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

2024-05-06

中国风(精选十篇)

中国风 篇1

“中国风”歌曲可能是新世纪以来出现的最为重要的流行音乐类型之一, 作为“中国风”音乐作品的早期开拓者, 方文山自己曾对“中国风”的定义做过概述“曲风为中国小调或传统五声音阶的创作, 或编曲上加入中国传统乐器, 如琵琶、月琴、古筝、二胡、横笛、洞箫等, 以及歌词间夹杂着古典背景元素的用语……只要在词曲中加了这些元素, 不论加入元素的多寡或比重如何, 俱可视同为所谓的‘中国风歌曲’”。[1]

当然, 我们对于“中国风”的定义应该要从音乐与歌词两方面来看, 因为诚如方文山所言“我们所谓的‘中国风’并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音乐曲风, 它并不具备可准确归类的特定标准或格式, 它不像一般的节奏蓝调、爵士乐、摇滚乐等可以从节奏的张弛、配乐的种类、和弦的变化等等来作为判断曲风的依据。从没有一种音乐类型是以歌词的涵义来分类, 而“中国风”歌曲却有这种倾向。[2]因此, 正如一开始和曲而歌的古典诗词一样, “中国风”歌词在审美方面也逐渐取得了某种相对独立性, 成为审美观照的对象。

但是, 现代流行音乐本身毕竟是现代文化工业宰制下的产物, 遵从着商品化的逻辑。消费是文化工业的意识形态, 也是现代流行音乐最基本的意识形态。我们往往只注意到其“中国风”歌词在承继古典文化与近于先锋性的文字浇灌之间的张力, 而忽略了这种表象的平衡之中, 实则充斥了消费社会所固有的媚俗与霸权的基本因素。而这最终可能使“中国风”歌词的创作在消费文化的主导下走向消亡与解构自身的命运。

二、机械复制时代的古典文化

我们不能先在地把“复制”作为一种负性的概念来衡量, 因为模仿是人类永恒的冲动。在西方, 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起, 关于艺术的“模仿说”就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占据着主流地位。我们这里的“复制”与现代以来电影、唱片、数字化等息息相关, 它涉及到一整套现代产业体系。所谓机械复制, 是指摄影、电影、唱片等用机械或电子手段复制符号的技术。而其作为美学概念, 则是由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提出的。

本雅明提出, 复制技术最具革命性的变革是图像复制技术以及声音复制技术。这正是现代娱乐业所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流行音乐作品作为一种完整的商品参与到市场流通的过程当中, 而构成一部音乐作品本身的诸要素, 如图像包装、声音制作、歌词填写等环节自然也被纳入到市场的轨道当中来。

方文山最初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首先归功于其题材的革命性地扩张。他将传统的古典文化风物大量融入, 并以具象化的表现方式营造时空背景。他将各色人间故事、世俗情绪都纳入这方古典天地中, 信手拈来, 着手成春。在流行音乐歌词过于平白的情爱主题之外另辟蹊径。

对于方文山“中国风”歌词, 笔者大致可以将其划分为三类:古典返乡, 民族精神, 历史调侃。古典返乡型作品中有从思亲忆家出发兼及表达文化感受的作品, 有重在建构古典爱情理想的作品。前者如《爷爷泡的茶》, 后者如《东风破》;民族精神型作品, 基本是从个体经验出发, 在个体叙述或者具象风物中彰显一种自强精神、民族自信。代表作品如《龙拳》;历史调侃在其创作中早期产生, 但是却预示了其解构欲望的膨胀, 如果结合其非“中国风”的歌词作品来看, 这种倾向更加明晰。

我们应看到这些题材类型的出现, 最迟也是在2004年之前。2001年的古典返乡型作品《上海一九四三》, 2001年的民族精神型作品《双截棍》, 历史调侃出现稍晚, 最迟也要数2004年的《乱舞春秋》。所以说在2004年以后, 方文山“中国风”歌词的题材, 基本就没有什么拓展。不论是将军的万丈豪情, 还是侠客的酒醉青楼, 或是书生小姐的闺怨情愁, 这些从中国古典诗词里复制来的人间百态, 在不同作品、不同故事里我们可以找到太多的重合点。

方文山在论及“中国风”的界定问题时, 提到了“仿古诗词的中式词意”。这一“仿”字倒提供给了我们一些信息。所谓“仿”主要体现在三点上, 一是题材内容, 二是意象及语词表达, 三是情感意蕴。方氏“中国风”歌词着力在具象背景的营造上, 其在形式层面的种种仿古的目的都指向歌词中的叙事或抒情。但是其题材上的仿古仍不脱古典的情感模式, 或者说其必要依附于这些模式。因为中国古典文化造就了中国人独特的心理本体, 如李泽厚在《华夏美学》中所言, “艺术所展现并打动人的, 便正是人类在历史中所不断积累沉淀下来的这个情感的心理本体, 它才是永恒的生命。”[3]方文山作为艺术生产者非常清楚这一心理本体对整个文化产业链的价值, 对于这一心理资源的反复忖度与利用也就成为“中国风”创作难以回避的一条途径。

在文化工业的语境下, 任何批量生产的文化产品 (当然流行音乐也包含在内) 都被生产权力所分门别类, 各自取得了相应的次序或者等级标签。而消费大众似乎都会自发地依循着心理需求来选择相应的产品。我们所依据的心理本体在文化工业的操纵下, 已经同历史发生了断裂, 我们的出发点实际上已经处于某种被宰制的状态。我们以为的那些自身真实的需求, 以各种柱状图和百分比的抽象形式在一些大厦里被反复分析讨论过, 它们最终只是以带有极端功利意图的数据形式出现在整个文化工业的全过程里。“中国风”歌词的创作正以某种数据性的功利导向来谋求与大众文化诉求之间的共鸣。

大众在整个文化生产领域, 并非如商业者所竭力宣称的属于强势的一方、被服务的一方, 实际上从这一生产流程的一开始, 大众的行为习惯、思维弱点、价值取向已经被文化产品生产者作为一种要素, 投入到整个生产过程里。无论是各种被依附的古典文化题材还是作为接受主体的大众, 都成为商品生产者征服市场、与金钱博弈的工具性存在。因而在很大程度上, 大众并不是顾客和上帝, 而是算计的对象和被操纵的工具。[4]

三、符号狂欢=文化深度

在文学作品中, 某些词句或意象的反复呈现, 可以使之产生某种恒定的意义, 强化了情感表现的力度, 以至这意象的形式本身就具有了某种情感和意义, 这是内容向形式的积淀, 这不只表现于具体的文本中, 在整个艺术史或是文化史中都可以见得。例如远古的图腾歌舞和巫术礼仪, 它们将原始人类的散乱的、感性的行为或心理活动规范化、程式化, 从而建立起了一整套的符号体系, 而这符号体系本身就已是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抽象与具象的统一体, 从而成为一种艺术。

然而在现代性甚至后现代性的语境下, 我们不得不面临着主体性丧失的困境。在漫长的艺术史中, 先人所缔造的那些饱含主体情感与感性形象的符号, 那些曾经主客体融为一体、难分彼此、浑然圆融的审美境界正在解体。那些主体情感与感性形象相浸润的符号体系正在走向主体的对立面。我们正是存在于被这样的符号所包围着的“景观世界”中, 主体不再具有反思能力, 而是在持续不断地接受着这些符号的定义与象征。我们的思维、我们的传统, 我们的文化以及我们所在经历的这个现代性社会都在被定义与象征着。

也就是说文化生产者完全可以通过操纵这些充满先在意义的符号, 来给予接受者、消费者以审美方面的的规定。在方文山的“中国风”歌词中, 这种符号可以体现为两个具体的方面, 即意象和句法上。我们不难看出, 二者都是着力在歌词的形式层面, 一是视觉呈现, 二是表达方式。在《青花瓷》中, “素胚”、“青花”、“初妆”、“冉冉檀香”、“宣纸”、“釉色”、“仕女图”、“韵味”、“天青色”、“烟雨”、“刻隶”、“青花”、“锦鲤”、“临摹”、“绣花针”、“芭蕉”、“门环”、“江南小镇”、“泼墨山水画”、“墨色”、“青花瓷”等等古诗词意象的再现和堆叠成为中式词风建构的重要基石和主要方面。

当然, 你可以说歌词里回环的那种“哀而不伤, 怨而不怒”的气质有一种中国古典诗学的基本精神, 但是在流行音乐歌词中, 这种气质也并不罕见, 不只是“中国风”所独有。同时, 精神意蕴的过度重复化也使得这一气质日益浮泛化、表层化。我们考察一番, 会发现能够使“中国风”歌词这一界定成立的根本特质, 似乎只有这样的一套由语词所构筑的符号体系。

