤高绝伦乃花中君子,文人骚客多清高自命与梅之品性暗合,故二者常相结缘。历来咏梅诗句,何止万千,自林和靖《山园小梅》后,吟咏基调已成,此后所作,多循定例,似难翻新。明初大家高青丘横跨两朝,文笔逸群才华横溢,一洗元诗纤柔侬丽之习气。此作以赋体咏梅铺陈出新独具一格,下笔飘逸绝纶,清雅超拔,实见梅之高韵,乃不可多得之佳作,实可传诵千古也。

首句破空,不同凡响。琼姿一词状极梅态。后一句反衬,疑中寓答,瑶台仙姿何以谪落江南,用意并非询疑解惑,而在于突出梅之仙灵气骨。拟梅喻仙并非高之独创,前人早有“梅花本是神仙骨,落在人间品自奇”之句,但正犯直叙未免显呆,青丘之妙,妙在手法灵活,故而引人入胜。律诗四联起承转合各有效用,首联破题手法如何往往奠定了全篇的基调。首联高调若此,若是寻常作手文气不继,往往难以为承,有全篇一泻千里之虞,且看大家巨匠如何承接。山中雪林下月造境得力诗笔如画且蕴意深远,山中雪喻梅之风骨,林下月喻梅之品格,雪之晶魂月之皎华与山中隐士林下玉人相得益彰,境界融洽,类比精当,风雅兼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故而称其名句,试想如易境相处,何以显梅超拔之姿绝尘之气,效果一能如前否?后世曹公雪芹与冰心女士深爱此联,各自于行文中分别借鉴。

颔联两句另暗藏袁安卧雪与罗浮梦仙两典,知者一粲更得其厚处之妙,不知者也不碍欣赏其造境出尘高雅句法灵秀工巧之妙。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无深谷难显峰高,窃以为律诗全篇足气雕饰,四联箭拔弩张反而只见小气刻意,以上两联之强势,颈联不妨稍收,故而“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笔调从容若闲,行有余地,正是举重若轻的大家手笔。颈联视角转小,以小见大,进一步在细节上衬托梅的清峻形态与高洁品格。竹与梅同列岁寒三友及四君子,白石有句:“梅花竹里无人见,一夜吹香过石桥。”故而诗人将竹梅并于一句中相互烘托,物虽各异,情亦无别。残香句见于放翁“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绝世风姿不见容于浊世,漫赢得残香漠漠。诗人借放翁酒杯浇个人胸中块垒,暗有怀才不遇书非所用之伤。想豺狗当道群氓毕集,宵小蠢碌辈即成时用,而门有弃妇野有遗贤,古今同概也,何日得见《礼运大同》所托之太平盛世哉。咏物诗要求“不即不离”此亦为例也。

中两联虚实交陈,全出于诗人想像铺称,但笔法开合吞吐,匠心独运,足以师之。

古人云:“合处要风回气聚,渊永含蓄,如剡溪之棹,自去自回,且须言有尽而意无穷”尾联回笔收束,因诗家公推南朝何逊为咏梅肇始,而诗人尾联自诩除何逊外不作第二人想,青丘才大如海,傲物之情溢于言表。“数去原无君傲世,算来唯有我知音。”文人若无傲骨,何以为天地立心?何以为生民立命?何以为往圣继绝学?何以为万世开太平?独立东风,自开自落,安处闾巷恪求其道不移大志,正是读书人本色。君不见时下文人多无傲骨,但余谄颜,如此敢笑高青丘乎?

3、《白梅》赏析《白梅》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这首诗歌咏了白梅的高洁品格。她生长在冰天雪地的严冬,傲然开放,不与桃李凡花相混同。忽然一夜花开,芳香便传遍天下。诗人既是咏物,也是歌咏人的精神品格。白梅生长在冰天雪地的严冬,傲然开放,不与桃李凡花相混同。忽然一夜花开,芳香便传遍天下。

[注释〕①著:放进,置入。②混:混杂。芳尘:香尘。③乾坤:天地。

[赏析]从诗歌大的构思技巧来看,这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诗人以梅自况,借梅花的高洁来表达自己坚守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格远志。在具体表现手法中,诗歌将混世芳尘的普通桃李与冰雪林中的白梅对比,从而衬托出梅花的素雅高洁。通过阅读与分析,我们便知这首的主要的艺术手法是:托物言志,对比衬托。

