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源配电网

2024-05-01

多源配电网(精选四篇)

多源配电网 篇1

关键词:主动配电网,优化控制,半定规划,校正控制,柔性负荷

0 引言

随着多种分布式电源的大量接入、用户与电网的双向互动、各种新型可控单元的广泛应用,使得配电网主动性增强、调度资源愈发丰富、运行方式日趋复杂,传统的配电网运行理论不再完全适用。因此,需要深入研究分布式电源、电压无功设备、柔性负荷等参与电网运行的方法,提出适应于主动配电网的优化控制技术,达到降低网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节能减排等目标[1,2]。

目前,主动配电网优化控制方法是通过调节电网中可控设备的出力,使电网运行在最优状态。文献[3,4]在分布式电源有功调度方面,研究主动配电网经济调度方法;文献[5]在电压无功方面,研究主动配电网多无功源协调的无功优化方法。但需要指出的是,与输电网有功和无功解耦控制方式不同,配电网络R/X较大,有功与无功耦合紧密,电网优化控制应同时考虑有功和无功功率的影响。因此,文献[6,7]从有功与无功协调的角度出发,研究主动配电网优化运行技术。但考虑到全网优化控制周期较长,而电网中风电、光伏等不可控分布式电源的随机性强,以及负荷的动态变化特性,使得单纯依靠全网优化控制无法将电网始终维持在最优运行状态。需要在电网局部通过可调节的分布式电源(如内燃机)、无功设备、柔性负荷的协调控制,校正电网波动、跟踪全网优化目标。因此,文献[8,9,10]提出了主动配电网多时间尺度的全局与局部协调控制方法,为研究主动配电网优化控制提供了思路。但文献中缺乏对无功功率的考虑,更没有进一步考虑柔性负荷参与电网优化控制的方法。

本文研究含电压敏感型负荷和储能电池等柔性负荷的主动配电网有功电源、无功设备和柔性负荷的协调优化控制方法。在空间上将主动配电网划分为若干个可控区域,在时间上建立长周期和短周期两级衔接的控制模式。其中长周期进行全网有功与无功协调的优化控制,给出各区域的运行目标;短周期负责协调各区域内部的可调资源,跟踪长周期的优化目标运行。

1 协调控制方法

1.1 协调模式

本文提出一种主动配电网全网集中优化、区域协调校正的控制模式。在空间维度上,可将主动配电网馈线上的调压器作为关口,将全网划分为若干个可控区域,每个区域内包含一定的分布式电源、电压无功设备和柔性负荷。若没有装设调压器,可以馈线的分支处为关口,如果从分支处到馈线末端包含一定的分布式电源、储能或无功设备,也构成一个可控区域。在时间尺度上,进行长周期的主动配电网全网优化计算,确定全网有功和无功可调资源的控制目标,以及各区域关口的运行目标。而在全网优化计算时段内,各区域进行短周期的校正控制,协调区域内部的可调资源,平抑区域内间歇性电源和负荷的波动,并跟踪关口的优化运行目标。

1.2 协调变量

由于主动配电网中有功和无功耦合紧密,所以全网与各可控区域间的协调变量应至少同时包含有功变量和无功变量。协调变量的取值由全网优化计算确定,并下发至各区域跟踪执行。本文选取关口馈线有功功率作为有功协调变量。考虑到在电网动态运行过程中,关口有功功率会不断变化,所以不宜单纯以关口馈线无功功率作为无功协调变量,而应计及关口有功功率的变化,选取关口馈线功率因数作为无功协调变量。

另外,若区域内有调压器,为明确对各区域电压运行水平的要求,还应考虑设置电压协调变量。由于主动配电网中各关口的调压器动作与否,是由调压器高压侧与馈线末端的电压降来决定的[11],因此本文选取关口馈线末端电压作为电压协调变量。

1.3 协调方法

按照上述协调模式和协调变量,本文设计的协调方法如图1所示。

在长周期内,根据各区域分布式电源、储能、电压无功设备等可控资源运行状态及电网拓扑等,进行全网有功、无功联合优化,给出各区域控制目标,包括关口的有功目标和功率因数目标,对于以调压器为关口的区域还要给出馈线末端电压目标。

在短周期内,各区域调节本区域中的可控资源,跟踪全网优化控制目标。其中可控的分布式电源和储能负责跟踪关口有功目标,若区域内有调压器,还可利用调压器调节电压敏感型负荷跟踪关口有功目标。关口功率因数(无功)目标,主要由电容器、分布式无功电源、静止无功补偿器(SVC)等无功设备负责跟踪调节。

2 全网优化控制

主动配电网有功与无功协调的优化模型,在数学上可以表示为复杂的非凸非线性规划问题。考虑到凸规划模型能够保证解的全局最优性,具有优良的数学特性。而半定规划属于凸规划问题,是当前数值最优化领域的研究热点[12]。鉴于此,本文将建立全网优化的半定规划模型,以实现全局最优解的快速求解。

2.1 目标函数

本文以主动配电网有功网损最小为目标,等价于所有节点的注入功率之和最小,即

式中:PLoss为电网有功网损;n为电网节点数;Pi为电网节点i的注入有功功率。

2.2 约束条件

为便于把全网优化的模型转化为半定规划模型,本节中的潮流方程以矩阵或向量的形式给出。

对于电网中的每一个节点i有:

式中:Si为节点i的注入功率;ei为第i个元素为1,其他元素全为0的列向量;U和I分别为电压列向量和电流列向量;Y为系统节点导纳矩阵,Yi=eieiTY为矩阵Y的第i列;tr(·)表示矩阵的迹。

令Φi=(YiT+Yi)/2,Ψi=(YiT-Yi)/2,并将式(2)的实部、虚部分列,可得等式约束为:

式中:Qi为节点i的注入无功功率;Pi,DG和Pi,d分别为节点i上所连接的分布式电源和负荷的有功功率;Qi,DG,Qi,SVC,Qi,d分别为节点i上所连接的分布式电源、SVC及负荷的无功功率;ki为分组投切电容器组的挡位;qi,CP为分组投切电容器组单位挡位的无功功率。对于电压敏感型负荷,Pi,d和Qi,d在优化迭代过程中随电压变化。

连续控制变量的不等式约束为:

式中:Pmin,DG和Pmax,DG分别为分布式电源或储能电池可调有功出力的下限和上限值;Qmin,DG和Qmax,DG分别为分布式电源可调无功出力的下限和上限值;Qmin,SVC和Qmax,SVC分别为SVC可调无功功率的下限和上限值。

