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新闻写作能力

2024-05-15

提高新闻写作能力(精选十篇)

提高新闻写作能力 篇1

一、新闻素材角度选择和主题的确定

一篇好的新闻作品的形成, 总要通过对一定的素材选取、主题的确定以及结构布局来加以表达。素材选择角度是指记者对同一新闻主题选取不同的材料予以报道, 以达到深化主题、提升价值为目的。以《七台河新闻》中“棚户区居民迎来生活的美好时代”为例, 他的导语以从居住了几十年破旧小房子到搬进宽敞明亮、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的新楼房为切入点, 接着是记者在崔保义家出现场, 在崔保义正在进行装修的新房进行现场采访, 记者提问:现在新房和您以前居住环境相比有多大差别?崔保义回答:差别太大了, 以前的房子非常低、矮, 人多非常拥挤, 现在房子大了, 非常宽敞、非常满意。以实例证明市委、市政府把民生工程作为一号工程来抓, 解决煤矿棚户区平房较多、脏乱差等问题, 改善城市环境, 使广大群众安居乐业“居有其所”的愿望得到实现。新闻素材选择角度要与报道的主题相吻合。素材选择角度就要围绕这个中心为主题服务。要使题材更好地表现报道的主题, 就需要从占有的大量新闻素材中, 瞄准并选择那些最典型的、最有代表性的、最能体现本质的素材。

新闻主题是新闻的灵魂, 是对整条新闻的高度概括, 新闻主题的基本原则是简洁、通俗、准确。这就需要新闻主题先声夺人, 引起观众的注意, 激发观众“想看”的欲望。新闻主题确定以后, 首先新闻是党的喉舌, 所报道的内容是否紧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中心工作, 所以说新闻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导向性。以《七台河新闻》中“农家书屋建设筑起农民群众的文化粮仓”为例, 稿件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背景, 详细报道了新兴区高度重视农村文化产业发展, 强力推进农家书屋建设, 使农家书屋覆盖了全区二十多个行政村, 真正成为农民的致富课堂、农村的文化殿堂。在这篇稿件上, 作者紧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进行宣传报道。这样的新闻报道才具有指导性、引导性和贴近性。新闻才能与观众产生共鸣。

二、新闻结构创新

新闻的组织构造, 面对一个新闻事实, 应根据素材的特点和主题的需要, 加以变通和灵活运用, 形式总是为主题服务的。记者要抓住最能表达新闻内涵、还能显示新闻主题的结构形式。一篇稿件结构是否合理决定一篇稿件成败, 以《七台河新闻》中“全国人大代表视察组来七台河视察”为例, 先是全国人大代表视察组一行分别对北岸新城、七星花园、新东方花园等地进行了实地调研, 陪同的是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和副市长。第二天在汇报会上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参加, 像这种时政新闻, 他的结构如果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 就会出现一种现象, 先报副主任再报主任, 这样领导会提出很多问题。如果稿件先把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视察组成员参与调研, 这样既可理顺领导排序问题, 又可以使稿件自然流畅。

1. 导语是新闻的开头, 代表着新闻主要内容。

导语要把观众最感兴趣的事件、记者最需要告知观众的信息写在导语中, 也就是把最新鲜、最重要、最富有吸引力素材放在导语中, 导语不要过长, 要有新意、新颖别致, 要用简练的语言准确概括信息的中心思想。以《七台河新闻》中“七台河火车站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春运客流高峰”一稿为例, 他的导语很精练, 七台河火车站将售票窗口增设到四个, 并增派人员对“三品”加大了检查力度, 确保春运工作安全有序进行。能从新闻主要内容中筛选出精华部分, 这样的导语既能说明问题, 也让观众了解这一条稿件所报道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2. 新闻主体是新闻的主要部分,

详细阐述新闻内容, 是对导语补充、丰富、解释, 把握新闻主体的写作至关重要, 他的把握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整条新闻质量, 主体写作一定要围绕着新闻稿件的主题进行描写, 对导语所提出来的问题给予说明和解释, 运用的素材要具有典型意义。一定要用事实来说话, 不可以假、大、空。主体的写作结构可以根据稿件需要采用按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也可以用倒序的手法来进行。

3. 结尾是新闻稿件的收尾部分, 他可以深化主题给观众以思考, 结尾的写作有很多种形式,

有总结式、展望式、议论式等等, 要根据稿件的内容要求来确定。

三、新闻语言运用

新闻写作的过程必须借助语言这个工具。在表达认识和情感思想的过程中, 语言是最常用的。新闻写作就是如何运用书面语言把记者对客观世界的人和事的认识、体会和感触表达出来的过程。记者在新闻写作时, 一定要注意新闻语言的准确、简明、通俗易懂。以《七台河新闻》中“农闲时农民忙创收”为例, 农民张秀把自家的大黄米加工后制作成粘豆包来出售, 增加自己的经济收入, 对于一些记者不知道大黄米是什么农作物, 误以为是黄大米, 在稿件审批时发现这一错误及时更改过来。这就要求记者要多知、多会, 记者更应深入生活, 熟悉群众, 虚心向群众、向生活学习语言, 避免笑话出现。我们在写新闻稿件时, 多采用那些通俗易懂的语言, 使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形象。这样, 新闻报道才会显得平易朴实, 观众看后才会印象深刻。

总之, 电视新闻写作不可能遵循模式进行, 在弘扬正气、作好党和政府的喉舌前题下, 要根据不同的题材, 抓住事件的中心内容, 既能突出主题, 又能够吸引观众, 更要善于在实践中创新, 写出观众爱看、想看的好作品来。■

扎实新闻写作 提升工作能力 篇2

——商学院团委干部培训活动 为进一步提升学生干部工作能力,3月18日下午4点,商学院团委在C3-104举行团委干部培训活动。本次培训活动由学院团委副书记周晔、陈宇婷、裴梦杨以及办公室主任王欣怡共同主持并指导培训,全体商学院团委委员参加了此次培训会。

活动中,团委副书记结合各部门工作特色,针对活动策划、总结等相关材料做了详细的写作指导,办公室主任则针对新闻稿的写作给大家进行了培训。新闻旨在及时报道学院重要事件以及传播有效信息,撰写新闻稿是学生干部平时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对学院学生干部进行新闻稿写作技能的培训是十分必要的。