就如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在《启蒙辩证法》中说的, 对大众意识来说, 一切也都是从制造商们的意识中来的。不但颠来倒去的流行歌曲、电影明星和肥皂剧具有僵化不变的模式, 而且娱乐本身的特定内容也是从这里产生出来的, 它的变化也不过是表面上的变化。[5]

方文山说“我一直偏好经营与酝酿出一个可以被故事依附的时空, 让歌词文字有一个具象的背景。”[6]这种具象背景时空的营造在其“中国风”歌词中特别突出, 而实现这一技术目标最重要的的手段之一就是细节处理。在“中国风”歌词里, 这种细节手段所倚靠的是如上所述的意象和语词表达所建构起的种种符号体系。文化工业的发展使得很多的技术手段逐渐取得了凌驾于作品本身的强势地位, 在这种强势性、扩张性中, 作品本身所内注的情感或观念亦趋消融了。在以效率至上的商品生产领域里, 作为承载文化内质的物质材料, 这种由语言所构筑的符号体系, 很可能由于生产领域里的速度意识, 导致精神文化的流失, 以语言的狂欢来演绎表象的文化深度。

四、结语

当文本所硬性依附的文化与文本本身产生情感性的断裂, “我”只沉沦于自我表达的快意中, 作为噱头的古典文化无非是作为现代个体情感表达的修饰性工具以及作为消费市场博弈的有效筹码。或者说它精明地操纵着人性中所固有的感伤癖、哀怜癖以及社会人所固有的民族主义的狭隘。

方文山说:“《娘子》的创作真可谓是无心插柳之举, 是因为后来市场上给予我们正面的肯定, 相当程度鼓舞了我们的创作, 才开始刻意维持着每张专辑必有的‘中国风歌曲’……我们的创作因为杰伦首张专辑大卖, 提供《娘子》这首歌以一个绝佳与强势的曝光平台。”[7]也就是说, 在之后被广泛认识的中国风作品, 实则是在现代商业规则的驱动下所精心设计的批量商品。如果是硬性地要把这种批量商品拔高到人类的精神返乡意识、古典文化的复兴这样的层面, 就未免有失偏颇。

文化已经变成了一种很普通的说法, 已经被带进了行政领域, 具有了图式化、索引和分类的涵义, 很明显, 这也是一种工业化。结果依据这种文化观念, 文化已经变成了归类活动。[8]因而, 我们可以轻易地将很多因素归在文化的名下, 因为文化俨然成了一种可以免费借用的公共权力, 它使得一切以其署名的因素都具有了合理性与超凡性。我们不必苛求文学保持其极端的自律性, 因为自律性本身也是一种规定性。文学固不能摆脱意识形态的渗透, 但却可以对其作出它独特的的反应, 这一独特性也使它区别于历史与哲学。

所以说, 对于以方文山为代表的“中国风”歌词的创作群体来说, 如何在精神性与商品性上达到某种平衡, 如何在形式复制中灌注以深切的历史和人文关怀, 如何使歌词在流行音乐这种俗文化载体上强化其文化价值, 这些都会是长久的课题。这也是我们的文化发展在消费社会中必须要面对的课题。

摘要:现代流行音乐是现代文化工业宰制下的产物, 歌词作为这种文化产品中的重要构成因子并不能逃脱这一强力的宰制, 消费成为现代流行音乐最基本的意识形态。“中国风”歌词在其古典性与先锋性的表象平衡之中, 实则充斥了消费社会所固有的的媚俗与霸权的基本因素, 而语言符号借助文化外衣的狂欢化亦营造出了一种表象的文化深度。文章从机械的形式复制、深层的功利导向、以及在文化工业操纵下大众艺术的顺从本性等维度进行论述, 而这些特征最终可能使“中国风”歌词的创作在消费文化的主导下走向消亡与解构自身的命运。

关键词:中国风,方文山,歌词,文化工业,消费社会

参考文献

[1]方文山.青花瓷——隐藏在釉色里的文字秘密[M].北京:作家出版社, 2008.

[2][德]瓦尔特·本雅明.王才勇译.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3]李泽厚.华夏美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2.

[4][德]马克思·霍克海默, 西奥多·阿道尔诺.渠敬东, 曹卫东译.启蒙辩证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5]周宪.文化现代性与美学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6][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7]陆扬.后现代性的文本阐释:福柯与德里达[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0.

中国风婚礼台词 篇2

尊敬的各位嘉宾,大家晚上好。一对新人的婚礼仪式即将开始。首先我们将有请酒店灯光部将宴会大厅的灯光缓缓熄灭,也请我们现场所有的亲朋好友驻足尊贵的脚步回到您的位置就座。请现场的爸爸妈妈将您的小孩带在自己的身边。尽量不要在音响和舞台周围来回走动。

让我们给两位新人创造一个良好的婚礼现场,在婚礼仪式当中请大家暂时停止语言的交流。安静是您对这场婚礼的尊重,鼓掌是对两位新人最好的祝福。(开场白)悠悠华夏、千载年华、一份姻缘系万家,一段段真情谱写华夏儿女传世乐章。总有一阙寻你千百度的诗行、去回眸灯火阑珊、共同守望家常; 三书六礼订国事、周仪天下诺婚嫁、千古不绝传当世。总有一席织满 娴熟温凉、青丝悬线的嫁裳、去守护那多情女子待嫁闺中的寄望。

(剪影)慈母手中线,儿女身上衣。母亲鬓角的丝丝白发陪伴了女儿的成长.母亲微微颤抖着双手、为女儿整理着待嫁的衣装,拿起木梳、梳理着女儿的青葱岁月、诉说着依依不舍、无尽的关怀!一梳梳到头

富贵不用愁 二梳梳到尾

无病又无忧 三梳梳到好姻缘

多子又多寿

传闻烛下调红粉 明镜台前别作春 轻描淡妆如画卷 一方江南美佳人!只愿缔结良缘,携手百年合。

(新郎入场)人以婚姻定其礼,今生携手到白头,礼请新婿入华堂。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今日

家公子在众亲友面前举行婚礼大典,特此鞠躬感谢各位共同见证。

(新娘剪影)那待嫁闺中的女子已在等候倾心之儿郎为她卷起闺中云帘,(迎接新娘)娘子闺中等夫来,其情之万代,壹与之齐,今日之约当定终身而不改。(剪影升起)

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府千金也。(绣球)新婿递上红绣球。

一根红丝绸,两人牵绣球,月老订三生,携手到白头。(新人入场)礼请新人 走入婚姻正堂。

(到舞台)朋友们,天园地方,人海茫茫,梧桐凤凰。儿女情长。从古到今男婚女嫁大礼自天成。

有请新人行对拜礼。

新人一拜龙凤喜洋洋,一世如意一世昌。新人二拜鸳鸯情意长,二人同心福寿康 新人三拜燕尔喜气旺,三生有幸结花堂 自礼行时,连理成,比翼具。虽万难千险而誓与共患,纵病苦荣华而誓与不弃。

(新婚酒)新夫新妇性情不

一、容貌有别、然婚姻将二人合为一体、自此以后、不离不弃、有请新婚酒

新婚酒第一口:从此永不离。新婚酒第三口:甘苦总相依。

新婚酒第三口:相濡以沐到白头。

一杯新婚酒,愿二人从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父母登台)人生与天地之间,受父母之精穴。并天地之性灵,今乃感谢上苍撮合美好姻缘。感恩父母养育之情。常言道:水有源,树有根,儿女不忘养育恩,孝道乃贯穿中华礼仪之最。今日儿女长大啦,要感恩父母养育之恩。请新人向父母行感恩礼。一拜高堂:谢父母养育之情。

二拜高堂:祝愿父母福寿永康宁。三拜高堂:儿孝媳贤,家族兴旺。

(改口茶)

(结发礼)有请两位夫人为子女行结发礼。

情定三生胶似漆,红袖添香许梅棋,终结一生白发老,敬慕双双表心意。从此发相结。心相印。白头偕老,恩爱一生。永相随。

(点福)在今天两位爸爸也为他们的儿女准备了一份特别的祝福。请将我们的目光关注到舞台的大屏幕。我们可以看到在屏幕之上有着一福字,然而这个福字却少了一笔,少了那么一点。但是两位爸爸就是要通过这一点来告诉他们的孩子 家庭其实就是需要多了一点理解,少了一点争吵。多了一点付出,少了一点索取,多了一点宽容,少了一点不和谐。方能家和万事兴。有请两位爸爸为儿女点亮这画龙点睛的一笔。让我们用掌声祝福他们点亮幸福,点亮和谐,点亮美好生活。