需要说明的是,主动配电网中可控分布式有功电源包括内燃机、燃气轮机发电等,而风电、光伏等分布式电源通常运行在最大出力跟踪状态,一般不允许降低其有功出力,所以将其视为不可控的有功电源,而只作为可控的无功电源使用。

离散控制变量的不等式约束为:

式中:Ki为节点i所连接电容器组的最高挡位。

状态变量的不等式约束为:

式中:Vi为节点i的电压幅值;分别为电压幅值的下限和上限值;SOC为储能电池荷电状态;SOC,max和SOC,min分别为正常运行时储能电池的荷电状态上限和下限值。

2.3 模型转换

上文所建立的全局优化模型是一个大规模非凸非线性混合整数规划问题。针对该模型,本文的方法是首先在不考虑离散变量的情况下将原始模型转化并松弛为一个凸的半定规划模型,然后基于奔德斯分解法[13],处理加入离散变量后的混合整数半定规划模型,最终给出连续变量和离散变量的全局最优解。限于篇幅,本文不对模型转化及处理过程详细展开,将另撰文详述。

3 区域校正控制

3.1 有功电源控制策略

可控有功电源主要是对关口有功功率进行控制。通过采集关口有功功率PΣ,计算与期望功率Pset的差值ΔP:

判断功率差值是否超出可控有功电源调节能力范围,并计算有功出力PS:

式中:P0为上一控制周期可控有功电源出力值。

3.2 电压无功控制策略

本文将电压无功分解为两个独立的控制子问题:即电压控制子问题和无功控制子问题,分别由调压器和无功电源进行控制。

调压器的电压控制策略基于文献[11],比较电压协调变量的优化值Vset与馈线末端电压的实际值Vend,调压器分接头的自动调节策略为:

式中:t和t′分别为调节前、后的调压器分接头挡位;Vbw为预先定义的馈线电压降门槛值。

无功控制策略是通过比较关口功率因数当前值与优化值的偏差来计算无功缺额,并协调分布式无功电源、电容器、SVC等无功源的出力,将关口的功率因数维持在优化值附近。由于可控无功源包含离散设备和连续设备,本文的协调方法是令离散设备跟踪较大的无功偏差,主要用于粗略调节;连续设备消除较小的无功偏差,主要用于精细调节。

3.3 柔性负荷控制策略

对于具有受电和发电双重特性的储能电池,其柔性控制策略与有功电源控制策略基本相同,但在功率调节时需满足式(6)中的荷电状态约束。

对于以ZIP负荷为代表的电压敏感型负荷,其负荷功率随着负荷电压变化。其柔性控制方法是通过下调调压器挡位来降低馈线上各负荷节点的电压,从而减小馈线上的负荷功率,实现降压节能、削减负荷尖峰等目的。

节点i的ZIP负荷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和电压的函数关系如下:

式中:ZNi,INi,SNi分别为节点i所接ZIP负荷中恒阻抗、恒电流、恒功率的负荷参数;ai,bi,ci为不同类型负荷的比例系数。

由此可知,负荷的功率因数角φi确定后,只改变节点电压Ui,负荷的有功和无功功率将按等比例变化,即电压变化前后的ZIP负荷功率因数不变。

另外,当调节调压器挡位时,馈线上相邻节点电压关系如下:

式中:Ri和Xi分别为节点i-1到节点i馈线的电阻和电抗。

将式(10)、式(11)代入式(12)中,化简得

假设调压器挡位下调后节点i电压减小u,由于uUi,则挡位变化后的相邻节点电压降落为:

由此可知,调压器挡位变化前后馈线上各节点电压变化量近似相同。即调压器挡位下调后,整个馈线的节点电压曲线将整体向下平移。

再者,调压器挡位变化后节点i功率变为(以有功功率为例,无功功率同理):

则调压器挡位变化前后节点i功率的变化量为:

由此可知,调压器挡位变化前后各节点ZIP负荷有功变化量与电压变化量成正比。整条馈线上的ZIP负荷有功功率变化量与电压变化量关系如下:

因此,通过求解斜率K,即可计算出控制区域削减ΔP功率时所需要的电压调节量u。

综上,本文提出的ZIP负荷柔性控制策略如下。

步骤1:实时获取当前时刻线路末端电压Vend和区域关口有功功率PΣ;通过潮流计算,获得末端电压为最小值Vend,min时的区域关口有功功率PΣmin。

步骤2:计算斜率K,方法如下

步骤3:计算当前时刻关口有功功率PΣ与期望功率Pset的差值ΔP,并判断是否超出ZIP负荷控制调节能力。

步骤4:根据式(17)计算馈线各节点电压调节量,修正馈线末端电压期望值Vset,从而使调压器自动调挡,实现ZIP负荷柔性控制。

3.4 协调校正控制策略

本文利用区域内的可控分布式电源、电压无功设备和柔性负荷等作为控制手段,制定其协调校正控制策略,跟踪全网优化运行目标。控制流程及优先级顺序如下。

步骤1:获取全网优化给出的关口运行控制目标,包括关口有功功率和关口功率因数,若以调压器为关口还应包括关口馈线末端电压。

步骤2:若关口有功功率发生变化,则优先启动可控分布式有功电源控制或基于储能电池的柔性负荷控制。

步骤3:计算关口功率因数,若不满足优化目标要求,则启动无功控制。

步骤4:计算调节后的关口有功功率是否满足要求,若其仍大于期望值,可启动基于调压器调压的ZIP负荷柔性控制。

4 算例验证

如图2所示,以IEEE 33节点系统为例,在节点6和节点25两处装设调压器,选取节点6至17所在馈线为可控区域1,节点25至32所在馈线为可控区域2。两区域均含有一定的有功电源、无功设备和柔性负荷。节点7和27两处连接相同参数的分组投切电容器,每组的补偿容量为150kvar,总共7组,即每个电容器的补偿容量为0~1 050kvar。节点6连接的分布式电源有功调节范围为0~650kW、无功调节范围为0~200kvar,节点25连接的分布式电源有功调节范围为0~70kW、无功调节范围为0~45kvar。节点8处的风机无功调节范围为0~180kvar,节点28处的光伏无功调节范围为0~160kvar。节点13和节点31两处的储能电池额定容量分别为200kW·h和60kW·h。