培养写作兴趣 提高写作能力 篇3

【关键词】写作;兴趣;能力;培养

作文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认识兴趣,或叫做求知欲。认识兴趣是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冲动。许多杰出人士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之一,就是具有浓厚的认识兴趣或强烈的求知欲。教学实践也证明: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

一、写作兴趣培养的意义

l.学习兴趣是学生作文学习的最佳动力

学生学习作文的最佳动力是对作文这门学科的兴趣。然而,推动学生学习进程的动力很多。但归纳起来。无外乎两种:一种是外在动力,如教师的引导,家长的督促,社会的舆论,学校的风气,等等;另外一种便是内在动力。内在动力更为重要。这种内在动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有无学习的动力,在学习过程中能否集中学习的注意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所学材料和内容是否有兴趣。

2.学习兴趣可以增强学生感知事物的主动性

学习兴趣的推动作用.还表现在它呵以使学生对社会和生活认识活动积极主动化。增强他们观察事物的敏锐性以及战胜困难的意志力。所以我们无论教学生学习哪门功课。首先要使他们爱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经验证明,对中学生来说,凡是他喜欢学的,就有动力,就能引起他的注意。比如,有的教师要求学生每周写一至两篇日记.对作文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并不感到负担重,有的甚至超额完成,那些对作文不感兴趣的学生则感到压力很大。

二、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作文的兴趣

1.启发学生观察生活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脱离了生活,作文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了应有的生命力。但现实情况是学生作文缺少“真生活”,一味的虚构“假”、“大”、“空”,这样的作文写多了,一提作文学生就“头痛”,感到没有东西可写,感到索然无味。追本溯源,老师的误导是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的根本原因,老师一味要求写积极高尚的内容.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只有积极高尚的内容才是真生活”的错误认识。因此,我们应当让学生从凡人小事中体验生活的真实。感悟真性情。

组织实践活动后作文是引导学生体验真生活抒写真性情的好方法,比如:清明节组织学生爬山,让学生亲近自然;开亲子家长会,让学生与家长面对面进行心灵沟通;周末布置学生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亲情的伟大……枯燥乏味的生活一旦有了切身体验,就会变得兴趣盎然,然后作文必会情真意切。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发现生活的美,进而体验作文的乐趣。

2.教会学生积累材料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 这说明生活为写作提供了最真实的素材,作文就在你我身边。教师指导学生把生活中所见、所听、所想的有意义的事件、景物等用恰当、真挚的文字表达出来,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如郊游、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这都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写作素材。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写一些心得体会,这样坚持久了,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就会习惯于记实事、写真人、抒真情、发实感,语文写作的同时也有了属于学生自己的快乐天地。

3.尝试将写作训练与听、说训练相结合

作文与说话不是互不相干的两回事,而现代中学生爱说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更喜欢听、说训练,因此在日常语文教学中要注重说话能力的训练。如学完某课后,让学生谈谈感受,或针对某一人物谈谈看法。可以让学生稍加思考后发言,在学生发言过程中,同样要注重对中心内容、条理安排,以及遣词造句等一些问题的及时指导。也可以让学生参与评议,老师适时地给予肯定与鼓励,并告诉学生,他们的发言很精彩,将他们说的写到纸上便是文章,让学生明白写文章不是弄虚作假,矫揉造作,而是表情达意的需要。学生在听、说训练中放松了心情,感知了口头作文的乐趣。

课前5—10分钟的听、说训练也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途径。这项训练的规则是:由老师根据写作需要设计写作题目,学生课下写,课前读,听的同学评说,最后老师点拨。要求人人参与,采取轮流发言、自主发言、指定发言、或无规则的抽查发言等多种形式,意在调动每位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课堂上,读的学生绘声绘色,尽情展现自己的写作才能;听的学生细致认真,锻炼了概括提炼能力;评议的学生尽可能用简明的语言给予公正的评价,无形中增强了表情达意的能力与品评欣赏能力。有时各抒己见,争执不下,此时老师再进行点评,学生会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种变学生写为学生既写又读,变老师评为师生共评的写作训练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激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4.重视作文的修改和评价

“文从改中出”。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写作文就一定要修改,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力求使作文做到文从字顺。平时写作时还可与同学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即使是考试作文也应指导学生写完后要花一点时间迅速浏览一下,修改明显的错别字病句或进行局部的微调。

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和兴趣的重要一环。评价的方式方法可以多种多样,教师可以全批点评,在全面了解学生的作文状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也可以让作文水平较高的同学做组长在教师的指导下来评改其他同学的作文;或者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新课标指出“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提倡为学生建立写作档案,写作档案除了留存学生有代表性的课内外作文外,还应有关于学生写作态度,主要优缺点以及典型案例分析的记录,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写作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和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评改的方式方法,评改时不仅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在各种激励性评价中培养学生作文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总之,作文教学老师要加以及时指导,提倡教师要千方百计想办法,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指导,让学生对作文的苦痛感渐渐转化为愉悦感。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陈银.激发写作兴趣,磨砺写作之剑[J].考试周刊,2012年第34期

[2] 白龙凤.培养写作兴趣 提高写作能力[J].群文天地,2012年第6期

记者应不断提高新闻写作的思维能力 篇4

新闻写作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活动, 从抓取素材到采访、提炼主题乃至写作成文, 整个过程都包含着深入、艰苦的思考。记者劳动后写作出来的篇章, 不过是思维的结晶, 是记者对新闻信息加工后的一种形态。透过这个表面, 我们会发现新闻写作的内核是思维与新闻信息的交锋。

那么, 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 如何培养并运用科学的思维能力来解读它们呢?笔者认为, 提炼、对比、转换是新闻写作活动中有效的思维武器。这三种方法在一般性叙事文体中虽也常被提及, 但在新闻写作中则更具有专业品格。

一、提炼:萃取信息精华

新闻写作面对的是日新月异不断变化的信息流, 要从里面淘出闪光的货色, 就不能不运用剪裁与选择的艺术。透过表象抓住本质, 选出最有代表性的材料, 找出最有个性的角度, 过滤出最有价值的资讯, 这是新闻撰稿人的基本功与必修课, 也是新闻写作的重要工序。撰稿人的目光是望远镜与显微镜, 不管是透视生活还是研究资料, 都是在进行提炼和取舍。进而言之, 写作、修改、校对等, 都是对信息提炼的过程。