[解说]这首诗歌咏了白梅的高洁品格。她生长在冰天雪地的严冬,傲然开放,不与桃李凡花相混同。忽然一夜花开,芳香便传遍天下。诗人既是咏物,也是歌咏人的精神品格。[点评]描写的景物的特点:①耐寒、坚韧。首句中“冰雪”可见梅的生长环境极其恶劣,衬托出梅的耐寒品格和坚韧风骨;②自甘寂寞,高洁脱俗。首句中“林中”及第二句可见梅自甘寂寞,不同流俗,性情高洁;③报春。三四句写梅的报春,梅是有奉献精神,公而无私的。诗人以梅自况,表现了自己自甘寂寞、不慕荣华、高洁脱俗的志趣及公而无私的精神,反映了封建时代知识分子儒道一体的思想体系以及出世和入世的生活艺术

梅的创始,和文学有密切关系,先是北宋林和靖、苏东坡等诗人热情地歌颂梅花的丰神和风骨,使人们对梅花产生了无限珍爱的感情,“无声之诗”的画继之而起,侮花也就成为画坛上盛极一时的题材了。

当时对画梅最有创造和贡献的当推释仲仁和扬补之。仲仁又名华光和尚,一日,他因月光映梅影于窗纸上而得到启发,创作了用浓浓淡淡的墨水晕染而成的所谓墨梅。

王冕正是接受了华光、扬、汤一派的传统,孜孜不倦地学习梅花谱和梅花篇,在这基础上,发挥了他的艺术才能。王冕的墨梅,是和他的思想感情分不开的。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此诗最大的特点是托物言志。诗先在一、二句描绘墨梅的形象,然后在三、四两句写墨梅的志愿,一个外表虽然并不娇妍,但内在气质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形象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4、《鹊踏枝·过人家废园作》赏析 《鹊踏枝过人家废园作》【清】龚自珍

漠漠春芜春不住,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②偏是无情偏解舞,蒙蒙扑面皆尺絮。

绣院深沈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莫怨无人来折枝,花开不合阳春暮。③(1)作者介绍:龚自珍,清末思想家、文学家。字尔玉,又字璱人,号定庵;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盦,又号羽琌山民。汉族,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是近代改良主义的先驱者。出身于世代官宦学者家庭。祖父龚禔身,官至内阁中书军机处行走,著有《吟朦山房诗》。父丽正,官至江南苏松太兵备道,署江苏按察使,著有《国语注补》、《三礼图考》、《两汉书质疑》、《楚辞名物考》等书。母段驯,著名小学家段玉裁之子,著有《绿华吟榭诗草》。龚自珍为晚近文学的疏凿开山手,其词亦光怪陆离,不为前贤藩篱所限。

(2)注释:①“鹊踏枝”即“蝶恋花”。此词原为唐教坊曲,调名取义简文帝“翻阶蛱蝶恋花情”句。又名“凤栖梧”等。双调,六十字,仄韵。②漠漠春芜:茫茫一片春草。春不住:春去了。③折取:杜秋娘《金缕衣》有“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3)赏析:经世致用,原是龚自珍青年时期即深怀的抱负,他的外祖父段玉裁也时以“努力为名儒,为名臣,勿愿为名士”戒教之。然而时代却无情地偏偏要陷其于至多只能做“名士”的境地,龚自珍是慨然而愤懑了。对社会人生的感受和认识,首先来自人才选拔的科举制给予他的刺激。自幼即博通多才的龚定庵,嘉庆十五年(1810)应顺天乡试竟只中了个副榜,三年后再试又落榜,严峻的现实使敏锐于思的年轻的龚自珍省悟到时世与人才之间无可调和的冲突。这阕《鹊踏枝》就写于这一时期这样的心境中。不合时序,只能枉有痴情;“阳春”已暮,必然名花无主。词人将“明如许”的“孤花”置于“藤刺牵衣”,春草丛芜,飞絮漫舞的背景前,那种反差是如此鲜明。龚自珍二十二岁时作的《金缕曲》中曾强烈表示不愿做雕虫小技的匠工:“纵使惊海内,纸上苍生而已。似春水、干卿何事?”他何尝早早愿意“怨去吹箫,狂来说剑”,甚而去草野伴青灯?他的使命感,责任心是被现实剥蚀掉的。“无奈苍狗看云,红羊数劫,惘惘休提起!客气渐多真气少,汩没心灵何已?千古声名,百年担负,事事违初意”,后来他在《百字令·投袁大琴南》词中抒述的这番心声,正印合着“花开不合阳春暮”的这个痛苦的判断。“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和“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写出了“废”。

鉴赏古代诗歌形象的解题技巧 篇6

【关键词】鉴赏 诗歌形象 人物形象 意象 意境 答题格式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语文学科“古代诗文阅读”的“鉴赏评价”中有一个考点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本文拟结合古代诗歌鉴赏题讨论一下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解题技巧。