基于美国西北太平洋实验室研发的GridLAB-D仿真软件提供的24h天气数据,可以得到风机、光伏和各节点ZIP负荷的24h有功功率。以某天22:31—23:00的时段为例,在此期间两区域内的有功负荷峰值均超过了可控分布式有功电源的调节上限,所以单纯依靠有功电源无法完全跟踪关口功率优化目标。因此,本文以30min为长周期进行全网优化控制,以3min为短周期进行各区域校正控制,分析该时段的控制效果,验证控制策略。

在此时段初始时刻,进行长周期的全网优化控制,计算得:基态网损为78.9kW,优化后网损降为64.6kW。计算结果验证了本文全网优化模型和算法的正确性。优化后的各区域关口运行目标和区域内有功、无功功率如表1所示。

在此时段内,各区域协调有功电源、无功设备和柔性负荷,参与短周期的校正控制。控制效果如图3至图6所示。

由图可见,区域1和区域2均是在有柔性负荷参与控制时,跟踪全网优化运行目标的效果最好。因此,当区域内可控分布式有功电源无法完全满足负荷需求时,或无法完全跟踪间歇性电源波动时,按照本文所述策略引入柔性负荷调节手段,并与有功电源和无功设备协调控制,能够可靠实现平抑电网波动,维持电网运行在最优状态的目的。

5 结语

建设主动配电网是提升分布式清洁能源消纳能力、促进用户参与电网优化运行、挖掘电力系统设备利用潜力、推动中国能源技术战略实现的重要途径。本文研究主动配电网优化运行控制技术,在长周期内综合利用全网的有功和无功资源,进行以网损最小为目标的优化控制。在短周期内,各可控区域协调自身有功电源、无功设备和柔性负荷进行校正控制,平抑电网波动,跟踪长周期全网优化控制给出的区域运行目标。通过仿真算例证明了本文提出的主动配电网优化控制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配电网概述 篇2

配电网规划是地区总体规划和地区电网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与各项发展规划相互配合、同步实施,落实规划中所确定的线路走廊和地下通道、开关站、配电室及环网单元等供电设施用地。

配电网规划的编制,应从现有配电网入手,分析负荷增长的规律,解决电网的薄弱环节,优化电网结构,提高电网的供电能力和适应性;做到近期与远期相衔接,新建和改造相结合;在电网运行安全可靠和保证电能质量的前提下,达到配电网发展、技术领先、装备先进和经济合理的目标。

公用架空线路现阶段仍是配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发挥其作用。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在有条件的地区可逐步发展电缆网络,电缆通道的建设宜与地区规划建设同步实施。

配电网规划应远近结合、适度超前、协调发展、标准统一,有明确的分期规划目标。应充分考虑市中心区、市区、城镇及农村等不同区域的负荷特点和供电可靠性要求,合理选择适合本地区特点的规范化网架结构,实施后能满足国民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负荷增长的需求;运行灵活,有较强的负荷转移能力和适应性,具备一定的抵御各类事故和自然灾害的能力。

配电网设计、建设和改造应满足规范化、标准化设计要求,坚持安全可靠、经济实用、技术先进、减少维护的原则,积极稳妥采用成熟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禁止使用国家明令淘汰及不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的产品,确保电网的安全运行。1.1.1 中压配网结构

配电网应根据区域类别、地区负荷密度、性质和地区发展规划,选择相应的接线方式。配电网的网架结构宜简洁,并尽量减少结构种类,以利于配电自动化的实施。20、10kV架空线路宜采用环网接线开环运行方式,线路宜多分段、适度联络。20、10kV架空线路宜环网布置开环运行,一般采用柱上负荷开关将线路多分段、适度联络,见图A1(三分段、三联络),不具备多联络条件时,可采用线路末端联络方式,见图A2。根据区域内供电可靠性以及负荷发展的要求,逐步向网格式(四电源井字网架)(A3)或N供一备(A4)方式过渡。

图A1 20、10kV架空单侧电源多分段、多联络

图A2 20、10kV架空双侧电源多分段、单联络

出线母线1联络母线2出线分段分段出线联络母线4分段分段出线母线3

图A3:网格式(四电源#字型)

图A4 :N供一备模式中三供一备供电网络 20、10kV电缆线路接线方式一般为单环式、双射式和双环式。常用接线方式参见附录B,电缆通道采用管沟结合的方式。

(1)双射接线方式

自一座变电站或开关站的不同中压母线引出双回线路,形成双射接线方式;或自同一供电区域的不同变电站引出双回线路,形成双射接线方式,见图B1。有条件、必要时,可过渡到双环网接线方式,见图B3。高负荷密度地区可自不同20kV母线引出两回或三回线路,形成双射线和三射接线方式。

图B1 20、10kV电缆单侧电源双射式

(2)单环网接线方式

自同一供电区域两座变电站的中压母线(或一座变电站的不同中压母线)、或两座开关站的中压母线(或一座开关站的不同中压母线)馈出单回线路构成单环网,开环运行,见图B2。

图B2 20、10kV电缆双侧电源单环式

(3)双环网接线方式

自同一供电区域的两座变电站(或两座开关站)的不同中压母线各引出一回线路,构成双环网的接线方式,见图B3。

图B3 20、10kV电缆双侧电源双环式

(4)对射线接线方式

自不同方向电源的两座变电站(或开关站)的中压母线馈出单回线路组成对射线接线方式,一般由改造形成。见图B4。

图B4 20、10kV电缆双侧电源对射式(双射)

(1)一般电缆化区域宜采用单环接线方式,其电源优先取自不同变电站,不具备条件时可取自同站不同母线。单环网尚未形成时,可与现有架空线路暂时拉手。

(2)可靠性要求较高的电缆化区域,宜采用双射接线方式,其电源一般取自同站不同母线或不同变电站。根据需要和可能,电缆双射接线可逐步发展为双环接线和异站对射接线。1.1.2 线路选择

1、一般要求

(1)中压线路以架空线路为主,电缆线路为辅;按地方经济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需要,逐步提高电缆线路比例。

(2)严格控制中压架空绝缘线路的使用--空旷地带不得使用中压架空绝缘线路;城镇区域使用中压架空绝缘线路的,应有防雷措施。

(3)中压线路以双回路架设为主,在主通道紧张的区域可考虑电缆敷设,特殊情况下可考虑主线路采用四回路架设,但在四回路主线路部分不宜接用户和配变。

2、中压线路的装机容量

每回10千伏线路装机容量控制在8000kVA-12000kVA之内—以民用照明为主的在12000kVA之内,以工厂企业为主的在8000kVA之内;每回20千伏线路装机容量控制在16000kVA-24000kVA之内—以民用照明为主的在24000kVA之内,以工厂企业为主的在16000kVA之内。