(新郎讲话)(全家敬酒)

邂逅中国风酒店 篇3

我想,邂逅一座美丽的中国风酒店,亦是这种感觉。

在身体享受放松的同时,给心灵也放个假。

优雅恬淡园林风——苏州吴宫泛太平洋酒店

透过古雅的花格窗欣赏窗外的迷人风光,端坐在阁楼露台上的阳伞下,沉浸在慵懒的爵士音乐中。苏州吴宫泛太平洋酒店的外表是古色古香的中式建筑,内部则沿用了简约与时尚相结合的中国风设计,古朴中透露出丝丝的现代感。

酒店毗邻包括太湖、寒山寺、明清园林和西园寺在内的众多旅游景区。进入酒店大堂,感觉典雅气派,整体给人一种低调的华丽,低调却不张扬。灰黑色暗花的沙发座椅加上金色环环串起来装饰的罩灯,透着些许复古的味道。大株绿色盆栽的点缀,令整个大堂看起来更加自然和谐。

苏州吴宫泛太平洋酒店坐落于苏州市内,建筑风格融汇了中国古典建筑和苏州园林的精华,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处处体现苏式的低调与优雅。行走其中,仿佛置身于明清园林之中,更重要的是“小飞虹”,“八潭映月”等苏州园林的精髓,在酒店的设计中一一加以体现出来。

有趣的是,酒店的设施利用简单标准的客房模式演译出变化多端、丰富多姿的传统民居。根据苏州传统房屋的建造风格,酒店的客房沿着运河分组布置在花园式庭院周围,以八曲桥原理一道一景的走道贯穿其中。客房房型包含两种标准房、两种不同的屋檐长度,以及三种不同的窗型的组合,这使得不同高度的客房交错分布,体现了建筑风格的复杂性。此外,酒店还用了许多富风土人情的装饰材料和设备,包括米色花岗岩、深色墙砖、带装饰性的瓦当和滴水檐,手工木料屏风、浇注成型的铁格子窗户和铜栅栏。而在部分庭院和房间中,更可以直接欣赏到瑞光塔。

正值冬季,客房的蓝白碎花棉门帘,传递出古朴的苏州情调。据说,夏日的傍晚,这里草木茂盛,花香沁人,坐在小院的摇椅上品着茗茶,与三五好友天南地北地畅聊,最是逍遥……

清新淡雅宫廷风——常州嬉戏谷开元度假村

在世界的眼中,东方是神秘的。这个艺术国度承载着太多关于美好的想象。东方的一切在外人看来应该是唯美的,如同这太湖岸边的开元度假村。

放松脚步,倾听心声,解放天性,在感受自由浪漫的同时,亲身体验古色古香的中国传统建筑风。在这个远离城市的喧嚣的居所,回归最纯、最真的大自然,做真正的自己……

坐拥太湖,气候宜人。常州嬉戏谷开元度假村临水依山而建坐落于太湖湾青山碧水问。她背倚青山绿色,俯瞰太湖浩瀚,集养生环境之大成、太湖山水之灵韵,得天时、仰地利,于喧嚣城市外营造出悠然离尘之意境。

酒店共分为四层,远远望去,依山傍水,成“山”字形布局排列开来。酒店的整体设计以朱红色为主色,整体感觉富丽堂皇。进入大堂,设计尤为独到,径直矗立的屏风,优雅别致;仿效古代宫灯设计的长方体吊灯,引人注目;悬空架在小型水池上面的木制楼梯,耐人寻味:水池里更是有鱼儿畅游嬉戏,甚是别致。

悬空楼梯的对面是红色木条和雕刻了古老图腾的青石构成的幕墙,墙边的电梯门上镌刻着繁复的金色祥云图案,一眼看过去,充满了中国风味。抬头仰望屋顶,满眼的传统宫廷式建筑风格,无不呈现出汉朝宫廷式的庄重与典雅。

嬉戏谷开元度假村与无锡灵山大佛梵宫毗邻,距环球动漫嬉戏谷咫尺之隔,离上海、南京、杭州均仅需2小时车程,位于标准的等距离金三角中心地带。

度假村地处春秋吴都之境,远眺吴越椒山大战之古战场,近观武子胥御敌之遗迹以及众多人文景观,在感受不同古迹的同时仿佛身临其境般“穿越”到春秋七雄称霸的年代。

入住嬉戏谷开元度假村,湖光山色,尽收眼底。清晨,倚在床头,透过窗外缕缕晨光,品一杯清茶,嚼一片茶香,感受太湖清新的气息,以及雨露中南方小镇独有的幽香,细心聆听流水淙淙,闲心感受水泽滋润。岁月如此静好,犹如一幅淡雅相宜的水墨画。待到夜深,没有繁华的夜景,没有喧嚣的车流,偶尔一声蝉鸣蛙叫,与湖水荡漾,和成一曲低吟浅唱,在宁静的夜色中,感受返璞归真般的悠然心境……

古朴简约水乡风——厦门五缘水乡酒店

凡是误入五缘湾湿地公园的人,必定会怀疑自己是否还身处在厦门市区内,远方一行白鹭成群地掠过湖面,黑天鹅游荡在波光粼粼的湖水当中,惬意地梳理着羽毛。微风拂过,枯萎的芦苇摩挲着发出“沙沙”的声响,游人结伴而行,在风景如画的湖畔缓缓前行,感受暖暖的春意……

随着一排木栈道和水塘的出现,流转间竟在这样的原生态公园里发现一家酒唐—厦门五缘水乡酒店。走进酒店便立刻能够感受到迎面而至的中国元素,先是一把高背儿的木椅,简约古朴,仿佛穿越时空而来;在一张台案上,一盏普通的宫灯因为加入了流苏而格外吸引眼球,浑然天成的设计使得二者相得益彰。

身处在湿地公园中央,站在房间内向外张望,不禁让人心旷神怡,宽敞得比房间还大的阳台可尽览山湖景色,向下俯视湿地公园也别有一番感受。房间内的各处装饰充分考虑到中式元素的运用,尤其是套内的书房,选择纯木质地的家具,厚重、古朴,书桌上有齐备的笔墨纸砚,甚至连镇尺都已端正地摆放完好,整体给人以古色古香的书卷气息。

大厅内漂亮吊灯组成的天际晕染了整个空间,增加了时光的迷惑感。不消出门,只在阳台上坐定,望望对岸,风情万种的厦门便无处藏身。如果还想更雅致些,就到湿地公园来散散心,听着不远处飘来的小提琴声,浅浅遗忘时光。

每天清晨,成群的鸟儿在公园的湖边觅食,湖边栏杆上停满白鹭、候鸟、燕子、野鸭……有的钻进湖水中,有的叼着小鱼儿蹿上天空……走在木栈道上,路边不知名的野花开了一大片,随着微风送来阵阵花香,在这个自然美景中,让人不觉有些醉了。

中国门窗“帝王风” 篇4

我们看看这一段报道:

习主席和奥巴马总统在中南海“夜游”, 期间, 有几个镜头特别美。

一个是会见前, 两人在涵元殿前合影。皓月当空, 涵元殿在皎洁的月光下愈发辉煌、尊贵。奥先生触景生情, 他问在场的美国记者, 对瀛台感觉如何?记者们大声说:特别美!

另一个镜头是, 宴会前, 习大大打开香扆殿窗户, 向奥先生介绍窗外中南海景色。凭栏远眺, 奥先生想什么呢?泱泱中华, 浩浩历史, 是不是很能拨动心弦?