提炼的具体做法有许多, 概括起来说, 就是压缩过滤、挖掘概括和优化配置。

一篇新闻稿成文后, 常有文字疲沓、行文少波澜、缺乏神来之笔的感觉。从编辑和修改的角度讲, 不妨用提炼的方法来解决:将一篇文稿压缩为一句话或几句话, 或从一大堆背景材料中提取出一则标题、一段导语、几句精彩提神的话语。

面对题材宏大、跨越了较广阔空间或较长时间的新闻, 就必须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精炼的概括。否则, 难免为众多的素材所迷惑, 逮不到精要之处, 行文拖泥带水不说, 新闻事件的价值和意义恐怕也得不到彰显。

另一种常见的提炼方式, 乃是对新闻体裁进行优化配置, 比如新闻配评论。配了评论的新闻, 在分量上通常重于一般文稿。因此, 配评论亦是对新闻提炼的一种方法。所配的评论必然会强调文稿中的某些东西, 这些东西一经强调, 就可能引起受众应有的注意。

二、对比:凸显新闻价值

采写新闻时, 首先进入记者眼中的往往是具体的新闻事件, 如果追求的是就事写事、把一件事情说清楚, 很可能掩埋了事件的意义。新闻事件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总是和其他的事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但记者的视野囿于时空, 往往不容易发现这种联系, 或者发现了这种联系的“线头”而因为畏难不愿再深入。能不能准确地抓住更多信息, 表现出复杂信息之间的某种联系, 挖掘出新闻事件所蕴涵的价值或规律, 并使之有助于人们认识新问题, 是检验新闻工作者的一项标准。

找出事件间的联系, 必须运用对比的手法。要做好对比, 需要新闻工作者运用环视的、平视的甚至俯视的眼光来收集素材, 不要被现象所迷惑, 要进行多方面比较。这样看来, 对比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是用发展的、历史的、联系的辩证眼光来审视新闻事件。

运用历史的眼光, 对在不同时间段发生的相类似的事件进行纵向对比, 往往能够突出其中发展因由。在2004年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党报新闻奖消息二等奖中, 《北京日报》2004年8月12日刊登的消息《小平夹克衫感动三代人》很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新闻记者扎实采访后的一篇独家报道。消息以一件不为人知的夹克衫的小角度, 人性化切入主题, 借三代普通观众的眼, 以鲜活的实例准确、形象、生动地展示了一位老共产党人的人格魅力, 同时也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三、转换:获取思维活力

求新创新是新闻写作永恒的主题。新的源泉来自于新潮的题材、新鲜的主题、新颖的形式、新奇的角度等等。要获取与众不同的新, 就需要有效的思维方式。

遇到新闻事件时, 我们需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应该怎么样, 在逼问自己的时候, 我们正在转换自己的惯性思维, 力求发现这一新闻事件与其他的不同之处。新闻工作是很容易形成定性思维的, 一旦思维模式固定, 新闻写作就难免陷入窠臼, 往往容易跟随大众化的目光, 写出来的新闻也就容易停留在表面, 效果就会比较一般。因此, 新闻写作也最忌讳定性思维, 它无时无刻地要求创造性地打破常规。

比如会议报道, 程式化现象长期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 传播效果比较差。为什么?因为许多新闻工作者有框框, 认为会议新闻主要是对会议内容的摘编、罗列报告。记者的思维一限定, 会议报道就成为工作简报, 就会忽视会议活动本身具有的特色, 看不到会议实际召开过程中的新变化, 发现不了新情况。

近年来, 我国的旅游业十分红火, 但不少游客对服务质量不满, 高峰期的投诉更多。旅游质量监督部门忙着处理投诉, 新闻媒体对此也集中过火力进行报道, 但绝大部分都是对饭店、景点、交通部门、地接旅行社、组团社等旅游环节中的服务质量问题进行具体的曝光。尽管如此, 旅游纠纷还在升级。根本原因何在呢?《北京日报》1999年3月1日刊发通讯《旅游能否“先吃饭后买单”》通过对市旅游局旅行质量监督管理所所长的采访, 先探讨了影响旅游服务质量的多种因素, 进而指出这些因素都是细枝末节, 关键之处在于旅游的收费方式:旅行社是拿了游客的钱再出售“产品”, 实行的是无成本运营, 当然要多榨取利润。旅游服务质量差的根本, 就在于还没有一个良性的市场运行规则。报道对纷繁复杂的问题逐个审视, 挖掘出“病灶”, 对旅游服务质量改革具有指导意义, 因而获得了1999年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党报新闻奖通讯一等奖。

提高新闻写作能力 篇5

【摘要】农村初中学生由于受生活环境、家底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对身边人事物缺乏认真的观察和思考,因而他们的写作能力相当低下。如何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的写作能力?

1、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积累写作素材;

3、加强协作能力训练。

【关键词】提高;农村初中学生;写作能力

作文写作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农村初中学生由于受生活环境、家底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对身边人事物缺乏认真的观察和思考,因而导致他们的写作能力相当低下。害怕写作,“没有写的”“不知道写啥子”成为大多数学生的口头禅。为了完成任务,他们只好敷衍成篇。内容往往千篇一律,虚假不实;语言干瘪无生气;缺乏想象力。怎样才能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理论学习,我在这里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1.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认为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关键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写好作文的潜在动力,它能把学生“要我写”的观念转变为“我要写”的自主行为。针对当

前农村初中学生怕写作文、不会写作文的情况,我们要帮助学生克服写作的畏难心理,积极引导学生多留心观察周围事物,调动他们写作的积极性,培养写作兴趣。

首先,写熟悉的内容,让学生有内容可写。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看出,传统的作文命题方式,难以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说真话,说实话。因此,作文命题应开放,在内容方面应该紧紧围绕农村孩子所熟悉的生活,以他们周围的人、事、物、景作为作文内容,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学生有想表达的愿望,想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表达出来的冲动。可以出一组作文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挑选一个来写。例如:《我的妈妈》 ;《我的爸爸》 ;《妈妈,我想对你说》;《老师,我想对你说》;或者干脆出一个半命题作文“《我的》”,让学生补充完整后再作文,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可以此精心设计游戏内容。游戏前,告诉学生要留意游戏的过程,注意同学的言行举此和表情,游戏后组织学生说过程,讨论从游戏中懂得的道理,学生玩得兴高采烈,自然就会谈得兴致勃勃,写起来就不难了,而且有兴趣了。在活动过程中,每个学生各有各的具体的想法、做法、结果就会获得不同的感受,这样学生写出来的作文肯定各有千秋,各不相同。