中压线路正常运方时,最高负荷电流控制在300A之内,对政治、文化、教育中心等重要场所的最高负荷电流宜控制在250A之内。事故抢修等异常运行方式,线路的载流量按安全电流控制--即按调度下达的线路限额电流控制。

3、中压线路的供电半径

市区每回10kV 线路供电半径(主干线)按1.5-2.0公里规划,10kV主干线路长度不得超过3.0公里。

农村每回10KV线路供电半径(主干线)按3.0~4.0公里规划,主干线不得超过5.0公里。

4、中压线路的线径

(1)中压配网导线种类、规格尽量简化,利于施工和运行管理;中压主干线新建、改造考虑长期发展(20年),避免重复建设。

(2)主线、支线

架空线采用钢芯铝绞线: 主干线 LGJ-240 支 线 LGJ-150 架空绝缘导线采用铝绞线:主干线 JKLYJ-240 支 线 JKLYJ-150 电缆线采用铜芯交联聚乙烯电缆(20千伏电缆绝缘等级为18/24千伏,10千伏电缆绝缘等级为8.7/15千伏):

主干线 YJV22-400 主支线 YJV22-240

次支线 YJV22-70(3)末端线

10KV末端线是指到一、二台配变、且无可见发展的支线,可采用50平方导线;配变排线采用JKLYJ-50架空绝缘导线。

(4)上述线径选择均指公用配网,用户专变进线部分的线径选择应符合《35kV及以下客户端变电所建设标准》(DGJ32/J14-2005)的要求。

1.1.3 配电变压器

1、一般要求

(1)每个配变台区应有明确的供电区域。

(2)配变布点应符合“小容量、多布点、近户(短距离)”的原则,靠近负荷中心,变压器台架按最终容量一次建成。

(3)新装的变压器应采用S11型及以上的低损耗全密封变压器,现有的高损耗变压器应逐步更换为低损耗变压器。

(4)配变设计(含进线、配变本体、低压控制箱等)均采用典型设计。

2、配变型式的选择

(1)新建住宅区:严格控制箱式变供电方式,宜采用配电所方式。凡是采用配电所供电方式的,均为SC10型干式配变;农村自建归并住宅区,采用架空变供电方式的,均为S11型配变。

(2)改造住宅区:可采用箱式变供电方式,配变均采用S11型以上的配变。农村自建归并的住宅区,可采用架空变供电方式的,均为S11型配变或单相变。

3、配变容量的选择

(1)箱式变:500kVA及以下。(2)架空变:

容量控制在400kVA及以下,选定400kVA、200KVA、100KVA三种规格。

三相柱上变压器容量选择为100、200、400千伏安,不能满足需要时增装变压器,但柱上变压器台架及二次接线应按最终容量一次建成。

a)容量为400千伏安柱上配变用于市中心区、负荷密集的城市建设区、经济开发区以及城镇中心区等;

b)容量为200千伏安柱上配变用于市区、城镇、开发区、农村负荷密集地区等;

c)容量为100千伏安柱上配变用于负荷密度较低的农村地区等; 为防范柱上配电变压器的过载和输出电压偏低,变压器的最大电流不宜高于额定电流的80%,超过时应考虑新增布点或增容改造。

柱上配电变压器的中压引下线采用交联聚乙烯绝缘导线JKLYJ-50 mm2或电力电缆YJV22-3×70 mm2。低压出线电缆采用YJV22-0.6/1.0-4×240(200千伏安及以下使用单根,400千伏安使用双拼)。配变台架高、低压桩头应加装绝缘罩,无裸露带电部位。地处偏僻的变压器应采取必要的防盗措施。1.1.4 配电站

根据中压配电网的负荷需要,确定配电室设计的技术原则。如进出线数、占地面积、配变标准容量系列、装备水平等技术原则。

配电站用于集中居住区和低压负荷密度较高的商贸区,可以单独建设,亦可以结合开关站建设。新建居住区配电站应根据规划负荷水平配套建设,应靠近负荷点,按“小容量、多布点”的原则设置。

配电室一般配置双路电源、两台变压器,变压器单台容量不宜超过 1000千伏安。

配电站为终端方式配电装置,通常情况不设中压出线;配电所宜逐步制定通用设计,以便于设计、施工、维护。

配电站配变容量630、800、1000千伏安,配电站一般按2*800KVA干式变配置。

设备选择:

1、高压开关一般采用真空或SF6断路器和SF6负荷开关柜或全绝缘SF6充气式开关柜(630安/20千安)。主变出线回路采用负荷开关加熔断器组合柜(≦200安,20千安)。开关柜防护等级在IP4X及以上,具备“五防”闭锁功能。开关柜宜使用三工位负荷开关。每个独立的SF6气室配有SF6压力指示,并能实现低气压分合闸闭锁功能。2、0.4千伏开关柜采用抽屉式成套柜。进线总柜、母联柜配置电子控制的框架式空气断路器(操作寿命6000次,额定极限短路分断能力65千安),出线柜开关一般采用塑壳空气断路器(机械操作寿命7000次,额定极限短路分断能力50千安)。空气开关带速断和过流保护。0.4千伏母线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

3、配电室宜采用SCB10型及以上包封绝缘干式变压器,不宜采用非包封绝缘产品。干变应节能环保、防潮、低损耗、低噪音,温控装置和冷却风机,带有金属外壳,采取减振措施。接线组别为Dyn11,容量为630、800、1000千伏安。1.1.5 开关站

开关站、开闭所是具有中压进出线的电力设施,设置于两座高压变电所之间的重要负荷区。开关站、开闭所作为变电所10(20)千伏母线的延伸,其主要作用是不同变电所或同一变电所不同母线的配电线路,进行联络和重要负荷的双电源供电。

开关站宜建于负荷中心区,一般配置双路电源,有条件时优先考虑来自不同方向的变电站;在变电站布点、通道等条件不具备时可取自同一座变电站的不同母线。用户较多或负荷较重的地区,亦可考虑建设或预留第三路电源。

电气主接线--开关站的接线宜简化,一般采取两路电缆进线、断路器柜单母线分段、设置母联。

10(20)千伏开关站、开闭所最大转供容量一般不超过10000(20000)KVA,规模不超过2进10出--每回电源带4-5回出线,每路出线容量控制为2000(4000)KVA。