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意象。

一、鉴赏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包括抒情主人公形象和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答题格式:身份+性格

(一)鉴赏抒情主人公形象

抒情主人公即诗人。

1.(2011?四川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陈与义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选自《陈与义集校笺》)

【注】天经,姓叶,名懋;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

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3分)

参考答案:这首诗刻画了一个穷居他乡、在吟诗作赋中淡泊度日的诗人形象。他情趣高雅、珍视友情、风流飘逸。

2.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 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概括“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两句诗刻画的诗人形象。

参考答案:这两句诗刻画了诗人隐士的形象。他年事已高,意态安闲,神态安逸、潇洒。

(二)鉴赏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并非指第一人称的诗人自己,而是指诗歌中塑造的第二人称或第三人称的人物形象。

1.(2010?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访 隐 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参考答案:这两句诗刻画了一个远离尘嚣、率性自适的隐者形象。它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

2.阅读下面的《红楼梦》词,然后回答问题。

西 江 月

曹雪芹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这首词塑造了贾宝玉怎样的形象?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贾宝玉是一个封建阶级的叛逆者形象。他的所谓乖张不过是不愿走统治者为其所规定的读书应举的生活道路罢了,寄予了作者对封建伦理道德的深刻批判和对保持美好天性的人的赞美之情。

二、鉴赏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意)的景或物(象)。

答题格式:象+意。

1.(2010?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人归京师

陈与义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参考答案:“子规”即杜鹃,中国几千年来的文人墨客已经把杜鹃定为一种悲鸟,一种凄凉、哀伤、思归的象征。在本诗中它的含义是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2.(2011?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 山 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这首诗中“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参考答案: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 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g):悲伤。

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

参考答案:这四句诗的意思是凤凰饮甜泉,日落后栖息在山冈。一声高吭的鸣叫响彻九州,伸长脖子远望八荒。体现了凤凰高洁、志向远大的品性。

4.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①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②箨(tuò),笋壳。③帙,包书的布套。

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参考答案: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极写竹子的可爱,盛赞竹子的高洁。

三、鉴赏意境

鉴赏意境本来不是鉴赏古代诗歌形象的子考点,但由于许多人常把意象和意境混为一谈,所以在这里把二者辨别一下。意象的“象”指诗歌中的景或物,意象的“意”指诗歌中融入的诗人的主观感情。意象是具体的单个的词语。意境的“境”既指诗歌中的景或物,也指诗歌描绘的整幅画面,意境的“意”指诗歌中融入的诗人的主观情感。意境是针对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而言。鉴赏意境的提问方式常有二种,一是分析这首(句)诗的意境,二是这首(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景象)。

答题格式:描画面(翻译)+点氛围(用双音节形容词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如孤寂、凄凉、雄浑、壮阔等)+析情感。

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分析这首诗的意境。

参考答案:这首诗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的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辉,独自向青山走去,越走越远。这首诗精美如画,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流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 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参考答案: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词的上阙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表达了作者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从上文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首先要明确是鉴赏人物形象还是意象,然后按照相应的答题格式即解题技巧作答即可。

冰心诗歌中的青年形象分析 篇7

我们再从冰心的经历中看看青年主题对其创作的影响。“五四”运动爆发时, 冰心正在北京协和女子大学预科读书任学生会文书, 经常写些宣传文章, 并开始对社会、家庭、妇女等人生问题进行思考, 随后创作了一批暴露黑暗、提出社会问题的问题小说。用她自己的话说:“五四运动一声惊雷把我‘震’上了写作的道路。”而作为五四运动主体的青年, 他们当时的思想、行为、性格、行事等不可避免的要对冰心产生重要影响, 不能不在冰心的文学创作中占有一席之地。实际上, 冰心除诗歌以外的其它作品, 有许多也是以青年为对象。在论者已对冰心诗歌中的母爱、自然和儿童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之后, 我们将目光转向其作品中的青年形象, 有助于我们理解冰心思想与情感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从而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冰心的思想和创作。