其次,用鼓励性的评价给予学生的自信心。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只有在学习上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

会出现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我经常将写得好的作文拿到班上作为范文宣读。这样小作者的眼睛就会一亮,神情会高兴。把一些差生的作文修改好后在课堂上范读,就会激发他(她)对作文产生兴趣,产生写作的欲望。特别是能够激发作文学困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觉得“我也会写”,从而由“怕写”向“要写”“乐写”迈步。

第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写作兴趣。如办好班级的习作园地,将学生作文中优秀的作文,甚至段、句贴在上面,供全班学生学习,品尝。选到的同学就会信心十足,继续努力,而没有被选到的会拼命努力的学习追赶别人。还可以鼓励并指导学生向相关报刊、杂志单位投稿发表。如学生习作《我的“怪”老师》《抢电视》、《做一朵花的知己》等在《天全教育》上发表后,在学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学生的写作兴趣倍增,打消了惧怕作文的疑虑,有的还主动交给老师修改。还可开展课前读报活动,让学生到讲台阅读自己的优秀习作。开展各式各样的竞赛活动,给他们更多的参与和表现的机会,激发学生“我要写”的浓厚的兴趣和欲望,这样可以大面积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水平和文章质量。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积累作文素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材料不可能写出好作文。观察有利于学生对生活的理解,更是写作素材积累的重要途径。

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的需要有目

标,有顺序的观察事物。观察时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这样才能清楚、流畅、准确地把事物的真实面貌反映出来,这样的文章才能感动读者。

其次,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比如带领学生观看校园内的“上下楼道,请靠右行”“请勿喧哗”等警示语。并要求学生留心观察其他学生的所作所为,学生们就会发现有的学生视而不见,上下楼道不分左右,过道时高声喧哗,相互追逐;有的学生特别遵守纪律。回到教室之后,学生们纷纷发言之后,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写出来,这样不仅顺利地完成了作文,而且同时也对学生起到了思想教育的作用,一举两得。

最后,引导学生积累写作材料。教师有针对性地要求学生积累一些写作必备的材料,如形形色色的人物、大大小小的事件、千变万化的景物以及情感、哲理都是写作必备的材料。还可以按学生自己的喜好积累其他方面的材料,如名人名言、优美文段或篇章、一些历史事件或故事、神话、传说等等。

3.加强写作能力训练

3.1从阅读教学中进行写作指导。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可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从写作的角度来对课文进行写作的分析和指导,让学生从课文中了解更多的写作基本知识、写作方法等。如朱自清《背影》中的开

头用的就是开门见山的写法,直接点题。这样,让读者感觉到简洁又直截了当。结尾时又和开头照应,用的是首尾照应的写法。又如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不必说碧绿的„„”一段,是对景物进行细致、多层次、动静结合的描写。还有其他课文中对人物、环境的描写等等。

3.2仿写名篇。仿写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名篇具有用词准确规范、写人记事感染力强、写作特色显著等特点。仿写名篇,可帮助学生很快地吸收名篇中有价值的东西,有利于学生正确、快捷地进入写作正轨。我们使用教材中有不少名篇。教师可按不同的写作目的和要求,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的仿写训练。如作文开头结尾的训练、写景写人的训练,等等。在开头和结尾写景方面,鲁迅的《故乡》的开头和结尾都写景,又首尾照应且情真意切,在深化主题方面起了很大作用。老舍《济南的冬天》在写景方面也非常突出,对学生进行写景训练不妨仿写这些名篇文章来练练。

3.3片断写作与整篇写作的训练。写作基本能力训练可从两方面入手。首先是片段作文练习。片段作文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写好片段作文是今后写好一篇完整文章的基础。片段作文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方法。可以暂时不考虑整篇文章的主题、结构和布局等因素,也不求全,可单就人、事、景、物的某方面或局部做单一性的写作训练。如专门描写人的外貌、记一件事情的片段、写某一季节的特

定的景和物等。写作的字数、方式可不和统一要求。

其次是完整的作文练习必须做好两方面工作: 第一、主题思想的提炼。作文必须根据所给的题目或材料先定好主题思想。要做好这一点,需要同学们平时多关注生活中的每个细节、每一件事、每一个人。一般而言,颂扬憧憬美好生活、弘扬高尚思想品德、批评不良行为等,都可作为初中学生写作文时考虑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当然,这些主题的形成都应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七年级语文上册《羚羊木雕》表达“家庭成员应互相尊重、互相理解,遇事多从对方立场作考虑” 的主题思想,就是从现实生活的感受中提炼出来的。如果平时学生多关注和思考生活,想想事件给了自己什么启发。那么,写作时要选定好主题思想就不难了。

第二、作文提纲的拟写。文章结构和材料的恰当运用能较好地表达主题思想。列提纲就能很好的做到这一点。文章要写多少段、各段写什么、用什么材料、哪里详写、哪里略写,等等,都用提纲的形式一一地列出来。先列出提纲,然后再写作文。经过这样经常性的训练,学生就容易把作文写好了。

当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写作能力的方法和途径远远不只这些。作为一名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为农村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篇6

关键词:写作教学   兴趣   能力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9.198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又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但是,写作不仅对学生是道难解的题,教师也头痛。那么,怎样才能破解难题,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

一、培养写作兴趣和能力,要重视阅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人获得知识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阅读可以增加我们的知识积累,开阔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想象力,改善我们的思维品质,提升我们的创造能力。阅读可以开启我们的心灵之窗,塑造我们的灵魂,引导我们积极向上,涵养我们的精神;阅读可以丰富我们的情感,使我们更富于人性,更懂得求真、为善和审美。而知识、想象力、情感、精神这些要素是作文最重要的构件。因此,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要重视阅读,努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课内外阅读的指导,使学生乐于读书,会读书。