设备选择--进线开关、母联开关选用SF6断路器或真空断路器(630A);出线开关视供电区域的重要程度,一般选用负荷开关,也可选用SF6断路器、真空断路器(630安,短路电流水平:20千安/4秒。),主干线开关柜进、出线不设保护。开关柜防护等级在IP4X及以上,具备“五防”闭锁功能。开关柜宜使用三工位负荷开关。所有开关柜应配置带电指示器(带二次核相孔)和电缆故障指示器。每个独立的SF6气室配有SF6压力指示,并能实现低气压分合闸闭锁功能。1.1.6 环网柜

1、户外环网单元安装在受条件限制不能设置开关站和末端用户较集中的地区,用于电缆线路的分接负荷和分段、联络。

2、户外环网单元一般采取两路电缆进线、4 路电缆出线,两路电源具备防火间隔。计划双射接线末端向双环网发展或地区用户较多时,可采取 6 路电缆出线,高压开关采用SF6绝缘和开断的环网负荷开关柜和全绝缘充气柜,不采用产气和压气式负荷开关产品。每个独立的SF6气室配有SF6压力指示,并能实现低气压分合闸闭锁功能。

3、对于不适宜结合建筑物建设环网单元的,可采取在用户界外建设户外环网单元方式。1.1.7 电缆分支箱

用于电缆分支,不能用于电缆主网架节点,接入总容量不应超过2000千伏安。

多源配电网 篇3

随着可再生能源分布式发电技术的发展,能源政策和电力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智能配电网将接纳大量的分布式电源(distributed generator,DG)、分布式储能系统(distributed energy storage system,DESS)、静止无功发生器(static var generator,SVG)等设备[1,2]。DG的间歇性、波动性和不确定性给配电网运行带来电能质量、电压控制及稳定性等问题,使用先进的优化分析技术主动地控制配电网的电压和无功功率,是未来智能配电网发展的趋势[3]。

为了有效降低可再生能源间歇性对电网带来的不利影响,DESS的并网能够提高DG的功率调节能力,减小负荷峰谷差,提高电网可靠性[4,5]。无功补偿功率的优化能够有效调节电网的电压波动,文献[6]研究了配电网多无功源协调优化方法。文献[7]综合考虑发电成本和网损建立有功—无功协调优化模型和算法,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但非线性非凸的潮流约束给该问题的求解带来难度,使得非线性潮流的凸松弛研究具有一定意义[8,9]。其中文献[10]对辐射拓扑的配电网潮流的二阶锥松弛的可行性进行了深入研究。文献[11,12]研究了基于二阶锥规划的多时段有功—无功协调优化方法。研究DG、柔性负荷、DESS等设备主动参与的电网有功无功优化技术,能够适应智能配电网主动式管理优化技术,达到降低网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目标[13]。

集中式模型和算法要求对系统进行全局收集和处理,执行集中计算与控制。然而,高密度、高渗透率的分布式能源的接入,增加了潮流的复杂程度,使得传统集中式优化求解过程复杂。并且被优化设备的种类和数量的增多,对通信带宽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造成了网络通信压力过大[14]。

将配电网分解成若干个子网[15,16],各区域子系统对内部DG独立管理,通过区域间协调达到全网优化的分布式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文献[17,18]利用增广Lagrangian法对最优潮流问题进行区域解耦,但对实现全网最优的分布式算法没有做深一步研究。交替方向乘子法(alternating direction method of multipliers,ADMM)是解决可分离凸优化问题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19],该方法在电力系统分布式计算中已有应用,但在解决潮流优化问题的收敛性和连续性上有待进一步研究。

因此,针对非线性潮流约束对分布式优化算法收敛性的影响,本文首先建立了多时间段线性锥最优潮流模型。其次,提出了节点辅助变量分裂节点实现智能配电网潮流的空间解耦,并采用基于局域增广Lagrangian函数的重加权分布式优化算法,实现含高密度DG智能配电网有功和无功资源的区域分布式协调优化方法,对DG,DESS,SVG等有功和无功变量进行综合优化,以降低系统网损和运行成本。算法上,各分区子系统无需全局协调可独立并行迭代优化,通过邻域子系统间少量的部分信息交互达到全网优化。最后,通过算例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分布式优化算法具有接口交互信息简单,通信代价低且收敛性好的优点。

1 基于线性锥最优潮流的多源优化模型

由于求解包含非线性潮流方程约束的优化问题,复杂度会随着维数的增加呈指数上升,并且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本文提出基于线性锥最优模型对配电网进行多源协调优化。

1.1 目标函数

考虑到配电网中有功和无功耦合紧密,建立含高密度、高渗透率DG的智能配电网多源协调优化模型中,协调变量包含有功可调设备和无功补偿设备,目标是在智能配电网满足正常运行约束的条件下,使系统有功网损最小。目标函数如下:

式中:目标函数f0表示运行周期内电网所有支路的有功总损耗;(i,j)表示连接节点i和j的支路;Rij为支路(i,j)的电阻;Ψ为配电网的支路集;T为优化周期的时间集;变量wij,t和lij,t表达式如式(2)所示。

式中:Iij,t为t时刻支路(i,j)上流过的交流电流;Vi,t为t时刻节点i的交流电压。

1.2 线性锥潮流约束

根据支路潮流方程的凸松弛,所建立的配电网线性锥潮流约束,包括线性等式和锥不等式约束两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为配电网潮流线性等式约束,即对于任意(i,j)∈Ψ和t∈T,有如下等式约束:

式中:Pij,t和Qij,t分别为t时刻支路(i,j)上流过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Xij为支路(i,j)的电抗;vj,t=|Vj,t|2且满足v0已知(平衡节点0处的电压已知);pj,t和qj,t分别为在t时刻节点j注入的净负荷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

第二部分为配电网潮流锥不等式约束,即对于任意(i,j)∈Ψ和t∈T,有如下不等式约束:

该不等式使变量(Pij,t,Qij,t,lij,t,wij,t)构成了一个四维的二阶锥空间,对于闭环设计、开环运行的辐射状拓扑配电网,最优解使式(4)所示不等号成立[20],即

将附件变量的表达式(式(2))代入上述等式中,可得:

。可见,所建线性锥支路潮流约束(式(3)和式(4))是原非线性支路潮流方程的准确凸松弛。

1.3 节点功率约束

节点净负荷等于节点的负荷功率减去发电量,可将DG发电功率看做负的负载功率,则

式中:pDj,t和qDj,t分别为在t时刻节点j处负载消耗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pGj,t和qGj,t分别为在t时刻节点j处DG注入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pBCj,t和pBDj,t分别为在t时刻节点j处储能设备充电过程和放电过程的有功功率;qBj,t为t时刻节点j处储能设备的无功补偿能力;qCj,t为t时刻节点j处无功补偿设备输出的无功功率。