此刻, 中南海的门与窗不仅格外富有诗意, 而且也在世界的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由河北奥润顺达窗业有限公司旗下的墨瑟门窗开发的“帝王风”, 在APEC期间以极具魅力的风姿亮相国门, 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帝王风”系列实木门窗不但吸收了中国古建门窗的外形和结构特点, 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 还借鉴了欧式门窗的塔接方式与五金结构, 使产品在气密、水密、隔声、保温等各项性能上达到欧洲标准。

“帝王风”系列实木仿古门窗彰显出中国的传统文化, 花格图案三交六碗, 代表中国封建等级的最高级, 金色带有中国图腾图案的铜护角体现出一种贵族气质, 上下对称且与总体比例适宜的门芯板将中华中庸和谐之道表现出来, “中国红”与水性漆的应用即迎合当代节约环保的主题又烘托出朝气、尊贵、吉祥、热烈的氛围。

2014年3月份, 国务院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住宅建设服务中心与河北奥润顺达窗业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伙伴协议, 墨瑟门窗成功入驻国家机关及中央机关公务员住宅。

[文献标识码]D

中国风策划 【最新】 篇5

“墨舞芳华·风揽千秋”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系列活动

(草案)

共青团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主办

教育科学学院团委、社会发展学院团委、文学院团委、美术学院团委、音乐学院团委、体育科学学院团委联合承办

2010年3月

一、活动目的:

以大学生主动参与的形式,多方面、多角度地在校园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大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展现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利用现代与传统文化的碰撞,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展现当代大学生的艺术才能与理念,从而达到提升大学生素质与精神内涵,感悟中国传统文化,多形式表现中国传统艺术,为校园增添中国文化底蕴与“中国风”氛围的目的。

二、活动时间:

2010年5月—2010年10月

三、活动内容:

I.“墨舞芳华·风揽千秋”系列活动之开幕式;

II.“墨舞芳华·风揽千秋”系列活动之中国传统文化宣讲活动; III.“墨舞芳华·风揽千秋”系列活动之知识竞赛; IV.“墨舞芳华·风揽千秋”系列活动之才艺展示比赛; V.“墨舞芳华·风揽千秋”系列活动之闭幕式。

四、赞助商可用资源:

“墨舞芳华·风揽千秋”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系列活动冠名及各子活动所提供的资源。(详见各子活动策划书)

五、宣传方式:

1.校内的传单、海报、展板以及横幅;

2.拍照、DV以及通讯稿件;现场请专业人士进行拍照,并在后期将相关通讯稿件登至于南师阳光、清晨网及校报等宣传媒体上;

3.网络宣传:在人人网、XL7788、各院QQ群中发出通知,进行宣传。

六、活动预算:

详见各子活动策划书。

“墨舞芳华·风揽千秋”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系列活动开幕式

策划书

一、活动目的:

我们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一笔雄厚的历史财富,它的传承和发扬更是我们新一代的大学生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了使更多的大学生充分重视并喜爱中国的传统文化,教科院、社发院、文学院、美术学院、音乐学院和体科院特联合举办“弘扬中国传统·中国风”系列大型活动,希望通过此次活动,更好的向大家展示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以此次开幕式作为各项活动的正式启动标志,为此系列活动宣讲的同时,迈出带领广大同学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一步,并进一步提升活动的参与度。

二、活动主题: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对“墨舞芳华·风揽千秋”系列活动进行开幕,带领广大同学初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对接下来的一系列活动的展开进行规划与展望。

三、活动时间:

2010年4月14日(周三)下午3:30

四、活动地点:

南师大J6音乐厅

五、出席嘉宾:

校团委老师;教科院、体科院、音乐学院、美院、文学院、社发院部分领导、老师以及同学。

六、开幕式流程:

1.主持人宣布开幕式开始,并介绍来宾; 2.播放视频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及本次活动的具体形式和举办意义; 3.邀请校团委领导对活动寄语,宣布活动启动;

4.各院同学进行有关中国风才艺展示(未按出场顺序排列)

a)社发院&美院:华服雅颂配乐曲阜孔儒风 8’ 预算:800元; b)体科院:武术表演 7’;

c)文学院:《流沙—敦煌图腾》国学剧 12’ 预算:300元; d)音乐学院:《丝长竹青》 7’;

独舞 7’;

e)教科院:《流水》古琴独奏 8’ 预算200元。5.主持人宣布开幕式结束。

七、注意事项:

1.事先布置各项事宜,协调各院工作,保证会场调度; 2.联系讲座老师,确定演讲主题以制定合理的宣传策略; 3.利用多种形式结合,保证宣传到位与效果理想;

4.提前着手准备开幕式结束后的各项系列活动,以保证整个活动的通畅和完整性。

八、赞助商可用资源:

1.校内及活动现场的宣传海报、横幅; 2.开幕式现场小礼品;

3.开幕式现场主持人的软广告。

九、活动预算:

场地、设备费:900元; 服装费:1300元; 宣传费:200元; 合 计:2500元。

“墨舞芳华·风揽千秋”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宣讲活动策划书

一、活动目的: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系统宣讲,让全校同学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并能发自内心地爱上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校园里掀起一阵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潮,让其发扬广大。

二、活动主题:

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之内涵,加深同学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三、活动时间:

2010年5月-2010年10月

四、活动地点:

南师大阶梯教室

五、宣讲安排:

1.计划安排六场讲座,分别由文学院、教科院、社发院、音乐学院、美院、体科院邀请本院的一名教授为大家呈现相关主题的讲座。讲座面向全校同学,特别是参与到系列活动中知识竞赛和才艺展示比赛的同学。主题暂定如下:

a)文学院: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意义及如何保护; b)教科院:中国传统教育理念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c)社发院: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关系; d)音乐学院:解读音乐作品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e)美院:解读美术作品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f)体科院: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在现代体育事业中的发展。上述主题还需要和各学院专业老师具体商定。2.在讲座结束之后,还将安排几场沙龙活动,以配合主题,使宣讲活动达到更加丰富的效果。活动主题暂定如下: a)关于汉服文化的观点讨论; b)关于应如何看待传统文化节日; c)对“国学日”“汉学日”的思考;

d)对现有某些著名文化学者持有观点的讨论。

六、赞助商可用资源:

1.活动现场的宣传海报、横幅; 2.讲座、沙龙现场小礼品。

“墨舞芳华·风揽千秋”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系列活动之知识竞赛

策划书

一、活动目的:

通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知识竞赛,带动校园的学术氛围,培养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同时在竞赛中锻炼大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与心理素质,为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学生提供一个成长与展示的平台。

二、活动对象:

南京师范大学全日制在读本科生

三、活动时间:

2010年4月中旬—2010年5月

四、主办单位:

教科院、文学院、社发院

五、活动内容:(一)前期准备:

1.将活动通知发放至各个学院,全校同学以自愿原则报名参加; 2.在东、西区食堂门口设置现场报名点;同时做好报名宣传工作; 3.汇总比赛报名表;

4.制作题库,并将题库以电子稿的形式上传至公共邮箱,由报名者自行下载,准备初赛;

5.将初赛的时间地点通知给各报名选手; 6.初赛前召集选手召开相应的协调会; 7.制定现场工作人员分工; 8.做好宣传工作; 9.准备活动现场所需用品。

(二)比赛地点:

待定

(三)参赛规定:

1.以个人为单位参赛,参赛选手必须是南师大在籍本科生; 2.比赛时严格遵守竞赛规则,不得作弊; 3.参赛选手需持学生证参加比赛。

(四)竞赛流程: 比赛分两个阶段进行: I.初赛阶段:

参赛选手到举办方指定地点进行笔试,根据初赛成绩及参赛人数确定进入决赛的人数。II.决赛阶段:

参赛选手通过抽签的形式分成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参加决赛。决赛以知识竞答的方式进行,分为必答题和抢答题两个部分。另外,除知识竞答以外,每组还将就一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话题展开2分钟的演说(演说范围将事先告诉各位选手,以便选手提前准备),展现各自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与理解,根据三个部分成绩之和决出一、二、三等奖各**名、**名、**名。

1)必答题:每个小组需回答6道必答题,答对一题加10分,答错不扣分。2)抢答题:共10道抢答题,抢到的小组需在10秒钟内作答,答对得10分,答错倒扣10分。

3)自由演说:满分为50分,由各院学生会主席担任评委进行打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再求平均数)。演说时间为2分钟,超过规定时间将扣除一定分数。

注:初赛及决赛阶段笔试试题组成由:题库:80%,常识:20%。

(五)奖状制作。

六、竞赛规则:

1.初赛阶段以个人为单位参赛,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答题,以答题数量与准确度为评判依据;

2.决赛阶段以小组形式进行,以小组展示的新颖性与节目的文化性为评判标准;

3.竞赛评委由主办院的老师、同学中产生,以体现公平公正原则; 4.所有解释权归主办单位享有。

七、赞助商可用资源:

1.校内宣传海报、横幅;

2.“墨舞芳华·风揽千秋”知识竞赛题库材料的广告; 3.“墨舞芳华·风揽千秋”知识竞赛奖品。

“墨舞芳华·风揽千秋”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系列活动之才艺展示比赛

策划书

一、活动目的:

鼓励大学生用才艺展示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理解,传递视觉与听觉的感官享受。在充分展现自我才能的同时,带给参赛选手与非参赛选手一场中国传统文化之旅,宣扬中国艺术,涌现文明新风。

二、活动对象:

南京师范大学全日制在读本科生

三、活动时间:

2010年9月—2010年10月

四、主办单位:

音乐学院、美术学院、体育学院

五、活动地点:

J6音乐厅/西区大学生活动中心镭射厅

六、活动流程:(一)前期准备:

1.将活动通知发放至各个学院,全校同学以自愿原则报名参加; 2.在东、西区食堂门口设置现场报名点; 3.汇总比赛报名表; 4.确定比赛时间地点; 5.制定现场工作人员分工; 6.做好宣传工作; 7.准备活动现场所需用品。(二)参赛规定:

1.以个人为单位参赛,参赛选手必须是南师大在籍本科生; 2.参赛选手需持学生证参加比赛,不得替赛。

(三)竞赛流程:

 本次大赛分初赛和决赛两个部分: I.初赛阶段: 1)2)以个人为单位进行,根据个人才艺、台风等进行评分与初选; 参赛选手到举办方指定地点进行才艺展示,选手可根据自身需要自备相关器材(如:放音设备等)。II.决赛阶段: 1)通过初赛的同学,进行随机分组,以抽签形式,抽取表演的内容。(内容围绕中国风展开—如: A、唐诗宋词、唐装、月饼;B、对联、武术、旗袍;C、中国书法、乐器、糖葫芦;D、文房四宝、皮影、人民币)。各小组抽取其中一组,围绕这些中心词,展开想象,表演,表演形式不限(可以是舞台剧,小品,串烧,情景剧、自创诗歌等等); 2)决赛以组合的形式进行,通过初赛的同学讲会按不同类型的艺术表现形式随机分组,进行才艺展示。才艺展示环节结束后,评委就展示内容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提问,回答问题计入总分。最终根据小组成绩决出一、二、三等奖各一、二、三名; 3)评分标准:表演是否紧扣主题;表演是否围绕所抽取内容;表演是否新颖;小组成员是否配合默契;时间掌握是否合理; 4)才艺展示环节:满分为90分,由各院的专业老师担任评委进行评分;提问环节:满分为10分,时间为5分钟(不得超过6分钟);总分:100分。

(四)奖状制作,奖品发放。

七、竞赛规则:

1.选手严格按照竞赛流程进行比赛,不得擅自调整出场顺序或更换比赛内容;

2.决赛阶段以小组形式进行,分组由随机抽签决定,不得擅自更换组员; 3.竞赛评委由主办院的老师、同学中产生,同时现场还会邀请亲友团前来观看,以体现公平公正原则; 4.所有解释权归主办单位享有。

八、赞助商可用资源:

1.校内及活动现场的宣传海报、横幅;

2.“墨舞芳华·风揽千秋”才艺展示比赛的奖品; 3.才艺展示决赛现场,赞助商代表可上台致辞; 4.才艺展示决赛现场主持人的软广告;

5.才艺展示决赛现场,由赞助商提供印有宣传性质的游戏用品或小礼品。

“墨舞芳华·风揽千秋”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系列活动闭幕式

一、活动目的:

对“弘扬传统文化•中国风”系列活动的成果进行展示与总结,将其中优秀的作品与演出呈现给更多的同学们,感受优秀选手带来的“中国风”魅力。同时对获奖选手进行颁奖,宣布活动圆满落幕。亦借此契机,再次弘扬传统文化,为第二届活动的开展打好基础。

二、活动主题:

回顾“墨舞芳华·风揽千秋”系列活动的发展历程,同时对获奖选手进行颁奖典礼,宣布活动圆满落幕。

三、活动时间:

2010年10月下旬

四、活动地点:

J6音乐厅

五、出席对象:

校团委老师;教科院、体科院、音乐学院、美院、文学院、社发院部分领导、老师以及同学。

六、闭幕式程序:

1.闭幕式开始,主持人开场白,介绍来宾; 2.播放视频,回顾整个比赛;

3.由在系列活动中获奖同学进行汇报表演(包括知识竞赛的短节目表演和才艺展示表演);

4.校团委老师对活动进行总结并对获奖同学颁奖; 5.主持人宣布闭幕式结束。

七、赞助商可用资源:

1.校内及活动现场的宣传海报、横幅;

2.闭幕式时,赞助商代表可为获奖同学颁奖或致辞; 3.闭幕式现场主持人的软广告;

时尚“中国风” 篇6

中国第一夫人彭丽媛以其得体的穿着、优雅的举止,在国际舞台赢得广泛称赞,被誉为“中国软实力”。国内消费市场也由此掀起一股清新的“中国风”。

这股热潮还未消退,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欢迎晚宴上,各国领导人和夫人身着中式服装亮相水立方后,服装市场又出现了“新中装热”。

这些“中国时尚表情”感动了世界,对消除“中国威胁论”,树立全新的中国形象,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种时代风尚、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时装所营塑的时尚表情产生的力量,在信息爆炸时代,也具有难以估量的文化影响力,是许多人都不曾意识到的。

一个国家的服饰文化,蕴含着其文化理念和浓郁的民族气息,传达着这个民族的气质、品格、神韵,是这个国家和民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的体现,它给人们一种文化的亲和力和国家的认同感。日本的和服、韩国的韩服、印度的纱丽等各国的传统服装,都在各种重大礼仪上展示着其国家的文化魅力。

服装作为一种文化,是通过其色、形、质、神、韵表现一种心情,表达着衣装者对生活的理解和态度。如今的民族时装所塑造的时尚表情,已不仅仅是商业价值的体现,更是一国文化和精神的传承。穿着带有中国民族元素的得体服装,不仅可以提高我们在国际社会上的辨识度,展现中国的文化内核,同时也能够形成新的东方美学,增强自己的文化自信。

多年来,中国的时尚表情,始终缺乏一个健康、完善的文化环境。改变中国时尚形象长期无自信之憾事,已成为中国时尚界的一项重任。

如今,这股“中国风”热潮展示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中国时尚形象,在令国人骄傲的同时,需要我们深刻反思的是:如何认知早已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同的中式服装的精神物质,加强对民族文化的研修,从创新中华服饰时代魅力入手,提升对民族精神内涵传承的责任?如何用文化的力量展现中华民族和平崛起的意愿,迅速弥补物质文明建设中文化创新不足之缺憾?如何通过提升全民文化修养文明举止,来创新国家形象的时尚魅力和民族竞争的软实力,进而用中国的时尚表情在国际社会展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国家经济日新月异、民族地位日益升华,正是中国重塑国家形象再现民族精神的大好时机。我们的服装设计师要深入发掘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不断用现代科技材质、现代时尚元素,创造出具有时代感的中式服饰来。同时,代表国家形象的政府官员、电视播音员主持人,代表民族形象的歌星影星们,要在与国际社会的交往以及重大活动事件中,带头用中式服装营造自己的时尚表情。

要努力去掉中国服饰的形,留住中式服装的民族魂,用真切传达民族情感的形色、图腾,与国际社会礼仪语言和着装方式水乳交融,让民族精神融于世界精神。

新中国风园林探究 篇7

关键词:新中国风,挑战,应用方式

随着国学热的近期兴起, 也进一步影响了当下的环境设计。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将眼光重新回转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园林的身上。当然, 时光荏苒, 单纯的古代景观设计如果不加改变是无法直接根植于现代的土壤之上。所以, 如何改良和应用古代的园林设计便成为了设计师的一大难题。

1 新中国风园林的挑战

1.1 展现中国的传统特征

“中国风园林”设计的关键在于如何继承中国传统园林中的设计理念和造园手法。继承传统不能单调地模仿旧有的形式, 既要继承优秀的造园技巧以及提炼艺术元素, 又要满足服务现代的功能。设计师从中国古典园林中汲取适宜当代的设计精华, 要求对古典文化有精深的了解, 有选择地缔造新形式、新风格。

从古代的园林布局入手, 使得园林的构造体现“可居可游”的精神理念。古典园林的美感在于起承转合的结构、诗情画意的意境、纳天地于须弥的艺术效果, 以及多重空间的营造。但近年来, 许多景观设计师只考虑平面构图的漂亮, 大量堆砌不同的几何线条。仅仅是为了构成“漂亮”的平面图, 却没有体现出空间的功能性和精神性, 于是才出现了大量只见形式而不见空间的现象。设计师应该从单一追求平面效果中脱离出来, 有深度地挖掘传统园林的内涵和精神。

1.2 体现中国的现代特征

中国园林应表现当代中国的时代感和文化艺术品位, 在尊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 还应该具备时代性。传统的古典园林是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建造, 只是为了满足小部分人的享乐, 而如今的中国式园林更应该走向广大人民群众。景观设计除斟酌传统文化艺术特征外, 在借鉴古典园林的同时, 还应满足当代社会需求。既展现中国本土的设计特色, 还可以与世界接轨, 具有相当的国际性。