二、培养写作兴趣和能力,要树立写作自信

(一)语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参与展示和表达,培养学生展示和表达的自信

作文是生活实践、思维与语言的统一。学生在学习和生活当中有了对生活的认知和理解,有了对事件的观点和看法,有了对人物的情感和态度,就要鼓励他们通过各种形式表达出来、展示出来。久而久之,学生就有了表达和展示的自信,也有了要表达的欲望。当然,这种表达或展示就有可能就以写作的形式体现出来,可能是日记,也可能是书信,也可能是课堂练笔,甚至是教师布置的习作。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就有了写作的兴趣和自信。

(二)作文教学中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

作文教学可以利用生活、实物、图画、音乐、语言、表情等途径,创设丰富的、形象生活的情境,然后引导学生对情境进行细致的观察,既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又使学生获得愉悦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例如,有一阵子,悠悠球在学生中风靡一时,他们个个玩得精妙绝伦。我也亲自在玩中求趣,却怎么也玩不出情趣。看来玩中自有学问,值得写一写,我便给学生布置了题为《我玩悠悠球》的作文。没想到学生一见题目就高兴呼喊起来,胸中有话说,下笔如有神。这次作文最差的学生也写了300多字,从悠悠球的结构、变化多端的玩法技巧,其中隐含的原理,带给人乐趣等诸多方面娓娓道来,写得既具体又生动有趣。的确,创设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也以能增强学生写作的自信心。

(三)要充分发挥作文评价的指导作用和激励功能

作文评价的目的不是讲评学生写作的好坏,而是要激励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作文指导和评价要有针对性,要具体生动,最好联系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讲。命题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避免单调、呆板,更不能出偏题和怪题,要让学生多写一些自由作文,让他们尽情地描眼前景,写身边人,述亲历事,抒心中情,并展开想象的翅膀,享受精神飞翔的乐趣;开始不宜对学生作文提出过高的要求,应以鼓励为主,重在调动其积极性;在作文评改中,对学生要抱有爱心、宽容心,不要用一把尺子量全班所有同学的作文,要用沙里淘金的精神来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一个词用得精当,一个句子表述生动,也要加圈加点,予以肯定;评语要热情、中肯,不要吝啬赞美之辞,让学生在赞美中获得自信。在集体中教育最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让人快乐了,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一个人进一步追求成功的欲望了。因此,教师要多为学生创造机会,给学生尽量多的表扬,以树立他们写作的自信心。

(四)帮助学生克服写作的畏惧心理

克服学生写作的畏惧心理最主要的是要让学生破除写作的神秘感。好多学生以为书上的文章都是高深莫测的,而教师又把课文分析得玄玄乎乎,就更使得他们感到写好文章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其实写作并不神秘,也并非高不可攀。写作能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练出来的。有些学生感到写作难,可能是没有弄清想、说、写之间的关系,把三者割裂开来了。有些学生平时思维很活跃,跟伙伴们交谈、争论,语言也很精彩,但写起文章来却是干巴巴的。原来他们写的并不是自己平时想的、说的,而是邯郸学步式地盲目学规范语言,学优秀作文,把自己语言中的灵气全给抛掉了。写作无非是把我们想的、说的记录下来而已。我们思考、说话不会感到难,那么,写作又有何难呢?

三、培养写作兴趣和能力,要重视练笔。

凡搞文字材料的人,大体上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模仿。有句话叫“天下文章一大抄,就看你会抄不会抄”。第二阶段,半模仿。这时除了模仿,应该有自己的思想。第三阶段,丢掉拐杖,独立写作。而要实现从第一阶段向第三阶段的跨越,没什么捷径可走,唯一的途径就是认真刻苦、勤学多练,正如罗马最著名的斯多葛学派哲学家爱比克泰德名言:“要想工于运笔,就得勤于练习。”练笔是培养作文兴趣,提高作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练笔的途径之一是课堂即兴小练笔。比如,教学《槐乡的孩子》,学到里面写天热的段落时,我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自己另写几句天热的句子,还变出花样写《天多冷》,学生也很快写出了自己在天热天冷时的感觉,读起来是既新奇又有趣;上《风筝》一课时,学到第三段写放风筝时,我问学生:“你们放过风筝吗?”没有一个回答是否定的,我又让他们写自己放风筝的所见所闻和所感。从作文反馈的结果来看,大多也很真实可感,读来也很吸引人。课堂即兴小练笔可以开启作文教学的大课堂。

练笔的另一种途经是记日记。记日记,不在乎长短,只要不写成“早上起床白天吃饭晚上睡觉”就行。日有所记、记有所得、得有所悟、悟有所思,每日如此,善莫大焉。我并不强求学生每天都写日记,凡是有意义的事,印象深刻的事,生活中的思考、感悟,等等都可以写,每星期一两篇即可,但不得懈怠,只要坚持写下去,可以收到明显的效果。

总之,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要从培养兴趣开始,从培养阅读习惯入手,在练笔中提高,不断克服畏难心理,逐步树立写作自信,最终成为一个爱写作、善写作的学生。

如何提高新闻采访中的写作质量 篇7

一、写作角度的选择

对于新闻采写来说, 写作的角度也就是新闻切入点的选择。好的切入点, 不仅可以把新闻事件中的问题进行深入挖掘, 同时还可以达到以小见大、推陈出新的效果。由于新闻写作都是把新闻事件中的真实片段通过文字展现出来, 那么在进行写作角度选择时, 可以开门见山, 也可以由小处着眼, 可以从全局性出发, 也可以联系时事进行延伸。总的来说, 新闻角度的选择应以新闻事件的性质决定, 结合采访材料进行安排, 通过独特的构思来体现其风格。如在进行《衡水市民好困惑:公交车上有空座为啥不拉我?》的新闻写作时, 就以一个普通市民的角度, 从关注市民交通出行着眼, 以小见大, 体现了对于公共交通服务的问责意识。此类新闻稿件体现了《衡水晚报》与市民的亲民意识, 对于市民日常生活的点滴关怀也就体现了作为地方性报纸的本地化意识。

另一方面, 身边无时无刻都会有着新闻信息的涌现, 而作为记者, 其对于新闻的提炼与加工就决定了其职业素质水平高低。而对于新闻信息的提炼来说, 全局性的眼光是决定一篇采访高度的因素。对于其中信息的取舍则是决定其新闻稿件深入度的因素。作为党与政府的喉舌, 报纸不仅是舆论的引导者, 更是社会风向的传播者。在进行新闻写作的过程中, 记者应时刻以传播社会正能量, 进行正面宣传与引导为己任。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 记者应注重政治上的正确方向性, 与社会经济联系的紧密性, 注重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与解决措施, 而不仅仅是以博眼球为角度, 撷取新闻事件中的只言片语, 进行断章取义的报导。应从事件发展视角, 理清人物关系与事件内在联系, 决不盲从, 体现出公正平等、正面透彻的特点。