1.4 储能设备容量约束

储能设备的运行过程受充放电限制、设备容量等条件约束,即

式中:pCm和pDm分别为储能设备允许的最大充电和放电功率;Ej,t和Ej,0分别为储能设备t时刻的剩余容量和优化周期开始时的初始容量;ηc和ηd分别为充电和放电效率;Δt为t时段到t+1时段的时间间隔;Ejmin和Ejmax分别为储能设备最小和最大剩余容量。

本文使电池在参与系统优化时,实行基于峰谷分时电价的充放电策略[21],即在峰电价时段放电,谷电价时段充电。一方面使得电池在运行周期内仅充放电一次,降低电池老化成本;另一方面对于电网削峰填谷也具有重要意义。储能设备在某时刻t最多只能工作在放电或充电其中一个状态,即

式中:T分为峰电时段时间集Ton-peak和谷电时段时间集Toff-peak。

1.5 无功出力约束

为了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风电、光伏等DG通常运行在最大出力跟踪状态,其有功出力不允许降低,而无功出力可通过并网电力电子设备来进行调节。DESS是直流设备,需要通过电力电子设备与交流电网并网运行,并网设备具有无功补偿的能力。为了最大化利用储能设备,将其并网设备的无功补偿能力作为调节变量进行优化。

配电网中任一节点j的无功功率限制为:

式中:qj Cmin和qj Cmax分别为节点j处安装的无功补偿装置能够输出无功功率的下限和上限值;qj Gmin和qj Gmax分别为节点j处DG可调无功出力的下限和上限值;qj Bmin和qj Bmax分别为节点j处储能设备可调无功出力的下限和上限值。

1.6 电网安全运行约束

所考虑的智能配电网安全运行约束包括节点电压越限约束和馈线电流越限约束,即

式中,Vmin和Vmax分别为节点电压的下限值和上限值;Imax为支路(i,j)允许流过的电流上限值。

综上所述,定义优化变量为y:=(yij,t,(i,j)∈Ψ,t∈T),其中yij,t:=[Pij,t,Qij,t,lij,t,wij,t,vj,t,pj,t,q j,t],本文所建立的多源协调优化问题可以描述为:

其中D:={y|y满足式(3)—式(12)所示约束条件,(i,j)∈Ψ,t∈T},为多源协调优化问题的可行域,且如式(3)、式(5)和式(6)所示的等式约束均为线性等式,如式(7)—式(9)、式(11)、式(12)所示的不等式约束均为线性不等式,如式(4)所示的不等式是二阶锥不等式,构成了一个四维的二阶锥空间。

则可行域D是有限个二阶锥的笛卡尔积与仿射子空间的交集,式(13)所示问题属于线性锥优化问题。它可以视作线性规划的推广,本质上是一种凸规划,解的最优性和计算高效性都有优良特性。基于线性锥最优模型对配电网进行多源协调优化,能够利用现有的Cplex和MOSEK等算法包获得较好的求解结果,可以在多项式时间内完成。

2 基于局域增广Lagrangian的重加权分布式优化算法

2.1 基于节点分裂的潮流空间解耦

对于如图1所示的任意两条支路(u,k)和(k,h)之间,节点k是两个支路的公共节点,配电网在节点k处分解为a和b两个子系统。根据如式(3)、式(4)所示的线性锥潮流方程可知,两条支路的潮流公共变量为:支路公共节点处的电压vk,t和该节点端的支路有功功率Pkh,t和无功功率Qkh,t。若配电网在节点k处分解,公共节点k分解为两个辅助子节点ab和ba,分别属于子系统a和b。原配电系统的支路集合Ψ分解为互不相容的两个子集Ψa和Ψb,满足Ψa∪Ψb=Ψ且。

为了能够使两个子系统的支路潮流方程解耦,引入两组附加变量:

式中:t∈T;v(a,b)k,t和v(b,a)k,t分别为t时刻子节点ab和ba的电压;P(a,b)kh,t和Q(a,b)kh,t分别为t时刻子系统a中子节点ab处的附加负荷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P(b,a)kh,t和Q(b,a)kh,t分别为t时刻子系统b中子节点ba端流向支路(ba,h)的支路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

定义子系统a和b内部多源协调优化问题的核心变量ya和yb,如下所示:

则如上节所建立的智能配电网多源协调优化问题(式(13))可以描述为可分解的形式[22],具体如下:

式中:Da和Db分别为子系统a和b最优潮流问题的可行域,且满足D=Da×Db,Da:={(ya,Vab,Sab)|(ya,Vab,Sab)满足式(3)—式(12)所示约束条件,(i,j)∈Ψa,t∈T},Db:={(yb,Vba,Sba)|(yb,Vba,Sba)满足式(3)—式(12)所示约束条件,(i,j)∈Ψb,t∈T}。

如式(1)所示的目标函数f0=f0a+f0b。等式约束(20)要求辅助子节点的电压和功率相等,以保证该问题的最优解等价于原问题的最优解。

按照上述辅助变量节点分裂法,将配电网划分成n(n>2)个子系统,给每两个有公共节点的子系统之间建立一条通信线路,如图2所示,可以用树来表示子系统之间的通信网络。将每个子系统看作一个通信网络节点,定义Ωc:={c1,c2,…,cn}表示子系统集,包含以配电网平衡节点的子系统为树的根c1。与子系统ci之间存在线路连接的子系统叫做ci的邻域子系统,其中,ci的上邻域子系统集Niu定义为Niu:={cg|cg与ci之间有通信线路且cg在根c1到ci的路径中,g=1,2,…,n},下邻域子系统集Nid定义为Nid:={cg|cg与ci之间有通信线路且ci在根c1到cg的路径中,g=1,2,…,n}。如图2所示,c3的上邻域集N3u={c2},下邻域集N3d={c4,c5}。

则配电网多源协调优化问题(式(13))可以描述为以下n个子系统可分解形式:

式中:Dci为子系统的可行域,由所建立的配电网多源优化约束(式(3)—式(12))可知,Dci是个线性凸锥空间;

分别为使得子系统ci解耦的辅助电压变量和功率变量,其中αi为ci的上、下邻域子系统集的基数总和,L为优化周期的长度;Aci∈Rm×L×Rαi×L和Bci∈Rm×L×R2αi×L为稀疏矩阵,其中m为各子系统之间通信支路的总数,且Aci和Bci元素的值取{-1,0,1},用来指示相应的辅助变量与通信线路的关系,如(Aci)kj=-1表示(Vci)j是子系统ci利用第k个通信线路与其上邻域子系统交换的电压信息,(Aci)kj=0表示(Vci)j与第k个通信线路无关;(Aci)kj=1表示(Vci)j是子系统ci利用第k个通信线路与其下邻域子系统交换的电压信息。