冰心诗歌中的青年形象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是:意气风发的时代品质

五四运动, 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 激发了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独立自主、奋发向上的精神意识, 这一切毫无疑问主要是由当时的青年特别是那些接受了西式教育的新青年来参与推动的, 他们真理在手, 高举旗帜大声呼吁民主与科学, 在当时军警的镇压下, 毫不畏惧, 将运动从北京扩大到全国各地。他们身上爆发出来的爱国热情和顽强斗争精神不能不令人肃然起敬, 不能不在冰心作品中有所反映。“嫩绿的芽儿/和青年说:/“发展你自己!”/淡白的花儿/和青年说:/“贡献你自己”/深红的果儿, /和青年说:/“牺牲你自己!” (《繁星》第十章) , 虽然带着女性特有的柔情说出, 但我们依旧可以感受得到作者炽烈的情感, 以及当时风起云涌的社会环境下这种对青年的期许和赞颂。1915年9月15日《新青年》创刊, 陈独秀就发表文章声言要彻底改造国民性, 造就一代“敢于自觉勇于奋斗”之“新青年”。这种青年的六条标准是: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实利的而非虚无的,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这六条标准堪称“发展你自己”的最好注脚, 随着五四运动的爆发和成功, 我们也可以说陈独秀和《新青年》的目的达到了吧。“青年人!你不像风般飞扬/便应当像山般静止/浮云似的/无力的生涯/只做了诗人的资料呵!”像风一般, 便可一往无前, 无可阻挡, 像风一般, 便可充满浪漫和热情参与那改天换地的斗争;像山一般, 便能巍然屹立, 凛凛然不可侵犯, 像山一般, 便能沉稳坚毅, 支撑起即将倾颓的华夏大厦。

冰心是讲求爱的, 用爱来抚平伤痛, 用爱来拯救苦难的社会和百姓。但是, 生在一个衰朽的国度, 长在一个斗争的时代, 她的爱必定也是青年式的爱, 她意气风发, 心忧黎庶, 要为国家喷洒她的一腔热血, 这或许才是一个真正的青年冰心。

其二是:时代漩涡中青年的生存困境

青年时是理想主义与爱国主义的混合体, 他们豪气干云, 向往着拯救时弊, 为国赴难。但青年也有青年的局限。他们要追求人格的独立和爱情婚姻的自由, 却没有经济上的独立, 鲁迅小说中的子君和涓生, 自由恋爱, 自由结婚, 结果却因经济上的窘迫, 落得个生死两茫茫, “娜拉”们出走后, 不是死去, 就是归来, 不论这个娜拉是男的还是女的;他们奔走四方, 大声呼吁, 想要重整山河, 但是他们人微言轻, 有心杀贼, 无力回天。当学生们因为巴黎和会对中国利益的蔑视和出卖, 抗议示威时, 政府的行动是逮捕镇压;当“偌大一个中国都摆不下一张书桌”的时候, 官老爷们对青年的答复依旧是学生就应该学习。“小小的命运/每日的转移青年/命运觉得有趣了/然而青年多么可怜呵!”命运是无常的, 甚至是荒谬的。五四前后的中国, 军阀们赶不走外国势力, 却竞相向洋人借款武装自己, 然后相互攻杀, 好不热闹。那时候的青年呢, 他们一腔热血, 他们在干什么, 在战场上屠戮和自己一样的青年同胞, 或者在学校闹学潮, 或者在工厂大罢工, 然后遭到军警们的镇压, 这是中国青年的命运悲剧, 也是中华民族忍受屈辱的原因。“青年人!/觉悟后的悲哀/只有深深的将自己葬了/原也是微小的人类呵!”青年人也不必过于自信, 也不必慷慨歌之曰:“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因为青年也不过是沧海之一粟, 芸芸众生之一员———“原也是微小的人类呵!”当年文武双全的李大诗人正逢大唐盛世, 不也感叹:“愈济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而你们却处于一个内忧外患的时代:“我们飞向西方, 西方同时一座屠场。我们飞向东方, 东方同是一座囚牢。我们飞向南方, 南方同是一座坟墓。我们飞向北方, 北方同是一座地狱。我们生在这样个世界当中, 只好学着海洋哀哭。” (《凤凰涅槃》郭沫若) 这样个世界, 是军阀统治下的中国, 这样个世界, 是列强欺凌下的中国, 乱世中的人儿原就比不得太平的犬, 又何谈自由、理想和爱国。

冰心笔下是热情的、理想的五四青年, 他们虽然掀起一股股救亡图存的浪潮, 但奈何旧中国积贫积弱, 富国强兵的梦想非但不能一下子实现, 有点渺茫不可期待。而青年和国家也只能被“小小的命运, 每日的转移”。