二、写作语言的选择

对于新闻写作来说, 写作语言的基本要求是真实可靠。对于新闻事件来说, 其表现形式与错综复杂的关系决定了其真伪的待查性, 这也就决定了新闻语言的特殊性。写作语言必须建立在真实的报导基础上, 其中反映出来的新闻语言也就具有行业特性。对于新闻写作语言来说, 与生活语言相比, 它具备了更多的责任。由于其具有大众传播的特点, 这就要求其符合大众思维表达方式, 在对新闻事件与主体人物语言进行描述时, 也就不能直接引述, 而是应该在保证其表达真实性的基础上, 进行新闻写作语言的相应调整, 以满足大众的阅读习惯, 保证写作语言为新闻写作服务。

同时, 对于新闻写作而言, 语言不仅是一种事实的传播, 更是一种话语情境的整个传播。在进行新闻写作语言选择时, 应还原其语言表达最初的情境, 把文化上的差异与理解上的差异进行消弭, 避免产生同一句话不同解读的情况。所以在进行新闻采写时, 对于新闻事件中主体的个性化语言表达, 要进行改造与修正, 把其中蕴涵的真实信息有效传播给大家。如在《景县一工人被铲车铲死事故正在调查处理中》的写作中, 引用当事人工友的话时, 应进行新闻语言的修整与改善, 把其中必要的信息进行传播, 描述出事态的发展与情况, 用精简语言达到传播效果。对于此类新闻稿件的采写, 就必须在事实的基础上, 不添不减, 如实报导, 不做无依据揣测, 在事实未全部清楚之前, 也不得进行情绪上的渲染。这种对于新闻语言的谨慎态度, 就体现着新闻报导的客观性与可靠性。

三、新闻采访中的写作技巧

新闻写作的实践过程证明, 适度的模糊化语言更能起到对于客观性事件发展状态的客观描述目的。在时效性与真实性的双向要求下, 考虑到新闻现象的动态性, 过于强调精确与准确反而会丧失对于事件的真相把握。所以这也就要求记者在进行新闻写作时, 应适度进行模糊化处理, 不能过早下结论, 对于不能证明真实性的细节, 应进行模糊标题、时间、对象与数字的说明。特别是对于新闻中未得到求证的细节、决定事件发展的因素等, 当其未得到真实性确认时, 应秉持职业操守, 进行推论性报导, 并作出相应的声明, 以保证读者阅读时不会产生误会, 进而保证新闻报导的真实与客观性。

四、结语

对于新闻新闻采访来说, 稿件的完成质量与新闻采访的效率有着直接关系。而新闻写作的要求在于其简短扼要, 精练有力度。基于此, 只有在新闻采访中以新闻事件为主体, 抓细节, 抓亮点, 找好切入点, 因事制宜, 不囿于固定的常规写作模式, 才能建立起自己的新闻写作风格, 完成高质量的新闻稿件。

摘要:新闻采访首先建立在优秀的新闻敏感度基础上, 其次是采访过程中对有效信息的发掘。而一次新闻采访的成功与否, 最终取决于新闻写作稿件的完成质量。笔者结合个人工作经验, 对如何提高新闻采访中的写作质量作相关阐述。

关键词:新闻采访,写作质量,方法

参考文献

[1]季凯.试论新闻采访中的写作技巧[J].神舟, 2012 (36) .

浅谈提升新闻采访与写作能力的途径 篇8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世界逐渐步入信息爆炸的时代, 各种新闻层出不穷, 不少人把看新闻作为每天的必要工作, 但对新闻的获得和加工却并不熟悉。新闻采访与写作是获得新闻和整理、加工新闻的两个必要方面, 缺一不可, 同时新闻采访与写作也是记者综合素质的全面体现, 显然面对同样一条新闻, 采访的技巧和方式不同, 获得的信息量就不同, 即使获得了同样的信息量, 记者写作能力的不同, 所展示给读者或观众的作品也有着迥然的差异, 因此要想在采访中最大限度地获得新闻信息, 就必须把提升采访与写作能力作为每位记者自身的工作重点来抓。

2. 提升新闻采访能力的途径

2.1 了解新闻事件背景

记者采访前的准备时间有长有短, 但有一点需要明确, 采访不是单纯地去让被采访者告诉你发生了什么事, 采访是一个询问、回答, 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 如果记者连新闻事件的背景都不了解, 怎么会问出有价值的问题呢?不了解新闻事件的背景, 必然也无法有效地与被采访者进行沟通交流, 这对新闻素材的获取影响非常大。所以, 做足采访前的前期准备工作, 深入了解新闻事件背景, 这样才能获得最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 尤其是对于某一事件的跟踪报道, 更要深刻分析过去一段时间关于这个新闻事件的相关报道和资料, 发觉其中的关联与内涵。

2.2 注重采访沟通技巧

沟通技巧是新闻采访中的重要方面, 之所以有些记者深受欢迎, 与采访过程中的技巧采用有很大关系。一方面是语言沟通的技巧, 另一方面是非语言沟通技巧, 这都是新闻采访中必不可缺少的环节。首先, 语言沟通技巧方面, 比如采访农民, 如果可以亲切地和他们拉拉家常、说说他们生活周围的事, 这样自然就会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 那么他们的戒心也就会逐渐放下。另外, 非语言沟通技巧也很重要, 比如点头、微笑、手势等等都可以运用, 通过这些非语言沟通技巧也可获得对方的信任。记者也要通过对采访对象非言语行为及其环境的观察、分析而获得更多的信息[1]。