因此,式(23)和式(24)所示等式约束分别表示有通信支路连接的相邻子系统之间必须满足耦合节点电压和功率相等。

2.2 局域重加权Lagrangian分布式优化算法流程

配电网借助节点辅助变量分解成若干子系统,本文提出基于局域增广Lagrangian函数的重加权分布式优化算法求解式(21)—式(24)所示问题,由3个能够并行执行的主要步骤组成:局域增广Lagrangian函数的最小化、局域原优化变量的更新操作和对偶变量的更新操作。利用该算法能够使各子系统独立进行局域节点功率的优化,无需中心节点,只需要通过邻域节点间的相互协作,即可获得使全网目标函数最优的节点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

对于任意子系统ci∈Ωc,其局域增广Lagrangian函数Lρi如下:

上述函数中包含了式(23)和式(24)所示等式约束的Lagrangian项和惩罚项;λv和λs分别为式(23)和式(24)所示约束的Lagrangian乘子;ρ>0为式(23)和式(24)所示等式约束的惩罚参数;变量的上标d表示第d次迭代后该变量的解;Ec表示子系统集。

本文提出基于如式(25)所示的局域增广Lagrangian函数的重加权分布式优化算法,子系统ci在最小化其局域增广Lagrangian函数求解其局域变量(yci,Vci,Sci)时,无需全网信息的集中,仅需该子系统内部的信息和与邻域子系统之间的耦合节点电压、功率信息。算法包含如下5个步骤。

步骤1:初始化,令迭代次数d→1,虚拟辅助变量初始值为V1和S1、对偶变量初始值为λ1。

步骤2:对于集合Ωc中任意子系统ci,i=1,2,…,n,优化子系统的局域增广Lagrangian函数,更新子系统的核心变量yd+1ci及辅助变量(Vd+1ci,Sd+1ci):

步骤3:更新对偶变量λd+1,如式(29)所示。

步骤4:计算残差迭代,如式(30)所示。

步骤5:判断Δτ1d和Δτ2d是否足够小,若不足够小则令d→d+1并跳转步骤2,继续重复执行步骤2至步骤5,若足够小则算法终止,得到问题的最优解。

在步骤1的初始化操作中,对第一次迭代求解所需的辅助变量V1和S1及Lagrangian乘子λ1,给定随机的初始值。由步骤2可知,在d+1次迭代时,每个子系统仅需根据上一次迭代得到的其邻域子系统辅助变量Vd和Sd,通过最小化局域增广Lagrangian函数(式(26))求解其局域变量最优解ydci+1,再利用式(27)和式(28)来更新每个子系统的辅助变量最优解(Vdci+1,Sdci+1),σ为更新步长。步骤3是对对偶变量的更新操作。步骤4和5是判断算法的迭代是否收敛,这里Δτ1d和Δτ2d均小于ε(ε取0.000 1),表示残差足够小,当Δτ1d<ε时,则认为迭代解序列{yd,Vd,Sd}(d=1,2,…)收敛,得到使目标函数最优的配电网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当Δτ2d<ε时,则认为

,即互联的邻域子系统之间耦合节点电压和功率变量相等,分布式算法的收敛解与传统集中式算法的最优解一致。

综上所述,式(21)—式(24)所示问题中各个可行域子集Dci都是凸的,且目标函数f0i也是线性凸函数,本文提出的分布式优化算法能够可靠收敛。与传统的ADMM分布式算法相比,本文算法每次迭代各子系统的局域最优化能够并行独立进行,且每次迭代结束后仅需要互联的邻域子系统之间交换部分与耦合节点相关的变量信息,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各子系统的独立性。

3 算例分析

对含高密度DG的配电网能量调度分散式优化过程进行算例验证,以69节点配电系统为例,如附录A图A1所示。基于光伏电池和风机的DG、储能设备及无功补偿装置在配电系统中的安装位置及容量见附录A表A1,其中在节点20,26,49安装了200 k W分布式光伏电源,分别在节点60和63安装了500 k W分布式风机电源,分别在节点10,20,48,60,63安装100 k W·h的储能设备,分别在节点11,17,48,58安装200 kvar静态无功补偿器。

如附录A图A1右下角所示,应用节点分裂和辅助变量法,根据电网的实际运行情况,假设该配电网按区域划分成7个子系统组成的通信网络,其中Ec={c1,c2,c3,c4,c5,c6,c7},表示子系统集,各子系统的节点集如下:{0至3,27至45},{3,46至49},{3至10},{10至18},{10,11,65至68},{7,8,50至64},{18至26}。各个子系统的配电网节点信息和上、下邻域集如表1所示。

注:“—”表示无此数据。

基于美国西北太平洋实验室研发的Grid LABD仿真软件,得到24 h的天气预报及对应的风机、光伏和负荷的24 h有功功率曲线,如附录A图A2所示,其中纵坐标表示标幺值形式的功率,基准值为功率日变化的最大值。本文建立含高密度DG的69节点配电网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多时段优化模型,以30 min为时间间隔对配电网中储能设备充放电功率、DG的无功出力和无功补偿装置的无功出力进行协调优化控制。

为了说明本文所提出的基于局域增广Lagrangian函数的重加权分布式优化算法的收敛性,图3描述了相对误差max(Δτ1d/Δτ1d-1,Δτ2d/Δτ2d-1)是如何随迭代步数d变化的,从图中可以看出,经过大约40次迭代后,算法的相对误差就可以降到10-3以下,即可得到系统的全局最优解。并与ADMM算法对系统求解的结果进行比较,可见本文算法的迭代次数较少,则减少了达到全局最优解所需各区域之间相互通信的次数。本文提出的分布式算法各个子问题求解难度与ADMM子问题一样,ADMM算法所需的迭代次数较多,3.07 s后才能得到最优解,所以本文算法计算效率较高。

本文算法与集中式算法的比较结果如表2所示,可见随着高密度DG的接入,采用集中式优化方法对配电网进行优化时,由于控制变量数量大,解空间复杂庞大,集中式算法在数学上难度较大。并且由于所涉及的设备分布较广,进行集中操作难度很大,容易出错。经过解耦处理后,将全网优化问题分解成若干相互独立的优化子问题并加以并行解决,易于在线求得优化解,可操作性强,各子问题的优化结果通过协调后具有全局的优化性能,无论在寻优质量和寻优效率上都比集中优化方法高。