2 现代的应用方式

2.1 拿来主义

现在常见的很多建构设计往往基于古代本就有的元素, 稍加改良之后加以应用, 却往往能焕发出更大的色彩。其中墙体的堆砌, 作为表皮建筑的一种外延, 或者说一种肌理得到了很好的延展, 比如, 王澍的象山校区, 在象山校园中, 王澍简化处置立面。建筑周边种植燕麦增进环境的“中国”品质。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 自然环境和地理亲近的要素往往体现在环境乡土的表现之中。表皮的瓦片、石墙材质、苇草、泥土、青苔, 这些都是江南所特有的意象。王澍有意选择这些元素, 使得它们和建筑在湛蓝的天空下塑造着淡远荒疏的景致。然而这是有节制的荒凉, 有别于日式园林的刻意精致, 其对于植物环境的“拿来主义”是地道的中国风味。场所感的营造具有强烈的感性氛围, 这一点在象山校区诗意的环境中, 我们可以清楚的体会到。

2.2 具体与抽象

在抽象化、几何化大肆横行的今天, 建构的可亲近性在渐渐变小。换言之, 就是民众的接受能力和设计师的设计手法两者之间总是会出现脱节。比如, 民众调侃央视大楼为“大裤衩”, 便是明显的写照之一。其实建构本身的理念是极好的, 但是, 在中国应该结合国情, 从抽象的形态逐渐加重具象的因素。理解而非炫耀, 才应该是设计师的首要原则。

虽然具象的设计有时会被批判为商业气息太浓或者设计内涵不够, 但是只要能够让群众接受, 又有何不可?而且在中国本身深受儒学、易学、佛学、道学、风水学的熏陶之下, 大到形状风格, 小到金木水火土的材质均有着庞杂的说法。如果能从民俗中来延伸到建构中去, 想必最后的结果是不会差的。所以, 具体或抽象, 应该仅仅是一种选择, 无所谓高下。

3 结论与探讨

未来的园林发展, 笔者以为不应该单纯地以几何形、穿插、翻转等简单的手段作为切入点, 而应该以人文、感受、历史脉络作为设计的核心。挖掘本国当地的文化, 形成一种“当代中式”的园林设计。“当代中式”这种新形体可以概况为“既中且新”, “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传统, “新”则是无限发展的现代潮流。

设计师应该提升个人的艺术修养和人文操守, 未来的中国风设计对于设计师的要求将会逐步增高。笔者认为要想在实践中成功的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景观设计, 设计师必须具备以下3点能力。第一, 要有精深的文化内涵。设计不是单一的造景, 而是通过造景给游者以精神的享受。这就要求设计师首先要具备足够的文化积累, 和传统中国的文人情怀, 所谓厚积薄发, 唯有如此才能小中见大, 于景观中体现中式韵味。第二, 要对于建造材料的地域性特殊性有着强烈的敏感。设计应该是因地制宜的, 不同地点的设计应该给予不同使用者以特殊的感受。当地材料的应用可以强化设计的归属感和厚重感, 这是优秀设计的必备要素。第三, 设计师要有专业而成系统的设计背景。在结构的把控上, 中式园林的理论性要弱于西方园林, 不具有普遍意义的抽象性, 设计师需要中西结合, 从西方的设计主义中汲取营养, 合理的排布各节点, 满足功能性的使用要求。

中国风 篇8

关键词:中国风,民族审美意识,文化符号,民族认同

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 我国近现代音乐教育体制建立在西方模式之上, “西方中心论”长久以来控制着中国的音乐教育、创作、表演, 甚至听觉音感、价值史观等。在自成一体的流行音乐中更是如此, 华语流行音乐长久桎梏于欧美流行体系与标准, 沉浮于汹涌的欧美流行大潮, 谈不上自己的创作身份和听觉身份。

2003年周杰伦携手方文山推出《东风破》, 此后欧美流行概念处于强势主导地位的华语流行乐坛便诞生出一种流行演唱的新类型、新概念——“中国风”, 此风以R&B1曲风为基础, 将西方黑人音乐与中国文化, 尤其是古文化相结合, 在R&B演唱中体现出中国韵味, 创造出中国式的流行表达。在以周杰伦为代表的众多实力派唱将的演绎推动下, “中国风”吹拂中国流行乐坛已近十年, 它的出现体现了中西文化的相互融合, 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流行乐坛中的“边缘化”地位得到改善。

笔者认为, 除了常规流行概念及音乐制作外, “中国风”歌曲的显著特点在于:

第一.题材选择依附于中国历史文化。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沉淀下难以计数的文化瑰宝, 歌曲对传统文化的切入视角不同, 选择题材也不同——历史人物 (林俊杰《曹操》、羽泉《辛弃疾》) 、古迹典故 (罗志祥《岁堤春晓》、陶喆《SUSAN说》) 、武侠医药 (周杰伦《双截棍》、《本草纲目》) 等都可以成为创作题材。当然, 最常见的题材依然是爱情, 只是这里的爱情含蓄唯美, 不同于一般流行歌曲里的赤裸直白。

第二.歌词写作模仿古典诗词风格。“中国风”歌词常模仿我国古典诗词的辞藻风格, 或模仿诗词格律, 如“夏花宿妆残谁闻秋蝉谁知冬来冷秋千笑声似犹在剪不断思念欲理还乱” (王力宏《在梅边》) , 或用充满意向的语言描摹古典诗词的意韵, 如“雨轻轻叹朱红色的窗我依身在纸上被风吹乱梦在远方化成一缕香随风飘散你的模样” (《菊花台》) 。周杰伦的御用词人方文山可谓个中高手, 常寥寥数笔就勾画出烟轻霜冷、宣纸点墨、离人愁绪、千里飘零的悠独情境, 这种对于古典诗词的借鉴方式很具有普遍性。

第三.旋律发展多居于传统调式框架内。“中国风”歌曲的旋律一般采用传统五声调式创作, 体现出五声性旋法特征。包括在Rap等说唱结合的曲风中, “唱”或间奏部分旋律也基本为五声性, 以周杰伦《龙拳》中反复出现的两条旋律为例, “旋律1”为降B宫系统c商调, “旋律2”采用传统五声调式中常见的“清角为宫”手法进行“同调式” (商调) 转换。

旋律1

降B宫系统c商调

旋律2

“中国风”歌曲常借鉴引用西藏、西南、新疆、内蒙等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歌曲调, 如大陆组合凤凰传奇的《月亮之上》专辑中便溶合了四川 (《康定情歌》) 、云南 (《小河淌水》) 等地民歌, 尤其是主打歌曲《月亮之上》, 副歌部分直接取用蒙古民歌《敖包相会》曲调, 使旋律极具草原式的快意豪爽。

无论是在五声性框架内进行创作, 还是直接引用民歌曲调, 将我国传统的五声性旋律运用于欧美风格的音乐框架内, 很大程度上丰富了R&B歌曲的旋律走向, 拓展了它的延伸空间。

第四.唱腔吸收中国传统戏曲韵味。中国戏曲种类繁盛, 为音乐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库存。著名歌手王力宏说过“把这些元素 (京剧等戏曲元素) 用于流行音乐, 会让我发现做音乐的更多切入点。”他在专辑《盖世英雄》中极大程度地吸收京剧、昆曲等元素, 典型如《在梅边》中的昆曲唱句“他年得傍蟾宫客, 不在梅边在柳边”;吕建中在《三国恋》中将女腔平剧唱法与摇滚风格相融合, 取得意外成功;吴琼的《对花》和后弦的《西厢》引用黄梅戏唱腔, 显得清新甜美、别具一格。R&B曲风与中国传统戏曲唱腔的嵌合带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第五.配器加入中国传统或民族乐器。这是体现“中国风”韵味最直接、最鲜明的要素。“中国风”歌曲除了常规使用吉他、钢琴、弦乐等西洋乐器外, 还运用各种中国传统乐器, 如《龙拳》里的锣鼓、钟罄, 《花田错》里的二胡, 《青花瓷》里的古筝、牙板、琵琶等。有时为了获取某种音色效果或配合歌曲的民歌风格, 特意用入一些民族乐器, 如《菊花台》尾声的葫芦丝、《月亮之上》里的马头琴等。中国的传统乐器和民族乐器, 各自具有鲜明、独特的音色个性, 擅于独奏, 彼此合奏缺乏西洋乐器间的融通性, 这种“独树一帜”的音色特点势必改变常规R&B歌曲编配的一些程式化套路, 丰富歌曲的原有结构。

“中国风”歌曲在已经形成定式的欧美流行音乐框架内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为广大流行受众带来全新的音乐体验, 它的出现有着现实的社会原因。