其三是:对青年自身性格弱点的警示

青年是向上的符号, 是进步的力量, 但不是完美的标志。特别是在旧中国那样一个没有窗户的铁屋里, 它是封闭的, 污浊的, 是要交给丑恶来开垦的一潭死水。在这样一种环境中浸淫日久, 就算是颗金刚石也有生锈的时候, 何况是人。他们也有被欺骗的时候, 也有被腐蚀的时候, 也有———铸成大错的时候。“信仰将青年人/扶上‘服从’的高塔以后/便把‘思想’的梯儿搬去了” (《春水》第六十七章) 。五四是一个信仰的时代, 西方的自由主义, 俄罗斯的共产主义,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都被志士仁人们学习着, 实践着。有信仰是令人欣喜的, 它使青年们有了人生的目标和前进的动力, 但是由信仰而产生的盲从, 却使人失去独立的思想和人格, 那些信仰希特勒的人, 给世界带来的灾难自不必说, 而那些信仰三民主义却不管对错盲目跟着国民党的青年也不在少数。“青年人!/只是回顾么?/世界时不住的往前呵!” (《春水》第八十七章) 。前方有太多的困难会和我们不期而遇, 前进总是需要冒险和勇气, 因此我们犹豫徘徊, 总是回想着出发前的舒适与安宁。可是被历史的潮流裹挟着, 青年们是否真能回去。如果娜拉回归家庭, 她是否能决心彻底地做一个傀儡;当热血青年们不再摇旗呐喊, 不再抗议示威, 军阀们是否能够保家卫国, 或者帝国主义们是否如他们所说的自由、平等、博爱。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 有许多人回顾了, 并回去了, 所幸的是更多的青年回顾了, 但又前进了, 他们高喊“起来,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 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为我们踏出了一条光明大道。那些回去的, 我们无心再挂念他们;那些前进的, 他们的魂魄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之下安息, 永受世人的瞻仰。

冰心的诗歌充满爱, 有母爱, 也有对自然和儿童的爱。但冰心自有其另一面, 她也是五四青年, 也和同时代的青年们一样, 心怀天下, 匡救时政。因而, 她的诗歌对青年也毫不吝惜笔墨, 她欢呼他们的时代品质, 关注他们的生存困境, 也思考他们自身的缺陷和弱点。结合时代背景关注冰心诗歌中的青年主题, 我们才能更全面的了解冰心, 了解她的诗歌。

参考文献

[1].王炳《繁星春水—冰心诗选》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11月

[2].卓如《冰心全传》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1日

[3].王海波《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

[4].王玉梅《鲁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

浅析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与艺术形象 篇8

一、艺术创作作品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构成了作品的审美价值

艺术创作作品的表现形式和创作内容是相互联系和制约的有机统一的整体,艺术创作作品的内容是整个艺术创作的核心,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在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创作形式的方式和运用直接影响着作品内容的好与坏。而且创作作品的形式感受又具有其独特意义,作品形式本身具有符号意义,每个艺术创作作者具有自己特有的符号概念,在实际艺术创作过程中,通过艺术家的创作作品的形式和创作符号即可判断出是哪个艺术家的创作作品;多种表现形式构成了艺术创作的内容,作品内容是艺术创作的核心,内容是灵魂、是主体,艺术创作作品的内容折射艺术创作者的创作意图、社会感受。生动的内容会给人们以强烈的社会认知感受,进而反映出艺术创作的审美价值。如果只是强调艺术创作作品的形式,就“形式而形式”则创作作品的内容是空洞的,失去了表现的意义;反之要是忽略艺术作品创作的形式,也就是不讲究技巧,忽视了表达方式和有效信息传递,违背了艺术创作作品的创作发展规律,让作品黯然失色,失去了艺术创作作品的审美价值,没有了艺术创作作品的审美价值。艺术创作作品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创作作品的形式和创作内容构成了做作品的审美价值,审美价值也影响着作品的内容和构成形式。

二、艺术创作作品的形式与审美价值的关系

艺术作品的创作的形式和画面内容直接影响着艺术创作作品的审美价值。审美的客体必须是艺术作品本身,艺术创作者在表现自己想要表达的精神性实质时,“艺术化完美的形式”是必须的。艺术创作作品传达艺术创作者的个人感受和满足一定审美需要而创作,艺术创作者在构图、创作感受、艺术造型的创作过程中,必须遵循统一、自然、均衡、对比、融合等具象的形式感符号法则,使画面的对称、色阶、点线面、造型感、色彩均衡高度均衡的完美结合到一起。首先形成艺术创作作品的外在的形式感受,让艺术欣赏者进一步增强艺术创作作品的艺术美感,让人们抒发情感及感受,时欣赏者强烈达到强烈的较高价值的审美注意力,进而高度欣赏艺术创作作品。

艺术创作作品的形式与审美价值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艺术创作作品的审美价值决定着艺术创作作品的形式感受,相反,艺术创作作品的形式感受又影响着艺术创作作品的优劣。一幅优秀的创作作品是要具备艺术创作作者的较强审美价值和社会认识,同时还要具备较高形成画面的形式感受的技艺技术方法方式。优秀的创作作品的表现方式和构思,直接表现作品的好坏,甚至直接构成了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体现。艺术创作作品的形式感受和画面构成直接影响着创作作品的内容,同时也是艺术创作作品的是否具有较强吸引力的重要因素,所以说艺术创作作品的审美价值就要求艺术创作中高度重视画面的形式感受,对画面的审美规律、审美形式、韵律感受等。艺术创作作品的构成和形式感受直接影响到艺术创作作品的审美价值规律。