3. 提升新闻写作能力的途径

3.1 真实与情感相结合

写作是一个真实的情感流露过程, 没有投入情感的写作注定是苍白无力的, 所以有人说, 只有到了不说不行的地步, 这种文章才会感情真挚。但我们的不少记者, 仅仅是把真实的新闻事件记录了下来, 而且语言极其空洞, 比如“某某做法, 受到人们的交口称赞”、“与会人员纷纷表示, 要如何如何”、“许多同志感慨地说……”等[2], 显然这种毫无自身情感投入的新闻稿件的价值会大打折扣。因此新闻记者的写作要在真实表达新闻事件的基础上, 还要用沾满情感的语言表达出来, 这样的新闻稿子才会博得受众的欣赏。对于稿件素材情感内涵的把握, 也离不开新闻记者日常生活中的积累和学习, 拥有了丰富的知识面、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 才能对新闻素材做出有深度的分析, 才能写出有内涵的文章。“积累之要, 在专在勤”, 所以新闻记者还应该加强日常学习, 勤看书多读报, 关注各类新闻, 了解国家各方面的发展形势和发展动态, 通过长时间的学习和积累, 才能写出更有价值、更能把真实与情感有效结合的文章。

3.2 思想与意义相结合

新闻写作从某个角度来讲其实是对新闻采访工作中所获得的素材进行升华的过程, 通过采访获得的素材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加工和修饰, 所以如何有效利用新闻素材, 而且在有限篇幅内最大限度地将其新闻价值表现出来, 就成了新闻写作的根本目的[3]。正如穆青先生所说:“写作方面最重要的任务是要把新闻的内容、意义充分显示出来, 尽可能让更多的人易看懂、发生兴趣、有所收获”[4]。这就要求记者需要深入把握新闻材料, 对这些新闻材料的主旨思想进行升华, 以小见大、以点带面, 在有限篇幅内让受众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新闻事件的背景和内涵。

4. 结语

新闻采访与写作作为记者的基本功也是最重要的能力体现, 需要得到足够的重视, 当然提升新闻采访与写作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这需要记者不断总结和提炼在采访工作和写作过程中积累的经验, 同时也要不断向同行和前辈学习, 真正把新闻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 倾注所有的精力和情感, 只有这样新闻采访与写作能力才会提升, 也才能对记者工作本身的人生价值给于最大限度的升华。■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提升新闻采访与写作能力的意义与必要性, 之后文章提出了提升新闻采访与写作能力的途径, 其中提升新闻采访能力途径包括了解新闻事件背景与注重采访沟通技巧, 提升新闻写作能力的途径包括真实与情感相结合、思想与意义相结合。

关键词:新闻采访能力,新闻写作能力,提升,途径

参考文献

[1]欧阳霞.试论新闻传播者获取信息中的非言语沟通行为[J].渤海大学学报, 2011 (5) .

[2]曲昕.新闻写作语言魅力的缺失[J].记者摇篮, 2011 (8) .

[3]姚莉.析新闻采访与写作[J].新闻窗, 2011 (3) .

培养写作兴趣 提高写作能力 篇9

一、积累素材, 保证言之有物

很多情况下, 在作文训练课上都是教师给出题目, 然后学生写作, 学生没有经过任何的素材准备, 而写起作文来也只能绞尽脑汁, 东拉西扯, 草草应付, 写出来的文章也就没有什么真情实感, 十分缺乏鲜活的内容, 时间一长, 还会影响到学生的写作兴趣。讲一篇课文都要让学生先预习, 做好准备, 这还是学习现成的东西, 写作文就更应该提前让学生多观察, 多积累, 多搜集, 只有对社会生活多关注, 丰富自己的素材, 仔细洞察身边的人和事才能保证有话可说, 才能保证有所感触。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其中的素材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只要用心提炼生活中的大量素材, 学生就会感到写起来有内容, 说出来有思想, 写起来有兴趣。一个个素材就像一朵朵花, 一篇篇文章就像一个个果, 既已花繁树, 何愁果满枝。

二、教给技巧, 保证言之有招

成功的作文离不开好的主题, 也离不开典型的材料, 但仅凭这两方面还远远不够, 写作技巧也很关键, 它也支撑着文章, 假如技巧运用不合理, 文章中心就不够突出, 所以说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技巧, 起码在如何开头, 怎样收尾, 安排段落等几方面多下工夫, 这都是行文谋篇的关键之处。古人也有凤头, 猪肚, 豹尾之说。

写文章要先开好头, 文章的开头至关重要, 他给人第一印象并引领全篇文章, 常言说:“良好的开端相当于成功的一半。”可见开头的地位不同凡响。根据文章类型的不同, 要有不同的开头方式, 比如, 写人的文章经常用到点题铺垫式、实现愿望式、倾诉心声式等。叙事的文章有设置悬念式、问题启发式、追问式、场景烘托式等, 还有一些写景状物的文章也有多种开头方式, 像抒发感情式、铺陈渲染式、格言印证式等几种。学生要做到心中有数, 根据不同的文章选择不同的开头方式。

文章的结尾也很重要, 大部分学生喜欢在文章的结尾点明中心, 卒章显志, 好的结尾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画龙点睛的意味在这里就油然而生。不同的题材也要选择不同的结尾方式, 像写人物的文章可以在结尾采用概括式、倾诉心声式、锦上添花式, 也可以用怀念式、夙愿式。叙事的文章则采用主体深化式、感慨式、祝福式等几种。写景状物的文章则多采用象征式、想象式、对比式、启发式等来突出中心, 抒发作者的感情。由此看来, 文章收尾方式举不胜举, 千姿百态, 有待教师向学生做细致地讲解。

除此之外, 要能够正确地安排段落, 合理地布局。学生们的作文有一个通病, 那就是流水账, 重点不突出, 主次不分明, 每一段之间都是平分秋色, 仅仅靠绝妙的结尾和精彩的开头也是不行的, 只有详略得当, 层次分明, 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文章的中心, 比如, 写一些写人叙事的文章一定要做到详略得当, 写的人物要典型, 叙事要突出, 要有中心, 并且围绕这个中心或者统领全章的句子进行详写, 不妨用插叙、对话、心理描写等方法来突出。但是对于写景状物的文章学生要清楚有一个写作的线索, 常见的线索像游览的顺序、时间顺序或者地点的变化顺序等等, 若能做到对症下药, 写出的文章就会避免头重脚轻, 颠三倒四, 前言不搭后语的现象。