首先, “中国风”的出现是世界多元文化发展, 关照边缘文化的趋势所致。长久以来, 经济霸权决定了欧美文化上的话语霸权, 第三世界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处于弱势地位, 受到轻视甚至排挤。随着社会学科、民族学科的发展, 人们日益了解到原先被“边缘化”的文化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了解到文化发展的多元化现实和需要以及跨文化理解的实际意义。欧美国家开始把目光转向第三世界国家, 挖掘其文化瑰宝。同时, 弱势文化也开始正视自己、肯定自己、保护自己。这一点表现在当今世界流行乐坛, 就是对地域和民族音乐元素的发掘和运用, 如英伦本土歌手Craig David凭借自己纯正英伦风味的R&B成为世界瞩目的巨星, 欧美乐坛当红组合Black Eyed Peas在他们的Hiphop中融入加勒比海地区音乐元素, 推进Hiphop的发展等。

其次, “中国风”的出现是我国学术界与社会上“传统文化热”辐射到音乐领域内的表现。自从央视“百家讲坛”推出易中天、于丹、王立群等文化名人, 将《三国》、《论语》、《史记》等中国古典文学精粹以平易近人的态度推向大众后, 学术界和社会大众中便掀起一股重新解读中国古典名著的热潮, 与此同时, 华语流行乐坛受传统文化热起的影响开始融入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元素, 创作出《千里之外》、《菊花台》等含蓄、唯美的中国风歌曲。

再次, “中国风”的出现暗合了受众的“民族审美意识”。音乐学者林华先生在其论著中提到“在我们的审美个性中, 既有来源于人类共有的审美经验积淀成分, 同时又有受到民族审美意识影响的成分……”1尽管受到时代氛围的制约和每个人个性特征在审美方面的影响, “民族审美意识”始终会在人们的审美体验中发挥一定的作用。由于环境和历史发展的因素, “中华民族”有着不同于西方社会的认知和意向取舍, 其成员都有着强烈的共同心理特征和特有的民族审美意识。数千年文明的熏陶, 早已在国人身上留下了自己的音乐基因, 如更加亲切于传统的五声性旋律, 倾心于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乐器, 陶醉于含蓄、深沉的情感表达等。于是在种类繁多的欧美流行音乐大肆登陆的时候, “中国风”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西方流行表达融合在一起, 它的出现创造出某种音乐上的可能, 最大限度地抹平这两种风格迥异的音乐之间的鸿沟, 符合人们内心深处的“民族审美意识”。

最后, “中国风”歌曲满足了流行受众处于流行文化弱势下的“民族认同”心理。我国流行乐坛长久受欧美流行趋势主导, 虽然极尽模仿表面暄腾, 内心深处却是自卑和荒凉的, 正因为这种民族心理, 在中国文化处在弱势的诸多领域中, 中国概念的提出往往能在短时间内赢得大众的认同2, “中国风”歌曲的创作流行, 正反映了流行乐坛及广大受众渴望摆脱欧美主导, 赢得中国听觉身份的“民族认同”心理。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地域和民族文化特质在文化留存和传播交流中的重要性。当今世界流行乐坛, 华语音乐要想拥有自己的“听觉身份”和国际地位, 必须有旁人无从替代的独特之处。就这一点来说, “中国风”不能仅仅是几年内刮过的一阵风, 它还需要进一步挖掘与发展, 而这一方面取决于社会客观条件的满足, 另一方面取决于众多词曲作者们主观上对“中国元素”的运用和把握。

客观上, “中国风”的发展有着丰厚的物质文化基础。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成就了深厚的古典文化艺术积淀, 幅员辽阔的疆域和纷繁多彩的民族构成又提供了充裕的民族音乐资源, 这些是“中国风”进一步发展的资源保证。

同时, “中国风”的发展有着深刻的现实需要。首先是青少年“民族审美意识”和优秀传统价值观培养的需要。中国风歌曲能在潜移默化中推广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民族民间文化, 譬如周杰伦唱《青花瓷》, 人们便发现并探寻青花瓷的美;唱到《兰亭序》, 便自然而然地开始关注和感悟书法的魅力……广大青少年通过哼唱这些歌曲多少能够了解到我国传统的经典之作和民族民间艺术成就, 有利于青少年“民族审美意识”的培养。并且, 不少中国风歌曲立意明朗正直, 歌词积极向上, 青少年学唱这些歌曲会得到关于正义、诚信的教化, 这比单纯的课堂说教要生动有效。因此, 健康、积极、向上的中国风歌曲对青少年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有着莫大帮助。

其次, “中国风”歌曲能在一定程度上鼓舞民族自豪感、凝聚爱国情怀, 增强民族团结。周杰伦在推广歌曲《本草纲目》时说:“现在到处是哈韩、哈日, 其实我们自己有非常优秀的文化, 我们应该更关注自己老祖宗的东西。”很多“中国风”歌词中洋溢着对祖国灿烂文化的自豪感和真挚热烈的爱国情怀, 如“我右拳打开了天化身为龙, 那大地心脏汹涌不安跳动, 全世界的表情只剩下一种, 等待英雄我就是那条龙!” (周杰伦《龙拳》) , “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 好聪明的中国话, 好优美的中国话……” (台湾组合S.H.E《中国话》) 等。偶像的振臂高歌会带来无穷的力量, 全国57个民族, 两岸三地13亿中国人民有着相同的文化根基, “中国风”的创作流行能够唤起和巩固“文化认同”, 明确同为中华后裔的身份, 激发爱国情怀, 增强民族团结。

“中国风”的发展, 客观上有着深厚的资源保障以及深刻的现实需要, 但是, 在当今强势的西方流行背景下, 想要为华语流行音乐赢得自己的“听觉身份”, 占据世界流行乐坛的一席之地, 还取决于词曲作者们在主观创作中对中国元素的把握及对现存问题的改进。

优秀的中国风歌曲不仅反映某种古典或民族的概念, 更要蕴含某种古典或民族的韵味。当前中国风歌曲创作最显著的问题在于浮游于“文化符号”表面, 对符号所指代的文化全貌及背后蕴含的文化本质挖掘不足。目前, 中国风歌曲的创作题材偏窄, 背倚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 “中国风”的创作题材大可拓宽, 超越缠绵悱恻的爱情, 增加更多反映社会生活、民族大义等的大气题材。同时, 歌曲里中国元素与音乐主体的关系不光要“掺和”, 更要“融汇”。以作曲四大件中的配器来说, 编曲中加入的某种地区或民族特色乐器较多游离于乐曲之外, 处于可有可无, 无足轻重的地位, 事实上, 这些乐器的使用目的不仅在于“调饰”出歌曲的独特性, 更在于与和声、旋律、曲式等结合, 以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参与构建完整的音乐结构, 就像新疆歌手艾斯卡尔在2004年MIDI音乐节现场演唱的代表作《玛露夏》那样, 艾捷克、手鼓、都塔尔等极具新疆特色的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交相辉映, 共鸣不断, 爆发出倾倒众生的独特魅力。

“中国风”以我国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为契机, 展现出一幅幅玩味无穷的中式画卷。对于流行受众来说, 它像是一本本连环画, 既富有中国意蕴, 又趣味盎然, 而对于“中国风”音乐人而言, 写一首歌, 必须看一本书, 词曲作者们需要孜孜不倦地对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民间艺术进行耐心细致的研究整理, 用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周凤五的话说就是:“它 (指中国风音乐) 必须深入文化的底蕴, 探索中华民族真正的精神价值, 进而给予真挚而诚恳的重新诠释”3, 才能使“中国风”跳脱“符号”层面, 吹拂得更加馨香和深远。

参考文献

[1].林华.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5.398.

[2].望月.《浅谈音乐中的中国元素与新疆概念》.http://fifid.com/review/1006171/.2008.4.28.