三、艺术作品审美价值与艺术形象关系

艺术形象就是根据现实社会活动中多种社会角色和形象经过艺术创作者的生活再造加工形成的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再创作具有高于生活品质的艺术形象。艺术形象的含义是很多层次、多领域的形象。它可以是是人物、动物、风景、物品、活动场面等。艺术创作作品中人物、动物、风景、物品、活动场面等所有艺术形象完全是一个统一的、有机的整体形象,它们共同构成艺术创作作品的整体的艺术形象。也可以成为艺术形象体。艺术形象同时也是文学艺术创造形式所反映社会人们生活的特殊艺术形式。艺术作品反映这个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表达就是艺术创作形象,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有机整合,相辅相成,相互贯通,并由艺术创作工作者创造出来的高于生活的特殊艺术成果展示。

创作艺术通过特殊艺术形式反映现实社会生活,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有机整合,相辅相成,相互贯通,并由艺术创作工作者创造出来的高于生活的特殊艺术成果展示。艺术形象可以分为多种表现形式。但是它们作为艺术创作反映社会生活的基本要素形式,创作艺术作品形象是艺术品的源泉和核心。艺术作品创作的最基本形象特征却是完全相同的。艺术创作作品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有机整体统一、艺术创作作品形象是画面形式和具体内容的相辅相成、创作艺术作品形象是共性与创作个性相互贯通的有机统一。以上三方面就构成了艺术形象的要素。

《蒙娜丽莎》是一幅世界著名画作。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的代表作品,画作中妇人的恬静、端庄。秀丽的长发、温润的神色、微微抿嘴的双唇,体态自然,有着女人不尽的“韵味”。美得让你又痴如醉。所有的一切,欣赏到最后你会发现最让人回味的还是画作中妇人的“微笑”。

但是,艺术家的创作,就是为了表现他们想要表现的创作作品的情感和社会经验,例如对社会的感受、认知、人情冷暖、体验、形成的社会观念等。当艺术创作者感受到、观察到社会、自然景物、甚至是一个静止的具体物品给他们做带来的较强认知感受的时候,给艺术创作者精神上极大的创作热情和灵感。艺术创作者就会以极大的热情通过这种“感受”进行创作作品的内容,暨“通过独有的形式美感表现作品内容本身”艺术创作作品不仅要求艺术创作者通过美的、韵律性的画面形式感受表达艺术创作作品的内容,塑造自己对社会认知的感受形象,艺术创作作品的精彩内容是以创作形式完成的呈现的。当艺术创作作品的内容通过独特的艺术形象表现形成较为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时候,也就自然的形成了创作作品的“审美价值”,艺术创作作品的审美反过来又直接影响了艺术创作的形式感受和作品的内容的构成。总之,凡是优秀的画面感受、充分的画面构成、生动的艺术形象创造了优异的艺术形式,丰富了艺术创作作品的内容,今儿形成了深刻创作作品意义,今儿造就了独特的“审美价值”。

四、总结

我们研究创作作品的审美价值,还要了解创作者的社会感受,艺术创作的审美教育和艺术教育相结合,形成优良的艺术创作环境,提高艺术创作者的审美价值,通过美的感受形成优秀的艺术形象,进而早就优秀的创作作品内容。他们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艺术形象的美感应该的引导人们积极向上主观感受,以及自然舒心的客观形式感受,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创作者通过高于当代社会生活意义的创作形式和内容塑造出较强审美价值优秀创作作品,给人们以美的感受,较强的社会感染力。优良的艺术形象和作品内容是创作作品的重要特征,让我们努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完善自己的创作形象、进而创造艺术想象的更高审美价值,创作优秀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孙文莲;有意味的形式——谈艺术形式的审美价值追求[J];长城;2011,(6).