三、加强锻炼, 保证言之有彩

经过长时间的训练, 学生们也掌握了不少理论, 但是也仅仅局限在教师布置的作文, 自己从来不想写, 久而久之写作只能被学生看成一种负担, 兴趣一点也谈不上。因此, 学生要多参加课外活动, 多涉足日常社会生活, 也可以多写日记多练笔, 多积累写作素材, 经常锻炼, 写作方法和写作技能就会牢固掌握, 运用自如, 自己的思维还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从而开阔自己的眼界, 拓展自己的思路, 长此以往还会产生写作兴趣, 并且越来越浓厚。教师布置的作文毕竟数量有限, 仅仅靠这有限的几篇, 学生不会得到较好的锻炼, 其写作能力也停留在一个低级阶段, 没有坚强的决心也没有持之以恒的写作毅力, 写作训练也就成为一句口号, 写出的文章也就不会魅力四射。

四、做好评改

作文是特殊的作业, 不能只布置不检查, 无论是教师布置的作文, 还是学生自己写的作文, 教师都要做具体地讲评, 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引领学生的作文水平正向发展。在评改作文时, 不要只评不改, 也不要只改不评, 二者应该并举。评改作文要找出文章的优点加以鼓励, 也要指出文章的不足, 加以勉励, 并且做到有改正, 让学生不要写完文章就完事, 回过头来还要认识文章的优劣, 并且通过评改得到收获, 对这篇文章有新的认识, 这样就促进了写作能力的迅速提高。评改也可以是学生评改, 方法很多, 可以是同桌评改, 也可以分组评改, 还可以自评自改, 尤其在评改别人的作文过程中, 通过比较学生能够找出差距, 也能够发现自己的长处, 慢慢地就会取长补短, 领悟写作的真谛, 从而让自己的写作能力取得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对于写作的学困生。教师更要发现他们文章中的闪光点, 不妨拿出来在全班公布, 指出这些优点并加上激励性评价, 那么这些学困生也就会受到鼓励, 尝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培养了他们写作的兴趣, 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激发写作欲望, 提高写作能力 篇10

一、培养学生“求真求诚”的品质是写好作文的先导

“要为文, 先做人。”这是文道统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也是传统语文教学思想的精华。教育的实质始终是育人而非教术。叶圣陶说过:“话与文都是不可以做作的, 有几分品德知识能力只能说几分话, 写几分文, 不会打折扣, 不会超过增多。所以, 说和写似技能而又非技能, 实现的是其人的表现, 一封信如此, 一部小说如此, 一首诗如此。我想大家不要把作文当技能看。”叶老的忠告可谓“一针见血”, 因而, 我们在作文中不能只着眼于技能的传授, 必须时刻把整个人的培养放在首位。教育学生做真人, 说真话, 写真事, 抒真情, 引导学生写出自己亲身经历之事, 写出想要所说之话, 抒发内心的真实情感。

中学生的思想正处在最活跃、最敏捷的阶段, 而处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 人的价值也是多元化的。教师该怎样点拨,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自己的人生坐标?这就必须让学生学会倾吐。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情境, 鼓励他们谈生活、谈人生, 积极引导他们真诚地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鼓励学生说实实在在的话, 不说空话, 不说现成的话, 不在内容方面提出过高的要求, 让作文成为学生主动倾吐自己思想感情的精神活动, 让他们在作文中得到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陶冶, 从而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因为他们说的是真话, 真话质朴, 质朴中蕴含着技巧。

二、指导学生热爱生活、感悟生活是写好作文的基础

作文教学中, 常听学生说的一句话是“没有什么可写。”因而又称作文为“榨文”。果真是没什么可写的?同一篇作文, 为什么有的人写得出, 有的人写不出, 这中间抛开写作技巧外, 我认为根本点在于学生缺少做生活主人的态度。他们缺少发现美的眼光, 要写好作文, 引导学生打开生活这个源头, 应成为当务之急。

生活是作文的源头, 积累越多, 打开时便越流畅, 怎样沟通作文与生活的联系, 拓宽作文的视野?教师固然应带领学生走出校门, 走上社会, 引导学生走上生活充实的路, 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索、多体会。让学生观察生活, 必须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教给学生懂得观察的方法。 (1) 指导学生学会细致地观察, 养成良好的观察态度和习惯。 (2) 指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 (3) 指导学生学会抓事物的特点观察。 (4) 指导学生全面观察, 懂得比较观察、多角度多侧面观察、跟踪观察等方法。 (5) 指导学生学会有目的, 捕捉中心的观察。这样, 学生观察有方, 写时自然得法, 顺理成章。积累的东西多了, 写的时候, 拿起来也就方便, 作文时也就自然不觉得没有什么可写了。

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写好作文的关键

作文是创造性的智力活动, 对“为什么写、写什么、怎样写”的指导, 应充分尊重写作的主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让他们通过独立的积极的思维自由地进行表达, 真实地写出自己的个性。教师的任务是引导他们去怎样选材、怎样提炼、怎样组织。要做到这点, 应该在作文教学中抓好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一)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其思维的个性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我”, 这个“我”越独特, 其文章就会越新。中学生思想活跃, 接受能力强, 悟性高, 对外界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强, 作文中我们就要积极保护他们这些充满活力的“闪光点”, 引导他们以批判的眼光去审视, 教育他们要敢于怀疑, 勇于创新。

(二) 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激发其写作潜能

学生作文常感到无话可说, 生活积累少是一个方面, 缺少正确的思维方式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因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写好作文的关键。为了使学生获得创造性作文的能力, 发展他们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才能, 就要在求同的基础上大力加强求异思维的训练, 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选材, 去想问题。求异思维的训练可以是多样性的。

1. 指导学生对命题作文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

作文训练的重点放在对材料的处理上。同样的材料, 每个学生的观点并不相同。“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切入的角度不同, 提炼的观点也不同。在作文指导中把这些列出来, 指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局, 对学生的作文的创新将大有裨益。

2. 鼓励学生积极争论

中学生敢于讲真话, 但由于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 提炼的观点肯定各异, 有的甚至出现矛盾。怎样处理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引导他们自己去争辩, 说出自己的理由, 自己的思维过程, 通过争辩, 激发他们的潜能, 训练他们的思维。

3. 保护学生的独特见解, 鼓励学生写放胆作文

在一个大范围内, 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话题, 喜欢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不受束缚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教师在批改与讲评中充分保护学生的思想, 使学生养成一种“以创新为荣”的作文观, 从而大大激活学生创新作文的潜能。

上一篇:成本评价模型下一篇:煤炭企业预算管理