图4为优化前后配电网中电压等级最低的节点在优化周期内电压的变化情况。从图中可知,在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共同参与调控下,电压水平不仅得到有效提高且电压在运行周期内的波动得到平抑。

图5描述的是优化前后系统网损在运行周期内的变化情况,传统配电网不含DG、储能等设备,在运行周期内总有功损耗为3 777.99 k W·h;DG的并网运行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本地负荷峰谷差,将系统损耗降低到1 808.68 k W·h;利用本文所述的基于局域增广Lagrangian函数的重加权分布式优化算法对含高密度DG的配电网的有功和无功资源进行优化后,能够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将系统有功损耗进一步降低到612.68 k W·h。并且从图中可以看出,利用本文提出的分布式算法对电网有功、无功资源进行协调优化,能够达到传统集中式算法优化得到的电网性能。

电网中用户执行峰谷分时电价,负荷曲线如附录A图A2所示,峰时段为每日的08:00—22:00,电价为0.6元/(k W·h),谷时段为每日22:00至次日08:00,电价为0.3元/(k W·h)。储能设备在峰时段放电,谷时段充电,运行周期内充放电一次。蓄电池作为储能设备,参数为:ηd=ηc=0.85,Ejmin=0.2×100 k W·h,Ejmax=100 k W·h,单位充放电循环成本为50元[23]。在系统运行周期内,配电网中各个储能设备的充放电功率如图6所示,每个储能设备周期内充放电一次,则所有储能设备的老化损耗为250元。含DG的智能配电网在优化前后(如图5所示),运行周期内共降低有功损耗1 196 k W·h(其中峰时937 k W·h,谷时259 k W·h),可节省成本639.9元。可见虽然储能设备参与有功调节会造成一定的充放电损耗,但充分利用储能设备的有功和无功调节能力,仍然能够实现配电网经济运行的目的。

综上所述,按照本文所述策略引入储能设备的有功和无功调节能力,并与其他无功设备协调控制,能够可靠实现平抑电网电压波动,降低系统损耗,实现削峰填谷,维持电网运行在最优状态的目的,且本文提出的分布式优化算法计算效率高且收敛特性良好。

4 结语

提升分布式清洁能源消纳能力、促进分布式能源系统参与配电网优化运行,是现代智能配电网建设的重点内容。为了克服传统集中式优化方法求解过程复杂及网络通信压力过大等缺点,本文研究智能配电网有功和无功资源的区域分布式协调优化技术,利用基于节点分裂的潮流空间解耦方法,实现配电网的区域分解,提出了局域重加权加速的增广Lagrangian分布式优化算法,实现了区域内有功电源、储能和无功设备的自治优化。该算法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各区域子系统的独立性,区域间接口信息简单,且能够快速可靠收敛。为进一步适应未来智能配电网的发展,后续研究将考虑区域间信息交互的通信约束,分析量化、时延等通信问题对优化的精度和速度的影响。

附录见本刊网络版(http://www.aeps-info.com/aeps/ch/index.aspx)。

摘要:为了实现大量间歇式新能源的充分消纳,提出了一种含高密度分布式电源的智能配电网有功和无功资源的区域分布式协调优化算法。该方法首先建立多时间段线性锥最优潮流模型,其次利用辅助变量增广Lagrangian乘子法分裂节点以实现各区域子系统潮流的空间解耦,最后提出了基于局域重加权Lagrangian的分布式优化算法,实施全网有功和无功资源的协调优化。算法上,各区域子系统无需全局协调可独立并行迭代优化,通过邻域子系统间少量的部分信息交互达到全网优化。该算法降低了通信复杂度,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各子系统的独立性。算例验证结果表明,所提算法计算效率较高且收敛特性良好。

配电网安全管理 篇4

误区一:上头安排多,下面落实少。对于安全生产,企业领导认识高,压力大,抓得紧,但到了基层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普遍存在“能过就过,不能过应付着过”的现象,对于上面的安排回答是“点多、线长、面广”难以管理,更有甚者以“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为自己开脱责任。

误区二:基础牢不牢心中没数。作为配电网的运行维护管理者——班站(乡镇供电所)来说,大有顾此失彼的趋向,工作不能统筹安排,营业抄、核、收关系到效益,是必须进行的例行工作,有硬性指标卡着,而设备巡视维护就成了走过程的事了,结果设备运行到底是啥状态,心里模模糊糊,除非有“报修”才不得不去处理,纵使发现缺陷还是一拖再拖。

误区三:口头喊的多,经常工作少。配电网安全责任人人有,安全责任书年年签,但基本都是形式上的东西,事后就丢在一边,出了问题,发生事故,就集中人员开会整顿,当初的安全保证书,背安全规程不知是怎样执行的,殊不知亡羊补牢为时已晚,不知道居安思危,不定期总结,造成管理上不连贯。针对以上种种误区,笔者认为要切实搞好配电网的安全,须尽早走出误区,在预防上下工夫,在防范上求实效。

——分工明确,抓落实。作为运行维护配电网的基层单位——乡镇供电所(配电班)应设线路维护工2-3人(包括工作负责人),进行专门巡视维护本单位所辖配网设备,发现缺陷隐患及时汇报上级主管部门,并安排时间处理,作为上级主管部门除协调处理缺陷外,对整个工作过程安全进行监控,落实安全措施,形成闭环程序管理,另外,不定期抽查配网设备运行情况,抽查中发现的缺陷隐患限期处理。同时,要对维护单位和个人进行经济考核,严格兑现,使件件工作有落实结果,起码的安全措施不落空。

——杜绝违章,保安全。安全生产是一项复杂而又精密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细小的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导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严重后果。作为配网上每一个工作人员,哪怕是最简单的抄表工作,都必须具有忧患意识,有超前预防意识,来不得半点侥幸心理和乐观情绪,必须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穿工作服、戴安全帽做起,不能出现任何违章,哪怕是一丝一毫,要居安思危,在查处违章上力避形式主义,严谨务实,切忌“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定期总结,找漏洞。安全管理不是一阵风,风有大有小,有紧有慢,而安全工作在时空上是连贯的,没有断层可言,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寻找漏洞的根源所在,吸取教训。我们每周规定举行一次的安全活动是对的,目的就是让我们总结工作中的不足,分析研究下一步安全工作的重点,而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却走样了,“活动”变成记录。

上一篇:油田调剖下一篇:能源价格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