浅谈杜甫诗歌中的女性形象 篇9

关键词:杜甫,诗歌,女性形象

杜甫诗歌中很少涉及女性形象, 但却有他自己的独特之处。那么一代诗圣是怎样看待女性的呢?以下分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朴实善良的民间女性

1、《月夜》—— 一个望月怀远的女性形象

《月夜》是杜甫唯一一首描绘妻子形象的诗,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千百年来, 这个独立在朦胧的月光下, 身上笼罩着一层香雾, 鬓发如云, 肌肤如雪的女性就定格在人们心中。她由于长久站立, 以致寒侵入肌骨。使人忍不住怜惜地为她披上一件外衣。最后一句“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在无限的憧憬中勾勒出一幅多么温馨的图画。作者思念家人, 辗转难眠, 却反过来写妻子在闺中望月怀人, 思念自己。在空间的转换中, 思念之情溢于言表。这不仅体现了杜甫写作手法之高妙, 更体现了他善于体谅人情的高尚精神。

2、《新婚别》—— 一个贤良识大体的女性形象

《新婚别》中展现的是一个让人倾注无限同情的女性形象。“父母养我时, 日夜令我藏。”父母的一片良苦用心, 想让女儿有个归宿。但“嫁女与征夫, 不如弃路旁。”话锋一转, 悲哀加深一分。“暮婚晨告别, 无乃太匆忙。妾身未分明, 何以拜姑嫜?”悲哀继续延伸。“君今往死地, 沉痛迫中肠。”此去凶多吉少, 生离将作死别, 这种沉痛的哀伤愈转愈深, 渐达极致。但女主人公没有沉溺于一己的悲哀, 她强忍悲伤劝勉丈夫“勿为新婚念, 努力事戎行。”, 这首诗四层四转, 悲哀愈浓。一个深明大义、坚贞贤良的女性形象呼之欲出。

3、《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一个武艺精湛、英姿飒爽的女性形象

“先帝侍女八千人, 公孙剑器初第一。”一个冰美人, 手舞双剑, 观者如山, 群容变色。“一如羿射九日落, 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 去如江海凝清光”一腾一跃、一来一去, 四个比喻干练利落的表现出了公孙大娘舞剑器的风神。可以想见舞者腾踏跳跃的急速, 犹如一团电光伴随着雷霆上下翻飞。从声、色、姿态几个方面写尽了舞者的不凡身手, 让观者恍如经历了一场雷电交加、翻江倒海的风云变幻过程。作者又把剑器舞的盛衰寓于时代的变迁。

对这些朴实善良的民间女性, 作者没有对她们的外貌作过多的描绘, 或粗笔勾勒, 或定格局部。作者注重的是她们真挚的情感或高尚的品德或高超的技艺。涉及到了更广的层面, 拓宽了描写范围, 提升了思想境界。

二、与政治、国家有关的宫廷女性

1、《丽人行》——三位貌美、骄奢的女性形象

杜甫一生沉沦下僚, 对民众的苦难和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有着深刻的认识。对于这些丽人的整体形象, 诗人用了一句话概括“态浓意远淑且真, 肌理细腻骨肉匀。”这十四个字用的十分精到, 把三位贵妇人的整体特点形神兼备地传达了出来。三位丽人不仅长相出众, 而且装饰精致合体, 锦上添花。从衣服上的花纹, 到头上的珠饰, 小中见大地说明了三姐妹的奢华富贵。之后又细致地介绍了饮食、音乐、宾从、车马等场面的盛大, 最后一句画龙点睛:“慎莫近前丞相嗔”。前面所有的明快热烈到此戛然而止, 语调蓦然一变。这时才让读者回过味来。所以《丽人行》中的丽人娇艳面庞的背后潜藏着着百姓的辛酸。

2、《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一位凄苦哀怨的女性形象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首句即不凡, 气势阔大, 点出昭君的出生地, 仿佛大自然钟情于这块土地, 青山秀水富含灵气, 才孕育出昭君这样一位绝代佳人。“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昭君一生的起点和终点即包含在这两句诗中。“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月夜魂。”点出昭君悲剧的根源。“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千百年来, 在流传至今的《昭君怨》的琵琶声中, 人们还能感受到那无尽的哀伤。

对宫廷女性的描写, 最典型, 也最为后人诟病的就是齐梁宫体诗, 那些宫廷诗人们仅抓住女性的外貌形态、服饰器物、居住环境等进行渲染, 仅仅把她们当做一件器物进行赏玩, 这是一种病态的写作态度。杜甫写宫廷女性也写她们的外貌, 但他不是为描写而描写, 而是寄予着更深的寓意, 他笔下的宫廷女性是有与政治紧密联系的代表性的人物, 她们的背后往往屹立着一个国家与民族。从对她们形象的描绘中反映出对政治的批判, 对现实的不满与对自身遭遇的无奈, 从一个侧面表现出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