第十站:汉诺威的中国风 篇9

本次汉诺威展中国参展企业101家, 其中有43家配件企业集中组团参展。

雷沃阿波斯经4年运作, 在本次展会上亮相了以高端拖拉机、播种机及其他农机具为主导的农业装备配套解决方案, 这个极具欧美色彩和背景的农装品牌, 毫无悬念地因拥有浓重欧洲“血统”而受到广泛关注。

中联重科也展出了其高端农机产品, 整体设计采用欧洲规范和标准, 更加时尚、前卫, 尽显国际化产品基因。展会上, 中联重科农业装备北美及欧洲研发中心工程师代表, 全球顶级供应商代表, 欧洲经销商代表云集。同时, 中联中科此次展区位置明显, 前来询问试乘的观众络绎不绝。

东风集团带来了特色的18.64~44.74k W (25~60hp) 中型轮拖产品, 低调务实地带着前装和前推的热销型拖拉机登场, 彰显了东风集团加快推进国际化, 打造成全球化国际性的专业农机集团的企业定位。

本届Agritechnica德国农机展, 中国参展企业其中76%为农机零配件制造商或经销商。海外参展, 单打独斗的中国配件企业显得形单影只, 展出位置和面积不慎理想。

相比于单独参展的中国配件商, 集中在15号配件馆参展的43家企业就显眼多了, 在德国农业协会 (DLG) 中国办公室的组织下, 展出位置和面积的到了保障, 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展出效果很好, 很多企业如愿拿到了海外订单。

据我向德国农业协会 (DLG) 中国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了解到, 本次汉诺威农机展展位招商从2014年10月份开始, 随着2015年初第一批报名截止, 展位就基本预定就满了, 有些企业遗憾错过。工作人员表示, 下一届的汉诺威农机展将会为中国展商争取更多的展出机会, 有意参展的企业要留心了, 莫要错过。

汉诺威之行虽然只有短短几天, 但是收获颇丰, 很荣幸能够与朋友们分享, 同时, 在这里感谢德国农业协会 (DLG) 的邀请, 感谢所有为我详细解说的企业代表, 谢谢你们, 期待与你们再相逢。

中国风——探索中式住宅建筑的发展 篇10

中国风是指当下涌现在我国大江南北的以中式风格为基调的住宅项目开发潮流, 而中式住宅是指以中国的文化精神为背景, 结合中国人的居住生活方式, 来体现自己民族风格的住宅。但它不是对传统元素符号的模仿、照搬, 而是运用祖先为我们留下的建筑工艺、材料、技术和其它艺术的元素、符号、历史肌理等加以吸收和提升。其主要特点是在建筑设计上摈弃完全西式的做法, 吸收了较多中国传统元素, 如坡屋顶、院墙、青瓦白墙等等, 同时利用现代技术表现大跨度空间的营造, 并通过采光、通风等各技术层面满足内部空间的使用要求, 体现现代气息。

二、我国住宅建筑的现状

中国传统建筑体系以住宅为主。中国传统建筑在封建礼制的影响下, 多为砖木结构, 且以院落为单元。当今建筑材料种类繁多且美观耐用, 城市建筑的创作生动体现出这一点。由于传统建筑材料多方受限且落伍, 各种各样的框架结构形式和建筑材料, 已影响到远离城市的乡村, 在新建的农宅中已很少见到传统形式的建筑, 能见到的只是些“古宅”。这些年, 由于建筑业的发展, 农村与城市的差距缩小, 传统建筑风格逐渐为砖混结构的“方盒子”组合成的“新宅”所取代。现在我国有不少的居住建筑还在追逐地中海风格、欧陆风情等, 这样的现状不免让人感叹我们自己的民居特色的流失。所以对于探索出一条能够发扬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道路, 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需要, 也是对我们民族心理的一种慰藉。

三、我国住宅建筑的变化

由于闭关自守使中国社会发展停滞, 当西方国家飞跃发展时, 中国却固步自封, 自然处在了一种弱势的地位, 经济发展缓慢。建筑设计及材料的发展落后使许多具有民族文化传统的建筑与西式建筑差距拉大。

鸦片战争后, 国门被打开, 西学的大量涌入, 洋务运动的发展, 使中国的社会生活, 诸如社会价值观念、生活习俗、社会信仰、家庭与婚姻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社会学称为文化变迁) , 这给民族建筑也带来了巨大冲击。

我国传统的建筑结构不同于西方建筑。后者以石质为基料, 而我国大都为砖木, 清末开始使用钢筋混凝土。稍后, 又广泛使用了钢骨架。例如, 1863年建造的上海大英自来水厂和1892年兴建的汉阳铁厂和湖北枪炮厂, 即是我国近代工业建筑较早使用混凝土和钢 (铁) 结构的例证, 这在我国建筑史上是一个重大的转折。此外, 随着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 我国南方尤其是长江中下游一带的三合院或四合院式的传统民居也开始向欧洲联排式的住宅形式发展 (如上海仁兴里石库门里弄住宅) , 对近现代的住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四、中式住宅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中式住宅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文革后的简易式住宅、之后的全盘欧风、以至现在的西式风格遍地开花, 使得中国传统建筑在几十年时间里没有得到演绎和发展。在这几十年里, 居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由此导致了中式建筑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差异。比如说, 现代生活中卫生间的使用、空调的普及、对私密性的要求、私家车的增多等, 都是传统建筑没有考虑的因素, 再加上现代建筑材料与技术, 不能在传统建筑上充分展现, 这些都成为中式建筑在现代沿用的障碍。

(1) 内部功能是否能适应现代人生活需求

由于传统中式住宅是按当时的生活方式设计, 符合当时的民俗民风及使用需要, 较为典型的例子有安徽黟县的宏村, 江西婺源的理坑, 这样的村落之所以流传至今成为经典, 就是因为其符合那个时代人的生产、生活方式。然而传统中式住宅开窗面积小、开间不大、结构体系及保温效果不佳, 这表明中式住宅并不能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因此, 我们现在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让我们的生活空间能够满足基本的需求。

(2) 创新问题

梁思成先生早年提出传统建筑创作要“中而不古, 新而不洋”, 既追求和反映时代特征, 又不洋化, 也不抄袭和照搬传统建筑的建筑风格, 而是从西方高技术中吸取有利于我国传统建筑发展的经验技术, 为我国传统建筑服务。在这一思想文脉中把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理解提高到一个新境界, 打破传统的束缚, 探索新的空间, 发挥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优势, 传承文化内涵, 走出传统建筑创新的发展之路。

五、如何基于传统去发展中式住宅

(1) 探索现代中式建筑

完全按照中式的开窗样式, 开间大小, 构造体系来设计, 这在现代住宅里面已经不适用, 如何利用中式元素来创作一种现代概念的中式建筑, 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出路。

现代中式, 也就是利用现代语言来阐释传统文化。处理手法上是通过现代材料和手法修改传统的各个元素,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演化和组合, 外貌上虽不全是传统建筑的形式, 但整体风格上, 仍然保留着中式住宅的神韵和精髓。空间结构上有意遵循了传统住宅的布局格式, 但不循章守旧, 能自成特色。上海的九间堂是一个活用中式元素比较成功的项目, 如果说当代众多中式建筑抽取的是中式建筑的“形、神”, 九间堂则是取中式建筑之意。齐溜溜的一排圆筒钢管把“中式意”表露无遗。项目没有刻意模仿中国任何一个地区的建筑风格, 而是大而化之, 独具特色。 (2) 钢结构可作为中式住宅开发的新亮点

钢结构住宅可能成为中式住宅建筑发展的下一个风标。由于强度高, 房屋自重轻, 可建造开间、进深大的房屋, 居住空间大小可以随意布置, 空间组合创造不受限制, 可以做任何形式的外包处理, 给造型较多的中式建筑提供了可能, 同时也能满足其空间的使用要求, 同时能最大化满足客户对住宅功能和设备的高品位追求。高科技含量的墙体和楼板, 可有效解决保温、隔音等问题。在外观上, 钢的质感也能给中式建筑增色, 像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 他的作品里面就有不少通过钢结构来表现传统, 其中最新作品——苏州博物馆以现代钢结构替代苏州传统建筑的木构材料, 几何形的折叠式钢架屋顶, 配合灰白色调使新馆建筑群在现代几何造型中体现了错落有致的江南特色;过道里用木纹包裹的钢条也颇具传统意味, 还有深灰色石材的屋面和墙体边饰, 与白墙相配, 为粉墙黛瓦的江南建筑增添了新内涵, 使苏州博物馆成为现代与传统完美结合的典范。

实际上, 从我国传统建筑的发展轨迹来看, 基本上是不断冲击、不断吸收、不断融合的过程。盛唐到清末, 建筑风格除随国力而变化外, 更多地是吸收了蒙、满等民族以及其他外来文化的精髓, 从而得以延续与发展。未来中式建筑的发展, 也无法摆脱这种模式和方法。在此希望通过“中国风”这股传统潮流回归的探索, 对我国的住宅设计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摘要:建筑是一种艺术, 它可以反映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社会意识形态、民族心理以及地域特征。中国有着悠久的住宅文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国外建筑文化的强势进入, 这种由民族文化深刻浸润的住宅建筑逐渐被国外一些“舶来品”所影响而“西”化。在经历数十年的“欧陆风”之后, 中国建筑市场又自觉或不自觉地将风向转向寻找本土根脉和文化上来。近几年, 关于中式住宅的话题逐渐成了建筑界和媒体讨论的一个热门, 形成一股“中国风”。本文试图从时下出现的这股“中国风”结合我国的文化背景, 和西方先进技术理念, 探索中式住宅建筑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中国风】相关文章:

国风之本在家风04-24

关于风的诗句——《诗经·国风·晨风》06-02

上一篇:土地档案下一篇:美丽的瞬间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