三、富有寓意的象征性女性

《佳人》是杜甫专咏美人的名篇, 开头两句“绝代有佳人, 幽居在空谷。接着诗人说明了造成这样处境的原因:安史之乱中, 兄弟被杀, 家道中落, 最后嫁给一个喜新厌旧的轻薄子弟, 被遗弃后在山里独居。“在山泉水清, 出山泉水浊。”暗示了佳人的品格高洁。“侍婢卖珠回, 牵萝补茅屋。”反映了佳人艰难的生活处境。尽管生活困苦, 但佳人隐世独居之志不改。佳人洗净铅华, 守节不移。“天寒翠袖薄, 日暮倚修竹”。凄清的黄昏之中, 佳人一袭青衣, 倚着修长的青竹遗世独立, 高洁傲岸的形象就凸现出来了。

对女性形象赋予寓意起源于屈原的香草美人之比喻。但这里的女性形象比屈原作品中的更鲜明, 更具体, 更突出。更多的表现出坚贞的气节。

综上所述:杜甫突破了齐梁宫体诗与《诗经》、《汉乐府》等对女性描写的传统模式, 而对女性描写提升到了精神与品质的高度, 扩大到社会与国家的层面, 由过去诗人对女性描写的肤浅化、单一化走向深化与多元化。

参考文献

[1]葛晓音.杜诗选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3]高友功.唐诗的魅力[M].中华书局, 1956.

谈声乐形象艺术的再现 篇10

形象性也是声乐艺术的主要特性之一, 但音乐的形象性又有很大的特殊性, 作为声音形象, 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它需要表演者与欣赏者一起充分调动审美感受力与审美创造力, 用全部身心去体验、联想、想像, 在内心唤起一定的情感意象, 从而完成音乐形象的塑造与再现。

与此同时, 音乐形象又与戏剧形象、舞蹈形象、绘画形象、雕塑形象、书法形象、摄影形象、建筑形象、园林形象等其他各种艺术形象不同, 它不占有空间位置, 只在时间的流动中存在, 即“流动的建筑”。

由此形成不同的音乐理论:一种是戏剧性欣赏理论, 强调欣赏音乐的戏剧性内容;另一种是技术性欣赏理论, 也称之为“学院派欣赏理论”, 强调“音乐的内容就是乐音的运动形式”、“音乐美来自乐音的各种组合形式”;再一种是情感性欣赏理论, 强调音乐表达情感的特殊方式。

但不论何种音乐理论, 其共同之处都在于:音乐艺术最终实现的是欣赏者头脑之中的心理图像, 音乐形象是通过音响作用于人们的听觉, 给人以情感冲击力, 使观众由此产生联想和想像, 从而在头脑中形成艺术形象。

当然, 由于观众的经历、思想、兴趣、爱好、素养的不同, 同一首歌曲会产生不同的音乐形象, 所谓“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我的太阳》。”

歌唱表演艺术再现音乐形象, 主要是通过表演与歌唱塑造观众通过自己的再创造可以感受到的音乐形象。如果说, 歌曲创作是塑造观众心中所有、眼中所无的音乐形象的话, 那么歌唱表演则具有塑造观众心中与眼中均设有的音乐形象的双重重任。

具体而言, 歌唱表演再现的音乐形象, 主要分为以下五大类:

第一类是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的再现, 指歌唱者通过自己的表演将歌曲中的人物形象塑造给观众, 使观众通过联想与想像在头脑中形成人物形象。例如歌曲《纤夫的爱》, 男、女演员分别再现“小妹妹”和“哥哥”两个人物形象;又如《没有眼泪, 没有悲伤》, 女演员要再现韩英的人物形象。

第二类是动物形象。动物形象的再现, 指歌唱者通过自己的表演将歌曲中的动物形象塑造给观众, 使观众通过联想与想像在头脑中形成动物形象。例如歌曲《两只老虎》, 就通过演唱者的虚拟、夸张等表演动作, 塑造出“一个没有耳朵, 一个没有尾巴”的两只奇怪的老虎的外形特征, 从而再现出老虎的音乐形象。

第三类是景物形象。影物形象的再现, 指歌唱者通过自己的表演将歌曲中的景物形象塑造给观众, 使观众通过联想与想像在头脑中形成景物形象。例如歌曲《洪湖水, 浪打浪》就再现了洪湖的景物形象。

第四类是植物形象。植物形象的再现, 指歌唱者通过自己的表演将歌曲中的植物形象塑造给观众, 使观众通过联想与想像在头脑中形成植物形象。例如歌曲《红梅赞》、《好大一棵树》, 就分别再现了梅花、大树等植物的音乐形象。

第五类是器物形象。器物形角的再现, 指歌唱者通过自己的表演将歌曲中的器物形象塑造给观众, 使观众通过联想与想像在头脑中形成器物形象。例如歌曲《五星红旗》, 就通过表演再现了五星红旗的音乐形象。

上一篇:鹤顶红下一篇:边界层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